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4327A - 通风橱和通风橱的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风橱和通风橱的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4327A
CN101274327A CNA2007103008927A CN200710300892A CN101274327A CN 101274327 A CN101274327 A CN 101274327A CN A2007103008927 A CNA2007103008927 A CN A2007103008927A CN 200710300892 A CN200710300892 A CN 200710300892A CN 101274327 A CN101274327 A CN 1012743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me hood
gas
workspace
wind passage
cabi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3008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尤崎
王桂林
冯希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CELERGY USA
Accelergy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CCELERGY USA
Accelergy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CELERGY USA, Accelergy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CCELERGY USA
Priority to CNA20071030089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74327A/zh
Publication of CN101274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43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5/00Preventing escape of dirt or fumes from the area where they are produced;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irt or fumes from that area
    • B08B15/02Preventing escape of dirt or fumes from the area where they are produced;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irt or fumes from that area using chambers or hoods covering the area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 Devices For Use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设置于室内的通风橱,其包括柜体、排气出口和设有补风通道的补风装置。柜体包容形成工作区,排气出口与工作区连通,补风通道通过其出口与工作区连通。补风装置将来自室外的外援气体导入到工作区内,其中,补风通道的出口是可调节的,如补风通道出口的位置、大小、方向之一是可调节的。从而,外援气体被导入到工作区内的进风位置和/或方向可根据需要调节,外援气体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被导入到工作区内。因此,其运用灵活,对室内的空气流动和气压造成的影响很小,节省了空调动力消耗。

Description

通风橱和通风橱的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橱,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带有补风装置的通风橱。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通风橱的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通风橱为实验室常用设备,是现代实验室所必备的装置,其作用为强制橱内气体特别是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制定的出口排出而不泄漏到其它地方。对于化学工作者来说,通风橱就是他们的保护者,实验室安全在许多情况下就需要依靠通风橱的良好运行性能来满足不同工作的需要。
通风橱一般采用强制抽风的办法将橱内气体吸出。对于传统的通风橱,强制抽走的空气要靠通风橱所在空间中的气体,比如通风橱所在室内的空气来补充。传统的通风橱由于需要室内空气补风,因此有如下缺点:1、对室内的空气流动和气压造成影响;2、当室内的空气受空调来调节时,通风橱抽走的空气将使空调的负载增大,动力消耗增加。特别是当室内的通风橱数量较多时,抽走的空气量会过大,而大大影响室内空气的流动和压力。室内气压的改变会导致大量室外空气通过别的途径(门窗缝隙等)进入室内,而大大增加空调动力的消耗。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带有补风装置的通风橱以使外援气体不通过橱外的室内空间而通过专门的补风通道有效地被导入到通风橱内以补充通风橱内被抽走的气体。
