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8367A - 电枢和电机 - Google Patents

电枢和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8367A
CN101188367A CNA2007101932183A CN200710193218A CN101188367A CN 101188367 A CN101188367 A CN 101188367A CN A2007101932183 A CNA2007101932183 A CN A2007101932183A CN 200710193218 A CN200710193218 A CN 200710193218A CN 101188367 A CN101188367 A CN 1011883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ature
annular section
winding
unshakable
determ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932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88367B (zh
Inventor
佐原良通
泉和幸
间岛能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m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855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19388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smo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m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88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8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883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83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机(70)的电枢(10、118、218),每个绕组(14、150、250)围绕铁心(12、144、244)的多个齿部分(22、154、254)中的至少两个缠绕以便形成绕组(14、150、250)的至少两个缠绕部分(52)。在至少两个缠绕部分(52)中的对应的两个之间连接的、每个绕组(14)的渡线(54)放置在铁心(12)的环形部分(20)的一个轴侧(Z2)上。渡线释放空间(28)凹设在一个轴侧(Z2)上的环形部分(20)的端面上。每个渡线(54)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渡线释放空间(28)中。引导件(160、260、260A、260B)在铁心(12)的另一个轴侧(Z1)上凸出,并且引导绕组(150、2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251、251A、251B、251C)。

Description

电枢和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枢和电机。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公报No.2006-271188(对应于US2006/0208605A1)公开一种电枢和电机。该电枢具有绕组,其围绕铁心的齿部分缠绕并形成渡线。每个绕组的渡线在围绕对应的齿部分缠绕的绕组的对应的缠绕部分(线圈)之间连接。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公报No.2006-271188的电枢中,渡线在铁心的轴向上一个接另一个地交叉或重叠。因此,电枢的轴向尺寸显著地增大。具体地,例如,冷却载客自动车等车辆的散热器的风扇电机通常被设置到邻近车辆的发动机室的散热器的位置处。因此,期望减小整个电机的轴向尺寸。有鉴于此,风扇电机的电枢的轴向尺寸应当减小以满足这种需求。
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公报No.2003-309942公开另一种发动机的电枢。在该电枢中,在安装在电枢的铁心的一个轴端的介电绝缘壳的轴端表面上形成线性渡线引导沟槽。每个线性引导沟槽从绝缘壳的外圆周表面处的一点延伸到靠近另一个齿部分的绝缘壳的外圆周表面处的另一个点,以便容纳对应的绕组的渡线。在围绕铁心的齿部分缠绕绕组时,渡线沿引导沟槽有效地被引导。因此,在缠绕绕组时能够实现渡线在铁心上的精确定位。然而,在该示例中,要求渡线沿引导沟槽的精确定位,从而需要高精度的缠绕机械。同样,当绕组的渡线的数量增加时,轴向重叠的渡线可能轴向地凸出,因此增加了电枢铁心的轴向尺寸。
此外,在无刷电机中,供应电流的控制电路装置开关绕组的电流供应,从而使得电路装置的电路电源部分需要电连接到绕组。在电路装置和无刷电机集成在一起的情况下,中间端子设置在电路装置的电路电源部分和绕组之间以便在它们之间电连接(例如,参见对应于US6,472,783B1的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公报No.2001-527376)。
然而,当中间端子设置在电路装置的电路电源部分和绕组之间时,成本可能不利地增加。因此,在实现电路装置的电路电源部分和绕组之间的有效连接的同时,有必要降低成本或使成本最小化。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缺点,提出了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枢和电机,其能够减小轴向尺寸,同时允许围绕铁心的绕组的缠绕操作相对容易。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其能够减小或最小化成本的同时,实现电路装置的电路电源部分和绕组之间的有效连接。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电枢,其包括铁心和多个绕组。铁心包括环形部分和多个齿部分。多个齿部分中的每个从环形部分的外围部分径向地朝外延伸。并且多个插槽被限定使得每个插槽形成在多个齿部分中的对应的相邻两个之间。每个绕组围绕多个齿部分中的至少两个缠绕以便形成绕组的至少两个缠绕部分。在至少两个缠绕部分中的对应的两个之间连接的、每个绕组的渡线放置在环形部分的一个轴侧上。渡线释放空间在环形部分的外圆周表面的径向内侧位置处轴向地凹设在环形部分的一个轴侧上的环形部分的端面上。每个渡线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渡线释放空间中。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一种电机,其包括上述电枢、转子和风扇。转子转动地设置在电枢的径向外侧。风扇连接到转子以便与转子整体地旋转。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一种电机,其包括电枢、多个引导件和至少一个电路电源部分。电枢包括:铁心、介电绝缘体和多个绕组。铁心包括多个齿部分。介电绝缘体设置到铁心上。绕组围绕绝缘体上的铁心的多个齿部分缠绕。引导件在电枢的轴向上从电枢的一个轴侧上的绝缘体凸出,并且引导从铁心凸出的多个绕组的绕组终端部分。至少一个电路电源部分位于电枢的一个轴侧上并在多个绕组的绕组终端部分之间电连接到电路装置,电路装置给多个绕组供应电流。
附图说明
根据下面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本发明的特征、优点和其它目的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枢的俯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电枢的侧视图;
图3是从第一实施例的一个轴侧观看的电枢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电枢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是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轴侧观看的电枢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风扇电机的轴向剖视图;
图7是显示电枢到第一实施例的风扇电机的安装的示意图;
图8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电枢的第一变化例;
图9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电枢的第二变化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0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电枢的第三变化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1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电枢的第四变化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2A和12B是显示电枢的第四变化例上热铆接前、后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电枢的第五变化例;
图14是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的轴向剖视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风扇电机(除了转子和风扇)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4所示的风扇电机(除了转子和风扇)的示意侧视图;
