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64134A - 物镜夹持设备和光学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物镜夹持设备和光学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64134A
CN101064134A CNA200710092009XA CN200710092009A CN101064134A CN 101064134 A CN101064134 A CN 101064134A CN A200710092009X A CNA200710092009X A CN A200710092009XA CN 200710092009 A CN200710092009 A CN 200710092009A CN 101064134 A CN101064134 A CN 1010641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rginal portion
lens
object lens
laser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920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64134B (zh
Inventor
川崎良一
新藤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Sanyo Electronic Device Sa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64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4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64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41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25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s for lens positioning
    • G11B7/0933Details of stationary par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1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ly
    • G11B7/0903Multi-beam tracking syste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物镜夹持设备和包括该物镜夹持设备的光学拾取装置。物镜夹持设备包括:第一物镜,具有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一边缘部分,将第一激光聚焦于第一光盘;第二物镜,具有第二透镜单元和第二边缘部分,将第二激光聚焦于第二光盘;透镜夹持器,具有第一孔、第二孔、第一和第二接触部分,沿第一和第二光盘的径向,分别在外侧和内侧整体夹持第一和第二物镜,面对第二边缘部分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的第一长度小于不面对一侧的长度,和/或面对第一边缘部分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的第二长度小于不面对一侧的长度,根据第一和第二长度,第一和第二物镜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被设置成当第一物镜将激光聚焦在第一光盘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第二边缘部分与转盘相撞的距离。

Description

物镜夹持设备和光学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镜夹持设备和光学拾取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信息记录/再现的传统记录媒体,存在诸如利用红外激光的CD(激光唱盘)、利用红色激光的DVD(数字多功能盘)等的光盘。最近提出的是利用蓝紫色激光的光盘(HD DVD(高清DVD))和Blu-ray Disc(注册商标),这两者都能够以比传统光盘高的密度记录。为了对那些光盘进行信息记录/再现,需要,例如,具有单个透镜夹持器的光学拾取装置,单个透镜夹持器上装有为传统光盘聚焦激光的物镜和为Blu-ray Disc等聚焦蓝紫色激光的物镜。两个物镜相对于光盘的布置可以像,例如,图9A和9B所示那样,可以将它们布置在光盘的半径方向(下文称为径向)(图9A),或者,可以将它们布置在螺旋形地在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形成的光道的切线方向(下文称为切向)(图9B)。
在对光盘的信息记录/再现中,进行跟踪控制,使激光沿作为信息记录/再现目标的光道(下文称为信息记录/再现目标光道)。跟踪控制一般应用差分推挽方法、三束方法等,其中,使用通过,例如,衍射光栅衍射激光而获得的三个激光(0阶光、±1阶衍射光)。使用三个激光的差分推挽方法等通过相对于信息记录/再现目标光道的切向线对称地应用+1阶衍射光和-1阶衍射光,可以提供比传统推挽方法更好的跟踪控制。
在将两个物镜101和102布置在径向的情况下(图9A),在从物镜101和102发出0阶光和±1阶衍射光的任何情况下,可以相对于信息记录/再现目标光道的切向线对称地应用+1阶衍射光和-1阶衍射光,从而使基于差分推挽方法等的跟踪控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在将两个物镜101和102布置在切向的情况下(图9B),当从物镜103发出0阶光和±1阶衍射光时,可以相对于信息记录/再现目标光道的切向线对称地应用+1阶衍射光和-1阶衍射光。但是,当从物镜104发出0阶光和±1阶衍射光时,可以相对于信息记录/再现目标光道线对称地应用+1阶衍射光和-1阶衍射光。这可能导致与0阶光和±1阶衍射光的反射光相对应的跟踪误差信号的幅度波动,从而使基于差分推挽方法等的跟踪控制不可行。因此,在将两个物镜布置在切向的情况下,应用在跟踪控制方面可能不如差分推挽方法等的基于0阶反射光的另一种推挽方法等。
这样,当将两个物镜安装在光学拾取装置中的单个透镜夹持器上时,最好选择径向布置,从而可以进行基于差分推挽方法等的更好跟踪控制。
这样的技术公开在国际公布WO98/02874中。
但是,在将两个物镜101和102布置在径向的情况下,例如,当径向外侧物镜102将激光聚焦在光盘107的信息记录层112的光道上时,径向内侧物镜101处在比在将两个透镜布置在切向的情况下或只将单个物镜安装在透镜夹持器上的情况下更径向向内的位置上。当径向外侧物镜102将激光聚焦在,例如,比光盘107的信息记录层112的读入区(或PCA(功率校准区))更径向向内的区域(下文称为信息记录层的最内圆周)的光道上时,径向内侧物镜101处在径向的最内位置上。在比读入区等更径向向内的区域中,记录有指示例如光盘107支持Light Scribe的信息。在简单使用规定不需要移动到比读入区(或PCA)更径向向内的区域的透镜夹持器105的情况下,由于未对透镜夹持器105的形状或对物镜101和102加以适当限制,如图10和11所示,当径向内侧物镜101移动到信息记录层112的最内圆周时,它的边缘部分110可能与转盘109相撞。图10描绘了透镜夹持器105向信息记录层112的最内圆周的移动,其中,转盘109的外围在径向的位置被设成零,以及转盘109与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之间的距离用M表示。注意,正(+)侧的距离M表示边缘部分110离开转盘109的外围的距离M,以及负(-)侧的距离M(包括零,下同)表示假设边缘部分110进一步移动到零位置以内的距离M。图11是图10的平面图。
