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7284A -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7284A
CN101167284A CNA2006800144656A CN200680014465A CN101167284A CN 101167284 A CN101167284 A CN 101167284A CN A2006800144656 A CNA2006800144656 A CN A2006800144656A CN 200680014465 A CN200680014465 A CN 200680014465A CN 101167284 A CN101167284 A CN 101167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frequency chunks
packet retransmission
grouping
frequency ban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144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和桥卫
樋口健一
新博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167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72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97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interference
    • H04B2201/709709Methods of preventing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8List acknowledgements,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consisting of a list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Abstract

无线通信装置至少对自动重发请求进行控制,用占据规定的多个频带的帧进行无线通信。本装置包括:从通信对方侧接收有关多个频带的各个的反馈信息的部件;决定由多个频带中的哪个频带对反馈信息表示的重发分组进行重发的部件;以及由所决定的一个以上的频带发送重发分组的部件。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对自动重发请求(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进行控制的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以  IMT-2000(国际移动电信-2000,Internation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2000)为代表的第三代通信方式中,尤其要求下行链路的高速大容量,作为一个例子,利用5MHz的频带实现了2Mbps的信息传输速率。在IMT-2000中,采用了单载波方式的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CDMA)方式。此外,有时也使用称为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的方式。HSDPA通过采用自适应调制及编码(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hannel Coding)方式、和在MAC层的分组的自动重发请求(ARQ)方式等,实现传输速率的高速和高质量。对于AMC,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中有所记载。此外,对于ARQ,例如在非专利文献2中有所记载。关于将频带划分为多个频带(频率块),并对每个频率块决定其调制方式的技术,在非专利文献3中有所记载。
非专利文献1:T.Ue,S.Aampei,N.Morinaga and K.Hamaguchi,“SymbolRate and Modulation Levelel-Controlled  Adaptive Modulation/TDMA/TDDSystem for High-Bit-Rate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IEEE Trans.VT,pp.1134-1147,vol.47,No.4,Nov.1998
非专利文献2:S.Lin,Costello,Jr.and M.Miller,“Automatic-Repeat-RequestError Control Schemes”,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vol.12,No.12,pp.5-17,Dec.1984
非专利文献3:P.Chow,J.Cioffi,J.Bingham,“A Practical Discrete MultitoneTransceiver Loading Algorithm for Data Transmission over Spectrally ShapedChannel”,IEEE Trans.Commun.vol.43,No.2/3/4,February/March/April 199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技术领域中要求无线传输的进一步高速化及大容量化,在将来的系统中,需要利用比当前的系统中所使用的频带更宽的频带。但是,在无线传输所使用的频带变宽时,多径衰落带来的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也会变大。图1示意性地表示受到了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的信号的接收电平。如图1(A)所示,如果无线传输中所使用的频带相对来讲是窄带,则该频带内的接收电平可以作为一定的值来进行处理。但是,如图1(B)所示,该频带为宽带时,接收电平的频率依赖性显著,将该接收电平近似为一定值并不妥当。频带的宽窄是相对的,因此,这里5MHz左右的现行系统中所使用的频带属于窄带,100MHz这样的下一代系统中所预定使用的频带属于宽带。在上述的自适应调制编码(AMC)中,基于接收质量(SIR,signal-to-interference power ratio)而决定调制方式及编码率(coding rate),因此在接收质量评价的基础即接收电平较大地变动时,决定适当的调制方式等就会比较困难。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如图2所示,在非专利文献3记载的发明中,将整个频带分割成多个频带(频率块),并对每个频率块变更调制方式。在图2中,将频带分割成四个频率块,并对每个频率块设定了QPSK,16QAM,64QAM等的调制方式。
