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5954B - 制造塑料成圈机件梳栉的方法以及塑料成圈机件梳栉 - Google Patents

制造塑料成圈机件梳栉的方法以及塑料成圈机件梳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15954B
CN101015954B CN2007100054425A CN200710005442A CN101015954B CN 101015954 B CN101015954 B CN 101015954B CN 2007100054425 A CN2007100054425 A CN 2007100054425A CN 200710005442 A CN200710005442 A CN 200710005442A CN 101015954 B CN101015954 B CN 1010159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stics
section
finished product
flexible pipe
sem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054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15954A (zh
Inventor
K·米斯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lmeyerstol R & D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filed Critical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1015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5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15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5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7/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arp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27/06Needle bars; Sinker b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说明了一种用于制造塑料成圈机件梳栉的方法,所述塑料成圈机件梳栉具有一个第一区段和一个第二区段,其中在所述第一区段中壁体包围着内腔,并且该壁体的边缘区段(11、13)在所述第二区段中上下叠置,其中将平面的塑料半成品(10)放入压模(2)中,并且加载压力以压制所述第二区段。以此能够简单和灵活地设计一种所述梳栉的制造。为此,在压制时给所述内腔加载内压。

Description

制造塑料成圈机件梳栉的方法以及塑料成圈机件梳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塑料成圈机件梳栉的方法,所述塑料成圈机件梳栉具有一个第一区段和一个第二区段,其中在所述第一区段中一面壁体包围着一个内腔,并且在所述第二区段中上下叠置了这面壁体的边缘区段,其中将一个平面的塑料半成品放入一个压模中,并且加载压力以压紧所述第二区段。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塑料成圈机件梳栉,该塑料成圈机件梳栉具有一个第一区段和一个第二区段,其中在所述第一区段中一面壁体包围着一个内腔,并且在所述第二区段中这面壁体以两个边缘区段往前延续并且所述边缘区段为上下叠置。
背景技术
针织机通常具有多个支承着成圈机件的梳栉。为简便起见,将所有参与针织过程的元件归纳在“成圈机件”下面,比如织针、导纱针、(拦舍尔经编织机)梳栉、起毛圈沉降片、脱圈沉降片等等。
如果一个梳栉比如支承着对折针,那么为在一个成圈周期中进行成圈它就必须沿着针织机的纵向延伸的方向来回摆动。有时候,还要进行横向于针织机的纵向延伸方向的摆动。其它的梳栉仅仅横向于针织机的纵向延伸方向移动或者沿其它方向移动。在所有情况下,人们都必须将梳栉从静止状态进行加速,并且在一个周期中在到达梳栉的最终位置时再次制动。梳栉的质量越大,那么对梳栉进行加速和制动所需要的力就越大。
针织机可以具有延伸数米的宽度,比如6米。为了能够令人满意地工作,梳栉需要某种机械稳定性。此外,这一点在长度较短的情况下同样适用。尤其所述梳栉应该具有某种刚性并且不应该振动。另一方面要将梳栉的质量保持得尽可能小,用于能够以很高的工作速度来驱动针织机。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就用轻金属比如镁或铝来制造针织机的梳栉。但由此制造的梳栉还总是具有很可观的质量。
因此,在DE 41 11 108 C2中提出,由一种加强塑料来制造梳栉,方法是:由表面上下叠放的、由塑料制成的条带来形成空心型材。在内腔中布置一个成形体,该成形体持久地留在空腔中,并且为固定构件而包括内螺纹件。人们需要该成形体,用于在制造梳栉时有一个支座,所述纤维增强塑料带可以放在该支座上。此外,该成形体用于固定内螺纹件,以后在这些内螺纹件上可以固定有关构件。
