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8358B - 液晶显示器和平板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器和平板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18358B
CN101118358B CN2007101382910A CN200710138291A CN101118358B CN 101118358 B CN101118358 B CN 101118358B CN 2007101382910 A CN2007101382910 A CN 2007101382910A CN 200710138291 A CN200710138291 A CN 200710138291A CN 101118358 B CN101118358 B CN 1011183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electrode
district
electrode
grid line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382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18358A (zh
Inventor
许承铉
李栢远
丁采佑
田尚益
洪权三
崔相虔
李庸羽
金容照
孙贤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18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83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183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83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4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having more than one switching element per pixe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防止光泄漏的液晶显示器(LCD),其包括:第一和第二栅线,在水平方向延伸;数据线,与第一和第二栅线绝缘且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交叉;第一和第二薄膜晶体管,分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栅线以及连接到数据线;和像素电极,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的倾角以曲折的方式延伸,且在像素电极延伸的方向被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像素电极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一薄膜晶体管,且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的上和下部分;和第二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二薄膜晶体管,且包括第二区的中间部分,第一区和第二区通过多个连接电极连接,且连接电极的至少一个与第二栅线重叠。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器和平板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LCD),且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出色横向可视性且没有光泄漏的LCD。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是最广泛采用的平板显示器之一。一种LCD包括设置有场产生电极比如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的两个面板、和夹置在其之间的液晶(LC)层。LCD通过将电压施加到场产生电极来在LC层中产生电场来显示图像。施加的电场决定了LC层中LC分子的取向来调整入射光的偏振。 
在LCD中,其中LC分子配向为使得LC分子的长轴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垂直于板的垂直配向(VA)LCD提供了高对比度和宽参考视角。VA LCD的宽视角通过在场产生电极上形成切口和突起来实现。 
然而,由配备有间隙的构图的垂直配向(PVA)LCD显示的图像在接近PVA LCD的横侧面变得更亮,由此减小了横向可视性。为了改善LCD的横向可视性,提出了将像素电极分为一对子像素电极和利用不同的薄膜晶体管(TFT)驱动子像素电极从而子像素电极可以被提供有不同的电压的各种方法。 
为了驱动两个TFT,对于每个像素必须提供两条栅线。在该情形,两条栅线之一设置以横过对应的像素。然而,当设置横过像素的栅线通过间隙暴露时,对应于栅线的暴露部分的液晶的部分受到由栅线产生的电场的影响。一般而言,施加到栅线的栅极截止电压远低于施加到像素区的其他部分的电压。于是,对应于暴露的栅线的液晶层的一部分可以具有与液晶的其他部分不同的配向角度,且因此可以在LCD的驱动的早期阶段出现光泄漏。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液晶显示器(LCD)包括:第一和第二栅线,在水平方向延伸;数据线,与第一和第二栅线绝缘且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交叉;第一和第二薄膜晶体管(TFT),分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栅线以及连接到数据线;和像素电极,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的倾角以曲折的方式延伸,且在像素电极延伸的方向被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像素电极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一TFT且具有第一区和第二区的上和下部分;和第二子像素电极。第二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二TFT,具有第二区的中间部分,且具有邻接所述第一区的横侧面,邻接所述第二区的上部分的下侧的上侧,以及邻接所述第二区的下部分的上侧的下侧。第一区和第二区通过多个连接电极连接,且连接电极的至少一个与第二栅线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有一种LCD,其包括:第一和第二栅线,在水平方向延伸;多个数据互连,包括与第一和第二栅线绝缘且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交叉的数据线、从数据线分出的第一和第二源电极、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源电极分开且面对第一和第二源电极的第一和第二漏电极、和从第二漏电极分出的第三漏电极。第一TFT连接到第一栅线、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第二TFT连接到第二栅线、第二源电极和第二漏电极。像素电极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的倾角以曲折的方式延伸,且在像素电极延伸的方向被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像素电极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一TFT且具有第一区和第二区的上和下部分;和第二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二TFT。