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36921A -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36921A
CN101136921A CNA200710127448XA CN200710127448A CN101136921A CN 101136921 A CN101136921 A CN 101136921A CN A200710127448X A CNA200710127448X A CN A200710127448XA CN 200710127448 A CN200710127448 A CN 200710127448A CN 101136921 A CN101136921 A CN 1011369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or
frame
interface portion
bus
lab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274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36921B (zh
Inventor
高濑诚由
远藤英树
菅野隆行
山本信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36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69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369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69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04L45/021Ensuring consistency of routing table updates, e.g. by using epoch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04L45/04Interdomain routing, e.g. hierarchical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label swapping, e.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4Organization of routing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41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acting on aggregated flows or lin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实现链接集合功能和基于MPLSOAM的维护功能。在LAG设定的多个线路IF11、IF12的表中存储相同入口信息。由此,在不同的IF之间也能够实现朝向相同LSP的多路复用。并且,将线路IF11设定为OAM ACT,将线路IF12设定为OAMSBY。OAM帧的插入处理只对OAM ACT端口进行。由此,可以防止在相对的MPLS通信装置中接收规定数量以上的CV帧。并且,设定交换器的传送表,对于来自网络侧的帧,传送给OAM ACT的线路IF11。作为OAM SBY的询问IF12不进行基于CV接收的故障检测。这样,可以防止基于未接收OAM的故障错误检测。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特别涉及具有链接集合和MPLS OAM功能的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提供被称为链接集合(LAG)的功能的装置已被公知。LAG是在两台装置之间将多个物理端口汇合用作一个逻辑端口的技术。对应于LAG的装置根据VLAN(Virtual LAN)标签和MAC等用于确定流(flow)的识别信息(ID),选择属于LAG端口的输出物理端口。
并且,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通信装置例如有根据VLAN确定MPLS LSP(Label Switching Path)连接的装置。具有基于MPLS OAM(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的维护功能的MPLS通信装置,通过定期传送导通性确认(CV)帧,监视连接的末端至末端(EtoE)的连接性。各个接口在未接收CV帧时判断为产生故障,将连接从0系统切换为1系统。
非专利文献1 ITU-T协议Y.1710 SERIES Y:GLOBAL 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 AND INTERNET PROTOCOL ASPECTS,Internet protocolaspects-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非专利文献2 ITU-T协议Y.1720 SERIES Y:GLOBAL 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INTERNET PROTOCOL ASPECTS AND NEXT-GENERATIONNETWORKS Internet protocol aspects-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maintenance Protection switching for MPLS networks
非专利文献3 IEEE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 Local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3: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detection(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specifications Sections3 Chapter43 pp.285-350
在连接以太(注册商标,以下相同)网和MPLS网的装置中,两个网有时采取路径(pass)冗余。以太网和MPLS网的层(layer)不同,但运营商(carrier)重视可靠性而使用MPLS网,而用户方则使用比较便宜的以太网。以太网和MPLS网的冗余结构利用不同功能实现,所以过去提供连贯性的冗余路径比较困难。
并且,连接对应LAG的装置和具有MPLS OAM功能的MPLS通信装置的系统尚未公知。在连接它们时,例如存在以下问题。
LAG汇合多个物理端口用作一个逻辑端口。从LAG端口输入到MPLS通信装置的VLAN流,即使物理端口(线路接口)不同时,也需要通过相同的MPLS LSP连接传送。但是,在以往的MPLS通信装置中,不能通过相同的MPLS LSP连接传送输入到不同IF的流。
并且,在装置A的OAM插入点为两个时,在相对的装置B的OAM末端点,从相同MPLS连接在预定时间内到达两个CV帧。在普通的OAM末端点中,通过在预定时间内到达一个CV帧来确认连接的正常,因此在上述状态下将导致错误识别。
并且,装置A的交换(switch)部按照LSP ID(标签)分配帧传送地点,所以从装置B到装置A的业务量(traffic)偏向对应LAG端口的多个物理端口中的一方。因此,在不能接收业务量的物理端口中,不能接收CV帧。不能接收CV帧的物理端口有时错误检测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可以提供基于链接集合的以太网区间的冗余化和基于采用MPLS OAM的维护功能的MPLS区间的冗余化。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在对应链接集合的多个接口接收的帧向相同路径传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MPLS OAM故障的错误检测。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使用户帧不偏向对应链接集合的多个接口中的一方。
在LAG设定的多个物理端口中的例如赋予标签用的表中存储相同项目信息。由此,在不同的IF之间也能够实现朝向相同LSP的多路复用。
将多个物理端口中的一个定义为OAM ACT(动作),将除此以外的端口定义为OAM SBY(准备)。OAM帧的发送只对OAM ACT端口进行。由此,可以防止在相对的MPLS通信装置中接收规定数量以上的CV帧。
只有定义为OAM ACT的端口接收OAM帧。除此以外的端口被定义为OAM SBY,不进行基于CV接收的故障检测。例如,关于交换器的传送表的设定,针对从MPLS网络侧接收的帧,把传送地点作为对OAMACT设定的物理端口,由此OAM帧能够以OAM ACT端口作为末端。这样,可以防止基于未接收OAM的故障错误检测。
并且,在OAM ACT端口由于以太网链接故障而堵塞时,将OAM SBY切换为ACT。另外,将基于交换器的传送地点变更为切换后的OAM ACT端口。在OAM SBY端口有多个时,也可以赋予优先顺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解决方案,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捆绑多个物理端口用作逻辑上的一个端口,在接收帧的输出地点是该逻辑端口即链接集合端口时,与向链接集合端口中任一个物理端口传送该帧的第1通信装置连接,并经由第1路径和第2路径通过采取冗余结构的通信网与第2通信装置连接,将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输入的帧按照标签打包并传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从由所述第2通信装置输入的帧中去除标签并拆包,传送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具有:
用于连接到第1路径的第1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第2路径的第2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的第3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的第4接口部;以及
交换部,具有对应第1路径和第2路径的标签将所述第1~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存储为输出地点信息的传送表,根据被赋予了标签的帧的该标签,参照所述传送表,按照对应的输出地点信息传送帧,
所述第3接口部具有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准备系统的第1存储部,该第1存储部被设定为动作系统,
所述第4接口部具有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准备系统的第2存储部,该第2存储部被设定为准备系统,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按照第1路径的标签打包,经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路径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按照第1路径的标签打包,经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路径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3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准备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传送表至少存储有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3接口部的识别符,作为与通过第1和第2路径由所述第1和所述第2接口部接收的下行方向的标签对应的输出地点信息,所述交换部将通过所述第1路径和第2路径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的导通确认帧,按照所述传送表传送给所述第3接口部,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通过所述第2通信装置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发送的导通确认帧,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通过未接收该导通确认帧来检测第1或第2路径的故障,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准备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进行由于未接收导通确认帧造成的故障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解决方案,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捆绑多个物理端口用作逻辑上的一个端口,在接收帧的输出地点是该逻辑端口即链接集合端口时,与向链接集合端口中任一个物理端口传送该帧的第1通信装置连接,并经由第1路径和第2路径通过采取冗余结构的通信网与第2通信装置连接,将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输入的帧按照标签打包并传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从由所述第2通信装置输入的帧中去除标签并拆包,传送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具有:
用于连接到第1路径的第1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第2路径的第2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的第3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的第4接口部;以及
交换部,具有对应第1路径和第2路径的标签将所述第1~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存储为输出地点信息的传送表,根据被赋予了标签的帧的该标签,参照所述传送表,按照对应的输出地点信息传送帧,
所述第3接口部具有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准备系统的第1存储部,该第1存储部被设定为动作系统,
所述第4接口部具有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准备系统的第2存储部,该第2存储部被设定为准备系统,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按照第1路径的标签打包,经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路径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按照第1路径的标签打包,经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路径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3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准备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传送表对应通过第1和第2路径由所述第1和所述第2接口部接收的下行方向的标签,至少存储有作为针对用户帧的第1输出地点信息表示链接集合的识别符、和作为针对导通确认帧的第2输出地点信息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3接口部的识别符,
所述交换部识别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的帧是用户帧还是导通确认帧,
如果是用户帧,则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选择属于所述传送表的所述第1输出地点信息表示的链接集合的接口部中的一个,通过所选择的接口部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传送帧,
如果是导通确认帧,则按照所述传送表的第2输出地点信息,向所述第3接口部传送帧,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通过所述第2通信装置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发送的导通确认帧,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通过未接收该导通确认帧来检测第1或第2路径的故障,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准备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进行由于未接收导通确认帧造成的故障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具有:
第1通信装置,捆绑多个物理端口用作逻辑上的一个端口,在接收帧的输出地点是该逻辑端口即链接集合端口时,向链接集合端口中任一个物理端口传送该帧;
第2通信装置,经由第1路径和第2路径通过采取冗余结构的通信网连接;以及
第3通信装置,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和所述第2通信装置连接,将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输入的帧按照标签打包并传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从由所述第2通信装置输入的帧中去除标签并拆包,传送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
所述第3通信装置具有:
用于连接到第1路径的第1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第2路径的第2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的第3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的第4接口部;以及
交换部,具有对应第1路径和第2路径的标签将所述第1~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存储为输出地点信息的传送表,根据被赋予了标签的帧的该标签,参照所述传送表,按照对应的输出地点信息传送帧,
所述第3接口部具有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准备系统的第1存储部,该第1存储部被设定为动作系统,
所述第4接口部具有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准备系统的第2存储部,该第2存储部被设定为准备系统,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按照第1路径的标签打包,经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路径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按照第1路径的标签打包,经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路径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3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准备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传送表至少存储有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3接口部的识别符,作为与通过第1和第2路径由所述第1和所述第2接口部接收的下行方向的标签对应的输出地点信息,所述交换部将通过所述第1路径和第2路径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的导通确认帧,按照所述传送表传送给所述第3接口部,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通过所述第2通信装置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发送的导通确认帧,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通过未接收该导通确认帧来检测第1或第2路径的故障,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准备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进行由于未接收导通确认帧造成的故障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具有:
第1通信装置,捆绑多个物理端口用作逻辑上的一个端口,在接收帧的输出地点是该逻辑端口即链接集合端口时,向链接集合端口中任一个物理端口传送该帧;
第2通信装置,经由第1路径和第2路径通过采取冗余结构的通信网连接;以及
第3通信装置,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和所述第2通信装置连接,将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输入的帧按照标签打包并传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从由所述第2通信装置输入的帧中去除标签并拆包,传送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
所述第3通信装置具有:
用于连接到第1路径的第1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第2路径的第2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的第3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的第4接口部;以及
交换部,具有对应第1路径和第2路径的标签将所述第1~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存储为输出地点信息的传送表,根据被赋予了标签的帧的该标签,参照所述传送表,按照对应的输出地点信息传送帧,
所述第3接口部具有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准备系统的第1存储部,该第1存储部被设定为动作系统,
所述第4接口部具有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准备系统的第2存储部,该第2存储部被设定为准备系统,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按照第1路径的标签打包,经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路径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按照第1路径的标签打包,经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路径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3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准备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传送表对应通过第1和第2路径由所述第1和所述第2接口部接收的下行方向的标签,至少存储有作为针对用户帧的第1输出地点信息表示链接集合的识别符、和作为针对导通确认帧的第2输出地点信息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3接口部的识别符,
所述交换部识别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的帧是用户帧还是导通确认帧,
如果是用户帧,则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选择属于所述传送表的第1输出地点信息表示的链接集合的接口部中的一个,通过所选择的接口部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传送帧,
如果是导通确认帧,则按照所述传送表的第2输出地点信息,向所述第3接口部传送帧,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通过所述第2通信装置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发送的导通确认帧,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通过未接收该导通确认帧来检测第1或第2路径的故障,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准备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进行由于未接收导通确认帧造成的故障检测。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基于链接集合的以太网区间的冗余化、和基于采用MPLS OAM的维护功能的MPLS区间的冗余化。并且,根据本发明,可以将在对应连接集合的多个接口接收的帧向相同LSP传送。根据本发明,可以防止MPLS OAM故障的错误检测。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使用户帧不偏向对应链接集合的多个接口中的一方。
附图说明
图1是LAG的示意图;
图2是连接了支持MPLS OAM的MPLS通信装置的MPLS网络和MPLS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MPLS网络帧和传送表310的示意图;
图4是MPLS通信装置的线路IF的结构图(1);
图5表示线路IF内的帧格式;
图6是表示各个表的结构示例的图(1);
图7是表示各个表的结构示例的图(2);
图8表示MPLS OAM格式;
图9是在0系统(运用系统)产生了故障时的运用系统/预备系统的切换的示意图(1);
图10是在0系统(运用系统)产生了故障时的运用系统/预备系统的切换的示意图(2);
图11是表示基于未接收CV的系统切换程序图;