【发明内容】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风橱,其包括柜体、排气出口和设有补风通道的补风装置。柜体包容形成工作区,排气出口与工作区连通,补风通道通过其出口与工作区连通。补风装置将来自室外的外援气体导入到工作区内,其中,补风通道的出口是可调节的,如补风通道出口的位置、大小、方向之一是可调节的,从而可用来控制外援气体进入工作区时的位置和流向中的至少一个。举例来说,如果补风通道出口的位置是可调节的,其可以被调节成上下移动的、或者左右移动的。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风橱的操作方法。一般地,通风橱有一个柜体和一个可收容能产生有害气体的物质的操作平台,柜体设有一个排气出口和一个位于该操作平台上的、容积大约为0.5~3立方米的工作区。本操作方法包括:将来自室外的外援气体导入到工作区内;调节外援气体进入工作区的位置和流向中的至少一个以使外援气体沿着预定的路径将工作区内的有害气体通过排气出口排出。
【附图简介】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风橱敞开侧半开状态下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通风橱敞开侧关闭状态下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通风橱的正面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通风橱敞开侧关闭状态下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通风橱的一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通风橱的又一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通风橱的侧面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通风橱的正面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风橱的布局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风橱的另一布局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将补风来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环境气体,主要为通风橱所在空间的室内空气;另一部分为外援气体,为来自通风橱所在空间以外的空间(或称为“外部空间”或“外部环境”)或为专门供应网的气体,比如自然空气或氮气或二氧化碳等气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所述外援气体依次通过供风装置和补风装置被导入到通风橱内。在两种补风来源中以外援气体为主,这样,可减小环境气体的消耗和降低空调的负载。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通风橱的具体实施例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通风橱具体结构为:通风橱100,包括柜体1、排气出口2和含有外援气体进口31、分配集气腔32、补风通道33和补风通道出口34的补风装置3。
可选择地,柜体1有一侧10为敞开的(称该侧为敞开侧10),柜体的敞开侧10设有可开关的窗。在本实施例中,该窗为可上下移动的滑动窗331,且该滑动窗331为补风通道33的一壁面。使滑动窗331上下移动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为现有技术或以后发展的技术中的任一种方式,如通过设置在柜体1的两侧面前部的导轨。
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该可开关的窗既可为可上下移动的滑动窗,也可设置成左右移动的滑动窗,或者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开关(在本发明中统称为窗),在有些情形下也可不设置窗(比如补风通道33的一壁面自然提供了敞开侧的窗)。
柜体1的其余侧面封闭,柜体的底板为操作平台11。在一实施例中,操作平台11为柜体底板的一部分或整个柜体底板。与操作平台11相对的面为柜体的顶面12,与敞开侧10相对的一面称为柜体的后壁面13。柜体1其他的壁面称为柜体的侧壁面14。柜体1界定了一工作区15,工作区15可为柜体内部空间的全部或部分。在一实施例中,工作区15的容积大约为0.5~3立方米,可选择地,大约为1~2立方米。工作区15靠近敞开侧10的部分称为工作区的前部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外援气体进口31可设置在补风装置3的最上部,与在柜体1上方设置的供风装置(未图示)相连通。分配集气腔32设置在外援气体进口31和补风通道33之间。外援气体进口31和分配集气腔32可固定不动地设置在柜体1敞开侧10后上部区域,补风通道33设置在柜体敞开侧10且可以上下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柜体敞开侧10设置有单独的窗,补风通道33可设置在窗的后侧,即工作区15的前部区域;或在窗的前侧,即工作区15直接面对操作人员(当操作人员站在敞开侧10附近操作或观察工作区15内的实验时)的外部区域;或者,如图1所示一样,在没有单独设置窗的情形下(如前述的窗为补风通道的一表面),补风通道33设置在敞开侧10;或者,也可以设置在柜体的侧面或其他部位。
