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31734A - 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31734A
CN101031734A CN200580033085.2A CN200580033085A CN101031734A CN 101031734 A CN101031734 A CN 101031734A CN 200580033085 A CN200580033085 A CN 200580033085A CN 101031734 A CN101031734 A CN 1010317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quid chamber
installation component
pressure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3308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49167C (zh
Inventor
小岛宏
大坪义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log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31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1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91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9167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防振装置,能抑制装置尺寸变大、且能有效地衰减吸收沿装置的轴向输入的主振动,除此之外,即使在沿与该主振动大致正交的方向输入的副振动的频率较低时,也能有效地衰减吸收该副振动。防振装置(210),由于两个第2承压液室(302A、302B)配设在外筒(224)和安装零件(226)之间,并且两个第2承压液室(302A、302B)通过两个第2节流孔(308A、308B)而与副液室(272)连通,所以,当沿与轴向正交的副振幅方向的副振动从发动机侧输入到安装零件(226)时,橡胶弹性体(222)沿副振幅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并使第2承压液室(302A、302B)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液体通过第2节流孔(308A、308B)在第2承压液室(302A、302B)之间相互流通。此时,由于与输入的副振动同步地、通过第2节流孔(308A、308B)在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副液室(272)之间相互流通的液体产生共振现象,所以,能由伴随该液体的共振现象而产生的压力变化、粘性阻力等,特别有效地吸收沿副振幅方向输入的低频振动。

Description

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作一般工业机械、汽车上的发动机支架等、吸收来自发动机等的振动发生部的振动来防止向车体等振动承受部传递振动的封入液体式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作为车辆的振动发生部的发动机和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体之间配设有作为发动机支架的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吸收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将向车体侧传递的振动衰减吸收。作为这样的防振装置,公知有这样的封入液体式的防振装置:在装置内部设有弹性体、以及承压液室和副液室,而且,这些液室是通过限制通道相互连通。根据该封入液体式的防振装置,在安装的发动机进行工作而产生了振动时,靠弹性体的减振功能、以及在连通一对液室之间的节流孔内流通的液体的粘性阻力等吸收振动,抑制向车体侧传递振动。
作为以往的封入液体式的防振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装置。该专利文献1所述的防振装置,具有筒状零件、配置在该筒状零件内周侧的安装零件、弹性地将该安装零件连接到筒状零件上的弹性体。该防振装置设有:将弹性体作为内壁的一部分的上液室、将隔膜作为隔壁的一部分的下液室;使这些液室相互连通的第1节流孔,并设有:在筒状零件和弹性体之间沿周向配置、分别将弹性体作为内壁的一部分的4个周液室C1、C2、D1、D2;在这4个周液室中使相互相邻的两个(1组)周液室C1、D1连通的第2节流孔;使另1组周液室C2、D2连通的第3节流孔。
上述这种结构的防振装置,除了由第1节流孔相互连通的上液室和下液室之外,在筒状零件和弹性体之间设有4个周液室C1、C2、D1、D2,由于周液室C1、D1由第2节流孔相互连通,并且周液室C2、D2由第3节流孔相互连通,所以,在用作车辆的发动机的防振装置时,在输入了上下方向的振动时,除了能由弹性体的内部摩擦或液体的粘性阻力等衰减吸收该振动之外,由弹性体的内部的摩擦、或在第2和第3节流孔中流通的液体的粘性阻力等,也能有效地衰减吸收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的振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68938号公报(图1)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防振装置,若要使多个周液室的内容积分别足够大,则划分这些周液室间的弹性体的隔壁部分的厚度会变薄,难以使形成在该隔壁部分上的节流孔的流道长足够长。因此,专利文献1的防振装置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使装置尺寸大型化,则难以调整连通周液室的节流孔的流道长、使其与较低频率(例如10Hz以下)的振动(副振动)相对应,在沿车辆的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输入的振动是较低频率时,不能有效地衰减吸收这样的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考虑上述事实,除了能抑制装置尺寸变大、且能有效地衰减吸收沿装置的轴向输入的主振动之外,即使在沿与该主振动大致正交的方向输入的副振动的频率较低的场合,也能有效地衰减吸收该副振动的防振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安装构件,其形成为大致筒状,与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方连接;第2安装构件,其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与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方连接;橡胶制的弹性体,其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弹性地连接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第1承压液室,其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且设在上述第2安装构件的轴向外侧,并且该第1承压液室的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弹性体形成,并填充有液体;副液室,其填充有液体,并且隔壁的一部分由隔膜形成,其内容积随着液压的变化而能扩大或缩小;第1限制通道,其使上述第1承压液室和上述副液室相互连通而能使液体流通;第2承压液室,其配设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并且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弹性体形成,并填充有液体;第2限制通道,使上述第2承压液室和上述副液室相互连通而能使液体流通。
以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防振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技术方案1的防振装置,基本上是,当从振动发生部侧将振动输入到第1和第2安装构件的任意一方,由于该输入的振动使配置在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之间的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由基于该弹性体的内部摩擦等的衰减作用而吸收振动,减少向振动承受部侧传递的振动。此时,输入的振动不管是与装置的轴向大致一致的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还是与该主振幅方向大致正交的副振幅方向的振动,都能由弹性体的衰减作用吸收其中的一部分。
另外,技术方案1的防振装置,由于是在配设在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并配设在第2安装构件的轴向外侧的第1承压液室通过第1限制通道与副液室连通,所以,当从振动发生部侧将沿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第1安装构件或第2安装构件时,弹性体沿主振幅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使第1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所以,液体通过第1限制通道在第1承压液室和副液室之间相互流通。此时,若将第1限制通道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即将液体的流通阻力设定(调整)成与沿主振幅方向输入的振动的频率相对应,则由于通过第1限制通道在第1承压液室和副液室之间、与输入振动同步地在第1承压液室和副液室之间相互流通的液体产生共振现象,所以,能由伴随该液体的共振现象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有效地吸收沿主振幅方向输入的振动。
另外,技术方案1的防振装置,由于配设在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之间的第2承压液室通过第2限制通道与副液室连通,所以,当从振动发生部侧将沿上述副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第1安装构件或第2安装构件时,弹性体沿副振幅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使第2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所以液体通过第2限制通道在第2承压液室和副液室之间相互流通。此时,若将第2限制通道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即将液体的流通阻力设定(调整)成与沿副振幅方向输入的振动的频率相对应,则由于通过第2限制通道在第2承压液室和副液室之间、与输入振动同步地在第2承压液室和副液室之间相互流通的液体产生共振现象,所以,也能由伴随该液体的共振现象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有效地吸收沿副振幅方向输入的振动。
