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6244B - 成形透镜 - Google Patents

成形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6244B
CN101256244B CN2008100015923A CN200810001592A CN101256244B CN 101256244 B CN101256244 B CN 101256244B CN 2008100015923 A CN2008100015923 A CN 2008100015923A CN 200810001592 A CN200810001592 A CN 200810001592A CN 101256244 B CN101256244 B CN 1012562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mentioned
labeling section
optical function
func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159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6244A (zh
Inventor
桑忠弘
小宫英树
吉村雅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axel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6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6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6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6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11/00Pressing molten glass or performed glass reheated to equivalent low viscosity without blowing
    • C03B11/06Construction of plunger or mould
    • C03B11/08Construction of plunger or mould for making solid articles, e.g. len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6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ylindrical or toric fa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2215/00Press-moulding glass
    • C03B2215/40Product characteristics
    • C03B2215/404Products with identification mar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2215/00Press-moulding glass
    • C03B2215/40Product characteristics
    • C03B2215/46Lenses, e.g. bi-convex
    • C03B2215/49Complex forms not covered by groups C03B2215/47 or C03B2215/48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25/00Plastic article or earthenware shaping or treating: apparatus
    • Y10S425/808Lens mol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Lense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简便形成标记部的成形透镜。本发明的成形透镜(4)特征在于,具有:光学功能部(1),该光学功能部(1)的第一光学功能部(1a)和凸形状的第二光学功能部(1b)具有共同的光轴,且互相相对地设置;设在光学功能部(1)的外周上的凸缘部(2);以及在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并从光轴朝向凸缘部(2)的半径方向上形成的标记部(3),就与光轴平行且包括标记部(3)的与半径轴垂直的平面的、在光学功能部(1)的第二光学功能部(1b)和凸缘部(2)中至少包括标记部(3)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任意的第一平面的剖面形状隐含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任意的第二平面的剖面形状的关系。

Description

成形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光盘的光拾波器装置等的成形透镜,例如涉及具有标记部的成形透镜。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广泛普及了在CD或DVD等光学记录媒体上记录、再生各种信息的光盘装置。该光盘装置具有读取记录在光学记录媒体上的信息的光拾波器装置。而且,光拾波器装置具有用于使来自光源的光会聚在光学记录媒体上的拾波器透镜。
拾波器透镜一般由凸透镜构成。该拾波器透镜可以通过对玻璃原材料进行成形而制造。玻璃制拾波器透镜通过使用了成形模具的注塑模塑成形或传递模塑成形等来制造。例如,在注塑模塑成形中,向成形模具内的内腔内供给玻璃原材料,加热并软化玻璃原材料。然后,通过冷却该玻璃原材料,制造拾波器透镜。
另一方面,为了降低产品单价,而对拾波器透镜进行大批量生产。为此,使用具有多个内腔的成形模具同时制造多个拾波器透镜。例如,使用具有8个内腔的成形模具,同时制造8个拾波器透镜。该场合,希望在各个内腔内制造具有相同质量的拾波器透镜,但是实际上存在产生质量不均的情况。而且,存在每个成形模具上也产生产品质量不均的情况。因此,对透镜施加标记的技术例如公开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22711号公报)中。