补风通道33为一长方体形的腔体,其中滑动窗331为补风通道的前壁面,即面向操作人员的壁面。这样滑动窗331完全关闭时补风通道33仍能向工作区15内提供外援气体,而且可简便操作、简化结构并节约制造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补风通道33的前壁面331和后壁面332为一整体可相对通风橱其他部件上下移动。因此,滑动窗331的上下移动可带动整个补风通道33上下移动,从而补风通道的出口34可以上下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补风通道33的前壁面331和后壁面332也可上下相对移动,既相对通风橱其他部件上下移动又彼此间相对上下移动,从而补风通道出口34的位置和大小可调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补风通道33上下移动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在敞开侧10设置有窗且窗为可上下移动的滑动窗时,可将补风通道33设置成随滑动窗一起上下移动,例如将补风通道33设置在滑动窗上,当滑动窗上下滑动时其带动补风通道33上下移动;或者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样,将滑动窗设为补风通道33的一壁面或部分壁面,则滑动窗上下滑动即使补风通道33上下移动;或使补风通道33可以随滑动窗的上下滑动而上下移动的其他方式。对于任何形式的窗或不设置窗的情形下,均可将补风通道33设置在柜体敞开侧10,且使其独立于窗或独立地上下移动,如在柜体两侧壁14的前部(如接近敞开侧10的部分,如侧柱上)分别设置导轨,将补风通道33可上下滑动地安装在导轨上。使补风通道33上下移动的具体方式还可为现有技术中或以后发展的任意一种具有此功能的方式,在此不再举例详述。
关于补风通道33的具体结构,其可为任一种具有导流气体功能的通道。补风通道内还可以设置导流装置和/或转向装置等附属部件。
在一实施例中,补风通道33相对工作区15的两壁面相互平行,例如补风通道33的前壁面331和后壁面332相互平行,以使其内的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均匀下流不会因横向截面的变化而挤压发生紊流。
在一实施例中,补风装置3还可包括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用于调整外援气体进入通风橱工作区15内的进风角度。转向装置可设置在补风通道33内;也可设置在补风通道外,如与补风通道出口相对的柜体底板11上。在一实施例中,转向装置设置在补风通道的出口34处,从而补风通道出口的方向具有可调节性。
在如图1所示通风橱100中,转向装置包括设置在补风通道的底部的一向工作区15内倾斜的挡板,如设置在补风通道前壁面331底部的一向内倾斜的挡板333。该挡板333可为一平面或具有一定弯曲度的曲面。挡板333作为转向装置用于调整外援气体进入通风橱工作区15内的进风角度。
挡板333与前壁面331可一体成形或固定连接在一起。可选择地,挡板333与前壁面331向下的延伸方向成一锐角。例如,该锐角在30°~60°间。更进一步地,该锐角在40°~50°间。
在一实施例中,在补风通道33的底部,补风通道后壁面332底部的水平高度最好高于挡板333的底部。可选择地,后壁面332与前壁面331和挡板333的总高度的高度差约为该总高度的0.5~50%。可选择地,该高度差约为所述总高度的3~25%。可选择地,该高度差约为总高度的5~15%。该锐角和高度差的具体最佳数值需根据排气量和补风通道的具体尺寸计算出来。
当然,补风通道后壁面332的底部也可以与挡板333的底部在同一水平位置上,或者后壁面332底部的水平位置较挡板333底部的水平位置低,只要外援气体能被导入到工作区15内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补风通道33与柜体敞开侧10等宽;在其他实施例中,补风通道33可以是在柜体敞开侧10的一部分区域内设置。
在其他实施方案中,挡板333相对前壁面331也可以是可旋转的,例如挡板333可旋转地设置在补风通道的底部,如在前壁面331的底部。因此,挡板333与前壁面331的夹角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调整,从而调整外援气体进入通风橱工作区15内的进风角度。
在一实施方案中,由于补风通道33的前壁面331和后壁面332高度不同,后壁面332较短,同时前壁面331的底部有向内倾斜的挡板333,外援气体在遇到挡板333向内偏转的过程中,几乎无任何阻力的约束,能很自由地被导入到通风橱的工作区15内,而少有外漏到通风橱所在的室内。当调节补风通道33向上移的时候,由于挡板333和补风通道33的前后壁面331、332高度差的原因,外援气体几乎全部被导向通风橱内的偏上区域,环境气体(主要为室内空气)则从下部进入通风橱内。当调节补风通道33下移到操作台面11的时候,挡板333与通风橱操作台面11基本接触,从而限制了环境气体流入通风橱,同时也有利于阻止通风橱内气体的外漏,而且由于补风通道33的后壁面332的高度较高,与通风橱底部的间隙较大,通风橱的补风几乎全由外援气体组成。
在一实施例中,分配集气腔32为一自上到下向柜体1两侧扩散的腔体,其内设置有分散导流装置。在如图3所示的通风橱中,分散导流装置选为一些导流板321,该等导流板321沿气流流向并行设置且彼此成一定角度。因此,补风通道内的气流可以均匀分布以形成一连续风幕。
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配集气腔32也可设置有与气流方向垂直设置的多孔状的导流板;或其他结构的分散导流装置以将外援气体在气流垂直方向的横截面上较均匀地分散导入补风通道33内,以使整个补风通道33内的气流较均匀分布形成一连续风幕。
如图9和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通风橱100位于一个实验室60内,该实验室60为一建筑物70的一部分。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实验室60也可即为建筑物70。通风橱100所在空间的外部空间或外部环境可指与通风橱100所处的实验室60或建筑物70相对的外部空间或环境。