但是,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认为用分组传输声音也包含在内的全部数据的分组传输较为适宜。在这样的分组传输中,作为补偿无线区间中产生的差错的方法,自动重发请求(ARQ)较为适宜。此外,作为补偿无线区间中的差错的方法,发送信息的冗余位(bit),并在接收侧基于这些信息而补偿错误的纠错编码也是必需的技术。这里,纠错编码通过对全频带进行控制,从而得到频率分集效果,特性改善。另一方面,自适应调制编码和ARQ,认为分割成频率块来控制,其特性较好。此外,频率块的分割还存在频率块中需要各自的控制信号的问题。因此,对于将来的通信系统,期望无线传输进一步提高效率,和使频带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一般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使无线传输中的频率利用效率比以往提高的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考虑协调上述的特性及控制信号的增大,通过对自适应调制解调编码、ARQ、信道编码的单位并用进行频率模块化的方法和不进行频率模块化的方法,从而使控制信号的增大较小,且可以使频率利用效率增大。
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中,使用至少对自动重发请求进行控制,用占据规定的多个频带的帧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本装置包括:从通信对方侧接收有关多个频带的每一个的反馈信息的部件;决定由多个频带中的哪个频带对反馈信息表示的重发(retransmission)分组进行重发的部件;以及由所决定的一个以上的频带发送重发分组的部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使无线传输中的频率利用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情况的图。
图2是表示对多个频率块的每个频率块变更调制方式的情况的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机(transmitter)的部分方框图。
图4是对每个频率块所决定的调制方式进行例示的图表。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机的部分方框图。
图6表示生成用于决定重发分组和频率块的对应关系的控制信号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在MCS决定部分中所进行的处理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机的部分方框图。
图9是有关实施例3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机的部分方框图。
图11表示从处理单位的观点对比各个实施例的图表。
标号说明
302分组生成部分;304信道编码部分;306串并行变换部分;308-1~N数据调制部分;310控制部分;312重发控制部分;314MCS决定部分;
502分组生成部分;504信道编码部分;506串并行变换部分;507-1~N开关;508-1~N数据调制部分;510控制部分;512重发控制部分;514MCS决定部分;
802-1~N开关;
1002-1~N分组生成部分;1004-1~N信道编码部分;108-1~N数据调制部分;1010块分配部分;1012控制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用占据规定的多个频带(频率块)的帧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中,基于每个频率块的反馈信息,决定由多个频率块中的哪个频率块对反馈信息表示的重发分组进行重发,并由所决定的一个以上的频率块发送重发分组。由此,可以有效地使用宽带的频率资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反馈信息中包含表示通信对方侧的接收信号质量的质量信息、和确定重发分组的分组识别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基于表示通信对方侧的接收信号质量的质量信息,决定对重发分组进行重发的频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对于多个频带的每一个分别决定发送分组时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在每个频率块进行AMC及ARQ的控制,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由多个频带中的一个以上发送重发分组,并由多个频带中的一个以上发送新的分组。通过减少一帧内不使用的频率块,可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纠错编码的处理在每个帧进行。通过在整个频带进行编码,可以加大频率分集效果,提高纠错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纠错编码的处理对于帧中的重发分组以外的全体分组进行。由此,可以实现纠错能力的提高。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发射机的各种各样的实施例。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进行有关自适应调制编码(AMC)、纠错编码(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及自动重发请求(ARQ)的处理,对于多个频率块的每个分别进行一个以上的有关AMC、FEC及ARQ的处理。无线传输所使用的频带整体(系统占据的频带)包含多个频率块,根据需要区分频率块。总的来说,在实施例1中对每个频率块进行有关AMC的处理。在实施例2、3中对每个频率块进行有关ARQ的处理。在实施例4、5中对每个频率块进行有关AMC及ARQ的处理。在实施例6中对每个频率块进行有关全部AMC、FEC及ARQ的处理。图11表示从处理单位的观点对比了各个实施例的图表。
实施例1
图3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装置的部分方框图。图3中描绘有分组生成部分302、信道编码部分304、串并行变换部分306、频率块数个(N个)的数据调制部分308-1~N及控制部分310。控制部分310具有重发控制部分312和MCS决定部分314。
分组生成部分302按照来自控制部分310的控制信号,由输入到自身的数据序列而生成重发分组或新分组。重发分组是指以前从发射机发送完的分组,具有从接收机侧所指定的分组号。新分组是指尚未从发射机发送的分组。发送位数(即,一个分组的位数)依照调制方式而不同,所以控制信号包含有关调制方式的信息。
信道编码部分304按照来自控制部分310的控制信号(所包含的表示编码率的信息),对发送的分组进行编码。信道编码部分304对每个帧进行(在整个频带进行)纠错编码(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串并行变换部分306将输入到自身的串行信号序列变换为频率块数个(N个)的并行信号序列,并进行输出。
N个数据调制部分308-1~N按照来自控制部分310的控制信号,在每个频率块对发送的信号进行调制。控制信号包括区分调制方式的信息。也可以进行QPSK、16QAM、64QAM这样的适当的任何调制方式。
控制部分310输出用于对发射机内的各个元件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重发控制部分312基于反馈信息而判断是否对通信对方侧进行重发。反馈信息包含通信对方侧的每个频率块的接收信号质量(接收SIR)、是否重发、需要重发的分组的识别信息(例如,分组号)、纠错编码信息等信息。是否重发例如可以由表示肯定响应(ACK)或否定响应(NACK)的信号来进行判别。MCS决定部分314基于接收SIR,对每个频率块决定发送重发或者新分组时的调制方式。编码率在每个帧(在整个频带)唯一确定。整个一帧所使用的频带被划分为多个频率块。
适当的调制方式例如通过参照预先决定的对应关系而进行。这样的对应关系例如可以如下构成:
SIR<S1时,采用Mod(1);
S1≤SIR<S2时,采用Mod(2);
S2≤SIR<S3时,采用Mod(3);
...
