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85826A - 制造高弹性软质聚氨酯泡沫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造高弹性软质聚氨酯泡沫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85826A
CN101085826A CN 200610082812 CN200610082812A CN101085826A CN 101085826 A CN101085826 A CN 101085826A CN 200610082812 CN200610082812 CN 200610082812 CN 200610082812 A CN200610082812 A CN 200610082812A CN 101085826 A CN101085826 A CN 101085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siloxanes
foam
weight part
alk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8281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拉默廷
R-D·兰根哈根
G·罗斯米
P·扎斯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LDSCHMIAT GmbH
Original Assignee
GOLDSCHMIAT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LDSCHMIAT GmbH filed Critical GOLDSCHMIAT GmbH
Priority to CN 20061008281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085826A/zh
Publication of CN101085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58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ilicon Polymer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使用含有至少两个羟基的聚醚制造软质聚氨酯泡沫的发泡方法,发泡在所选择的低分子量、低粘度甲基聚硅氧烷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所述发泡不在泡沫的边界区引起无序,也不引起收缩。

Description

制造高弹性软质聚氨酯泡沫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聚醚制造软质聚氨酯泡沫的方法。这类泡沫作为“冷发泡沫”或“高回弹泡沫(HR泡沫)”近来日益受到关注。
背景技术
有多种生产HR泡沫的变更方法,它们在化学文献中已有广泛描述。如同所使用的助剂,例如催化剂、乳化剂、推进剂等一样,聚醚、交联剂和聚异氰酸酯可以有同样大的变化。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在于,由于聚氨酯泡沫的早期交联,不需要使用聚硅氧烷-聚醚共聚物作为稳定添加剂以防止泡沫塌泡。实际上,通常须避免使用所述稳定添加剂,因为泡沫稳定剂——在制造迄今为止仍在本领域占优势地位的“热发泡沫”中必不可少——会导致冷发泡沫中无法容忍的收缩倾向,并且常常还使得泡沫孔结构的均匀性同样不理想。
关于本领域的现有技术状况已公开了多篇论文,其代表性实例有:德国专利申请公开文本(Offenlegungsschrift)No.2,221,811、No.2,246,400、No.2,337,140和No.2,356,443,以及发表在《多孔塑料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Plastics)中的多篇论文,例如1972年1月/2月刊,第35-44页;1973年1月/2月刊,第19-24页;1973年3月/4月刊,第92-98页;以及1973年5月/6月刊,第134-138页。
本发明方法主要涉及泡沫材料,所述泡沫材料原则上可在不添加任何有机硅氧烷的情况下制造。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知晓该泡沫材料可通过如下方式生产:使聚氨酯结构中发生较高程度的交联,直至泡沫材料“开孔”。在实践经验以及文献中,已知有不同方法可达到上述交联度,例如,通过使用每分子具有两个以上异氰酸酯基团的聚异氰酸酯;通过使用高反应性聚醚多元醇,所述聚醚多元醇优选通过掺入环氧乙烷单元而含有伯羟基,并且所述伯羟基优选位于链末端;以及通过另外使用低分子量的多羟基化合物,如丙三醇、三羟甲基丙烷、三羟甲基乙烷、三乙醇胺等。上述措施可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在任何情况下,重要的是,在不必使用聚硅氧烷衍生物作为添加剂的条件下,聚氨酯泡沫材料发生交联的速度之快使得泡沫材料开孔之时已无强烈的塌泡倾向,并且对于应用目的,其所实现的孔结构的均匀性是适当的但不过份。满足上述特征的泡沫在物理数据和燃烧性方面具有如此巨大的优势,因此近来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然而,这类泡沫通常以模塑泡沫形式制造,其泡沫结构在边界区或边缘区表现得极为无序(大泡或收缩腔),致使其实用价值大大降低。
