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61292A - 电磁驱动阀 - Google Patents

电磁驱动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61292A
CN101061292A CNA2005800276650A CN200580027665A CN101061292A CN 101061292 A CN101061292 A CN 101061292A CN A2005800276650 A CNA2005800276650 A CN A2005800276650A CN 200580027665 A CN200580027665 A CN 200580027665A CN 101061292 A CN101061292 A CN 1010612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disc
coil
electromagnetic force
electromagnetically dri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276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江丰
浅野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61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12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9/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 F01L9/2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by electric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9/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 F01L9/2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by electric means
    • F01L9/21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by electric means actuated by solenoids
    • F01L2009/2105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by electric means actuated by solenoid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ils
    • F01L2009/2109The armature being articulate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coils a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9/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 F01L9/2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by electric means
    • F01L9/21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by electric means actuated by solenoids
    • F01L2009/2146Latching means
    • F01L2009/2148Latching means using permanent magn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驱动阀(10),包括:从动阀(14),其具有阀杆(12)并沿着阀杆(12)延伸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其互相间隔并具有耦合到阀杆(12)以允许盘片自由摆动的一端和由盘片基体(51)支撑以允许盘片自由摆动的另一端;和具有第一和第二线圈(161、162)的电磁体(60),其布置在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之间,并实现多个磁路。于是,提供了获得低能量消耗的电磁驱动阀。

Description

电磁驱动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电磁驱动阀,更具体而言,涉及用于内燃机中的旋转驱动式的电磁驱动阀。
背景技术
作为传统的电磁驱动阀,例如美国专利No.6,467,441的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内燃机中的电磁致动器致动的阀,其被致动是电磁力和弹簧协作的结果。
美国专利No.6,467,441中公开的电磁致动器是所谓旋转驱动式的,并包括具有阀杆的阀,和摆动臂,摆动臂具有铰接在支撑框架上的第一端和抵靠在阀杆的上端上的第二端。
发明内容
