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596B - 新颖抗生素之制法 - Google Patents

新颖抗生素之制法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596B
CN1011596B CN 85108346 CN85108346A CN1011596B CN 1011596 B CN1011596 B CN 1011596B CN 85108346 CN85108346 CN 85108346 CN 85108346 A CN85108346 A CN 85108346A CN 1011596 B CN1011596 B CN 10115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formula iii
compd
liters
active ingred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8510834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85108346A (zh
Inventor
约翰·巴里·沃德
黑兹尔·玛丽·诺布尔
尼尔·波特
黑查德·艾伦·弗莱特顿
戴维·诺布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axo Grou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laxo Grou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laxo Group Ltd filed Critical Glaxo Group Ltd
Publication of CN85108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5108346A/zh
Publication of CN10115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96B/zh
Expir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Nitrogen And Oxygen Or Sulfur-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AREA)
  • Heterocyclic Carbon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etero Ring Having Oxygen Or Sulfur (AREA)

Abstract

具有部分式I结构之化合物之制法:系用链霉菌属,尤指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之培养基发酵而得。
此化合物具有5-OH到OMe基,在25-位置有被甲基,乙基或异丙基取代之异丙撑。
本化合物可杀寄生虫,作为医药或农药。

Description

本发明乃有关新颖抗生素及其制法。尤其有关可由链霉菌有机体发酵而得之抗生素化合物。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新颖之物质,我们编为抗生素S541,其系在控制之条件下,由以往未分类过之微生物成长而得。抗生素S541具有抗生活性,尤其可扑灭内寄生虫,外寄生虫,霉菌,昆虫,线虫及壁虱;因此在农业,园艺,动物及人类之保健方面特别有用。本化合物亦可作为制备其它活性化合物之中间体。本化合物系由发酵而得,可如下述收集实质纯粹之产物。
抗生素S541之部分构造式如式Ⅰ所示:
尤其是如式Ⅱ部分构造式所示:
以下将详细通式如Ⅱ所示之六种化合物。
本发明之化合物具有前述一种构造式或是各种部分构造式之组合。就某些应用,如农业或园艺,兽药之应用而言,较佳为使用混合之抗生素,亦即不必分离出各别之成份;但就供人类服用之医药而言,较佳为使用个别之化合物。本发明亦包含本发明之化合物和至少另一种本发明之化合物之混合物,及实质上呈纯粹形式或实质上不含其它巨环内脂化合物之个别化合物。
首先分离出来之抗生素S541可如下述在矽胶层析,分离成具有抗生活性之两种成份,例如具有抗肠虫活性及在254×10-9米有紫外线吸收带者。成份Ⅰ之Rf值为0.70至0.75,成份Ⅱ之Rf值为0.39至0.46,Rf值可由莫克(Merck)公司矽胶60板,以氯仿∶醋酸乙酯(3∶1)洗提得之。抗生素S541之成份Ⅰ及Ⅱ(式中R2分别为-CH3及-H)均属本发明之范围。
成份Ⅰ及Ⅱ可进一步纯制,得六种部分式Ⅰ之化合物,具有抗生素 活性,例如抗肠虫活性。于是本发明另一目的乃提供通式Ⅲ化合物:
Figure 85108346_IMG6
式中R1系甲基,乙基或异丙基,R2系氢或甲基。
所谓的六种化合物定义如下:
化合物A:R1=异丙基,R2=氢,
化合物B:R1=甲基,R2=甲基,
化合物C:R1=甲基,R2=氢,
化合物D:R1=乙基,R2=氢,
化合物E:R1=乙基,R2=甲基,
化合物F:R1=异丙基,R2=甲基,
其中较佳为化合物A及C。
化合物B,E及F得自成份Ⅰ,化合物A,C及D得自成份Ⅱ。
本发明之化合物具有抗生素活性,例如抗肠虫活性,如杀线虫,尤指抗内寄生虫及外寄生虫活性。一般而言,本化合物适用于扑灭寄生虫,如外寄生虫及内寄生虫。外寄生虫及内寄生虫会侵害人类及各种动物, 在农场动物如猪,绵羊,牛,山羊及家禽,马以及家畜如狗和猫上特别猖獗。若家畜受到寄生虫感染,会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及体重减轻,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变劣的主要原因。
感染动物及/或人类的内寄生虫有钩虫,蛔虫(Ascaridia类,Ascaris类,Aspicularis类),仰口线虫,毛细线虫,夏倍氏线虫,古巴毛羊线虫,畜肺线虫,血直丝虫,绕虫,扭转线虫,鸡盲肠虫,美洲钩虫,细颈毛样线虫,长尾线虫,鼠钩虫,管口线虫,牛胃丝虫,类绕虫,类蛔虫,圆虫,拟圆虫,啮齿动物线虫,毒蛔虫,类毒蛔虫,毛状圆虫,类毛状圆虫,施毛虫,鞭虫及类钩虫。
危害动物及/或人类之外寄生虫有节肢外寄生虫,如噬血昆虫,绿头苍蝇,蚤,虱,螨,吮血昆虫,扁虱及其它双翅类害虫。
危害动物及/或人类的外寄生虫属有牛瘤蝇,牛虱,科罗氏虫,寇力氏虫-达摩氏虫,达摩林氏虫,马蝇,黑角蝇,马虱,吮血蝇,壁虱,微翅目虱,青蝇,羊虱蝇,牛蝇,羊疥螨,痂恙虫,牛壁虱,疥虫,厩蝇。
本发明之化合物在玻璃体中及活体中证实可扑灭各种内寄生虫及外寄生虫。我们已证实本发明化合物特别能消灭寄生线虫,如反兽胃虫,环状奥斯特胃虫,毛状圆虫,肺虫,古巴毛羊线虫,奥斯特胃虫,及鼠钩虫,及寄生螨,如疥虫及痂恙虫。
因此,本发明化合物可用来治疗动物及人类受到内寄生虫及/或外寄生虫之感染病。
寄生虫之种类视宿主及感染区之不同而定。于是例如反兽胃虫,环状奥斯特胃虫及毛状圆虫通常会感染在绵羊体中,主要寄生在胃及小肠中;而肺虫,古巴毛羊线虫及奥斯特胃虫则会感染在牛之体中,主要是分别寄生在肺,小肠或胃中。
此外,本发明之化合物经发现知具有抗霉菌活性,如对抗假丝霉菌,白假丝霉菌及团假丝霉菌,以及对抗酵母,如卡尔酵母。
本发明之化合物亦能证实可消灭自由生存之线虫
(Caenorhabditis    elegans)。
本发明化合物亦能扑灭在农业,圆艺,森林,公共卫生及储藏产物方面寄生之昆虫,壁虱及线虫,也能对付土壤中及农作物,包含谷类(如小麦,大麦,玉米,及水稻),蔬菜(如黄豆),水果(如苹果,葡萄及柑桔),及根部作物(如甜菜,马铃薯)等方面之害虫。
本发明化合物尤其能消除果实螨及蚜类,如蚜虫,瓜叶虫,桃蚜,浮尘子,辛氏虫,褐飞虱,红蜘蛛,蚤蝇,锈蜱,小虱及果蝇属;线虫,如叶芽线虫,球线虫,异根瘤线虫,根瘤线虫及庞纳氏线虫;鳞翅类,如螟蛉,小菜蛾及庞纳氏线虫;谷类象鼻虫,如安松氏谷象及席托氏谷象;面粉甲虫,如拟谷盗虫;苍蝇如家蝇;萤蚁;钻叶虫;梨虫;葱蓟马;蟑螂,如小野蟑螂及蜚蠊,以及蚊子,如热带缟纹。
