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6940A - 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与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66940A
CN101266940A CNA2007101438935A CN200710143893A CN101266940A CN 101266940 A CN101266940 A CN 101266940A CN A2007101438935 A CNA2007101438935 A CN A2007101438935A CN 200710143893 A CN200710143893 A CN 200710143893A CN 101266940 A CN101266940 A CN 101266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tanium
substrate
layer
titanium nitride
manufacture cr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438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66940B (zh
Inventor
骆统
苏金达
杨大弘
陈光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4389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6694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66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6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669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69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首先,以离子化金属电浆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衬底上沉积钛层,钛层的厚度在约为10埃至约为1000埃之间。接着,以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所述钛层上沉积第一氮化钛层,第一氮化钛层的厚度在约为1埃至约为100埃之间。之后,以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第一氮化钛层上沉积第二氮化钛层,第二氮化钛层的厚度在约为10埃至约为750埃之间。

Description

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集成电路衬底上沉积接触窗阻障层的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在集成电路结构的制作工艺中,是先在主动元件上,或是在下方的图案化的金属内连层上形成绝缘层,再于绝缘层中形成垂直开口,以使绝缘层的上表面电性连通下方的主动元件或金属内连层。之后,再于开口中填入导电材料,以电性连接下方的元件以及随后形成在绝缘材料表面上的导电材料,例如是金属内连层。在水平和垂直内连层的制作工艺中,在衬底的图案化表面上通常会形成一层阻障层以提供阻障,避免相邻材料之间的扩散。
传统的阻障层所包括的材料例如是钛(Ti)/氮化钛(TiN)、钽(Ta)/氮化钽(TaN)以及氮化钨(WN)。这一些材料是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PVD)(例如,离子金属电浆PVD、溅射等)以及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例如,电浆增强型CVD、金属有机CVD等)来沉积的。特别是,TiN层已被广泛用于半导体的制作工艺中做为“扩散阻障”层,也就是,此TiN层是设置于两层金属层之间或是两层半导体层之间,以避免交互混合或不期望的交互作用,但仍可以让电流流通。TiN是一种硬且密实的耐热金属材料,其具有非常高的导电性。理想的TiN阻障层沉积制作工艺并不会影响所形成的最终的集成电路的可靠度,且TiN可对硅衬底产生高的黏滞系数(stickingcoefficient)。
由于PECVD TiCl4的Ti沉积对于硅基材表面较敏感而会使某些面有较高的沉积速率,进而造成局部阻值异常。另外厚的MOCVD TIN,其沉积制作工艺的杂质难以消除,进而影响元件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衬底上沉积接触窗阻障层的方法与系统。
在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离子化金属电浆腔室、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腔室以及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离子化金属电浆腔室用于在衬底上沉积钛层。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腔室,与离子化电浆腔室共界面操作,用于在钛层上沉积第一氮化钛层。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与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腔室共界面操作,用于在第一氮化钛层上沉积第二氮化钛层。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首先,以离子化金属电浆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衬底上沉积钛层。离子化金属电浆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包括:产生多数个气相离子;使气相离子向一钛靶加速;以加速的气相离子使多数个钛原子从所述钛靶溅射出来;以电浆离子化溅射出来的钛原子;以及使气相钛原子沉积在衬底上,以形成钛层。接着,以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钛层上沉积第一氮化钛层。之后,以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第一氮化钛层上沉积第二氮化钛层。
