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64514B - 调制装置和调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调制装置和调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64514B
CN101064514B CN2007100972484A CN200710097248A CN101064514B CN 101064514 B CN101064514 B CN 101064514B CN 2007100972484 A CN2007100972484 A CN 2007100972484A CN 200710097248 A CN200710097248 A CN 200710097248A CN 101064514 B CN101064514 B CN 1010645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tern
data
translative mode
processing
b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972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64514A (zh
Inventor
中川俊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64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4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64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45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4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 G11B20/1403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 G11B20/1423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 G11B20/1426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5/00Conversion of the form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dividual digits
    • H03M5/02Conversion to or from representation by pulses
    • H03M5/04Conversion to or from representation by pulses the pulses having two levels
    • H03M5/14Code representation, e.g. transition, for a given bit cell depending on the information in one or more adjacent bit cells, e.g. delay modulation code, double density code
    • H03M5/145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4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 G11B20/1403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 G11B20/1423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 G11B20/1426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 G11B2020/1457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wherein DC control is performed by calculating a digital sum value [DSV]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本文披露了一种调制装置,包括:第一转换装置,用于根据将用作第一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与第一码模式关联的第一表,将作为与第一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第一码模式;第二转换装置,用于根据将用作第二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与第二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二表,将作为与第二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第二码模式;以及选择装置,用于选择第一码模式或第二码模式,其中,如果已将DSV控制比特插入处理数据中,则禁止由第二转换装置执行的将所述部分转换为第二码模式的处理。

Description

调制装置和调制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包含于2006年4月2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6-126318的主题,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制装置、一种由调制装置采用的调制方法、一种实现调制方法的调制程序、一种用于存储由调制装置调制的信号的记录介质、以及一种用于存储调制程序的记录介质。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即使使用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也能够以高可靠度执行DSV控制的调制装置,以及涉及一种由调制装置采用的调制方法、一种实现调制方法的调制程序、一种用于存储由调制装置所调制的信号的记录介质、及一种用于存储调制程序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在通过预定传输线传输数据或将数据记录在诸如磁盘、光盘、或磁光盘的记录介质上之前,要调制数据以将数据转换成适用于传输线或记录介质的数据。调制数据的一种方法是众所周知的分块编码法。根据分块编码法,将数据分为数据字,然后根据适当的编码规则将每个数据字转换为具有n×i比特大小的码字。数据字是具有m×i比特大小的数据单位。对于i=1,所得到的码为固定长度码。另一方面,对于具有1~imax范围内的可选变量值的i,所得到的码为可变长度码。通过采用分块编码法的编码处理所得到的码由可变长度码(d,k;m,n;r)表示。
参数i被称作约束长度,并且范围上限imax(也就是r)被称作最大约束长度。参数d为在两个连续的1之间插入的0的最小连续数。也就是说,参数d为0的最小游程(run)。另一方面,参数k为在两个连续的1之间插入的0的最大连续数。也就是说,参数k为0的最大游程。
顺便提及,通过执行记录处理将如上所述获取的码字记录在诸如压缩盘(CD)或迷你盘(MD,商标)的光盘或磁光盘上,在所执行的记录处理中,对码字进行NRZI(不归零反转)调制处理,并基于作为NRZI调制处理的结果获得的可变长度码序列将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上。NRZI调制处理是反转输入可变长度码序列中的每一个1而不反转序列中的每一个0的处理。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作为NRZI调制处理结果获得的可变长度码序列称作记录波形序列。以下,将这种记录处理称作标记边缘记录处理。另一方面,在将符合ISO标准的具有3.5英寸尺寸和230MB记录容量的光盘的磁光盘等用作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将完成调制处理的码字的码序列记录在记录介质上,而不对其进行NRZI调制处理。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没有NRZI调制处理的这种记录处理在下文中称作标记位置记录处理。在多数情况下,标记边缘记录处理被应用于具有高记录密度的当前记录介质。
另外,已经提出了多种调制方法并付诸使用。如下所述,已经将这些调制方法设计为满足为记录介质设置的条件的方法。用Tmin和Tmax分别表示记录波形序列的最小反转间隔和该序列的最大反转间隔。在线速度方向执行的高密度记录处理中,最小反转间隔越长(即,最小游程d越大)越好。另外,在块的再生处理中,期望提供短的最大反转间隔Tmax,即,小的最大游程k。除此之外,如果考虑到盖写特性,期望提供小的Tmax/Tmin比。另外,从抖动和/或S/N的方面来看,具有大的检测窗宽度Tw(被定义为m/n比)是很重要的。
具体地,下面的描述解释在通过采用已被提出和/或实际使用的调制方法将数据记录在诸如磁盘、光盘、或磁光盘的记录介质上的处理中所使用的码。也被称作将数据记录在CD和/或MD上的处理中所使用的码(2,10;8,17;1)的EFM码、也被称作将数据记录在DVD(数字通用盘)上的处理中所使用的码(2,10;1,2;1)的8-16码、以及也被称作将数据记录在具有120mm尺寸和650MB记录容量的PD上的处理中所使用的码(2,7;m,n;r)的RLL(游程长度受限)(2,7)码都是具有最小游程d为2(d=2)的RLL码。另一方面,也被称作将数据记录在具有3.5英寸尺寸和640MB记录容量的MO上的处理中所使用的码(1,7;2,3;r)的RLL(1,7)码为具有最小游程d为1(d=1)的RLL码。另外,具有最小游程d为1(d=1)、较好平衡的最小标记尺寸以及较好平衡的转换效率的RLL码是通常记录在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光盘记录/再生装置中的光盘记录介质上的码。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光盘记录介质的实例为具有高记录密度的光盘和磁光盘。
下面的表格为用于可变长度RLL(1,7)码的调制表。
<表1>
RLL(1,7):(d,k;m,n;r)=(1,7;2,3;2)
           数据模式    码模式
对于i=1   11         00x
            10    010
            01    10x
对于i=2    0011  000 00x
            0010  000 010
            0001  100 00x
            0000  100 010
在以下的描述中,将在诸如表1的转换表中所示的数据模式(data pattern)和码模式(code pattern)都统称转换模式(conversionpattern),表示将被转换的数据模式或作为转换数据模式处理结果而获得的码模式。
在上面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如果随后的信道比特为0,则符号x为1,而如果随后的信道比特为1,则符号x为0。最大约束长度为2。
RLL(1,7)码的参数(d,k;m,n;r)为(1,7;2,3;2)。由表达式(d+1)T表示的最小反转间隔Tmin因此为(1+1)T=2T,其中,符号T表示记录波形序列的比特间隔。由表达式(m/n)×2Tdata表示的最小反转间隔Tmin因此为(2/3)×2Tdata=1.33Tdata,其中,符号Tdata表示数据序列的比特间隔。由表达式(k+1)T表示的最大反转间隔Tmax因此为(7+1)T=8T。由表达式(m/n)×8Tdata表示的最大反转间隔Tmax因此为(2/3)×8Tdata=5.33Tdata。由表达式(m/n)×Tdata表示的检测窗宽度Tw因此为(2/3)×Tdata=0.67Tdata。
在通过用作调制表的表1使用RLL(1,7)码完成调制处理的信道比特序列中,最小反转间隔Tmin等于2T的发生频率是最高的,其后顺序为等于3T、4T、5T、6T等的最小反转间隔Tmin。另外,如果重复等于2T的最小反转间隔Tmin,即,如果在早先的周期内生成大量的边缘信息,则在很多情况下,边缘信息的这种生成比时钟信号的生成更有优势。
顺便提及,在将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尤其具有高记录密度)上或从这种记录介质中再生数据的处理中,最小游程为最可能引起误差的参数。这是因为在从记录介质中再生数据的处理中,具有最小游程的输出波形小于具有较小游程的其它输出波形,因此,易于产生由诸如散焦或切向倾斜状态的不正常状态所引起的影响。另外,将具有连续最小标记的数据记录在具有高记录密度的记录介质上或从这种记录介质再生这种数据的处理易于产生诸如噪声的外部干扰的影响。因此,容易生成数据再生误差。作为在这种再生处理中生成的数据再生误差的模式,在一些情况下,在连续最小标记的前端和最末端之间的数据会错误地一起移动。也就是说,所生成的比特误差长度变成从最小游程连续的开头至连续的尾部的误差传播的距离。因此,产生误差传播不期望地变长的问题。
作为在将数据记录在尤其具有高线式记录密度的记录介质上或从这种记录介质中再生数据的处理中建立稳定状态的控制,控制最小游程连续是有效的。
如上所述,在通过预定传输线传输数据或将其记录在记录介质上之前,调制数据以将数据转换成适合于传输线或记录介质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为调制处理结果获得的码包括低频分量,则在多种误差信号中容易产生变化和/或抖动。误差信号表示诸如通过光盘记录/再生装置执行的伺服控制中检测到的跟轨误差的误差。为此,期望尽可能地抑制包括在作为调制结果获得的码中的低频分量。
DSV(数字和值)控制是一种抑制包括在作为调制处理结果获得的码中的低频分量的典型方法。DSV为如下获取的量。首先,为了生成用作记录码序列的比特序列,对信道比特序列进行NRZI调制处理(等级编码处理,level coding process)。然后,将表示数据符号的比特序列中的每个比特值1改为值+1,而将比特序列中的每个比特值0改为值-1。随后,将所得码中的+1和-1相加得出DSV。DSV是包括在记录比特序列中的低频分量的指示符。因此,DSV控制是为了抑制低频分量而去除包括在记录码序列中DC分量的控制。
没有对作为基于如表1所给出的可变长度RLL(1,7)表的调制处理结果获得的码进行DSV控制。在对信道比特序列(作为这种调制处理结果而获得的记录码序列)执行的DSV控制中,首先,以预定间隔计算DSV。随后,将预定的DSV控制比特插入用作记录码序列的信道比特序列中。对于更多信息,建议读者参照诸如日本专利特开平第Hei 6-197024号的文献。
插入信道比特序列中的DSV控制比特数由最小游程d确定。对于为1的最小游程d(d=1),将DSV控制比特插入码字中的这些位置以遵守最小游程d。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插入作为信道比特的DSV控制比特数为2(=d+1)。另外,还将DSV控制比特插到码字中的任意位置以遵守最大游程k。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插入作为信道比特的DSV控制比特数为4(=2×(d+1))。如果通过插入作为比维持最小游程d所需的DSV控制比特数和维持最大游程k所需的DSV控制比特数少的信道比特的DSV控制比特来执行DSV控制,则存在不能执行DSV控制的一些情况。
在参数(d,k;m,n)设为(1,7;2,3)的RLL(1,7)码的情况下,基于如下的转换因子将DSV控制比特转换成数据:
4信道比特×2/3=8/3=2.67
因此,将DSV控制比特转换成2.67比特数据(或2.67Tdata)。
顺便提及,DSV控制比特基本上为冗余比特。因此,从码转换效率的方面来看,最好尽可能多地减少DSV控制比特数。
另外,也最好防止最小游程d和最大游程k由于DSV控制比特的插入而改变。这是因为(d,k)的改变将对记录和再生特性产生不期望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RLL码的情况下,需要绝对遵守最小游程。这是因为最小游程对记录和再生特性具有很大影响。不过,不需要绝对遵守最大游程。因此,在一些情况下,还存在在同步模式中使用违反最大游程的模式的格式。例如,用于DVD(数字通用盘)的8-16码的最大游程为11T。但是,为了提高检测同步模式的能力,为同步模式部分提供了大于最大游程的游程14T。
考虑到上述说明,本发明的发明人早先提出了具有参数(d,k)=(1,7)的1,7pp码和作为采用适于更高记录密度的调制方法调制表的表2。对于更多信息,建议读者参照诸如日本专利特开平第Hei11-346154号的文献。
<表2>
1,7PP:(d,k;m,n;r)=(1,7;2,3;4)
数据模式    码模式
11          *0*
10          001
01          010
0011        010 100
0010        010 000
0001        000 100
000011      000 100 100
000010      000 100 000
000001      010 100 100
000000      010 100 000
110111      001 000 000(next 010)
00001000    000 100 100 100
00000000    010 100 100 100
如果“xx1”,则*0*=000
“xx0”,则*0*=101
===============
同步和终端:
#01 001 000 000 001 000 000 001(24信道比特)
#=0表示不具有终端模式的序列。
#=1表示具有终端模式的序列。
<终端表>
数据模式    码模式
00          000
0000        010 100
上述调制表中示出转换模式“110111 001 000 000”(next 010)的行是指:当下一个信道比特为“010”时,(110111)的数据模式转换成“001 000 000”的码模式。
如表2给出的调制表所示,调制表包括将被转换成它们各自码模式的数据模式。将被转换成它们各自码模式的数据模式包括基础模式、将被置换的模式、以及终端模式。基础模式为从(11)至(000000)范围内的数据模式。没有基础模式,就不能执行转换处理。将被置换的模式为(110111)、(00001000)、和(00000000)的数据模式。即使没有置换模式,也能执行转换处理。然而,通过置换模式,可以执行有效的转换处理。如终端表的左列所示,每一个终端模式(00)和(0000)都是在数据序列中任意位置处放置的模式,以在该位置处终止数据序列。
另外,如表2所给出的对于最小游程d为1(d=1)和最大游程k为7(k=7)的调制表包括每一个都包括均由符号*表示的作为对应于基础模式的码模式的比特元素的不确定比特的不确定码。为了遵守为1的最小游程d(d=1)和为7的最大游程k(k=7),而不考虑紧前和紧后码的位置,将不确定码的每个不确定比特确定为0或1。具体地,如从表2中明确看出,如果将被转换的2比特数据模式为(11),则根据紧前的码序列(或信道比特序列),对将被转换的2比特数据模式所选的“*0*”的码模式为“000”或“101”。更具体地,根据紧前的码序列(或信道比特序列)的1个比特,将2比特数据模式(11)转换成码模式“000”或“101”。也就是说,例如,如果紧前的码序列的1个信道比特为“1”或紧前的码序列为“xx1”,则为了遵守最小游程d,将2比特数据模式(11)转换成码模式“000”。另一方面,如果紧前的码序列的1个信道比特为“0”或紧前的码序列为“xx0”,则为了遵守最大游程k,将2比特数据模式(11)转换成码模式“101”。
在包括在表2给出的调制表中的基础模式具有可变长度结构。对于设为1的约束长度i(i=1),基础模式与3个码模式相关,即,比所需模式数4(=2^m=2^2=4)少的“*0*”、“001”、和“010”。因此,通过在转换数据序列的处理中仅将约束长度i设为1(i=1),可以产生可不被转换成码序列的数据序列。最后,在转换所有数据序列的处理中,为了将表2给出的调制表可用作调制表,需要参考用于包括约束长度i为3(i=3)的所有约束长度的基础模式。
另外,表2给出的调制表还包括将被转换(或置换)用于控制最小游程d连续的模式的置换模式(110111)。如下将置换数据模式(110111)转换成码模式。如果数据模式为(110111),则参照随后的码字序列。如果随后的码字序列为“010”,则将6比特数据模式(110111)转换成“001 000 000”的码模式。另一方面,如果随后的码字序列不为“010”,则通过具有2比特数据单元的数据模式((11,(01),(11))来置换数据模式(110111)。最后,将数据模式((11,(01),(11))转换成“*0* 010 *0*”的码字。因此,在作为转换数据的结果而获得的码字序列中,限制了最小游程d的连续。也就是说,最小游程可最多重复六次。
在如表2给出的调制表中,最大约束长度r为4(r=4)。作为将被转换的模式的、提供约束长度i为4(i=4)的模式包括将被置换为用于实现最大游程k为7(k=7)的模式的模式。下文中,将用于实现最大游程k为7(k=7)的模式都称作最大游程确保模式。用于实现最大游程k为7(k=7)的模式为(00001000)的数据模式和(00000000)的数据模式。将(00001000)的数据模式转换为“000 100 100 100”的码模式,而将(00000000)的数据模式转换为“010 100 100 100”的码模式。同样在这种情况下,服从为1的最小游程d(d=1)。
另外,如表2给出的调制表还包括作为同步模式紧前的终端模式、将被定位在数据序列中任意终端位置处的数据模式(00)和(0000)。定位在数据序列中任意终端位置处的终端模式用于在该位置处终止数据序列。在所插入的同步模式开头的1比特码字为表示是否使用终端模式的比特。也就是说,如果使用了终端模式,则将终端模式紧后的插入同步模式序列开头处的1比特码字设置为“1”。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使用终端模式,则将终端模式紧后的插入同步模式序列开头处的1比特码字设置为“0”。注意到,在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的同步模式包括位于同步模式序列开头处的、作为表示是否在同步模式紧前的位置处使用了终端模式的比特的1比特码字和被重复两次以创建同步检测模式的、作为用于比最大游程k为7(k=7)大的最大游程k设为8(k=8)的码模式的码模式。因此,同步模式为总共具有24个信道比特的码字。
顺便提及,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建立每个都设置在作为由数据模式和码模式组成的模式对的行上用于转换模式的转换规则。根据转换规则,作为将在用作被转换成码模式的模式的数据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除以2的操作结果而获得的余数和由转换处理所得到的码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除以2的操作结果所获取的余数都为1或0。余数1表示包括在数据模式中的1的个数和包括在码模式中的1的个数都为奇数。另一方面,余数0表示包括在数据模式中的1的个数和包括在码模式中的1的个数都为偶数。例如,(000001)的数据模式对应于“010 100 100”的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为1,而码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为3。如果将数据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和码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除以2,则作为除法运算结果所获得的余数互相一致,都等于1,表示包括在数据模式中的1的个数和包括在码模式中的1的个数都为奇数。作为另一个实例,(000000)的数据模式对应于“010 100 000”的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为0,而码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为2。如果将数据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和码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除以2,则作为除法运算结果所获得的余数互相一致,都等于0,表示包括在数据模式中的1的个数和包括在码模式中的1的个数都为偶数。
如上所述,表2给出的调制表仅包括形成模式对的转换模式,每个模式对均由数据模式和码模式组成,其中,作为对包括在数据模式中的1的个数进行除法运算的结果所获得的余数和作为对包括在码模式中的1的个数进行除法运算的结果所获得的余数互相一致,都为0或1,表示包括在数据模式中的1的个数和包括在码模式中的1的个数都为偶数或奇数。这样的一对数据模式和码模式被称作一对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也就是说,表2给出的调制表不包括形成模式对的转换模式,每个模式对均由数据模式和码模式组成,其中,作为对包括在数据模式中的1的个数进行除法运算的结果所获得的余数与作为对包括在码模式中的1的个数进行除法运算的结果所获得的余数不一致。这样的一对数据和码模式被称作一对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
接下来,描述执行DSV控制的方法。不对诸如表1的用于RLL(1,7)码的调制表的转换模式执行DSV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通过调制数据序列然后以预定间隔将至少(d+1)个DSV控制比特添加到作为调制处理结果所得到的信道比特序列来执行现有DSV控制。与现有DSV控制非常类似,对表2给出的调制表的转换模式执行DSV控制。然而,通过使用数据模式和码模式之间的关系,能够以更高的有效度来执行DSV控制。也就是说,通过根据作为将用作被转换成码模式的模式的数据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除以2的运算结果而得到的余数和作为由转换处理所得到的码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除以2的运算结果所得到的余数都为1或0建立转换规则的表2,如上所述的将表示反转的1或表示不反转的0的DSV控制比特插入信道比特序列中的操作等价于分别将用于反转的1或用于不反转的0的DSV控制比特插入数据比特序列中的操作。
例如,在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将被转换的3数据比特是数据比特之后DSV控制比特紧前的(001)。在这种情况下,可由(001-x)的模式表示数据,其中,符号x表示具有值0或1的1个比特。对于x=0,数据模式为(0010),并包括在如下的表2给出的调制表中。
数据模式    码模式
0010        010 000
在这种情况下,将(0010)的数据模式转换成“010 000”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对于x=1,数据模式为(0011),并包括在如下的表2给出的调制表中。
数据模式    码模式
0011        010 100
在这种情况下,将(0011)的数据模式转换成“010 100”的码模式。随后,为了生成如下的等级码序列,对作为转换结果所获得的码模式进行NRZI调制处理:
数据模式    码模式     等级码序列
0010        010 000    011111
0011        010 100    011000
通过反转在另一个等级码序列中的最后3个比特来获取一个等级码序列中的最后3个比特。结果表示通过选择DSV控制比特0或1,可以在数据序列内部执行DSV控制。
如果考虑到DSV控制的冗余,则由于图2给出的调制表的转换因子m/n为2/3(即,m∶n=2∶3)的事实,通过使用数据序列中的1个比特来执行的DSV控制对应于通过使用添加至信道比特序列的1.5个比特来执行的DSV控制。另一方面,为了执行用于类似于表1所示的RLL(1,7)码调制表的DSV控制,需要对信道比特序列执行DSV控制。因此,与用于表2给出的调制表的DSV控制相比,冗余度会不期望地增大。换句话说,通过在表2所给调制表的结构中的数据序列内执行DSV控制,能够以高效率执行DSV控制。
对于作为将被记录在具有高记录密度的记录介质上的码的提供有最小游程r为1及最大游程d为7((d,k)=1,7)的码的如表2给出的调制表用作用于创建记录格式的表,其中,记录格式包括Blu-ray Disc ReWritable ver 1.0(高密度光盘系统的商标)。
期待一种更为稳定的系统作为可以通过也采用用于未来高密度记录的调制方法来实现的系统。具体地,尤其期待这种更稳定的调制系统具有为高密度光盘设置的更高密度规格。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实现一种调制方法,用于实现作为通过使用用于与Blu-ray Disc ReWritable ver 1.0(已经作为商品在市场上)的现有(1,7)PP码具有相同参数的码的类似调制表结构可实现的调制系统的更为稳定的系统,可以应用现有的设计技术。因此,可以减少在设计用于实现该调制系统的硬件处理中所遇到的设计风险的数目。
发明内容
顺便提及,通过不仅使用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而且使用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可能需要限制调制表中最小游程的连续。然而,由于可以不对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执行DSV控制,所以需要对作为位于序列内位置处(其中插入DSV控制比特)的部分的包括在输入数据序列中的部分执行转换处理(或置换处理)。但是,通过对这样的部分执行转换处理(或置换处理),变得难以对该部分的DSV控制区间执行DSV控制。作为以这种方式执行的转换处理的结果,可以输出没有经过DSV控制的转换模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创新了调制装置,其使得即使使用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也能够以高可靠度执行DSV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制装置,包括:
第一转换装置,用于根据将用作第一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与第一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一表,将作为与第一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第一码模式;
第二转换装置,用于根据将用作第二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与第二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二表,将作为与第二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第二码模式;以及
选择装置,用于选择第一码模式或第二码模式,其中,如果已经将DSV控制比特插入处理数据中,则禁止由第二转换装置执行的将该部分转换为第二码模式的处理。
可以提供一种结构,其中,调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处理控制装置,用于使用关于DSV控制比特被插入的位置的信息,以生成被选择装置使用来选择第一码模式或第二码模式的控制信息,其中,选择装置基于控制信息来选择第一码模式或第二码模式。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第一处理控制装置基于表示允许第二转换装置执行转换处理的信息和关于DSV控制比特被插入的位置的信息产生是否已将DSV控制比特插入处理数据的确定结果,并基于确定结果生成控制信息。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第一处理控制装置还基于从外部源接收的信息来生成控制信息。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由第二转换装置执行的将作为与第二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第二码模式的处理为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转换处理。
可以提供一种结构,其中,调制装置进一步使用第二处理控制装置,用于基于不包括在保持再生兼容性的其它表中的码模式的使用频率的检测结果改变由第一处理控制装置生成的控制信息,其中,选择装置基于通过第二处理控制装置改变的控制信息来选择第一码模式或第二码模式。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每一个均被检测了使用频率的码模式包括作为码模式在第一表中列出的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和作为码模式在第二表中列出的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如果检测到的码模式的使用频率不大于预定基准值,则第二处理控制装置改变由第一处理控制装置生成的控制信息,以允许执行生成码模式的处理,或者如果检测到的码模式的使用频率大于预定基准值,则第二处理装置改变由第一处理装置生成的控制信息,以不允许生成码模式的处理。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第二处理控制装置将基准值设置为被限制在允许误差得到校正的范围内的值。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第二处理控制装置检测码模式的ECC块中的使用频率,并将基准值限制为处于允许误差在ECC块中得到校正的范围内的值,从而使检测到的使用频率不超过基准值。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第一表为与保持再生兼容性的其它表相对应的表。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作为与保持再生兼容性的其它表相对应的表,第一表包括基础转换表的所有内容。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作为与保持再生兼容性的其它表相对应的表,第一表除包括基础转换表的所有内容之外还包括置换/转换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即使使用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也能够以高可靠度执行DSV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调制装置的实施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调制装置中使用的编码装置详细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图2中所示编码装置的更为详细结构的框图;
