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6334B -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26334B
CN101126334B CN2007101387685A CN200710138768A CN101126334B CN 101126334 B CN101126334 B CN 101126334B CN 2007101387685 A CN2007101387685 A CN 2007101387685A CN 200710138768 A CN200710138768 A CN 200710138768A CN 101126334 B CN101126334 B CN 1011263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air
breather
camshaf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387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26334A (zh
Inventor
广田健太郎
松岛俊之
长南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26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63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263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63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在构造简单而生产性优良的同时,还能够可靠去除窜漏气体中含有的油雾。一种通气装置(50),其配置在发动机(E)的定时齿轮室(22)内,在去除混入该窜漏气体中的油雾之后,使发动机内部的窜漏气体回流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60)中,该装置具有:油分离器(51),其配置在定时齿轮室内,与凸轮轴(36)同时旋转;以及通气装置外罩(55),其与该油分离器协作,去除油雾,油分离器具有多个凸片,其以凸轮轴的轴线为中心,以环状隔着固定的间隔阵列,沿着凸轮轴的轴线,向远离凸轮轴的方向延伸,通气装置外罩形成为在周壁上具有开口(56)的筒状体,包围油分离器的环状凸片列。

Description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从含有油雾的窜漏气体中分离油雾,使得分离去除油雾后的窜漏气体向进气系统中回流。
背景技术
在4循环发动机中,使从燃烧室通过气缸和活塞之间的空隙而漏入曲柄室内的窜漏气体回流到进气系统中,重新燃烧。但是,在漏入曲柄室内的窜漏气体中,曲柄室内的润滑油将变成雾状、即变为油雾而含在其中,如果油雾与窜漏气体一起进入进气系统,则润滑油的消耗量增加,同时会影响发动机性能。
作为其对策,提出各种通气装置,其从曲柄室内的含有油雾的窜漏气体中分离出油雾,将分离去除油雾后的窜漏气体向进气系统供给。
作为这种通气装置的一个例子,利用图1 3所示的要部剖面图说明专利文献1的通气装置。
发动机的气缸盖1101由端盖1102和侧盖1103构成,在气缸盖1101的内部形成与未图示的曲柄室连通的定时齿轮室1104。定时齿轮室1104经由设置在侧盖1103上的通气管1105,与进气系统的空气过滤器连通。自由旋转地被支撑在气缸盖1101内的凸轮轴1106的一端,向定时齿轮室1104内凸出,在凸轮轴的该凸出端安装链轮齿1107。凸轮轴1106,经由架设在链轮齿1107和设置在未图示的曲柄轴上的链轮齿上的凸轮链条1108,利用曲柄进行旋转驱动。
另一方面,通气装置1110由下述部分构成:大径的旋转圆板1111,其位于侧盖1103侧而利用链轮齿1107安装在凸轮轴1106的一端上;以及喷出口部件1112,其安装在侧盖1103的内表面。设置在侧盖1103的内表面上的喷出口部件1112,具有分隔定时齿轮1104侧和通气管1105侧而形成的遮挡板1113。在遮挡板1113的中央部,形成连通定时齿轮室1104侧和通气管1105侧的排气口1113a。另外,喷出口部件1112,在排气口1113a上设置向旋转圆板1111侧凸出设置的圆筒状的喷出口体1114。在喷出口体1114的前端部,形成与旋转圆板1111的侧面相对的凸缘部1114a。
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通气装置1110,在旋转圆板1111与凸轮轴1106同时旋转的发动机的运转过程中,在曲柄室中产生的窜漏气体到达通气装置1110。而且,窜漏气体从定时齿轮室1104开始,通过旋转圆板1111与喷出口体1114的凸缘部1114a间的间隙1115,经由排气口1113a内,从通气管1105向空气过滤器供给。在这里,窜漏气体中含有的油雾,在通过间隙1115的期间,由于油雾自身的粘性,附着在旋转圆板1111及凸缘部1114a的侧面,从窜漏气体中去除。附着在旋转圆板1111及凸缘部1114a上的油雾,受到由于旋转圆板1111的旋转而作用的离心力而飞散。该飞散的油雾,顺着定时齿轮室1104的壁面1104a而滴下,返回到曲柄室。
另外,参考图14说明专利文献2所示的通气装置。
在气缸盖1120内,在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的凸轮轴1125的一端形成的凸缘1126上,利用安装螺栓1128固定链轮齿1127。另外,利用与定时齿轮室1122相邻而突出设置在气缸盖1120上的环状凸缘1123,形成通气室1121。
利用安装螺栓1133,将由穿透设置多个孔1132a而成的所谓多孔板构成的圆筒状的油分离器1132,安装在该链轮齿1127上。并且,将安装有端部进入油分离器1132内的通气管1129的通气盖1135,利用未图示的安装螺栓,安装在环状凸缘1123的外端面1123a上,构成通气装置1130。
根据这样构成的通气装置1130,在油分离器1132与凸轮轴1125一同旋转的发动机的运转过程中,在曲柄室中产生的窜漏气体,从定时齿轮室1122开始,通过通气室1121,从通气管1129中排出。在这里,在窜漏气体中含有的油雾,附着在油分离器1132上而从窜漏气体中去除。附着在油分离器1132上的油雾,受到由油分离器1132的旋转而作用的离心力而飞散,顺着定时齿轮室1122的壁面1122a,被回收至曲柄室。
专利文献1:特公昭63-154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6-378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在曲柄室内产生的窜漏气体,从定时齿轮室1104开始,通过旋转圆板1111和喷出口体1114的凸缘部1114a间的间隙1115,从通气管1105导入空气过滤器中。另一方面,窜漏气体中含有的油雾,附着在形成间隙1115的旋转圆板1111及凸缘部1114a的侧面,从窜漏气体中去除。
但是,安装在凸轮轴1106上的旋转圆板1111为较大的直径,且喷出口部件1112较大,会导致通气装置1110的占有空间的增大。另外,具有遮挡板1113、喷出口部件1112及旋转圆板1111的通气装置1110的结构复杂,且随着结构部件的增大,可能会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
另一方面,根据专利文献2,在曲柄室内产生的窜漏气体,从定时齿轮室1122开始,通过通气室1121,从通气管1129中排出。在窜漏气体中含有的油雾,附着在油分离器1132上,从窜漏气体中去除。
但是,因为由在尺寸较大且形状复杂的气缸盖1120上突出设置的环状凸缘1123,形成通气室1121,所以气缸盖1120的设计自由度受到限制。而且,因为油分离器1132由多孔板形成为圆筒状,所以附着在旋转的油分离器1132上的油雾,在旋转的油分离器1132的表面移动,无法得到良好的离心力作用。因此,油雾可能会与窜漏气体一起从孔1132a进入油分离器1132内,与窜漏气体一起,从通气管1129排出。另外,从油分离器1132的前端和通气盖1135之间流入油分离器1132内的窜漏气体的流速很大,大量油雾可能会与窜漏气体一起排出。
