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2992A - 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方法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方法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2992A
CN101182992A CNA2007103014237A CN200710301423A CN101182992A CN 101182992 A CN101182992 A CN 101182992A CN A2007103014237 A CNA2007103014237 A CN A2007103014237A CN 200710301423 A CN200710301423 A CN 200710301423A CN 101182992 A CN101182992 A CN 1011829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eam
differential confocal
ultra
detector output
measur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3014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23716C (zh
Inventor
谭久彬
刘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super precis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B20071030142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23716C/zh
Publication of CN101182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29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371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3716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包括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二向色镜,部分色差校正物镜,以及,计算机装置。本装置可以通过利用不同波长光束聚焦产生理想聚焦面平移的色散特性,形成两个部分重叠的线性测量区域,获得了两个具有双极性跟踪特性的线性测量区,不但量程范围扩展近一倍,而且实现测量区交替跟踪测量;通过多超分辨滤波器的独立调制,可以根据应用需要,分别在两个线性测量区内获得一致或不一致的横向、轴向扫描特性,在保留差动及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技术优点的情况下,使测量装置线性范围得到显著扩展。

Description

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方法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精密测量领域,是一种用于微结构光学元件、微结构机械元件、集成电路元件中三维微细结构、微台阶、微沟槽线宽、深度及表面形状测量的超精密非接触测量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共焦点扫描测量技术是微光学、微机械、微电子领域中测量三维微细结构、微台阶、微沟槽线宽、深度及表面形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其基本思想由M.Minsky于1957年提出,并于1961年获得了美国专利,其基本技术思想是通过引入针孔探测器抑制杂散光,并产生了轴向层析能力,该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轴向响应信号在测量面准焦区域附近测量灵敏度不高,因此只适用于离焦位移测量。此后,在M.Minsky提出的共焦扫描成像技术基础上衍生出双光子荧光显微技术、单光子荧光显微技术、4PI荧光共焦显微技术、激光干涉共焦显微技术、θ共焦显微技术、彩色共焦、差动共焦扫描测量技术等多种类型的共焦测量技术。
双光子荧光显微技术、单光子荧光显微技术和4PI荧光共焦显微技术基本技术特征是利用照明光束作用,样品吸收一个入射光子,产生荧光辐射,实现三维成像,此类技术适用于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激光干涉共焦显微技术是利用双频激光技术和共焦扫描测量技术相结合,采用相位测量技术实现长度测量,此类技术对激光频率稳定性要求很高,而且测量范围相对较小;θ共焦显微技术是一种基于扫描测量原理的测量技术,可以提高测量效率,但是测量精度相对较低;彩色共焦测量方法采用宽光谱非相干光进行照明,采用传统共焦结构,通过分析探测信号光谱变化实现位移测量,该方法与传统共焦技术相比提高了测量范围,并提高了测量表面的倾斜允限,但是测量速度相对较低,而且响应信号强度较弱,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信号噪声比;差动共焦扫描测量技术及三差动共焦测量技术,通过对探测器等距离离焦,并对探测光强信号做减法运算,获得双极性跟踪特性,使测量范围和轴向测量分辨力得到提高;超分辨共焦扫描测量技术及超分辨差动共焦扫描测量技术通过光瞳滤波提高了轴向和径向分辨力,但是差动及超分辨差动扫描测量技术的线性范围一般只有5一10μm,相对较小的线性范围制约了该技术的应用范畴。
差动及超分辨差动共焦探测为已公开技术,因此本发明将差动共焦探测和超分辨技术视为已知技术。
一种典型的超分辨差动共焦检测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激光器1,所述激光器1发光波长为λ1,针孔3、8、10,所述针孔3、8、10具有相同通光口径,其中针孔3用于生成理想点光源,针孔8、10与光电探测器12、11一一对应构成点探测器,探测测量表面离焦产生的强度变化信号,光电探测器11置于远焦平面处,光电探测器12置于近焦平面处;还包括准直物镜4用于准直针孔3生成的理想点光源;偏振分光镜5与四分之一波片13相结合,用于分离激光器发出光束与测量表面反射的测量光束;超分辨滤波器31用于进行横向、轴向或三维超分辨,以提高横向分辨力和轴向分辨力;部分色差校正物镜15用于聚焦测量光束;分光镜6用于等强度分离由测量表面反射的测量光束,以形成差动探测;探测聚焦物镜7、9用于聚焦测量光束,以形成测量点的共轭像。