图4示出了说明由图3中所示实施例执行的记录操作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说明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中执行的预测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说明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中执行的检测用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说明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5中执行的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8示出了说明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中执行的控制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9示出了说明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中执行的检测转换模式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10示出了说明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24中执行的处理以执行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11示出了说明检测紧前码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12示出了说明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检测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13示出了说明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8中的执行的确定转换模式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调制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框图;
图15示出了说明由图14所示另一个实施例执行的记录操作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16示出了说明图1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07中执行的控制置换模式处理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17示出了说明图1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09中执行的检测转换模式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调制装置的又一实施例的框图;
图19示出了说明由图18中所示又一实施例执行的记录操作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20示出了说明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3中执行的预测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21示出了说明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4中执行的检测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22示出了说明图21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74中执行的处理以执行10数据比特/15信道比特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23示出了说明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5中执行的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24示出了说明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6中执行的控制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25示出了说明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7中执行的控制置换模式处理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26示出了说明其它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检测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
图27示出了说明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9中执行的确定转换模式的处理所参考的流程图;以及
图28是示出个人计算机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之前,在下面的比对描述中说明本发明的公开结构元件与说明书中描述和/或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之间的关系。注意,以下的对比描述仅是为了确认在说明书中描述了和/或附图中示出了支持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即使作为对应于本发明结构元件的实施例在说明书中描述和/或在任一附图中示出但是没有包括在下面的对比描述中,并不能将该实施例认为是与本发明结构元件不对应的实施例。相反,不能将作为对应于本发明特定结构元件的实施例的包括在下面对比描述中的实施例认为是与处本发明特定结构元件之外的结构元件不对应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制装置(例如,图1中所示的调制装置1),包括:
第一转换装置(例如,图1所示调制装置1中使用的基本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1),用于根据将用作第一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与第一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一表,将作为与第一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第一码模式;
第二转换装置(例如,图1所示调制装置1中使用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用于根据将用作第二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与第二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二表,将作为与第二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第二码模式;以及
选择装置(例如,图1所示调制装置1中使用的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用于选择第一码模式或第二码模式,其中,如果已将DSV控制比特插入处理数据中,则禁止由第二转换装置执行的将该部分转换为第二码模式的处理。
可以提供一种结构,其中,调制装置进一步使用第一处理控制装置(例如,图1所示调制装置1中使用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用于使用关于DSV控制比特被插入的位置的信息,以生成被选择装置使用来选择第一码模式或第二码模式的控制信息(例如,在图8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85和S186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其中,选择装置基于控制信息来选择第一码模式或第二码模式。
可以提供具有这样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第一处理控制装置基于表示允许第二转换装置执行转换处理的信息(例如,作为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处于on状态结果的在图8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82中执行的处理中产生的确定结果以及作为表示预测标记处于off状态结果的在图8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83处执行的处理中产生的确定结果)和关于DSV控制比特被插入的位置的信息(例如,作为表示其中插入DSV控制比特的位置的信息的、通过图1所示调制装置1中使用的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输出至图1所示调制装置1中使用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的DSV控制比特插入信息),生成是否已将DSV控制比特插入处理数据的确定结果(例如,图8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82~S184处执行的处理),并基于确定结果来生成控制信息(例如,图8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85和S186处执行的处理)。
可以提供一种结构,其中,调制装置进一步使用第二处理控制装置(例如,图14和18中所示的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用于基于不包括在保持再生兼容性的其它表中的码模式(例如,与如表4所给调制表中所示的约束长度i为4(i=4)的数据模式(01110111)相关的“(pre 1)010 000 000 101(not 010)”的码模式、与如表8所给调制表中所示的约束长度i为4(i=4)的数据模式(01110111)相关的“(pre 1)010 000 000 101(not 010)”的码模式、或与约束长度i为5(i=5)的数据模式(1001110111)相关的“$0$ 010 000 000 101(not 010)”的码模式)使用频率的检测结果改变由第一处理控制装置生成的控制信息(例如,通过在图1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55和S456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置换模式控制标记、在图2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76和S777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或在图2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81和S782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置换模式控制标记(2)),其中,选择装置基于通过第二处理控制装置改变的控制信息来选择第一码模式或第二码模式(例如,在图1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82处执行的处理或在图2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911和S913处执行的处理)。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每一个均被检测了使用频率的码模式包括作为码模式的在第一表中列出的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例如,与如表8所给调制表中所示的约束长度i为5(i=5)的数据模式(1001110111)相关的“$0$ 010 000 000 101(not010)”的码模式)和作为码模式的在第二表中列出的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例如,与如表4和表8所给调制表中所示的约束长度i为4(i=4)的数据模式(01110111)相关的“(pre 1)010 000 000101(not 010)”的码模式)。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如果检测到的码模式的使用频率不大于预定基准值,则第二处理控制装置改变由第一处理控制装置生成的控制信息,以允许执行生成码模式的处理,或者如果检测到的编码模式的使用频率大于预定基准值,则第二处理装置改变由第一处理装置生成的控制信息(例如,在图1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54~S456处执行的处理或在图2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75~S777和S780~S782处执行的处理),以便不允许生成码模式的处理。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第一表(例如,图3、图14、和图18中所示的转换表122或者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或113A)为与保持再生兼容性的其它表(例如,表2所示的表)相对应的表。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作为与保存再生兼容性的其它表相对应的表,第一表(例如,图3、图14、和图18中所示的转换表122)包括基础转换表的所有内容(例如,如表3或表9所给调制表中所示的约束长度i为1(i=1)的数据模式(11)和与该数据模式相关的码模式“*0*”以及约束长度i为4(i=4)的数据模式(00000000)和与该数据模式相关的码模式“010 100 100100”)。
可以提供具有一种结构的调制装置,其中,作为与保持再生兼容性的其它表相对应的表,第一表(例如,图3、图14、和图18中所示的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除包括基础转换表的所有内容之外还包括置换/转换表(例如,表3所给调制表中所示的包括约束长度i为3(i=3)的数据模式(110111)和与该数据模式相关的码模式“001 000 000(next 010)”的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制方法或实现该调制方法(例如,由图4、图15、或图19中所示流程图表示的调制方法)的程序,包括:
第一转换步骤(例如,图4中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图15中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08、以及图19中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8),用于根据将用作第一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与第一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一表,将作为与第一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第一码模式;
第二转换步骤(例如,图4中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5、图15中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05、以及图19中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5),用于根据将用作第二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与第二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二表,将作为与第二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第二码模式;以及
选择步骤(例如,图4中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8、图15中所的流程图的步骤S409、以及图19中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9),用于选择第一码模式或第二码模式,其中,如果已将DSV控制比特插入处理数据中,则禁止在第二转换步骤中执行的将该部分转换为第二码模式的处理。
下面,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也被称作数据模式的数据序列的数值放入圆括号()之间(例如,(000011)),而将也被称作码模式的转换后的信道比特序列的数值放入双引号“”之间(例如,“000 100 100”)。在本说明书中,将码假定为具有最小游程d为1(d=1)、最大游程k为7(k=7)、和转换率(m∶n)为(2∶3)的可变长度码。另外,限制最小游程的连续。在遵守最小和最大游程的同时符合用于通过插入有效DSV控制比特执行完全DSV控制的转换表的码被称作1,7PP(极性保持最小跳变游程重度控制)码。
下面所给出的如表3的调制表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典型转换表(也被称作调制表)。在由调制装置执行的处理中使用该表,以将该表左列的数据模式转换为右列所示的的码模式作为对应于数据模式的码模式。
<表3>
1,7PP-rmtr5_code.rev.30RLL(1,7)码:(d,k;m,n;r)=(1,7;2,3;4)
            数据模式    码模式
对于i=1    11          *0*
            10          001
            01          010
对于i=2    0011        010 100
            0010        010 000
            0001        000 100
对于i=3    000011      000 100 100
            000010      000 100 000
            000001      010 100 100
            000000      010 100 000
对于i=4    00001000    000 100 100 100
            00000000    010 100 100 100
对于i=3    110111      001 000 000(next 010)
对于i=4    01110111    (pre 1)010 000 000 101(not 010)
如果“xx1”,则*0*=000
如果“xx0”,则*0*=101
===============
同步和终端:
#01 010 000 000 010 000 000 010 yyy yyy(30个信号比特=24个SY信道比特+6个ID信道比特)
#=0表示不具有终端模式的序列。
#=1表示具有终端模式的序列。
<终端表>
数据模式      码模式
00            000
0000          010 100
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具有用于限制约束长度i为4(i=4)的最小游程连续的置换模式。在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还单独示出该置换模式。下面,解释作为置换模式行的描述为表3中“01110111(pre 1)010 000 000 101(not 010)”的行。如果满足(pre 1)转换条件和(not 010)转换条件,则将数据序列转换为包括同步模式的码字序列。具体地,如果数据序列紧前的码字为“1”并且数据序列紧后的码字序列不为“010”,则将(01110111)的8比特数据序列转换为“010 000 000 101”的码字。另一方面,如果数据序列紧前的码字为“0”或者数据序列紧后的码字序列为“010”,则将数据序列分离(或划分)为(01)的数据子序列和(110111)的数据子序列。随后,将(01)的2比特子序列转换为“010”的码字。然后,在接下来的转换处理中,将(110111)的数据子序列转换为码字序列。
(01110111)的数据模式和与(01110111)的数据模式相关的“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为包括在如表3给出的调制表中作为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的转换模式。也就是说,作为将被转换为码模式的模式的数据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除以2的操作结果所得到的余数为0或1,而在由转换处理得到的码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除以2的操作结果所获得的余数分别为1或0,其与数据模式的余数不一致。因此,作为转换规则,如表3给出的调制表具有根据其可不执行DSV控制的特殊规则。
顺便提及,通过互相比较两个表,可以识别表2和表3所示调制表之间的差异。差异为包括在表3给出的调制表中的新添加部分。将该差异示出为如下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
<表4>
            数据模式    码模式
对于i=4    01110111    (pre 1)010 000 000 101(not 010)
注意,如上所述,符号(pre 1)表示需要码模式紧前的码为“1”的转换条件,而符号(not 010)表示需要码模式紧后的码不为“010”的转换条件。
将图3所给出调制表中所示的转换模式分为RLL转换模式和置换模式。如下面给出的表5所给出的调制表中所示,置换模式为用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从表4和表5所示的调制表可以明显看出,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为表5所给出的调制表的一部分。
<表5>
            数据模式    码模式
对于i=3    110111      001 000 000(next 010)
对于i=4    01110111    (pre 1)010 000 000 101(not 010)
注意,如上所述,符号(next 010)表示需要码模式紧后的码为“010”的转换条件。
除如表4给出的调制表中所示的转换模式之外的转换模式,在表3给出的调制表中所示的转换模式被称作基本规则转换模式或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从上面的描述可以明显看出,包括在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的转换模式被称作上述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或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在基本规则转换模式或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的情况下,作为将被转换成码模式的模式的数据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除以2的操作结果所得到的余数和作为由转换处理所得的码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除以2的操作结果所得到的余数同时为1或0,彼此一致。也就是说,余数1表示数据模式和编码模式的每一个中1的个数为奇数,而余数0表示数据模式和编码模式的每一个中的1的个数为偶数。因此,作为转换规则,表3给出的调制表具有根据其可以基本执行DSV控制的基本规则。
如果从表5给出的调制表中排除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则得到下面给出的表6给出的调制表。作为置换模式在表6给出的调制表中所示的转换模式被称作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其为也被称作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的基本规则转换模式。另一方面,作为其它模式在表4中示出的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为也被称作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
<表6>
            数据模式    码模式
对于i=3    110111      001 000 000(next 010)
根据用于下面目的的最大约束长度r为4(r=4)的实施例,配置表3给出的转换表。
1:简化电路,以使电路简单
2:降低解调时生成的误差传播,以降低误差传播。
不特别限制作为将进行置换处理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包括在表3给出的转换表结构中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位置。也就是说,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可存在于输入数据中的任意位置处。
不对表4中所示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执行DSV控制。也就是说,如果对输入数据中的DSV控制比特插入位置处部分中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进行转换处理(或置换处理),则变得难以对该部分的DSV控制区间执行DSV控制。此时,存在包括表4给出的调制表的如表3给出的调制表可能产生不经过DSV控制的结果的一些情况。
另一方面,实际输入数据通常具有作为由扰码器执行的随机化处理结果而得到的数据格式。因此,可将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模式中示出的作为在输入数据序列中每个DSV控制比特插入位置处的部分中的模式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通常进行转换处理(或置换处理)的情况视为罕见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对输入数据中的DSV控制比特插入位置处的部分中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进行了转换处理(或置换处理),根据允许执行DSV控制的基本规则,也能够对输入数据中下一个DSV控制比特插入位置处的部分进行转换处理。以这种方式,对整个输入数据执行DSV控制。
因此,如果实际上通过应用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生成码字序列使得在一些情况下没有执行DSV控制,则得到的码字序列具有为1的最小游程d(d=1)、为7的最大游程k(k=7)、以及为8的FS(帧同步)最大游程k(k=8),另外,将最小游程连续的上限限制为5。
然而,存在由于存在不允许执行DSV控制的区间所引起的不能获取期望DSV控制性能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实施例,根据情况的不同通过执行是否对DSV控制比特插入位置处的部分中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执行转换处理的控制,实现作为本发明特性的下述特性。在本发明中,通过应用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执行DSV控制而不生成误差,另外,能够更加简化电路,并可以减少解调时生成的误差传播。
顺便提及,当通过使用如表3所给出的转换表来生成码字序列时,码字序列为与基于符合图2给出的调制表的现有1,7PP码的调制结果不同的序列。因此,不能基于符合表2给出的调制表的现有1,7PP码通过解调装置(或解码器)来解调使用如表3所给出的转换表而生成的码字序列。
如上所述,表2和表3所示的调制表之间的差异为包括在表3给出的调制表中并示为表4给出的调制表的新添加部分。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的其余部分与表2给出的调制表一致。为此,根据该实施例,进一步执行表4给出的调制表中所示的转换模式的转换处理作为置换处理。根据情况的不同通过执行是否进行置换处理的控制,可以基于符合如表2给出的调制表的现有1,7PP码通过解调装置(或解码器)解调使用如表3给出的转换表而生成的码字序列。
注意,通过从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去除需要码模式紧前的码字为“1”的(pre 1)的转换条件获得下面示出的表7给出的调制表,作为示出也被称作从表3给出的调制表中提取出的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表来获得该表。因此,可将表7给出的调制表看作源自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的另一种类型的表。基于表7给出的调制表,通过使用稍后描述的装置来执行调制处理。与表4给出的调制表相比,由于消除了转换条件,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出现频率很高。
<表7>
            数据模式    码模式
对于i=4    01110111    001 000 000 101(not 010)
另外,通过将约束长度i为5(i=5)的转换模式添加到表4给出的调制表中来获取下面示出的表8给出的调制表,作为示出也被称作从表3给出的调制表中提取出的偶/奇性违反保存转换模式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表来获得该表。因此,也可将表8给出的调制表看作源至表3给出的调制表的另一个典型表。基于表8所给出的调制表,可通过使用稍后描述的装置执行调制处理。通过表8给出的调制表,可以提高设置DSV控制间隔的最小单位限制的自由度。
<表8>
            数据模式      码模式
对于i=4    01110111      (pre 1)010 000 000 101(not 010)
对于i=5    1001110111    $0$ 010 000 000 101(not 010)
注意,在上面表中的符号$表示不确定比特,如果3个紧前的码比特为“010”,则不确定比特为“0”,或者如果3个紧前的码比特不为“010”,则为“1”。
接下来,通过参照如下附图解释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调制装置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调制装置1的实施例的框图。如图1所示,调制装置1使用编码装置11和用于将码序列记录在记录介质13上的记录单元12。编码装置11包括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调制单元22、同步模式插入单元23、以及NRZI调制单元24。调制单元22具有基本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1、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以及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
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为用于将DSV控制比特以预定间隔插入输入数据的单元。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不仅将包括插入的DSV控制比特的数据序列输出至基本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1和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而且还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提供表示其中已插入DSV控制比特的位置的DSV控制比特插入位置信息。基本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1为基于可执行DSV控制的基本规则转换模式对来自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的数据序列执行转换处理的单元。另一方面,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为基于不可执行DSV控制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对来自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的数据序列执行转换处理的单元。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为使用从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接收的DSV控制比特插入位置信息,以生成是否执行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的确定结果并向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输出确定结果作为关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的信息。
如上所述,基本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1基于示出在表3给出的调制表中所列出的一些转换模式的表9给出的调制表中所列出的基本规则转换模式对来自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的数据序列执行转换处理,并将关于基本规则转换模式处理的信息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如表9所给出的调制表作为与由现有调制装置使用的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兼容的表。
<表9>
            数据模式    码模式
对于i=1    11          *0*
            10          001
            01          010
对于i=2    0011        010 100
            0010        010 000
            0001        000 100
对于i=3    000011      000 100 100
            000010     000 100 000
            000001     010 100 100
            000000     010 100 000
对于i=4    00001000   000 100 100 100
            00000000   010 100 100 100
对于i=3    110111     001 000 000(next 010)
另一方面,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基于在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所示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对来自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的数据序列执行转换处理。
