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0630A - 通风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风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0630A
CN101210630A CNA2007103004697A CN200710300469A CN101210630A CN 101210630 A CN101210630 A CN 101210630A CN A2007103004697 A CNA2007103004697 A CN A2007103004697A CN 200710300469 A CN200710300469 A CN 200710300469A CN 101210630 A CN101210630 A CN 101210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mechanism
shell
breather device
path
venti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3004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野真人
森濑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10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06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4/00Devices, e.g. valv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enclosures
    • F16K24/04Devices, e.g. valv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enclosures for venting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7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venting gearboxes, e.g. air breath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0318Processes
    • Y10T137/0396Involving pressure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风器装置(10),其包括: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端和与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连通的第二端的软管(20);以及阀门机构(30),当流向软管(20)的水(W1)的水压作用在所述阀门机构(30)上时,所述阀门机构(30)阻塞所述软管(20)的第一端侧上的进/出口(21),否则所述阀门机构(30)让所述软管(20)的进/出口(21)敞开着。

Description

通风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节壳体内压的通风器装置。
背景技术
密封汽车部件如变速器或差速机构的箱体设有用于调节箱体内压的通风器装置。通风器装置设有通风流动路径(通风器路径)使箱体的内部与外部如大气之间可连通。当箱体内压高于外压时,箱体内空气经通风流动路径排出。结果,箱体的内压得到调节从而限制箱体内压的增大。
第8-285053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布(JP-A-8-285053)公开了一种通风器装置,其包括安装至例如变速器箱体的通风器塞主体和附装到通风器塞主体上以防止来自外部的水或其它杂质进入的盖。具体地,此通风器装置如下构造。金属通风器塞主体具有在其中央钻成的通风孔和位于其上部的小直径部分。在小直径部分上安装有合成树脂接合钩。在接合钩的顶部上设有上端封闭的合成树脂盖。在盖的下部中形成的接合孔与接合钩接合以将盖附装在通风器塞主体的顶部上。在盖内容纳有用于封闭通风器塞主体的通风孔的密封件和螺旋弹簧。
借助设置在顶部上的盖,该通风器装置可防止水或其它杂质从外部进入箱体。当箱体的内压超过阈值水平时,密封件抵抗螺旋弹簧而被推起,以打开通风器塞主体的通风孔,使得箱体内空气可被排出到外部。
但是,在上述通风器装置中,不排气时,密封件通过螺旋弹簧的弹力与在通风器塞主体上端处的密封件接收部分紧密接触,因此通风孔被关闭。通风器装置因而具有单向阀的结构,允许单向连通并且防止空气摄入。因此,空气排出阻力大,并且箱体和油封可能因箱体内压的反复变化而损坏。
反之,不同结构的通风器装置也是可以的,其中箱体内外在不排气时也是连通的。但是,如采用这类结构,则在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向上有水流,例如洗车时使用的高压水流时,水可能进入箱体。因而,在这种情况下,需采取措施防止水进入箱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风器装置,其防止壳体内压变化并防止水进入壳体。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调节壳体内压的通风器装置,其包括:通风器路径,所述通风器路径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端和与壳体的内部连通的第二端;以及阀门机构,该阀门机构构造成当流向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水的水压作用在所述阀门机构上时,所述阀门机构阻塞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否则所述阀门机构使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敞开。
根据上述方面的通风器装置,可以防止壳体内压变化并将内压保持在大气压。当有水流向通风器路径时,水被阻止进入壳体。此外,可以避免排气阻力的增加,并避免因壳体内压变化而损坏壳体及其油封。
阀门机构可在其顶侧上具有开口,并且可被附装至形成通风器路径的管状部件的外周,从而可沿管状部件的延伸方向移动。
阀门机构可在其底侧上具有凸起,当所述阀门机构被流向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水的水压推动时,所述阀门机构的底侧用所述凸起阻塞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