图17是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的定子壳和电枢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电枢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图17所示的电枢的另一个局部放大图;
图20是显示第二实施例的电枢的变化例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电枢的局部放大图;
图22是图20所示的电枢的另一个局部放大图;
图23是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的电枢的局部立体图;
图24是图23所示的电枢(没有绕组)的局部立体图;
图25是图23所示的电枢的局部立体图;
图26A是图25所示的叠片铁心的第一铁心薄片组件的第一类型铁心薄片的俯视图;
图26B是图25所示的叠片铁心的第二铁心薄片组件的第二类型铁心薄片的俯视图;
图27A是图23所示的电枢的局部俯视图;
图27B是图23所示的电枢的局部剖视图;
图28A是图23所示的电枢的局部俯视图;
图28B是图23所示的电枢的局部剖视图;
图29是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的电枢的变化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0是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的电枢的另一个变化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1是以前提出的电枢的俯视图;和
图32是图31所示的以前提出的电枢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的结构。
图1-5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的结构。图1是电枢10的俯视图。图2是电枢10的侧视图。图3是从第二轴侧(Z2侧)观看的电枢10的局部放大视图。图4是电枢10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5是从第一轴侧(Z1侧)观看的电枢10的立体图。
上述附图中显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例如使用于风扇电机70。电枢10包括定子铁心12和多个绕组14。
如图2所示,定子铁心12包括叠片铁心16和两个介电绝缘体18。叠片铁心16包括多个铁心薄片(薄铁板),该多个铁心薄片轴向地一个接另一个地堆叠并例如通过支撑或压紧被固定在一起。绝缘体18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从相对两侧分别轴向地安装到叠片铁心16上。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绝缘体18也可共同地称为绝缘体或绝缘体布置。如图1所示,包括叠片铁心16和绝缘体18的定子铁心12具有环形部分20。多个T形齿部分22从环形部分20的外围部分朝外径向地延伸。V形插槽24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齿部分22。
容纳下述绕组14的渡线54的渡线释放空间(crossover reliefspace)28轴向地凹设在环形部分20的一个轴端表面26(绝缘体18的一个轴端表面)中,并位于环形部分20的外圆周表面的径向朝内的位置处。渡线释放空间28形成在叠片铁心16和定子铁心12的绝缘体18中。渡线释放空间28形成为环形沟槽(或弓形沟槽),其在环形部分20的圆周方向上延伸。渡线释放空间28包括多个V形部分(径向凹陷)30,每个V形部分被定位成从对应的一个齿部分22径向地朝内并且从环形部分20的内侧径向地朝外凹陷,同时该V形部分从环形部分20的径向内侧向环形部分20的径向外侧逐渐变细,即朝向对应的齿部分22逐渐变细。在第一实施例中,V形部分30的数量与齿部分22的数量相同,在该特定的例子中为12个。
如图4所示,由于在渡线释放空间28中设置V形部分30,每个插槽侧沟槽部分(也称作“插槽侧部分”)34,其从对应插槽24径向朝内地定位,并且与每个齿侧沟槽部分(也称作“齿侧部分”)36的宽度相比其具有更小径向沟槽宽度,该沟槽宽度是从插槽侧沟槽部分34的内圆周表面向下述的圆筒引导壁(管状引导壁)44的外圆周表面测量的宽度,每个齿侧沟槽部分(也称作“齿侧部分”)36从对应的齿部分22径向朝内地定位。
换言之,在定子铁心12的环形部分20中,与位于对应的齿部分22的径向内侧的环形部分20的每个齿侧部分相比,位于对应的插槽24的径向内侧的环形部分20的每个插槽侧部分具有从环形部分20的外圆周表面的更大宽度。具体地,在本实例中,在位于对应的插槽24的径向内侧的环形部分20的每个插槽侧部分处,从环形部分20的外圆周表面到渡线释放空间28的宽度被设定为W1;在位于对应的齿部分22的径向内侧的环形部分20的每个齿侧部分处,从环形部分20的外圆周表面到渡线释放空间28的宽度被设定为W2,宽度W2小于宽度W1。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通孔42轴向地延伸通过环形部分20的中心。整体地形成在一个绝缘体18(具体地,Z2侧处的绝缘体18)中的圆筒引导壁44沿环形部分20中的通孔42的周边设置。换言之,引导壁44围绕环形部分20的第二轴侧(Z2侧)上的通孔42轴向地凸出,从而使得引导壁44从环形部分20的内圆周表面朝内地径向隔离,以便将渡线释放空间28径向地限定成全部围绕引导壁44的外圆周表面和环形部分2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引导壁44。进一步地,如果需要,引导壁44可从环形部分20的第二轴侧(Z2侧)上的环形部分20的端面26轴向地朝外凸出。
在定子铁心12中,如图2和5所示,引导件(绕组保持器)50设置在环形部分20的第一轴侧上的环形部分20的端面48上,并且通常与绝缘体18(即Z1侧处的绝缘体18)中的另一个一体形成。引导件50从第一轴侧(Z1侧)上的环形部分20的端面轴向地凸出。
如图1所示,每个绕组14围绕齿部分22中的一个缠绕几次,之后围绕齿部分22中的另一个缠绕几次,前述齿部分22中的另一个与前述齿部分22中的一个周向隔离几个齿部分22。围绕对应的齿部分22缠绕的绕组14的每个缠绕部分形成为缠绕部分(线圈)52。当绕组14以上述方式围绕齿部分22缠绕时,每个渡线54形成在对应的两个缠绕部分52之间。
如图1和3所示,每个渡线54在环形部分20的第二轴侧上方延伸并被引导,即,沿引导壁44的外圆周表面被保持。同时,渡线54在环形部分20的轴向上重叠。进一步地,延伸过渡线释放空间28的每个渡线54的部分被未描述的推动构件(例如飞轮)沿轴向推动到一侧(图3中的Z2侧)上的渡线释放空间28中,使得渡线的该部分轴向地容纳进渡线释放空间28中。
这样,如图2所示,所有渡线54的轴向最外部分56置于所有缠绕部分52的最外部分58的轴向内侧。即,在第一实施例中,渡线54的最外部分56的高度(从环形部分20的轴心测量的高度)被设定为高度H1,其低于(小于)缠绕部分52的最外部分58的高度H2(从环形部分20的轴心测量的轴向高度)。
进一步地,如图2和5所示,每个绕组14的绕组终端部分60放置在环形部分20的第一轴侧(Z侧,其与渡线54相对)上。绕组终端部分60被引导件50保持,引导件50从第一轴侧(Z1侧)上的定子铁心12的绝缘体18的表面轴向地凸出。
接下来,将说明具有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的风扇电机70结构。
图6中显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是用于冷却车辆的散热器并邻近车辆的发动机室中的散热器设置。风扇电机70包括定子72、转子74、控制电路装置76和风扇78。
定子72除了包括上述电枢10外,还包括盘形定子壳80。定子壳80包括大致平面状的主体支撑和管状部分82。管状部分82设置在定子壳80的中心。当定子壳80的管状部分82装配到电枢10的通孔42中时,定子壳80与电枢10组装在一起。
两个轴承构件84容纳在管状部分82中并旋转地支撑转动轴86。转动轴86的一个轴端通过孔88从管状部分82朝外凸出,孔88形成在管状部分82的底部。转轴86的该轴端固定到转子壳90的中心,转子壳90设置在转子74上。
转子74包括杯形转子壳90。永久磁铁94固定到转子壳90的圆柱形管状部分92的内圆周表面。磁铁94与定子铁心12径向相对,定子铁心12设置到电枢10上。
电路装置76整体地设置到定子壳80上。如图7所示,电路装置76通过电路电源部分(连接接线板或导线)96被电连接到电枢10的绕组终端部分60。电路装置76基于控制信号依序给电枢10的绕组14供应电流,前述控制信号从外部控制装置(未显示)输出。
图6显示的风扇78整体地设置到转子壳90的圆柱形管状部分92的外圆周表面。风扇78与转子74整体地转动并且在风扇电机70的旋转方向上产生气流。
接下来,将说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和风扇电机70的功能。
首先,为了更好地理解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和风扇电机70的功能,将说明对比实例的电枢100。图31和32显示对比实例的电枢100。在对比实例的电枢100的以下说明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将用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并且为了简洁不再对其进行说明。
