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2095A - 高效聚能无烟灶 - Google Patents

高效聚能无烟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2095A
CN101162095A CNA2007101680981A CN200710168098A CN101162095A CN 101162095 A CN101162095 A CN 101162095A CN A2007101680981 A CNA2007101680981 A CN A2007101680981A CN 200710168098 A CN200710168098 A CN 200710168098A CN 101162095 A CN101162095 A CN 101162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heat
burner hearth
range
efficient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80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卫康
郭晓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071009620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1025273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71016809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62095A/zh
Publication of CN101162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20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Solid-Fuel Combustion (AREA)
  • Commercial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能减排烹调炉具——高效聚能无烟灶,旨在提供一种高效节能,使用一个热源即能同时做多样饭菜,并使高温燃气与食材加工区、与厨房彻底隔离的洁净的烹调炉具,它主要包括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燃煤用高效聚能无烟灶,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余热高温消毒柜,带滴水锅沿炒锅等。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或燃煤用高效聚能无烟灶或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将一次利用后的高温余热经高效保温、聚合,再进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多个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洁净化利用,对灶内锅具的食材依次进行多种方式的熟制,余热还可以用来对餐具进行高温消毒。高效聚能无烟灶特别适合广大城乡家庭、单位食堂、餐饮企业使用。

Description

高效聚能无烟灶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家用高效烹调炉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效节能、能将高温燃气经高效保温后全部聚合,再多级重复洁净利用,从而实现仅用一个热源即可对多个炊具的食材同时进行炒、炸、爆、熘、煎、炝、蒸、煮、焖、炖、煨、煲、烧、烤类多种烹调方式的熟制,并使高温燃烧废气与厨房和食材加工区彻底隔离的洁净的烹调炉具。
背景技术  目前,大量使用的家用烹调炉具包括省柴灶、煤炉、液化气灶、天然气灶等。这些炉具的共同缺陷是:1、热效率不高,省柴灶热效率为30%~40%,燃气灶具一般为45%~55%,节能煤炉一般在40%~60%,造成热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余热——高温燃烧废气——高温燃气热损失太大,约占总热损的40%~50%;2、使用功能单一,给生活带来不便,同一热源同一时间内只能对一种炊具、且只能以一种烹调方式熟制食物;3、高温燃烧废气和食材加工区未能彻底隔离,使炉腔内易产生烟垢;4、高温燃烧废气在室内自然排放,会对室内空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种能有效克服上述缺陷的烹调炉具。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节能减排、安全、清洁、健康、方便的烹调炉具。
本发明的高效聚能无烟灶,与现有技术的各种炉灶相比,其技术创新关键点在于:对热能实现高效保温,聚合,多级洁净化利用。带滴水锅沿炒锅与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或燃煤用高效聚能无烟灶或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无缝结合,形成封闭的炉腔,对热能实现高效保温,聚合,同时完成食材的炒、炸、爆、熘、煎、炝、蒸等多种烹调方式的熟制,其余热进入多层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在高效保温的状态下进行多级洁净化利用,同时完成食材的煮、焖、炖、煨、煲、烧、烤类多种烹调方式的熟制,其后的余热再进入余热高温消毒柜,对餐具进行消毒。
现对本发明的六种技术方案分述如下。
一种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它由炉体、锅圈、炉膛、燃烧器、开关旋钮、燃气通道、保温层构成。它的技术要点是,燃烧器位于炉膛的底部,锅圈外侧与炉体紧密连接,锅圈内侧与炉膛紧密连接,在炉体与锅圈与炉膛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保温层,燃气通道的一端开口于炉膛内,另一端开口于炉体之外。本燃烧器采用下进风,电子脉冲点火,带熄火保护装置。