另外,技术方案1的防振装置,虽然第2承压液室配设在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之间,而且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弹性体形成,但对于副液室来说,配设位置不会像第1和第2承压液室那样受限制,能设置在离开弹性体的位置上,所以可以使第2承压液室和副液室的间隔足够大,能使连通该第2承压液室和副液室的第2限制通道的流道长足够长。其结果是,即使在沿副振幅方向输入的振动是较低频率时,也能有效地衰减吸收这样的较低频率的振动。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防振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防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配设有划分出上述第2承压液室和上述副液室、并形成有上述第2限制通道的分隔构件。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防振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防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当由于沿与上述轴向大致一致的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上述第1安装构件或上述第2安装构件而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由沿该主振幅方向的弹性变形使上述第1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防振装置,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防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当由于沿与上述轴向大致正交的副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上述第1安装构件或上述第2安装构件而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由沿该副振幅方向的弹性变形使上述第2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防振装置,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防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2承压液室设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的沿上述副振幅方向的一端侧,并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的沿上述副振幅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空洞部,该空洞部的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弹性体形成,使上述弹性体的抵抗沿上述副振幅方向向一端侧输入的负荷的刚性、和抵抗向另一端侧输入的负荷的刚性大致平衡。
另外,技术方案6的防振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防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当由于沿与上述轴向大致一致的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上述第1安装构件或上述第2安装构件而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则由沿该主振幅方向的弹性变形使上述第1承压液室和上述第2承压液室的内容积分别扩大或缩小。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安装构件,其形成为大致筒状,与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方连接;第2安装构件,其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与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方连接;橡胶制的弹性体,其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弹性地连接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第1承压液室,其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且设在上述第2安装构件的轴向外侧,并且该第1承压液室的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弹性体形成,并填充有液体;副液室,其填充有液体,并且隔壁的一部分由隔膜形成,其内容积随着液压的变化而能扩大或缩小;第1限制通道,其使上述第1承压液室和上述副液室相互连通而能使液体流通;多个第2承压液室,其配设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并且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弹性体形成,并填充有液体;多个第2限制通道,使上述多个第2承压液室分别和上述副液室相互连通而能使液体流通。
以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防振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技术方案7的防振装置,基本上是,当从振动发生部侧将振动输入到第1和第2安装构件的任意一方,则由于该输入的振动使配置在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之间的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由基于该弹性体的内部摩擦等的衰减作用吸收振动,减少向振动承受部侧传递的振动。此时,输入的振动不管是与装置的轴向大致一致的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还是与该主振幅方向大致正交的副振幅方向的振动,都能由弹性体的衰减作用吸收其中的一部分。
另外,技术方案7的防振装置,由于是配设在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并配设在第2安装构件的轴向外侧的第1承压液室通过第1限制通道与副液室连通,所以,当从振动发生部侧将沿上述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第1安装构件或第2安装构件时,弹性体沿主振幅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使第1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所以,液体通过第1限制通道在第1承压液室和副液室之间相互流通。此时,若将第1限制通道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即将液体的流通阻力设定(调整)成与沿主振幅方向输入的振动的频率相对应,则由于通过第1限制通道在第1承压液室和副液室之间、与输入振动同步地在第1承压液室和副液室之间相互流通的液体产生共振现象,所以,能由伴随该液体的共振现象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有效地吸收沿主振幅方向输入的振动。
另外,技术方案7的防振装置,由于配设在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之间的多个第2承压液室通过多个第2限制通道分别与副液室连通,所以,  当从振动发生部侧将沿上述副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第1安装构件或第2安装构件时,弹性体沿副振幅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使多个第2承压液室中的至少1个第2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所以液体通过第2限制通道在其内容积扩大或缩小了的第2承压液室和副液室之间相互流通。此时,若将多个第2限制通道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即将液体的流通阻力设定(调整)成与沿副振幅方向输入的振动的频率相对应的话,则由于通过第2限制通道在第2承压液室和副液室之间、与输入的振动同步地相互流通的液体产生共振现象(液柱共振),所以,也能由伴随该液柱共振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有效地吸收沿副振幅方向输入的振动。
另外,技术方案7的防振装置,虽然多个第2承压液室分别配设在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之间,而且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弹性体形成,但对于副液室来说,配设位置不会像第1和第2承压液室那样受限制,而能设置在离开弹性体的位置上,所以,可以使第2承压液室和副液室的间隔足够大,能使分别连通这些多个第2承压液室和副液室的多个第2限制通道的流道长足够长,所以,即使在既要抑制装置尺寸的扩大、而且沿副振幅方向输入的振动是较低频率时,也能有效地衰减吸收这样的较低频率的振动。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防振装置,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防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配设有划分出上述多个第2承压液室和上述副液室、并形成有上述多个第2限制通道的分隔构件。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的防振装置,在技术方案7或8所述的防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当由于沿与上述轴向大致一致的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上述第1安装构件或上述第2安装构件而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由沿该主振幅方向的弹性变形使上述第1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的防振装置,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防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当由于沿与上述轴向大致正交的副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上述第1安装构件或上述第2安装构件而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由沿该副振幅方向的弹性变形使上述第2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