在传统的电磁驱动阀中,可运动构件具有大质量。因为为了驱动可运动构件所需的较大的力,所以不利的是,能量消耗较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低能量消耗的电磁驱动阀。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电磁驱动阀通过电磁力和弹性力的协同而被致动。该电磁驱动阀包括:从动阀,其具有阀轴并沿着所述阀轴延伸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其互相间隔,且每个具有耦合到所述阀轴以允许所述摆动构件自由摆动的一端和由基体构件支撑以允许所述摆动构件自由摆动的另一端;和具有线圈的电磁体,布置在所述第一摆动构件和所述第二摆动构件之间,并实现多个磁路。作为经过所述线圈的电流流动的结果,所述电磁力被施加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
根据本发明,电磁体实现多个磁路。因此,与电磁体实现单个磁路的示例相比,多个磁路可以作用在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上以驱动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因为多个磁路作用在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上以驱动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所以力以分布式的方式施加到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结果,即使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具有更小的强度,其破损也不容易发生。因此,可以使得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的质量更小,并获得更低能量消耗。
优选地,设置多个线圈,且第一和第二线圈实现所述多个磁路。
优选地,更靠近所述一端的所述第一线圈具有比更靠近所述另一端的所述第二线圈少的匝数。
优选地,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串联连接。
优选地,设置单个线圈,且第一线圈实现第一和第二磁路。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电磁驱动阀通过电磁力和弹性力的协同而被致动。该电磁驱动阀包括:从动阀,其具有阀轴并沿着所述阀轴延伸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其互相间隔,且每个具有耦合到所述阀轴以允许所述摆动构件自由摆动的一端和由基体构件支撑以允许所述摆动构件自由摆动的另一端;和具有线圈的电磁体,布置在所述第一摆动构件和所述第二摆动构件之间。作为经过所述线圈的电流流动的结果,所述电磁力被施加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且所述阀轴位于由所述电磁体产生的所述电磁力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另一端之间。
根据如上构造的电磁驱动阀,阀轴位于由电磁体产生的电磁力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因此,基于杠杆原理,施加到电磁力的中心轴线的电磁力被放大,放大的力被施加到阀轴。因此,即使为电磁力供应的电流减小,也可以产生较大的力,并可以减小电能消耗。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电磁驱动阀通过电磁力和弹性力的协同而被致动。该电磁驱动阀包括:从动阀,其能够膨胀和收缩,具有阀轴并沿着所述阀轴延伸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其互相间隔,且每个具有耦合到所述阀轴以允许所述摆动构件自由摆动的一端和由基体构件支撑以允许所述摆动构件自由摆动的另一端;和具有线圈的电磁体,布置在所述第一摆动构件和所述第二摆动构件之间。作为经过所述线圈的电流流动的结果,所述电磁力被施加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
根据如上构造的电磁驱动阀,阀轴能够膨胀和收缩。因此,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可以移动到它们与电磁体进行接触的位置,从而可以获得最大电磁力。因此,可以用最小电流产生电磁力,并可以获得电能消耗的减少。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获得低电能消耗的电磁驱动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磁驱动阀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中的下盘片(上盘片)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中的电磁体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在阀打开侧上的位移末端处的上盘片和下盘片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在中间位置处的上盘片和下盘片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在阀关闭侧上的位移末端处的上盘片和下盘片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电磁体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电磁体的剖视图。
图9图示了用于比较的示例的电路构造。
图10图示了根据实施例3的电路构造。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电磁体的剖视图。
