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9794A - 移动通信终端以及通话切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终端以及通话切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79794A
CN101179794A CNA2007101360432A CN200710136043A CN101179794A CN 101179794 A CN101179794 A CN 101179794A CN A2007101360432 A CNA2007101360432 A CN A2007101360432A CN 200710136043 A CN200710136043 A CN 200710136043A CN 101179794 A CN101179794 A CN 1011797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mmunication termina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nversation
mobile teleph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360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79794B (zh
Inventor
小野纮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79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9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79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97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终端包括:用户信息存储部,其存储将识别任意通信终端的终端识别符和识别通信终端用户的用户识别符相对应的用户信息;识别符存储部,在无线通信终端开始与通话对象终端进行通话时存储用于识别所述通话对象终端的第一终端识别符;终端识别符判断部,在与所述通话对象终端的通话中接收到含有第二终端识别符的呼叫信号时,根据所述用户信息,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和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是否对应于同一用户识别符;以及通话控制部,在通过所述终端识别符判断部判断为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和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对应于同一用户识别符时切换至与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所表示的通信终端的通话。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终端以及通话切换方法
本申请基于先前在2006年7月13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P2006-193179,并享受其优先权的好处;其全部内容被收容于本申请中,以资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通话路径的切换的移动通信终端以及通话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提出了如下技术:通过将移动电话终端有线连接至固定电话终端,实现来自固定电话终端的稳定的通信,并且可通过输入至移动电话终端的个人识别号(pin number)来选择计费对象。
进而,随着蓝牙(注册商标)等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将移动电话终端无线连接至固定电话终端、并将移动电话终端用作为家里的固定电话的子机的通信服务即FMC(Fixed Mobile Convergence)正引人注目。
根据FMC,移动电话终端在室外进行利用了移动电话网的通信,在室内进行利用了固定电话网的通信。通过移动电话终端在室内进行利用了固定电话网的通信,可以实现通信费用的减少或通信速度的高速化。
在上述FMC中,在使用移动电话网的通信中,用户从室外向室内移动时,为了实现维持通话的同时从移动电话网切换(handover)至固定电话网,需要在通信网侧构筑专用的系统。另外,需要移动电话终端以及固定电话终端是同一个电话公司、同一个电话号码。因此,利用已有的通信网,难以维持通话的同时在移动电话网和固定电话网之间进行切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特征是一种移动通信终端,其具备:用户信息存储部,其用于存储将识别任意通信终端的终端识别符和识别通信终端用户的用户识别符相对应的用户信息;识别符存储部,在无线通信终端开始与通话对象终端进行通话时存储用于识别所述通话对象终端的第一终端识别符;终端识别符判断部,在与所述通话对象终端的通话中接收到含有第二终端识别符的呼叫信号时,根据所述用户信息,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和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是否对应于同一用户识别符;以及通话控制部,在通过所述终端识别符判断部判断为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和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对应于同一用户识别符时,切换至与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所表示的通信终端的通话。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例的模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通话切换方法的时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的硬件结构例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的硬件结构例的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的概略功能结构例的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用户信息的一例的模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通话切换方法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通话切换方法的时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通话切换方法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实施方式的附图记载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1)移动通信系统的概略
首先,使用图1以及图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概略进行说明。