第二子像素电极具有第二区的中间部分,且具有邻接所述第一区的横侧面,邻接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第二部分的下侧的上侧,以及邻接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下第二部分的上侧的下侧。第一区和第二区通过多个连接电极连接。第二栅线在第一区和第二区之间的边界与第三漏电极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一种LCD包括:第一和第二栅线,在水平方向延伸;多个数据互连,包括与第一和第二栅线绝缘且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交叉的数据线、从数据线分出的第一和第二源电极、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源电极分开且面对第一和第二源电极的第一和第二漏电极、和从数据线分出的第三源电极。第一TFT连接到第一栅线、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第二TFT连接到第二栅线、第二源电极和第二漏电极。像素电极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的倾角以曲折的方式延伸,且在像素电极延伸的方向被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像素电极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一TFT且具有第一区和第二区的上和下部分;和第二子像素电极。第二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二TFT。 第二子像素电极具有第二区的中间部分,且具有邻接所述第一区的横侧面,邻接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第二部分的下侧的上侧,以及邻接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下第二部分的上侧的下侧。第一区和第二区通过多个连接电极连接。第二栅线在第一区和第二区之间的边界与第三源电极重叠。 
附图说明
提供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以上和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见,在附图中: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显示面板的布局; 
图1B是示出图1A所示的像素电极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之间的关系的布局;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显示面板的布局;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器(LCD)的布局; 
图4是沿图3的线IV-IV’所取的剖面图; 
图5是沿图3的线V-V’所取的剖面图; 
图6是图3所示的LCD的电路图; 
图7A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显示面板的布局; 
图7B是示出图7A所示的像素电极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之间的关系的布局;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LCD的布局; 
图9是沿图8的线IX-IX’所取的剖面图; 
图10A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显示面板的布局; 
图10B是示出图10A所示的像素电极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之间的关系的布局;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LCD的布局; 
图12是沿图11的线XII-XII’所取的剖面图; 
图13A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显示面板的布局; 
图13B是示出图13A所示的像素电极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之间的关系的布局;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LCD的布局;和 
图15是沿图14的线XV-XV’所取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为了清晰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在以下的说明书中,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或层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时,则没有中间元件存在。说明书通篇相似的参考标号指示相似的元件。在这里为了描述的方便,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诸如“下面”、“下方”、“下”、“上方”、“上”等,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和其他元件或特征如图中所示的关系。可以理解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在图中所绘的方向之外的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向。 
将参考透视图、剖面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本发明,在所述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因此,可以根据制造技术和/或公差修改示范性图的轮廓。例如,虽然被蚀刻的区域被显示为矩形,但是它可以被倒圆或具有预定的曲线。由此,在图中显示的区域以示意性的形式示出,且区域的形状仅通过举例表现而非限制。 
现将参考其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的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的LCD。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显示面板的布局,图1B是示出图1A所示的像素电极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之间的关系的布局,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显示面板的布局,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器(LCD)的布局,图4是沿图3的线IV-IV’所取的剖面图,图5是沿图3的线V-V’所取的剖面图。 
参考图4和5,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器(LCD)包括第一显示面板、布置面对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面板、和夹置在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之间的液晶层。 
