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0601A - 重发控制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 Google Patents

重发控制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20601A
CN101120601A CNA2006800050409A CN200680005040A CN101120601A CN 101120601 A CN101120601 A CN 101120601A CN A2006800050409 A CNA2006800050409 A CN A2006800050409A CN 200680005040 A CN200680005040 A CN 200680005040A CN 101120601 A CN101120601 A CN 1011206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grouping
required time
repeating transmission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050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须增淳
鹿山英则
芳贺宏贵
星野正幸
中胜义
山崎纯也
木村良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206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06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能够进行更有效率的通信的重发控制方法、基站和移动台。在由基站(100)以及移动台(200)构成的通信系统中,获得直至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并基于该所需时间,进行变更发送分组的重发和切换的执行顺序的重发控制。由此,在推测重发即将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完全由切换源系统进行重发而能够不浪费在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处理中所使用的通信资源,在推测重发将暂时持续的情况下,虽然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所使用的通信资源被浪费,但是由于能够由切换目的地系统分配最合适的MCS等并重新发送,所以能够进行高效率的通信。

Description

重发控制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涉及适用自动重发请求的重发控制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背景技术
作为差错控制技术的一种有自动重发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以下称为ARQ)。该ARQ通过双向的传输路径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首先,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包含的码字的分组,该码字为对信息位实施差错检测编码而生成的码字,在接收端进行差错的检测。在接收数据中未检测出差错的情况下,接收端向发送端发回用于意指已正确接收的接收确认信号(Positive Acknowledgment:ACK,以下有时称为ACK),在接收数据中检测出差错的情况下,接收端向发送端发回重发请求信号(NegativeAcknowledgment:NACK,以下有时称为NACK)。发送端接收到NACK后重发相同的分组。直至接收到ACK为止,发送端重复相同的分组的重发。通过该ARQ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数据传输。
在基于该ARQ进行差错控制的中途发生切换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在切换源中废弃应重发的分组,在切换目的地发送与其相同的分组,从而减少了吞吐量。
鉴于该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考虑到切换的可能性,如果存在切换的可能性,通过限制进行重发的处理数,减少重发分组来防止由于切换时的重发分组的“废弃和重发”所引起的吞吐量的降低的通信系统等。
【专利文献1】特开2004-806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通信系统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吞吐量,但是由于使用所谓“切换的可能性”的不安定因子来进行控制,所以未能确实地消除由重发数据的“废弃和重发”所造成的浪费。因此,很难说实现了十分高效率的通信。
本发明的目的为鉴于上述各点,而提供能够进行更加高效率的通信的重发控制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重发控制方法包括,获得直至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的步骤,以及根据所述所需时间,变更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与切换的执行顺序的步骤。
发明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进行更加高效率的通信的重发控制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由图1的基站和图2的移动台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由图1的基站和图2的移动台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其他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用于说明由图5的基站和图6的移动台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由图5的基站和图6的移动台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其他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以及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相同构成要素赋予相同标号,由于其说明重复,因此省略。
各个实施方式都是与适用自动重发控制(ARQ)的通信系统中的“系统之间的切换”有关的实施方式。而且,在实施方式中,“系统之间的切换”例如包含无线访问方式彼此不同的系统之间的切换、覆盖的小区不同的基站之间的切换以及相同小区内的扇区之间的切换。在本说明书中,虽然使用相同小区内的扇区之间的切换来说明,但是不限于此。
(实施方式1)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包括RF接收单元111、解调单元112、纠错解码单元113、分离单元114、纠错编码单元115、调制单元116、RF发送单元117、RF接收单元121、解调单元122、纠错解码单元123、分离单元124、纠错编码单元125、调制单元126、RF发送单元127、控制单元130以及分组生成单元140。而且,控制单元130包括阈值判定处理单元131、分组发送控制单元132以及切换控制单元133。
这些构成要素可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包括RF接收单元111、解调单元112、纠错解码单元113、分离单元114、纠错编码单元115、调制单元116以及RF发送单元117,系统2包括RF接收单元121、解调单元122、纠错解码单元123、分离单元124、纠错编码单元125、调制单元126以及RF发送单元127。而且由系统1和系统2共用控制单元130以及分组生成单元140。该系统1和系统2所覆盖的扇区彼此不同。另外,在这里为了简化说明,对系统为两个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系统也可为两个以上。
系统1接收的接收信号由RF接收单元111、解调单元112以及纠错解码单元113实施规定的处理后,被传输到分离单元114。