即使当物镜101移动到信息记录层112的最内圆周时,它的边缘部分110不与转盘109相撞(即,距离M在正(+)侧),在如下的情况下也存在着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与转盘109相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作为使来自径向外侧物镜102的激光沿信息记录层112的最内圆周的跟踪控制的结果,那时的距离M小于透镜夹持器105的径向移动量。如果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与转盘109相撞,那么,难以将激光聚焦在信息记录层11的最内圆周上,以及难以将信息记录在信息记录层11的最内圆周上/从信息记录层11的最内圆周上再现信息。并且,如果由于相撞使物镜101和102与透镜夹持器105一起倾斜,则难以将激光聚焦在整个信息记录层112的光道上,以及难以将信息记录在光盘107上/从光盘107上再现信息。
可以设想,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途径是减小物镜101和102的直径。但是,物镜101和102的直径的减小将导致聚焦激光的有效直径的减小,于是,如果装有物镜101和102的致动器(未示出)沿径向移动以跟踪盘偏心等,那么,可能引起,例如,聚焦在光盘107上的激光的光量减少或与激光的反射光相对应的信号(再现信号等)的幅度降低,这可能诱发其它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物镜夹持设备和光学拾取装置,使径向外侧物镜可以将激光聚焦在光盘的信息记录层的最内圆周上,而径向内侧物镜不会与转盘相撞。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主要方面,提供了一种物镜夹持设备,包括:第一物镜,包括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一边缘部分,当将第一光盘安装在转盘上时,第一透镜单元将第一激光聚焦在第一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第一边缘部分从发出第一激光这一侧的第一透镜单元的外围面突出;第二物镜,包括第二透镜单元和第二边缘部分,当将信息记录格式与第一光盘不同的第二光盘安装在转盘上时,第二透镜单元将波长与第一激光不同的第二激光聚焦在第二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第二边缘部分从发出第二激光这一侧的第二透镜单元的外围面突出;以及透镜夹持器,包括插入第一透镜单元的第一孔、与第一边缘部分接触以限制第一透镜单元插入第一孔的第一接触部分、插入第二透镜单元的第二孔、以及与第二边缘部分接触以限制第二透镜单元插入第二孔的第二接触部分,当将第一光盘和第二光盘安装在转盘上时,透镜夹持器沿第一光盘和第二光盘的径向,分别在外侧和内侧以相邻方式整体夹持第一物镜和第二物镜,透镜夹持器可沿径向移动,其中,面对第二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的第一径向长度小于不面对第二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的径向长度,和/或面对第一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的第二径向长度小于不面对第一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的径向长度,以及其中,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第一物镜的中心轴与第二物镜的中心轴之间的轴-轴距离被设置成当第一物镜将第一激光聚焦在第一光盘的信息记录层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第二边缘部分与转盘相撞的距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主要方面,提供了一种物镜夹持设备,包括:第一物镜,包括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一边缘部分,当将第一光盘安装在转盘上时,第一透镜单元将第一激光聚焦在第一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第一边缘部分从发出第一激光这一侧的第一透镜单元的外围面突出;第二物镜,包括第二透镜单元和第二边缘部分,当将信息记录格式与第一光盘不同的第二光盘安装在转盘上时,第二透镜单元将波长与第一激光不同的第二激光聚焦在第二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第二边缘部分从发出第二激光这一侧的第二透镜单元的外围面突出;以及透镜夹持器,包括插入第一透镜单元的第一孔、与第一边缘部分接触以限制第一透镜单元插入第一孔的第一接触部分、插入第二透镜单元的第二孔、以及与第二边缘部分接触以限制第二透镜单元插入第二孔的第二接触部分,当将第一光盘和第二光盘安装在转盘上时,透镜夹持器沿第一光盘和第二光盘的径向,分别在外侧和内侧以相邻方式整体夹持第一物镜和第二物镜,透镜夹持器可沿径向移动,其中,面对第二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和面对第一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结合在一起,使第一物镜和第二物镜成为整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主要方面,提供了包括上述物镜夹持设备的光学拾取装置。
根据本发明,使径向外侧物镜可以将激光聚焦在光盘的信息记录层的最内圆周上,而径向内侧物镜不会与转盘相撞。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及其优点,应该结合附图阅读如下描述,在附图中:
图1描绘了根据本发明的物镜夹持设备以及物镜和透镜夹持器;
图2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装置的整个配置;
图3A和3B分别是本发明的物镜夹持设备的前视图和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物镜夹持设备的前视图;
图5描绘了本发明的物镜夹持设备的另一种形式;
图6描绘了本发明的物镜夹持设备的另一种形式;
图7描绘了本发明的物镜夹持设备的另一种形式;
图8描绘了本发明的物镜夹持设备的另一种形式;
图9A和9B分别描绘了布置在径向和切向的两个物镜;
图10描述了径向内侧物镜与转盘相撞;
图11描述了径向内侧物镜与转盘相撞;以及
图12描述了物镜夹持设备以及物镜和透镜夹持器。
具体实施方式
至少如下细节可从本说明书和附图的描述中明显看出。
===光学拾取装置的配置例子===
参照图2和图3A和3B,对根据本发明的物镜夹持设备8和光学拾取装置1加以描述。图2描述了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装置1的整个配置的例子。图3A是从负(-)切向看过去的前视图。图3B是图3A的后视图。如用在本实施例中那样,径向指的是当将HD DVD或Blu-rayDisc(下文称为HD DVD50)、CD52和DVD54安装在转盘109上时(参见图4)它们的径向。切向指的是当将HD DVD50、CD52和DVD54安装在转盘109上时分别在它们的信息记录层51、53和55上形成的光道的切向。
光学拾取装置1包括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2、衍射光栅3、10和14、分束器4、准直透镜5和16、液晶像差校正元件6、上升镜7和17、物镜夹持设备8、红色半导体激光器9、分色棱镜11、红外半导体激光器12、耦合透镜13、平板分束器15、感测透镜18和20、以及光电检测器19和21。应该注意到,光学拾取装置1具有尽管由于与本发明的要旨无关而未示出但包括在普通光学拾取装置中的前监视器二极管等。
