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5827A - 等离子显示板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显示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5827A
CN101055827A CNA2007101028381A CN200710102838A CN101055827A CN 101055827 A CN101055827 A CN 101055827A CN A2007101028381 A CNA2007101028381 A CN A2007101028381A CN 200710102838 A CN200710102838 A CN 200710102838A CN 101055827 A CN101055827 A CN 1010558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intensifier
discharge
substrate
dielectric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028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正哲
孙承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55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58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10/00Nano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e.g. quantum computing or single electron log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30Float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38Dielectric or insula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01J2211/245Shape, e.g. cross section or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等离子显示板,其具有设置在形成地址电极方向上的放电单元的两侧并且与显示电极相连接的加强电极。该加强电极可以包括碳基材料,如碳纳米管或石墨,他们可以被堆叠成两层或更多层且被一电介质层和一保护层覆盖。该电介质层可以被穿插在加强电极和显示电极之间。该电介质层可以暴露加强电极使得保护层覆盖加强电极。保护层对应于加强电极的部分具有约在300nm到700nm的表面粗糙度。

Description

等离子显示板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4年11月29日且发明名称为“等离子显示板”的中国专利申请No.200410097432.5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显示板(PDP),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提高的放电效率的PDP。
背景技术
近来,包含液晶显示器(LCDs)、场发射显示器(FEDs)、PDPs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设备的平板显示设备对更大和更重的阴极射线管(CRT)进行了改进。
在这些平板显示设备中,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来显示特性或成像的大的PDPs可被容易地生产。现在将结合图13、14和15阐示一种典型的三电极表面放电交流电(AC)PDP。
图13示出了一种传统三电极表面放电AC PAP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14示出了制造后的图13中的PDP的局部横截面图。
地址电极3形成在后基板1上,由扫描电极11和维持电极13组成的显示电极15形成在前基板9上。扫描电极11和维持电极13可具有由铟锡氧化物(ITO)和类似物质形成的透明电极11a、13a。透明ITO电极很好的发射可见射线,并且均匀地形成在具有与临近材料极其亲和的大尺寸面板上。但是,由于透明电极11a、13a是高阻的,所以在ITO电极11a、13a上形成金属的总线电极11b、13b从而增强电传导性。
第一电介质层17覆盖地址电极3,第二电介质层19覆盖显示电极15。典型的由氧化镁(MgO)形成的保护层21可以覆盖第二电介质层19。将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11、13设置成与地址电极3交叉。可以形成在地址电极3之间且与地址电极3平行的阻挡肋5被形成在第一电介质层17上,从而定义且防止放电单元之间的相互干扰。
地址电极3和显示电极对15的交叉点确定了一放电单元,该放电单元可以被放电气体,如氖-氙混和气填满。
通过上述结构的PDP,向地址电极3和扫描电极11施加驱动电压Va,在电极之间产生地址放电,因此在放电单元中形成壁电荷。此时,对应于扫描电极或维持电极11、13极性的(+)和(-)电荷(壁电荷)在第二电介质层19中被充电。壁电荷可以形成在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11和13之间的空间电压(壁电压Vw),用于选择放电单元。
如果跨过一对扫描和维持电极11、13施加放电维持电压Vs,则该放电维持电压可以与壁电压Vw相加。当总电压(Vs+Vw)超过启动电压Vf时,维持放电在放电单元中进行,从而刺激放电气体。被受激放电气体产生紫外线,其轮流刺激荧光层7以产生可见射线并显示所需图像。
在地址电极结束选择这些放电单元之前,一复位期间可以被进行消除先前维持放电的壁电荷。传统上,在PDP的复位期间中,(+)电荷堆积在第一电介质层17对应于地址电极3的部分上,(-)电荷堆积在第二电介质层19对应于扫描电极11的部分上。然后电荷可以被消除或定位。结果地址放电可以平稳地进行。
图14和图15示出了等离子放电路径以及在如上操作的PDP的放电单元中维持放电处的壁电荷分布。
参考图14,等离子放电在扫描和维持电极11、13之间的间隙G中产生,以延伸进放电单元。放电强度远离间隙G而减少。因此,发射真空紫外线的放电路径可以被限制成图14中的路径①、②、③。
由于短的维持放电路径和放电可以被定位在间隙G的中心部分,传统的PDP可以具有低的放电效率。