其后将参考图1A和3到5更详细地描述第一显示面板。 
参考图1A和3到5,第一显示面板包括作为基底基板的第一绝缘基板110。第一绝缘基板110由透明玻璃或塑料形成。第一栅线122a和第二栅线122b形成于第一绝缘基板110上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方向例如为水平方向。 
第一栅线122a位于像素的边界,且第二栅线122b与第一栅线122a平 行延伸且设置横过像素。第一栅线122a部分扩展,由此形成第一栅电极124a。第二栅线122b部分扩展,由此形成第二栅电极124b。第一和第二栅电极124a和124b可以形成为各种形状。 
存储电极线128形成于第一绝缘基板110上,与第一和第二栅线122a和122b在同一水平。存储电极线128可以排列为各种形式。例如,参考图1,存储电极线128可以设置以横过同一像素且由此将像素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存储电极线128可以包括对应于存储电极线128的扩展部分的存储电极扩展部128a。存储电极扩展部128a形成以与第一子像素电极182a和182b与第二子像素电极184重叠。第一子像素电极182a和182b与第二子像素电极184将在后详细描述。 
第一和第二栅线122a和122b、与其连接的第一和第二栅电极124a和124b、和存储电极线128形成为由Al、Ag、Cu、Mo、Cr、Ti、Ta或其合金制成的单层或多层结构。多层结构的具体示例为由Mo下层和Al上层组成的双层结构。 
栅绝缘层130由第一栅线122a、第二栅线122b和存储电极线128上的氮化硅或氧化硅形成。第一半导体层140a和第二半导体层140b由在栅绝缘层130上的氢化非晶硅形成。第一半导体层140a与第一栅电极124a重叠,第二半导体层140b与第二栅电极124b重叠。 
多个数据互连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半导体层140a和140b或栅绝缘层130上。数据互连包括:在第二方向例如垂直方向延伸的数据线162、从数据线162向第一栅电极124a分出的第一源电极165a、与第一源电极165a分离且面对第一源电极165a的第一漏电极166a、从数据线162向第二栅电极124b分出的第二源电极165b、和与第二源电极165b分离且面对第二源电极165b的第二漏电极166b。数据线162可以形成为在垂直方向延伸的直线或可以形成为穿透入像素的中间部分的曲折线,如图1A所示。第一源电极165a和第一漏电极166a至少部分与第一栅电极124a和第一半导体层140a重叠,且第二源电极165b和第二漏电极166b至少部分与第二栅电极124b和第二半导体层140b重叠。 
数据互连162、165a、166a、165b和166b形成为由Al、Ag、Cu、Mo、Cr、Ti、Ta或其合金制成的单层,或多层结构。多层结构的具体示例为由Mo下层、Al中层和Mo上层构成的三层结构。 
第一栅电极124a、第一源电极165a、和第一漏电极166a形成了具有第一半导体层140a作为沟道部分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FT),且第二栅电极124b、第二源电极165b、和第二漏电极166b形成了具有第二半导体层140b作为沟道部分的第二薄膜晶体管(TFT)。多个电阻接触层155a、156a、155b和156b由用高浓度n+型杂质掺杂的氢化非晶硅制成,且分别夹置于第一半导体层140a和第一源电极165a之间、第一半导体层140a和第一漏电极166a之间、第二半导体层140b和第二源电极165b之间、以及第二半导体层140b和第二漏电极166b之间,由此减小第一半导体层140a与第一源电极165a和第一漏电极166a之间以及第二半导体层140b与第二源电极165b和第二漏电极166b之间的接触电阻。 
钝化层170形成于数据互连162、165a、166a、165b、和166b上。钝化层170可以包括由比如氮化硅的无机材料或有机介电材料形成的单层、或由这些材料制成的两层或更多层的叠层。多个接触孔176a和176b形成于钝化层170中,使得第一漏电极166a和第二漏电极166b分别通过接触孔176a和176b至少部分暴露。 
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182a和182b以及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的像素电极由比如ITO或IZO的透明导电材料在钝化层170上形成。 
像素电极总体以曲折(zigzag)、人字纹形方式在第一栅线122a和第二栅线122b之间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122a和122b的预定的倾角延伸。像素电极的横侧面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形状且彼此平行延伸。像素电极的上端和下端可以与第一和第二栅电极124a和124b平行延伸。 
像素电极包括一个或更多的弯折,例如,第一、第二和第三弯折187a、187b和187c,如图1A和1B所示。参考图1A和1B,像素电极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122a和122b的负倾角例如-45°的倾角从上侧到第一弯折187a延伸。像素电极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122a和122b的正倾角例如45°的倾角在第一弯折187a和第二弯折187b之间延伸。第一弯折187a设置于第二栅线122b下,且不与第二栅线122b重叠。像素电极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122a和122b的负倾角在第二弯折187b和第三弯折187c之间延伸,且像素电极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122a和122b的正倾角在第三弯折187c和第一栅线122a之间延伸。第二弯折187b位于像素电极的中间且将像素电极水平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像素电极的上和下半部相对于第二弯折187b 对称。 
参考图1B,像素电极可以在像素电极延伸的方向被分为两个区域,即第一区A1和第二区A2。第一区A1和第二区A2之间的边界可以形成与像素电极的横侧面相同的形状,即曲折形状。如果像素电极的横侧面彼此平行延伸,则第一区A1和第二区A2之间的边界可以与像素电极的横侧面平行延伸。 
像素电极包括彼此电断开的第一子像素电极182a和182b以及第二子像素电极184。 
第一子像素电极182a和182b经由接触孔176a电连接到第一漏电极166a,且由第一TFT驱动。另一方面,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经由接触孔17b电连接到第二漏电极166b,且由第二TFT驱动。因此,第一子像素电极182a和182b以及第二子像素电极184可以提供有不同的像素电压,由此防止伽马曲线变形且改善横向可视性。 
第一子像素电极182a和182b以及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的结构将在其后参考图1A和1B更详细地描述。 
参考图1B,第一子像素电极182a和182b包括整个第一区A1、以及第二区A2的上和下部分。 
第二子像素电极184包括第二区A2的剩余中间部分。第二子像素电极184邻接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部分182a且与第一部分182a分开,由此形成倾斜间隙185。倾斜间隙185沿第一区A1和第二区A2之间的边界设置。第二子像素电极184邻接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和下第二部分182b,且与每个上和下第二部分182b以水平间隙186分开。 