另外,技术方案11的防振装置,在技术方案8或9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由于沿与上述轴向大致一致的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上述第1安装构件或上述第2安装构件而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则由沿该主振幅方向的弹性变形使上述第1承压液室和上述第2承压液室的内容积分别扩大或缩小。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的防振装置,在技术方案10或11所述的防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设置一对上述第2承压液室,将一上述第2承压液室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的沿上述副振幅方向的一端侧,并将另一上述第2承压液室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的沿上述副振幅方向的另一端侧。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3的防振装置,在技术方案1至12的任意1项所述的防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弹性体上形成将上述第2承压液室与外部空间隔开,并能向使上述第2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的方向进行弹性变形的弹性隔壁部,使上述弹性隔壁部的沿上述副振幅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向上述第2承压液室的室内侧鼓出成凸状的弯曲形状。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防振装置,能抑制装置尺寸变大、且能有效地衰减吸收沿装置的轴向输入的主振动,除此之外,即使在沿与该主振动大致正交的方向输入的副振动的频率较低时,也能有效地衰减吸收该副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防振装置中的第2分隔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A是与图1所示的第2分隔构件的连通孔相反的一侧的侧视图。
图3B是图1所示的第2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图3C是图1所示的第2分隔构件的连通孔侧的侧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装置主体的IV-IV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防振装置中的第2分隔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A是与图5所示的第2分隔构件的连通孔相反的一侧的侧视图。
图7B是图5所示的第2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图7C是图5所示的第2分隔构件的连通孔侧的侧视图。
图8是图5所示的装置主体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防振装置的侧剖视图,表示沿副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防振装置的状态。
图11是表示在沿主振动方向的振动输入到实施例的防振装置和比较例的防振装置的情况下的振动频率与衰减的关系、以及振动频率与动态弹簧常数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在沿副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实施例的防振装置情况下的振动频率与衰减的关系、以及振动频率与动态弹簧常数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10,例如用作汽车上的发动机支架,在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体上支承作为振动发生部的发动机。而且,附图标记S表示装置的轴心,将沿该轴心S的方向作为装置的轴向,将与轴心S正交的方向作为装置的径向,以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防振装置10具有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装置主体12和用于将该装置主体12连接固定到车体侧上的托架14。在托架14上形成有圆筒状的保持架部16,而且,一体地形成有从该保持架部16的下端部向径向延伸的一对脚部18。在这一对脚部18的前端部分别向各自的轴向贯通形成有连接车体用的安装孔19。另外,在保持架部16的下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向内周侧弯曲的台阶部20。
在装置主体12上,在其外周侧设有轴向两端部分别开口的薄壁圆筒状的外筒24,而且,在该外筒24的内周侧同轴地配置有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安装零件26。外筒24的下端部向内周侧弯曲而形成有台阶部28,并且隔着该台阶部28一体地形成有直径比上部侧小的圆筒状的小直径部30。外筒24以该台阶部28与保持架部16的台阶部20抵接的方式嵌插在保持架部16内。此时,由于整个保持架部16或上端部附近被向内周侧翻边固定,从而能以足够的强度将包括外筒24在内的装置主体12固定在托架14内的规定位置。
在此,在将防振装置10连接到车体侧时,通过分别将螺栓(未图示)插入到一对脚部18的安装孔19中,将螺栓前端部拧入到设置在车体侧的螺栓孔中,从而通过托架14将防振装置10连接固定在车体侧。另外,在安装零件26的上表面部分立设有沿轴心S向上方突出的螺柱32,通过该螺柱32能将安装零件26连接固定在车辆的发动机一侧。
在防振装置10上,在外筒24的内周面上硫化粘接有形成为薄膜状的橡胶制的覆盖部34,而且,一体地形成有橡胶制的隔膜36,以封闭小直径部30内的下端部。隔膜36形成为向上方弯曲成凸状的碗状,随着填充在后述的副液室72内的液体的压力变化能沿轴向弹性变形,以扩大或缩小副液室72的内容积。
在防振装置10上,在外筒24的内周侧从下端侧向上端侧依次分别嵌插有间隔构件38、第1分隔构件40、第2分隔构件42以及中间筒44。另外,在防振装置10上,在中间筒44和安装零件26之间设有橡胶制的橡胶弹性体22。该橡胶弹性体22整体形成为厚壁圆筒状,其内周面和外周面分别被硫化粘接在中间筒44的内周面和安装零件26的外周面上。由此,安装零件26和中间筒44由橡胶弹性体22弹性连接。
间隔构件38形成为圆筒状,具有与外筒24的内径相对应的外径,隔着覆盖部34而嵌插在外筒24的内周侧,间隔构件38的下端部与台阶部28抵接。在外筒24内,第1分隔构件40嵌插在间隔构件38的上侧。第1分隔构件40形成为内周侧的壁厚比外周侧的壁厚厚的圆板状,在其外周面下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向外周侧延伸的凸缘状的延伸部50。第1分隔构件40的内周侧为节流孔形成部52,在该节流孔形成部52的上表面部分沿以轴心S为中心的周向在接近一周的范围内形成环状的槽部54。在槽部54的一端部穿设有贯通到节流孔形成部52的下表面的连通孔56。
在节流孔形成部52上,在槽部54的内周侧形成有圆形的凹部58,在该凹部58的底板部上形成有贯通到节流孔形成部52下表面的多个开口部60。在第1分隔构件40上设有固定在节流孔形成部52上表面部分上的圆板状的密封板62,该密封板62通过粘接、用螺钉等固定在节流孔形成部52上,以使从槽部54和收容室70的上表面侧进行封闭。另外,在密封板62上,在与槽部54的另一端部相对的部位上穿设有连通孔64,而且,在面向凹部58的部位形成有多个开口部65。
在此,节流孔形成部52上的连通孔56以及槽部54和密封板62的连通孔64,形成使后述的第1承压液室76和副液室72连通的限制通道、即第1节流孔66。另外,由密封板62密封上表面侧的节流孔形成部52的凹部58被构成为收容橡胶制的可动板68的收容室70。可动板68形成为壁厚一定的圆板状,其壁厚比沿收容室70的轴向的厚度仅短规定长度,而且,外径比收容室70的内径小一些。由此,可动板68能在其壁厚和收容室70的厚度之差的范围内沿轴向移动(振动)。
第1分隔构件40以延伸部50的下表面外周部与间隔构件38的上端部抵接的方式嵌插在外筒24内。由此,在外筒24内的下部侧形成由隔膜36和第1分隔构件40与外部隔开的空间,该空间成为充满乙二醇、硅油等液体的副液室72。
另一方面,在橡胶弹性体22的下表面中央部形成有沿与轴垂直方向的截面为圆形的凹部74,节流孔形成部52从下表面侧插入到该凹部74内。另外,第1分隔构件40的延伸部50压在橡胶弹性体22下表面的凹部74的周缘部上。由此,第1分隔构件40封闭凹部74内的下表面侧,在凹部74内形成与外部隔开的空间。该空间成为充满乙二醇、硅油等液体的第1承压液室76。该第1承压液室76和副液室72通过第1节流孔66相互连通,通过第1节流孔66,液体能在第1承压液室76和副液室72之间相互流通。
在此,公知以车辆上的发动机为振动源而产生的上下方向的振动(主振动)是具有较低频率(例如8~15Hz)的摇摆振动,但若将该摇摆振动更细地分类,则一般情况下,摇摆振动可以分为具有小于10Hz的频率的发动机弹跳振动(以下简称为“弹跳振动”)和具有10Hz~15Hz的频率的纵摇振动。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连通第1承压液室76和副液室72的第1节流孔66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设定(调整)成应对弹跳振动的频率(小于10Hz)。
在外筒24内,第2分隔构件42嵌插在第1分隔构件40的延伸部50的上侧。如图2以及图3A~图3C所示,第2分隔构件42形成为厚壁的圆筒状,其外径为与外筒24的内径相对应的尺寸。嵌插在外筒24内的第2分隔构件42,使其下表面部抵接在延伸部50的上表面侧上,而且,使外周面隔着覆盖部34压在外筒24的内周面上。
在第2分隔构件4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状延伸的外周槽80,如图3A和图3C所示,该外周槽80在第2分隔构件42的外周面上环绕设置接近2周。另外,如图3B和图3C所示,在第2分隔构件42上形成有从外周槽80的一端部向上方贯通的上侧连通孔82、和从外周槽80的另一端部向下方贯通的下侧连通孔84。另外,如图1所示,在第1分隔构件40的延伸部50上,在从外周端向内周侧与下侧连通孔84相对的部位形成有下侧缺口部86,该下侧缺口部86使下侧连通孔84与副液室72连通。
如图1所示,在中间筒44的上部侧形成有大直径的圆筒状的大直径部88,而且,隔着从该大直径部88的下端部向内周侧延伸的台阶部90,一体地形成有直径比大直径部88小的圆筒状的小直径部92。在此,大直径部88具有与外筒24的内径相对应的外径,小直径部92具有与第2分隔构件42的内径相对应的外径。中间筒44使小直径部92的外周面与第2分隔构件42的内周面抵接,而且,使大直径部88的外周面隔着覆盖部34而压接在外筒24的内周面上端部上。另外,中间筒44使台阶部90与第2分隔构件42的上表面部抵接。由此,第2分隔构件42在台阶部90和第1分隔构件40的延伸部50之间向轴向的移动被约束。另外,在台阶部90上在从外周侧向内周侧与第2分隔构件42的上侧连通孔82相对的部位上形成有上侧缺口部94。
在中间筒44内,在大直径部88的内周侧部分上的、在沿径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上,分别形成有从外周面向内周面为凹状的第1空洞部96和第2空洞部98。这些空洞部96、98沿轴向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半圆状。另外,如图4所示,空洞部96、98沿径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变宽的大致扇形,在橡胶弹性体22上,在第1空洞部96和第2空洞部98之间形成有隔壁部100,该隔壁部100具有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变宽的大致为扇形的截面。另外,如图1所示,在中间筒44的大直径部88上,形成有分别朝向第1空洞部96和第2空洞部98、向周向细长的大致长方形的第1开口部110和第2开口部112。
第1空洞部96和第2空洞部98的各外周侧隔着覆盖部34被外筒24的内周面封闭。由此,在第1空洞部96和第2空洞部98内形成与外部隔开的空间,第1空洞部96内的空间成为充满乙二醇、硅油等液体的第2承压液室102。另外,第2空洞部98内的空间成为通过在橡胶弹性体22上穿设的气孔106与装置外部连通的空气室104。
在此,第2分隔构件42的外周槽80的外周侧隔着覆盖部34被外筒24的内周面封闭。该外周侧被封闭了的外周槽80,与中间筒44的上侧缺口部94、第2分隔构件42的连通孔82、84以及第1分隔构件40的下侧缺口部86一起,构成使副液室72和第2承压液室102相互连通的第2节流孔108。该第2节流孔108使液体能在第2承压液室102和副液室72之间相互流通。
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连通第2承压液室102和副液室72的第2节流孔108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针对沿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被设定(调整)成与纵摇振动的频率(10Hz~15Hz)相对应,同时,针对沿副振幅方向的振动,被设定(调整)成与从5Hz~20Hz的频率范围中选择的特定频率相对应。
