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38057A - 软质软管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软质软管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38057A
CN101038057A CN 200710086758 CN200710086758A CN101038057A CN 101038057 A CN101038057 A CN 101038057A CN 200710086758 CN200710086758 CN 200710086758 CN 200710086758 A CN200710086758 A CN 200710086758A CN 101038057 A CN101038057 A CN 1010380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tube
soft flexible
joint
collar
rigid h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08675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星加诚
池内光裕
太田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ka Agr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ka Agr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ka Agr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ka Agro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38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80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包括:螺纹接头,其一端与管连接,并且在其另一端具有插入到软质软管的开口部中的锥形部,而且在比所述锥形部更靠近管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环用螺纹;环,其在内周面上具有与在所述螺纹接头的外周面上形成的环用螺纹螺合的螺纹接头用螺纹,并且在比螺纹接头用螺纹更靠近软质软管侧的内周面上具有环凸部;自由进退移动的套环(3),其在将螺纹接头的锥形部插入到软质软管中时,游动嵌合在所述软质软管的前端外周上,而且,所述套环设置为与所述环相对独立地自由旋转,并且所述套环随着环的向着环用螺纹的螺合锁紧,通过与所述环的环凸部接触,而进出移动。由此,提供一种软质软管用连接器,能够通过手动锁紧容易地使软质软管与管连接,且抑制了漏水。

Description

软质软管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连接管与软质软管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向露天田圃(田地或菜园)的灌溉操作通过配管灌溉软管以及连接器等灌溉设施来进行。通过配管灌溉设施,从水源供给的水可以向田圃全体灌溉。作为灌溉设施的配管方法,有到作物栽培结束为止将所述灌溉设施设置在各田圃的固定式配管、和每次都将所述灌溉设施设置在需要灌溉的田圃的移动式配管。在移动式配管的情况下,作为灌溉软管,主要使用氯乙烯软质软管。这是因为软质软管非常地柔软,有良好的收容性,容易搬运。但是,由于软质软管以柔软的材料构成,所以在配管时容易产生褶皱,存在着从缝隙间漏水的问题。
一般地,在灌溉设施的配管中,为了连接管和软质软管,使用用于间接连接管和软质软管的螺纹接头、和使软质软管压接在所述螺纹接头处的金属制的软管夹箍。
例如,如图20所示,筒状的螺纹接头102的一端与管101接合,其另一端插入到软质软管的开口部中。而且,利用软管夹箍103从所述软质软管的上方将所述软质软管向所述螺纹接头102的外周面压接。在此,作为使用的螺纹接头102,例如商品名为“SP螺纹接头(住化农业资材株式会社制)”的连接器、町野式连接器等。在这些连接器中,通过使用软管夹箍而使软质软管连接在连接器的竹笋状的连接部分处。
根据上述结构,金属性的软管夹箍103咬接于柔软材料的软质软管,使软质软管与螺纹接头102连接。由于软管夹箍103咬接于软质软管,所以能够抑制水从螺纹接头102与软质软管的缝隙间漏出。
但是,在使用软管夹箍来连接管和软质软管的情况下,一定需要使用螺丝刀、扳手等工具。因此,存在着操作烦杂、在田圃的操作效率变差的问题。而且,如果软管夹箍多次开合后,螺丝部损坏,存在着不能使用的问题。
由此,为了连接管和软质软管,公知有一种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可以不使用工具而通过手动锁紧来进行连接。一般地,手动锁紧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由螺纹接头、和用于使软质软管向螺纹接头压接的套环构成。以下,将参照图21以及图22对现有的手动锁紧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进行具体的说明。
首先,对仅以套环使软质软管压接在螺纹接头处的“单触螺纹接头(one touch nipple)”(商品名)进行说明。图21(a)为表示“单触螺纹接头”的螺纹接头201的侧视图,图21(b)为表示“单触螺纹接头”的套环202的正视图,图21(c)为该套环202的侧视图。
如图21(a)-图21(c)所示,“单触螺纹接头”具有螺纹接头201和套环202。
如图21(a)所示,螺纹接头201为筒状,在其一端设置有锥形部204。螺纹接头201的直径从所述的锥形部204开始向着螺纹接头201的另一端越来越小。在该螺纹接头201的直径变小的部分的外周面处设置有橡胶部203。
“单触螺纹接头”与软质软管的连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即,将套环202从与设置有螺纹接头201的锥形部的一侧相对的一侧的端部通过,从螺纹接头201的锥形部204到设置有橡胶部203的位置为止,插入到软质软管的开口部处,从所述软质软管的上方使套环202向螺纹接头201的橡胶部203压接。
然后,对“螺旋连接器(住化农业资材株式会社制)”(商品名)进行说明。该“螺旋连接器”利用由套环和辅助部件一体化构成的环,是软质软管压接在螺纹接头处,其中,所述辅助部件用于辅助于利用套环的软质软管的向螺纹接头的压接。图22(a)为表示“螺旋连接器”的螺纹接头301的侧视图,图22(b)为表示“螺旋连接器”的使套环306一体化后的环302的侧视图。
如图22(a)和图22(b)所示,“螺旋连接器”具有螺纹接头301和环302。
如图22(a)所示,螺纹接头301为筒状,在其一端设置有锥形部303。而且,在螺纹接头301的外周面设置有螺纹接头螺合部304,以使螺纹接头301的外周面和环302的内周面螺合。并且,如图22(b)所示,在环302的内周面设置有环螺合部305。
“螺旋连接器”与软质软管的连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即,将环302以与如图22(b)所示的箭头相反的方向通过软质软管,将螺纹接头301的锥形部303插入到软质软管的开口部,使环302在图中的箭头的方向上移动,使环螺合部与螺纹接头301的螺纹接头螺合部304螺合。由此,环302中具有的套环306将软质软管压接在螺纹接头301的外周面上。
而且,在国际公开公报“WO99/20931号公报(1999年4月29日公开)”中,记载有一种为了连接管和硬质软管而使用的硬质软管用连接器。在所述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利用开口环的缩径作用来连接硬质软管和连接器的结构。
那么,在使用所述的“单触螺纹接头”来连接管与软质软管的情况下,在使用的软质软管的口径较小时,在螺纹接头201的橡胶部203处,能够利用套环202压接软质软管。但是在使用的软质软管的口径较大时,使用与所述口径大小合适的单触螺纹接头,很难在螺纹接头201的橡胶部203处利用套环202压接软质软管。
而且,“单触螺纹接头”将水导入软质软管中,根据其水压,套环202在螺纹接头201的橡胶部203处压接软质软管。所以,在将水导入到软质软管中不久后,套环202就不能将软质软管向螺纹接头201的橡胶部203压接。其结果,在软质软管和螺纹接头201之间产生间隙,发生漏水。在软质软管的口径较小时,漏水量较少,但如果软质软管的口径较大,那么将会有大量的水从软质软管和螺纹接头201的间隙漏出。
而且,由于软质软管仅通过套环202被压接在螺纹接头201的橡胶部203处,所以,如果被导入到软质软管中的水压比预定值高,那么软质软管将会从螺纹接头201抽离。
而且,即使在使用“螺旋连接器”连接管和软质软管的情况下,在软质软管的口径较小时,也能够利用环302将软质软管压接在螺纹接头301的锥形部303的外周面上。但是,在软质软管的口径较大时,使用与所述口径合适的“螺旋连接器”,与套环306形成为一体的环302和软质软管的摩擦将变大。因此,很难向螺纹接头301夹紧环302。而且,在使与套环306形成一体的环302与螺纹接头301螺合时,由于环302相对软质软管旋转,所以在软质软管中产生褶皱,水从其间隙漏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质软管用连接器,能够通过手动锁紧容易地使软质软管与管连接,且抑制了漏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是用于连接软质软管和管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中,包括:支撑管,其一端与管连接,并且在其另一端具有插入到软质软管的开口部中的锥形部,而且在比所述锥形部更靠近管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支撑管螺合部;辅助部件,其在内周面上具有与在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支撑管螺合部螺合的辅助部件被螺合部,并且在比辅助部件被螺合部更靠近软质软管侧的内周面上具有内周凸部;自由进退移动的压紧部件,其在将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插入到软质软管中时,游动嵌合在所述软质软管的前端外周上,而且,所述压紧部件设置为与所述辅助部件相对独立地自由旋转,并且所述压紧部件随着所述辅助部件的向着所述支撑管螺合部的螺合锁紧,通过与所述辅助部件的内周凸部接触,而进出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支撑管的一端与配管连接,另一端的锥形部插入到软质软管的开口部中。而且,通过使所述辅助部件与在比所述支撑管上的锥形部更靠近管侧的外周面上设置的支撑管螺合部螺合,使得在所述辅助部件的内周面上设置的内周凸部向着在所述软质软管的前端外周上游动嵌合的所述压紧部件接触,而使得所述软质软管被压接在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处。
而且,通过使所述压紧部件设置为与所述辅助部件相对独立地自由进退移动,而在使所述辅助部件与所述支撑管的所述支撑管螺合部螺合时,所述压紧部件不旋转。因此,软质软管和所述压紧部件之间产生的摩擦,不会对所述辅助部件的向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的螺合产生影响。
其结果,即使在软质软管的口径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手动锁紧容易地使所述辅助部件充分地向所述支撑管的支撑管螺合部螺合。而且,由于利用压紧部件使软质软管充分地向所述支撑管的所述锥形部的外周面压接,所以能够抑制从软质软管和所述支撑管之间产生漏水。