为完善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的功能,还可以在炉膛内设置一个半圆形的聚火圈,使炉膛内的火力均匀,在锅圈上还设置有防漏锅圈,以避免水流入炉膛,在燃气通道内还设置有闸门,避免野风进入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以达到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内保温的目的。
当炒锅置于锅圈之上时,二者之交接处严密无缝隙,锅圈又与炉体紧密连接,形成封闭的炉膛。当用炒锅进行炒、炸、爆、熘、煎、炝、蒸类烹调作业时,燃烧器的火焰充满炉膛,一部分热能直接被炒锅吸收,由于炒锅与锅圈与炉膛之间形成火焰强势聚集区,使其比现有技术开放式加热提高热效率15~20%,节能省时;还有一部份余热经燃气通道排出,以备后用。
一种燃煤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它由炉体、炉门、炉芯、炉篦、炉膛、锅圈、燃气通道、保温层构成。它的技术要点是,在炉芯上部设置有炉膛,在炉膛上部设置有锅圈,锅圈外侧与炉体紧密连接,在炉体与锅圈与炉膛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保温层,燃气通道的一端开口于炉膛内,另一端开口于炉体之外。
上述燃煤用高效聚能无烟灶,还可以在炉膛内设置一个半圆形的聚火圈,使炉膛内的火力均匀,在锅圈上还设置有防漏锅圈,以避免水流入炉膛。
一种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它由炉体、炉膛、炉门、炉篦、风道、燃气通道、保温层构成,它的技术要点是,在炉体与炉膛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保温层,燃气通道的一端开口于炉膛内,另一端开口于炉体之外。
上述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还可以在炉门处设置一个活动炉门盖,添柴时自动打开,柴添毕时炉门盖靠重力自动闭合。
一种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它由炉体、炉门、内胆、底盘、炉腔、空腔、燃气通道、蒸汽通道、保温层构成。它的技术要点是,底盘与内胆之间紧密连接,其内与炉门形成气密良好的洁净的炉腔,其外与炉体的内壁形成气密良好的空腔,在炉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燃气通道并与空腔相连通,蒸汽通道之一端贯穿于内胆,另一端开口于炉体的顶部,炉体和炉门设置有保温层。
上述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还可以在底盘的外缘设置有吸热翅片,吸热翅片的设置,既可以进一步加强受热效果,还可以使高温燃气在底盘上分布均匀,在炉门上设置有观察窗,在所述的底盘上方,设置有与底盘曲面相吻合的锅具,在锅具上方有锅盖,锅盖上开有蒸汽出口,在锅具的边缘设置有耐热手柄,在炉体的底部设置有电热板,在炉门上设置有电控板,起辅助加热之用。
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通常呈两个及以上的多层灶设置,既节能又方便生活。
来自燃气用或燃煤用或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的高温燃气经保温管道进入第一层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的燃气通道再进入空腔,对锅具底盘上的锅具的食材进行加热熟制,剩余的高温燃气经燃气通道进入上一层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以此类推,最后经燃气通道排出,锅具内的食材加热后产生的热蒸汽经贯穿于各余热灶的蒸汽通道排出。
一种余热高温消毒柜,它由柜体、柜门、内胆、空腔、搁架、燃气通道、蒸汽通道、保温层、吸热翅片、电热板构成。它的技术要点是,内胆底部的外缘设置有吸热翅片,内胆内部与柜门形成气密良好的洁净的消毒空腔,消毒空腔内设置有多层搁架,内胆外部与柜体的内壁形成气密良好的空腔,在柜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燃气通道并与空腔相连通,蒸汽通道之一端贯穿于内胆,另一端开口于柜体的顶部,柜体和柜门设置有保温层。
来自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的高温燃气经余热高温消毒柜的燃气通道进入空腔,对消毒柜内的餐具进行高温消毒。
为给余热高温消毒柜添加上发酵箱、干燥箱的功能,还特意在柜体的底部设置有辅助电加热装置——电热板。
一种带滴水锅沿炒锅,其特征在于,在普通炒锅的边缘连接有一圈向外翻卷的滴水锅沿,此一设置是避免水滴进入炉膛,也可避免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遇水熄火。滴水锅沿与炒锅采用连铸或整体冲压成型制得。
图15为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与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壁挂式组合使用的示意图,如果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在长期固定处所使用,建议采用上述方案,而且在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燃气通道出口至烟囱之间还可串联余热高温消毒柜使用;图16为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与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台式组合使用的示意图,如果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须经常移动位置,则建议采用该种组合。