因此,鉴于以上各点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构造简单、生产性优良,同时能够可靠地去除在窜漏气体中含有的油雾。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油分离器,其具有安装在凸轮轴的一端部的基座部、和从该基座部向远离前述凸轮轴的方向凸出并相互分离的多个凸片;侧盖,其具有:盖主体,该盖主体可拆卸地安装在侧盖安装部上,该侧盖安装部在前述定时齿轮室的侧部,与上述凸轮轴链轮的侧面相对而开口;以及通气装置外罩,其由筒状部构成,该筒状部从前述盖主体向前述定时齿轮室内凸出,且向前述凸轮轴的方向开放设置;以及通气管,其设置在前述盖主体上,使前述油分离器内部的窜漏气体回流到前述进气系统中,前述通气装置外罩,在前述筒状部上形成多个开口部,同时可转动地覆盖前述油分离器。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通气装置外罩内安装具有凸片的油分离器这样简单结构的通气装置,能够有效地从窜漏气体中去除油雾。由此,油雾不会与窜漏气体一起进入进气系统中,在抑制润滑油消耗的同时,可以确保发动机性能的提高。
另外,通过在凸轮轴上安装油分离器,在安装于定时齿轮室的侧部而保持凸轮轴的侧盖上,形成通气装置外罩,可以构成紧凑的生产性优良的通气装置。而且,通过安装在侧盖及凸轮轴上的油分离器的拆卸,可以容易地拆卸通气装置,能够顺利且容易地进行其保养以及检测等维护作业。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去除流入收容室的窜漏气体中的油雾,并使该窜漏气体回流到进气系统中,该收容室收容将发动机的曲柄轴的旋转传递至凸轮轴的调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油分离器,其具有由多个凸片构成的环状凸片列,这多个凸片从前述凸轮轴的一端侧向前述收容室内凸出,以前述凸轮轴的轴线为中心,以环状隔着间隔设置;侧盖,其可拆卸地安装在前述收容室的一侧;筒状的通气装置外罩,其从前述侧盖向前述收容室内凸出,收容前述油分离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通气管,其以与前述通气装置外罩内连通的方式安装在前述侧盖上,使由前述油分离器去除了油雾的窜漏气体回流到前述进气系统中。
根据该发明,通过将具有凸片的油分离器的至少一部分收容并安装在通气装置外罩内的简单结构的通气装置,有效地从窜漏气体中去除油雾。由此,油雾不会与窜漏气体一起进入进气系统,在抑制润滑油消耗的同时,可以确保发动机性能的提高。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2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前述油分离器具有多段前述环状凸片列。另外,技术方案4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3的通气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前述通气装置外罩配置在前述多段环状凸片列之间,在内侧收容一部分环状凸片列。
因为油分离器是具有多段环状凸片列的构造,所以与只有单一的环状凸片列的油分离器情况相比,还可以促进窜漏气体相对于环状凸片列的碰撞。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从窜漏气体中去除油雾,提高气液分离效果。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2至4地任意一项的发动机通气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前述凸片形成为矩形板状并使之倾斜,以使得在前述凸轮轴的旋转方向观察,前述凸片的前端缘侧相对于前述凸片的后端缘侧,接近前述凸轮轴的轴线。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旋转的油分离器的各个凸片倾斜,以使得相对于成为旋转方向的前端缘侧,其后端缘侧远离轴线,如果与窜漏气体一起从通气装置外罩的开口部流入通气装置外罩内侧的油雾,接触凸片的外表面并附着,则对附着在该凸片外表面上的油雾,作用由油分离器旋转引起的离心力及风压,顺着凸片的外表面,流动到后端缘侧,在该后端部,在变为油滴状的油雾上作用较大的离心力,高效地飞散,从而可以将油雾从窜漏气体中分离去除。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2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前述通气管中的窜漏气体导入口在前述凸轮轴的轴线上开口。
根据本发明,对于流入油分离器内侧的窜漏气体,由于油分离器的旋转而使其旋转,由于该窜漏气体的旋转,比重相对较大的油雾向外侧移动,比重较小的窜漏气体保持在油分离器内的中心部侧。该中心部分的油雾残留很少的窜漏气体,从通气管的导入口,送入发动机的进气系统。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2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前述通气装置外罩具有多个大致U字状的开口部,其通过使前述通气装置外罩的前端侧开放,两侧缘沿前述凸轮轴的轴线延伸,且由内端缘将该两侧缘的端部连结而成。
根据本发明,通过从通气装置外罩的端部侧设置开口部,则因为可以将开口面积设定得较大,所以,窜漏气体流入油分离器的速度得到抑制。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7的发动机通气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前述凸片在前述凸轮轴的轴向上形成的端缘,相对于在前述通气装置外罩的前述开口部上形成的前述内端缘,位于前述盖主体侧。
根据本发明,在油分离器上形成的凸片的端缘,相对于通气装置外罩上形成的开口部的内端缘,延伸到侧盖的盖主体侧,则从通气装置外罩开口部流入通气装置外罩内的窜漏气体,在油分离器的凸片前端缘侧迂回,抑制其直接流入油分离器内侧,可高效地进行使用油分离器的油雾去除。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通气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前述通气装置外罩的前述凸轮轴的轴向前端,与前述调时传动机构的侧面抵接。
根据本发明,由于通气装置外罩端部与调时传动机构的侧面抵接,所以,凸轮轴的轴向移动受到限制,可以确保平滑的凸轮轴旋转。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2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在向前述收容室内部凸出的前述凸轮轴的一端部,利用安装螺栓一同拧紧而紧固设置前述油分离器和前述调时传动机构。
根据本发明,可以利用一个安装螺栓简单地进行凸轮轴上的调时传动机构及油分离器的组装及拆卸,确保良好的组装作业性。
技术方案11所述发明是一种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利用安装在凸轮轴一端部上的油分离器,去除流入收容室中的窜漏气体中的油雾,并使该窜漏气体回流到进气系统中,该收容室中收容将发动机曲柄轴的旋转传递至前述凸轮轴的调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前述油分离器具有多段环状凸片列,该环状凸片列具有多个凸片,这多个凸片从前述凸轮轴的一端部凸出,以前述凸轮轴轴线为中心,以环状隔着间隔设置。
根据本发明,因为油分离器是具有多段环状凸片列的构造,所以,与只有单一的环状凸片列的油分离器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促进窜漏气体向环状凸片列的碰撞。因此,可以更高效地从窜漏气体中去除油雾,提高气液分离效果。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1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前述各个环状凸片列的凸片的数量,在内外相邻的环状凸片列之间彼此不同,它们配置为,至少外侧环状凸片列的一部分凸片与内侧环状凸片列的凸片间的间隙重叠。
根据本发明,因为无论环状凸片列是怎样的安装角度,一部分外侧环状凸片列的凸片在窜漏气体通过的内侧环状凸片列的间隙重叠,所以环状凸片列的安装角度的气液分离效果没有波动,可以使得效果一致。另外,不需要特别留意环状凸片列的安装角度,可以任意安装,提高作业性。