所述阀门机构可经由一转轴联接至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的外壳主体。
所述阀门机构可在其上侧上具有凸起,当所述阀门机构被流向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水的水压枢转时,所述阀门机构的上侧用所述凸起阻塞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
所述阀门机构可设置在一外壳内,以便可沿所述外壳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外壳连接至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管状部件。
所述外壳还包括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的第一外壳和容纳所述阀门机构的第二外壳。在所述第二外壳的下部中可设有多个钩,以调节所述阀门机构的运动。
所述阀门机构在其顶侧上可具有凸起,当所述阀门机构被流向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水的水压推动时,所述凸起阻塞所述第一外壳的第一端。
所述阀门机构可具有与大气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可位于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的下方。结果,即使水进入到通风器路径和阀门机构中,也可以经开口将水立即排出到外部。此外,可以防止水残留在通风器路径和阀门机构内。
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可从所述第一端向上延伸。这样,对应于从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到第一端一侧上的部分的最高位置的水头差的体积在水进入壳体前起具有缓冲体积的缓冲器的作用。结果,即使水从通风器装置的第一端进入通风器路径,只要水量不大于缓冲体积,仍然可以防止水进入壳体。
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所述部分可从所述第一端竖直地向上延伸到预定高度。
壳体可容纳汽车的变速器机构、差速机构或分动机构。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进一步特征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所作的说明而变得明显,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为透视图,示出按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
图2为示出阀门机构敞开状态的图1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示出阀门机构关闭状态的图1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透视图,示出按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
图5为示出阀门机构敞开状态的图4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示出阀门机构关闭状态的图4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透视图,示出按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
图8为图7的通风器装置的仰视图;
图9为示出阀门机构敞开状态的图7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以及
图10为示出阀门机构关闭状态的图7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通风器装置被附装至例如容纳汽车变速器部件的变速器箱体CS,以调节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具体地,本发明的通风器装置包括:通风器路径,该通风器路径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端和与附装有所述通风器装置的所述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连通的第二端;以及阀门机构,其构造成当流向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水的水压作用在所述阀门机构上时,所述阀门机构阻塞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否则所述阀门机构使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敞开。
以下描述被附装到变速器箱体CS上的通风器装置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
图1为示出按第一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的透视图。图2为阀门机构敞开时图1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阀门机构关闭时图1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第一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10包括软管20和盖30。
软管20连接至变速器箱体CS。软管20的第一端设有进/出口21,并与大气连通。软管20的第二端延伸至变速器箱体CS,并与所述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连通。在软管20的第一端处的进/出口21向下敞开。这里,从变速器箱体CS到进/出口21的通风流动路径,即软管20的内部空间,可以对应于本发明的“通风器路径”。
软管20在第一端侧上(即,在进/出口21侧上)的一部分22从进/出口21竖直向上延伸。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部分22从进/出口21向上延伸到高度H1。在软管20的进/出口21的外周处设有止挡部23以防止盖30滑脱。