分离单元114分离包含在纠错处理后的接收信号中的各种信息,分配给应输出的功能单元。
纠错编码单元115对来自后述的控制单元130以及分组生成单元140的输出信息实施纠错编码处理。该纠错编码处理后的信号由调制单元116以及RF发送单元117实施规定的处理后,通过天线被发送。另外,系统2基本上由与系统1相同的结构构成。
控制单元130输入来自分离单元114的ACK/NACK信息以及切换请求信息,使用能够作为与直至重发处理完成为止所需时间对应的指标(“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利用的“规定的重发次数的信息”来进行阈值判定,并根据该判定结果控制重发处理与切换处理的执行顺序。
在该控制单元130中,输入表示NACK的ACK/NACK信息(以下,有时仅称为“NACK”)后,阈值判定处理单元131求由系统预先设定的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来作为“规定的重发次数的信息”,即求将与所输入的ACK/NACK信息对应的分组的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然后,将该所求得的值与规定的阈值相比较而生成比较结果信息。
分组发送控制单元132对分组生成单元140输出分组输出命令信号,并控制与保存在分组生成单元140所具有的存储器中的分组输出命令信号对应的分组(新发送分组以及重发分组)的输出。另外,分组发送控制单元132接收到作为重发请求的NACK后,输出有关重发分组的分组输出命令信号。
切换控制单元133根据切换请求信息对分组生成单元140发送分组发送目的地信息,并在系统1以及系统2之间切换来自分组生成单元140的输出分组的发送目的地,即进行切换的控制。而且,在进行切换时,对切换前(源)的系统发送切换报告信息,该切换报告信息为用于向分组的接收端报告进行切换的意旨(包含切换目的地系统的识别信息)的信息。
详细而言,在控制单元130中输入切换请求信息后,基于由阈值判定处理单元131所生成的比较结果信息,切换控制单元133和分组发送控制单元132共同协作来控制重发处理和切换处理的执行顺序。具体而言,在比较结果信息表示将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比规定的阈值大时,先执行重发处理后执行切换。即在推测直至重发处理完成为止不太耗费时间时,由切换前(切换源)的系统完成重发处理。另外,重发处理的完成能够通过从重发分组的接收端发回的表示ACK的ACK/NACK信息(以下,有时仅称为“ACK”)来确认。
另一方面,在比较结果信息表示将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为规定的阈值以下时,先执行切换后执行重发处理。即在推测直至重发处理完成为止还相当耗费时间时,由切换后(切换目的地)的系统进行重发处理。这里所说明的控制单元130中的处理称为“阈值判定处理”。
分组生成单元140从所输入的发送数据生成分组并保存在存储器中。而且,分组生成单元140对与分组发送目的地信息对应的系统发送分组,该分组为与来自控制单元130的分组输出命令信号对应的分组。
如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200包括RF接收单元201、解调单元202、纠错解码单元203、分离单元204、无线质量测量单元205、切换请求控制单元206、差错检测单元207、ACK/NACK信息生成单元208、复用单元209、纠错编码单元210、调制单元211以及RF发送单元212。
移动台200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信号,由RF接收单元201、解调单元202以及纠错解码单元203实施规定的处理。此时的各个构成要素中,基于从分离单元204输入的切换报告信息,从与当前的通信对象的切换源系统对应的设定状态切换为与切换目的地系统对应的设定状态。
分离单元204分离包含在纠错处理后的接收信号中的各种信息,分配给应输出的功能单元。具体而言,将切换报告信息输出到RF接收单元201、解调单元202以及纠错解码单元203。
此外,无线质量测量单元205使用来自解调单元202的输出信号,测量与基站100的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线质量。作为用于无线质量测量的信号例如能够使用从基站100的各个系统发送的导频信号。
切换请求控制单元206比较由无线质量测量单元205所测量的无线质量信息,在与切换目的地系统之间的无线质量比切换源系统好的情况下,生成切换请求信息并输出到复用单元209。
差错检测单元207对从分离单元204接受的接收数据进行差错检测处理,并将差错检测结果输出到ACK/NACK信息生成单元208。
ACK/NACK信息生成单元208根据差错检测结果生成ACK或NACK,并输出到复用单元209。
复用单元209输入切换请求信息以及ACK/NACK信息,并输出到纠错编码单元210。
来自复用单元209的输出信号由纠错编码单元210、调制单元211以及RF发送单元212实施规定的处理,并通过天线发送到基站100。
接着,参照图3说明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100和移动台200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这里,说明进行从系统1至系统2的“系统之间的切换”的情况。
在步骤ST1001以及步骤ST1002,基站100的系统1进行对移动台200的分组发送处理。
在步骤ST1003,移动台200进行分组的接收处理。此时假设在差错检测单元207在该分组中检测出差错。
这样一来在步骤ST1004,在移动台200由ACK/NACK信息生成单元208生成NACK,并对基站100发送。
此外,在步骤ST1005,移动台200使用从基站100的各个系统发送的导频信号来测量无线质量。但是,该无线质量测量一直在进行。此外,假设在这里由于系统1的接收质量比系统2的接收质量好,所以在切换请求控制单元206判断为不请求切换。
在步骤ST1006以及步骤ST1007,因为是未接收到切换请求信号的状态,接收到NACK的基站100的系统1基于NACK进行分组的重发处理。
在步骤ST1008,移动台200进行重发分组的接收处理。这里也假设在分组中又检测到差错。
在步骤ST1009,移动台200对基站100再次发送NACK。
假设在步骤ST1010中的接收质量的测量结果为系统2比系统1好时,在步骤ST1011,移动台200对基站100的系统1发送切换请求信息。
在步骤ST1012,基站100接收切换请求信息后,进行上述的“阈值判定处理”。这里,假设为,将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比规定的阈值大,推测直至重发处理完成为止不太耗费时间。因此,由切换前(切换源)的系统完成重发处理。另外,使用图4后述表示将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在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
在步骤ST1013以及步骤ST1014,在基站100由切换源的系统1进行分组的重发处理。
在步骤ST1015,移动台200进行重发分组的接收处理。此时,假设在分组中未检测出差错。
这样一来在步骤ST1016,移动台200为了通知已成功接收的情况而向基站100发送ACK。
基站100从移动台200接收ACK后能够了解重发处理已完成。
然后,基站100对移动台200发送切换报告信息(步骤ST1017),同时进行切换到系统2的处理。
然后,在切换后,进行新的分组的发送处理(步骤ST1018、步骤ST1019)。
在步骤ST1020,移动台200进行该分组的接收处理。
在步骤ST1021,移动台200由于在接收的分组中未检测到差错,所以对基站100发送ACK。另外,在重发次数达到最大重发次数的情况下,即将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为1的情况下,也可执行切换,在切换目的地系统执行重发。
如图4所示,在步骤ST1012的“阈值判定处理”中,在表示将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在规定的阈值以下时,基站100在进行重发处理前,对移动台200发送切换报告信息(步骤ST1101),同时进行切换到系统2的处理。
然后,在步骤ST1102以及步骤ST1103,基站100的系统2进行分组的发送处理(考虑到切换前的发送处理之后其等同于重发处理),该分组为在切换前未能由系统1对移动台200正确发送的分组。
在步骤ST1104,移动台200进行该分组的接收处理。