图12和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电磁体的操作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电磁驱动阀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电磁驱动阀的剖视图。
图16至20图示了阀杆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同或对应的元件分配有相同的标号,并将不再重复其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磁驱动阀的剖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驱动阀实现为在诸如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之类的内燃机中的发动机阀门(进气门或排气门)。在本实施例中,将假定该电磁驱动阀实现为进气门而给出说明,但是,应该注意该电磁驱动阀在实现为排气门时可以类似地构造。
参考图1,电磁驱动阀10是旋转驱动式电磁驱动阀。采用了平行连杆机构作为用于电磁驱动阀的操作机构。电磁驱动阀10包括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阀杆12的从动阀14、耦合到阀杆12上的不同位置并通过接收施加到其的电磁力和弹性力而摆动的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产生电磁力的阀打开/关闭电磁体60(此后,也简称为电磁体60)、以及具有弹性力的下弹簧26和上弹簧36。当接收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的摆动运动时,从动阀14在阀杆12所延伸的方向(由箭头103所示的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
从动阀14安装在形成有进气口17的气缸盖41上。阀座42设置在气缸盖41的进气口17连通到未示出的燃烧室的位置处。从动阀14还包括形成在阀杆12的端部处的伞形部分13。从动阀14的往复移动使得伞形部分13紧密接触阀座42或移动离开阀座42,从而打开或关闭进气口17。换言之,当阀杆12提升时,从动阀14定位在阀关闭位置。在另一方面,当阀杆12降低时,从动阀14定位在阀打开位置。
阀杆12由下阀杆12m和上阀杆12n组成,下阀杆12m从伞形部分13延续,上阀杆12n连接到下阀杆12m,间隙调节器16置于其间。具有更容易收缩而较难膨胀属性的间隙调节器16实现了作为上阀杆12n和下阀杆12m之间的缓冲构件的功能。下阀杆12m形成有从其外周表面突出的耦合销12p,且上阀杆12n在离开耦合销12p的位置处形成有从其外周表面突出的耦合销12p。
在气缸盖41中,设置了用于可滑动地在轴向上引导下阀杆12m的阀导承43,并在离开阀导承43的位置上设置了用于可滑动地在轴向上引导上阀杆12n的阀杆导承45。阀导承43和阀杆导承45由诸如不锈钢之类的金属材料形成,以承受相对于阀杆12的高速滑动运动。
图2是示出图1中的下盘片(上盘片)的立体图。参考图1和2,下盘片21具有一端22和另一端23,并在与阀杆12相交的方向上从一端22延伸到另一端23。在一端22那侧上,下盘片21形成为类似具有矩形表面21a、21b的平板。在另一端23那侧上,下盘片形成为类似形成有孔27的中空圆筒。下盘片21在一端22那侧上形成有凹口28,在凹口28的相对的壁表面中分别形成有狭长孔24。
上盘片31具有与下盘片21相似的形状,并形成了与下盘片21的一端22、另一端23、表面21a、表面21b、孔27、凹口28、和狭长孔24分别对应的一端32、另一端33、表面31b、表面31a、孔37、凹口38、和狭长孔34。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由软磁材料形成。
通过将耦合销12p插入到孔27中来将下盘片21的一端22耦合到下阀杆12m,以允许盘片自由摆动(枢轴转动)。通过将耦合销12q插入到孔37中来将上盘片31的一端32耦合到上阀杆12n,以允许盘片自由摆动。平行于阀杆12延伸的盘片基体51设置在气缸盖41的顶表面上。下盘片21的另一端23被支撑为允许盘片绕盘片基体51中的支点25自由摆动,而上盘片31的另一端33被支撑为允许盘片绕盘片基体51中的支点35自由摆动。以此结构,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分别绕用作中心的支点25和35摆动(枢轴转动),从而使得从动阀14往复运动。
下弹簧26和上弹簧36分别设置在另一端23、33处。下弹簧26以使下盘片21绕支点25顺时针运动的方式向下盘片21施加弹性力。上弹簧36以使上盘片31绕支点35逆时针运动的方式向上盘片31施加弹性力。当未施加来自电磁体60(将在下文描述)的电磁力时,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通过下弹簧26和上弹簧36而定位在阀打开侧上的位移末端和阀关闭侧上的位移末端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图3是示出图1中的电磁体的立体图。参考图1和3,电磁体60设置在盘片基体51中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之间的位置处。电磁体60由阀打开/关闭线圈62和阀打开/关闭磁芯61构成,阀打开/关闭磁芯61由磁性材料形成,并具有分别面对上盘片31的表面31a和下盘片21的表面21a的吸触表面61a、61b。阀打开/关闭磁芯61具有在从下盘片21或上盘片31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上延伸的轴部61p。阀打开/关闭线圈62设置为绕轴部61p缠绕的方式,并由单线圈实现。具体而言,阀打开/关闭线圈62由多个铜导线的组合来实现,但是,线圈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超导导线作为用于实现阀打开/关闭线圈62的材料。