盖30被附装在软管20的第一端处,以遮盖软管20的进/出口21。盖30具有顶侧敞开以附装至软管20的附装口31。附装口31的内径基本等于软管20的外径,且小于软管20的止挡部23的外径。因此,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盖30可沿软管20的延伸方向即竖向(例如,在X1与Y1之间)移动。在没有下述水流W1的情况下,盖30的最上端由重力移动到最低位置X1(即,通风器路径敞开的位置),止挡部23防止盖30从软管20滑脱。
在盖30的底侧上形成有凸起32以在存在下述水流W1的情况下利用水压阻塞软管20的进/出口21。凸起32被成形成用来阻塞软管20的进/出口21。在第一实施例中,凸起32具有从盖30的底部向内(向上)凸起的圆锥形。
盖30是中空的,其中间部分33在竖向中部处向外隆起。在中间部分33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风孔34。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周向上以预定间隔设有三个通风孔34。通风孔34形成在当不存在下述水流W1时在软管20的进/出口21下方的位置上。
下面介绍盖30的操作。盖30对应于本发明的“阀门机构”,其在通风器路径被阻塞时阻塞软管20的进/出口21,并在通风器路径敞开时打开进/出口21,如下所述。
在从软管20的进/出口21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向上没有水流W1(来自下方的水流)的情况下,盖30因重力而处于最低位置X1,如图2所示。此时,作为阀件的盖30的凸起32与作为阀座的软管20的进/出口21的周边分离,打开软管20的进/出口21。结果,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经软管20与大气连通。
借助通风器路径敞开,当变速器箱体CS内压超过外压(大气压)时,变速器箱体CS内的空气经软管20的进/出口21和盖30的通风孔34排出到外部。另一方面,当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低于大气压时,外部空气经盖30的通风孔34和软管20的进/出口21摄入到变速器箱体CS中。
因而,可以防止变速器箱体CS内压变化,并使内压保持在大气压。结果,可以避免排气阻力的增加,并避免因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变化而损坏变速器箱体CS及其油封。
另一方面,在从软管20的进/出口21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向上有水流,例如洗车用高压水流的情况下,盖30被水压推起而从最低位置X1上移,如图3所示。当盖30移动到最高位置Y1(即,通风器路径被阻塞的位置)时,作为阀件的盖30的凸起32的远端进入软管20的进/出口21中,从而使凸起32与作为阀座的进/出口21的周边接触。结果,软管20的进/出口21被凸起32阻塞,使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与大气隔离。
借助被阻塞的通风器路径,可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这里,在第一实施例中,水流W1来自下方。在来自不同于下方的方向的水流的情况下,盖30的中间部分33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
当来自下方的水流W1停止时,水压不再作用在盖30上,因此盖30因重力而从最高位置Y1下落到最低位置X1。结果,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又经软管20与大气连通。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风器10,当通风器路径敞开时,可以使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保持在大气压,而当通风器路径被阻塞时,可以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
软管20在第一端侧上的部分22从进/出口21向上延伸,对应于从软管20的进/出口21到所述部分22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位置之差(高度H1)的体积在水进入壳体CS前用作具有缓冲体积的缓冲器。因此,即使水从进/出口21进入软管20,只要水量不大于缓冲体积,仍然可以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
当来自下方的水流W1停止时,已从进/出口21进入软管20的水通过盖30的通风孔34排出。这里,由于通风孔34在通风器路径敞开时位于软管20的进/出口21的下方,因此可以将已进入软管20和盖30的水立即经通风孔34排出到外部。结果,可以防止水残留在软管20和盖30内。
图4为示出按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的透视图。图5为示出阀门机构敞开状态的图4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图6为示出阀门机构关闭状态的图4的通风器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4-6所示,第二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110包括软管120和外壳130。
软管120连接至变速器箱体CS和外壳130。软管120的第一端延伸至外壳130,并与外壳130的内部连通。软管120的第二端延伸至变速器箱体CS,并与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连通。在图4中,未示出变速器箱体CS,仅示出软管120在第一端侧上的一部分。
外壳130包括向下敞开的箱形主体131和设置在主体131内部的矩形隔板132和矩形活动板133。
隔板132被整体地设置在主体131的内部在竖直方向上的中间处。隔板132将主体131的内部隔成上空间C1和下空间C2。主体131中隔板132上方的空间C1与软管120的第一端连通。主体131中隔板132下方的空间C2在底侧和左侧与大气连通。
在隔板132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圆形进/出口134。主体131中的上和下空间C1和C2经进/出口134彼此连通。换言之,主体131中的上空间C1经进/出口134与大气连通。从变速器箱体CS到进/出口134的通风流动路径,具体地,软管120的内部空间和空间C1,对应于本发明的“通风器路径”。
主体131连接软管120的部分137位于进/出口134的上方。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部分137位于进/出口134以上高度H2的位置处。