因此,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具有示出也被称作偶/奇性保存违反模式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在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示出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为在如表5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示出的一些置换模式。如前所述,也将置换模式称作用于限制最小游程d连续的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特殊规则转换模式为不可在数据序列中执行DSV控制的置换模式。当在从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接收的数据序列中检测到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时,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基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对数据序列执行转换处理,并将关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的信息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如果需要,通过使用插入到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紧前位置中的同步模式来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使用从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接收的DSV控制比特插入位置信息,以执行关于在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示出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处理控制。具体地,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生成是否执行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的确定结果,并将确定结果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作为关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的信息。
另外,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接收图1中没有示出的清除信号,并且如果需要,根据清除信号来清除内部信息及其输入。除此之外,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还接收图1中没有示出的控制信号,并且如果需要,根据控制信号切换处理控制。
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为用于基于从基本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1、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以及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接收的多条信息来确定输出转换模式、将转换模式输出至同步模式插入单元23的单元。由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的作为关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信息的信息实例为可置换标记。如果可置换标记为on,则如果检测到输入特殊规则转换模式,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就基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选择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可置换标记为off,则即使检测到输入特殊规则转换模式,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也不基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选择处理。
图2是示出上述编码装置11的详细结构的框图。如该图所示,基本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1使用RLL转换模式处理单元61和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处理单元62。另外,图2所示的编码装置11还具有图1中没有示出的紧前码检测单元71和综合检测单元72。
将作为包括插入的DSV控制比特的数据序列的、由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输出的数据提供给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以及RLL转换模式处理单元61和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处理单元62。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还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提供表示其中已插入DSV控制比特的位置的DSV控制比特插入位置信息。
RLL转换模式处理单元61具有包括在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模式的基本转换表或如表9给出的调制表的基础模式部。如表9所给出的调制表的基础规则模式部是开始于约束长度i为1(i=1)的数据模式(11)和与数据模式(11)相关的码模式“*0*”以及结束于约束长度i为4(i=4)的数据模式(00000000)和与数据模式(00000000)相关的码模式“010 100 100 100”的部分。RLL转换模式处理单元61执行转换模式处理以遵守RLL规则,并将关于处理的信息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在转换模式处理的执行过程中,RLL转换模式处理单元61使用从紧前码检测单元71接收的信息。另外,RLL转换模式处理单元61具有用于将同步模式插入处理序列的终端表。RLL转换模式处理单元61使用用于在预定位置处结束序列的终端表。如果使用终端表,则在同步模式中包括关于终端的信息。
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处理单元62具有示出包括在如表9(如约束长度i为3(i=3)的数据模式(110111)和与数据模式(110111)相关的码模式“001 000 000(next:010)”)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的置换模式的置换转换表。如前所述,置换模式为用于限制最小游程d连续的模式。最小游程d的连续为连续的最小游程d的序列。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处理单元62执行限制最小游程d连续的处理,即,将包括在序列中的最小游程d的数目限制为预定上限。随后,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处理单元62将关于限制最小游程d连续的处理信息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
紧前码检测单元71为用于生成用于确保来自由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最终建立的转换模式和来自由同步模式插入单元23输出的同步模式的RLL所需的信息并将生成的信息提供给RLL转换模式处理单元61的单元。另一方面,综合检测单元72为用于生成用于确保作为包括在来自由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最终建立的转换模式和来自由同步模式插入单元23输出的同步模式的最小游程连续中的连续最小游程数上限的值所需的信息,并将生成的信息提供给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这一单元。
上述单元的操作定时被控制在与由图中没有示出的定时管理单元提供的定时信号同步的状态。
图3是示出上述编码装置11的更详细结构的框图。如该图所示,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使用合成单元41和寄存器42。合成单元41为用于将DSV控制比特与输入数据合成的单元。寄存器42为用于保存包括插入的DSV控制比特的输入数据和将输入数据输出至其它各种单元的单元。RLL转换模式处理单元61使用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转换表122、选择器123、以及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转换表122为转换表122A~122D。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处理单元62包括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以及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使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和特殊规则转换表132。特殊规则转换表132具有其访问频率被计算的置换转换表。该置换转换表为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其为添加至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的新部分,以获取上述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具体地,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示出数据模式(01110111)和与数据模式(01110111)相关的码模式“(pre 1)010 000 000 101(not 010)”。
合成单元41以预定间隔将DSV控制比特插入输入数据并将包括插入的DSV控制比特的数据序列输出至寄存器42。另外,合成单元41还将表示所插入DSV控制比特的位置的信息提供给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寄存器42逐比特地移动包括所插入DSV控制比特的输入数据序列。然而,由于处理单位为2比特单位,所以寄存器42将2比特单位的数据序列提供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以及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作为在分别通过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以及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所执行的处理中所需的数据。
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最多参照通过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输出的8个比特后的5个比特。因此,所参考的数据序列共包括13比特。
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为用于检测遵守RLL规则的转换模式的单元。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将作为检测结果的关于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和转换表122A~122D。通过转换表122A~122D,检测的每个转换模式被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作为转换信道比特的序列。另外,如果需要,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将关于不确定模式的识别信息输出至选择器123和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为用于确认从选择器123接收的不确定比特并将确认结果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的单元。
当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检测用于限制来自数据序列的最小游程连续数的转换模式时,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将关于用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数的转换模式的检测信息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和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作为检测结果。通过从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接收信息,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将作为转换信道比特序列的检测转换模式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
当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在用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数的每个转换模式中除数据序列开头之外的预定位置处检测预定转换模式时,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将关于预定转换模式的检测信息提供给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作为检测结果。具体地,预定转换模式为包括在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的作为约束长度i为3(i=3)的数据模式的数据模式(110111)。
当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检测在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示出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时,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将关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检测信息提供给特殊规则转换表132作为检测结果。如前所述,在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示出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为用于限制最小游程d连续的置换模式。将该置换模式称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这是因为该模式遵守不允许在数据序列中执行DSV控制的特殊规则。通过特殊规则转换表132,将检测的转换模式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作为转换信道比特的序列。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还将关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检测信息提供给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如果需要,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通过使用关于插入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紧前位置中的同步模式的信息来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
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是用于对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示出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执行控制处理的单元。更具体地,基于从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接收的信息和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接收的信息,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执行确定是否执行使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转换处理的控制。
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为用于基于从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接收的信息、从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接收的信息、以及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接收的信息,输出从在转换表122A~122D、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以及特殊规则转换表132中列出的信道比特序列中选择并确定的转换模式的单元。另外,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还使用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接收的信息以识别用于禁止转换处理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并取消作为输出转换模式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选定。
紧前码检测单元71为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提供通过紧前码检测单元71生成的信息作为确保RLL所需的信息。综合检测单元72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提供通过综合检测单元72生成的信息作为确保用作最小游程连续的上限值所需的信息。
通过参照图4所示的流程图,以下的描述解释由参照图1~3在上面解释的调制装置1所采用的记录方法(也被称作调制方法)。如图4所示,流程图开始于步骤S1,其中,在DSV控制比特插入单元21中使用的合成单元41将DSV控制比特插入输入数据序列。在这个步骤中,合成单元41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提供表示其中已插入DSV控制比特的位置的DSV控制比特插入位置信息。然后,在下一步骤S2中,将包括由合成单元41插入的DSV控制比特的输入数据序列以2比特为单位存储在寄存器42中。
随后,在下一步骤S3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执行预测处理。在下一步骤S4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和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执行处理以检测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在下一步骤S5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执行处理以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在下一步骤S6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执行处理以控制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处理。在下一步骤S7中,RLL转换模式处理单元61执行处理以检测转换模式。
注意,实际上同时执行步骤S3~S7的处理。
稍后将参照图5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步骤S3中执行的预测处理细节。在步骤S3执行的预测处理中,如果数据序列在数据中部(严格来说,数据中部是指从第三个比特开始的位置)包括(110111)的转换模式并且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为“010”,则使预测标记为on。否则,使预测标记为off。
稍后将参照图6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步骤S4中检测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所执行的处理细节。在步骤S4中检测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所执行的处理中,如果在数据中检测到(110111)的转换模式并且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为“010”,则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为on。否则,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为off。
稍后将参照图7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步骤S5中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所执行的处理细节。在步骤S5中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所执行的处理中,如果在数据中检测到(01110111)的转换模式且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为on,则使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n。在这种情况下,将8比特数据转换为12信道比特。
稍后将参照图8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步骤S6中控制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处理所执行的处理细节。在步骤S6中控制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处理所执行的处理中,如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n、预测标记为off、并且数据序列不包括DSV控制比特,则使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表示可以执行转换处理。
稍后将参照图9所示的流程图描述在步骤S7中检测转换模式所运行的处理细节。在步骤S7中检测转换模式所执行的处理中,将8比特数据转换为12信道比特,将6比特数据转换为9信道比特,将4比特数据转换为6信道比特,或者将2比特数据转换为3信道比特。
重新参照图4所示的流程图。在随后的步骤S8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执行处理以确定转换模式。稍后将参照图13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步骤S8中确定转换模式所执行的处理细节。在确定转换模式的处理中,从作为通过使用在RLL转换模式处理单元61中所用的转换表122A~122D、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以及特殊规则转换表132的转换处理结果所获得的码模式中选择码模式。
然后,在下一个步骤S9中,同步模式插入单元23将同步模式插入到作为最终转换模式确认的序列从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接收的码序列中。随后,在下一个步骤S10中,NRZI调制单元24对作为包括插入的同步模式的码序列的从同步模式插入单元23接收的码序列执行NRZI调制处理。随后,在下一个步骤S11中,记录单元12将作为NRZI调制处理结果的由NRZI调制单元24输出的记录码序列记录在记录介质13上。
接下来,通过参照下面图5所示的流程图描述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中所执行的预测处理细节。
如图5所示,流程图从步骤S51开始,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清除预测标记。将在稍后描述的步骤S54或S55执行的处理中输出预测标记。随后,在下一步骤S52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生成输入数据是否与(xx110111)的模式相匹配的确定结果。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通过将输入数据的第三个和后续比特与数据模式的那些比特进行比较来确定输入数据是否为(110111)的数据模式。如果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xx110111)的模式相匹配,则预测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53,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还生成接下来的信道比特是否为“010”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为“010”,则预测处理流程进行到前述步骤S54,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使预测标记为on,并将该标记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作为关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的检测和预测信息。将在图8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83处执行的处理以及图1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62处执行的处理中使用预测标记。另一方面,如果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不为“010”,则预测处理的流程进行到上述步骤S55,其中,使预测标记为off。因此,预测标记为off表示由于满足用于执行转换处理条件的事实,所以可以执行基于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的转换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52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xx110111)的模式不匹配或在步骤S53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不为“010”(即,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为“000”、“101”、或“001”),则预测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55,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使预测标记为off,并将该标记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作为关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的检测和预测信息。
接下来,通过参照下面图6所示的流程图描述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处检测用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所执行的处理细节。
如图6所示,流程图开始于步骤S71,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清除检测标记。在下面的描述中,也将检测标记称作将在稍后描述的步骤S75和S76的任一步骤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最小游程连续模式检测标记。随后,在下一步骤S72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生成由寄存器42输出的数据是否与(110111)的模式匹配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由寄存器42输出的数据与(110111)的模式相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73,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进一步生成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是否为“010”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为“01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上述步骤S75,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为on并输出该标记。将在图1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63处执行的处理中使用该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随后,在下一步骤S76中,将“001 000 000”的置换模式从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在图1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64处执行的处理中选择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序列的置换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72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110111)的模式不匹配或在步骤S73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不为“010”,则预测处理流程进行到上述步骤S74,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为off并输出该标记。
接下来,通过参照下面图7所示的流程图描述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5中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所执行的处理细节。
如图7所示,流程图开始于步骤S151,其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清除检测标记。在下面的描述中,检测标记也被称作在将稍后描述的步骤S154和S156的任一步骤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随后,在下一步骤S152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生成数据是否与(01110111)的模式相匹配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数据与(01110111)的模式相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153,其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进一步生成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为on,则处理流程进行到上述步骤S154,其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使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n,并输出为on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如稍后将参照图12所示的流程图所述,当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1”时,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为on。在图8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82处执行的处理中使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随后,在下一步骤S155中,使用特殊规则转换表132,用于将8比特数据转换为12信道比特。具体地,将(01110111)的数据模式转换为“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在图1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65执行的处理中选择并输出该码模式作为信道比特序列。