盘片基体51还包括阀打开永磁体55和位于与阀打开永磁体55相对侧上的阀关闭永磁体56,电磁体60置于其间。阀打开永磁体55具有面对下盘片21的表面21b的吸触表面55a。在吸触表面55a和电磁体60的吸触表面61b之间界定了空间72,下盘片21在其中摆动。此外,阀关闭永磁体56具有面对上盘片31的表面31b的吸触表面56a。在吸触表面56a和电磁体60的吸触表面61a之间界定了空间71,上盘片31在其中摆动。
阀打开/关闭磁芯61设置有多个槽361,阀打开/关闭线圈62装配到多个槽361。在图3中,一个线圈被弯曲以装配到多个槽361。但是,该结构不限于此,而可以将多个线圈装配到槽。具体而言,一个线圈可以缠绕在图3中右边的槽中,而另一个线圈可以缠绕在左边的槽中。此外,对匝数没有具体限制。
图4是示出在阀打开侧上的位移末端处的上盘片和下盘片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在中间位置处的上盘片和下盘片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在阀关闭侧上的位移末端处的上盘片和下盘片的示意图。现在将描述电磁驱动阀10的操作。
参考图4,当从动阀14处于阀打开位置时,电流在阀打开/关闭线圈62中以箭头111所示方向绕阀打开/关闭磁芯61的轴部61p流动。这里,磁通量以箭头所示的方向在阀打开/关闭磁芯61中流动,并产生磁路63a、63b、63c和63d。即,产生将上盘片31向着电磁体60的吸触表面61a吸引的电磁力。在另一方面,下盘片21被阀打开永磁体55向着吸触表面55a吸引。因此,上盘片31和下盘片21抵抗绕支点25布置的下弹簧26的弹性力,并保持在如图4所示的阀打开侧上的位移末端处。
参考图5,当对阀打开/关闭线圈62的电流供应停止时,由电磁体60产生的电磁力消失。然后,作为下弹簧26的弹性力的结果,上盘片31和下盘片21分别移动远离吸触表面61a、55a,并开始向着中间位置摆动。由下弹簧26和上弹簧36施加的弹性力趋于将上盘片31和下盘片21保持在中间位置处。因此,在越过中间位置的位置处,与摆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从上弹簧36作用在上盘片31和下盘片21上。在另一方面,因为惯性力在摆动方向上作用在上盘片31和下盘片21上,所以只要其位置越过中间位置,上盘片31和下盘片21将摆动。
参考图6,在越过中间位置的位置处,电流在如箭头111所示的方向上再次供给到阀打开/关闭线圈62。这里,在下盘片21所处的那侧上,下盘片21被吸引到电磁体60。在另一方面,上盘片31被阀关闭永磁体56吸引到吸触表面56a。
这里,上盘片31也被由电磁体60产生的电磁力向着电磁体60的吸触表面61a吸引。此时,下盘片21和电磁体61之间的电磁力更强,这是因为其之间的空间更窄。因此,上盘片31和下盘片21从越过中间位置的位置摆动到如图6所示的在阀关闭侧上的位移末端。
此后,对阀打开/关闭线圈62的电流供应在上述时机反复起动和停止。这样,使得上盘片31和下盘片21在阀打开侧和阀关闭侧上的位移末端之间摆动,因此作为此摆动运动的结果,从动阀14可以进行往复移动。
再次参考图1,在气缸盖41中,设置了用于引导下阀杆12m的阀导承43。下阀杆12n被下保持器46夹持,下保持器46与下弹簧86进行接触。因此,下弹簧86将下保持器46向上推动。间隙调节器16用于容纳从动阀14在阀关闭位置处的配准误差,并使伞形部分13与阀座42可靠地进行接触。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使得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同时摆动以允许从动阀14往复移动的平行连杆机构。但是,实际上由于盘片部件之间引起的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而容易发生从动阀14的配准误差。因此,在包括平行连杆机构的电磁驱动阀10中,设置间隙调节器16是特别有效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磁驱动阀10通过电磁力和弹性力的协同而被致动。电磁驱动阀10包括从动阀14、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以及电磁体60,从动阀14具有用作阀轴的阀杆12并沿着阀杆12延伸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用作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它们互相间隔,并分别具有耦合到阀杆12以允许盘片自由摆动的一端22、32以及由用作基体构件的盘片基体51支撑以允许盘片自由摆动的另一端23、33;布置在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之间的电磁体60具有第一和第二线圈161、162,并实现了多个磁路63a、63b、63c和63d。当电流流动经过第一和第二线圈161、162时,电磁力作用在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上。