在此,使用图13、图14说明施加了标记的玻璃透镜的制造方法。图13是表示施加了标记的玻璃透镜4的制造方法的侧视图。图14是玻璃透镜4的标记部3的放大侧视图。在此,作为一例对具有在凸缘部2上面一体成形的标记部3的玻璃透镜4进行说明。
首先,向成形模具10内的内腔内供给玻璃原材料。然后,加热玻璃原材料及成形模具10,使玻璃原材料软化。而且,在此使用的成形模具10为与成形品、即玻璃透镜4的形状相适应的形状。在此,如图13所示,在成形模具10的上模10a的与标记部3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凹部。然后,利用成形模具10的上模10a及下模10b进行加压,并冷却该玻璃原材料。由此,形成具有在凸缘部2上面突出一部分的形状的标记部3的玻璃透镜4。
但是,在形成如上所述的标记部3的场合,在制造过程中存在玻璃透镜4的标记部3和成形模具10的上模10a的凹部接触,进而标记部3有欠缺的问题。在进行压力成形时,玻璃原材料被加热而处于软化的状态。此时,成形模具10也被加热。而且,玻璃原材料比成形模具10热膨胀率大。即,冷却时的收缩率玻璃原材料比成形模具10大。因此,与成形模具10比较,冷却时玻璃原材料相对向中心方向收缩。而且,如图14所示,玻璃透镜4的标记部3和成形模具10的上模10a的凹部接触,导致标记部3有欠缺。上述问题是不仅在玻璃透镜4,而且在树脂制成形透镜中,在使用比成形模具的热膨胀率大的热膨胀率的透镜材料的场合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另外,作为玻璃透镜4的形成其他标记部3的方法,虽然还有用标记笔画出标记或改变成膜掩模形状或进行追加工等的进行后序加工的方法,但是存在描绘(显示)错误或需要洗净,因此需要时间。而且,就使用标记笔等而言,还存在导致信息消失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便形成标记部的成形透镜。
本发明的成形透镜的特征在于,具有:透镜部,该透镜部的第一光学功能部和具有凸形状的第二光学功能部具有共同的光轴,且互相相对地设置;凸缘部,该凸缘部设在上述透镜部的外周上;以及标记部,该标记部在上述第二光学功能部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并沿从上述光轴朝向上述凸缘部的半径方向形成,就与上述光轴平行且包括上述标记部的与半径轴垂直的平面的、上述透镜部的上述第二光学功能部和上述凸缘部的至少包括上述标记部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由此,能够防止在制造时的冷却之际标记部与模具接触而有欠缺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成形透镜的特征在于,具有:透镜部,该透镜部的第一光学功能部和具有凸形状的第二光学功能部具有共同的光轴,且互相相对地设置;凸缘部,该凸缘部设在上述透镜部的外周上;以及标记部,该标记部在上述第二光学功能部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并沿从上述光轴朝向上述凸缘部的半径方向形成,将包括上述标记部的与半径轴垂直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上述标记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最大的宽度作为最大宽度,就与上述光轴平行且与上述半径轴垂直的平面、且包括上述标记部,并以该标记部作为中心的上述最大宽度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比上述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由此,能够防止在制造时的冷却之际标记部与模具接触而有欠缺的情况。
而且,在上述成形透镜的基础上,上述标记部也可以是凸形状。再有,在上述成形透镜的基础上,上述标记部也可以是凹形状。还有,在上述成形透镜的基础上,与上述半径轴垂直的平面的上述标记部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大致N边形(N≥3)。另外,在上述成形透镜的基础上,与上述半径轴垂直的平面的上述标记部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大致半圆。
另外,在上述成形透镜的基础上,上述标记部也可以设在上述凸缘部上。
而且,上述成形透镜也可以由玻璃材料形成。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其他成形透镜的特征在于,具有:透镜部,该透镜部的第一光学功能部和具有凸形状的第二光学功能部具有共同的光轴,且互相相对地设置;以及标记部,该标记部在上述第二光学功能部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并沿从上述光轴朝向上述透镜部外周端的半径方向形成,就与上述光轴平行且包括上述标记部的与半径轴垂直的平面的、上述透镜部的上述第二光学功能部的至少包括上述标记部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由此,能够防止在制造时的冷却之际标记部与模具接触而有欠缺的情况。
本发明的其他成形透镜的特征在于,具有:透镜部,该透镜部的第一光学功能部和具有凸形状的第二光学功能部具有共同的光轴,且互相相对地设置;凸缘部,该凸缘部设在上述透镜部的外周上;以及标记部,该标记部在上述第二光学功能部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并沿从上述光轴朝向上述凸缘部的半径方向形成,就与上述光轴平行且包括上述标记部的与半径轴垂直的平面的、上述透镜部和上述凸缘部的至少包括上述标记部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由此,能够防止在制造时的冷却之际标记部与模具接触而欠缺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简便形成标记部的成形透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玻璃透镜的俯视图及侧视图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