如图1所示,在橡胶弹性体22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将第2承压液室102与装置外部的空间隔开的隔壁部114。该隔壁部114的内周侧的端部硫化粘接在安装零件26的外周面上,而且,外周侧的端部硫化粘接在中间筒44的内周面上。隔壁部114的沿其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向装置外部的空间鼓出成凸状的弯曲形状。
另外,在防振装置10,若橡胶弹性体22向径向上的、隔着安装零件26排列第2承压液室102和空气室104的方向(第2容积扩大或缩小方向)弹性变形,则第2承压液室102和空气室104的内容积分别扩大或缩小。在此,为了使橡胶弹性体22抵抗沿第2容积扩大或缩小的方向而向第2承压液室102一侧输入的输入载荷的刚性、和抵抗向空气室104一侧输入的输入载荷的刚性大致相等,可以调整第2承压液室102和空气室104的隔壁部分的壁厚等。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可以调整安装方向,使其在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下,上述第2容积扩大或缩小的方向实际上与后述的副振幅方向一致。
在防振装置10,若间隔构件38、第1分隔构件40、第2分隔构件42以及由橡胶弹性体22连接的安装零件26和中间筒44嵌插在外筒24内的规定位置,则通过向内周侧使整个外筒24翻边,从而能相对于外筒24固定间隔构件38、第1分隔构件40、第2分隔构件42以及中间筒44。由此完成装置主体12的组装,该装置主体12如以上所述嵌插在托架14的保持架部16内,被翻边固定。
以下对上述那种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防振装置10,当与安装零件26连接的发动机进行工作时,则来自发动机的振动通过安装零件26传递到橡胶弹性体22。此时,橡胶弹性体22起到吸振主体的作用,借助随着橡胶弹性体22的变形而产生的内部摩擦等的衰减作用,吸收输入的振动。
此时,从发动机输入到防振装置10的主要的振动可以例举出有由于发动机内的活塞在汽缸内往复移动而产生的振动(主振动)和由于发动机内的曲轴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振动(副振动)。在发动机是串联型发动机时,上述主振动的振幅方向(主振幅方向)大致与车辆的上下方向一致,另外,上述副振动的振幅方向(副振幅方向)大致与和主振动的振幅方向正交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发动机横置时)或左右方向(发动机纵置时)一致。无论输入的振动是沿主振幅方向的主振动,还是沿副振动方向的副振动,橡胶弹性体22都能利用其内部摩擦等的衰减作用而将这些振动吸收。
另外,在防振装置10,第1承压液室76在外筒24的内周侧,配置在安装零件26的轴向下侧,而且,该第1承压液室76通过第1节流孔66与副液室72连通,从而当沿主振幅方向的主振动从发动机侧输入到安装零件26时,则由于橡胶弹性体22沿主振幅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使第1承压液室76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所以,液体通过第1节流孔66在第1承压液室76和副液室72之间相互流通。
此时,由于第1节流孔66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设定成与弹跳振动的频率相对应,所以,在输入的主振动是弹跳振动时,由于与输入的振动同步地通过第1节流孔66在第1承压液室76和副液室72之间相互流通的液体产生共振现象(液柱共振),所以,由伴随该液柱共振而产生的液体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能特别有效地吸收沿主振幅方向输入的弹跳振动。
另外,防振装置10,当输入的主振动的频率比摇摆振动的频率高、其振幅小时,例如,在输入的振动是怠速振动(例如20~30Hz),其振幅是0.1mm~0.2mm左右时,调整成与摇摆振动相对应的第1节流孔66为堵塞状态,在第1节流孔66中,液体难以流动,但由于可动板68在收容室70内与输入的振动同步地沿轴向振动,所以,液体通过收容室70的内壁面与可动板68之间的间隙以及开口部60、65,在第1承压液室76和副液室72之间流通,因此,能抑制动态弹簧常数随着第1承压液室76内的液体压力的上升而上升,在输入了这样的高频振动时,也能将橡胶弹性体22的动态弹簧常数保持较低,通过该橡胶弹性体22的弹性变形等也能有效地吸收高频振动。
另外,防振装置10,由于第2承压液室102配设在外筒24和安装零件26之间,而且第2承压液室102通过第2节流孔108与副液室72连通,所以,当沿副振幅方向的副振动从发动机侧输入到安装零件26时,橡胶弹性体22沿副振幅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使第2承压液室102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因此,液体通过第2节流孔108在第2承压液室102和副液室72之间相互流通。
在此,由于第2节流孔108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设定成相对沿副振幅方向的振动,与从5Hz~20Hz中选择的特定频率相对应,因此,在输入的副振动具有特定频率时,由于通过第2节流孔108而在第2承压液室102和副液室72之间相互流通的液体产生共振现象,所以,由伴随该液体的共振现象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等,能特别有效地吸收沿副振幅方向输入的特定频率的振动。
另外,在防振装置10,虽然第2承压液室102配设在外筒24和安装零件26之间,但在输入了沿主振动方向的振动时,若橡胶弹性体22发生弹性变形,则随着该橡胶弹性体22的弹性变形,第2承压液室102发生变形,该第2承压液室102的内容积增加或减小。此时,虽然第2承压液室102产生的内容积的变化量比第1承压液室76的内容积的变化量小很多,但第2承压液室102的内容积可靠地产生与橡胶弹性体22的变形量相对应的变化。
因此,在防振装置10,即使在沿主振幅方向的主振动从发动机侧输入到安装零件26时,橡胶弹性体22也能沿主振幅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第2承压液室102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因此,产生液体通过第2节流孔108在第2承压液室102和副液室72之间相互流通的现象。
此时,由于第2节流孔108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设定成相对沿主振幅方向的振动与纵摇振动的频率相对应,所以,在输入的副振动具有纵摇振动的频率时,由于通过第2节流孔108在第2承压液室102和副液室72之间相互流通的液体产生共振现象,所以,由伴随该液体的共振现象而产生的压力变化、粘性阻力等,能特别有效地吸收沿主振幅方向输入的纵摇振动。
另外,在防振装置10,由于在外筒24的内周侧划分出第2承压液室102和副液室72,而且配设形成有第2节流孔108的第2分隔构件42,所以能使第2承压液室102和副液室72的间隔足够大,能使为连通该第2承压液室102和副液室72而设置在第2分隔构件42上的第2节流孔108的流道长足够长,所以,与以往的那样、设置多个分别以橡胶弹性体作为内壁的一部分的液室、在橡胶弹性体上形成连通这些液室的节流孔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很容易地调整成使第2节流孔108的流道长与10Hz以下的较低频率相对应,所以,即使在沿副振幅方向输入的副振动具有较低频率时,也能使其与这样的较低频率的副振动相对应,只要调整第2节流孔108的流道长,就能有效地衰减吸收较低频率的副振动。
另外,防振装置10,由于为了使橡胶弹性体22上的、抵抗沿副振幅方向而向第2承压液室102一侧输入的输入载荷和抵抗向空气室104一侧输入的输入载荷的刚性大致相等,通过调整第2承压液室102和空气室104的隔壁部分的壁厚等,在输入副振动时,能使安装零件26沿副振幅方向向第2承压液室102一侧的相对变位量与向空气室104一侧的相对变位量大致相等,所以能防止发生副振动的发动机的变位在第2承压液室102一侧和空气室104一侧的任意一方变得过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虽然是通过托架14将外筒24连接到车体侧,而且将安装零件26连接到发动机侧,但这也可以相反,可以将外筒24连接到发动机侧,将安装零件26连接到车体侧。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进行说明。
图5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210,例如用作汽车上的发动机支架,在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体上支承成为振动发生部的发动机。而且,附图标记S表示装置的轴心,将沿该轴心S的方向作为装置的轴向,将与轴心S正交的方向作为装置的径向,以下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防振装置210具有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装置主体212和用于将该装置主体212连接固定在车体侧上的托架214。在托架214上形成有圆筒状的保持架部216,并一体地形成有从该保持架部216的下端部向径向延伸的一对脚部218。在这一对脚部218的前端部分别向各自的轴向贯通形成有分别连接车体用的安装孔219。另外,在保持架部216的下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向内周侧弯曲的台阶部220。
在装置主体212的外周侧设有轴向两端部分别开口的薄壁圆筒状的外筒224,而且,在该外筒224的内周侧同轴地配置有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安装零件226。外筒224的下端部向内周侧弯曲而形成有台阶部228,而且,通过该台阶部228一体地形成有直径比上部侧小的为圆筒状的小直径部230。外筒224以使该台阶部228与保持架部216的台阶部220抵接的方式嵌插在保持架部216内。此时,由于整个保持架部216或上端部附近被向内周侧翻边,能以足够的强度将包含外筒224在内的装置主体212固定在托架214内的规定位置上。
在此,在将防振装置210连接到车体侧时,通过将各螺栓(未图示)插入到一对脚部218的安装孔219中、将螺栓的前端部拧入到设置在车体侧的螺栓孔中,从而通过托架214将防振装置210连接固定在车体侧。另外,在安装零件226的上表面部分立设有沿轴心S向上方突出的螺柱232,通过该螺柱232能将安装零件226连接固定在车辆的发动机一侧。
在防振装置210上,在外筒224的内周面上硫化粘接有形成为薄膜状的橡胶制的覆盖部234,而且,一体地形成有橡胶制的隔膜236,以封闭小直径部230内的下端部。隔膜236形成为向上方弯曲成凸状的碗状,随着填充在后述的副液室272内的液体的压力变化能沿轴向发生弹性变形,以扩大或缩小副液室272的内容积。
在防振装置210上、在外筒224的内周侧从下端侧向上端侧依次分别嵌插间隔构件238、第1分隔构件240、第2分隔构件242以及中间筒244。另外,在防振装置210上、在中间筒244和安装零件226之间设有橡胶制的橡胶弹性体222。该橡胶弹性体222整体形成为厚壁圆筒状,其内周面和外周面分别被硫化粘接在中间筒244的内周面和安装零件226的外周面上。由此,安装零件226和中间筒244由橡胶弹性体222弹性连接。
间隔构件238形成为圆筒状,具有与外筒224的内径相对应的外径,隔着覆盖部234嵌插在外筒224的内周侧,间隔构件238的下端部抵接到台阶部228。在外筒224内,第1分隔构件240嵌插在间隔构件238的上侧。第1分隔构件240形成为内周侧的壁厚比外周侧的壁厚厚的圆板状,在其外周面下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向外周侧延伸的凸缘状的延伸部250。第1分隔构件240的内周侧为节流孔形成部252,在该节流孔形成部252的上表面部分沿以轴心S为中心的周向在接近一周的范围形成环状的槽部254。在槽部254的一端部穿设有贯通到节流孔形成部252下表面的连通孔256。
