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6487B - 管理文档数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管理文档数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6487B
CN101246487B CN2008100056482A CN200810005648A CN101246487B CN 101246487 B CN101246487 B CN 101246487B CN 2008100056482 A CN2008100056482 A CN 2008100056482A CN 200810005648 A CN200810005648 A CN 200810005648A CN 101246487 B CN101246487 B CN 1012464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cument object
document data
document
data
control progr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564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6487A (zh
Inventor
吉田英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2464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64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64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64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1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1/32128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attached to the image data, e.g. file header, transmitted message header, information on the same page or in the same computer file as th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35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 H04N1/32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intermediate th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erminals, e.g. at an exchange
    • H04N1/32406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intermediate th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erminals, e.g. at an exchange in connection with routing or relaying, e.g. using a fax-server or a store-and-forward fac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35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 H04N1/32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intermediate th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erminals, e.g. at an exchange
    • H04N1/32406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intermediate th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erminals, e.g. at an exchange in connection with routing or relaying, e.g. using a fax-server or a store-and-forward facility
    • H04N1/32411Handling instructions for routing or relay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35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 H04N1/32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intermediate th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erminals, e.g. at an exchange
    • H04N1/32406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intermediate th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erminals, e.g. at an exchange in connection with routing or relaying, e.g. using a fax-server or a store-and-forward facility
    • H04N1/32411Handling instructions for routing or relaying
    • H04N1/32416Storage of instructions or retrieval of prestored instru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25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 H04N2201/3226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of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or the like, e.g. ID code, index, title, part of an image, reduced-siz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25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 H04N2201/3242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of processing required or performed, e.g. for reproduction or before recor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25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 H04N2201/3246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of data relating to permitted access or usage, e.g. level of access or usage parameters for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related to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25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 H04N2201/3247Data linking a set of images to one another, e.g. sequence, burst or continuous capture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orage Device Security (AREA)
  • Document Processing Apparatu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使得能够知道被拷贝的文档数据的位置而无需使用服务器等等。通过将文档数据与用于识别通过再现该文档数据而生成的其它文档数据的关系信息组合成一个文档对象,来管理作为用于重构文档的数据的文档数据。同样,当执行再现过程时,通过将其它文档数据与用于识别该再现的关系信息组合成一个文档对象,管理其它文档数据。

Description

管理文档数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管理文档数据的方法和包括文档数据的数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信息技术(IT)环境。IT环境开发使得例如CPU处理能力、诸如RAM、硬盘驱动器和可取出磁盘的存储设备的容量、通信速度、扫描仪的扫描分辨率以及显示器的显示分辨率提高。 
与此相关的是,大量电子文档可被容易地复制(拷贝)和分发到许多位置。 
这样,文档分发变得方便。但是,同时,可以说容易发生机密信息和私有信息的泄漏。需要努力防止这种信息泄漏。 
例如,常常使用以集中方式在服务器内管理文档数据并且在分发数据时请求口令输入的方法。另外,常常使用在数据被加密后分发数据的方法。根据这些方法,只有具有口令或者解密密钥的人才可浏览文档。 
提出了一种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布No.2002-183141内所述的方法。根据此方法,响应于来自浏览终端的对于浏览文档的许可的请求,文档管理服务器发出浏览许可和唯一代码。浏览终端接收到该浏览许可以浏览文档,并且将该唯一代码插入该文档以更新该文档。 
在分发之后如何处理所分发的数据是不清楚的。换句话说,可以说:在分发之后数据处于无管理状态。考虑到近年来的网络开发,数据可溯性非常重要以便提高信息管理的确定性。因此,可设想可使用日本专利公布No.3383793内所述的方法。 
根据该方法,内容拷贝机从其中嵌入有内容ID的内容拷贝原件 中读取内容ID,并且经由网络将读取的内容ID和拷贝事件属性的信息传输给内容ID管理中心。内容ID管理中心从接收到的内容ID获得内容的原件,向原件提供新的内容ID,记录内容ID和拷贝事件属性的信息,将新的内容ID嵌入到内容的原件,并且将结果返回给拷贝请求源。内容拷贝机输出返回的原件作为拷贝结果。 
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布No.2003-99303公开了一种涉及数据结构的发明。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布No.2004-102627公开了一种用于确定原始文档和复制文档之间的相关性的方法。 
每天都在生成新的文档数据。另外,如上所述,大量的生成数据可被容易地复制和分发。因此,需要大的服务器来跟踪数据存在的位置,并且以集中方式在服务器内管理数据,这会导致高成本。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是了解数据的位置而不使用服务器或其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文档数据管理方法是一种用于管理文档数据的方法,其中该文档数据是用于再现文档的数据。该方法包括:通过复制该文档数据生成其它文档数据,并且将该文档数据与指示该其它文档数据的子标识数据组合成一个单元。 
优选地,可将该文档数据与父标识数据组合成一个单元。父标识数据指示哪些其它文档数据被复制以生成该文档数据。 
此外,可使用以下方法管理文档数据。在可通过复制作为原始文档数据的第一代文档数据生成第二代文档数据且可通过复制第n代文档数据生成第(n+1)(n≥2)代文档数据的情况下,该方法包括将第一代文档数据和子标识数据组合成一个单元,该子标识数据指示通过复制该第一代文档数据生成的第二代文档数据,以及将第k(k≥2)代文档数据与父标识数据组合成一个单元,该父标识数据指示哪些其它第(k-1)代文档数据被复制以生成第k代文档数据。 
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将用于实现确定部分的事件执行许可/拒 绝确定程序并入其中组合了该第一代文档数据的该单元内,该确定部分可操作来确定允许/拒绝与比该第二代文档数据年轻的文档数据有关的事件的执行,并且将用于实现信息交换部分的信息交换程序并入其中组合有该文档数据的各单元的每一个内,该信息交换部分可操作来发送和接收信息,并且当执行与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事件时,通过使管理第k代文档数据的计算机执行该信息交换程序,在该计算机中实现与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信息交换部分,通过使管理位于从第k代文档数据开始的直线(direct line)上并且比第k代文档数据老的文档数据的每个计算机执行信息交换程序,在所述每个计算机中实现与该较老的文档数据的每一个有关的信息交换部分,通过使管理第一代文档数据的计算机执行确定程序,在该计算机内实现确定部分,通过使与较老的文档数据的每一个有关的每个信息交换部分以某种方式转发大意是应该允许执行与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事件的请求,以便基于父属性信息将该请求从与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信息交换部分传送给较老代的文档数据,向在管理第一代文档数据的计算机内实现的确定部分发送该请求,使得该确定部分确定是否允许执行与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事件,并且在该确定部分确定允许执行与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事件的情况下执行该事件。 
该方法还包括将指示与已执行的事件有关的日志的日志数据,和位于从作为事件的目标的文档数据开始的直线上且比该目标老的任何文档数据组合成一个单元。 
“单元”在此是指组、套或集合。在一些情况下,一个单元可通过将多个数据组合成一个文件来形成。在其它情况下,一个单元可通过将多个数据组合成一个文件夹来形成。另外,一个单元可通过为多个数据分配公共ID来形成。程序可被包括在一个单元内。 
在下文所述的实施例中,文档对象7对应于一个单元。如图4所示,文档对象7包括通过文档对象接口708可以组合成一个文件或文件夹或者可以不组合成一个文件或文件夹的文档数据700。在后一种情况下,通过文档对象接口708为文档数据700分配公共ID,从而 可形成一个单元。 
上述结构使得可知道文档数据的位置而无需使用服务器或其它。此外,上述结构使得可容易地知道对文档数据的复制件所执行的事件。 
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它特性和目标在下文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图象处理系统的总体配置的示例的图。 
图2是示出图象形成装置的硬件配置的示例的图。 
图3是示出通用计算机的硬件配置的示例的图。 
图4是示出文档对象的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5是示出图象形成装置和通用计算机的软件配置的示例的图。 
图6是说明用于保存文档数据的方法的图。 
图7是示出用于发送消息的包的格式的示例的图。 
图8示出关系信息的示例。 
图9示出许可请求屏幕的示例。 
图10示出历史记录屏幕的示例。 
图11示出操作屏幕的示例。 
图12是示出关于屏幕控制的交换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3示出文档对象操作屏幕的示例。 
图14是示出当启动通用计算机时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当启动文档对象时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6示出盒操作屏幕的示例。 