图12是表示CV未接收检测节点的IF控制CPU110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APS请求接收节点的IF控制CPU110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具有LAG和MPLS OAM功能的通信装置的问题的示意图;
图15是第1实施方式的系统的结构图;
图16是传送表310和LAG信息数据库的结构示例;
图17是线路IF10的结构图;
图18是在以太网区间产生故障时的ACT/SBY的切换动作的示意图;
图19是在以太网区间产生故障时的切换后的表结构示例;
图20是在以太网区间产生故障时的切换流程图(1);
图21是在以太网区间产生故障时的切换流程图(2);
图22是在MPLS区间产生故障时的现用/预备切换的示意图;
图23是在MPLS区间产生故障时的现用/预备切换的流程图;
图24是第2实施方式的系统的结构图;
图25是第2实施方式的传送表320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MPLS通信装置;10、11、12线路IF;21、22上行链路IF;30交换器;40总括控制CPU;50LAG信息数据库;310具有传送表;101帧接收电路;102标签ID检索单元;103管理器;103标签赋予单元;104交换发送电路;105交换接收电路;106MPLS标签处理部;107帧发送电路;108OAM末端部;109OAM插入部;110IF控制CPU;111CPU接口;200 OAM ACT/SBY切换寄存器;330混列单元(Hash block)
具体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链接集合)
图1是LAG的示意图。首先说明LAG。
对应于标签VLAN的普通L2交换器(NW装置),在传送表中设定VLAN标签与输出端口的关系。并且,L2交换器进行输入帧的发件人MAC地址、VLAN ID与输入物理端口的学习,在接收了收件人中具有所学习的MAC地址、VLAN ID的帧时,从学习表中进行输出端口检索,并交换帧。
L2交换器的功能之一是捆绑多个物理端口用作逻辑上的一个端口的被称为链接集合(LAG)的功能。在此,把通过LAG捆绑的逻辑端口称为LAG端口。LAG可以提供例如从逻辑上增大线路频带的效果和提高冗余性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注重于提高冗余性。LAG端口是由多个物理端口(例如图1(a)中的物理端口1~3)构成的逻辑端口,但从交换器方面识别为一个端口。
在进行了LAG设定时,交换器的传送表例如设定VLAN标签及其输出端口属性。在接收帧的收件人是发给LAG端口时,交换器向LAG端口的任一方物理端口传送帧。如果是正在进行LAG的物理端口,根据LAG的规定向哪个端口输出帧都没有问题。一般,交换器在帧的发送地点是LAG端口时,使用混列(Hash)确定输出端口。此时,混列单元例如使用收件人MAC地址和VLAN ID进行混列计算,指定帧的发送地点物理端口。混列的计算结果是唯一的,相同的VLAN ID、收件人MAC的帧被向同一物理端口传送。通过使用混列,可以在LAG端口之间有效地分散帧。
(MPLS)
下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说明MPLS。
图2是连接了支持MPLS OAM的MPLS通信装置的MPLS网络和MPLS通信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MPLS网络帧和传送表的示意图。
MPLS是一种通信协议,其特征是将输入的L2帧或L3帧按照MPLS标签打包并传送。例如图3所示,对输入的原始L2帧赋予MPLS标签、新的L2标题并传送。在此,以打包L2帧的MPLS进行说明,但该功能在打包L3帧的MPLS中的动作也相同。并且,在打包L2帧的MPLS中,一般按照两个MPLS标签打包帧的比较多,此处为了简化说明,说明将要赋予的标签数为一个的情况。另外,该功能在按照多个标签打包的方式中的动作也相同。MPLS通信装置利用MPLS标签内的LSP ID确定帧的传送地点。
MPLS通信装置1例如具有线路IF#1(第3接口部)11、线路IF#2(第4接口部)12、上行链路IF#1(第3接口部)21、上行链路IF#2(第2接口部)22、交换器(SW)30、和总括控制CPU(控制部)40。总括控制CPU40例如通过总线等与各部分连接。并且,也可以适当地具有存储器。交换器30具有传送表310。传送表310例如图3(b)所示,对应LSP ID存储有输出端口信息。各部分的具体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图4是MPLS通信装置的线路IF的结构图(1)。各个线路IF11、12可以是相同结构。
线路IF10具有帧接收电路101、标签ID检索单元102、管理器112、标签赋予单元103、交换发送电路104、交换接收电路105、MPLS标签处理部106、帧发送电路107、OAM末端部108、OAM插入部109、IF控制CPU110、和CPU接口111。并且,线路IFI0具有入口(Ingress)标签检索ID表(第1标签检索表)150、运用系统表160、MPLS标签表170、出口(Egress)标签检索ID表(第2标签检索表)180、和MPLS标签表190。
图6、图7是表示各个表的结构示例的图。
入口标签检索ID表150是对应于VLAN ID保存用于检索运用系统表160和MPLS标签表170的标签检索ID的表。该表的检索词是接收帧的VLAN ID。所获取的标签检索ID按照装置内标题进行保存。
运用系统表160是对应标签检索ID保存表示正在运用中的系统的运用系统信息的表。正在运用中的系统例如被保存有表示0系统或1系统的识别信息。该表的检索词是标签检索ID。
MPLS标签表170是对应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保存在打包帧时赋予的MPLS标签ID(LSP ID、标签)的表。该表的检索词是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
出口标签检索ID表180是对应MPLS标签ID保存用于检索MPLS标签表190的标签检索ID和运用系统信息的表。该表的检索词是MPLS标签ID。在MPLS中,在上行和下行中使用不同的标签ID。在此,检索上行标签的标签检索ID和从下行标签获取的标签检索ID相同。
MPLS标签表190是对应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保存导通确认信息的表。该表的检索词是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该表的导通确认信息当在OAM末端部108接收CV帧时,例如被写入初始值“3”,当在OAM插入部109时,例如在一秒内减算一次“1”。在该值为“0”时,处于3秒以上的CV未到达状态。在该值成为阈值(例如0)时,即出现3秒以上的CV未到达时,进行连接故障检测。另外,初始值、将要减算的数和故障检测用的阈值可以是合适的值。并且,也可以在从初始值起进行加算并达到预先确定的值时进行连接故障检测。
Valid表示项目的有效/无效。例如,在Valid为1时,该项目有效,而在为0时该项目无效。
图5表示线路IF内的帧格式。装置内帧对原始L2帧赋予装置内标题。装置内标题例如包括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
图8表示MPLS OAM格式。
MPLS OAM帧格式例如具有L2标题、MPLS标签、MPLS OAM标签、OAM类型、OAM有效载荷。MPLS标签包括LSP ID。在MPLS OAM标签中存储有例如利用十进位数表示14的ID。OAM类型存储有对应CV、APS(系统切换)的信息。在OAM有效载荷中存储有表示APS是APS请求还是APS答复的信息。
返回图4,说明各个单元。
帧接收电路101从物理端口(例如物理端口#1)接收L2帧,对原始L2帧赋予装置内标题(例如参照图5)。在此,装置内标题也可以是空白。标签ID检索单元102从接收帧的L2标题抽出VLANID,检索入口标签检索ID表150,获取对应的标签检索ID。并且,标签ID检索单元102将所获取的标签检索ID存储在接收帧的装置内标题中,将帧输出给管理器112。管理器112例如进行帧发送的管理。并且,根据帧类别是OAM帧还是用户帧,将帧识别信号输出给标签赋予单元103。
标签赋予单元103的处理动作因OAM帧和用户帧而不同。来自管理器112的帧识别信号例如为“0”时表示用户帧。在接收用户帧时,标签赋予单元103从接收帧的装置内标题抽出标签检索ID,从运用系统表160获取对应标签检索ID的运用系统信息。并且,标签赋予单元103根据所获取的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检索MPLS标签表170,获取对应的MPLS标签ID。标签赋予单元103根据从表中获取的MPLS标签ID生成MPLS标签,由预先寄存设定的新L2标题信息生成L2标题并打包原始L2帧。
另一方面,在帧识别信号例如为“1”时表示OAM插入帧(CV/APS)。标签赋予单元103不检索运用系统表160,而根据从装置内标题获取的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检索MPLS标签表170。标签赋予单元103按照新L2标题和MPLS标签打包OAM帧。交换发送电路104删除装置内标题,将已打包的帧发送给SW。
交换接收电路105从SW接收帧。MPLS标签处理部106确认从SW侧接收的帧内的MPLS标签,具有MPLS、OAM标签的帧被发送给OAM末端部108。其他的帧在删除新L2标题和MPLS标签后向帧接收电路107传送。帧接收电路107向物理端口(例如物理端口#1)发送帧。
OAM插入部109例如在1秒内对MPLS标签表190检索一次所有项目。OAM插入部109对登记的项目或Valid为有效“1”的项目生成CV帧的有效载荷,并赋予包括从表中得到的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的装置内标题后输出(插入)给管理器112。从OAM插入部109插入的帧的格式为装置内标题、MPLS OAM标签、OAM有效载荷(包括OAM类型)。并且,将检索的项目的导通确认信息的值例如减算1。在导通确认信息的值已经是“0”时不进行减算,将导通确认信息的值为“0”的项目的运用系统信息、标签检索ID、和表示未接收CV的信息通知IF控制CPU110。
并且,OAM插入部109根据指示插入APS请求帧和APS答复帧。
OAM末端部108从MPLS标签处理部106接收具有MPLS OAM标签的帧。OAM末端部108在接收到OAM帧CV、APS请求、APS答复时,分别进行不同的动作。CV、APS请求、APS答复例如可以根据接收帧的OAM类型的类型值、表示OAM有效载荷内的请求/答复的信息等识别。
在接收到CV时,OAM末端部108将MPLS标签ID作为检索词,检索出口标签检索ID表180,获取对应的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OAM末端部108根据从出口标签检索ID表180获取的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检索MPLS标签表190,将对应的导通确认信息例如设定为“3”。
在接收到APS请求时,OAM末端部108将MPLS标签ID作为检索词,检索出口标签检索ID表180,获取对应的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OAM末端部108将从出口标签检索ID表180获取的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及包括表示接收APS请求的信息的APS请求接收通知,通知IF控制CPU110。
在接收到APS答复时,OAM末端部108与接收APS请求时相同,从出口标签检索ID表180,获取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将所获取的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及包括表示接收APS答复的信息的APS答复接收通知,通知IF控制CPU110。
IF控制CPU110进行各个表的项目设定、及APS请求/答复帧的插入系统切换处理。另外,CPU接口111是IF控制CPU110与总括控制CPU40的接口。
在APS请求插入处理中,IF控制CPU110从OAM插入部109输入导通确认信息“0”的项目的标签检索ID和运用系统信息。IF控制CPU110生成APS请求的有效载荷与OAM标签。并且,生成装置内标题。在装置内标题中存储所获取的标签检索ID和发送APS请求的系统的运用系统信息。发送APS请求的系统的运用系统信息可以是从OAM插入部109通知的运用系统的相反系统或运用系统之外的系统中的一个。即,使用与产生故障的系统不同的系统发送APS请求。
在APS答复插入处理中,IF控制CPU110从OAM末端部108输入上述的APS请求接收通知。该通知包括运用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ID。IF控制CPU110生成APS答复的有效载荷及OAM标签。并且,生成装置内标题。在装置内标题中存储所获取的标签检索ID和运用系统信息。IF控制CPU110对有效载荷附加OAM标签和装置内标题生成APS答复,输出给管理器112。APS答复通过与APS请求相同的运用系统传送。
在系统切换处理中,IF控制CPU110从OAM末端部108输入上述的APS请求接收通知。该通知包括标签检索ID和运用系统信息。IF控制CPU110按照所获取的标签检索ID检索运用系统表160,把表的运用系统信息栏目改写为所获取的运用系统信息。
(产生故障时的运用系统/预备系统的切换—1)
图9和图10是在0系统(运用系统)产生了故障时的运用系统/预备系统的切换的示意图。
例如,在0系统(运用系统)的下行中产生了故障时,在MPLS通信装置1的线路IF中,处于未接收导通确认帧状态。因此,例如MPLS标签表190的导通确认信息为0(例如参照图10(b))。通过处于CV未接收状态,终点节点(例如MPLS通信装置1的线路IF#1(11))检测到在中途路径中产生了故障,利用上行预备系统连接(LSP1000)发送系统切换(APS)请求帧。接收到APS请求帧的始点节点(例如MPLS通信装置2的线路IF#1(11))利用下行预备系统连接(LSP5000)发送APS答复帧。接收到APS答复帧的终点节点改写运用系统表160的运用系统信息,以便将系统从0系统切换为1系统(图10(a))。