在一实施例中,在通风橱上方可设置一供风装置与补风装置3的外援气体进口31相连通,供风装置如包括供风管道或通道和引风机、调节外援气体流量和压力的调节元件(未图示)等能将来源于通风橱所在空间的外部空间或专门的供应网的外援气体通过外援气体进口31导入到补风装置3内。
例如,如图9所示,补风装置3的外援气体进口31与延伸到建筑物70相对的外部空间的供风管道或通道35连通。供风通道35的一个端口351将外援气体从外部空间导入到供风通道35中。供风通道35中的外援气体流经补风装置3后经补风装置3的出口34被导入到工作区15内。或者,如图10所示,补风装置3的外援气体进口31与延伸到建筑物70的供风通道35连通,供风通道35可为设置在建筑物70中的外援气体供应网50的一部分。
在又一实施例中,在有多个通风橱使用的情形下,通过一个总的供风装置以将外援气体导入到补风装置内。外援气体经外援气体进口31进入补风装置后,经分配集气腔32分散进入补风通道33内,经补风通道出口34向内转入通风橱的工作区15。
在一实施例中,排气出口2可设置于柜体的顶面12上。如图1所示,排气出口设置在柜体顶面的后半部分上,比如,设置于柜体顶面后部的中央部分。排气出口2与排气通道21连通以将工作区15内的气体排到外部。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比如通风橱主要用于会产生较空气重的气体的那些实验,从而工作区15内需排出的气体主要聚积在工作区的中下部,排气出口2最好设置在柜体的底板11上,侧壁面14或后壁面13的下部分上。
当排气出口2设置于柜体的顶面12上时,在柜体的后壁13之前还可设有一挡板(未图示)。该挡板与后壁13形成柜体内的气流流向排气出口2的通道。从而,通风橱的运行性能达到更优化。
在一实施例中,排气出口2和/或排气通道21中还可设置抽气装置(未图示)等通过强制措施使排气出口2周围的空间形成较低的压力或负压以促进工作区15内的气体的排出;或者在有多个通风橱使用的情形下,通过一个总的抽气装置使每个通风橱的排气出口2周围的空间形成较低的压力或负压。另外,排气出口和/或排气通道中还可设置净化装置(未图示),以对排出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净化处理。
通风橱100可设置在一作为基座对通风橱起支撑作用的底柜200(在图1和图2中底柜200未剖开,仅示意而已)。在一实施例中,底柜200还可以用于存放贮存试剂或工具等物品。
如图3所示,供风装置将来源于外部空间或专门供应网等外部气源的外援气体通过外援气体进口31导入到补风装置3内。外援气体进入补风装置3后,经分配集气腔32分散以在气流垂直方向的横截面上较均匀地导入补风通道33内。因补风通道33为一规则的长方体腔,其内的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均匀下流,整个补风通道33内的气流较均匀地分布形成一连续风幕。
如图1所示,当调节补风通道33到开口侧10的中间位置时,在补风通道33的出口34处,其内的气流遇到挡板333,挡板333迫使气流向内转入通风橱的工作区15的偏上区域内。环境气体则从下部进入通风橱内给予辅助补风。
如图2所示,当调节补风通道33到操作台面11的时候,挡板333与通风橱底部基本接触,从而限制了环境气体流入通风橱,也阻止了通风橱内气体和补风通道33内的外援气体外漏到通风橱所在的室内。因补风通道内外高度差的原因,外援气体从后壁面332与通风橱底部的间隙几乎全部被导向通风橱的工作区15的下部区域内,补风基本由外援气体组成。
无论补风通道33在敞开侧10的何种位置上,因补风通道内外高度差的原因,外援气体在遇到挡板333向内偏转的过程中,几乎无任何阻力的约束能很自由地转入通风橱的工作区15内,而少有外漏到通风橱所在的室内。
通风橱工作区15内的气体通过排气出口2排到室外或专门的废气处理中心。排气出口2和排气通道21间设置的抽气装置等强制措施使排气出口2周围的空间形成较低的压力或负压,进而促进工作区15内的气体的排出。
因此,通过补风通道33的上下移动,外援气体可以从敞开侧10的不同高度向通风橱工作区15内导入外援气体,无论是聚集在工作区下部的较重气体还是聚集在工作区上部的较轻气体均可被外援气体带出排气口排到通风橱外。
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通风橱的侧视图,该通风橱300的具体结构与前一实施例通风橱100类似,但在本实施例中补风通道33a与滑动窗331a为相互独立的构件(即补风通道33a的前壁面334和滑动窗331a分别设置),可以分别独立地操作而上下移动,且补风通道33a设置在滑动窗331a的后侧,因此补风通道33a和滑动窗331a可相对上下移动。在一实施例中,在补风通道33a的底部,后壁面332a与前壁面334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在一实施例中,将通风橱100的挡板333替换为补风通道33a出口34a处设置的一转向通道333a,转向通道333a可旋转地枢接在补风通道33a的下部。
补风通道33a可上下滑动地安装在柜体1两侧壁前部的导轨(未图示)上,这样窗331a和补风通道33a可以分别独立地被操作。在一实施例中,补风通道33a设置在窗331a的后侧,则窗331a在任意状态时补风通道33a均能可上下移动地向通风橱内提供外援气体。特别是在进行如有毒气体参与的实验时,为防止有毒气体进入到室内,窗331a可完全关闭。此状态下,通风橱完全依靠补风通道33a提供外援气体,且补风通道33a仍可上下移动地向工作区15内提供外援气体。
转向通道333a可旋转地枢接在补风通道33a上,则通过调整转向通道333a与补风通道33a的夹角而得以调整外援气体进入通风橱工作区15内的进风角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向通道333a也可固定地连接在补风通道33a上,或与补风通道33a一体成形。