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是用于连接软质软管和管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中,包括:支撑管,其一端与管连接,并且其另一端是插入到软质软管的开口部中的锥形部;压紧部件,通过向着所述锥形部的直径扩大方向移动,而使所述软质软管向所述锥形部的外周面压接;辅助部件,其通过与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螺合而向所述支撑管的管侧移动,随着所述移动而使得所述压紧部件向着所述锥形部的直径扩大方向移动,同时辅助向着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的外周面的压接;所述压紧部件相对所述辅助部件自由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支撑管的一端与管连接,另一端的锥形部插入到软质软管的开口部中。而且,通过使所述压紧部件向着所述锥形部的直径扩大方向移动,而使得所述压紧部件能够将所述软质软管向所述锥形部的外周面压接。而且,通过使所述辅助部件与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螺合,而使所述辅助部件向所述支撑管的管侧移动。而且,所述辅助部件使所述压紧部件向所述锥形部的直径扩大方向移动,辅助所述压紧部件的压接。由此,能够充分地使软质软管向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的外周面压接。
而且,由于所述压紧部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辅助部件自由旋转,所以,在使所述辅助部件与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螺合时,所述压紧部件不旋转。因此,软质软管和所述压紧部件之间产生的摩擦,不会对所述辅助部件的向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的螺合产生影响。其结果,即使在软质软管的口径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手动锁紧容易地使所述辅助部件充分地向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螺合。而且,由于利用压紧部件使软质软管充分地向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压接,所以能够抑制从软质软管和所述支撑管之间产生漏水。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的说明得以了解。并且,本发明的有利之处,将通过附图以及如下的说明得以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2(a)为对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螺纹接头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2(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2(a)的正视图。
图3(a)为对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套环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3(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3(a)的正视图。
图4为对在所述套环内周面中的形状的一个实例进行表示的视图。
图5为对在所述套环内周面中的形状的另一个实例进行表示的视图。
图6(a)为对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环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6(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6(a)的正视图。
图7(a)为对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套环用螺母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7(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7(a)的正视图。
图8(a)-图8(c)为对使用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软质软管的连接方法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9为对在使套环和套环用螺母螺合时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抽离进行表示的分解侧视图。
图10为对在没有使套环和套环用螺母螺合时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抽离进行表示的分解侧视图。
图11为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12为对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套环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13(a)-图13(c)为对使用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软质软管的连接方法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14(a)-图14(c)为对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抽离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15(a)为对第3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螺纹接头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15(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15(a)的正视图。
图16(a)为对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套环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16(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16(a)的正视图。
图17为对在所述套环内周面中的形状的一个实例进行表示的视图。
图18为在使用第1实施例及第3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情况下,和在使用现有的SP螺纹接头及软管夹箍的情况下,为了对软质软管的拆装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比较的视图。
图19为用于对在两种情况下的从软质软管和螺纹接头间产生的漏水、以及供水后的各连接器与软质软管的连接情况进行比较的视图,所述的两种情况分别为使用第1实施例及第3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情况,和使用现有的SP螺纹接头及软管夹箍的情况。
图20为对使用现有的软管夹箍的管和软质软管的连接进行表示的视图。
图21(a)为对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现有实例的螺纹接头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21(b)为对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套环进行表示的正视图,图21(c)为对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套环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22(a)为对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另一现有实例的螺纹接头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22(b)为对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环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23为对第4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概略结构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图24(a)为对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套环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24(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24(a)的A-A′剖面的剖面图。
图25(a)为对第4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套环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25(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25(a)的A-A′剖面的剖面图。
图26(a)-图26(c)为在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以及第4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对螺纹接头插入软质软管的过程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图27(a)、图27(b)为在使用第4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对图26(a)-图26(c)所示的过程之后的过程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图28为在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对图26(a)-图26(c)所示的过程之后的过程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图29为在使用第4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的剖面图。
图30为在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的剖面图。
图31为对第5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概略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32为对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概略结构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图33(a)-图33(e)为立体图,表示了使用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软质软管的连接方法、以及根据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使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离合的方法。