活动板133具有与隔板132基本相同的尺寸,并且设置在隔板132下面。活动板133经设置在一侧(图中左侧)的转轴135联接至主体131。矩形活动板133的其它三侧不联接至主体131。因此,活动板133可绕转轴135转动。转轴135下方的空间是敞开的,在转轴135下方没有设置主体131的左壁。
在不存在下述水流W2的情况下,活动板133由重力转动至并保持在最低位置X2(即,通风器路径敞开的位置)。在第二实施例中,活动板133是基本水平的以处于最高位置Y2(即,通风器路径被阻塞的位置)(图6),并由此顺时针转动大约30度以处于最低位置X2。在后者位置上,可设有止挡部以将活动板133保持在最低位置X2。
当活动板133处于最低位置X2时,活动板133的一侧(图中右侧)与主体131的壁表面之间有间隙L2。另一方面,活动板133的其它三侧与主体131的壁表面之间基本没有间隙。间隙L2在活动板133从最低位置X2逆时针转动时变小,并在活动板133到达最高位置Y2时基本变为“零”。
活动板133具有凸起136,该凸起形成在活动板顶部的大致中央,以在存在下述水流W2时利用水压阻塞隔板132的进/出口134。凸起136具有可阻塞隔板132的进/出口134的形状。在第二实施例中,凸起136具有从活动板133的顶部向上凸起的半球形。
下面说明设置在外壳130中的活动板133的操作。活动板133对应于本发明的“阀门机构”,其在通风器路径被阻塞时阻塞隔板132的进/出口134,并在通风器路径敞开时打开进/出口134,如下所述。
当在从外壳130的隔板的进/出口134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向上没有水流W2(来自下方或左边的水流)时,活动板133因重力而处于最低位置X2,如图5所示。此时,作为阀件的活动板133的凸起136与作为阀座的隔板132的进/出口134的周边分离,打开进/出口134。结果,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经软管120和外壳130中的上空间C2与大气连通。
借助敞开的通风器路径,则当变速器箱体CS内压超过外压(大气压)时,变速器箱体CS内的空气经外壳130的隔板132的进/出口134和间隙L2排出到外部。另一方面,当变速器箱体CS内压变成低于大气压时,外部的空气经间隙L2和外壳130的隔板132的进/出口134摄入到变速器箱体CS中。
因而,可以防止变速器箱体CS内压的变化,并使该内压保持在大气压。结果,可以避免排气阻力的增加,并避免因变速器箱体CS内压变化而损坏变速器箱体CS及其油封。
相反,当在从外壳130的隔板132的进/出口134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向上有水流W2,例如洗车时使用的高压水流时,活动板133在水压作用下从最低位置X2逆时针向上转动,如图6所示。当活动板133转到最高位置Y2而变成基本水平时,作为阀件的活动板133的凸起136的远端进入隔板132的进/出口134从而使凸起136与作为阀座的进/出口134的周边接触。结果,进/出口134被凸起136阻塞,将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与大气隔离。
借助被阻塞的通风器路径,可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这里,在第二实施例中,水流W2来自下方或左边。在水流来自不同于下方或左边的方向的情况下,主体131的壁表面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
当来自下方或左边的水流W2停止时,水压不再作用在活动板133上,因此活动板133在重力作用下从最高位置Y2顺时针转到最低位置X2。结果,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又经软管120和外壳130中的上空间C2与大气连通。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通风器110,当通风器路径敞开时,可以使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保持在大气压,并且当通风器路径被阻塞时,可以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
主体131连接软管120的部分137被构造成从隔板132的进/出口134向上延伸,而对应于从进/出口134到所述部分137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位置的水头差(高度H2)的体积在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前用作具有缓冲体积的缓冲器。因此,即使水从隔板132的进/出口134进入主体131,只要水量不大于缓冲体积,仍然可以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
当来自下方或左边的水流W2停止时,已从进/出口134进入主体131的水从外壳130的间隙L2排出到外部。这里,由于通风器路径敞开时外壳130的间隙L2位于进/出口134下方,因此可以立即将已进入主体131的水经间隙L2排出到外部。结果,可以防止水残留在主体131中。
图7为示出按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的透视图。图8为图7通风器装置的仰视图。图9为剖视图,示出阀门机构打开时图7的通风器装置。图10为剖视图,示出阀门机构关闭时图7的通风器装置。
如图7-10所示,第三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210包括软管220、外壳230和活动板240。
软管220连接至变速器箱体CS和外壳230。软管220的第一端延伸至外壳230,并与外壳130的内部连通。软管220的第二端延伸至变速器箱体CS,并与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连通。在图7中,未示出变速器箱体CS,仅示出软管220在第一端侧上的一部分。
外壳230包括设置在其上部并呈直径较小的圆柱形的第一外壳231,以及设置在其下部并呈直径较大的圆柱形的第二外壳232。第一外壳231和第二外壳232均沿竖向延伸,并彼此同轴地设置。
第一外壳231的第一端设有进/出口233,并与大气连通。进/出口233设置在外壳230的第一外壳231与第二外壳232之间的连接处。第一外壳231的第二端连接至软管220的第一端。用于从变速器箱体CS到进/出口233通风的流动路径,具体地,软管220的内部空间和第一外壳231的内部空间,对应于本发明的“通风器路径”。
软管220在第一端侧(即,外壳230侧)的部分221竖直向上延伸。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部分221从外壳230的进/出口233向上延伸到高度H3。
