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97289B - 用于改变焦距的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改变焦距的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97289B
CN101097289B CN2007101090359A CN200710109035A CN101097289B CN 101097289 B CN101097289 B CN 101097289B CN 2007101090359 A CN2007101090359 A CN 2007101090359A CN 200710109035 A CN200710109035 A CN 200710109035A CN 101097289 B CN101097289 B CN 1010972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combination
zoom
positive
comb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090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97289A (zh
Inventor
嶋田俊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97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7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972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72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7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negative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02B15/143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350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Abstract

具有较高光学性能、广角、高变焦比以及小型化的变焦透镜系统包括按从物体的顺序,具有负功率的第一组、具有正功率的第二组,以及具有正功率的第三组。在变焦时,至少移动第一和第二透镜组。第一组具有按从物体的顺序,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以及正透镜。负凹凸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第二组具有按从物体的顺序,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负透镜和第三正透镜。第一正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第三组具有一个正透镜,以及其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

Description

用于改变焦距的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装置和方法
下述在先申请的公开内容在此引入以供参考:
2006年6月1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16252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使用固态成像设备的成像装置的变焦透镜系统、使用变焦透镜系统的成像装置以及用于改变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固态成像设备的成像设备,诸如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已经日益变得高级和小型。在这种成像装置中,变焦透镜系统通常用于图像摄取透镜。因此,通过变焦透镜系统,摄影者能易于通过适合于摄影条件的最佳视角拍照。
在这些变焦透镜系统中,大部分装在小型照相机上,尤其具有约为3的变焦比,以及它们中的大部分为负透镜前置型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具有负折光能力的透镜组位于最靠物方处,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至少一个透镜组位于其成像侧(例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No.2004-037700)。
负透镜前置型流行的原因是尽管具有两个或多个透镜组的简单结构,但这种类型使得获得约3的变焦比以及允许最佳像差校正成为可能。此外,这种类型使得将入射光瞳的位置移动到物方成为可能,导致最靠物方的透镜组的直径能很小,以及能使出射光瞳的位置充分远离成像设备。
此外,由于负透镜前置型变焦透镜系统整体上具有反向摄远型折光能力分布,与正透镜前置型变焦透镜系统相比,其适合于广角。因此,为提供具有对应于严重广角拍摄的视角和对应于逐年日益高级的成像装置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系统,引入负透镜前置型变焦透镜系统是合理的。因此,必须适当地选择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每一透镜组的折光能力分配、每一透镜组中的透镜组成、非球面的位置以及每一透镜的玻璃材料以便相对于广角,提供最佳像差校正。
然而,与焦距相比,负透镜前置型变焦透镜系统倾向于总透镜长度变长,以致当强行使变焦透镜系统变小型时,变得极其难以校正像差。此外,当使变焦透镜系统的小型化和高光学性能变兼容时,当聚焦时,像差的变化倾向于变大,以致变得难以在从无穷远到近距离物体的整个聚焦范围上确保最佳光学性能。此外,广角端状态的视角变得越宽,聚焦时像差的变化越大,因此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做出了本发明,以及具有通过实现小型化和高光学性能,提供具有广角、高变焦比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目的,另一目的是使用变焦透镜系统,提供成像装置,以及另一目的是提供用于改变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变焦透镜系统,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具有负折光能力;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光能力;以及第三透镜组,具有正折光能力。在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至少移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以便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间的距离增加。第一透镜组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和正透镜组成。负凹凸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第二透镜组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负透镜和第三正透镜组成。第一正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组由单一正透镜组成;以及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1)和(2):
0.50<ft×Ymax/{fw×(fw+ft)}<0.70    (1)
1.14<|f1|/(fw×ft)1/2<1.35           (2)
其中,Ymax表示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大图像高度,fw表示广角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ft表示摄远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以及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最好孔径光阑位于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间。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最好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3):
0.114<fw/TL<0.145                    (3)
其中,TL表示最大总透镜长度。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最好通过沿光轴移动第三透镜组,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最好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4):
-0.20<(Rb+Ra)/(Rb-Ra)<1.50            (4)
其中,Ra表示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物方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以及Rb表示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像方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最好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5):
80.0<v31<95.0                        (5)
其中,v31表示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材料的阿贝数。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最好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6):
0.55<fL11/f1<0.65                  (6)
其中,fL11表示第一透镜组中的负凹凸透镜的焦距,以及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最好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7)和(8):
0.29<n23-n24<0.50                (7)
25.0<v23                            (8)
其中,n23表示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n24表示在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三正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以及v23表示在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材料的阿贝数。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最好使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二正透镜和负透镜彼此胶合,以及最好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9):
0.30<Rc/Rd<1.10                        (9)
其中,Rc表示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一正透镜的物方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以及Rd表示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二正透镜的物方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最好第一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最好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最好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物方表面为非球面,以及非球面具有正折光能力在透镜周边比在光轴附近的区域中变得更强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最好变焦时,固定第三透镜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具有根据第一方面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成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形成物体的图像以及改变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的方法,该变焦透镜系统包括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该方法包括步骤:提供第一透镜组,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以及正透镜组成;在负凹凸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非球面;提供第二透镜组,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负透镜和第三正透镜组成;在第一正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非球面;提供由单一正透镜组成的第三透镜组;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1)和(2):
0.50<ft×Ymax/{fw×(fw+ft)}<0.70        (1)
1.14<|f1|/(fw×ft)1/2<1.35                (2)
其中,Ymax表示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大图像高度,fw表示广角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ft表示摄远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以及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以及通过至少移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将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从广角端状态改变到摄远端状态,从而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间的距离增加。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该方法最好包括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6)的步骤:
0.55<fL11/f1<0.65                    (6)
其中,fL11表示第一透镜组中的负凹凸透镜的焦距,以及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该方法最好包括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7)和(8)的步骤:
0.29<n23-n24<0.50                    (7)
25.0<v23                                    (8)
其中,n23表示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n24表示在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三正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以及v23表示在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材料的阿贝数。
从结合附图的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易于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具有变焦透镜系统的电子照相机的图,其中,图1A是正视图,以及图1B是后视图。
图2是沿图1A中的A-A线的横截面图。