但一种所述的构造方案的缺点是,随该成形体一起将一种附加的物料放入到梳栉中。
由EP 1 600 543 A1已知,成圈机件梳栉的主体由至少两个敞开的型材组装而成。所述敞开的型材可以分别在一个压力机中以高压制成,使得所组装而成的主体得到很高的机械稳定性。但为改变主体的造型,就总是需要改变压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简单而灵活地设计塑料成圈机件梳栉的制造过程。
该任务在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方法方面如此解决,即在压制时给内腔加载内压。
对于这种设计方案,可以使用一种仅仅确定梳栉的外形的压模。但在内腔的内部则不受限制。这里可以在不改变压模的情况下进行改变,比如放置加强筋或采取类似措施。在压制时,可以由一种压力流体比如压缩空气或者一种液体产生内压,该内压承担空心体的任务,也就是说内压从里向外将塑料朝压模挤压,该塑料则形成包围着内腔的壁体。在此,可以根据在压制时内腔中存在的内压的大小实现足够大的强度。可以将内腔构造为空腔,由此就没有必要往梳栉中加入附加的物料,从而在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的情况下得到一种具有较低重量的物料。
作为塑料半成品优选使用一种预浸渍体,尤其是一种UD-预浸渍体。预浸渍体是一种平坦形状的塑料半成品,其中将加强纤维埋入一种塑料母体中。在一种UD-预浸渍体(UD代表单方向的)中,所有的纤维都具有相同的从优方向。一种所述的预浸渍体在压模中被置于压力下,并且必要时也在升高的温度下和/或在放热的情况下进行硬化。由此得到具有较高强度的梳栉。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将一根软管连同塑料半成品放入压模中,并且使塑料半成品布置在软管周围,其中将软管置于压力之下。不过该软管只有在压模闭合时才被置于压力之下。可以事先给软管进行稍微的填充,如果这样做是有利的话。在此,该软管具有两个任务,一方面它在放入塑料时使内壁也就是说包围着空腔的壁体的内侧彼此保持间距,从而使内壁不会彼此粘合。另一方面该软管被置于压力之下,用于将塑料半成品由内向外朝压模挤压。那就是说,仅仅该软管必须能够保持这种形成压力的流体。其中该流体可以是一种气体,比如空气,或者是一种液体,比如水。而后梳栉本身不必具有气密性或液体密封性。同样人们也没有必要担心,该塑料材料与流体相容。除此以外,借助于软管提供压力室比简单地仅仅在压模中产生一种所述的压力室更加简单。
优选将软管保留在内腔中。对许多塑料而言,该软管在压制时与塑料粘合。将软管留在内腔中与将软管取走相比更为简单。将软管留在内腔中不会引起明显的质量增加。
优选使用一种由一种耐温度变化的塑料、尤其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terephthalat)制成的软管。通常,塑料半成品在很高的温度下硬化。因此优选该软管能经受住这种温度,从而在整个硬化过程中可以在软管的内部保持所期望的压力。
优选使用具有最大0.5毫米、尤其最大0.05毫米的壁厚的软管。该方法的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使用一种壁厚为0.025毫米的软管。所述软管在商业上可以获得,比如在肉类加工企业中就将这种软管用于生产香肠。该软管甚至不必可以膨胀。可以很容易地使用一种软管,该软管的横截面在完全鼓起的状态下大于内腔的横截面。如果该软管在鼓起时起褶,则这一点无关紧要。在此,可以借助于软管施加一个预先确定的压力,只有这一点才是必要的。
同样优选使用一种压模,将一个辅助元件放入该压模中,该辅助元件布置在挤压空腔和通风通道之间。在此,该辅助元件具有两个优点。一方面它尤其在压模具有尖锐棱角或棱边时能够进行通风,因为该辅助元件可以不完全气密地贴靠在压模的其余组成部分上。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该辅助元件也对外轮廓进行一定的较小的改变。为此,仅仅需要更换该辅助元件。除此此外,压模可以保持不变。
优选至少在壁体的一个局部区域中上下叠置多层塑料半成品。以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壁体的特定区域进行加厚,如果期望这样做或者这样做有必要。例如如果在壁体的该局部区域中要布置紧固件,那么对该局部区域进行加厚就会十分有利。
如果作为所述边缘区段的补充在第二区段中使用至少一层另外的塑料半成品,则同样十分有利。所述第二区段经常用于固定针织元件,比如对折针或类似元件。同样这里进行加厚也很有意义。
优选在所述第二区段中使用具有不同从优方向的塑料半成品。以此不仅提高梳栉在纵向上的稳定性,而且提高其在横向上的稳定性。
该任务在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塑料成圈机件梳栉方面如下解决,即在壁体内侧上布置软管。
如上文结合按发明的方法所作解释一样,该软管可在制造梳栉时使用,用于在内腔中形成一个压力,该压力将塑料半成品从里往外朝压模进行挤压。其中,如果该塑料半成品硬化,那么该软管就与所述塑料半成品粘合。不过,该软管而后就留在梳栉中。但在那里它对质量的增加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因而它不会有进一步的干扰。
优选该软管由一种耐温度变化的塑料、尤其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那就是说,该软管经受得住在塑料半成品硬化时出现的温度。由此可以将在制造梳栉时在软管内部产生的压力一直保持到塑料硬化的那个时刻。