依本发明乃提供可作为抗生素之具有部分式Ⅰ构造之化合物。本化合物尤其可用来治疗动物及人类的内寄生虫,外寄生虫及/或霉菌的感染,及作为杀虫剂,用于农业,圆艺或造林,以扑灭昆虫,壁虱及线虫。一般而言,本化合物可施用于宿主(动物或人类或植物或其它蔬菜)或害虫本身或其感染区。特佳的活性化合物为前述之A,B,C,D,E及F。本发明化合物可调配成药剂,供任何方便的途径施用,因此本发明亦有关依本发明化合物之药剂组成物,供动物或人类使用。此种组成物可借助于一种或多种携体或赋形体,依方便的方式应用。
本发明之组成物特别可供肠外用(包含乳房内使用),口服,直肠,局部或植入使用。配成组成物时,须消毒,例如配成注射剂(包含乳房针剂),眼药水,药膏及植入片,活性成份本身制妥后,必须利用γ-射线照射,或暴露于环氧乙烷中杀菌或消毒处理。
依本发明之化合物可配成注射剂,呈单位剂型,装于安瓿中,或其它单位剂量容器中,或装于多剂量容器中,必要时,添加防腐剂,作为兽药或人类之医药。此种注射剂可呈在油中或水中之悬浮液,溶液,或乳化液之形式,其中含有配方剂,如悬浮剂,安定剂,溶解化剂及/或分散剂。或是活性成分呈杀菌过之粉末形式,在使用前,才加入合适的载体,如经杀菌过,无热原之水。油性载体有多元醇及其酯,如甘油酯,脂肪酸,植物油,如花生油或棉籽油,矿物油,如液态石蜡,及油酸乙酯及其它类似的化合物。亦可使用其它载体,如丙二醇。
兽药组成物亦可配成药效持久或速效之乳房注射剂,可为消毒过的在水中或油中之溶液或悬浮液。油性载体如前述,其中可含稠化剂或悬浮剂,如软或硬石蜡,蜂蜡,1,2-羟基硬脂精,氢化蓖麻油,硬脂酸铝,或甘油单硬脂酸酯。在组成物中可用单独之通常之非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界面活性剂,或其混合物。
本发明化合物亦可配成口服剂,供动物或人类服用,例如配成溶液,糖浆或悬浮液之形式,或是呈干粉形式,在服用之前才配用水或其它合适载体,任意添加香料或者色料。固态组成物有锭片,胶囊,药片,药丸,药球,粉末,糊体或颗粒。口服用固态及液态组成物可依文献上已知方法制备之。此等组成物亦可含一种或多种固态或液态之药理许可之携体及赋形体。用于固态剂型之合适的药理许可携体包含粘合剂(例如预胶凝化玉米粉,聚乙烯吡咯烷酮或翔丙基甲基纤维素);填充料(例如乳糖,微晶纤维素或磷酸钙);润滑剂(如硬酯酸镁,滑石或二氧化矽);分散剂(如月桂基磷酸钠或淀粉乙醇酸钠);或润滑剂(如月桂基磷酸钠)。锭片亦可依文献上熟知的方法涂覆之。用于液态剂型之合适药理许可之添加剂包含悬浮液(如花楸醇糖浆,甲基纤维素或氢化脂肪)∶乳化剂(如卵磷脂或金合欢);非水性携体(如杏仁油,油酯或乙醇);及防腐剂(如对羟苯酸甲酯或丙酯或抗坏血酸);以及安 定化剂及溶解化剂。
口服用之糊剂可依文献上熟知的方法配制之。糊剂所用之合适之药理许可添加剂有悬浮剂或胶化剂,例如二硬脂铝或氢化蓖麻油;分散剂例如聚山梨酸酯,非水性携体例如花生油或油酯;安定化剂及溶解化剂。本发明化合物亦可成兽药,加入动物每日之固态或液态之饲料中或饮水中。
口含剂可依常制备之呈锭片,糊剂或药片之形式。
本发明化合物亦可配成药水,供动物服用,例如使活性成份和药理许可携体配成溶液,悬浮液或分散液之形式。
本化合物亦可配成栓剂,其中含栓剂基体,供动物或人类使用。
本发明化合物可配成局部用药,供动物及人类施用,例如调制成软膏,乳液,洗剂,粉剂,子宫托,洒剂,浸剂,喷剂或滴剂(眼药水或鼻药水)。软膏及乳液可例如由水性或油性基体加上合适的稠化剂及/或胶凝剂而配成。眼用软膏可采用杀菌过之成份在无菌状态下配制而得之。
洗剂可呈水性或油性,通常含有一种或多种乳化剂,安定剂,分散剂,悬浮液之稠化剂或者色剂。
粉剂可借助于任何合适的粉末基体配制之。滴剂可呈水性或油性,亦可含有一种多种分散剂,安定剂,溶解化剂或悬浮剂,其中亦可含有防腐剂。
供吸入用本发明化合物之局部用剂可供动物或人类使用,呈喷剂或吹入剂之形式。
本发明化合物亦可配用其它药剂活性成份。供动物及人类药物使用之本化合物某每日之剂量为1-2000微克/公斤体重,较佳为10至1000微克/公斤,最好是100-500微克/公斤,每日可分数次,如1至4次使用。
本发明化合物可依任何方便的方法配成园艺或农业用药剂,因此本发明包含园艺用或农业用之本化合物组成物。此等配方可呈干燥型或液型,如撒粉剂(含撒粉剂基体或浓缩物),粉末(包含可溶解或可润湿粉末),粒剂(包含微粒及分散颗粒),颗粒,可流动剂,乳化液(如稀乳化或可乳化浓缩物),滴剂(如根部滴剂及种子滴剂),种子被覆,种子颗粒,油性浓体,油性溶液,注射剂(如茎部注射剂),洒剂,烟熏剂及喷雾剂。
一般而言,此种配方包含化合物配用适合携体或稀释剂,携体可呈液态或固态,可用来分散活性化合物供直接应用,或提供配方,供使用者再稀释成可分散制剂。此等配方为文献上所熟知,可依常法例如使活性成份混合携体或稀释剂,如固态携体,溶剂或界面活性剂而得。
用于配方如撒粉剂,颗粒剂及粉末剂之合适固态携体可选自天然无机填充料,如矽藻土,蒙脱土,叶蜡石或亚塔白土。必要时,高分散性矽酸或高分散性吸收性聚合物可添加在组成物中。颗粒化吸收性携体可呈多孔性(如浮石,碎砖,海泡石或膨润土),或非多孔性(如方解石或沙)。适用之预颗粒化物质可为有机物或无机物,包含白云石及研磨过的植物残渣。
作为携体或稀释剂之合适溶剂包含芳族烃,脂族烃,醇,二醇或其醚,酯,酮醯胺,强极性溶剂,任意环氧化植物油及水。
在组成物中可添加具有良好乳化分散及/或润湿性质之常用之非离子性,阳离子性或阴离子性界面活性剂,如羟乙基烷酚及醇,烷苯磺酸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盐,木质磺酸或磺琥珀酸或聚酚之磺酸酯单独或混合物。
必要时,可加入安定剂,抗结块剂,抗泡沫剂,粘度调节剂,粘合剂及接着剂,光安定剂及肥料,食欲促进剂或其它活性成份于组成物中。本发明化合物亦可配用其它杀虫剂,杀壁虱及杀线虫剂。
在配方中,活性成份之浓度通常为约0.01至99%,较佳为0.01%至40%重量。
市售产物通常为浓缩之组成物,使用前,可稀释至适当之浓度,如活性物质占0.001至0.0001%重量。
供园艺及农业或动物使用时,不必分离出活性成份,可直接采用整个发酵液作为活性成份之来源。亦可使用干燥之发酵基(含有菌丝),或溶解之菌丝,或利用固态/液态分离或蒸发技术分离出活的或死的菌丝,或采用分离出菌丝后残余之发酵液。必要时,可将菌丝经加热杀菌处理,或较佳为干燥,例如喷雾干燥或醌筒干燥。必要时,发酵基或菌丝可混合前述之常用惰性携体,赋形体或稀释剂,制得组成物。
由前面的叙述知本发明化合物可用来控制病虫之感染或蔓延,系对受到感染或群袭之生物,或其存在区施用有效量之一种或多种本发明化合物。
本发明更提供抗生素S541,或其成份或要素之制法,包含培养能产生至少一种本发明化合物之链霉菌属之有机体,以制得至少一种本化合物,必要时,分离出该化合物。此有机体较佳至少为主要能制得一种或多种本发明化合物者。
基于生物分类学之研究,特别能产生本物质之微生物为新颖之链霉菌属:定名为“热筑链霉菌”(Streptomycesthermoarchaensis),培养在英国,亚柏丁,东丽研究站,国家工业及海运细菌之永远培养基中,登记号码为NCIB12015。以下将详述热筑链霉菌NCIB12015的形态及培养特性,此有机物及其它抑制链霉菌之其它抗生素S541均为本发明之另一特性。详而言之,本发明有关新颖之链霉菌品种,其中之霉菌具有实质上和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相同之形态及培养特性。
本发明亦有关能用热筑链霉菌发酵制得之任何化合物及化合物Ⅰ之 光学异构物。
链霉菌属中较佳者为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1985年9月14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    No.85-005)或其突变种。