此外,参考图15,示出了在第二电介质层19上充电的壁电荷的壁电荷分布曲线在间隙G处具有最小值,在从间隙G向扫描和维持电极11、13约50μm至100μm处具有最大值。也就是说,电荷分布曲线趋向于减少在间隙G外围的壁电荷的数量。通过上述结构传统的PDP,在第二电介质层19上可以局部地产生壁电荷。因此,第二电介质层19没有被有效地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增强放电效率的PDP。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有效地利用电介质层来覆盖显示电极的PDP。
本发明附加的特征将在下述的说明书中阐明,一部分将从说明书中很明显的看出,另一部分将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PDP,其包括第一和第二衬底,形成在第一衬底上的地址电极,以及一对形成在与地址电极的方向垂直的第二衬底上相互平行的显示电极。通过地址电极和该对显示电极的交叉而形成的放电单元。沿着地址电极形成的方向在放电单元的两端设置第一加强电极。该第一加强电极与显示电极相连。
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PDP,包括一第一衬底和一第二衬底,形成在第一衬底上的地址电极,设置在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的阻挡肋,一对相互平行的、形成在第二衬底上、与地址电极的方向垂直的显示电极。沿着地址电极形成的方向在放电单元的两端设置加强电极,且加强电极与显示电极相连。阻挡肋定义放电单元和非放电区,且非放电区被放电单元包围。
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PDP,包括一第一衬底和一第二衬底,形成在第一衬底上的地址电极,设置在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的阻挡肋,以及一对相互平行的、形成在第二衬底上、与地址电极的方向垂直的显示电极。沿着地址电极形成的方向在放电单元的两端设置加强电极,并且加强电极与显示电极相连。显示电极包括具有在放电单元中心的最大宽度且在放电单元两端的最小宽度的突出电极。
以上概述和以下详述都可以理解为是示范性的和解释性的,并且根据权利要求为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为了提供对本发明进一步的理解,包括的附图被合并并且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以及和说明书一起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PDP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PDP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PDP放电路径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PDP的壁电荷分布曲线。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概要平视图。
图12是图10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传统PDP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14是显示传统PDP的放电路径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传统PDP的壁电荷分布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PDP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PDP的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第一衬底2正对一第二衬底4,且与第二衬底分开一预定距离。该第一和第二衬底2、4之间具有放电单元6R、6G、6B。该放电单元6R、6G、6B根据独立的放电机制发射可见射线,来实现彩色图像。
更具体地,被一第一电介质层10覆盖的多个地址电极8在同一方向上(图1中X轴方向)形成在第一衬底2上。该地址电极8可以被排列成例如一条形图案的图案。
阻挡肋12可以与地址电极8平行的被排列在第一电介质层10上。阻挡肋12定义涂附有红、绿和蓝色荧光层14R、14G和14B的区域。但是,阻挡肋12不限于条形图案。因此,它们可以被排列成格子结构、密闭结构或其它图案。
而且,在与地址电极8垂直的方向(图1中Y轴的方向)上将多个显示电极20形成在第二衬底4的表面上。显示电极20包括交替形成的扫描电极16和维持电极18。
一透明的第二电介质层22覆盖显示电极20,可以由氧化镁形成的保护层24覆盖该第二电介质层22。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扫描和维持电极16、18是条形的。扫描和维持电极16、18具有透明电极16a、18a,它们之间有一间隙G(如图2所示),总线电极16b、18b形成在透明电极16a、18a上且远离间隙G。由于总线电极16b、18b可以由三个高传导Cr/Cu/Cr薄膜层或者一银膜制成,所以它们有能力补偿由铟锡氧化物(ITO)或类似物制成的透明电极16a、18a的低传导性。
当第一衬底2与第二衬底4连接时,在地址电极8和显示电极20交叉点处的部分放电空间形成填满放电气体,如氖-氙混合气的放电单元6R、6G、6B。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加强电极26还可以形成在第二衬底4上。这些加强电极26可以实现加长显示电极20之间的维持放电路径。此外,它们可以在第一电介质层22对应于放电单元6R、6G、6B两侧的部分处产生壁电荷,由此增强放电效率。
加强电极26可以包括碳纳米管(CNT)、石墨、其他碳基材料、或它们的化合物。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加强电极26包括以碳纳米管层。碳纳米管层在被施加的电场中可以作为电极发射源,因为它们具有高的电传导性和一具有曲率的纳米直径和半径显微结构。例如,以银总线电极具有一0.77cal/cm/S的导热系数,一碳纳米管加强电极具有一接近铜的0.92cal/cm/S的导热系数。