图3是表示根据例子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图4A、4B和4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4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4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4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5A、5B和5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5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5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5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6是表示根据例子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图7A、7B和7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7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7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7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8A、8B和8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8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8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8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9是表示根据例子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图10A、10B和10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0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0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0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11A、11B和11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1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1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1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12是表示根据例子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图13A、13B和13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3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3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3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14A、14B和14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4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4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4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15是表示根据例子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图16A、16B和16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6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6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6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17A、17B和17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7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7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7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18是表示根据例子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图19A、19B和19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9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9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9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20A、20B和20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0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0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0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21是表示根据例子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图22A、22B和22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2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2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2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23A、23B和23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3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3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3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24是表示根据例子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图25A、25B和25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5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5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5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26A、26B和26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6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6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6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27是表示根据例子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图28A、28B和28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8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8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8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29A、29B和29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9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9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9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30是表示根据例子10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图31A、31B和31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10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31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31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31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32A、32B和32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10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32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32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32C处于摄远端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描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
图1A和1B是表示具有根据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电子照相机的图,如稍后所述,其中,图1A是前视图,以及图1B是后视图。图2是沿图1中的A-A线的横截面图。
在根据图1A、1B和2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机1,当按压电源开关按钮(未示出)时,快门(未示出)打开并通过图像摄取透镜2收集来自对象(未示出)的光,以及在位于成像面I上的成像设备C(诸如CCD、CMOS等等)上形成图像。在位于电子照相机1的背面放置的液晶监视器3上显示在成像设备C上形成的对象图像。在通过观察液晶监视器3,固定对象图像的构图后,摄影者按下释放按钮4以便通过成像设备C摄取对象图像并存储在存储器(未示出)中。
根据本实施例,图像摄取透镜2由变焦透镜系统2组成,如稍后所述。此外,在电子照相机1中,当对象暗时,放置诸如发出辅助光的辅助发光器5,构成为图像摄取透镜2的变焦透镜系统2,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的W-T按钮6、以及用于设置电子照相机1的各种条件的动作按钮7。
用这种方式,构成如下所述,具有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2的电子照相机。
在下文中,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基本结构。
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按从物体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孔径光阑、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在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后,至少移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以便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间的距离增加。第一透镜组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和正透镜组成。负凹凸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第二透镜组由按沿卷轴,从物体的顺序,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负透镜和第三正透镜组成。第一正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组由单一正透镜组成。第三透镜组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
在下文中,将说明每一透镜组的结构和效果。
第一透镜组形成物体的虚拟图像以及在变焦时,通过非线性移动,校正变焦透镜系统的焦点位置的变化。第二透镜组被单调地移动以及相对于由第一透镜组形成的虚拟图像,改变放大率。第三透镜组在变焦时,被固定或移动,移动变焦透镜系统的出射光瞳的位置以便使光有效地入射在成像设备上,以及校正未被第一和第二透镜组校正而留下的剩余像差。
第一透镜组最好由两个透镜组成,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以及正透镜。通过将第一透镜组与两个透镜进行比较,变得可以降低第一透镜组的厚度。此外,通过放置两个透镜,按从物体的顺序,负折光能力和正折光能力,变得可以校正广角端状态下的低彗差和畸变,以及摄远端状态下的球差。
最好第一透镜组中的负凹凸透镜的至少一个透镜面为非球面。通过应用非球面,不仅校正广角端状态下的畸变,而且能使第一透镜组的折光能力更强,因此,有利于保持变焦透镜系统的紧凑。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负凹凸透镜的像方表面为非球面。第一透镜组中的正透镜最好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凹凸形状。通过制成以这种形状的正透镜,变得可以最好地校正广角端状态下的低彗差和畸变以及摄远端状态下的球差。
在下文中,将说明第二透镜组的结构。负透镜前置型变焦透镜系统整体上具有反向摄远型折光能力分布。与单一焦距透镜系统的情形类似,这种折光能力分布倾向于生成负畸变和横向色差。因此,在第二透镜组中,有必要应用相对于这些像差,具有高自由度的透镜类型。
具有最简单结构、满足该条件的透镜类型是由三个透镜组成的三合透镜型,分别具有正、负和正折光能力。在三合透镜型中,通过适当地选择每一透镜的折射率和色散,相对自由地控制畸变和横向色差。
然而,当将由三合透镜型构成的第二透镜组放置到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的后面时,正如本变焦透镜系统,由于将由第一透镜组发散的射线束入射在第二透镜组上,倾向于变得难以校正球差。为提高校正在第一透镜组中生成的负畸变的能力,第二透镜组有必要具有摄远型折光能力分布。在这种情况下,强折光能力集中在位于三合透镜型的最靠物方的正透镜上,以致变得更不利于校正球差。为通过由三合透镜型构成第二透镜组,最好校正球差,第二透镜组的折光能力必须弱,以致变焦透镜系统不可避免地变大。因此,当第二透镜组被构造成三合透镜型时,变焦透镜系统变得难以同时满足小型化和高光学性能。
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为增强第二透镜组校正球面像素的能力,位于最靠物方的正透镜划分成两个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组最好物体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负透镜和第三正透镜组成。通过该结构,整体上变得可以增强校正畸变和横向色差以及增加第二透镜组的折光能力的能力,从而变焦透镜系统能保持紧凑。
此外,最好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一正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是非球面。通过使用非球面,不仅能更好地校正第二透镜组中生成的球差,而且整体上第二透镜组的折光能力能强,以致能有效地使变焦透镜系统小型化。为进一步确保本发明的效果,第一正透镜的物方表面最好是非球面。此外,通过使第一正透镜的表面为非球面,变得可以进一步增强校正球差和彗差的能力。
第三透镜组最好由单一正透镜组成。通过由单一正透镜组成第三透镜组,能减小缩进时的厚度。此外,包括在第三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透镜表面最好是非球面。通过使用第三透镜组中的非球面,能有效地校正由第一和第二透镜组未校正的剩余的像散。
此外,本变焦透镜系统最好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1)至(3):
0.50<ft×Ymax/{fw×(fw+ft)}<0.70        (1)
1.14<|f1|/(fw×ft)1/2<1.35              (2)
0.114<fw/TL<0.145                       (3)
其中,Ymax表示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大图像高度,fw表示广角端中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ft表示摄远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TL表示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大总透镜长度,以及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1)定义广角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的适当范围、摄远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以及最大图像高度。当值ft×Ymax/{fw×(fw+ft)}等于或低于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时,变得不可能确保广角端状态下的足够视角,或变得难以确保足够变焦比。因此,无视提供具有广角和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本发明的目的,因此它是不期望的。另一方面,当值ft×Ymax/{fw×(fw+ft)}等于或超出条件表达式(1)的上限时,不仅广角端状态下的视角变得过分大,以致变得难以校正畸变,而且摄远端状态下的焦距变得太长,以致变得难以校正球差。所以,这样就难以确保最佳光学性能,因此是不希望的。
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设置成0.54。为进一步确保本发明的效果,将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设置成0.56更佳。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1)的上限设置成0.65。为进一步确保本发明的效果,将条件表达式(1)的上限设置成0.62更佳。
条件表达式(2)定义第一透镜组的焦距的适当范围、广角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以及摄远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当值|f1|/(fw×ft)1/2等于或低于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时,摄远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总透镜长度变得过分长。此外,变得难以校正广角端状态下的低彗差和畸变以及摄远端状态下的球差和低彗差,因此是不期望的。另一方面,当值|f1|/(fw×ft)1/2等于或超出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时,广角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总透镜长度变得过分长,以及位于第一透镜组的大部分物体端的负凹凸透镜的外直径变大。为使负凹凸透镜的外直径小,组成第一透镜组的每一透镜的折光能力必须变得过分强。然而,用了这些手段,就难以校正广角端状态下的低彗差以及摄远端状态下的球差,因此是不期望的。
