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8339B - 屏蔽连接器和屏蔽外壳 - Google Patents

屏蔽连接器和屏蔽外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8339B
CN101188339B CN2007101932130A CN200710193213A CN101188339B CN 101188339 B CN101188339 B CN 101188339B CN 2007101932130 A CN2007101932130 A CN 2007101932130A CN 200710193213 A CN200710193213 A CN 200710193213A CN 101188339 B CN101188339 B CN 1011883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eening
housing
negative
contact element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932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88339A (zh
Inventor
西出悟
野田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422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7999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88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8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883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83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降低成本。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和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具有相同的形状,屏蔽外壳(30)的触接部分(35)为这样的,即使得在内侧具有接触点的外触接件(32)和在外侧具有接触点的内触接件(31)沿周向布置,一个屏蔽外壳(30)的内触接件(31)和另一个屏蔽外壳(30)的外触接件(32)沿径向彼此相对应并且接触。由于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和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具有相同的形状,故可以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屏蔽连接器和屏蔽外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屏蔽连接器和一种屏蔽外壳。
背景技术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布No.H11-265754公开了一种屏蔽连接器,其中屏蔽外壳由可彼此连接的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的形式提供,并且两个壳体中的导电路径通过屏蔽外壳与彼此连接的两个壳体相连接而由屏蔽外壳所屏蔽。
由于在上述传统屏蔽连接器中,设置在阳性壳体中的屏蔽外壳和设置在阴性壳体中的屏蔽外壳在形状上不同,故需要制造两种屏蔽外壳,从而增加生产成本。
此外,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布No.H08-88050公开了一种屏蔽连接器,其中管状屏蔽外壳安装在阴性壳体的端子容纳部分的外周表面上。这种屏蔽连接器是这样的,即使得如果阳性壳体的插座配合在端子容纳部分上,则设置在阳性壳体中的配合外壳与屏蔽外壳相连接。
对于用于连接这种屏蔽连接器中的外壳的装置,可以考虑这种结构,其中在端子容纳部分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外壳的内周表面之间限定出间隙,并且将配合外壳插入间隙内。
然而,由于在这种结构中,屏蔽外壳的引导端远离端子容纳部分的外周表面,故如果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在其轴线倾斜时相连接,则插座的引导端可能干涉屏蔽外壳的引导端,从而不利地使屏蔽外壳变形。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可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为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屏蔽连接器,其中管状屏蔽外壳设置在可彼此连接的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的每一个中,在屏蔽外壳的引导端处或者之附近的触接部分与所连接的阳性和阴性壳体相连接,由此在阳  性和阴性壳体中的导电路径由屏蔽外壳所屏蔽,其中:
阳性壳体的屏蔽外壳的触接部分通过沿周向布置在内侧具有接触点的至少一个外触接件和在外侧具有接触点的至少一个内触接件而形成,并且
阴性壳体的屏蔽外壳具有与阳性壳体的屏蔽外壳相同的形状,阴性壳体的屏蔽外壳的外触接件和内触接件沿周方向设置,使得基本上沿径向,或者沿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的方向,优选为基本上垂直于两个壳体的连接方向的方向,与阳性壳体的屏蔽外壳的内触接件和外触接件接触。
由于阳性壳体的屏蔽外壳和阴性壳体的屏蔽外壳具有相同的形状,故可以改善可操作性,尤其可以降低成本(诸如生产成本和/或处理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两个外触接件和两个内触接件以大约90°的间隔交替地布置。
可以建立如下的位置关系,在这种位置关系中,在沿径向按压时,一个屏蔽外壳的两个外触接件与另一个屏蔽外壳的两个内触接件相接合,并且在沿径向按压时,另一个屏蔽外壳的两个外触接件与一个屏蔽外壳的两个内触接件相接合,两个按压方向变换大约90°。因此,阳性壳体的触接部分和阴性壳体的触接部分不可能沿径向移动,故屏蔽外壳的部分的接触状态是稳定的。
更优选地,阳性壳体的屏蔽外壳的触接部分从阳性壳体的基本上面对阴性壳体的表面向前突出,并且由形成在阳性壳体上的插座至少部分围绕起来。
更优选地,沿形成触接部分的外触接件的外表面延伸的一个或多个肋形成在插座的内周表面上。
由于从阴性壳体的(多个)内触接件作用于突入插座中的阳性壳体的(多个)外触接件的径向向外的反作用力由所述肋所支承,故可以为触接件确保足够的接触压力。
最优选地,通过在内触接件和外触接件之间设置一个或多个缝隙,内触接件可独立于外触接件沿径向弹性变形。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屏蔽连接器,尤其是根据上述发明或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屏蔽连接器,其中(优选为基本管状的)阴性屏蔽外壳设置成沿阴性壳体的端子容纳部分的外周表面延伸,在阳性壳体的插座至少部分配合在端子容纳部分上或配合至端子容纳部分的情况下,设置在插座中的阳性屏蔽外壳至少部分插入端子容纳部分的外周表面和阴性屏蔽外壳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中,从而与阴性屏蔽外壳相连接,其中:
端子容纳部分具有位于阴性屏蔽外壳的前端之前的至少一个保护壁,并且
保护壁形成有至少一个插入孔,以允许阳性屏蔽外壳至少部分进入。
由于保护壁设置在阴性屏蔽外壳的前方,故没有来自前方的插座的干涉等使阴性屏蔽外壳变形的可能性,因此提高了可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连接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的过程中,保护壁的外周表面可以基本上与插座的内周表面保持滑动接触。
由于在连接两个壳体的过程中,插座的内周表面在保护壁的外周表面上滑动,故可以防止两个壳体沿径向晃动。
优选地,插座的内周表面和阴性屏蔽外壳的外周表面基本上沿径向与所连接的阳性和阴性壳体保持接触。
由于在两个壳体连接时,插座防止阴性屏蔽外壳径向向外移动,故可以在阴性屏蔽外壳和与阴性屏蔽外壳的内周表面保持接触的阳性屏蔽外壳之间确保足够的接触压力。
更优选地,至少一个密封构件在阴性屏蔽外壳和阳性屏蔽外壳的接触位置之后的某个位置处安装在端子容纳部分上,或者将安装在端子容纳部分上,并且/或者比保护壁的外周表面更加径向向外,并且
优选地,可以基本上与保护壁的外周表面滑动接触的至少一个肋形成在插座的内周表面的与密封构件的紧密接触位置之后的某个位置处。
由于插座的内周表面基本上与密封构件紧密接触,密封构件布置得比保护壁的外周表面更加径向向外,所以插座的内周表面与保护壁的接触区域比与密封构件的紧密接触位置更加径向向内。然而,由于在本发明中,有至少一个肋优选地形成与保护壁的接触区域上,故插座的内周表面可以经由所述肋而与保护壁的外周表面保持接触。此外,由于形成肋,而不是增加插座的厚度,以便使插座的内周表面与保护壁的外周表面保持接触,故不可能在模制期间在插座中产生称为凹陷的变形。
最优选地,阴性屏蔽外壳的前端部分作为与阳性屏蔽外壳的接触部分,并且
保护壁形成有至少一个推动部分,阴性屏蔽外壳的前端部分的外周表面可以与推动部分相接触。
由于阴性屏蔽外壳的接触部分由推动部分移动,以便径向向外脱离,故可以在阴性屏蔽外壳和与阴性屏蔽外壳的内周表面保持接触的阳性屏蔽外壳之间确保有足够的接触压力。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管状屏蔽外壳,这种管状屏蔽外壳设置在可彼此连接的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的每一个中,屏蔽外壳在其引导端处或之附近包括触接部分,其中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中的每个屏蔽外壳的触接部分都将与所连接的阳性和阴性壳体相连接,由此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中的导电路径由屏蔽外壳所屏蔽,其中屏蔽外壳的触接部分包括:
沿周向在内侧具有接触点的至少一个外触接件和沿周向在外侧具有接触点的至少一个内触接件,内触接件和外触接件相对于垂直于两个壳体的连接方向的对称轴基本对称地布置,以致阴性壳体的外触接件和内触接件可沿周方向设置得基本上沿径向与阳性壳体的屏蔽外壳的内触接件和外触接件相接触。
附图说明
在阅读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以下详细说明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应理解的是,即使实施例被分开地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单独特征也可结合到另外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的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相连接的状态的水平截面图,
图2是表示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相分离的状态的水平截面图,
图3是表示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相分离的状态的垂直截面图,
图4是沿图1的X-X的截面图,
图5是屏蔽外壳的前视图,
图6是沿图5的Y-Y的截面图,
图7是沿图5的Z-Z的截面图,
图8是从图5的箭头方向观察的视图,
图9是阳性壳体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相分离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两个壳体相连接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2是阴性壳体的截面图,
图13是阴性壳体的前视图,
图14是阴性屏蔽外壳的侧视图,
图15是阴性壳体的前视图,
图16是沿图6的X-X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第三实施例中的两个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相连接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8是阴性壳体的后视图,
图19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阴性壳体的截面图,
图20是表示第五实施例中的阳性屏蔽外壳和阴性屏蔽外壳并不接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21是表示阳性屏蔽外壳和阴性屏蔽外壳相接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和
图22是第六实施例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附图标记
10M…阳性壳体
10F…阴性壳体
15M…阳性端子接头(导电路径)
15F…阴性端子接头(导电路径)
20…插座
22…肋
30…屏蔽外壳
31…内触接件
32…外触接件
33…对称轴
35…触接部分
41…导电路径
110…阳性壳体
112…阳性端子接头(导电气路径)
114…插座
116…阳性屏蔽外壳
118…肋
120…阴性壳体
123…阴性端子接头(导电路径)
121…端子容纳部分
126…密封构件
128…阴性屏蔽外壳
130…保护壁
131…插入孔
135…推动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在下文中,参考图1至8描述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屏蔽连接器构造为:使得阳性壳体10M和阴性壳体10F相连接,以连接设置在阳性壳体10M中的屏蔽外壳30的引导端和至少部分设置在阴性壳体10F中、或阴性壳体10F上、或阴性壳体10F处的屏蔽外壳30的引导端,由此至少部分地容纳在阳性壳体10M和阴性壳体10F中的导电路径41基本上由屏蔽外壳30所围绕起来,以用于屏蔽。
阳性壳体10M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包括内壳体11M和至少部分围绕内壳体11M的外壳体12M。内壳体11M(优选基本上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外周表面和外壳体12M(优选基本上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内周表面由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四个连接部分13M相连接,这些连接部分13M以基本上相等间距(在四个连接部分13M时优选为大约90°的间隔)周向地隔开,(优选为基本圆柱形的)安装空间14M形成在内壳体11M的外周表面和外壳体12M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此外,四个连接部分13M优选地被布置在相对于垂直线和横向线的45°的位置处,即布置在右上位置、左上位置、右下位置和左下位置。
