CN101274723A - 张力赋予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张力赋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4723A
CN101274723A CNA2008100869469A CN200810086946A CN101274723A CN 101274723 A CN101274723 A CN 101274723A CN A2008100869469 A CNA2008100869469 A CN A2008100869469A CN 200810086946 A CN200810086946 A CN 200810086946A CN 101274723 A CN101274723 A CN 1012747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ar
disc
movable disc
supp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8694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水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74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47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9/00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tension in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narling; Applications of tension indicators
    • B65H59/10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tension in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narling; Applications of tension indicators by devices acting on running material and not associated with supply or take-up devices
    • B65H59/20Co-operating surfaces mounted for relative movement
    • B65H59/22Co-operating surfaces mounted for relative movement and arranged to apply pressure to material
    • B65H59/225Tension dis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Tension Adjustment In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Guides For Winding Or Rewinding, Or 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张力赋予装置能够对纱线赋予恒定的张力,并且能够切换成不对纱线赋予张力的状态。具有固定圆盘(24)和设在该固定圆盘附近的可动圆盘(25),具有多个通过使行进的纱线Y1在固定圆盘(24)与可动圆盘(25)之间滑动而对该纱线Y1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部(15、16)。多个张力赋予部(15、16)中的至少一个张力赋予部(16)在可动圆盘侧具有压缩螺旋弹簧(34),由于该压缩螺旋弹簧的自身弹性恢复力,可动圆盘(25)被构成为相对固定圆盘(24)被弹压,并且,具有用于将该张力赋予部(16)在作为对上述纱线Y1赋予张力的状态的工作状态、和不对上述纱线Y1赋予张力的状态的非工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60)。

Description

张力赋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行进的纱线赋予规定张力的张力赋予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自动络纱机的卷取装置中,来自喂纱卷装的已解舒的纱线在圆盘张力器中被赋予了期望的张紧力后,作为卷取卷装被卷取。该圆盘张力器具有多对相向的成对圆盘,根据对纱线所赋予的张紧力增减与纱线接触的圆盘的对数。该圆盘对数的增减例如是通过圆盘自身的安装/拆下,或在相向的一对圆盘被构成为因弹性体的作用而接近的情况下,通过该弹性体的安装/拆下而进行的。另外,在相向的一对圆盘被构成为因气缸的作用而接近的情况下,圆盘对数的增减通过气缸控制下的圆盘的进退移动等而进行。这种圆盘张力器在例如日本实开平7-33982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平10-297825号公报中被公开。
日本实开平7-33982号公报所涉及的圆盘张力器具有通过张力器马达M而进行旋转动作的圆盘右侧部(5a、6a)、和与该圆盘右侧部(5a、6a)接触而从动地进行旋转动作的圆盘左侧部(5b、6b)。圆盘右侧部(5a、6a)因张力器马达M的运转而能够向圆盘左侧部(5b、15b)的方向(图2中C方向)摆动,圆盘左侧部(5b、6b)能够绕轴(16)自由旋转。
日本特开平10-297825号公报所涉及的圆盘张力器,以流体气缸9使其中之一的圆盘t2工作,并通过其中之一的圆盘t2和另一圆盘t2’夹持单纱线y来赋予张力。而且,该文献中还记载了:通过适当地使该流体气缸9工作,可以进行向单纱线y赋予张力的工作位置和不向单纱线y赋予张力的待机位置的选择。
发明内容
但是,在日本实开平7-33982号公报中,由于是通过张力器马达M向C方向的摆动来控制对纱线所赋予的张紧力的结构,所以难以高精度地控制张紧力。另外,在日本特开平10-297825号公报中,具有流体气缸的结构由于将压缩机的振动传递到纱线,所以难以稳定地对纱线赋予恒定的张力。另外,圆盘自身的安装/拆下以及弹性体的安装/拆下费时费力,还可能造成部件损坏。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张力赋予装置,能够对纱线赋予恒定的张力,并且能够切换成不对纱线赋予张力的状态。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接下来说明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机构及其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提供如下构成的张力赋予装置。即,一种张力赋予装置,具有固定部和设置在该固定部附近的可动部,通过使行进的纱线在上述固定部与可动部之间滑动而对该纱线赋予张力,其特征在于,上述张力赋予部设置有多个,上述多个张力赋予部中的至少一个张力赋予部在上述可动部侧具有弹性体,上述可动部因该弹性体的作用被向着上述固定部弹压,并且,还具有用于将张力赋予部在作为对上述纱线赋予张力的状态的工作状态、和作为不对上述纱线赋予张力的状态的非工作状态之间切换的切换机构。根据上述结构,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上述弹性体的作用对纱线赋予恒定的张力、并包含能够切换成上述非工作状态的张力赋予部的张力赋予装置。