如上所述,如图4和6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驱动阀10中,第一线圈161和第二线圈162产生绕其自身的磁路63a、63b、63c和63d。磁路63a和63b由第一线圈161产生,而磁路63c和63d由第二线圈162产生。当通过多个线圈产生多个磁路时,每个磁路吸引上盘片31。因为吸引力均匀地施加到上盘片31,所以即使上盘片31具有更小的厚度,上盘片31也不会破损。类似地,因为通过均匀力,下盘片21被吸引到多个磁路63b和63d,下盘片被吸引到电磁体60。结果,即使下盘片21具有更小的厚度,也不容易发生下盘片21的破损。因此,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可以具有更小的质量,并可以实现可运动部分的轻重量。于是,可以有效地实现能量消耗的减少。
根据本发明,在电磁驱动阀的致动器中采用平行连杆机构的结构中,竖直地设置了两个或多个线圈。因此,磁路的数量可以是线圈数量的两倍,从而获得更大的电磁力。
(实施例2)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电磁体的剖视图。在实施例2中,布置了分别具有不同匝数的两个或多个线圈,以实现在驱动时对电能响应的改善和更大的电磁力,从而既实现操作稳定又实现低电能消耗。换言之,在实施例2中,如图7所示,设置了具有较少匝数的第一线圈161和具有较大匝数的第二线圈162。第二线圈162位于更靠近支点25、35的一侧上,而第一线圈161位于远离支点25。35的一侧上。第一线圈161和第二线圈162连接到不同的电路,由此可以独立地控制电流。除第一和第二线圈之外,也可以是设置一个线圈,且该线圈的匝数和布置不受限制。
电磁力与对电磁力的响应反向相关。即,随着线圈匝数更大,电磁力更大,而对电磁力的响应劣化。相反,如果线圈匝数较小,对电磁力的响应改善,而电磁力变小。为了提高这两种矛盾的特性,在实施例2中,为了提高可控性,位于远离支点25、35一侧上的、被施加了较大电磁力的第一线圈161的匝数被减小,以改善对电磁力的响应。相反,为了在间隙较宽的情况下增大电磁力,位于靠近支点25、35一侧上的第二线圈162的匝数被增多,以提高电磁力。
根据如上构造的实施例2中的电磁驱动阀,也可以获得与实施例1中相似的效果。
(实施例3)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电磁体的剖视图。图9图示了比较示例的电路构造。图10图示了根据实施例3的电路构造。
参考图8和10,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电磁体60中,分别具有不同匝数的两个或更多个线圈串联连接,以实现单线圈。结果,既实现了在驱动时对电能的响应的改善又实现了更大的电磁力,从而实现了驱动电路操作稳定、低电能消耗和低成本。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每个线圈的起点和终点,例如图8中的点A和点C互相连接。或者,两个或更多个线圈在缠绕时延续地缠绕,以实现单线圈。当考虑电磁力和对电能的响应设定匝数时,单线圈可以获得与实施例2所示一样的效果。此外,可以减少电路元件的数量,从而可以实现电路的简化和低成本。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当第一线圈161和第二线圈162并联连接时,需要用于控制线圈操作的八个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201至208。与之相比,如图10所示,当实现单线圈时,四个晶体管就可以控制线圈的操作。即,用于驱动一个电磁体的晶体管的数量可以减半,因此,用于晶体管的成本可以减半。因此,可以实现显著的成本减少。
(实施例4)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电磁体的剖视图。在根据实施例4的电磁体中,对磁路设置了旁路,以减少在驱动时的电流以及电能消耗。如图11所示,间隙g设置在阀打开/关闭磁芯61的吸触表面61a上方。即,位于中心部分的吸触表面61a低于其他部分。
图12和13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电磁体的操作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在中立状态下,外吸触表面61a与表面31a之间的距离由L1表示,而中心吸触表面61a与表面31a之间的距离由L2表示。这里,L2小于L1。因此,产生了经过部分距离L2的磁路163a。如箭头164所示经过磁路163a中心的电磁力被施加到上盘片31。
如图13所示,当阀打开时,上盘片31到达阀打开/关闭磁芯61。因此,外吸触表面61a与表面31a进行接触。在此状态下,产生大磁路163b,并产生如箭头165所示经过该磁路中心的电磁力。
在本实施例中,在阀打开/关闭磁芯61中设置磁旁路。在实施例4中,第一线圈161实现用作第一和第二磁路的磁路163a、163b。这样,在如图12所示的中立状态下,在支点和上盘片31之间的间隙较窄处的支点35附近产生了电磁力,其接着作用为吸引力。当阀打开和关闭时,磁通量在旁路侧流动,并保持了杠杆比比较大的状态。因此,可以减小电流和电能消耗。
(实施例5)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电磁驱动阀的剖视图。参考图14,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电磁驱动阀10中,阀的中心轴线213被偏移,以优化杠杆比。具体而言,中心轴线213设置在第一线圈161的中心轴线260与另一端23、33之间。从支点25、35到中心轴线213的距离由Lv表示,从第一线圈161的中心轴线260到支点25、35的距离由Le表示,而从上阀杆12n到支点25、35的距离由Ls表示。这里,在阀中的需求力Fv与电磁力Fe之间的关系如下。
Fv×Lv<Fe×Le
此方程可以修改如下。
Fe>Fv×(Lv/Le)
这里,未考虑来自永磁体的影响。即,当阀位置被调节为获得Lv<Le的关系时,需求电磁力Fe变小。因此,可以减小用于产生电磁力Fe的电流以及电能消耗。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已经示出了仅采用第一线圈161的结构,但是该结构不限于此。可以采用第一线圈161和第二线圈162。