这样,在使用MPLS OAM提供系统切换的MPLS通信装置1、2中,将CV未接收作为一个触发器,进行系统的切换。
图11是表示基于未接收CV的系统切换程序图。另外,图中的IF控制CPU110如上所述包含于线路IF中,但为了便于说明,区分IF控制CPU110和除此以外的各部分,将IF控制CPU110以外的部分统称为线路IF。
MPLS通信装置2的线路IF#1(11)通过0系统的路径,向MPLS通信装置1的线路IF#1(11)例如周期地发送CV帧。此处作为一例,假设最初的CV帧到达MPLS通信装置1的线路IF#1(11),但由于0系统的路径产生故障,以后的CV帧未能在MPLS通信装置1的线路IF#1(11)中接收。
MPLS通信装置2的线路IF#1(11)(例如OAM末端部108)由于不能在预定时间接收CV帧,所以例如在MPLS标签表190的导通确认信息为0时,通知MPLS通信装置1的IF控制CPU110未接收CV。MPLS通信装置1的IF控制CPU110指示MPLS通信装置1的线路IF#1(11)(例如OAM插入部109)插入APS请求。MPLS通信装置1的线路IF#1(11)(例如OAM插入部109)通过1系统向MPLS通信装置2的线路IF#1(11)发送APS请求帧。
MPLS通信装置2的线路IF#1(11)(例如OAM末端部108)接收APS请求帧,并将接收APS请求通知MPLS通信装置2的IF控制CPU110。MPLS通信装置2的IF控制CPU110指示MPLS通信装置2的线路IF#1(11)(例如OAM插入部109)插入APS答复。MPLS通信装置2的线路IF#1(11)按照指示,通过1系统向MPLS通信装置1的线路IF#1(11)(例如OAM插入部109)发送APS答复帧。并且,MPLS通信装置2的IF控制CPU110将运用系统表160的运用系统信息从0系统改写为1系统。
MPLS通信装置1的线路IF#1(11)(例如OAM末端部108)接收APS答复帧,并将接收APS答复通知MPLS通信装置1的IF控制CPU110。MPLS通信装置1的IF控制CPU110将运用系统表160的运用系统信息从0系统改写为1系统。
图12是表示CV未接收检测节点的IF控制CPU110的流程图。例如,图11中的MPLS通信装置1的IF控制CPU110的流程图。
IF控制CPU110判断是否在运用系统中检测到CV未接收(S101)。例如,IF控制CPU110根据来自OAM插入部109的通知中包含的标签检索ID,参照运用系统表160,获取运用系统为0系统还是1系统。如果所获取的运用系统与来自OAM插入部109的通知中包含的运用系统信息一致,则判断是运用系统,如果不一致,则判断不是运用系统。在判断不是运用系统时(S101、否),转入步骤S109。
另一方面,在判断是运用系统时,IF控制CPU110指示预备系统插入APS请求帧(S103)。并且,IF控制CPU110监视是否从预备系统接收了APS答复帧(S105)。例如持续监视APS答复帧的接收直到超出时间(S105、否)。
IF控制CPU110在通过OAM末端部108接收到APS答复帧时(S105、是),变更与接收了APS答复的LSP对应的运用系统表160的运用系统信息(S107)。例如,将运用系统信息从0系统改写为1系统。例如,在通过LSP5000接收到APS答复帧时,从OAM末端部108向IF控制CPU110通知接收到APS答复帧的标签检索ID和APS答复接收运用系统。另外,OAM末端部108也可以根据MPLS标签ID并参照出口标签检索ID表180,获取标签检索ID和运用系统信息。IF控制CPU110按照所述标签检索ID检索运用系统表160,将相应项目的“运用系统”变更为接收到APS答复帧的系统。接收APS答复时的表变更部位例如可以只是这一处。更加具体地讲,首先,从OAM末端部108向IF控制CPU110通知接收到APS的运用系统(例如1系统)和标签检索ID(例如1)。然后,IF控制CPU110即图6(b)示例的运用系统表160的检索ID“1”的运用系统从“0”变更为“1”。
IF控制CPU110将运用系统切换通知总括控制CPU40(S109)。例如,包括切换后的系统信息(例如1系统)。
图13是表示APS请求接收节点的IF控制CPU110的流程图。例如,图11中的MPLS通信装置2的IF控制CPU110的流程图。
IF控制CPU110接收到APS请求时,向接收到APS请求帧的LSP的相对LSP插入APS答复帧(S201)。例如,在图9中,在从LSP1000接收到APS请求帧时,对LSP5000插入APS答复帧。
IF控制CPU110变更与接收到APS请求的LSP对应的运用系统表160的运用系统信息(S203)。接收到APS请求时的动作和变更部位与接收到APS答复时相同。另外,图6、图10示例的表是MPLS通信装置1的表的示例,但MPLS通信装置2也可以具有相同的表结构。例如,从接收到APS请求的标签检索ID检索运用系统表,相应项目的“运用系统”被变更为接收到APS的运用系统。并且,MPLS通信装置1从MPLS通信装置2接收到APS请求时的情况也相同。
并且,IF控制CPU110将运用系统切换通知总括控制CPU40(S205)。例如,包括切换后的系统信息(例如1系统)。
(LAG和MPLS OAM)
图14是表示具有LAG和MPLS OAM功能的通信装置的问题的示意图。
LAG是捆绑多个物理端口用作一个逻辑端口的技术。因此,即使属于相同MPLS连接的VLAN流从不同物理端口输入时,也需要通过相同的MPLS标签路径、相同的路径传送。但是,以往的MPLS通信装置由于标签处理表在线路IF独立保存,所以有时不能在相同上行连接中发送VLAN帧。并且,关于下行帧,交换器30按照LSP ID切换路径,所以只能向某一方线路IF传送帧。另外,此处所说上行指从以太网区间到MPLS区间方向,所说下行指从MPLS区间到以太网区间方向。
即,在以往的MPLS通信装置中,例如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有时不能通过相同的LSP传送上行帧。并且,有时只能偏向传送下行帧。由于OAM帧只能向一个物理端口传送,所以在其他物理端口的OAM末端部108中,有可能由于OAM未到达而错误检测为故障。
在想要通过相同的LSP从多个物理端口传送帧时,来自各个线路IF的CV帧也通过相同的LSP发送,所以在相对的MPLS通信装置中,在1秒内将接收两个以上来自同一LSP的CV帧等,即接收规定数量以上的CV帧,有可能导致错误识别。另外,由于在下行的用户帧的传送地点线路IF产生偏向,所以有可能不能实现实施LAG的益处中的频带增大。
(链接集合及连接了MPLS的系统)
图15是本实施例的系统结构图。图16是传送表310和LAG信息数据库的结构示例。
MPLS通信装置1例如具有线路IF#1、2(11、12)、上行链路IF#1、2(21、22)、交换器30、总括控制CPU40、LAG信息数据库50。总括CPU40例如通过总线等与各部分连接。并且,也可以适当地具有存储器。交换器30具有传送表310。传送表310例如图3(b)所示,对应ID存储输出端口信息。
相对NW装置(第1通信装置)捆绑多个物理端口用作逻辑上的一个端口,在接收帧的输出地点是该逻辑端口即链接集合端口时,向链接集合端口中任一个物理端口传送该帧。
MPLS通信装置1经由0系统LSP(第1路径)和1系统LSP(第2路径)、通过采取冗余结构的MPLS网(通信网)与MPLS通信装置2(第2通信装置)连接。MPLS通信装置1将从相对NW装置3输入的帧按照标签打包并传送给MPLS通信装置2,从由MPLS通信装置2输入的帧中去除标签并拆包,传送给相对NW装置3。
上行链路IF#1(21)是用于连接到0系统LSP的接口。上行链路IF#2(22)是用于连接到1系统LSP的接口。线路IF#1(11)是用于连接到构成相对NW装置3的链接集合端口的第1物理端口的接口。线路IF#2(12)是用于连接到构成相对NW装置3的链接集合端口的第2物理端口的接口。
交换器30具有对应0系统LSP和1系统LSP的标签,将接口部的识别符存储为输出地点信息的传送表310。交换器30根据被赋予了标签的帧的该标签,参照传送表310,按照对应的输出地点信息传送帧。
线路IF#1(11)具有表示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准备系统的OAMACT/SBY切换寄存器(第1存储部),第1存储部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线路IF#2(12)具有表示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准备系统的OAMACT/SBY切换寄存器(第2存储部),第2存储部被设定为准备系统。
线路IF#1(11)接收从相对NW装置3的第1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按照0系统LSP的标签打包,经由交换器30通过0系统LSP将该用户帧传送给MPLS通信装置2。线路IF#2(12)接收从相对NW装置3的第2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按照0系统LSP的标签打包,经由交换器30通过0系统LSP将该用户帧传送给MPLS通信装置2。
线路IF#1(11)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第1存储部,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MPLS通信装置2。另一方面,线路IF#2(12)根据被设定为准备系统的第2存储部,不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MPLS通信装置2。
传送表310至少存储有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线路IF#1(11)的识别符,作为与通过0系统和1系统LSP由线路IF#1(11)、线路IF#2(12)接收的下行方向的标签对应的输出地点信息。交换器30将通过0系统LSP和1系统LSP从MPLS通信装置2接收的导通确认帧,按照传送表30传送给线路IF#1(11)。
线路IF#1(11)接收通过MPLS通信装置2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发送的导通确认帧,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第1存储部,通过未接收该导通确认帧来检测第1或1系统LSP的故障。另一方面,线路IF#2(12)根据被设定为准备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进行由于未接收导通确认帧造成的故障检测。
MPLS通信装置1还具有LAG信息数据库。图16(b)表示LAG信息数据库的结构示例。LAG信息数据库保存在哪个物理端口中进行LAG设定。在LAG信息数据库中,例如,对应物理端口序号保存表示有无LAG设定的LAG设定信息、当有LAG设定时所属的LAG端口序号(链接集合识别信息)、OAM ACT/SBY设定信息、和表示以太网(注册商标,以下相同)有无链接故障的故障信息。另外,除端口序号之外,也可以使用合适的识别信息。在该示例中,设定了LAG的物理端口,其LAG设定信息被设定为“1”。OAM ACT/SBY设定信息例如在“1”时为ACT系统,而在“0”时为SBY系统。故障信息例如在“1”时表示有故障,在“0”时表示没有故障。
利用该数据库信息,把成为ACT的物理端口设为传送地点表的输出地点的物理端口。例如,传送表310的下行的输出端口对应于LAG信息数据库中被设定为ACT的物理端口。在此,对应于物理端口1的ACT/SBY设定信息为“1”、即ACT系统,所以在对应于传送表310的下行的标签(500、5000)的输出端口信息中存储有物理端口1。
图17是线路IF10的结构图。
线路IF10具有帧接收电路101、标签ID检索单元102、管理器112、标签赋予单元103、交换发送电路104、交换接收电路105、MPLS标签处理部106、帧发送电路107、OAM末端部108、OAM插入部109、IF控制CPU110、CPU接口111、和OAM ACT/SBY切换寄存器200。
在OAM ACT/SBY切换寄存器200中,自家线路IF被设定为ACT系统或SBY系统。例如,可以对每个物理端口设定。并且,OAM ACT/SBY切换寄存器200可以设于各个线路IF部。另外,也可以在线路IF的外部对应存储线路IF和表示ACT/SBY的信息。
为了通过相同的MPLS LSP传送从对应LAG端口的多个物理端口输入的上行帧,对于入口标签检索ID表150、运用系统表160、MPLS标签表170、出口标签检索ID表180、MPLS标签表190的设定值,预先在进行LAG的线路IF之间设定相同的值。另外,这些设定例如可以由总括控制CPU40执行。通过这样设定,即使线路IF不同,也能够通过相同的MPLSLSP传送从LAG端口接收的帧。
针对由于下行帧根据交换器30的性质产生偏向而造成的导通确认帧未接收,将在交换器30中被设定为下行输出端口的线路IF(例如线路IF#1(11))设为OAM ACT,进行OAM的插入和末端处理(导通性确认处理)。另一方面,将在交换器30中未被设定为下行输出端口的线路IF(例如线路IF#2(12))设为OAM SBY,不进行OAM插入处理和末端处理。为了进行这种处理,线路IF还在LAG信息数据库中具有OAM ACT/SBY标志。该标志可以对每个线路设置。
另外,也可以具有多个被设定为SBY系统的线路IF,在多个IF之间进行优先链接集合。例如,还具有被设定为SBY系统的线路IF#3(第5接口部)。该情况时,虽然没有图示,但可以进行以下变更,设定接口的SBY优先度,在ACT的物理端口产生故障时,将优先度较高的SBY用作ACT等。优先度例如可以对应物理端口预先存储在LAG信息数据库等的合适数据库、存储器中。
被设定为OAM SBY的线路IF不进行OAM的插入处理和OAM的末端处理。因此,即使未接收OAM的导通帧时也不会错误检测故障。通过这样设定,可以同时实现LAG和MPLS OAM。
(以太网区间的故障产生、ACT/SBY切换)
图18是在以太网区间产生故障时的ACT/SBY的切换动作的示意图。例如,说明在进行LAG设定的端口或对应该端口的链接中产生了故障时的情况。
