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8209A - 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 - Google Patents

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8209A
CN101148209A CNA2006101395969A CN200610139596A CN101148209A CN 101148209 A CN101148209 A CN 101148209A CN A2006101395969 A CNA2006101395969 A CN A2006101395969A CN 200610139596 A CN200610139596 A CN 200610139596A CN 101148209 A CN101148209 A CN 1011482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sealing
inner membrance
inf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395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8209B (zh
Inventor
廖建华
简伯欣
廖耀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cking material Co. Ltd. APIs
Original Assignee
廖耀鑫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廖耀鑫 filed Critical 廖耀鑫
Priority to CN20061013959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482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148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82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482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82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包含上下叠合的二外膜和介于二外膜之间的二内膜,在内膜内面特定区块以下列方式涂布耐热材料,形成充气道:在内膜内面宽1cm长与外膜等长地涂布或以宽1cm长1cm等距排列涂布。在耐热区块下方形成热封弧状通路以引导空气进入储气室,以当充气时形成闭气。在有间隔线区分充气道区与储气区的密封体中形成有备用气室,以在气室闭气期间,若发生间隔线松脱,备用气室形成阻塞充气道及进气通道而产生再次闭气。在无间隔线的密封体中,由于无备用气室而在充气时一并被空气充满以直接形成阻塞充气道及进气通道而达到闭气。充气道可位在二外膜的上段或中段以成为单向进气或双向进气,这样可加速充气和形成自动强化气室。

Description

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空气密封体,特别是一种具有单向或双向进气又具有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包装物品时,大多利用气泡纸或保丽龙包覆内容物,再将其放入纸箱内,以避免内容物在搬运的过程中产生碰撞。然而,气泡纸虽可紧密贴附于包装物的表面,但防止碰撞的效果不佳。而保丽龙的体积蓬松而占用大量空间,且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焚化处理会释放出危害人体的毒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解决气泡纸与保丽龙的缺失,便发展出一种以树脂膜为材料又具有进气内膜所制成的气体包装袋,其借助热封成为密封状态形成气柱,且设有可供充气的充气口及内膜的进气通道,当气体借助充气口充入气柱后空气膨胀自动闭气于气柱内,此种有充气的气柱片,便可用于内包装中作为缓冲材料。
请参照图1为现有气体包装袋于充气前的示意图,图2为充气后的剖面图,气体包装袋包含上下迭合的二片外膜21a与21b,借助热封手段进行热封使二片外膜21a与21b接着而形成袋体,并借助热封手段形成充气通道22与气室23。二片外膜21a与21b之间借助热封点24a、24b、24c、24d接着二片内膜25a与25b,并使二片内膜25a与25b侧贴于外膜21a,且二片内膜25a与25b之间不接着而形成进气通道26。当充气通道22的气体通过进气通道26流入气室23而充气膨胀,气室23内的气体压迫二片内膜25a与25b而封闭气室23,以防止气室23内的气体外泄,例如:日本特开平10-706号“具有单向阀的合成树脂袋体的制造方法”、中国台湾发明专利公告第587049号“密封体的开关阀的安装构造及具有开关阀的密封体的制造装置”、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M252680号“逆向止气片气体包装袋”揭示了这类气体包装袋。
当此种态样的气体包装袋于充气一段时间后,气室23内的气体会挤压热封点24b而逐渐松脱,使二片外膜21a与21b与二片内膜25a与25b之间产生间隙。气室23内的气体会由热封点24b松脱后所产生的间隙流至充气通道22,并由充气通道22外泄出去而使气体包装袋无法使用。由此可知,如何改良气体包装袋的结构,使其于热封点受空气挤压而逐渐松脱时,避免气室内的气体外泄而造成缓冲效果不佳的缺失,进而延长气体包装袋的使用寿命,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迫切欲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向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其具有备用气室做为气室内空气外泄时的缓冲室,或取消此备用气室,改为双向充气直接将备用区的气室充满使其成为加强气密的装置,这种装置一方面可以加速充气,另一方面又提高气密的功能。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双内膜单向进气结构的空气密封体,其具有以下四种型式:
第一种型式:隧道式充气道,充气道有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