从插入侧,优选基本上从后方至少部分地插入的阳性端子接头15M的主要部分16M由内壳体11M中的锁定部分17M保持,与阳性端子接头15M的后端相连接的电缆18M在外壳体12M中通过位于内壳体11M后方的后部空间19M,从而从外壳体12M(阳性壳体10M)中拉出。
外壳体12M在内壳体11M之前的区域作为插座20(优选大致为柱形的)。形成在阳性端子接头15M的前端的窄长接片21从待至少部分地容纳至插座20内的内壳体11M的前端表面突出。优选地从插座20的后端表面(与内壳体11M的前端表面平齐的表面)或者后端表面附近的位置基本上向前(平行于两个壳体10M,10F的连接方向CD的方向)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肋22形成在插座20的内周表面上,并且优选地以基本均匀的间隔周向地间隔开。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的肋22的形成区域优选从插座20的后端(或者其附近)至插座器20的纵向中间位置(优选为基本纵向居中的位置)。
屏蔽外壳30将安装至阳性壳体10M内。屏蔽外壳30通过对冲压或切割成指定(预定或可预定的)形状的导电(优选为金属)板进行弯曲、折叠和/或压花等而形成,并且优选地整体具有基本管状形状。屏蔽外壳30的后端部分优选地在整个周围上为基本圆柱形,除后端部分以外的屏蔽外壳30的基本2/3的区域由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优选为基本垂直对称的)内触接件31和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优选为基本两侧对称的)拱形或凸出的外触接件32形成,其中内触接件31呈水平平板的形式。(优选为两个)内触接件31和(优选为两个)外触接件32沿周向以基本均匀的间隔(优选为以90°的间隔)交替地布置。具体地,即使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绕垂直轴线或横向轴线前侧后转动,两个内触接件31布置在上下侧,两个外触接件32布置在左右侧。换句话说,内触接件31和外触接件32相对于对称轴基本对称布置,该对称轴垂直于两个壳体10M,10F的连接方向CD(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并且/或者连接四个连接部分13M的两个对角地布置的连接部分。
与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的接触点设置在每个内触接件31的水平外表面的引导端处或之附近。另一方面,每个外触接件32优选通过向后折叠从前端边缘向后和向内延伸的悬臂状部分而形成有弹性触接件34,弹性触接件34的内表面作为与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的接触点。两个内触接件31的前端(引导端)和两个外触接件32的前端(引导端)构成或形成为触接部分35的一部分,作为与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的接触装置。邻近的内触接件31和外触接件32由基本上从屏蔽外壳30的前端笔直向后延伸的一个或多个缝隙36所分隔开。由于这些缝隙36优选沿内触接件31的相对侧向边缘形成,故内触接件31可独立于外触接件32沿径向弹性变形。
这种屏蔽外壳30在缝隙36与连接部分13M相接合时,(优选基本上从后方)至少部分地插入外壳体12M内,除前端部分以外的内触接件31和外触接件32的区域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安装空间14M.中。屏蔽外壳30的后端部分布置为使得基本上与在外壳体12M中的内壳体11M后方的后方空间19M的内周表面紧密接触,且其前端部分(触接部分35)在插座20中位于内壳体11M的前方。这里,由于外触接件32优选地使其外周表面基本上沿径向与肋22保持接触,故防止了其径向向外的移动。
阴性壳体10F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包括内壳体11F和至少部分围绕内壳体11F的外壳体12F。内壳体11F(优选基本上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外周表面和外壳体12F(优选基本上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内周表面由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四个连接部分13F连接起来,连接部分13F以基本均匀的间距(在四个连接部分13F时,以大约90°的间隔)周向地隔开,(优选为基本圆柱形的)安装空间14F形成在内壳体11F的外周表面和外壳体12F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此外,四个连接部分13F被布置在相对于垂直线和横向线的大约45°的位置处,即右上位置、左上位置、右下位置和左下位置。
(优选从后方插入的)阳性端子接头15F的主要部分16F由内壳体11F中的锁定部分17F保持,与阳性端子接头15F的后端相连接的电缆18F在外壳体12F中通过内壳体11F后方的后部空间19F,以从外壳体12F(阴性壳体10F)中拉出。此外,外壳体12F形成有(优选为基本管状的)配合部分24,配合部分24至少部分地围绕对应于内壳体11F的外壳体12F的区域,并且具有开放的前侧。阳性壳体10M的插座20可至少部分地配合或插入该管状配件部分24和外壳体12F之间的间隙内。
屏蔽外壳30安装至阴性壳体10F内。屏蔽外壳30优选地具有与上述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基本相同的形状。具体地,两个屏蔽外壳30优选为相同类型的零件。当屏蔽外壳30安装在阴性壳体10F中时,包括前端部分的内触接件31和外触接件32的几乎整体至少部分容纳在内壳体11F和外壳体12F之间的安装空间14F中。此外,外触接件32的径向向外的移动优选地被其外周表面与外壳体12F的内周表面的接触所阻止。
然而,在安装在上述阳性壳体10M中的屏蔽外壳30中,两个内触接件31布置在例如上下侧,而两个外触接件32布置在左右侧,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被安装成使得两个内触接件31布置在左右侧,而两个外触接件32布置在上下侧。具体地,处于与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基本相同的定向的这个屏蔽外壳30相对于垂直轴线前侧后转动,所得的屏蔽外壳30沿周向旋转大约90°(或者旋转的角度为内触接件31和外触接件32之间的间隔的整数倍),从而设置了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的定向。
换句话说,内触接件31和外触接件32布置成使得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的对称轴33基本上平行于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的对称轴33。如果前端处的触接部分35彼此相对,从而使两个对称轴33以这种方式基本平行,则一个屏蔽外壳30的内触接件31基本上对应于另一个屏蔽外壳30的外触接件32,并且一个屏蔽外壳30的外触接件32基本上对应于另一个屏蔽外壳30的内触接件31。