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第二部分182b的下侧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的上侧可以与第二栅线122b平行,且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下第二部分182b的上侧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的下侧可以与第一栅线122a平行。水平间隙186也可以形成于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二弯折187b。换言之,根据本实施方式,水平间隙186可以形成于第一到第三弯折187a到187c的每个。 
倾斜间隙185和水平间隙186形成了边缘场,由此有助于在液晶层中界定畴。 
倾斜间隙185连接到分别形成于第一到第三弯折187a到187c的水平间隙186。然后,倾斜间隙185还从第一弯折187a向上和从第三弯折187c向 下延伸,且由此将第一子像素电极182的第一部分182a与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和下第二部分182b分开。第一和第二连接电极183a和183b分别设置于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部分182a和上第二部分182b之间以及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部分182a和下第二部分182b之间,使得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部分182a电连接到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和下第二部分182b。因此,倾斜间隙185在分别形成第一和第二连接电极183a和183b的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和下侧不连续。 
连接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部分182a和上第二部分182b的第一连接电极183a与第二栅线122b重叠。第一连接电极183a完全或部分覆盖第二栅线122b。第一连接电极183a屏蔽了由第二栅线122b产生的电场。第一连接电极183a将在后更详细地描述。 
连接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部分182a和下第二部分182b的第二连接电极183b部分覆盖第一栅线122a。或者,第二连接电极183b可以形成而与第一栅线122a的位置无关。 
配向层(未显示)可以形成于像素电极上。配向层可以为最初配向液晶分子301的垂直配向层,使得液晶分子301的长轴在基本垂直的方向排列。 
将在其后参考图2到5更详细地描述第二显示面板。 
参考图2到5,第二显示面板包括:作为基底基板的第二绝缘基板210;且第二绝缘基板210与第一绝缘基板110类似,由透明玻璃或塑料形成。黑矩阵220形成于第二绝缘基板210上。黑矩阵220与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一栅线122a和数据线162重叠。滤色器230形成于由黑矩阵220围绕的区域中。滤色器230排列以与第一显示面板的像素电极重叠。 
保护层240形成于黑矩阵220和滤色器230上以平坦化在黑矩阵220和滤色器230之间的台阶差异。 
公共电极250由比如ITO或IZO的透明导电材料在保护层240上形成。公共电极250形成于第二显示面板的前表面上而不针对每个像素。每个像素包括许多的切口252。参考图2和3,每个像素可以包括两个切口252。每个切口252包括与倾斜间隙185相似的倾斜部分、和与水平间隙186相似的多个水平部分。切口252可以形成,从而当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彼此面对排列时倾斜间隙185夹置在切口252的倾斜部分之间,与切口252的倾斜部分平行,且切口252的水平部分设置以与第一显示面板的相应的水平间 隙186相齐,其中切口252的水平部分可以部分地与相应的水平间隙186重叠。 
公共电极250的切口252与第一显示面板的间隙185和186一起形成边缘场,由此有助于界定液晶层中的畴,每个畴表示均匀取向的液晶分子301的方向。 
配向层(未显示)可以形成于公共电极250上。第二显示面板的配向层与第一显示面板的配向层相似,可以为垂直配向层。 
参考图4和5,由液晶分子301组成的液晶层夹置在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之间。液晶分子301例如具有负介电各向异性,且可以当没有对其施加电场时初始在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的垂直方向取向。属于同一畴的液晶分子301可以表现均匀的取向,其中每个畴由第一显示面板的间隙185和186与第二显示面板的切口252界定。换言之,如图4和5所示,液晶分子301可以根据它们相对于间隙185和186以及切口252的位置而具有不同的旋转方向。 
在图6中示出了前述的LCD的电路图。参考图6,GLa、GLb、DL和SL分别指示第一栅线、第二栅线、数据线和存储电极线。PX、PXa、和PXb分别指示像素电极、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Qa和Qb分别指示第一TFT和第二TFT。Clca指示形成于第一子像素电极PXa和公共电极之间的液晶电容器。Csta指示形成于第一子像素电极PXa和存储电极线SL之间的存储电容器。Clcb指示形成于第二子像素电极PXb和公共电极之间的液晶电容器。Cstb指示形成于第二子像素电极PXb和存储电极线SL之间的存储电容器。 
参考图6,当例如约20V的栅极导通电压被施加到第一栅线GLa时,第一TFT Qa导通。然后,第一子数据电压被施加到第一子像素电极PXa,且同时,液晶电容器Clca和存储电容器Csta用第一子像素电压充电。其后,当例如约-7V的栅极截止电压被施加到第一栅线GLa时,第一TFT Qa截止。然后,第一子像素电极PXa和公共电极之间的液晶层用第一子像素电压由液晶电容器Clca和存储电容器Csta充电,且液晶层的所得电压保持了一帧的时间。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的配向角根据提供到液晶层的第一子像素电压而改变,由此改变了透射通过液晶层的光的相位和偏振板的光透射率。 
其后,当例如约20V的栅极导通电压被施加到第二栅线GLb时,第二 TFT Qb导通。然后,第二子数据电压被施加到第二子像素电极PXb,且同时,液晶电容器Clcb和存储电容器Csta用第二子像素电压充电。其后,当例如约-7V的栅极截止电压被施加到第二栅线GLb时,第二TFT Qb截止。然后,第二子像素电极PXb和公共电极之间的液晶层用第二子像素电压由液晶电容器Clcb和存储电容器Csta充电,且液晶层的所得电压保持了一帧的时间。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的配向角根据提供到液晶层的第二子像素电压而改变,由此改变了透射通过液晶层的光的相位和偏振板的光透射率。 
简言之,构成单一像素电极即像素电极PX的第一和第二子像素电极PXa和PXb由不同的TFT即第一和第二TFT Qa和Qb驱动,由此用不同的电压充电第一和第二子像素电极PXa和PXb。例如,第一子像素电极PXa可以用比较低的电压充电,而第二子像素电极PXb可以用比较高的电压充电。像素电极PX的光透射率可以被决定为分别由第一和第二子像素电极PXa和PXb决定的一对液晶层透射率的组合。换言之,像素的伽马曲线由两条伽马曲线的组合代表,由此防止伽马曲线变形并改善了横向可视性。 