(1.1)移动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电话终端(移动通信终端)1、2、固定电话终端(固定通信终端)3以及通信网4。
移动电话终端1具备2系统的无线通信接口,可以同时与固定电话终端3以及通信网4进行通信。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移动电话终端1进行主叫动作、移动电话终端2进行被叫动作的情况进行说明。
通信网4具备固定电话网41以及移动电话网42。固定电话网41以及移动电话网42相连接,可以互相进行通信。
固定电话网41具备交换机411以及省略图示的多个用户交换机等。在交换机411上连接有多个用户交换机。在多个用户交换机中的各个用户交换机上连接有固定电话终端等。
移动电话网42具备:进行位置控制、呼叫控制以及服务控制等的交换机412以及多个基站413、414。多个基站413、414分别构成可以与移动电话终端进行通信的区域即小区(cell)。
在图1的例子中,移动电话终端1位于基站413的小区内,与基站413进行通信。移动电话终端2位于基站414的小区内,与基站414进行通信。
另外,移动电话网42的交换机412提供某移动电话终端在通话中该移动电话终端收到呼叫时应用的“通话中被叫(呼叫等待(call waiting))服务”。
在通话中被叫服务中,交换机实现如下功能:在移动电话终端与通话对象的通话中,将来自其它对象的呼叫通知给该移动电话终端,并可以切换至与该其它对象的通话。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假设移动电话终端2已签约注册至通话中被叫服务。此外,作为通话中被叫服务的一例,可以举出插入电话(“Catch Phone”注册商标)服务。
进一步,移动电话终端2预先存储有将识别通信终端的终端识别符(以下称为“终端ID”)和识别通信终端用户的用户识别符(以下称为“用户ID”)相对应起来的用户信息。
可以利用电话号码作为终端ID,但是只要是可以唯一地识别通信终端的信息即可,并不限定于电话号码。作为用户信息,例如可以利用移动电话终端2的地址簿功能。关于用户信息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1.2)移动通信系统的概略动作
下面,对图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概略动作、具体地对应用于图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通话切换方法进行说明。这里,说明移动电话终端1最初与移动电话网42进行通信,之后通过固定电话终端3与固定电话网41进行通信的情况。图2是表示该通话切换方法的时序图。
在步骤S11,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指定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电话号码)并进行呼叫。
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在图2中,将移动电话终端1的终端ID设为“ID1”,将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设为“ID2”,将固定电话终端3的终端ID设为“ID3”。移动电话终端1向通信网4(移动电话网42)发送的呼叫设定请求中包含移动电话终端1的终端ID“ID1”和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ID2”。
在步骤S12中,移动电话网42(基站414)报告呼叫信号,该呼叫信号包含移动电话终端1的终端ID“ID1”和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ID2”。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接收所报告的呼叫信号。
在步骤S13中,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存储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的终端ID“ID1”。
在步骤S14中,开始移动电话终端1与移动电话终端2之间的通话。
这里,设为通过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移动而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处于可与固定电话终端3进行通信的状态。
在步骤S15中,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与固定电话终端3建立连接。进一步,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向固定电话终端3通知针对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的呼叫设定请求。
在步骤S16中,固定电话终端3将在步骤S15中接收到的呼叫设定请求通知给固定电话网41。该呼叫设定请求包含固定电话终端3的终端ID“ID3”和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ID2”。固定电话网41的交换机411将从固定电话终端3接收到的呼叫设定请求转发给移动电话网42的交换机412。
在步骤S17中,由于移动电话终端2在通话中,因此移动电话网42的交换机412判断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是否已登录至通话中服务。在这里,判断为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已登录至通话中服务。
在步骤S18中,移动电话网42(基站414)报告包含固定电话终端3的终端ID“ID3”和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ID2”的呼叫信号。
在步骤S19中,移动电话终端2参照上述用户信息,判断在步骤S18通知的终端ID“ID3”和在步骤S13存储的终端ID“ID1”是否与同一用户(用户ID)相对应。在这里,由于终端ID“ID3”和终端ID“ID1”与同一用户相对应,因此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判断为来自当前通话中的用户的呼叫。
在步骤S20,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自动地切换至利用固定电话网41的通话。即,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将通话对象从移动电话终端1切换至固定电话终端3。
在步骤S21,移动电话终端1以及移动电话终端2开始通过固定电话终端3的通话。
如上所述,在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在通话中连接到固定电话终端3时,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通过确认用户信息,可以自动地切换至与固定电话终端3的通话。
(2)主叫侧终端
下面,利用图3以及图4,对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进行说明。
(2.1)主叫侧终端的结构
图3是表示移动电话终端1的硬件结构例的框图。
移动电话终端1具备:第一天线101、第二天线102、第一无线电路103、第二无线电路104、信号处理电路105、CPU106、存储器108、键输入装置109、语音控制电路107、麦克风112、扬声器111以及显示装置110。
第一无线电路103用于与移动电话网42通信,其具有例如遵照CDMA方式或GSM方式等的结构。