二内膜贴一外膜:即包含上下迭合的二外膜及与外膜等高的二内膜,此二内膜介于二外膜上段内,内膜宽约10cm,长度与外膜相等。在二内膜内面距顶部0.75cm处涂布宽约1.0cm,长与内膜等长的耐热材料,形成一隧道式充气道,并将耐热材料以“T”型等距复制,将二内膜并同一外膜在“T”型下端处热封空气行径路线,再与另一外膜叠合热封贯穿“T”型处的水平线,即间隔线,区分出充气道区及储气区,又热封贯穿充气道区的垂直线,分隔储气区成共有一充气道、分别独立、分别有入气口的气室。充气时,空气自充气道进入,会自动开启入气口,沿着内膜预设的行径路线进入气室,气室膨胀会紧迫内膜使空气无法回流,形成闭气。若入气口之间隔线松脱,空气会流入顶端与充气道下方间隔线所形成的密封气室,此气室成为备用的储气室,除可储存外泄的空气外,当其气满时会紧迫充气道形成第二段闭气,故可提高密封体气密效果。
二内膜不贴任一外膜,内膜悬壁:
即形成充气道及其“T”型延伸后,自行热封空气行径路线,再并入二外膜上段等高的内侧,进行热封间隔线,及分隔线形成内膜悬壁的结构,其充气后效果与功能于(a)相同。
第二种型式:隧道式充气道,充气道无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
二内膜贴附一外膜:包括有上、下叠合的二外膜及介于二外膜上段内,宽约10cm长与外膜等长的二内膜,在二内膜内面距顶端0.75cm处涂布宽约1.0cm,长与内膜等长的长条形耐热材料,将涂布完成的二外膜并同一外膜;顶部对齐,在充气道下方热封空气行径路线后,再并另一外膜热封贯穿充气道,从顶部到底线的垂直分隔线,区分出多个共有充气道、各入气口、独立的气室,因没有间隔线,充气时空气经充气道,自动开启入气口,循预设的空气行径路线进入气室,气室膨胀后会紧迫内膜将空气行径路线闭锁,空气无法回流形成气密。又因无设置间隔线,在充气道区的备用气室,充气后,直接充满该室,并紧迫内膜充气道区及空气行径区使空气无法回流,形成强化气密。
二内膜不贴附任一外膜,即内膜悬挂式:包括有二外膜、二内膜,其设置与(a)同,但在二内膜涂布耐热材料后不并任一外膜,而是自行热封空气行径路线后,置入二外膜内侧上段后,再以热封贯穿充气道方式,热封垂直线分隔储气区或多个相毗邻的气室。充气时,充气道因内膜内面有耐热材料而不接着,空气穿过充气道,循空气行径路线进入气室,气室膨胀自上、下方紧迫内膜,使空气行径路线阻塞,气室内空气无法回流形成闭气。
第三种型式:节点式充气道,有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
二内膜贴附一外膜即内膜贴壁式:另一种节点式充气道结构,包括有上、下叠合的二外膜及介于二外膜内面上段顶部等高处的二内膜,其宽约10cm,长度与外膜等长;在二内膜内面距顶部0.75cm处涂布宽约1.5cm,长1cm的正方形或长宽不等的长方形耐热节点,其可等距涂布,也可不等距涂布,又另在二节点间涂布长约0.75cm宽约1.0cm的长方形,作为热封间隔线后形成充气道与气室的入气口,之后并同二内膜与一外膜,从二耐热节点中间施以热压印空气行径路线,之后,叠合另一外膜施以热封贯穿节点的垂直分隔线及贯穿节点间长方形的水平间隔线;充气时,空气从节点充气道自动开启入气口循空气行径路线进入气室,气室膨胀将内膜紧迫,阻塞原行径路线,使气室内空气无法回流形成闭气;又充气道下方间隔线若日久松脱,空气进入充气道区预留的备用气室,当此小气室充满空气,气室空气膨胀紧迫充气道,使空气无法外泄,形成备用气室止气效果。
二内膜不贴附任一外膜即内膜悬壁式:另一种节点式充气道结构,包括有上、下叠合的二外膜及介于二外膜内面上段顶部等高处的二内膜,其宽约10cm,长度与外膜等长;在二内膜内面距顶部0.75cm处涂布宽约1.5cm,长1cm的正方形或长宽不等的长方形耐热节点,其可等距涂布,也可不等距涂布,又另在二节点间涂布长约0.75cm宽约1.0cm的长方形,作为热封间隔线后形成充气道与气室的入气口,之后,将二内膜并合于二节点中间的长方形下方热压印空气行径路线,可以为弧形、直线形、点状形;再置入二外膜上段与外膜等高,一起热封贯穿耐热节点的垂直分隔线及热封横穿节点间的长方体的水平间隔线,此间隔线区分充气道区与气室区,充气道顶端热封的间隔线到充气道下端的间隔线与气室两边热封的分隔线间形成位于二内膜与二外膜间空气缓冲的密闭空间;当间隔线处的外膜与其接着的内膜松脱时,该气室的空气会随着此松脱空隙泄出到该密闭空间,此空间会吸纳自气室泄出的空气,并因吸气膨胀而迫紧充气道及入气口,形成止气。
第四种型式:节点式充气道,无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
二内膜贴附一外膜:以节点排列方式涂布宽1cm长1cm的耐热材料,之后与一外膜对齐等高合并,一起热封加点下方的空气行径路线,使空气行径路线在二内膜内成型并贴附在外膜,之后再叠合另一外膜,使之等高对齐,不施间隔线,直接以热封垂直线(分隔线),一节一线的方式贯穿节点,形成节点式充气道无间隔线的密封体;充气时,内膜节点有耐热材料热封,内膜对内膜不接着,但内膜对外膜接着,故内膜内线进入气室,气室膨胀会紧迫内膜紧贴住外膜,使充气道及空气行径路线阻塞形成闭气。
二内膜不贴附任一外膜即内膜悬壁式:即将二内膜上段内面距顶端0.75cm处涂布宽1.0cm长1.0cm的正方体耐热节点后,即将此二内膜在节点与节点间,以下热封空气行径路线后,并入二外膜上段内侧,与二外膜等高,将叠合完成的四个膜,以热封贯穿耐热节点,从外膜顶端到底部的垂直分隔线;充气时,节点部虽有垂直热封经过,但因有耐热材料,故内膜与内膜不接着,但内膜与外膜接着,故从节点位形成的充气道空气可穿行于节点之间,并循节点下方的行径路线进入气室,气室空气膨胀会上、下方紧迫悬挂在中间内膜,使其充气道及行径通路阻塞,空气无法回流,形成闭气。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强化气密功能单片内膜单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包含上下迭合的上膜与下膜,以及介于上膜与下膜之间的单片内膜,在该内膜内面上段涂布耐热材料,涂布宽约1.5cm,长从内膜左侧到内膜右侧,形成一隧道式的耐热长条形,并以“T”型连接气室,此一充气通道称为:隧道式充气通道;再用热封手段在二内膜“T”型处热封间隔线,在内膜“T”型处形成入气口,此口横跨间隔线,连接进气通道。并在间隔线入气口以下压印空气行进路线(通道进气通道),以便空气按此路径进入指定气室,并热封贯穿充气道的分隔线,分隔线会区分出各别独立的气室,从充气道顶端热封的间隔线到充气道下端的间隔线与气室两边热封的分隔线间形成位于单片内膜与二外膜间空气缓冲的密闭空间。
具有强化气密功能单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利用充气通道单向充气所填充的气体开启入气口,空气循进气通道而进入气室,使气室充气膨胀。当气室的气体因间隔线松脱而外漏至缓冲室时,利用缓冲室的气体推压内膜而封闭充气通道,防止气体由充气通道漏出,不但可提升空气密封体于使用时的缓冲效果,并可有效延长空气密封体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强化气密功能双向进气双内膜的空气密封体,具有以下几种型式:
第一种型式:隧道式充气道,充气道旁有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包含上下叠合的二外膜,以及介于二外膜中段内的二内膜,二内膜内面中段处涂布宽约1.5cm,长从内膜左侧到内膜右侧形成一隧道式耐热长条形并以“T”型连接上下气室,再二内膜“T”处施以热封上下间隔线,形成充气道区及气室区,耐热“T”型为充气道与气室的接口,由于内膜内面有耐热材料,故热封间隔线时内膜内面不接着,但内膜外面与外膜接着,不接着处形成气室的入气口,并热封二内膜的空气行进路线,后并同另二外膜热封各气室横跨充气道的分隔线及头尾热封,于是形成以充气道为中心上、下对接二气室,充气时,空气自充气道经“T”型口(入气口)进入上、下气室,双向进气充气时间会缩短,气室膨胀会紧迫悬挂在气室内的内膜使空气通道形成闭气,又由于位于充气道区的内膜与外膜因间隔线区隔,充气后,此区形成备用气室,当任一气室间隔线松脱时,气室内空气会流入此区,即备用气室因空气充满而膨胀,会阻断空气外泄形成气密的强化,故提高空气密封体的缓冲功效。
第二种型式:隧道式充气道,充气道旁无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即包括上、下叠合的二外膜,及介于二外膜中段内的二内膜,在二内膜中段内面涂布宽约1.5cm长从内膜左侧到内膜右侧,形成一隧道式耐热长条形,将此二内膜并一外膜先予热封隧道线外的双对向的空气行径路线,此路线可为圆弧型、点状型,的后,再与另一外膜叠合后热封贯穿充气道区的分隔线(垂直线),用以区分多个对向的气室。完成后,充气,空气自充气道循二方向的空气行径路线紧迫贴附于外膜,又因无间隔线,空气可与该气室与对向气室间相同,即该气室的充气道区被相同的气室空气紧迫而形成止气。本型的内膜可以采另一形态,即二内膜自行耐热空气行径路线(内膜悬挂式)后并同二内膜热封贯穿充气道的分隔线形成多个对向气室,充气后空气循内膜预设的行径路线进入气室。
第三种型式:等距节点的充气道,无热封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
充气道耐热材料的涂布方式,除隧道式外尚有等距节点式,即在二内膜内面等距涂布宽约1.5cm长约1cm的正方形,或长宽不等的长方形耐热节点,并在内膜耐热节点之间以热封方式压印空气行径路线,又热封此路线的方法可以将二内膜并同一外膜热封,再并另一外膜热封贯穿耐热节点的垂直分隔线,此分隔线自外膜顶端贯穿节点到气室底端形成多个气室,由于耐热节点在内膜内面,其特征为耐热不接着,因其形成可连通的充气道,充气时空气循充气道经由空气行径路线进入该气室,气室膨胀后将压印空气行径路线的二内膜紧迫贴附于一外膜,形成闭锁行径路线。
又本型式内膜压印空气行径路线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二内膜自行热封压印空气行径路线(内膜悬挂式),此路线图可为圆弧型、点状型、竹节型等,之后置于二外膜中段中间,再热封贯穿节点的分隔线,形成气室双对向的排列状。
第四种型式:等距节点的充气道配有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即在内膜中段内面等距涂布耐热材料,宽约1.5cm长约1cm的耐热节点,并在节点间加涂布一宽2cm长0.75cm的对向双长方体,的后,并同一外膜热封空气行径路线后,再置于叠合另一外膜热封垂直分隔线,并在节点上、下0.5cm处各施于热封间隔线,此间隔线横跨耐热长方体,形成充气道区与气室区,而长方体处内膜有耐热材,热封时内膜内面不接着,形成入气口,充气道充气时空气循内膜耐热节点进入并开启位于侧边的气室入气口,循空气行径路线进入气室,气室膨胀后,将气室内压印空气行径路线的内膜与外膜紧迫,使通路形成闭锁,空气无法回流外泄,自然形成气密功能。又此型内膜热封空气行径路线时可采用内膜悬挂式,即将二内膜先行热封空气行径路线后再并同二外膜热封贯穿耐热节点的分隔线及热封横跨耐热长方形的间隔线,于是形成充气道区与上下对接的气室区,当充气时充气道膨胀会开启入气口,使空气循内膜预设的空气行径路线进入气室,气室空气膨胀会压迫悬挂的内膜,使其通道因紧迫而闭锁,空气无法回流,形成气密。又当间隔线松脱,空气流入位于充气道与气室间的密封小气室,此气室充气膨胀内膜会紧迫充气道,使空气无法外泄,形成备用气室止气效果。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配合中段进气方式加倍产量的结构:
即类似中段进气的方式,将二内膜置于二外膜中段并预留顶点区,在中段顶点区预留1cm的切开区,此区外,分别施行热封所要的密封体结构,可以为节点式有间隔线抑或无间隔线皆可,当热封完成后,在中段预留切开区的切线予以分切,完成一分为二,如此相同规格的空气密封体产量可以加倍。
有关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其功效,现配合附图进行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气体包装袋于充气前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气体包装袋于充气后的剖面图。
图3A为二片贴壁式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后的剖面图。
图3B为二片贴壁式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3C为二片贴壁式的空气密封体的气室产生气体外漏的剖面图。
图4A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后的剖面图。
图4B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4C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的气室产生气体外漏的剖面图。
图5A为一片贴壁式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后的剖面图。
图5B为一片贴壁式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前的平面图。
图5C为一片贴壁式的空气密封体的气室产生气体外漏的剖面图。
图6A示出充气道隧道式、单向充气(上段、有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前)。
图6B示出充气道隧道式、单向充气(上段)、无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后)。
图7A示出充气道隧道式、双向充气(中段)、有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前)。