如图5所示,转向通道333a的上部分为圆柱体形,以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旋转时与补风通道33a保持切线连接;转向通道333a下部分为一长方体形的腔体,当然也可成扩散状或成收缩状的梯形腔体或其他形状的腔体;在转向通道333a的上部分有入口3331以将外援气体从补风通道33a导入到转向通道333a,在转向通道333a的下部分有出口3332以将将外援气体从转向通道333a导入到通风橱的工作区15内。
这样,滑动窗331a在敞开侧的任意位置时补风通道33a均能可上下移动地向通风橱内提供外援气体,而且通过调整转向通道333a与补风通道33a的夹角使外援气体能以不同的角度导入通风橱内。如图4,滑动窗331a处于关闭状态,通风橱完全依靠外援气体补风,补风通道33a移动至敞开侧的较中间的位置对通风橱提供补风。因此,通风橱300在滑动窗331a完全关闭时仍可实现通风橱的良好功能,这对于诸如有毒试验之类的化学实验非常有帮助。
通风橱300也可以采用如图6所示的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为设置在补风通道33a出口处的一转向块333b。优选地,该转向块333b的侧向横截面为夹角为钝角的扇形,其通过两侧面可旋转地枢接在补风通道33b两侧面的底部上。通过调整该转向块333b而得以调整外援气体进入通风橱工作区内的进风角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转向块333b的侧向横截面也可为扇形、镰刀形、机翼形等形状,而且,该转向块333b也可固定地连接在补风通道上,或与补风通道一体成形。
对于补风通道的转向装置,除了前述的几种形式外,也可为其他结构的转向装置,只要其可以调整补风通道出口的方向进而调整外援气体进入通风橱工作区内的进风角度。该等转向装置可固定安装或可旋转地安装在补风通道的出口处。另外,转向装置也可以是以挡板形式的固定或可转动地设置在操作台面上,如与补风通道出口相对的柜体底板上。
图7和图8所示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通风橱的示意图,该通风橱400的具体结构与前一实施例通风橱100类似,不同点主要在于:其补风通道33c的前壁面334c和后壁面332c、滑动窗331c为相互独立的构件。因此,补风通道33c可以和滑动窗331c分别独立地操作而上下移动,补风通道33c的前壁面334c和后壁面332c也可以分别独立地操作而上下移动。另外,在滑动窗331c的中下部设置有两个操作窗口4,以方便在滑动窗331c关闭时操作人员可从操作窗口对工作区内的作业进行操作。
补风通道33c的前壁面334c和后壁面332c、滑动窗331c分别独立地上下移动可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如在通风橱的两前侧部分别设置导轨,将其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导轨上。可选择地,可在橱体的外侧面或其他部位设置对应的控制装置以操作前壁面334c和后壁面332c、滑动窗331c分别上下移动。在一实施例中,补风通道33c的前壁面334c和后壁面332c、滑动窗331c可均由透明材质的材料如玻璃制成。
这样,通风橱400对那些诸如有有毒气体参与的化学实验或生化实验等实验有特别的优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为防止有毒气体进入到通风橱所在的室内可将滑动窗331c完全关闭,但操作人员通过操作窗口4仍可以很方便在对工作区内的实验进行操作;可选择地,通过控制装置可以操作前壁面334c和后壁面332c分别上下移动,以调节补风通道的出口34c的位置和大小,这样,通风橱400可完全依靠补风通道33c提供外援气体以将工作区15内的气体强制排出。
一般情形下,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橱的补风通道的前壁面和后壁面均可由透明材质的材料如玻璃等制成,或者由不透明材质的材料如不锈钢等制成。在后一种情形下,优选地,可在补风通道的前壁面和后壁面上分别开一观察窗,这样在补风通道处于敞开侧下部的某一位置时,可方便地观察工作区内的状况。
一般情形下,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橱的工作区内还可以设置水龙头、灯等实验常用设施。另外,还可设置加热装置和/或温度控制装置以对工作区进行温度调节和控制,或者通过控制外援气体的温度来调节和控制工作区内的温度。
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橱可以是补风装置的整个补风通道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柜体敞开侧;也可以是部分补风通道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柜体敞开侧,其余部分补风通道固定不动地设置在柜体敞开侧或其他位置;还可以是补风通道可左右移动地设置在柜体敞开侧;或者将补风通道可以同时上下移动和左右移动地设置在柜体敞开侧。该些情形下的具体实施方式与可上下移动地设置的实施方式类似,不再赘述。
另外,还可以将部分(如上部分)或全部补风通道设置成软管的形式,这样,软管部分的补风通道可方便地上下升缩和左右移动从而调节整个补风通道的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橱补风通道的出口的调整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完成,或设置自动控制装置通过遥控操作完成。
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橱还可以设置其他的补风装置,如在柜体底板前缘处设置的补风装置,或者在柜体前侧部设置的补风装置等,这样,可以实现上下同时对工作区补风,或者从开口侧的四周对工作区补风。
前述详细的描述主要是针对柜体有一敞开侧的通风橱,但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通风橱和通风橱的补风方法也可以是全封闭的通风橱(可能会设置操作窗口等通道与外界沟通)或仅有局部开口的通风橱。