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设置成1.18。为进一步确保本发明的效果,将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设置成1.20更佳。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设置成1.35。为进一步确保本发明的效果,将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设置成1.30更佳。
条件表达式(3)定义广角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与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大总透镜长度的比率的适当范围。当比率fw/TL等于或低于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时,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大总透镜长度变得过分长,无视使变焦透镜系统小型的本发明目的,因此是不期望的。此外,变得难以校正摄远端状态下的横向色差。另一方面,当比率fw/TL等于或超出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时,每一透镜组的折光能力变得过强。所以,就难以最佳地校正球差,因此是不期望的。
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设置成0.117。为进一步确保本发明的效果,将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设置成0.120更佳。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设置成0.135。为进一步确保本发明的效果,将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设置成0.130更佳。
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最好通过沿光轴单独地移动第三透镜组,执行从无穷远到近距离物体的聚焦。通过将第三透镜组用于聚焦,变得可以在广角端状态下摄取近距离物体,而不降低周围光量。在负透镜前置型变焦透镜系统中,尽管可以通过移动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执行聚焦,存在在广角端状态下摄取近距离物体后,周围光量显著降低的问题。为防止此,第一透镜组的外直径变得有必要增加。然而,就难以校正广角端状态下的低彗差,因此是不期望的。
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最好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4):
-0.20<(Rb+Ra)/(Rb-Ra)<1.50                    (4)
其中,Ra表示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物方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以及Rb表示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像方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条件表达式(4)定义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形状的适当范围。在覆盖广角范围的负透镜前置型变焦透镜系统,诸如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透镜组中,在广角端状态下通常变得难以同时校正畸变和象散。因此,第一透镜组主要校正负畸变,以及剩余象散有必要通过第三透镜组校正。然而,当第三透镜组的形状不适当时,由正透镜生成的负畸变增加,变得难以校正。
在将上述第三透镜组用于聚焦时,由于通过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主光线的高度改变以及当正透镜的形状不适当时,聚焦后像差的变化倾向发生。如上所述,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形状具有最佳地校正广角端状态下的畸变和象散的能力,存在聚焦后,提供最小像差变化的形状的某一范围。
当比率(Rb+Ra)/(Rb-Ra)等于或低于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时,在近距离物体上聚焦后,像面在整个集中范围中,在正方向中过分移动,以及象散增加,因此是不期望的。另一方面,当比率(Rb+Ra)/(Rb-Ra)等于或超出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时,在广角端状态下,由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生成的负畸变增加,以及当试图通过第一透镜组校正这种像差时,在广角端状态下,变得难以校正低彗差,因此是不期望的。另外,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像方表面变为产生眩光的原因,因此是不期望的。
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设置成0.00。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设置成1.00。
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最好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5):
80.0<v31<95.0                            (5)
其中,v31表示在d线处(波长λ=587.6nm),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材料的阿贝数。
条件表达式(5)定义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阿贝数的适当范围。如上所述,当第三透镜组用于聚焦时,主光线的高度相对于聚焦距离改变。当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阿贝数不适当时,在聚焦后,横向色差的变化倾向于发生。当阿贝数v31等于或低于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时,变得难以校正摄远端状态下的横向色差。横向色差的变化在近距离物体上聚焦后增加,因此是不期望的。另一方面,当阿贝数v31等于或超出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时,在摄远端状态下过度校正横向色差,因此是不期望的。当使用现有光学材料时,变得有必要将萤石用于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然而,在萤石上形成非球面是很困难的工作,因此是不期望的。
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最好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6):
0.55<fL11/f1<0.65                        (6)
其中,fL11表示第一透镜组中的负凹凸透镜的焦距,以及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6)定义第一透镜组的焦距以及第一透镜组中的负凹凸透镜的焦距的适当范围。当比率fL11/f1等于或低于条件表达式(6)的下限时,变得难以校正广角端状态下的低彗差,因此是不期望的。另一方面,当比率fL11/f1等于或超出条件表达式(6)的上限时,由于第一透镜组中的负透镜和正透镜间的轴距变大,第一透镜组的厚度增加,无视使变焦透镜系统小型的本发明目的,因此是不期望的。另外,变得难以在广角端状态下校正象散,因此是不期望的。
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6)的下限设置成0.56。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6)的上限设置成0.63。
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最好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7)和(8):
0.29<n23-n24<0.50                        (7)
25.0<v23                                (8)
其中,n23表示在d线处(波长λ=587.6nm),第二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n24表示在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三正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以及v23表示在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材料的阿贝数。
条件表达式(7)限定了在第二透镜组中负透镜和第三正透镜间的折射率差的适当范围。当值n23-n24等于或低于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时,变得难以在广角端状态下校正象散,因此是不期望的。另一方面,当值n23-n24等于或超出条件表达式(7)的上限时,佩兹法尔总和(Petzva1sum)变得过分正,因此在摄远端状态下,变得难以同时校正象散和场曲,因此是不期望的。
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设置成0.33。为进一步确保本发明的效果,将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设置成0.35更佳。
条件表达式(8)定义第二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阿贝数的适当范围。当值v23等于或低于条件表达式(8)的下限时,由于负透镜的局部色散变大,摄远端状态下的次要纵向色差变大。因此,不能实现极好光学性能,因此是不期望的。
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8)的下限设置成27.0。
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最好使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二正透镜和负透镜彼此胶合。
通过在第二透镜组中接合第二正透镜和负透镜,能大大地降低相对于这些透镜的偏心的误差灵敏度。
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最好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9):
0.30<Rc/Rd<1.10                            (9)
其中,Rc表示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一正透镜的物方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以及Rd表示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二正透镜的物方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条件表达式(9)定义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一正透镜和第二正透镜的形状的适当范围。当比率Rc/Rd等于或低于条件表达式(9)的下限时,变得在广角端状态下难以校正畸变,以及当尝试通过第三透镜组校正该畸变时,在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后,摄远端状态下的象散变大,因此是不期望的。另一方面,当比率Rc/Rd等于或超出条件表达式(9)的上限时,广角端状态和中等焦距状态下的球差变为考虑中,以及相对于波长的上彗差的差值变大。此外,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二正透镜和负透镜的透镜厚度公差变严重。为缓解公差,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二正透镜和负透镜的厚度的每一个必须厚。因此,第二透镜组的总厚度变大,因此是不期望的。
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9)的下限设置成0.35。为进一步确保本发明的效果,将条件表达式(9)的下限设置成0.40是最佳的。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将条件表达式(9)的上限设置成0.80。为进一步确保本发明的效果,将条件表达式(9)的上限设置成0.75是最佳的。
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第一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通过以这种方式引入非球面,变焦透镜系统的厚度能为薄。在通过非球面,使负凹凸透镜和正透镜间距离变窄后,变得可以最佳地校正广角端状态下的场曲和低彗差,以致第一透镜组能更薄。为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好正透镜的物方表面为非球面。
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最好第三透镜组的正透镜的物方表面为非球面,以及该非球面最好是正折光能力在透镜的周围比光轴附近的区域中更强。通过该该球面形状,变得可以更好地校正摄远端状态下的场曲,以及在近距离物体上聚焦后,还可以更好地校正场曲和象散变化。
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在组成变焦透镜系统的各个透镜组中,能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中移动透镜组或透镜组部分。通过该移动,变得可以在像面上移动图像以便实现防抖透镜系统。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说明根据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每一例子。
<例子1>
图3是表示根据例子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在图3中,根据例子1的变焦透镜系统包括沿光轴,从物体的顺序,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移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以及固定第三透镜组G3,以便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间的距离增加。
第一透镜组G1物体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以及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正透镜L12组成。负凹凸透镜L11的像面I侧透镜面和正透镜L12的物方透镜面分别是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L21、第二正透镜L22、负透镜L23和第三正透镜L24组成。第二正透镜L22和负透镜L23彼此胶合。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透镜表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3由单一正透镜L31组成,正透镜L31的物方透镜面是非球面。
通过沿光轴,将第三透镜组G3物体向物体移动,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
将孔径光阑S放置到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物方的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以及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后,与第二透镜组G2整体移动。
滤光器组FL由红外光阻挡滤光器等等组成。
在表1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1的变焦透镜系统有关的各个值。在[规格]中,f表示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FNO表示f数,2ω表示视角,以及Ymax表示最大图像高度。
在[透镜数据中],最左列表示按从物方的顺序计数的透镜表面号,第二列“r”表示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第三列“d”表示沿光轴到下一透镜表面的距离,第四列“vd”表示d线处材料的阿贝数(波长λ=587.6nm),以及第五列“nd”表示d线处材料的折射率(波长λ=587.6nm)。通过将“*”标注在表面号的左侧,表示非球面的位置,以及在第二列“r”中表示近轴曲率半径。在第二列“r”中,“r=∞”表示平面。在第五列“nd”中,忽略nd=1.000000的空气折射率。
在[非球面数据]中,“E-n”表示“10-n”。在每一例子中,由下述表达式表示非球面:
S(y)=(y2/R)/[1+[1-κ(y2/R2)]1/2]+C4×y4+C6×y6
+C8×y8+C10×y10
其中,y表示距光轴的垂直高度,S(y)表示垂度量,该垂度量为在距光轴的垂直高度y处,从非球面的顶点的正切面到非球面沿光轴的距离,R表示参考球面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κ表示圆锥系数,以及Cn表示第n阶的非球面系数。
在[透镜数据]和[可变距离]中,表示焦距f、成像放大率β、相对于广角端状态W、中间焦距状态M,以及摄远端状态T的物体与最靠物方的透镜面D0间的距离。
在[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中,示出了用于各个条件表达式的值。
在用于各个值的表中,“mm”通常用作长度单位,诸如焦距、曲率半径和下一透镜面的距离。然而,由于通过按比例放大或减小其尺寸的光学系统,能获得类似的光学性能,该单位不一定限于“mm”,并且能使用任何其他适当的单位。
参考符号的说明在其他例子中是相同的,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表1
[规格]
W            T
f=         4.81         16.50
FNO=       2.86         5.62
2ω=       77.4°       24.7°
Ymax=3.60
[透镜数据]
r              d             nd           vd
1)   62.0000        1.1000        42.71        1.820800
*2)  4.8023         2.6500
*3)  11.7856        1.7500        21.15        1.906800
4)   31.9452        (d4)
5)   ∞             0.4000         孔径光阑 S