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之突变种可自然形成,可依各种方法,如H.I.Adler氏,“工业微生物用之放射及放射同位素”,国际原子能总署,1973年,维也纳,第241页,“微生物的培养技术,所述之方法生产之。此等方法包含离子化放射,化学方法等,例如以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热遗传技术,如再结合,转换,变形,溶解化溶解素转变及自发突变种之选择技术。例如我们已培养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之突变种,培养在前述之东丽研究所站中,编号为NCIB    12111,NCIB    12112,NCIB    12113及NCIB    12114。热筑链霉菌NCIB12111,12112,12113及12114及其突变种均属本发明之范围中。种NCIB12015在1984年9月10日沉积,种NCIB    12114-5在1985年6月26日沉积。
突变种NCIB    12111,12112及12113系由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芽胞以NTG处理,然后以荷力第氏单阶法特霉化(参见R.Holliday氏,“自然”,178期,1956年,987页)。
突变种NCIB    12114得自热筑链霉菌NCIB12015之突变,其特色是可抵抗链霉素,亦即在28℃,暴露于100微克/毫升之链霉素硫酸酯中5天,仍能生存。
由生物分类的研究知热筑链霉菌为以前未被发现的新颖微生物,其特征如下述,实质上如整个品种所表现者。必须了解的是本发明有关于实质上具有类似的特性之任何有机体。
在较佳的芽胞生成介质,如燕麦培养基,麦芽曲培养基及无机盐酸淀粉培养基培养,(参见Shirling    E.B.及Gottlieb,D.等氏, “国际系统细菌学期刊”,16期,1966年,303-340页),可大量成长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能产生安定的酶解菌丝及带芽胞之空气菌丝,在主要菌丝上尚有开放式螺旋形侧枝。在此等培养基中,反转着色为黄/褐色,芽胞柄呈灰色。放大100倍观察知芽胞柄中每链含2至5转,而每转之螺旋中含5至10个芽胞。平均而言,芽胞柄含有20至50个孢子。放大12,000倍之电子扫描显微镜可知芽胞具平滑的壁,是椭圆体,在最宽点之尺寸为0.7×1.4微米。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在20℃至50℃之温度能够生长并产生芽胞。
由前述数据和Bergey氏之“细菌测定手册”(第八版)中所记载者做比较,知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属于链霉菌属。
由威廉等氏之电脑化之鉴别矩阵可鉴别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之品种(参考“微生物基因期刊,1983年,129期1815-1830页)。依威廉等氏之41种生物分类试验法分析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之结果如下:
特性    结果
芽胞链毛轮    -
芽胞链抱刺钩    -
芽胞链直柔性    -
芽胞链螺旋    +
菌丝碎裂    -
芽胞表面光滑    +
芽胞表面折皱    -
芽胞灰色    +
芽胞红色    -
芽胞绿色    -
逆转黄/褐色    +
逆转红/橙色    -
黑色素产生    -
福寿草醇的使用    -
纤维乙醇之使用    +
D-果糖之使用    +
非旋光性肌醇之使用    -
木香素之使用    +
甘露糖醇之使用    -
植物蜜糖之使用    +
鼠李糖之使用    +
D-木糖之使用    +
DL-α-胺丁酸之使用    -
特性    结果
L-组胺酸之使用    +
L-羟吡喀胺酸之使用    -
尿囊素之劣解    +
熊果页苷之劣解    +
黄嘌呤之劣解    +
果胶之劣解    +
卵磷脂之劣解    -
硝酸盐还原    +
硫化氢制造    +
叠氮化钠之容许度(0.01%重量/体积)    -
氯化钠之容许度(7%重量/体积)    -
酚之容许度(0.1%重量/体积)    +
在45℃生长    +
新霉素抗性(50微克/毫升)    -
力范必新素抗性(50微克/毫升)    +
黑曲菌LIV131相克性    +
枯草杆菌NCIB    3610相克性    -
鼠灰链霉菌ISP    5091相克性    +
本微生物经鉴别并不属于23种主要菌种中之任一种(Williams,S.T.等氏,“微生物基因期刊”,1983年,129期,1815-1830页),亦不属于Williams氏及其同事所定义之任何少数菌种或单种的菌群(“微生物基因期刊”1983年,129期,1743-1813页)。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之特性亦和已知之链霉菌做比较,已知之链霉菌记载于Bergey氏“细菌测定手册”(第八版);Shirling及Gottlieb氏之ISP之报告(“国际系统细菌学期刊”,1968年,18期,69-189页;1968年,18期,279-392页;1969年,19期,391-512页;1972年,22期,265-394页)以及“国际系统细菌学期刊”在1980年以后所列举之新菌种。
结果显示热筑链霉菌NCIB    12015和以往的链霉菌并不相同,因此是一种新颖的链霉菌。
突变种NCIB    12111,12112,12113及12114实质上均具有类似热筑链霉菌之主要特性。但NCIB    12111之生长需有腺嘌呤,NCIB    12112之生长需有丝胺 酸,NCIB    12113之生长需有组胺酸,NCIB    12114可抵抗链霉素。
能够产生S541抗生素之微生物方便上可用小型试验侦侧之,亦即使试样加入自由生存之线虫之悬浮液中,接着检视线虫残存之情形即知。
由合适的链霉菌发酵制造抗生素S541可依常法进行,即在碳,氮及天然盐之可同化源之存在下,培育链霉菌。
碳,氮及天然盐之可同化源可由单纯或复合之养分提供,碳源通常包含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甘油,糖蜜,糊精,乳糖,蔗糖,果糖,羧酸,胺基酸,甘油酯,醇,烷及植物油。碳源通常占发酵介质之0.5至10%重量。
氮源通常包含黄豆粉,玉米浸液,酒槽,酵母萃,棉籽粉,胨,麦精,糖蜜,酪朊,胺基酸混合物,氨(气体或溶液),铵盐或硝酸盐。亦可使用脲及其它的醯胺。氮源通常占发酵介质重量的0.1至10%。
可加入培养基中之天然盐养分包含能产生钠,钾,铵,铁,镁,镍,钴,锰,钒,铬,钙,铜,钼,硼,磷酸根,硫酸根,氯及碳酸根离子之常用盐。
必要时,要常常加入抗泡剂,以控制过量的泡沫。
链霉菌之培养通常在20至50℃,较佳为25至40℃,最好是34℃左右,而且较宜充气及搅荡,例如摇晃或搅拌。在培养基中先接种少量的生成芽胞之微生物,为避免成长迟滞,先取少量的培养基接种微生物芽胞,将所得有生长能力之接种移入发酵介质中,或较佳为在移入主要发酵介质之前,再做多次的接种处理。通常在PH5.5至8.5,较佳为5.5至7.5会发酵。
发酵时间为2至10,例如约5天。
可依常用的分离及离析技术自整个发酵混合物中分离出抗生素 S541及任何成份之物质。本发明之抗生素S541主要存在于囊胞之菌丝中,但亦有存在于发酵溶液;可在澄清化之前或后,自发酵液中分离。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种分离法。
抗生素S541可依各种方法分离及离析,例如采用吸收-洗提,沉淀,部分结晶及溶剂萃取,或各种方法之组合。
溶剂萃取,层析及部分结晶最适合用来分离本发明化合物。
发酵后,可依常法收集菌丝,如采取过滤或离心分离。其后,可由菌丝依下列合适的有机溶剂萃取出抗生素:酮,如丙酮,甲乙酮或甲基异丁酮;烃,如乙烷;囟化烃,如氯仿,四氯化碳或二氯甲烷;醇,如甲醇或乙醇;或二醇,如丙-1,2-二醇;或酯,如醋酸甲酯或醋酸乙酯。若菌丝含有足量的水,较佳为使用水溶性溶剂。