玻璃透镜的标记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玻璃透镜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其他玻璃透镜的俯视图及侧视图的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其他玻璃透镜的标记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玻璃透镜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玻璃透镜的标记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玻璃透镜的俯视图及侧视图的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玻璃透镜的标记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玻璃透镜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玻璃透镜的标记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玻璃透镜的俯视图及侧视图的图。
图13是表示现有的玻璃透镜的制造方法的侧视图。
图14是现有的玻璃透镜的标记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中:
1-光学功能部,1a-第一光学功能部,1b-第二光学功能部,2-凸缘部,
2a-锥形部,3-标记部,4-玻璃透镜,10-成形模具,10a-上模,
10b-下模,11-玻璃原材料,12-光学功能部形成部,13-凸缘形成部,
14-标记形成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首先,使用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成形透镜。在此,虽然作为成形透镜的一例对玻璃透镜4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玻璃透镜,例如也可以是树脂制成形透镜。图1(a)是玻璃透镜4的俯视图。图1(b)是玻璃透镜4的侧视图。而且,在图1(b)中,在局部放大图中,表示标记部3的剖视图。图2是玻璃透镜4的标记部3的放大立体图。在此,作为玻璃透镜4的一例说明非球面透镜。非球面透镜可用作拾波器透镜。拾波器透镜用于光盘装置的光拾波器装置。
玻璃透镜4具有光学功能部1、凸缘部2、标记部3。光学功能部1是在光学上起作用的部分,与玻璃透镜4为广义的透镜相对地,是狭义的透镜。光学功能部1具备具有共同的光轴并相互相对而设置的第一光学功能部1a及第二光学功能部1b。第一光学功能部1a是具有激光束入射侧的入射面的光学功能部。第二光学功能部1b是具有激光束射出侧的出射面的光学功能部。第一光学功能部1a及第二光学功能部1b为凸形状。即,光学功能部1是第一光学功能部1a及第二光学功能部1b为凸形状的透镜部。由此,从第一光学功能部1a入射的光从第二光学功能部1b射出并会聚。在图1(b)中,光学功能部1的下表面为入射面即第一光学功能部1a,上表面为出射面即第二光学功能部1b。在此,光学功能部1为第一光学功能部1a比第二光学功能部1b突出的形状。另外,在将玻璃透镜4搭载在光拾波器装置等上的状态下,将光学功能部1的实际透射光的区域的直径称为有效直径。即,具有在将玻璃透镜4安装于光拾波器装置的支架上时,通过设在支架上的开口部使光透射的俯视为圆形的区域。该圆形区域的直径成为有效直径。在此,图1所示的点划线为有效直径。
凸缘部2位于玻璃透镜4的光学功能部1的外周上,在全周范围内形成为带状,利用该凸缘部2将玻璃透镜4安装在支架上。标记部3设置在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表面及凸缘部2上且在光学功能部1中心、即从光轴向凸缘外周端方向(半径方向)延长设置。即,以第二光学功能部2b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表面的一部分作为起始部并朝向凸缘部2设置标记部3。也就是,从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凸形状的斜面的途中贯穿到平面状的凸缘部2的范围内形成有标记部3。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在光学功能部1的有效直径的外侧具有标记部3,因此不担心会对光学性能带来障碍。但是,若考虑到透镜精度、安装精度,则标记部3最好不设在有效直径附近而设在比有效直径稍微靠外侧、例如0.03mm以上的外侧。或者,在所要求的光学性能不严的场合,也可以在有效直径内形成标记部3。
在此,玻璃透镜4的光轴方向作为X轴,延长设置标记部3的半径方向作为Y轴。在该场合,玻璃透镜4的光轴是与Y轴垂直的直线,通过光学功能部1的中心。另外,标记部3的高度越向外侧逐渐比起始部变低。即,如图1(b)所示,从侧面看,标记部3的上表面倾斜。而且,标记部3在与X轴垂直的剖面的俯视中,并在与光学功能部1的半径方向(Y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内周侧的长度为外周侧的长度以上的部分。在此,在与X轴垂直的标记部3的剖视图中,标记部3的宽度越向外侧逐渐变窄。而且,如图1(a)所示,从上面看,标记部3的形状为大致三角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记部3构成为三角锥邻接的两面与第二光学功能部1b及凸缘部2接触的形状。另外,玻璃透镜4(包括凸缘部2)例如直径为3~6mm,光学功能部1的直径例如为2~5mm。本实施方式的玻璃透镜4如上所述构成。
这种玻璃透镜4,就与光轴平行且包括标记部3的与Y轴垂直的平面的、光学功能部1和凸缘部2的至少包括标记部3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从Y轴方向看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