另外,上述张力赋予装置优选如下构成。即,具有上述切换机构的上述张力赋予部包括作为上述固定部的固定圆盘和作为上述可动部的可动圆盘,上述张力赋予部通过使行进的上述纱线在上述固定圆盘与可动圆盘之间的接合面上滑动而对该纱线赋予张力,上述切换机构是使上述可动圆盘相对于上述固定圆盘沿着上述接合面的法线方向进退的部件。根据以上结构,能够缩短上述切换所需的上述可动圆盘的移动距离,由此能够使上述张力赋予装置紧凑化。
而且,上述张力赋予装置优选如下构成。即,上述切换机构容许或限制上述可动圆盘对上述固定圆盘的弹压。
而且,上述张力赋予装置优选如下构成。即,上述切换机构如下构成:从上述可动圆盘向与上述固定圆盘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带突起的杆,该带突起的杆贯穿于轴向移动被限制的筒内,作为该筒的从距上述固定圆盘侧远的一侧的端部向上述固定圆盘侧延伸的长度不同的槽,弹压容许槽和弹压限制槽在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在不同位置,形成得能够被这些弹压容许槽或弹压限制槽容纳的突部设置在上述带突起的杆的外周面上,上述突部被容纳在上述弹压容许槽内时,使上述可动圆盘能够与上述固定圆盘抵接;而在上述突部被容纳在上述弹压限制槽内时,由于该突部与该弹压限制槽的上述固定圆盘侧的缘之间的卡合,使上述可动圆盘不能与上述固定圆盘抵接。根据以上结构,使上述可动圆盘抵抗上述弹性体而仅向离开上述固定圆盘的方向移动和旋转,来切换上述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而且,在上述非工作状态下,能够可靠地避免对上述纱线赋予张力。
而且,上述张力赋予装置优选如下构成。即,上述切换机构如下构成:从上述可动圆盘向与上述固定圆盘侧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齿杆,在该齿杆与上述弹性体之间夹设有弹压传递杆,上述齿杆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贯穿于轴向移动被限制的筒内,作为该筒的从距上述固定圆盘侧远的一侧的端部向上述固定圆盘侧延伸的长度不同的槽,弹压容许槽和弹压限制槽在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在不同的位置上,形成得能够被容纳在这些弹压容许槽或弹压限制槽中的突部设置在上述弹压传递杆上,上述突部被容纳在上述弹压容许槽内时,由于上述弹压传递杆所受到的来自上述弹性体的弹压力被传递到上述齿杆,所以上述可动圆盘对上述固定圆盘的弹压被容许;而在上述突部被容纳在上述弹压限制槽内时,由于该突部与该弹压限制槽的上述固定圆盘侧的缘的卡合,上述弹压传递杆所受到的来自上述弹性体的弹压力不被传递到上述齿杆,由此上述可动圆盘对上述固定圆盘的弹压被限制,而且,上述齿杆的距上述固定圆盘侧远的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通过与上述弹压传递杆的突部卡合而使该弹压传递杆向规定方向旋转的倾斜面。根据以上结构,使上述可动圆盘抵抗上述弹性体而仅向离开上述固定圆盘的方向移动,来切换上述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
而且,上述张力赋予装置优选如下构成。即,上述弹性体是压缩螺旋弹簧,由于该压缩螺旋弹簧的自身弹性恢复力,上述可动圆盘被向着上述固定圆盘弹压。
上述切换机构具有:上述压缩螺旋弹簧;弹簧杆,其贯穿上述张力赋予装置的壳体上所形成的贯穿孔,并插入上述压缩螺旋弹簧的内周侧;弹簧座,其被固定在该弹簧杆的固定圆盘侧一端,并通过与上述壳体的协作夹持上述压缩螺旋弹簧;防脱部件,其被固定在该弹簧杆的另一端,防止上述弹簧杆从上述壳体向上述固定圆盘侧拉出;夹设部件,其能够插入上述壳体和防脱部件之间。在上述壳体与防脱部件之间未插入上述夹设部件时,上述压缩螺旋弹簧能够自由伸长;而在上述壳体与防脱部件之间插入有上述夹设部件时,上述压缩螺旋弹簧的自由伸长受到限制。根据以上结构,只需使上述可动圆盘抵抗上述弹性体而向离开上述固定圆盘的方向移动、并使上述夹设部件插入上述的壳体和防脱部件之间,即可切换上述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
而且,上述张力赋予装置优选如下构成。即,上述切换机构如下构成:在上述非工作状态下,上述可动圆盘始终与上述固定圆盘间隔规定距离以上。根据以上结构,在上述非工作状态中,能够可靠地避免对上述纱线赋予张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的卷取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圆盘张力器的立面视局部剖视图。
图3是表示张力赋予部从工作状态向非工作状态切换的过程中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张力赋予部已切换成非工作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圆盘张力器的立面视局部剖视图。
图6是表示齿杆、弹压传递杆和杆驱动筒之间的协作关系的展开图。
图7是表示齿杆、弹压传递杆和杆驱动筒之间的协作关系的展开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圆盘张力器的立面视局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张力赋予部已切换到非工作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10是图8的A向视侧视图。
图11是表示齿杆与弹压传递杆的连结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的卷取装置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多列设置图1所示的卷取装置1而构成自动络纱机。各卷取装置1一边使来自喂纱梭B的解舒的纺织纱线Y往复移动,一边将该解舒的纺织纱线Y向卷取梭Bf上卷绕以形成规定形状的卷装P。
该卷取装置1具有把持卷取梭Bf的摇架2和使纺织纱线Y往复移动的横动鼓轮3。摇架2在相对横动鼓轮3接近或离开的方向上自由摆动。由此,将纺织纱线Y卷绕在卷取梭Bf而形成的卷装P相对于横动鼓轮3接触或离开。另外,摇架2上安装有:断线时提升摇架2使卷装P从横动鼓轮3离开的拉升机构2a;在将摇架2提升的同时,使被把持在摇架2上的卷装P的旋转停止的卷装制动机构2b。
在横动鼓轮3的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状的横动槽3a,该横动槽3a使纺织纱线Y往复移动。另外,卷取装置1中,在喂纱梭B与横动鼓轮3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中,从喂纱梭B一侧起,依次配置有解舒辅助装置4、纱线探测器5、圆盘张力器6(张力赋予装置)、圆盘捻接器7(接头装置)和清纱器8。
解舒辅助装置4是通过与喂纱梭B的解舒一起使覆盖芯管的筒体下降,从而辅助来自喂纱梭B的纱线的解舒的部件。纱线探测器5是用于检测解舒辅助装置4与圆盘张力器6之间有无纺织纱线Y的部件。圆盘张力器6是对行进的纺织纱线Y赋予规定的张力的部件。
圆盘捻接器7是在检测纱疵进行纱线切断时,或在解舒中的断线时等,将作为喂纱梭B侧纺织纱线的下纱线Y1和作为卷装P侧纺织纱线的上纱线Y2连接的部件。清纱器8是用于检测纺织纱线Y的缺陷的部件,与来自清纱器8的纺织纱线Y的粗细相应的信号被以适当的分析器进行处理,从而检测粗节等纱疵。另外,在该清纱器8上附设有检测出纱疵时的用于切断纱线的切断器8a。