一般而言,较佳的采用一次以上的萃取以获得最适的产率。较佳为第一次使用水相溶之溶剂,如甲醇或丙酮。移除溶剂后,可得抗生素,为粗萃取物。溶剂萃取物本身又被萃取,必要时,先例如用蒸发浓缩。此时,较佳为采用水不相溶之溶剂,如乙烷,氯仿,二氯甲烷或醋酸乙酯或其混合物,并加入足量的水,使抗生素获致满意的分离。除去水不相溶相,可得含抗生素S541之物质,必要时,可由适当的溶剂,如异丙醇中结晶分离出成份B。
可依常法纯制及/或分离活性成份及/或其它巨环内脂抗生素成份,例如层析(包括高性能液相层析),采用合适的载体,如矽胶,无官能基之巨纲状吸收性树脂,如交连聚苯乙烯树脂,例如琥珀RXAD-2,XAD-4或XAD-1180树脂(罗姆.哈斯公司)或S 112树脂(Kastell公司),或有机溶剂相容之交连葡聚糖(Sephadex LH20,Pharmacia英国公司),或在高性能液相层析之场合下,采用逆相载体,如烃结合之矽胶例如C1-结合之矽胶,载体可呈床形,较佳为充填在圆柱中。若载体为无官能基之巨纲形树脂, 如XAD-1180或S112,则可采用有机溶剂如乙腈,和水之混合液为洗提剂。
抗生素在合适溶剂中之溶液,必要时,先浓缩后,才加入矽胶或交连葡聚糖圆柱中。所得圆柱可先经清先,然后以具有适当极性之溶剂洗提。在交连葡聚糖及矽胶之场合下,可采用醇,如甲醇,烃,乙腈;囟化烃,如氯仿或二氯甲烷;酯,如醋酸乙酯为溶剂。亦可采用此等溶剂之混合液,或和水之混合液。
本发明混合物之洗提及分离/纯制可依常法侦测之,例如采用层析,如薄层层析及高性能层析,或利用前述化合物之性质侦测之。
在矽胶层析中,较佳为采用洗提剂如氯仿∶醋酸乙酯,较易于使抗生素S541分离成份Ⅰ及Ⅱ,成份Ⅰ先洗提出来。利用高性能液相层析可由成份Ⅰ分出化合物B,E及F。同样地,化合物A,C及D可由成份Ⅱ分离出来。或是,化合物B可由化合物E及F由醇如甲醇或异丙醇中结晶析出。含有化合物E及F之母液必要时可进一步纯制,例如经矽胶层析,而化合物E及F可用高性能液相层析分离出来。分离出来之化合物可由例如甲醇,异丙醇或甲醇/水混合物中结晶纯制之。本发明亦包含结晶形状之本化合物。
经适当地配合前述步骤,可分离出本发明化合物固体。必须注意的是前述纯制步骤之顺序及选择变化很广。
于是,化合物B可呈结晶固体,纯度超过90%。同样地,化合物A,C,D,E及F之纯度亦超过90%。但产物之纯度只要配合应用即可,例如做人类之医药时,纯度必须至少90%,较佳为大于95%。供动物,农业或园艺使用时,纯度不必高,例如50%或以下即可。
兹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例中薄层层析(e.l.c)系采用莫克公司5735矽胶60板若不另加说明,则以氯仿;醋酸乙醋(3∶1)显象;圆柱层析(CCM)系采用莫克公司的7734矽胶60(若不 另加注明,则为圆柱尺寸为200×4厘米),若不另加注明则以氯仿∶醋酸乙酯3∶1洗提。
诸例中之介质A,B及C定义如下:
介质A    克/升
D-葡萄糖    15.0
甘油    15.0
黄豆胨    15.0
氯化钠    3.0
碳酸钙    1.0
加入蒸馏水至1升,在压热杀菌剂,以氢氧化钠水溶液调PH值至7.0。
介质B    克/升
D-葡萄糖    2.5
麦芽糊精MD30E
(Roquette英国公司)
豆胨(英国Arkady公司的
ArkasoyR50)
糖蜜    1.5
磷酸-氢钾    0.125
碳酸钙    1.25
3-(N-吗啉)丙磺酸    21.0
加蒸馏水至1升,在压热杀菌剂,以5N氢氧化钠调PH为6.5。
介质C    克/升
D-葡萄糖    2.5
麦芽糊精MD    30E
(英国Roquette公司)    25.0
豆胨(Arkasoy 50) 12.5
甜菜糖蜜    1.5
磷酸-氢钾    0.125
碳酸钙    1.25
矽酮1520
(DOW    Dorning公司)    0.625
加蒸馏水至1升,在杀菌前,调PH为6.5。
例1
使热筑链霉菌NCIB12015芽胞接种在具有下例成份之斜琼脂(agar    slants)中:
克/升
酵母萃(Oxoid
Figure 85108346_IMG9
L21) 0.5
麦芽萃(Oxoid L39) 30.0
霉菌胨(Oxoid
Figure 85108346_IMG11
L40) 5.0
琼脂3号(Oxoid L13) 15.0
加蒸馏水至1升,PH约5.4,在28℃孕育10天。然后以6毫升10%甘油溶液覆盖在此成熟之培养斜面上,刮以消毒过之工具,使芽胞及菌丝松弛。取0.4毫升之所得芽胞悬浮液,移至消毒过之聚丙烯吸管中,热封之,储存在液氮之蒸气中,直到取出应用为止。
以一支吸管中之内含物接种10毫升之介质A,然后放在摇晃器上,以250转/分钟之转速,50毫米直径之轨道转动,于28℃孕育3天。以此孕育后之介质依2%之用量接种15支管及两个250毫升锥瓶(分别装有10及50毫升)之介质B。
使此管子及锥瓶之内含物在28℃孕育5天后,分别在真空过滤此培养基,加入和滤液同体积之甲醇,进行囊胞摇晃30分钟。
为测定管子及锥瓶中成长之囊胞萃对抗自由生存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之活性,收集此等菌丝萃,蒸发至干固,又以甲醇萃取成6毫升浓体,加入交连葡聚糖圆柱(110×2.5厘米)中,以甲醇洗提。收集10毫升洗提份。
将洗提份21-28例在一起,蒸发,使156毫克残余油体以氯仿/醋酸乙酯(3∶1)萃取,使所得3毫升萃取液进行圆柱层析(55×2.5厘米),收集10毫升洗提份,以含有萤光指示剂之板进行薄层层析。洗提份20至23,36至44显示两个萤光熄灭区,经鉴别为成份Ⅰ(Rf0.70及成份Ⅱ(Rf0.43)。蒸发洗提份20-23,得9毫克成份Ⅰ固体,λmax238nm,E1 1340,λmax245nm,E1 1350;及λmax254nm,E1 1200。蒸发洗提份36至44,得11毫克成份Ⅱ固体λ238nm,E1 1440;λmax245nm,E1 1460及λmax254nm,E1 1280。
例2
使两个250毫升锥瓶各含之50毫升介质A以例1所制备聚丙烯吸管中之热筑链霉菌芽胞悬浮液0.2毫升接种。使此锥瓶在摇晃器上,依250转/分钟,50毫米直径之轨道旋转,于28℃孕育3天后,以此两锥瓶之内含物接种20升发酵容器中之12升介质B。孕育5天后,收集之,并依例3所述之方法处理。
例3
使如例2在28℃孕育5天后之发酵液12升在10℃进行4200转/分钟之离心分离15分钟。使囊胞粒和5升甲醇混合,在4℃放置20小时。过滤菌丝萃,在40℃蒸发,加入100毫升丁-1-醇后,进行共沸蒸馏。以5×200毫升甲醇处理萃取液,收集萃取液,蒸发至100毫升,倒入交连之葡聚糖圆柱(112×5厘米) 中。以甲醇洗提,流出200毫升后,收集50毫升洗提份。将洗提份40-90倒在一起,蒸发,得3.85克残余油体。以77毫升氯仿/醋酸乙酯(3∶1)萃取残余物。过滤后,进行圆柱层析,流出200毫升洗提液后,收集约15毫升的洗提份。
将含成份Ⅰ之洗提份124-142倒在一起,蒸发,得253毫克固体,经高性能液相层析(充填物:ZorbaxRODS,尺寸25×2.1厘米,洗提剂80%乙腈/水)得216毫克纯制产物。将含有成份Ⅱ之洗提份250-320,蒸发,得602毫克固体,经高性能液相层析,收集洗提份124-142及洗数次之洗提份,得540毫克纯制产物。
以紫外线光谱在243×10-9米波长侦测由高性能液相层析圆柱洗提液。干燥在此波长有吸收峰之部分,并且(ⅰ)试验对抗自由生存线虫之活性及(ⅱ)以薄层层析分析。对抗线虫有效之四个吸收峰具有Rf值0.39至0.46或0.70至0.75。
成份Ⅰ具有一吸收峰,Rf值为0.70至0.75,此吸收峰即来自化合物B。成份Ⅱ尚有三个吸收峰,Rf值为0.39至0.46,即属化合物A,C及D。
在高性能液相层析圆柱注入试样后,在260至340毫升洗提份中含化合物A,薄层层析之Rf值为0.44。注入试样后,高性能液相层析在270至310毫升之洗提份中含化合物B,薄层层析之Rf值为0.72。在160至180毫升之洗提份中含化合物C,薄层层析之Rf值为0.4。在220至250毫升之洗提份中含化合物D,薄层层析之Rf值为0.42。以下将进一步说明化合物A,B,C及D之特性。
例4