在此,使用图3详细说明玻璃透镜4的剖面形状。图3是图1的玻璃透镜4的剖视图。图3(a)是图1的A-A剖面,图3(b)是图1的B-B剖面,图3(c)是图1的C-C剖面。在图3中,省略了第一光学功能部1a的图示。而且,A-A剖面、B-B剖面以及C-C剖面是与X轴平行的面,也是包括标记部3的与Y轴垂直的面,并且互相平行。在此,若从光轴(玻璃透镜4的中心)一侧分别作为A-A剖面、B-B剖面、C-C剖面,则图3的剖面的形状以A-A剖面、B-B剖面、C-C剖面的顺序变小。而且,这些剖面的形状从Y轴方向看,以隐含更靠光轴侧的剖面形状的方式,即A-A剖面隐含B-B剖面,B-B剖面隐含C-C剖面的方式变小。具体来讲,若使B-B剖面和A-A剖面在Y轴方向上平行移动而重叠,则B-B剖面被A-A剖面隐藏,C-C剖面被B-B剖面隐藏也被A-A剖面隐藏。这样,所谓隐含是指,在使所比较的剖面与该剖面垂直地平行移动时,在一个剖面的形状中隐藏有另一个剖面的形状。而且,所谓隐含是指,外侧的剖面比任意的剖面小也可以,相同也可以。
如上所述的剖面形状的比较,如上所述以光学功能部1和凸缘部2中至少包括标记部3的剖面形状进行比较也可以,但仅以至少具有标记部3的区域进行比较也可以。而且,例如仅以比凸缘部2上面靠上侧(光的射出侧)的区域进行比较也可以。具体来讲,对于与包括标记部3的半径轴(Y轴)垂直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标记部3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作为最大宽度,对与光轴(X轴)平行且与Y轴垂直的平面的、包括标记部3的以该标记部3作为中心的最大宽度的剖面形状进行比较也可以。在图1及图3中,将标记部3的最大宽度表示为W。而且,至少在图3的斜线部的区域,这些剖面的形状从Y轴方向看,以隐含于更靠光轴侧的剖面的形状中的方式,即A-A剖面隐含B-B剖面,B-B剖面隐含C-C剖面的方式变小。也就是,就包括标记部3并以该标记部3为中心的W宽度的剖面形状而言只要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从Y轴看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即可。这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也相同。由于将玻璃透镜做成上述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在制造时的冷却之际标记部3与模具接触而有欠缺的情况。
通过形成有标记部3,从而可以进行例如成形模具或内腔,还有注射模塑成形装置等的识别。而且,通过在两处设置标记部3,并使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同,从而还可以识别制造夹具等不同的透镜。例如,在利用标记部识别内腔的场合,在每个内腔各不同的位置上设置标记部。例如,在第一内腔的场合,在连接玻璃透镜4的中心与各个标记部的位置的线所成的角度为180度的位置上配置标记部。而且,在第二内腔的场合,同样在成为120度的圆周方向上不同的位置上配置标记部。由此,能够识别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
另外,标记部3的形状也可以不是三角锥形,而是多边锥形、圆锥形、半圆形。该场合,与Y轴垂直的平面的标记部3的凸部的剖面为大致N边形(N为3以上的整数)或大致半圆。而且,若从玻璃透镜4上观察标记部3,则其形状例如是大致三角形、大致梯形、大致半圆形、大致半椭圆形。另外,标记部3的高度向外侧逐渐比起始部低,在与X轴垂直地切断了标记部3时,标记部3的宽度向外侧逐渐变窄即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标记部3的形状为三角锥形,因此高度及宽度以一定比例减少,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标记部3的高度及宽度为阶梯性的也可以。当然,可以使用两个以上标记部来进行识别,也可以以要识别的单位将标记部做成不同的形状进行识别。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光学功能部1的第二光学功能部1b侧设置了标记部3,但也可以设在光学功能部1的第一光学功能部1a侧。但是,由于对光学功能部1的有效直径的余裕,光学功能部1的第一光学功能部1a侧比第二光学功能部1b侧少,因此最好设在光学功能部1的第二光学功能部1b侧。而且,通过在光学功能部1的第二光学功能部1b侧设置标记部3,即使在将玻璃透镜4安装在支架上的状态下也容易目视标记部3。
在图1及图2中,虽然未将标记部3延长设置到凸缘外周端,但也可以延长设置到凸缘外周端。该场合,在标记部3相比第二光学功能部1b上表面不高的范围内,从凸缘部2上面到标记部3和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交点,即标记部3的起始部的高度向外侧变高也可以。
另外,虽然将标记部3做成三角锥形的凸形状,但也可以是凹形状(槽状)。在此,使用图4及图5对具有槽状的标记部3的玻璃透镜4进行说明。图4(a)是玻璃透镜4的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A-A剖视图。图5是玻璃透镜4的标记部3的放大立体图。
该场合,标记部3作为在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比有效半径靠外侧表面及/或凸缘部2上、且在从光学功能部1的光轴朝向凸缘部2的半径方向上延长设置至到达凸缘部2外周端的槽而设置。在图4及图5中,将标记部3仅设在凸缘部2上,并作为在从光学功能部1中心朝向凸缘部2的半径方向上延长设置至到达凸缘部2外周端的槽而设置。另外,标记部3在与X轴垂直的剖面的俯视中并在与光学功能部1的半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具有内周侧的长度为外周侧的长度以下的部分。该场合,标记部3向外侧深度逐渐变深,宽度相同或变宽。在此,虽然仅在凸缘部2上设置了标记部3,但与图1、图2所示的凸状标记部3同样,也可以将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表面的一部分作为起始部一直到凸缘部2的外周边缘设置标记部3。而且,在将标记部3作为槽而形成的场合,为了防止冷却时槽有欠缺,而与图1、图2所示的凸状的标记部3不同,标记部3的端部必须到达凸缘部2的外周端。
如此形成有槽的玻璃透镜4,就与光轴平行且与包括标记部3的Y轴垂直的平面、且光学功能部1和凸缘部2的至少包括标记部3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从Y轴方向看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