SS-1≤SIR时,采用Mod(S);
其中SIR表示通信对方侧所测定的接收信号质量(接收SIR),S1、...、SS表示规定的信号质量(S1<...<SS-1),Mod(1)、...、Mod(S)分别表示BPSK、QPSK、16QAM、64QAM这样的调制方式。图4表示这样规定的调制方式的一个例子。
图3的发射机从通信对方接收反馈信息,决定是否重发以及调制方式等。发射机基于表示每个分组的ACK或者NACK的信号来判断是否重发。重发是在从通信对方被通知了NACK时进行,被通知ACK时,控制部分动作以发送新分组。该判断是对于是否重发整个帧的判断(即,重发单位并不是每个频率块)。发射机基于接收SIR,对每个频率块决定适当的调制方式,对于整个频带决定一个编码率。基于所决定及判断的内容,准备发送的分组,其分组被编码,对照多个频率块的各个而分别被并行化,每个频率块被独立调制,并经由未图示的元件而被无线发送。无线发送例如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al multiplexing)方式这样的多载波方式进行。另外,重发分组时的无线参数(调制方式、编码率等)可以与以前发送时的无线参数相同,也可以重新由控制部分310设定。此外,编码率也可以对每个频率块进行变更。
根据本实施例,有关自适应调制编码(AMC)的处理在每个频率块进行。通过将频带划分为多个块,可以减小接收SIR的变动,可以设定适当的无线参数。由于在每个频率块进行AMC,因此每个频率块都需要指定调制方式的控制信号,所以估计控制信号增加。但是,调制方式的种类充其量也只有几十个左右(可以用2~3位来区别),因此控制信息量的增加不至于太多。此外,纠错编码(FEC)是在帧的整个频带进行,因此频率分集效果较大,可以较高地维持纠错能力。
实施例2
图5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装置的部分方框图。图5中描绘有:分组生成部分502、信道编码部分504、串并行变换部分506、频率块数个(N个)的开关507-1~N、N个数据调制部分508-1~N以及控制部分510。控制部分510具有重发控制部分512、MCS决定部分514。省略有关已说明的元件的重复性说明。
分组生成部分502按照来自控制部分510的控制信号,由输入到自身的数据序列而生成重发分组或新分组。
信道编码部分504按照来自控制部分510的控制信号中所包含的编码率,对发送的分组进行编码。信道编码部分504在整个频带进行纠错编码(FEC)。
串并行变换部分506将输入到自身的串行信号序列变换为频率块数个(N个)的并行信号序列,并进行输出。
开关507-1~N按照来自控制部分510的控制信号,将输入到自身的信号连接到后级的数据调制部分。
N个数据调制部分508-1~N按照来自控制部分510的控制信号,对发送的信号进行调制。也可以进行QPSK、16QAM、64QAM这样的适当的任何调制方式。但是,在本实施例中,N个数据调制部分508-1~N都以同样的调制方式对信号进行调制(AMC在每个帧进行)。
控制部分510输出用于对发射机内的各个元件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重发控制部分512基于反馈信息而判断是否对通信对方侧进行重发。反馈信息中包含在通信对方侧的接收信号质量(例如,接收SIR)、是否重发每个频率块、需要重发每个频率块的分组的识别信息(例如,分组号)等信息。是否重发例如可以由表示肯定响应(ACK)或否定响应(NACK)的信号来进行判别。重发控制部分512决定由哪个频率块来发送重发分组。MCS决定部分514基于接收SIR,对每个频率块决定发送重发或者新分组时的调制方式。适当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例如通过参照预先决定的对应关系而进行。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个帧(在整个频带)适应性地决定一个调制方式及一个编码率,在每个频率块决定重发的分组。
发射机从通信对方接收反馈信息,决定是否重发以及调制方式等。发射机基于表示每个分组的ACK或NACK的信号,在每个频率块判断是否重发。重发是在从通信对方被通知了NACK时进行,被通知ACK时,控制部分动作以发送新分组。发射机基于接收SIR,对整个频带决定一个适当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基于所决定及判别的内容,准备发送的分组,其分组被编码,对照多个频率块的各个而分别被并行化,在与分组的重发中所使用的频率块有关的数据调制部分进行调制,并经由未图示的元件而被无线发送。与重发分组中所使用的频率块有关的开关被闭合,其以外的开关被断开。无线发送例如以OFDM方式这样的多载波方式进行。另外,重发分组时的无线参数(调制方式、编码率等)可以与以前发送时的无线参数相同,也可以重新由控制部分510设定。并且,重发分组时的频率块也可以与以前发送时的频率块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图6表示由重发控制部分512所进行的处理中,用于生成决定发送的分组和频率块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控制信号的部分。流程从步骤602开始。在步骤602中,基于反馈信息,在多个频率块中设定需要重发的频率块已经判别完毕。例如,在由五个频率块B1、B2、B3、B4、B5发送的分组内,对于由频率块B3、B4、B5发送的分组,被报告NACK信号,设这三个分组为重发的分组。重发的分组总数由K表示(1≤K≤频率块数N),这一例中,K=3、N=5。本实施例中,K≥1时进行重发,发送新分组时K=0。
在步骤604中,用于区别各个需要重发的分组的参数k被设定为初始值(k=1)。参数k为1以上K以下的整数值。在当前例中,k=1的分组是由频率块B3发送的分组,k=2、3的分组是由频率块B4、5发送的分组。
在步骤606中,决定重发分组时使用的频率块。最简单的决定方法是由与以前使用的频率块相同的频率块对分组进行重发。即,由频率块B3对k=1的分组进行重发。其他决定方法是在五个频率块中,由表示最好的接收信号质量的频率块对分组进行重发。例如,在五个频率块中,2号频率块B2的接收信号质量最好时,以前由频率块B3所发送的分组(k=1)由频率块B2进行重发。那么,可以期待重发分组确实到达通信对方。
在步骤608中,用于区别分组的参数k被增加、更新。
在步骤610中,判别参数k是否达到了上限值K。若没有达到上限值,则流程返回到步骤606,对于由其他频率块所发送的分组重复同样的处理。在参数k超过上限值K时,流程进至步骤612。
在步骤612中,生成控制信号,使得由所决定的频率块对各分组进行重发。该控制信号决定重发分组和频率块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开关507-1~N的开关状态等进行控制。在本实施例中,与重发分组中所使用的频率块有关的开关被闭合,其以外的开关被断开。然后,流程进至步骤614,结束。