附图2为上述系统的一种典型波长响应曲线,如图所示,其线性测量区间为AX,测量原点为O1,即当测量面位置由A运动到位置X时,可以有效地进行差动或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然而,在这种系统中,通过使用大数值孔径聚焦物镜而获得的高轴向测量分辨力与轴向测量范围扩展是矛盾的,即轴向分辨力越高,其线性测量范围越小,这种相对狭小的线性测量范围是制约现有差动及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三维微细结构、微台阶、微沟槽线宽、深度及表面形状测量的超精密非接触测量方法与装置。
为克服现有差动及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方法线性测量范围小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在不牺牲轴向分辨力,保留已公开的差动及超分辨差动扫描测量技术横向、轴向分辨力高,具有双极性跟踪特性,能抑制共模干扰的技术优点前提下,进一步扩展线性测量范围。
按照本发明,所述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包括:
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用于输出具有第一波长的第一测量相干光束,以及接收具有第一波长的第一反射光束,并根据所接收的具有第一波长的第一反射光束产生第一近离焦探测器输出和第一远离焦探测器输出;
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用于输出具有第二波长的第二测量相干光束,以及接收具有第二波长的第二反射光束,并根据所接收的具有第二波长的第二反射光束产生第二近离焦探测器输出和第二远离焦探测器输出;
二向色镜,所述第一测量相干光束和第二测量相干光束分别入射至该二向色镜,该二向色镜用以汇合第一测量相干光束和第二测量相干光束,以及将从部分色差校正物镜透射回的光束分离为具有第一波长的第一反射光束和具有第二波长的第二反射光束;
部分色差校正物镜,设置于二向色镜与被测物之间,用以将第一测量相干光束和第二测量相干光束汇合后的光束分别聚焦于远离部分色差校正物镜的第一焦平面和临近部分色差校正物镜的第二焦平面,其中,第一焦平面为第一测量相干光束的聚焦平面,第二焦平面为第二测量相干光束的聚焦平面,且保证第一焦平面与第二焦平面的位置差不大于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线性测量区一半与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线性测量区一半之和;部分色差校正物镜还用以将位于第一焦平面和第二焦平面之间的被测物反射的光透射至二向色镜;
以及,
计算机装置,读取并记录第一近离焦探测器输出、第一远离焦探测器输出、第二近离焦探测器输出和第二远离焦探测器输出,并分别根据第一近离焦探测器输出与第一远离焦探测器输出之差生成第一轴向测量响应曲线,以及根据第二远离焦探测器输出和第二近离焦探测器输出之差生成第二轴向测量响应曲线。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参照第一轴向测量响应曲线,当检测到第一近离焦探测器输出与第一远离焦探测器输出之差等于第二远离焦探测器输出和第二近离焦探测器输出之差时,参照第二轴向测量响应曲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融合基于单光束测量的差动及超分辨差动共焦探测技术方法,引入复色相干光束,利用不同波长光束聚焦产生理想聚焦面平移的色散特性,形成两个部分重叠的线性测量区域,获得了两个具有双极性跟踪特性的线性测量区,不但量程范围扩展近一倍,而且实现测量区交替跟踪测量;通过多超分辨滤波器的独立调制,可以根据应用需要,分别在两个线性测量区内获得一致或不一致的横向、轴向扫描特性,在保留差动及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技术优点的情况下,使测量装置线性范围得到显著扩展。不一致的横向、轴向扫描特性应用价值在于分别获得横向最优特性和轴向最优特性。此外,还继承了现有的差动及超分辨差动共焦探测装置的特性,即抑制共模噪声,有益于提高信号噪声比。
附图说明
图1  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典型的超分辨差动共焦检测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2  为图1中的超分辨差动共焦检测系统的轴向光强探测信号曲线图。
图3  为本依照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原理示意图。
图4  为图3中的复色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轴向光强探测信号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3,本发明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包括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100,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100包括第一激光器1、第一激光器发出第一波长λ1的光,所述第一波长的光通过第一准直聚焦物镜2、第一针孔3以及第一准直聚焦物镜4准直,再通过第一偏振分光镜5分为两束偏振光,其中一束偏振光通过第一分光镜6分光后一束通过第一探测聚焦物镜7以及第二针孔8后由位于近离焦平面处的第一光电探测器12接收,另一束通过第二探测聚焦物镜9以及第三针孔10后由位于远离焦平面处的第二光电探测器11接收,另一束偏振光通过第一四分之一波片13和第一超分辨滤波器31以45度角入射至二向色镜14。
对于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100,所述第一激光器发出波长为λ1的线偏振光;所述第一针孔、第二针孔、第三针孔最好具有相同通光口径,其中第一针孔用于生成理想点光源,第二针孔、第三针孔、分别与第一光电探测器、第二光电探测器、一一对应构成点探测器,探测被测物离焦产生的强度变化信号,第二光电探测器置于远焦平面处,第一光电探测器置于近焦平面处;第一准直物镜用于与第一针孔生成理想点光源;第一偏振分光镜与第一四分之一波片相结合,用于分离激光器发出光束与测量表面反射的测量光束;第一超分辨滤波器用于进行横向、轴向或三维超分辨,以提高横向分辨力和轴向分辨力。第一分光镜、用于等强度分离由测量表面反射的测量光束,以形成差动探测;第一探测聚焦物镜、第二探测聚焦物镜、用于聚焦测量光束,以形成测量点的共轭像。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输出则为第一光电探测器与第二光电探测器的输出之差。