加强电极26可以被设置在总线电极16b、18b上,和显示电极20类似,它们也可以被第二电介质层22和氧化镁保护层24覆盖。当加强电极包括碳纳米管层时,它们可以具有一粗糙表面。因此,如图2所示,第二电介质层22和氧化镁保护层24的下表面对应于每一加强电极26的部分也可以具有一粗糙表面。第二电介质层22的下表面部分可以具有粗糙度约为300nm至700nm的表面,氧化镁保护层24的下表面部分可以具有粗糙度约为100nm至300nm的表面。因此,由于第二电介质层22可以具有与氧化镁保护层24不同的表面粗糙度,放电单元6R、6G、6G可以具有次高电子发射系数。加强电极26也可以具有堆叠、多层结构。
根据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结构的上述PDP提供与传统PDP不同的维持放电路径和壁电荷分布曲线。
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PDP放电路径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PDP的壁电荷分布曲线。
参考图3,等离子放电在显示电极之间的间隙G处开始,然后逐渐延伸进间隙G的两侧(图3中X轴方向)。加强电极26可以使等离子放电强度能够均匀地被保持在显示电极20的下方(图3中Y轴的方向),从而等离子放电可以延伸入路径①、②、③、④和⑤。结果,通过上述结构的PDP,放电路径加长并且有效地利用第二电介质层22以及放电单元的内部空间。
参考图4中所示壁电荷分布曲线,与传统的壁电荷分布不同,基本统一的壁电荷可以穿过放电单元6R、6G、6G的内部空间堆积在第二电介质层22上。此外,堆积的壁电荷的数量可超过传统PDP的数量。因此,当驱动电压减少时,PDP的放电效率可增加。
下面,参考图5、图6、图7、图8和图9,本发明第一至第五实施例将被描述的更加完整。由于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的PDPs具有与图1和图2的PDPs基本相同的结构,所以对于相同的组成元件就不作描述了。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5所示,第二电介质层22可形成为具有暴露加强电极26的开口。因此,氧化镁保护层28可直接被涂附在第二电介质层22和加强电极26上。当氧化镁保护层28被涂附在包括碳纳米管层或类似材料的加强电极26上时,保护层的下表面对应于加强电极26的部分可具有粗糙度约为300nm至700nm的表面。因为氧化镁保护层28在对应于加强电极26的部分处可具有更高的表面粗糙度,所以具有该结构的加强电极26可对放电单元具有更大的影响,从而增强二次电子发射系数。
图6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如图6所示,加强电极30可包括形成在总线电极16b、18b上的第一加强电极部分和纵向设置在从透明电极16a、18a的侧表面到总线电极16b、18b的第二加强电极。也就是,第一和第二加强电极部分可以作为L形加强电极30形成。
具有该结构的加强电极30可增强远离显示电极20的放电单元内部空间中的电场的强度,从而增强放电效率。
图7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如图7所示,显示电极20可被设置在第二衬底4上,且被第一电介质层34a覆盖。对应于总线电极16b、18b的加强电极32可被设置在第一电介质层34a上,且被第二电介质层34b覆盖。因此,第一电介质层34a被插入总线电极16b、18b和加强电极32之间。氧化镁保护层24可被设置在第二电介质层24上。
通过这种结构,加强电极32可以用作浮置电极,可以不从外部向该电极施加电压,但是该电极可以与总线电极16b和18b电容连接。可将浮置电极限定为受激电势电极,其使得在放电单元内的填充粒子放电单元浮置。即,这样的电极可以减少荧光体的劣化,并可以提供低驱动电压和高速寻址。
图8示出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如图8所示,加强电极36可包括第一加强电极36a和第二加强电极36b,其中,第一加强电极沿着透明电极16a和18a侧面延伸到总线电极16b和18b的侧面,第二加强电极形成在第一电介质层34a上,所述第一电介质层夹在总线电极16b、18b和第二加强电极36b之间。第二加强电极36b形成在第一电介质层34a对应于总线电极16b、18b的部分处,这样可以增加放电单元内部空间周边处的电强度。
图9示出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如图9所示,电介质层22覆盖显示电极20,MgO保护层24覆盖电介质层22。加强电极38可以设置在MgO保护层24对应于总线电极16b、18b的部分上。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将加强电极38设置在放电单元的内部空间中,从而提高次电子发射系数和壁电荷效率。
现在,结合图10、11和12描述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PDP的局局部解透视图,图11是图10的概要平视图,图12是图10所示第二衬底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10、11和12,PDP设置有放电单元40R、40G和40B以及位于第一和第二衬底2、4之间的非放电区域42。所述放电单元40R、40G和40B是气体放电和照明将要发生的地方。该非放电区域42是不发生气体放电和照明的地方。
阻挡肋44可以沿着地址电极8的方向(图10中X轴的方向)和与该方向交叉的方向(图10中Y轴的方向)形成为交叉图案。考虑到等离子放电的扩散形状形成各放电单元40R、40G和40B。换言之,可以将放电单元40R、40G和40B形成为:主要对放电和亮度做出贡献的面积是放电单元的最大面积。例如,由于可以将放电单元40R、40G和40B形成为具有从其两侧向中心逐渐减小的宽度,因此它们可以沿着Y方向在两侧具有最小宽度We,而在中心具有最大宽度Wc。图10中,放电单元40R、40G和40B形成蜂窝状结构。
如图11所示,假定伪水平轴H和垂直轴V穿过放电单元40R、40G和40B的中心,则非放电区域42可以设置在被一对水平轴H和垂直轴V围绕的位置。所以,一个非放电区域42可以定位在四个放电单元①、②、③、④的中心处,其包括一对沿着两个相邻水平轴H的相邻放电单元以及一对沿着两个相邻垂直轴V的相邻放电单元。通过这种结构,非放电区域42可以吸收从周围的放电单元40R、40G和40B发出的热量,这样可以提高PDP散热性能。
限定出放电单元40R、40G和40B的阻挡肋44包括第一阻挡肋元件44a和第二阻挡肋元件44b,其中第一阻挡肋元件平行于地址电极8形成,第二阻挡肋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阻挡肋元件44a成一定角度地形成。例如,第一和第二阻挡肋元件44a和44b可以布置成X形状的图案。放电单元40R、40G和40B可以分别衬有红色、绿色和蓝色的荧光层46R、46G和46B。