在节流孔形成部252上,在槽部254的内周侧形成有圆形的凹部258,在该凹部258的底板部上形成有贯通到节流孔形成部252下表面的多个开口部260。在第1分隔构件240上设有固定在节流孔形成部252上表面部分上的圆板状的密封板262,该密封板262通过粘接、螺钉等固定在节流孔形成部252上,以使从槽部254和收容室270的上表面侧进行封闭。另外,在密封板262上,在与槽部254的另一端部相对的部位上穿设有连通孔264,而且,在面向凹部258的部位形成有多个开口部265。
在此,节流孔形成部52上的连通孔256、以及槽部254和密封板262的连通孔264,形成使后述的第1承压液室276和副液室272连通的限制通道、即第1节流孔266。另外,由密封板262密封上表面侧的节流孔形成部252的凹部258成为收容橡胶制的可动板268的收容室270。可动板268形成为壁厚一定的圆板状,其壁厚比沿收容室270的轴向厚度仅短规定的长度,而且,其外径比收容室270的内径小一点。由此,可动板268能在其壁厚和收容室270的厚度之差的范围内沿轴向移动(振动)。
第1分隔构件240以延伸部250的下表面外周部抵在间隔构件238的上端部上的方式嵌插在外筒224内。由此,在外筒224内的下部侧形成由隔膜236和第1分隔构件240与外部隔开的空间,该空间成为充满乙二醇、硅油等液体的副液室272。
另一方面,在橡胶弹性体222的下表面中央部形成有沿与轴垂直方向的截面为圆形的大致圆锥台状的凹部274,节流孔形成部252从下表面侧插入在该凹部274内。另外,第1分隔构件240的延伸部250压在橡胶弹性体222下表面的凹部258的周缘部上。由此,第1分隔构件240封闭凹部274内的下表面侧,在凹部274内形成与外部隔开的空间。该空间成为充满乙二醇、硅油等液体的第1承压液室276。该第1承压液室276和副液室272通过第1节流孔266而相互连通,通过第1节流孔266,液体能在第1承压液室276和副液室272之间相互流通。
在此,公知以车辆上的发动机为振动源而产生的上下方向的振动(主振动)是具有较低频率(例如8~15Hz)的摇摆振动,但若将该摇摆振动更细地分类,则一般情况下,摇摆振动可以分为具有小于10Hz的频率的发动机弹跳振动(以下简称为“弹跳振动”)、和具有10Hz~15Hz的频率的纵摇振动。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中,连通第1承压液室276和副液室272的第1节流孔266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被设定(调整)成与弹跳振动的频率(小于10Hz)相对应。
在外筒24内,第2分隔构件242嵌插在第1分隔构件240的延伸部250的上侧。如图6所示,第2分隔构件242形成为厚壁的圆筒状,其外径为与外筒224的内径相对应的尺寸。嵌插在外筒224内的第2分隔构件242,使其下表面部抵接在延伸部250的上表面侧上,并使外周面隔着覆盖部234压在外筒224的内周面上。
如图7A~图7C所示,在第2分隔构件242上,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在接近1周范围内以螺旋状延伸的第1外周槽280,在沿周向与该第1外周槽280不同的部位上,形成有在接近1周范围内以螺旋状延伸的第2外周槽281。另外,在第2分隔构件242上形成有从第1外周槽280的一端部向上方贯通的上侧连通孔282和从第1外周槽280的另一端部向下方贯通的下侧连通孔284,而且形成有从第2外周槽281的一端部向上方贯通的上侧连通孔283和从第2外周槽281的另一端部向下方贯通的下侧连通孔285。在第1分隔构件240的延伸部250上,在从外周端向内周侧与下侧连通孔284相对的部位形成有下侧缺口部286,而且,在与该下侧缺口部286大致相差180°相位的部位、在从外周端向内周侧与下侧连通孔285相对的部位,形成有下侧缺口部287。这些下侧缺口部286、287分别使下侧连通孔284和下侧连通孔285与副液室272连通。
如图5所示,在中间筒244的上部侧形成有大直径的圆筒状的大直径部288,而且,隔着从该大直径部288的下端部向内周侧延伸的台阶部290一体地形成有直径比大直径部288小的圆筒状的小直径部292。在此,大直径部288具有与外筒224的内径相对应的外径,小直径部292具有与第2分隔构件242的内径相对应的外径。中间筒244使小直径部292的外周面与第2分隔构件242的内周面抵接,并使大直径部288的外周面隔着覆盖部234压在外筒224的内周面上端部上。另外,中间筒244,使台阶部290抵接在第2分隔构件242的上表面部上。由此,第2分隔构件242在台阶部290和第1分隔构件240的延伸部250之间向轴向的移动被约束。另外,在台阶部290上在从外周侧向内周侧分别与第2分隔构件242的上侧连通孔282以及上侧连通孔283相对的部位上形成有上侧缺口部294以及上侧缺口部295。
在中间筒244内,在大直径部288的内周侧部分上的、沿径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上分别形成有从外周面向内周侧为凹状的第1空洞部296和第2空洞部298。这些空洞部296、298沿轴向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半圆状。另外,如图8所示,空洞部296、298沿径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变宽的大致扇形,在橡胶弹性体222上,在第1空洞部296和第2空洞部298之间形成有隔壁部300,该隔壁部300具有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变宽的大致为扇形的截面。另外,如图5所示,在中间筒244的大直径部288上,形成有分别朝向第1空洞部296和第2空洞部298、周向细长的大致为长方形的第1开口部310和第2开口部312。
第1空洞部296和第2空洞部298各自的外周侧隔着覆盖部234由外筒224的内周面封闭。由此,在第1空洞部296和第2空洞部298内形成与外部隔开的空间,第1空洞部296内的空间成为充满乙二醇、硅油等液体的第2承压液室302A。另外,第2空洞部298内的空间也成为充满乙二醇、硅油等液体的第2承压液室302B。
在此,第2分隔构件242的外周槽280的外周侧隔着覆盖部234由外筒224的内周面封闭。该外周侧被封闭了的外周槽280,与中间筒244的上侧缺口部294、连通孔282、284以及第1分隔构件240的下侧缺口部286一起,构成使副液室272和第2承压液室302A相互连通的第2节流孔308A。该第2节流孔308A使液体能在第2承压液室302A和副液室272之间相互流通。
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中,连通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副液室272的第2节流孔308A、308B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针对沿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被设定(调整)成与纵摇振动的频率(10Hz~15Hz)相对应,同时,针对沿副振幅方向的振动而被设定(调整)成与从5Hz~20Hz的频率范围中选择的特定的频率相对应。
如图5所示,在橡胶弹性体222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将一第2承压液室302A与装置外部的空间隔开的隔壁部314A,而且一体地形成有将另一第2承压液室302B与装置外部的空间隔开的隔壁部314B。这些隔壁部314A、314B的各内周侧的端部被硫化粘接在安装零件226的外周面上,并且其外周侧的端部被硫化粘接在中间筒244的内周面上。隔壁部314A、314B沿其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向装置外部的空间鼓出成凸状的弯曲形状。
另外,第2分隔构件242的外周槽281的外周侧隔着覆盖部234由外筒224的内周面封闭。该外周侧被封闭了的外周槽281,与中间筒244的上侧缺口部295、连通孔283、285以及第1分隔构件240的下侧缺口部287一起,构成使副液室272和第2承压液室302B相互连通的第2节流孔308B。该第2节流孔308B使液体能在第2承压液室302B和副液室272之间相互流通。另外,第2节流孔308B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被调整成和与第1承压液室302A相等的频率的振动相对应。
在防振装置210,若橡胶弹性体222向径向上的、隔着安装零件226排列第2承压液室302A和第2承压液室302B的方向(第2容积扩大或缩小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则第2承压液室302A和第2承压液室302B的内容积分别扩大或缩小。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可以调整安装方向,使其在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下,上述第2容积扩大或缩小的方向实际上与后述的副振幅方向一致。
在防振装置210中,当由间隔构件238、第1分隔构件240、第2分隔构件242以及由橡胶弹性体222连接的安装零件226和中间筒244嵌插在外筒224内的规定位置时,则通过向内周侧使整个外筒224翻边,能相对于外筒224固定间隔构件238、第1分隔构件240、第2分隔构件242以及中间筒244。由此完成装置本休212的组装,该装置主体212如以上所述嵌插在托架214的保持架部216内,并被翻边固定。
以下对上述那种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防振装置210中,当与安装零件226连接的发动机进行工作时,则来自发动机的振动通过安装零件226传递到橡胶弹性体222。此时,橡胶弹性体222起到吸振主体的作用,借助伴随着橡胶弹性体222的变形而产生的内部摩擦等的衰减作用,吸收输入的振动。
此时,从发动机输入的主要振动可以例举出有由于发动机内的活塞在汽缸内往复移动而产生的振动(主振动)和由于发动机内的曲轴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振动(副振动)。在发动机是串联型发动机时,上述主振动的振幅方向(主振幅方向)大致与车辆的上下方向一致,另外,上述副振动的振幅方向(副振幅方向)大致与和主振动的振幅方向正交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发动机横置)或左右方向(发动机纵置)一致。在此,无论输入的振动是沿主振幅方向的主振动,还是沿副振动方向的副振动,橡胶弹性体222都能利用其内部摩擦等的衰减作用而将其吸收。
另外,在防振装置210中,第1承压液室276在外筒224的内周侧,配置在安装零件226的轴向下侧,而且,由于该第1承压液室276通过第1节流孔266与副液室272连通,所以,若沿主振幅方向的主振动从发动机侧输入到安装零件226,则由于橡胶弹性体222沿主振幅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并使第1承压液室276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所以,液体通过第1节流孔266在第1承压液室276和副液室272之间相互流通。此时,由于第1节流孔266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设定(调整)成与弹跳振动相对应,所以,在输入的主振动是弹跳振动时,由于与输入的振动同步地通过第1节流孔266在第1承压液室276和副液室272之间相互流通的液体产生共振现象(液柱共振),所以,由伴随该液柱共振而产生的液体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能特别有效地吸收沿主振幅方向输入的弹跳振动。
另外,防振装置210中,当输入的主振动的频率比摇摆振动的频率高、其振幅小时,例如,在输入的振动是怠速振动(例如20~30Hz),其振幅是0.1mm~0.2mm左右时,调整成与摇摆振动相对应的第1节流孔266为堵塞状态,在第1节流孔266中,液体难以流动,但由于可动板268在收容室270内与输入的振动同步地沿轴向振动,所以,液体通过收容室270的内壁面与可动板268之间的间隙以及开口部260、265,在第1承压液室76和副液室72之间流通,因此,能抑制动态弹簧常数随着第1承压液室276内的液体压力的上升而上升,在输入了这样的高频振动时,也能使橡胶弹性体222的动态弹簧常数保持较低,通过橡胶弹性体222的弹性变形等也能有效地吸收高频振动。