如图31和32所示,再对比实例的电枢100中,从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删除了渡线释放空间(crossover relieve space)28(见图1)。因此,在对比实例的电枢100中,渡线54在定子铁心12的轴向上重叠。因此,如图32所示,渡线54的最外部分56沿环形部分20的轴向置于缠绕部分52的最外部分58的轴向朝外。即,在该对比实例中,渡线54的最外部分56的高度H1’(从环形部分20的轴心测量的轴向高度)大于缠绕部分52的最外部分58的高度H2’(从环形部分20的轴心测量的轴向高度)。因此,在对比实例中,电枢100的轴向高度被不利地增加。
进一步地,如图31和32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图2)不同,在对比实例的电枢100中,每个绕组14的缠绕终端部分60设置在相同的轴侧,渡线54设置在该轴侧。因此,如果每个绕组14被制成具有相对大直径的厚绕组,每个绕组14的缠绕终端部分60可能会与渡线54干涉,从而可能会不利地防碍绕组14的缠绕操作。
相反,在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中,渡线释放空间28设置在环形部分20的第二轴侧(Z2侧)上的环形部分20的端面26中,并且每个渡线54的对应部分被容纳在渡线容纳空间28中。渡线54的最外部分56设置在第二轴侧上的缠绕部分52的最外部分的轴向朝内(即图2中的高度H1<高度H2)。因此,如图3所示,即使当渡线54与另一个在环形部分20的轴向上重叠或交叉,也能够限制电枢10的轴向尺寸的增加。这样,能够减小电枢10的轴向尺寸。
进一步地,在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中,渡线释放空间28被形成为每个插槽侧沟槽部分34(其位于对应的插槽24的径向内侧)的径向沟槽宽度小于每个齿侧沟槽部分36(其位于对应的齿部分22的径向内侧)的径向沟槽宽度。因此,由于对应的沟槽部分36的出现,渡线释放空间28径向地延伸到邻近对应的齿部分22的每个对应位置。因此,从对应的齿部分22延伸的渡线54能够在邻近齿部分22的(V形部分30中的)对应位置处被放置到渡线释放空间28中。结果,即使当渡线54与另一个在环形部分20的轴向上重叠或交叉,渡线54的最外部分56能够可靠地放置在缠绕部分52的最外部分58的轴向内侧,因此能够有效地限制电枢10的轴向尺寸的增加。
进一步地,第一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具有上述电枢10。因此,由于电枢10的轴向尺寸的减小,整个电机70的轴向尺寸减小。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中,每个绕组14的绕组终端部分60放置在环形部分20的第一轴侧(Z1侧)上,即,在环形部分20的相对侧上,其与渡线相反。因此,即使当每个绕组14被制成厚绕组,也能够限制每个绕组14的绕组终端部分60与渡线54之间的干涉。结果,绕组14能够容易地围绕齿部分22缠绕,并绕组14的缠绕操作变得容易。同样,绕组14的渡线54通过摩擦接合容易地被具有相对平滑外圆周表面的引导壁44所保持定位,例如,而无需如将渡线54精确定位到说明书开始所描述的引导沟槽中。这也使得绕组14的缠绕操作变得容易。
由于具有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除了上述优点外,还能够实现以下优点。即,在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中,与位于齿部分22的径向内侧的环形部分20的齿侧部分的宽度相比,位于插槽24的径向内侧的环形部分20的插槽侧部分具有更大的径向宽度,该径向宽度为从环形部分20的外圆周表面向渡线释放空间28测量的宽度。因此,与位于齿部分22的径向内侧的环形部分20的齿侧部分的宽度相比,位于插槽24的径向内侧的环形部分20的插槽侧部分的径向宽度(径向壁厚)被增加,同时与位于齿部分22的径向内侧的环形部分20的齿侧部分相比,其传导更大量的磁通量。因此,能够限制或最大地减小铁心损失和磁铁损失的增加,这些损失是由于在环形部分20中设置渡线释放空间28导致的。
进一步地,在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的渡线释放空间28中,每个V形部分30(其从环形部分20的径向内侧向环形部分20的径向外侧逐渐变细)设置到对应的环形部分20的对应部分(其位于对应的齿部分22的径向内侧)。这样,渡线释放空间28能被形成为使得每个沟槽部分34(其位于对应的插槽24的径向内侧)具有径向沟槽宽度,该径向沟槽宽度小于位于对应的齿部分22的径向内侧的沟槽部分36的宽度。
接下来,将说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和风扇电机70的变化。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多个冷却通孔40可设置在渡线释放空间28的底部38中以便在环形部分20的轴向上穿过渡线释放空间28的底部38。进一步地,多个冷却通孔可设置成延伸通过图6所示的转子壳90的底部98,从而使得当风扇78旋转时冷却空气被吹到转子壳90的内部中。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当在风扇78旋转时冷却空气被供应到转子壳90的内部中时,冷却空气通过图8所示的渡线释放空间28的冷却孔40中。因此,绕组14和轴承构件84(见图6)能够被冷却空气有利地冷却。
进一步地,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增加的直径部分46可在圆筒引导壁44的外圆周表面所保持的渡线54的凸出端侧(即,定位引导壁44的凸出端的一侧)上的位置处被整体地形成在圆筒引导壁44中。
这样,即使例如由于风扇70的工作振动,当朝环形部分20的第二轴侧(Z2侧)给每个渡线54施加负载以便朝环形部分20的第二轴侧移动渡线54时,每个渡线54能够有利地被该增加的直径部分46所保持以便限制每个渡线54从引导壁44移除(拆除)。
同样,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引导壁44可以是锥形的从而使得引导壁44的外直径从环形部分20的第一轴侧(Z1侧)朝环形部分20的第二轴侧(Z2侧)增大。
即使具有该结构,当例如由于风扇70的工作振动,朝环形部分20的第二轴侧(Z2侧)给渡线54施加负载时,每个渡线54朝引导壁44的凸出端的移动被有利地限制,从而有利地限制渡线54从引导壁44移除。
进一步地,在图9所示变化例中,增加的直径部分46被设置到引导壁44中的相应渡线54的凸出端侧,并与引导壁44整体地形成。然而,这可如下地改变。
即,在图11所示的变化例中,作为增加的直径部分46的替代,凸缘构件(用作增加的直径部分)62与引导壁44分离地设置。凸缘构件62形状呈圆环体,其沿引导壁44的外圆周表面延伸。进一步地,多个接合凹陷63(在本变化例中为4个)形成在凸缘构件62中,多个接合凹陷63在圆周方向上被设置成一个接另一个并用作接合部分。如图12A和12B所示,通孔64形成在每个接合凹陷63中以便轴向地穿过凸缘构件62。
如图11所示,用作杆形接合部分的接合凸起65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绝缘体18的形成定子铁心12的环形部分20的部分中,即以接合凸起65从渡线释放空间28的底部38凸出的方式。在本变化例中,四个接合凸起65在圆周方向上一个接另一个地设置。如图12A所示,具有减小直径的铆钉66(平滑圆柱连接器销钉)形成在每个接合凸起65的远端。在本变化例中,如图12A和12B所示,接合凸起65的铆钉66分别容纳到凸缘构件62的通孔64中,以便如图11所示,凸缘构件62设置在引导壁44的凸出端上。然后,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2B所示,每个铆钉66的凸出端通过热铆接钉牢在第二轴侧(Z2侧)上,使得每个接合凹陷63和对应的接合凸起65彼此接合和连接在一起,凸缘构件62固定到引导壁44上的相应渡线54的凸出端侧。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通过使每个接合凹陷63与对应的接合凸起65接合,凸缘构件62被安装到定子铁心12。以这种简单方式,增加的直径部分能够被设置在引导壁44上的相应渡线54的凸出端侧上。因此,由于具有上述结构,能够可靠地限制相应渡线54从引导壁44移除。
进一步地,根据本变化例,可仅通过使凸缘构件62的接合凹陷63与绝缘体18的接合凸起65接合,凸缘构件62能够被安装到定子铁心12。因此,由于具有上述简单操作,能够可靠地限制相应渡线54从引导壁44移除。
在上述变化例中,接合凸起65可与引导壁44整体地形成。进一步地,接合凸起65和接合凹陷63可通过除了热铆接之外的其它装置彼此接合。例如,接合凸起65和接合凹陷63可通过咬紧配合方式彼此接合。这样,凸缘构件62到定子铁心12的安装变得容易。进一步可选地,凸缘构件62可通过例如螺钉固定到引导壁44上。
在第一实施例中,V形部分30设置到渡线释放空间28,从而使得每个V形部分30从齿部分22中的对应一个径向地朝内定位并且从环形部分20的径向内侧向环形部分20的径向外侧逐渐变细。可选地,如图13所示,弓形部分(弓形凹陷)32可设置到渡线释放空间28,从而使得每个弓形部分32从齿部分22中的对应一个径向朝内地定位并且从环形部分20的内圆周表面径向地朝外凹陷。
即使这样,渡线释放空间28可被形成为使得位于对应的插槽24的径向内侧的每个插槽侧沟槽部分34具有径向沟槽宽度,该径向沟槽宽度小于位于对应的齿部分22的径向内侧的齿侧沟槽部分36的宽度。
进一步地,在第一实施例中,渡线释放空间28形成为弓形沟槽。可选地,渡线释放空间28可由多个弓形沟槽形成,每个弓形沟槽在环形部分20的圆周方向上延伸。
进一步地,在第一实施例中,渡线54的部分被容纳在渡线释放空间28中,渡线54的最外部分56位于缠绕部分52的最外部分58的径向内侧。可选地,渡线54的最外部分56可如缠绕部分52的最外部分58那样设置到相同的轴向位置。即,参考图2,高度H1可设定成与高度H2相同(即H1=H2),从而使得渡线54的最外部分56的轴向高度(从环形部分20的轴心测量的高度)与缠绕部分52的最外部分58的轴向高度一致。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的结构。
图14-19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的结构。这些附图显示的风扇电机70是用于冷却车辆的散热器。如图14所示,风扇电机70包括定子壳(也称作中心件)112、转子114、风扇116、电枢(定子)118和控制电路装置120。