在又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首先,以离子化金属电浆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衬底上沉积钛层。接着,以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钛层上沉积一第一氮化钛层。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包括:衬底固定的反应腔室中供应气相金属有机前驱化合物以及氮气;使气相金属有机前驱化合物与氮气反应,以形成氮化钛;使氮化钛沉积在钛层上,以形成第一氮化钛层;以及反应室中供应气体混合物以及定量的电浆,以去除第一氮化钛层中的杂质。之后,以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第一氮化钛层上沉积第二氮化钛层。
在又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首先,以离子化金属电浆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衬底上沉积钛层。接着,在真空条件下以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钛层上沉积第一氮化钛层。之后,以一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第一氮化钛层上沉积第二氮化钛层。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包括:在一衬底固定的反应室中供应四氯化钛气体以及氨气;加热反应室至一设定温度;使四氯化钛气体与氨反应,以形成氮化钛;以及使氮化钛沉积于第一氮化钛层上,以形成第二氮化钛层。
在又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首先,以自电离电浆(Self Ionized Plasma,SIP)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衬底上沉积钛层。接着,在真空条件下以自电离电浆物理制作工艺通氮气,在钛层上沉积第一氮化钛层。之后,以一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第一氮化钛层上沉积第二氮化钛层。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包括:在一衬底固定的反应室中供应四氯化钛气体以及氨气;加热反应室至一设定温度;使四氯化钛气体与氨反应,以形成氮化钛;以及使氮化钛沉积于第一氮化钛层上,以形成第二氮化钛层。
在又一方面,本发明提出首先,以离子化金属电浆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所述衬底上沉积钛层,钛层的厚度在约为10埃至约为1000埃之间。接着,以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所述钛层上沉积第一氮化钛层,第一氮化钛层的厚度在约为1埃至约为100埃之间。之后,以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第一氮化钛层上沉积第二氮化钛层,第二氮化钛层的厚度在约为10埃至约为750埃之间。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在半导体衬底上以各种子材料层所形成的阻障层的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半导体衬底上沉积“混合型”接触阻障层的系统所绘示的示意图。
图3A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新的接触阻障层的流程图。
图3B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在IMP物理气相沉积腔室中进行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钛层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3C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在MOCVD腔室中进行在钛层上形成第一氮化钛层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3D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在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中进行在第一氮化钛层上形成第二氮化钛层的操作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阻障层
102:第二氮化钛层
104:第一氮化钛层
106:钛层
108:硅
200:系统
202、204、206:腔室
300、307、317、325:方法
302-306、308-324、326-332: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衬底上沉积接触窗阻障层的方法与系统。很明显地,实施所述的实施例可以不需要某些或全部的细节。在另一情况下,已知的一些制作工艺操作不再详细说明以免模糊本实施例。
此处所使用的离子是一种带电荷的化学物种,其为电中性,且可通过失去(或增加)电子来达到离子状态。转变成离子的制作工艺以及被离子化的状态称之为离子化。典型的电浆是一种离子化气体,其可通过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来产生与维持。在一实施例中,电浆是通过施加射频(RF)电压来产生的。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浆是通过施加直流电(DC)电压来产生的。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电浆是通过施加交流电(AC)来产生的。然而,并不限于此,电浆可以以任何传统施加电压的方式来产生,只要所施加的电压足以使得目标化学物种离子化即可。
半导体衬底的材料可以是任何的硅基材。在一实施例中,衬底是一半导体晶圆,其为一种半导体材料制成的薄片,例如是硅(Si)结晶,半导体晶圆上具有多个经由扩散或沉积各种材料所形成的微电路。在此,所述的集成电路(IC)、半导体衬底以及半导体晶圆等术语是可互用的。