图7是表示MCS决定部分514所进行的处理的一部分的流程图。流程从步骤702开始。与图6的情况相同地,在步骤702中,基于反馈信息,在多个频率块中设定需要重发的频率块已经判别完毕。例如,在由五个频率块B1、B2、B3、B4、B5发送的分组内,对于由频率块B3、B4、B5发送的分组,得到NACK信号,设由这三个频率块所发送的分组为重发的分组。
在步骤704中,用于区别多个频率块的参数n被设定为初始值(n=1)。参数n为1以上N以下的整数值。N是频率块的总数(在当前例中,N=5)。
在步骤706中,判别由参数n所指定的频率块传输的分组是否是重发分组。若不是重发分组,则流程进至步骤708,若是重发分组,则流程进至步骤710。
在步骤708中,决定发送新分组时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该决定是基于过去的接收信号质量等来进行。
在步骤710中,决定发送重发分组时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对于重发分组,也与新分组同样地,可以重新决定调制方式等无线参数。或者,从简便决定无线参数的观点出发,重发分组的无线参数也可以设为以前所使用的无线参数。进而,也可以根据其他观点而决定无线参数。例如,也可以发送包含由50位所表达的信息A和由50位所表达的冗余信息B的总计100位,而在重发时仅发送50位的冗余信息(可以与B相同,也可以不同)。此时,在接收侧,最初的编码率为1/2,但若加进被重发的信息,则编码率成为1/3,可以使接收信息的纠正能力提高。
在步骤712中,用于区别分组的参数n被增加、更新。
在步骤714中,判别参数n是否达到了上限值N。若参数n没有达到上限值,则流程返回到步骤706,对于其他频率块重复同样的处理。在参数n超过上限值N时,流程进至步骤716,并结束。
根据本实施例,自动重发请求(ARQ)的处理在每个频率块进行,每个频率块对分组进行重发。由此,可以只将与特性劣化的频率区域有关的分组作为重发的对象,可以使重发效率提高。
实施例3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机的部分方框图。图8中描绘了包含与图5所示相同的信道编码部分、串并行变换部分及N个数据调制部分的一组处理元件存在N组。此外,图8中还描绘了通过控制部分510所控制的N个开关802-1~N。由于各个元件与图5中已经说明的元件相同,因此省略重复性的说明。
如上所述,提供给实施例2的图5的开关507-1~N的控制信号,按照重发分组和频率块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控制开关507-1~N的开关状态。在实施例2中,与重发分组中所使用的频率块有关的开关被闭合(close),其以外的开关被断开(open)。在以下所说明的实施例3中,没有用在重发分组的频率块用于发送新分组。
图9是用于说明与本实施例有关的动作的说明图。简单起见,假设由五个频率块B1、B2、B3、B4、B5发送了分组。信道编码在全频带对每个帧进行。关于在第一帧每个频率块所发送的五个分组,对于频率块B2、B3所发送的分组被报告NACK信号,设由这两个频率块所传输的分组为重发的分组。假设重发在N号帧进行。此时,在实施例2的方法中,N号帧中的五个频率块的两个用于重发,而三个没有使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这三个频率块发送新分组。简单起见,在图示的例子中,假设重发分组由与以前相同的频率块来发送。因此,由频率块B2、B3发送重发分组,在其他频率块B1、B4、B5发送新分组。信道编码在整个新分组进行,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在三个频率块进行。关于N号帧,对于频率块B5所发送的分组被报告NACK信号时,由2N号帧#2N中的频率块B5发送重发分组,在其他频率块中发送四个新分组。信道编码在整个新分组进行,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在四个频率块的所有区域进行。以帧#N及帧2N所示那样的结构来传输分组时,通过适当地切换开关802-1~N来进行。
即使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分510的重发控制部分512也可以按照图6中已经说明的流程来决定重发分组和频率块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图6的步骤606,也可以由接收信号质量最差的频率块对分组进行重发。那么,比起重发分组可以将优质的资源优先分配给新分组。也可以通过具有无差错接收所需的接收质量值和从通信对方所报告的接收质量值(接收SIR)的差(difference)以上的质量的频率块对重发分组进行发送。例如,设无差错接收所需的接收电平为10dB,被报告NACK的分组的接收SIR为6dB时,与4dB以上的质量值一同被报告的频带用于重发。那么,可以基于最低限度需要的接收电平,决定频率块的分配,可以使重发效率提高。
实施例4
在实施例2中,有关ARQ的处理在每个频率块进行,但在本实施例中,有关AMC及ARQ双方的处理在每个频率块进行。发射机的装置结构与图5所示的发射机大致相同。在本实施例中,输入到控制部分510的反馈信息包括每个频率块的接收SIR(在通信对方侧的接收信号质量)、每个频率块是否重发分组、需要重发时的每个频率块的分组号等。信道编码在整个帧(所有频率块)进行。在本实施例中,对每个频率块决定调制方式,因此在数据调制部分508-1~N所进行的调制方式不必相同,它们被决定为互相不同的调制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调制方式和重发单位都是对每个频率块所决定的,因此可以用更加适合的无线参数来传输重发分组。
实施例5
在实施例3中,有关ARQ的处理在每个频率块进行,但在本实施例中,有关AMC及ARQ双方的处理在每个频率块进行。发射机的装置结构与图8所示的发射机大致相同。但是,与实施例4的情况相同地,在数据调制部分508-11~NN所进行的调制方式不必相同,它们被决定为互相不同的调制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调制方式和重发单位都是对每个频率块所决定,还生成混合了重发分组和新分组的帧,并且动态地变更编码的单位,从而可以实现分组传输的进一步效率化。