针对这类冷发泡沫已提出使用特殊的有机硅氧烷作为添加剂。这些有机硅氧烷旨在适于消除所述无序现象(参见德国专利申请公开文本No.2,221,811、No.2,377,140和No.2,246,400)。然而,基于该原理的市场产品仍具有如下缺点,即重现性差、使用浓度较高、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在泡沫边界区中的调节效应与收缩倾向的比值校准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发更有效的、重现性更高的添加剂以用于制造所述泡沫体系,且用量过多的可能性更低。所述目的是通过选择特定的甲基聚硅氧烷实现的。使用低粘度的甲基聚硅氧烷作为冷发泡沫的添加剂是已知的。然而,其缺点在德国专利申请公开文本No.2,356,443中被描述为导致无法容忍的收缩倾向。所述德国专利申请还证实,甲基聚硅氧烷具有使泡沫结构细密(refinement)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从本发明的目的来看也是一个缺点,因为从任何实际试验中均已知晓,冷发泡沫所特有的略不规则的孔结构对于家具包覆用泡沫材料的最优性能是一个良好前提。
与已知的现有技术状况相反,令人惊讶的是,现已确定,对低分子量甲基聚硅氧烷的一种必须严格遵循的确切选择将得到完全满足上述要求的添加剂。
待根据本发明使用的有机聚硅氧烷可用如下通式I描述:
Figure A20061008281200051
其中,
R1=相同或不同的烃基——可被取代——并且不含易于与异氰酸酯发生加成反应的基团,例如-OH、-SH、=NH。然而,优选至少90%的R1基团为甲基。尤其优选其中全部R1基团均为甲基的化合物。其他R1基团的实例是:2-18个碳原子的正烷基或异烷基、芳基(尤其是苯基)、乙烯基、卤代烷基(例如溴甲基、氯甲基、2-氯乙基、3-氯丙基)、乙酰氧基丙基、2-氰基乙基和3-氰基丙基或氢。每个平均分子的一个R1基团还可被桥连或支链O0.5基团代替。这使得剩余价态被另一个分子的相应价态所饱和。
R2=R1或OR3
其中,
R3=烷基、芳基、烷芳基或[CmH2mO]pR4
其中R4代表一个低分子量烷基,
m=2-4,且
p这样进行选择,以使整个R3基团的分子量不超过400,且优选不超过150。
优选其中R2=R1=-CH3或低分子量(C1-C6,优选C1-C4)烷氧基的化合物。在一个分子或分子混合物中,也可有R1和烷氧基的混合。
n=2-10,优选2-8。尤其优选在一个分子中含有6-8个硅原子的有机聚硅氧烷。如果分子中的一个R1基团为O1/2,则分子中硅原子的总数不得超过12,且优选不应大于8。
与现有技术状况不同,本发明有机聚硅氧烷的分子量不应理解为平均分子量。在通式定义中提及的n值不应超过。即使存在任何高分子量的产物,它们在任何情况下也仅能以极少的量存在。根据本发明使用的有机聚硅氧烷,可作为单分子形式的材料使用或作为混合物使用。然而,对于这样的混合物而言,正如已述及的,甚至混合物中的单独组分也不得超出本发明限定的n值。
对于根据本发明使用有机硅氧烷而言,特别重要的是,n值高于上述定义中所给限值的单一物种,应仅以极低的浓度存在。优选地,这种较高分子量的同系物(homologue)的含量低于0.5重量%。在任何情况下都须将高分子量的硅氧烷(n大于20)从根据本发明使用的有机聚硅氧烷中分离出来,因为它们可导致消泡倾向。在简单蒸馏中,气溶胶部分可进入馏出液,于是简单蒸馏并不足以确保上述条件。如果在用于制备本发明有机聚硅氧烷馏分的原料混合物中存在这种高分子量的硅氧烷,则需要使用分馏装置(fractionation attachment),例如除雾器。本发明硅氧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硅氧烷的链长。通常,链长随着n值的增大而提高。然而,存在这样的一个n值,如果超出该n值,则一方面对防止边界无序性的改善将仅有略微提高,而另一方面将显著提高泡沫材料的孔细密化和收缩的趋势。这一n值对应于具有约9个硅原子的分子。通过掺入比甲基大的R1和R2基团,可将上述限值略微移动至较高的值。
正如每一位有经验的泡沫技术人员所清楚的,根据本发明使用的硅氧烷的应用浓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泡沫配方、混合条件、发泡装置和进行发泡的模具形状的细节。然而,有可能用标准值或指导值表征使用浓度。每分子具有4个硅原子的通式I化合物的使用浓度为0.1-2重量%,