*6)  5.8388         1.6500        53.22        1.693500
7)   -369.0030      0.3000
8)   9.3983         1.7000        46.63        1.816000
9)   -10.1776       0.6000        31.31        1.903660
10)  4.2031         0.7000
11)  13.9065        1.3000        52.32        1.517420
12)  -20.0955       (d12)
*13)   13.5095        1.7000        82.56        1.497820
14)    -95.5633       (d14)
15)    ∞             0.5000        64.12        1.516800
16)    ∞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号:2
κ=0.1500
C4=2.47630E-04
C6=5.17320E-06
C8=-1.68170E-07
C10=1.85430E-09
表面号:3
κ=1.8300
C4=2.6601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6
κ=0.4325
C4=-4.1400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13
κ=2.7400
C4=-8.7712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可变距离]
(聚焦在无穷远)
W             M              T
f      4.81          8.80           16.50
D0     ∞            ∞             ∞
d4     15.99623      7.01858        1.96799
d12    4.56323       9.54069        19.14633
d14    3.40042       3.40042        3.40042
(聚焦在近距离物体:300mm)
W               M                 T
β      -0.01791        -0.03208          -0.05866
D0      261.1651        265.1654          260.6103
d4      15.99623        7.01858           1.96799
d12     4.34707         8.85819           17.04257
d14     3.61659         4.08292           5.50418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ft×Ymax/{fw×(fw+ft)}=0.57951
(2):|f1|/(fw×ft)1/2=1.25720
(3):fw/TL=0.12211
(4):(Rb+Ra)/(Rb-Ra)=0.75228
(5):v31=82.56
(6):fL11/f1=0.57120
(7):n23-n24=0.38624
(8):v23=31.31
(9):Rc/Rd=0.62126
图4A、4B和4C是表示聚焦在无穷远后,根据例子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4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4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4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5A、5B和5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5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5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5C处于摄远端状态。
在各个图中,FNO表示f数,Y表示图像高度,A表示半视角(单位:度),H表示物体高度。
在各个图中,d表示d线处的像差曲线(波长λ=587.6nm),g表示g线处的像差曲线(波长λ=435.8nm),C表示C线处的像差曲线(波长λ=656.3nm),以及F表示F线处的像差曲线(波长λ=486.1nm)。在表示象散的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以及虚线表示子午像面。有关各种像差图的上述说明与其他例子相同。
如从各个图看出,根据例子1的变焦透镜系统表示在从无穷远到近距离物体的整个成像范围上,根据广角端状态W、中等焦距状态M和摄远端状态T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结果的极好光学性能。
<例子2>
图6是表示根据例子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在图6中,根据例子2的变焦透镜系统按沿光轴,从物体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移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以及固定第三透镜组G3,以便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间的距离增加。
第一透镜组G1物体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以及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正透镜L12组成。负凹凸透镜L11的像面I侧透镜面和正透镜L12的物方透镜面分别是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L21、第二正透镜L22、负透镜L23和第三正透镜L24组成。第二正透镜L22和负透镜L23彼此胶合。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透镜表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3由单一正透镜L31组成,正透镜L31的物方透镜面是非球面。
通过沿光轴,将第三透镜组G3物体向物体移动,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
将孔径光阑S放置到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物方的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以及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后,与第二透镜组G2整体移动。
滤光器组FL由红外光阻挡滤光器等等组成。
在表2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2的变焦透镜系统有关的各个值。
表2
[规格]
W            T
f=        4.81         16.50
FNO=      2.86         5.58
2ω=      77.4°       24.8°
Ymax=3.60
[透镜数据]
r            d            nd         vd
1)     66.4286      1.1000       42.71      1.820800
*2)    5.2196       2.8500
*3)    12.5754          1.7500       21.15         1.906800
4)     32.0968          (d4)
5)     ∞               0.4000             孔径光阑S
*6)    5.8236           1.6500       53.22         1.693500
7)     -73.1640         0.3000
8)     8.7440           1.7000       52.29         1.755000
9)     -10.7157         0.6000       32.35         1.850260
10)    3.9312           0.7500
11)    17.4699          1.30005      8.89          1.518230
12)    -28.9368         (d12)
*13)   18.0000          1.7000       82.56         1.497820
14)    -27.4095         (d14)
15)    ∞               0.5000       64.12         1.516800
16)    ∞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号:2
κ=0.1614
C4=2.46350E-04
C6=2.73920E-06
C8=-1.27140E-07
C10=1.02310E-09
表面号:3
κ=0.0592
C4=1.48600E-04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6
κ=0.3901
C4=-6.4866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13
κ=4.9245
C4=-8.5564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可变距离]
(聚焦在无穷远)
W          M          T
f    4.81       8.80       16.50
D0   ∞         ∞         ∞
d4   16.98530   7.37241    1.96446
d12  3.98625    8.63480    17.60567
d14  3.30628    3.30628    3.30628
(聚焦在近距离物体:300mm)
W              M                 T
β       -0.01791       -0.03196          -0.05808
D0       260.5821       265.5465          261.9835
d4       16.98530       7.37241           1.96446
d12      3.77076        7.95875           15.54431
d14      3.52177        3.98233           5.36764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ft×Ymax/{fw×(fw+ft)}=0.57951
(2):|f1|/(fw×ft)1/2=1.34700
(3):fw/TL=0.12203
(4):(Rb+Ra)/(Rb-Ra)=0.20721
(5):v31=82.56
(6):fL11/f1=0.57982
(7):n23-n24=0.33203
(8):v23=32.35
(9):Rc/Rd=0.66601
图7A、7B和7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7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7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7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8A、8B和8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8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8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8C处于摄远端状态。
如从各个图看出,根据例子2的变焦透镜系统表示在从无穷远到近距离物体的整个成像范围上,根据广角端状态W、中等焦距状态M和摄远端状态T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结果的极好光学性能。
<例子3>
图9是表示根据例子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在图9中,根据例子3的变焦透镜系统按沿光轴,从物体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移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以及固定第三透镜组G3,以便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间的距离增加。
第一透镜组G1物体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以及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正透镜L12组成。负凹凸透镜L11的像面I侧透镜面和正透镜L12的物方透镜面分别是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L21、第二正透镜L22、负透镜L23和第三正透镜L24组成。第二正透镜L22和负透镜L23彼此胶合。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透镜表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3由单一正透镜L31组成,正透镜L31的物方透镜面是非球面。
通过沿光轴,将第三透镜组G3物体向物体移动,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
将孔径光阑S放置到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物方的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以及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后,与第二透镜组G2整体移动。
滤光器组FL由红外光阻挡滤光器等等组成。
在表3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3的变焦透镜系统有关的各个值。
表3
[规格]
W           T
f=       4.81        16.50
FNO=     2.86        5.66
2ω=     77.3°      24.7°
Ymax=3.60
[透镜数据]
r           d           nd        vd
1)     65.0000     1.1000      42.71     1.820800
*2)     4.5216        2.5000
*3)     11.5186       1.7500      21.15          1.906800
4)      34.1760       (d4)
5)      ∞            0.4000              孔径光阑S
*6)     5.7975        1.6500      53.22          1.693500
7)      119.2231      0.3000
8)      9.9279        1.7000      46.63          1.816000
9)      -12.4084      0.6000      31.31          1.903660
10)     4.3266        0.7000
11)     11.5176       1.3000      58.89          1.518230
12)     -17.4568      (d12)
*13)    11.5000       1.7000      91.20          1.456000
14)     -1250.3048    (d14)
15)     ∞            0.5000      64.12          1.516800
16)     ∞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号:2
κ=0.1500
C4=2.19490E-04
C6=7.09410E-06
C8=-2.35900E-07
C10=3.65970E-09
表面号:3
κ=2.2992
C4=-1.2309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6
κ=0.4355
C4=-1.0143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13
κ=1.9690
C4=-1.07400E-04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可变距离]
(聚焦在无穷远)
W          M              T
f    4.81       8.80           16.50
D0   ∞         ∞             ∞
d4   15.03371   6.66824        1.96205
d12  4.85236    10.19407       20.50264
d14  3.24257    3.24257        3.24257
(聚焦在近距离物体:300mm)
W                M                T
β     -0.01790         -0.03219         -0.05914
D0     261.7861         264.8100         259.2075
d4     15.03371         6.66824          1.96205
d12    4.63999          9.51918          18.39947
d14    3.45494          3.91746          5.34575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ft×Ymax/{fw×(fw+ft)}=0.57951
(2):|f1|/(fw×ft)1/2=1.17862
(3):fw/TL=0.11791
(4):(Rb+Ra)/(Rb-Ra)=0.98177
(5):v31=91.20
(6):fL11/f1=0.56853
(7):n23-n24=0.38543
(8):v23=31.31
(9):Rc/Rd=0.58396
图10A、10B和10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0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0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0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11A、11B和11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1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1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1C处于摄远端状态。