参考图1A和图3到5,在一帧时间期间,第二栅线122b连续被提供有栅极截止电压,除了当第二TFT被导通时。栅极截止电压为约-7V,而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84被提供有远高于栅极截止电压的例如0-15V的电压。同时,参考图1A和1B,第二栅线122b设置以横过像素。因为倾斜间隙185设置于像素上方,所以当第二栅线122b通过倾斜间隙185暴露时,液晶层可能受到施加到第二栅线122b的栅极截止电压的影响。换言之,对应于通过倾斜间隙185暴露的第二栅线122b的一部分的液晶层的一部分不被施加到第一子像素电极或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的电压控制,而被由第二栅线122b产生的电场控制。由此,对应于第二栅线122b的暴露部分的液晶层的部分可以被看作当LCD最初驱动时LCD中的光泄漏。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连接电极183a为峡形(isthmus),且形成以连接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部分182a和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第二部分182b,如图1A和1B所示。换言之,第二栅线122b由第一连接电极183a覆盖。由此,液晶层的配向角不被由第二栅线122b产生的电场控制,而被由第一连接电极183a产生的电场控制。因为第一连接电极183a具有与第一子像素电极相同的电势,与第二栅线122b重叠的液晶层的部分可能具有与重叠第一子像素电极的液晶层的部分相同的配向角。因此,可以防止光泄漏。 
因此,第一连接电极183a可以形成以完全覆盖第二栅线122b。然而,第一连接电极183a即使当形成部分覆盖第二栅线122b时仍可以屏蔽由第二栅线122b产生的电场。 
将在其后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LCD。这些LCD具有与图2中所示的相同的第二显示面板布局,且具有与图4所示的相同的剖面结构。在图中,相似的参考标号代表相似的元件,且由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图7A到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LCD。图7A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显示面板的布局,图7B是示出图7A所示的像素电极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之间的关系的布局,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LCD的布局,且图9是沿图8的线IX-IX’所取的剖面图、 
参考图7A到9,LCD的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二栅线122b设置从而通过重叠第一弯折187a而横过像素。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的上侧比图1A到6所示的LCD的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的上侧在像素中设置更低。 
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部分182a和上第二部分182b_1通过重叠第二栅线122b的第一连接电极183a_1连接。第一连接电极183a_1的下侧基本与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第二部分182b_1的下侧相齐。换言之,倾斜间隙185的倾角在第一连接电极183a_1从负到正改变。而且,形成于上第二部分182b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84之间的水平间隙186设置于第二栅线122b下方。第二栅线122b由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部分182a和上第二部分182b_1以及第一连接电极183a_1覆盖。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栅线122b通过重叠第一弯折187a而延伸,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的上侧比图1A到6所示的LCD的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的上侧在像素中设置得更低,且形成于上第二部分182b_1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84之间的水平间隙186不重叠第二栅线122b。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连接电极183a_1连接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部分182a和上第二部分182b_1,且覆盖第二栅线122b,由此防止如果暴露第二栅线122b可能产生的电场变形和光泄漏。 
图10A到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LCD。图10A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显示面板的布局,图10B是示出图10A所示的像素电极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之间的关系的布局,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LCD的布局,且图12是沿图11的线XII-XII’所取的剖面图。 
参考图10A到12,LCD的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二栅线122b与图7A到9中所示的LCD的第二栅线122b相似,设置从而通过重叠第一弯折187a而横过像素,且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84具有与在图1A到6所示的LCD中它们对应部件的相同的形状。第一连接电极183a’设置于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84上方,且连接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部分182a和上第二部分182b。倾斜间隙185横过并重叠第二栅线122b。 
根据本实施方式,LCD还包括覆盖与倾斜间隙185重叠的第二栅线122b的部分的第三漏电极166c。第三漏电极166c从第二漏电极166b分出且在第二栅线122b和倾斜间隙185的重叠区域中扩展。换言之,第三漏电极166c覆盖了通过倾斜间隙185暴露的第二栅线122b的部分,由此屏蔽由第二栅线122b产生的电场。对应于第二栅线122b和倾斜间隙185的重叠区域的液晶层的一部分受到由第三漏电极166c产生的电场的影响。因为第二漏电极166b具有与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相同的电势,且连接第二漏电极166b的第三漏电极166c也具有与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相同的电势,所以对应于第二栅线122b和倾斜间隙185的重叠区域的液晶层的部分可以具有与位于第二子像素电极184上方的液晶层的其他部分相同的配向角。因此可以防止电场变形和光泄漏。 
图13A到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LCD。图13A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显示面板的布局,图13B是示出图13A所示的像素电极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之间的关系的布局,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LCD的布局,和图15是沿图14的线XV-XV’所取的剖面图。 