在步骤ST1105,移动台200由于在接收的分组中未检测出差错,所以对基站100发送ACK。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利用将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作为“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使用重发次数本身。此外,对各个MCS(Modulation Coding Scheme)、CQI(Channel QualityIndicator)或接收质量等求直至分组被正确发送为止的“平均重发次数”,将重发次数除以与当前的MCS、CQI或接收质量对应的“平均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来使用也可。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以扇区之间的切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基站之间的切换也能够如上述适用上述控制。此时,上述说明中的基站100由两个基站以及一个基站控制装置构成。而且,例如,将上述系统1装载在一方的基站,将系统2装载在另一方的基站,并将控制单元装载在基站控制装置。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以下行的分组通信为例进行了重发控制的说明,但是该重发控制也可适用于上行的分组通信。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在由基站100以及移动台200构成的通信系统中,获得直至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基于该所需时间,进行变更发送分组的重发和切换的执行顺序的重发控制。
而且,该执行顺序的变更为,所需时间在规定的阈值以上时,在切换源系统中完成发送分组的重发,在这之后执行切换,所需时间低于规定的阈值时,在切换目的地系统中进行用于执行发送分组的重发的重发控制。
由此,在推测重发即将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完全由切换源系统进行重发而能够不浪费在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处理中所使用的通信资源,在推测重发将暂时持续的情况下,虽然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所使用的通信资源被浪费,但是由于能够由切换目的地系统分配最合适的MCS等并重新发送,所以能够进行高效率的通信。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基站100中设置有生成发送分组并保存该发送分组的分组生成单元140和基于来自移动台200的重发请求控制发送分组的重发且基于来自移动台200的切换请求控制系统之间的切换的控制单元130,控制单元130基于直至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变更发送分组的重发和切换的执行顺序。
由此,在推测重发即将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完全由切换源系统进行重发而能够不浪费在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处理中所使用的通信资源,在推测重发将暂时持续的情况下,虽然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所使用的通信资源被浪费,但是由于能够由切换目的地系统分配最合适的MCS等并重新发送,所以可实现能够进行高效率通信的基站。
此外,通过利用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从而能够简化判定处理。此外,通过使用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即使在最大重发次数设定为不同的通信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也能够用统一了的方法来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此外,通过使用将重发次数除以与当前的MCS、CQI或接收质量对应的“平均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从而能够更加正确地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基站100进行分组的重发处理和切换处理的执行顺序的变更控制,而在实施方式2中,移动台通过控制切换请求的发送和重发请求的发送的执行顺序来进行重发处理和切换处理的执行顺序的变更控制。
如图5所示的基站300具有控制单元310。该控制单元310具有分组发送控制单元311和切换控制单元312。
分组发送控制单元311对分组生成单元140输出分组输出命令信号,并控制与保存在分组生成单元140所具有的存储器中的分组输出命令信号对应的分组(新发送分组以及重发分组)的输出。另外,分组发送控制单元311接收到作为重发请求的NACK后,输出有关重发分组的分组输出命令信号。
切换控制单元312根据切换请求信息对分组生成单元140发送分组发送目的地信息,并在系统1以及系统2之间切换来自分组生成单元140的输出分组的发送目的地,即进行切换的控制。然后,在进行切换时,对切换前(源)的系统发送切换报告信息,该切换报告信息为用于向分组的接收端报告的进行切换的意旨(包含切换目的地系统的识别信息)的信息。
如图6所示,移动台400包括具有阈值判定处理单元402以及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的控制单元401和ACK/NACK信息生成单元404。
在差错检测单元207中的差错检测的结果为从基站300发送的分组中有差错的情况下,阈值判定处理单元402求由系统预先设定的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来作为“规定的重发次数的信息”,即求将由差错检测单元207检测出差错的分组的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然后,将该所求得的值与规定的阈值相比较而生成比较结果信息并输出到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也就是说,所接收的分组中有差错而有必要进行重发请求时,将“规定的重发次数的信息”输入到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
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比较由无线质量测量单元205所测量的无线质量信息,在与切换目的地系统之间的无线质量比切换源系统好的情况(有必要切换的情况)下,生成切换请求信息。然后,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控制切换请求信息的输出和来自ACK/NACK信息生成单元404的NACK的输出即重发请求的输出的顺序。
具体而言,在阈值判定处理单元402的输出信息的所示的值在规定的阈值以上,且有切换的必要并保存了生成的切换请求信息的情况下,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对ACK/NACK信息生成单元404输出重发请求输出命令信号,该重发请求输出命令信号为命令发送作为重发请求的NACK的信号。然后,能够正确接收根据该重发请求而从基站300发送的分组时,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将切换请求信息输出到复用单元209。另外,在达到最大请求次数的情况下,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也将切换请求信息输出到复用单元209。
此外,在阈值判定处理单元402的输出信息的所示的值低于规定的阈值,且,有切换的必要并保存了生成的切换请求信息的情况下,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将切换请求信息输出到复用单元209。
也就是说,在推测直至重发处理完成为止不太耗费时间时,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进行在向基站300发送切换请求信息前完成重发处理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推测直至重发处理完成为止还相当耗费时间时,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进行首先发送切换请求信息并执行切换处理的控制。