接下来描述这个实施例的操作。
两个壳体10M,10F通过操作可移动构件(诸如杆40)而相连接(或者有助于两个壳体10M,10F的连接),可移动构件设置在壳体10M,10F中的一个壳体上,或者设置在一个壳体中,例如设置在阴性壳体10F上。由于借助可移动构件(诸如杆40)的连接装置具有已知的结构,故不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在连接两个壳体10M,10F的过程中,插座20至少部分进入管状配合部分24,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的前端部分至少部分进入阴性壳体10F的安装空间14F。当两个壳体10M,10F基本正确连接起来时,阳性端子接头15M的接片21至少部分进入阴性端子接头15F的主要部分16F,由此两个端子接头15M,15F电连接起来。此外,阳性壳体10M的内触接件31的外表面弹性地接触阴性壳体10F的外触接件32的弹性触接件34的内表面,阳性壳体10M的外触接件32的弹性触接件34的内表面弹性地接触到阴性壳体10F的内触接件31的外表面,由此两个屏蔽外壳30的前端(触接部分35)电连接。采用这种方式,由阳性壳体10M中的阳性端子接头15M、阴性壳体10F中的阴性端子接头15F、至少部分容纳在阳性壳体10M中的电缆18M的区域、和至少部分容纳在阴性壳体10F中的电缆18F的区域所形成的导电路径41通过基本上由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和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所围绕而受到屏蔽。
在本实施例中,屏蔽外壳30形成为使得在内侧具有接触点的外触接件32和在外侧具有接触点的内触接件31周向地布置,并且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的外触接件32和内触接件31基本上沿径向(或者沿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的方向,优选为基本上垂直于连接方向CD的方向)分别接触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的内触接件31和外触接件32。
屏蔽外壳30优选地还形成为使得外触接件32和内触接件31相对于对称轴33基本上对称布置,其中对称轴33垂直于两个壳体10M,10F的连接方向CD,并且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和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布置为使得其对称轴33彼此基本平行。
因此,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和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可以优选地具有相同的形状,由此可实现部件的成本上的降低。
此外,由于优选的两个外触接件32和优选的两个内触接件31优选地以大约90°的间隔交替地布置,故可以建立如下的位置关系,在这种位置关系中,在沿径向(或者沿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的方向,优选为基本上垂直于连接方向CD的方向)按压时,一个屏蔽外壳30的两个外触接件32接合另一个屏蔽外壳30的两个内触接件31,并且在沿径向(或者沿成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的方向,优选为基本上垂直于连接方向CD的方向)按压时,另一个屏蔽外壳30的两个外触接件32接合一个屏蔽外壳30的两个内触接件31,按压方向优选地周向变换大约90°。因此,阳性壳体10M的触接部分35和阴性壳体10F的触接部分35不可能沿径向(垂直方向和横向方向)移动,故稳定了屏蔽外壳30的触接部分35的接触状态。此外,由于触接部分35确保了四个接触位置,故接触可靠性较高。
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的触接部分35从面对阴性壳体10F的阳性壳体10M的表面(即插座20的后端表面)向前突出,并且由插座20所围绕。从阴性壳体10F的内触接件31作用于阳性壳体10M的外触接件32的径向向外的反作用力由一个或多个肋22所支承,故可以为触接件31,32确保足够的接触压力。
因此,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和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具有相同的形状,屏蔽外壳30的触接部分35为这样的,即使得在内侧具有接触点的外触接件32和在外侧具有接触点的内触接件31沿周向布置,一个屏蔽外壳30的内触接件31和另一个屏蔽外壳30的外触接件32沿径向彼此相对应并且接触。由于阳性壳体10M的屏蔽外壳30和阴性壳体10F的屏蔽外壳30具有相同的形状,故可以降低成本。
<改进实施例>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描述的和示出的实施例。例如,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还包括以下实施例。
(1)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了两个外触接件和两个内触接件,但是根据本发明,可设置一个、三个或更多个的外触接件和一个、三个或更多个的内触接件。
(2)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仅是外触接件具有弹性触接件,但是根据本发明,弹性触接件可以仅设置在内触接件上,或者设置在外触接件和内触接件上。
(3)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外触接件为拱形的,但是根据本发明,外触接件可以为板状的。
(4)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内触接件为板状的,但是根据本发明,内触接件可以为弯曲的。
<第二实施例>
在下文中,参考图9至16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屏蔽连接器由可沿连接方向CD彼此连接和分离的阳性壳体110和阴性壳体120组成。
阳性壳体110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其中,阳性端子接头112(作为优选的导电路径)的端子主要部分112a将至少部分容纳在(优选为基本圆柱形的)壳体主体111中,壳体主体111的轴线基本上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平行于两个壳体110,120的连接方向CD的方向)延伸,与阳性端子接头112的后端相连接的屏蔽电缆113优选地从壳体主体111基本上向后地拉出。壳体主体111形成有基本向前突出的(优选为基本圆柱形的)插座114,在阳性端子接头112的前端处的接片112b至少部分容纳在插座114中。基本上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贯穿的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安装孔115形成在壳体主体111中,并且同时优选地周向地隔开,(优选为基本上圆柱形的)金属阳性屏蔽外壳116安装在这些安装孔115中。屏蔽电缆113的屏蔽层(优选地包括编织线113a)经由管状连接构件117而与阳性屏蔽外壳116的后端电连接。