如图1所示,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在半导体衬底上以各种子材料层所形成的阻障层的示意图。此处所述的阻障层100包括由多种材料所构成的迭合层,其包括硅108、钛层106、第一氮化钛层104以及第二氮化钛层102。在一实施例中,钛(Ti)层106的厚度在约为10埃至约为1000埃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钛层106的厚度在约为50埃至约为750埃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钛层106的厚度在约为100埃至约为450埃之间。然而,当可了解的是所形成的钛层106可以具有各种的厚度,只要钛层106不会影响半导体衬底上所形成的IC元件的功能或可靠度即可。在一实施例中,钛层106可以采用离子金属电浆(IMP)沉积制作工艺或以自电离电浆(SIP)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工艺来形成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氮化钛(TiN)层104的厚度在约为1埃至约为100埃。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氮化钛层104的厚度在约为5埃至约为50埃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氮化钛层104的厚度在约为10埃至约为25埃之间。然而,当可了解的是所形成的第一氮化钛层104可以具有各种的厚度,只要第一氮化钛层104不会影响半导体衬底上所形成的IC元件的功能或可靠度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氮化钛(TiN)层102的厚度在约为10埃至约为750埃。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氮化钛层102的厚度在约为25埃至约为500埃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二氮化钛层102的厚度在约为50埃至约为300埃之间。然而,当可了解的是所形成的第二氮化钛层102可以具有各种的厚度,只要第二氮化钛层102不会影响半导体衬底上所形成的IC元件(例如金属内连层等)的功能或可靠度即可。第一氮化钛层104和第二氮化钛层102之间主要的差别是用来沉积薄膜层的沉积制作工艺有所不同。例如,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氮化钛层104是以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制作工艺或以自电离电浆(SIP)通氮气气相沉积制作工艺来形成的;而第二氮化钛层102则是以TiCl4的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来形成的。
以上述“混合型”的制作工艺(亦即,离子金属电浆沉积、MOCVD以及热化学气相沉积)、材料(亦即,钛和氮化钛)以及结构特征(亦即,Ti/TiN/TiN)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的接触阻障层100具有许多的优点。其中一个优点是半导体衬底上所形成的IC元件的可靠度增加。以离子金属电浆沉积制作工艺取代传统的方法(亦即,以TiCl4的电浆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PECVD)制作工艺方法),将钛层106沉积在半导体衬底的硅108的表面上,可以使得硅108表面上的钛层106具有较佳的黏着系数(Rc)。这主要是因为相较于采用TiCl4的PECVD,离子金属电浆沉积制作工艺对于半导体衬底的硅108表面较不敏感(亦即,反应)所致。
再者,单独以MOCVD制作工艺来形成氮化钛层时,所形成的氮化钛的杂质过高,在下一个制作工艺步骤难以处理。这主要是因为MOCVD TiN制作工艺所使用的前驱物例如是四二甲基胺钛(TDMAT)或四二乙基胺钛(TDEAT)所形成的反应副产物造成的。而单独以TiCl4的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来形成氮化钛层时,又将形成腐蚀的副产物(亦即,HCl),蚀刻或损害导体衬底上的金属断线,或是导致微粒污染待沉积的衬底表面的问题。使用“混合型”的制作工艺在半导体衬底上沉积Ti/TiN层,可克服以上所述的问题。
如图2所示,图2是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半导体衬底上沉积“混合型”接触阻障层的系统所绘示的示意图。在所绘的图式中,系统200包括一个IMP腔室202、一个MOCVD腔室204以及一个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206。在一实施例中,这一些腔室用于做为彼此界面的方式操作,以在进行阻障层的沉积制作工艺时,可将半导体衬底由其中一个腔室移到另一个腔室。在形成新的接触阻障层时,半导体衬底依序以此处所述的各个制作工艺腔室,依据下表1所列的操作参数来进行制作工艺。
Figure A20071014389300131
IMP腔室202系用来在半导体衬底上沉积厚度在约为10埃至约为1000埃之间的钛层。在一实施例中,组装IMP腔室202包括钛靶板、电浆源、一对电极(阳极和阴极)、加热构件以及用于固定晶圆的晶圆夹(chuck)。当然可了解的是以上所述的IMP腔室202组装构造只是用来说明,并不是以任何的方式来限制IMP腔室202的各种可能的构造。特别是,IMP腔室202可依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包括不同于以上所述的元件或是构件。在典型的钛沉积操作中,系使得所加载的氩气(Ar)离子向钛靶板加速,其中钛靶板系实质上设置在待沉积钛层的半导体基板表面的上方。在钛靶板背后的阴极可使得氩气离子以足够的速度加速,使钛靶板的钛原子离开(即,溅射)。钛原子被溅射是因为撞击的氩气离子以及其与钛靶板材料结构或晶格的交互作用的撞击动量造成的。当钛原子离开钛靶板时,钛原子互会被电浆源离子化,再沉积在半导体衬底的硅表面上。
氩是一种典型用来将钛原子溅射离开钛靶板的元素离子物种。然而,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元素离子物种,例如是氦气离子,只要所选择的元素离子在特定应用的IMP沉积制作工艺时,可以被足够的动量撞击,以从钛靶板溅射出足够量的钛原子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IMP腔室202将被设定在约为摄氏75度至约为摄氏300度之间的温度范围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IMP腔室202被设定在约为摄氏100度至约为摄氏200度之间的温度范围操作。然而,当可了解的是IMP腔室202可以设定在任何的温度下操作,只要在特定应用时,IMP沉积制作工艺可以在半导体衬底上沉积具有所需厚度且实质上均匀的钛层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IMP腔室202被设定在约为5毫托至约为50毫托之间的压力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IMP腔室202被设定在约为10毫托至约为30毫托之间的压力操作。