在进行LAG设定、而且成为OAM ACT的物理端口(在该示例中为物理端口1)等产生故障的情况下,关于LAG信息数据库的ACT/SBY标志的设定,将产生了故障的端口设定为SBY,将未产生故障的端口设定为ACT。并且,切换各个线路IF的OAM ACT/SBY切换寄存器200,将产生了故障的端口设定为SBY,将未产生故障的端口设定为ACT。
并且,将交换器30的传送表310的设定改写为未产生故障的物理端口。由此,可以继续运用,而且使以太网区间的故障影响不会波及到MPLS区间的传送连接。
图19是在以太网区间产生故障时的切换后的表结构示例。图20、图21是在以太网区间产生故障时的切换流程图。以下,具体说明在以太网区间产生故障时的切换处理的示例。另外,产生故障前的传送表310、LAG信息数据库例如按照图16所示设定状态进行说明。
图21(a)是线路IF检测到故障的IC控制CPU110的处理流程图。
在以太网区间的链接中产生故障时,线路IF的IF控制CPU110从物理端口检测链接损失(S400)。在该示例中,例如线路IF#1(11)的IF控制CPU110检测到产生故障时,执行以下处理。
IF控制CPU110将自家线路IF的OAM ACT/SBY寄存器设定为SBY(S401)。并且,IF控制CPU110将线路IF链接损失通知总括控制CPU40(S403)。该通知中可以包含对应自家线路IF的物理端口序号(在该示例中为物理端口1)。
图20是在线路IF故障检测时的总括控制CPU40的处理流程图。
总括控制CPU40从线路IF接收到链接损失的通知时(S300),执行以下处理。首先,总括控制CPU40参照LAG信息数据库(S301)。例如,检索相当于接收到链接损失的线路IF的物理端口序号的项目。在该示例中为物理端口1的项目。并且,将相应的项目的故障信息设定为例如1。
总括控制CPU40判断链接损失检测物理端口是否是LAG端口(S303)。例如,参照在步骤S301检索的项目的LAG端口信息,如果是“1”则判断是LAG端口,如果是“0”则判断不是LAG端口。在判断不是LAG端口时(S303、否),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断是LAG端口时(S303、是),总括控制CPU40判断链接损失检测物理端口是否是OAM ACT端口(S305)。例如,参照在步骤S301检索的项目的ACT/SBY设定信息,如果是“1”则判断是OAM ACT端口,如果是“0”则判断不是OAM ACT端口(即是OAM SBY端口)。在判断不是OAM ACT端口时(S305、否),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断是OAM ACT端口时(S305、是),总括控制CPU40进行用于将属于同一LAG端口的任一线路IF的OAM ACT/SBY切换寄存器200设定为ACT的变更通知(S307)。更加具体地讲,总括控制CPU40从LAG信息数据库检索具有与在步骤S301检索的项目的LAG端口信息相同的LAG端口信息的项目。在该示例中为LAG端口1的物理端口2的项目。并且,总括控制CPU40通知相当于相应项目的物理端口的线路IF的IF控制CPU110,将OAM ACT/SBY切换寄存器200设定为ACT。另外,总括控制CPU40将LAG信息数据库的相应项目的ACT/SBY设定信息设为“1”,即设为ACT。并且,总括控制CPU40将在步骤S301检索的项目的ACT/SBY设定信息设为“0”,即设为SBY。
然后,总括控制CPU40变更传送表310(S309)。例如,将旧OAM ACT端口的项目的输出端口变更为重新设定为OAM ACT的物理端口信息。更加具体地讲,将与图19(a)所示的传送表310的下行的标签(例如500、5000)对应的输出端口信息,改写为LAG信息数据库中被设定为ACT的物理端口信息。在此,物理端口2被设定为ACT系统(图19(b)),所以被改写为物理端口2。
图21(b)是从总括控制CPU40接收了OAM ACT/SBY切换寄存器200的变更通知的IF控制CPU110的处理流程图。
线路IF(在该示例中为线路IF#2(12))的IF控制CPU110从总括控制CPU40接收到寄存器的变更通知时,将自家线路IF的OAM ACT/SBY寄存器设定为ACT(S451)。
通过以上处理,线路IF#2(12)成为ACT系统,可以继续上行方向及下行方向的通信。并且,通过被设定为ACT系统的线路IF#2(12)进行OAM插入处理、末端处理,也能够继续执行OAM功能。另外,在相对NW装置3中,也可以检测链接损失,使不向相当于MPLS通信装置1的物理端口1的链接输出帧。
(MPLS区间的故障产生、现用/预备切换—2)
图22是在MPLS区间产生故障时的现用/预备切换的示意图。
线路IF#1(11)、线路IF#2(12)分别利用运用系统表160管理运用系统的路径(此处为0系统)。例如,被设定为ACT系统的线路IF#1(11)根据不能在预定时间内接收对应运用系统的路径的OAM帧,检测运用系统的路径的故障。线路IF#1(11)将自家线路IF的运用系统表160的运用系统信息变更为预备系统的路径(此处为1系统)。例如,通过上述步骤S101~S109等的系统切换动作,将运用系统路径从0系统切换为1系统。并且,例如经由总括控制CPU40通知其他线路IF(例如线路IF#2(12)),接收到该通知的其他线路IF将自家线路IF的运用系统表160的运用系统信息变更为预备系统的路径。由此,可以继续运用而且使MPLS区间的故障的影响不会波及到以太网区间。在运用系统切换后从物理端口1、2输入的帧也使用1系统LSP被传送。
图23是在MPLS区间产生故障时的现用/预备切换的流程图。图23(a)是产生运用系统切换的MPLS通信装置的总括控制CPU40的处理流程图。
首先,执行图12所示的上述步骤S101~S109的处理。由此,检测到MPLS区间的故障的线路IF(在该示例中为线路IF#1(11))的运用系统表160,例如按图10(a)所示被更新为1系统。另外,产生故障前的LAG信息数据库例如按图16(b)所示的设定状态进行说明。并且,线路IF#2(12)的运用系统表160按图6(b)所示进行设定。
总括控制CPU40从检测到故障的线路IF的IF控制CPU110接收到运用系统切换通知时(S500),执行以下处理。另外,运用系统切换通知中可以包含标签检索ID、切换后的运用系统信息(在该示例中为1系统)、对应于检测到故障的线路IF的物理端口序号(在该示例中为物理端口1)。
总括控制CPU40参照LAG信息数据库(S501)。例如,总括控制CPU40检索所接收的运用系统切换通知中包含的物理端口序号的项目。
总括控制CPU40判断进行了运用系统切换的LSP是否是LAG端口(S503)。例如,总括控制CPU40参照所检索的项目的LAG设定信息,如果是“1”则判断是LAG端口,如果是“0”则判断不是LAG端口。在判断不是LAG端口时(S503:否),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断是LAG端口时(S503:是),总括控制CPU40将进行了运用系统切换的标签检索ID和切换后的运用系统,通知属于同一LAG端口而且被设定为SBY的物理端口的IF控制CPU110(S505)。更加具体地讲,总括控制CPU40从LAG信息数据库检索具有与在步骤S501检索的项目的LAG端口信息相同的LAG端口信息的项目。在图16(b)的LAG信息数据库的示例中为LAG端口信息是1的物理端口2的项目。并且,总括控制CPU40向对应于相应项目的物理端口的线路IF(例如线路IF#2(12))的IF控制CPU110,发送包括标签检索ID和切换后的运用系统信息的运用系统切换通知。标签检索ID和切换后的运用系统信息可以使用在步骤S500接收的运用系统切换通知中包含的内容。
图23(b)是从总括控制CPU40接收到运用系统切换通知的IF控制CPU110的处理流程图。
例如,线路IF#2(12)的IF控制CPU110从总括控制CPU40接收到运用系统切换时,按照指定的标签检索ID检索运用系统表160,将运用系统改写为指定的系统(S551)。由此,线路IF#2(12)的运用系统表160例如按图10(a)所示被更新为1系统。
运用系统表160被从0系统更新为1系统后,在线路IF中参照MPLS标签表170对输入的帧赋予MPLS标签ID时,参照运用系统为1的项目。例如在图6(c)那样的表中,在标签检索ID为1时,如果运用系统信息为0,则MPLS标签ID为100,如果运用系统信息为1,则MPLS标签ID为1000。
2.第2实施方式
图24是第2实施方式的系统的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OAM的ACT/SBY设定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MPLS通信装置1的SW30还具有混列单元330。并且,传送表320对应标签保存用户帧的输出端口信息和OAM ACT端口信息。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1实施方式中,前往LAG端口(下行)的帧偏向线路IF的任一方传送,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帧被分配给多个线路IF。另外,OAM帧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向被设定为ACT系统的线路IF传送。
图25是第2实施方式的传送表320的结构图。
传送表320例如对应通过第1和第2路径由上行链路IF#1、2(21、22)接收的下行方向的标签,存储有作为针对用户帧的第1输出地点信息表示链接集合的识别符、和作为针对导通确认帧的第2输出地点信息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线路IF#1(11)的识别符。
交换器30识别从MPLS通信装置2接收的帧是用户帧还是导通确认帧。例如,参照帧的OAM标签。如果附加了OAM标签、或者OAM标签是预先确定的值(例如14),则识别为导通确认帧等的OAM帧,可以将除此以外的帧识别为用户帧。交换器30在是用户帧时,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选择属于传送表320的第1输出地点信息表示的链接集合的接口部中的一个。交换器30通过所选择的接口部向相对NW装置3传送帧。并且,交换器30在是导通确认帧时,按照传送表320的第2输出地点信息,向线路IF#1(11)传送帧。
例如,关于前往LAG端口的用户帧,在MPLS通信装置1的SW30中,不仅MPLS标签,也从原始帧中抽出MAC的收件人地址(DA)和VLAN等由于识别流的ID,通过混列单元330进行混列计算,按照计算结果向物理端口分配。关于混列计算,可以使用与LAG相同的合适方法。另外,除进行混列计算之外,也可以利用合适的方法从属于LAG的物理端口中选择下行的用户帧的输出地点。另外,可以预先存储哪个物理端口属于LAG。并且,也可以参照上述的LAG信息数据库。由此,可以防止下行数据偏向一个端口,可以进一步实现OAM功能。
在进行LAG设定而且成为OAM ACT的物理端口(例如线路IF#1(11)的端口)产生故障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关于ACT/SBY标志的设定,将产生了故障的端口设定为SBY,将未产生故障的端口设定为ACT。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SW的传送表320的输出端口信息改写为未产生故障的物理端口序号,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传送表320的OAM ACT端口信息改写为未产生故障的端口的物理端口序号。例如,将图25所示的传送表320的OAM ACT端口信息改写为物理端口2。
本发明例如可以用于包括具有链接集合功能的通信装置和具有MPLS功能的通信装置的系统。

Claims (12)

1.一种通信装置,合并多个物理端口用作逻辑上的一个端口,在接收帧的输出目标是该逻辑端口即链接集合端口时,与向链接集合端口中任一个物理端口传送该帧的第1通信装置连接,并经由第1总线和第2总线通过采取冗长结构的通信网与第2通信装置连接,将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输入的帧利用标签打包并传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从由所述第2通信装置输入的帧中去除标签并拆包,传送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具有:
用于连接到第1总线的第1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第2总线的第2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的第3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的第4接口部;以及
交换部,具有对应于所述第1总线和第2总线的标签将所述第1~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存储为输出目标信息的传送表,根据被赋予了标签的帧的该标签,参照所述传送表,按照对应的输出目标信息传送帧,
所述第3接口部具有被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备用系统的第1存储部,该第1存储部被设定为动作系统,