对于8比特数据包括DSV控制比特的情况也执行步骤S155的转换处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转换处理结果所获得的12个信道比特包括对应于DSV控制比特的信道比特。但是,在图1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61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使得不使用作为包括与DSV控制比特相对应的比特的12个信道比特的从步骤S155处执行的转换处理中获得的结果。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52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数据与(01110111)的模式不匹配或在步骤S153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不on(即,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为off),则处理流程进行到上述步骤S156,其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使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ff,并输出off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如稍后将参照图12所示流程图的描述,当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0”时,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为off。
接下来,通过下面图8所示的流程图描述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处控制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处理所执行的处理细节。
如图8所示,流程图开始于步骤S181,其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清除检测标记。在下面的描述中,也将检测标记称作将在稍后描述的步骤S185和S186的任一步骤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随后,在下一步骤S182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生成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在图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54或S156中输出的标记。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n,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183。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n表示数据与(01110111)的模式匹配并且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1”。在步骤S183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进一步生成预测标记是否on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预测标记为on(预测标记为off),即,如果数据与(xx110111)的模式不匹配或者数据与(xx110111)的模式匹配但码字序列紧前的3个信道比特不为“010”,或者如果已经获得表示允许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单元52执行转换处理的信息,或者换句话说,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n但预测标记为off,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184,其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进一步生成DSV控制比特是否包括在数据模式中的确定结果。具体地,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基于作为关于其中已插入DSV控制比特的位置的信息从合成单元41接收的信息来生成DSV控制比特是否包括在(01110111)的数据模式中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DSV控制比特未包括在数据模式中,则处理流程进行到上述步骤S186,其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使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并输出该标记。
如果在步骤S182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ff,则意味着数据与(01110111)的模式不匹配,或者数据与(01110111)的模式匹配但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0”,如果在步骤S183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预测标记为on,则意味着数据与(xx110111)的模式匹配并且码字序列紧前的信道比特为“010”,或者如果在步骤S184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DSV控制比特包括在数据模式中,则处理流程进行到上述步骤S185,其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使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并输出该标记。
从稍后通过参照图13描述的流程图的步骤S361和S362可以明显看出,如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则选择并输出作为在图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55处执行的转换处理结果所获得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即,偶/奇性保存违反码模式)。另一方面,如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则跳过图1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62的处理,从而不选择并输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相反,根据情况的不同通过转换与偶/奇性保存违反码模式相关的偶/奇性保存违反数据模式,执行图13中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63及后续步骤的处理,以选择并输出作为偶/奇性保存违反码模式所生成的各个转换码模式。也就是说,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起到表示是否允许根据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转换处理的允许标记的功能。
接下来,通过参照下面图9所示的流程图描述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处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所执行的处理细节。
如图9所示,流程图开始于步骤S211,其中,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生成从移动寄存器42接收的输入数据是否与(00001000)或(00000000)的模式相匹配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00001000)或(00000000)的模式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12,其中,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将关于8数据比特和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和转换表122A~122D。随后,在下一步骤S213中,使用转换表122D将8比特数据转换成12信道比特。随后,将12信道比特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也就是说,如果输入数据与(00001000)的模式匹配,则将“000 100 100 100”的码序列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同理,如果输入数据与(00000000)的模式匹配,则将“010100 100 100”的码序列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在图1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65处执行的处理中确认作为关于8数据比特和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在步骤S212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信息,并且作为确认结果,在步骤S366中选择并输出在步骤S213处执行的转换处理中生成的码序列。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11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00001000)和(00000000)的模式不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14,其中,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生成输入数据是否与(000011)、(000010)、(000001)、或(000000)的模式相匹配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000011)、(000010)、(000001)、或(000000)的模式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15,其中,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将关于6数据比特和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和转换表122A~122D。随后,在下一步骤S216中,使用转换表122C将6比特数据转换成9信道比特。随后,将9信道比特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也就是说,如果输入数据与(000011)的模式匹配,则将“000 100 100”的码序列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同理,如果输入数据与(000010)的模式匹配,则将“000 100 000”的码序列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同样,如果输入数据与(000001)的模式匹配,则将“010 100 100”的码序列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类似地,如果输入数据与(000000)的模式匹配,则将“010100 000”的码序列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在图1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67处执行的处理中确认作为关于6数据比特和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在步骤S215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信息,并且作为确认结果,在步骤S368中选择并输出在步骤S216处执行的转换处理中生成的码序列。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14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000011)、(000010)、(000001)、以及(000000)的模式不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17,其中,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生成输入数据是否与(0011)、(0010)、或(0001)的模式相匹配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0011)、(0010)、或(0001)的模式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18,其中,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将关于4数据比特和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和转换表122A~122D。随后,在下一步骤S219中,使用转换表122B将4比特数据转换为6信道比特。随后,将6信道比特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也就是说,如果输入数据与(0011)的模式匹配,则将“010100”的码序列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同理,如果输入数据与(0010)的模式匹配,则将“010 100”的码序列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类似地,如果输入数据与(0001)的模式匹配,则将“000 100”的码序列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在图1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69处执行的处理中确认作为关于4数据比特和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在步骤S218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信息,并且作为确认结果,在步骤S370中选择并输出在步骤S219处执行的转换处理中生成的码序列。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17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0011)、(0010)、及(0001)的模式不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20,其中,转换模式检测单元生成输入数据是否与(11)、(10)、或(01)的模式相匹配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11)、(10)、或(01)的模式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21,其中,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将关于2数据比特和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和转换表122A~122D。在图1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71和S372处执行的处理中使用关于2数据比特和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
随后,在下一步骤S222中,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生成输入数据是否与(11)的模式相匹配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11)的模式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23,其中,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将关于不确定模式的识别信息输出至选择器123。在稍后参照图10描述的流程图的步骤S252处执行的处理中使用关于不确定模式的识别信息。随后,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24。在步骤S224中,使用转换表122A将2比特数据转换为3信道比特。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22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11)的模式不匹配,则处理流程直接进行到步骤S224,跳过步骤S223中执行的处理。也就是说,如果在步骤S222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11)的模式不匹配,则处理流程从步骤S223进入步骤S224,或从步骤S222进入步骤S224。在步骤S224中,基于转换表122A中所示的转换模式,将2比特数据转换成3信道比特。通过参照在图10中所示流程图解释在步骤S224中执行的将2比特数据转换成3信道比特的处理细节。
接下来,通过参照下面图10所示的流程图解释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24处执行的将2比特数据转换为3信道比特的处理细节。
如图10所示,流程图开始于步骤S251,其中,使用转换表122A,将2比特数据转换为3信道比特,并将其输出至选择器123。具体地,如果输入的2比特数据为(11)的数据模式,则从转换表122A输出“*0*”的码序列。如果输入的2比特数据为(10)的数据模式,则从转换表122A输出“001”的码序列。如果输入的2比特数据为(01)的数据模式,则从转换表122A输出“010”的码序列。
随后,在下一步骤S252中,选择器123生成是否已经从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接收到关于不确定模式的识别信息的确定结果。如前所述,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23中将关于不确定模式的识别信息输出至选择器123。如果确定结果表示还没有从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接收到关于不确定模式的识别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53,其中,选择器123执行处理以将3信道比特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具体地,选择器123执行处理以将作为不包括不确定比特的序列从转换表122A输出的信道比特序列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作为不包括不确定比特的序列从转换表122A输出的信道比特序列为“001”或“010”。在图1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74处执行的处理中选择并输出在步骤S253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信道比特序列。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52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已经从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接收到关于不确定模式的识别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54,其中,选择器123将“*0*”的信道比特序列输出至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随后,在下一步骤S255中,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生成紧前码标记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紧前码标记为通过紧前码检测单元71输出的标记,作为具有在稍后通过参照图11描述的流程图的步骤S303或S304处执行的处理中设置的值的标记。为了表示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1”,使紧前码标记为on。如果在步骤S255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紧前码标记为on,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56,其中,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将“000”的码字序列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顺便提及,为了表示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0”,使紧前码标记为off。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55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紧前码标记为off,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257,其中,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将“101”的码字序列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在图1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73处执行的处理中选择并输出在步骤S256或S257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码序列。
通过参照图11和图12的流程图,下面的描述分别解释了由紧前码检测单元71执行的处理和由综合检测单元72执行的处理。
首先,通过参照图11所示的流程图解释由紧前码检测单元71执行的用于检测紧前码序列的处理。
如图11所示,流程图开始于S301,其中,如果已将同步模式插入到数据紧前的位置,则紧前码检测单元71将插入的这种同步模式最后的信道比特作为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也就是说,基于同步模式插入单元23的输出,紧前码检测单元71生成是否已将同步模式插入到数据紧前位置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将同步模式插入到数据紧前的位置,则紧前码检测单元71将所插入的同步模式最后的信道比特作为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将在下一步骤S302处执行的确定处理中检验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
随后,在步骤S302中,紧前码检测单元71生成作为接下来的转换处理紧前的码序列由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最终确定的码序列的1个信道比特是否为“1”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码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1”,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03,其中,紧前码检测单元71使紧前码标记为on,并将该标记输出至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02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码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不为“1”,即,码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04,其中,紧前码检测单元71使紧前码标记为off,并将该标记输出至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在图10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55处执行的处理中使用紧前码标记。
接下来,通过参照图12所示的流程图解释由综合检测单元72检测紧前码序列所执行的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检测处理。
如图12所示,流程图开始于S321,其中,如果已将同步模式插入到数据紧前的位置,则综合检测单元72将插入的这个同步模式最后的信道比特当作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也就是说,基于同步模式插入单元23的输出,综合检测单元72生成是否已将同步模式插入到数据紧前的位置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将同步模式插入到数据紧前的位置中,则综合检测单元72将插入的同步模式最后的信道比特作为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将在下一步骤S322处执行的确定处理中验证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
随后,在步骤S322中,综合检测单元72生成作为下一转换处理紧前的码序列由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最终确定的码序列的1个信道比特是否为“1”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码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1”,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23,其中,综合检测单元72使紧前码标记为on,并将该标记输出至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22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码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不为“1”,即,码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24,其中,综合检测单元72使紧前码标记为off,并将该标记输出至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在图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53处执行的处理中使用紧前码标记。
注意,在该实施例中,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明显看出,通过图11中所示流程图表示的检测处理等同于通过图12中所示流程图表示的检测处理。因此,可以以共同的程序来实现它们。然而,在图11中所示流程图所表示的检测处理中,检查从转换表输出的紧前码序列,而在图12中所示流程图所表示的检测处理中,可以检查从不同的转换表输出的紧前码序列。
接下来,通过参照图13所示的流程图解释图4中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8处执行的确定转换模式的处理。
如图13所示,流程图开始于S361,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是否on的确定结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在图8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85或S186处执行的处理中通过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输出的标记。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62,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8比特置换模式转换成12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12信道比特的模式。这是因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不包括通过图8所示流程图中步骤S184~步骤S186的处理流程所证明的DSV控制比特,使得即使使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也难以执行DSV控制。具体地,在步骤S362处执行的处理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01110111)的8比特数据模式作为将被转换成“010 000 000 101”的12比特码模式的模式,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作为转换作为偶/奇性保存违反模式(或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01110111)的数据模式的处理结果,在图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55中选择并输出“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61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则不执行步骤S362的处理。这是因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包括通过图8所示流程图中步骤S184~步骤S185的处理流程所证明的DSV控制比特,使得如果使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则在一些情况下难以执行DSV控制。