图7B示出充气道隧道式、双向充气(中段)、无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后)。
图8A示出充气等距节点式、单向充气(上段)、有间隔线、多入气口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前)。
图8B示出充气等距节点式、单向充气(上段)、无间隔线、多入气口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后)。
图9A示出充气等距节点式、双向充气(中段)、有间隔线、多入气口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前)。
图9B示出充气等距节点式、双向充气(中段)、无间隔线、多入气口的空气密封体(充气后)。
图10示出上、下对接、单向进气、可以中分成二个,使产量加倍的空气密封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3A、图3B以及图3C,图中所示为二片贴壁式的空气密封体,图3A为充气后的剖面图,图3B为充气前的平面图,图3C为气室的气体外漏的剖面图。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包含:二片外膜2a与2b、二片内膜1a与1b、充气通道9、气室11、进气通道13。
二片外膜2a与2b上下迭合。二片内膜1a与1b侧贴于外膜2a或2b,且二片内膜1a与1b之间为涂布有耐热材料1c,以利用耐热材料1c做为空气可流通的通路。沿着热封线3a、3b、3c、3d、3e以热封手段进行热封,并于二片内膜1a与1b的上侧边与下侧边之间以热封手段进行热封而形成间隔线4a,借以接着二片外膜2a与2b以及二片内膜1a与1b,使二片内膜1a与1b的上侧边与间隔线4a之间形成充气通道9,充气通道9贯穿热封线3e,并包含一充气口12连接于外部气体,而热封手段可为热模具印压。
借助热封手段进行热封后,使二片外膜2a与2b之下侧边与间隔线4a之间形成可储存气体的气室11,而二片外膜2a与2b之上侧边与间隔线4a之间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缓冲室8。
二片内膜1a与1b之间为依序间隔涂布有耐热材料1c,例如:以印刷方式打印耐热胶或油墨,经过热封手段,二片内膜1a与1b仍不接着而形成进气通道13,并于进气通道13一侧形成入气口2e。进气通道13连接于入气口2e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且进气通道13于曲线部位的气体压力大于二侧的气体压力,使入气口2e的气体容易进入而不易泄出,于气室11内部压力增大时迫紧进气通道13的曲线部份而达成锁气效果。
进入充气口12的气体膨胀充气通道9,使二片内膜1a与1b向外拉开而开启入气口2e,借此可利用充气通道9的气体对气室11进行充气,使气室11充气膨胀。而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二片内膜1a与1b而紧密贴压于外膜2a或2b,覆盖进气通道13而封闭气室11,使气体不外泄而达成闭气的效果。
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会使间隔线4a逐渐松脱,造成气室11的气体穿过间隔线4a的间隙而外漏。当气室11的气体外漏至缓冲室8后,缓冲室8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二片内膜1a与1b而封闭充气通道9,防止气体由充气通道9漏出,不但可提升空气密封体于使用时的缓冲效果,并可有效延长空气密封体的使用寿命。
请参照图4A、图4B以及图4C,图中所示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图4A为充气后的剖面图,图4B为充气前的平面图,图4C为气室的气体外漏的剖面图。
空气密封体为将二片内膜1a与1b设置于二片外膜2a或2b之间,且二片内膜1a与1b边侧贴于外膜2a或2b,成为二片悬壁式的空气密封体,除二片内膜1a与1b边侧贴于外膜2a或2b之外,其余结构特征均相同于二片贴壁式的空气密封体。
上述说明的二片内膜1a与1b的上侧边以及二片外膜2a与2b的上侧边为可以热封手段分别进行热封,使二片内膜1a与1b以及二片外膜2a与2b之间形成一缓冲室8,也可将二片内膜1a、1b的上侧边与二片外膜2a、2b的上侧边对齐,并同时将二片内膜1a、1b与二片外膜2a、2b以热封手段进行热封,使二片内膜1a与1b以及二片外膜2a与2b之间形成二缓冲室8。
再者,二片外膜2a与2b借助热封手段以等间隔接着而形成尺寸大小相同的多个气室11,也可以不等间隔接着而形成尺寸大小不同的多个气室11。
请参照图5A、图5B以及图5C,图中所示为一片贴壁式的空气密封体,图5A为充气后的剖面图,图5B为充气前的平面图,图5B为气室的气体外漏的剖面图。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包含:一片上膜2c、一片下膜2d、一片内膜1b、充气通道9、气室11、进气通道13。
一片上膜2c与一片下膜2d上下迭合。
一片内膜1b介于上膜2c与下膜2d之间,内膜1b的上侧边与上膜2c的上侧边对齐,且内膜1b与上膜2c之间为涂布有耐热材料1c,以利用耐热材料1c做为空气可流通的通路。
沿着热封线3a、3b、3c、3d、3e以热封手段进行热封,并于内膜1b的上侧边与下侧边之间以热封手段进行热封而形成间隔线4a,借助热封手段接着内膜1b、上膜2c及下膜2d,而于上膜2c的上侧边与间隔线4a之间形成气通道9,充气通道9贯穿热封线3e,并包含充气口12连接于外部气体,而热封手段可为热模具印压。
借助热封手段进行热封后,使上膜2c、下膜2d的下侧边以及间隔线4a之间形成可储存气体的气室11,而上膜2c、下膜2d的上侧边以及间隔线4a之间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缓冲室8。
内膜1b与上膜2c之间为依序间隔涂布有耐热材料1c,例如:以印刷方式打印耐热胶或油墨,经过热封手段,内膜1b与上膜2c仍不接着而形成进气通道13,并于进气通道13一侧形成入气口2e。而进气通道13连接于入气口2e的一端的宽度大于另一端的宽度,且进气通道13于曲线部位的气体压力大于二侧的气体压力,使入气口2e的气体容易进入而不易泄出,于气室11内部压力增大时迫紧进气通道13的曲线部份而达成锁气效果。
进入充气口12的气体膨胀充气通道9,使二片内膜1a与1b向外拉开而开启入气口2e,借此可利用充气通道9的气体对气室11进行充气,使气室11充气膨胀。而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内膜1b而紧密贴压于上膜2c,覆盖进气通道13而封闭气室11,使气体不外泄而达成闭气的效果。