该显示电极52可以沿着与地址电极8相交的方向(图11中Y轴的方向)形成在第二衬底4上。该显示电极52可以包括扫描电极48和维持电极50,并且所述第二电介质层22和MgO保护层24可以顺序地设置在第二衬底4上,以便覆盖显示电极52。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扫描电极48和维持电极50可以与总线电极48a、50a和突出的透明电极48b、50b一起形成,所述总线电极可以布置在放电单元40R、40G和40B的两侧,所述透明电极可以从总线电极48a、50a向放电单元40R、40G和40B延伸。
突出的透明电极48b、50b可以在放电单元40R、40G和40B的中心附近具有最大的宽度,而在放电单元40R、40G和40B的两侧附近具有最小的宽度。所以,可以对应放电单元40R、40G和40B的形状形成突出的透明电极48b、50b。此外,突出的透明电极48b、50b的远端可以具有凹部54,该凹部位于具有最大宽度的部分的中心。因此,形成在一对突出的透明电极48b和50b之间的较短间隙G1和较长间隙G2可以被用于在放电单元40R、40G和40B的两侧引发放电。
加强电极56可以对应于放电单元40R、40G和40B的两侧沿着Y方向形成在第二衬底4的一部分上。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加强电极56设置在突出的透明电极48b和50b上,并且比总线电极48a和50a更靠近放电单元40R、40G和40B。该加强电极56沿着总线电极48a和50a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在两者之间具有预定间隔。
以下简要描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PDP的工作过程。
首先,图10中,当维持电压Vs施加到选出的放电单元40R、40G和40B的扫描电极48和维持电极50上时,在对应于放电单元40R、40G和40B周边的较短间隙G1处引发维持放电,然后该维持放电沿着该较短间隙G1逐渐扩散。接下来,在对应于放电单元40R、40G和40B中心的较长间隙G2处引发放电,然后该放电沿着该较长间隙G2逐渐扩散。结果,可以在放电单元的整个内部空间中强烈地引导初始放电,从而提高放电效率和低压驱动的能力。
此外,加强电极56可以定位在放电单元40R、40G和40B的两侧,以便加长放电路径。
这种结构能够提高放电效率,从而增加屏幕亮度和PDP效率(亮度与能耗的比)。
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和改动。所以,本发明覆盖任何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限定的范围内的任何修改和改动。

Claims (8)

1、一种等离子显示板,包括:
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
形成在第一衬底上的地址电极;
一对相互平行的、形成在第二衬底上、与地址电极的方向垂直的显示电极,该显示电极包括总线电极和透明电极;
通过该地址电极和该对显示电极的交叉而形成的放电单元;和
沿着该地址电极形成的方向设置在放电单元两端的第一加强电极,其中该第一加强电极设置于总线电极的上表面上;和
设置在总线电极的边部的第二加强电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板,其中该第一和第二加强电极由碳基材料制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板,其中该碳基材料是碳纳米管或石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板,其中该第一加强电极包括至少两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板,其中该第一和第二加强电极形成为一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显示板,还包括:
形成于第二衬底上的电介质层,覆盖该显示电极对;和
形成于该电介质层上且由金属氧化物制成的保护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显示板,
其中该电介质层具有暴露第一加强电极的开口;和
其中该保护层形成于第一加强电极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显示板,其中该保护层的下表面对应于该第一加强电极的部分具有300nm至700nm的范围内的表面粗糙度。
CNA2007101028381A 2003-11-29 2004-11-29 等离子显示板 Pending CN1010558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30086131A KR100589406B1 (ko) 2003-11-29 2003-11-29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0086131/03 2003-11-29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974325A Division CN100395858C (zh) 2003-11-29 2004-11-29 等离子显示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5827A true CN101055827A (zh) 2007-10-17

Family

ID=347931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028381A Pending CN101055827A (zh) 2003-11-29 2004-11-29 等离子显示板
CNB20041009743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5858C (zh) 2003-11-29 2004-11-29 等离子显示板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9743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5858C (zh) 2003-11-29 2004-11-29 等离子显示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183710B2 (zh)
KR (1) KR100589406B1 (zh)