由例1之吸管中取出0.4毫升热筑霉菌NCIB    12015之 芽胞悬浮液,用来接种250毫升锥瓶中之50毫升介质A。将锥瓶放在摇晃器上,依250转/分钟及50毫升直径轨道旋转,于28℃孕育4天,然后取8毫升接种两个2升平底烧瓶中之(各含)400毫升相同介质,在相同条件下处理3天后才进行孕育。
使两锥瓶的内含物用来接种70升发酵容器中之40升介质B,其中掺有0.0625%体积之矽酮525(Dow-Corning公司)。搅荡及充气进行发酵,使介质中溶解之氧大于氧之饱和量的20%,矽酮是用来消除泡沫的。10天后收成,以15000转/分钟进行离心处理,使培养液澄清。以5升水置换上层清液,在-20℃冷冻所收集之1.4仟克囊胞。
1星期后,使冻结之囊胞熔融,悬浮在15升甲醇中,缓慢地搅拌15小时。过滤悬浮液,以10升甲醇再萃取残余固体。收集25升滤液,以12升水稀释,以25升石油醚萃取。30分钟后,离心分离两相。
使下层的甲醇相以25升,15升及15升石油醚萃取三次。使所得之80升石油醚相通入拭膜蒸发器(PfaudlerR8.8-12v-27,蒸汽压0.1巴,蒸汽温度20℃,水蒸汽温度127℃)三次进行浓缩,使8升浓缩体以1仟克硫酸钠干燥,进一步在回转薄膜蒸发器中于40℃减压浓缩。使15毫升残余油体溶于氯仿/醋酸乙酯3∶1体积比混合液中进行圆柱层析,流出1,400毫升后,收集约40毫升之洗提份。
收集洗提份45-46,蒸发,得940毫升化合物B(如例3所定义),由甲醇中再结晶两次,最后由硝基甲烷中再结晶。对于结晶做单晶X-光线绕射分析,知其为正交,清澈之棱晶,a=10.171(3),b=13.317(5),c=25.032(7)A,v=3391A,Z=4,空间群p2,2,2,D=1.18 克/厘米,R=0.053,在绕射仪,以Cu-Ka照射(λ=1.541478A),有2169独立的反射(θ≤58°)。由X-光线所测定之结晶结构如图5所示。
例5
仿例4制备热筑链霉菌NCIB12015之接种物,孕育2天后,接种70升发酵容器中之40升介质B,其中掺有0.06%体积的聚丙烯2000(而非矽酮525)。加入聚丙烯2000之用意是在整个发酵过程中控制不起泡。在28℃进行发酵,搅拌,以维持溶解的氧大于饱和量之30%。发酵24小时后,取1升的培养液移入700升发酵容器中的组成如下之450升介质:
克/升
D-葡萄糖    2.8
麦芽糊精    27.8
豆胨(Arkasoy50)    13.9
糖蜜    1.7
磷酸-氢钾    0.14
碳酸钙    1.39
矽酮525(Dow    Corning公司)    0.06%体积
杀菌处理前,调PH为6.5。
在28℃进行发酵,搅荡,充气,以维持溶解之氧大于饱和量的20%。必要时,加入聚丙二醇2000,作为抗泡剂。2天后,加入硫酸,调PH7.2。5天后收成。
利用离心,使450升培养液澄清,除去上层清液,以20升水置换。使所收集之25.5仟克囊胞在足量的甲醇中(全体积变成75升)如搅拌1小时。过滤悬浮液,以3升甲醇再萃取,过滤。收集87升滤液,以40升水稀释,以石油醚萃取。30分钟后,离心分离两相,使 下层之甲醇相加入40升水后,以30升石油醚萃取。分离下层,又以30升石油醚萃取。收集85升石油醚相,通入拭膜蒸发器三次(蒸汽压0.1巴,蒸汽温度20℃,水蒸汽温度127℃)浓缩之。以2仟克磷酸钠干燥所得之9升浓缩体,在回转薄膜蒸发器中,于40℃减压进一步浓缩。使130克残余油体溶于氯仿得190毫升体积,经圆柱层析(圆柱充填体积500毫升,以氯仿洗),流出1,400毫升后,收集约40毫升的洗提份。
收集洗提份32-46,蒸发得21.2克油体。收集洗提份47-93,蒸发,使所得20.1克油体积溶于氯仿∶醋酸乙酯(3∶1)成50毫升,经圆柱层析,流出1,400毫升后,收集约40毫升洗提份。收集洗提份22-36,蒸发,使所得3.1克油体加入第一圆柱洗提份32-46中。使全部油体溶于4毫升沸腾甲醇中,然后加入20毫升热丙-2-醇,放置得2.57克结晶之化合物B。
蒸发取出化合物B后之母液,使所得油体溶于等体积的二氯甲烷,加入莫克 矽胶土60圆柱(30×2,2厘米,在二氯甲烷中充填,颗粒70-230目ASTM#7734),以2倍床体积之二氯甲烷洗充填床,以两倍床体积之氯仿之醋酸乙酯(3∶1)洗提。蒸发洗提液,使所得油体溶于甲醇中,进行高性能液相层析(250×20毫米,相分离公司的吸附球 S5-ODS-2。取5毫升试样泵入圆柱中,以乙腈∶水(7∶3)依下列条件洗提:
时间(分钟)    流量(毫升/分钟)
0.00    0.00
注入
1.00    0.00
1.10    30.00
39.90    30.00
40.00    35.00
75.00    35.00
高性能液相层析之洗提液以紫外线光谱在238×10米侦测。在26.3分钟收集有吸收峰之洗提份,蒸发得固态化合物E。在36.4分钟收集有吸收峰洗提份,蒸发得固态化合物F。以下将详述化合物E及F之特性。
例6
仿例2,使117小时孕育后收成之发酵液进行121℃之压热处理1小时。冷却至室温,以磁力搅拌器搅拌,得均匀之囊胞悬浮液。在室温,取两份(2毫升)进行离心(12,000克力)分离2分钟,倾析上层清液,使残余囊胞悬浮在2毫升水中,充分搅拌,又在室温进行离心分离(12,000克力)2分钟。倾析上层清液,又以2×2毫升蒸馏水囊胞。使洗过之囊胞充分地和2毫升水或2毫升甲醇混合,在室温放置1.5小时,偶而摇荡。又离心分离(12,000克力,2分钟,室温)所得悬浮液,接着以水稀释上层清液。使水悬浮液中之囊胞再悬浮于水中,接着立即稀释于水中。各取10微升的稀释液加入含有自由生存线虫之200微升缓冲液中,缓冲液含有6克/升NaHPO3克/升K22HPO4,5克/升NaCl及0.25克/升MgSO4.7H2O,并调至PH7.0。4小时后,检视线虫悬浮液,评估试验混合物之稀释液抑制98%以上之线虫之活动能力之效果,结果知甲醇萃取液1∶5,1∶25,1∶250及1∶500之稀释液,囊胞悬浮液1∶5,1∶25,1∶250,1∶500之稀释液,以及水萃取液1∶2,1∶4及1∶8之稀释液10微升加入200微升之线虫悬浮液中,均能引起此种抑制效果。
例7
以如例1所制之吸管中之热筑链征菌NCIB    12015芽胞悬 浮液0.4毫升接种250毫升锥瓶中的50毫升介质A或介质B。在回转摇晃器中,依250转/分钟,及50毫米直径轨道旋转,于28℃孕育2天。自每一介质中取出8毫升接种2升平底烧瓶,其中分别含有400毫升的相同介质(A或B)。在相同条件下孕育2天。
以两烧瓶之介质A接种70升发酵器中之40升介质C,另以两烧瓶之介质B接种另一70升发酵器中的40升介质C。
在34℃进行发酵,搅荡并充气,使溶解之氧大于饱和量的30%。经约24小时后,加入硫酸水溶液调PH为7.2。必要时,加入聚丙二醇2000抗泡剂。5天后,收获之。
以两烧瓶中介质B接种之另一70升发酵器中,加入0.06%的矽酮1520。在28℃进行发酵,搅荡,充气,以维持溶解之氧大于饱和量的30%。必要时,加入聚丙二醇2000作为抗泡剂。24小时后,取出9升培养液倒入7000升发酵器之450升介质C中。
在34℃进行发酵,搅荡,充气,以维持溶解之氧大于饱和量的30%。加入聚丙二醇控制发泡,约24小时后,加入硫酸水溶液,调PH为7.2。4天后,收集此等三个40升之发酵液。
将收集所得发酵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利用Sharples
Figure 85108346_IMG15
AS16PY,约120升/小时)。使离心碗上之残余上层清液以水置换。
使收集之11.65仟克囊胞在33升甲醇中以银子
Figure 85108346_IMG16
混合器进行乳化。60分钟后,使悬浮液经斜纹布过滤,又使残留物在34升甲醇乳化。40分钟后,又过滤。收集两甲醇萃取液之滤液。
把收集之53.5升萃取液与27升水及27升石油醚混合。搅拌20分钟后,利用离心处理(Westfalia    MEM    1256)分离两相。使70升底层之甲醇水相和37升水及27升石油醚混合,搅拌,如前述分离。以4升丙酮破解石油醚相中的界面乳化液。然后使108升底层甲醇水相和40升水及27升石油醚做第三次混合,搅拌,如前 述分离,以4升丙酮使界面乳化液澄清。
收集85升石油醚萃取液,以拭膜蒸发器浓缩(蒸汽压0.15巴,蒸汽温度26℃)。以2仟克硫酸钠干燥3升浓缩体,在40℃进一步减压蒸发。使639克残余油体溶于300毫升氯仿/醋酸乙酯(3∶1体积比),经玻璃纤维纸过滤并清洗。使1060毫升滤液及洗液进行圆柱层析(1500×100毫米直径),洗提流量6升/小时。