实施例6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射机的部分方框图。图10中描绘了频率块数个(N个)的分组生成部分1002-1~N、信道编码部分1004-1~N、数据调制部分1008-1~N、块分配部分1010、控制部分1012。与已经说明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省略重复性的说明。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对于AMC、FEC及ARQ全体,在每个频率块进行处理。因此,反馈信息中所包含的接收SIR及重发请求信号也可以在每个频率块得到。发送的分组在每个频率块被生成、编码、调制。被调制的各个分组通过多个频带的某一个被发送。调制后的分组和频带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控制部分1012的控制下,在块分配部分1010进行调整。根据本实施例,在每个频率块进行AMC、FEC及ARQ的所有处理,因此可以期待使传输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
图11表示对实施例1至实施例6的各个方式进行对比的图表。如图所示,在实施例1中,AMC在每个频率块进行,FEC及ARQ在每个帧进行。一个帧所使用的整个频带被划分为多个频率块。在实施例2中,AMC及FEC在每个帧进行,ARQ在每个频率块进行。在实施例3中,AMC在每个帧进行,FEC对于帧中的整个新分组进行,ARQ在每个频率块进行。在实施例4中,AMC及ARQ在每个频率块进行,FEC在每个帧进行。在实施例5中,AMC在每个频率块进行,FEC对于帧中的整个新分组进行,ARQ在每个频率块进行。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及变更。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通过划分为几个实施例来进行了说明,但各实施例的划分对于本发明并不是本质性的,可以根据需要而使用一个以上的实施例。
本国际申请基于2005年4月1日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106912号主张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引用在本国际申请中。

Claims (8)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至少进行自动重发请求的控制,用占据规定的多个频带的帧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从通信对方侧接收有关多个频带的各个的反馈信息的部件;
决定由多个频带中的哪个频带对反馈信息表示的重发分组进行重发的部件;以及
由所决定的一个以上的频带发送重发分组的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馈信息包含表示通信对方侧的接收信号质量的质量信息、和确定重发分组的分组识别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表示通信对方侧的接收信号质量的质量信息,决定对重发分组进行重发的频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对于多个频带的各个分别决定发送分组时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部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多个频带的一个以上发送重发分组,并由多个频带的一个以上发送新的分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纠错编码的处理在每个帧进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纠错编码的处理对于帧中的重发分组以外的全体分组进行。
8.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对自适应调制编码及自动重发请求进行控制,以占据规定的多个频带的帧进行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
从通信对方侧接收有关多个频带的各个的反馈信息,
决定由多个频带中的哪个频带对反馈信息表示的重发分组进行重发,
基于反馈信息,决定用于重发分组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
由所决定的一个以上的频带和所决定的调制方式及编码率,发送重发分组。
CNA2006800144656A 2005-04-01 2006-03-28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11672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06912/2005 2005-04-01
JP2005106912A JP4596958B2 (ja) 2005-04-01 2005-04-01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7284A true CN101167284A (zh) 2008-04-23

Family

ID=37073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144656A Pending CN101167284A (zh) 2005-04-01 2006-03-28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108746B2 (zh)
EP (1) EP1865635A4 (zh)
JP (1) JP4596958B2 (zh)
KR (2) KR101126564B1 (zh)
CN (1) CN101167284A (zh)
BR (1) BRPI0607586A2 (zh)
RU (1) RU2007136937A (zh)
SG (1) SG150503A1 (zh)
TW (1) TW200644485A (zh)
WO (1) WO20061066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980607C (en) 2004-10-12 2020-04-07 Tq Delta, Llc Resource sharing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
KR101736999B1 (ko) * 2006-04-12 2017-05-19 티큐 델타, 엘엘씨 패킷 재전송 및 메모리 공유
US8230288B2 (en) * 2006-10-18 2012-07-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pplying an appropriate coding rate
JP4984880B2 (ja) 2006-12-27 2012-07-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無線リソース割当方法ならびに基地局