所述第4接口部具有被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备用系统的第2存储部,该第2存储部被设定为备用系统,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利用第1总线的标签打包,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总线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利用第1总线的标签打包,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总线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3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备用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传送表至少存储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3接口部的识别符,作为与通过第1和第2总线由所述第1和所述第2接口部接收的下行方向的标签所对应的输出目标信息,所述交换部将通过所述第1总线和第2总线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的导通确认帧,按照所述传送表传送给所述第3接口部,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通过所述第2通信装置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发送的导通确认帧,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通过未接收该导通确认帧,由此检测第1或第2总线的故障,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备用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进行未接收导通确认帧的故障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具有控制所述第3接口部、所述第4接口部和所述交换部的控制部,
第3接口部检测到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链接故障时,将所述第1存储部设定为备用系统,并向所述控制部发送切换通知,
所述控制部接收到该切换通知时,将所述第4接口部的所述第2存储部设定为备用系统,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传送表中与第1总线和第2总线的下行方向的标签对应的输出目标信息,变更为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由此将通过第1总线和第2总线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的导通确认帧,按照所述传送表传送给所述第4接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具有:
链接集合信息数据库,对应于所述第3和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存储用于识别与该接口部连接的链接所属的链接集合端口的链接集合识别信息;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第3接口部、所述第4接口部和所述交换部,
所述第3接口部检测到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链接故障时,将所述第1存储部设定为备用系统,并向所述控制部发送切换通知,
所述控制部从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到该切换通知时,参照所述链接集合信息数据库,求出对应于该第3接口部的识别符的链接集合识别信息,获取具有与该链接集合识别信息相同的链接集合识别信息的所述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
所述控制部将所获取的所述第4接口部的所述第2存储部设定为动作系统,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传送表中与第1总线和第2总线的下行方向标签对应的输出目标信息,变更为所获取的所述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由此将通过第1总线和第2总线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的导通确认帧,按照所述传送表传送给所述第4接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具有:
用于连接到构成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链接集合端口的第3物理端口的第5接口部;以及
控制所述第3~第5接口部和所述交换部的控制部,
所述第5接口部具有被设定为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备用系统的第3存储部,该第3存储部被设定为备用系统,
所述第4接口部和所述第5接口部被预先设定了用于变更为动作系统的优先度,
所述第3接口部检测到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链接故障时,将所述第1存储部设定为备用系统,并向所述控制部发送切换通知,
所述控制部接收到该切换通知时,按照所设定的优先度,将所述第4或第5接口部的所述第2或第3存储部设定为动作系统,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传送表中与第1总线和第2总线的下行方向标签对应的输出目标信息,按照所设定的优先度变更为所述第4或第5接口部的识别符,由此将通过第1总线和第2总线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的导通确认帧,按照所述传送表传送给所述第4或第5接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具有控制所述第3接口部、第4接口部和所述交换部的控制部,
所述第3和第4接口部分别保存表示作为所述通信网的运用系统的第1总线的运用系统信息,
所述第3接口部在通过不能接收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发送的导通确认帧而检测到第1总线的故障时,或者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到系统切换信息时,将本接口部的运用系统信息变更为第2总线,并向所述控制部发送切换通知,
所述控制部接收到该切换通知时,将所述第4接口部的运用系统信息变更为第2总线,
所述第3和第4接口部根据变更后的运用系统信息,将来自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用户帧按照第2总线的标签打包,并传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具有链接集合信息数据库,对应于所述第3和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存储有用于识别与该接口部连接的链接所属的链接集合端口的链接集合识别信息,
所述控制部从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到该切换通知时,参照所述链接集合信息数据库,求出对应于该第3接口部的识别符的链接集合识别信息,获取具有与该链接集合识别信息相同的链接集合识别信息的所述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按照所获取的识别符,将所述第4接口部的运用系统信息变更为第2总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所述第3和第4接口部具有:
第1标签检索表,对应于虚拟网络识别符存储预先设定的标签检索识别符;
运用系统表,对应于标签检索识别符存储表示运用系统的总线的运用系统信息,通过总线的故障检测,改写该运用系统信息;以及
标签表,对应于表示运用系统或预备系统的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识别符,存储第1和第2总线的标签,
所述第3和第4接口部在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接收到用户帧时,从该用户帧内抽出虚拟网络识别符,
根据所抽出的虚拟网络识别符,参照所述第1标签检索表获取对应的标签检索识别符,
根据所获取的标签检索识别符,参照所述运用系统表确定运用系统信息,
根据该运用系统信息和所获取的标签检索识别符,检索所述标签表的系统信息和标签检索识别符,获取对应的第1或第2总线的标签,
将所接收的用户帧利用所获取的标签打包,并传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装置,所述第1标签检索表、所述运用系统表和所述标签表,在所述第3接口部和所述第4接口部中存储有相同的内容。
9.一种通信装置,合并多个物理端口用作逻辑上的一个端口,在接收帧的输出目标是该逻辑端口即链接集合端口时,与向链接集合端口中任一个物理端口传送该帧的第1通信装置连接,并经由第1总线和第2总线通过采取冗长结构的通信网与第2通信装置连接,将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输入的帧利用标签打包并传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从由所述第2通信装置输入的帧中去除标签并拆包,传送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具有:
用于连接到第1总线的第1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第2总线的第2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的第3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的第4接口部;以及
交换部,具有对应于所述第1总线和第2总线的标签将所述第1~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存储为输出目标信息的传送表,根据被赋予了标签的帧的该标签,参照所述传送表,按照对应的输出目标信息传送帧,
所述第3接口部具有被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备用系统的第1存储部,该第1存储部被设定为动作系统,
所述第4接口部具有被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备用系统的第2存储部,该第2存储部被设定为备用系统,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利用第1总线的标签打包,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总线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利用第1总线的标签打包,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总线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3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备用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传送表对应于通过第1和第2总线由所述第1和所述第2接口部接收的下行方向的标签,至少存储作为针对用户帧的第1输出目标信息表示链接集合的识别符、和作为针对导通确认帧的第2输出目标信息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3接口部的识别符,
所述交换部识别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的帧是用户帧还是导通确认帧,
如果是用户帧,则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选择属于所述传送表的所述第1输出目标信息表示的链接集合的接口部中的一个,通过所选择的接口部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传送帧,
如果是导通确认帧,则按照所述传送表的第2输出目标信息,向所述第3接口部传送帧,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通过所述第2通信装置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发送的导通确认帧,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通过未接收该导通确认帧,由此检测第1或第2总线的故障,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备用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进行未接收导通确认帧的故障检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装置,所述交换部在所识别的帧是用户帧时,根据输入到所述交换部的帧的发送目标地址及/或识别流的识别信息,进行混列计算,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属于链接集合的接口部中的一个。
11.一种通信系统,具有:
第1通信装置,合并多个物理端口用作逻辑上的一个端口,在接收帧的输出目标是该逻辑端口即链接集合端口时,向链接集合端口中任一个物理端口传送该帧;
第2通信装置,经由第1总线和第2总线通过采取冗长结构的通信网连接;以及
第3通信装置,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和所述第2通信装置连接,将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输入的帧利用标签打包并传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从由所述第2通信装置输入的帧中去除标签并拆包,传送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