由于上述原因,如果步骤S361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即,如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包括DSV控制比特,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63,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是否为on确定结果。由于数据模式为(110111)且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为“010”的事实,使得在图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5处执行的处理中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为on。如果在步骤S363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已经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为on以表示数据模式与(110111)匹配且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为“01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64,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6比特置换模式的模式转换为9信道比特的转换模式,并输出9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110111)的6比特数据模式作为将被转换成“001 000 000”的9比特码模式的模式,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1 000 000”的码模式。“001 000 000”的信道比特序列为在图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6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置换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63处执行的处理中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即,数据模式与(110111)不匹配或者数据模式与(110111)匹配但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不为“01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65,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是否已接收到关于8数据比特/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的确定结果。关于8数据比特/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12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信息。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经接收到关于8数据比特/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66,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8比特数据模式转换为12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12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将被转换成“000 100 100 100”或“010 100 100 100”的12比特码模式的8比特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0 100 100 100”或“010 100 100 100”的码模式。“000 100 100 100”或“010 100 100100”的信道比特序列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13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65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没有接收到关于8数据比特/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67,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是否已接收到关于6数据比特/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的确定结果。关于6数据比特/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15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信息。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接收到关于6数据比特/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步骤S368,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6比特数据模式转换为9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9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将被转换为“000 100 100”、“000 100 000”、“010 100 100”、或“010 100 000”的9比特码模式的6比特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0 100100”、“000 100 000”、“010 100 100”、或“010 100 000”的码模式。“000 100 100”、“000 100 000”、“010 100 100”、或“010 100 000”的信道比特序列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16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67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没有接收到关于6数据比特/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69,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是否已接收到关于4数据比特/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的确定结果。关于4数据比特/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18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信息。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接收到关于4数据比特/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流程图进行到步骤S370,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4比特数据模式转换为6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6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将被转换为“010 100”、“010 000”、或“000 100”的6比特码模式的4比特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10 100”、“010 000”、或“000 100”的码模式。“010 100”、“010 000”、或“000 100”的信道比特序列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19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69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没有接收到关于4数据比特/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71,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是否已从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接收到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的确定结果。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21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信息。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接收到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72,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进一步生成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是否为关于(11)的数据模式的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这是因为其完全在将(11)的数据模式转换成包括不确定比特的码模式的可能范围内。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是关于(11)的数据模式的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73,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由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生成的3信道比特。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0”或“101”的3比特码模式。“000”或“101”的信道比特序列为分别在图10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56或S257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72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不是关于(11)的数据模式(其可被转换为包括不确定比特的码模式)的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374,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由选择器123所生成的3信道比特。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1”或“010”的3比特码模式。“001”或“010”的信道比特序列为在图10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53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码模式。
当如上所述地确定转换模式时,通过移动寄存器42将数据序列移动与对应于所确定的转换模式的信道比特相当的移动距离。随后,执行用于确定输入数据的下一个转换模式的处理。
通过基于上述表3所给出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执行调制处理,可以减小由于包括在部分中的连续最小游程而容易在记录时引起误差模式的部分的长度。另外,使用在解调时很少发生误差传播的转换表。因此,可以实现稳定系统。
还可以提供一种结构,其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将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保持为on状态以始终允许转换处理,并根据从外部源接收的信号确定转换模式。这个方案表示利用输入数据的随机性并将DSV控制性能的降低容忍在某一程度的典型设置。作为替代,对于不需要抑制低频分量的系统,可以将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保持在on状态以始终允许转换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生成的记录码序列为具有被限制在上限5的最小游程连续的输出序列,并且可以进一步减小由于包括在部分中的连续最小游程而容易在记录时引起误差模式的部分的长度。结果,可以实现更稳定的系统。
另外,即使在除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之外的转换表的情况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也能够确保对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DSV控制。因此,可从较宽的选择范围内选择模式。
图14是示出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调制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的框图。图14所示的结构类似于图1~3所示的结构,除了通过将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加入图3所示实施例的结构中而获得该实施例。
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为用于基于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接收的作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的控制信息的信息生成关于置换模式处理的控制信息并将关于置换模式处理的控制信息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的单元。图14所示的其它结构与图3所示实施例的结构相同。
通过参照图15所示的流程图,下面的描述解释由使用具有图14所示结构的编码装置11的调制装置1所采用的记录方法(也被称作调制方法)。
在图1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01~S412处执行的处理与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一致,除了在图15所示的流程图中,在被执行以执行控制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的处理的步骤S406和被执行以执行检测转换模式处理的步骤S408之间插入步骤S407的控制置换模式处理的处理。另外,在图1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09处执行的确定转换模式的处理与在图4所示流程图的对应步骤S8处执行的处理不同。另外,在图1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01~S412处执行的处理与在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S11处执行的处理相同。
具体地,在图15所示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403中执行的预测处理、在步骤S404中执行的检测限制最小游程连续模式的处理、在步骤S405中执行的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处理、在步骤S406中执行的控制检测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的处理、以及在步骤S408中执行的检测转换模式的处理分别与在图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S4、S5、S6、以及S7中执行的处理相同。如前所述,分别在图5、图6、图7、图8、以及图9中所示的流程图中详细描述了在步骤S3、S4、S5、S6、以及S7处执行的处理。为此,为了避免重复说明,不再详细描述步骤S403、S404、S405、S406、以及S408。
通过参照图16所示的流程图,下面的描述解释作为置换模式处理的控制处理的所插入的步骤S407的新处理。另外,通过参照图17所示的流程图,下面的描述解释在步骤S409中以与在步骤S8中执行的确定转换模式的处理不同的方式执行的确定转换模式的处理,通过参照图13所示的流程图在前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步骤S8的处理。
首先,通过参照图16所示的流程图,下面的描述解释插入的作为置换模式处理的控制处理的步骤S407的新处理的细节。
如该图所示,流程图开始于步骤S451,其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以预定间隔清除变量count(count=0)。也就是说,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初始化变量count,变量count将在稍后描述的步骤S453中递增。例如,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清除用作误差校正单元的每个ECC(误差校正码)块的变量count。随后,在下一步骤S452处执行的处理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生成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是否on的确定结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在图8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85或S186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标记。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则处理流程进行到上述步骤S453,其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将变量count加1(count=count+1)。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n,预测标记不为on,并且输入数据不包括DSV控制比特。
变量count为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n、预测标记为off、以及(01110111)的输入数据模式不包括DSV控制比特的每一种情况下观察到的数。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n表示输入数据与(01110111)的模式匹配,并且紧前的信道比特为“1”。预测标记为off表示输入数据与(xx110111)的模式不匹配,或者即使输入数据与(xx110111)的模式匹配,3个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也不为“010”。因此,变量count为通过使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执行的转换处理数。为此,变量count表示在转换处理中使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频率。
随后,在下一步骤S454处执行的处理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生成变量count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先确定的基准值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变量count小于基准值,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56,其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使置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并输出该标记。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452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不为on,即,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或者在步骤S454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变量count等于或大于基准值,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55,其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使置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并输出该标记。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ff表示输入数据与(01110111)的模式不匹配或紧前的信道比特不为“1”。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ff还表示输入数据与(xx110111)的模式匹配并且紧前的信道比特为“1”,但3个紧后的信道比特为“010”。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标记为off还表示输入数据包括DSV控制比特。
很明显在上述处理中,为了表示通过使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执行的转换处理数没有达到基准值的状态,使置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另一方面,为了表示通过使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执行的转换处理数已经达到基准值的状态,使置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
注意,还可以通过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执行由图16所示的流程图表示的处理。也就是说,可以提供一种结构,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拥有将在执行置换模式控制中使用的嵌于其中的变量count。
如稍后参照图17所示的流程图解释的一样,如果置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在流程图的步骤S483中,选择并输出作为在图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55处执行的转换(01110111)的数据模式的处理结果所获得的“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也就是说,执行生成不能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转换表通过解调装置解调的码模式的转换处理。如果通过这种解调装置强制解调码模式,则无论如何都会产生误差。另一方面,如果置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则不选择“010000 000 101”的码模式。相反,将(01110111)的数据模式作为(01)、(11)、(01)、和(11)的各个数据模式转换成它们各自的码模式,并且选择并输出所得到的码模式。也就是说,所得到的码模式为可以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转换表通过解调装置解调的码模式。
如果通过这种解调装置强制解调不能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转换表通过解调装置解调的转换结果,则无论如何都会产生解调误差。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转换表的解调装置可以为现有的解调装置或与现有解调装置兼容的装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图1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54处执行的处理中,预先将与变量count对比的基准值设置为允许在典型ECC块中校正所生成误差的范围内的预定值。因此,即使执行在不可以通过现有解调装置解调的码模式中所得到的调制处理,也可以通过在ECC块中执行校正误差的处理获得原始数据。
注意,如果预先将与变量count对比的基准值设置为允许在典型ECC块中校正所生成误差的范围上限,则担心不能校正与普通生成误差同时生成的误差。为此,期望通过预先将基准值设置为等于允许校正生成的误差的范围上限50%的值来给出余量。
另外,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为了使基于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的调制结果与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的调制装置兼容,计算包括在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的置换模式的次数并存储在变量count中。置换模式为产生码模式的转换模式,如果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通过使用调制装置进行解调,则会产生误差。在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单独列出了不包括在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的置换模式。因此,变量count为基于不包括在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而在提供维持兼容性的另一个表中所列出的置换模式至此所执行转换处理数。如前所述,在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描述的置换模式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
如表8所给出的调制表为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与如表3(或者,严格说来,稍后描述的表3(8))所给出的调制表之间的差异。如果使用在如表8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码模式,将会生成误差。为此,计算包括在如表8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的码模式的次数并存储在变量count中。在如表8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码模式为用于约束长度i为4(i=4)的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和用于约束长度i为5(i=5)的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因此,变量count为基于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或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至此所执行的转换处理数,这两种模式不包括在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但是列出在提供维持兼容性的另一个表中。也就是说,变量count为基于如果通过使用维持兼容性的解调装置进行解调就会产生误差的码模式至此所执行的转换处理数。稍后将参照图18及随后的图描述用于如表3(8)所给出的调制表的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参照图17所示的流程图,下面的描述解释在图1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09处执行的确定转换模式的处理细节。
如图17所示,流程图开始于S481,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在图8所示的程图的步骤S185或S186处执行的处理中通过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所输出的标记。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表示:由于DSV控制比特不包括在符合图8所示流程图中步骤S184~S186的处理流程的数据模式中,所以即使使用(或采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也不难执行DSV控制。
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82,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进一步生成置换模式控制标记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置换模式控制标记为在图1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55或S456处执行的处理中通过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所输出的标记。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置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即,如果变量count小于基准值,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83,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8比特置换模式转换成12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12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01110111)的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与(01110111)的数据模式相关的转换结果的“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在图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55处执行的处理中,将作为偶/奇性保存违反模式(也被称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01110111)的数据模式转换成“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另一方面,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置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即,如果变量count至少等于基准值,则不执行步骤S483的处理。
另外,置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包括DSV控制比特。因此,当使用(或采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时,将出现难以执行DSV控制的情况。因此,如果置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则不执行步骤S483的处理。
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存在于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中,但不包括在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再生兼容的现有调制表中。因此,如果通过用于解调通过使用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所解调的码序列的现有解调装置来解调作为基于特殊转换模式的调制结果所获得的码序列,则码序列将会引起再生误差。即,不能维持再生兼容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预先将在图1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54处执行的处理中与变量count进行比较的基准值设置为在允许在典型ECC块中校正所生成误差的范围内的预定值。因此,即使执行调制处理以产生不可通过现有解调装置解调的码模式,只要至此已经执行的调制处理的次数不超过如上所述预先设置的基准值,就可通过在ECC块中执行校正误差的处理获得原始数据。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481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已经使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以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包括DSV控制比特,或者如果在步骤S482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置换模式控制标记为关(意味着不维持再生兼容性),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84,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最小游程持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如果数据与(110111)的模式匹配并且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为“010”,则最小游程持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为在图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5处执行的处理中为on的标记。如果在步骤S484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已经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为on以表示数据与(110111)的模式匹配并且随后的3个信道比特为“01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85,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6比特置换模式转换为9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9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作为在图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6处执行的转换处理结果所获得的“001 000 000”的置换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484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已经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为off以表示数据与(110111)的模式不匹配,或者即使数据与(110111)的模式匹配但随后的3个信道比特也不为“01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86,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是否已接收到关于8数据比特/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的确定结果。关于8数据比特/12信道比特的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12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信息。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经接收到关于8数据比特/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87,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8比特数据模式转换为12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12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将转换成“000 100 100 100”或“010 100 100 100”的12比特码模式的8比特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0 100 100 100”或“010 100 100 100”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486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没有接收到关于8数据比特/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88,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是否已接收到关于6数据比特/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的确定结果。