接着,参照图7说明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300和移动台400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这里,说明进行从系统1至系统2的“系统之间的切换”的情况。
在步骤ST1201以及步骤ST1202,基站300的系统1进行对移动台400的分组发送处理。
在步骤ST1203,移动台400进行分组的接收处理。此时假设在差错检测单元207在该分组中检测到差错。
在步骤ST1204,移动台400进行阈值判定处理。
在步骤ST1205,移动台400使用从基站300的各个系统发送的导频信号来测量无线质量。但是,该无线质量测量一直在进行。此外,假设在这里由于系统1的接收质量比系统2的接收质量好,所以在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判断为不请求切换。
然后,由于此时没有必要进行切换所以不考虑阈值判定处理的结果,在步骤ST1206移动台400对基站300发送NACK。
在步骤ST1207以及步骤ST1208,基于NACK,基站300的系统1进行分组的重发处理。
在步骤ST1209,移动台400进行分组的接收处理。此时假设在差错检测单元207在该分组中检测到差错。
在步骤ST1210,移动台400进行阈值判定处理。然后,假设为,此时将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比规定的阈值大,推测直至重发处理完成为止不太耗费时间。另外,使用图8后述表示将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在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
在步骤ST1211,移动台400使用从基站300的各个系统发送的导频信号来测量无线质量。但是,假设此时由于系统2的接收质量比系统1的接收质量好,所以在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判断为请求切换。
然后,此时有必要进行切换,且阈值判定处理单元402的输出信息所示的值在规定的阈值以上,所以移动台400不输出切换请求信息而对基站300的系统1发送NACK(步骤ST1212)。
在步骤ST1213以及步骤ST1214,在基站300由系统1进行分组的重发处理。
在步骤ST1215,移动台400进行重发分组的接收处理。此时,假设在分组中未检测到差错。
这样一来在步骤ST1216,移动台400为了通知已成功接收的情况而向基站300发送ACK。
因为在步骤ST1211已生成切换请求信息,所以进而在步骤ST1217,对基站300的系统1发送该切换请求信息。
基站300对移动台400发送切换报告信息(步骤ST1218),同时进行切换到系统2的处理。
然后,在切换后,进行新的分组的发送处理(步骤ST1219、步骤ST1220)。另外,在重发次数达到最大重发次数的情况下,即将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为1的情况下,也可执行切换,在切换目的地系统执行重发。
如图8所示,在步骤ST1210的“阈值判定处理”中,在表示将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在规定的阈值以下时,基站300在进行重发处理前,对移动台400发送切换请求信息(步骤ST1301)。
接收切换请求信息后,基站300对移动台400发送切换报告信息(步骤ST1302),同时进行切换到系统2的处理。
然后,在步骤ST1304以及步骤ST1305,基站300的系统2进行分组的发送处理(考虑到切换前的发送处理之后其等同于重发处理),该分组为在切换前未能由系统1对移动台400正确发送的分组。
在步骤ST1306,移动台400进行该分组的接收处理。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利用将重发次数除以最大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作为“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使用重发次数本身。此外,对各个MCS、CQI或接收质量等求直至分组被正确发送为止的“平均重发次数”,将重发次数除以与当前的MCS、CQI或接收质量对应的“平均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来使用也可。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以下行的分组通信为例进行了重发控制的说明,但是该重发控制也可适用于上行的分组通信。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2,在由基站300以及移动台400构成的通信系统中,获得直至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基于该所需时间,进行变更发送分组的重发和切换的执行顺序的重发控制。
而且,该执行顺序的变更为,所需时间在规定的阈值以上时,在切换源系统中完成发送分组的重发,在这之后执行切换,所需时间低于规定的阈值时,在切换目的地系统中进行用于执行发送分组的重发的重发控制。
由此,在推测重发即将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完全由切换源系统进行重发而能够不浪费在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处理中所使用的通信资源,在推测重发将暂时持续的情况下,虽然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所使用的通信资源被浪费,但是由于能够由切换目的地系统分配最合适的MCS等并重新发送,所以能够进行高效率的通信。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2,移动台400中设置有测量与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线质量的无线质量测量单元205、基于所接收的分组的差错检测结果来生成分组的重发请求信号的ACK/NACK信息生成单元404、基于所测量的无线质量来生成系统之间切换的请求的切换请求信号的切换请求控制单元403以及基于直至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来变更发送分组的重发请求信号的发送和切换请求信号的发送的执行顺序的控制单元401。
由此,在推测重发即将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完全由切换源系统进行重发而能够不浪费在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处理中所使用的通信资源,在推测重发将暂时持续的情况下,虽然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所使用的通信资源被浪费,但是由于能够由切换目的地系统分配最合适的MCS等并重新发送,所以可实现能够进行高效率通信的移动台。
此外,通过利用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从而能够简化判定处理。此外,通过使用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即使在最大重发次数设定为不同的通信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也能够用统一了的方法来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此外,通过使用将重发次数除以与当前的MCS、CQI或接收质量对应的“平均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从而能够更加正确地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
(实施方式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使用能够作为与直至重发处理完成为止所需时间对应的指标(“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利用的“规定的重发次数的信息”来进行阈值判定,并根据该判定结果控制重发处理与切换处理的执行顺序。对此,在实施方式3中,特别以用H-ARQ(Hybrid-ARQ)作为自动重发控制方式为前提,基于“软NACK(soft NACK)”进行阈值判定,并根据该判定结果进行执行顺序的控制。这里“软NACK”是指表示此后有多少程度可能接收成功的指标,并能够通过合成所有的接收到相同分组时(包含初始发送时和重发时)的接收质量来求它。也就是说,能够将“软NACK”作为“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来使用。