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通风橱可用于任何可能或会产生有害、有毒气体的实验,或者有害、有毒气体参与的实验,或者实验过程中可能或会有影响环境的物质参与的实验,诸如化工、石油、生物等领域。当然,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通风橱的运用范围并不限于前述所列举的。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将补风通道的出口设计成可调节的形式,尤其在位置可调节的形式下,外援气体可以从敞开侧的不同位置(在可上下移动的形式下为不同高度)向通风橱工作区内导入外援气体,无论是聚集在工作区下部的较重气体还是聚集在工作区上部的较轻气体均可被外援气体带出排气口排到通风橱外,而无需在通风橱敞开侧的柜体底板前缘或柜体前侧面再设置辅助补风装置,因而运用灵活,结构简单。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橱补风以外援气体为主,补风来源单一且气流较均匀,因此通风橱内的气流较传统的多补风来源的通风橱均匀。通过采用有限元分析的大型通用CAE软件模拟通风橱内的气流状态,在省略传统通风橱中常用的挡风板的情形下,前述实施方案中的补风通道也能使通风橱达到良好运行性能。同时,对室内的空气流动和气压造成影响很小,节省了空调动力消耗。
总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如前文所分析的,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橱基于其补风通道的出口具有可调节性——其位置和/或大小和/或方向可很方便地调节,从而外援气体的进风位置和/或方向可根据需要调节,外援气体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被导入到通风橱内;补充气流以外援气体为主且几乎能全部导入到通风橱内。因此,运用灵活,对室内的空气流动和气压造成影响很小,节省了空调动力消耗。
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通风橱的操作方法,在一实施例中,以前述实施例中的通风橱100为例,其操作方法可包括:通过补风装置3将来自室外的外援气体导入到工作区15;调节补风通道33上下移动以调节外援气体进入工作区15的位置以使外援气体沿着预定的路径将工作区15内的有害气体通过排气出口2排出。可选择地,通过调节转向装置来调整外援气体进入通风橱工作区15内的进风角度,从而得以调整外援气体进入通风橱工作区15内的流向。
一般地,通风橱设置在一个实验室内,该实验室可为一建筑物的一部分或整体。在一实施例中,来自实验室外的或者该建筑物外的外援气体依次通过供风管道或通道35以及补风装置3导入到工作区15内。当然,通道35和补风装置3也可被视为一个整体通道。通过通道35的端口351将外援气体导入到通道35中,再通过补风装置3的出口34将通道35和补风装置3内的气体导入到工作区15内。
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通风橱的操作方法,因前述通风橱的具体实施例也同时说明了本发明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因此在此不再详述,敬请参考前文。
上述例举的实施方案中所涉及的描述,举例和数据仅作为演示和例证之用,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根据本发明所做的非实质性修改加工皆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内。因此,附件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不局限于本申请对该发明的说明版本。

Claims (18)

1.一种通风橱,包括:
柜体,包容形成工作区;
排气出口,与所述工作区连通;
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将来自室外的外援气体导入到所述工作区内的补风装置,该补风装置包括补风通道,其出口与所述工作区连通,所述补风通道的出口可用来控制所述外援气体进入所述工作区时的位置和流向中的至少一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通道出口的位置、大小、方向之一是可调节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有一敞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个可移动的窗,所述可移动的窗可开关所述敞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的窗为可上下移动的滑动窗,所述补风通道可以随所述滑动窗一起上下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窗为所述补风通道的一壁面或部分壁面。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通道设置在所述柜体的敞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通道可独立地上下移动以开关所述柜体的敞开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装置还包括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可以调节从所述补风通道出口流出的气流的方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补风通道的底部的一向所述工作区内倾斜的挡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补风通道的底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装置还包括补风进口和分配集气腔,所述分配集气腔设置在所述补风进口和所述补风通道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集气腔自上到下向柜体两侧扩散,所述分配集气腔内设有分散导流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橱,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包括一顶部和与所述敞开侧相对的后部,所述排气出口设置在所述柜体顶部并靠近所述柜体后部。