关于6数据比特/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15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信息。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接收到关于6数据比特/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89,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6比特数据模式转换为9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9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将转换为“000 100 100”、“000 100 000”、“010 100 100”、或“010 100 000”的9比特码模式的6比特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0 100100”、“000 100 000”、“010 100 100”、或“010 100 000”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488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没有接收到关于6数据比特/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90,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是否已接收到关于4数据比特/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的确定结果。关于4数据比特/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18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信息。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接收到关于4数据比特/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流程图进行到步骤S491,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4比特数据模式转换为6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6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将转换为“010100”、“010 000”、或“000 100”的6比特码模式的4比特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10 100”、“010 000”、或“000 100”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490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没有接收到关于4数据比特/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92,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是否已从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接收到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的确定结果。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21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信息。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经接收到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493,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进一步生成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是否为用于数据模式(11)的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这是因为其完全在将(11)的数据模式转换成包括不确定比特的码模式的可能范围内。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用于数据模式(11)的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94,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通过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生成的3信道比特。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0”或“101”的3比特码模式。“000”或“101”的信道比特序列分别为在图10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56或S257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493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不为用于数据模式(11)的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其可被转换为包括不确定比特的码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495,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由选择器123生成的3信道比特。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1”或“010”的3比特码模式。“001”或“010”的信道比特序列为在图10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253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输出的码模式。
当如上所述确定转换模式时,通过移动寄存器42将数据序列移动与对应于确定的转换模式的信道比特相当的移动距离。随后,执行用于确定输入数据的下一个转换模式的处理。
如上所述,图14所示的实施例允许以高可靠度执行DSV控制,并维持与现有装置的高度兼容度性。
通过将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进行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在图3所示实施例的情况下,基于如图13流程图所示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来选择码模式,但另一方面,在图14所示实施例的情况下,基于变量count改变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并基于如图17流程图所示的改变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来选择码模式。
可以提供图14所示具有修改结构的实施例,其中,将紧前码检测单元71和综合检测单元72的输出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并且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执行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的处理。即使在图14所示的检测单元中转移检测操作,并且以这种方式将确定操作从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24转移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也可以构建提供同样效果的结构。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为与1,7PP码具有相同结构的基本结构,即,通过设置为与具有最小游程d设为1(d=1)、最大游程k设为7(k=7)、以及转换率(m∶n)为(2∶3)的码具有相同结构的基本结构,通过将1个DSV控制比特插入数据序列中的预定位置,可以以高有效度执行DSV控制。另外,还可以提供转换表和调制装置,即使在使用预定识别比特并插入同步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最小游程的持续数,并改善在记录和再生时生成的误差传播特性。
除此之外,通过提供类似于图3所示的结构,即使转换表为包括在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的情况下的偶/奇特保存违反模式的表,也可以在已经插入DSV控制比特的位置处防止基于偶/奇性保存违反模式的转换处理。
另外,通过提供类似于图14所示的结构,在预定ECC块间隔中,计算基于如表示所给出的调制表中所示的转换模式执行的转换处理的次数,同时只要转换模式的次数小于预先确定的基准值,就使标记为on以允许转换处理,而当转换处理的次数达到基准值时,使标记为off以禁止进一步的转换处理。因此,可以执行基于表4给出的调制表中所示的转换模式的转换处理次数的管理,以提供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的再生兼容性。
也就是说,通过基于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执行调制处理,可以减少每个都包括使该部分易于在记录和再生时生成误差模式的最小游程连续的部分的数目,使得可以以高可靠度执行DSV控制。因此,可以实现更稳定的系统。另外,由于不仅可以通过使用基于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的解调装置而且可以通过使用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的解调装置来执行解调处理,所以通过使用作为市场产品的解调装置,可以生成以包括根据本发明的表3所给调制表中所示的码的格式来记录的码序列。
可以提供一种结构,其中,为了满足为该表设置的条件,通过不仅使用紧前码而且使用紧后码来确定由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的符号$或*代表的不确定比特。
另外,在通过图14所示实施例执行的控制置换模式处理的处理中,使用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所示的一对置换模式。然而,可以提供一种结构,其中,使用示出2对置换模式的另一种类型的表。在这种情况下,以相同方式为每个置换模式对找出表示至此所执行的转换处理次数的转换处理数,并将转换处理数的总和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在这种结构中,还可以将每个置换模式对乘以权重,其中,根据用于禁止置换模式对的使用条件来设置权重。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可以完全禁止其中一对置换模式对的使用。
另外,还可以提供一种结构,其中,通过具有嵌于其中的表3的调制装置,根据从图中没有示出的外部源接收的控制信号,通过将序列从基于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示出的转换模式的序列切换至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示出的转换模式的序列(反之亦然)来输出码字序列。例如,根据从外部源接收的控制信号,可以驱动图14所示实施例中所用的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以基于置换模式输出表示禁止或允许转换处理的信息。也就是说,如果从外部源接收的控制信号为禁止请求的命令,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禁止预定的置换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所示的转换模式输出码字序列。
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一种装置,其中,从光盘的TOC(内容表)输入信息作为从外部源获得的控制信号,并基于该信息控制置换处理。例如,假设维持兼容性的光盘的记录密度较低,而不用维持兼容性的光盘的记录密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所安装光盘的输入记录密度等于维持兼容性的光盘的记录密度,则可以禁止基于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示出的转换模式的转换处理。另一方面,如果所安装光盘的输入记录密度等于不用维持兼容性的光盘的记录密度,则可以允许基于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示出的转换模式的转换处理。
另外,还可以提供一种结构,其中,在具有包括维持兼容性的部分和不用维持兼容性的部分的混合结构的光盘的情况下,从光盘的TOC中检索诸如混合结构识别标记的信息,并且根据信息的记录位置,禁止或允许基于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示出的转换模式的转换处理。
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一种结构,其中,基于从外部源接收的控制信号确定确保兼容性的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诸如嵌入时钟的由内部源提供的时间信息,允许或禁止基于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示出的转换模式的转换处理。具体地,如果时间信息在周期内,则允许转换处理,或者如果时间信息超出周期,则禁止转换处理。
至此所给出的描述已经解释了基于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来调制数据的情况。通过参照图18至图27,以下的描述解释一种情况:基于通过将包括在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中的、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所描述部分的部分替换为在如表8所给出的调制表中描述的部分而获得的特殊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来调制数据。也就是说,除了将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中描述的部分替换为如表8所给出的调制表中描述的部分,从如表3所给出的调制表中获得特殊表,。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易于描述,也将特殊表称作表3(8)。
在这种情况下,在调制装置1中所用的编码装置11具有图18所示的结构,其是示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框图。除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A(对应于图14中所示的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作为用于将6比特数据转换成9信道比特的处理的表)之外,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处理单元62还具有用于将10比特数据转换成15信道比特的处理的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B。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B本身为计算使用频率的表。将使用频率定义为至此使用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B的次数。具体地,在将如表8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用于约束长度i为5(i=5)的(1001110111)的偶/奇性保存数据模式转换为对应于(1001110111)的偶/奇性保存数据模式的“$0$ 010 000 000 101(not 010)”的偶/奇性保存码模式的处理中,使用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B。
另外,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处理单元62使用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14。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14为用于基于通过综合检测单元72输出的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1)和通过紧前码检测单元71输出的紧前码标记来确认从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B接收的不确定比特,并将确认结果提供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的单元。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为用于不仅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接收关于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的信息而且从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接收关于用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的检测和预测信息以及从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接收关于用于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的检测信息的单元。其余结构与图14所示实施例的结构相同。
通过参照图19所示的流程图解释基于如表3(8)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的调制处理的记录处理。在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1~S612处执行的处理与图1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01~S412处执行的处理基本一致。然而,作为步骤S603~S607和步骤S609处执行的称作子程序的处理分别不同于作为在属于图1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403~S407和步骤S409处执行的称作子程序的处理。下面,仅说明它们的不同。
图20为解释表示图19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603处执行的预测处理细节的流程图。
如图所示,流程图开始于步骤S651,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清除预测标记。在稍后描述的步骤S654和S657处执行的处理中使预测标记为on并输出预测标记,分别作为预测标记(D5)和(D3)。随后,在下一步骤S652处执行的处理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生成从移动寄存器42接收的输入数据是否与(xxxx110111)的模式匹配的确定结果。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通过将输入数据的第五个及随后的比特与数据模式的第五个及随后的比特进行比较来确定输入数据是否为(110111)的数据模式。如果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xxxx110111)的模式匹配,则预测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653,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进一步生成接下来的信道比特是否为“010”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为“010”,则预测处理流程进行到上述步骤S654,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使预测标记(D5)为on并将该标记输出至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作为关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的检测和预测信息。将在图2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73处执行的处理中使用预测标记(D5)。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652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xxxx110111)的模式不匹配,则预测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655,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生成输入数据是否与(xx110111)的模式相匹配的确定结果。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通过将输入数据的第三个及随后的比特与数据模式的第三个及随后的比特进行比较来确定输入数据是否为(110111)的数据模式。如果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xx110111)的模式相匹配,则预测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656,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进一步生成接下来的信道比特是否为“010”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为“010”,则预测处理流程进行到上述步骤S657,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使预测标记(D3)为on并将该标记输出至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作为关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的检测和预测信息。在图2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53处执行的处理中将使用预测标记(D3)。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653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不为“010”(即,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为“000”、“101”、或“001”)、如果在步骤S655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输入数据与(xx110111)的数据模式不匹配、或者如果在步骤S656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不为“010”(即,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为“000”、“101”、或“001”),则预测处理流程进行到上述步骤S658,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使预测标记为、off,并将该标记输出至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以及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off的预测标记为在步骤S654处执行的处理中为on并输出的预测标记(D5)和在步骤S657处执行的处理中为on并输出的标记(D3)。
通过参照图21所示的流程图,下面的描述解释在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4中执行的处理。
如图21所示,流程图开始于步骤S671,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清除检测标记。在下面的描述中,也将检测标记分别称作在稍后描述的步骤S673和S678处执行的处理中将为on并输出的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10比特数据)和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6比特数据)。然后,在下一步骤S672处执行的处理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生成由寄存器42输出的数据是否与(1001110111)的模式相匹配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由寄存器42输出的数据与(1001110111)的模式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673,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10比特数据)为on并将该标记输出至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和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B,作为关于用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的检测信息。在图2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72处执行的处理中使用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10比特数据)。
然后,在下一步骤S674中,在将10比特数据转换为15信道比特的处理中使用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B。稍后将通过参照图22所示的流程图来解释该处理的细节。
顺便提及,在图22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91处执行的处理中,将“$0$ 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从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B输出至不确定比特确定表114。随后,在步骤S692处执行的处理中,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14生成紧前码标记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紧前码标记为分别在图11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03或S304处执行的处理中通过紧前码检测单元71使其为on或off并输出的标记。如果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1”,则使紧前码标记为on。另一方面,如果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0”,则使紧前码标记为off。
如果在步骤S692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已经使紧前码标记为on以表示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1”,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696,其中,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14将在步骤S691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包括不确定比特的码字的“$0$”的码字设为“000”。随后,在下一步骤S697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000 010 000 000 101”的置换模式。在图2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912处执行的处理中,选择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序列的置换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692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没有使紧前码标记为on(或已经为off)以表示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0”,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693,其中,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14进一步生成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1)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1)为在图26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893处执行的处理中通过综合检测单元72检测的标记。如果码字序列紧前的3个信道比特为“010”,则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1)为on。另一方面,如果码字序列紧前的3个信道比特不为“010”,则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1)为off。
如果在步骤S693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已经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1)为on以表示码字序列紧前的3个信道比特为“010”,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696,其中,如前所述,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14将在步骤S691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包括不确定比特的码字的“$0$”的码字设为“000”。随后,在下一步骤S697处执行的处理中,如前所述,输出“000 010 000 000 101”的置换模式。如前所述,在图2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912处执行的处理中选择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序列的置换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693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已经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1)为off以表示码字序列紧前的3信道比特不为“01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694,其中,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14将在步骤S691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包括不确定比特的码字的“$0$”的码字设为“101”。随后,在下一步骤S695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101 010 000 000 101”的置换模式。在图2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912处执行的处理中选择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序列的置换模式。