图34(a)为对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要部结构进行表示的视图,图34(b)为对在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中的抽离用凸部以及抽离用凹部的要部结构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根据图1-图19以及图23-图34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通过压紧部件以及辅助部件将软质软管向支撑管的外周面压接,所述支撑管的一端与管连接,另一端插入到软质软管的开口部处。
[第1实施例]
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为对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概略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由螺纹接头(支撑管)2、套环(压紧部件)3、环(辅助部件)4、套环用螺母(抽去部件)5构成。
在用于农业生产现场的灌溉操作以及土木工程现场的排水操作等的配管中,可以适合地使用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来连接管与软质软管。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管子,可以使用用于配管的管连接器以及用于送水的送水管。
螺纹接头2间接地连接管和软质软管,如图2(a)和图2(b)所示,呈筒状。图2(a)为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螺纹接头2的侧视图,图2(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2(a)的正视图。如图2(a)所示,螺纹接头2的外周面分为3个部分。即,在螺纹接头2的外周面,从螺纹接头2的一端按顺序设置有管连接部、环用螺纹8(支撑管螺合部)、锥形部7。
管连接部6是螺纹接头2与管接合时与管接合的部分。锥形部7是插入软质软管开口部中的部分,越靠近端部直径越小,具有2.5/100-12.5/100的锥度。由此,可以使软质软管相对锥形部7更密封地连接。而且,具有至少2个以上(包含2个)的沿锥形部7外周形成的凸部。由此,能够增大软质软管与锥形部7的摩擦,可以使软质软管很难从螺纹接头2抽去。环用螺纹8是用于与环4螺合的部分,具有外螺纹结构。
另外,对于构成螺纹接头2的材料,在通过射出成型来做成螺纹接头2的情况下,使用可射出成型的树脂。但是,在使螺纹接头2与以聚氯乙烯构成的聚氯乙烯管接合的情况下,对于构成螺纹接头2的材料,优选使用PVC或者ABS树脂。而且,在本发明中,即使是在锥形部7没有设置凸部的结构也没有关系,但还是优选如本实施例一样设置有至少2个以上(包含2个)的凸部。
套环3是将软质软管向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的外周面压接的部件。图3(a)为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套环3的侧视图,图3(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3(a)的正视图。
如图3(a)和图3(b)所示,套环3呈筒状。而且,在套环3一端的外周面上,为了与环4结合,设置有作为沿外周的凸部的套环凸部12。并且,在套环3另一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套环用螺母5螺合的螺母用螺纹11(压紧部件螺合部)。而且,套环3的内周面分为接触内周面9和非接触内周面10。接触内周面9为了使软质软管压接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而与软质软管接触,非接触内周面10不与软质软管接触。接触内周面9和非接触内周面10向着套环3的端部逐渐直径增大。
如图4所示,接触内周面9具有与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大致相同的2.5/100-12.5/100的锥度。并且呈具有1个以上(包含1个)段差的阶梯状。通过这样的结构,接触内周面9可以使软质软管密封地连接在螺纹接头2锥形部7。因此,能够抑制从软质软管与螺纹接头2之间产生漏水。并且,能够增大软质软管与套环3的摩擦,在将水导入到软质软管中施加水压的情况下,所述软质软管很难从螺纹接头2抽去。
而且,本实施例中接触内周面9为阶梯状的形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如图5所示,接触内周面9也可以为锯齿状的形状。通过使接触内周面9做成为锯齿状的形状,可以进一步增大软质软管和套环3的摩擦。因此,即使在将水导入到软质软管中施加更大的水压的情况下,所述软质软管也很难从螺纹接头2抽去。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阶梯状可以说是各段的弯曲角度约为90度,锯齿状可以说是各段的弯曲角度为锐角。
并且,非接触内周面10优选为不与软质软管接触的结构。由此,在将套环3从螺纹接头2拆下时,由于套环3的非接触内周面10不与软质软管接触,所以可减小套环和软质软管的摩擦,能够容易将套环3从螺纹接头2拆下。而且,在将套环3安装到螺纹接头2的情况下,在利用套环3预先将软质软管向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压接时,通过在套环3的内周面设置有非接触内周面10,而能够抑制在需要压接的部分之外的软质软管的绞入。因此,在软质软管的开口部很难产生褶皱,能够抑制从螺纹接头2和软质软管之间的漏水。
环4通过与螺纹接头2的环用螺纹8螺合而向螺纹接头2的管的一侧移动,用于随着该移动而将套环3压接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图6(a)为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环4的侧视图,图6(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6(a)的正视图。并且,在实施例中,管的一侧是相对于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的、管连接部6的一侧,软质软管侧是与所述管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如图6(a)和图6(b)所示,环4为筒状,其外周面形成为12角形。这样,通过将环4的外周面做成多角形,能够增大环4的外周面与手的摩擦。因此,在使环4与螺纹接头2螺合时,能够容易地以手动锁紧来锁紧。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环4的外周面以12角形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环4的外周面优选为多角形,以容易地以手动锁紧来进行螺纹锁紧,但是不设置成多角形也可以。
在环4的内周面,在沿着环4一端端部的内周面中,为了与在套环3的外周面上设置的套环凸部12结合,设置有作为沿着内周的凸部的环凸部14(内周凸部、突出缘部)。而且,在环凸部14以外的环4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螺纹接头2的环用螺纹8螺合的螺纹接头用螺纹13(辅助部件被螺合部),构成内螺纹结构。
而且,环凸部14在本实施例中沿环4一端的端部设置,具体地是沿软质软管一侧的端部设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也可以设置在比环4的软质软管一侧的端部更靠管一侧的位置。而且,环凸部14沿着环4的内周设置,但也可以构成为部分地突出,只要是能够与在套环13的外周面上设置的套环凸部12结合的结构就可以。
而且,在环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工具用孔15,通过插入工具等并使所述工具旋转,而使环4与螺纹接头2螺合。由此,在利用手动锁紧不能使环4与螺纹接头2充分地螺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螺丝刀(十字螺丝刀)等插入工具用孔15中来增进锁紧。而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不设置工具用孔15。
套环用螺母5是使被环4压接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处的套环3容易地从锥形部7离开的部件。图7(a)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套环用螺母5侧视图,图7(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7(a)的正视图。
如图7(a)和图7(b)所示,套环用螺母5呈筒状。套环用螺母5的外径比环4的环凸部14的内径大。在套环用螺母5的内周面上,在沿着套环用螺母5一端端部的内周面中,沿着内周面设置有用于与套环3结合螺母凸部17。而且,在螺母凸部17以外的套环用螺母5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在套环3的外周部上设置的螺母用螺纹11螺合的套环用螺纹16(抽去部件螺合部)。并且,套环用螺纹16的螺纹结构在与设置在环4内周面上的螺纹接头用螺纹13的螺纹结构相反的方向上构成。由此,在使环4从螺纹接头2脱离的时候,不会使套环用螺母5松弛。
并且,套环3以及套环用螺母5具有用于在使环4与螺纹接头2螺合时不一起旋转的结构。因此,在使环4与螺纹接头2螺合时,套环3不旋转,在软质软管和套环3之间产生的摩擦变小。由此,通过手动锁紧能够容易地将环4相对于螺纹接头2螺合。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套环3以及环4被分离,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套环3以及环4只要是独立可动的结构就可以。
然后,参照图8(a)-图8(c),对使用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方法进行说明。图8(a)-图8(c)为对使用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软质软管的连接方法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首先,如图8(a)所示,从软质软管的一端依次通过套环用螺母5、环4、和套环3。套环用螺母5从内周面设有螺母凸部17的一侧通过软质软管。环4从内周面设有环凸部14的一侧通过软质软管。套环3从外周面设有螺母用螺纹11的一侧通过软质软管。
而且,在通过套环用螺母5、环4以及套环3的一侧的软质软管的开口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插入。并且,以手动锁紧使套环3尽可能地压接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处。此时,在软质软管的开口部附近不产生褶皱。这样,套环3预先使软质软管相对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止动,由此能够抑制在软质软管中产生褶皱。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软质软管中产生的褶皱而引发的导入到软质软管中的水的漏出。
而且,在确认了通过利用套环3止动而在软质软管中不产生褶皱后,如图8(b)所示,使环4按图中的箭头所示在螺纹接头2的方向上移动。而且,利用手动锁紧使在环4的内周面设置的螺纹接头用螺纹13和螺纹接头2的环用螺纹8螺合。
如图8(c)所示,通过使螺纹接头用螺纹13和环用螺纹8充分地螺合,使得环4的环凸部14与套环3的套环凸部12结合,使套环3向着锥形部7直径扩大的方向进一步移动。其结果,套环3更有力地将软质软管向锥形部7的外周面压接。而且,使套环用螺母5的套环用螺纹16套环3的螺母用螺纹11螺合。
如上所述,在管与软质软管的连接中,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在连接时不会在软质软管中产生褶皱,能够通过手动锁紧来连接。