定子壳112由铁材料制成并包括主体支撑部分122。主体支撑部分122轴向地设置在电路装置120的电路电源部分(连接接线板或导线)168和电枢118之间。如图14和17所示,主体支撑部分122包括多个容纳孔124,该多个容纳孔在圆周方向一个接另一个布置并在板厚方向(电枢118的轴向)上穿过主体支撑部分122。
如图14所示,管状部分126整体地设置在主体支撑部分122的中心部分。两个轴承构件128容纳在管状部分126中并转动地支撑转动轴130。转动轴130的一个纵向端部分通过孔132朝外地凸出,该孔132穿过管状部分126的底部。
转子114包括杯形转子壳134。管状接合部分140形成在转子壳134的底部136的中心部分,转动轴130的凸出端装配通过接合部分140的孔。进一步地,永久磁铁142固定到转子壳134的圆柱形管状部分138的内圆周表面,并与叠片铁心144径向相对,叠片铁心144设置在电枢118中,稍后将说明。
风扇116整体地设置到转子壳134的圆柱形管状部分138的外圆周表面。风扇116与转子114整体地转动以便在风扇电机70的轴向上产生空气流,如图14中的箭头A所示。
电枢118包括叠片铁心114,多个绝缘体146、148和多个绕组150。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绝缘体146、148也可整体地称为绝缘体或绝缘体布置。如图17所示,通过轴向堆叠多个铁心薄片152形成叠片铁心144,铁心薄片152具有径向延伸的齿部分154。如图14所示,通孔156轴向地穿过叠片铁心144的中心部分。管状部分126装配进通孔156中,从而使得电枢118全部由定子壳112支撑。
绝缘体146、148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从相对的两轴向侧分别轴向地安装到叠片铁心144。如图17所示,环形部分158形成在位于第一轴侧(Z1侧)上的绝缘体146、148中的一个上,并且环形部分158位于叠片铁心144的齿部分154的径向内侧。多个(在本例中为8个)引导件160从第一轴侧(Z1侧)上的环形部分158的轴端面158A轴向地凸出。
引导件160沿围绕电枢118的中心轴线的共同虚构圆环一个接另一个地设置以便将绕组1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引导到电路电源部分168,绕组1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通过绝缘体146、148围绕齿部分154缠绕。每个引导件160设置在绝缘体146、148中设置的插槽的径向内侧。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引导件160分别从环形部分158向连接孔170径向线性地延伸,连接孔170被设置到电路电源部分168并且稍后将说明。相应引导件160的轴向高度大致相同。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引导件160具有两种类型。具体地,如图18所示,一种类型的引导件160(引导件160A)引导绕组终端部分151中对应的一个。同样,如图19所示,另一种类型的引导件160(引导件160B)引导绕组终端部分151中对应的两个。
进一步地,保持器162设置在每个引导件160的凸出端侧。每个保持器162具有咬紧配合结构(因此用作咬紧配合保持器)。具体地,每个保持器162具有多个固定件166,多个固定件166相对于基座164可弹性变形。每个绕组终端部分151被相邻固定件166所夹持。
如图14和15所示,电路装置120由设置在定子壳112中的主体支撑部分122所整体地支撑。电路电源部分168(连接接线板)设置到电路装置120。每个电路电源部分168设置在电枢118的第一轴侧(Z1侧)。如图16所示,每个电路电源部分168具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孔170(每个孔用作连接部分),每个孔沿虚构的延伸线设置,该虚构的延伸线从对应的引导件160延伸。被对应的引导件160保持并容纳在对应的容纳孔124中的每个绕组终端部分151的远端部分电连接到对应的连接孔170的外围。电路装置120基于控制信号依序给绕组150施加电流,控制信号由外部控制装置(未显示)输出。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的功能和优点。
风扇电机70的定子壳112、电枢118和电路装置120组装在一起,例如,以下面的方式组装在一起。即,如图16和17所示,绝缘体146、148分别从相对的轴向两侧轴向地安装到叠片铁心144。然后,绕组150围绕绝缘体146、148上的叠片铁心144的齿部分154缠绕(即绝缘体146、148内置于其间)。此时,绕组150的终端部分在电枢118的第一轴侧(Z1侧)从电枢118延伸出,绕组终端部分151被保持器162保持,保持器162设置在引导件160中,如图18和19所示。绕组终端部分151咬紧配合到保持器162并因此固定到保持器162。
上述组装好的电枢118安装到定子壳112,电路装置120安装到定子壳112。此时,如图16所示,引导件160和由引导件160引导的绕组终端部分151通过定子壳112的主体支撑部分122的容纳孔124被容纳。然后,引导件160和绕组终端部分151的远端部分设置在定子壳112的主体支撑部分122的电路电源部分168侧上。同样,被引导件160引导到电路电源部分168的绕组终端部分151从下侧(第二轴侧)插入到电路电源部分168的连接孔170中。然后,从第一轴侧(Z1侧)上的连接孔170朝上凸出的绕组终端部分151的凸出部分电连接到电路电源部分168的连接孔170的外围,例如通过软焊或焊接(包括激光焊接)。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电路装置120的电路电源部分168设置在电枢118的第一轴侧(Z1侧)上,从电枢118延伸出的绕组终端部分151通过引导件160被引导到电路电源部分168并直接电连接到电路电源部分168,而不使用中间接线端子等。因此,与前述结构不同,其不需要设置中间接线端子,因此降低了成本。
在如同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那样、绕组终端部分151直接电连接到电路电源部分168、而不使用中间接线端子的情况下,绕组终端部分151需要适当地引导到电路电源部分168,以便使绕组终端部分151到电路电源部分168的连接操作更容易或更容易保持绕组终端部分151和电路电源部分168之间的良好连接。
关于该点,在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绕组终端部分151被引导件160引导到电路电源部分168,前述引导件160从电枢118的第一轴侧(Z1侧)上的绝缘体146延伸。因此,绕组终端部分151能够适当地引导到电路电源部分168,从而使绕组终端部分151到电路电源部分168的连接变得容易,并且能够保持绕组终端部分151和电路电源部分168之间的良好连接。
进一步地,在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引导件160从绝缘体146向电路电源部分168的连接孔170轴向地延伸。因此,引导件160的凸出端邻近电路电源部分168的连接孔170设置。因此,绕组终端部分151能够适当地引导到电路电源部分168的连接孔170。
同样,在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绕组终端部分151被引导件160的保持器162保持。因此,绕组终端部分151被引导件160稳定地定位在适当位置,从而使得绕组终端部分151能够被适当地引导到电路电源部分168。进一步地,保持器162具有咬紧配合结构。因此,绕组终端部分151能够容易地固定到保持器162。这样,将绕组终端部分151固定到保持器162的固定操作被改进。同样,能够防止在连接绕组终端部分151到电路电源部分168的连接操作期间绕组终端部分151从保持器162的无意移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引导件160沿围绕电枢118的中心轴线的共同虚构圆环设置。这样,能够容易地实现在圆周方向和轴向上都定位在引导件160和电路电源部分168之间。
同样,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在例如通过软焊或焊接将绕组终端部分151电连接到电路电源部分168时,用于软焊或焊接的电极仅需要全部围绕电枢118的中心轴线移动一次。结果,能够容易地软焊或焊接。同样,组装步骤的数量被减少,因此降低了成本。
进一步地,在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引导件160和绕组终端部分151通过定子壳112的主体支撑部分122的容纳孔124而被容纳。因此,引导件160的凸出端和绕组终端部分151的远端设置在定子壳112的主体支撑部分122的电路电源部分168侧上。因此,即使板形主体支撑部分122在电枢118和电路电源部分168之间的轴向位置处被设置在定子壳112中,也能够容易地执行连接绕组终端部分151到电路电源部分168的连接操作。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即使当设置铁材料制成的定子壳112时,由于通过用树脂材料制的引导件160来引导绕组终端部分151,因此绕组终端部分151能够与定子壳112电绝缘。
同样,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绕组终端部分151和电路电源部分168之间的连接全部设置在电枢118的第一轴侧(Z1侧)上,从而使能够简单地实现一种放水结构,保护绕组终端部分151和电路电源部分168之间的连接免受水的危害。
同样,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保持器162设置在引导件160的凸出端部,并因此与电枢118的第一轴侧(Z1侧)上的环形部分158的端面158A隔离。因此,在围绕绝缘体146、148上的叠片铁心144的齿部分154缠绕绕组150时,能够防止缠绕绕组150的缠绕机械与引导件160的保持器162之间的干涉。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绝缘体146具有设置在齿部分154的径向内侧的环形部分158和从位于电枢118的第一轴侧(Z1侧)上的环形部分158的端面158A凸出的引导件160。结果,由于引导件160从环形部分158凸出,引导件160能够从齿部分154径向朝内地设置。因此,在围绕绝缘体146、148上的齿部分154缠绕绕组150时,引导件160不防碍绕组150的该缠绕操作。