CN (2) CN10105582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23818B2 (en) * 2002-12-27 2008-01-29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US7315122B2 (en) * 2003-01-02 2008-01-01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JP4137013B2 (ja) * 2003-06-19 2008-08-20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US7327083B2 (en) 2003-06-25 2008-02-05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US20050001551A1 (en) * 2003-07-04 2005-01-06 Woo-Tae Kim Plasma display panel
US7425797B2 (en) * 2003-07-04 2008-09-16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protrusion electrode with indentation and aperture
US7208876B2 (en) * 2003-07-22 2007-04-24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KR100599704B1 (ko) * 2003-10-21 2006-07-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70653B1 (ko) * 2003-11-28 2006-04-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89369B1 (ko) * 2003-11-29 2006-06-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37456B1 (ko) * 2004-02-05 2006-10-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81940B1 (ko) * 2004-10-13 2006-05-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759443B1 (ko) * 2004-11-04 2007-09-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719552B1 (ko) * 2005-06-20 2007-05-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708709B1 (ko) * 2005-08-06 2007-04-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37230B1 (ko) * 2005-08-18 2006-10-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778436B1 (ko) * 2005-09-12 2007-11-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709251B1 (ko) * 2005-09-30 2007-04-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0730171B1 (ko) * 2005-11-23 2007-06-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719593B1 (ko) * 2005-12-30 2007-05-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8013530B2 (en) * 2009-09-04 2011-09-06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CN102097268B (zh) * 2011-01-18 2014-06-18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等离子体显示器的碳纳米管辅助结构的制备方法
KR101976065B1 (ko) * 2011-05-11 2019-05-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78223B2 (ja) * 1995-05-26 2006-05-24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ズマパテントライセンシング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326535B1 (ko) * 1999-02-09 2002-03-25 구자홍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전극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300407B1 (ko) * 1998-10-14 2001-09-06 김순택 플라즈마표시장치
JP3865029B2 (ja) 1999-05-11 2007-01-10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ズマパテントライセンシング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364696B1 (ko) * 1999-10-28 2003-0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조와 그 구동방법
TW470996B (en) * 2000-01-07 2002-01-01 Dar Chyi Ind Co Ltd Front panel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plasma display
KR100490527B1 (ko) * 2000-02-07 2005-05-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카본나노튜브를 채용한 2차 전자 증폭 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플라즈마 표시 패널 및 백라이트