所述第3通信装置具有:
用于连接到第1总线的第1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第2总线的第2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的第3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的第4接口部;以及
交换部,具有对应于第1总线和第2总线的标签将所述第1~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存储为输出目标信息的传送表,根据被赋予了标签的帧的该标签,参照所述传送表,按照对应的输出目标信息传送帧,
所述第3接口部具有被设定为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备用系统的第1存储部,该第1存储部被设定为动作系统,
所述第4接口部具有被设定为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备用系统的第2存储部,该第2存储部被设定为备用系统,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利用第1总线的标签打包,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总线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利用第1总线的标签打包,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总线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3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备用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传送表至少存储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3接口部的识别符,作为与通过第1和第2总线由所述第1和所述第2接口部接收的下行方向的标签对应的输出目标信息,所述交换部将通过所述第1总线和第2总线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的导通确认帧,按照所述传送表传送给所述第3接口部,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通过所述第2通信装置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发送的导通确认帧,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通过未接收该导通确认帧,由此检测第1或第2总线的故障,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备用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进行未接收导通确认帧的故障检测。
12.一种通信系统,具有:
第1通信装置,合并多个物理端口用作逻辑上的一个端口,在接收帧的输出目标是该逻辑端口即链接集合端口时,向链接集合端口中任一个物理端口传送该帧;
第2通信装置,经由第1总线和第2总线通过采取冗长结构的通信网连接;以及
第3通信装置,与所述第1通信装置和所述第2通信装置连接,将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输入的帧利用标签打包并传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从由所述第2通信装置输入的帧中去除标签并拆包,传送给所述第1通信装置,
所述第3通信装置具有:
用于连接到第1总线的第1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第2总线的第2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的第3接口部;
用于连接到构成链接集合端口的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的第4接口部;以及
交换部,具有对应于第1总线和第2总线的标签将所述第1~第4接口部的识别符存储为输出目标信息的传送表,根据被赋予了标签的帧的该标签,参照所述传送表,按照对应的输出目标信息传送帧,
所述第3接口部具有被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备用系统的第1存储部,该第1存储部被设定为动作系统,
所述第4接口部具有被设定故障检测的动作系统或备用系统的第2存储部,该第2存储部被设定为备用系统,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1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利用第1总线的标签打包,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总线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接收从所述第1通信装置的第2物理端口发送的用户帧,将该用户帧利用第1总线的标签打包,由所述交换部通过第1总线将该用户帧传送给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3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备用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将导通确认帧发送给所述第2通信装置,
所述传送表对应于通过第1和第2总线由所述第1和所述第2接口部接收的下行方向的标签,至少存储作为针对用户帧的第1输出目标信息表示链接集合的识别符、和作为针对导通确认帧的第2输出目标信息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3接口部的识别符,
所述交换部识别从所述第2通信装置接收的帧是用户帧还是导通确认帧,
如果是用户帧,则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选择属于所述传送表的第1输出目标信息表示的链接集合的接口部中的一个,通过所选择的接口部向所述第1通信装置传送帧,
如果是导通确认帧,则按照所述传送表的第2输出目标信息,向所述第3接口部传送帧,
所述第3接口部接收通过所述第2通信装置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发送的导通确认帧,根据被设定为动作系统的所述第1存储部,通过未接收该导通确认帧,由此检测第1或第2总线的故障,
所述第4接口部根据被设定为备用系统的所述第2存储部,不进行未接收导通确认帧的故障检测。
CN200710127448XA 2006-08-30 2007-07-05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369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33630A JP4676403B2 (ja) 2006-08-30 2006-08-30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33630/2006 2006-08-30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57225A Division CN102098226A (zh) 2006-08-30 2007-07-05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6921A true CN101136921A (zh) 2008-03-05
CN101136921B CN101136921B (zh) 2011-04-20

Family

ID=3915141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57225A Pending CN102098226A (zh) 2006-08-30 2007-07-05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CN20071012744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36921B (zh) 2006-08-30 2007-07-05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57225A Pending CN102098226A (zh) 2006-08-30 2007-07-05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675859B2 (zh)
JP (1) JP4676403B2 (zh)
CN (2) CN102098226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9602B (zh) * 2008-11-28 2012-02-29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分组传送网络中传送管理和控制信息的装置及方法
CN103457759A (zh) * 2012-05-29 2013-12-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通信装置及控制该通信装置的方法
CN104967565A (zh) * 2015-05-28 2015-10-07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处理上游标签和下游标签的方法及系统
CN108683580A (zh) * 2018-05-24 2018-10-1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Mac地址划分的虚拟局域网数据处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30942B2 (ja) * 2007-03-28 2011-12-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lag管理テーブル管理方法
JP4861293B2 (ja) * 2007-11-01 2012-01-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JP5051000B2 (ja) * 2008-05-23 2012-10-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伝送システム、パス制御方法及び伝送装置
US8401026B2 (en) * 2009-05-18 2013-03-19 Cisco Technology, Inc. Achieving about an equal number of active links across chassis in a virtual port-channel environment
CN101931548B (zh) * 2009-06-24 2012-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网络标签管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US8493872B2 (en) * 2009-08-12 2013-07-23 Fujitsu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the connectivity of a path between nodes in a network
US8248954B2 (en) 2009-08-31 2012-08-21 Hubbell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hancement of Ethernet link loss forwarding
CN102045185B (zh) * 2009-10-21 2014-07-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户信息备份方法及装置
US8976680B2 (en) * 2010-03-15 2015-03-10 Juniper Networks, Inc.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fields for packet transport
WO2011140633A1 (en) * 2010-05-10 2011-11-17 Pravala Inc. Scalable reliable failover in a network
US9407537B1 (en) 2010-07-23 2016-08-02 Juniper Networks, Inc. Data packet switching with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luding aggregated links
US8195989B1 (en) * 2010-08-20 2012-06-05 Juniper Networks, Inc. Detection of ethernet link failure