具有5个硅原子的化合物的使用浓度为0.03-1.2重量%,
具有6个硅原子的化合物的使用浓度为0.01-0.35重量%,以及
具有7个及7个以上硅原子的化合物的使用浓度为0.003-0.15重量%,以聚醚的量计。对于具有上述顺序的硅原子数的上述化合物而言,优选范围依次为0.2-1.5、0.06-0.75、0.02-0.15以及0.006-0.08重量%。在符合本发明的化合物I中,如果较大部分的R1基团不为甲基和/或较大部分的R2基团不为甲基或低分子量的烷氧基,则这些化合物的浓度就使用目的而言必须提高。然而,这些化合物并不是优选的。在非常低的使用浓度下,推荐使用活性物质与溶剂、软化剂、发泡聚醚以及其他助剂的混合物。正如已所提及的,本发明的硅氧烷以纯链型低聚物或低聚物混合物的形式使用。考虑各单一低聚物的浓度,这些混合物的使用浓度可易于从上述数据中计算出来。在此必须再次指出排除高分子量的硅氧烷的非常重要性。但是,其中n值低于本发明所允许值的硅氧烷可以无碍地用在混合物中。由于它们仅具有低活性,因此在计算使用浓度时,通常并不需要将它们考虑在内。
对应于通式I的纯链型低聚物可通过对混合物进行分馏获得。为此目的,有用并且方便的是起始混合物中已含有较高比例的待分离组分,该较高比例高于统计平衡分布。这样的混合物通过,例如,下述类型的调聚反应获得:
上述调聚步骤通常在平衡反应中用酸催化剂,例如硫酸、有机磺酸、FeCl3·HCl、酸活性土壤等实现,并可易于通过终止反应,例如,通过中和催化剂停止。通过这些方法,可获得含有大于40重量%所需低聚物的硅氧烷混合物。这对于经济地分离符合本发明的高活性化合物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前提条件。
其他的调聚反应形成氯代硅氧烷,氯代硅氧烷可通过已知方法转化为根据本发明使用的烷氧基硅氧烷。这样的氯代硅氧烷根据下述反应方程获得,其反应条件已知于现有技术的出版物中:
Figure A20061008281200082
在为本发明的目的使用低聚物混合物时,为获得良好的重现性,重要的是保持各批次之间混合物的组成恒定。将其实现的最好方式是通过使用已达到平衡的硅氧烷体系,其中分子量过高的不想要的部分已如上所述通过蒸馏被分离出来。在生产根据本发明使用且其中R2残基为OR3基团的有机聚硅氧烷混合物时,有利的是:使相应的氯代硅氧烷达到平衡,并随后通过与R3OH反应使已达到平衡的混合物转化为根据本发明使用的硅氧烷。
除了根据本发明使用的化合物I以外,如果要提高泡沫材料的细孔特性或者如果要改善泡沫对防止塌泡的稳定性,则还可使用已知可用作冷发泡沫稳定剂的其他有机聚硅氧烷。在这一方面应指出的是,当采用本发明添加剂时在自由发泡后表现出极少塌泡的泡沫配方可直接在封闭模具中使用,而无需添加其他稳定剂。
通过下列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化合物I的使用,应理解的是所述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给出而不限制本发明。
将泡沫配方进行发泡,所述泡沫配方在即使未添加根据本发明使用的物质的情况下,也不易明显塌陷(slump)或塌泡,并且产生对实用目的适当的孔细度(cell fineness)。通过下述列举的实施例说明,使用本发明物质消除了在未添加表面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在泡沫结构的边界区的显著程度的无序状态,且未引起明显的泡沫收缩。
为避免对极小的份量进行测量的技术难题,在全部试验中,并不直接量出硅氧烷,而是将其用于6%的聚醚混合物中,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发泡多元醇而言,硅氧烷的使用量小于0.1重量份。然而,实施例中给出的量并非指混合物,而是根据有效物质进行了换算。
实施例1
一种混合物,其组成为:
100.00重量份的基于丙三醇的聚氧化烯三醇,其构成为84%的环氧丙烷和16%的环氧乙烷,且羟基值为35,
0.70重量份的三亚乙基二胺(33%,于双丙甘醇中),
0.20重量份的双-1,1-二甲基氨基二乙醚,
3.00重量份的丙三醇,
3.00重量份的水,
10.00重量份的一氟三氯甲烷,以及
0.02-1.5重量份的根据本发明使用的通式I硅氧烷(通式I硅氧烷的实用重量在以下试验系列(a)和(b)中给出),
该混合物与58.00重量份的另一混合物进行反应,该另一混合物的组成为:
40.00重量份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粗产品,以及
60.00重量份甲苯二异氰酸酯(20%的2,6-和80%的2,4-异构体混合物)。
在进行试验时,在不加一氟三氯甲烷和异氰酸酯混合物的情况下,将其他所列反应混合物在破碎机中用直径70mm的叶轮搅拌机以1000转/分钟的速度预搅拌45秒。然后加入一氟三氯甲烷并以相同的搅拌速度再继续搅拌15秒。加入异氰酸酯混合物后,将搅拌提高至2500转/分钟,并在该转速下再继续搅拌7秒。将反应混合物倾倒至大小为270×270×270mm的有衬纸的(paper-lined)中空容器中。形成一个开孔弹性泡沫体,将其储存24小时后切开并测试其边界和底部无序情形以及收缩行为。