另外,在防振装置210中,由于两个第2承压液室302A、302B配设在外筒224和安装零件226之间,而且第2承压液室302A、302B通过两个第2节流孔308A、308B分别与副液室272连通,所以,当沿副振幅方向的副振动从发动机侧输入到外筒224或安装零件226时,橡胶弹性体222沿副振幅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并使两个第2承压液室302A、302B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因此,液体通过两个第2节流孔308A、308B在这些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副液室272之间相互流通。
在此,由于针对沿副振幅方向的振动,第2节流孔308A、308B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被设定成与从5Hz~20Hz中选择的特定的频率相对应,因此,在输入的副振动具有特定频率时,由于通过第2节流孔308A、308B而在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副液室272之间相互流通的液体产生共振现象,所以,由伴随该液体的共振现象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等,能特别有效地吸收沿副振幅方向输入的特定频率的振动。
另外,在防振装置210中,虽然第2承压液室302A、302B配设在外筒224和安装零件226之间,但在输入了沿主振动方向的振动时,若橡胶弹性体222发生弹性变形,则随着该橡胶弹性体222的弹性变形,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分别发生变形,该第2承压液室302A、302B的内容积增加或减小。此时,虽然第2承压液室302A、302B产生的内容积的变化量比第1承压液室276的内容积的变化量小很多,但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可靠地产生与橡胶弹性体222的变形量相对应的内容积变化。
因此,防振装置210,即使在沿主振幅方向的主振动从发动机侧输入到安装零件226时,橡胶弹性体222也能沿主振幅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且第2承压液室302A、302B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因此,产生液体通过第2节流孔308A、308B在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副液室272之间相互流通的现象。
此时,由于针对沿主振幅方向的振动,第2节流孔308A、308B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被设定成与纵摇振动的频率相对应,所以,在输入的副振动具有纵摇振动的频率时,由于通过第2节流孔308A、308B在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副液室272之间相互流通的液体产生共振现象,所以,由伴随该液体的共振现象而产生的压力变化、粘性阻力等,能特别有效地吸收沿主振幅方向输入的纵摇振动。
另外,防振装置210,由于两个第2承压液室302A、302B隔着安装零件226而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副振幅方向)直线排列,所以,与在外筒24和安装零件26之间仅配设1个第2承压液室102的第1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参照图1)相比,由于能使对沿副振幅方向输入的振动的、由液柱共振获得的衰减力大约增加2倍左右,所以,能有效地衰减吸收沿该副振幅方向输入的振动。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虽然第2节流孔308A、308B这两个孔都调整成与共同的振动频率域(例如6Hz~10Hz)相对应,但也可以使第2节流孔308A、308B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为相互不同的尺寸,以使第2节流孔308A对应的振动频率域和第2节流孔308B对应的振动频率域各不相同。
另外,防振装置210,虽然两个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安装零件226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任意一个方向直线排列,但也可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直线排列一第2承压液室302A和第1安装零件226,并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直线排列另一第2承压液室302B和第1安装零件226。由此,从车辆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任意一个方向输入的振动,也能由液柱共振有效地衰减吸收。此时,在外筒224和安装零件226之间配设4个第2承压液室,若将其中的两个第2承压液室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直线排列,并将剩下的两个第2承压液室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直线排列,则由于也能增大相对于从车辆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任意一个方向输入的振动的衰减力,所以,能特别有产地衰减吸收这些振动。
另外,防振装置210,由于在外筒224的内周侧划分出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副液室272,并配设形成有第2节流孔308A、308B的第2分隔构件242,所以能使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副液室272的间隔足够大,能使为了连通该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副液室272而设在第2分隔构件242上的两个第2节流孔308A、308B的流道长足够长,所以,与以往的那样、设置将橡胶弹性体作为各内壁的一部分的多个液室、在橡胶弹性体上形成连通这些液室的节流孔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很容易地调整成使第2节流孔308A、308B的流道长与包含10Hz以下的较低频率的频域(例如6Hz~20Hz以下)的振动相对应,所以,即使在沿副振幅方向输入的副振动是较低频率时,只要调整第2节流孔308A、308B的流道长、使其与这样的较低频率的副振动相对应的话,就能有效地衰减吸收较低频率的副振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中,虽然是通过托架214将外筒224连接到车体侧,并将安装零件226连接到发动机侧,但这也可以相反,可以将外筒224连接到发动机侧,将安装零件226连接到车体侧。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进行说明。
图9和图10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320中,对结构和作用与第2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参照图5)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且省略其说明。
如图9所示,与第2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同样,在防振装置210上、在中间筒244和安装零件226之间设有橡胶弹性体322,在该橡胶弹性体322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将一第2承压液室302A与装置外部隔开的隔壁部322A,并一体地形成有将另一第2承压液室302B与装置外部的空间隔开的隔壁部322B。这些隔壁部322A、322B各自的内周侧的端部被硫化粘接在安装零件226的外周面上,而且,其外周侧的端部被硫化粘接在中间筒244的内周面上。另外,隔壁部322A、322B的沿其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向第2承压液室302A、302B的室内侧鼓出成凸状的弯曲形状,与第2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的隔壁部314A、314B的弯曲方向相反。
以下对上述那种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320的动作和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320中,由于橡胶弹性体322上的隔壁部322A、322B的径向截面形状分别为向第2承压液室302A、302B的室内侧鼓出成凸状的弯曲形状,所以,在输入了沿前后方或左右方向的副振动时,与第2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相比,由于能使通过第2节流孔308A、308B在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副液室272之间流通的液体的流量增加,所以能使对副振动的衰减效果比防振装置210更好。
参照图10对上述橡胶弹性体322上的隔壁部322A、322B的形状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图10中,用实线表示在向防振装置320输入副振动时,安装零件226沿副振幅方向向一端侧(在图10中为左端侧)移动了的状态,用双点划线(假想线)表示安装零件226沿副振幅方向处于大致中立的位置的状态。
如图10所示,防振装置320,随着副振动的输入,安装零件226沿副振动方向向一端侧移动,而且配置在一端侧的第2承压液室302A沿副振幅方向被压缩,并且配置在另一端侧的第2承压液室302B扩大。此时,在防振装置320中,一端侧的隔壁部322A发生弹性变形,以增加进入第2承压液室302A内的进入量(弯曲量),同时,另一端侧的隔壁部322B发生弹性变形,以减少进入第2承压液室302B内的进入量(弯曲量)。由此,与图5所示的防振装置210相比,防振装置320在输入副振动时,能有效地促进沿副振幅方向被压缩变形的一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内容积的减少,且有效地促进沿副振幅方向扩大变形的另一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内容积的增加。
此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320,基本上与第2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同样,由橡胶弹性体322的衰减作用、通过第1节流孔266在第1承压液室276和副液室272之间流通的液体所产生的液柱共振的作用、通过第2节流孔308A、308B在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副液室272之间流通的液体所产生的液柱共振的作用等,能分别吸收沿上下方向的振动(主振动)以及沿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振动(副振动)。
再有,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320,在输入了副振动时,与第2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相比,由于能增加通过第2节流孔308A、308B在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副液室272之间流通的液体的流通量,所以,在副振动具有从5Hz~20Hz的频率范围中选择的特定频率、随着该副振动的输入而在第2节流孔308A、308B内流通的液体产生液柱共振的情况下,能增大由该液柱共振获得的对副振动的衰减效果。