气室11的气体的内部压力会使间隔线4a逐渐松脱,造成气室11的气体穿过间隔线4a的间隙而外漏。当气室11的气体外漏至缓冲室8后,缓冲室8的气体的内部压力压迫内膜1b而紧密贴压于上膜2c,进而封闭充气通道9以防止气体由充气通道9漏出,不但可提升空气密封体于使用时的缓冲效果,并可有效延长空气密封体的使用寿命。
上述说明的上膜2c与下膜2d借助热封手段以等间隔接着而形成尺寸大小相同的多个气室11,也可以不等间隔接着而形成尺寸大小不同的多个气室11。
请参照图6A与图6B,图中所示为隧道式单向充气(上段),其充气道有加热封间隔线与否,可分为有间隔线多入气口,充气前及充气后的空气密封体平面图。
如图6A所示:在二内膜内面上段距顶端0.5cm等距,先以耐热材料涂布宽约1cm长与外膜片等长的区块,再与一外膜垒合后从外膜外面施予热封,空气行进路径B,之后再并另一外膜,将内膜外膜一起热封,顶线3a,间隔线4a下尾封3b及到顶端3a线的分隔线3c,3d,3e之后形成隧道充气区及入气口2e及气室11,充气后,空气从充气口沿隧道充气道依序穿过入气口2e,进入各气室11,气室空气充满后将间隔线4a以下的气室内,内膜的空气通道B紧迫形成闭气,使空气密封体形成气密。若间隔线4a松脱时,空气泄入3a线与4a线及3e线形成的该泄气的气柱(k)的密封小气室,该气室空气充满后,该段的内膜会紧迫入气口及通道,形成空气密封体防止空气外泄的第二防线。
如图6B所示:为隧道式充气道无间隔线的型式,即取消热封4a线,将涂布耐热材料后的二内膜并另一外膜,即施行热封空气入气室的行进路线B,再并同另一外膜,即其内膜,二外膜一起热封3a,3b,即分隔气室的热封线3c,3d,3e即完成一隧道上段充气式无间隔线空气密封线;充气后,空气依隧道充气道依序各气室的空气行进路线B进入各气室,充满后,气室内空气将气室内的内膜从3a段紧迫到F,使充气道也被气室内空气紧迫贴于外膜,形成很强的气密功能。
如图7A所示:隧道式中段充气(双向)有间隔的空气密封体:
将隧道充气道置于密封体的中段,形成一充气道对接(上、下)各独立气室,充气时双向进气,可以缩短充气时间,又其充气道周旁有设间隔线与否,分成二种型式:(1)有间隔线的:即将二内膜内面比照图6A的说明,涂布耐热材料位置于一外膜中段,并在距充气道1c,上下方各0.75cm处施予热封3a,4a,使其形成气室与充气区的间隔线,其中2e的T型热封处,形成气室与充气道的连接点为入气口,此处因内膜内面有涂布T型耐热材料,故热封3a、4a线时,内膜与内膜不接着,但外膜与内膜外面接着,又径热封3b、3c、3d、3e后,形成空气密封体,当充气后,空气自口进入充气道依序沿入气口2e进入各气室11,气室内空气膨胀后,会紧迫自4a、3a以下的内膜贴住外膜,使气室11内空气闭住不外泄。如果间隔线3a、4a松脱,气室11a的空气流入充气道介于3a-4b-3e间的小区M,此区因内膜外面与外膜内面无耐热处理,因此是个密闭的小气室,外泄空气充满后此小气室形成气室11a的缓冲室,提供保持气密的另一种防护。
如图7B所示:隧道式中段充气,无间隔线:
将充气道周边的热封间隔线取消,制作流程如同图7A,即在二内膜内面中段预先涂布耐热材料,并同一外膜热封空气行进路线B,及并同另一外膜热封分隔线3e,边线3a、3b、3c、3d,由于充气道口有耐热材料,热封3e时,内膜内面不接着,形成连通的通道,充气时,空气自充气口进入充气道,按内膜的空气行进路线分流至各气室,气室膨胀后会压迫内膜,使内腊贴紧一外贴而闭紧通道B,又因充气道无间隔线,充气时在充气道膜下方会如同气室11一样充满空气,此气室会紧迫充气道,使其闭塞形成气密。
如图8A所示:等距节点、单向(上段)充气、有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
除隧道式充气道,本发明提出另种功能的充气道,即等距节点式充气道,为了使二内膜与二外膜等高,使分隔线可以热封到顶及让充气道的小气室能成为储备气室,以便增加气密效果,本发明提出在热封顶线与间隔线4a的内膜内面系以等距,即与分隔线3e同距的方式涂布长1.2cm,宽1cm的耐热节点1c及充气道与气室的接2e、1c的目的因内膜面有耐热材料,故从外膜热封3e时,内膜与内膜不接着,而内膜与外膜接着形成通道,充气时空气可循此通道通过到每一气室的入口2e,间隔线4a,使空气密封体分成二部,上部为充气道,下部为气室,二内膜按上述方式涂布耐热材料后并同一外膜热封空气行进路线B,再并同另一外膜热封顶部线3a,间隔线4a,侧封线3b、3c、3d及分隔线3e,就完成。
充气时,空气循充气道依次开启各气室的入气口2e,按内膜预先制定的空气行进路线进入各气室,气室膨胀后,空气会迫紧空气行进路线的内膜,使其关闭;若间隔线松脱,空气会泄入充气道内膜与外膜,因热封而形成的气室,小气室受空气进入而膨胀,因而阻塞原充气道形成闭气。
如图8B所示:等距节点单向无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
本式样与8A除取消充气道周旁的间隔线外,其余特征相同,取消热封间隔线4a使充气道因二内膜内面先涂布耐热材料,节点1c,当热封从顶部到底部的分隔线3e后,节点以上为充气道区,因内膜与内膜不接着,内膜与外膜接着,形成可充气的通道,节点以下为气室,被热封3e分隔成若干独立的气室,当充气时,空气自充气道进入,依序由气室的空气通路B进入气室,气室膨胀,而将内膜做成的通路迫紧形成气密,由于充气道顾与气室无间隔线,使得气室膨胀不仅紧迫空气通路B,还会迫紧充气道12区域,使此区的内膜还紧迫形成闭气,达到气密效果。
如图9A所示:等距节点双向有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
将二内膜的内涂布等距耐热材料形成节点1c,并涂布在入气口形成2e后,置于外膜中段,并同一外膜热封空气行进路线B后并同另一外膜施以热封间隔线4a、4b,形成有间隔线的充气道,及热封从头到底的热封分隔线,及侧线3a、3b、3d、3e,使的形成中段充气的密封体,此种装置充气后形成二对向的密封体,其中若间隔线松脱气室空气流入充气道区,由于此区间隔线二内膜对内有耐热节点虽热封不接着,但内膜与外膜热封接着,故形成每一对接的气室在其充气道区有2个独立小气室,当小气室因间隔线松脱,空气向大气室流入,使小气室充满空气,此时会紧迫内膜充气道及入气口区,形成大气室的空气不易泄出,即加强气密功能。可以分切,使两对向密封体成2个单向密封体。
如图9B所示:双向进气一无间隔线的空气密封体:
在本实施例种提出将图9A的充气道旁间隔线取消,其先将二内膜内面涂布耐热材料形状长约1cm宽1cm的节点再与一外膜垒合热封空气行进路线B再与另一外膜并合,热封3a、3b、3c、3d、3e,形成空气密封体,充气时自充气口12充气,空气循节点即内膜内面热封不接着处一序按内膜空气行进路线B进入气室,由于取消间隔线,因此空气会充满上、下对接的气室,同时也将充气道区节点区域的气室充满,使上、下各气室相联通,上、下各内膜被气室空气紧迫而使用气闭锁,形成气密。
如图10所示:上、下对接充气道顶方有双顶部封线,此部分可对分,分开后形成二个独立的密封体。