根据本发明,采用通式I硅氧烷,其中
a.R1=-CH3,并且R2=-CH3
b.R1=-CH3,并且R2=-O-C3H7
以下,“N”为硅原子的总数(N=n+2)。
a.测试N=4至N=8的通式I硅氧烷。使用以下用量的硅氧烷足以完全消除边界和底部无序:
当采用N=4的硅氧烷时,1.5重量份是足够的;
当采用N=5的硅氧烷时,0.5重量份是足够的;
当采用N=6的硅氧烷时,0.15重量份是足够的;
当采用N=7的硅氧烷时,0.05重量份是足够的;以及
当采用N=8的硅氧烷时,0.02重量份是足够的。
在所有情况中,几乎均探测不到明显的收缩倾向。
b.测试N=4至N=7的通式I硅氧烷。使用以下用量的硅氧烷足以完全消除边界和底部无序:
当采用N=4的硅氧烷时,0.5重量份是足够的;
当采用N=5的硅氧烷时,0.2重量份是足够的;
当采用N=6的硅氧烷时,0.06重量份是足够的;以及
当采用N=7的硅氧烷时,0.02重量份是足够的。
在所有情况中,几乎均探测不到明显的收缩倾向。
为进行对比,采用常规的市售产品进行发泡。小于0.75重量份的该产品无法适当地消除边界无序。并且0.75重量份的该常规市售产品所引起的收缩须描述为明显的。
还须考虑的是,在此所使用的量在机械发泡时根据机器的类型可减少最多达1/3。
实施例2
一种混合物,其组成为:
100.00重量份的基于丙三醇的聚氧化烯三醇,其构成为84%的环氧丙烷和16%的环氧乙烷,且羟基值为28,
1.00重量份的三亚乙基二胺(33%的双丙甘醇溶液),
3.00重量份的三乙醇胺,
3.00重量份的水,
10.00重量份的一氟三氯甲烷,以及
0.02-4.00重量份的根据本发明使用的通式I硅氧烷,通式I硅氧烷的实用重量在以下试验系列(c)和(d)中给出,
该混合物与47.6重量份的基于甲苯二异氰酸酯、NCO值为39的、部分交联的聚异氰酸酯进行反应。试验进行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根据本发明,采用了通式I硅氧烷,其中
c.R1=-CH3,并且R2=-CH3
d.R1=-CH3,并且R2=-O-C3H7
c.测试N=4至N=8的通式I硅氧烷。使用以下用量的硅氧烷足以完全消除边界和底部无序:
当采用N=4的硅氧烷时,2.00重量份是足够的;
当采用N=5的硅氧烷时,0.60重量份是足够的;
当采用N=6的硅氧烷时,0.15重量份是足够的;
当采用N=7的硅氧烷时,0.05重量份是足够的;以及
当采用N=8的硅氧烷时,0.02重量份是足够的。
在所有情况中,均探测不到明显的收缩。
d.测试N=4至N=7的通式I硅氧烷。使用以下用量的硅氧烷足以完全消除边界和底部无序:
当采用N=4的硅氧烷时,0.75重量份是足够的;
当采用N=5的硅氧烷时,0.25重量份是足够的;
当采用N=6的硅氧烷时,0.06重量份是足够的;以及
当采用N=7的硅氧烷时,0.02重量份是足够的。
在所有情况中,均探测不到明显的收缩。
为进行对比,采用常规的市售产品进行发泡。小于0.75重量份的该产品无法适当地消除边界无序。但在该试验中未探测到模体的明显收缩。
还须考虑的是,在此所使用的量在机械发泡时根据机器的类型可减少最多达1/3。
实施例3
一种混合物,其组成为:
100.00重量份的用丙烯腈和苯乙烯接枝的聚氧化烯三醇,其羟基值为33,
0.60重量份的三亚乙基二胺(33%的双丙甘醇溶液),
2.00重量份的三乙醇胺,
0.15重量份的双-1,1-二甲基氨基二乙醚,
2.00重量份的水,以及
0.02-4.00重量份的根据本发明使用的通式I硅氧烷,
该混合物与27.10重量份的甲苯二异氰酸酯(20%的2,6-和80%的2,4-异构体混合物)进行反应。
试验进行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就消除边界无序和收缩倾向而言,用根据本发明使用的硅氧烷所得到的发泡结果,以及为进行比较而使用常规市售产品所得到的发泡结果,在所有方面均与实施例2(c)和(d)的结果相对应。
实施例4
根据下述基础配方,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进行发泡:
100.00重量份的聚醚多元醇(羟基值为35,伯羟基的比例约为70-75%),
3.00重量份的水,
0.70重量份的33%的三亚乙基二胺的双丙甘醇溶液,
2.00重量份的丙三醇,
0.40重量份的二甲基乙醇胺,
10.00重量份的一氟三氯甲烷,
54.00重量份的由40%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60%的甲苯二异氰酸酯(20%的2,6-和80%的2,4-异构体混合物)组成的异氰酸酯混合物,以及
x重量份的根据通式I的硅氧烷。
使用两种不同的甲基硅氧烷作为根据通式I的硅氧烷。由气相色谱测得的其组成如下所示:
n=3n=4n=5n=6n=7n=8n=9n=10n=11n=12     混合物1     混合物2
    21.5%31.3%27.6%19.4%0.2%-----     ---27.0%31.1%20.1%12.0%6.6%2.7%0.5%