而且,在将第1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的隔壁部114置换成具有向第2承压液室102内鼓出成凸状的弯曲形状的隔壁部时,在输入了副振动时,也能由该置换了隔壁部的防振装置增加通过第2节流孔108在第2承压液室102和副液室72之间流通的液体的流通量,所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210相比,可获得能增大对具有特定频率的副振动的衰减效果。
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防振装置的作用和效果,分别制造具有与图9和图10所示的防振装置320基本相同结构的防振装置(实施例)、和从本发明的防振装置320中省略了第2承压液室302A、302B和第2节流孔308A、308B的以往结构的防振装置(比较例),使用这些实施例的防振装置和比较例的防振装置,进行输入振动试验,以下对其结果进行说明。
图11分别表示对实施例的防振装置和比较例的防振装置输入了作为主振幅方向设定的沿上下方向具有±1mm的振幅的振动(主振动)时的振动频率Fr和衰减C的关系、以及振动频率Fr和动态弹簧常数Kd的关系。
另外,图12分别表示对实施例的防振装置和比较例的防振装置输入了作为副振幅方向设定的沿前后方向具有±1mm的振幅的振动(副振动)时的振动频率Fr和衰减C的关系、以及振动频率Fr和动态弹簧常数Kd的关系。
首先,对由实施例的防振装置和比较例的防振装置获得的、对沿上下方向的振动的衰减进行说明。如图11所表明的那样,由实施例的防振装置获得的衰减CVR1,在5Hz~20Hz这样较宽的频率范围内,比由比较例的防振装置获得的衰减CVR2大。
而且,衰减CVR2仅在8Hz附近出现由液柱共振的作用获得的峰值(极大),与此相对,衰减CVR1在8Hz附近和15Hz附近这两个频率分别出现由液柱共振的作用获得的峰值。
在此,可以认为,8Hz附近的衰减CVR1的峰值是由连通第1承压液室和副液室的第1节流孔内的液柱共振获得的,15Hz附近的衰减CVR1的峰值是由分别连通两个第2承压液室和副液室的两个第2节流孔内的液柱共振获得的。另外,在实施例的防振装置,由于在5Hz~20Hz的频率范围内,经常产生液体通过两个第2节流孔在第2承压液室和副液室之间流通的现象,所以可以认为衰减CVR1比衰减CVR2大。
以下对由实施例的防振装置和比较例的防振装置获得的、对于沿上下方向的振动的动态弹簧常数进行说明。如图11表明的那样,由实施例的防振装置获得衰减KVR1,与比较例的防振装置的动态弹簧常数KVR2相比,在超过15Hz的频域,随着频率的增加,出现KVR1比KVR2渐渐变大的倾向。这可以认为是由于在实施例的防振装置,在超过15Hz的频域,随着频率的增加,第2节流孔产生了堵塞,通过第2节流孔的液体的流通阻力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大的缘故。
另一方面,如图12所表明的那样,由实施例的防振装置获得的衰减CFR,在12Hz附近出现陡峭的峰值,可以理解为在沿前后方向输入的振动的频率在12Hz附近时,在第2节流孔流通的液体产生液柱共振现象,能由该液柱共振特别有效地吸收具有12Hz附近的频率的前后方向的振动。当然,通过适当地调整橡胶弹性体的沿前后方向的刚性、第2节流孔的流道长和横截面积,能将该共振频率调整为所希望的频率。

Claims (13)

1.一种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安装构件,其形成为大致筒状,与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方连接;
第2安装构件,其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与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方连接;
橡胶制的弹性体,其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弹性地连接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
第1承压液室,其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且设在上述第2安装构件的轴向外侧,并且该第1承压液室的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弹性体形成,并填充有液体;
副液室,其填充有液体,并且隔壁的一部分由隔膜形成,其内容积随着液压的变化而能扩大或缩小;
第1限制通道,其使上述第1承压液室和上述副液室相互连通而能使液体流通;
第2承压液室,其配设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并且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弹性体形成,并填充有液体;
第2限制通道,使上述第2承压液室和上述副液室相互连通而能使液体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配设有划分出上述第2承压液室和上述副液室、并形成有上述第2限制通道的分隔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由于沿与上述轴向大致一致的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上述第1安装构件或上述第2安装构件而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由沿该主振幅方向的弹性变形使上述第1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由于沿与上述轴向大致正交的副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上述第1安装构件或上述第2安装构件而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由沿该副振幅方向的弹性变形使上述第2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第2承压液室设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的沿上述副振幅方向的一端侧,并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的沿上述副振幅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空洞部,该空洞部的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弹性体形成,
使上述弹性体的抵抗沿上述副振幅方向向一端侧输入的负荷的刚性、和抵抗向另一端侧输入的负荷的刚性大致平衡。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由于沿与上述轴向大致一致的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上述第1安装构件或上述第2安装构件而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则由沿该主振幅方向的弹性变形使上述第1承压液室和上述第2承压液室的内容积分别扩大或缩小。
7.一种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安装构件,其形成为大致筒状,与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一方连接;
第2安装构件,其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与振动发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方连接;
橡胶制的弹性体,其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弹性地连接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
第1承压液室,其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且设在上述第2安装构件的轴向外侧,并且该第1承压液室的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弹性体形成,并填充有液体;
副液室,其填充有液体,并且隔壁的一部分由隔膜形成,其内容积随着液压的变化而能扩大或缩小;
第1限制通道,其使上述第1承压液室和上述副液室相互连通而能使液体流通;
多个第2承压液室,其配设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并且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上述弹性体形成,并填充有液体;
多个第2限制通道,使上述多个第2承压液室分别和上述副液室相互连通而能使液体在多个第2承压液室与上述副液室之间流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的内周侧配设有划分出上述多个第2承压液室和上述副液室、并形成有上述多个第2限制通道的分隔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由于沿与上述轴向大致一致的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上述第1安装构件或上述第2安装构件而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由沿该主振幅方向的弹性变形使上述第1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由于沿与上述轴向大致正交的副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上述第1安装构件或上述第2安装构件而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由沿该副振幅方向的弹性变形使上述第2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由于沿与上述轴向大致一致的主振幅方向的振动输入到上述第1安装构件或上述第2安装构件而上述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时,则由沿该主振幅方向的弹性变形使上述第1承压液室和上述第2承压液室的内容积分别扩大或缩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设置一对上述第2承压液室,
将一上述第2承压液室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的沿上述副振幅方向的一端侧,并将另一上述第2承压液室配置在上述第1安装构件和上述第2安装构件之间的沿上述副振幅方向的另一端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弹性体上形成将上述第2承压液室与外部空间隔开,并能向使上述第2承压液室的内容积扩大或缩小的方向进行弹性变形的弹性隔壁部,
使上述弹性隔壁部的沿上述副振幅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向上述第2承压液室的室内侧鼓出成凸状的弯曲形状。
CNB2005800330852A 2004-09-29 2005-09-29 防振装置 Active CN1004491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4700/2004 2004-09-29
JP2004284700 2004-09-29
JP284701/2004 2004-09-29
JP022656/2005 2005-01-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31734A true CN101031734A (zh) 2007-09-05
CN100449167C CN100449167C (zh) 2009-01-07