在圆盘捻接器7的上下,设置有捕捉喂纱梭B侧的下纱线Y1并对其进行导向的下纱线捕捉导向机构11、和捕捉卷装P侧的上纱线Y2并对其进行导向的上纱线捕捉导向机构12。在该结构中,纱线切断时或断线时,下纱线捕捉导向机构11的吸嘴11a在图示的位置捕捉下纱线Y1,绕着轴11b从下向上绕转而将下纱线Y1导向至圆盘捻接器7。同时,上纱线捕捉导向机构12的吸嘴12a从图示的位置绕着轴12b从下向上绕转,从反转的卷装P捕捉上纱线Y2。吸嘴12a再绕着轴12b从上向下绕转,将上纱线Y2导向圆盘捻接器7。
接下来,详细说明上述圆盘张力器6的结构。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圆盘张力器的立面视局部剖视图。
本图中所示的圆盘张力器6具有对行进的纱线Y1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部15、16。该张力赋予部15和张力赋予部16沿着粗线箭头所示的纱线Y1的行进方向按该顺序被圆盘张力器6的壳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为水平状态,张力赋予部15和张力赋予部16的旋转轴相互平行。该壳体由沿着张力赋予部15、16的延伸方向(从本图左侧)依次配置的第一箱体18和第二箱体19构成。这些第一箱体18和第二箱体19之间形成有作为纱线Y1的行进空间的纱线行进空间20。在作为划分该纱线行进空间20的上方(纱线Y1的下游侧)的壳体的一部分的上凸缘20a上,形成有纱线Y 1的贯穿孔20b。同样地,在作为划分纱线行进空间20的下方(纱线Y1的上游侧)的壳体一部分的下凸缘20c上,也形成有纱线Y1的贯穿孔20d。
对上述张力赋予部15、16中的配置在纱线Y1的上游侧的张力赋予部15的构造进行说明。该张力赋予部15具有固定圆盘21(固定部)、和设置在该固定圆盘21附近的可动圆盘22(可动部)。另外,该张力赋予部15是通过使行进的纱线Y1在固定圆盘21与可动圆盘22之间滑动而对该纱线Y1赋予张力的部件。上述固定圆盘21在相对于第一箱体18的轴向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被支承得能够旋转。另一方面,可动圆盘22在相对于第二箱体19的轴向移动被容许的状态下被支承得能够旋转。后者的可动圆盘22与本图中用双点划线大致表示的螺线管23连接。可动圆盘22借助该螺线管23的动作而在轴向移动,从而固定圆盘21与可动圆盘22之间的间隙G1得到调整。张力赋予部15对纱线Y1施加的张力由该间隙G1的大小确定。
接下来,对上述张力赋予部15、16中的配置在纱线Y1的下游侧的张力赋予部16的构造进行说明。该张力赋予部16具有固定圆盘24(固定部)、和在该固定圆盘24附近设置的可动圆盘25(可动部)。另外,该张力赋予部16是通过使行进的纱线Y1在固定圆盘24与可动圆盘25之间滑动而对该纱线Y1赋予张力的部件。上述固定圆盘24在相对于第二箱体19的轴向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另一方面,可动圆盘25在相对于第一箱体18的轴向移动被容许(即,可沿着固定圆盘24和可动圆盘25之间的接合面S的法线方向进退)的状态下被支承得能够旋转。
以下,具体说明张力赋予部16的可动圆盘25侧的构造。
即,在可动圆盘25上,在与固定圆盘24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带突起的杆26,该带突起的杆26延伸到第一箱体18内部。该带突起的杆26贯穿形成于第一箱体18的圆盘侧壁18a的杆支承孔18b、和轴向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被支承得能够自由旋转的杆驱动筒27(筒),从而被支承。该杆驱动筒27是用于将第一动力传递齿轮29的动力传递给带突起的杆26的部件,其中,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齿轮29被简略图示的电动机28旋转驱动。在该杆驱动筒27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该第一动力传递齿轮29啮合的第二动力传递齿轮30。而且,在杆驱动筒27的外周面上,分别在圆周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刻设有弹压容许槽32和弹压限制槽33,该弹压容许槽32和弹压限制槽33是从距固定圆盘24侧远的一侧的端27b向固定圆盘24侧延伸的长度不同的槽。形成得能够被容纳于弹压容许槽32或弹压限制槽33中的突部31设置在带突起的杆26的外周面上。弹压容许槽32和弹压限制槽33以杆驱动筒27的基端(距固定圆盘24侧远的一侧的端部。以下相同。)为起点向前端(距可动圆盘25侧近的一侧的端部。以下相同。)延伸,弹压容许槽32的延伸长度比弹压限制槽33的延伸长度大。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杆驱动筒27的轴向观察时,弹压容许槽32和弹压限制槽33被以大致90度的角度差设置。而且,被夹在这些弹压容许槽32和弹压限制槽33之间的、作为杆驱动筒27的一部分的基端部27a均匀地在圆周方向上被切除。直接地说,杆驱动筒27的基端部27a从径向观察被切成大致コ字形。而且,突部31以相对于弹压容许槽32或弹压限制槽33在圆周方向上不能相对移动的方式被容纳,由此,杆驱动筒27和带突起的杆26之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上述突部31被容纳在弹压容许槽32内时,可动圆盘25能够相对于固定圆盘24抵接。另一方面,突部31被容纳在弹压限制槽33内时,通过该突部31与该弹压限制槽33的固定圆盘24侧的缘33a之间的卡合,可动圆盘25成为不能与固定圆盘24抵接的状态。
另外,在贯穿于该杆驱动筒27的内周侧的带突起的杆26与第一箱体18的外壁18c之间,夹设有包含压缩螺旋弹簧34(弹性体)的弹性部35。该弹性部35包括以下部件:上述压缩螺旋弹簧34;弹簧杆36,其贯穿外壁18c(圆盘张力器6的壳体)上所形成的省略图示的贯穿孔,并被插入压缩螺旋弹簧34的内周侧;弹簧座37,其紧固在该弹簧杆36的固定圆盘24侧的一端,通过与外壁18c的协作来夹持压缩螺旋弹簧34;防脱部件38,其紧固在该弹簧杆36的另一端,防止弹簧杆36从外壁18c向固定圆盘24侧脱开。在图2所示的状态(圆盘张力器6的张力赋予部16对纱线Y1赋予张力的状态)下,压缩螺旋弹簧34成为被夹在基端侧的外壁18c与前端侧的弹簧座37之间、在轴向上压缩的状态。弹簧杆36贯穿第一箱体18的外壁18c并向第一箱体18的外侧伸出,在该向外部伸出的部分上紧固有上述防脱部件38,从而实现对弹性部35的向前端方向脱出的防止。弹簧座37相对于带突起的杆26的基端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在以上结构中,张力赋予部16在可动圆盘25一侧具有压缩螺旋弹簧34。借助于该压缩螺旋弹簧34的自身弹性恢复力(作用),可动圆盘25被相对固定圆盘24弹压。即,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螺旋弹簧34通过弹簧座37将带突起的杆26向固定圆盘24一侧弹压,由此,形成于该带突起的杆26的前端的可动圆盘25被向着固定圆盘24弹压,对在该可动圆盘25和固定圆盘24之间滑动的纱线Y1赋予张力。
接下来,对将张力赋予部16在作为对纱线Y1赋予张力的状态的工作状态、和作为不对纱线Y1赋予张力的状态的非工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60(切换装置)进行说明。参照图3以及图4。图3是表示张力赋予部从工作状态向非工作状态切换的过程中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张力赋予部已被切换到非工作状态的状态的图。上述切换机构60主要由上述带突起的杆26、杆驱动筒27、突部31、弹压容许槽32、弹压限制槽33构成。