还有,例如玻璃透镜4不具有凸缘部2的场合等,也可以仅在第二光学功能部1b上设置标记部3。该场合,标记部3在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的表面上,且从光学功能部1朝向光学功能部1外周端的半径方向上延长设置。而且,就与光轴平行且与包括标记部3的Y轴垂直的平面的、且光学功能部1的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至少包括标记部3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从Y轴方向看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而且,在不具有凸缘部2的情况下在形成凹部(槽)的场合,形成为到达第二光学功能部1b。
虽然可以这样形成标记部3,但在从第二光学功能部1b贯穿凸缘部2的范围内设置标记部3能加大标记部3而容易看见,所以比较好。这种标记部3可以目视,所以能容易辨别。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从凸缘部2突出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上表面的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凸缘部2的上表面也可以形成为比光学功能部的上表面还高。另外,第一光学功能部1a及第二光学功能部1b不都成为凸形状也可以,至少形成有标记部3的一侧成为凸形状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二光学功能部1b侧形成了标记部3,所以至少第二光学功能部1b为凸形状即可。这种情况,还可以将第一光学功能部1a形成为倾斜度相当缓和的凹曲面(凹形状)。另外,在第一光学功能部1a为凹形状、第二光学功能部1b为凸形状的场合,就与光轴平行且与包括标记部3的Y轴垂直的平面的、第二光学功能部1b和凸缘部2的至少包括标记部3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从Y轴方向看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即可。
接着,使用图6、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玻璃透镜4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此,通过使用了成形模具10的成形法来制造玻璃透镜4。图6是表示玻璃透镜4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图7是玻璃透镜4的标记部3的放大剖视图。
首先,做成成形模具10。成形模具10为与成形品、即上述玻璃透镜4的形状相适应的形状。成形模具10具有光学功能部形成部12、凸缘形成部13、以光学功能部形成部12的一部分为起始部并向外侧设置的标记形成部14。光学功能部形成部12设在成形模具10的上模10a及下模10b上,并与光学功能部1的凸形状对应而构成为凹形状。在此,上模10a与第二光学功能部1b对应,下模10b与第一光学功能部1a对应。凸缘形成部13位于光学功能部形成部12的外周,并在贯穿全周范围内设置成带状。标记形成部14设在成形模具10的上模10a的从光学功能部形成部12贯穿到凸缘形成部13的范围内,与标记部3的形状对应而构成为V字形。而且,标记形成部14通过使楔状的金刚石刀片等旋转来进行切削而形成。
然后,如图6(a)所示,向成形模具10的下模10b供给玻璃原材料11。而且,加热玻璃原材料11进而将其软化。在加热时,玻璃原材料11及成形模具10进行热膨胀。成形模具10的热膨胀率为5.7×10-6/℃~6.5×10-6/℃。而且,玻璃原材料11的热膨胀率为8.0×10-6/℃~20×10-6/℃。即,玻璃原材料11比成形模具的热膨胀率大,因此加热时玻璃原材料1 1比成形模具10更膨胀。之后,利用成形模具10的上模10a和下模10b对玻璃原材料11进行加压。由此,如图6(b)所示,在上模10a与下模10b之间填充了玻璃原材料11,玻璃原材料11成形为与成形模具10相适应的形状。
然后,在使成形模具10和玻璃原材料11贴紧的状态、即如图6(b)所示的状态下,冷却玻璃原材料11。如上所述,在进行了加热时,成形模具10和玻璃原材料11进行热膨胀。因此,若进行冷却,则成形模具10和玻璃原材料11向中心方向收缩。而且,由于玻璃原材料11的热膨胀率比成形模具10大,因此冷却时的收缩率玻璃原材料11大。即,若比较成形模具10和玻璃原材料11,则玻璃原材料11相对向中心方向、即如图7所示的箭头方向收缩。这样,即使玻璃原材料11相对收缩,由于玻璃透镜4的剖面形状向外侧变小,所以标记部3也不会与成形模具10接触。即,能够抑制标记部3欠缺的情况。这是因为,就标记部3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如上所述,制造出玻璃透镜4。另外,准确地说玻璃透镜4的收缩方向因部位不同,但在如上所述的玻璃透镜4中,能够将收缩方向假设成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从而构成为光学功能部1的中心例的任意的剖面形状隐含其外侧的剖面形状的形状,从而能够抑制标记部3欠缺的情况。
如本实施方式,通过在成形模具10上预先设置与标记部3对应的标记形成部14,从而能够一体形成标记部3。这样,无需设置追加工序,就能够成形标记部3,因此可以简便且准确地施加标记部3。而且,能够提高生产率,还能够抑制成本。
实施方式2
使用图8、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成形透镜进行说明。在此,作为成形透镜的一例对玻璃透镜4进行说明。图8(a)是玻璃透镜4的俯视图。图8(b)是玻璃透镜4的侧视图。而且,在图8(b)中,在局部放大的图中表示标记部3的剖视图。图9是玻璃透镜4的标记部3的放大立体图。