图17是示出生成新文档对象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复制不具有父的文档对象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复制不具有父的文档对象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0A和20B均示出每个关系信息的示例。 
图21是示出复制具有父的文档对象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2是示出复制具有父的文档对象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3是示出复制具有父的文档对象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4是示出复制第三代文档对象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5是示出复制第三代文档对象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6是示出复制第三代文档对象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7是示出复制第三代文档对象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8是示出浏览文档对象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9是示出浏览文档对象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30是示出使两个文档对象相关联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31是示出使两个文档对象相关联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32是示出编辑文档数据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33是示出编辑文档数据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34是示出备份设备上的复制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35是示出备份设备上的复制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36是示出使文档对象与克隆同步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37是示出使文档对象与克隆同步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38是示出当备份设备被激活时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39是示出文档对象管理程序的主程序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40是示出包路由选择(routing)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41是示出资源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42是示出发出文档对象ID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43是示出事件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44是示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的主程序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45是示出文档包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46是示出拷贝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47是示出拷贝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48是示出操作许可确定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49是示出浏览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50是示出浏览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51是示出关联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52是示出编辑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53是示出编辑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54是示出同步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55是示出激活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象处理系统GSS包括两个局域网NWA和NWB。 
局域网NWA包括多个图象形成装置1A1、1A2、…,多个通用计算机2A1、2A2、…,网关3A和通信线路4A。 
同样,局域网NWB包括多个图象形成装置1B1、1B2、…,多个通用计算机2B1、2B2、…,网关3B和通信线路4B。 
下文中,图象形成装置1A1、1A2、…和1B1、1B2、…统称为“图象形成装置1”。同样,通用计算机2A1、2A2、…和2B1、2B2、…统称为“通用计算机2”。 
网关3A和3B的每一个是用于经由专用线路、公用线路或因特网线路连接到其它网络的设备,例如路由器。网关3A和3B使各个局域网NWA和NWB内的各装置能够相互连接以便进行通信。 
图象形成装置1是其中集成了多种功能,例如拷贝功能、扫描仪功能、FAX(传真)功能、打印功能和盒功能的图象处理装置。图象形成装置1有时被称为多功能外围设备(MFP)。 
参照图2,图象形成装置1包括控制部分100、打印单元10i和扫描仪单元10j。 
扫描仪单元10j光读取包括在一张纸上示出的文本、数值表达式、符号、照片、图表或插图的原始图象,并且生成图象数据。 
打印单元10i在一张纸上打印图象,该图象是基于扫描仪单元10j捕获的图象数据、通用计算机2发送的图象数据或者从具有FAX功能的其它设备发送的图象数据(FAX数据)形成的。 
控制部分100包括CPU 10a、系统RAM 10b、图象RAM 10c、 ROM 10d、硬盘驱动器10e、控制面板10f、网络接口10g和传真机调制解调器10h。控制部分100用于控制打印单元10i和扫描仪单元10j校正图象数据,转换图象数据格式并且执行与其它装置的通信。 
在ROM 10d内存储有平台服务51、各种控制程序、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和其它程序(见图4)。 
平台服务51是用于提供图象形成装置1的基本服务的程序,该基本服务包括在控制面板10f上显示屏幕的服务和用于通信的协议栈服务。简而言之,可以说平台服务51是图象形成装置1的操作系统。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是用于管理稍后说明的文档对象的程序。 
当图象形成装置1被启动等等时,程序被适当地加载到系统RAM 10b内,并且CPU 10a执行该程序。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执行程序所必需的数据被适当地加载到系统RAM 10b内。 
控制面板10f包括触摸面板式液晶面板、启动按钮和用于选择各种功能的功能按钮。 
网络接口10g是用于使用协议,例如TCP/IP,执行与其它装置的数据通信的网络接口卡(NIC)。传真机调制解调器10h是用于使用FAX协议执行与具有FAX功能的其它装置的数据通信的接口。 
在硬盘驱动器10e内为每个用户提供了例如被称为“盒”或“个人盒”的存储区域,该存储区域对应于个人计算机内的文件夹或目录。简而言之,提供了用于盒功能的存储区域。用户可在他/她的盒内存储文档数据,例如图象文件。另外,用户可在其中存储稍后将说明的文档对象的文件。 
另外,可使硬盘驱动器10e存储在ROM 10d内存储的程序的一部分或全部。 
图象RAM 10c存储扫描仪单元10j捕获的图象数据、通用计算机2等等发送的图象数据或者从盒调用的图象数据。 
图象形成装置1内包括的每一部分相互合作,并且例如按以下方式实现每个功能。在执行拷贝功能的情况下,扫描仪单元10j捕获原始图象以生成图象数据。图象数据被临时存储在图象RAM 10c内并 且被发送给打印单元10i。打印单元10i使用此图象数据来打印原始图象。 
在执行扫描仪功能的情况下,扫描仪单元10j捕获原始图象以生成图象数据。图象数据被临时存储在图象RAM 10c内。CPU 10a将图象数据编码成通用图象格式,例如GIF或PDF。然后,依赖于来自用户的指令,通过网络接口10g将这样编码的图象数据发送给其它装置,或者将其存储在硬盘驱动器10e的盒内。 
在执行FAX传输功能的情况下,扫描仪单元10j捕获原始图象以生成图象数据。图象数据被临时存储在图象RAM 10c内。CPU 10a将图象数据转换成具有对应于FAX协议的分辨率和压缩格式的数据。传真机调制解调器10h将该图象数据(FAX数据)发送给通过拨打用户指定的FAX号码而连接的其它方。 
在执行FAX接收功能时,FAX调制解调器10h接收的图象数据(FAX数据)被临时存储在图象RAM 10c内。然后,CPU 10a将该图象数据转换成可打印格式的数据,并且打印单元10i使用这样转换的图象数据打印图象。 
在执行打印机功能时,网络接口10g接收到的并且用页面描述语言描述的图象数据被临时存储在图象RAM 10c内。然后,打印单元10i使用该图象数据来打印图象。 
在使用盒功能执行打印机功能的情况下,CPU 10a将盒内累积的文档数据调出到图象RAM 10c,并且将这样调出的文档数据转换成可打印格式的数据。打印单元10i使用这样转换的文档数据来打印图象。打印过程可反复执行,除非限制了打印过程的次数。 
返回参照图1,通用计算机2通常是用作图象形成装置1的终端的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参照图3,通用计算机2包括CPU 20a、系统RAM 20b、ROM 20c、硬盘驱动器20d、液晶面板20e、键盘20f、点击设备20g、网络接口卡(NIC)20h和图象RAM 20i。 
ROM 20c或硬盘驱动器20d存储平台服务52、各种控制程序和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2等等(见图4)。 
平台服务52是用于提供通用计算机2的基本服务的操作系统。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2如同图象形成装置1的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一样管理稍后说明的文档对象。 
当通用计算机2被启动等等时,程序被适当地加载到系统RAM20b内,并且CPU 20a执行该程序。 
如上所述,在图象形成装置1内准备平台服务51和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而在通用计算机2内准备平台服务52和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2。另外,如图4所示,在图象形成装置1和通用计算机2内准备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 
如上所述,平台服务51和52分别是图象形成装置1和通用计算机2的操作系统。下文中,平台服务51和52统称为“平台服务5”。 
分别根据平台服务51和52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说明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和62。另外,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和62包括用于文档对象7的过程的公用接口。因此,文档对象7可用于图象形成装置1和通用计算机2中,在图象形成装置1中运行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而在通用计算机2中运行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2。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和62可用与设备的类型无关的语言,例如Java(注册商标),描述。此外,图象形成装置1和通用计算机2中的每一个可分别具有用于执行构成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和62的模块的执行引擎。 
下文中,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和62统称为“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被CPU 10a或CPU 20a执行,从而实现文档对象管理部分。 
文档对象7是用于再现包括文本、数值表达式、符号、照片、图表或插图的文档图象的数据。但是,文档对象7并不仅是用于再现文档图象的数据。文档对象7包括程序,从而它执行与其它文档对象7的通信,并且管理与复制有关的生成。换句话说,文档对象7可被看作是文档数据和程序相互组合成的单元和类似独立的数据(independent-like data)。下文将依次说明文档对象7的结构及其独立机制。 
如图5所示,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以集中方式管理在与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相同的平台上累积的文档对象7。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提供例如如下所述的服务。在文档对象7之间发生通信的情况下,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执行通信的路由选择。在文档对象7使用平台上的资源的情况下,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调用平台服务5的服务程序并且执行过程转换。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驻留在系统内作为后台服务(后台程序),并且操作。 
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提供用户接口(UI)以便用户执行与文档对象7有关的操作。在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运行的同时,用户可向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给出显示文档对象7的内容的命令,执行基于文档对象7的打印过程的命令,复制(拷贝)文档对象7的命令和其它命令。这样给出的命令被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用于文档对象7的管理过程。 
CPU 10a或CPU 20a执行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从而实现各个部分,包括用于接受用户对文档对象执行的操作的部分,用于将操作的细节告知文档对象管理部分的部分,以及用于控制屏幕显示的部分。 
文档对象7是由文档数据700、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文档数据存取部分702、文档间通信部分703、关系信息704、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对象同步部分706、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文档对象接口708等等构成的数据。 
每个文档对象7与被称为“文档对象ID”的识别信息相关联,以便在文档对象7之间进行区分。文档对象7可被复制(拷贝)。下文中,从复制件的角度看,复制源被称为“父”、“老一代的文档对象”等等。另一方面,从复制源的角度看,复制件被称为“子”、“年轻一代的文档对象”等等。此外,从复制源的角度看,复制件的复制件被称为“孙”、“年轻两代的文档对象”等等。 
但是,例外地处理被复制以便备份在可取出磁盘或者备用服务器内的文档对象。下文中,从复制源的角度看,备份用的复制件被称为 “克隆”。另外,从备份用的复制件的观点看,复制源也是克隆。 
在存在包括具有相同内容的文档数据700的两个文档对象7的情况下,可稍后确定父子关系,而不是在开始确定父子关系。 