本发明的高效聚能无烟灶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高效节能,其显著特点在于对热能高效保温和聚合,再多级重复洁净利用。燃气用或燃煤用或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利用炒锅类炊具烹调时,炒锅锅圈与炉膛之间形成火焰强势聚集区,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又可使高温燃气对锅具进行全方位球面式加热,即锅具处于球面式受热状态,因而系统热效率比现有技术的家用烹调炉具提高30-40%。
2、一火多用,一火多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个火源仅能一用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底层炉灶炒菜,多个上层炉腔能用炒菜的高温燃气同时做饭、煮粥、熬汤、烧肉……,可满足家庭成员不同的饮食爱好。
3、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内胆和空腔的设置,能使高温燃气与食材加工区彻底隔离,保证了炉腔内的洁净。
4、对于家庭来说,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NOx在全封闭状态下运行,在室内实现了零排放,对于社会来说,由于节能30%以上,从而大大减少了氮氧化物NOx的排放总量,从而达到了很好的节能减排的效果。
5、不仅烹调功能样样俱全,而且还可用作面食发酵、饭菜保温、干燥衣物、餐具消毒等等,可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6、节省置物开支,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可同时取代电饭煲、电炖锅、电烤箱、发酵箱的所有功能。
附图说明
图1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主视图。
图2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俯视图。
图3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正剖视图。
图4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双灶俯视图。
图5燃煤用高效聚能无烟灶正剖视图。
图6燃煤用高效聚能无烟灶俯视图。
图7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侧剖视图。
图8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正剖视图。
图9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主视图。
图10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正剖视图。
图11锅具底盘、吸热翅片仰视图。
图12A——A截面图。
图13余热高温消毒柜正剖视图。
图14B——B截面图。
图15燃气高效聚能无烟灶与余热高效聚能无烟灶壁挂组合示意图。
图16燃气高效聚能无烟灶与余热高效聚能无烟灶台式组合示意图。
图中: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1.炉体,2.锅圈,3.炉膛,4.燃烧器,5.开关旋钮,6.燃气通道,7.保温层,8.聚火圈,9.防漏锅圈,10.闸门,燃煤用高效聚能无烟灶:11.炉体,12.炉门,13.炉芯,14.炉篦,15.炉膛,16.锅圈,17.燃气通道,18.保温层,19.聚火圈,20.防漏锅圈,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21.炉体,22.炉膛,23.炉门,24.炉篦,25.风道,26.燃气通道,27.保温层,28.活动炉门盖,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29.炉体,30.炉门,31.内胆,32.底盘,33.炉腔,34.空腔,35.燃气通道,36.蒸汽通道,37.保温层,38.电热板,39.电控板,40.吸热翅片,41.观察窗,42.锅具,43.锅盖,44.耐高温手柄,余热高温消毒柜:45.柜体,46.柜门,47.内胆,48.空腔,49.搁架,50.燃气通道,51.蒸汽通道,52.保温层,53.电热板,54.吸热翅片,带滴水锅沿炒锅:55.炒锅,56.滴水锅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它由炉体1,锅圈2,炉膛3,燃烧器4,开关旋钮5,燃气通道6,保温层7,聚火圈8,防漏锅圈9,闸门10构成。本实施例炉体采用304不锈钢板材冲压成型,燃烧器4位于炉膛3的底部,本燃烧器采用下进风,电子脉冲点火,带熄火保护装置,锅圈2的外侧与炉体1紧密连接,锅圈2的内侧与炉膛3紧密连接,在炉体1与锅圈2与炉膛3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保温层7,燃气通道6的一端开口于炉膛3内,另一端开口于炉体1之外。
为完善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的功能,在炉膛3内设置了一个半圆形的聚火圈8,使炉膛3内的火力均匀,在锅圈2上还设置有防漏锅圈9,以避免水流入炉膛3内,在燃气通道6内还设置有闸门10,避免野风进入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内,以达到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内保温的目的。
当炒锅55置于锅圈2之上时,二者之交接处严密无空隙,锅圈2又与炉体1紧密连接,形成封闭的炉膛3。当用炒锅进行炒、炸、爆、熘、煎、炝、蒸类烹调作业时,燃烧器4的火焰充满炉膛3,一部分热能直接被炒锅55吸收,由于炒锅55与锅圈2与炉膛3之间形成火焰强势聚集区,使其比现有技术开放式加热提高热效率15~20%,节能省时;还有一部份余热经燃气通道6排出。
燃煤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它由炉体11,炉门12,炉芯13,炉篦14,炉膛15,锅圈16,燃气通道17,保温层18,聚火圈19,防漏锅圈20构成。本实施例炉体采用0.8mm普钢板经外层镀搪瓷制得,在炉芯13的上部设置有炉膛15,在炉膛15的上部设置有锅圈16,锅圈16的外侧与炉体11紧密连接,在炉体11与锅圈16与炉膛15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保温层18,燃气通道17的一端开口于炉膛15内,另一端开口于炉体11之外。