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1或12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上,其特征在于,使前述凸片倾斜,以使得在前述凸轮轴的旋转方向上观察,前述凸片的前端缘侧相对于前述凸片的后端缘侧,接近前述凸轮轴的轴线。
根据本发明,因为油雾易附着在凸片的外表面,附着的油雾由于由油分离器旋转引起的离心力及风压,顺着凸片的外表面,向后方侧流动,在凸片的后端部,变为油滴状的油雾受到离心力而飞散,所以,油雾与窜漏气体的分离效果得到提高。
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1至13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发动机流动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具有:侧盖,其由盖主体和筒状的通气装置外罩构成,该盖主体可拆卸地安装在前述收容室的一侧,该通气装置外罩从该盖主体向前述收容室内凸出,向前述凸轮轴开口,前述通气装置外罩,在其周围形成多个开口部,同时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在前述油分离器的内侧环状凸片列和外侧环状凸片列之间。
根据本发明,当通过外侧环状凸片列的窜漏气体,通过通气装置外罩开口部流向内侧环状凸片列时,对于窜漏气体的流动,上述通气装置外罩具有所谓的迷宫效果,窜漏气体流下过程中的气液分离效果更高,可以更高效地分离油雾。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利用使具有安装在凸轮轴上的凸片的油分离器旋转的简单结构的通气装置,可以高效地从窜漏气体中去除油雾,使与窜漏气体一起进入进气系统中的油雾的量大幅减少,可以抑制润滑油的损失,良好地维持发动机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具有通气装置的发动机的剖面图。
图2是图1的II部放大剖面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的要部的分解斜视图。
图5是构成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的油分离器的叶轮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的侧盖的斜视图。
图7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通气装置的发动机的剖面图。
图8是图7的VIII部放大剖面图。
图9是图8的IX-IX线剖面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通气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发动机的气缸盖的斜视图。
图11是图7所示的通气装置的斜视图。
图12是以6个不同角度的位置关系(A)~(F)表示2个同轴的油分离器的图。
图13是现有的通气装置的剖面图。
图14是现有的其它通气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通气装置的发动机的剖面图,图2是图1的II部放大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图4是表示该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通气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斜视图,图5是油分离器的斜视图,图6是具有通气装置外罩的侧盖的斜视图。
该发动机E是单缸OHC式4循环发动机。如图1所示,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10具有:曲柄箱11,其利用螺栓接合左右一对的半箱体11a、11b而成;气缸模块15,其利用螺栓与曲柄箱11接合;以及气缸盖20,其利用螺栓与气缸模块15的顶部接合。
由半箱体11a、11b构成的曲柄箱11,利用分割壁部12分割为曲柄室13和曲柄室13的下部贮油室14,该曲柄室13支承以轴线L1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曲柄轴31。
在该曲柄轴31的曲柄销31a上,经由连杆32及活塞销33连接活塞34。活塞34经由未图示的活塞环,可自由摆动地嵌装在形成于气缸模块15中的气缸16中。另外,在曲柄轴31上设置链轮齿46。并且,在气缸模块15上,沿着气缸16形成下端与曲柄室13连通的通路17。
在气缸盖20上形成燃烧室19和分别与未图示的汽化器及排气消声器相连的进气口及排气口,同时设置使这些进气口及排气口进行开闭的进气阀、排气阀。另外,在气缸盖20上,配置驱动这些进气阀及排气阀的凸轮轴36、摇臂轴37、排气用摇臂38a、及进气用摇臂38b等的动阀机构35。该发动机E成为活塞34的往复运动方向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所谓倾斜式发动机。
气缸盖20如图2及图3所示,由气缸盖主体21、用安装螺栓安装在气缸盖主体21上的摇臂盖26、以及侧盖28构成。
在气缸盖主体21上,形成经由在气缸模块15上形成的通路17而与曲柄室13连通的定时齿轮室22。此外,为了将凸轮轴36嵌装支撑在气缸盖主体21上,形成第1凸轮轴孔23a以及直径比第1凸轮轴孔23a小的第2凸轮轴孔24a。第1凸轮轴孔23a在第1凸轮轴支承部23上,一端向定时齿轮室22开放而贯通形成。另外,第2凸轮轴孔24a在第2凸轮轴支承部24上,利用底部24b以一端封闭的有底圆筒状穿透设置。
凸轮轴36沿着轴线L2,依次设置自由旋转地嵌合在第1凸轮轴孔23a中的第1轴嵌合部36a、进气用凸轮轴36b、排气用凸轮轴36c、自由旋转地嵌合在第2凸轮轴孔24a中的第2轴嵌合部36d。在从第1凸轮轴孔23a向定时齿轮室22凸出的凸轮轴36的一侧端,经由台阶部36e同轴地突出设置链轮齿安装部36f。
在凸轮轴36的该一侧端部上,从链轮齿安装部36f的端面向凸轮轴36的另一侧端,穿透设置在轴线L2上延伸的安装螺栓孔36g。另外,在凸轮轴36中穿透设置油孔36h,其用于将由油泵供给的润滑油,直接或使之飞散地向第1轴嵌合部36a及第2轴嵌合部36d等的摩擦滑动部供给。
在第1凸轮轴支承部23及第2凸轮轴支承部24上,形成支承摇臂轴37的各个端部37a、37b的第1摇臂轴支孔23d及第2摇臂轴支孔24d。在摇臂轴37上轴支撑排气用摇臂38a和进气用摇臂38b。排气用摇臂38a的一侧端与排气阀门的顶部抵接,另一侧端与排气用凸轮36b抵接。同样地,进气用摇臂38b的一侧端与进气阀门的顶部抵接,另一侧端与进气用凸轮36c抵接。由此,排气用摇臂38a及进气用摇臂38b,由凸轮轴36的旋转而摆动,由该摆动推动排气阀及进气阀,使排气口及进气口开闭。
摇臂盖26,如图1及图2所示,安装在气缸盖主体21的上部,在覆盖定时齿轮室22的同时,覆盖摇臂轴37的上方,形成动阀室27。
在形成定时齿轮室22的气缸盖主体21的侧部,在与凸轮轴36正交的面上,形成环状的侧盖安装部25,其具有与定时齿轮室22的壁面22a连续的内周面25a以及外端面25b。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定时齿轮室22内设置链轮齿41和通气装置50。
在链轮齿41上,穿透设置与凸轮轴36的链轮齿安装部36f嵌合的轴孔41a,另外,链轮齿41具有比链轮齿安装部36f的长度大一些的厚度。按照这种方式形成的链轮齿41,与轴线L2同轴地安装在从第1凸轮轴23向定时齿轮室22内凸出的凸轮轴36的一侧端。
通气装置50具有油分离器51和通气装置外罩55。
油分离器51如图4及图5所示具有基座部52,该基座部52为中央部穿透设置安装孔52a的板状,是外周具有多个直线状周缘部52b的多边形,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五边形。在油分离器51上,从基座部52的各个周缘部52b,沿着轴线L2的延伸方向,向远离凸轮轴36的方向以大致直角折曲形成矩形平板状的凸片53,它们以环状隔着规定间隔布置而形成,构成环状凸片列。这各个凸片53,如图3所示,以作为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R的前端缘53a侧相对于后端缘53b侧接近轴线L2的方式,即,相对于前端缘53a而后端缘53b远离轴线L2的方式倾斜。另外,在各个相邻的凸片53的前端缘53a和后端缘53b之间,形成沿轴线L2方向延伸的间隙部54。