文档数据700是用于再现文档图象的数据。文档数据700可以是例如GIF、PDF、JPEG或TIFF格式的数据,或者用页面描述语言描述的数据。 
文档数据700用加密密钥AK加密。希望加密密钥AK的内容,即其字符串,对于每个文档数据700是不同的。下文说明使用公共密钥加密技术的情况。 
如同同一图象形成装置1或同一通用计算机2内存储的其它文档对象7的文档数据700一样,文档数据700在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内受到混杂(scrambling)处理。 
特别地,参照图6,每个文档数据700被分成多个拆分数据。然后,基于预定规则将拆分数据与其它文档数据700的拆分数据组合,并且将其分开保存在多个混杂文件(scramble file)内。 
在新文档对象7被添加到同一图象形成装置1或同一通用计算机2内的情况下,优选地将通过分割新文档对象7的文档数据700而获得的拆分数据分别添加到已有的混杂文件内。在已有文档对象7被删除的情况下,优选地将与已删除的文档对象7的文档数据700有关的拆分数据从已有的混杂文件中删除。 
可在同一存储介质内存储的文档对象7的多个文档数据700之间执行混杂处理。 
除了文档数据700之外,稍后说明的关系信息704共同受到混杂处理并且被保存。 
与文档数据700的混杂处理有关的处理由平台服务5或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执行。 
文档对象接口708是上述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和62的公用接口。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确定文档数据700的行为或处理,并且根 据所确定的内容来控制文档数据存取部分702、文档间通信部分703、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对象同步部分706和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简而言之,CPU 10a或CPU 20a执行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从而实现文档对象控制部分。 
文档数据存取部分702根据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作出的请求,执行以下与存取文档数据700有关的过程。 
特别地,文档数据存取部分702恢复文档数据700,并且将该文档数据700提供给图象形成装置1或者通用计算机2。文档数据存取部分702复制包括文档数据存取部分702自身的整个文档对象7。文档数据存取部分702编辑(更新)文档数据700的细节。 
另外,文档数据存取部分702使用加密密钥AK对文档数据700解码。 
以程序的形式在文档对象7内基于Java等等描述文档数据存取部分702的处理细节。程序被执行,从而文档数据存取部分702被实现。同样的处理可应用于下文依次说明的其它部分。 
文档间通信部分703执行用于与其它文档对象7通信的过程。例如,文档间通信部分703使用预定协议来交换文档对象7唯一的操作信息。 
在作为通信的另一端的其它文档对象7存在于同一平台上的情况下,在平台内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执行通信。此情况可说是逻辑通信,这是因为实际上,没有经由通信线路执行该通信。下文中,这种没有经由通信线路的逻辑通信还被简称为“通信”。 
在作为通信的另一端的其它文档对象7存在于不同平台上的情况下,根据文档对象的系统的标准在网络上的应用层上生成包。然后,在执行路由选择的同时,经由平台服务5和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执行通信。 
特别地,使用具有如图7所示的预定格式的包来交换操作信息。 
参照图7,在头部部分内存储有作为传输源的文档对象7的文档对象ID、其文档对象存储地址(文档位置)、作为传输目的地的文档 对象7的文档对象ID(另一方)和其文档对象存储地址。大小信息部分内存储有指示稍后说明的主体部分的大小的信息。 
主体部分内存储有作为通信对象的可变长度数据。可变长度数据包括命令数据、详细数据和文档对象路由选择数据。 
命令数据指示关于文档对象7的操作—例如复制(拷贝)、浏览、编辑或相关联—的请求的细节。可选择地,命令数据指示对请求的响应的细节。 
在详细数据中设定了关于命令数据的详细参数。在命令数据例如与以下请求有关的情况下,在该请求中对文档数据700执行在文档的坐标(x,y)限定的位置插入字符“秘密”的编辑,在详细数据中设定以下数据:I(插入):“秘密”(字符串),x,y。 
文档对象路由选择数据指示当在孙和子之间或者在子和父之间传递请求或响应时的转发状态。每当执行转发时,添加其细节。 
在一些情况下,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发出这种包以便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在文档对象ID和文档对象存储地址内指定指示平台的标识符。 
文档对象7可安装在网络上的多个装置上,这是因为它们作为分布式对象被安装。 
在此实施例中,文档对象接口708被配置成在内部传送被称为“文档包”的通信包,并且内部程序(部分)相互之间执行消息通信。在向平台外部传送数据的情况下,在网络通信时还将数据封装在包内,并且执行通信。这遵循例如TCP/IP的网络的层次模型的一般观点。 
参照图8,关系信息704包括关于作为父、较年轻的代(子、孙、…)的每个文档对象或者文档对象7本身的克隆的信息。这种信息指示文档对象ID、存储位置(文档位置)、以及用于解码父、较年轻的代和克隆的密钥(文档数据存取部分密钥)。 
文档位置可以是如图8内所示的数字指示的信息,或者可以是通用识别信息,例如域名。文档对象7的移动相应地改变上述信息。 
关系信息704还包括关于文档对象7本身的所有者的信息。在关于所有者的信息的情况下,字段示出以下的项。字段“文档对象ID”指定用于识别所有者的信息,例如用户帐号。字段“文档位置”指定当消息被告知所有者时的传输目的地,例如电子邮件地址。字段“文档数据存取部分密钥”没有被使用。 
返回参照图4,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基于预定规则执行关于文档对象7的操作是否被允许的鉴权过程。该操作是例如复制文档数据700,或者使用文档数据700执行打印过程。 
例如,对文档数据700的复制次数或者使用文档数据700的打印过程的次数加以限制。然后,在做出复制请求或打印过程请求的情况下,假设迄今为止的复制或者打印过程的次数没有达到限制次数,则接受该请求。 
可存在不同的配置,其中当请求源存在于与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的文档对象7相同的平台上时接受该请求,并且当请求源存在于不同的平台上时拒绝该请求。 
这些规则可由文档对象7的所有者确定。另外,指示那些规则的数据被包括在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内。 
还存在另外不同的配置,其中向文档对象7的所有者询问关于请求是否被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指示请求将被接受的消息被发送给在文档对象7的关系信息704内描述的所有者的被告知的目的地。可选择地,指示该请求将被接受的消息被发送给所有者当前登录到其上的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在所有者当前没有登录到任何图象形成装置1或任何通用计算机2上的情况下,这种消息被发送给所有者下一次登录到其上的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 
此后,为所有者显示出如图9所示的许可请求屏幕HG1。如果所有者触摸“OK”按钮,然后该请求被批准。如果用户触碰“拒绝”按钮,然后请求被拒绝。 
但是,如果文档对象7具有父,则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请求父执行鉴权过程。此外,如果该父具有父,则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请 求该父的父执行鉴权过程。换句话说,在文档对象7不是第一代,即是第二代或更晚的情况下,对鉴权过程的请求被逐一转发给较老的各代,然后被传送给第一代。然后,第一代文档对象7内的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执行上述鉴权过程。鉴权结果被给逐一转发给较年轻的各代,并被传送给请求源。 
同样,将在下文中依次说明的各代之间的通信被执行为使得目标数据被逐一转发给较老的各代,或者被逐一转发给较年轻的各代。 
对象同步部分706执行用于使文档数据700的细节在文档对象7及其克隆之间同步的过程。 
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累积并且管理作为历史记录信息的、关于文档对象7的编辑(更新)状态、复制件的分发状态和编辑状态以及克隆的发出状态和编辑状态的信息。然后,如图10所示地显示历史记录屏幕HG4,在该屏幕内描述了历史记录信息。 
如上所述,使得CPU 10a或CPU 20a执行程序,例如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或平台服务5,从而实现各个部分。下文中,为简单起见,每个部分被称为用于实现相应部分的程序。因此,文档对象管理部分向文档对象控制部分提供数据被这样描述:“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向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提供数据”。但是,准确地说,此过程针对CPU 10a或CPU 20a实现以执行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和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 
下文明确说明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对于文档对象7执行哪种过程,以及文档对象7在图象形成装置1和通用计算机2内如何操作。 
[在通电时启动程序以及显示操作屏幕] 
当图象形成装置1被开启时,平台服务51、各种系统程序和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被启动。换句话说,它们被加载到系统RAM 10b内。另外,操作这些程序所必需的数据也被加载到系统RAM 10b内。 
在启动这些程序之后,在控制面板10f的液晶面板上显示如图11所示的操作屏幕HG0。这里,用户可向图象形成装置1发出命令以执 行他/她希望的过程。用户可给出命令以使图象形成装置1执行如前所述的原件的复制(拷贝)过程、FAX传输或原件的扫描过程。用户还可发出命令以使图象形成装置1执行关于文档对象7的过程。 
参照图12,如果用户触动“盒”按钮,然后平台服务51检测到事件(#1001),并且指示“盒”按钮被触动的消息被发送给MFP控制程序(在OS层的图象形成装置1的控制程序)和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1002)。 
作为响应,从MFP控制程序放弃通常由MFP控制程序执行的屏幕控制过程(#2001),并且屏幕控制过程的执行权限被分配给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2002)。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加载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并且屏幕控制过程的执行权限被传递给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3001)。 
然后,在液晶面板上显示如图13所示的文档对象操作屏幕HG2。关于屏幕和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的过程通过调用平台服务51的已有图形用户界面(GUI)库来实现。 
除了文档对象操作屏幕HG2之外,还准备了多个用于操作文档对象7的屏幕。用户可根据被图象形成装置1根据用户指令执行的过程的细节适当地切换屏幕。用户可指定将在图象形成装置1内被处理的文档对象7,并且向其发出处理命令。 
此后,如果平台服务51检测到功能按钮之间的不同于“盒”按钮的按钮被触动(#1003),则带有此意思的消息被告知给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和MFP控制程序(#1004)。 
作为响应,屏幕控制过程的执行权限被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放弃(#3002),并且被分配给MFP控制程序(#3004)。此时,从系统RAM 10b卸载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3003)。 
然后,通常,MFP控制程序重启动屏幕控制过程(#2003)。 
参照图14,当通用计算机2被开启时,平台服务52和各种系统程序被启动(#1011)。另外,平台服务52调用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2并且启动该程序(#1012和#2011)。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2驻留在系 统RAM 20b内。即,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2作为后台程序运行。 
如果用户使用GUI输入预定命令(#1013),然后平台服务52调用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并且启动该程序(#1014和#3011)。 
[文档对象7的启动] 
参照图15,用户指定将被处理的文件对象7,并且在他/她看到文档对象操作屏幕HG2(见图13)或其它屏幕的同时,向图象形成装置1发出执行处理的处理命令。然后,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将指示该指定和命令细节的消息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将消息内指定的文档对象7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加载到系统RAM 10b内(#2021),以经由文档对象接口708将该消息告知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2022)。 
因而,完成操作用户指定的文档对象7的准备。启动文档对象7的进程在图象形成装置1和通用计算机2之间是相同。 
此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通过文档对象接口708适当地启动文档数据存取部分702。 
[新创建文档对象7] 
在用户希望生成新的文档对象7的情况下,他/她执行预定操作以在控制面板10f的液晶面板中显示如图16所示的盒操作屏幕HG3。然后,用户将原件放置在图象形成装置1的压板上,指定文档对象7的存储位置并且触动“启动”按钮。 
响应于此,在图象形成装置1中,根据图17内所示的进程执行用于生成文档对象7的过程。 
平台服务5和MFP控制程序控制扫描仪单元10j,以便开始读取原始图象(#1031)。与此并行或者在此之前或之后,平台服务5和MFP控制程序请求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将原件的图象数据转换成文档对象(#1032)。 
响应于此,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发出用于新文档对象7的唯一文档对象ID(#2031),并且通过例如拷贝已经准备好的程序和数据通过文档对象接口708生成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2032)。 
此外,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从平台服务5或其它服务接收到将被扫描仪单元10j等等转换成电子数据的原始图象数据,并且生成文档数据700(#1033和#2033)。然后,通过文档对象接口708将文档ID与文档数据700组合,从而生成文档对象7。这样生成的文档对象7被保存在用户指定的位置处。 
在完成读取原始图象之后,平台服务5或其它服务将带有此意思的消息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034)。 
如前文参照图6说明的那样,文档数据700和关系信息704分别被分成多个拆分数据,并且与其它已有文档对象7的文档数据700和关系信息704一起受到混杂处理并被保存。 