同样,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电路装置120整体地设置。因此,当风扇电机70安装到车辆上时,不需要提供用于安装电机主体(定子壳112、转子114和电枢118)和电路装置120的两个独立的安装位置。结果,风扇电机70和电路装置120到车辆的安装操作能够被减少,并且车辆用于容纳风扇电机70和电路装置120的安装空间能够被减少。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的变化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保持器162设置到引导件160,绕组终端部分151通过咬紧配合固定到保持器162。这可如下地改变。
即,在图20-22中显示了变化例,每个引导件160具有一个或两个环绕部分(保持器)172,每个环绕部分部分地环绕(部分圆周地围绕)对应的绕组终端部分151。更具体地,图21中显示的一种类型的引导件160具有一个环绕部分172,图22显示的另一种类型的引导件具有两个环绕部分172。在环绕部分172中,压力接收部分174沿电枢118的圆周方向设置在环绕部分172的一个圆周侧处,并且对应的绕组终端部分151可通过的开口176设置在环绕部分172的另一圆周侧。绕组终端部分151通过开口176设置在环绕部分172的内侧,并通过回弹(即反作用力,其是通过将对应的绕组150围绕绝缘体146、148上的叠片铁心144的齿部分154缠绕所产生的)推动压力接收部分174。
因此,绕组终端部分151被引导件160稳定地定外在适当位置,从而使得绕组终端部分151能够适当地引导到电路电源部分168。
在连接绕组终端部分151到电路电源部分168时,每个绕组终端部分151被对应的环绕部分172部分地环绕,同时绕组终端部分151推动环绕部分172的压力接收部分174。因此,绕组终端部分151能够被引导件160更可靠地定位在适当位置。
进一步地,开口176设置在与回弹方向(箭头R的方向)相反的环绕部分172的该侧上。因此,能够防止设置在环绕部分172内侧的绕组终端部分151通过开口176从环绕部分172无意移除。
在第二实施例中,电路电源部分168由连接接线板制成。可选地,电路电源部分168可由印刷电路板制成。在这种情况下,印刷电路板可用作具有连接到绕组终端部分151的多个电源线的单个电源部分。同样,每个绕组终端部分151可通过对应的印刷电路板连接孔插入,从连接孔凸出的绕组终端部分151的凸出部分可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中的连接孔的外围。
【第三实施例】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的结构。
图23-28B显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的结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包括电枢218,其代替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的电枢118。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电枢218将被详细说明,除了电枢218之外的其它部分将用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并不再说明。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如图23所示,电枢218包括叠片铁心244、多个绝缘体(在本例中为两个)246和多个绕组250。如图25所示,叠片铁心244包括设置在第一轴侧(Z1侧)上的第一铁心薄片组件244A和设置在第二轴侧(Z2侧)上的第二薄片组件244B。
第一铁心薄片组件244A由轴向堆叠的多个图26A所示的第一类型铁心薄片252A形成。第二铁心薄片组件244B由轴向堆叠的多个图26B所示的第二类型铁心薄片252B形成。
如图26A所示,第一类型铁心薄片252A具有多个齿部分254A,在相邻两个齿部分之间圆周地限定主铁心插槽255A。同样,如图26B所示,第二类型铁心薄片252B具有多个齿部分254B,在相邻两个齿部分之间圆周地限定副铁心插槽255B。主铁心插槽255A的径向深度d1被设定成大于副铁心插槽255B的径向深度d2。
通过轴向连续地放置(排列)第一类型铁心薄片252A的主铁心插槽255A来形成图25显示的第一铁心薄片组件244A的主铁心插槽257A。同样,通过轴向连续地放置(排列)第二类型铁心薄片252B的主铁心插槽255B来形成图25显示的第二铁心薄片组件244B的副铁心插槽257B。
每个主铁心插槽257A的主铁心插槽底壁(径向朝外的圆周壁)259A从轴向相邻的副铁心插槽257B的副铁心插槽底壁(径向内侧铁心插槽壁)259B径向地朝内偏置。进一步地,在主铁心插槽底壁259A和副铁心插槽底壁259B之间形成径向延伸台阶壁261。台阶壁261面向第一轴侧(Z1侧)并在垂直于电枢218的中心轴线的虚构平面上延伸。
在具有第一铁心薄片组件244A和第二铁心薄片组件244B的叠片铁心244的中心部分形成轴向穿透通孔256。管状部分126(见图14)容纳在通孔256中,从而使得电枢218整体地由定子壳112支撑(见图14)。
绝缘体246由合成树脂制成并安装到叠片铁心244。如图24所示,环形部分258形成在绝缘体246上并位于叠片铁心244的齿部分254的径向内侧。多个(本例中为8个)引导件260从第一轴侧上的环形部分258的轴端面258A轴向地凸出。
围绕绝缘体246上的齿部分254缠绕的绕组250的绕组终端部分251被引导件260引导到电路电源部分168(参见图14-16),引导件260沿围绕电枢218的轴心轴线的共同虚构圆环一个接另一个地设置。每个引导件260设置在绝缘体246的插槽263的径向内侧。进一步地,每个引导件260从环形部分258向对应的连接孔170轴向线性地延伸(参见图16),连接孔170形成在对应的电路电源部分168中。相应的引导件260的轴向高度大致相同。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引导件260具有两种类型。具体地,如图23所示,一种类型的引导件260(引导件260A)引导对应的绕组终端部分251(对应的绕组250的绕组末端部分250A的绕组终端部分251A)。同样,如图23所示,另一种类型的引导件260(引导件260B)引导对应的两个绕组终端部分251(绕组250的绕组末端部分250B的绕组终端部分251B和绕组250的绕组起始部分250C的绕组终端部分251C)。
保持器(固定槽)262A凹设在引导件260A中,两个保持器(固定槽)262B、262C凹设在引导件260B上。每个保持器262A、262B、262C朝电枢118的径向外侧开放并轴向地延伸。绕组250的绕组末端部分250A的绕组终端部分251A挤压装配到引导件260A的保持器262A中。绕组250的绕组末端部分250B的绕组终端部分251B和绕组250的绕组起始部分250C的绕组终端部分251C分别挤压装配到保持器262B、262C中。
进一步地,插槽底壁264(电枢218的径向朝外的圆周壁)设置在绝缘体246中,每个插槽底壁264限定对应的插槽263。每个插槽底壁264在其一个轴端部分处(电枢218的第一轴侧(Z1侧)处)具有一个或两个释放凹陷265(relief recess)。
如图27A-27B所示,每个释放凹陷265在环形部分258的轴端面258A上开口并在电枢218的轴向上延伸。同样,每个释放凹陷265设置在偏置空间267中,偏置空间267位于台阶壁261的第一轴侧上。进一步地,每个释放凹陷265A延伸与对应的引导件260A的保持器262A轴向连续。同样,每个释放凹陷265B延伸与引导件260B的保持器262B轴向连续。进一步地,每个释放凹陷265C延伸与引导件260C的保持器262C轴向连续。
绕组250的轴向引导部分的绕组终端部分251侧分别容纳在释放凹陷265A、265B、265C中。更具体地,绕组末端部分250A的绕组终端部分251A侧、绕组末端部分250B的绕组终端部分251B侧和绕组起始部分250C的绕组终端部分251C侧分别容纳在释放凹陷265A、265B、265C中。
进一步地,引导边269在每个对应的插槽底壁264上延伸,释放凹陷265B、265C设置在前述插槽底壁264中。绕组250的绕组起始部分250C被引导边269引导(定位和保持),从而使得绕组250的绕组起始部分250C沿插槽263的插槽侧壁266引导(件图28A)。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的功能和优点。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如图23和27A-27B所示,在每个插槽底壁264(电枢218的第一轴侧(Z1侧)位于该处)的轴端部分处,一个或两个释放凹陷265被设置并在电枢218的环形部分258的端面258A上开口。绕组250的轴向引导部分(即,绕组末端部分250A、绕组末端部分250B和绕组起始部分250C)的绕组终端部分251侧被容纳在插槽263的释放凹陷265中。
因此,绕组250的轴向引导部分的绕组终端部分251侧被适度地弯曲,而不接触环形部分258的端面258A的边缘258B。这样,每个绕组终端部分251的回弹的发生被减少或防止,以便防止绕组终端部分251从对应的引导件260的无意移除。同样,引导对应的终端部分251的每个引导件260的轴向高度被减小或最小化,从而使得电机的轴向尺寸被减小或最小化。
即,当每个释放凹陷265被去除时,导致绕组250的轴向引导部分的绕组终端部分251侧接触环形部分258的端面258A的边缘258B,当引导件260的轴向高度减小时,绕组250的轴向引导部分的绕组终端部分251侧显著地被弯曲,导致绕组终端部分251的回弹的增加。结果,用引导件260来保持绕组终端部分251变得困难。具体地,在相对大的电机中,例如冷却车辆散热器的电机,每个绕组250的直径相对地大。因此,当绕组250显著弯曲时,用引导件260来保持绕组终端部分251变得困难。相反,当增加引导件260的高度时,绕组250的轴向引导部分的绕组终端部分251能够具有适度弯曲。然而,电机的轴向尺寸被不利地增加。