然而,当可了解的是IMP腔室202可以设定在任何的压力下操作,只要在特定应用时,IMP沉积制作工艺可以在半导体衬底上沉积具有所需厚度且实质上均匀的钛层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IMP腔室202是使用射频型操作的电浆源,将射频功率设定在约为2000瓦(W)至约为4000瓦之间操作,以点燃腔室202中的电浆。在另一实施例中,使用直流电型操作的电浆源,将直流功率设定在约为2000瓦(W)至约为4000瓦之间操作,以点燃腔室202中的电浆。然而,当可了解的是IMP腔室202可以以任何的型式操作的电浆源,只要在特定应用时,可以点燃足够的电浆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电浆源是一感应耦合电浆(ICP)源。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浆源是一电容式电浆源。在又一实施例中,电浆源为磁控电浆源。然而,当可了解的是IMP腔室202可以使用任何的型式的电浆源,只要在特定应用时,可以点燃足够的电浆即可。
请继续参照图2,MOCVD腔室204用于在钛层的表面上沉积厚度在约为1埃至约为100埃之间的第一氮化钛层。在一实施例中,组装腔室204包括电浆源、真空泵、气体注入单元、加热构件以及用于固定半导体衬底的晶圆夹。当然可了解的是以上所述的MOCVD腔室204组装构造只是用来说明,并不是以任何的方式来限制MOCVD腔室204的各种可能的构造。特别是,MOCVD腔室204可依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包括不同于以上所述的元件或是构件。在MOCVD腔室204中进行于钛层上沉积氮化钛层的典型操作时,是将有机前驱物气体以及氮气(N2)与氦气(He)经由气体注入单元供应至腔室204之中。有机前驱气体以及氮气反应后可形成氮化钛分子,此分子沉积在半导体衬底的表面上,形成第一氮化钛层。以MOCVD制作工艺形成的氮化钛通常含有杂质,以氢/氮气体以及一定量的电浆处理氮化钛层可去除其杂质。
在一实施例中,有机前驱物气体是TDMAT。在另一实施例中,有机前驱气体为TDEAT。然而,当可了解的是有机前驱物气体可以任何的化学物种,只要在特定应用时,该物种可在MOCVD的控制环境下与氮反应形成所需厚度的氮化钛层即可。
MOCVD腔室204被设定在约为摄氏300度至约为摄氏500度之间的温度范围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MOCVD腔室204被设定在约为摄氏350度至约为摄氏450度之间的温度操作。然而,当可了解的是MOCVD腔室204可以设定在任何的温度下操作,只要在特定应用时,MOCVD沉积制作工艺可以在钛层上沉积具有所需厚度且实质上均匀的第一氮化钛层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MOCVD腔室204被设定在约为1毫托至约为2毫托之间的压力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MOCVD腔室204被设定在约为1.5毫托的压力操作。然而,当可了解的是MOCVD腔室204可以设定在任何的压力下操作,只要在特定应用时,MOCVD沉积制作工艺可以在钛层上沉积具有所需厚度的实质上均匀的第一氮化钛层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MOCVD腔室204是使用射频型操作的电浆源,将射频功率设定在约为750瓦操作,以点燃腔室204中的电浆。然而,当可了解的是MOCVD腔室204可以设定在任何的功率下操作,只要在特定应用时,MOCVD沉积制作工艺可以经由电浆源产生足够的电浆以在钛层上沉积具有所需厚度的第一氮化钛层即可。
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206用于在第一氮化钛层的表面上沉积厚度在约为10埃至约为750埃之间的第二氮化钛层。在典型的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206中进行于第一氮化钛层上沉积第二氮化钛层的典型操作时,先将四氯化钛(TiCl4)气体以及氨气(NH3)经由气体注入单元供应至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206之中。接着,再将腔室206加热至一设定温度,以使TiCl4气体与氨气之间开始反应形成氮化钛,而此氮化钛沉积在第一氮化钛层上,形成第二氮化钛层。
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206被设定在约为摄氏500度至约为摄氏1000度之间的温度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206被设定在约为摄氏550度至约为摄氏700度之间的温度操作。然而,当可了解的是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206可以设定在任何的温度下操作,只要在特定应用时,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可以在第一钛层上沉积具有所需厚度且实质上均匀的第二氮化钛层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206被设定在约为0.1毫托至约为20毫托之间的压力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206被设定在约为0.5毫托至约为10毫托之间的压力操作。然而,当可了解的是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206可以设定在任何的压力下操作,只要在特定应用时,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可以在第一钛层上沉积具有所需厚度且实质上均匀的第二氮化钛层即可。
如图3A所示,图3A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新的接触阻障层的流程图。其接触阻障层的剖面结构以及此方法所使用的系统的示意图分别绘示于图1和图2中。方法300开始于操作302。操作302采用IMP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半导体衬底的表面上沉积钛层。在一实施例中,钛层的厚度在约为10埃至1000埃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钛层的厚度在约为50埃至750埃之间。在又一实施例中,钛层的厚度在约为100埃至约为450埃之间。然而,此钛层可以具有各种厚度,只要此钛层不会影响半导体衬底上所形成的IC构件的功能以及可靠度即可。