玻璃透镜4具有光学功能部1、凸缘部2、标记部3。光学功能部1具有第一光学功能部1a及第二光学功能部1b。而且,对于光学功能部1、凸缘部2,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标记部3在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表面及凸缘部2上并从光学功能部1中心即光轴向凸缘部2外周端方向(半径方向)延长设置。即,将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表面的一部分作为起始部并朝向凸缘部2设置标记部3。也就是,从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凸形状的斜面的途中贯穿到平面状的凸缘部2的范围内形成标记部3。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在第二光学功能部1b的有效直径的外侧设置标记部3,因此不担心会对光学性能带来障碍。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标记部3比有效直径稍微靠外侧设置比较好,但在所要求的光学性能不严的场合,也可以在有效直径内形成标记部3。
在此,玻璃透镜4的光轴方向作为X轴,延长设置了标记部3的半径方向作为Y轴。玻璃透镜4的光轴是与Y轴垂直的直线,通过光学功能部1的中心。在此,标记部3的高度构成为与起始部相同的高度。即,标记部3的高度为一定,如图8(b)所示从侧面看,则标记部3的上表面与凸缘部2的上表面平行。而且,标记部3在与X轴垂直的剖面的俯视中并在与光学功能部1的半径方向(Y轴)相交的方向上具有内周侧的长度为外周侧的长度以上的部分。在此,在与X轴垂直的标记部3的剖视图中,标记部3的宽度为一定。而且,如图8(a)所示,从上面看,则标记部3的形状大致为矩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记部3构成为半圆柱底面及一侧面与光学功能部1及凸缘部2接触的形状。另外,玻璃透镜4(包括凸缘部2)例如直径为3~6mm,光学功能部1的直径例如为2~5mm。本实施方式的玻璃透镜4如上所述构成。
上述玻璃透镜4与实施方式1同样,就与光轴平行且包括标记部3的与Y轴垂直的平面、且光学功能部1和凸缘部2的至少包括标记部3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从Y轴方向看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标记部3的形状做成半圆柱,但是也可以做成长方体等方形。也就是,标记部3的凸部的剖面成为大致N边形(N为3以上的整数)或半圆。而且,标记部3的高度是与起始部相同的高度,在与X轴垂直地切断了标记部3时,标记部3的宽度为一定即可。当然,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设置多个标记部3,或将标记部3做成凹形状(槽状),或者将标记部3仅设置在光学功能部1上。另外,也可以组合实施方式1和本实施方式,例如做成组合了大致三角形和大致矩形形状的标记部3。这样,通过组合各种形状的标记部,能够增加标记部3所具有的信息。
接着,使用图10、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玻璃透镜4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玻璃透镜4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图11是玻璃透镜4的标记部3的放大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所使用的成形模具10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首先,做成成形模具10。成形模具10为与成形品、即上述玻璃透镜4的形状相适应的形状。成形模具10具有光学功能部形成部12、凸缘形成部13、以光学功能部形成部12的一部分作为起始部并向外侧设置的标记形成部14。光学功能部形成部12及凸缘形成部13与实施方式1相同。标记形成部14设在从光学功能部形成部12贯穿到凸缘形成部13的范围内,与标记部3的形状对应而构成为半圆筒状。而且,标记形成部14通过使楔状的金刚石刀片等旋转来进行切削而形成。
然后,如图10(a)所示,向成形模具10的下模10b供给玻璃原材料11。而且,如图10(b)所示,对玻璃原材料11进行压力成形。此时,在加热成形模具10及玻璃原材料11之后进行冷却。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若比较成形模具10和玻璃原材料11,则玻璃原材料11相对向中心方向、即如图11所示的箭头方向收缩。这样,即使玻璃原材料11相对收缩,标记部3也不会与成形模具10接触。即,能够抑制标记部3欠缺的情况。这是因为,就标记部3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从Y轴方向看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如上所述,制造出玻璃透镜4。
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玻璃透镜4的制造方法,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标记部3的剖面做成半圆柱,并将其上表面做成曲面,因而具有容易在成形模具10上形成标记形成部14的优点。
实施方式3
使用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成形透镜进行说明。图12(a)是玻璃透镜4的俯视图。图12(b)是玻璃透镜4的侧视图。
玻璃透镜4具有光学功能部1、凸缘部2、标记部3。光学功能部1具有第一光学功能部1a及第二光学功能部1b。而且,对于光学功能部1,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凸缘部2位于玻璃透镜4的光学功能部1的外周,并在贯穿全周范围内形成为带状。在此,在图12(b)中,在凸缘部2的上面侧、即凸缘部2的第二光学功能部1b侧的端部具有锥形形状。也就是,随着向凸缘部2的上面侧,凸缘部2的外周的直径变小,如图12(b)所示,凸缘部2的端部倾斜。将该凸缘部2的锥形形状的部分作为锥形部2a。
标记部3形成于凸缘部2的锥形部2a上,是凸状体。在此,若将标记部3与锥形部2a接触的面作为标记部3的凸部的底面,则在与凸部的底面平行的面上的凸部的截面积为凸部的底面积以下。在图12中左侧的标记部3是具有长方体从锥形部2a突出的形状的凸状体。而且,在图12中,右侧的标记部3从光学功能部1中心向凸缘外周端方向延长设置。具体来讲,右侧的标记部3是具有半圆柱从锥形部2a突出的形状的凸状体。另外,玻璃透镜4(包括凸缘部2)例如直径为3~6mm,光学功能部1的直径例如为2~5mm。本实施方式的玻璃透镜4如上所述构成。