活动板240基本呈盘形,并设置在外壳230内进/出口233下方。具体地,活动板240设置在第二外壳232内。活动板240的外径基本等于第二外壳232的内径。活动板240设置在第二外壳232内,可竖向移动。下述水流W3不存在时,活动板240因其自重而处于最低位置X3(即通风器路径敞开的位置)。在第二外壳232的下部中设有多个向内凸起的钩235,以防止活动板240从外壳230滑脱。
活动板240具有大体上在其顶部的中央形成的凸起241,以在存在下述水流W3的情况下利用水压阻塞外壳230的进/出口233。凸起241具有可阻塞外壳230的进/出口233的形状。在第三实施例中,凸起241具有从活动板240的顶部向上凸起的半球形。
第二外壳232的下端敞开。上述钩235形成为在第二外壳232的下部的周边向内延伸。在第三实施例中,沿周向以预定间隔设有三个钩235。在相邻钩235之间设有缺口236。因而,三个钩235和三个缺口交替设置在第二外壳232的下部的周边。
另一方面,在活动板240的周边处形成有多个通风孔242。在第三实施例中,沿周向以预定间隔设有十二个通风孔242。这里,在活动板240周边处的通风孔242位于在第二外壳232下部周边处的钩235或缺口236上方,以便使至少一个通风孔242位于缺口236中的任意一个的上方。换言之,至少一个通风孔242与缺口236中的任意一个在竖向上彼此重叠。外壳230的第二外壳232的内部与外部经在竖向上彼此重叠的通风孔242和缺口236彼此连通。
下面介绍设置在外壳230内的活动板240的操作。活动板240对应于本发明的“阀门机构”,其在通风器路径被阻塞时阻塞外壳230的进/出口233,并在通风器路径打开时打开进/出口233,如下所述。
在从外壳230的进/出口233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向上无水流W3(来自下方的水流)时,活动板240因重力而处于最低位置X3,如图9所示。此时,作为阀件的活动板240的凸起241与作为阀座的外壳230的进/出口233的周边分离,打开进/出口233。结果,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经软管220和外壳230与大气连通。
借助打开的通风器路径,当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超过外压(大气压)时,变速器箱体CS内的空气经外壳230的进/出口233、活动板240的通风孔242和外壳230的第二外壳232的缺口236排出到外部。另一方面,当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低于大气压时,外部的空气经外壳230的第二外壳232的缺口236、活动板240的通风孔242和外壳230的进/出口233摄入到变速器箱体CS中。
这样,可以防止变速器箱体CS内压变化,并使该内压保持在大气压。结果,可以避免排气阻力的增加,并避免因变速器箱体CS内压变化而损坏变速器箱体CS及其油封。
相反,当在从外壳230的进/出口233进入通风器路径的方向上有水流W3,例如洗车时使用的高压水流时,活动板240被水压推起,而从最低位置X3向上移动,如图10所示。当活动板240移到最高位置Y3时,作为阀件的活动板240的凸起241进入外壳230的进/出口233从而使凸起241与作为阀座的进/出口233的周边接触。结果,进/出口233被凸起241阻塞,将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与大气隔离。
借助被阻塞的通风器路径,可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这里,在第三实施例中,水流W3来自下方。在水流来自不同于下方的方向的情况下,外壳230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
当来自下方的水流W3停止时,水压不再作用在活动板240上,因此活动板240因重力而从最高位置Y3下落到最低位置X3。结果,变速器箱体CS的内部又经软管220和外壳230与大气连通。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通风器装置210,当通风器打开时,可以使变速器箱体CS的内压保持在大气压,并且当通风器路径被阻塞时,可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
外壳230的第一外壳231和软管220在第一端侧上的部分221从进/出口233向上延伸,对应于从进/出口233到外壳230的第一外壳231和软管220在第一端侧上的部分221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位置的水头差(即,高度H3)的体积在水可进入变速器箱体CS之前提供缓冲体积。因此,即使水从进/出口233进入第一外壳231和软管220,只要水量不超过缓冲体积,仍然可以防止水进入变速器箱体CS。
当来自下方的水流W3停止时,已从进/出口233进入第一外壳231和软管220的水从活动板240的通风孔242和第二外壳232的缺口236排出到外部。这里,由于当通风器路径打开时活动板240的通风孔242和第二外壳232的缺口236位于外壳230的进/出口233下方,因此可以立即将已进入软管220和外壳230的水经通风孔242和缺口236排出到外部。结果,可以防止水残留在软管220和外壳230内。
虽然已参考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或结构。相反,本发明包括各种修改和等效布置。此外,虽然在各种组合和构造中示出示例性实施例的各种部件,但包括更多、更少或仅单个组件的其它组合和构造也落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
例如,附装有本发明的通风器装置的壳体不限于汽车的变速器箱体CS。该通风器装置可附装至这样的壳体,其内部被密封且需保持其中恒定的内压。例如,该通风器装置可附装至容纳汽车的差速机构或分动机构的壳体、用于非汽车的车辆上的壳体或用于非车辆的壳体上。
从壳体延伸的通风器路径可由不同于软管的管状部件构成。软管或类似物的长度不特别加以限制。通风器装置的外壳或类似物可直接附装至壳体,而不使用软管或类似物。通风器路径在第一端侧上的部分可在不同于竖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上述缓冲体积根据向上延伸部分的长度确定。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可斜向下敞开。
阀门机构组件的形状和位置等不限于上述情况,只要当有水流向通风器路径时阀门机构阻塞进/出口,否则让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保持敞开即可。例如,第一实施例中盖30的形状、第二实施例中外壳130的形状和转轴135的位置以及第三实施例中外壳230和活动板240的形状等都可不同于上述情况。