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200,包括第二激光器18、第二激光器18发出第二波长λ2的线偏振光,所述第二波长的光通过第二准直聚焦物镜19、第四针孔20以及第一准直聚焦物镜21准直、再通过第二偏振分光镜22分为两束偏振光,其中一束偏振光通过第二分光镜分光24后一束通过的第三探测聚焦物镜28以及第五针孔29后由位于远离焦平面处的第三光电探测器30接收,另一束通过第四探测聚焦物镜25以及第六针孔26后由位于近离焦平面处的第四光电探测器27接收,另一束偏振光通过第二四分之一波片23和第二超分辨滤波器32以45度角入射至二向色镜14。
对于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200,所述第二激光器发出波长为λ2的线偏振光;所述第四针孔、第五针孔、第六针孔具有相同通光口径,其中第四针孔用于生成理想点光源,第五针孔、第六针孔、分别与第三光电探测器、第四光电探测器、一一对应构成点探测器,探测测量表面离焦产生的强度变化信号,第三光电探测器置于远焦平面处,第四光电探测器置于近焦平面处;第二准直物镜用于与第四针孔生成理想点光源;第二偏振分光镜与第二四分之一波片相结合,用于分离激光器发出光束与测量表面反射的测量光束;第二超分辨滤波器用于进行横向、轴向或三维超分辨,以提高横向分辨力和轴向分辨力。第二分光镜、用于等强度分离由测量表面反射的测量光束,以形成差动探测;第三探测聚焦物镜、第四探测聚焦物镜、用于聚焦测量光束,以形成测量点的共轭像。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输出则为第三光电探测器与第三光点探测器的输出之差。
二向色镜14,用以分离分别从第一超分辨滤波器31和第二超分辨滤波器32入射的不同波长的相干测量光束,并且用以分离自部分色差校正物镜15反射的光束;因此,其需要用依照第一激光器和第二激光器所发光的波长进行选择。
部分色差校正物镜15,设置于二向色镜14与被测物体之间。从第一超分辨滤波器31和第二超分辨滤波器32入射的不同波长的相干测量光束分别聚焦于O1平面和O2平面。
根据差动及超分辨差动共焦探测基本原理可知,图3所示的由第二针孔8、第三针孔10与第一光电探测器12、第二光电探测器11构成的点探测器产生的差动输出信号可以用公式(1)表示;由第六针孔26、第五针孔29与第四光电探测器27、第三光电探测器30构成的点探测器产生的差动输出信号可以用公式(2)表示。即公式(1)、(2)分别对应波长为λ1、λ2的测量光束的测量响应输出表达式;
I ( v 1 , u 1 , U M 1 ) = I 2 ( v 1 , u 1 , + U M 1 ) + n s 1 - ( I 1 ( v 1 , u 1 , - U M 1 ) + n s 1 )
= | [ 2 ∫ 0 1 P 1 ( ρ ) e i u 1 ρ 2 2 J 0 ( ρ v 1 ) πρdρ ] · [ 2 ∫ 0 1 P 1 ( ρ ) e i ( u 1 - U M 1 ) ρ 2 2 J 0 ( ρ v 1 ) πρdρ ] | 2
- | [ 2 ∫ 0 1 P 1 ( ρ ) e i u 1 ρ 2 2 J 0 ( ρ v 1 ) πρdρ ] · [ 2 ∫ 0 1 P 1 ( ρ ) e i ( u 1 + U M 1 ) ρ 2 2 J 0 ( ρ v 1 ) πρdρ ] | 2 - - - ( 1 )
I ′ ( v 2 , u 2 , U ′ M 2 ) = I 1 ′ ( v 2 , u 2 , - U ′ M 2 ) + n s 2 - ( I 2 ′ ( v 2 , u 2 , U ′ M 2 ) + n s 2 )
= | [ 2 ∫ 0 1 P 2 ( ρ ) e i u 2 ρ 2 2 J 0 ( ρ v 2 ) πρdρ ] · [ 2 ∫ 0 1 P 2 ( ρ ) e i ( u 2 + U M 2 ) ρ 2 2 J 0 ( ρ v 2 ) πρdρ | 2
- | [ 2 ∫ 0 1 P 2 ( ρ ) e i u 2 ρ 2 2 J 0 ( ρ v 2 ) πρdρ ] · [ 2 ∫ 0 1 P 2 ( ρ ) e i ( u 2 - U M 2 ) ρ 2 2 J 0 ( ρ v 2 ) πρdρ | 2 - - - ( 2 )
式中,
v1、v2表示横向无量刚坐标;
v1,2=2π·sinα·r/λ1,2
r为以光斑焦点为原点的径向坐标;
α为像方数值孔径角;
u1,2=8π·sin2(α/2)·z/λ1,2为轴向无量刚坐标;
z为以光斑焦点为原点的轴向坐标;
I1(v1,u1,-UM1)为第一光电探测器输出;
I2(v1,u1,+UM1)为第二光电探测器输出;
I1′(v2,u2,-U′M2)为第四光电探测器27输出;
I2′(v2,u2,U′M2)为第三光电探测器30输出;
ns1、ns2为共模噪声;
P1(ρ)、P2(ρ)分别为超分辨滤波器31、32的调制函数;
+UM1为第一光电探测器的近离焦偏移量;
-UM1为第二光电探测器的远离焦偏移量;
+UM2为第四光电探测器的近离焦偏移量;
-UM1为第三光电探测器的远离焦偏移量;
公式(1)的典型输出如附图4中波长1响应曲线所示,其测量原点为O1即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100的准焦面16,线性测量区间为AX即如图3、4所示的偏移原点O1的区间;公式(2)的典型输出如附图4中波长2响应曲线所示,测量原点为O2即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准焦面17,其线性测量区间为CY即偏移原点O2的区间。图3中的准焦面16、17分别用虚线表示。区间临界面A、X、Y、C分别用实线表示。其中,根据物镜对复色波聚焦将产生焦面平移的原理,利用部分色差校正物镜15位置色差不完全校正特性,通过对应λ1、λ2选择部分色差校正物镜15,可以实现令λ1、λ2光束聚焦所产生的位置色差δc=O1O2小于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100的线性测量范围AX的一半和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200的线性测量范围CY的一半两者之和;继而使得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100和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200的线性测量区域AX、CY存在交点B,即转换点B,这样就保证了本发明中的装置的实现。