本发明指出将二内膜置于外膜中段,于内膜的内面任一内膜涂布耐热材料,长、宽各约1cm后与一外膜垒合热封空气行进路线B,再并垒另一外膜做热封,3a、3b、3c、3d及顶部封线4T,则形成充气道无间隔线可在顶部中分的对称密封体;又若在顶部封线下方1cm处加热封间隔线D,即将二内膜于其内面涂布耐热材料形成节点,先与一外膜热封空气行进路线及并另一外膜热封分隔线3e,侧边线3a、3b、3c、3d及顶线、间隔线,则完成有间隔线又可中分的对称密封体,当中分后,成为二倍同规格产品。
空气密封体的充气通道9为可连接有一个入气口2e,也可连接多个入气口2e,各气室11为可连接有一个进气通道13或连接多进气通道13,且各气室11之间为可相通连,并进一步可共享一个进气通道13或共享多个进气通道13。
虽然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已经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技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效的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发明的范畴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本申请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0)

1.一种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包含:
二树脂外膜及其二内膜,二内膜内夹有形成充气道及逆向止气的止气结构;其中:
内膜宽约10cm,其长度与外膜同并与二外膜等高,该二内膜形成充气道及进气道;
该内膜形成的充气道设置在外膜上段内以成单向进气充气道,贯穿充气道热封有垂直分隔线,以形成多个独立的并与充气道相接的单向气室;该内膜形成的充气道设在二外膜中段内面以成为中段双向充气的充气道,热封垂直线贯穿充气道的耐热段而形成多个以充气道为中心、对向相通而与毗邻气室不相通的上下对接气室,用以形成可以充气又可闭气的气室结构;
该内膜充气道是以内膜内面涂布耐热材料形成,其涂布的方式为下列其中之一:在距顶端0.5cm处,以1cm宽,长与外膜齐长涂布长条形耐热材料以形成隧道式充气道;或在内膜内面等距以长1.5cm宽1.0cm左右的方式涂布耐热材料方形节,以形成节点式充气道;
内膜内耐热材料以“T”型延伸至气室,充气道旁热封有水平间隔线以分割出充气道区及储气区,该二区接口内膜内面不接着而形成气室的入气口,以在充气道区形成一个备用小气室与该密封体的大气室相接,当密封体充气后,在间隔线松脱时,空气自大气室流入小气室而使小气室充满气,该部位的内膜被紧迫而阻塞充气道以再形成闭气;当内膜内面耐热材料不延伸到气室,充气道旁不设置水平间隔线而不形成入气口,充气道区与逆向止气开闭区与气室区相通,当充气时,空气自充气道循着各气室预设的进气通道进入气室,气室区与充气道区在内膜外面间相通,相通气室的空气将内膜紧迫,形成自充气道区到止逆开闭区全部阻塞空气无法回流而形成闭气;以及
其内膜逆向止气结构设置成:以二内膜贴附一外膜,或二内膜不贴任一外膜,即先将二内膜并同一外膜热封空气行径路线即进气通道,其可以为网点状、水沟状、圆弧状或其它形状并与另一外膜叠合热封贯穿充气道耐热段的垂直线,或将二内膜自行先热封空气行径路线后再与二外膜并叠热封贯穿充气道耐热段的垂直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充气道与气室是由热封间隔线形成,并以入气口相接,入气口是由二内膜内面充气道区涂布耐热材料通过下方式而形成:形成充气道后内膜内耐热材料以“T”型延伸至气室后借助热封手段热封间隔线形成充气道区与气室区,外膜对内膜热封接着,内膜对内膜在“T”处有耐热材料而不接着,以形成通往气室的入气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当充气时气体膨胀该充气通道,开启入气口,使空气循着该进气通道进入该气室;气室是由二外膜借助热封手段以等间隔接着而形成尺寸大小相同的多个气室,或不等间隔不等尺寸,或气室的圆周上下段不相同的多个气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气室共有一个隧道式充气道,而个别气室至少有一个或以上的入气口,每入气口有个别的空气行进路线即进气通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气室包含一热封曲线状或多点状或双弧状或直线状的气体行径路线即气体通道,连接于该入气口,且上端宽弧大于下端,又该气体通道于曲线部位受气室内空气膨胀而迫紧,形成通道闭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二内膜在入气口以下,先行热封空气行径路线并置于二外膜之间,或将二内膜与一外膜相叠并热封空气行径路线,后再与另一外膜合并热封垂直线形成气室。
7.一种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单片内膜、单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上膜;一下膜,与该上膜相迭合;
一内膜,介于该上膜与该下膜之间;
一间隔线,位于该内膜的上侧边与下侧边之间,为借助热封手段进行热封而形成;一充气通道,介于该上膜的上侧边与该间隔线之间,为借助热封手段接着该内膜与该上膜而形成的空间;
至少一气室,介于该上膜、该下膜的下侧边与该间隔线之间,为借助热封手段接着该上膜与该下膜而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
至少一入气口一进气通道,连通该充气通道与该气室,为借助热封手段接着该内膜与该上膜而于该间隔线的位置处所形成;一缓冲室,介于该下膜的上侧边与该间隔线之间,为借助热封手段进行热封后,于该内膜与该下膜之间所形成可储存气体的空间;其中,当该气室的气体外漏至该缓冲室后,该缓冲室的气体推压该内膜而封闭该充气通道以防止气体逃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单片内膜、单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上膜与该下膜借助热封手段以等间隔接着而形成尺寸大小相同的多个气室,或不等间隔而形成气室尺寸圆周上段、下段不同的多个气室。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单片内膜、单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气室之间共享一个充气通道,充气通道与气室间有各自独立,至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入气口,各入气口连着各自独立的进气通道。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单片内膜、单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内膜与该上膜之间涂布耐热材料后,借助热封手段接着该内膜与该上膜而形成该气室的行进路线即充气通道。