然后,参照图9以及图10,对在使软质软管从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抽离时、根据是否使用套环用螺母5而产生的离合状态的不同进行说明。图9为对在使套环3和套环用螺母5螺合时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抽离进行表示的分解侧视图。图10为对在没有使套环3和套环用螺母5螺合时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抽离进行表示的分解侧视图。
在使套环3和套环用螺母5螺合时,利用套环3的套环凸部12与套环用螺母5的螺母凸部17,夹住环4。并且,环4以可以自由旋转的状态被套环3以及套环用螺母5保持。
由此,在使环4从螺纹接头2抽离时,如图9所示,套环3以及套环用螺母5与环4一起从螺纹接头2离合。此时,因为在套环用螺母5的内周面设置的套环用螺纹16是在与环4的螺纹接头用螺纹13相反的方向上设置的,所以套环3与套环用螺母5的螺合不会松弛。
并且,在没有使套环3与套环用螺母5螺合的情况下,在将环4从螺纹接头2抽离时,如图10所示,套环3仍然嵌合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处,仅抽离环4。由于套环3被环4有力地压入到锥形部7中,所以不使用工具则不能使其离合。
这样,套环用螺母5不参与软质软管和管的接合。但是,通过设置套环用螺母5,可以防止的在将环4从螺纹接头2抽离时套环牢牢嵌合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而不能离合的情况。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特点在于:具有螺纹接头2、套环3和环4,在所述螺纹接头2中,一端与管连接,另一端由插入到软质软管的开口部中的锥形部7构成;所述套环3通过向锥形部7的直径扩大方向移动而将所述软质软管向锥形部7的外周面压接;所述环4通过与螺纹接头2的外周面螺合而向螺纹接头2的管的一侧移动,随着该移动而使套环3向锥形部7的直径扩大方向移动,并且辅助朝向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的外周面的压接;所述套环3相对所述环4是自由旋转的。
通过上述结构,在将环4螺合在螺纹接头2的外周面上时,套环3不一起旋转。因此,软质软管与套环3之间产生的摩擦不会对环4向螺纹接头2的外周面的螺合产生影响。其结果,即使在软质软管的口径很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手动锁紧容易地使环4充分地螺合在螺纹接头2的外周面上。而且,由于可以通过套环3使软质软管充分地向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压接,所以能够抑制从软质软管和螺纹接头2之间产生漏水。
而且,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能够合适地在例如在JIS规格中标称直径在40A以上(包含40A)的配管中以及在连接器类连接利用的软质软管中使用。
[第2实施例]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21进行说明。图11为对第2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21进行表示的立体图。而且,对于具有与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中的构成元件相同的功能的构成元件,标记为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1所示,软质软管用连接器21具有螺纹接头2、套环3和环4。
对软质软管用连接器21中不同于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21中,在套环23上设置有卡挂部24,省略了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中使用的套环用螺母5。
套环23是用于将软质软管向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的外周面压接的部件。卡挂部24是使被环4压接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处的套环23容易地从锥形部7离开的部件。图12为对第2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21的套环23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如图12所示,套环23呈筒状,在一端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与环4结合的套环凸部25,在另一端设置有2个卡挂部24,所述卡挂部24相对于套环23的外周平行地从套环23的端部向软质软管侧突出。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卡挂部24设置为2个,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总之,只要是在将环4从螺纹接头2上抽离时环4与套环23能一起抽离的结构就可以。
在此,参照图13,对使用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21的软质软管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图13(a)-图13(c)为对使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21的软质软管的连接方法进行表示的侧视图。而且,对于与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软质软管的连接方法相同的部分,省略其具体的说明。
首先,如图13(a)所示,从软质软管的一端依次通过环4和套环23。环4从内周面设有环凸部14的一侧通过软质软管。套环23从设有卡挂部24的一侧通过软质软管。
而且,在通过环4以及套环23的一侧的软质软管的开口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插入。并且,以手动锁紧使套环23尽可能地压接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处。此时,在软质软管的开口部附近不产生褶皱。
而且,在确认了利用套环23使在软质软管中不产生褶皱后,如图13(b)所示,使环4按图中的箭头所示在螺纹接头2的方向上移动。而且,利用手动锁紧使在环4的内周面设置的螺纹接头用螺纹13和螺纹接头2的环用螺纹8螺合。在使环4和螺纹接头2螺合时,套环23的卡挂部24与在环4的内周面上设置的环凸部14接触,通过继续使环4与螺纹接头2螺合,而使卡挂部24缩径。
而且,如图13(c)所示,通过使环4的螺纹接头用螺纹13和螺纹接头2的环用螺纹8充分地螺合,使得环4的环凸部14与套环23的套环凸部25结合,使套环23向着锥形部7直径扩大的方向进一步移动。其结果,套环23更有力地将软质软管向锥形部7的外周面压接。
然后,参照图14对本实施例的使软质软管从软质软管用连接器21离合的方法进行说明。图14(a)-图14(c)为对使用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的软质软管的离合方法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在图14(a)中示出了环4与螺纹接头2螺合的状态。而且,如图14(b)所示,通过使环4向着抽离螺纹接头2的方向移动,而使得环4的环凸部14与套环23的卡挂部24结合。而且,如图14(c)所示,在环凸部14与卡挂部24结合的状态下,通过使环4进一步从螺纹接头2抽离,而使得套环23在与环4结合的状态下从螺纹接头2抽离。
这样,通过在套环23上设置了卡挂部24,即使不设置在第1实施例中的作为附加部件的套环用螺母5,也能够容易地使套环23与环4一起从螺纹接头2抽离。即,套环23具有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中的套环3和套环用螺母5的功能。
[第3实施例]
然后,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进行说明。而且,对于具有与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中的构成元件相同的功能的构成元件,标记为相同的附图标记。
首先,参照图15-图17,对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与软质软管连接器1的不同结构进行说明。图15(a)为对第3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的螺纹接头32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15(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15(a)的正视图。图16(a)为对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的套环33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16(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16(a)的正视图。图17为对在套环33的内周面中的形状的一个实例进行表示的视图。
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螺纹接头2,在插入软质软管开口部中的锥形部7中,设置有至少2个以上(包含2个)的沿着外周的凸部。然而,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中,如图15(a)所示,在螺纹接头32的锥形部37处没有设置凸部。此外,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套环3的接触内周面9,设置有阶梯状或锯齿状的段差。然而,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中,如图16(a)以及图17所示,在套环33的接触内周面9没有设置段差。
为了调查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在哪一点上不同于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以及现有的SP螺纹接头与软管夹箍,而对使用各个连接器的软质软管拆装所需要的时间、从软质软管和螺纹接头之间产生的漏水、供水后的各个连接器与软质软管的连接状况进行比较。
以下,参照图18以及图19对比较结果进行详细说明。图18为用于对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及第3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的软质软管的拆装时间,和使用现有的SP螺纹接头及软管夹箍的软质软管的拆装时间进行比较的视图。图19为用于对两种情况下的从软质软管和螺纹接头间产生的漏水、以及供水后的各连接器与软质软管的连接情况进行比较的视图,所述的两种情况分别为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及第3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的情况,和使用现有的SP螺纹接头及软管夹箍的情况。
首先,对两种情况下的软质软管拆装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比较,所述的两种情况分别为使用现有的“SP螺纹接头(住化农业资材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及作为软管夹箍的“连接螺旋软管夹(Jubilee HoseClip(L Robinson&Co.制))”(商品名)的情况、和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及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的情况。对于软质软管,可以使用最大使用压力为0.5MPa的“新励软管(SunnyHose(Sunny Hose Co.,ltd.))”(商品名)、以及最大使用压力为0.7MPa的“高新励软管(High Sunny Hose(Sunny Hose Co.,ltd.))”(商品名)。在此,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及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与软质软管的连接通过手动锁紧进行。而且,利用现有的“SP螺纹接头”及软管夹箍的软质软管的连接通过使用螺丝刀等工具进行。