收集8.8至13.1升之间的洗提液,低压蒸发,得56.3克油体;同样地,取13.1升至24.6之洗提液在低压浓缩,得153.4克淡黄色固体。第一洗提份中主要化合物B,第二洗提份则为化合物A,B,C及D之混合物。在第二洗提份中之化合物B可如前述重复进行圆柱层析两次而移除,最后一次采用新鲜之矽胶,条件相同,但流量减至3升/小时。
由第二圆柱之8.8至17.6升之间,可洗提出化合物A,C及D,其中的残余化合物B可由第三圆柱的14至28升之间洗提出A,C及D分离之。收集洗提液,在低压浓缩得114克固体。蒸发由两圆柱(7.5-8.8升及10.3-13.4升)所收集之洗提液,分别得10.7克及10克含化合物B之油体,和第一圆柱所得之油体倒在一起。
使含化合物B之油体溶于25毫升沸腾之甲醇中,并和100毫升沸腾之丙-2-醇混合。冷却至0℃,结晶析出化合物B。过滤,以200毫升甲醇洗,冷却至-20℃,真空干燥,得25.3克化合物B。
真空干燥由第三矽胶圆柱所得之含化合物A,C及D之固体,直到重量恒定为87克,使20克此固体溶于190毫升甲醇中,以7∶3体积比之乙腈/水混合液加至230毫升。取5毫升溶液在圆柱层析(250×21.2毫米直径,充填着吸球
Figure 85108346_IMG17
ODS-2.5微米颗粒 直径),以乙腈/水(7∶3)洗提。流量保持为20毫升/分钟约10秒;然后逐渐地升为34毫升/分钟压22分钟,并保持在该流速3分钟。以238×10-9米之紫外线侦测洗提出来之化合物,结果知在11.0至13.4分钟洗提出化合物C,在13.4至17.4分钟洗提出化合物D,在17.4至23.0分钟洗提出化合物A。
收集由诸层析所得令化合物C之洗提份,减压浓缩成固体,同样地含化合物A之洗提份亦浓缩成固体。亦收集含化合物D之洗提份,浓缩得7克不纯固体,再溶于65毫升甲醇,和7∶3乙腈/水混合,如前述在吸球
Figure 85108346_IMG18
ODS2圆柱中再层析,但流量恒为20毫升/分钟。在16至20分钟洗提出化合物D,收集诸洗提份,浓缩得固体。在真空以五氧化二磷分别干燥含化合物A,C及D之固体至重量不变,分别得55克,7.0克及1.21克。
由本制程所得之四种固体分别具有和确知的化合物A,B,C及D之性质相似。
例8
使250毫升锥瓶中之50毫升介质B以如例1所制备之吸管中之热筑链霉菌NCIB12111,12112,12113及12114之芽胞悬浮液0.5毫升接种。
使装在烧瓶之热筑链征菌NCIB12111,NCIB12112及NCIB12113在回转摇晃器中,于31℃进行孕育。使装在烧瓶之热筑链征菌NCIB12114在28℃孕育2天,然后取2毫升培养液移至另一250毫升锥瓶中之50毫升介质B中。使此烧瓶在回转摇晃器中,于31℃孕育。所有的烧瓶均依250转/分钟,循50毫米直径轨道摇荡。
4天孕育后,自每一培养液中取出10毫升试样,以1250克力离心45分钟,并依下述步骤操作。移除上层清液,使颗粒再悬浮于1 0毫升甲醇中。激烈摇晃悬浮液后,放置1小时,偶而混合之。然后以10,000克力离心悬浮液5分钟,以高性能液相层析分析(S5 ODS-2,10厘米×4.6毫米,70%乙腈/0.1M磷酸二氢铵)。在265×10-9米之波长侦测出吸收峰。
高性能液相层析,显示化合物A,B,C及D分别均有存在。
例9
化合物A,B,C,D,E及F经分析知具有下例特性:
(Ⅰ)只含碳,氢及氧,
(Ⅱ)化合物A,B,C,D,E,及F经电子冲击(E.I.)之质谱分析,结果如下:
化合物    分子量    对应之分子式
A 612.37 C36H52O8
B 598.35 C35H50O8
C 584.34 C34H48O8
D 598.35 C35H50O8
E 612.3638 C36H52O8
F 626.3807 C37H54O8
经快速原子撞击(FAB)之质谱分析,结果如下:
化合物    +ve    FAB    _ve    FAB    分子量
A    M/Z635〔M+Na〕+    M/Z611    〔M_H〕_612
M/Z613〔M+H〕+
B    M/Z691〔M+H+甘油〕+    598
M/Z599〔M+H〕+
M/Z581〔MH_H    O〕+
M/Z563〔MH_2H    O〕+
C    M/Z607〔M+Na〕+    M/Z583〔M_H〕_584
D    M/Z621〔M+Na〕+    M/Z597〔M_H〕_598
化合物E之磁场解吸质谱分析结果M/Z612M,而化合物F则M/Z625M。
化合物A经精确质量测定之电子冲击谱,指出离子在:
612.37C36H52O8;466.31C30H42O4;448.30C30H40O3;
425.23C26H33O5;354.22C23H30O3;297.22C21H29O;
278.11C15H18O5;247.17C16H23O2;219.18C15H23O;
95.05C6H7O
化合物B之离子在:
598.35C35H50O8;438.28C28H38O4;420.26C28H36O3;
314.19C20H26O3;248.14C15H20O3;151.08C9H11O2;
化合物C之离子在:
584.34C34H48O8;566.33C34H46O7;438.28C29H38O4;
化合物D之离子在:
598.35C35H50O8;452.29C29H40O4;434.28C29H38O3;
化合物E经离子冲击离子化模式之精确质谱分析,显示离子在
452.2908 C29H40O4;
化合物F之离子在466.3067 C30H24O4
(Ⅲ)化合物A,B,C,D,E及F在溴仿中之红外线光谱具有下例吸收峰:
化合物A:约3510(OH),1712(酯)及998厘米-1(C-O);
化合物B:约3510(OH),1710(酯)及996厘米-1(C-O);
化合物C:约3510(OH),1712(酯)及996厘米-1(C-O);
化合物D:约3508(OH),1711(酯)及996厘米-1(C-O);
化合物E:约3500(OH),1708(酯)及994厘米-1(C-O);
化合物F:约3500(OH),1708(酯)及997厘米-1(C-O);
附图1,2,3,4,6及7分别为化合物A,B,C,E及F之全部红外线光谱。
(Ⅳ)化合物A,B,C,D,E及F在甲醇中(c=0.002%)之紫外线光谱如下(表中Ⅰ酯转折点,M指最高峰):
化合物 λ(nm) E1 1化合物 λ E
A    252    (I)318    D    252    (I)263
244.5(M)468    244.5(M)393
239    (I)430    239    (I)362
B    252    (I)302    *E    252    (I)266
244.5(M)426    244    (M)402
239    (I)394    238    (M)373
C    252    (I)316    *F    252    (I)285
244.5(M)470    244.5(M)421
239    (I)432    239    (M)389
(*甲醇c=0.001%)
必要注意的是λmax为诸要素之特性,E1 1为所得物质纯度之指标。E1 1之比值为化合物本身之特性。
(Ⅴ)诸化合物在氘氯仿溶液中之200×106赫质子核磁共振谱具有下列讯号〔在括弧中为τ值和多重系数,偶合常数Hz及积分值〕之大约中心点:
化合物A:4.1至4.4(m,2H);4.61(宽s,1H);4.6至4.75(m,2H);4.81(d,9,1H);5.05(m,1H);5.34(s,2H);5.69(d,5,1H);6.06(d,5,1H);6.17(m,1H);6.26(d,11,1H);6.37(m,1H);6.46(d,10,1H);6.74(q,2,1H);7.42(m,1H);7.7至7.9    m,5H);8.14(s,3H);8.40(s,3H);8.47(s,3H);8.61(t,11,1H);8.96(d,7,3H); 9.06(d,7,3H);9.02(d,7,3H);9.13(q,11,1H);9.21(d,7,3H).