《用于HD DVD 50的光学系统》
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2包括,例如,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的pn结二极管(未示出)。响应激光器驱动电路(未示出)施加的控制电压,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2发出波长(400-410nm)与HD DVD50的保护层直到信息记录层51的厚度(HD DVD:0.6mm;Blu-ray Disc:0.75-0.1mm)相对应的InGaN蓝紫色激光(双点虚线)。
衍射光栅3衍射蓝紫色激光,生成,例如,又进入分束器4的0阶光和±1阶衍射光。应该注意到,在本实施例中,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对于如下的描述,将0阶光和±1阶衍射光称为蓝紫色激光。
分束器4允许蓝紫色激光穿过其中到达准直透镜5。分束器4将从准直透镜5发出的蓝紫色激光的反射光反射到感测透镜18,其中,蓝紫色激光被施加到HD DVD 50的信息记录层51上并从HD DVD 50的信息记录层51上反射。
准直透镜5将蓝紫色激光转换成又进入液晶像差校正元件6的平行光。准直透镜5将来自液晶像差校正元件6的蓝紫色激光的反射光转换成又进入分束器4的会聚光。
液晶像差校正元件6包括布置成面对面的玻璃基底30A和30B、以及具有密封在玻璃基底30A和30B之间的液晶分子的液晶分子层31。液晶分子层31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事先被设置成校正可能由于HDDVD 50相对于蓝紫色激光的光轴的倾斜而引起的彗形像差的取向。液晶像差校正元件6允许蓝紫色激光穿过液晶分子层31照射在上升镜7上。液晶像差校正元件6允许来自上升镜7的蓝紫色激光的反射光进入准直透镜5中。
上升镜7反射蓝紫色激光,使蓝紫色激光可以进入物镜夹持设备8的第二物镜29中。上升镜7将来自物镜夹持设备8的蓝紫色激光的反射光反射到液晶像差校正元件6中。
感测透镜18使来自分束器4的蓝紫色激光的反射光发生像散,以便进行基于,例如,差分像散方法的聚焦控制,并发送到光电检测器19。
光电检测器19具有,例如,分别接收作为蓝紫色激光的反射光、0阶光的反射光和±1阶衍射光的反射光的四分感光区。光电检测器19生成响应0阶光的反射光的光量而光电转换的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输出到随后的处理电路(未示出)。其结果是,根据与0阶光的反射光相对应的电信号进行从HD DVD 50的信息记录层51上的信息再现。光电检测器19生成响应±1阶衍射光的反射光的光量而光电转换的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与对应于0阶光的反射光的电信号一起输出到随后的伺服控制电路(未示出)。其结果是,根据与0阶光和±1阶衍射光的反射光相对应的电信号而生成跟踪误差信号、聚焦误差信号等,并通过磁性构件进行基于差分推挽方法的跟踪控制、和基于差分像散方法的聚焦控制等。
《用于CD 52/DVD 54的光学系统》
红色半导体激光器9包括,例如,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的pn结二极管(未示出)。响应激光器驱动电路(未示出)施加的控制电压,红色半导体激光器9发出波长(650-660nm)与DVD 54的保护层直到信息记录层55的厚度(0.6mm)相对应的AlGaInP红色激光(点虚线)。
衍射光栅10衍射红色激光,生成,例如,又进入分色棱镜11的0阶光和±1阶衍射光。应该注意到,在本实施例中,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对于如下的描述,将0阶光和±1阶衍射光称为红色激光。
红外半导体激光器12包括,例如,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的pn结二极管(未示出)。响应激光器驱动电路(未示出)施加的控制电压,红外半导体激光器12发出波长(780-790nm)与CD 52的保护层直到信息记录层53的厚度(1.2mm)相对应的AlGaAs红外激光(点虚线)。
耦合透镜13转换具有散光形式的红外激光的发散角,以便传送到衍射光栅14。
衍射光栅14衍射红外激光,生成,例如,又进入分色棱镜11的0阶光和±1阶衍射光。应该注意到,在本实施例中,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对于如下的描述,将0阶光和±1阶衍射光称为红外激光。
分色棱镜11允许红色激光穿过其中到达平板分束器15。分色棱镜11将红外激光反射到平板分束器15中。
平板分束器15将红色激光和红外激光反射到准直透镜16中。平板分束器15允许来自准直透镜16的红色激光的反射光和红外激光的反射光穿过其中到达感测透镜20,其中,红色激光作用在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5上并从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5反射,以及红外激光作用在CD 52的信息记录层53上并从CD 52的信息记录层53反射。
准直透镜16将红色激光和红外激光转换成又照射在上升镜17上的平行光。准直透镜16转换又照射在平板分束器15上的光。
上升镜17反射红色激光和红外激光,使红色激光和红外激光可以进入物镜夹持设备8的第一物镜28中。上升镜17将来自物镜夹持设备8的红色激光的反射光和红外激光的反射光反射到准直透镜16中。
感测透镜20使来自平板分束器15的红色激光的反射光和红外激光的反射光发生像散,以便进行基于,例如,差分像散方法的聚焦控制,以便传送到光电检测器21。
光电检测器21具有,例如,分别接收作为红色激光和红外激光的反射光、0阶光的反射光和±1阶衍射光的反射光的四分感光区。光电检测器21生成响应于0阶光的反射光的光量而光电转换的电信号,并将其输出到随后的处理电路(未示出)。其结果是,根据与0阶光(红色激光)的反射光相对应的电信号进行从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5的信息再现。根据与0阶光(红外激光)的反射光相对应的电信号进行从CD 52的信息记录层53的信息再现。此外,光电检测器21生成响应±1阶衍射光的反射光的光量而光电转换的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作为其输出与对应于0阶光的反射光的电信号一起提供给随后的伺服控制电路(未示出)。其结果是,根据与0阶光和±1阶衍射光的反射光相对应的电信号而生成跟踪误差信号、聚焦误差信号等,以便通过磁性构件进行基于差分推挽方法的跟踪控制、以及基于差分像散方法的聚焦控制等。
《物镜夹持设备8》
物镜夹持设备8包括第一物镜28、第二物镜29和透镜夹持器25。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透镜夹持设备8的特征。透镜夹持器25具有未示出的用于跟踪控制的线圈、用于聚焦控制的线圈等。透镜夹持器25具有与其整体形成的线保持构件27,线保持构件27保持吊线26A-26F的每一端,它们的另一端固定到致动器板(未示出)。通过吊线26A-26F的弹力将透镜夹持器25有弹性地夹持在致动器板上。通过致动器板上的磁性构件(磁铁、磁轭等,未示出)与用于跟踪控制的线圈和用于聚焦控制的线圈之间生成的磁作用力,透镜夹持器25经受径向运动(跟踪控制)、沿激光光轴方向的运动(聚焦控制)等。第一物镜28具有与DVD 54的保护层的厚度相对应的数值孔径(0.6-0.65),并将来自上升镜17的红色激光聚焦在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5上。第一物镜28将来自上升镜17的红外激光聚焦在CD 52的信息记录层53上。第一物镜28将红色激光的反射光转换成平行光,其中,红色激光辐射到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5上并从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5上反射,以及平行光再照射在上升镜17上。第一物镜28将红外激光的反射光转换成平行光,其中,红外激光辐射到CD 52的信息记录层53上并从CD 52的信息记录层53反射,以及平行光再照射到上升镜17上。第二物镜29具有与HD DVD 50的保护层的厚度相对应的数值孔径(0.65),并将来自上升镜7的蓝紫色激光聚焦在HD DVD 50的信息记录层51上。第二物镜29将蓝紫色激光的反射光转换成平行光,其中,蓝紫色激光辐射到HD DVD 50的信息记录层51上并从HD DVD 50的信息记录层51反射,以及平行光再照射到上升镜7上。