JP3624233B2 (ja) * 2000-08-29 2005-03-02 パイオニア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交流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3701185B2 (ja) * 2000-09-06 2005-09-28 富士通日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KR100370738B1 (ko) 2000-12-29 2003-02-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2270100A (ja) * 2001-03-12 2002-09-20 Sony Corp プラズマ放電表示装置
JP2002298742A (ja) 2001-04-03 2002-10-11 Ne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ラズマ表示装置
US6906689B2 (en) * 2001-04-18 2005-06-14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JP2003157773A (ja) 2001-09-07 2003-05-30 Sony Corp プラズマ表示装置
KR20030037487A (ko) 2001-11-05 2003-05-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3151445A (ja) * 2001-11-09 2003-05-2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KR100450819B1 (ko) * 2002-04-12 2004-10-0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탄소나노튜브를 이용한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전면 패널의 제조방법
KR20040051289A (ko) * 2002-12-12 2004-06-18 현대 프라즈마 주식회사 투명전극이 없는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6838826B2 (en) * 2003-01-28 2005-01-04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Discharge electrode structure of plasma display pa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212430A1 (en) 2005-09-29
CN1622259A (zh) 2005-06-01
US7183710B2 (en) 2007-02-27
KR20050052267A (ko) 2005-06-02
CN100395858C (zh) 2008-06-18
KR100589406B1 (ko) 2006-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5827A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155043C (zh) 毛细管电极放电等离子体显示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65939C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具有集中电场区域的介电层的制作方法
CN1691257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722350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705068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763894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820344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855349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179393C (zh) 平板显示器
CN1617289A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725423A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722348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801442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610046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767131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731556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783401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819102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885479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838367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783399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01034649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697115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700394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1017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