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单片内膜、单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内膜的上边与该上膜、该下膜的上边对齐。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单片内膜、单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充气口的气体膨胀该充气通道,开启该入气口,空气沿着曲状的进气通道而进入该气室。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单片内膜、单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气室的气体压迫该内膜覆盖该入气口,并紧迫进气通道的曲线部位,使气室内空气闭锁。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单片内膜、单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进气通道为该内膜与该上膜之间依序间隔涂布耐热材料后,借助热封手段接着该内膜与该上膜而形成。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单片内膜、单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室的气体推压该内膜而紧密贴压于该上膜,使空气储积在缓冲室内。
16.一种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双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隧道式充气道,其设置成:二内膜内面中间段列为充气道,将此部位处涂布耐热油墨,其宽度1.5公分左右,长度从二内膜的左侧中段到右侧中段;此二内膜置于二外膜中间段内按“T”型下方热封空气行进路线即进气通道,充气道与气室热封有间隔线,此间隔线的热封位置位于充气道上、下0.5公分处,气室间热封有分隔线,以形成多个毗邻的独立气室,该分隔线又贯穿充气道,形成以充气道为中心的上、下众多独立气室,这些气室各自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独立入气口;充气时充气道膨胀,自动开启上、下气室的入气口,从而空气充满上、下独立气室,气室内的空气膨胀会迫紧进气通道并关闭入气口,使气室内空气闭锁,形成气密。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双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
二外膜中段夹置二内膜,二内膜贴附一外膜;
二外膜与上外膜以热封方式热封充气道间隔线,以形成中段为充气道区及上、下两段为大气室区,次热封空气行进路线形成各气室的进气通道;热封分隔线贯穿充气道区,以形成以充气道为中心上段、下段有各独立的气室;二内膜其内面按充气道区及“T”型区涂布耐热油墨,以使热封间隔线与分隔线时内膜对内膜不接着,但外膜对内膜会接着。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双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
二外膜中段内夹置二内膜不贴附任何一外膜;
在预先涂布耐热油墨形成充气道区的二内膜内面,沿突出角“+”型方向热封空气行进路线即进气通道,并置于二外膜中段中间予以热封间隔线及分隔线,以形成一个充气道连结上、下段各自有独立入气口的气室。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双向进气的空气密封体,其特征在于:
二内膜与二外膜在充气道周旁,热封的间隔线取消不热封,即上外膜与二内膜热封空气行进路线后,并同下外膜直接热封贯穿充气道的分隔线,形成无间隔线而与充气道对接的上、下气室;充气时,充气道膨胀会开启空气行进路线即进气通道,使气室膨胀,气室内空气会紧迫进气通道形成止气,以使上、下气室面临充气道相通,气体膨胀以迫紧充气道关闭入气口而形成气密;
20.如权利要求1、7或16所述的空气密封体,密封体以保持1cm间距、对向、顶对顶排列,以当热封垂直线、水平线完成后,从顶部1cm间距处分切,以一分为二。
CN2006101395969A 2006-09-21 2006-09-21 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 Active CN1011482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395969A CN101148209B (zh) 2006-09-21 2006-09-21 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395969A CN101148209B (zh) 2006-09-21 2006-09-21 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8209A true CN101148209A (zh) 2008-03-26
CN101148209B CN101148209B (zh) 2011-02-02

Family

ID=39248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395969A Active CN101148209B (zh) 2006-09-21 2006-09-21 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48209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6562B (zh) * 2008-12-02 2011-07-27 苏州亚比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
CN101837859B (zh) * 2009-03-19 2012-05-30 苏州亚比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自动开启入气口的空气密封体及其制造方法
WO2014131138A1 (zh) * 2013-02-27 2014-09-04 Lv shang-wen 空气密封体的止气阀
CN104670708A (zh) * 2015-02-13 2015-06-03 颜登坤 充气缓冲包装体及其加工方法