尽管由于与本发明的要旨无关将描述简化了,通过与构成光学拾取装置1并入其中的光盘装置(未示出)的步进电机(未示出)的旋转相对应的驱动力,光学拾取装置1例如沿HD DVD 50、CD 52和DVD 54的径向,从径向内侧侧(+)移动到径向外侧侧(-)(线程控制)。
===物镜夹持设备的细节===
适当参照图10,下面参照图1、4和12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物镜夹持设备8。图12是从光轴方向看过去,图10的传统物镜101和102以及透镜夹持器105的前视图。图1是从光轴方向看过去,本发明的物镜夹持设备8的前视图。图4是从正(+)切向看过去,物镜夹持设备8的前视图。
首先详细描述第一物镜28和第二物镜29。第一物镜28包括第一透镜单元33和第一边缘部分34(参见图4的阴影部分)。如上所述,第一透镜单元33聚焦红色激光和红外激光,或将红色激光的反射光和红外激光的反射光转换成平行光。第一边缘部分34从围绕将红色激光和红外激光发送到DVD 54和CD 52的第一透镜单元33的表面(输出表面)的外围面径向突出。第二物镜29包括第二透镜单元35和第二边缘部分36。如上所述,第二透镜单元35聚焦蓝紫色激光,或将蓝紫色激光的反射光转换成平行光。第二边缘部分36从围绕将蓝紫色激光发送到HD DVD 50的第二透镜单元35的表面(输出表面)的外围面径向突出。应该注意到,如图1和图4所示,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与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耦合。其结果是,第一物镜28和第二物镜29成为整体。
第一物镜28的中心轴与第二物镜29的中心轴之间沿径向的轴-轴距离X被设置成如下所述的距离,以便当如图4所示,径向外侧第一物镜28将激光聚焦在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径向内侧第二物镜29的第二边缘部分36与转盘109相撞。应该注意到,在本实施例中,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指的是记录用于信息记录/再现的地址信息等的读入区的最内圆周,或指的是当光盘是可记录或可重写光盘时,比读入区更里面的PCA的最内圆周。当光盘允许Light Scribe时,指是的比PCA更里面的记录指示允许LightScribe的信息的区域的最内圆周。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层的最内圆周指的是光盘上为了信息记录/再现(包括图形等)而应用激光的径向最内光道。
比较图1和图12,以及适当参照图4,下面将描述第一物镜28的中心轴与第二物镜29的中心轴之间的轴-轴距离X的设置。应该注意到,在如下的描述中,长度L1-L7指的是径向长度。
与第二边缘部分36耦合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长度L5(第一长度)比面对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这一侧的物镜102的边缘部分111的长度L3+L5短L3。也就是说,长度L5比未与第二边缘部分36耦合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长度L7短L3。
与第一边缘部分34耦合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长度L5(第二长度)比面对物镜102的边缘部分111这一侧的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的长度L2+L5短L2。也就是说,长度L5比未与物镜102的边缘部分111耦合这一侧的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的长度L4+L6短L2。
与第二边缘部分36耦合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长度L5、和与第一边缘部分34耦合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长度L5是共同的。
未与第一边缘部分34耦合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长度L6比不面对物镜102的边缘部分111这一侧的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的长度L4+L6短L4。
由于第一边缘部分34与第二边缘部分36耦合,面对面的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和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1之间的长度L1变成零。
因此,第一边缘部分34和第二边缘部分36的径向长度之和比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和物镜102的边缘部分111的长度之和短L2+L3+L4+L5。长度L1是零。因此,第一物镜28的中心轴与第二物镜29的中心轴之间的轴-轴距离X被设置成比物镜101的中心轴与物镜102的中心轴之间的轴-轴距离X′短L1+L2+L3+L4+L5。也就是说,依照第一边缘部分34和第二边缘部分36的径向长度之和,来设置第一物镜28的中心轴与第二物镜29的中心轴之间的轴-轴距离X。例如,通过将物镜夹持在透镜夹持器25上时第一物镜28的径向位置设置成等于物镜102的径向位置,未与第一边缘部分34耦合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径向位置可以比不面对物镜102的边缘部分111这一侧的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的径向位置更接近第一物镜28达L1+L2+L3+L4+L5。其结果是,如果L1+L2+L3+L4+L5大于如图10所示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与转盘109之间在负(-)侧的距离M,那么,第二边缘部分36与转盘109之间的距离M(参见图4)可以在正(+)侧。这意味着,第二边缘部分36不会与转盘109相撞。
接着详细描述透镜夹持器25。透镜夹持器25包括第一孔37、第一接触部分38、第二孔39和第二接触部分40。第一接触部分38和第二接触部分40在第一边缘部分34和第二边缘部分36面对面的这一侧结合在一起。将第一透镜单元33插入第一孔37中。由于第一接触部分38与第一边缘部分34接触,第一透镜单元33插入第一孔37被限制在预定位置上。第一接触部分38与第一边缘部分34的接触可以用粘合剂等牢固地固定起来。将第二透镜单元35插入第二孔39中。由于第二接触部分40与第二边缘部分36接触,第二透镜单元35插入第二孔39被限制在预定位置上。第二接触部分40与第二边缘部分36的接触可以用粘合剂等牢固地固定起来。因此,透镜夹持器25以相邻和整体的方式来夹持第一物镜28和第二物镜29。将透镜夹持器25并入光学拾取装置1中,使透镜夹持器25沿径向将第一物镜28夹持在径向外侧以及将第二物镜29夹持在径向内侧。其结果是,来自上升镜17的红色激光和红外激光穿过第一孔37进入第一物镜28中,以及从第一物镜28发出的红色激光和红外激光的反射光穿过第一孔37照射在上升镜17上。来自上升镜7的蓝紫色激光穿过第二孔39进入第二物镜29中,以及从第二物镜29发出的蓝紫色激光的反射光穿过第二孔39照射在上升镜7上。