US8082478B2 (en) * 2008-01-24 2011-12-20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Retransmission of erroneous data
KR101033149B1 (ko) * 2008-04-07 2011-05-11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통신 시스템, 통신장치, 및 데이터 전송방법
CN101946445B (zh) * 2008-06-10 2013-12-11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数据块的方法
WO2010046956A1 (ja) 2008-10-24 2010-04-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適応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送要求方式による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JP5498693B2 (ja) * 2008-12-24 2014-05-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5427433B2 (ja) * 2009-02-25 2014-02-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WO2010074157A1 (ja) * 2008-12-24 2010-07-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JP5700042B2 (ja) * 2010-06-21 2015-04-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KR101650159B1 (ko) * 2010-12-22 2016-08-22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고속 데이터의 점대점 고정 무선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JP2013090012A (ja) * 2011-10-13 2013-05-13 Toyota Info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JP6634694B2 (ja) * 2014-06-06 2020-01-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7507A (en) * 1993-12-03 1996-05-14 Motorola, Inc. Notification by energy burst of messages with unacceptable quality
US6320520B1 (en) * 1998-09-23 2001-11-20 Digital Fountain Information additive group code generator and decoder for communications systems
JP4808907B2 (ja) * 2000-07-26 2011-11-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リアcdma通信装置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cdma送信装置
US20030039226A1 (en) * 2001-08-24 2003-02-27 Kwak Joseph A. Physical layer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EP1436701B1 (en) * 2001-08-24 2011-09-2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implementing a physical layer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JP3727283B2 (ja) * 2001-11-26 2005-12-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US8233501B2 (en) * 2002-02-13 2012-07-3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ransport block set segmentation
US7287206B2 (en) * 2002-02-13 2007-10-2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ransport block set transmission us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US7269774B2 (en) * 2002-03-29 2007-09-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ata receiving apparatus, data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retransmission request method
KR101046320B1 (ko) 2002-05-10 2011-07-05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무선 링크 제어 재전송을 지원하기 위해 프로토콜 데이터 단위의 재전송의 순위 지정을 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JP4043322B2 (ja) 2002-09-06 2008-0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再送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JP4115784B2 (ja) * 2002-09-11 2008-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再送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JP4067984B2 (ja) * 2003-02-27 2008-03-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受信機