与此相反,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如上所述,绕组250的轴向引导部分的绕组终端部分251侧(即,绕组末端部分250A、绕组末端部分250B和绕组起始部分250C)分别容纳在释放凹陷265中以实现适度弯曲。因此,能够防止绕组终端部分251从引导件260的无意移除。同样,引导件260的高度能够被减小或最小化,以便减少或最小化电机的轴向尺寸。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叠片铁心244设置在电枢218的第一轴侧处的第一铁心薄片组件244A和设置在电枢218的第二轴侧处的第二薄片组件244B。第一铁心薄片组件244A的主铁心插槽底壁259A径向地朝内偏离第二薄片组件244B的副铁心插槽底壁259B。
每个释放凹陷265定位在对应的偏置空间267中,偏置空间267位于设置在主铁心插槽底壁259A和副铁心插槽底壁259B之间的台阶壁261的第一轴侧(电枢218的Z1侧)上。因此,偏置空间267允许释放凹陷265容易地形成。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第二插槽底壁259B位于主铁心插槽底壁259A的径向外侧(齿部分254的远端侧)。这样,在径向上邻近副铁心插槽底壁259B设置的插槽底壁264部分的厚度(厚度t)可被制得相对小,以防止该部分磁损的增加。
进一步地,如图23和2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每个释放凹陷265在电枢218的轴向上延伸与对应的引导件260的对应的保持器262连续。因此,容纳在对应的释放凹陷265中的每个绕组250的部分和引导件260保持的绕组250的绕组终端部分251能够在电枢218的轴向上被线性引导。因此,绕组250能够容易地容纳在释放凹陷265中并能够容易地被对应的引导件260所保持。这样,能够改善绕组250的缠绕操作。
同样,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中,如图23和28A-28B所示,绕组的绕组起始部分250C被从插槽底壁264径向朝外凸出的引导边269引导(定位和保持),从而使得绕组250的绕组起始部分250C沿相邻的插槽侧壁266被引导。因此,能够防止在围绕齿部分254缠绕绕组250时绕组起始部分250C从插槽侧壁266显著隔开或隆起。这样,改善了围绕齿部分254缠绕的绕组250的占有率。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的功能和优点已经如上地说明。这里,请注意与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的部件相似的电机70部件实现与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的部件相似的功能和优点。因此,这些部件的功能和优点不再说明。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电机70的变化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27A-28B所示,小于轴向一半的叠片铁心244被制为第一铁心薄片组件244A。然而,如图29所示,大于轴向一半的叠片铁心244能够被制为第一铁心薄片组件244A。由于具有该结构,释放凹陷265在电枢218的轴向上的轴向尺寸能够被制得更长,从而使得容纳在释放凹陷265中的绕组250的部分能够具有更适度的弯曲。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7A-28B所示,主铁心插槽底壁259A偏置在副铁心插槽底壁259B的径向内侧(与齿部分254相对侧)以便形成偏置空间267。释放凹陷265设置在偏置空间267中。这种布置可以下面的方式改变。
即,如图30所示,主铁心插槽底壁259A的径向外端和副铁心插槽底壁259B的径向外端可保持在相同的位置,即,可彼此轴向对齐(即,第一铁心薄片组件244A和第二铁心薄片组件244B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释放凹陷265可制在绝缘体246的插槽底壁264中。
在第三实施例中,引导件260的保持器262被形成为使得绕组终端部分251挤压装配到引导件260的保持器262中。可选地,与第二实施例相似,引导件260的保持器262可改变成具有咬紧配合结构。进一步地,与第二实施例相似,引导件260可形成为使得绕组终端部分251通过回弹来推动引导件260。
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例的任一个部件或多个部件以及它们的变化例可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例的任意部件以及它们的变化例组合。例如,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任一个的引导件160、260、260A、260B以及它们的变化例可设置到第一实施例的电枢10中。同样,环形部分20随渡线释放空间28以及第一实施例的引导壁44或它们的变化例可设置到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任一个的电枢上以及它的变化例上。
其它优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在其更宽的术语中不限于所显示和说明的特定细节、典型设备、和示例。

Claims (23)

1.一种电枢,包括:
铁心(12),该铁心包括环形部分(20)和多个齿部分(22),其中多个齿部分(22)中的每个从环形部分(20)的外围部分径向地朝外延伸,并且多个插槽(24)被限定使得每个插槽(24)形成在多个齿部分(22)中的对应的相邻两个之间;和
多个绕组(14),每个绕组围绕多个齿部分(22)中的至少两个缠绕以便形成绕组(14)的至少两个缠绕部分(52),其中:
在至少两个缠绕部分(52)中的对应的两个之间连接的、每个绕组(14)的渡线(54)放置在环形部分(20)的一个轴侧(Z2)上;
渡线释放空间(28)在环形部分(20)的外圆周表面的径向朝内位置处轴向地凹设在环形部分(20)的一个轴侧(Z2)上的环形部分(20)的端面上;并且
每个渡线(54)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渡线释放空间(28)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中所有渡线(54)在环形部分(20)的轴向上的最外部分的轴向位置与所有缠绕部分(52)在环形部分(20)的一个轴侧(Z2)的环形部分(20)的轴向上的最外部分的轴向位置的轴向内侧相同,或者是所有缠绕部分(52)在环形部分(20)的一个轴侧(Z2)的环形部分(20)的轴向上的最外部分的轴向位置的轴向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中
多个径向凹陷(30、32)形成在环形部分(20)的内圆周表面上,以便与环形部分(20)的其余径向壁厚(W1)相比,环形部分(20)在多个径向凹陷(30、32)中的每个处的径向壁厚(W2)被减小;并且
多个径向凹陷(30、32)中的每个位于多个齿部分(22)中的对应的一个的径向内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枢,其中
多个径向凹陷(30、32)的数量与多个齿部分(22)的数量相同;并且
多个径向凹陷(30、32)中的每个容纳连接到缠绕部分(52)的渡线(54),该缠绕部分(52)围绕多个齿部分(22)中的对应的一个缠绕。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中
引导壁(44)在环形部分(20)的一个轴侧(Z2)上的铁心(12)中轴向地凸出,从而使得引导壁(44)与环形部分(20)的内圆周表面径向朝内地分隔开,以便将渡线释放空间(28)都径向地限定在引导壁(44)的外圆周表面和环形部分(2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引导壁(44)的周围;并且
每个渡线(54)沿引导壁(44)的外圆周表面被保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枢,其中
引导壁(44)在环形部分(20)的圆周方向上是圆环形的;
增加的直径部分(46、62)在引导壁(44)的凸出端所在的相应渡线(54)的一侧上的位置处被设置到引导壁(44);并且
增加的直径部分(46、62)的外直径大于邻近增加的直径部分(46、62)的引导壁(44)的相邻部分的外直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枢,其中
增加的直径部分(46、62)形成为凸缘构件(62),该凸缘构件(62)与引导壁(44)分离独立地设置;并且
凸缘构件(62)通过接合装置(64、65)被保持到引导壁(44)。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枢,其中接合装置(64、65)包括:
至少一个接合部分(64),其形成在凸缘构件(62)中;
至少一个接合部分(65),其形成在铁心(12)中以便与凸缘构件(62)的至少一个接合部分(64)接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中至少一个冷却孔(40)在环形部分(20)的轴向上穿过铁心(12)处的渡线释放空间(28)的底部(38)。
10.一种电机,包括: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的电枢(10);
转子(74),其转动地设置在电枢(10)的径向外侧;和
风扇(78),其连接到转子(74)以便与转子(74)整体地旋转。
11.一种电机,包括:
电枢(118、218),该电枢(118、218)包括:
包括多个齿部分(154、254)的铁心(144、244);
设置到铁心(144、244)的介电绝缘体(146、148、246);和