透镜夹持器25的径向长度Y被设置成如下所述的长度,以便当径向外侧第一物镜28将激光聚焦在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透镜夹持器25与转盘109相撞。
下面通过比较图1和图12,以及适当参照图4加以描述。如上所述,第一边缘部分34和第二边缘部分36的径向长度之和比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和物镜102的边缘部分111的长度之和短L2+L3+L4+L5。长度L1是零。将透镜夹持器25的径向长度Y设置成比透镜夹持器105的径向长度Y′短L1+L2+L3+L4+L5。也就是说,依照第一边缘部分34和第二边缘部分36的径向长度之和,设置透镜夹持器25的径向长度Y。例如,当将透镜夹持器25并入光学拾取装置1中时,通过将不面对转盘109这一侧的透镜夹持器25的径向位置设置成等于透镜夹持器105的径向位置,面对转盘109这一侧的透镜夹持器25的径向位置可以比面对转盘109这一侧的透镜夹持器105的径向位置更远离转盘109达L1+L2+L3+L4+L5。其结果是,如果L1+L2+L3+L4+L5大于如图10所示透镜夹持器105与转盘109之间在负(-)侧的距离N,那么,透镜夹持器25与转盘109之间的距离M(参见图4)可以在正(+)侧。也就是说,即使在CD 52(DVD 54)与透镜夹持器25之间在激光光轴方向的距离被设置成小于CD 52(DVD 54)与未安装CD 52(DVD 54)的转盘109的表面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以及即使在透镜夹持器25与转盘109之间的径向距离N在负(-)侧的情况下,透镜夹持器25也不会与转盘109相撞。类似地,在距离N在负(-)侧的情况下(参见图10),以及在透镜夹持器25与转盘109之间在激光光轴方向的距离小于透镜夹持器25通过聚焦控制的移动距离的情况下,透镜夹持器25也不会与转盘109相撞。
尽管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未与第一边缘部分34耦合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长度L6被设置成比不面对物镜102的边缘部分111这一侧的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的长度L4+L6短L4,以便使第二边缘部分36与转盘109之间的径向距离M保持在正(+)侧(和/或使距离N保持在正(+)侧),但这不是限制性的。
例如,当L1+L2+L3+L5满足距离M(和/或距离N)在正(+)侧的条件时,如图5所示,未与第一边缘部分34耦合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长度可以等于不面对物镜102的边缘部分111这一侧的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的长度L4+L6。其结果是,可以保证未与第一边缘部分34耦合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与第二接触部分40更可靠地接触,从而使透镜夹持器25可以更稳定地夹持第二物镜29。
尽管给定与第二边缘部分36耦合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长度L5(或与第一边缘部分34耦合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长度L5),使第二边缘部分36与转盘109之间的径向距离M保持在正(+)侧,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当L1+L2+L3++L4+L5不满足距离M(和/或距离N)在正(+)侧的条件时,可以将与第二边缘部分36耦合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长度L5(或与第一边缘部分34耦合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长度L5)设置成零。其结果是,第一边缘部分34和第二边缘部分36的径向长度之和可以小于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和物镜102的边缘部分111的径向长度之和。然后,当L1+L2+L3++L4+2*L5大于如图10所示物镜101的边缘部分110与转盘109之间在负(-)侧的距离M时,可以使距离M保持在正(+)侧。
根据上面实施例,可以通过耦合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和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使第一物镜28和第二物镜29成为整体。其结果是,第一物镜28的中心轴与第二物镜29的中心轴之间的轴-轴距离X可以小于物镜101的中心轴与物镜102的中心轴之间的轴-轴距离X′。当第一物镜28和第二物镜29不是整体时,第一物镜28和第二物镜29可能由于例如随时间恶化、各种影响等,沿它们相对于HD DVD 50、CD 52和DVD54的不同方向倾斜。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它们各自的倾斜,需要分别对第一物镜28的倾斜和第二物镜29的倾斜加以校正。但是,第一物镜28和第二物镜29成为整体使第一物镜28和第二物镜29具有相同的倾斜。因此,例如,可以在到/从HD DVD 50、CD 52和DVD 54的信息记录/再现开始时,对倾斜作相同校正,从而便于校正控制。由于不需要减小可能导致红色激光(红外激光)光量减少的第一透镜单元33和第二透镜单元35的直径,可以实现满意的信息记录/再现。
根据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径向长度L5,以及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径向长度L5,可以将轴-轴距离X设置成当第一物镜28将红色激光(红外激光)聚焦在CD 52(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第二边缘部分36与转盘109相撞的距离。这就保证了到/从CD 52(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的满意信息记录/再现。
根据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径向长度L5,以及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径向长度L5,可以将透镜夹持器25的径向长度Y设置成当第一物镜28将红色激光(红外激光)聚焦在CD 52(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透镜夹持器25与转盘109相撞的长度。这就保证了到/从CD 52(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的满意信息记录/再现。
本发明还可以提供包括物镜夹持设备8的光学拾取装置1。也就是说,可以提供光学拾取装置1,其中,根据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径向长度L5,以及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径向长度L5,将光学拾取装置1中的轴-轴距离X设置成当第一物镜28将红色激光(红外激光)聚焦在CD 52(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第二边缘部分36与转盘109相撞的距离。
===其它实施例===
尽管上文已经给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物镜夹持设备,但上面的描述只是为了便于人们理解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可以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地对本发明作各种各样的改变或修改。