JP4568277B2 (ja) * 2003-05-16 2010-10-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受信装置及び方法
JP3847733B2 (ja) * 2003-06-12 2006-11-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方法及びその通信装置
ES2398748T3 (es) * 2003-07-25 2013-03-21 Panasonic Corporation Aparato y método para transmisión/recepción multiportador con valuación de calidad de transmisión
US20050207345A1 (en) * 2004-03-22 2005-09-22 Onggosanusi Eko N Hybrid ARQ schemes for 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96958B2 (ja) 2010-12-15
RU2007136937A (ru) 2009-05-10
WO2006106675A1 (ja) 2006-10-12
TW200644485A (en) 2006-12-16
KR20080009079A (ko) 2008-01-24
EP1865635A4 (en) 2011-07-20
KR101114429B1 (ko) 2012-02-15
BRPI0607586A2 (pt) 2009-09-15
EP1865635A1 (en) 2007-12-12
TWI323578B (zh) 2010-04-11
US20090217120A1 (en) 2009-08-27
KR101126564B1 (ko) 2012-03-26
US8108746B2 (en) 2012-01-31
SG150503A1 (en) 2009-03-30
JP2006287758A (ja) 2006-10-19
KR20120006088A (ko) 2012-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67284A (zh)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JP3561510B2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パケット伝送方法
JP5905914B2 (ja) 協調無線通信(cooperativewirelesscommunications)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540340B2 (ja) 物理層自動リピート要求(arq)
RU2454807C2 (ru) Радиоперед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радиопередачи
US7555269B2 (en) Adaptive modulation scheme and coding rate control method
EP1901494A1 (en) A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the multi-carrier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service
JP2009522846A (ja) 無線マルチキャリアシステムにおけるharq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06112292A1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及び基地局並びに通信制御方法
CN101005343A (zh) 一种多载波信道资源的分配方法及系统
JP4186607B2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
KR101515042B1 (ko) 역방향 전송 자원 할당 메시지를 처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20210195611A1 (en) Scheduling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WO2004091128A1 (ja)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送信方法
Ericsson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scheduling for fading channels
EP1401139A1 (en) Data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05501473A (ja) 基地局の物理層自動リピート要求の方法
WO2009009964A1 (fr) Gestion de processus,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codage dans un système de duplexage par répartition dans le temps en multiporteuse
JP2005501468A (ja) 加入者ユニットの物理層自動リピート要求の方法
JP4068881B2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パケット伝送方法
Villa et al.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JP2007336583A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再送制御方法
Mao et al. An adaptive radio link protocol for infostations
Mitra A PHY-MAC cross layer design for low PER with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Harsini et al. Link adaptation in retransmission-based cognitive radio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