当然,在设计中,可以作出调整,使得线性测量区AX与CY的X、Y点重合,这样可以获得最大的测量范围。
部分色差校正物镜为专用物镜,其作用是通过物镜设计控制第一测量相干光束和第二测量相干光束的位置色差,即第一焦平面和第二焦平面之间的距离。物镜色差校正设计方法为已知技术。
在用本发明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当测量面位置由A运动到位置B时,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输出与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输出输出相同,此时切换探测器输出信号,由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输出继续跟踪测量面位移,测量输出曲线由AB转移到BC,从而实现量程扩展,本发明的位移测量量程范围是ABC曲线所对应的轴向位移范围。
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100和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200的线性测量区的范围是由其本身的属性确定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如图中所示的AB,BC的线性测量区范围相等的情况,当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100和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200的线性测量区范围有差异时,本发明的装置及方法也是可实施的。另外,对于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100和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200,分别在其线性测量区的范围内可以获得一致或不一致的超分辨横向、轴向扫描特性。
由公式(1)(2)运算结果可见,共模噪声ns1、ns2得到抑制;
通过设定P1(ρ)、P2(ρ)函数建立超分辨滤波关系,实现超分辨测量,有关具有调制函数P1(ρ)、P2(ρ)的超分辨滤波器的的设计方法为已知技术。
参考附图3本发明所述的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方法的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第二激光器1、18分别发出波长为λ1、λ2的线偏振光束,分别经过第一准直聚焦物镜2、第一针孔3和第一准直物镜4,以及第二准直聚焦物镜19、第四针孔20和第二准之物镜21准直输出至第一、第二偏振分光镜5、22;
步骤2,波长为λ1、λ2的线偏振光束透过第一、第二偏振分光镜5、22经过第一、第二超分辨滤波器31、32调制后,具有相应的位相、振幅或复振幅调制信息;
步骤3,经过第一、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3、23后成为圆偏振光;
步骤4,波长为λ1、λ2的测量光束分别经过二向色镜14透射和反射,到达部分色差校正物镜15,分别聚焦于第一焦平面17和第二焦平面16;
步骤5,测量光束被测量面反射,经过部分色差校正物镜15和二向色镜14,再次经过第一、第二四分之一波片13、23后成为与入射光束振动方向垂直的线偏振光;
步骤6,波长为λ1、λ2的测量光束被第一、第二偏振分光镜5、22反射到达第一、第二分光镜6、24;
步骤7,第一、第二分光镜6、24分别将波长为λ1、λ2的测量光束等强度分离,分支光束分别经过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探测聚焦物镜7、9、25、28和第二、第三、第五、第六针孔8、10、26、29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光电探测器11、12、27、30接收,产生强度输出信号I2(v1,u1,+UM1)、I1(v1,u1,-UM1)、I1′(v2,u2,-U′M2)、I2′(v2,u2,U′M2);
步骤8,利用公式(1)和(2)计算轴向响应测量曲线,如附图4所示;
步骤9,当测量面由位置A向位置B运动过程中,由曲线AB输出测量结果,当测量面由位置A运动到达位置B时,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输出与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输出,此时切换探测器输出信号,由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输出继续跟踪测量面位移,测量输出曲线由AB转移到BC,测量原理与AB段相同,系统测量范围为ABC曲线所对应的轴向位移范围。
即若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输出计算方法为第一(近焦)探测器输出减第二(远焦)探测器输出,则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输出为第四(远焦)探测器输出减第三(近焦)探测器输出,当然,反之亦然。其作用是产生等值响应输出,从而便于实现测量区间转换。
所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发光频率不同的激光器1、18,测量线性工作区为不同波长光束聚焦区域,系统具有两个线性测量区;
所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二向色镜14,可以分离不同波长的相干测量光束;
所述装置的特征在于两个独立的超分辨滤波器,可以分别对不同波长测量光束进行超分辨调制,可以分别在两个线性测量区获得一致或不一致的横向、轴向扫描特性;
所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两组差动点探测器,可以分别接收不同波长测量光束的测量信号,分别实现差动共焦探测;
所述测量方法的特征在于:引入复色相干光束,利用不同波长光束聚焦产生理想聚焦面平移的色散特性,形成两个部分重叠的线性测量区域,从而在保留单光束差动共焦探测技术优点前提下,获得了较单光束差动共焦探测更大的量程范围。另外,两个测量光束均为相干光束,因此可以使用超分辨滤波技术提高横向、轴向分辨力,保留超分辨差动共焦探测技术优点,这一特征区别于基于白光光束测量的技术方法。