再次参照图21所示的流程图。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672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通过寄存器42输出的数据与(1001110111)的模式不匹配,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675,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进一步生成通过寄存器42输出的数据是否与(110111)的模式相匹配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通过寄存器42输出的数据与(110111)的模式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676,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进一步生成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是否为“010”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为“01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678,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6比特数据)为on,并将该标记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在图2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915处执行的处理中使用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6比特数据)。在下一步骤S679处执行的处理中,将“001 000 000”的置换模式从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B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在图2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916处执行的处理中选择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序列的该置换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675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通过寄存器42输出的数据与(110111)的模式不匹配,或者如果在步骤S676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不为“010”,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677,其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单元112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为off并输出该标记。在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为off的处理中,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10比特数据)和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6比特数据)均为off。
图23是解释表示在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5处执行的检测用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模式处理的流程图的视图。在步骤S721~S726处执行的处理分别与图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51~S156处执行的处理基本一致。
然而,在图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53处执行的处理中,如前所述,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生成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另一方面,在图2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23处执行的处理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生成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2)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2)为在稍后通过参照图26解释的流程图的步骤S896处执行的处理中通过综合检测单元72使其为on的标记。更像在图12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323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设置的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标记(2)为当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1”时为on的标记。
由于通过图23所示的流程图表示的其余处理与通过图7所示的流程图表示的处理相同,所以为了避免描述重复,不需要描述通过图23所示的流程图表示的处理。
图24是解释表示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6处执行的控制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的处理流程图的视图。在步骤S751~S756处执行的处理分别与在图8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81~S186处执行的处理基本相同。
然而,在图8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183处执行的处理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生成预测标记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另一方面,在图2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53处执行的处理中,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54生成预测标记(D3)是否为on的确定处理。预测标记(D3)为在图20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57处执行的处理中通过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预测单元111使其为on的标记。更像在图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54处执行的处理中所设置的预测标记,预测标记(D3)为当输入数据与(xx110111)的模式匹配且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为“010”时为on的标记。当输入数据的第三个及随后比特与(110111)的模式匹配且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为“010”时,使预测标记(D3)为on。
由于通过图24所示流程图表示的其余处理与通过图8所示流程图表示的处理相同,所以为了避免解释重复,不需要描述通过图24所示流程图表示的处理。
图25是解释表示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7处执行的控制特殊规则转换模式处理的处理流程图的视图。如图25所示,图25所示的流程图开始于步骤S771,其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以预定间隔清除变量count 1和count 2。也就是说,在步骤S771处执行的处理中,初始化变量count 1和count 2。例如,对用作用于校正包括在码序列中的误差的单元的每个ECC(误差校正码)块初始化变量count 1和count 2。变量count1和count 2为分别用在稍后描述的步骤S774和S779处执行的处理中的计数。
随后,在步骤S772处执行的处理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生成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10比特数据)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10比特数据)为在图21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73或S677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标记。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经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10比特数据)为on以表示输入数据与(1001110111)的模式匹配,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773,其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生成预测标记(D5)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预测标记(D5)为在图20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54或S658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标记。
如果确定结果表示没有使预测标记(D5)(即,如果已经使预测标记(D5)为off)为on以表示输入数据与(xxxx110111)的模式不匹配且随后的信道比特不为“101”,则处理流程进行到上述步骤S774,其中,将变量count 1加1(count 1=count 1+1)。随后,在下一步骤S775处执行的处理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生成变量count 1和count 2的和(count 1+count 2)是否已经达到预先设置的基准值的确定结果。变量count 2为在稍后描述的上述步骤S779处执行的处理中被加1的变量。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变量count1和count 2的和(count 1+count 2)没有达到基准值,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777,其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使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为on,并将该标记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775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变量count 1和count 2的和(count 1+count 2)已经达到基准值,或者如果在步骤S772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10比特数据)为off,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776,其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使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为off,并将该标记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
在完成步骤S776或S777处执行的处理后,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778,其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生成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在图24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55或S756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标记。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经使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以表示输入数据与(01110111)的模式匹配、紧前码比特为“1”、并且接下来的信道比特不为“01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下述步骤S779,其中,将变量count 2加1(count 2=count 2+1)。随后,在下一步骤S780处执行的处理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生成变量count 1和count 2的和(count 1+count 2)是否已经达到基准值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变量count 1和count 2的和(count 1+count2)没有达到基准值,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782,其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使置换模式控制标记(2)为on,并将该标记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780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变量count 1和count 2的和(count1+count 2)已经达到基准值,或者如果在步骤S778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ff,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781,其中,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使置换模式控制标记(2)为off,并将该标记输出至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
变量count 1为至此已经存在的指定状态的次数。对于典型ECC块的指定状态为ECC块中的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10比特数据)为on且预测标记(D5)为off的状态。即,变量count 1为处理执行频率,其被定义为将(1001110111)的偶/奇性保存数据模式转换成对应于(1001110111)的偶/奇性保存数据模式的“$0$ 010000 000 101”的偶/奇性保存码模式所执行的处理次数。另一方面,变量count 2为至此已经存在的特定状态的次数。特定状态为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为on的状态。即,变量count 2为另一个处理执行频率,其被定义为将(01110111)的偶/奇性保存违反数据模式转换成对应于(01110111)的偶/奇性保存违反数据模式的“010 000000 101”的偶/奇性保存违反码模式所执行的处理次数。变量count1和count 2都为基于如表8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执行的将数据序列转换成误码序列的转换处理的次数。误码序列为如果通过使用现有解调装置(其为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的解调装置)解调而导致误差的序列。因此,变量count 1和count 2的和(count 1+count 2)为基于如表8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执行的将数据序列转换成误码序列的转换处理的次数,其中,误码序列为如果通过使用现有解调装置(作为基于上述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的解调装置)解调导致误差的序列。
如稍后通过参照图27所示的流程图所描述的一样,如果也被称作允许标记的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为on,则在流程图的步骤S912处执行的处理中,选择并输出表示“101 010 000 000 101”和“000 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的“$0$ 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0$ 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为作为在图21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74处执行的转换(1001110111)的数据模式的处理结果所获得的码模式。该码模式为如果通过使用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的解调装置进行解调导致误差的序列。另一方面,如果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为off,则不选择表示“101 010 000000 101”和“000 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的“$0$ 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作为输出码模式。替代地,将(1001110111)的数据模式的(10)、(01)、(11)、(01)、和(11)的单个数据模式转换成它们各自的码模式,并且选择并输出所得到的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所得到的码模式为每一个都能通过使用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的解调装置进行解调的码模式。
同理,如果也被称作允许标记的置换模式控制标记(2)为on,则在图2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914处执行的处理中,选择并输出“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为作为在图2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25处执行的转换(01110111)的数据模式(其为也被称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违反模式)的处理结果所获得的码模式。该码模式也为如果通过使用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所列出的转换模式的解调装置进行解调导致误差的序列。另一方面,如果置换模式控制标记(2)为off,则不选择“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作为输出码模式。替代地,将(01110111)的数据模式的(01)、(11)、(01)、和(11)的单个数据模式转换成它们各自的码模式,并且选择并输出所得到的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所得到的编码模式为每一个都能通过使用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的解调装置进行解调的码模式。
从不能通过使用作为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列出的转换模式的解调装置的现有解调装置进行解调的部分的包括在转换处理结果中的部分中生成误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预先将在图2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75和S780处执行的处理中将与变量count 1和count 2的和(count 1+count 2)进行比较的基准值设置为允许生成的误差在典型ECC块中被校正的范围内的预定值。因此,即使执行调制处理以得出不能通过现有解调装置解调的码模式,但是只要至此所执行的调制处理的次数没有超过上述预先设置的基准值,就可以通过执行校正ECC块中误差的处理获得原始数据。
注意,在这个实施例中,如表8所给出的调制表具有包括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B和特殊规则转换表132的结构,而如表2所给出的维持兼容性的调制表具有包括转换表122(即,转换表122A~122D)和最小游程连续限制表113A的结构。将如表8所给出的调制表加入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中,以得出包括所有表的调制表3(8)。
由于在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8处执行的处理与通过图9所示流程图表示的处理相同,所以为了避免解释重复,不特别描述在步骤S608中执行的处理。
下面的描述解释了通过紧前码检测单元71执行的检测紧前码的处理和通过综合检测单元72执行的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处理。由于通过紧前码检测单元71执行的检测紧前码的处理与通过图11所示流程图表示的处理相同,所以为了避免解释重复,不特别描述通过紧前码检测单元71执行的检测紧前码的处理。
图26是示出解释表示通过综合检测单元72执行的最小游程连续限制综合处理的流程图的视图。
如图所示,流程图开始于步骤S891,其中,如果已将同步模式插入到紧前位置,则综合检测单元72将插入的同步模式的3个最后的信道比特作为码字序列紧前的3个信道比特。也就是说,基于同步模式插入单元23的输出,综合检测单元72生成是否已将同步模式插入紧前位置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将同步模式插入紧前位置,则综合检测单元72将插入的同步模式的最后3个信道比特作为码字序列紧前的3个信道比特。在下一步骤S892处执行的确定处理中检查码字序列紧前的3个信道比特。
在步骤S892处执行的处理中,综合检测单元72生成由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确定的作为接下来转换处理紧前的码字序列的码字序列的3个信道比特是否为“010”。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由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确定的作为接下来的转换处理紧前的码字序列的码字序列的3信道比特为“01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893,其中,综合检测单元72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标记(1)为on,并将该标记输出至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14。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892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由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确定的作为接下来的转换处理紧前的码字序列的码字序列的3个信道比特不为“010”,即,如果码字序列的3个信道比特为“000”、“101”、或“001”,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894,其中,综合检测单元72off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标记(1),并将该标记输出至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14。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标记(1)为在图22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93处执行的确定处理中通过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14检查的标记。
在完成在步骤S893或S894处执行的处理后,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895,其中,综合检测单元72生成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是否为“1”的确定结果。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1”,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896,其中,综合检测单元72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标记(2)为on,并将该标记输出至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895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不为“1”,即,如果码字序列紧前的1个信道比特为“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897,其中,综合检测单元72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标记(2)为off,并将该标记输出至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确定单元131。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标记(2)为在图2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23处执行的确定处理中通过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31检查的标记。
图27是解释表示在图1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09处执行的确定转换模式的处理流程图的视图。
图27所示的流程图开始于步骤S911,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为在图2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76或S777处执行的处理中由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输出的标记。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为on,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912,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10比特置换模式转换成15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15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1001110111)的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与(1001110111)的数据模式相关的转换结果的“101 010 000 000 101”或“000 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在图22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95或S697处分别执行的处理中,已将作为偶/奇性保存模式(也被称为基本规则转换模式)的(1001110111)的数据模式转换成“101 010000 000 101”或“000 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911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不为on,即,如果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为off,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913,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置换模式控制标记(2)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置换模式控制标记(2)为在图25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81或S782处执行的处理中由置换模式处理控制单元151输出的标记。如果确定结果表示置换模式控制标记(2)为on,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914,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8比特置换模式转换成12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12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01110111)的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与(01110111)的数据模式相关的转换结果的“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在图23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725处执行的处理中,已将作为偶/奇性保存违反模式(也被称作特殊规则转换模式)的(01110111)的数据模式转换成“010 000 000 101”的码模式。
如上所述,如果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或置换模式控制标记(2)为on,则执行生成不能通过使用基于维持兼容性的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的解调装置进行解调的码序列的转换处理。另一方面,如果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或置换模式控制标记(2)为off,则不执行生成不能通过使用基于如表2所给出的调制表的解调装置进行解调的码序列的转换处理。替换地,执行步骤S915及随后步骤的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913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置换模式控制标记(2)不为on,即,如果置换模式控制标记(2)为off,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915,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6比特数据)是否为on的确定结果。如果数据模式为(110111)并且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为“010”,则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6比特数据)为在图21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78处执行的处理中使其为on并输出的标记。如果在步骤S915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已经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6比特数据)为on以表示数据模式为(110111)且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为“01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916,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将6比特置换模式转换成9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9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110111)的输入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与(110111)的数据模式相关的转换结果的“001000 000”的码模式,在图21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679处执行的处理中,已将(110111)的数据模式转换成作为置换模式的“001 000 000”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915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已经使最小游程连续限制模式检测标记(6比特数据)为off以表示输入数据模式不为(110111),或者输入数据模式为(110111)但接下来的3个信道比特不为“010”,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917,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是否已接收到关于8数据比特/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的确定结果。关于8数据比特/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12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信息。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接收到关于8数据比特/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918,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8比特数据模式转换成12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12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将被转换为“000 100 100 100”或“010 100100 100”的12比特码模式的8比特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0 100 100 100”或“010 100 100 100”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917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没有接收到关于8数据比特/12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919,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是否已接收到关于6数据比特/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的确定结果。