如从各个图看出,根据例子3的变焦透镜系统表示在从无穷远到近距离物体的整个成像范围上,根据广角端状态W、中等焦距状态M和摄远端状态T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结果的极好光学性能。
<例子4>
图12是表示根据例子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在图12中,根据例子4的变焦透镜系统按沿光轴,从物体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移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以及固定第三透镜组G3,以便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间的距离增加。
第一透镜组G1物体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以及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正透镜L12组成。负凹凸透镜L11的像面I侧透镜面和正透镜L12的物方透镜面分别是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L21、第二正透镜L22、负透镜L23和第三正透镜L24组成。第二正透镜L22和负透镜L23彼此胶合。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透镜表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3由单一正透镜L31组成,正透镜L31的物方透镜面是非球面。
通过沿光轴,将第三透镜组G3物体向物体移动,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
将孔径光阑S放置到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物方的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以及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后,与第二透镜组G2整体移动。
滤光器组FL由红外光阻挡滤光器等等组成。
在表4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4的变焦透镜系统有关的各个值。
表4
[规格]
W          T
f=      4.81       16.50
FNO=    2.92       5.67
2ω=    77.4°     24.6°
Ymax=3.60
[透镜数据]
r        d        nd        vd
1)    58.0000        1.1000       42.71          1.820800
*2)   4.6965         2.4500
*3)   10.8719        1.7500       21.15          1.906800
4)    28.4117        (d4)
5)    ∞             0.4000                 孔径光阑S
*6)   5.8878         1.6000       53.22          1.693500
7)    177.6627       0.3000
8)    9.8962         1.7500       46.63          1.816000
9)    -11.1646       0.6000       31.31          1.903660
10)   4.3404         0.7000
11)   11.7963        1.3000       56.71          1.607380
12)   -28.0907       (d12)
*13)  9.7000         1.7000       82.56          1.497820
14)   49.4505        (d14)
15)   ∞             0.5000       64.12          1.516800
16)   ∞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号:2
κ=0.1500
C4=1.91050E-04
C6=5.54180E-06
C8=-1.60350E-07
C10=2.32790E-09
表面号:3
κ=1.8300
C4=-3.1485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6
κ=0.4230
C4=1.4738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13
κ=1.5525
C4=-9.6634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可变距离]
(聚焦在无穷远)
W           M            T
f    4.81        8.80         16.50
D0   ∞          ∞           ∞
d4   15.99055    7.01290      1.96231
d12  5.19942     10.17688     19.78252
d14  3.00784     3.00784      3.00784
(聚焦在近距离物体:300mm)
W               M              T
β     -0.01790        -0.03208       -0.05865
D0     261.1271        265.1274       260.5723
d4     15.99055        7.01290        1.96231
d12    4.98328         9.49444        17.67893
d14    3.22398         3.69028        5.11143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ft×Ymax/{fw×(fw+ft)}=0.57951
(2):|f1|/(fw×ft)1/2=1.25720
(3):fw/TL=0.12200
(4):(Rb+Ra)/(Rb-Ra)=1.48804
(5):v31=82.56
(6):fL11/f1=0.56111
(7):n23-n24=0.29628
(8):v23=31.31
(9):Rc/Rd=0.59496
图13A、13B和13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3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3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3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14A、14B和14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4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4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4C处于摄远端状态。
如从各个图看出,根据例子4的变焦透镜系统表示在从无穷远到近距离物体的整个成像范围上,根据广角端状态W、中等焦距状态M和摄远端状态T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结果的极好光学性能。
<例子5>
图15是表示根据例子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在图15中,根据例子5的变焦透镜系统按沿光轴,从物体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移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以及固定第三透镜组G3,以便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间的距离增加。
第一透镜组G1物体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以及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正透镜L12组成。负凹凸透镜L11的像面I侧透镜面和正透镜L12的物方透镜面分别是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L21、第二正透镜L22、负透镜L23和第三正透镜L24组成。第二正透镜L22和负透镜L23彼此胶合。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透镜表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3由单一正透镜L31组成,正透镜L31的像面I侧透镜表面是非球面。
通过沿光轴,将第三透镜组G3物体向物体移动,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
将孔径光阑S放置到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物方的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以及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后,与第二透镜组G2整体移动。
滤光器组FL由红外光阻挡滤光器等等组成。
在表5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5的变焦透镜系统有关的各个值。
表5
[规格]
W           T
f=     4.81        16.50
FNO=   2.84        5.60
2ω=   77.4°      24.6°
Ymax=3.60
[透镜数据]
r             d            nd             vd
1)    62.0000       1.1000       42.71          1.820800
*2)   4.9347        2.8000
*3)   12.9259       1.7500       21.15          1.906800
4)    35.9751       (d4)
5)    ∞            0.4000               孔径光阑S
*6)   5.9064        1.6000       53.22          1.693500
7)    -185.6734     0.3000
8)    9.0667        1.7500       46.63          1.816000
9)    -10.7695      0.6000       31.31          1.903660
10)   4.1588        0.7000
11)   17.0912       1.3000       52.32          1.517420
12)   -18.8274      (d12)
13)   25.0000       1.7000       91.20          1.456000
*14)  -18.9097      (d14)
15)   ∞            0.5000      64.12           1.516800
16)   ∞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号:2
κ=0.1500
C4=3.52870E-04
C6=4.63320E-06
C8=-1.50190E-07
C10=1.10830E-09
表面号:3
κ=1.8300
C4=9.7315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6
κ=0.4230
C4=-6.3167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14
κ=3.7977
C4=1.33350E-04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可变距离]
(聚焦在无穷远)
W          M            T
f    4.81       8.80         16.50
D0   ∞         ∞           ∞
d4   15.99579   7.01814      1.96755
d12  3.95555    8.93301      18.53865
D14  3.89101    3.89101      3.89101
(聚焦在近距离物体:300mm)
W               M               T
β      -0.01791        -0.03209        -0.05866
D0      261.1326        265.1329        260.5778
d4      15.99579        7.01814         1.96755
d12     3.73937         8.25045         16.43472
d14     4.10719         4.57357         5.99493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ft×Ymax/{fw×(fw+ft)}=0.57951
(2):|f1|/(fw×ft)1/2=1.25720
(3):fw/TL=0.12201
(4):(Rb+Ra)/(Rb-Ra)=-0.13870
(5):v31=91.20
(6):fL11/f1=0.58833
(7):n23-n24=0.38624
(8):v23=31.31
(9):Rc/Rd=0.65144
图16A、16B和16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6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6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6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17A、17B和17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7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7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7C处于摄远端状态。
如从各个图看出,根据例子5的变焦透镜系统表示在从无穷远到近距离物体的整个成像范围上,根据广角端状态W、中等焦距状态M和摄远端状态T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结果的极好光学性能。
<例子6>
图18是表示根据例子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在图18中,根据例子6的变焦透镜系统按沿光轴,从物体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移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以及固定第三透镜组G3,以便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间的距离增加。
第一透镜组G1物体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以及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正透镜L12组成。负凹凸透镜L11的像面I侧透镜面和正透镜L12的物方透镜面分别是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L21、第二正透镜L22、负透镜L23和第三正透镜L24组成。第二正透镜L22和负透镜L23彼此胶合。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透镜表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3由单一正透镜L31组成,正透镜L31的图像平面I侧透镜表面非球面。
通过沿光轴,将第三透镜组G3物体向物体移动,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
将孔径光阑S放置到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物方的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以及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后,与第二透镜组G2整体移动。
滤光器组FL由红外光阻挡滤光器等等组成。
在表6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6的变焦透镜系统有关的各个值。
表6
[规格]
W              T
f=       4.81           17.00
FNO=     2.79           5.65
2ω=     77.3°         23.9°
Ymax=3.60
[透镜数据]
r              d            nd         vd
1)    67.0000        1.1000       42.71      1.820800
*2)   4.8227         2.6000
*3)   11.8932        1.7500       21.15      1.906800
4)    33.3246        (d4)
5)    ∞             0.4000             孔径光阑S
*6)   5.5196         1.8000       53.22      1.693500
7)    -91.2466       0.3000
8)    8.8018         1.6000       40.77      1.883000
9)    -13.7085       0.6000       28.27      2.003300
10)   3.9205         0.7000
11)   10.9202        1.3000       39.23      1.595510
12)   -54.5371       (d12)
*13)  13.0570        1.7000       82.56      1.497820
14)   -95.7012       (d14)
15)   ∞             0.5000       64.12      1.516800
16)   ∞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号:2
κ=0.1500
C4=2.46190E-04
C6=5.67570E-06
C8=-2.20830E-07
C10=2.86050E-09
表面号:3
κ=1.8300
C4=3.0191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6
κ=0.3052