15.一种通风橱的操作方法,所述通风橱有一个柜体和一个可收容能产生有害气体的物质的操作平台,所述柜体设有一个排气出口和一个位于所述操作平台上的、容积大约为0.5~3立方米的工作区,所述方法包括:
将来自室外的外援气体导入到所述工作区;以及
调节外援气体进入所述工作区的位置和流向中的至少一个以使外援气体沿着预定的路径将所述工作区内的有害气体通过所述排气出口排出。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有一敞开侧,所述工作区可通过所述敞开侧与所述柜体的外部相通,所述调节的步骤包括调节外援气体进入所述工作区的位置和流向中的至少一个以使外援气体可阻止有害气体从所述敞开侧泄漏。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橱位于一个实验室内,所述实验室可为一建筑物的一部分或整体,所述导入的步骤包括将外援气体通过一个具有第一端口和一个第二端口的通道导入到所述工作区内,其中,所述第一端口用于将室外的外援气体导入到所述通道中,所述第二端口用于将所述通道内的气体导入到所述工作区内。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为所述建筑物以外的空间。
CNA2007103008927A 2006-12-28 2007-12-27 通风橱和通风橱的操作方法 Pending CN1012743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3008927A CN101274327A (zh) 2006-12-28 2007-12-27 通风橱和通风橱的操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63681 2006-12-28
CN200610063681.1 2006-12-28
CNA2007103008927A CN101274327A (zh) 2006-12-28 2007-12-27 通风橱和通风橱的操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4327A true CN101274327A (zh) 2008-10-01

Family

ID=39588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3008927A Pending CN101274327A (zh) 2006-12-28 2007-12-27 通风橱和通风橱的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74327A (zh)
WO (1) WO2008080348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4051A (zh) * 2013-11-28 2014-03-12 苏州市亿达净化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实验室用通风柜
CN105921479A (zh) * 2016-06-30 2016-09-07 江苏库利南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通风柜
CN105945025A (zh) * 2016-06-30 2016-09-21 江苏库利南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改进型通风柜
WO2016161834A1 (zh) * 2015-04-10 2016-10-13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通风柜
CN106140769A (zh) * 2015-04-10 2016-11-23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通风柜
CN107282583A (zh) * 2017-08-08 2017-10-24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设备的补风通道
CN108114963A (zh) * 2016-11-26 2018-06-05 北京成威博瑞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补风翼以及带有补风翼的通风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37548A (en) * 1964-01-23 1966-03-01 Bayern Joseph Fumehood with auxiliary air supply
FR1486419A (fr) * 1966-05-14 1967-06-30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erfectionnements aux sorbonnes
FR2082702A5 (zh) * 1970-03-24 1971-12-10 Peugeot & Renault