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驱动阀10通过电磁力和弹性力的协作而被致动。电磁驱动阀10包括从动阀14、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以及电磁体60,从动阀14具有用作阀轴的下阀杆12m并沿着下阀杆12m延伸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用作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它们互相间隔、互相对应地摆动、并分别具有由盘片基体51支撑以允许盘片自由摆动的端部;电磁体60具有第一线圈161,并布置在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之间。当电流流动经过第一线圈161时,电磁力作用在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上,且中心轴线213位于由电磁体产生的电磁力的中心轴线260与另一端23、33之间。
(实施例6)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电磁驱动阀的剖视图。参考图15,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电磁驱动阀10中,阀杆12由柔性臂实现。即,柔性臂被用于两个盘片耦合处的部分,使得上盘片31和下盘片21可以移动到不再具有间隙的位置。于是,可以产生较大的力,并减少了电能消耗。
具体而言,当由刚性体制成的上阀杆12n将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互相连接时,上盘片31和下盘片21抵靠在电磁体60上或者阀打开永磁体55或阀关闭永磁体56之一上。这里,在未发生抵靠处产生间隙,在该情况下不能获得最大电磁力。根据本发明,如图15所示,上阀杆12n由在上下方向上柔性的臂(能够轻微膨胀和收缩的臂)实现,使得上盘片31和下盘片21能够移动到它们可靠地接触目标构件的位置,从而可以获得最大电磁力。
因此,能以最小的电流产生电磁力,并获得电能消耗的减少。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驱动阀10通过电磁力和弹性力的协作而被致动。电磁驱动阀10包括从动阀14、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以及电磁体60,从动阀14具有阀杆12并沿着阀杆12延伸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所述阀杆12用作能够膨胀和收缩的阀轴;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用作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它们互相间隔并分别具有耦合到阀杆12以允许盘片自由摆动的一端22、32以及由用作基体构件的盘片基体51支撑以允许盘片自由摆动的另一端23、33;电磁体60具有第一和第二线圈161、162,并布置在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之间。当电流流动经过第一和第二线圈161、162时,电磁力作用在用作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的下盘片21和上盘片31上。
上阀杆12n由柔性臂实现,由此允许在其往复移动的方向上轻微的膨胀和收缩。
图16至20图示了阀杆的示例。参考图16,阀杆12可以分为上阀杆12n和下阀杆12m,且弹簧112可以设置在其间。弹簧112将上阀杆12n和下阀杆12m互相连接,并可以调节上阀杆12n和下阀杆12m之间的距离。上阀杆12n和下阀杆12m两者都由金属材料制成。上阀杆12n连接到上盘片31,而下阀杆12m连接到下盘片21。间隙调节器或弹性体可以代替弹簧112插入。
参考图17,诸如橡胶或树脂或阻尼器之类的弹性体可以插入在上阀杆12n和下阀杆12m之间。这样的收缩体113可以在受到施加的压力时收缩。这里,上阀杆12n和下阀杆12m如上所述分别连接到上盘片31和下盘片21。用作弹性构件的收缩体113可以由橡胶等实现。可选地,可以采用阻尼器。
参考图18,阀杆12可以成形为类似中空圆筒,其中可以装配线圈312。基于线圈312的弹簧常数设定刚度。线圈312具有连接到上盘片的一端和连接到下盘片的另一端。
如图19所示,阀杆可以分为上阀杆12n和下阀杆12m,并可以在其间设置间隔。在间隔周围,设置用于上下阀杆配准的导承。此外,如图20所示,阀杆可以在上阀杆12n和下阀杆12m之间的部分处弯折。
虽然已经详细描述并解释了本发明,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其仅通过解释和示例的方式,而非采取限制的方式,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的条款限制。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安装在车辆上的电磁驱动阀的领域。

Claims (7)

1.一种电磁驱动阀,其通过电磁力和弹性力的协同而被致动,包括:
从动阀(14),其具有阀轴(12)并沿着所述阀轴(12)延伸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21、31),其互相间隔,且每个具有耦合到所述阀轴(12)以使所述摆动构件能够自由摆动的一端(22、32)和由基体构件(51)支撑以使所述摆动构件能够自由摆动的另一端(23、33);和