文档对象ID由基于平台被唯一地分配的ID和仅在该平台内唯一地生成的ID的组合构成。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保持管理表,其中描述了所发出的文档对象ID。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根据请求新发出文档对象。在删除文档对象7的情况下,文档对象7的文档对象ID被从管理表中删除。从而,返回文档对象ID。 
[再现文档对象7(缺少父的情况)] 
文档对象7复制自身从而生成子。生成子的进程在文档对象7本身是原件的情况,即文档对象7没有父的情况,和文档对象7具有父的情况之间是不同的。 
在缺少父的情况下,根据图18和19所示的进程执行复制过程并且生成子。当用户试图复制文档对象7时,他/她为该文档对象7指定文档对象ID,并且向管理文档对象7的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发出复制文档对象7的命令。 
作为响应,在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中,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将该文档对象ID和命令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图18中的#1041)。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平台服务5加载与文档对象ID有关的文档对象7(下文被称为“文档对象A”)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2041)。 
在启动文档对象A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之后,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指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复制文档对象A(#2042)。 
此后,每一部分、数据或信息在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的控制下被适当地启动。这也应用于下文参照其它流程图依次说明的与其它对象有关的过程。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参考文档对象A的关系信息704,从而确认文档对象A是否具有父(#3041)。 
如果确认文档对象A不具有父,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请求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保留资源(硬盘驱动器的存储区域),以便存储文档对象A的复制件(#3042)。 
如果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确认可保留资源,则其使得平台服务5保留该资源(#2043),并且向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发送指示该资源可被保留的消息以及该资源的标识信息(写指针)(#2044)。 
响应于此,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使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发出用于文档对象的复制件(子)的唯一文档对象ID(#3043和#2045)。 
当准备好资源和文档对象ID时,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通过复制文档对象A的、除了关系信息704之外的部分,生成文档数据和文档数据存取部分(图19内的#3044)。此外,生成如图20A所示的关系信息704(#3045)。关系信息704描述了关于复制件的父,即文档对象A,的信息和拥有该复制件的用户(所有者)的信息。 
根据文档对象的格式组合通过文档对象接口708这样生成的文档数据700。从而,文档对象A的复制件被完全生成(#3046)。然后,复制件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被保存在该保留资源内(#3047和#2046)。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使用其自身的加密密钥AK对复制件的文档数据700加密。如前文所述,文档数据700被平台服务5进行混杂处理,即文档数据700被分成多个如前文参照图6所示的混杂文件,并且被保存。 
对于复制件的生成,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修改文档对象A本 身(#3048)。特别地,如图20B所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将关于复制件(即,子)的信息添加到文档对象A自身的关系信息704中。如果用于加密该复制件的加密密钥AK这一次被重新发出,则加密密钥AK被保持。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使平台服务5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对这样修改的文档对象A执行混杂处理,并且再次保存该文档对象A(#3049和#2047)。 
这样,文档对象A的复制过程完成。此过程细节的日志被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管理。 
如果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过程完成(#3050),然后文档对象A被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卸载(#2048)。 
[再现文档对象7(存在父的情况)] 
在将被复制的文档对象7具有父的情况下,根据图21、22和23内所示的进程执行复制过程。 
下文说明了当由参照图18和19说明的复制过程生成的文档对象A的复制件(下文中,这种复制件被称为“文档对象B”)被复制时的过程进程。假设这两个文档对象存在于同一平台内。 
当用户试图复制文档对象B时,他/她指定文档对象B的文档对象ID,并且向管理文档对象B的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发出复制文档对象B的命令。 
作为响应,在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中,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将文档对象ID和命令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图21中的#1061)。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平台服务5加载与该文档对象ID有关的文档对象7,即文档对象B,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2061)。下文中,这种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被称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 
在启动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之后,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指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复制文档对象B(#2062)。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参考文档对象B本身的关系信息704, 并由此确认文档对象B是否具有父(#3061)。应注意,迄今为止的过程流与缺少父的情况的过程流相同。 
如果确认文档对象B具有父,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请求父,即文档对象A,允许进行复制过程(#3062)。 
响应于此,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平台服务5加载文档对象A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下文被称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请求文档对象A允许进行文档对象B的复制过程(#2064)。 
作为响应,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参考文档对象A的关系信息704,从而确认文档对象A本身是否具有父(#4061)。 
如果确认文档对象A不具有父,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使得文档对象A的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确定是否应当允许这种复制过程(图22内的#4062)。 
此时,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通过例如搜索请求源是否具有关于鉴权的规则内指示的条件来确定是否允许进行复制过程。 
如果确定允许该复制过程,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向文档对象B提供指示复制过程被允许的应答消息和用于加密文档对象B的文档数据700的加密密钥AK,即用于存取文档数据700的部分(#4063和#2065)。 
作为响应,如同缺少父的情况一样,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使得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执行保留用于存储文档对象B的复制件的资源的过程和用于发出文档对象ID的过程(#3063-#3067和#2066-#2068)。然后,该文档对象ID用于生成文档对象B的复制件。可用从文档对象A发送的加密密钥AK将文档对象B的文档数据700解码。 
但是,如同缺少父的情况一样,复制源和复制件在关系信息704和文档存取部分702的加密密钥AK的内容方面彼此不同。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使得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记录指示年轻一代,即此示例中的文档对象B,被复制的信息(#4064)。 
参照图23,如同缺少父的情况一样,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经 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该保留资源保存文档对象B的复制件(#3068和#2069)。文档数据700用文档对象B所拥有的加密密钥AK加密,与其它文档对象7的文档数据700共同受到混杂处理,并且被保存。 
此外,如同缺少父的情况一样,对于复制件的生成,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修改文档对象B本身的关系信息704等等(#3069)。然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使平台服务5对修改后的文档对象B执行混杂处理,并且再次保存该文档对象B(#3070和#2070)。 
对于子的复制件的生成,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也修改文档对象A本身的关系信息704等等(#4065)。然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平台服务5对这样修改的文档对象A执行混杂处理,并且再次保存该文档对象A(#4066和#2071)。 
如果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和701B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过程完成(#4067和#3071),然后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卸载文档对象A和B(#2072)。 
在将被复制的文档对象7具有父并且该父也具有父的情况下,则根据图24、25、26和27内所示的进程执行复制过程。 
下文说明当由参照图21、22和23说明的复制过程生成的文档对象B的复制件(下文,该复制件被称为“文档对象C”)被复制时的过程进程。假设文档对象A、B和C存在于同一平台内。 
当用户试图复制文档对象C时,他/她指定文档对象C的文档对象ID,并且向管理文档对象C的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发出复制文档对象C的命令。 
作为响应,在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中,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将文档对象ID和命令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1081)。 
如同步骤#2061-#2064、#3061-#3062和#4061一样,启动文档对象C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下文被称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C”),搜索文档对象C的父,即文档对象B,启动文档对象B并 且搜索文档对象B的父(#2081-#2084、#3081-#3082和#4081)。但是,与图21内所示的情况不同,作为搜索的结果,在步骤#4081内找到文档对象A。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请求文档对象B的父,即文档对象A,允许进行文档对象C的复制过程(图25内的#4082)。 
响应于此,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启动文档对象A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即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2085)。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请求文档对象A允许进行文档对象C的复制过程(#2086)。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参考文档对象A本身的关系信息704,从而确认文档对象A是否具有父(#5081)。 
如果确认文档对象A不具有父,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使得文档对象A的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确定是否应当允许进行复制过程(#5082)。 
如果确定允许该复制过程,然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向文档对象B发送指示该复制过程被允许的应答消息(#5083)。 
作为响应,作为复制目标的父的文档对象B向文档对象C发送指示复制过程被允许的应答消息,和用于加密文档对象C的文档数据700的加密密钥AK,即用于存取文档数据700的部分(#4083)。 
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执行步骤#5083和#4083内所示的过程中的每一个。 
如前文参照图18和22说明的那样,文档对象C使得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执行保留用于存储文档对象C的复制件的资源的过程和用于发出文档对象ID的过程(图26内的#3083、#3084,以及#2087-#2089)。然后,该文档对象ID用于生成文档对象C的复制件(#3085-#3087)。可用从文档对象B发送的加密密钥AK将文档对象C的文档数据700解码。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和701B使得文档对象A和B各自的历 史记录管理部分707记录指示年轻一代,即此示例中的文档对象C,被复制的信息(#5084和#4084)。 
如前文参照图19、22和23说明的那样,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C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该保留资源保存文档对象C的复制件(#3088和#2090)。文档数据700用文档对象C所拥有的加密密钥加密,与其它文档对象7的文档数据700共同受到混杂处理,并且被保存。 