《物镜夹持设备的其它形式》
尽管上面的实施例通过耦合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和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而使第一物镜28和第二物镜29成为整体,以便使第一边缘部分36与转盘109之间的径向距离M保持在正(+)侧,但这不是限制性的。
例如,如图6所示,可以分开布置第一物镜28和第二物镜29,而不耦合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和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沿切向(与径向正交的方向)切除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也沿切向(与与径向正交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切除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长度(第一长度)、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长度(第二长度)、以及第一边缘部分34与第二边缘部分35之间的长度之和等于如图1所示的长度L5。不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长度等于如图1所示的L6。第一物镜28和第二物镜29这样的分开布置也使第一物镜28的中心轴与第二物镜29的中心轴之间的轴-轴距离X缩短L1+L2+L3+L3+L5。例如,在只有第一物镜28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或在只需替换或改进第一物镜28的情况下,可以不从透镜夹持器25中移去第二物镜29地进行处理,从而可以降低成本或防止复杂化或麻烦。尽管沿切向切除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以及沿切向切除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7所示,可以沿相对于切向形成预定角度θ的方向切除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使得切除边缘41在第一透镜单元33外面,以及可以沿与相对于切向形成预定角度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切除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使得切除边缘42在第二透镜单元35外面。也就是说,通过沿相同方向来切除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和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也可以将第一物镜28与第二物镜29之间的轴-轴距离X设置成防止第二边缘部分36与转盘109相撞的距离。
第一边缘部分34的切除边缘41和第二边缘部分36的切除边缘不局限于直线形状,取而代之,也可以是三角波形或波形等,只要在第一边缘部分34和第二边缘部分36之间可以保持一定距离即可。还可以将如图5所示的第一透镜28和第二物镜29分开布置成像图8所示那样。
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指的是带有切除边缘的部分(切除边缘42这一侧),而不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指的是不带切除边缘的部分(阴影部分)并沿径向与带有切除边缘的部分相对(在图8的虚线之间)。图8的虚线之间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带切除边缘部分的径向长度小于虚线之间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不带切除边缘部分的径向长度。类似地,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指的是带有切除边缘的部分(切除边缘41这一侧),而不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指的是不带切除边缘的部分(阴影部分)并沿径向与带有切除边缘的部分相对(在图8的虚线之间)。图8的虚线之间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带切除边缘部分的径向长度小于虚线之间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不带切除边缘部分的径向长度。
根据上述其它实施例,根据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径向长度L5,以及根据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径向长度L5,可以将第一物镜28的中心轴与第二物镜29的中心轴之间的轴-轴距离X设置成当第一物镜28将红色激光(红外激光)聚焦在CD 52(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第二边缘部分36与转盘109相撞的距离。因此,可以保证到/从CD 52(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的满意信息记录/再现。
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可以具有沿与径向相交的方向切除的形状,而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可以具有沿与与径向相交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切除的形状。这样就使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与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之间的距离被有效缩短,从而可以将轴-轴距离X设置成防止第二边缘部分36与转盘109相撞的距离。
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可以具有沿与径向正交的方向切除的形状,而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可以具有沿与与径向正交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切除的形状。这样就使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与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小。