具有线圈(161、162)的电磁体(60),布置在所述第一摆动构件(21)和所述第二摆动构件(31)之间,并实现多个磁路(63a至63d);其中
作为经过所述线圈(161、162)的电流流动的结果,所述电磁力被施加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21、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驱动阀,其中
设置包括第一和第二线圈(161、162)的多个线圈,且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161、162)实现所述多个磁路(63a至63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驱动阀,其中
更靠近所述一端的所述第一线圈(161)具有比更靠近所述另一端的所述第二线圈(162)少的匝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驱动阀,其中
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161、162)串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驱动阀,其中
设置包括第一线圈的单个线圈,多个磁路包括第一和第二磁路(163a、163b),且所述第一线圈实现所述第一和第二磁路(163a、163b)。
6.一种电磁驱动阀,其通过电磁力和弹性力的协同而被致动,包括:
从动阀(14),其具有阀轴(12m)并沿着所述阀轴(12m)延伸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21、31),其互相间隔,且每个具有耦合到所述阀轴(12m)以使所述摆动构件能够自由摆动的一端(22、32)和由基体构件(51)支撑以使所述摆动构件能够自由摆动的另一端(23、33)和
具有线圈(161、162)的电磁体(60),布置在所述第一摆动构件(21)和所述第二摆动构件(31)之间;其中
作为经过所述线圈(161、162)的电流流动的结果,所述电磁力被施加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21、31),且所述阀轴(12m)位于由所述电磁体产生的所述电磁力的中心轴线(260)与所述另一端之间。
7.一种电磁驱动阀,其通过电磁力和弹性力的协同而被致动,包括:
从动阀(14),其能够膨胀和收缩,具有阀轴(12)并沿着所述阀轴(12)延伸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21、31),其互相间隔,且每个具有耦合到所述阀轴(12)以使所述摆动构件能够自由摆动的一端(22、32)和由基体构件(51)支撑以使所述摆动构件能够自由摆动的另一端(23、33)和
具有线圈(161、162)的电磁体(60),布置在所述第一摆动构件(21)和所述第二摆动构件(31)之间;其中
作为经过所述线圈(161、162)的电流流动的结果,所述电磁力被施加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摆动构件(21、31)。
CNA2005800276650A 2004-08-19 2005-06-22 电磁驱动阀 Pending CN1010612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39777A JP2006057521A (ja) 2004-08-19 2004-08-19 電磁駆動弁
JP239777/2004 2004-08-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61292A true CN101061292A (zh) 2007-10-24

Family

ID=35044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276650A Pending CN101061292A (zh) 2004-08-19 2005-06-22 电磁驱动阀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84551A1 (zh)
EP (1) EP1789659B1 (zh)
JP (1) JP2006057521A (zh)
CN (1) CN101061292A (zh)
DE (1) DE602005009723D1 (zh)
WO (1) WO20060189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5198B2 (ja) 2005-07-27 2010-06-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磁駆動弁
CN1908386A (zh) 2005-08-02 2007-02-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磁驱动阀
JP2007040162A (ja) 2005-08-02 2007-02-15 Toyota Motor Corp 電磁駆動弁
JP2007040238A (ja) 2005-08-04 2007-02-15 Toyota Motor Corp 電磁駆動弁
JP2007046503A (ja) 2005-08-08 2007-02-22 Toyota Motor Corp 電磁駆動弁
JP2007046498A (ja) 2005-08-08 2007-02-22 Toyota Motor Corp 電磁駆動弁