前述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仅以示例和描述为目的。其并非意于穷尽各实施方式或将发明局限于已揭示的实施方式或某一定式。据此,上述描述应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局限性的。显而易见是,很多修改及变体对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来说的可见的。选定并描述了各具体实施方式是为了最清楚的解释本发明的原理以及最佳的实际应用方式,以令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适合于预期的特殊用途或实现的各种实施例及各种变体。意欲由后续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变化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中,除非另行指出,所有术语都应解释为其最广的含义。应该意识到,本领域内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由下面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变化。此外,无论下述的权利要求是否明确描述了某些要素及组件,均不意在将现有公开中的这些要素及组件献于公知领域。

Claims (2)

1.一种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用于输出具有第一波长的第一测量相干光束,以及接收具有第一波长的第一反射光束,并产生第一近焦探测器输出和第一远焦探测器输出;
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用于输出具有第二波长的第二测量相干光束,以及接收具有第二波长的第二反射光束,并产生第二近焦探测器输出和第二远焦探测器输出;
二向色镜,所述第一测量相干光束和第二测量相干光束分别呈45度角入射至该二向色镜,该二向色镜用以汇合第一测量相干光束和第二测量相干光束,并且用以将从部分色差校正物镜透射回的光束分离为具有第一波长的第一反射光束和具有第二波长的第二反射光束;
部分色差校正物镜,设置于二向色镜与被测物之间,用以将第一测量相干光束和第二测量相干光束汇合后的光束分别聚焦于远离部分色差校正物镜的第一焦平面和临近部分色差校正物镜的第二焦平面,其中,第一焦平面为第一测量相干光束的聚焦平面,第二焦平面为第二测量相干光束的聚焦平面,且保证第一焦平面与第二焦平面的位置差不大于第一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线性测量区一半与第二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线性测量区一半之和;部分色差校正物镜还用以将位于第一焦平面和第二焦平面之间的被测物反射的光透射至二向色镜;
以及,
计算机装置,读取并记录第一近焦探测器输出、第一远焦探测器输出、第二近焦探测器输出和第二远焦探测器输出,并分别根据第一近焦探测器输出与第一远焦探测器输出之差生成第一轴向测量响应曲线,以及根据第二远焦探测器输出和第二近焦探测器输出之差生成第二轴向测量响应曲线。
2.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的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装置的一种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参照第一轴向测量响应曲线,当检测到第一近焦探测器输出与第一远焦探测器输出之差等于第二远焦探测器输出和第二近焦探测器输出之差时,参照第二轴向测量响应曲线。
CNB2007103014237A 2007-12-27 2007-12-27 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方法与装置 Active CN100523716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7103014237A CN100523716C (zh) 2007-12-27 2007-12-27 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方法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7103014237A CN100523716C (zh) 2007-12-27 2007-12-27 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方法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2992A true CN101182992A (zh) 2008-05-21
CN100523716C CN100523716C (zh) 2009-08-05

Family

ID=39448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3014237A Active CN100523716C (zh) 2007-12-27 2007-12-27 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方法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23716C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5670A (zh) * 2012-06-29 2012-10-17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双针孔的超分辨显微方法和装置
CN103217107A (zh) * 2013-03-29 2013-07-2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精密测长机及其光量干涉排除方法和装置
CN103630087A (zh) * 2013-12-19 2014-03-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空间平移变换的数字差动共焦测量装置与方法
TWI484139B (zh) * 2012-08-08 2015-05-11 Asm Tech Singapore Pte Ltd 彩色共焦掃描裝置
CN105547144A (zh) * 2015-11-30 2016-05-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超分辨结构探测阵列共焦相干成像装置及其成像方法
CN105547145A (zh) * 2015-11-30 2016-05-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超分辨结构探测共焦相干成像装置及其成像方法