围绕绝缘体(146、148、246)上的铁心(144、244)的多个齿部分(154、254)缠绕的多个绕组(150、250),
多个引导件(160、260、260A、260B),其在电枢(118、218)的轴向上从电枢(118、218)的一个轴侧(Z1)上的绝缘体(146、148、246)凸出,并且引导从铁心(144、244)凸出的多个绕组(150、2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251、251A、251B、251C);和
至少一个电路电源部分(168),其位于电枢(118、218)的一个轴侧(Z1)上并在多个绕组(150、2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251、251A、251B、251C)之间电连接到电路装置(120),电路装置(120)给多个绕组(150、250)供应电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其中多个引导件(160、260、260A、260B)从绝缘体(146、148、246)向至少一个电路电源部分(168)的连接端延伸,至少一个电路电源部分(168)的连接端连接到多个绕组(150、2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251、251A、251B、251C)。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其中每个引导件(160、260、260A、260B)包括至少一个保持器(162、262、262A、262B),至少一个保持器(162、262、262A、262B)保持多个绕组(150、2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251、251A、251B、251C)中的对应一个。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机,其中多个引导件(160、260、260A、260B)的每个保持器(162、262、262A、262B)具有咬紧配合结构以便通过咬紧配合来保持多个绕组(150、2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251、251A、251B、251C)中的对应一个。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其中多个绕组(150、2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251、251A、251B、251C)中的每个通过绕组终端部分(151、251、251A、251B、251C)的回弹推动多个引导件(160、260、260A、260B)中的对应一个。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机,其中
多个引导件(160、260、260A、260B)中的每个具有至少一个环绕部分(172),至少一个环绕部分(172)部分地环绕多个绕组(150、2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251、251A、251B、251C)中的对应一个;并且
每个环绕部分(172)包括:
压力接收部分(174),多个绕组(150、2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251、251A、251B、251C)中的对应一个推动该压力接收部分(174);
开口(176),其位于环绕部分(172)的相对侧上,环绕部分(172)在回弹的方向上与压力接收部分(174)相对,并且多个绕组(150、2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251、251A、251B、251C)中的对应一个能够通过该环绕部分(172)。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还包括支撑电枢(118、218)和电路装置(120)的定子壳(112),其中
定子壳(112)具有轴向地放置在电枢(118、218)和至少一个电路电源部分(168)之间的大致平面状的主体支撑(122);并且
多个容纳孔(124)穿过主体支撑(122)以便容纳多个引导件(160、260、260A、260B)和多个绕组(150、250)的绕组终端部分(151、251、251A、251B、251C)。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其中
绝缘体(146、148、246)具有位于多个齿部分(154、254)的径向内侧的环形部分(158、258);并且
多个引导件(160、260、260A、260B)设置在电枢(118、218)的一个轴侧(Z1)上的环形部分(158、258)的端面(158A、258A)中。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机,其中
绝缘体(246)具有多个插槽(263),每个插槽(263)被限定在多个齿部分(254)中的相邻的两个之间;
在电枢(118、218)的一个轴侧(Z1)上的多个插槽(263)中的每个的插槽底壁(264)的轴端部分中设置至少一个释放凹陷(265、265A、265B、265C),从而使得释放凹陷(265、265A、265B、265C)在电枢(218)的一个轴侧(Z1)上的环形部分(258)的端面(258A)上开口并在电枢(218)的轴向上延伸;并且
每个释放凹陷(265、265A、265B、265C)容纳多个绕组(250)的轴向引导部分的绕组终端部分(251、251A、251B、251C)侧中的对应一个。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机,其中
铁心(244)包括:
第一铁心薄片组件(244A),该第一铁心薄片组件(244A)包括多个第一类型铁心薄片(252A),其中第一铁心薄片组件(244A)布置在电枢(218)的一个轴侧(Z1)上并形成多个主铁心插槽(257A),每个主铁心插槽(257A)沿电枢(218)的圆周方向布置在铁心(244)的多个齿部分(254)中的对应相邻两个之间;和
第二铁心薄片组件(244B),该第二铁心薄片组件(244B)包括多个第二类型铁心薄片(252B),其中第二铁心薄片组件(244B)布置在电枢(218)的另一个轴侧(Z2)上并形成多个副铁心插槽(257B),每个副铁心插槽(257B)沿电枢(218)的圆周方向布置在铁心(244)的多个齿部分(254)中的对应的相邻两个之间;
多个主铁心插槽(257A)中的每个的主铁心插槽底壁(259A)从多个副铁心插槽(257B)中的轴向相邻的一个的副铁心插槽底壁(259B)径向朝内地偏置,从而在主铁心插槽底壁(259A)和副铁心插槽底壁(259B)之间形成台阶壁(261),该台阶壁(261)在垂直于电枢(218)的中心轴线的虚构平面上延伸;并且
绝缘体(246)的多个插槽(263)中的每个的至少一个释放凹陷(265、265A、265B、265C)设置在偏置空间(267)中,偏置空间(267)位于电枢(218)的一个轴侧(Z1)所在的台阶壁(261)的一个轴侧上。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机,其中绝缘体(246)的多个插槽(263)中的每个的至少一个释放凹陷(265、265A、265B、265C)中的每个在电枢(218)的轴向上邻近多个引导件(260、260A、260B)中对应的一个布置并与之对齐。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机,其中引导边(269)在绝缘体(246)的多个插槽(263)中的至少一个的插槽底壁(264)中延伸,以便沿插槽(263)的插槽侧壁(266)引导多个绕组(250)的轴向引导部分中对应的一个。
2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其中电路装置(120)整体地设置在电机中。
CN2007101932183A 2006-11-20 2007-11-20 电枢和电机 Active CN1011883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3081 2006-11-20
JP2006313081 2006-11-20
JP2006313081A JP4308842B2 (ja) 2006-11-20 2006-11-20 電機子及びファンモータ
JP2007-001234 2007-01-09
JP2007001234 2007-01-09
JP2007001234 2007-01-09
JP2007185559A JP2008193889A (ja) 2007-01-09 2007-07-17 モータ
JP2007185559 2007-07-17
JP2007-185559 2007-07-17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49650.0A Division CN102545413B (zh) 2006-11-20 2007-11-20 电枢和电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8367A true CN101188367A (zh) 2008-05-28
CN101188367B CN101188367B (zh) 2012-03-07

Family

ID=39480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32183A Active CN101188367B (zh) 2006-11-20 2007-11-20 电枢和电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08842B2 (zh)