此外,如前文参照图19、22和23说明的那样,对于复制件的生成,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C修改文档对象C本身的关系信息704等等(#3089)。然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C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平台服务5对修改后的文档对象C执行混杂处理,并且再次保存该文档对象C(#3090和#2091)。 
对于年轻的各代文档对象的复制件的生成,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和701B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平台服务5执行修改例如文档对象A和B本身各自的关系信息704,以及再次保存修改后的文档对象A和B的过程(图27内的#5085、#5086、#2093、#4085、#4086和#2092)。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701B和701C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过程完成(图25内的#5087、#4087和#3091),并且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卸载文档对象A、B和C(#2094)。 
因此,在复制第n代文档对象7的情况下,需要第一代文档对象通过第(n-1)代文档对象、第(n-2)代文档对象等等转发这样的请求来给出对复制第n代文档对象7的允许。 
[浏览文档对象7] 
用户可通过在纸张上打印基于文档对象7内包括的文档数据700再现的文档,或者通过在液晶面板上显示该文档,来浏览该文档。可选择地,用户可将文档数据700传递给个人计算机,并且浏览该个人计算机内的文档。此时,最老的一代文档对象的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必须执行鉴权过程。此方面与前文所述的复制过程的情况相同。 
下文参照图28和29说明在浏览文档对象B的文档的情况下的过程进程,其中该文档对象B是前文参照图18和19说明的复制过程生成的文档对象A的复制件。假设两个文档对象都存在于同一平台内。 
当用户试图浏览与文档对象B有关的对象时,他/她指定文档对象B的文档对象ID,并且向管理文档对象B的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发出浏览与文档对象B有关的对象的命令。 
作为响应,在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中,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将文档对象ID和命令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图28内的#1101)。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平台服务5加载与文档对象ID有关的文档对象7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即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2101)。 
在启动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之后,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指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执行浏览文档对象B的文档的过程(#2102)。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参考文档对象B本身的关系信息704,并从而确认文档对象B是否具有父(#3101)。 
如果确认文档对象B具有父,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请求父,即文档对象A,允许浏览该文档(#3102)。 
响应于此,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平台服务5加载文档对象A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即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2103)。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请求文档对象A允许浏览文档对象B的文档(#2104)。 
作为响应,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参考文档对象A的关系信息704,并从而确认文档对象A本身是否具有父(#4101)。 
如果确认文档对象A不具有父,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使得文档对象A的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确定是否应当允许浏览该文档(图29内的#4102)。 
如果确定允许浏览该文档,然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经由文 档对象管理程序6向文档对象B发送指示允许浏览该文档的应答消息和用于加密文档对象B的文档数据700的加密密钥AK,即用于存取文档数据700的部分(#4103和#2105)。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使用从文档对象A发送的加密密钥AK,对文档对象B的文档数据700解码(#3103),并且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将文档数据700提供给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3104和#2106)。 
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使用文档数据700执行用于浏览的输出过程(#1102)。例如,当以在液晶面板上显示的形式执行用于浏览的输出过程时,在平台服务5上调用显示服务。然后,平台服务5基于文档数据700再现文档图象,并且在液晶面板上显示该文档图象。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使得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记录指示年轻一代,即在此示例中的文档对象B,被浏览的信息(#4104)。 
此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向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发送过程完成的告知(#3105)。然后,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卸载文档对象A和B(#2107)。 
因此,在从最老的一代文档对象的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获得鉴权的情况下,执行浏览过程。这还可应用于与浏览有关的文档对象7没有父的情况,或者与浏览有关的文档对象7具有老两代或更多代的父的情况。 
特别地,在前一种情况下,文档对象7本身的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执行鉴权过程。在后一种情况下,将请求转发给老一代的文档对象、老两代的文档对象、…并按此顺序最终传递给第一代文档对象,并且第一代文档对象的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执行鉴权过程。 
[使两个文档对象相关联] 
用户可确定包括具有相同内容的文档数据700的两个文档对象7的父子关系。下文参照图30和31说明在确定文档对象A和B的父子关系的情况下的过程流,其中该文档对象A和B包括具有相同内容的文档数据700并且被保存在同一平台内。 
对于文档对象A和B被保存在其中的平台,用户将文档对象B 指定为文档对象A的子,并且向该平台发送使文档对象A和文档对象B相关联的命令。 
作为响应,在该平台中,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将该指定和命令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图28内的#1111)。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平台服务5加载文档对象A和B各自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701A、701B)(#2111)。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指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将文档对象A指定为文档对象B的父(#2112),并且指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将文档对象B指定为文档对象A的子(#2113)。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和701B分别确认其当前关联条件,并且相互交换指示内容等等的信息(#4111、#4112、#3111和#3112)。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以某种方式更新文档对象A本身的关系信息704,以便指示文档对象B是文档对象A本身的子(#4113)。更新后的关系信息704受到混杂处理并且被保存(图31内的#4114和#2114)。 
同样地,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以某种方式更新文档对象B本身的关系信息704,以便指示文档对象A是文档对象B本身的父(#3113)。更新后的关系信息704受到混杂处理并且被保存(#3114和#2115)。 
这样,完成了文档对象A和B彼此的关联。然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和701B向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通知这个意思(#4115和#3115)。 
文档对象A和B被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卸载(#2116)。 
[编辑文档数据] 
用户执行与前相同的操作,从而修改由文档数据700再现的图象,并且对图象执行修整或降噪处理。文档数据700被相应地编辑(更新)。此外,更新这样的文档对象的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所管理的历史记录信息,其中该文档对象对于与文档数据700有关的文档对象7是最老的文档对象。 
下文参照图32和33说明在编辑由前文参照图18和19说明的复制过程生成的文档对象B的文档数据700的情况下的过程进程。假设文档对象A和B存在于同一平台内。 
如果用户指定文档对象B并且输入编辑命令,然后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将该指定和命令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图32内的#1121)。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平台服务5加载文档对象B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701B)(#2121)。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指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启动用于编辑文档对象B的文档数据700的过程(#2122)。 
作为响应,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参考文档对象B本身的关系信息704,从而确认文档对象B本身是否具有父(#3121)。 
如果确认文档对象B具有父,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请求父,即文档对象A,允许编辑文档数据700(#3122)。 
然后,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平台服务5加载文档对象A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701A)(#2123)。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请求文档对象A允许编辑文档对象B的文档数据700(#2124)。 
作为响应,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参考文档对象A本身的关系信息704,从而确认文档对象A本身是否具有父(#4121)。 
如果确认文档对象A没有父,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使得文档对象A的对象鉴权管理部分705确定是否应当允许编辑文档数据700(#4122)。 
如果确定允许编辑过程,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向文档对象B发送指示允许编辑过程的应答消息和用于加密文档对象B的文档数据700的加密密钥AK,即用于存取文档数据700的部分(图33内的#4123和#2125)。 
用加密密钥AK解码文档数据700,从而如前文所述的那样,再现文档图象。这里,用户修改文档图象或者对该文档图象执行各种处 理(#1122)。然后,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向文档对象A和B发送关于用户对文档图象执行的操作的信息(编辑信息)(#1123)。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基于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发送的编辑信息来更新(编辑)文档数据700(#3123)。 
然后,用从文档对象A发送的加密密钥AK再次加密这样编辑的文档数据700,对其进行混杂处理并且将其保存(#3124和#2126)。 
文档对象A的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将此次编辑的细节、日期和时间添加到历史记录信息中(#4124)。 
当用户输入完成编辑过程的命令时,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向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发送完成告知(#1124和#2127)。如果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B响应于此(#3125),则文档对象A和B被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卸载(#2128)。 
如果已编辑的文档数据700的文档对象7不具有父,则此次编辑的细节、日期和时间被添加到文档对象7本身的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的历史记录信息中。此外,如果已编辑的文档数据700的文档对象7具有两代或更多代,则此次编辑的细节、日期和时间被添加最老的一代文档对象的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的历史记录信息中。鉴权思想与文档对象7的复制或浏览的情况相似。 
[备份设备上的再现] 
原则上,将文档对象7复制到例如可取出磁盘或备用服务器的设备上以便进行备份的过程进程与前文参照图18和19说明的复制过程相同。 
下文参照图34和35说明在文档对象A被复制到可取出磁盘上的情况下的为了备份而进行的复制过程流。 
当检测到安装可取出磁盘时,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的平台服务5将带有此意思的信息告知图象处理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的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图34内的#4131)。 