与此相对,第二无线电路104可与固定电话终端3进行通信,具有例如遵照IEEE802.11a/b/g等无线LAN方式、或者蓝牙(注册商标)等近距离无线方式的结构。另外,第二无线电路104在可通信的范围内存在固定电话终端3时,按照规定的协议建立与固定电话终端3的连接。
麦克风112将来自用户的声音转换成模拟语音信号,并将该语音信号输入至语音控制电路。语音控制电路107将来自麦克风112的语音信号转换成数字语音信号,并将该数字语音信号输入至信号处理电路105。
信号处理电路105在执行利用了第一无线电路103的通话过程中,将来自语音控制电路107的语音信号转换成适合于通信的定时(timing)以及格式(format),并将转换后的语音信号输入至第一无线电路103。
第一无线电路103对语音信号的频率进行上变频(up convert)处理而生成无线信号,并将生成的无线信号以电波的形式从第一天线101发送出去。
信号处理电路105在执行利用了第二无线电路104的通话的过程中,将语音信号转换成适合于通信的定时以及格式,并将转换后的语音信号输入至第二无线电路104。
第二无线电路104对来自信号处理电路105的语音信号的频率进行上变频处理而生成无线信号,并将生成的无线信号以电波的形式从第二天线102发送出去。
CPU106按照存储在存储器108中的程序进行动作,并控制整个移动电话终端1。存储器108包括ROM以及RAM、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等,用于存储各种数据。
键输入装置109具有:发出呼叫时输入通话对象电话号码的数字键、指示开始发出呼叫的呼叫开始键、以及指示结束通话的通话结束键等。在有来自用户的输入操作时,键输入装置109将操作内容通知给CPU106。
显示装置110例如是液晶显示装置(LCD),在CPU106的控制下显示各种信息。
(2.2)主叫侧终端的动作
下面,对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的详细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移动电话终端1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1,移动电话终端1通过移动电话网42与移动电话终端2进行通信。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例如被存储在存储器108中。
在步骤S102,移动电话终端1的第二无线电路104判断能否与固定电话终端3连接。在可以与固定电话终端3连接时,处理移动至步骤S103。在无法与固定电话终端3连接时,返回步骤S101。
在步骤S103,第二无线电路104与固定电话终端3连接。
在步骤S104,移动电话终端1的CPU106指定在移动电话网42中通话中的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电话号码),使用第二无线电路104从固定电话网41侧也进行呼叫。
在步骤S105,移动电话终端1的CPU106判断是否通过固定电话网41建立了与移动电话终端2的呼叫。在通过固定电话网41建立了呼叫时,处理移动至步骤S106。在没有通过固定电话网41建立了呼叫时,处理移动至步骤S107。在步骤S107,移动电话终端1通过移动电话网42继续与移动电话终端2的通话。
在步骤S106,移动电话终端1的CPU106将通话路径切换至固定电话网41侧。具体而言,CPU106进行控制以使通过语音控制电路107、信号处理电路105以及第二无线电路104,将从麦克风112输入的语音信号从第二天线102发送出去。
在步骤S108,CPU106切断与移动电话网42的连接。
这样,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在通过移动电话网42的通信中,开始与固定电话终端3(固定电话网41)进行通信,从通过移动电话网42的通信切换至通过固定电话终端3(固定电话网41)的通话。
(3)被叫侧终端
下面,使用图5~图7,对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进行说明。
(3.1)被叫侧终端的硬件结构
下面,对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移动电话终端2的硬件结构例的框图。
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与移动电话终端1的不同点在于,只具有1系统的无线通信接口。
移动电话终端2具备:天线201、无线电路203、信号处理电路205、CPU206、存储器208、键输入装置209、语音控制电路207、麦克风212、扬声器211以及显示装置210。
图5的无线电路203具有与图3的第一无线电路103相同的结构。其他结构与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的结构相同。
无线电路203对天线201接收到的电波进行下变频处理而生成语音信号,并将生成的语音信号输入至信号处理电路205。
信号处理电路205进行通信所需的信号处理,将语音信号输入至语音控制电路207。语音控制电路207按照CPU206的指示,将语音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并从扬声器211输出声音。
(3.2)被叫侧终端的功能块结构
下面,对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的功能块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移动电话终端2的功能块结构例的框图。
CPU206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208中的程序,执行图6所示的终端识别符判断部304以及通话控制部305的各功能。
图6的终端ID存储部302和用户信息存储部303由存储器208构成。
如图7所示,用户信息存储部303例如存储有将用户ID、用户名以及终端ID对应起来的用户信息。
这里,按照终端ID的种类存储有终端ID。在图7的例子中,终端ID1的ID种类为移动电话号码,终端ID2的ID种类为固定电话号码,终端ID3的ID种类为邮件地址。
(3.3)被叫侧终端的动作
下面,对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的详细动作进行说明。图8是移动电话终端2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S201,通话控制部305判断是否在与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进行通话。在与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的通话中的情况下,移动至步骤S202。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的终端ID被存储在终端ID存储部302中。
在步骤S202,通话控制部305判断在与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的通话中是否有新的呼叫。在与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的通话中有新的呼叫时,处理移动至步骤S203。在与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的通话中没有新的呼叫时,返回步骤S201。
在步骤S203,通话控制部305判断在步骤S201进行的通话是自身终端发出的呼叫还是通话对象终端发出的呼叫。
在步骤S201进行的通话为自身终端发出的呼叫时,处理移动至步骤S206。在步骤S201进行的通话为通话对象终端发出的呼叫时,处理移动至步骤S204。