阳性屏蔽外壳116形成有基本上向前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上下)(优选为基本上悬臂状的)阳性触接件116。每个阳性触接件116a都优选地具有窄长形状,具有基本不变的宽度,阳性触接件116a的延伸方向基本上平行于两个壳体110,120的连接和分离方向。每个阳性触接件116a的前端的外表面作为与阴性屏蔽外壳128的触接部分,并且从壳体主体111的前端至少部分突出至插座114内。
此外,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基本直线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肋形成在插座114的内周表面上。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的肋118的形成区域优选地仅位于插座114的后部(优选为基本后半区域)中,优选地,既没有肋118,也没有其它突起形成在插座114的前部(优选为基本前半区域)中。
阴性壳体120为端子容纳部分和基本圆柱形的管状配合部分122的整体组件,其中端子容纳部分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优选地具有基本圆柱形的形状,圆柱形的形状的轴线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延伸;配合部分122至少部分围绕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前部(优选为基本前半区域)。管状配合部分122向前突出,并且管状配合部分122的后端与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相连接。阴性端子接头123(作为优选的导电路径)将至少部分容纳在端子容纳部分121中,与阴性端子接头123的后端相连接的屏蔽电缆124优选地从端子容纳部分121基本向后地拉出。
随后将描述的、用于围绕阴性屏蔽外壳128的至少一部分的管状围绕部分125形成在管状配合部分122的后端处或者之附近,环状密封构件126将安装在围绕部分125的外周表面上。密封构件126定位得比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外周表面更加径向向外。
基本上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贯穿的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安装孔127形成在端子容纳部分121中,并且同时优选地周向地隔开。基本圆柱形的金属阴性屏蔽外壳128安装在这些安装孔127中。屏蔽电缆124的屏蔽层(优选为包括编织线或屏蔽膜124a)将优选地经由管状连接构件129而与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后端电连接。
阴性屏蔽外壳128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上下)(优选为基本上悬臂状的)阴性触接件128a,阴性触接件128a呈板的形式,板优选地弯曲成具有基本上与端子容纳部分121同心的拱形形状,并且沿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向前延伸。阴性触接件128a与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间隔开,且阴性触接件128a的延伸方向基本上平行于两个壳体110,120的连接和分离方向。通过向后向内折叠而向后延伸的可弹性变形(并且优选为基本上悬臂状)接触部分128b形成在每个阴性触接件128a的前端处或者之附近。接触部分128b优选地具有窄于阴性触接件128a的宽度的宽度,并且位于阴性触接件128a的宽度方向中间位置(优选为基本上位于宽度方向中心)。接触部分128b的宽度优选为基本上等于阳性触接件116a的宽度。虽然接触部分128b的内表面与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在两个壳体110,120分离时弹性接触,但是阳性触接件116a的前端部分至少部分插入接触部分128b和端子容纳部分121之间的间隙内,并且阳性触接件116a的外表面和接触部分128b的内表面在两个壳体110,120连接时电接触以及弹性接触。
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上下)保护壁130整体地或者一体地形成在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的前端处或者之附近。保护壁130优选为基本风扇形,这个形状通过沿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前端的外周在周向上延伸而形成,同时保护壁130优选为基本上与端子容纳部分121同心,并且定位得比阴性触接件128a的前端(接触部分128b)更加靠前,保护壁130的前表面基本上为连续的和/或与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前表面平齐。沿周向的保护壁130的形成区域优选地宽于接触部分128b的形成区域,以便从前方在至少部分宽度上,优选为在基本整个宽度上覆盖接触部分128b。然而,由于阴性触接件128a的宽度优选为大于保护壁130的宽度,故阴性接触128a的相对的左边缘和右边缘从保护壁130突出(见图13)。
这些拱形或弯曲的保护壁130的外周表面优选地具有与同样的拱形或弯曲的阴性触接件128a的外周表面基本相同的曲率半径,当从前方观察时,保护壁130的外周表面和阴性触接件128a的外周表面基本彼此平齐地至少部分地重叠。具体地,从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至保护壁130的外周表面的距离优选地基本上等于从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至阴性触接件128a的外周表面的距离。此外,每个保护壁130都形成有用于允许阳性触接件116a穿入的至少一个缝隙状插入孔131,和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贯穿保护壁130的插入孔161。此外,引导斜面132优选地形成在每个插入孔131的前开放边缘处(阳性触接件116a插入的地方)。
接下来,描述第二实施例的操作。
在连接阳性壳体110和阴性壳体120之时,插座114稍微配合至端子容纳部分121和管状配合部分122之间的圆柱形空间内,具有已知形状且从阳性壳体110的外周表面突出的一个或多个凸轮随动件(未示出)至少部分插入安装在阴性壳体120的外周表面上的可移动构件(诸如杆133)的凸轮凹槽134的进口内。如果此后操作可移动构件(优选地是杆133旋转或枢转),则通过由凸轮沟槽134和凸轮随动件的接合所产生的凸轮作用(或者由凸轮作用协助)而彼此相对地拉动两个壳体110,120,从而达到连接状态。