如图9所示的基站500包括具有阈值判定处理单元511的控制单元510。
在控制单元510中,输入“软NACK”后,阈值判定处理单元511将作为“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软NACK”与规定的阈值比较并生成比较结果信息。
如图10所示的移动台600具有ACK/NACK信息生成单元601。该ACK/NACK信息生成单元601与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200的ACK/NACK信息生成单元208不同,使用无线质量测量单元205的测量信息生成“软NACK”来代替生成NACK。作为该“软NACK”,例如能够使用将接收到相同分组时(包含初始发送时和重发时)的接收功率与噪音功率的比相加后的“总接收功率与噪音功率比”。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3,基站500中设置有生成发送分组并保存该发送分组的分组生成单元140和基于来自移动台600的重发请求控制发送分组的重发且基于来自移动台600的切换请求控制系统之间的切换的控制单元510,控制单元510基于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变更发送分组的重发和切换的执行顺序。
而且,在基站500中,适用H-ARQ作为发送分组的重发控制方式,控制单元510将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相同分组的接收功率与噪音功率比依次相加而得到的总接收功率与噪音功率比在阈值以上时,在切换前进行发送分组的重发。
由此,由于利用总接收功率与噪音功率比作为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所以能够更加正确地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
本发明的重发控制方法的第1形态为,获得直至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基于所述所需时间,变更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和切换的执行顺序。
本发明的重发控制方法的第2形态为,所述所需时间在规定的阈值以上时,在切换源系统中完成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并在这之后执行所述切换,所述所需时间低于规定的阈值时,在切换目的地系统中执行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
根据这些方法,在推测再稍经过一点时间重发将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完全由切换源系统进行重发而能够不浪费在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处理中所使用的通信资源,在推测重发将暂时持续的情况下,虽然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所使用的通信资源被浪费,但是由于能够由切换目的地系统分配最合适的MCS等并重新发送,所以能够进行高效率的通信。
本发明的重发控制方法的第3形态为,作为与所述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重发次数、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或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在阈值以下时,变更所述执行顺序,以使在所述切换前执行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
根据该方法,通过利用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从而能够简化判定处理。此外,通过使用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即使在最大重发次数设定为不同的通信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也能够用统一了的方法来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此外,通过使用将重发次数除以与当前的MCS、CQI或接收质量对应的“平均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从而能够更加正确地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第1形态为具有移动台,和有多个与所述移动台之间进行通信的不同的系统的基站的通信系统,其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基站具有基于来自所述移动台的重发请求控制发送分组的重发的发送控制单元和基于来自所述移动台的切换请求控制所述系统之间的切换的切换控制单元,并基于直至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变更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和所述切换的执行顺序。
根据该结构,在推测重发即将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完全由切换源系统进行重发而能够不浪费在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处理中所使用的通信资源,在推测重发将暂时持续的情况下,虽然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所使用的通信资源被浪费,但是由于能够由切换目的地系统分配最合适的MCS等并重新发送,所以能够进行高效率的通信。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第2形态采用以下结构:作为与所述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重发次数、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或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在阈值以下时,在所述切换前执行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从而能够简化判定处理。此外,通过使用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即使在最大重发次数设定为不同的通信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也能够用统一了的方法来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此外,通过使用将重发次数除以与当前的MCS、CQI或接收质量对应的“平均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从而能够更加正确地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
本发明的基站的第1形态为有多个与移动台之间进行通信的不同的系统的基站,其采用以下的结构,包括:分组生成单元,生成发送分组并保存该发送分组;以及控制单元,基于来自所述移动台的重发请求控制发送分组的重发、且基于来自所述移动台的切换请求控制所述系统之间的切换,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直至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变更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和所述切换的执行顺序。
根据该结构,在推测再稍经过一点时间重发将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完全由切换源系统进行重发而能够不浪费在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处理中所使用的通信资源,在推测重发将暂时持续的情况下,虽然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所使用的通信资源被浪费,但是由于能够由切换目的地系统分配最合适的MCS等并重新发送,所以能够进行高效率的通信。