参考图13A到15,与图10A到12所示的LCD的第二栅线122b类似的LCD的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二栅线122b设置以通过重叠第一弯折187a而横过像素,且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84具有与图10A到12所示的LCD中的对应部件相同的形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三源电极165c取代第三漏电极166c形成于第二栅线122b和倾斜间隙185的重叠区域中。第三源电极165c从与像素相关的数据线162(其后称为当前数据线162)相邻的数据线162分出。或者,第三源电极165c可以从当前数据线162分出。施加到第三源电极165c的电压可以根据施加到当前数据线162的电压而变化。如上所述,施加到当前数据线162的电压可以在约0-15V的范围内。在该情形,施加到当前数据线162 的电压与施加到第一子像素电极或第二子像素电极184的电压没有很大差异,尽管施加到第二栅线122b的电压为约-7V。因此,液晶层的配向角没有受到施加到当前数据线162的电压的显著影响,由此减轻了光泄漏。 
尽管第三漏电极166c或第三源电极165在图10A到12或13A到15中示出为被倾斜间隙185重叠,但是第三漏电极166c或第三源电极165可以被水平间隙重叠,如果第二栅线122b通过水平间隙165暴露。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像素电极被分为两个子像素电极,且两个子像素电极分别由两个TFT驱动。由此,通过防止由第二栅线产生的电场穿透到液晶层,可以保证横向可视性,且防止光泄漏。 
总之,在本详细描述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显著脱离本发明的原则的情况下,可以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许多变化和修改。因此,本发明所披露的优选实施方式仅在上位和描述性的涵义上使用而不是出于限制的目的。 

Claims (22)

1.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
第一和第二栅线,在水平方向延伸;
数据线,与第一和第二栅线绝缘且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交叉;
第一和第二薄膜晶体管,分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栅线以及连接到数据线;和
像素电极,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的倾角以曲折的方式延伸,且在像素电极延伸的方向被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
其中像素电极包括:
第一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一薄膜晶体管,且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的上和下部分,第一和第二区通过多个连接电极连接;和
第二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二薄膜晶体管,且包括第二区的中间部分,且具有邻接所述第一区的横侧面,邻接所述第二区的上部分的下侧的上侧,以及邻接所述第二区的下部分的上侧的下侧,以及
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区和第二区通过多个连接电极连接,且连接电极的至少一个与第二栅线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第二栅线设置以与所述第二区的上部分和所述第一区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像素电极的一对横侧面相互平行延伸,且其中液晶显示器还包括沿第一区和第二区之间的边界形成且与像素电极的横侧面平行以曲折的方式延伸的倾斜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像素电极的横侧面和倾斜间隙与第一和第二栅线形成了45°或-45°的倾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像素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其中像素电极的横侧面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的倾角的方向改变的弯折,且其中液晶显示器还包括形成于该弯折、与第一和第二栅线平行延伸、并连接到倾斜间隙的水平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像素电极包括三个弯折,其中三个弯折包括顺序从像素电极的顶部排列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第二栅线比第一弯折设置得接近像素电极的顶部,且像素电极相对于第二弯折垂直地对称。
8.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
第一和第二栅线,在水平方向延伸;
多个数据互连,包括与第一和第二栅线绝缘且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交叉的数据线、从数据线分出的第一和第二源电极、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源电极分开且面对第一和第二源电极的第一和第二漏电极、和从第二漏电极分出的第三漏电极;
第一薄膜晶体管,连接到第一栅线、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
第二薄膜晶体管,连接到第二栅线、第二源电极和第二漏电极;和
像素电极,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的倾角以曲折的方式延伸,且在像素电极延伸的方向被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
其中像素电极包括:
第一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一薄膜晶体管且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的上和下部分;和
第二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二区的中间部分,且具有邻接所述第一区的横侧面,邻接所述第二区的上部分的下侧的上侧,以及邻接所述第二区的下部分的上侧的下侧,以及