接着,进行方法300的操作304,以MOCVD制作工艺在钛层的表面上沉积第一氮化钛层。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氮化钛层的厚度在约为1埃至约为100埃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氮化钛层的厚度在约为5埃至约为50埃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氮化钛层的厚度在约为10埃至约为25埃之间。然而,当可了解的是所形成的氮化钛层可以是任何厚度者,只要所形成的第一氮化钛层不会影响半导体衬底上所形成的IC元件的功能以及可靠度即可。
其后,进行方法300的操作306,以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第一氮化钛层的表面上形成第二氮化钛层。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氮化钛层的厚度在约为10埃至约为750埃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氮化钛层的厚度在约为25埃至500埃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氮化钛层的厚度在约为50埃至约为300埃之间。然而,当可了解的是所形成的氮化钛层可以具有任何厚度,只要所形成的第二氮化钛层不会影响半导体衬底上所形成的IC元件(例如是金属内连层等)的功能以及可靠度即可。
如图3B所示,图3B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在IMP物理气相沉积腔室中进行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钛层的操作的流程图。方法307开始于操作308。操作308是在IMP腔室中产生气相离子。在一实施例中,气相离子包括氩气离子。然而,当可了解的是,也是可以采用其它的元素离子物种,只要所选择的元素离子在特定应用的IMP沉积制作工艺时,可以被足够的动量撞击,以从钛靶板溅射出足够量的钛原子即可。
接着,进行方法307的操作310,使气相离子向钛靶加速。阴极实质上置于钛靶板的背面,以提供吸引力来加速气相离子。因此,气相离子的速度可通过调整电极板的电压以及极性来控制的。
其后,进行方法307的操作312,以加速的气相离子使钛原子从钛靶板溅射出来(亦即,离开)。承上所述,通过阴极加速的气相离子其所达到的最终速度足以将钛靶板中的钛原子溅射出来。
之后,进行方法307的操作314,以电浆离子化钛原子。在一实施例中,是以RF型操作的电浆源来点燃电浆,点燃腔室中的电浆的功率设定在约为2000瓦至4000瓦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是以DC型操作的电浆源来点燃电浆,点燃腔室中的电浆的功率设定在约为2000瓦至4000瓦之间。然而,当可了解的是可以以任何的型式操作的电浆源来点燃电浆,只要在特定应用时,可以点燃足够的电浆即可。之后,进行方法307的操作316,在半导体衬底上沉积离子化的钛原子,以形成钛层。钛层的厚度范围如前文所述。
如图3C所示,图3C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在MOCVD腔室中进行在钛层上形成第一氮化钛层的操作的流程图。其接触阻障层的剖面结构以及此方法所使用的系统的示意图分别绘示于图1和图2中。方法317开始于操作318。操作318在固定着半导体晶圆的MOCVD腔室中供应气相金属有机前驱物以及氮气。
在一实施例中,气相金属有机前驱物为TDMAT。在另一实施例中金属有机前驱物为TDEAT。然而,当可了解的是,有机金属前驱物也是可以采用任何的化学物种,只要在特定应用时所选择的化学物种可以在MOCVD腔室的控制环境下与氮反应以形成具有所需厚度的氮化钛层即可。
接着,进行方法317的操作320,使气相金属有机前驱物与氮气反应,以形成氮化钛。其后,进行方法317的操作322,使氮化钛沉积在钛层的表面上,以形成第一氮化钛层。所形成的第一氮化钛层的厚度与MOCVD腔室中所通入的有机金属前驱物以及氮气的浓度有关。
之后,进行方法317的操作324,在反应腔室中通入气体混合物以及定量的电浆,以去除第一氮化钛层中的杂质。在一实施例中,所通入的气体混合物为氢/氮气的混合物。在一实施例中,MOCVD腔室是使用射频型操作的电浆源,其射频功率设定在约为750瓦操作,以点燃腔室中的电浆。然而,当可了解的是可以以任何的型式操作的电浆源来点燃电浆,只要在特定应用时,电浆源所产生的电浆量足以实质上去除黏在第一氮化钛层上任何不想要的杂质即可。
如图3D所示,图3D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种在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中进行在第一氮化钛层上形成第二氮化钛层的操作的流程图。其接触阻障层的剖面结构以及此方法所使用的系统的示意图分别绘示于图1和图2中。方法325开始于操作326。操作326在固定着半导体晶圆的反应腔室中供应TiCl4以及氨气。
接着,进行方法325的操作328,将反应腔室加热至一设定温度。在一实施例中,反应腔室是设定在约为摄氏500度至约为摄氏1000度之间的温度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反应腔室是设定在约为摄氏550度至约为摄氏700度之间的温度操作。然而,当可了解的是反应腔室可以设定在任何温度操作,只要在特定应用时,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可以在第一氮化钛层上沉积实质上均匀且具有足够厚度的第二氮化钛层即可。
在进行加热反应腔室的操作328时,同时进行此方法的操作300,使TiCl4和氨气反应,以形成氮化钛。在氮化钛形成之后,进行方法325的操作332,在第一氮化钛层上沉积氮化钛,以形成第二氮化钛层。
虽然,本发明已以数个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上,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9)

1. 一种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以一第一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衬底上沉积一第一阻障层;
以一第二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所述第一阻障层上沉积一第二阻障层;以及