DE3811780A1 (de) * 1988-04-08 1989-10-19 Prettl Rolf Arbeitskabine
JPH074538B2 (ja) * 1988-11-25 1995-01-25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クレビオ ドラフトチャンバ
JP2505034B2 (ja) * 1988-11-25 1996-06-05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クレビオ ドラフトチャンバ
DE4419268A1 (de) * 1994-06-01 1995-12-07 Waldner Laboreinrichtungen Sicherheitswerkbank
JPH07275717A (ja) * 1994-12-02 1995-10-24 Itoki Crebio Corp ドラフトチャンバ
US6089970A (en) * 1997-11-24 2000-07-1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nergy efficient laboratory fume hood
DE10146000A1 (de) * 2001-09-18 2003-01-16 Waldner Laboreinrichtungen Abzug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4051A (zh) * 2013-11-28 2014-03-12 苏州市亿达净化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实验室用通风柜
WO2016161834A1 (zh) * 2015-04-10 2016-10-13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通风柜
CN106140769A (zh) * 2015-04-10 2016-11-23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通风柜
CN108435747A (zh) * 2015-04-10 2018-08-24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通风柜
CN109530382A (zh) * 2015-04-10 2019-03-29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通风柜
US10478873B2 (en) 2015-04-10 2019-11-19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Ventilation cabinet
CN105921479A (zh) * 2016-06-30 2016-09-07 江苏库利南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通风柜
CN105945025A (zh) * 2016-06-30 2016-09-21 江苏库利南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改进型通风柜
CN108114963A (zh) * 2016-11-26 2018-06-05 北京成威博瑞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补风翼以及带有补风翼的通风柜
CN107282583A (zh) * 2017-08-08 2017-10-24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设备的补风通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80348A1 (en) 2008-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4327A (zh) 通风橱和通风橱的操作方法
WO2016161834A1 (zh) 通风柜
CN106140769B (zh) 通风柜
EP2014365B1 (en) Air curtain-isolated biosafety cabinet
JP5719830B2 (ja) 実験室通風室
CN107497815A (zh) 通风柜
CN106288064A (zh) 模块化变工况医用空气净化系统
KR20200135671A (ko) 미세먼지필터 이동장치가 구비된 실외공기 미세먼지처리장치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장치
CN217941291U (zh) 一种上补风模块和通风柜
CN111195637B (zh) 一种新型内补风排风柜
CN210333685U (zh) 一种应用于实验室的双补风式空气循环系统
CN102589061B (zh) 恒温恒湿生产车间及其运行方法
CN206262964U (zh) 导流系统以及带有导流系统的通风柜
CN115007590B (zh) 一种通风柜
CN217726586U (zh) 一种导流结构和通风柜
CN211488985U (zh) 一种用于排风柜的多方向补风装置
CN217726587U (zh) 一种侧补风组件和通风柜
CN205463535U (zh) 一种通风柜
CN115318786B (zh) 一种通风柜
CN217857912U (zh) 一种通风柜
CN207463783U (zh) 通风柜
CN111059677A (zh) 一种可调节增速稳流型节能理化安全柜
CN211839483U (zh) 一种可调增速稳流型理化安全柜
KR102401520B1 (ko) 난류의 발생이 없는 크린 후드
CN2802323Y (zh) 全自动控制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