C4=2.2123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13
κ=2.8390
C4=-1.08200E-04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可变距离]
(聚焦在无穷远)
W            M           T
f     4.81         8.80        17.00
D0    ∞           ∞          ∞
d4    15.89339     7.07705     1.95050
d12   4.44648      9.14984     18.81590
d14   2.89606      2.89606     2.89606
(聚焦在近距离物体:300mm)
W                 M               T
β       -0.01785          -0.03193        -0.05975
D0       261.8948          266.0079        261.4683
d4       15.89339          7.07705         1.95050
d12      4.21772           8.43311         16.53634
d14      3.12482           3.61279         5.17561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ft×Ymax/{fw×(fw+ft)}=0.58338
(2):|f1|/(fw×ft)1/2=1.23857
(3):fw/TL=0.12483
(4):(Rb+Ra)/(Rb-Ra)=0.75989
(5):v31=82.56
(6):fL11/f1=0.56984
(7):n23-n24=0.40779
(8):v23=28.27
(9):Rc/Rd=0.62710
图19A、19B和19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9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19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19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20A、20B和20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0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0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0C处于摄远端状态。
如从各个图看出,根据例子6的变焦透镜系统表示在从无穷远到近距离物体的整个成像范围上,根据广角端状态W、中等焦距状态M和摄远端状态T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结果的极好光学性能。
<例子7>
图21是表示根据例子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在图21中,根据例子7的变焦透镜系统按沿光轴,从物体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移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以及固定第三透镜组G3,以便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间的距离增加。
第一透镜组G1物体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以及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正透镜L12组成。负凹凸透镜L11的像面I侧透镜面和正透镜L12的物方透镜面分别是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L21、第二正透镜L22、负透镜L23和第三正透镜L24组成。第二正透镜L22和负透镜L23彼此胶合。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透镜表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3由单一正透镜L31组成,正透镜L31的物方透镜面是非球面。
通过沿光轴,将第三透镜组G3物体向物体移动,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
将孔径光阑S放置到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物方的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以及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后,与第二透镜组G2整体移动。
滤光器组FL由红外光阻挡滤光器等等组成。
在表7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7的变焦透镜系统有关的各个值。
表7
[规格]
W            T
f=        4.81         16.50
FNO=          2.86             5.60
2ω=          77.3°           24.6°
Ymax=3.60
[透镜数据]
r             d            nd             vd
1)    62.0000       1.1000       42.71          1.820800
*2)   4.7815        2.6500
*3)   11.2971       1.7500       21.15          1.906800
4)    29.0165       (d4)
5)    ∞            0.4000              孔径光阑S
*6)   6.4216        1.6000       53.22          1.693500
7)    -5052.7279    0.2000
8)    6.7233        1.7000       52.29          1.755000
9)    -22.5427      0.6000       31.31          1.903660
10)   4.0622        0.8500
11)   29.5119       1.3000       70.45          1.487490
12)   -14.2888      (d12)
*13)  12.2074       1.7000       82.56          1.497820
14)   -447.5037     (d14)
15)   ∞            0.5000       64.12          1.516800
16)   ∞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号:2
κ=0.1500
C4=1.50380E-04
C6=7.21470E-06
C8=-2.32690E-07
C10=3.94910E-09
表面号:3
κ=1.9750
C4=-4.7150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6
κ=0.5262
C4=-6.1498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13
κ=2.3783
C4=-1.09510E-04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可变距离]
(聚焦在无穷远)
W          M           T
f    4.81       8.80        16.50
D0   ∞         ∞          ∞
d4   15.97893   7.00128     1.95069
d12  4.58818    9.56564     19.17128
d14  3.29380    3.29380     3.29380
(聚焦在近距离物体:300mm)
W                M              T
β      -0.01790         -0.03207       -0.05863
D0      261.2641         265.2643       260.7093
d4      15.97893         7.00128        1.95069
d12     4.37210          8.88339        17.06822
d14      3.50988        3.97605           5.39686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ft×Ymax/{fw×(fw+ft)}=0.57951
(2):|f1|/(fw×ft)1/2=1.25720
(3):fw/TL=0.12242
(4):(Rb+Ra)/(Rb-Ra)=0.94689
(5):v31=82.56
(6):fL11/f1=0.56852
(7):n23-n24=0.41617
(8):v23=31.31
(9):Rc/Rd=0.95513
图22A、22B和22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2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2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2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23A、23B和23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3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3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3C处于摄远端状态。
如从各个图看出,根据例子7的变焦透镜系统表示在从无穷远到近距离物体的整个成像范围上,根据广角端状态W、中等焦距状态M和摄远端状态T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结果的极好光学性能。
<例子8>
图24是表示根据例子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在图24中,根据例子8的变焦透镜系统按沿光轴,从物体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移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以及固定第三透镜组G3,以便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间的距离增加。
第一透镜组G1物体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以及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正透镜L12组成。负凹凸透镜L11的像面I侧透镜面和正透镜L12的物方透镜面分别是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L21、第二正透镜L22、负透镜L23和第三正透镜L24组成。第二正透镜L22和负透镜L23彼此胶合。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透镜表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3由单一正透镜L31组成,正透镜L31的物方透镜面是非球面。
通过沿光轴,将第三透镜组G3物体向物体移动,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
将孔径光阑S放置到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物方的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以及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后,与第二透镜组G2整体移动。
滤光器组FL由红外光阻挡滤光器等等组成。
在表8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8的变焦透镜系统有关的各个值。
表8
[规格]
W             T
f=      4.81          16.50
FNO=    2.85          5.57
2ω=    77.4°        24.6°
Ymax=3.60
[透镜数据]
r            d             nd            vd
1)       61.3209      1.1000        42.71         1.820800
*2)      4.8836       2.6500
*3)      11.6093      1.7500        21.15         1.906800
4)       28.8813      (d4)
5)       ∞           0.4000             孔径光阑S
*6)      5.6241       1.7500        49.23         1.768020
7)       -208.7299    0.3500
8)       14.0210      1.5500        52.29         1.755000
9)       -10.7163     0.6000        31.31         1.903660
10)      4.2526       0.7000
11)      10.3293      1.3000        53.71         1.579570
12)      -22.9794     (d12)
*13)     13.5832      1.7000        82.56         1.497820
14)      -91.9040     (d14)
15)      ∞           0.5000        64.12         1.516800
16)      ∞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号:2
κ=0.1500
C4=2.30560E-04
C6=6.08290E-06
C8=-2.21690E-07
C10=2.80080E-09
表面号:3
κ=1.6183
C4=3.4632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6
κ=0.4922
C4=-5.7469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13
κ=2.9326
C4=-1.26780E-04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可变距离]
(聚焦在无穷远)
W          M            T
f    4.81       8.80         16.50
D0   ∞         ∞           ∞
d4   15.99238   7.01473      1.96414
d12  4.57204    9.54950      19.15514
d14  3.40584    3.40584      3.40584
(聚焦在近距离物体:300mm)
W               M               T
β      -0.01790        -0.03207        -0.05864
D0      261.1547        265.1550        260.5999
d4     15.99238        7.01473        1.96414
d12    4.35593         8.86717        17.05184
d14    3.62195         4.08818        5.50914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ft×Ymax/{fw×(fw+ft)}=0.57951
(2):|f1|/(fw×ft)1/2=1.25720
(3):fw/TL=0.12208
(4):(Rb+Ra)/(Rb-Ra)=0.74247
(5):v31=82.56
(6):fL11/f1=0.58231
(7):n23-n24=0.32409
(8):v23=31.31
(9):Rc/Rd=0.40112
图25A、25B和25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5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5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5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26A、26B和26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6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6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6C处于摄远端状态。
如从各个图看出,根据例子8的变焦透镜系统表示在从无穷远到近距离物体的整个成像范围上,根据广角端状态W、中等焦距状态M和摄远端状态T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结果的极好光学性能。
<例子9>
图27是表示根据例子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在图27中,根据例子9的变焦透镜系统按沿光轴,从物体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移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以及固定第三透镜组G3,以便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间的距离增加。
第一透镜组G1物体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以及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正透镜L12组成。负凹凸透镜L11的像面I侧透镜面是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L21、第二正透镜L22、负透镜L23和第三正透镜L24组成。第二正透镜L22和负透镜L23彼此胶合。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透镜表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3由单一正透镜L31组成,正透镜L31的物方透镜面是非球面。
通过沿光轴,将第三透镜组G3物体向物体移动,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