化合物B:4.2至4.4(m,2H);4,55(q,7,1H);4.65(宽,S,1H);4.6至4.8(m,2H);5.06(m,1H);5.3    5.5(m,2H);6.01(d5,1H);6.07(d,5,1H);6.12(s,1H);6.24(d,11,1H);6.24(m,1H);6.3至6.5(m,2H);6.53(s,3H);6.73(q,2,1H);7.62(m,1H);7.6-8.0(m,4H);8.22(s,3H);8.35(d,7,3H);8.41(s,3H);8.49(s,3H);8.62(t,11,1H);9.03(d,6,3H);9.12(q,11,1H);9.22(d,7,3H).
化合物C:4.29(d,11,t,2,1H);4.4至4.6(m,3H);4.56(宽s,1H);5.14(dd,15,10,1H);5.23(m,1H);5.65(宽s,2H);5.72(d,6,1H);5.95(d,10,1H);5.99(d,6,1H);6.08(宽s,1H);6.1至6.4(m,3H);6.62(q,3,1H);7.7至8.1(m,ca7H);8.18(s,3H)8.33(s,3H);8.48(d,7,3H);8.64(s,3H)8.68(t,11,1H);9.00(d,7,3H);9.08(d,7,3H);9.12(q,12,1H).
化合物D:4.18至4.4(m,2H);4.47至4.81(m,4H);5.04(m,1H);5.35(s,2H);5.72(d,7,1H);6.07(d,7,1H);6.15至6.45(m,4H);6.74(q,4,1H);7.45-8.1(m,8H);8.16(s,3H);8.41(s,3H);8.49(s,3H);8.62(t,11,1H);8.92-9.05(m,6H);9.21(d,7,3H).
化合物E:4.1至4.3(m,2H);4.5至4.8(m,4H全部);5.04(m,1H);5.2    5.5(m,2H);6.01(d,5,1H);6.05(d,5,1H);6.11(s,1H);6.1至6.4(m,3H);6.45(d,10,1H);6.51(s,3H);6.70(q,2,1H);7.60(m,1H); 8.20(s,3H);8.41(s,3H);8.47(s,3H);8.60(t,11,1H);9.00(t,7,3H);9.02(d,6,3H);9.11(q,11,1H);9.20(d,7,3H).
化合物F:4.2至4.4(m,2H);4.62(s,1H);ca4.70(m,2H);4.80(d,9,1H);5.04(m,1H);5.2至5.5(m,2H);5.99(d,5,1H);6.05(d,5,1H);6.11(s,1H);6.1至6.3(m,2H);ca6.36(m,1H);6.45(d,10,1H);6.51(s,3H);6.70(q,2,1H);7.42(m,1H);7.58(m,1H);8.19(s,3H);8.40(s,3H);8.47(s,3H);8.60(t,11,1H);8.95(d,7,3H);9.05(d,7,3H);9.01(d,7,3H);9.10(q,11,1H);9.21(d,6,3H);
(Ⅵ)诸化合物在氘氯仿中之溶液之杂音解双25.05×106赫碳-13核磁共振谱之吸收峰大于位置如下〔在括弧内为δ值及非共振谱之多重讯号〕:
化合物A:173,2(s);142.6(d);139.2(s);137.6(s);137.1(s);137.0(d);130.4(s);123.1(d);120.1(d)117.8(d);99.5(s);80.0(s);79.0(d)76.5(d);69.0(d);68.3*;67.4(d);48.2(t);45.5(d);40.9(t);40.5(t);35.8*;34.5(t);22.1(q);34.5(t);26.6(d);22.6(q);22.0(q);19.7(q);15.3(q);13.7(q);10.8(q).
化合物B:173.4(s);142.1(d);139.5(s);137.1(s);135.7(s);133.7(s);123.6(d);123.3(d);120.0(d);119.3(d);118.2(d);99.5(s);80.1(s);77.3(d);76.6(d);76.4(d);69.0(d);68.3(d);67.9*;67.6*;57.5(q);48.2(t);45.4(d); 40.7(t);40.5(t);35.8*;34.5(t);22.1(q);19.6(q);15.3(q);13.6(q);12.9(q);10.5(q).
化合物C:173.3(s);142.2(d);140.3(s);138.5(s);137.0(s);134.9(s);123.9(d);121.1(d);120.6(d);118.1(d);100.2(s);80.6(s);80.1(d);77.4(d);69.2(d);69.0(d);68.3*;68.0(d);67.9(d);48.6(t);46.3(d);41.4(t);36.5*;36.3*;36.1(d);35.0(t);22.6(q);20.0(q);15.4(q);14.3(q);13.1(q);10.8(q).
化合物D:173.2(s);142.5(d);139.1(s);137.5(s);137.1(s);132.1(s);131.4(d);123.1(d);120.1(d);117.8(d);99.5(s);79.9(s);79.2(d);76.5(d);69.0(d);68.3*;68.1*;67.6*;67.4*;48.2(t);45.5(d);40.8(t);40.5(t);35.7*;34.5(t);22.0(q);20.6(t);19.6(q);15.3(q);13.7(q);13.6(q);10.7(q).