本发明的基站的第2形态采用以下结构:作为与所述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由重发次数、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或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在阈值以下时,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切换前执行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从而能够简化判定处理。此外,通过使用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即使在最大重发次数设定为不同的通信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也能够用统一了的方法来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此外,通过使用将重发次数除以与当前的MCS、CQI或接收质量对应的“平均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从而能够更加正确地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
本发明的基站的第3形态采用以下的结构:用H-ARQ作为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控制方式,在作为与所述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将相同分组的接收功率与噪音功率比依次相加而得到的总接收功率与噪音功率比在阈值以下时,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切换前执行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总接收功率与噪音功率比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所以能够更加正确地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
本发明的移动台的第1形态为能够与多个系统进行通信的移动台,其采用以下的结构,包括:无线质量测量单元,测量与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线质量;生成单元,基于所接收的分组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所述分组的重发请求信号;信号生成单元,根据所述无线质量,生成所述系统之间切换的请求的切换请求信号;以及控制单元,基于直至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变更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请求信号的发送和所述切换请求信号的发送的执行顺序。
根据该结构,在推测重发即将完成的情况下,通过完全由切换源系统进行重发而能够不浪费在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处理中所使用的通信资源,在推测重发将暂时持续的情况下,虽然那之前为止的发送/重发所使用的通信资源被浪费,但是由于能够由切换目的地系统分配最合适的MCS等并重新发送,所以能够进行高效率的通信。
本发明的移动台的第2形态采用以下结构:作为与所述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重发次数、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或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在阈值以下时,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切换请求信号的发送前执行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请求信号的发送。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从而能够简化判定处理。此外,通过使用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即使在最大重发次数设定为不同的通信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也能够用统一了的方法来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此外,通过使用将重发次数除以与当前的MCS、CQI或接收质量对应的“平均重发次数”而得到的值(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作为与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从而能够更加正确地把握重发处理的进展程度。
本说明书基于2005年2月15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05-037812。其内容全部包括于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重发控制方法、基站以及移动台作为能够进行更有效率的通信的技术是有效的。

Claims (8)

1.一种重发控制方法,包括:
获得直至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的步骤;以及
基于所述所需时间,变更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和切换的执行顺序的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发控制方法,其中,变更所述执行顺序的步骤包括:
所述所需时间在规定的阈值以上时在切换源系统完成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并在这之后执行所述切换的步骤,
所述所需时间低于规定的阈值时在切换目的地系统执行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的步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发控制方法,其中,在变更所述执行顺序的步骤中,作为与所述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重发次数、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或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在阈值以下时,进行变更以使在所述切换前执行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
4.一种基站,其为具有多个在与移动台之间进行通信的不同的系统的基站,包括:
分组生成单元,生成发送分组并保存该发送分组;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来自所述移动台的重发请求控制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而且基于来自所述移动台的切换请求控制所述系统之间的切换,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直至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变更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和所述切换的执行顺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其中,作为与所述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重发次数、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或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在阈值以下时,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切换前执行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其中,用H-ARQ作为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控制方式,在作为与所述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将相同分组的接收功率与噪音功率比依次相加而得到的总接收功率与噪音功率比在阈值以下时,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切换前执行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