此外,根据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径向长度L5,和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径向长度L5,可以将透镜夹持器25的径向长度Y设置成当第一物镜28将红色激光(红外激光)聚焦在CD 52(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透镜夹持器25与转盘109相撞的距离。因此,可以保证到/从CD 52(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的满意信息记录/再现。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提供包括物镜夹持设备8的光学拾取装置1。也就是说,可以提供光学拾取装置1,其中,根据面对第二边缘部分36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34的径向长度L5,和面对第一边缘部分34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36的径向长度L5,可以将物镜夹持设备8的轴-轴距离X设置成当第一物镜28将红色激光(红外激光)聚焦在CD 52(DVD 54)的信息记录层53(55)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第二边缘部分36与转盘109相撞的距离。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6年4月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103458号的优先权权益,其全部内容在这里通过引用而并入。

Claims (8)

1.一种物镜夹持设备,包括:
第一物镜,包括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一边缘部分,当将第一光盘安装在转盘上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将第一激光聚焦在第一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所述第一边缘部分从发出第一激光这一侧的第一透镜单元的外围面突出;
第二物镜,包括第二透镜单元和第二边缘部分,当将信息记录格式与第一光盘不同的第二光盘安装在转盘上时,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将波长与第一激光不同的第二激光聚焦在第二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所述第二边缘部分从发出第二激光这一侧的第二透镜单元的外围面突出;以及
透镜夹持器,包括插入第一透镜单元的第一孔、与第一边缘部分接触以限制第一透镜单元插入第一孔的第一接触部分、插入第二透镜单元的第二孔、以及与第二边缘部分接触以限制第二透镜单元插入第二孔的第二接触部分,当将第一光盘和第二光盘安装在转盘上时,所述透镜夹持器沿第一光盘和第二光盘的径向,分别在外侧和内侧以相邻方式整体夹持第一物镜和第二物镜,透镜夹持器可沿径向移动,其中,
面对第二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的第一径向长度小于不面对第二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的径向长度,和/或面对第一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的第二径向长度小于不面对第一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的径向长度,以及其中,
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第一物镜的中心轴与第二物镜的中心轴之间的轴-轴距离被设置成当第一物镜将第一激光聚焦在第一光盘的信息记录层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第二边缘部分与转盘相撞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夹持设备,其中,
面对第二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具有沿与径向相交的方向切除的形状,以及其中,
面对第一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具有沿与与径向相交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切除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镜夹持设备,其中,
面对第二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具有沿与径向正交的方向切除的形状,以及其中,
面对第一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具有沿与与径向正交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切除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夹持设备,其中,
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所述透镜夹持器的径向长度被设置成当第一物镜将第一激光聚焦在第一光盘的信息记录层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透镜夹持器与转盘相撞的长度。
5.一种物镜夹持设备,包括:
第一物镜,包括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一边缘部分,当将第一光盘安装在转盘上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将第一激光聚焦在第一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所述第一边缘部分从发出第一激光这一侧的第一透镜单元的外围面突出;
第二物镜,包括第二透镜单元和第二边缘部分,当将信息记录格式与第一光盘不同的第二光盘安装在转盘上时,所述第二透镜单元将波长与第一激光不同的第二激光聚焦在第二光盘的信息记录层上,所述第二边缘部分从发出第二激光这一侧的第二透镜单元的外围面突出;以及
透镜夹持器,包括插入第一透镜单元的第一孔、与第一边缘部分接触以限制第一透镜单元插入第一孔的第一接触部分、插入第二透镜单元的第二孔、和与第二边缘部分接触以限制第二透镜单元插入第二孔的第二接触部分,当将第一光盘和第二光盘安装在转盘上时,所述透镜夹持器沿第一光盘和第二光盘的径向,分别在外侧和内侧以相邻方式整体夹持第一物镜和第二物镜,所述透镜夹持器可沿径向移动,其中,
面对第二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和面对第一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结合在一起,以使第一物镜和第二物镜成为整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镜夹持设备,其中,
面对第二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的第一径向长度小于不面对第二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一边缘部分的径向长度,和/或面对第一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的第二径向长度小于不面对第一边缘部分这一侧的第二边缘部分的径向长度,以及其中,
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第一物镜的中心轴与第二物镜的中心轴之间的轴-轴距离被设置成当第一物镜将第一激光聚焦在第一光盘的信息记录层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第二边缘部分与转盘相撞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物镜夹持设备,其中,
根据第一长度和第二长度,所述透镜夹持器的径向长度被设置成当第一物镜将第一激光聚焦在第一光盘的信息记录层的最内圆周上时,防止透镜夹持器与转盘相撞的长度。
8.一种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夹持设备的光学拾取装置。