软质软管的拆装所需要的时间的比较结果,如图18所示,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以及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中,连接管和“新励软管”以及“高新励软管”需要约2分钟。而且,各软管的抽离需要约30秒。
而且,在使用“SP螺纹接头”以及软管夹箍的情况下,连接管和“新励软管”以及“高新励软管”需要约3分钟。而且,各软管的抽离需要约30秒。
这样,软质软管在使用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以及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的情况下的连接时间以及抽离时间与使用现有的“SP螺纹接头”以及软管夹箍的情况相比,有所缩短。
然后,在使用现有的“SP螺纹接头”以及软管夹箍的情况下,以及在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以及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的情况下,将水道水以5分钟×30次的方式向软质软管供水,对从软质软管的漏水状态以及供水后的软质软管的连接状态进行比较。并且,对于“新励软管”,供水压力为0.5MPa;对于“高新励软管”,供水压力为0.7MPa。
在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在“新励软管”以及“高新励软管”中,看不到漏水以及软管的抽离。但是,在使用第3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的情况下,“新励软管”以及“高新励软管”将会抽离。而且,在使用现有的“SP螺纹接头”及软管夹箍的情况下,在使用“新励软管”进行供水时,软管不抽离,发现有漏水。而且,在使用“高新励软管”进行供水时,软管不抽离,发现有少量漏水。
这样,在使用现有的“SP螺纹接头”及软管夹箍的情况下,拆装所需的时间较长,虽然“新励软管”以及“高新励软管”不抽离,但任意一个都发生漏水。与其相比,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缩短了拆装所需要的时间,即使以“新励软管”以及“高新励软管”的最大使用压力进行供水,各软管也不会抽离,也没有漏水。另外,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缩短了拆装所需要的时间,在以“新励软管”以及“高新励软管”的最大使用压力进行供水的情况下,各软管将会抽离。
但是,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如果在以比上述供水水压低的水压进行供水,那么软质软管不会抽离,不发生漏水。即,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具有比软质软管用连接器31更能承受高水压的结构,但不论哪种结构,与使用现有的“SP螺纹接头”及软管夹箍的结构相比,都能够缩短拆装时间,能够通过手动锁紧抑制漏水。
[第4实施例]
然后,参照图23-图30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进行说明。图23为对第4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的概略结构进行表示的剖面图。如图23所示,第4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由螺纹接头2、套环43、环4、套环用螺母5构成。即,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除了套环43之外与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具有与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中的构成元件相同的功能的构成元件,标记为相同的附图标记。
参照图24以及图25对本实施例的套环43的结构和第1实施例的套环3的结构进行比较。图24(a)为对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套环3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24(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24(a)的A-A′剖面的剖面图。图25(a)为对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的套环43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25(b)为从箭头方向观看图25(a)的A-A′剖面的剖面图。
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在套环43中,从设置有与第1实施例的套环3的套环凸部12相对应的套环凸部42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向管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44。如图25(b)所示,作为突出部44内周面的突出内周面45与接触内周面9结合,并且与接触内周面9同样,向着套环3靠管侧的端部而直径慢慢增大。而且,接触内周面9具有锥度B,突出内周面45具有锥度A。锥度A和锥度B的关系为0<锥度A<锥度B。如上所述,为了接触内周面9具有与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大致相同的锥度,锥度B在2.5/100-12.5/100的范围内。而且,优选锥度A在3/100-7/100的范围内。并且,套环43的突出部44之外的结构,与套环3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对其进行说明。
在此,参照图26-图28,对在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以及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的、软质软管的连接状态的不同进行讨论。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使在螺纹接头2的环用螺纹8处的直径比在锥形部处的直径大,把在环用螺纹8和锥形部7之间产生的边界面作为边界面46。而且,在图26-图28中,为了明确套环3或套环43的动作,省略了环4以及环用螺母5。使用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的软质软管的连接过程,与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软质软管的连接过程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对其说明。
首先,参照图26(a)-图26(c),对在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以及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的、将螺纹接头2插入到软质软管中的过程进行说明。如图26(a)以及图26(b)所示,在将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无抵抗地插入到软质软管中的情况下,软质软管的管侧的端部与边界面46的距离为“A1”,如图26(c)所示,在用手将软质软管向着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中的直径扩大的方向压入的情况下,软质软管的管侧的端部与边界面46的距离为“A2”。而且,尽管在此没有图示,但会以套环用螺母5、环4、套环3(套环43)的顺序通过软质软管。
然后,参照图27(a)以及图27(b),对在使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的、在如上所述的将螺纹接头2插入到软质软管中之后的过程进行说明。如图27(a)所示,通过使环4在螺纹接头2的外周面上螺合(通过以螺纹作用使环4的螺纹接头用螺纹13与螺纹接头2的环用螺纹8嵌合),而使得套环43向着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的管侧移动。如图27(b)所示,通过使套环向锥形部7的管侧移动,而使得软质软管和套环43一体化地向锥形部7的管侧移动,软质软管的靠管侧的端部与边界面46接触。而且,通过进一步使套环43向锥形部7的管侧移动,使得软质软管进一步向锥形部7的管侧移动,在突出部44的管侧的端部和边界面46之间的软质软管发生挠曲。在使环4的螺纹接头用螺纹13与环用螺纹8充分地螺合时(在以规定的扭矩将环4相对螺纹接头2的环用螺纹8锁紧时),从套环43的套环凸部42的管侧的端部到边界面46为止的距离为“A3”,从突出部44的管侧的端部到边界面46为止的距离为“A4”。
然后,参照图28,对在使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的、在如上所述地将螺纹接头2插入到软质软管中之后的过程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通过使环4在螺纹接头2的外周面上螺合,而使得套环3向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的管侧移动。此时,与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的套环43不同,套环3和软质软管不一体化地向锥形部7的管侧移动。套环3使软质软管向锥形部7的管侧稍微移动,通过在软质软管的表面上光滑地向锥形部7的管侧移动,而将软质软管压接在锥形部7。在使环4的螺纹接头用螺纹13与螺纹接头2的环用螺纹8充分地螺合时,从套环3的管侧的端部到边界面46为止的距离为“A3′”,从软质软管的管侧的端部到边界面46为止的距离为“A5”。
在此,为了比较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和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的性能,通过实施例3所示的方法,对软质软管的拆装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比较。对于软质软管,可以使用最大使用压力为0.5MPa的“新励软管(Sunny Hose(Sunny Hose Co.,ltd.))”(商品名)、以及最大使用压力为0.7MPa的“高新励软管(High Sunny Hose(Sunny HoseCo.,ltd.))”(商品名)。在此,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及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与软质软管的连接通过手动锁紧进行。
软质软管的拆装所需要的时间的比较结果,如图18所示,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中,连接管和“新励软管”以及“高新励软管”需要约2分钟。而且,各软管的抽离需要约30秒。由于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和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的构成部件的数量相同,所以即使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中软质软管的拆装所需要的时间也大致相同。