7.一种移动台,其为能够与多个系统进行通信的移动台,包括:
无线质量测量单元,测量与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线质量;
生成单元,基于所接收的分组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所述分组的重发请求信号;
信号生成单元,根据所述无线质量,生成所述系统之间切换的请求的切换请求信号;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直至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完成为止的所需时间,变更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请求信号的发送和所述切换请求信号的发送的执行顺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台,其中,作为与所述所需时间对应的完成重发所需时间指标的、重发次数、由最大重发次数进行了归一化的重发次数、或由平均重发次数进行归一化的重发次数在阈值以下时,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切换请求信号的发送前执行所述发送分组的重发请求信号的发送。
CNA2006800050409A 2005-02-15 2006-01-19 重发控制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Pending CN1011206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37812/2005 2005-02-15
JP2005037812A JP4768283B2 (ja) 2005-02-15 2005-02-15 再送制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移動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0601A true CN101120601A (zh) 2008-02-06

Family

ID=36916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050409A Pending CN101120601A (zh) 2005-02-15 2006-01-19 重发控制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11804B2 (zh)
EP (1) EP1845737A4 (zh)
JP (1) JP4768283B2 (zh)
CN (1) CN101120601A (zh)
WO (1) WO20060878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06029B1 (ko) * 2007-12-29 2014-06-11 알까뗄 루슨트 반―그룹화 및 통계적 멀티플렉싱을 기반으로 한 영구적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장치
EP2434805B1 (en) * 2009-05-21 2017-08-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and wireless base station
JP2011041018A (ja) * 2009-08-11 2011-02-24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通信端末
TWI483117B (zh) * 2010-09-29 2015-05-01 Toshiba Kk 用於執行命令之裝置、主機控制器及用於執行命令之系統
KR101460329B1 (ko) * 2012-02-14 2014-11-14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자원의 배타적 할당을 고려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그 장치
EP2845412B1 (en) * 2012-05-03 2017-07-12 Huawei Technologies Sweden AB Optimizing parameter settings for handover of terminals on a common transportation platform
US9674730B2 (en) * 2012-08-31 2017-06-06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nd processing a retransmitted data packet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9065763B2 (en) 2013-03-15 2015-06-23 Schweitzer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Transmission of data over a low-bandwidth communication channel
US9270109B2 (en) * 2013-03-15 2016-02-23 Schweitzer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Exchange of messages between devices in an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US9620955B2 (en) 2013-03-15 2017-04-11 Schweitzer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data state change information between devices in an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WO2014189490A1 (en) * 2013-05-20 2014-11-27 Nokia Corporation Indication of tdm extension pattern for dual connectivity
US10750561B2 (en) * 2017-04-14 2020-08-18 Motorola Mobility Llc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initiating a radio link abandonment in advance of a radio link failure
US10341907B1 (en) * 2018-04-13 2019-07-02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ulti-network wireless management and transport selection
US11924824B2 (en) * 2018-09-20 2024-03-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cheduling information related to V2X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method