CN105675152A (zh) * 2014-11-17 2016-06-15 中国航空工业第六八研究所 He-Ne激光圆偏振激光增益介质色散特性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05928458A (zh) * 2016-07-06 2016-09-0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三维指向稳定系统
CN106323163A (zh) * 2015-07-10 2017-01-11 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3d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8571936A (zh) * 2017-03-14 2018-09-25 欧姆龙株式会社 位移测量装置
CN110857849A (zh) * 2018-08-24 2020-03-03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建模系统
CN110967330A (zh) * 2018-09-30 2020-04-07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微区共焦拉曼光谱探测系统
CN111307268A (zh) * 2020-03-11 2020-06-19 北京理工大学 激光共焦/差动共焦振动参数测量方法
CN112857210A (zh) * 2021-03-09 2021-05-28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阵列式探测器的单光束三自由度外差激光干涉仪
CN113654482A (zh) * 2021-08-30 2021-11-16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一种基于色差和谱域干涉的光学3d成像装置及方法
US11268978B2 (en) 2018-09-30 2022-03-08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trology, China Tip-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e system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5670B (zh) * 2012-06-29 2014-10-29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双针孔的超分辨显微方法和装置
CN102735670A (zh) * 2012-06-29 2012-10-17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双针孔的超分辨显微方法和装置
TWI484139B (zh) * 2012-08-08 2015-05-11 Asm Tech Singapore Pte Ltd 彩色共焦掃描裝置
CN103217107B (zh) * 2013-03-29 2015-11-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精密测长机及其光量干涉排除方法和装置
CN103217107A (zh) * 2013-03-29 2013-07-2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精密测长机及其光量干涉排除方法和装置
CN103630087A (zh) * 2013-12-19 2014-03-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空间平移变换的数字差动共焦测量装置与方法
CN105675152B (zh) * 2014-11-17 2019-03-19 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 He-Ne激光圆偏振激光增益介质色散特性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05675152A (zh) * 2014-11-17 2016-06-15 中国航空工业第六八研究所 He-Ne激光圆偏振激光增益介质色散特性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06323163A (zh) * 2015-07-10 2017-01-11 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3d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6323163B (zh) * 2015-07-10 2019-03-08 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3d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5547144A (zh) * 2015-11-30 2016-05-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超分辨结构探测阵列共焦相干成像装置及其成像方法
CN105547144B (zh) * 2015-11-30 2019-02-0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超分辨结构探测阵列共焦相干成像装置及其成像方法
CN105547145B (zh) * 2015-11-30 2019-02-0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超分辨结构探测共焦相干成像装置及其成像方法
CN105547145A (zh) * 2015-11-30 2016-05-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超分辨结构探测共焦相干成像装置及其成像方法
CN105928458B (zh) * 2016-07-06 2018-07-06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三维指向稳定系统
CN105928458A (zh) * 2016-07-06 2016-09-0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三维指向稳定系统