关于6数据比特/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15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信息。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接收到关于6数据比特/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920,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6比特数据模式转换成9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9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将被转换为“000 100 100”、“000 100 000”、“010 100 100”、或“010 100 000”的9比特码模式的6比特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0 100100”、“000 100 000”、“010 100 100”、或“010 100 000”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919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没有接收到关于6数据比特/9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921,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是否已接收到关于4数据比特/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的确定结果。关于4数据比特/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18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信息。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接收到关于4数据比特/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922,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用于将4比特数据模式转换成6信道比特模式的转换模式,并输出6信道比特的模式。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将被转换为“010 100”、“010 000”、或“000 100”的6比特码模式的4比特数据模式,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10 100”、“010 000”、或“000 100”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921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没有接收到关于4数据比特/6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923,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生成是否已经从转换模式检测单元121接收到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的确定结果。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在图9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21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信息。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已经接收到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流程进行到步骤S924,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进一步生成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是否为关于用于数据模式(11)的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这是因为其完全在将数据模式(11)转换为包括不确定比特的码模式的可能范围内。如果确定结果表示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为关于用于数据模式(11)的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925,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通过不确定比特确定单元114生成的3信道比特。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0”或“101”的3比特码模式。“000”或“101”的信道比特序列为分别在图10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256或S257处执行的处理中输出的码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924处执行的处理中所生成的确定结果表示关于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不为关于用于数据模式(11)(其可被转换成包括不确定比特的码模式)的2数据比特/3信道比特转换模式的确定信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926,其中,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由选择器123生成的3信道比特。具体地,转换模式确定单元53选择并输出作为信道比特的“001”或“010”的3比特码模式。
如上所述,即使基于如表3(8)所给出的调制表执行调制处理,也可以以高可靠度执行DSV控制,并可保证与现有装置的兼容性。
在图3所示实施例的情况下,基于如图13流程图所示的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来选择码模式,但另一方面,在图18所示实施例的情况下,基于如图25流程图所述的变量count 1和count 2来改变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和(2),并基于所改变的置换模式控制标记(1)和(2)来选择码模式。
对于1,77PP码,具有最小游程d设为1(d=1)、最大游程k设为7(k=7)、以及转换率(m∶n)设为(2∶3)(或((m∶n)=(2∶3))的调制表包括用于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置换模式,以提供下述效果:
(1):可以增加对高密度记录和再生操作以及切向倾斜状态的容限度。
(2):减少了每个都具有低信号等级的部分的数目,并提高了诸如AGC(自动增益控制)和PLL(锁相回路)的波形处理精度。因此,可以改进总体特性。
(3):与现有装置相比,设计通过本发明提供的调制装置来缩短在诸如Viterbi调制处理的处理中使用的运行存储器(run memory)的长度。因此,可以减小电路规模。
另外,通过执行通过使用特殊规则转换模式控制标记确定转换模式的处理,作为将在作为将被转换成码模式的模式的数据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除以2的操作结果获得的余数和作为将在从转换处理得到的码模式中作为比特元素所包括的1的个数除以2的操作结果获得的余数都等于1或0,从而提供下面的附加效果:
(4):可以减少用于执行DSV控制的冗余比特数。
(5):对于最小游程d为1(d=1)和转换率(m∶n)为(2∶3)(或(m∶n)=(2∶3)),可通过仅使用1.5个码字执行DSV控制。
(6):可将冗余保持的很小,并且除此之外,可以遵守最小游程和最大游程。另外,与如表2所给出的用于1,7PP码的调制表相比,如表4所给出的调制表将最小游程连续的最大数从6减至5。因此,可进一步减小在数据记录和再生时生成的误差传播。
如前所述,在一些情况下,作为数据再生误差模式,以连续最小标记的开头边缘开始并以最小标记的尾部边缘结束的数据错误地一起移动。也就是说,生成的比特误差长度变成从连续最小游程的开头至连续尾部的误差传播距离。因此,产生误差传播变成不期望长的问题。然而,通过如上所述地将连续最小游程的最大数从6减至5,可以减少生成这种误差的情况的次数,实现了更稳定的记录和再生数据的操作。
图28是示出为了执行至此所描述的系列处理来执行程序的个人计算机典型结构的框图。在图28所示的典型结构中,CPU(中央处理单元)321通过执行存储在ROM(只读存储器)322中的程序或从存储单元328载入RAM(随机访问存储器)323的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RAM 323还用于适当地存储诸如在处理执行中所需数据的各种信息。通过总线324将CPU 321、ROM 322、以及RAM 323彼此连接。
也将通过总线324连接至CPU 321的输入/输出接口325连接至输入单元326、输出单元327、上面所列举的存储单元328、通信单元329、以及驱动器330。输入单元326包括键盘和鼠标,而输出单元327包括显示单元和扬声器。CPU 321根据用户通过输入单元326键入的命令执行各种处理。CPU 321将处理结果输出至输出单元327。
连接至输入/输出接口325的存储单元328通常使用硬盘来存储将被CPU 321执行的程序和程序所需的数据。通信部329为用于通过图中没有示出的网络执行与其它装置的通信处理的单元。网络实例为互联网或LAN(局域网)。也可以将通过通信单元329从网络下载的程序安装在存储单元328中,作为用于将被载入RAM 323由CPU 321执行的程序。
如上所述,也将输入/输出接口325连接至其上安装了可移动记录介质331的驱动器330。可移动记录介质331可以为磁盘、光盘、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当将可移动记录介质331安装在驱动器330上时,CPU 321控制驱动器330以将将被CPU 321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从可移动记录介质331加载到存储器328中,其最终将被载入RAM 323由CPU 321执行。
可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执行执行上述的系列处理。如果通过执行软件来执行上述系列处理,则可将由软件组成的程序从通常的网络或可移动记录介质331安装到嵌入专用硬件、通用个人计算机等的计算机内。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或个人计算机作为上述调制装置1。通用个人计算机为通过将各种程序安装在个人计算机中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的个人计算机。
用于记录作为将被通过计算机或通用个人计算机分别执行的程序的将被安装在计算机或通用个人计算机中的处于可执行状态的程序的上述可移动记录介质331为分别从计算机或如图28所示的通用个人计算机的主单元提供给用户的记录介质。也被称作封装介质的可移动记录介质的实例包括诸如软盘的磁盘、诸如CD-ROM(只读光盘存储器)或DVD(数字通用盘)的光盘、诸如MD(迷你盘,索尼公司注册商标)的磁光盘、以及半导体存储器。代替将程序从可移动记录介质331安装在存储单元328中,还可将程序预先永久或临时地存储在计算机或通用个人计算机的主单元中所包括的嵌入记录介质中。嵌入记录介质的实例为包括在存储单元328和ROM 322中的硬盘。作为将被计算机或通用个人计算机执行的程序的存储在硬盘中的程序也可为从外部源通过利用基于无线电和/或有线通信的通信介质将程序从该源通过通信单元329下载到计算机或通用个人计算机所安装的程序,其中,通信单元329作为通常具有调制解调器或终端适配器的接口。基于无线电或有线通信的通信介质实例为上面列举的局域网、上述互联网、以及数字广播卫星。
值得注意,在该说明书中,不仅可以沿时间轴以前述顺序执行上述流程图的步骤,而且可以同时或单独地执行上述步骤。
注意,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即,只要修改在没有背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对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
另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有多种修改、组合、再组合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或等同物的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调制装置,包括:
第一转换装置,用于根据将用作第一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与第一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一表,将作为与所述第一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所述第一码模式;
第二转换装置,用于根据将用作第二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与第二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二表,将作为与所述第二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所述第二码模式;以及
选择装置,用于选择所述第一码模式或所述第二码模式,其中,如果已将数字和值控制比特插入所述处理数据中,则禁止由所述第二转换装置执行的将所述部分转换成所述第二码模式的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制装置,所述调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处理控制装置,用于使用关于数字和值控制比特被插入的位置的信息,以生成被所述选择装置用来选择所述第一码模式或所述第二码模式的控制信息,其中,所述选择装置基于所述控制信息选择所述第一码模式或所述第二码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处理控制装置基于表示允许所述第二转换装置执行转换处理的信息和关于数字和值控制比特被插入的位置的所述信息,生成是否已将数字和值控制比特插入所述处理数据中的确定结果,并基于所述确定结果生成所述控制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处理控制装置还基于从外部源接收的信息生成所述控制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制装置,其中,由所述第二转换装置执行的将作为与所述第二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所述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所述第二码模式的处理为限制最小游程连续的转换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制装置,所述调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处理控制装置,用于基于不包括在保持再生兼容性的其它表中的所述码模式的使用频率的检测结果改变通过所述第一处理控制装置生成的所述控制信息,其中,所述选择装置基于通过所述第二处理控制装置改变的所述控制信息选择所述第一码模式或所述第二码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制装置,其中,每一个均检测了所述使用频率的所述码模式包括作为码模式在所述第一表中列出的所述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和作为码模式在所述第二表中列出的所述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制装置,其中,如果检测到的所述码模式的使用频率不大于预定基准值,则所述第二处理控制装置改变通过所述第一处理控制装置生成的所述控制信息,以允许执行生成所述码模式的处理,或者,如果检测到的所述码模式的使用频率大于所述预定基准值,则所述第二处理控制装置改变通过所述第一处理控制装置生成的所述控制信息,以不允许执行生成所述码模式的所述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处理控制装置将所述基准值设置为被限制在允许误差得到校正的范围内的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处理控制装置检测所述码模式的误差校正码块中的使用频率,并将所述基准值限制为处于允许误差在所述误差校正码块中得到校正的所述范围内的值,从而使所述检测到的使用频率不超过所述基准值。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表为对应于保持再生兼容性的所述其它表的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调制装置,其中,作为对应于保持再生兼容性的所述其它表的表,所述第一表包括基础转换表的所有内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调制装置,其中,作为对应于保持再生兼容性的所述其它表的表,所述第一表除包括所述基础转换表的全部所述内容之外还包括置换/转换表。
14.一种调制方法,包括:
第一转换步骤,用于根据将用作第一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与第一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一表,将作为与所述第一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所述第一码模式;
第二转换步骤,用于根据将用作第二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与第二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二表,将作为与所述第二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所述第二码模式;以及
选择步骤,用于选择所述第一码模式或所述第二码模式,其中,如果已将数字和值控制比特插入所述处理数据中,则禁止在所述第二转换步骤中执行的将所述部分转换为所述第二码模式的处理。
15.一种调制装置,包括:
第一转换单元,被配置为根据将用作第一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转换模式与第一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一表,将作为与所述第一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所述第一码模式;
第二转换单元,被配置为根据将用作第二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与第二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二表,将作为与所述第二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所述第二码模式;以及
选择单元,被配置为选择所述第一码模式或所述第二码模式,其中,如果已将数字和值控制比特插入所述处理数据中,则禁止由所述第二转换单元执行的将所述部分转换为所述第二码模式的处理。
第二转换单元,被配置为根据将用作第二数据模式的偶/奇性保存违反转换模式与第二码模式相关联的第二表,将作为与所述第二数据模式匹配的部分的、包括在处理数据中的部分转换成所述第二码模式;以及
选择单元,被配置为选择所述第一码模式或所述第二码模式,其中,如果已将DSV控制比特插入所述处理数据中,则禁止由所述第二转换单元执行的将所述部分转换为所述第二码模式的处理。
CN2007100972484A 2006-04-28 2007-04-28 调制装置和调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645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26318 2006-04-28
JP2006126318 2006-04-28
JP2006126318A JP4899616B2 (ja) 2006-04-28 2006-04-28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64514A CN101064514A (zh) 2007-10-31
CN101064514B true CN101064514B (zh) 2010-06-16

Family

ID=38091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9724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64514B (zh) 2006-04-28 2007-04-28 调制装置和调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545292B2 (zh)
EP (1) EP1890292A3 (zh)
JP (1) JP4899616B2 (zh)
KR (1) KR20070106406A (zh)
CN (1) CN1010645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52434B1 (ko) * 2005-10-06 2006-1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디스크 기록/재생 장치의 데이터 변조 방법 및 데이터변조 장치
KR20090085257A (ko) * 2008-02-04 2009-08-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Dsv 제어 방법, 이에 적합한 기록매체 및 장치
KR101082650B1 (ko) * 2009-01-21 2011-11-14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불휘발성 메모리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JP5467270B2 (ja) * 2010-04-28 2014-04-09 国立大学法人 東京大学 データ入出力制御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記憶装置システム
JP2011238301A (ja) * 2010-05-06 2011-11-24 Sony Corp 符号化装置、符号化方法、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光記録媒体、復号装置、復号方法
JP2015001774A (ja) * 2013-06-13 2015-01-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及びその処理方法
US10013944B2 (en) * 2015-11-27 2018-07-03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source driver for bit conversion of image data
US10235176B2 (en) * 2015-12-17 2019-03-19 The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 Inc. Techniques for metadata processing
US10936713B2 (en) 2015-12-17 2021-03-02 The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 Inc. Techniques for metadata processing
SG11202007272QA (en) 2018-02-02 2020-08-28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olicy execution processing
WO2019152792A1 (en) 2018-02-02 2019-08-08 Dover Microsystem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olicy linking and/or loading for secure initialization
EP3788488A1 (en) 2018-04-30 2021-03-10 Dover Microsystem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hecking safety properties
TW202022678A (zh) 2018-11-06 2020-06-16 美商多佛微系統公司 用於停滯主處理器的系統和方法
WO2020132012A1 (en) 2018-12-18 2020-06-25 Dover Microsystem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ata lifecycle protec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4424A (zh) * 1995-12-13 1999-01-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数字调制装置和数字调制方法及其记录媒体
WO1999063671A1 (en) * 1998-05-29 1999-12-0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dulation/demodulation with consecutive minimum runlength limitation
JP2003179497A (ja) * 2001-12-11 2003-06-27 Sony Corp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dsv制御ビット生成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3217239A (ja) * 2002-01-23 2003-07-31 Sony Corp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dsv制御ビット生成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WO2004102565A1 (ja) * 2003-05-13 2004-1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デジタル変調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変調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7024A (ja) 1992-11-09 1994-07-15 Sony Corp 変調方法、変調装置及び復調装置
JPH0730431A (ja) * 1993-04-02 1995-01-31 Toshiba Corp データ変復調方式および変復調装置
JP4032329B2 (ja) * 1998-11-06 2008-01-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US6445313B2 (en) * 2000-02-07 2002-09-03 Lg Electronics Inc. Data modulating/demodul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3769753B2 (ja) * 2003-03-24 2006-04-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符号化装置および符号化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692234B2 (ja) * 2005-11-10 2011-06-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変調テーブル、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JP4839784B2 (ja) * 2005-11-10 2011-12-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変調テーブル、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4424A (zh) * 1995-12-13 1999-01-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数字调制装置和数字调制方法及其记录媒体
WO1999063671A1 (en) * 1998-05-29 1999-12-0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dulation/demodulation with consecutive minimum runlength limitation
JP2003179497A (ja) * 2001-12-11 2003-06-27 Sony Corp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dsv制御ビット生成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3217239A (ja) * 2002-01-23 2003-07-31 Sony Corp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dsv制御ビット生成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WO2004102565A1 (ja) * 2003-05-13 2004-1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デジタル変調装置およびデジタル変調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64514A (zh) 2007-10-31
JP4899616B2 (ja) 2012-03-21
EP1890292A2 (en) 2008-02-20
JP2007299465A (ja) 2007-11-15
KR20070106406A (ko) 2007-11-01
US7545292B2 (en) 2009-06-09
EP1890292A3 (en) 2008-12-24
US20070279264A1 (en) 2007-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64514B (zh) 调制装置和调制方法
JP3339539B2 (ja) デジタル変調装置、その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US6281815B1 (en) Method of allocating RLL code having enhanced DC suppression capability, modulation method, demodulation method, and demodulation apparatus therefor
US7464411B2 (en) Copy protection for optical discs
GB2305582A (en) Channel encoding and decoding for eight to fourteen modulation using merging bits
JP4738711B2 (ja) 2次的情報信号のrllコードシーケンスへの付加及びrllコードシーケンスから2次的情報信号を取り出す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4930760B2 (ja)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JP4839784B2 (ja) 変調テーブル、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JP3722331B2 (ja)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TWI226607B (en) Data modulation and correction methods
US6058087A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2003208764A (ja)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1023588A (zh) 将用户比特流转换为编码比特流的方法、检测信号中同步模式的方法、记录载体、信号、记录设备和重放设备
JP2008004195A (ja) ラン長制限装置及びラン長制限方法
US7788504B2 (en) Copy protection of optical discs
JP3717024B2 (ja) 復調装置および方法
JP4009798B2 (ja) 復調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03288760A (ja) 変調方法、変調装置、記録媒体、復調方法および復調装置
CN100386812C (zh) 编码调制方法及装置、解调方法及装置
US7006020B2 (en)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of a record medium
JP2003059206A (ja) 情報記録媒体
JP4826888B2 (ja) 復調テーブル、復調装置および復調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JP4983032B2 (ja) 復調テーブル、復調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CN1523766B (zh) 记录媒体的编码与解码方法
CN100553153C (zh) 数据编码/解码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系统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16

Termination date: 201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