US10819727B2 (en) 2018-10-15 2020-10-27 Schweitzer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Detecting and deterring network attac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05669A (ja) * 1996-01-24 1997-08-05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方法
US5901226A (en) * 1996-12-30 1999-05-04 Motorola,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utomatic handoff
JP3351277B2 (ja) * 1997-01-30 2002-11-2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回線切替方法
JP2000069557A (ja) * 1998-08-19 2000-03-03 Toshiba Corp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とその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US7293107B1 (en) * 1998-10-09 2007-11-06 Netmotion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mobile and other intermittent connectivity in a computing environment
JP2000354267A (ja) * 1999-04-07 2000-12-19 Toshiba Corp ハンドオーバ要求機能を備えた移動通信端末装置、ハンドオーバ制御装置、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及び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を記憶した記憶媒体
JP3836667B2 (ja) * 2000-10-02 2006-10-25 株式会社東芝 移動通信端末装置とその制御回路、ハンドオフ制御方法及びハンドオフ制御プログラム
JP3878405B2 (ja) * 2000-10-02 2007-02-07 株式会社東芝 移動通信端末装置
EP1253736A3 (en) * 2001-04-26 2003-12-10 NTT DoCoMo, Inc. Data link transmission control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WO2003044989A1 (en) * 2001-11-19 2003-05-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453338B1 (en) * 2001-11-30 2009-06-17 Fujitsu Limited Packet data resending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2003209576A (ja) * 2002-01-15 2003-07-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マルチキャスト通信方法及びそのシステム
JP4139647B2 (ja) 2002-08-07 2008-08-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ハンドオーバ方法、基地局および移動局
JP2004080259A (ja) * 2002-08-14 2004-03-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パケット通信方法
JP2004080235A (ja) * 2002-08-14 2004-03-11 Nec Corp セルラシステム、移動局、基地局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送信電力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JP4014971B2 (ja) 2002-08-21 2007-11-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EP1549097A1 (en) * 2003-02-18 2005-06-29 Fujitsu Limited Radio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568160B (zh) * 2003-06-19 2016-09-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基站装置和移动通信系统
WO2005009069A1 (en) * 2003-07-10 2005-01-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 link management based on retransmission request performance
HUE049792T2 (hu) * 2003-08-25 2020-10-28 Signal Trust For Wireless Innovation Javított uplink mûködés puha hívásátadásnál
JP4446338B2 (ja) * 2004-03-22 2010-04-07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再送要求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受信機
CN101785215B (zh) * 2007-08-13 2014-12-10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切换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68283B2 (ja) 2011-09-07
US20090052392A1 (en) 2009-02-26
JP2006229320A (ja) 2006-08-31
EP1845737A4 (en) 2012-03-28
EP1845737A1 (en) 2007-10-17
WO2006087883A1 (ja) 2006-08-24
US8711804B2 (en) 2014-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0601A (zh) 重发控制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US1126578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via a plurality of cells
KR101228455B1 (ko) 핸드오버 시에 노드 b를 조정하여 강화된 업링크 전송을 지원하기 위한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EP1557968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witching between asynchronous and synchronous HARQ retransmission modes
CN101129013A (zh) 重发控制方法以及无线通信装置
US20060165189A1 (en) Adaptive modulation scheme and coding rate control method
KR20080044679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과 이를 위한 무선망
KR20090019122A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고속 공용 제어 채널을 사용하지 않은경우를 위한 메모리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KR20050106275A (ko) 부호 분할 다중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데이터재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