以一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在所述第二阻障层上沉积一第三阻障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障层包括一钛层;所述第二阻障层包括一氮化钛层;所述第三阻障层包括一第二氮化钛层。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障层的厚度为10埃至1000埃,所述第二阻障层的厚度为1埃至100埃,所述第三阻障层的厚度为10埃至750埃。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相沉积制作工艺为一离子化金属电浆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工艺,或为一自电离电浆SIP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工艺。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相沉积制作工艺的温度设定在摄氏100度至200度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相沉积制作工艺为一自电离电浆物理气相沉积制作工艺,或为一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包括:
在一反应腔室中供应一气相金属有机前驱化合物以及一氮气;
使所述气相金属有机前驱化合物与所述氮气反应,以形成一第一氮化钛层;
所述第一氮化钛层沉积在所述第一阻障层上,以形成所述第二阻障层的所述第一氮化钛层;以及
在所述反应室中供应一气体混合物以及一定量的电浆,以去除所述第一氮化钛层中的杂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相金属有机前驱化合物为四二甲基胺钛TDMAT或四二乙基胺钛TDEAT。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的温度设定在摄氏350度至450度之间。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混合物包括氮气和氢气。
1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量的电浆由一射频电浆源产生。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包括:
产生多数个气相离子;
使所述气相离子向一钛靶加速;
以所述加速的气相离子使多数个钛原子从所述钛靶溅射出来;
以一电浆离子化所述溅射出来的钛原子;以及
使所述气相钛原子沉积在所述衬底上,以形成所述第一阻障层的一钛层。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相离子为氩。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浆由一射频电浆源产生或由一感应耦合电浆ICP源产生。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浆的功率设定在2000瓦至4000瓦之间。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化学气相沉积制作工艺包括:
在一反应室中供应一四氯化钛气体以及一氨气;
加热所述反应室至一设定温度;
使所述四氯化钛与所述氨反应,以形成一第二氮化钛;以及
使所述第二氮化钛沉积于所述第二阻障层上,以形成所述第二氮化钛层。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温度在550摄氏度至700摄氏度之间。
18. 一种用于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系统,包括:
一离子化金属电浆腔室,用于在一衬底上沉积一钛层;
一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腔室,与所述离子化电浆腔室共界面操作,用于在所述钛层上沉积一第一氮化钛层;以及
一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与所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腔室共界面操作,用于在所述第一氮化钛层上沉积一第二氮化钛层。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于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化金属电浆腔室的操作温度设定在100摄氏度至200摄氏度之间,所述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腔室的操作温度设定在350摄氏度至450摄氏度之间,所述热化学气相沉积腔室的操作温度设定在350摄氏度至700摄氏度之间。
CN2007101438935A 2007-08-06 2007-08-06 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与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69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438935A CN101266940B (zh) 2007-08-06 2007-08-06 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438935A CN101266940B (zh) 2007-08-06 2007-08-06 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与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6940A true CN101266940A (zh) 2008-09-17
CN101266940B CN101266940B (zh) 2010-09-22

Family

ID=39989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389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6940B (zh) 2007-08-06 2007-08-06 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6694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3909A (zh) * 2011-11-18 2013-05-29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铝互连线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56678A (zh) * 2012-06-05 2013-12-18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阻障堆叠结构及形成阻障堆叠结构的方法