上述玻璃透镜4与实施方式1、2同样,就与光轴平行且包括标记部3的与Y轴垂直的平面、且光学功能部1和凸缘部2的至少包括标记部3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从Y轴方向看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同样的效果。当然,标记部3的形状不限于长方体、半圆柱,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同样,也可以做成多边形等各种形状。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玻璃透镜4也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同样,通过使用与玻璃透镜4的形状相适应的成形模具,从而能够抑制标记部3的欠缺。

Claims (4)

1.一种玻璃透镜,通过向模具供给玻璃原材料,冷却上述玻璃原材料而制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具有共同的光轴的一组光学功能部;
凸缘部,该凸缘部设在一组上述光学功能部的外周上,具有相对配置的一组面;以及
标记部,该标记部通过成形相对于上述凸缘部的上述一组面中的一个一体地设置,并且在光学功能部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并沿垂直于上述光轴的半径轴延伸的凸形状,
上述标记部至少具有随着该标记部沿上述半径轴延伸,沿上述光轴的该标记部的高度变化的端部,
上述高度的变化设定为如下,对于在与上述光轴平行且包括上述标记部的与半径轴垂直的平面的、设置了标记部侧的光学功能部和上述凸缘部的至少包括上述标记部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标记部随着向外侧延伸,宽度变窄。
3.一种玻璃透镜,通过向模具供给玻璃原材料,冷却上述玻璃原材料而制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具有共同的光轴的一组光学功能部;
凸缘部,该凸缘部设在一组上述光学功能部的外周上,具有相对配置的一组面;以及
标记部,该标记部通过成形相对于上述凸缘部的上述一组面中的一个一体地设置,并且在光学功能部的比有效直径靠外侧并沿垂直于上述光轴的半径轴延伸的凸形状,
上述标记部至少具有随着该标记部沿上述半径轴延伸,在垂直于上述半径轴的平面的该标记部的剖面形状变化的端部,
上述剖面形状的变化设定为如下,对于在与上述光轴平行且包括上述标记部的与半径轴垂直的平面的、设置了标记部侧的光学功能部和上述凸缘部的至少包括上述标记部的剖面形状而言,存在由任意第一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隐含比该第一平面远离光轴的由任意第二平面得到的剖面形状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璃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标记部随着向外侧延伸,宽度变窄。
CN2008100015923A 2007-03-02 2008-01-14 成形透镜 Active CN101256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53262 2007-03-02
JP2007053262A JP4404914B2 (ja) 2007-03-02 2007-03-02 ガラスレンズ、金型、及びガラス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07-053262 2007-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6244A CN101256244A (zh) 2008-09-03
CN101256244B true CN101256244B (zh) 2012-10-10

Family

ID=39732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15923A Active CN101256244B (zh) 2007-03-02 2008-01-14 成形透镜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45279B2 (zh)
JP (1) JP4404914B2 (zh)
KR (1) KR101447627B1 (zh)
CN (1) CN1012562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1544B2 (ja) * 2010-09-02 2015-04-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品とその製造方法と樹脂成形品用成形型
WO2013094173A1 (ja) * 2011-12-22 2013-06-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光ディスク装置、樹脂成形用金型及び対物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5668174B2 (ja) * 2012-03-08 2015-0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複合形成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6011320B3 (de) * 2016-09-21 2017-08-24 Azur Space Solar Power Gmbh Linse, Solarzelleneinheit und Fügeverfahren für eine Solarzelleneinheit