混合物1的使用量分别为0.04、0.08和0.12重量份。所生成的全部泡沫在边界区实际上均不存在无序,并且在冷却阶段未表现出明显的收缩。为进行比较,混合物2的使用量为0.007重量份。所生成的泡沫在边界区不存在无序。然而,孔结构明显被规整,并且不再符合典型的冷发泡沫的略不规则的特性。此外,经冷却阶段以后,泡沫已表现出明显的收缩迹象。
混合物2进一步的使用量分别为0.014和0.021重量份。由于冷却阶段发生明显收缩,因此生成的泡沫的体积减少30%以上。
实施例5
根据实施例4的基础配方生产模塑泡沫。为此采用了一台高压发泡机,其中在混合管(mixing head)中通过逆流喷射使各组分混合。使用两条独立的化学品物流进行发泡。异氰酸酯混合物通过一条化学品物流输送,而其余的所有化学品通过另一条化学品物流输送,其中其余的所有化学品已预先在装有搅拌盘的搅拌装置中均匀地混合。
模具由环氧树脂制成,并且模腔(molding nest)的形状为圆柱形,容积为18,000cm3。在进行各次试验发泡前,将模具预热至45℃,并喷有常规的市售脱模剂。
各次发泡所引入的反应物料的总重量为900g,相当于每次装填模具进料292g异氰酸酯混合物。
对于硅氧烷,实施例4的混合物1和2以在上述实施例中列出的百分量使用。按照本发明添加混合物1生成令人满意的、无任何结构缺陷的模塑泡沫。全部三种泡沫在以下方面均表现显著:即可以低能耗进行注射,并且在简单、轻微的缩洗(fulling)后表现出优良的弹性。
用0.007重量份的混合物2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多元醇生产的对比泡沫,其模塑件密实至略膨胀,且未表现出边界无序,但对压制工艺造成相当大的阻力。该泡沫在装填时消耗大量能量,因此只能通过非常仔细地操作来避免对模塑件的机械损伤。
用量为0.014和0.021重量份硅氧烷混合物2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多元醇制成的泡沫已具有极端紧密的孔结构,因此通过放气(venting)的方式平衡模具中的压力只能以非常局部化的方式实现,以致当模具打开时,模塑件由于内压过高而断裂。
在其他发泡中,尝试通过减少所引入的混合物2的量以生产满足技术要求的模塑泡沫。然而重现性不足,未能成功。
使用量为0.0015重量份的混合物2时,泡沫的压制表现令人满意。然而,泡沫结构已在边界区清楚地表现出无序状态。
使用量为0.0025重量份的混合物2时,由于闭孔性提高,在7次试验发泡中,有5次压制出现问题,从而证实在技术上存在困难。其余的两次发泡中,一次令人满意,而另一次在边界区表现出结构无序。
从上述一系列的广泛试验可知:
a.必须严格遵循本发明的选择规则,因为混合物2中超出了本发明范围的硅氧烷的比例也仅为3.2%;以及
b.在边界区中所需的调节效应与所不需要的收缩倾向的提高之间的平衡会因硅氧烷的组成之故而发生极大的有利于收缩趋势的移动,于是如果要使生产工艺可靠,对于在此公开的选择规则已不存在任何超出的余地。
实施例6
通过对用硫酸平衡的硅氧烷混合物进行分馏,分离出纯度为97-98%的两种符合通式I的硅氧烷。硅氧烷I对应于由8个硅原子形成的链。所有的R1和R2取代基均为甲基。
硅氧烷2也对应于由8个硅原子形成的链。然而,18个R1和R2取代基中,有两个取代基为苯基,而仅有16个取代基为甲基。
两个苯基在链中的分布须视为统计学意义上的,因为无法确保对预期的异构体混合物进行区别分析的可能。但是,排除末端硅原子的取代。
根据实施例1的方法和实施例4的基础配方进行发泡,对两种硅氧烷进行检测。
当使用浓度为0.003-0.006重量份硅氧烷/100重量份发泡多元醇时,硅氧烷1生成的泡沫无变形且无显著的收缩倾向,但对于硅氧烷2,仅当使用浓度为0.006重量份/100重量份发泡多元醇时,才出现上述情形,而当硅氧烷2为0.003重量份时,未充分消除边界变形。
实施例7
通过对基于环状二甲基硅氧烷和二甲基二氯硅烷的已达平衡的低聚物混合物进行分馏,得到纯度为98%的链中含9个硅原子的α,Ω-二氯二甲基硅氧烷。该硅氧烷与乙二醇-单丙基醚发生酸解缩合反应。对于通式I,所合成的化合物对应于如下组成,n=7、R1=CH3并且R2=CH3-CH2-CH2-O-CH2-CH2-O-。
通过加入0.004重量份的上述化合物,并且根据实施例4中给出的基础配方,按照实施例1的发泡方法生成了令人满意的泡沫,该泡沫在任何情况下均未表现出边界变形并且未发生明显收缩。
在未添加硅氧烷的情况下,通过相似的发泡方法生成的泡沫在紧邻其表皮处在全部六个面上均表现出粗糙的孔结构。部分单独的泡孔非常之大,其直径已明显超过1cm。
实施例8
一种已达平衡的硅氧烷混合物,由六甲基二硅氧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和四甲基环四硅氧烷组成,在用H2O/NaHCO3洗至中性并与苯共沸干燥后,用H2PtCl6作为催化剂,与乙酸烯丙酯进行反应。