CN200710092009XA 2006-04-04 2007-04-04 物镜夹持设备和光学拾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64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03458 2006-04-04
JP2006-103458 2006-04-04
JP2006103458A JP4753769B2 (ja) 2006-04-04 2006-04-04 対物レンズ保持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64134A true CN101064134A (zh) 2007-10-31
CN101064134B CN101064134B (zh) 2011-05-25

Family

ID=38619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9200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64134B (zh) 2006-04-04 2007-04-04 物镜夹持设备和光学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78119B2 (zh)
JP (1) JP4753769B2 (zh)
CN (1) CN1010641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81626A (ja) * 2007-01-26 2008-08-07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
TW200844986A (en) * 2007-05-08 2008-11-16 Sony Corp Objective lens apparatus, optical pickup device, optical disk driv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riving objective lens
JP2011150755A (ja) * 2010-01-22 2011-08-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01237A (ja) * 1991-03-29 1992-10-23 Sony Corp 対物レンズ
JPH06333255A (ja) * 1993-05-25 1994-1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ヘッド装置
JP3336829B2 (ja) * 1995-10-18 2002-10-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複合対物レンズ
JPH09297927A (ja) * 1996-05-07 1997-11-18 Sharp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H09306012A (ja) * 1996-05-17 1997-11-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対物レンズ
KR100497687B1 (ko) * 1996-07-17 2005-09-09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광픽업장치및광디스크기록및/또는재생장치
CN1129121C (zh) * 1998-02-20 2003-11-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物镜驱动装置
KR101048376B1 (ko) * 2003-07-07 2011-07-11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대물 렌즈, 광 픽업 장치, 및 광 디스크 장치
JP2005293686A (ja) * 2004-03-31 2005-10-20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280467A (ja) 2007-10-25
CN101064134B (zh) 2011-05-25
US7778119B2 (en) 2010-08-17
JP4753769B2 (ja) 2011-08-24
US20070247982A1 (en) 2007-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994C (zh) 发光模件及采用该发光模件的兼容式光学读取装置
CN1191575C (zh) 物镜及采用这种物镜的光头
CN1725322A (zh) 光学头、用于装配透镜的设备和方法
CN1828741A (zh) 光头、光信息再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06009037A1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の組立方法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220449A (zh) 光学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CN1194343C (zh) 用于高密度记录/再现的兼容的光学头
CN1196122C (zh) 光拾取装置
JP200503228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499501A (zh) 光拾取器及使用它的光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716403A (zh) 集成式光学系统及制造方法以及信息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01064134A (zh) 物镜夹持设备和光学拾取装置
CN1801356A (zh)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JP4905278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801355A (zh) 光学头及使用该光学头的光学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JPWO2006064735A1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この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を用いた光ディスク装置並びにその制御方法
CN1925035A (zh) 兼容的光学拾取器以及光学记录和/或再现设备
JP4507536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297970C (zh) 光学读写头
US8087037B2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N1956076A (zh)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CN1815582A (zh) 光学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CN1811939A (zh) 光学拾取装置
JP4640525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640524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25

Termination date: 201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