在步骤S204,终端ID判断部304从用户信息存储部303检索在步骤S201存储的终端ID以及在步骤S202通知的终端ID,并判断各终端ID是否对应于同一用户。
在各终端ID与同一用户相对应时,处理移动至步骤S205。在各终端ID与不同用户相对应时,或者终端ID未登录至用户信息存储部303时,处理移动至步骤S206。
在步骤S205,通话控制部305将通话自动地切换至在步骤S202收到的新的呼叫。
此外,在步骤S206,执行通常的通话中被叫处理。
(4)作用以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在利用了移动电话网42的通话中,维持通话的同时自动地切换至固定电话网41。
在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在通话中连接到固定电话终端3时,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通过确认用户信息来自动地切换至与固定电话终端3的通话。即,在与某通信终端的通话中,在从不同的通信终端接收到新的呼叫时,可以按照通话对象终端和新的呼叫的主叫侧终端是否为同一用户来切换通话。
由此,可以减少通话费用,而且实现稳定的通话。
另外,上述切换是不对已有的通信网4的结构进行变更即可以实现,因此不需要太多开发成本。即,不受电话公司或电话号码的束缚而可以从移动电话网42切换至固定电话网41。
并且,通过使用已有的地址簿功能,可以进行通话的切换,而不需要设置特殊的数据库。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更例]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更例,对在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中,用户可以选择是否进行通话切换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变更例的通话切换方法的时序图。
在图9的步骤S31中,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催促用户选择是否切换通话。
具体而言,在图9的步骤S31中,从图5的显示装置210或扬声器211等显示或输出“来自当前通话中对象的呼叫,是否切换通话?”这样的消息或声音。
因此,根据本变更例,在维持用移动电话网42的通话时的通话费更低的情况下,按照用户意志可以不切换至用固定电话网41的通话。
[第二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对在图1的移动电话终端2为主叫侧终端、移动电话终端1为被叫侧终端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0为表示本变更例的通话切换方法的时序图。此外,移动电话终端1的硬件结构与图3相同。移动电话终端2的硬件结构与图5相同。
在图10的步骤S41,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发送针对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的呼叫设定请求。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向通信网4(移动电话网42)发送的呼叫设定请求中包含自身终端的终端ID“ID2”以及移动电话终端1的终端ID“ID1”。
在步骤S42,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存储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的终端ID“ID1”。
在步骤S43,移动电话网42报告包含移动电话终端1的终端ID“ID1”和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ID2”的呼叫信号。
在步骤S44,移动电话终端1和移动电话终端2开始进行通话。这里,设为通过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移动成为可与固定电话网3连接的状态。
在步骤S45,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建立与固定电话终端3的连接。而且,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向固定电话终端3通知针对主叫侧移动电话终端2的呼叫设定请求。
在步骤S46,固定电话终端3向固定电话网41通知在步骤S45接收到的呼叫设定请求。该呼叫设定请求中包含固定电话终端3的终端ID“ID3”以及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ID2”。固定电话网41的交换机411将呼叫设定请求转发给移动电话网42的交换机412。
在步骤S47,由于移动电话终端2在通话中,因此移动电话网42的交换机412判断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是否登录至通话中被叫服务。
由于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已登录至通话中被叫服务,因此在步骤S48,移动电话网42的交换机412报告包含移动电话终端3的终端ID“ID3”以及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ID2”的呼叫信号。
在步骤S49,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参照上述用户信息,判断在步骤S43存储的终端ID“ID3”和在步骤S48通知的固定电话终端3的终端ID“ID3”是否与同一用户相对应。
这里,由于终端ID“ID1”和终端ID“ID3”与同一用户相对应,因此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判断为来自当前通话中的用户的呼叫。
在步骤S50,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自动地切换至使用了固定电话网41的通话。其结果是,在步骤S51,移动电话终端1和移动电话终端2开始通过固定电话终端3的通话。
这样,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通话切换方法,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在使用了移动电话网42的通话中可以维持通话的同时自动地切换至固定电话网41。
[第三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对在图1的移动电话终端2为主叫侧终端、移动电话终端1为被叫侧终端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1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通话切换方法的时序图。此外,移动电话终端1的硬件结构与图3相同,移动电话终端2的硬件结构与图5相同。
在图11的步骤S61,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发送针对被叫侧移动电话终端1的呼叫设定请求。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向通信网4(移动电话网42)发送的呼叫设定请求中包含自身终端的终端ID“ID2”以及移动电话终端1的终端ID“ID1”。