图2中表示了张力赋予部16的工作状态。在该工作状态下,上述突部31被容纳在在轴向上形成为长条形的弹压容许槽32内,从固定圆盘24与可动圆盘25的接合面S到突部31的距离,比从固定圆盘24与可动圆盘25的接合面S到弹压容许槽32的固定圆盘24侧的缘32a的距离大。因此,可动圆盘25能够抵接于固定圆盘24,且突部31不会抵接于弹压容许槽32的固定圆盘24的缘32a。这样,从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螺旋弹簧34向带突起的杆26作用的弹压力被传递到固定圆盘24。即,可动圆盘25对固定圆盘24的弹压力被容许,由此,能够对在可动圆盘25与固定圆盘24之间滑动的纱线Y1赋予张力。
从图2所示的工作状态向图4所示的非工作状态切换时,如图3所示,第一,把持可动圆盘25,抵抗压缩螺旋弹簧34的弹性力而使该可动圆盘25向脱离固定圆盘24的方向压入规定量。这样,突部31从在基端侧开口的弹压容许槽32向基端方向脱出,成为容许带突起的杆26和杆驱动筒27相对旋转的状态(图中,以虚线表示此时的突部31。)。第二,使把持着的可动圆盘25向图中以粗线表示的方向旋转,使突部31位于弹压限制槽33的刻设方向的延长线上。此时,由于上述基端部27a被同样地在圆周方向上切除,因而可动圆盘25(带突起的杆26)相对于杆驱动筒27的上述旋转变得顺畅。而且,容易得到突部31与弹压限制槽33的缘的接触感。第三,解除对可动圆盘25的向着离开固定圆盘24的方向的压入。这样,如图4所示,借助于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螺旋弹簧34的作用,带突起的杆26向固定圆盘24侧移动,随之突部31进入弹压限制槽33内。而且,突部31在可动圆盘25抵接于固定圆盘24之前(即,可动圆盘25与固定圆盘24之间的间隙G2消失之前),与弹压限制槽33的固定圆盘24侧的缘33a卡合。通过该突部31与弹压限制槽33的固定圆盘24侧的缘33a之间的轴向上的卡合,可动圆盘25的对固定圆盘24的弹压被限制。由此,在解除了对可动圆盘25的把持的状态下,固定圆盘24与可动圆盘25之间的间隙G2得到确保。因此,张力赋予部16成为不对纱线Y1赋予张力(不能赋予)的状态的非工作状态。
以上,参照图2~图4对将张力赋予部16从工作状态向非工作状态切换的切换机构60的构造和动作进行了说明。将上述张力赋予部16从非工作状态向工作状态切换时,在图4中把持可动圆盘25并将其向从固定圆盘24离开的方向压入,在图3中使可动圆盘25向与粗线箭头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之后,只要解除对可动圆盘25的把持就可以了。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圆盘25和固定圆盘24借助未图示的机构向相同的方向以相同的转速旋转。同样地,可动圆盘22和固定圆盘21也借助未图示的机构向相同的方向以相同的转速旋转。而且,被电动机28旋转驱动的第一动力传递齿轮29的动力通过第二动力传递齿轮30向可动圆盘25传递。而且,上述动力通过形成在固定圆盘21的外周的第三动力传递齿轮39向固定圆盘21传递。另外,带突起的杆26(可动圆盘25)旋转时,带突起的杆26的基端面与弹簧座37之间产生滑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圆盘张力器6如下构成。即,具有固定圆盘24(21)和在该固定圆盘24(21)附近设置的可动圆盘25(22),使行进的纱线Y1在固定圆盘24(21)与可动圆盘25(22)之间滑动。由此,具有多个对该纱线Y1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部15、16。多个张力赋予部15、16中的至少一个张力赋予部16在可动圆盘25一侧具有压缩螺旋弹簧34。由于该压缩螺旋弹簧34的自身弹性恢复力,可动圆盘25被向着固定圆盘24弹压。而且,圆盘张力器6具有将张力赋予部16在作为对上述纱线Y1赋予张力的状态的工作状态、以及作为不对上述纱线Y1赋予张力的状态的非工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60。根据以上结构,能够提供一种圆盘张力器6,包含能够借助压缩螺旋弹簧34的作用对纱线Y1施加恒定的张力、并能够被切换为非工作状态的张力赋予部16。
而且,上述圆盘张力器6如下构成。即,具有切换机构60的张力赋予部16具有固定圆盘24和可动圆盘25,是通过使行进的纱线Y 1在固定圆盘24与可动圆盘25的接合面S上滑动而对该纱线Y1赋予张力的部件。切换机构60是使可动圆盘25相对于固定圆盘24沿着上述接合面S的法线方向进退的部件。根据以上结构,由于能够缩短上述切换所需的可动圆盘25的移动距离,所以能够使圆盘张力器6紧凑化。
而且,上述圆盘张力器6如下构成。即,切换机构60容许或限制可动圆盘25对固定圆盘24的弹压。
而且,上述圆盘张力器6如下构成。即,切换机构60如下构成。从可动圆盘25向与固定圆盘24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带突起的杆26。该带突起的杆26贯穿于轴向的移动受限制的杆驱动筒27内。作为从该杆驱动筒27的距固定圆盘24侧远的一侧的端27b向固定圆盘24侧的延伸长度不同的槽的弹压容许槽32和弹压限制槽33,在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在不同的位置。以能够被容纳在这些弹压容许槽32或弹压限制槽33中的方式形成的突部31,设置在带突起的杆26的外周面上。突部31被容纳在弹压容许槽32内时,使可动圆盘25能够与固定圆盘24抵接。另一方面,突部31被容纳在弹压限制槽33内时,通过该突部31和该弹压限制槽33的固定圆盘24侧的缘33a之间的卡合,使可动圆盘25不能与固定圆盘24抵接。根据以上结构,只需使可动圆盘25抵抗压缩螺旋弹簧34而向离开固定圆盘24的方向移动且旋转,即可切换上述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并且,在上述非工作状态下,能可靠地避免对上述纱线Y1赋予张力。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可以变更成以下的方式。
即,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弹簧座37相对于带突起的杆26的基端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弹簧座37相对于带突起的杆26的基端被连接的结构,还可以是弹簧座37带突起的杆26一体成形的结构。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圆盘张力器的立面视局部剖视图。以下,以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可动圆盘25向与固定圆盘24侧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齿杆40,在该齿杆40与压缩螺旋弹簧34之间夹设有弹压传递杆41,齿杆40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贯穿于轴向的移动受限制的杆驱动筒42(筒)内。该杆驱动筒42与齿杆40的不能相对旋转的状态是通过刻设在杆驱动筒42的内周面且在轴向上延伸的省略图示的直线槽、和突出设置在齿杆40的外周面且被容纳在上述直线槽内的突起实现的。在该杆驱动筒42的外周面上,与图2所示的杆驱动筒27同样地形成有第二动力传递齿轮30。另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弹簧座37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相对于弹压传递杆41的基端抵接。