如果用户指定文档对象A,并且输入备份到可取出磁盘上的命令,则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将该指定和命令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 (#1131)。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平台服务5加载文档对象A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701A)(#2131)。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指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启动用于将文档对象A复制到可取出磁盘内的过程(#2132)。 
作为响应,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10A请求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保留用于存储文档对象A的复制件的资源(可取出磁盘上的存储区域)(#3131)。 
如果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确认可保留资源,则其使得平台服务5保留该资源(#2133),并且向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发送指示可保留资源的应答消息和该资源的识别信息(写指针)(#2134)。 
响应于此,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使得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发出用于文档对象的复制件(在此情况下为克隆)的唯一文档对象ID。 
如果准备好资源和文档对象ID,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复制除了关系信息704之外的文档对象A的部分,从而生成文档数据和文档数据存取部分(图35内的#3133)。此外,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生成关系信息704,该关系信息704指示关于作为复制件(克隆)的伙伴的文档对象7,即文档对象A,的信息和拥有文档对象A的所有者的信息(#3134)。 
通过文档对象接口708根据预定格式组合生成的文档数据700。从而,完全生成文档对象A的克隆(#3135)。然后,该克隆在受到混杂处理等等之后,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被保存在保留资源内(#3136和#2136)。 
对于克隆的生成,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修改文档对象A本身。特别地,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将关于该克隆的信息添加到文档对象A本身的关系信息704中。 
然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平台服务5执行用于对这样修改的文档对象A执行混杂处理的过程,以再次保存该文档对象A(#3138和#2137)。 
这样,文档对象A的复制过程完成。此过程细节的日志被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管理。 
当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过程完成时(#3139),文档对象A被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卸载(#2138)。 
此后,当文档对象A及其克隆中的任何一个被更新时,另一个也被相应地更新。换句话说,文档对象A及其克隆相互同步。下文参照图36和37说明在编辑文档对象A的克隆(下文被称为“文档对象A’”)的文档数据700的情况下,使文档对象A与文档对象A’同步的过程进程。 
如前文参照图32内的步骤#1121、#2121和#2122说明的那样,包括作为编辑目标的文档数据700的文档对象A’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下文被称为“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被启动,并且启动编辑过程的指令被发出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1141、#2141和#2142)。 
作为响应,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参考文档对象A’本身的关系信息704,从而确认文档对象A’本身是否具有克隆(#3141)。 
如果确认文档对象A’具有克隆,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请求该克隆、即文档对象A,启动同步文档数据700的过程(#3142)。 
响应于此,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平台服务5加载文档对象A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701A)(#2143)。 
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请求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701A)将文档对象A的文档数据700与文档对象A’的文档数据700的编辑细节同步(#2144)。 
在基于文档对象A’的文档数据700再现文档图象之后,用户修改该图象,或者对该图象执行各种处理(图37内的#1142)。然后,指示编辑细节的信息(编辑信息)被从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发送给文档对象A’(#1143)。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基于从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发送的编辑 信息,更新(编辑)文档对象A’的文档数据700(#3143)。对这样编辑的文档数据700进行混杂处理等等,并且将其保存(#3144和#2145)。 
与更新(编辑)文档对象A’的文档数据700的过程并行或者在其之前或之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将编辑信息传递给文档对象A(#3145)。 
同样,基于该编辑信息更新(编辑)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有关的文档数据700(#4141),并且对文档数据700进行混杂处理等等并将其保存(#4142和#2146)。 
各个文档对象A和A’的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将此次编辑的细节、日期和时间添加到历史记录信息中(#3146和#4143)。 
当用户输入结束编辑过程的命令时,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向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发送完成告知(#1144和#2147)。如果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A’响应于此(#3147),则文档对象A和A’被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卸载(#2148)。 
如前文参照图32和33说明的那样,在文档对象A具有父的情况下,从该父获得鉴权,并且此后,执行每个文档对象A和A’的文档数据700的编辑过程。 
[激活备份设备] 
会出现以下情况,即将在其中保存有文档对象7的可取出磁盘从驱动器中弹出并且再次将其安装在驱动器上。此外,会出现以下情况,即在可取出磁盘被从驱动器中弹出的同时,与可取出磁盘内保存的文档对象7的克隆有关的文档数据700被编辑。如果情况如此,则可取出磁盘内保存的文档对象7的内容数据700和与克隆相关的文档数据700不一致。 
为了避免出现此不一致性,当将可取出磁盘安装在驱动器上时执行图38内所示的过程以使两个文档数据700同步。 
当检测到可取出磁盘被安装时,图象形成装置1或通用计算机2的平台服务5将带有此意思的情况告知其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图38 内的#4151)。 
作为响应,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询问平台服务5文档对象7是否被保存在可取出磁盘内(#2151)。 
如果确认文档对象7被保存,则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启动文档对象7(#2152),并且指示文档对象7执行获得同步的过程(#2153)。 
响应于此,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文档对象7加载其克隆(#3151和#2154)。例如,通过相互比较两个文档数据700来搜索两个文档数据700之间的差异。然后,该差异数据被作为同步数据从新的一侧发送到老的一侧(#2155)。已经接收到该同步数据的文档对象7的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根据该同步数据更新文档对象7本身的文档数据700(#3152)。从而,获得同步并且校正不一致性。 
获得同步的文档对象7被适当地卸载(#2156)。 
在可取出磁盘内保存多个文档对象7的情况下,对每个文档对象7执行步骤#2152到#2156、#3151和#3152的过程。 
下文参照流程图说明每个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和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的过程流。 
对于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执行图39内所示的过程进程。 
特别地,在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中,当从消息队列中获得一个消息时(#a-1),根据例如消息内指示的内容执行以下过程。 
在消息将在两个文档对象7之间交换的情况下(#a-2中的是),执行包路由选择(#a-3)。包路由选择进程如图40所示。 
分析消息包的头部部分,从而确定作为传输源的文档对象7和作为传输目的地的文档对象7(图40内的#b-1)。 
在两个文档对象7都存在于相同平台内的情况下(#b-2中的是),如果作为传输目的地的文档对象7还未被加载(启动)(#b-3中的是),则加载文档对象7(#b-4)。然后,将包发送给传输目的地(#b-5)。 
相反,在两个文档对象7存在于不同平台内的情况下(#b-2中的否),则平台服务5经由通信线路将包传递给作为传输目的地的文档对象7存在于其中的平台(#b-6)。然后,在该平台中,包被平台 服务5和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再次路由,并且包被输送给作为传输目的地的文档对象7。在文档对象7没有被加载的情况下,此时加载文档对象7。 
在消息由多个包构成的情况下,对每个包适当地执行步骤#b-1到#b-6的过程。 
返回参照图39,当接收到保留资源、将文件写入该资源或者执行任务控制的请求时(#a-4中的是),则执行如图41所示的过程(#a-5)。 
当接收到保留资源的请求时(图41内的#c-1中的是),则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请求平台服务5在硬盘或可取出磁盘内保留用于保存(写入)特定文档对象7的资源(#c-2)。 
当接收到写入与文档对象7有关的文件(例如混杂文件)的请求时(#c-3中的是),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使得平台服务5执行用于将文件写入该保留资源的过程(#c-4)。 
当接收到执行任务控制的请求时(#c-5中的是),则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加载用于任务的程序等等以激活该任务(#c-6)。 
返回参照图39,从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告知用户做出的请求(#a-6中的是),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将指示请求内容的消息转换成具有预定格式的包,并且将该消息发送给作为请求源的文档对象7(#a-7)。 
当做出发出文档对象ID的请求时(#a-8中的是),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执行用于根据图42内所示的进程发出该文档对象ID的过程(#a-9)。 
从管理表中搜索可用文档对象ID(图42内的#d-1)。然后,选择一个可用文档ID,并且使用具有预定格式的包将该可用文档ID发送给作为请求源的文档对象7(#d-2)。 
返回参照图39,在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从平台服务5或者MFP控制程序接收到事件的情况下(#a-10中的是),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执行根据图43内所示的进程的过程(#a-11)。 
当接收到请求启动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的事件时(图43内的#e-1中的是),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加载文档对象操作程序8(#e-2)。当接收到检测可取出磁盘的插入的事件时(#e-3中的是),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指示在可取出磁盘内保存的文档对象7和其对应的克隆之间获得同步(#e-4)。 
在每次从消息队列获得消息时运行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期间,适当地执行步骤#a-2到#a-11的过程中的每一个。 
对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执行图44内所示的过程进程。 
特别地,在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中,如果从消息队列获得消息(#f-1),则根据消息内指示的内容等等执行以下过程。 
当必须激活处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的控制下的部分,例如文档数据存取部分702时(#f-2内的是),激活这种部分(#f-3)。 
当接收到消息包,例如与文档对象7有关的请求或其它请求时(#f-4内的是),根据该消息执行图45内所示的过程(#f-5)。 
当获得输送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本身的消息包时(图45内的#g-1),如果该消息与文档对象7的复制(拷贝)有关(#g-2中的是),则根据图46和47内所示的进程执行复制过程(#g-3)。 
更准确地说,如果该消息与包括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的文档对象7本身的复制有关(图46内的#h-1中的是),则基于关系信息704搜索并指定文档对象7的父(#h-2)。 
如果文档对象7不具有父(#h-3中的否),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请求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保留复制用的资源,并且还发出文档对象ID(#h-6和#h-7)。 
如果文档对象7具有父(#h-3中的是),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请求该父允许进行复制过程(#h-4)。然后,如果获得许可并且获得用于解码文档数据700的加密密钥AK(即,用于存取文档数据700的部分)(#h-5中的是),则如同缺少父的情况下一样,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请求保留资源并且发出文档对象ID(#h-6和#h-7)。 