链轮齿41及油分离器51与凸轮轴36间的结合,如图2及图4所示,首先,使轴孔41a嵌合在凸轮轴36的链轮齿安装部36f中,将链轮齿41安装在凸轮轴36上。并且,经由穿透设置螺栓插孔42a而以比链轮齿41的轴孔41a的直径大的圆板状形成的衬垫42,使油分离器51的基座部52与链轮齿41的侧面41b抵接而进行定位。在这样定位的状态下,将安装螺栓45从油分离器51的安装孔52插入,贯穿衬垫42的螺栓插入通孔42a,与凸轮轴36的安装螺栓孔36g螺合。由此,链轮齿41及油分离器51都紧固设置在凸轮轴36上。根据该结构,链轮齿41及油分离器51,可以利用单一的安装螺栓45,简单地相对于凸轮轴36进行组装及拆卸,可以确保良好的作业性。
紧固设置在凸轮轴36上的链轮齿41,利用贯穿在气缸模块15上形成的通路17内的凸轮轴链条47,与设置在曲柄轴31上的链轮齿46连动而进行旋转驱动。因此,由于曲柄轴31的旋转,利用由链轮齿46、凸轮轴链条47及链轮齿41构成的调时传动机构,使得凸轮轴36及油分离器51旋转驱动。此外,通路17及与之相连的定时齿轮室22,构成收容调时传动机构的收容室。
侧盖28如图2及图6所示,外周内表面29b与侧盖安装部25的外端面25b接合,具有覆盖定时齿轮室22侧方的盖主体29,利用安装螺栓59(图4)安装在气缸盖主体21上。
突出设置圆筒状的通气装置外罩55,其基端55a与盖主体29的内表面29a连接,具有沿轴线L2凸出的内周面55c及外周面55d。通气装置外罩55,其内径比油分离器51大,在外周面55d和侧盖安装部25的内周面25a间具有间隙,可旋转地覆盖油分离器51。该通气装置外罩55的前端55b,与链轮齿41的侧面41b相对并抵接,限制凸轮轴36的轴向移动,将凸轮轴36保持在预先规定的位置上。
在通气装置外罩55上,前端55b侧向其周围开放,形成多个近似U字状的开口部56,它们两侧缘56a沿着轴线L2延伸,且两侧缘56a侧的基端55a侧的端部由内端缘56b连结。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通气装置外罩55上,4个开口部55等间隔地以放射状形成。各个开口部56的内端缘56b,设定为相对于油分离器51的各个凸片53的端缘53c,更靠近凸轮轴36侧。此外,优选在将侧盖28安装在气缸盖21的侧盖安装部25上的状态下,使在通气装置外罩55上形成的某一个开口部56位于下方位置。这些U字状的开口部56,可以通过从前端55b侧进行切削加工的机械加工等容易地形成。
而且,在侧盖28的盖主体29上,与轴线L2同轴地穿透设置连通通气装置外罩55内部与外部的通气管安装孔29c。在该通气管安装孔29c中,贯通安装通气管58。通气管58,其导入口58a从盖主体29的内表面29a向通气装置外罩55内部凸出,送出口58b与进气系统、例如空气过滤器60(图2)连通。
在按照这种方式构成的通气装置50中,在发动机E运转时,随着凸轮轴36的旋转,在通气装置外罩55内油分离器51进行旋转。在发动机运转时产生并流入定时齿轮室22内的窜漏气体,从定时齿轮室22,经过开口部56,流入通气装置外罩55内,并且,通过旋转的油分离器51的间隙部54,流入油分离器51的内侧,通过通气管58,向空气过滤器60排出。
与窜漏气体一起流入通气装置外罩55内的油雾,利用油雾自身的粘性,附着在油分离器51的凸片53上,从窜漏气体中去除。从而,被去除油雾的窜漏气体向空气过滤器60供给。附着在油分离器51的各个凸片53上的油雾,受到由油分离器51的旋转而引起的离心力作用,以放射状飞散,落在通气装置外罩55上。落在通气装置外罩55上的油雾,从通气装置外罩55的开口部56流下,顺着定时齿轮室22的壁面22a及通路17的壁面17a滴下,返回曲柄室13。关于通气装置50的详细作用,如后所述。
发动机E的润滑,是在发动机E的运转时,未图示的油泵被驱动,贮油室14内的润滑油向曲柄室13内的各个润滑部或配置在气缸盖20上的动阀机构35等的润滑部供给。对各个润滑部进行润滑后的润滑油回收到曲柄室13内。例如,对动阀机构35等进行润滑后的润滑油,变为雾状即油雾,顺着定时齿轮室22的壁面22a及通路17的壁面17a滴下,回收到曲柄室13内。回收到曲柄室13中的润滑油,从配置在分割壁部12上的未图示的阀门孔返回到贮油室14,该阀门孔利用伴随曲柄室13的压力变化所产生的曲柄室13和贮油室14间的压差而进行开闭。
下面,对通气装置5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发动机E运转时,窜漏气体从燃烧室19,通过气缸模块15的气缸16和活塞34及活塞环的间隙,漏入曲柄室13。漏入曲柄室13内的窜漏气体,由于曲柄室13内的压力变动,经过调时传动机构的收容室即通路17及定时齿轮室22,从通气装置外罩55的开口部56导入通气装置外罩55内。而且,导入通气装置外罩55内的窜漏气体,通过通气管58向空气过滤器60供给。
另一方面,在曲柄室13内,油雾从旋转的曲柄轴31等飞散,并且,润滑各个润滑部的油雾,或润滑各个润滑部而回收的油雾飞散。
在动阀室27内,润滑油也从旋转的凸轮轴36等飞散,一部分成为油雾而浮动。在动阀室27内飞散的润滑油及油雾,从动阀室27向定时齿轮室22流入,顺着定时齿轮室22的壁面22a及通路17的壁面17a流下,回收到曲柄室13内。另外,随着曲柄轴31的旋转,如果链轮齿46及设在凸轮轴36上的链轮齿41旋转,则附着在链轮齿41、46及凸轮轴链条47上的润滑油,飞散到通路17或定时齿轮室22内。
通过油雾飞散的曲柄室13或通路17及定时齿轮室22内的窜漏气体,会含有大量油雾。在图2及图3中,用实线A示意地表示含有这种油雾的窜漏气体的流动。
如果窜漏气体从开口部56向通气装置外罩55内流入,则与旋转的分离器51的凸片53接触。此时,窜漏气体中含有的油雾,利用该油雾自身的粘性,会附着在凸片53上,从窜漏气体中分离。使利用该油分离器51而去除了油雾的窜漏气体,从油分离器51的各个间隙部54流入油分离器51的内侧,经由通气管58,向空气过滤器60供给。在图2中,用虚线B示意地表示去除了油雾的窜漏气体的流动。
另一方面,附着在油分离器51的凸片53上的油雾,受到因旋转的油分离器51引起的离心力作用而以放射状飞散。飞散的油雾落在通气装置外罩55的内周面55c上,从在通气装置外罩55上开口的开口部56,向侧盖安装部25的内周面25a滴下。而且,油雾顺着定时齿轮室22的壁面22a滴下,并顺着在气缸模块15上形成的通路17的壁面17a,回收到曲柄室13内。在图2及图3中,用点C示意地表示将该油雾的流动。
更具体地说明,油分离器51的各个凸片53具有下述的倾斜构造,即后端缘53b侧相对于前端缘53a侧远离轴线L2。油雾如果与凸片53的外表面53d接触而附着,则由油分离器51的旋转引起的离心力及风压作用,在凸片53的后端缘53b侧顺着外表面53d流动。而且,在后端缘53b上,油雾变为较大的油滴状。在该变为油滴状的油雾上作用大的离心力,高效地使其以放射状飞散,以可以使油雾从窜漏气体中分离。
在油雾被去除而流入油分离器51的内侧的窜漏气体中,由于油分离器51的旋转而施加旋转。由于该窜漏气体的旋转,比重较小的窜漏气体保持在油分离器51内的中心部分,即油分离器51内部的轴线L2附近。另一方面,因为残留在窜漏气体内的油雾比重较大,所以因离心力向外侧流动,附着在凸片53的内表面53e上而从窜漏气体中分离。而且,油雾残留极少的中心部分的窜漏气体,与轴线L2同轴地,从导入口58a开口的通气管58,送到空气过滤器60中。
另外,在油分离器51上形成的凸片53的端缘53c,相对在通气装置外罩55上形成的开口部56的内端缘56b,延伸到侧盖28的盖主体29侧。由此,流入通气装置外罩55内的窜漏气体在油分离器51的凸片53的端缘53c侧迂回,直接流入油分离器51的内侧的情况得到抑制。因此,可以高效地使用油分离器51进行油雾去除。
此外,可以将通气装置外罩55的开口部56的开口面积及油分离器51的间隙部54的开口面积设定得较大。此时,通过开口部56及间隙部54而流入油分离器51内侧的窜漏气体,由于流入口的面积扩大,抑制其流速的增加。由此,可以抑制油雾与窜漏气体一起流入油分离器51内侧。
根据该第1实施方式,利用在通气装置外罩55内安装具有凸片53的油分离器51这样的简单结构的通气装置50,可以高效地从窜漏气体中去除油雾。由此,油雾并不是与窜漏气体一起进入进气系统,而是在能够抑制润滑油的消耗的同时,良好地维持发动机性能。
通过将油分离器51安装在凸轮轴36上,同时在侧盖28上设置通气装置外罩55,可以构成紧凑的生产性优良的通气装置50。另外,通过安装在侧盖28及凸轮轴36上的油分离器51的拆卸,可以容易地进行通气装置50的拆卸,因此,可以顺利且容易地进行通气装置50的保养及检查等的维修作业。
另外,通气装置50是由安装在凸轮轴36上的油分离器51和安装在侧盖28上的通气装置外罩55构成的简单的结构。因此,在没有通气装置的已有的发动机上,也可以通过在凸轮轴上安装油分离器,将侧盖更换为设有通气装置外罩这样非常简单的变更,设置通气装置。
〔第2实施方式〕