JPWO2019208455A1 (ja) * 2018-04-24 2021-05-13 Agc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650586B (zh) * 2018-07-12 2019-02-1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自動對焦模組及電子裝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19027A (ja) * 1998-10-14 2000-04-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学レンズの成形方法とそれによって形成した光学レンズとそ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405104A (zh) * 1995-07-18 2003-03-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光学元件成形模具以及光学元件成形方法
CN1542785A (zh) * 2003-02-21 2004-11-03 ������������ʽ���� 光学拾取透镜以及包括该透镜的光学拾取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2387B2 (ja) 2000-02-10 2004-03-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レンズを用いた光学装置
JP4454292B2 (ja) * 2002-11-26 2010-04-21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5104A (zh) * 1995-07-18 2003-03-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光学元件成形模具以及光学元件成形方法
JP2000119027A (ja) * 1998-10-14 2000-04-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学レンズの成形方法とそれによって形成した光学レンズとそ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542785A (zh) * 2003-02-21 2004-11-03 ������������ʽ���� 光学拾取透镜以及包括该透镜的光学拾取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447627B1 (ko) 2014-10-06
JP4404914B2 (ja) 2010-01-27
US20080212198A1 (en) 2008-09-04
US8045279B2 (en) 2011-10-25
JP2008216588A (ja) 2008-09-18
KR20080080945A (ko) 2008-09-05
CN101256244A (zh) 2008-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6244B (zh) 成形透镜
KR101023891B1 (ko) 광학 소자 형성 방법 및 형성 장치와 기판과 성형 툴
CN1769223B (zh) 光学元件的成形方法和光学元件
KR100257670B1 (ko) 광학소자, 광학소자성형틀 및 광학소자 성형방법
CN207123630U (zh) 耦合透镜以及激光器光学系统
US7365919B2 (en) Forming methods, forming devices for articles having a micro-sized shape and optical elements
JP4480794B2 (ja)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
JPS62288031A (ja) 光学式読取り可能ディスクレコ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17798B2 (ja) ピックアップ光学系に用いられる整形素子を成形する成形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により製造された整形素子
CN102211386B (zh) 透镜形成金属模具、透镜形成方法和拾取装置
CN102189645B (zh) 透镜形成金属模具、透镜形成方法、透镜和拾取装置
JP4551646B2 (ja)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454292B2 (ja)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JP2004191948A5 (zh)
JP2006301249A (ja) ビーム整形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7123626U (zh) 耦合透镜以及激光器光学系统
JP2013033222A (ja) 回折光学素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8033279A (ja) 領域分割型波長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47888A (ja)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901659A (en) Method of making bifocal lenses.
JP6545060B2 (ja) ガラス素子、およびガラ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506338B2 (ja) シリンドリカル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4362380B2 (ja) 光学素子の成形方法及び組み合わせ光学素子
JP2008239406A (ja) 光学素子成形方法および光学素子
CN102821926A (zh) 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109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axell,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HOLDING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1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