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区和第二区通过多个连接电极连接,且第二栅线在第一区和第二区之间的边界与第三漏电极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第二栅线设置以与所述第二区的上部分和所述第一区交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像素电极的一对横侧面相互平行延伸,且其中液晶显示器还包括沿第一区和第二区之间的边界形成且与像素电极的横侧面平行以曲折的方式延伸的倾斜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像素电极的横侧面和倾斜间隙与第一和第二栅线形成了45°或-45°的倾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像素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其中像素电极的横侧面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的倾角的方向改变的弯折,且其中液晶显示器还包括形成于该弯折、与第一和第二栅线平行延伸、并连接到倾斜间隙的水平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像素电极包括三个弯折,其中三个弯折包括顺序从像素电极的顶部排列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弯折。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第二栅线设置得与第一弯折相交,且像素电极相对于第二弯折垂直地对称。
15.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
第一和第二栅线,在水平方向延伸;
多个数据互连,包括与第一和第二栅线绝缘且与第一和第二栅线交叉的数据线、从数据线分出的第一和第二源电极、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源电极分开且面对第一和第二源电极的第一和第二漏电极、和从数据线分出的第三源电极;
第一薄膜晶体管,连接到第一栅线、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
第二薄膜晶体管,连接到第二栅线、第二源电极和第二漏电极;和
像素电极,以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的倾角以曲折的方式延伸,且在像素电极延伸的方向被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
其中像素电极包括:
第一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一薄膜晶体管且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的上和下部分;和
第二子像素电极,连接到第二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二区的中间部分,且具有邻接所述第一区的横侧面,邻接所述第二区的上部分的下侧的上侧,以及邻接所述第二区的下部分的上侧的下侧,以及
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第一区和第二区通过多个连接电极连接,第二栅线在第一区和第二区之间的边界与第三源电极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第二栅线设置以与所述第二区的上部分和所述第一区相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像素电极的一对横侧面相互平行延伸,且其中液晶显示器还包括沿第一区和第二区之间的边界形成且与像素电极的横侧面平行以曲折的方式延伸的倾斜间隙。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像素电极的横侧面和倾斜间隙与第一和第二栅线形成了45°或-45°的倾角。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像素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其中像素电极的横侧面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栅线的倾角的方向改变的弯折,且其中液晶显示器还包括形成于该弯折、与第一和第二栅线平行延伸、并连接到倾斜间隙的水平间隙。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像素电极包括三个弯折,其中三个弯折包括顺序从像素电极的顶部排列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弯折。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第二栅线设置得与第一弯折相交,且像素电极相对于第二弯折垂直地对称。
22.一种具有液晶层、多条栅线和数据线以及在基板上排列为矩阵的像素的平板显示器,包括:
第一栅线和第二栅线,第一栅线位于像素的边界,且第二栅线与第一栅线平行延伸且设置得与像素相交;
像素电极,包括两个彼此电断开的子像素电极,其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并在第一栅线和第二栅线之间以曲折的方式延伸,每个子像素电极具有遵循(following)但与另一个子像素电极的对应的人字纹形状部分分开的人字纹形状部分,子像素电极之一具有邻近但与另一个子像素电极的端部分开的延伸的端部,延伸的部分通过覆盖第二栅线的峡形连接器连接到其子像素部分的剩余部分,使得液晶层的取向由峡形连接器产生的电场控制;
存储电极线,设置得与像素电极相交并将像素电极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存储电极与子像素电极重叠;和
第一和第二薄膜晶体管,分别驱动子像素电极。
CN2007101382910A 2006-08-03 2007-08-03 液晶显示器和平板显示器 Active CN1011183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73493/06 2006-08-03
KR1020060073493A KR101300184B1 (ko) 2006-08-03 2006-08-03 액정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8358A CN101118358A (zh) 2008-02-06
CN101118358B true CN101118358B (zh) 2011-01-26

Family

ID=39028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382910A Active CN101118358B (zh) 2006-08-03 2007-08-03 液晶显示器和平板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16234B2 (zh)
JP (1) JP4994003B2 (zh)
KR (1) KR101300184B1 (zh)
CN (1) CN1011183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0349B (zh) * 2008-07-04 2011-12-14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KR20100008146A (ko) * 2008-07-15 2010-0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입체영상 표시 장치
TWI384434B (zh) * 2008-08-28 2013-02-01 Au Optronics Corp 可撓式顯示面板及其製造方法、光電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02209931A (zh) * 2008-11-11 2011-10-05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KR101541794B1 (ko) * 2008-12-09 2015-08-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2654686B (zh) * 2012-02-15 2015-04-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779360B (zh) * 2014-02-12 2017-02-15 鄂尔多斯市源盛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16194804A1 (ja) * 2015-06-05 2016-12-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の製造方法