DE202006006825U1 (de) * 2006-04-27 2007-08-30 Bürkert Werke GmbH & Co. KG Ventil mit einem elektromagnetischen Antrieb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517335T2 (de) * 1994-11-09 2001-01-04 Aura Systems Inc Elektromagnetisch gelenktes ventil mit gelenkter armatur
US5765513A (en) * 1996-11-12 1998-06-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mechanically actuated valve
WO1998042957A1 (de) * 1997-03-24 1998-10-01 Lsp Innovative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Elektromagnetischer antrieb
DE19955054A1 (de) * 1998-11-16 2000-08-17 Heinz Leiber Elektromagnetischer Antrieb
DE19860451A1 (de) * 1998-12-28 2000-06-29 Heinz Leiber Antrieb für ein Ventil eines Verbrennungsmotors
IT1310502B1 (it) * 1999-09-30 2002-02-18 Magneti Marelli Spa Attuatore elettromagnetico di tipo perfezionato per il comando dellevalvole di un motore a scoppio.
ITBO20000293A1 (it) * 2000-05-16 2001-11-16 Magneti Marelli Spa Metodo per la protezione dal surriscaldamento di attuatori elettromagnetici per l'azionamento di valvole di aspirazione e scarico in motori
ITBO20000366A1 (it) * 2000-06-23 2001-12-23 Magneti Marelli Spa Attuatore elettromagnetico per l'azionamento delle valvole di un motore a scoppio .
JP2002122264A (ja) * 2000-10-12 2002-04-26 Toyota Motor Corp 電磁駆動バルブ
KR100401645B1 (ko) * 2001-08-21 2003-10-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자 기계식 밸브 트레인
EP1318279B1 (en) * 2001-12-04 2005-02-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A permanent magnet enhanced electromagnetic valve actuator
US6763789B1 (en) * 2003-04-01 2004-07-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with permanent magn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89659A1 (en) 2007-05-30
WO2006018931A1 (en) 2006-02-23
JP2006057521A (ja) 2006-03-02
US20070284551A1 (en) 2007-12-13
EP1789659B1 (en) 2008-09-10
DE602005009723D1 (de) 2008-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61292A (zh) 电磁驱动阀
CN1780973A (zh) 电磁阀致动器
CN1930378A (zh) 电磁驱动阀
CN102349222B (zh) 直线振荡电动机
JP5307803B2 (ja) 電磁駆動装置
CN1674429A (zh) 电磁致动器和控制
CN1908387A (zh) 电磁驱动阀
JP2011508841A (ja) 電子制御バルブ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の制御システムを搭載した内燃機関
CN102686836A (zh) 旋转电磁致动器
CN1626775A (zh) 内燃机的气门机构
CN101065560A (zh) 电磁驱动阀
JP2007056777A (ja) 電磁駆動弁
US20070221873A1 (en) Electromagnetically Driven Valve
CN1912356A (zh) 电磁驱动阀
CN1904319A (zh) 电磁驱动阀
CN1908386A (zh) 电磁驱动阀
CN1928329A (zh) 电磁驱动阀及其控制方法
CN1908388A (zh) 电磁驱动阀
CN101103180A (zh) 电磁驱动阀
CN1603608A (zh) 燃油喷射阀
JP2009228590A (ja) 内燃機関の吸排気弁駆動システム
JP4207882B2 (ja) 電磁駆動弁および内燃機関
JP2021503267A (ja) 電磁モーター
CN1593001A (zh) 驱动物体的方法和设备
JP4124183B2 (ja) 電磁駆動弁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1024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