在连接两个壳体110,120的过程中,如果进入管状配合部分122的插座114为倾斜的,则插座114的引导端可能会接触阴性屏蔽外壳128(阴性触接件128和接触部分128b)的前端,导致阴性屏蔽外壳128的不意的变形,诸如颤动(bucking)。然而,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保护壁130基本设置在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前方,故插座114仅与保护壁130相接触,但是不与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前端相接触,即使其引导端从前方朝阴性屏蔽外壳128前进也如此。保护壁130防止了不仅由插座114所引起的,而且由可能至少部分进入管状配合部分122的异物所引起的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变形。
此外,由于一个或多个插入孔131形成在保护壁130中,以及一个或多个引导斜面132形成在插入孔131的开放边缘处,故对阳性屏蔽外壳116进入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和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的移动没有阻碍。由于至少部分进入插入孔131的阳性屏蔽外壳116防止了其径向位移,故阳性屏蔽外壳116的引导端不可能接触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前端。
在连接两个壳体110,120的过程中,形成在插座114的内周表面上的肋118在保护壁130的外周表面上滑动,因此可以防止两个壳体110,120沿径向的晃动。
此外,当阳性壳体110和阴性壳体120相连接起来时,插座114的肋118和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前端的外周表面沿径向彼此接触。由于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前端(即接触部分128b)通过与插座114相接触而防止了其径向向外的位移,故可以在阴性屏蔽外壳128的接触部分128b和与接触部分128b的内周表面保持接触的阳性屏蔽外壳116之间确保有足够的接触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构件126设置在阴性屏蔽外壳128和阳性屏蔽外壳116的接触位置后方的端子容纳部分121上,并且其比保护壁130的外周表面更加径向向外,插座114的引导端的内周表面基本上与密封构件126的外周表面紧密接触。因此,与保护壁130接触的插座114的内周表面的区域(即在插座114的后端处的区域)比插座114与密封构件126的紧密接触位置(即插座114的引导端)更加径向向内。因此,一个或多个肋118在插座114的内周表面上形成在与保护壁130的接触区域中,插座114的内周表面经由这些肋118而与保护壁130的外周表面保持接触。
可以想到,增大插座114的厚度,以便保持插座114的内周表面与保护壁130的外周表面相接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插座114可能由于在模制阳性壳体110的过程中凹陷而变形。此时,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形成肋118的方法,而不是增厚。因此,不可能在模制期间产生称为凹陷的插座114的变形。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17和18描述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二实施例的每个保护壁130都形成有推动部分135。由于其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相似或者相同,故通过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这些结构,而不对相似或相同的结构的构造、操作和作用进行描述。
每个推动部分135从保护壁130的外周向端边缘,在至少部分的保护壁130的宽度,优选为在保护壁130的基本整个宽度上向后突出(优选以悬垂或底切的方式),从而形成与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同心的拱形的或曲线的或弯曲的肋。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前端部的外周表面(即形成有与阳性屏蔽外壳116的接触部分128b的那个部分)基本上沿径向与推动部分135的内周表面相接触。由于通过这些推动部分135防止了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前端部分(接触部分128b)的径向向外的脱离移动,故可以在阴性屏蔽外壳128和与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内周表面保持接触的阳性屏蔽外壳116之间确保有足够的接触压力。此外,插座114的肋118可基本上与推动部分135的外周表面滑动接触。
<第四实施例>
参考图19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推动部分136比第三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推动部分135更加向后地延伸,以致其外周表面基本上变为连续的,和/或与密封构件126将安装在其上的围绕部分125的外周表面齐平。由于其他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中的结构相似或者相同,故通过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这些结构,而不对相似或相同的结构的构造、操作和作用进行描述。
根据第四实施例,由于阴性屏蔽外壳128的阴性触接件128a在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上对应于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区域覆盖在至少部分长度上,优选地覆盖在基本整个长度上,故可以可靠地防止插座114和阴性触接件128的干涉。
<第五实施例>
参考图20和21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第五实施例的接触部分128c在形状方面不同于第四实施例的阴性触接件128a的接触部分128b。由于其他的结构与第四实施例中的结构相似或者相同,故通过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这些结构,而不对相似或相同的结构的构造、操作和作用进行描述。
接触部分128c形成在阴性接触部分128a的前端处或者之附近,从推动部分136的内周表面基本向前延伸同时倾斜得向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靠近阴性。此外,(优选为基本半球形的)支承点部分137在每个推动部分136的内周表面上的稍微在接触部分128c的后端的后方的某个位置处突出。相对应的阴性触接件128a的外周表面基本上与支承点部分137相接触。除非阴性屏蔽外壳128与阳性屏蔽外壳116相接触,否则接触部分128c的前端保持与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弹性接触。
如果阳性屏蔽外壳116通过穿过保护壁130而至少部分地插入阴性屏蔽外壳128和端子容纳部分121之间的间隙内,则在支承点部分137之前的阴性触接件128的区域(即包括接触部分128c的区域)弹性变形,使得朝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倾斜,其中,阴性触接件128与支承点部分137的接触位置基本上作为支承点。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当阴性触接件128a弹性变形时,从弹性变形的支承点的位置(支承点部分137)至与阳性屏蔽外壳116的接触位置(接触部分128c)的距离为稳定的,故可以稳定阴性触接件128a的弹性变形量,即稳定接触部分128c与阳性屏蔽外壳116的弹性接触压力。