通过分馏分离出符合通式I的一个化合物,其链长对应于n=7且R2=甲基。剩下的18个R1取代基中,有17个取代基为甲基,有一个取代基为γ-乙酰氧基丙基。该取代基位于括号中的分子部分中的硅原子处。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对所假定的异构体混合物进行更精确的定位或定义。通过气相色谱法示出所分离的化合物为大于96%的化学纯。
与实施例7类似,通过发泡研究本发明化合物的有效性。当本发明硅氧烷的使用量在0.003-0.009重量份/100重量份发泡多元醇内变化时,所得到的泡沫具有令人满意的孔结构并且没有值得一提的收缩倾向。由于在此已经得到了至少300%的安全边限,因此未再继续进行该系列试验。

Claims (13)

1.一种生产冷熟化软质聚氨酯泡沫的方法,其中使每分子具有至少两个羟基的聚醚、水和有机聚异氰酸酯在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发泡,该发泡体系可任选包括交联剂、发泡剂和/或其他助剂,其特征在于向发泡体系添加通式I的有机聚硅氧烷
Figure A2006100828120002C1
其中,
R1代表相同或不同的未取代的或取代的烃基,所述烃基不含可能与异氰酸酯发生加成反应的基团;
R2与R1的含义相同或为OR3
其中,
R3代表烷基、芳基、烷芳基或[CmH2mO]pR4
R4为低级烷基,
m=2-4且
对p选择成使整个R3基团的分子量不超过400;并且
n=2-10,且混合物的各单个组分中基本上无一组分的n值大于10,
通式I化合物的量在约0.003至2wt%之间,以发泡体系中聚醚的量计。
2.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该R1烃基不含-OH、-SH和>NH。
3.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对p选择成使该整个R3基团的分子量不超过150。
4.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R1为甲基、R2=R1或为1-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并且n=2-6。
5.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全部R1基团的至少90%为甲基。
6.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全部R1基团均为甲基。
7.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R1选自2-18个碳原子的正烷基、2-18个碳原子的异烷基、苯基、乙烯基、卤代烷基、乙酰氧基丙基、2-氰乙基、3-氰丙基和氢。
8.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该卤代烷基为溴甲基、氯甲基、2-氯乙基或3-氯丙基。
9.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平均每个分子的一个R1基团用O1/2代表,剩余价态的饱和度由另一个分子的相应价态实现,每个分子中总的硅原子数不超过12。
10.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R2=R1=CH3或1-6个碳原子的低级烷氧基。
11.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n=2-8。
12.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每分子的该通式I化合物包括6-8个硅原子。
13.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硅原子的总数不超过8。
CN 200610082812 2006-06-09 2006-06-09 制造高弹性软质聚氨酯泡沫的方法 Pending CN1010858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10082812 CN101085826A (zh) 2006-06-09 2006-06-09 制造高弹性软质聚氨酯泡沫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10082812 CN101085826A (zh) 2006-06-09 2006-06-09 制造高弹性软质聚氨酯泡沫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85826A true CN101085826A (zh) 2007-12-12

Family