虽然在本图中没有表示,但作为从该杆驱动筒42的距固定圆盘24侧远的一侧的端42b向固定圆盘24侧延伸的长度不同的槽,弹压容许槽和弹压限制槽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弹压容许槽和弹压限制槽刻设在杆驱动筒42的内周面上。下面,根据图6说明弹压容许槽以及弹压限制槽。图6是表示齿杆、弹压传递杆和杆驱动筒之间的协作关系的展开图。
如本图所示,在杆驱动筒42的内周面上,作为从距固定圆盘24侧远的一侧的端42b向固定圆盘24侧延伸的长度不同的槽,弹压容许槽43和弹压限制槽44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形成。与弹压限制槽44相比,弹压容许槽43的轴向长度是其2倍以上,作为相对轴向平行的平行槽形成。弹压限制槽44是大致直角三角形形状的槽,其一侧面相对轴向平行,且另一侧面44a以向相对于轴向45度的圆周方向打开的方式形成。
在弹压传递杆41上设置有形成为能够被容纳在这些弹压容许槽43或弹压限制槽44中的突部45。这些突部45从弹压传递杆41的固定圆盘24侧端41b向固定圆盘24侧相对轴向平行地延伸。在本图中表示的是突部45被容纳在弹压容许槽43内的状态。并且,在突部45的前端,形成有与上述的另一侧面44a平行的倾斜面45a。
齿杆40的与固定圆盘24侧距离远的一侧的端部沿着圆周方向形成为锯齿形,包含与上述倾斜面45a平行的倾斜面40a。
而且,弹压传递杆41的突部45被容纳在弹压容许槽43内时,弹压传递杆41所受到的来自压缩螺旋弹簧34的弹压力经由倾斜面45a和倾斜面40a被传递至齿杆40。由此,可动圆盘25对固定圆盘24的弹压被容许(参照图6(a))。另一方面,弹压传递杆41的突部45被容纳在弹压限制槽44内时,由于该突部45和弹压限制槽44的固定圆盘24侧的另一侧面44a(缘)之间的卡合,弹压传递杆41所受到的来自压缩螺旋弹簧34的弹压力不会被传递到齿杆40。由此,可动圆盘25对固定圆盘24的弹压被限制(参照图7(b))。
接下来,对将该张力赋予部16在作为对纱线Y1赋予张力的状态的工作状态以及作为对纱线Y1不赋予张力的状态的非工作状态之间切换的切换机构61(切换机构)进行说明。参照图6以及图7。图6(a)表示处于工作状态的张力赋予部,图6(b)以及图7(a)表示张力赋予部从工作状态向非工作状态切换过程中的状态。图7(b)表示张力赋予部已切换到非工作状态的状态。
图6(a)中表示的是张力赋予部16的工作状态。在该工作状态中,突部45被容纳在轴向上形成为长条状的弹压容许槽43内。另外,从固定圆盘24与可动圆盘25的接合面S到突部45的距离比从固定圆盘24与可动圆盘25的接合面S到弹压容许槽43的固定圆盘24侧的另一侧面44a的距离大。因此,可动圆盘25能够与固定圆盘24抵接,且突部45不与弹压容许槽43的固定圆盘24侧的另一侧面44a抵接。这样,来自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螺旋弹簧34的对弹压传递杆41作用的弹压力经由倾斜面45a和倾斜面40a被传递到齿杆40。即,可动圆盘25对固定圆盘24的弹压力被容许。由此,能够对在可动圆盘25和固定圆盘24之间滑动的纱线Y1赋予张力。
从图6(a)所示的工作状态向图7(b)所示的非工作状态切换时,如图6(b)所示,第一,把持可动圆盘25,抵抗压缩螺旋弹簧34的弹性力而使该可动圆盘25向脱离固定圆盘24的方向(虚线箭头)压入规定量。这样,突部45被从在基端侧开口的弹压容许槽43向基端方向(粗线箭头)拉出,从而成为弹压传递杆41与杆驱动筒42的相对旋转被容许的状态。第二,如图7(a)所示,进一步使把持住的可动圆盘25向从固定圆盘24离开的方向(虚线箭头)压入规定量。这样,根据弹压传递杆41的突部45的倾斜面45a和齿杆40的倾斜面40a之间的卡合,倾斜面45a沿着倾斜面40a滑动,并且弹压传递杆41只旋转规定旋转角度(粗线箭头)。此时,从轴向观察时,倾斜面45a和另一侧面44a有一部分重叠。第三,如图7(b)所示,解除对可动圆盘25的向离开固定圆盘24的方向的压入。这样,由于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螺旋弹簧34的作用,齿杆40偏向固定圆盘24侧,并且弹压传递杆41向固定圆盘24侧移动,倾斜面45a与另一侧面44a抵接,倾斜面45a相对于另一侧面44a滑动,由此弹压传递杆41再只旋转规定旋转角度(粗线箭头)。即,突部45进入弹压限制槽44内,无论可动圆盘25是否与固定圆盘24抵接,突部45都与弹压限制槽44卡合。根据该突部45和弹压限制槽44的固定圆盘24侧的另一侧面44a(缘)之间的轴向上的卡合,可动圆盘25对固定圆盘24的弹压被限制,因此,张力赋予部16成为不对纱线Y1赋予张力的状态的非工作状态。
以上,参照图6以及图7,对将张力赋予部16在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之间切换的切换机构61的结构和工作进行了说明。为将上述张力赋予部16从非工作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也可以在图7(b)中把持可动圆盘25向离开固定圆盘24的方向压入之后,解除对可动圆盘25的把持。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圆盘张力器6如下构成。即,切换机构61如下构成。从可动圆盘25向与固定圆盘24侧相反侧突出设置齿杆40。该齿杆40与压缩螺旋弹簧34之间夹设弹压传递杆41。齿杆40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贯穿于轴向移动被限制的杆驱动筒42内。作为从该杆驱动筒42的距固定圆盘24侧远的一侧的端部42b向固定圆盘24侧延伸的长度不同的槽,弹压容许槽43和弹压限制槽44分别形成在圆周方向的不同位置上。以能够容纳在这些弹压容许槽43或弹压限制槽44中的方式形成的突部45设置在弹压传递杆41上。突部45被容纳于弹压容许槽43内时,弹压传递杆41所受到的来自压缩螺旋弹簧34的弹压力被传递到齿杆40,由此,可动圆盘25对固定圆盘24的弹压被容许。另一方面,突部45被容纳于弹压限制槽44内时,由于该突部45与该弹压限制槽44的固定圆盘24侧的另一侧面44a的卡合,弹压传递杆41所受到的来自压缩螺旋弹簧34的弹压力不被传递到齿杆40,由此可动圆盘25对固定圆盘24的弹压被限制。而且,在齿杆40的距固定圆盘24侧远的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通过与弹压传递杆41的突部45卡合使该弹压传递杆41向规定方向旋转的倾斜面40a。根据以上结构,只要使可动圆盘25抵抗压缩螺旋弹簧34而只向离开固定圆盘24的方向移动,即可切换为上述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能够进行以下的变更。
即,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弹簧座37相对弹压传递杆41的基端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弹簧座37相对于弹压传递杆41的基端被连接的结构,还可以是弹簧座37与弹压传递杆41一体成形的结构。