Claims (14)

1.一种用于调节壳体(CS)的内部压力的通风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风器路径,所述通风器路径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端(21;134;233)和与所述壳体(CS)的内部连通的第二端;以及
阀门机构(30;133;240),当流向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水(W1;W2;W3)的水压作用在所述阀门机构上时,所述阀门机构阻塞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21;134;233),否则所述阀门机构让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21;134;233)敞开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阀门机构(30)在其顶侧上具有开口,并且被附装至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管状部件(20)的外周,从而可沿所述管状部件(20)的延伸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阀门机构(30)在其底侧上具有凸起(32),当所述阀门机构(30)被流向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水(W1)的水压推动时,所述阀门机构的底侧用所述凸起(32)阻塞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阀门机构(133)经由一转轴(135)联接至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的外壳主体(1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阀门机构(133)在其顶侧上具有凸起(136),当所述阀门机构(133)被流向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水(W2)的水压枢转时,所述阀门机构的顶侧用所述凸起(136)阻塞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13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阀门机构(240)设置在一外壳(230)内,所述外壳(230)连接至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管状部件(220),并且所述阀门机构(240)可沿所述外壳(230)的延伸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外壳(230)包括形成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的第一外壳(231)和容纳所述阀门机构(240)的第二外壳(232),并且在所述第二外壳(232)的下部中设有多个钩(235),以调节所述阀门机构(240)的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阀门机构(240)在其顶侧上具有凸起(241),当所述阀门机构(240)被流向所述通风器路径的水(W3)的水压推动时,所述凸起阻塞所述第一外壳(231)的第一端(233)。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阀门机构(30;133;240)具有与大气连通的开口(34;242),所述开口(34;242)位于所述通风器路径的第一端(21;134;233)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22;137;221)从所述第一端(21;134;233)向上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通风器路径的一部分(22;137;221)从所述第一端(21;134;233)竖直地向上延伸至一预定高度(H1;H2;H3)。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壳体(CS)容纳汽车的变速器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壳体(CS)容纳汽车的差速机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器装置,其中所述壳体(CS)容纳汽车的分动机构。
CNA2007103004697A 2006-12-28 2007-12-28 通风器装置 Pending CN1012106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54831 2006-12-28
JP2006354831A JP2008164075A (ja) 2006-12-28 2006-12-28 ブリー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0630A true CN101210630A (zh) 2008-07-02

Family

ID=39582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3004697A Pending CN101210630A (zh) 2006-12-28 2007-12-28 通风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156374A1 (zh)
JP (1) JP2008164075A (zh)
CN (1) CN10121063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7830A (zh) * 2019-03-06 2019-05-03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齿轮箱的通气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54719B2 (en) * 2010-01-15 2013-06-0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ransmission breather assembly
US9032840B2 (en) * 2010-04-07 2015-05-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vacuated transmission case