为使炉膛15内的火力均匀,还在炉膛15内设置了一个半圆形的聚火圈19,在锅圈16上还设置有防漏锅圈20,以避免水流入炉膛15。
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它由炉体21,炉膛22,炉门23,炉篦24,风道25,燃气通道26,保温层27,活动炉门盖28构成。本实施例炉体采用砖砌法制得,在炉体21与炉膛22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保温层27,燃气通道26的一端开口于炉膛22内,另一端开口于炉体21之外。
在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的炉门23处,设置有一个活动炉门盖28,添柴时自动打开,柴添毕时炉门盖28靠重力自动闭合。
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它由炉体29,炉门30,内胆31,底盘32,炉腔33,空腔34,燃气通道35,蒸汽通道36,保温层37,电热板38,电控板39,吸热翅片40,观察窗41,锅具42,锅盖43,耐高温手柄44构成。本实施例炉体采用304不锈钢板材冲压成型,底盘32与内胆31之间紧密连接,其内与炉门30形成气密良好的洁净的炉腔33,其外与炉体29的内壁形成气密良好的空腔34,在炉体29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燃气通道35并与空腔34相连通,蒸汽通道36之一端贯穿于内胆31,另一端开口于炉体29的顶部,炉体29和炉门30设置有保温层37。
上述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还在底盘32的外缘设置有吸热翅片40,吸热翅片的设置,既可以进一步加强受热效果,还可以使高温燃气在底盘上分布均匀,在炉门30上还设置有观察窗41,在所述的底盘32的上方,设置有与底盘曲面相吻合的锅具42,在锅具42的上方有锅盖43,锅盖上开有蒸汽出口,在锅具42的边缘设置有耐热手柄44,在炉体29的底部设置有电热板38,在炉门30上设置有电控板39,起辅助加热之用。
本实施例为两层余热灶组合成的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既节能又方便生活。
来自燃气用或燃煤用或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的高温燃气经保温管道进入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的燃气通道35再进入空腔34,对底盘32上的锅具42的食材进行加热熟制,剩余的高温燃气经燃气通道进入更上一层余热灶,以此类推,最后经燃气通道35排出,锅具内的食材加热后产生的热蒸汽经贯穿于各余热灶的蒸汽通道36排出。
余热高温消毒柜,它由柜体45,柜门46,内胆47,空腔48,搁架49,燃气通道50,蒸汽通道51,保温层52,电热板53,吸热翅片54构成。本实施例炉体采用304不锈钢板材冲压成型,内胆47底部的外缘设置有吸热翅片54,内胆47内部与柜门46形成气密良好的洁净的消毒空腔,消毒空腔内设置有两层搁架49,内胆47外部与柜体45的内壁形成气密良好的空腔48,在柜体45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燃气通道50并与空腔48相连通,蒸汽通道51之一端贯穿于内胆47,另一端开口于柜体45的顶部,柜体45和柜门46设置有保温层52。
为给余热高温消毒柜添加上发酵箱、干燥箱的功能,还特意在柜体的底部设置有辅助电加热装置——电热板53。来自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的高温燃气经余热高温消毒柜的燃气通道50进入空腔48,对消毒柜内的餐具进行高温消毒,产生的热蒸汽经蒸汽通道51排出柜体45之外。
带滴水锅沿炒锅,在普通炒锅55的边缘连接有一圈向外翻卷的滴水锅沿56,此一设置是主要是避免水滴进入炉膛。本实施例滴水锅沿56与炒锅55采用整体冲压成型制得。

Claims (10)

1.一种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它由炉体、锅圈、炉膛、燃烧器、开关旋钮、燃气通道、保温层构成,其特征在于,燃烧器位于炉膛的底部,锅圈外侧与炉体紧密连接,锅圈内侧与炉膛紧密连接,在炉体与锅圈与炉膛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保温层,燃气通道的一端开口于炉膛内,另一端开口于炉体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在炉膛内还设置有聚火圈,在锅圈上还设置有防漏锅圈,在燃气通道内还设置有闸门。
3.一种燃煤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它由炉体、炉门、炉芯、炉篦、炉膛、锅圈、燃气通道、保温层构成,其特征在于,在炉芯上部设置有炉膛,在炉膛上部设置有锅圈,锅圈外侧与炉体紧密连接,在炉体与锅圈与炉膛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保温层,燃气通道的一端开口于炉膛内,另一端开口于炉体之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煤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在炉膛内设置有聚火圈,在锅圈上还设置有防漏锅圈。
5.一种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它由炉体、炉膛、炉门、炉篦、风道、燃气通道、保温层构成,其特征在于,在炉体与炉膛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保温层,燃气通道的一端开口于炉膛内,另一端开口于炉体之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薪柴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在炉门处设置有活动炉门盖。