另外,在图7(b)所示的非工作状态中,齿杆40能够自由进退,可动圆盘25相对于固定圆盘24的抵接在形式上也是容许的。此时,由于可动圆盘25对固定圆盘24的弹压被限制,所以不通过张力赋予部16对纱线Y1赋予张力,但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还可以如下构成。即,切换机构61是在图7(b)所示的非工作状态下、可动圆盘25始终与固定圆盘24间隔规定距离以上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在非工作状态下能够可靠地避免对纱线Y1赋予张力。并且,作为该结构,可以列举出例如图11所示的结构。图11是表示齿杆和弹压传递杆之间的连结构造的局部剖视图。即,在弹压传递杆41的前端面的轴心处形成有向与固定圆盘24相反侧延伸且向内侧扩径的卡定孔70。在齿杆40的基端面的轴心处突出设置有向与固定圆盘24的相反侧延伸且前端具有扩径部71a的卡定突起71。而且,卡定突起71的扩径部71a被容纳在卡定孔70内。根据该结构,在图7(b)所示的非工作状态下,齿杆40在前端方向上进出时,在可动圆盘25与固定圆盘24抵接之前,卡定孔70和卡定突起71的扩径部71a卡合而使该进出停止,从而实现可动圆盘25始终与固定圆盘24间隔规定距离以上。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圆盘张力器的立面视局部剖视图。以下,以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杆驱动筒27上刻设有弹压容许槽32以及弹压限制槽33,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杆驱动筒27上只刻设有弹压容许槽32。而且,突出设置在带突起的杆26的外周面上的突部31始终容纳在弹压容许槽32内。
接下来,对将该张力赋予部16在作为对纱线Y1赋予张力的状态的工作状态以及作为对纱线Y1不赋予张力的状态的非工作状态之间切换的切换机构62(切换机构)进行说明。参照图8、图9以及图10。图9是表示张力赋予部已被切换到非工作状态的状态的图。图10是图8的A向视侧视图。上述切换机构62主要由上述压缩螺旋弹簧34、弹簧杆36、弹簧座37、防脱部件38以及夹设部件50构成。
该夹设部件50是能够插入外壁18c(壳体)与防脱部件38之间的部件。如图10所示,夹设部件50由从轴50a延伸的直线部51、和从该直线部51延伸成圆弧状的圆弧部52构成,并以能够绕轴50a转动的方式枢设在外壁18c上。
而且,在图8所示的外壁18c与防脱部件38之间没有插入夹设部件50时,压缩螺旋弹簧34的自由伸长被容许。另一方面,在图9所示的外壁18c与防脱部件38之间插入了夹设部件50时,压缩螺旋弹簧34的自由伸长被限制。
图8表示张力赋予部16的工作状态。在该工作状态下,上述突部31被容纳在在轴向上形成为长条状的弹压容许槽32内,从固定圆盘24与可动圆盘25的接合面S到突部31的距离比从固定圆盘24与可动圆盘25的接合面S到弹压容许槽32的固定圆盘24侧的缘32a的距离大。因此,可动圆盘25能够与固定圆盘24抵接,并且突部31不与弹压容许槽32的固定圆盘24的缘32a抵接,这样,来自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螺旋弹簧34的对带突起的杆26作用的弹压力被传递到固定圆盘24。即,可动圆盘25对固定圆盘24的弹压力被容许,因此,对在可动圆盘25和固定圆盘24之间滑动的纱线Y1赋予张力。
从图8所示的工作状态向图9所示的非工作状态切换时,第一,把持可动圆盘25,抵抗压缩螺旋弹簧34的弹性力而使该可动圆盘25向离开固定圆盘24的方向压入规定量。这样,在防脱部件38与外壁18c之间形成规定量的间隙。第二,在该状态下,使图10所示的夹设部件50向粗线箭头所示的方向转动,使该夹设部件50插入外壁18c与防脱部件38之间。此时,优选的是,圆弧部52的圆弧中心与弹簧杆36的轴心一致。第三,解除对可动圆盘25的向着离开固定圆盘24的方向的压入。这样,如图9所示,通过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螺旋弹簧34的作用,弹簧座37以及弹簧杆36在固定圆盘24侧进出,与弹簧杆36连结的防脱部件38与夹设部件50抵接。通过该防脱部件38与夹设部件50的抵接,压缩螺旋弹簧34的进一步伸长被限制。
以上,参照图8~图10对将张力赋予部16从工作状态向非工作状态切换的切换机构62的构造和工作进行了说明。上述张力赋予部16从非工作状态向工作状态切换时,在图9中把持可动圆盘25向离开固定圆盘24的方向压入,在图10中使夹设部件50向与粗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方向转动。之后,便可以解除对可动圆盘25的把持。由此,压缩螺旋弹簧34的自由伸长实质上被容许。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圆盘张力器6如下构成。即,作为弹性体使用压缩螺旋弹簧34,可动圆盘25因该压缩螺旋弹簧34的自身弹性恢复力而被向着固定圆盘24弹压。切换机构62构成为包括:上述压缩螺旋弹簧34;弹簧杆36,贯穿形成在外壁18c上的贯穿孔并被插入压缩螺旋弹簧34的内周侧;弹簧座37,被固定在该弹簧杆36的固定圆盘24侧一端,且通过与外壁18c的协作夹持压缩螺旋弹簧34;防脱部件38,被固定在该弹簧杆36的另一端,防止弹簧杆36从外壁18c向固定圆盘24侧被拉出;夹设部件50,可插入外壁18c与防脱部件38之间。在外壁18c和防脱部件38之间没有插入夹设部件50时,压缩螺旋弹簧34的自由伸长被容许。另一方面,在外壁18c和防脱部件38之间插入夹设部件50时,压缩螺旋弹簧34的自由伸长被限制。根据以上结构,使可动圆盘25抵抗压缩螺旋弹簧34而向离开固定圆盘24的方向移动,并且只需将夹设部件50插入外壁18c和防脱部件38之间即可切换上述的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但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可进行以下的变更。
即,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弹簧座37相对于带突起的杆26的基端可滑动地抵接,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弹簧座37相对于带突起的杆26的基端被连接的结构,还可以是弹簧座37与带突起的杆26一体成形的结构。
在图9所示的非工作状态下,带突起的杆26能够自由进退,可动圆盘25与固定圆盘24的抵接在形式上也被容许。此时,由于可动圆盘25对固定圆盘24的弹压受到限制,所以实质上不对纱线Y1赋予张力,但上述第三实施方式还可以如下构成。即,切换机构62构成为:在图9所示的非工作状态下,可动圆盘25始终与固定圆盘24间隔规定以上的距离。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避免在非工作状态下对纱线Y1赋予张力。并且,作为该结构可以列举例如上述图11所示的结构。即,将上述卡定孔70形成在带突起的杆26的基端面的轴心,并将卡定突起71突出设置在弹簧座37的前端面(固定圆盘24侧的面)上。

Claims (7)

1.一种张力赋予装置,具有固定部和设置在该固定部附近的可动部,通过使行进的纱线在上述固定部与可动部之间滑动而对该纱线赋予张力,其特征在于,