*多重性确定
(Ⅶ)图8显示化合物A,B,C及D在甲醇中约0.1%之溶液之圆形两向色性曲线。此等曲线230至260×10-9米波长范围很接近,相当于二烯发色团之解吸。表示此四种化合物在C2,C7,C17及C19绝对构型相同。
以下乃本发明之配方例。例中之活性成份乃指本发明化合物,例如是化合物A,B,C,D,E或F。
多剂量肠外注射剂
%重量/体积    范围
活性成份    4.0    1-5%重量/体积
苄醇    2.0
甘油三醋酸酯    30.0
丙二醇,加至    100.0
使活性成份溶于苄醇及甘油三醋酸酯,加入丙二醇,使体积变成100份。过滤溶液以移除任何颗粒杂质。在无菌条件下装于注射管瓶中,以橡皮塞密封或外加铝制封环。最后在压热釜中杀菌。
喷雾剂
%重量/重量    范围
活性成份    0.1    0.01-0.50%重量/重量
三氯乙烷    29.9
三氯氟甲烷    35.0
二氯二氟甲烷    35.0
使活性成份和三氯乙烷混合,装入喷雾容器中,以气相推进剂冲扫容器内部上方的空间。装上阀。经阀通入所欲重量之液态推进剂。装起动器及防尘盖。
锭片
制法:(湿粒法)
%重量/重量    毫克
活性成份    250.0
硬脂酸镁    1    4.5
玉米粉    5    22.5
淀粉乙醇酸钠    2    9.0
月桂基硫酸钠    1    4.5
微晶纤维素    159.5
450(锭片核心全重)
活性充分中加入足量的10%淀粉糊(浆糊)以得适于颗粒化之湿 质体。形成颗粒,利用盘子或流化床干燥器干燥之。筛析,加入其余成份,压成锭片。
必要时,以羟丙基纤维素或其它类似的成膜物质利用水性或非水性溶剂系统配成涂膜溶液涂覆锭片核心。涂膜溶液中尚可加入助塑剂及合适的着色剂。
宠物及家畜用锭片
制法:(干粒法)    毫克
活性成份    50.0
硬脂酸镁    7.5
微晶纤维素    17.5
75.0
使活性成份和硬脂酸镁及微晶纤维素混合,压成小块。使此等小块通过回转颗粒机而碎化成自由流动之颗粒,再压制成锭片。必要时,如前述以涂膜溶液被覆此等锭片核心。
兽用乳房内注射剂
%重量/重量    毫克/剂量    范围
活性成份    150    150-500毫克
聚山梨酸60    3.0    至3或5克
白蜂蜡    6.0    至3克    至3或5克
花生油    91.0    至3或5克
搅拌,加热花生油,白蜂蜡及聚山梨酸60至160℃。保持在160℃,2小时后搅拌冷却至室温。在无菌条件下,于携体中加入活性成份,以高速搅拌器分散之。以胶体磨研细。在无菌条件下,将所得产物装入消毒过之塑胶注射筒中。
兽用口服药水
%重量/体积    范围
活性成份    0.35    0.05-0.50%重量/体积
聚山梨酸85    5.0
苄醇    3.0
丙二醇    30.0
磷酸盐缓冲液    (使PH6.0-6.5)
水,加至    100
使活性成份溶于聚山梨酸85,苄醇及丙二醇。加入一部分水,必要时以磷酸盐缓冲液调6.0-6.5。加水至最后的体积,装入兽用药水容器中。
兽用口服糊剂
%重量/重量    范围
活性成份    7.5    1-10%重量/重量
糖精    25.0
聚山梨酸85    3.0
二硬脂酸铝    5.0
分馏过之椰子油,加至    100
加热,使二硬脂酸铝分散于分馏过之椰子油及聚山梨酸85。冷却至室温,使糖精分散于此油态携体中。最后使活性成份分散于基体中,装入在塑胶注射筒中。
兽用掺在饲料中之颗粒
%重量/重量    范围
活性成份    2.5    0.05-5%重量/重量
石灰石粉,加至    100.0
使活性成份和石灰石粉混合。以湿粒法制造颗粒,在盘中或流化床干燥器中干燥。装入适当的容器中。
乳化浓体
活性成份    50
阴离子乳化剂(如磺酸苯酯“CALX”)    40
非离子乳化剂(如Syperonic
Figure 85108346_IMG19
NP13) 60
芳族溶剂(如Solvesso 100)加至 1
混合所有成份,搅拌,直到溶解。
颗粒
(a)活性成份    50
木松香    40
石膏粒(20-60目,Agsorb
Figure 85108346_IMG21
100A),加至 1
(b)活性成份    50
非离子乳化剂(Syperonic
Figure 85108346_IMG22
NP13) 40
石膏粒(20-60目),加至    1
使所有成份溶解在挥发性溶剂,如二氯甲烷中,加热颗粒翻滚混合器中。干燥以除去溶剂。
以下列害虫及宿主试验化合物A,B,C,D,E及F之活性:小虱〔法国蚕豆及麦罗巴兰B李树〕,芽虫〔大白菜及萝卜〕,螟蛉〔棉花〕,螟虫〔雷普菜豆〕,根瘤线虫〔芒菜豆〕,红蜘蛛〔麦罗巴兰B李树〕,蚤蝇〔忽布〕,瓜叶虫〔樱草〕。
使产物依液态制剂形式使用,依即使产物溶于丙酮中。然后以含有0.1或0.01%重量之润湿剂之水稀释,直到液态制剂中含有所欲产物之浓度。
试验时,使数只害虫寄生在宿主上,而以制剂处理宿主(残余保护试验)。在小虱之场合下,宿主及害虫均以制剂处理(接触试验)。
结果显示化合物A至F在500ppm(百万份中之份数)或以下之浓度有杀虫之效果。

Claims (10)

1、杀虫剂组合物,含有活性组分和一种或多种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组分系式Ⅲ的化合物:
式中R1系甲基,乙基或异丙基,R2系氢或甲基。
2、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式Ⅲ化合物与一种或多种载体或赋形剂和任意一种或多种添加剂或其他活性组分相混合。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制备作为活性组分的式Ⅲ化合物的方法包括培养热筑链霉菌(Streptomyces  thermoarchaensis)(CCTCC  No.  85-005),使之产生所需化合物,必要时,由发酵培养液中分离出至少一种所述化合物,
Figure 85108346_IMG3
式中R1和R2的定义如权利要求1。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式中R1系异丙基,R2系氢,或R1系甲基,R2系氢。
5、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微生物的菌丝和水相溶的溶剂接触,提取一种或多种式Ⅲ化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取基本上纯的或基本上不含其他巨环内酯化合物的式Ⅲ化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取式Ⅲ化合物的混合物,或R2为氢的式Ⅲ化合物的混合物,或R2为甲基的式Ⅲ化合物的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制取的产物至少含一种式Ⅲ化合物的全发酵液,该发酵液的固体,由该发酵液分离出来的完整的或已溶菌的菌丝,或分离完整的或已溶菌的菌丝后的该发酵液的固体,或分离该菌丝后的发酵液。
9、权利要求1的杀虫剂组合物在农业,园艺或林业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含有效量活性组分的该组合物施用于致病的寄生虫,其它害虫,真菌或生物,或其寄生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寄生虫为昆虫,螨或线虫。
CN 85108346 1984-12-21 1985-11-11 新颖抗生素之制法 Expired CN10115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8432519 1984-12-21
GB848432519A GB8432519D0 (en) 1984-12-21 1984-12-21 Antibiotic compound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5108346A CN85108346A (zh) 1986-08-20
CN1011596B true CN1011596B (zh) 1991-02-13

Family

ID=10571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85108346 Expired CN1011596B (zh) 1984-12-21 1985-11-11 新颖抗生素之制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596B (zh)
GB (1) GB8432519D0 (zh)
GE (1) GEP199710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1662B (zh) * 2008-01-08 2011-11-16 杭州华东医药集团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链霉菌及其应用
CN101875679B (zh) * 2009-11-02 2012-11-07 东北农业大学 一种抗寄生虫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8432519D0 (en) 1985-02-06
CN85108346A (zh) 1986-08-20
GEP19971048B (en) 1997-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1692C (zh) 能够将黄豆苷原代谢成为雌马酚的微生物菌株及利用该菌株生产雌马酚的方法
CN1189086C (zh) 含有多种微生物的病虫害防治剂
CN1277830C (zh) 作为抗寄生虫药的对郝青酰胺
CN1056883C (zh) 产生除虫菌素b及其培养物的方法
CN1065277C (zh) 阿凡曼菌素的制备方法
CN1043742A (zh) 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CN1073483A (zh) 一种发酵杀虫剂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568296A (zh) 用于处理土壤的微生物以及获得它们的方法
CN1856568A (zh) 发酵和培养的方法、植物发酵提取物、植物发酵提取物粉末以及含有植物发酵提取物的组合物
CN1479577A (zh) 含有保藏号为nrrl b-30486、nrrl b-30487和nrrl b-30488的细菌菌株的协同生物接种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114C (zh) 大环内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102958C (zh) 用于植物疾病生物控制的微生物
CN1620463A (zh) 杀虫性多杀菌素衍生物
CN1350541A (zh) 植物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活化方法、活性促进剂及其使用方法
CN1570078A (zh) 青枯病生防菌anti-8098a及其培养基、培养方法和生防应用
CN1016840B (zh) 农用生理活性剂
CN1066292A (zh) 名为“路斯绰达克星”的新的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治疗应用
CN1108796C (zh) 一种抗癌物质的应用及其生产方法
CN1053446C (zh) 新的thiomarinol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849313A (zh) 抗生素化合物
CN1011596B (zh) 新颖抗生素之制法
CN1030790A (zh) 有抗生作用的ksb-1939化合物、其制法及含有这类化合物的杀虫剂
CN87102770A (zh) 抗菌素a42125及其生产方法
CN1536069A (zh) 大规模生产虫草菌和灵芝菌的方法
CN1030747C (zh) 德斯霉(Drechslera)菌属新菌株及其含有该菌株的杂草控制剂和杂草控制混合制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3 Decision
GR02 Examined patent app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