<第六实施例>
参考图22描述本发明的第六优选实施例。第六实施例的支承点部分138在其形状方面不同于第五实施例的支承点部分。由于其他的结构与第五实施例中的结构相似或者相同,故通过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这些结构,而不对相似或相同的结构的构造、操作和作用进行描述。
虽然在第五实施例中,支承点部分137形成在推动部分136的内周表面上,但是在第六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支承点部分138形成在阴性触接件128a上。支承点部分138为布置在接触部分128c的后端并且向外突出的(优选为基本半球形的)突起。除非阴性屏蔽外壳128与阳性屏蔽外壳116相接触,否则支承点部分138保持与推动部分136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接触部分128c的前端保持与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弹性地接触。
因此,为了防止屏蔽外壳的变形,在阳性壳体110的插座114配合在端子容纳部分121上时,设置在插座114中的阳性屏蔽外壳116插入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和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内,从而与阴性屏蔽外壳128相连接。由于端子容纳部分121具有设置在阴性屏蔽外壳28的前端之前的保护壁130,故来自前方的插座114的干涉等不可能使阴性屏蔽外壳128变形。每个保护壁130都形成有用于允许阳性屏蔽外壳116进入的插入孔131。
<改进实施例>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描述的和示出的实施例。例如,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还包括以下实施例。
(1)保护壁可形成为使得其前表面定位得比端子容纳部分的前端表面更加靠后。
(2)保护壁可以为与端子容纳部分相分离的部分。
(3)在两个壳体的连接过程中,保护壁的外周表面和插座的内周表面可以不相接触。
(4)在两个壳体相连接时,插座的内周表面和阴性屏蔽外壳的外周表面可以不相接触。
(5)为了保持插座的内周表面与保护壁相接触,可增加插座的厚度,以便于接触保护壁,而不是形成肋。

Claims (11)

1.一种屏蔽连接器,其中管状屏蔽外壳(30)设置在能够彼此连接的阳性壳体(10M)和阴性壳体(10F)的每一个中,位于所述屏蔽外壳(30)的引导端处或者引导端附近的触接部分(35)与所连接的所述阳性和阴性壳体(10M,10F)相连接,由此所述阳性和阴性壳体(10M,10F)中的导电路径(15M,15F)由所述屏蔽外壳(30)所屏蔽,其中:
所述阳性壳体(10M)的所述屏蔽外壳(30)的所述触接部分(35)通过沿周向将具有接触点的至少一个外触接件(32)布置在内侧和具有接触点的至少一个内触接件(31)布置在外侧而形成,并且
所述阴性壳体(10F)的所述屏蔽外壳(30)具有与所述阳性壳体(10M)的所述屏蔽外壳(30)相同的形状,且其外触接件(32)和内触接件(31)沿周向定位,以基本上沿径向接触所述阳性壳体(10M)的所述屏蔽外壳(30)的所述内触接件(31)和所述外触接件(3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两个外触接件(32)和两个内触接件(31)以大约90°的间隔交替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所述阳性壳体(10M)的所述屏蔽外壳(30)的所述触接部分(35)从所述阳性壳体(10M)的面对所述阴性壳体(10F)的表面向前突出,并且由形成在所述阳性壳体(10M)上的插座(20)至少部分地围绕起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沿形成所述触接部分(35)的所述外触接件(32)的外表面延伸的一个或多个肋(22)形成在所述插座(20)的内周表面上。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通过在所述内触接件(31)和所述外触接件(32)之间设置一个或多个缝隙(36),所述内触接件(31)能够独立于所述外触接件(32)而沿径向弹性变形。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阴性屏蔽外壳(128)设置为沿阴性壳体(120)的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延伸,在阳性壳体(110)的插座(114)至少部分配合在所述端子容纳部分(121)上的情况下,设置在所述插座(114)中的阳性屏蔽外壳(116)至少部分地插入所述端子容纳部分(121)的外周表面和所述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中,从而与所述阴性屏蔽外壳(128)相连接,其中:
所述端子容纳部分(121)具有位于所述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前端之前的至少一个保护壁(130),并且
所述保护壁(130)形成有至少一个插入孔(131),以允许所述阳性屏蔽外壳(116)至少部分进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在连接所述阳性和阴性壳体(110,120)的过程中,所述保护壁(130)的外周表面能够与所述插座(114)的内周表面保持滑动接触。
8.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所述插座(114)的内周表面和所述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外周表面基本上沿径向与所连接的所述阳性和阴性壳体(110,120)保持接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
至少一个密封构件(126)在所述阴性屏蔽外壳(128)和所述阳性屏蔽外壳(116)的接触位置之后的位置处或者在比所述保护壁(130)的外周表面更加径向向外的位置处安装在所述端子容纳部分(121)上,并且
能够与所述保护壁(130)的外周表面滑动接触的至少一个肋(118)形成在所述插座(114)的内周表面的位于与所述密封构件(126)的紧密接触位置之后的位置处。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中:
所述阴性屏蔽外壳(128)的前端部分用作与所述阳性屏蔽外壳(116)的接触部分,并且
所述保护壁(130)形成有至少一个推动部分(135),所述阴性屏蔽外壳(128)的所述前端部分的外周表面能够与推动部分(135)相接触。
11.一种管状屏蔽外壳(30),该管状屏蔽外壳(30)设置在能够彼此连接的阳性壳体(10M)和阴性壳体(10F)的每一个中,所述屏蔽外壳(30)在其引导端处或之附近包括触接部分(35),其中所述阳性和阴性壳体(10M,10F)中的每个屏蔽外壳(30)的触接部分(35)都将与所连接的所述阳性和阴性壳体(10M,10F)相连接,由此所述阳性和阴性壳体(10M,10F)中的导电路径(15M,15F)由所述屏蔽外壳(30)所屏蔽,其中所述屏蔽外壳(30)的所述触接部分(35)包括:
沿周向的在内侧具有接触点的至少一个外触接件(32)和沿周向的在外侧具有接触点的至少一个内触接件(31),所述内触接件(31)和所述外触接件(32)相对于垂直于所述两个壳体(10M,10F)的连接方向(CD)的对称轴基本对称布置,从而所述阴性壳体(10F)的外触接件(32)和内触接件(31)能够沿周向定位,以基本上沿径向与所述阳性壳体(10M)的所述屏蔽外壳(30)的所述内触接件(31)和所述外触接件(32)相接触。
CN2007101932130A 2006-11-20 2007-11-20 屏蔽连接器和屏蔽外壳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83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2724 2006-11-20
JP2006-312724 2006-11-20
JP2006312724A JP4821573B2 (ja) 2006-11-20 2006-11-20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2007042235 2007-02-22
JP2007-042235 2007-02-22
JP2007042235A JP4779993B2 (ja) 2007-02-22 2007-02-22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8339A CN101188339A (zh) 2008-05-28
CN101188339B true CN101188339B (zh) 2010-09-29

Family

ID=39480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321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8339B (zh) 2006-11-20 2007-11-20 屏蔽连接器和屏蔽外壳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21573B2 (zh)
CN (1) CN1011883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69487B (en) * 2009-04-15 2012-08-15 Tyco Electronics Ltd Uk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03227390A (zh) * 2012-01-31 2013-07-31 健和兴端子股份有限公司 屏蔽型连接器组成
DE102017101414A1 (de) * 2017-01-25 2018-07-26 Sma Solar Technology Ag Emv abschirmende dichtung und elektrisches oder elektronisches gerät mit einer dichtung
JP6927118B2 (ja) 2018-03-29 2021-08-2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車載用電動圧縮機
DE102019200713B3 (de) * 2019-01-22 2020-07-23 Robert Bosch Gmbh Ethernet-Steckverbind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mit einem Ethernet-Steckverbinder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0756A (zh) * 2004-06-17 2005-12-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屏蔽连接器及其与屏蔽导体通路的连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35001A (ja) * 1997-06-03 1998-12-18 Nec Corp シールド付き同型コネクタ
JP2000021511A (ja) * 1998-07-06 2000-01-2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4158877B2 (ja) * 2001-07-04 2008-10-0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3997894B2 (ja) * 2002-11-18 2007-10-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0756A (zh) * 2004-06-17 2005-12-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屏蔽连接器及其与屏蔽导体通路的连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11-265754A 1999.09.28
JP平8-88050A 1996.04.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8339A (zh) 2008-05-28
JP4821573B2 (ja) 2011-11-24
JP2008130310A (ja) 2008-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8339B (zh) 屏蔽连接器和屏蔽外壳
EP2296234B1 (en) A shielded connector
US10411405B2 (en) Connector mateable with and removeable from a mating connector by rotation of a lever
CN107026360B (zh) 连接器
CN101141035B (zh) 防护连接器及其安装方法
CN107039824A (zh) 连接器
CN100541938C (zh) 用于屏蔽的插塞连接器的接触元件
CN203589373U (zh) 用于emi连接器的垫圈
CN101499581A (zh)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7026353B (zh) 连接器
CN103843208B (zh) 接头连接器
CN101359794A (zh) 电连接器
CN104937787A (zh) 杆式连接器
CN110226266B (zh) 屏蔽连接器及阳侧屏蔽端子
CN107039838B (zh) 连接器
CN107039825A (zh) 连接器
US10454221B2 (en) Connector mountable on an upper surface of a circuit board
JP2012079552A (ja) コネクタ
CN101997245B (zh) 连接器安装结构
CN100588043C (zh) 屏蔽连接器、配合屏蔽连接器及屏蔽连接器组件
CN101359791B (zh) 连接器和用于该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JP2017050199A (ja) コネクタ
CN102055106B (zh) 连接器、系列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5379026A (zh) 连接器
CN103904459A (zh) 线缆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