将孔径光阑S放置到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物方的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以及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后,与第二透镜组G2整体移动。
滤光器组FL由红外光阻挡滤光器等等组成。
在表9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9的变焦透镜系统有关的各个值。
表9
[规格]
W            T
f=      4.81         16.50
FNO=    2.89         5.64
2ω=    77.3°       24.7°
Ymax=3.60
[透镜数据]
r              d              nd             vd
1)      40.6181        1.1000         42.71          1.820800
*2)     4.8246         2.9000
3)      9.6817         1.7500         20.88          1.922860
4)      17.2370        (d4)
5)      ∞             0.4000               孔径光阑S
*6)     6.4947         1.6000         49.23          1.768020
7)      -87.5174       0.3000
8)      9.5880         1.7500         52.29          1.755000
9)      -11.6669       0.6000         31.31          1.903660
10)     4.5530         0.8000
11)     66.4390        1.3000         70.45          1.487490
12)     -10.6099       (d12)
*13)    15.0725        1.7000         82.56          1.497820
14)     -54.3714       (d14)
15)     ∞             0.5000         64.12          1.516800
16)     ∞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号:2
κ=0.1389
C4=2.38920E-04
C6=5.68320E-06
C8=-1.35950E-07
C10=1.85430E-09
表面号:6
κ=0.3488
C4=-6.0668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13
κ=2.8933
C4=-4.1211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可变距离]
(聚焦在无穷远)
W           M             T
f    4.81        8.80          16.50
D0   ∞          ∞            ∞
d4   16.00687    7.02922       1.97863
d12  4.37324     9.35070       18.95634
d14  3.50407     3.50407       3.50407
(聚焦在近距离物体:300mm)
W               M                 T
β        -0.01790        -0.03208          -0.0586
D0        260.8908        264.8910          260.3360
d4        16.00687        7.02922           1.97863
d12       4.15709         8.66825           16.85272
d14       3.72022         4.18652           5.60769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ft×Ymax/{fw×(fw+ft)}=0.57951
(2):|f1|/(fw×ft)1/2=1.25720
(3):fw/TL=0.12127
(4):(Rb+Ra)/(Rb-Ra)=0.56591
(5):v31=82.56
(6):fL11/f1=0.60391
(7):n23-n24=0.41617
(8):v23=31.31
(9):Rc/Rd=0.67738
图28A、28B和28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8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8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8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29A、29B和29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9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29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29C处于摄远端状态。
如从各个图看出,根据例子9的变焦透镜系统表示在从无穷远到近距离物体的整个成像范围上,根据广角端状态W、中等焦距状态M和摄远端状态T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结果的极好光学性能。
<例子10>
图30是表示根据例子10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结构以及每一透镜组的变焦轨迹的图。
在图30中,根据例子10的变焦透镜系统按沿光轴,从物体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孔径光阑S、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移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以及固定第三透镜组G3,以便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间的距离增加。
第一透镜组G1物体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以及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正透镜L12组成。负凹凸透镜L11的像面I侧透镜面和正透镜L12的物方透镜面分别是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2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L21、第二正透镜L22、负透镜L23和第三正透镜L24组成。第二正透镜L22和负透镜L23彼此胶合。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透镜表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3由单一正透镜L31组成,正透镜L31的物方透镜面是非球面。
通过沿光轴,将第三透镜组G3物体向物体移动,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
将孔径光阑S放置到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物方的第一正透镜L21的物方,以及在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后,与第二透镜组G2整体移动。
滤光器组FL由红外光阻挡滤光器等等组成。
在表10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10的变焦透镜系统有关的各个值。
表10
[规格]
W           T
f=       4.81        16.50
FNO=     2.80        5.59
2ω=     77.4°        24.7°
Ymax=3.60
[透镜数据]
r              d              nd            vd
1)      57.5782        1.1000         42.71         1.820800
*2)     4.7785         2.6500
*3)     12.1094        1.7000         21.15         1.906800
4)      32.2755        (d4)
5)      ∞             0.4000                孔径光阑S
*6)     5.6789         1.7000         49.23         1.768020
7)      -117.1689      0.3000
8)      9.6873         1.8000         40.77         1.883000
9)      -9.3920        0.6000         28.27         2.003300
10)     3.8775         0.7000
11)     10.4317        1.3000         42.72         1.567320
12)     -34.8046       (d12)
*13)    12.5560        1.7000         82.56         1.497820
14)     -84.8842       (d14)
15)     ∞             0.5000         64.12         1.516800
16)     ∞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号:2
κ=0.1674
C4=2.90530E-04
C6=6.54090E-06
C8=-2.78430E-07
C10=3.97500E-09
表面号:3
κ=1.8300
C4=5.4581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6
κ=0.3959
C4=-2.9311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表面号:13
κ=2.6499
C4=-8.77120E-05
C6=0.00000E+00
C8=0.00000E+00
C10=0.00000E+00
[可变距离]
(聚焦在无穷远)
W          M           T
f    4.81       8.80        16.50
D0   ∞         ∞          ∞
d4   14.91488   6.55397     1.85035
d12  4.42222    9.01111     17.86686
d14  2.50550    2.50550     2.50550
(聚焦在近距离物体:300mm)
W              M               T
β      -0.01776       -0.03176        -0.05759
D0      263.2098       266.9819        262.8297
d4      14.91488       6.55397         1.85035
d12     4.18613        8.27571         15.67275
D14     2.74159        3.24090         4.69961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ft×Ymax/{fw×(fw+ft)}=0.57951
(2):|f1|/(fw×ft)1/2=1.22577
(3):fw/TL=0.12940
(4):(Rb+Ra)/(Rb-Ra)=0.74228
(5):v31=82.56
(6):fL11/f1=0.586892
(7):n23-n24=0.43598
(8):v23=28.27
(9):Rc/Rd=0.58622
图31A、31B和31C是表示当聚焦在无限远上时,根据例子10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31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31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31C处于摄远端状态。
图32A、32B和32C是表示当聚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根据例子10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32A处于广角端状态,图32B处于中等焦距状态,以及图32C处于摄远端状态。
如从各个图看出,根据例子10的变焦透镜系统表示在从无穷远到近距离物体的整个成像范围上,根据广角端状态W、中等焦距状态M和摄远端状态T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结果的极好光学性能。
如上所述,本申请能够实现变焦透镜系统,其在对应于高度广角拍摄的广角端状态下,具有大于75度的视角、约三至四倍的高变焦比、以及很高的光学性能,并且整体上极其紧凑,适合于数码相机和视频摄像机,以及实现了使用该变焦透镜系统的成像装置,以及用于改变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的方法。
随便提一下,在不降低光学性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应用下述描述的内容。
在每一例子中,尽管示出了三组结构,但能适合于四组结构和五组结构。
在每一例子中,为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时,可以沿光轴移动透镜组的一部分、单一透镜组或多个透镜组。可以将对焦透镜组用于自动聚焦,以及适合于由马达,诸如超声波马达驱动。在根据每一例子的变焦透镜系统中,最好第三透镜组用作对焦透镜组。
在根据每一例子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为校正由照相机晃动引起的图像模糊,透镜组的一部分,或单一透镜组可以作为防抖透镜组,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在根据本申请的每一例子的变焦透镜系统中,最好将第二透镜组用于防抖透镜组。
此外,可以将任何透镜表面形成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通过细磨工艺、通过模具,将玻璃材料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模塑工艺,或将在玻璃表面上树脂材料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混合型工艺制作。
在根据每一例子的变焦透镜系统中,可以将在宽波长范围内具有高透射比的防反射涂层应用于每一透镜表面以减少眩光,从而获得具有高对比度的高光学性能。
为易于理解本发明,通过参考实施例的部件进行说明,显然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想到另外的优点和改进。因此,在更广泛的方面,本发明不限于在此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细节、以及代表性设备。因此,在不背离如由附加权利要求及它们的等效定义的一般发明原理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改进。

Claims (17)

1.一种变焦透镜系统,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包括:
第一透镜组,具有负折光能力;
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光能力;以及
第三透镜组,具有正折光能力;
在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至少移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以便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间的距离增加;
第一透镜组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和正透镜组成;
负凹凸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负透镜和第三正透镜组成;
第一正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由单一正透镜组成;以及
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
0.50<ft×Ymax/{fw×(fw+ft)}<0.70
1.14<|f1|/(fw×ft)1/2<1.35
其中,Ymax表示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大图像高度,fw表示广角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ft表示摄远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以及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孔径光阑位于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
0.114<fw/TL<0.145
其中,TL表示最大总透镜长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通过沿光轴移动第三透镜组,执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距离物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
-0.20<(Rb+Ra)/(Rb-Ra)<1.50
其中,Ra表示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物方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以及Rb表示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像方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
80.0<v31<95.0
其中,v31表示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材料的阿贝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
0.55<fL11/f1<0.65
其中,fL11表示第一透镜组中的负凹凸透镜的焦距,以及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
0.29<n23-n24<0.50
25.0<v23