上述张力赋予部设置有多个,上述多个张力赋予部中的至少一个张力赋予部在上述可动部侧具有弹性体,上述可动部因该弹性体的作用被向着上述固定部弹压,并且,还具有用于将张力赋予部在作为对上述纱线赋予张力的状态的工作状态、和作为不对上述纱线赋予张力的状态的非工作状态之间切换的切换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力赋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上述切换机构的上述张力赋予部包括作为上述固定部的固定圆盘和作为上述可动部的可动圆盘,上述张力赋予部通过使行进的上述纱线在上述固定圆盘与可动圆盘之间的接合面上滑动而对该纱线赋予张力,上述切换机构是使上述可动圆盘相对于上述固定圆盘沿着上述接合面的法线方向进退的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张力赋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换机构容许或限制上述可动圆盘对上述固定圆盘的弹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张力赋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换机构如下构成:从上述可动圆盘向与上述固定圆盘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带突起的杆,该带突起的杆贯穿于轴向移动被限制的筒内,作为该筒的从距上述固定圆盘侧远的一侧的端部向上述固定圆盘侧延伸的长度不同的槽,弹压容许槽和弹压限制槽在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在不同的位置,形成得能够被这些弹压容许槽或弹压限制槽容纳的突部设置在上述带突起的杆的外周面上,上述突部被容纳在上述弹压容许槽内时,使上述可动圆盘能够与上述固定圆盘抵接;而在上述突部被容纳在上述弹压限制槽内时,由于该突部与该弹压限制槽的上述固定圆盘侧的缘之间的卡合,使上述可动圆盘不能与上述固定圆盘抵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张力赋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换机构如下构成:从上述可动圆盘向与上述固定圆盘侧的相反侧突出设置有齿杆,在该齿杆与上述弹性体之间夹设有弹压传递杆,上述齿杆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贯穿于轴向移动被限制的筒内,作为该筒的从距上述固定圆盘侧远的一侧的端部向上述固定圆盘侧延伸的长度不同的槽,弹压容许槽和弹压限制槽在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在在不同的位置上,形成得能够被容纳在这些弹压容许槽或弹压限制槽中的突部设置在上述弹压传递杆上,上述突部被容纳在上述弹压容许槽内时,由于上述弹压传递杆所受到的来自上述弹性体的弹压力被传递到上述齿杆,所以上述可动圆盘对上述固定圆盘的弹压被容许;而在上述突部被容纳在上述弹压限制槽内时,由于该突部与该弹压限制槽的卡合,上述弹压传递杆所受到的来自上述弹性体的弹压力不被传递到上述齿杆,由此上述可动圆盘对上述固定圆盘的弹压被限制,而且,上述齿杆的距上述固定圆盘侧远的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通过与上述弹压传递杆的突部卡合而使该弹压传递杆向规定方向旋转的倾斜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张力赋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体是压缩螺旋弹簧,由于该压缩螺旋弹簧的自身弹性恢复力,上述可动圆盘被向着上述固定圆盘弹压,
上述切换机构具有:上述压缩螺旋弹簧;弹簧杆,其贯穿上述张力赋予装置的壳体上所形成的贯穿孔,并插入上述压缩螺旋弹簧的内周侧;弹簧座,其被固定在该弹簧杆的固定圆盘侧一端,并通过与上述壳体的协作夹持上述压缩螺旋弹簧;防脱部件,其被固定在该弹簧杆的另一端,防止上述弹簧杆从上述壳体向上述固定圆盘侧拉出;夹设部件,其能够插入上述壳体和防脱部件之间,
在上述壳体与防脱部件之间插入有上述夹设部件时,上述压缩螺旋弹簧的自由伸长受到限制。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张力赋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换机构如下构成:在上述非工作状态下,上述可动圆盘始终与上述固定圆盘间隔规定距离以上。
CNA2008100869469A 2007-03-30 2008-03-28 张力赋予装置 Pending CN1012747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91765A JP2008247560A (ja) 2007-03-30 2007-03-30 張力付与装置
JP2007-091765 2007-03-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4723A true CN101274723A (zh) 2008-10-01

Family

ID=39493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869469A Pending CN101274723A (zh) 2007-03-30 2008-03-28 张力赋予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1975105A3 (zh)
JP (1) JP2008247560A (zh)
CN (1) CN10127472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4823A (zh) * 2010-11-12 2011-02-16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补偿机械式纱线张力控制装置
CN106927303A (zh) * 2015-11-12 2017-07-0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张力赋予装置以及纱线卷取装置
CN111593440A (zh) * 2020-05-28 2020-08-28 陈海霞 一种可以稳定捻绳张力的加捻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4318B (zh) * 2019-05-13 2021-02-12 江苏裕铭铜业有限公司 一种漆包线缠绕装置
IT202200015183A1 (it) 2022-07-20 2024-01-20 Savio Macch Tessili Spa Unità di roccatura munita di un dispositivo tendifilo di un filato, e relativo metodo di controllo
CN118010223B (zh) * 2024-01-27 2024-09-24 浙江九希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纱线张力检测仪及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183431A (de) * 1935-06-12 1936-04-15 Schweiter Ag Maschf Fadendämmvorrichtung mit durch Feder belasteter Bremsscheibe.
US2587114A (en) * 1948-12-16 1952-02-26 Marion P Chapman Control device
US3181569A (en) 1964-02-06 1965-05-04 Beacon Mfg Co Filling yarn control means