图7~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图7是表示具有通气装置的发动机的剖面图,图8是图7中的VIII部放大图,图9是图8中的IX-IX线剖面图,图10是气缸盖的分解斜视图,图11是表示通气装置和凸轮轴间的关系的斜视图,图12是表示设在2重设置的内外油分离器上的凸片间的相互关系。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已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发动机同样的结构、功能的零件、部件及部分,标记相同的编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7中,E为发动机,10为发动机主体,13为曲柄室,15为气缸模块,16为气缸,17为连通曲柄室13和定时齿轮室22间的通路,27为动阀室,31为曲柄轴,31a为曲柄销,32为连杆,33为活塞销,34为活塞,36为凸轮轴,37为摇臂轴,46为链轮齿,47为凸轮轴链条。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定时齿轮室22内,配置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通气装置150。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气装置150与以下的发动机对应,该发动机采用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凸轮轴相比动阀构造更复杂的凸轮轴,例如4循环的双摇臂轴用的凸轮轴。
动阀构造复杂化的凸轮轴,利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嵌装到在气缸盖中穿透设置的凸轮轴孔的方法,难以安装到气缸盖上。因此,如图10所示,其采用下述方法,即,使得气缸盖在通过凸轮轴的轴线L2的面上上下分割,在分割后的位置上,隔着凸轮轴向气缸盖安装。也就是说,如图10所示,气缸盖120分割为气缸盖主体121和摇臂盖127,在两者的安装面上,凸轮轴孔分割为上半部及下半部。由此,在将气缸盖主体121与摇臂盖127在各个安装面上接合时,完成可旋转地支撑凸轮轴36的凸轮轴孔。气缸盖主体121与摇臂盖127,使用连接螺栓180(如图8所示)而成为一体。
在气缸盖120上,由摇臂盖127覆盖而形成动阀室。在该动阀室中,配置由摇臂轴、排气用摇臂和进气用摇臂等构成的动阀机构。
在使气缸盖主体121和摇臂盖127合体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上述凸轮轴孔的侧方,形成收容链轮齿41和通气装置150的定时齿轮室22。链轮齿41和通气装置150的油分离器151同时安装在凸轮轴36的一端部上而保持在上述定时齿轮室22中。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曲柄轴31的旋转,经由由链轮齿46、凸轮轴链条47、链轮齿41构成的调时传递机构,凸轮轴36及油分离器151被旋转驱动。而且,调时传递机构设置在由通路17及与之连通的定时齿轮室22构成的收容室内。
另外,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将保持构成通气装置150的通气装置外罩155而封闭上述定时齿轮室22的侧方的侧盖128,安装在摇臂盖127上。此时,因为使气缸盖120以通过凸轮轴36的轴线L2的面,上下分割为气缸盖主体121和摇臂盖127而构成,所以难以跨过气缸盖主体121和摇臂盖127的配合面而有效地设计上述侧盖128用的安装面。另外,即使可以设计该安装面,也因为很复杂而成为高价装置,需要高成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动机E的摇臂盖127具有特别的结构。即,如图10所示,在气缸盖120的摇臂盖127的一侧,在与链轮齿141相对的位置上,一体地设置侧盖安装部127a。
该侧盖安装部127a,具有侧盖安装用凸缘127b,其在从摇臂盖127开始沿着轴线L2凸出的状态下,以圆环状形成。在该侧盖安装用凸缘127b的中央部,形成用于将通气装置外罩155插入定时齿轮室22内的通气装置外罩插入孔127c。在气缸盖120的摇臂盖127隔着凸轮轴36安装到气缸盖主体121上时,使凸轮轴36的轴线L2通过通气装置外罩插入孔127c的中心。
侧盖安装用凸缘127b,其下半部分为相对于摇臂盖127的向气缸盖主体的安装面20Ba1而向下方凸出的形状。在该侧盖安装用凸缘127b上的向下凸出的部分上,设置与气缸盖主体121相对的半圆状端面127d。另一方面,在气缸盖主体121上,设置作为半圆状端面127d的基座部的半圆状基座面121a。因为在半圆状基座面121a和半圆状端面127d之间安装密封部件130,所以该半圆状基座面121a形成仅比上述半圆状端面127d大出密封部件130的间隙大小的直径。
安装在摇臂盖127和气缸盖主体121间的密封部件130,整体为以环状连续的一体物,其一部分形成为沿着半圆状基座面121a的形状。这样,在使摇臂盖127与气缸盖主体121合体时,在两者的安装面之间安装密封材料130(图9),所以可以将气缸盖120的内部相对外部进行气密性封闭。
对于侧盖128相对于按照上述方式设置的侧盖安装部127a的安装进行说明。首先,将通气装置外罩155插入上述通气装置外罩插入孔127c。然后,在设在侧盖128的盖主体129上的螺栓插孔129d中,插入安装螺栓159。而且,使这些安装螺栓159分别螺合在形成于侧盖安装用凸缘127b上的螺栓孔127e中而紧固。此时,在侧盖安装用凸缘127b与侧盖128的盖主体129之间安装密封圈170,对侧盖安装用凸缘127b与盖主体129之间进行气密性封闭。
下面,对于如上所述,在通过凸轮轴36的轴线L2的面上上下分割的气缸盖120上,容易地安装侧盖128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通气装置150进行详细说明。
该通气装置150,如图7~12所示,油分离器151具有由2个直径不同的环状凸片列、即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和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构成的双重构造。
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及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本质上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油分离器51相同的结构。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如图11所示,具有五边形板状的基座部152A,其在中央部穿透设置安装孔152Aa。而且,在基座部152A上,以其周边部152Ab为基端,沿着轴线L2(图7、图8)的延伸方向,形成向远离凸轮轴36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凸片153A。凸片153A为矩形平板状,以环状隔着固定间隔形成。在这各个凸片153A上,如图9所示,以在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R上,作为前方侧的前端缘153Aa侧相对于作为后方侧的后端缘153Ab侧接近轴线L2,后端缘153Ab侧相对于前端缘侧153Aa侧远离轴线L2的方式,形成倾斜。另外,在相邻的2个凸片153A之间,形成沿着轴线L2方向延伸的间隙部154A。
另一方面,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也与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同样地,具有六边形板状基座部152B,其在中央部穿透设置安装孔152Ba。而且,在基座部152B上,以其周缘部152Bb为基端,沿轴线L2(图7、图8)的延伸方向,形成向远离凸轮轴36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凸片列153B。凸片153B为矩形平板状,以环状隔着固定间隔形成。在这各个凸片153B上,如图9所示,以在凸轮轴36的旋转方向R上,作为前方侧的前端缘153Ba侧相对于作为后方侧的后端缘153Bb侧接近轴线L2,后端缘153Bb侧相对于前端缘153Ba侧远离轴线L2的方式形成倾斜。另外,在相邻的2个凸片153B之间,形成沿着轴线L2的方向延伸的间隙部154B。