然后,如果获得该资源和文档对象ID(#h-8内的是),则文档 对象控制程序701经由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请求平台服务5生成文档对象7的复制件,并且将该复制件写入该保留资源(#h-9)。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将关于此次复制件,即子,的信息添加到文档对象7的关系信息704中(#h-10),并且然后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复制过程完成(#h-11)。 
相反,当获得与比文档对象7本身年轻的其它文档对象7的复制有关的消息时(#h-1中的否),则根据图47内所示的进程执行过程。 
当该消息涉及允许复制过程的请求时(图47内的#h-12中的是),基于关系信息704搜索并指定文档对象7本身的父(#h-13)。 
如果文档对象7具有父(#h-14中的是),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将与该请求有关的消息转发给该父(#h-15)。 
如果文档对象7不具有父(#h-14中的否),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例如根据图48内所示的进程确定是否应允许进行复制过程(#h-16)。 
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参考示出操作的允许/拒绝的参照以及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管理的历史记录信息的表。从而,检查是否满足许可条件(图48内的#i-1)。如果满足该条件,则确定允许进行复制过程(#i-3)。如果不满足该条件,则确定不允许(拒绝)进行复制过程(#i-4)。此时,确定结果、即是否允许,被记录在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的历史记录信息内。 
在确定允许进行复制过程的情况下(图47内的#h-17中的是),带有此意思的信息,即许可信息,作为应答被发送给请求源(#h-18)。此外,当请求源是其自身的子时(#h-19中的是),则还发送该子的存取部分,即用于解码的加密密码AK(#h-20)。许可信息被逐一传递给年轻的各代并最终传递给请求源。 
如果获得的消息为许可信息(#h-21内的是),则该信息被发送(传递)给请求源(#h-22)。此外,当请求源是其自身的子时(#h-23内的是),则还发送该子的存取部分,即用于解码的加密密码AK(#h-24)。 
返回参照图45,当获得的消息涉及浏览与文档对象7有关的文档时(#g-4中的是),根据图49和50内所示的进程执行浏览过程(#g-5)。 
特别地,在该消息涉及浏览包括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的文档对象7本身的文档的情况下(图49中的#j-1中的是),基于关系信息704搜索并指定文档对象7本身的父(#j-2)。 
如果文档对象7不具有父(#j-3中的否),则通过例如解码重新生成文档对象7本身的文档数据700(#j-6),并且将该文档数据700提供给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j-7)。作为响应,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和平台服务5基于文档数据700再现文档。 
如果文档对象7具有父(#j-3中的是),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请求该父允许浏览(#j-4)。然后,如果获得许可并且获得用于解码文档数据700的加密密钥AK(#j-5中的是),则如同没有父的情况一样,通过例如解码来重新生成文档数据700(#j-6),并且将该文档数据700提供给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j-7)。从而,再现文档。 
然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浏览过程完成(#j-8)。 
相反,在获得与浏览比文档对象7本身年轻的其它文档对象7的文档有关的消息时(#j-1中的否),则根据图50内所示的进程执行过程。 
当该消息涉及允许浏览的请求时(图50内的#j-9中的是),基于关系信息704搜索并指定文档对象7本身的父(#j-10)。 
如果文档对象7具有父(#j-11中的是),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将与该请求有关的消息转发给该父(#j-12)。 
如果文档对象7不具有父(#j-11中的否),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确定是否应该允许浏览(#h-16)。该确定例如可使用与前文参照图48说明的确定允许进行复制过程的情况相同的方法做出。 
在确定允许浏览的情况下(#j-14中的是),带有此意思的信息, 即许可信息,作为应答被发送给请求源(#j-15)。此外,当该请求源是其自身的子时(#j-16中的是),还发送子的存取部分,即用于解码的加密密钥AK(#j-17)。许可信息被逐一传递给年轻的各代并最后被传递给请求源。 
如果获得的消息是许可信息(#j-18中的是),则该信息被发送(传递)给请求源(#j-19)。此外,当请求源是其自身的子时(#j-20中的是),还发送子的存取部分,即用于解码的加密密钥AK(#j-21)。 
返回参照图45,在获得的消息涉及与其它文档对象7的关联的情况下(#g-6中的是),根据图51内所示的进程执行用于实现关联的过程(#g-7)。 
特别地,通过例如检查文档对象7本身和其它文档对象7之间的当前关系来确认关联条件(图51内的#k-1)。如果满足该条件(#k-2中的是),则关于文档对象7本身的信息被发送给其它文档对象7(#k-3)。 
在接收到关于其它文档对象7的信息时(#k-4),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通过基于接收到的信息更新关系信息704来使其它文档对象7与文档对象7本身相关联(#k-5)。 
返回参照图45,在获得的消息涉及文档对象7的文档数据700的编辑(#g-8中的是)的情况下,根据图52和53内所示的进程执行编辑过程(#g-9)。 
特别地,如果获得的消息涉及包括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的文档对象7本身的文档数据700的编辑(图52内的#m-1中的是),则基于关系信息704搜索并指定文档对象7本身的父(#m-2)。 
在文档对象7不具有父的情况下(#m-3中的否),如果可接收到关于用户操作的编辑内容的信息(#m-6中的是),则基于该编辑信息编辑(更新)文档对象7的文档数据700(#m-7)。然后,删除旧的文档数据700,并且写入编辑后的文档数据700(#m-8)。 
在文档对象7具有父的情况下(#m-3中的是),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请求该父允许进行编辑过程(#m-4)。然后,如果获得许可 并且获得用于解码文档数据700的加密密钥AK(#m-5中的是),则如同没有父的情况一样,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编辑(更新)文档对象7本身的文档数据700,删除旧的文档数据700并且写入编辑后的文档数据(#m-7和#m-8)。 
当编辑过程结束时(#m-9中的是),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编辑过程完成(#m-10)。 
相反,在获得涉及编辑比文档对象7本身年轻的其它文档对象7的文档数据700的消息的情况下(#m-1中的否),根据图53内所示的进程执行过程。 
当该消息涉及允许编辑的请求时(图53中的#m-11中的是),基于关系信息704搜索和指定文档对象7本身的父(#m-12)。 
如果文档对象7具有父(#m-13中的是),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将与该请求有关的消息转发给该父(#m-14)。 
如果文档对象7不具有父(#m-13中的否),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例如根据图48内所示的进程,确定是否应该允许编辑(#m-15)。该确定例如可使用与前文参照图48所述的确定允许进行复制过程的情况相同的方法做出。 
在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确定允许编辑的情况下(#m-16中的是),带有此意思的信息,即许可信息,被作为应答发送给请求源(#m-17)。此外,当请求源是其自身的子时(#m-18中的是),还发送该子的存取部分,即用于解码的加密密钥AK(#m-19)。该许可信息被逐一传递给年轻的各代并且最后传递给该请求源。 
如果获得的消息是许可信息(#m-20中的是),则该信息被发送(传递)给请求源(#m-21)。此外,当该请求源是其自身的子时(#m-22中的是),还发送该子的存取部分,即用于解码的加密密钥AK(#m-23)。 
返回参照图45,在获得的消息涉及与克隆的同步的情况下(#g-10中的是),根据图54内所示的进程执行用于同步的过程(#g-11)。 
特别地,如果获得的消息是大意是包括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 的文档对象7本身应该被编辑的消息(图54中的#n-1中的是),则基于关系信息704搜索并指定文档对象7本身的克隆(#n-2)。 
如果指定克隆(#n-3中的是),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向该克隆发出同步请求(#n-4)。 
当接收到关于编辑用户操作的内容的信息(编辑信息)时(#n-5),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基于该编辑信息编辑(更新)文档对象7本身的文档数据700(#n-6)。然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删除旧的文档数据700,并且写入编辑后的文档数据700(#n-7)。 
此外,为了使该克隆与文档对象7同步,该编辑信息被发送给该克隆(#n-8)。 
当编辑过程结束时(#n-9内的是),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同步过程完成(#n-10)。 
相反,在从克隆获得编辑信息(同步数据)的情况下(#n-1中的否,#n-11中的是,#n-12中的是和#n-13中的是),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基于该编辑信息编辑(更新)文档对象7本身的文档数据700(#n-14)。然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删除旧的文档数据700,并且写入编辑后的文档数据700(#n-15)。 
如果从不是克隆的文档对象7获得编辑信息(#n-12中的否),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拒绝该编辑信息并且停止同步过程(#n-16)。 
返回参照图45,在获得的消息涉及激活过程的情况下(#g-12中的是),根据图55内所示的进程执行激活过程(#g-13)。 
特别地,如果插入可取出磁盘,则为了执行包括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的文档对象7本身的同步过程(图55内的#p-1中的是),基于关系信息704从可取出磁盘中搜索对应于该文档对象7的克隆(#p-2)。 
如果找到克隆(#p-3中是),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向该克隆发出同步请求(#p-4)并且将编辑信息发送给该克隆,该编辑信息指示在使文档对象7本身的克隆未被激活之后,即该可取出磁盘被取出之后,对文档对象7本身的文档数据700执行的编辑过程的内容 (#p-5)。 
当从克隆接收到编辑信息时(#p-6),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基于编辑信息编辑(更新)文档对象7的文档数据700(#p-7)。然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删除旧的文档数据700,并且写入编辑后的文档数据700(#p-8)。 
当编辑过程结束时(#p-9内的是),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告知文档对象管理程序6同步过程完成(#p-10)。 
相反,在文档对象7本身被保存在可取出磁盘内,并且在该可取出磁盘被激活之后从克隆获得同步请求的情况下(#p-1中的否,#p-11中的是和#p-12中的是),如果文档对象7本身的文档数据700在先前的未激活之后被稍微编辑,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向克隆发送指示编辑内容的编辑信息(#p-13)。 
当从克隆接收到编辑信息时(#p-14中的是),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基于编辑信息编辑(更新)文档对象7的文档数据700(#p-15)。然后,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删除旧的文档数据700,并且写入编辑后的文档数据700(#p-16)。 
如果从不是克隆的文档对象7获得同步请求(#p-12中的否),则文档对象控制程序701拒绝该请求并且停止该同步过程(#p-17)。 
此实施例允许容易地确认数据位置等等而无需使用服务器或其它设备。 
例如,通过跟踪在关系信息704内指示的父子关系,可容易地知道分发包括原始(第一代)文档数据700的文档对象7的复制件之处。 
另外,仅通过查看第一代文档数据700的历史记录管理部分707管理的历史记录信息,就可理解所分发的复制件是被如何编辑的。 
在此实施例中,复制、浏览和编辑被描述为其中使用文档数据700的事件的示例。但是,本发明可应用于除了上述事件之外的事件。 
在此实施例中,基于公用密钥加密技术执行文档数据700的加密和解码。但是,相反,可基于公开密钥加密技术执行加密和解码。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使用公开密钥对文档数据700加密,并且使得 父保持与该公开密钥配对的私钥。然后当发生其中使用文档数据700的事件时,如果获得鉴权,则父可给出用于解码的私钥。 
根据本发明的主题,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图象处理系统GSS的总体配置、图象形成装置1和通用计算机2、其各个部分的配置、处理细节、处理顺序、文档对象7的结构等等可根据需要改变。 
此申请基于2007年2月1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033586,该专利申请的内容合并于此作为参考。 
尽管已经示出和说明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应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做出不会背离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内表述的本发明的范围的许多修改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管理文档数据的方法,该文档数据用于再现文档,所述方法包括:
在可通过复制作为原始文档数据的第一代文档数据来生成第二代文档数据并且可通过复制第n代文档数据来生成第(n+1)(n≥2)代文档数据的情况下,
将该第一代文档数据、子标识数据组合成一个单元,该子标识数据指示通过复制该第一代文档数据而生成的第二代文档数据;以及
将第k(k≥2)代文档数据与父标识数据组合成一个单元,该父标识数据指示哪些其它第(k-1)代文档数据被复制以生成第k代文档数据;
将用于实现确定部分的事件执行许可/拒绝确定程序并入其中组合有该第一代文档数据的所述单元内,该确定部分操作用于确定允许/拒绝与比所述第二代文档数据年轻的文档数据有关的事件的执行,以及
将用于实现信息交换部分的信息交换程序并入其中组合有该文档数据的所述单元的每一个内,该信息交换部分可操作来发送和接收信息,以及
当执行与所述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事件时,
通过使管理第k代文档数据的计算机执行该信息交换程序,在该计算机中实现与该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信息交换部分,
通过使管理直接来自第k代的文档数据的文档数据以及比第k代文档数据老的文档数据的每个计算机执行该信息交换程序,在每个所述计算机中实现与该较老的文档数据的每一个有关的信息交换部分,
通过使管理该第一代文档数据的计算机执行该确定程序,在该计算机内实现该确定部分,
通过使与较老的文档数据的每一个有关的每个信息交换部分以某种方式转发允许执行与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事件的请求,以便基于父标识信息将该请求从与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信息交换部分传送给较老代的文档数据,而将该请求给予在管理该第一代文档数据的计算机内实现的确定部分,