7.一种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它由炉体、炉门、内胆、底盘、炉腔、空腔、燃气通道、蒸汽通道、保温层构成,其特征在于,底盘与内胆之间紧密连接,其内与炉门形成气密良好的洁净的炉腔,其外与炉体的内壁形成气密良好的空腔,在炉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燃气通道并与空腔相连通,蒸汽通道之一端贯穿于内胆,另一端开口于炉体的顶部,炉体和炉门设置有保温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余热用高效聚能无烟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在底盘的外缘设置有吸热翅片,在炉门上设置有观察窗,在所述的底盘上方,设置有与底盘曲面相吻合的锅具,在锅具上方有锅盖,在锅具的边缘设置有耐热手柄,在炉体的底部设置有电热板,在炉门上设置有电控板。
9.一种余热高温消毒柜,它由柜体、柜门、内胆、空腔、搁架、燃气通道、蒸汽通道、保温层、吸热翅片、电热板构成,其特征在于,内胆底部的外缘设置有吸热翅片,内胆内部与柜门形成气密良好的洁净的消毒空间,内胆外部与柜体的内壁形成气密良好的空腔,在柜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燃气通道并与空腔相连通,蒸汽通道之一端贯穿于内胆,另一端开口于柜体的顶部,柜体和柜门设置有保温层,在柜体的底部还设置有电热板。
10.一种带滴水锅沿炒锅,其特征在于,在普通炒锅的边缘连接有一圈向外翻卷的滴水锅沿。
CNA2007101680981A 2007-03-30 2007-11-05 高效聚能无烟灶 Pending CN1011620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680981A CN101162095A (zh) 2007-03-30 2007-11-05 高效聚能无烟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96202.0A CN101025273A (zh) 2007-03-30 2007-03-30 高效聚能无烟灶
CN200710096202.0 2007-03-30
CNA2007101680981A CN101162095A (zh) 2007-03-30 2007-11-05 高效聚能无烟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2095A true CN101162095A (zh) 2008-04-16

Family

ID=39297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680981A Pending CN101162095A (zh) 2007-03-30 2007-11-05 高效聚能无烟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6209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4674A (zh) * 2014-01-30 2015-08-05 深圳市爱可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辐射进行辅助加热的炒菜方法
CN104814659A (zh) * 2014-01-30 2015-08-05 深圳市繁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余热加热式热风辅助的炒菜设备
CN108814260A (zh) * 2018-07-20 2018-11-16 杨小平 节能健康止逸汽锅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4674A (zh) * 2014-01-30 2015-08-05 深圳市爱可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辐射进行辅助加热的炒菜方法
CN104814659A (zh) * 2014-01-30 2015-08-05 深圳市繁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余热加热式热风辅助的炒菜设备
CN104814659B (zh) * 2014-01-30 2019-11-05 深圳市繁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余热加热式热风辅助的炒菜设备
CN108814260A (zh) * 2018-07-20 2018-11-16 杨小平 节能健康止逸汽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43875Y (zh) 高效聚能灶
CN101162095A (zh) 高效聚能无烟灶
CN1945160A (zh) 高效聚能灶
CN101025273A (zh) 高效聚能无烟灶
CN106765264A (zh) 一种高效节能安全无烟燃气灶余热热水器组合
CN1710337A (zh) 高效多功能立柜式烹饪炉
CN209678287U (zh) 一种多功能户外木炭便携炉
CN106765363A (zh) 一种高效节能安全无烟燃气炒锅灶余热热水器组合
CN201047613Y (zh) 高效聚能无烟灶
CN106482173A (zh) 一种高效节能安全无烟燃气炒锅灶
CN106482159A (zh) 一种高效节能安全无烟煤炉
CN2924340Y (zh) 家用高效万能塔式炉
CN206973622U (zh) 一种新型移动节能环保带双贮存仓集成柴草灶装置
CN2771673Y (zh) 多功能烹饪炉具
CN2851885Y (zh) 高效多功能立柜式烹饪炉
CN201047610Y (zh) 多功能炖烤炉
CN212657980U (zh) 一种多功能炉灶
CN106765329A (zh) 一种高效节能安全无烟煤炉余热热水器组合
CN204026746U (zh) 热水灶
CN2480726Y (zh) 组合式多功能省柴灶
CN219283394U (zh) 一种蒸炒并行可降尘环保的单个锅具口的柴火气化炉
CN213931035U (zh) 文火猛火双模式柴火炉
CN2581836Y (zh) 多用途节能炉灶
CN101251271A (zh) 新型节能灶
CN100496347C (zh) 储热加工食品的方法及旋转式储热加热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