CN (1) CN101188367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8145A (zh) * 2012-02-08 2013-08-14 阿斯莫株式会社 定子、无刷电机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03326491A (zh) * 2012-03-22 2013-09-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04584396A (zh) * 2013-01-17 2015-04-2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112842A (zh) * 2014-11-17 2017-08-2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9980882A (zh) * 2016-02-09 2019-07-05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变压器定子
CN108141087B (zh) * 2015-10-28 2019-12-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13939973A (zh) * 2019-06-28 2022-01-14 米巴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定子
CN114830472A (zh) * 2019-12-20 2022-07-29 法雷奥电机设备公司 用于旋转电机缠绕部件的电导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03500A (en) * 2012-06-29 2014-01-01 Nidec Motors & Actuators Gmbh Germany An armature connecting wire arrangment for an electric motor
JP6615003B2 (ja) * 2016-02-29 2019-12-0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空調用ブロア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18107957A (ja) * 2016-12-27 2018-07-05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空調用ブロアモータユニット
JP6617797B2 (ja) * 2018-06-21 2019-12-1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617798B2 (ja) * 2018-06-21 2019-12-1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22078617A (ja) * 2020-11-13 2022-05-25 日本電産コパル電子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とそれを用いた送風機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91057B2 (en) 2012-02-08 2019-11-26 Denso Corporation Stator, brushless motor,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3248145A (zh) * 2012-02-08 2013-08-14 阿斯莫株式会社 定子、无刷电机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03326491A (zh) * 2012-03-22 2013-09-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US9467018B2 (en) 2012-03-22 2016-10-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04584396A (zh) * 2013-01-17 2015-04-2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4584396B (zh) * 2013-01-17 2017-05-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6972669A (zh) * 2013-01-17 2017-07-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017719A (zh) * 2013-01-17 2017-08-0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026526A (zh) * 2013-01-17 2017-08-0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026526B (zh) * 2013-01-17 2019-06-2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017719B (zh) * 2013-01-17 2019-06-2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112842A (zh) * 2014-11-17 2017-08-2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112842B (zh) * 2014-11-17 2019-10-1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8141087B (zh) * 2015-10-28 2019-12-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09980882A (zh) * 2016-02-09 2019-07-05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变压器定子
CN113939973A (zh) * 2019-06-28 2022-01-14 米巴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定子
CN114830472A (zh) * 2019-12-20 2022-07-29 法雷奥电机设备公司 用于旋转电机缠绕部件的电导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8367B (zh) 2012-03-07
JP2008131720A (ja) 2008-06-05
JP4308842B2 (ja) 2009-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8367B (zh) 电枢和电机
CN102545413B (zh) 电枢和电机
CN100428612C (zh) 用于电机定子的互连环和线导向件
US8497618B2 (en) Stator for rotatry electrical machine including an insulating bobbin
US7569958B2 (en) Axial air-gap electronic motor
US9837872B2 (en) Motor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JP5217117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0576704C (zh) 无刷马达
EP1739810B1 (en) Electric motor
JP5161564B2 (ja) フェーズ・オン・フェーズ状態を減少させるためにセグメント化された固定子の巻線コイルを相互接続するための端部キャップ、およびそれに関連する方法
US8269387B2 (en) Coil f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bent drawn-out ends
US9325209B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rotor
KR20070003622A (ko) 액셜 에어갭형 전동기
CN104541437A (zh)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JP2008278555A (ja) 回転電機の配電部品
US11855504B2 (en) Motor
US7821173B2 (en) Bell-armature coil
EP2816711B1 (en) Slip ring device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
KR100991546B1 (ko) 모터용 코일 보빈
US10396613B2 (en) Armature, rotating electrical device, and arma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190165650A1 (en) Motor
US7911094B2 (en) Stepping motor
JP5532534B2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モータ用ステー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
CN107546900B (zh) 被分段的定子和用于互联所述定子的方法
EP3534501B1 (en) Insulator for armature,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18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Denso Co., Ltd.

Address before: Shizuoka

Patentee before: Arsmo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