GB201111204D0 (en) * 2011-06-30 2011-08-17 Land Rover Uk Ltd Cover and method
DE102013203612A1 (de) 2013-03-04 2014-09-0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inrichtung zur Entlüftung von Getrieben
FR3006737B1 (fr) * 2013-06-05 2015-06-26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mise a l'air libre d'une boite de vitesses de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6217919A1 (de) 2016-09-19 2018-03-2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Entlüftungs- und/oder Belüft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Gehäuse, insbesondere für das Getriebegehäuse eines Kraftfahrzeuges
DE102016218774A1 (de) * 2016-09-28 2018-03-2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Kraftfahrzeuggetriebegehäuse mit Entlüftung
US10415688B2 (en) 2017-10-20 2019-09-17 Valmont Industries, Inc. Remotely mounted gearbox breather for an irrigation machine
DE102017128417A1 (de) * 2017-11-30 2019-06-06 Getrag Ford Transmissions Gmbh Getriebe mit separatem Entlüfterelement
TWM566154U (zh) * 2018-03-15 2018-09-0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引擎無段變速系統冷卻風的集氣箱結構
US11821532B1 (en) 2022-08-23 2023-11-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vent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51084A (en) * 1931-05-01 1932-03-29 Brown Martin Wilcox Inverted vent check valve
US2187787A (en) * 1938-05-24 1940-01-23 Universal Hydraulic Corp Valve
US2528600A (en) * 1943-11-26 1950-11-07 Lombard Herman Air inlet vent
US3021029A (en) * 1959-01-21 1962-02-13 Danielson Mfg Company Vent tube and cap assembly
US5062447A (en) * 1991-04-01 1991-11-0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breather control valve and vent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7830A (zh) * 2019-03-06 2019-05-03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齿轮箱的通气结构
CN109707830B (zh) * 2019-03-06 2023-09-12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齿轮箱的通气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156374A1 (en) 2008-07-03
JP2008164075A (ja) 2008-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10630A (zh) 通风器装置
KR100779316B1 (ko) 과충전 방지, 증기 통기 및 반전 다기능 밸브
WO2009128499A1 (ja) 燃料タンク用弁装置及び燃料タンク用過給油防止装置
CN1721751B (zh) 燃油蒸气排气阀浮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80400B (zh) 燃油箱用阀装置
CN102656041B (zh) 燃料箱用阀装置
CN101427048B (zh) 回转式阻尼器的破坏防止机构
EP2309117B1 (en) Plughole waterproofing device for engine
KR20100032818A (ko) 밸브 장치
US20040195044A1 (en) Breather apparatus for a power train of vehicle
US20030136444A1 (en) Fuel valve
CN101746259B (zh) 浮子阀装置
JP2006200469A (ja) 燃料流出防止弁
JP4618541B2 (ja) 燃料蒸気通気弁及びこの弁をタンクに取り付けるための方法
US6688330B1 (en) Silenced valve
CN108691990B (zh) 通气装置
US5020685A (en) Filler neck cap with pressure valve
CN202140544U (zh) 车用减速或变速箱用回流式通气帽
CA2500710A1 (en) Oil filler cap with ball valve anti-sticking device
WO2014201282A1 (en) Water tank with free-floating valve member
KR20090000406A (ko) 자동차의 변속기용 에어 브리더
CN101791947B (zh) 具有通气器的燃料喷射口盖
JP5164064B2 (ja) クラッチオイルリザーバーキャップ
JPH08291875A (ja) 止め弁の構造
CN210715858U (zh) 通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