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及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如图8所示,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的基座部152A和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的基座部152B相互重合。而且,在穿透设置在它们上的安装孔152Aa及152Ba对齐的状态下,与链轮齿41一起利用安装螺栓45同轴地安装在凸轮轴36的一端部上。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设置在上述侧盖128的盖主体129上的通气装置外罩155以圆筒状形成,在其周围,设置在圆周方向上排列的5个开口部156(参考图9)。该开口部156在通气装置外罩155的端部155b侧开放,沿轴线L2而两侧缘156a延伸,且两端缘156a的盖主体129侧的端部利用内端缘156b连结,整体形成近似U字状。这些U字状的开口部156,可以容易地从前端155b侧利用切削加工的机械加工等形成。在通气装置外罩155安装在上定时齿轮室22中时,开口部156成为与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的外表面153Ad和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的内表面153Be相对的状态。
如图8所示,作为上述通气装置外罩155,如果侧盖128安装在上述侧盖安装用凸缘127b上,则在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和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之间,与这些环状凸片列隔着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在该状态下,各个开口部156的内端缘156b优选设定为,相对于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的各个凸片153A的端缘153Ac,位于凸轮轴36侧。另外,优选在通气装置外罩155上形成的某一个开口部156,位于向发动机E的下方开口的位置。
在侧盖128的盖主体129上,与轴线L2同轴地穿透设置通气管安装孔129c,在该通气管安装孔129c中贯穿安装通气管158。通气管158,其送出口58b与发动机的进气系统、例如图2所示的空气过滤器60连通。
如上所述,如果油分离器151利用安装螺栓45安装在凸轮轴36的一端部上,则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成为相对于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隔着规定间隔而排列的状态。此时,在从凸轮轴36的轴线L2向半径方向外侧观察时,成为至少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的间隙部154和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的凸片列153B的一部分重叠配置状态。
图12表示通过使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的凸片153A的数量与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的凸片153B的数量相互不同,容易地成为间隙部154A与凸片153B重叠的配置状态。在该例中,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的凸片153A的数量为5个,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的凸片153B的数量为6个。
图12的(A)~(F)表示以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为基准,与之对应而使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依次改变角度时的6个安装角度位置处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说,(A)为基准位置,(B)为从基准位置使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沿顺时针旋转15°时的安装角度位置,以下同样地,(C)为使其旋转约20°,(D)为使其旋转约30°,(E)为使其旋转约45°,(F)为使其旋转约55°时的安装角度位置,在任一个安装角度位置中,都成为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的间隙部154A与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的凸片153B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
这样,在将凸片数不同的内侧及外侧环状凸片列153A、151B安装到上述凸轮轴36上的情况下,不需要考虑相互的安装角度位置为多少,只要使二者重合而与链轮齿41一起通过螺栓紧固到凸轮轴36,就可以成为上述的重叠状态。因此,油分离器的安装作业变得非常简单,另外,因为不需要在两个油分离器之间实施定位的措施,所以相应地构造变得简单,可以抑制油分离器的制造成本。
下面,对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通气装置150的作用进行说明。
流入构成收容调时传动机构的收容室的一部分的定时齿轮室22中的窜漏气体,与进行旋转的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接触。此时,窜漏气体中含有的油雾,利用该油雾自身的粘性,附着在凸片153B上而从窜漏气体中分离。利用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将部分油雾去除后的窜漏气体,离开通气装置外罩155的开口部156而流入通气装置外罩155B的内侧。此时,该窜漏气体与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接触,残留在窜漏气体中的油雾附着在凸片153A上而从窜漏气体中分离。去除了油雾的窜漏气体,经由在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的内侧开口的通气管158,向空气过滤器(图2的60)供给。
附着在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的凸片153B上的油雾,受到由进行旋转的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而飞散,附着在定时齿轮室22的壁面上,顺着该壁面22a向曲柄室13流下。因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而飞散的油雾,落在通气装置外罩155的内周面155c上,从开口部156流出。而且,其一部分穿过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的凸片间的间隙部154B而向定时齿轮室22的壁面22a滴下,一部分向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的凸片153B的内表面153Be滴下。附着在凸片153B的内表面153Be上的油,受到由外侧环状凸片列151B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及风压的作用,流向该凸片的后端缘153Bb,从该处,通过间隙部154B,向定时齿轮室22的壁面22a飞散,附着在壁面22a上。附着在壁面22a上的所有的油都顺着壁面22a而向曲柄室13流下。
由具有内侧及外侧环状凸片列151A、151B的各个凸片153A、153B倾斜的构造而引起的作用及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地,油雾被去除而流入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内的窜漏气体中,比重较小而油雾残留极少的中心部分的窜漏气体,从通气管158中送出。