其中,n23表示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n24表示在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三正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以及v23表示在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材料的阿贝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使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二正透镜和负透镜彼此胶合,以及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
0.30<Rc/Rd<1.10
其中,Rc表示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一正透镜的物方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以及Rd表示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二正透镜的物方表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第一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为非球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第三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物方表面为非球面,以及该非球面具有正折光能力在透镜周边比在光轴附近的区域中变得更强的形状。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变焦时,固定第三透镜组。
14.一种光学装置,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10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
15.一种用于形成物体的图像以及改变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的方法,该变焦透镜系统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能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光能力的第三透镜组,该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第一透镜组,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具有面对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以及正透镜组成;
在负凹凸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非球面;
提供第二透镜组,沿光轴按从物体的顺序,由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负透镜和第三正透镜组成;
在第一正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非球面;
提供由单一正透镜组成的第三透镜组;
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
0.50<ft×Ymax/{fw×(fw+ft)}<0.70
1.14<|f1|/(fw×ft)1/2<1.35
其中,Ymax表示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大图像高度,fw表示广角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ft表示摄远端状态下的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以及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以及
通过至少移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将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从广角端状态改变到摄远端状态,从而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间的距离减小,以及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间的距离增加。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
0.55<fL11/f1<0.65
其中,fL11表示第一透镜组中的负凹凸透镜的焦距,以及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
0.29<n23-n24<0.50
25.0<v23
其中,n23表示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n24表示在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第三正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以及v23表示在d线处,第二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材料的阿贝数。
CN2007101090359A 2006-06-12 2007-06-12 用于改变焦距的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装置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72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62522 2006-06-12
JP2006162522A JP4923764B2 (ja) 2006-06-12 2006-06-12 ズームレンズとこれを有する光学装置
JP2006162522 2006-06-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7289A CN101097289A (zh) 2008-01-02
CN101097289B true CN101097289B (zh) 2011-08-31

Family

ID=38370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903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7289B (zh) 2006-06-12 2007-06-12 用于改变焦距的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446956B2 (zh)
EP (1) EP1868022B1 (zh)
JP (1) JP4923764B2 (zh)
CN (1) CN101097289B (zh)
AT (1) ATE438876T1 (zh)
DE (1) DE602007001835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82621B1 (ko) * 2006-11-22 2009-02-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줌 렌즈
JP5115065B2 (ja) 2007-07-12 2013-01-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ズームレンズの変倍方法
JP5309553B2 (ja) * 2007-12-25 2013-10-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この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KR101452706B1 (ko) * 2008-01-11 2014-10-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각 줌 광학계
KR101431540B1 (ko) 2008-01-15 2014-08-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소형 줌 렌즈
WO2009096154A1 (ja) 2008-01-28 2009-08-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5433958B2 (ja) * 2008-03-03 2014-03-0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US8587875B2 (en) 2008-07-14 2013-11-19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KR101452712B1 (ko) * 2008-07-22 2014-10-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줌 렌즈
KR101533276B1 (ko) 2008-12-02 2015-07-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각 줌 렌즈
JP4771182B2 (ja) 2008-12-12 2011-09-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KR101618763B1 (ko) * 2009-03-13 2016-05-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렌즈의 조립방법, 촬상렌즈 및 촬상장치
CN101876746B (zh) * 2009-04-29 2011-09-14 凤凰光学(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及使用该光学系统的镜头
JP4902033B1 (ja) 2010-04-07 2012-03-21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内視鏡
CN102782556B (zh) * 2011-01-24 2014-09-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系统、摄像装置以及照相机
CN103176265A (zh) * 2011-12-23 2013-06-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广角变焦镜头
CN111158103B (zh) * 2019-12-31 2022-08-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49857A1 (en) * 2000-12-25 2002-10-17 Konica Corporation Zoom lens
US20050068635A1 (en) * 2003-09-29 2005-03-31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CN1650213A (zh) * 2002-04-11 2005-08-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及其电子静像相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23654A (ja) 2001-04-25 2002-11-08 Kyocera Corp 小形ズームレンズ
JP4503884B2 (ja) 2001-06-22 2010-07-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3925907B2 (ja) * 2002-01-29 2007-06-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6829102B2 (en) 2002-03-20 2004-12-07 Ricoh Company, Ltd. Zoom lens, and camera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for utilizing zoom lens
JP2004037700A (ja) 2002-07-02 2004-02-05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4489398B2 (ja) * 2003-09-22 2010-06-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撮像装置
US7075732B2 (en) 2003-09-22 2006-07-11 Olympus Corporation Zoom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4576818B2 (ja) * 2003-09-30 2010-11-10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5258059A (ja) * 2004-03-11 2005-09-22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装置
CN1977205A (zh) * 2004-06-29 2007-06-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装置和拍摄设备
JP5006514B2 (ja) * 2004-12-16 201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669294B2 (ja) * 2005-01-31 2011-04-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690069B2 (ja) * 2005-02-16 2011-06-0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49857A1 (en) * 2000-12-25 2002-10-17 Konica Corporation Zoom lens
CN1650213A (zh) * 2002-04-11 2005-08-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及其电子静像相机
US20050068635A1 (en) * 2003-09-29 2005-03-31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7289A (zh) 2008-01-02
JP4923764B2 (ja) 2012-04-25
ATE438876T1 (de) 2009-08-15
US7446956B2 (en) 2008-11-04
JP2007333799A (ja) 2007-12-27
DE602007001835D1 (de) 2009-09-17
EP1868022B1 (en) 2009-08-05
EP1868022A1 (en) 2007-12-19
US20070285800A1 (en) 2007-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97289B (zh) 用于改变焦距的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装置和方法
CN100533203C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投影设备
CN104423023B (zh) 变焦透镜和包含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4101991B (zh) 变焦透镜和包含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0451718C (zh) 二焦点切换型成像透镜
CN101515059B (zh) 变焦透镜以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的成像装置
CN101334518B (zh) 变焦透镜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变焦的方法
CN102109665B (zh) 变焦透镜和包括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2338928B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1315458B (zh) 变焦透镜和包含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5556368B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5739071A (zh) 变焦镜头及包括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1470254B (zh) 变焦透镜、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及变焦透镜的制造方法
CN103852875B (zh) 变焦镜头和包括该变焦镜头的电子设备
CN102279461B (zh)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投影设备
CN101246253B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利用该变焦透镜系统的光学设备
CN102466872A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所述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2608736A (zh) 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设备和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
CN102216825A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含变焦透镜系统的相机
CN103116214A (zh)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4849841B (zh) 变焦透镜和包括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1470255A (zh) 变倍光学系统及其制造方法、具有其的光学设备
CN101556371B (zh)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4076495B (zh) 变焦透镜以及包含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1726842A (zh) 变焦透镜和使用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Termination date: 202006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