ID=38937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10082812 Pending CN101085826A (zh) 2006-06-09 2006-06-09 制造高弹性软质聚氨酯泡沫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8582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61339B2 (ja) Voc放出量の低減した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US7825209B2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iOC-linked, linear polydimethylsiloxane-polyoxyalkylene block copolymers and their use
US8349907B2 (en)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use of foam stabilizers, produced on the basis of sustainable raw materials, for prroducing polyurethane foams
US7645848B2 (en)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SiOC-linked, linear polydimethylsiloxane-polyoxyalkylene block copolymers
US4945117A (en) Liquid polyisocyanate compositions, a proces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their us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lexible polyurethane foams
US11066534B2 (en) Polyether-modified silicone composition, surfactant, foam stabilizer, polyurethane foam forming composition, and cosmetic preparation including said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id composition
KR100223377B1 (ko) 가요성 폴리우레탄 포옴의 제조방법
EP2261273B1 (de) Zusammensetzungen enthaltend Polyether-Polysiloxan-Copolymere
KR100358467B1 (ko) 연속 기포형 폴리우레탄 가요성 발포체의 생성용 실리콘계면활성제
KR100407082B1 (ko) 실리콘폴리에테르계면활성제
KR100279492B1 (ko) 폴리우레탄가요성포옴및경질포옴용의저방출성기포개방계면활성제
US8329770B2 (en) Silicon-containing foams
CN101952340A (zh) 开孔聚氨酯泡沫及其制造方法
JP4215649B2 (ja) シリコーン含有フォーム材料
US20060058408A1 (en) Isocyanate composition and its use in the preparation of expanded polyurethane with improved physico-mechanical properties
EP3612581A1 (en) Catalysts for producing polyurethanes
US3061556A (en) Preparation of cellular polyurethane plastics
JP3319833B2 (ja) 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JP3955119B2 (ja) 低密度高弾性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US20040152796A1 (en) Process for preparing polyurethane foams having reduced VOC emissions
CN101085826A (zh) 制造高弹性软质聚氨酯泡沫的方法
WO2021131378A1 (ja) ポリエーテル-ポリシロキサンブロック共重合体組成物、整泡剤および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の製造方法
JP2006137812A (ja)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用ポリオール組成物及び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CN113307976A (zh) 一种有机硅亲水助剂、聚氨酯发泡材料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