另外,在内侧环状凸片列151A上形成的凸片153A的端缘153Ac,相对于在通气装置外罩155上形成的开口部156的内端缘156b,向侧盖128侧延伸,其所引起的作用与效果,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根据第2实施方式,因为油分离器是具有多段环状凸片列的构造,所以与单一的环状凸片列的油分离器的情况相比,可以更高效地从窜漏气体中去除油雾,提高气液分离效果。
另外,特别地,在改变内侧外侧的环状凸片列的凸片数量的情况下,无论是多大的角度,窜漏气体与任意凸片都不接触的情况将减少。因此,不会产生由油分离器的安装角度引起的气液分离效果的波动,可以使本发明的效果一致。而且,将油分离器安装到凸轮轴上的作业,不需要对油分离器考虑使得位置一致的特别措施,可以简单地进行。
而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适当变更油分离器的凸片数量、设在通气装置外罩上的开口部的数量。另外,通气装置外罩开口部为U字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圆形、长方形。
油分离器可以是大于或等于3个的多段构造,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用大于或等于2个通气装置外罩,在1个或大于或等于2个的油分离器的外周侧,配置1个通气装置外罩。
作为调时传动机构,可以取代凸轮轴链条,而将同步带、即定时带安装在曲柄轴及凸轮轴的定时滑轮上,进行使用。

Claims (14)

1.一种发动机的通气装置,该发动机在气缸盖中设置定时齿轮室,该定时齿轮室收容凸轮轴链轮并与曲柄室连通,该凸轮轴链轮紧固设置在自由旋转地进行支撑的凸轮轴的一端部上,前述凸轮轴链轮与被轴支撑在前述曲柄室内的曲柄轴连动而旋转,该通气装置从发动机室内的窜漏气体中去除油雾,并使之回流到进气系统中,其特征在于,具有:
油分离器,其具有安装在前述凸轮轴的一端部的基座部、和从该基座部向远离前述凸轮轴的方向凸出并相互分离的多个凸片;
侧盖,其具有:盖主体,该盖主体可拆卸地安装在侧盖安装部上,该侧盖安装部在前述定时齿轮室的侧部,与上述凸轮轴链轮的侧面相对而开口;以及通气装置外罩,其由筒状部构成,该筒状部从前述盖主体向前述定时齿轮室内凸出,且向前述凸轮轴的方向开放设置;以及
通气管,其设置在前述盖主体上,使前述油分离器内部的窜漏气体回流到前述进气系统中,
前述通气装置外罩,在前述筒状部上形成多个开口部,同时可转动地覆盖前述油分离器。
2.一种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去除流入收容室的窜漏气体中的油雾,并使该窜漏气体回流到进气系统中,该收容室收容将发动机的曲柄轴的旋转传递至凸轮轴的调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油分离器,其具有由多个凸片构成的环状凸片列,这多个凸片从前述凸轮轴的一端侧向前述收容室内凸出,以前述凸轮轴的轴线为中心,以环状隔着间隔设置;
侧盖,其可拆卸地安装在前述收容室的一侧;
筒状的通气装置外罩,其从前述侧盖向前述收容室内凸出,收容前述油分离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通气管,其以与前述通气装置外罩内连通的方式安装在前述侧 盖上,使由前述油分离器去除了油雾的窜漏气体回流到前述进气系统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油分离器具有多段前述环状凸片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通气装置外罩配置在前述多段环状凸片列之间,在内侧收容一部分环状凸片列。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凸片形成为矩形板状并使之倾斜,以使得在前述凸轮轴的旋转方向观察,前述凸片的前端缘侧相对于前述凸片的后端缘侧,接近前述凸轮轴的轴线。
6.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通气管中的窜漏气体导入口在前述凸轮轴的轴线上开口。
7.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通气装置外罩具有多个大致U字状的开口部,其通过使前述通气装置外罩的前端侧开放,两侧缘沿前述凸轮轴的轴线延伸,且由内端缘将该两侧缘的端部连结而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凸片在前述凸轮轴的轴向上形成的端缘,相对于在前述通气装置外罩的前述开口部上形成的前述内端缘,位于前述盖主体侧。 
9.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通气装置外罩的前述凸轮轴的轴向前端,与前述调时传动机构的侧面抵接。
10.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向前述收容室内部凸出的前述凸轮轴的一端部,利用安装螺栓一同拧紧而紧固设置前述油分离器和前述调时传动机构。
11.一种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利用安装在凸轮轴一端部上的油分离器,去除流入收容室的窜漏气体中的油雾,并使该窜漏气体回流到进气系统中,该收容室中收容将发动机曲柄轴的旋转传递至前述凸轮轴的调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前述油分离器具有多段环状凸片列,该环状凸片列具有多个凸片,这多个凸片从前述凸轮轴的一端部凸出,以前述凸轮轴轴线为中心,以环状隔着间隔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各个环状凸片列的凸片的数量,在内外相邻的环状凸片列之间彼此不同,它们配置为,至少外侧环状凸片列的一部分凸片与内侧环状凸片列的凸片间的间隙重叠。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前述凸片倾斜,以使得在前述凸轮轴的旋转方向上观察,前述凸片的前端缘侧相对于前述凸片的后端缘侧,接近前述凸轮轴的轴线。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侧盖,其由盖主体和筒状的通气装置外罩构成,该盖主体可拆卸地安装在前述收容室的一侧,该通气装置外罩从该盖主体向前述收容室内凸出,向前述凸轮轴开口,
前述通气装置外罩,在其周围形成多个开口部,同时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在前述油分离器的内侧环状凸片列和外侧环状凸片列之间。 
CN2007101387685A 2006-08-16 2007-08-16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263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22047 2006-08-16
JP2006-222047 2006-08-16
JP2006222047 2006-08-16
JP2007176282 2007-07-04
JP2007-176282 2007-07-04
JP2007176282 2007-07-04
JP2007200680A JP5000419B2 (ja) 2006-08-16 2007-08-01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JP2007-200680 2007-08-01
JP2007200680 2007-08-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6334A CN101126334A (zh) 2008-02-20
CN101126334B true CN101126334B (zh) 2011-05-11

Family

ID=40401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3876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26334B (zh) 2006-08-16 2007-08-16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00419B2 (zh)