CN108571936A (zh) * 2017-03-14 2018-09-25 欧姆龙株式会社 位移测量装置
CN110857849A (zh) * 2018-08-24 2020-03-03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建模系统
CN110967330A (zh) * 2018-09-30 2020-04-07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微区共焦拉曼光谱探测系统
US11268978B2 (en) 2018-09-30 2022-03-08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trology, China Tip-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e system
US11579169B2 (en) 2018-09-30 2023-02-14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trology, China Scanning probe having micro-ti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1307268A (zh) * 2020-03-11 2020-06-19 北京理工大学 激光共焦/差动共焦振动参数测量方法
CN112857210A (zh) * 2021-03-09 2021-05-28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阵列式探测器的单光束三自由度外差激光干涉仪
CN113654482A (zh) * 2021-08-30 2021-11-16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一种基于色差和谱域干涉的光学3d成像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23716C (zh) 2009-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3716C (zh) 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方法与装置
CN100567884C (zh) 基于移相干涉的二次共焦测量方法与装置
US6667809B2 (en) Scanning interferometric near-field confocal microscopy with background amplitude reduction and compensation
US6480267B2 (en) Wavefront sensor, and lens meter and active optical reflecting telescope using the same
US9372333B2 (en) High resolution microscope and image divider assembly
US6392752B1 (en) Phase-measuring microlens microscopy
CN101520306B (zh) 基于空间载波的干涉共焦测量装置与方法
CN101469972B (zh) 长焦深超分辨二次共焦测量装置
CN102818522A (zh) 相位共轭反射双通照明共焦显微装置
JP2006518854A (ja) ピンホールアレイ・ビームスピリッターを組み込んだ干渉型共焦点顕微鏡観察法。
CN102589420A (zh) 光学位置测量设备
US9625380B2 (e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 homodyne-phase diversity detection
CN104482880A (zh) 激光受激发射损耗三维超分辨分光瞳差动共焦成像方法与装置
CN108802989A (zh) 一种并行多区域成像装置
CN101413784B (zh) 复色超分辨差动共焦测量大线性量程数据融合方法
CN102759328A (zh) 基于椭球反射双通照明差动共焦测量装置与方法
CN110249239A (zh) 光学组件和具有这种光学组件的激光雷达设备
US7081994B2 (en) Microscope for reflected-light and transmitted-light microscopy
CN1614457A (zh) 具有高空间分辨成像能力的共焦干涉显微镜
CN102759331A (zh) 荧光反射镜共轭双通照明共焦显微装置
CN112649405B (zh) 基于共路并行荧光辐射差分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和装置
CN104482881A (zh) 激光受激发射损耗三维超分辨差动共焦成像方法与装置
JP3411364B2 (ja) 複合計測機能を有するレーザ走査顕微鏡
CN101358835A (zh) 超分辨复色差动共焦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02866137A (zh) 一种二维超分辨显微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ARBIN ULTRAPRECISE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ARBIN INDUSTRY UNIVERSITY

Effective date: 2013041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150080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150028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412

Address after: 150028 -75, unit 1, building D43, three District, Shimao new town, Songbei, Harbin, Heilongjiang, Binjiang

Patentee after: Harbin super precis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150080 No. 2, Kuang Kuang street, Harbin, Heilongjiang

Patentee befo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