Family

ID=38716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330852A Active CN100449167C (zh) 2004-09-29 2005-09-29 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49167C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8187B (zh) * 2009-06-29 2011-01-1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一种复合减震器
CN102414474A (zh) * 2009-04-28 2012-04-1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02418767A (zh) * 2010-09-28 2012-04-1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三点支撑套筒型液压悬架
CN101725664B (zh) * 2008-10-21 2012-08-2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多状态可切换的发动机安装件和系统
CN101960165B (zh) * 2008-02-28 2013-06-1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07489727A (zh) * 2017-08-29 2017-12-19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轨道列车的减振装置
CN109372933A (zh) * 2018-11-15 2019-02-22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串联于主减撑杆的液弹隔振器
CN112648329A (zh) * 2019-10-11 2021-04-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用减振装置
CN113227600A (zh) * 2018-12-20 2021-08-0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支架
CN113915286A (zh) * 2021-10-25 2022-01-11 建新赵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CN114924600A (zh) * 2022-05-17 2022-08-19 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 一种振动抑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72080B2 (en) * 2009-07-29 2014-03-18 Honda Motor Co., Ltd. Vibration source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vehicles
US9243679B2 (en) * 2010-09-22 2016-01-2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Anti-vibra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77866A (ja) * 1995-12-28 1997-07-11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防振装置
CN1236074A (zh) * 1998-05-19 1999-11-24 卡尔·弗罗伊登伯格公司 液压支承
DE10037954B4 (de) * 2000-05-30 2012-01-19 Carl Freudenberg Kg Hydrolager
JP4545343B2 (ja) * 2001-04-10 2010-09-15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JP2004068938A (ja) * 2002-08-07 2004-03-04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4087217B2 (ja) * 2002-10-25 2008-05-21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用オリフィス部材とそのオリフィス部材を備えた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0165B (zh) * 2008-02-28 2013-06-1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01725664B (zh) * 2008-10-21 2012-08-2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多状态可切换的发动机安装件和系统
CN102414474B (zh) * 2009-04-28 2013-11-2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02414474A (zh) * 2009-04-28 2012-04-1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01598187B (zh) * 2009-06-29 2011-01-1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一种复合减震器
CN102418767B (zh) * 2010-09-28 2015-08-2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三点支撑套筒型液压悬架
CN102418767A (zh) * 2010-09-28 2012-04-1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三点支撑套筒型液压悬架
CN107489727A (zh) * 2017-08-29 2017-12-19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轨道列车的减振装置
CN109372933A (zh) * 2018-11-15 2019-02-22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串联于主减撑杆的液弹隔振器
CN113227600A (zh) * 2018-12-20 2021-08-0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支架
CN113227600B (zh) * 2018-12-20 2022-12-16 株式会社普洛斯派 支架
US11920651B2 (en) 2018-12-20 2024-03-05 Prospira Corporation Bracket
CN112648329A (zh) * 2019-10-11 2021-04-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用减振装置
CN113915286A (zh) * 2021-10-25 2022-01-11 建新赵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流道液压隔振装置
CN114924600A (zh) * 2022-05-17 2022-08-19 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 一种振动抑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49167C (zh) 2009-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31734A (zh) 防振装置
CN1676968A (zh)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CN1782460A (zh)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CN1306134C (zh) 阻尼器和使用该阻尼器的振动阻尼结构
CN1796821A (zh)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CN1701189A (zh) 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
CN1626845A (zh) 充以流体的振动阻尼装置
CN1715704A (zh) 流体填充式主动减振装置
US7648129B2 (en) Fluid 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39737C (zh) 扭转振动的阻尼装置
US8132796B2 (en) Fluid filled typ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CN1127198A (zh) 含有流体的发动机安装装置及生产该装置的方法
CN1683806A (zh) 圆筒形充液减振装置
CN1932329A (zh)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US20090014930A1 (en) Liquid sealed moun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WO2006035886A1 (ja) 防振装置
CN101981342A (zh) 防振装置
CN2825977Y (zh) 气缸体
CN1945050A (zh) 机动车的摩擦离合器和用于该摩擦离合器的预组装件
CN101012861A (zh) 流体封入式减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101790665B1 (ko) 하이드로마운트
CN1697943A (zh) 防振装置
CN1702348A (zh) 气动切换型流体充填发动机架
KR20110063521A (ko) 액체 봉입식 방진 장치
CN1614259A (zh) 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BRIDGESTONE CORP.; APPLICAN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RIDGESTONE CORP.

Effective date: 2008021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215

Address after: Tokyo

Applicant after: BRIDGESTONE Co.,Ltd.

Co-applicant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BRIDGESTONE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7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Prologia Co.,Ltd.

Patentee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BRIDGESTONE Co.,Ltd.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18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after: Prologia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Prologia Co.,Ltd.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