KR102426711B1 (ko) * 2015-11-18 2022-07-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450239A (zh) * 2017-08-29 2017-1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920957B (zh) * 2021-10-29 2022-07-26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2023A (zh) * 2003-10-29 2005-05-04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752804A (zh) * 2004-09-24 2006-03-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各个彩色像素均具有子像素的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69718B1 (ko) 2003-05-20 2006-04-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도메인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0541534B1 (ko) * 2003-06-30 2006-01-11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기판과 그 제조방법
KR20050014414A (ko) 2003-07-31 2005-02-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도메인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050080313A (ko) 2004-02-09 2005-08-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어레이 기판과,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US7826018B2 (en) * 2004-12-27 2010-11-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7656487B2 (en) * 2005-07-01 2010-02-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1230304B1 (ko) * 2005-09-07 2013-02-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2023A (zh) * 2003-10-29 2005-05-04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共平面开关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752804A (zh) * 2004-09-24 2006-03-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各个彩色像素均具有子像素的液晶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40448A (ja) 2008-02-21
KR20080012542A (ko) 2008-02-12
KR101300184B1 (ko) 2013-08-26
CN101118358A (zh) 2008-02-06
JP4994003B2 (ja) 2012-08-08
US7916234B2 (en) 2011-03-29
US20080030640A1 (en) 2008-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18358B (zh) 液晶显示器和平板显示器
TW594335B (en) Active-matrix addressing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lateral electric field
CN100559251C (zh) 液晶显示板及薄膜晶体管阵列板
CN1808252B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和包括该面板的液晶显示器
CN100507687C (zh) 液晶显示器以及用于该液晶显示器的面板
CN1952764B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板和液晶显示器
US797386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1201499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0510860C (zh) 具有可调视角的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410723B (zh) 液晶顯示器及其方法
TWI383196B (zh) 每個彩色像素具有次像素的液晶顯示裝置
CN1908789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169565A (zh) 用于液晶显示器件的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8535910A (zh) 液晶显示器
US20060192739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01008750A (zh) 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4280947A (zh) 液晶显示器
CN102147549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01025530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982987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0417981C (zh)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109880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方法
CN100517727C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板
JP2008090265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0468177C (zh) 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110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106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Samsung Display Co., 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