CN107336914A (zh) * 2017-06-16 2017-11-10 杭州巨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无充气点气柱袋
CN111439483A (zh) * 2020-05-12 2020-07-24 重庆新瑞丽包装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长效缓冲气柱袋
CN113147097A (zh) * 2021-05-19 2021-07-23 广州派卫格包装材料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无印阀空气密封体及其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09747Y (zh) * 2004-03-31 2005-07-13 佳美工业有限公司 充气包装袋止气阀
CN2772994Y (zh) * 2004-08-03 2006-04-19 佳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气体包装袋
CN201002820Y (zh) * 2006-09-21 2008-01-09 廖耀鑫 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6562B (zh) * 2008-12-02 2011-07-27 苏州亚比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
CN101837859B (zh) * 2009-03-19 2012-05-30 苏州亚比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自动开启入气口的空气密封体及其制造方法
WO2014131138A1 (zh) * 2013-02-27 2014-09-04 Lv shang-wen 空气密封体的止气阀
CN104670708A (zh) * 2015-02-13 2015-06-03 颜登坤 充气缓冲包装体及其加工方法
CN107336914A (zh) * 2017-06-16 2017-11-10 杭州巨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无充气点气柱袋
CN111439483A (zh) * 2020-05-12 2020-07-24 重庆新瑞丽包装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长效缓冲气柱袋
CN113147097A (zh) * 2021-05-19 2021-07-23 广州派卫格包装材料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无印阀空气密封体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8209B (zh) 201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8209B (zh) 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
CN201002820Y (zh) 具有强化气密功能的空气密封体
TWI609824B (zh) 空氣包裝裝置及其充氣閥和製造方法
CN105346851B (zh) 直线气阀型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5588532A (en) Self-sealing inflatable bag and method for packaging an article therein
US5454642A (en) Inflatable flat bag packaging cushion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and making the same
US5427830A (en) Continuous, inflatable plastic wrapping material
CN100467358C (zh) 具有密封体闭气锁气装置的空气缓冲体及其制作方法
TWI426040B (zh) A cushioning bag for preset opening of air column turning zon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648084A (zh) 可充气邮包及其制作方法
CN107250002B (zh) 流体容器及其截止阀和制造方法
WO2009103193A1 (zh) 可重复利用的多功能立体密封包装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TWI447051B (zh) A flat buffer gas bag with a plurality of compartmentalized chambers
CN105151530A (zh) 双重保护的充气包装体
CN205256991U (zh) 可顺畅填充流体的流体容器
CN209275257U (zh) 一种气柱充气袋
CN203047796U (zh) 一种充气包装袋
CN105197415A (zh) 一种充气包装体
CN200975535Y (zh) 单层膜充气垫片气阀
WO1990004554A1 (en) Inflatable self-seal type buffer sheet
TWM531452U (zh) 空氣包裝裝置及其充氣閥
JP2003169968A (ja) フィルム風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0133490U (zh) 充气缓冲体
CN216003750U (zh) 双柱三层膜型充气包装装置
JPH08230945A (ja) 環形膨張可能エアバッ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12

Address after: No. 95, Zhouzhuang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after: Kunsh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cking material Co. Ltd. APIs

Address before: Lane 130, Lane 7, Minquan Road, Taipei County, Taiwan, China 4F

Patentee before: Liao Yao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