然后,为了比较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和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的性能,通过实施例3所示的方法,在使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和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的情况下,将水道水以5分钟×30次的方式向软质软管供水,对从软质软管的漏水状态以及供水后的软质软管的连接状态进行比较。并且,对于“新励软管”,供水压力为0.5MPa;对于“高新励软管”,供水压力为0.7MPa。
在使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在“新励软管”以及“高新励软管”中,看不到漏水以及软管的抽离。而且,即使在使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的情况下,与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同样,在“新励软管”以及“高新励软管”中,看不到漏水以及软管的抽离。但是,与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中的如图28所示的“A5”的略微变位(约1mm)相比,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中,如图27(b)所示的“A4”完全不发生变位。即,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比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更有力地将软质软管压接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能够更好地抑制从软质软管和螺纹接头2之间产生漏水。
在此,对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比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更有力地将软质软管压接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的结构进行讨论。在上述的将螺纹接头2插入到软质软管中的过程中,即使在使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和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中的任意一个的情况下,“A1”以及“A2”大致相同。而且,在使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的、在将螺纹接头2插入到软质软管中之后的过程中使环4的螺纹接头用螺纹13与螺纹接头2的环用螺纹8充分地螺合时的、从套环43的套环凸部42的管侧的端部到边界面46为止的距离“A3”,和在使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的、在将螺纹接头2插入到软质软管中之后的过程中使环4的螺纹接头用螺纹13与螺纹接头2的环用螺纹8充分地螺合时的、从套环3的管侧的端部到边界面46为止的距离“A3′”大致相同。
从而,之所以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能够比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更有力地将软质软管压接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是因为设置有套环43的突出部44。那么,参照图29以及图30,对在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以及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41、使环4的螺纹接头用螺纹13和螺纹接头2的环用螺纹8充分地螺合、从而使软质软管向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压接的情况下的、软质软管和锥形部7的接触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9为在使用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的剖面图。图30为在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来连接软质软管的情况下的剖面图。而且,图中的空心箭头表示使环4在螺纹接头2的外周面上螺合时的环4的移动方向。而且,图中的箭头表示了被环4向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的管侧推压的套环的移动方向。
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中,如图29的A所示,套环43使软质软管压接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处,由此软质软管和沿锥形部7外周形成的3个凸部接触。而且,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中,如图30的B所示,套环3使软质软管压接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处,由此软质软管和沿锥形部7外周形成的1个凸部接触。
如上所述,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41中,仅仅设置了突出部44的部分便增加了使软质软管和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接触的区域,由此能够更稳定地将软质软管压接在锥形部7处。而且,由于套环43的突出部44的突出内周面45具有比接触内周面9的锥度B更小的锥度A,所以能够比仅设有接触内周面9的套环3更有力地使软质软管和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压接。这样,与第1实施例的套环3相比,本实施例的套环43增强了软质软管和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的压接的稳定性以及强度。
而且,为了使软质软管更有力地压接在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不限制套环43的结构,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即将套环3的内周面9分成管侧和软质软管侧,使管侧的锥度比软质软管侧的锥度小。
[第5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31-图34,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31以及图32对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1为对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的概略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32为对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的概略结构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如图31所示,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由螺纹接头2、套环53、环54构成。即,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与第2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21同样,套环用螺母5被省略。
套环53中设置有用于将套环53和环54一起从螺纹接头2抽离的抽离用凸部55,以代替套环用螺母5。在套环53中,关于除设置有抽离用凸部55以外的结构,由于是与第4实施例的套环相同的结构,所以对具有与套环43相同的功能的结构元件,标记为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套环53是在第4实施例的套环43的结构中设置有抽离用凸部55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第1实施例的套环3中或在第3实施例的套环33中设置有抽离用凸部55的结构。
环54设有抽离用凹部56,用于使抽离用凸部55从环54的管侧通过到比软质软管侧的外侧端部更靠软质软管侧的位置。环54中除设置有抽离用凹部56以外的结构是与第1实施例的环4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于具有与环4相同的功能的构成元件,标记为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32所示,套环53的抽离用凸部55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套环53的软质软管侧的端部,在从套环53的外周面向环54的外周面的方向上,比环54的环凸部14的内周面更为突出。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抽离用凸部55为设置有2个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制于此,可以至少设置1个,优选设置为2个以上(包含2个)。
环54的抽离用凹部56设置在环凸部14上,以便抽离用凸部55从环凸部14的管侧向软质软管侧通过。抽离用凹部56是比抽离用凸部55大大约0.5mm以上(包含0.5mm)的结构,能够使抽离用凸部55容易地通过。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抽离用凹部56为设置有与抽离用凸部55相同的2个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制于此,只要设置有与抽离用凸部55的数量相同的数量以上(包含相同的数量)就可以。
在此,参照图33,对本实施例的使用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的软质软管的连接方法、以及使软质软管从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离合的方法进行说明。图33(a)-图33(e)为立体图,表示了使用所述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的软质软管的连接方法、以及使软质软管从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离合的方法。并且,关于与使用第1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1以及第2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21的软质软管连接方法相同的部分,以及关于与使软质软管从软质软管用连接器21离合的方法相同的部分,将省去具体的说明。
首先,如图33(a)所示,从软质软管的一端,依次通过环54、套环53。环54从在内周面上设置有环凸部14的一侧通过软质软管。套环53从设置有抽离用凸部55的一侧通过软质软管。而且,在使环54以及套环53通过的一侧软质软管的开口部中,插入螺纹接头2的锥形部7,通过手动锁紧尽量将套环53压接在锥形部7。
而且,如图33(b)所示,使环54向螺纹接头2的方向移动,使套环53的抽离用凸部55通过环54的抽离用凹部56。
而且,如图33(c)所示,使环54在向螺纹接头2安装的方向(图33(c)所示的箭头方向)上旋转,由此,通过手动锁紧使环54和螺纹接头2螺合。而且,通过使环54和螺纹接头2充分地螺合,而使得环54的环凸部14与套环53的套环凸部42结合,使套环53进一步向着锥形部7的直径扩大方向移动。其结果,套环53将软质软管更有力地压向锥形部7的外周面。