JP5673112B2 (ja) * 2011-01-12 2015-02-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ネットワーク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アドレス学習方法
CN102299865B (zh) * 2011-09-30 2014-05-14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多协议标签交换传送技术环保护倒换方法及节点
CN102427424B (zh) * 2011-11-24 2014-06-04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重标签的端口聚合实现方法
US20150138958A1 (en) * 2012-04-18 2015-05-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 to send oam packets on redundancy paths
CN103581274B (zh) * 2012-08-09 2017-04-12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堆叠系统中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JP2014116817A (ja) * 2012-12-11 2014-06-26 Hitachi Ltd エッジ通信装置および中継通信装置
JP5941404B2 (ja) * 2012-12-28 2016-06-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通信システム、経路切替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US8923290B1 (en) * 2013-02-26 2014-12-30 Marvell Israel (M.I.S.L) Ltd. Self-forming lags
US9497074B2 (en) 2013-04-23 2016-11-1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acket data unit (PDU)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distributed relay control protocol (DRCP)
US9553798B2 (en) 2013-04-23 2017-01-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of updating conversation allocation in link aggregation
US9497132B2 (en) 2013-04-23 2016-11-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of implementing conversation-sensitive collection for a link aggregation group
JP6166960B2 (ja) * 2013-06-14 2017-07-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フレーム伝送装置および正常性確認方法
JP6085263B2 (ja) * 2014-02-25 2017-02-2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中継ノード及び経路制御方法
US9813290B2 (en) 2014-08-29 2017-11-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distributed relay control protocol (DRCP) operations upon misconfiguration
JP2022164068A (ja) * 2021-04-15 2022-10-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制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56798A (en) * 1977-08-29 1979-05-29 Doelz Melvin L Small packet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H05167679A (ja) * 1991-12-17 1993-07-02 Hitachi Ltd 交換システムおよび加入者回路制御装置
EP0700229B1 (en) * 1994-08-22 2006-06-28 Fujitsu Limited Connection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test method, and intra-station control system
JPH08195756A (ja) * 1994-11-15 1996-07-30 Fujitsu Ltd 二重化伝送装置の回線保護切替えシステム
TW419917B (en) * 1998-03-30 2001-01-21 Toshiba Corp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US6816489B1 (en) * 2000-10-05 2004-11-09 Cisco Technology, Inc. Efficient method for packet switching on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switch based platforms
US6778498B2 (en) * 2001-03-20 2004-08-17 Mci, Inc.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aware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CPE) edge router
JP3788803B2 (ja) * 2002-10-30 2006-06-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L2スイッチ
CN1514608A (zh) * 2002-12-10 2004-07-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资源预约方法及分组通信系统
KR100563658B1 (ko) * 2003-11-20 2006-03-2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링크 애그리게이션 장치 및 방법
JP4340731B2 (ja) * 2004-02-26 2009-10-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の障害監視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06067040A (ja) * 2004-08-25 2006-03-09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インタフェース変換装置およびプロテクション方式
US7796506B2 (en) * 2005-09-28 2010-09-14 Alcatel-Lucent Usa Inc. Load balancing network using Ethernet bridges
JP2007180891A (ja) * 2005-12-28 2007-07-12 Nec Corp 通信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パケット送信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JP4584846B2 (ja) * 2006-02-17 2010-11-24 アラクサラ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およびパケットの転送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9602B (zh) * 2008-11-28 2012-02-29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分组传送网络中传送管理和控制信息的装置及方法
CN103457759A (zh) * 2012-05-29 2013-12-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通信装置及控制该通信装置的方法
CN104967565A (zh) * 2015-05-28 2015-10-07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处理上游标签和下游标签的方法及系统
CN104967565B (zh) * 2015-05-28 2018-03-20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处理上游标签和下游标签的方法及系统
CN108683580A (zh) * 2018-05-24 2018-10-1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Mac地址划分的虚拟局域网数据处理方法
CN108683580B (zh) * 2018-05-24 2020-11-0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Mac地址划分的虚拟局域网数据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60784A (ja) 2008-03-13
CN102098226A (zh) 2011-06-15
CN101136921B (zh) 2011-04-20
US7983267B2 (en) 2011-07-19
JP4676403B2 (ja) 2011-04-27
US20100135162A1 (en) 2010-06-03
US20080056250A1 (en) 2008-03-06
US7675859B2 (en) 2010-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6921B (zh)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2857416B (zh) 一种实现虚拟网络的方法、控制器和虚拟网络
CN102447573B (zh) 网络系统及虚拟网络管理方法
CN100448209C (zh) 虚拟专用网络的容错
US4466060A (en) Message routing in a computer network
CN104158747B (zh) 网络拓扑发现方法和系统
CN101336530B (zh) 网络系统
US5687168A (en) Link state routing device in ATM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385284B (zh) 节点、网络系统、帧传送方法和帧传送程序
CN100450039C (zh) 快速收敛端到端业务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43286B (zh) 虚拟路由器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US20020010770A1 (en)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CN106063195A (zh) 具有单独控制设备和转发设备的网络中的控制设备发现
CN104272679A (zh) 通信系统、控制装置、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CN103098425A (zh) 通信网络系统及通信网络构成方法
CN1934560A (zh) 通过网络系统的树型和环型拓扑发送信息的方法
US9054983B2 (en) Centralize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planes for different independent switching domains
CN101534198B (zh) 通信系统
CN102333028A (zh) 一种分层式二层虚拟专用网发送报文的方法及通信设备
US20100265831A1 (en) Packet forwarding device and control circuit thereof
CN102119510A (zh) 一种多路径网络
CN105009526A (zh) 控制装置、控制系统、交换机控制方法和程序
CN101179510B (zh) 用于虚拟交换系统的主备链路负荷分担方法和装置
CN1331334C (zh) 在对多协议分组标签交换-分组进行路由的环形结构中为传输设备提供备用电路的电路装置
CN1985472A (zh) 通过节点发送分组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Effective date: 201003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32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70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