在步骤S62,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存储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的终端ID“ID1”。
在步骤S63,移动电话网42报告包含移动电话终端1的终端ID“ID1”以及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ID2”的呼叫信号。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接收呼叫信号。
在步骤S64,移动电话终端1和移动电话终端2开始进行通话。这里,设为通过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移动而成为可与固定电话终端3进行通信的状态。
在步骤S65,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与固定电话终端3之间建立连接。而且,被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1向固定电话终端3通知针对主叫侧移动电话终端2的呼叫设定请求。
在步骤S66,固定电话终端3向固定电话网41通知在步骤S65通知的呼叫设定请求。该呼叫设定请求中包含固定电话终端3的终端ID“ID3”以及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ID2”。固定电话网41的交换机411将呼叫设定请求转发给移动电话网42的交换机412。
在步骤S67,由于移动电话终端2在通话中,因此移动电话网42的交换机412判断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是否已登录至通话中被叫服务。由于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已登录至通话中被叫服务,因此在步骤S68,移动电话网42的交换机412报告包含固定电话终端3的终端ID“ID3”以及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的终端ID“ID2”的呼叫信号。
在步骤S69,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参照上述用户信息,判断在步骤S63存储的终端ID“ID1”和在步骤S68通知的固定电话终端3的终端ID“ID3”是否与同一用户相对应。这里,由于终端ID“ID1”和终端ID“ID3”与同一用户相对应,因此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判断为来自当前通话中的用户的呼叫。
在步骤S70,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暂时切断与移动电话终端1的通话,并且在步骤S71发送针对固定电话终端3的呼叫设定请求。
在步骤S72,移动电话网42的交换机412向固定电话网41的交换机411转发在步骤S71发送的呼叫设定请求。其结果,固定电话网41对固定电话终端3发送呼叫信号。另外,在步骤S73,固定电话终端3将呼叫信号转发给移动电话终端1。
在步骤S74,移动电话终端1与移动电话终端2开始通过固定电话终端3的通话。
这样,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通话切换方法,主叫侧的移动电话终端2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通话中都成为主叫侧,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计费控制。
[其他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通过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不应理解为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以及附图限定本发明。根据该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可以实施各种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应用技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通话中被叫服务的一例举出了插入电话(“CatchPhone”注册商标)服务,而只要是同样的服务,也可以利用其他服务。
另外,说明了作为移动通信终端使用了移动电话终端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用PHS终端等。
这样,应理解为本发明包含这里未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所限定。

Claims (7)

1.一种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包括:
用户信息存储部,其用于存储将识别任意通信终端的终端识别符和识别通信终端用户的用户识别符相对应的用户信息;
识别符存储部,在开始与通话对象终端进行通话时存储用于识别所述通话对象终端的第一终端识别符;
终端识别符判断部,在与所述通话对象终端的通话中接收到含有第二终端识别符的呼叫信号时,根据所述用户信息,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和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是否对应于同一用户识别符;以及
通话控制部,在通过所述终端识别符判断部判断为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和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对应于同一用户识别符时,切换至与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所表示的通信终端的通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通过地址簿功能生成所述用户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终端识别符判断部判断为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和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对应于同一用户识别符时,所述通话控制部自动地开始与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所表示的通信终端的通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话控制部,在通过所述终端识别符判断部判断为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和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对应于同一用户识别符时,催促用户选择是否开始与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所表示的通信终端的通话,并按照来自所述用户的选择操作,开始与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所表示的通信终端的通话。
5.一种通话切换方法,该通话切换方法用于切换通过通信网进行通信的第一移动通信终端以及第二移动通信终端之间的通话,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第一移动通信终端发送含有用于识别所述第一移动通信终端的第一终端识别符的呼叫设定请求;