CN (1) CN1011263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12231B2 (ja) * 2009-10-19 2014-0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ブリーザ機構付きエンジン
DE102010014546A1 (de) * 2010-04-10 2011-10-13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Brennkraftmaschine
JP5551556B2 (ja) * 2010-09-30 2014-07-1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JP5724357B2 (ja) * 2010-12-16 2015-05-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CN102322369A (zh) * 2011-07-22 2012-01-1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压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结构
CN102434250B (zh) * 2011-11-23 2013-11-2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曲轴箱通风的油气分离结构的运作方法
JP2014055520A (ja) * 2012-09-11 2014-03-27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KR102454615B1 (ko) * 2015-11-04 2022-10-14 현대두산인프라코어(주) 임팩터 타입 브리더
CN106378338B (zh) * 2016-11-06 2022-08-26 浙江双鸟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起重链条去油机
FR3111943B1 (fr) * 2020-06-24 2022-07-15 Renault Sas Ensemble comportant un arbre a cames et un separateur d’huile par centrifugation porte par cet arbr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2420A (zh) * 2001-10-12 2003-04-2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漏气的油分离器
CN1782335A (zh) * 2004-11-29 2006-06-07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油分离结构与内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411A (en) * 1980-06-06 1982-01-07 Yamaha Motor Co Ltd Oil separator for blow-by gas
JPS5977019A (ja) * 1982-10-22 1984-05-02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ブリ−ザ装置
JPS62188509U (zh) * 1986-05-23 1987-12-01
JPH04153514A (ja) * 1990-10-17 1992-05-27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ブローバイガスのオイル分離装置
JP2006037884A (ja) * 2004-07-28 2006-02-09 Yamato Hatsudoki Kk レース艇用船外機のブローバイガスに対するオイル分離機構
DE102005042725A1 (de) * 2004-09-23 2006-04-27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xialzyklon als Ölnebelabscheider eines Kraftfahrzeug-Verbrennungsmotors
DE502006007644D1 (de) * 2005-05-10 2010-09-23 Mahle Int Gmbh In eine axial hohle welle eines verbrennungsmotors integrierte zentrifugal-ölnebelabscheiderein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2420A (zh) * 2001-10-12 2003-04-2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漏气的油分离器
CN1782335A (zh) * 2004-11-29 2006-06-07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油分离结构与内燃机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3-15450A 1988.01.22
JP特开2006-37884A 2006.02.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30580A (ja) 2009-02-12
CN101126334A (zh) 2008-02-20
JP5000419B2 (ja) 2012-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6334B (zh)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N101509408B (zh)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AU2010302109B2 (en) Four-cycle engine, bush cutter and engine-driven tool having same
CN101086227A (zh) 设置有带驱动式传动机构的立式内燃机
CN101749078B (zh) 发动机的润滑油冷却构造
CN1196851C (zh) V型内燃机
JP4207047B2 (ja) 内燃機関のカムシャフト支持構造
CN100366948C (zh) 发动机的平衡装置
CN101194094B (zh) 发动机的气液分离装置
JP4439972B2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KR100428497B1 (ko) 4사이클 엔진의 밸브작동기구
EP2017499A2 (en) Engine
JP2014070535A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CN102713176B (zh) 四冲程发动机
JP2000337123A (ja) エンジン装置
JP2001082119A (ja) 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4275479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及び該エンジンを搭載した自動二輪車
JP2007192106A (ja) 内燃機関のカムシャフト支持構造
KR20020081203A (ko) 버티컬 엔진
KR101273031B1 (ko) 차량 디젤엔진용 크로즈드 크랭크케이스 벤틸레이션
JP2003293723A (ja) ドライサンプ式エンジン
JP2004190670A (ja) 内燃機関
JP2002070950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ランサ装置
JP2001289118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JP2005069169A (ja) 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

Termination date: 201808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