在使软质软管从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离合情况下,如图33(d)所示,使环54在从螺纹接头2抽离的方向(图33(d)所示的箭头方向)上旋转,由此使环54的环凸部14和套环53的抽离用凸部55结合。而且,在使环凸部14与抽离用凸部55结合的状态下,使环54继续在从螺纹接头2抽离的方向上旋转,由此,如图33(e)所示,套环53以与环54结合的状态从螺纹接头2抽离。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中,通过在套环53上设有抽离用凸部55,在使套环54从螺纹接头2抽离时,使得在环54的内周设置的环凸部14和抽离用凸部55结合,因此能够使套环53与环54一起从螺纹接头2抽离。即,通过在套环53的端部设置抽离用凸部55,而能够容易地使套环53从螺纹接头2抽离。而且,抽离用凸部55可以使用与套环53相同的材料,以相同的部材构成,也可以使用与套环53不同的材料,以不同的部材构成。
而且,为了将套环53与环54一起从螺纹接头2抽离,抽离用凸部55需要设置在比环54的环凸部14的软质软管侧的外侧端部更靠近软质软管一侧的位置。
但是,套环53设置在比环54更靠近管侧的位置,并且,抽离用凸部55的结构为在从套环53的外周面向环54的外周面的方向上比环凸部14的内周面更为突出,因此,由于抽离用凸部55设置在比环54的软质软管侧的外侧端部更靠近软质软管侧的位置,所以需要使抽离用凸部55通过环凸部14。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中,在环54的环凸部14中,设置有使抽离用凸部55通过的抽离用凹部56,由此可以将抽离用凸部55设置在比环54的软质软管侧的外侧端部更靠近软质软管侧的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将环54从螺纹接头2抽离时,通过使套环53的抽离用凸部55与环54的环凸部14结合,而使套环53与环54一起抽离,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总之,为了将套环53与环54一起从螺纹接头2抽离,环凸部14的结构为设置在比环54的软质软管侧的端部更靠近管侧的位置,而也可以有如下结构:在环54的软质软管侧的端部的内周面中沿内周突出设置有结合抽离用凸部55的部件。在这种情况下,环凸部14的内径需要比套环凸部42的外径小,并且比抽离用凸部55的外径大。
而且,如图33(d)所示,在为了将环54从螺纹接头2抽离而使环凸部14和抽离用凸部55结合并且使环54旋转的情况下,在随着环54的旋转而使抽离用凸部55和抽离用凹部56的位置一致时,在图34(a)的用线圈出的位置,抽离用凸部55和抽离用凹部56接触。图34(a)为对本实施例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51的要部结构进行表示的视图,图34(b)为对抽离用凸部55以及抽离用凹部56的要部结构进行表示的剖面图。
此时,在抽离用凸部55以及抽离用凹部56的接触位置处有角的情况下,抽离用凸部55以及抽离用凹部56在接触位置卡挂,防止环54的旋转。因此,如图34(b)所示,通过对抽离用凸部55以及抽离用凹部56的接触位置进行导角,能够使抽离用凸部55以及抽离用凹部56在接触位置不被卡挂,而使环54顺畅地旋转。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中,所述压紧部件以及所述辅助部件可以是相互分离的。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利用所述压紧部件预先将软质软管向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压接。这样,通过预先将软质软管向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压接,能够以软质软管不产生褶皱的状态使所述辅助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撑管螺合。因此,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在软质软管的开口部处产生的褶皱,能够抑制从所述支撑管和软质软管之间的漏水。
而且,在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中,也可以具有抽去部件,用于在将所述辅助部件从所述支撑管抽离时使所述压紧部件和所述辅助部件一起抽离。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所述辅助部件从所述支撑管抽离时,所述压紧部件和所述辅助部件一起抽离。因此,能够使所述压紧部件容易地从所述支撑管抽离。
而且,在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中,所述的压紧部件在其靠近软质软管侧的外周面上具有压紧部件螺合部,所述抽去部件位于比所述辅助部件更靠近软质软管一侧,具有比所述辅助部件的所述内周凸部的内径更大的外径,并且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压紧部件螺合部螺合的抽去部件螺合部。与此同时,所述压紧部件螺合部以及所述抽去部件螺合部的螺合方向可以与所述支撑管螺合部的相反。
根据上述结构,在比所述辅助部件更靠近软质软管的一侧,使具有比所述辅助部件的所述内周凸部的内径更大的外径的所述抽去部件和所述压紧部件螺合,由此所述辅助部件的所述内周凸部被所述压紧部件和所述抽去部件夹住。因此,在将所述辅助部件从所述支撑管抽离时,能够使所述压紧部件和所述辅助部件一起抽离。而且,将所述抽去部件中设置的所述抽去部件螺合部做成与在所述支撑管中设置的所述支撑管螺合部方向相反的螺旋,由此,即使随着所述辅助部件的旋转,而使得与所述压紧部件螺合的所述抽出部件旋转,所述压紧部件和所述抽去部件也不会分离。
而且,在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中,所述抽去部件从所述压紧部件的端部向软质软管侧延伸形成,并且可以具有卡挂在所述辅助部件的软质软管侧的外侧端部处的卡挂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所述辅助部件从所述支撑管抽离时,在所述辅助部件的内周上设置的内周凸部和在所述压紧部件的端部上设置的所述抽去部件的所述卡挂部。因此,通过抽离所述辅助部件,而使得所述压紧部件与所述辅助部件一起被抽离。即通过在所述压紧部件的端部设置所述卡挂部,而不需要另外设置所述抽离部件,能够容易地将所述压紧部件从所述支撑管抽离。
并且,在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中,所述支撑管在所述锥形部中至少具有2个沿所述支撑管的外周形成的凸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增大软质软管和所述支撑管的所述锥形部之间的摩擦,使得所述软质软管难以从所述支撑管抽离。因此,在将水导入到软质软管中时,能够抑制所述软质软管从所述支撑管抽离而产生漏水的现象。
而且,在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中,所述压紧部件为筒状,所述压紧部件的内周面分为:为了使软质软管压接在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处而与软质软管接触的接触内周面,和与软质软管不接触的非接触内周面;所述非接触内周面的直径可以是向着所述压紧部件的端部而逐渐增大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所述压紧部件从所述支撑管拆下时,由于使所述压紧部件的除了所述接触内周面以外的内周面不与软质软管接触,所以能够减小所述压紧部件和软质软管之间的摩擦,能够容易地将所述压紧部件从所述支撑管拆下。
另外,在将所述压紧部件安装到所述支撑管上的情况下,在利用所述压紧部件预先将软质软管向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压接时,通过在所述压紧部件的内周面设置有所述的非接触内周面,而能够抑制在压接所需要的部分以外的软质软管的绞入。因此,在软质软管的开口部处难以产生折皱,能够抑制从所述支撑管和软质软管之间的漏水。
而且,在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中,所述压紧部件为筒状,所述压紧部件的内周面具有:为了使软质软管压接在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处而与软质软管接触的第1接触内周面,所述第1接触内周面具有与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大致相同的倾斜度,并且设有1个以上(包含1个)的凸部,其直径可以向着所述压紧部件的端部而逐渐变大。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所述第1接触内周面具有与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大致相同的倾斜度,所以能够利用所述压紧部件使软质软管和所述锥形进一步紧密地接触。而且,通过在所述第1接触内周面设置1个以上(包含1个)的凸部,能够增大软质软管与所述压紧部件的所述第1接触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在将水导入到软质软管中而施加水压时,所述软质软管难以从所述支撑管抽离。因此,能够抑制从软质软管和所述支撑管之间产生漏水的现象。
而且,在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中,在所述辅助部件中,可以设置有工具用孔,以用于利用工具使所述辅助部件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在利用手动锁紧使所述辅助部件螺合在所述支撑管上的情况下,在不能实现充分的锁紧时,例如,可以通过将螺丝刀等工具嵌入到所述工具用孔中而进一步使所述辅助部件与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锁紧。
而且,在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中,所述压紧部件在比所述第1接触内周面更靠近管的一侧,具有为了使软质软管压接在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处而与软质软管接触的第2接触内周面,在所述第2接触内周面,其直径向着所述压紧部件的管侧的端部而逐渐变大,也可以具有比所述第1接触内周面的锥度小的锥度。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压紧部件的内周面中在管侧设置的第2接触内周面的锥度比第1接触内周面的锥度小,所以,与所述压紧部件的内周面只由所述第1接触内周面构成的情况相比,通过使所述压紧部件向着所述锥形部的直径扩大方向移动,所述压紧部件能够更有力地使软质软管向所述锥形部的外周面压接。
而且,在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中,所述辅助部件在软质软管侧的端部的内周面处具有沿圆周突出的突出缘部,所述抽去部件为一抽离用凸部,该抽离用凸部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套所述压紧部件的软质软管侧的端部,在从所述压紧部件的外周面向所述辅助部件的外周面的方向上,比所述突出缘部的内周面更为突出;在所述辅助部件的所述突出缘部中可以设置有使所述抽离用凸部通过的抽离用凹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所述辅助部件从所述支撑管抽离时,因为在所述辅助部件的软质软管侧的端部的内周面中沿圆周突出的所述突出缘部、和在所述压紧部件的端部设置的作为所述抽去部件的所述抽离用凸部结合,所以能够使所述压紧部件与所述辅助部件一起从所述支撑管抽离。即,通过在所述压紧部件的端部设置有所述抽离用凸部,能够容易地将所述压紧部件从所述支撑管抽离。