所述第二移动通信终端在接收到含有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的呼叫信号时,存储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
所述第一移动通信终端在与所述第二移动通信终端的通话中,与固定通信终端连接,并且通过所述固定通信终端发送含有用于识别所述固定通信终端的第二终端识别符的呼叫设定请求;以及
所述第二移动通信终端在接收到含有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的呼叫信号时,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和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所表示的通信终端用户是否相同,根据判断结果切换至与所述固定通信终端的通话。
6.一种通话切换方法,该通话切换方法用于切换通过通信网进行通信的第一移动通信终端和第二移动通信终端之间的通话,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第一移动通信终端发送针对所述第二移动通信终端的呼叫设定请求,并且存储用于识别所述第二移动通信终端的第一终端识别符;
所述第二移动通信终端在与所述第一移动通信终端的通话中,与固定通信终端连接,并且通过所述固定通信终端发送含有用于识别所述固定通信终端的第二终端识别符的呼叫设定请求;以及
所述第一移动通信终端在接收到含有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的呼叫信号时,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和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所表示的通信终端用户是否相同,根据判断结果切换至与所述固定通信终端的通话。
7.一种通话切换方法,该通话切换方法用于切换通过通信网进行通信的第一移动通信终端和第二移动通信终端之间的通话,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第一移动通信终端发送针对所述第二移动通信终端的呼叫设定请求,并且存储用于识别所述第二移动通信终端的第一终端识别符;
所述第二移动通信终端在与所述第一移动通信终端的通话中,与固定通信终端连接,并且通过所述固定通信终端发送含有用于识别所述固定通信终端的第二终端识别符的呼叫设定请求;
所述第一移动通信终端在接收到含有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的呼叫信号时,判断所述第一终端识别符和所述第二终端识别符所表示的通信终端用户是否相同,根据判断结果切断与所述第二移动通信终端的连接,并且发送针对所述第二移动通信终端的呼叫设定请求;以及
所述第二移动通信终端根据呼叫信号,通过所述固定通信终端重新开始与所述第一移动通信终端的通话。
CN2007101360432A 2006-07-13 2007-07-13 移动通信终端以及通话切换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97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93179 2006-07-13
JP2006193179 2006-07-13
JP2006193179A JP2008022368A (ja) 2006-07-13 2006-07-13 移動通信端末及び通話切り替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9794A true CN101179794A (zh) 2008-05-14
CN101179794B CN101179794B (zh) 2012-07-04

Family

ID=38949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3604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9794B (zh) 2006-07-13 2007-07-13 移动通信终端以及通话切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50677B2 (zh)
JP (1) JP2008022368A (zh)
CN (1) CN1011797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33808B2 (en) 2005-02-09 2009-05-19 Yuh-Shen Song Privacy protected cooperation network
US9648493B2 (en) 2007-11-16 2017-05-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ing identifiers to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US9094880B2 (en) 2008-06-19 2015-07-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s terminal assisted node identifier confusion resolution using a time gap
US10039033B2 (en) * 2008-06-20 2018-07-31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Systems, methods, and media for implementing call handoff between networks
JP5205150B2 (ja) * 2008-07-08 2013-06-05 Kddi株式会社 呼接続中にアクセス区間を切り替える方法、構内交換装置、端末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00226362A1 (en) * 2009-03-06 2010-09-09 Innodial Communications, Inc. Intelligent Call Mapping and Routing for Low Cost Global Calling on Mobile Devices Including SmartPhones
US8213920B2 (en) * 2009-05-12 2012-07-03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Wireless call handoff
JP5853158B2 (ja) * 2010-06-30 2016-02-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
US20180139329A1 (en) * 2016-11-16 2018-05-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transferring a call regardless of call state for user equipment sharing a mobile device numb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03360B2 (en) * 1998-12-30 2006-09-05 Telcordia Technologies, Inc. Switching telephone calls between wireline and cellular telephones