CN107644842A (zh) * 2017-10-23 2018-01-30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通孔的制造方法
CN115637417A (zh) * 2021-07-19 2023-01-24 南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制作半导体结构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5784A (en) * 1995-08-01 1997-01-21 Kaim; Robert Titanium nitride and multilayers formed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titanium halides
US5985759A (en) * 1998-02-24 1999-11-16 Applied Materials, Inc. Oxygen enhancement of ion metal plasma (IMP) sputter deposited barrier layers
US6146991A (en) * 1999-09-03 2000-11-1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Barrier metal composite layer featuring a thin plasma vapor deposited titanium nitride capping layer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3909A (zh) * 2011-11-18 2013-05-29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铝互连线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56678A (zh) * 2012-06-05 2013-12-18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阻障堆叠结构及形成阻障堆叠结构的方法
CN107644842A (zh) * 2017-10-23 2018-01-30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通孔的制造方法
CN115637417A (zh) * 2021-07-19 2023-01-24 南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制作半导体结构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6940B (zh) 201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7442B (zh) 钴深蚀刻
US7824743B2 (en) Deposition processes for titanium nitride barrier and aluminum
US6936906B2 (en) Integration of barrier layer and seed layer
US7026238B2 (en) Reliability barrier integration for Cu application
US6221792B1 (en) Metal and metal silicide nitridization in a high density, low pressure plasma reactor
US5801098A (en) Method of decreasing resistivity in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layer
US20030057526A1 (en) Integration of barrier layer and seed layer
US20030059538A1 (en) Integration of barrier layer and seed layer
US7846835B2 (en) Contact barrier layer deposition process
KR20020011126A (ko) 집적회로 제조용 박막 형성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바이스제조방법 및 컴퓨터 저장매체
KR100247515B1 (ko) 플라즈마 cvd에 의한 박막형성방법
TW201819664A (zh) 用於增強的填充與減小的基板攻擊之鎢的原子層沉積
WO2003028090A2 (en) Integration of barrier layer and seed layer
CN101266940B (zh) 在衬底上沉积阻障层的方法与系统
US10541151B1 (en) Disposable laser/flash anneal absorber for embedded neuromorphic memory device fabrication
US2024008444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omogenous intermixing of precursors in alloy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KR100504269B1 (ko) WNx 증착을 위한 개선된 PECVD 및 CVD 공정
KR100671610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금속 배선 형성 방법
Eizenberg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TiN for ULSI applications
CN111902912A (zh) 用于金属互连层的中间层
JP2004282084A (ja) オクタンとともにテトラキス(メチルエチルアミノ)チタニウムを用いるTiベースバリアメタル薄膜のMOCVD法
JP4032487B2 (ja) 金属窒化物膜の化学的気相成長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KR0175011B1 (ko) 티타늄나이트라이드 박막의 제조방법
KR20020001143A (ko) 반도체 소자의 구리 금속배선 형성 방법
CN103456678A (zh) 阻障堆叠结构及形成阻障堆叠结构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2

Termination date: 201908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