而且,由于以所述抽离用凸部为所述抽去部件,所以所述抽离用凸部需要设置在比所述辅助部件的软质软管侧的外侧端更靠近软质软管一侧。但是,所述压紧部件设置在比所述辅助部件靠近管侧的位置,并且,所述抽离用凸部从所述压紧部件的外周面向着所述辅助部件的外周面方向且比所述突出缘部的内周面更为突出,因此,为了使所述抽离用凸部设置在比所述辅助部件的软质软管侧的外侧端部更靠近软质软管侧的位置,需要使所述抽离用凸部通过所述突出缘部。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所述辅助部件的所述突出缘部设置有使所述抽离用凸部通过的所述抽离用凹部,而可以将所述抽离用凸部设置在比所述辅助部件的软质软管侧的外侧端部更靠近软质软管侧的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中,在使所述突出缘部和所述抽离用凸部结合并且使所述辅助部件旋转时,所述抽离用凸部以及所述抽离用凹部可以在所述抽离用凸部以及所述抽离用凹部相接触的位置设置导角。
为了将所述辅助部件从所述支撑管抽离而使所述突出缘部和所述抽离用凸部结合并且使所述辅助部件旋转的情况下,在随着所述辅助部件的旋转而使所述抽离用凸部和所述抽离用凹部的位置一致时,所述抽离用凸部和所述抽离用凹部接触。此时,在所述抽离用凸部以及所述抽离用凹部的接触位置处有角的情况下,所述抽离用凸部以及所述抽离用凹部在接触位置卡挂,防止所述辅助部件的旋转。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所述结构,通过对所述抽离用凸部以及所述抽离用凹部的接触位置进行导角,能够使所述抽离用凸部以及所述抽离用凹部在接触位置不被卡挂,而使所述辅助部件顺畅地旋转。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所述的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即使是通过使在不同实施例中分别公开的技术装置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例,也是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软质软管用连接器,是用于连接软质软管和管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管,其一端与管连接,并且在其另一端具有插入到软质软管的开口部中的锥形部,而且在比所述锥形部更靠近管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支撑管螺合部;
辅助部件,其在内周面上具有与在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支撑管螺合部螺合的辅助部件被螺合部,并且在比辅助部件被螺合部更靠近软质软管侧的内周面上具有内周凸部;
自由进退移动的压紧部件,其在将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插入到软质软管中时,游动嵌合在所述软质软管的前端外周上,而且,所述压紧部件设置为与所述辅助部件相对独立地自由旋转,并且所述压紧部件随着所述辅助部件的向着所述支撑管螺合部的螺合锁紧,通过与所述辅助部件的内周凸部接触,而进出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部件以及所述辅助部件是相互分离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将所述辅助部件从所述支撑管抽离时、用于使所述压紧部件与所述辅助部件一起抽离的抽去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紧部件,在软质软管侧的外周面上具有压紧部件螺合部;
所述抽去部件,位于比所述辅助部件更靠近软质软管一侧,具有比所述辅助部件的所述内周凸部的内径更大的外径,并且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压紧部件螺合部螺合的抽去部件螺合部,与此同时,所述压紧部件螺合部以及所述抽去部件螺合部的螺合方向与所述支撑管螺合部的螺合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去部件从所述压紧部件的端部向软质软管侧延伸形成,并且具有卡挂在所述辅助部件的软质软管侧的外侧端部处的卡挂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在所述锥形部中至少具有2个沿所述支撑管的外周形成的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紧部件为筒状;
所述压紧部件的内周面分为:为了使软质软管压接在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处而与软质软管接触的接触内周面,和与软质软管不接触的非接触内周面;
所述非接触内周面的直径向着所述压紧部件的端部而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紧部件为筒状;
所述压紧部件的内周面具有:为了使软质软管压接在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处而与软质软管接触的第1接触内周面;
所述第1接触内周面具有与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大致相同的倾斜度,并且设有含1个在内的1个以上的凸部,其直径向着所述压紧部件的端部而逐渐变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部件中,设置有用于利用工具使所述辅助部件旋转的工具用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紧部件,在比所述第1接触内周面更靠近管的一侧,具有为了使软质软管压接在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处而与软质软管接触的第2接触内周面,
在所述第2接触内周面,其直径向着所述压紧部件的管侧的端部而逐渐变大,具有比所述第1接触内周面的锥度小的锥度。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部件在软质软管侧的端部的内周面处具有沿圆周突出的突出缘部;
所述抽去部件为一抽离用凸部,该抽离用凸部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套所述压紧部件的软质软管侧的端部,在从所述压紧部件的外周面向所述辅助部件的外周面的方向上,比所述突出缘部的内周面更为突出;
在所述辅助部件的所述突出缘部中设置有使所述抽离用凸部通过的抽离用凹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突出缘部和所述抽离用凸部结合并且使所述辅助部件旋转时,所述抽离用凸部以及所述抽离用凹部在所述抽离用凸部以及所述抽离用凹部相接触的位置设置导角。
13、一种软质软管用连接器,是用于连接软质软管和管的软质软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管,其一端与管连接,并且其另一端是插入到软质软管的开口部中的锥形部;
压紧部件,通过向着所述锥形部的直径扩大方向移动,而使所述软质软管向所述锥形部的外周面压接;
辅助部件,其通过与所述支撑管的外周面螺合而向所述支撑管的管侧移动,随着所述移动而使得所述压紧部件向着所述锥形部的直径扩大方向移动,同时辅助向着所述支撑管的锥形部的外周面的压接;
所述压紧部件相对所述辅助部件自由旋转。
CN 200710086758 2006-03-14 2007-03-13 软质软管用连接器 Pending CN1010380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69922/2006 2006-03-14
JP2006069922 2006-03-14
JP165211/2006 2006-06-14
JP31242/2007 2007-02-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38057A true CN101038057A (zh) 2007-09-19

Family

ID=38889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710086758 Pending CN101038057A (zh) 2006-03-14 2007-03-13 软质软管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3805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5353A (zh) * 2016-03-10 2016-05-25 黄德修 一种螺纹推进滑紧管件
CN105813603A (zh) * 2013-12-27 2016-07-27 株式会社太阳医疗技术研究所 人工血管连接件及人工血管单元
CN109422228A (zh) * 2017-08-25 2019-03-05 系统科技公司 化学品自动供给装置以及化学品自动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1501293A (zh) * 2019-01-31 2020-08-07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集气阀和洗衣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3603A (zh) * 2013-12-27 2016-07-27 株式会社太阳医疗技术研究所 人工血管连接件及人工血管单元
CN105813603B (zh) * 2013-12-27 2017-09-08 株式会社太阳医疗技术研究所 人工血管连接件及人工血管单元
CN105605353A (zh) * 2016-03-10 2016-05-25 黄德修 一种螺纹推进滑紧管件
CN105605353B (zh) * 2016-03-10 2017-08-01 黄德修 一种螺纹推进滑紧管件
CN109422228A (zh) * 2017-08-25 2019-03-05 系统科技公司 化学品自动供给装置以及化学品自动供给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1501293A (zh) * 2019-01-31 2020-08-07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集气阀和洗衣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39635C (zh) 连接器
CN1289847C (zh) 能够经受直径扩张的管状螺纹连接
CN101046104A (zh) 吐水装置
CN1217716C (zh) 连接器
CN1103929C (zh) 通用光纤连接器及其基本插头
CN1095022C (zh) 金属管的螺纹连接结构
CN2820104Y (zh) 超声波处理装置及超声波处理系统
CN1875195A (zh) 管接头
CN101038057A (zh) 软质软管用连接器
CN1099922C (zh) 管子的加工方法及其所用的装置
CN1917820A (zh) 用于内窥镜的插入装置
CN1515128A (zh) 车辆用扬声器及其安装结构
CN1286572C (zh) 喷嘴
CN1977124A (zh) 油井管用螺纹接头
CN1558992A (zh) 用于可拆卸地连接对接结构件的装置和方法以及用于构成所述装置的连接杆构件
CN1782459A (zh) 旋转阻尼器
CN1330169A (zh) 将流体分散后供给的喷嘴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36017A (zh) 管固定系统
CN1666056A (zh) 塑性膨胀后改善密封性的强化螺纹管接头
CN101069035A (zh) 用于流体装置的连接密封结构
CN1892055A (zh) 车辆用树脂制镶板部件的安装构造及其安装方法
CN1789068A (zh) 用于输送燃料的管道结构、适用在该管道结构中的用于输送燃料的树脂管及其生产方法
CN1789773A (zh) 用于输送燃料的管道组件
CN86108054A (zh) 密封接头结构
CN1856335A (zh) 医疗用注射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