JP3451967B2 (ja) * 1999-02-08 2003-09-2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切り替え方法
JP2001136302A (ja) * 1999-11-02 2001-05-18 Canon Inc 通信装置
US6999769B1 (en) * 1999-12-08 2006-02-1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for in-progress telephone call transfer between a wireless telephone and a wired telephone using a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 control link
JP2003339083A (ja) * 2002-03-15 2003-11-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携帯端末装置、通信装置、電話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DE60218459T2 (de) * 2002-09-09 2007-11-08 Bmd Wireless Ag Verfahren zur integrierten Kommunikation in einem mobilen Telekommunikationsnetz, Vermittlungszentrum, integriertes Endgerät und Telekommunikationsnetz
CN1253023C (zh) * 2002-12-20 2006-04-19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蓝牙技术的无线传感智能电话系统
JP2004274674A (ja) * 2003-03-12 2004-09-30 Toshiba Corp 携帯通信端末、通信接続サーバ、通信接続システム、携帯通信端末による通信方法、通信接続サーバによる通信方法
FR2854017B1 (fr) * 2003-04-18 2006-03-03 Cit Alcatel Procede d'etablissement de communications entre terminaux choisis d'utilisateurs, par l'intermediaire d'equipements de communications dedies
US9078174B2 (en) * 2003-05-21 2015-07-07 Rpx Clearinghouse Llc Call transfer for an integrated wireline and wireless service
CN1728577B (zh) * 2004-07-30 2012-06-20 俞隽 基于有线非连续移动通信技术的切换方法和系统
JP2006080881A (ja) * 2004-09-09 2006-03-23 Sharp Corp 電話装置
JP2006121731A (ja) * 2005-11-17 2006-05-11 Ricoh Co Ltd 呼出システム、呼出装置及び発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9794B (zh) 2012-07-04
US20080014926A1 (en) 2008-01-17
JP2008022368A (ja) 2008-01-31
US8050677B2 (en) 2011-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9794B (zh) 移动通信终端以及通话切换方法
US20050288926A1 (en) Network support for wireless e-mail using speech-to-text conversion
KR19990085981A (ko) 가정용 기지국에서 발신자 식별코드 전송방법
CN103249018A (zh) 一种多方通话进行切换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US7336933B2 (en) Method of maintaining communication with a device
EP1263251B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2318403B (zh) 融合式无绳和蜂窝电话系统
EP1645146B1 (en) System, mobil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delivering services
CN101316294B (zh) 基于码分多址网络的移动终端通话状态管理方法及装置
KR100566227B1 (ko) 이동 통신 단말기에서 긴급 통화임을 알리기 위한 방법
KR100350248B1 (ko) 이동전화시스템에서 음성 사서함 서비스방법
JP4067253B2 (ja) 電話機
WO2004060004A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tatus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KR100834659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에서 복수의 전화번호를 이용한전화통신과 단문 메시지 전송 및 전화번호 저장방법
KR20040045573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통화중 상태를 알리는 방법
CN100521709C (zh) 便携终端的主叫方图像显示装置及方法
CN100452925C (zh) 移动通信终端的收信号码传输方法及其传输消息
KR100566986B1 (ko) 발신자별 벨소리 크기제어기능을 갖는 이동통신단말기 및그 제어방법
KR20010019273A (ko) 휴대폰에서 예약통화방법
CN1429034A (zh) 一种无线市话系统中信令系统的实现方法
KR20080090674A (ko) 이동 단말 및 sms메시지를 이용한 긴급 호출 방법
KR20050013757A (ko) 이동 통신 단말기의 단문 메시지 서비스와 전화 수신 전환방법
KR20060071947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 및 통화중 정보 제공 방법
KR20030078324A (ko) 수신상태 정보 확인 서비스 방법
KR20050054038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발신자 정보 처리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2098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KYOTO CERAMIC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9120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1204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2098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