使该确定部分确定是否允许执行与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事件,以及
在该确定部分确定允许执行与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事件的情况下执行该事件。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括:将指示与已执行的事件有关的日志的日志数据和直接来自作为所述事件的目标的文档数据的以及比该目标老的任何文档数据组合成一个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还包括:
加密所述第k代文档数据,
将直接来自第k代的文档数据的文档数据以及比第k代文档数据老的文档数据与用于解码第k代文档数据的解密密钥组合成一个单元,以及
在所述确定部分确定允许执行与第k代文档数据有关的事件的情况下,使用该第k代文档数据的解密密钥来解码第k代文档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括:
将指示用于执行所述事件的条件的执行条件数据与所述第一代文档数据组合成一个单元,
其中所述确定部分确定是否允许基于该执行条件数据执行所述事件。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括:
将文档数据和指示所述文档数据的所有者的所有者标识数据组合成一个单元,
其中所述确定部分基于来自在与所述文档数据有关的所有者标识信息内指示的所有者的应答,确定是否允许基于所述执行条件数据执行与所述文档数据有关的事件。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事件是复制作为目标的文档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事件是编辑作为目标的文档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方法,还包括:根据文档数据的编辑细节,更新在直接来自所述文档数据的以及更年轻或更老的每一个文档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7的方法,还包括:在从驱动器中取出其上存储有被复制的文档数据的备份用介质,编辑被复制的文档数据的复制源,并且将该介质再次安装在该驱动器上的情况下,根据复制源的编辑细节来更新该被复制的文档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括:
在文档数据的存储位置被改变的情况下,
根据改变之后的存储位置更新子标识数据,该子标识数据与直接来自所述文档数据的文档数据以及比所述文档数据老一代的文档数据组合成一个单元,以及
根据改变之后的存储位置更新父标识数据,该父标识数据与直接来自所述文档数据以及比所述文档数据年轻一代的文档数据组合成一个单元。
CN2008100056482A 2007-02-14 2008-02-14 管理文档数据的方法 Active CN1012464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33586 2007-02-14
JP2007033586A JP4400630B2 (ja) 2007-02-14 2007-02-14 ドキュメントデータ管理方法
JP2007-033586 2007-0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6487A CN101246487A (zh) 2008-08-20
CN101246487B true CN101246487B (zh) 2011-03-23

Family

ID=39259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56482A Active CN101246487B (zh) 2007-02-14 2008-02-14 管理文档数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04424B2 (zh)
EP (1) EP1959663A1 (zh)
JP (1) JP4400630B2 (zh)
CN (1) CN1012464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61620B2 (ja) * 2006-02-14 2011-03-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文書管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00088268A1 (en) * 2008-10-02 2010-04-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ncryption of data fragments in a peer-to-peer data backup and archival network
JP5360106B2 (ja) 2011-03-25 2013-12-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JP6183025B2 (ja) 2013-07-23 2017-08-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US9250923B2 (en) * 2013-11-26 2016-02-02 Ncr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computer system recovery
JP6244876B2 (ja) 2013-12-17 2017-12-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5468544B (zh) * 2014-09-11 2021-05-11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实现防掉电文件系统的方法、装置以及防掉电文件系统
US10447697B2 (en) 2017-05-25 2019-10-15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Data leakage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using access control
CN110826103B (zh) * 2019-11-13 2023-07-2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的文档权限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4901A (ja) 1995-07-14 1997-02-07 Meidensha Corp オブジェクト指向データベース
JPH10232879A (ja) 1996-12-18 1998-09-02 Meidensha Corp 設計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US7042583B1 (en) 1999-04-12 2006-05-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Techniques for acquiring a parent multimedia asset (digital negative) from any of a plurality of multiply modified child multimedia assets
JP3689593B2 (ja) 1999-07-02 2005-08-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コンテンツ流通管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3383793B2 (ja) 2000-06-30 2003-03-0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コンテンツコピー追跡管理システム,コンテンツコピー機,セン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2002183141A (ja) 2000-12-14 2002-06-28 Fuji Xerox Co Ltd ドキュメント管理システム
JP2003099303A (ja) 2001-09-20 2003-04-04 Ricoh Co Ltd 文書のデータ構造、記憶媒体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US20030014441A1 (en) 2001-06-29 2003-01-16 Akira Suzuki Document data structure,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US20030101065A1 (en) 2001-11-27 2003-05-2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conversation threads in electronic mail
US6775672B2 (en) * 2001-12-19 2004-08-1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Updating references to a migrated object in a partition-based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JP2004102627A (ja) 2002-09-09 2004-04-02 Ricoh Co Ltd 文書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文書管理方法
US20050138139A1 (en) * 2003-12-23 2005-06-23 Jain Naveen K.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ion and tracking of digital content
EP1551146B1 (en) 2004-01-05 2011-08-24 Ricoh Company, Ltd. Document security management for repeatedly reproduced hardcopy and electronic documents
JP4653457B2 (ja) 2004-02-09 2011-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セキュリティサーバ、文書セキュリティ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文書セキュリティ管理方法
US7631257B2 (en) * 2004-09-15 2009-12-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ntent-related objects
JP4796297B2 (ja) 2004-12-02 2011-10-19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Webページ・オーサリング装置、Webページ・オーサリング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546378B2 (ja) 2005-09-30 2010-09-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ンテンツ蓄積装置、コンテンツ蓄積方法およびコンテンツ蓄積プログラ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102627A 2004.04.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59663A1 (en) 2008-08-20
US20080212129A1 (en) 2008-09-04
JP4400630B2 (ja) 2010-01-20
CN101246487A (zh) 2008-08-20
JP2008197989A (ja) 2008-08-28
US7904424B2 (en) 2011-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6487B (zh) 管理文档数据的方法
JP5020566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ファイル操作の制限方法
KR101197146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및 시스템과, 이 장치의 파일 관리방법
US20090044283A1 (en) Document management apparatus,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CN103108100B (zh) 信息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06216064A (ja) 画像ファイル格納システム、遠隔格納装置、画像ファイル記録方法及び画像ファイル検索方法
JP5004868B2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20090031145A1 (en)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data process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H11331460A (ja) 個人デ―タ記憶システムを有するディジタルコピ―装置
JP2009282611A5 (zh)
US7995229B2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vi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thod
US7577660B2 (en) Terminal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JP2008090755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とその制御方法
JP2006246445A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装置、監査データ転送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JPH11143907A (ja) ファイルシステムおよび該システムに使用する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4616578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エントリ情報管理方法
JP2005318208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データ処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が読み取り可能な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8028753A (ja) 電子機器
US2009007085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utilization limiting method
JP20062110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472589B2 (ja) 画像形成記憶装置
JP536941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データ蓄積制御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07324784A (ja) 画像通信宛先処理プログラム、画像通信プログラム、画像通信宛先処理装置、画像通信装置および画像通信システム
JP4695617B2 (ja) 暗号化データ処理方法
JP2008181290A (ja) 文書管理システム、文書管理装置、制限情報管理装置、文書管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制限情報管理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