FR1497288A (fr) * 1965-10-25 1967-10-06 Palitex Project Co Gmbh Frein de fil, en particulier pour broches de retordage à double torsion
JPS5813659B2 (ja) * 1977-03-26 1983-03-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織機の緯糸把持装置
US4782653A (en) * 1985-10-15 1988-11-08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Device for displacing a tenser in a two-for-one twister
BE1004027A3 (nl) * 1990-04-17 1992-09-08 Picanol Nv Universele draadrem.
DE4408262C2 (de) * 1993-04-13 1996-03-14 Palitex Project Co Gmbh Einrichtung zum Einstellen von Kapselfadenbremsen an Zwirnmaschinen, insbesondere Doppeldraht-Zwirnmaschinen
JP2606024Y2 (ja) 1993-12-01 2000-09-1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ワインダーのテンサー
JPH0860500A (ja) * 1994-08-10 1996-03-05 Terumitsuku:Kk 糸の張力付与装置
JP2904183B2 (ja) 1997-04-25 1999-06-1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合糸機
DE29806739U1 (de) 1998-04-15 1999-09-02 Sucker-Müller-Hacoba GmbH & Co., 41066 Mönchengladbach Fadenbremsvorrichtung
DE10032141A1 (de) * 2000-07-01 2002-01-17 Volkmann Gmbh Fadenbremse und mit einer solchen Fadenbremse ausgerüstete Spindeln, Doppeldraht-Zwirnspindeln und Doppeldraht-Zwirnmaschinen
DE10107311A1 (de) * 2001-02-16 2002-08-29 Iro Patent Ag Baar Fadengreifer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4823A (zh) * 2010-11-12 2011-02-16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补偿机械式纱线张力控制装置
CN101974823B (zh) * 2010-11-12 2011-09-21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补偿机械式纱线张力控制装置
CN106927303A (zh) * 2015-11-12 2017-07-0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张力赋予装置以及纱线卷取装置
CN106927303B (zh) * 2015-11-12 2020-02-1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张力赋予装置以及纱线卷取装置
CN111593440A (zh) * 2020-05-28 2020-08-28 陈海霞 一种可以稳定捻绳张力的加捻设备
CN111593440B (zh) * 2020-05-28 2022-06-14 浙江宏邦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稳定捻绳张力的加捻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75105A3 (en) 2009-12-30
EP1975105A2 (en) 2008-10-01
JP2008247560A (ja) 200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4723A (zh) 张力赋予装置
EP2407406B1 (en) Fluff binding device, tension applying unit, and automatic winder
JP5517758B2 (ja) 巻取機および巻取機を制御する方法
WO2012096040A1 (ja) 紡糸巻取装置及び紡糸巻取設備
KR20180044825A (ko) 선조체의 권취 장치 및 권취 방법
CN102602745A (zh) 纱线卷取机
JP2009519188A (ja) 巻取機
EP2674378B1 (en) Yarn storage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device
CN103508259A (zh) 纺丝卷取机
CN1865553A (zh) 纱圈纺纱或加捻装置
CN109704130B (zh) 往复单元、往复单元运行的方法以及具有往复单元的工位
US5566904A (en) Method for sequentially winding elastic yarn on a plurality of bobbin holders
US4438624A (en) Overhung mounted rotatable centering spindle
DE102016000922A1 (de) Garnspulvorrichtung und Textilmaschine
BR112013019896A2 (pt) máquina de bobinar, processo e método para a operação de uma máquina de bobinar
US4495758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wrapped yarn
US9365388B2 (en)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ly winding up a thread
CN102341331A (zh) 络筒机
EP1561717B1 (en) Spinning machine comprising a device for winding a thread reserve on an empty bobbin
CN105035856A (zh) 卷取滚筒、卷取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EP3210919B1 (en) Spun yarn take-up machine
CN111807156A (zh) 引导筒和纱线卷取装置
JP2016006244A (ja) 糸切断装置
EP3006384B1 (en) Bobbin separating device, doffing cart,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EP3988487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