优选该软管具有最大0.5毫米、尤其最大0.05毫米的壁厚。在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该软管具有0.025毫米的壁厚。该软管本身不必具有较大的机械强度。它在产生压力时从内部贴靠在塑料半成品上,而该塑料半成品则又支撑在压模上。与此相对应,即使壁厚非常薄,实际上也不存在这样的危险,即该软管因压力形成而受损。
优选至少在壁体的一个局部区域中上下叠置多层塑料半成品。可以在这些局部区域中对壁体进行有针对性地加厚,用于在那里比如安置紧固件。
如果在所述第二区段中作为边缘区段的补充布置至少一层另外的塑料半成品,这样做也十分有利。由此可以对所述第二区段进行加厚,使得其可以用于对针织元件进行固定。
如果在多层上下叠置的塑料半成品中至少两层具有不同的从优方向,那么这一点也十分有利。那就是说,在使用UD-预浸渍体制造梳栉时,比如使用一种预浸渍体,其从优方向在梳栉的纵向上定向,并且使用另一种预浸渍体,其从优方向横向于梳栉的纵向定向。由此产生较高的强度。同样也可以设置其它不同的角度位置。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优选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附图示出:
图1是一个带有已放入的塑料半成品及已放入的软管的压模的一半,
图2是压模的另一半,
图3是处于闭合状态中的压模,
图4是梳栉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是一个带有已放入的塑料半成品的压模的一种改变过的实施方式,
图6是按图5的压模在生产梳栉时的示意图,
图7是梳栉的横截面,
图8是梳栉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9是按图8的梳栉在压模中生产时的示意图;
图10是多层塑料半成品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一个用于制造梳栉3(图4)的压模2(图3)的一个第一半体1。
第一半体1具有一个挤压空腔4,在该挤压空腔4中布置了一个辅助元件5。该辅助元件5与压模的第一半体1形成一个间隙6,该间隙6从所述挤压空腔4延伸到一条通风通道7。
该压模2还具有一个第二半体8,这一半体8同样具有一个挤压空腔9。
在将第二半体8与第一半体1连接之前,将一个多层预浸渍体尤其是UD-预浸渍体形式的塑料半成品10放入所述空腔4中。在UD-预浸渍体的情况下,优选将单个的层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定向,使得比如相邻的层围成一个90°的角(也可以是其它的角度)。其中,塑料半成品10的一个边缘区段11位于所述辅助元件5上面。而后,该塑料半成品10给挤压空腔4加衬,在这里的情况下以V字形进行加衬。在由此形成的凹处中放入一根软管12,为明了起见在图1中示出的软管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填充。但实际上软管不必充气。而后就象可从图3中看出的一样,将塑料半成品10的其余部分放到该软管12上,使得塑料半成品10的第二边缘区段13平放到第一边缘区段11上面,然后将压模2闭合,也就是说,将压模的第二半体8安放到该压模的第一半体1上面,并且借助于螺栓14、15进行封闭。
在这两个边缘区段11、13的范围内,在所述两个压模半体1、8之间的净间距略小于塑料半成品10在未挤压状态下的厚度的两倍,从而可以通过压模2的闭合向所述两个边缘区段11、13施加压力。通过这种方式将塑料半成品的这两个边缘区段11、13彼此挤压在一起。它们由此形成梳栉的一个第二区段b(图4)。以后在该第二区段上可以固定成圈机件。
如果象图3所示一样使压模2闭合,那就将软管12置于压力之下,方法是在压力下将一种压力流体、比如压缩空气、水或油导入软管12中,然后从里面将塑料半成品10的剩下区域朝压模2挤压,从而产生一个第一区段a,在该第一区段a中,壁体17包围着一个内腔18(图4)。这里不需要用作支座的成形体。在塑料硬化之后,可以将压力从软管12中泄出,并且梳栉3就具有图4所示的横截面形状。
在此可以很容易地将软管12在内腔18中进行吹气。该软管12由一种塑料制成,这种塑料经受得住在塑料半成品10硬化时出现的温度,而不受损坏。适合此用途的材料比如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该软管本身不需要更高的机械稳定性。与此相对应,比如0.025毫米的壁厚就已足够。在塑料半成品10硬化时,该软管12可以很容易地与壁体17粘合。而后该软管12就留在成品梳栉3中。为明了起见,在图4中未绘出该软管。
当然,也可以用一种轻型塑料对内腔18进行发泡填充,如果有必要这样做。但通常也可以使用空心的梳栉3。
如果将软管12置于压力之下,那么气体可以通过辅助元件5和压模的第一半体1之间的间隙6朝通风通道7逸出。与此相对应,在梳栉3的下棱边上可以产生一种较尖的形状。在右上棱边上(相对于图4的示意图)气体以及多余的树脂可以通过所述压模2的第一半体1和第二半体8之间的间隙逸出,从而这里也不存在这样的危险,即塑料半成品10不能完全贴靠着压模1、8的内壁。
图5到7示出了一种改进的设计方案,其中相同的部件配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出于简洁原因,这里在压模的第一半体1中省去了所述辅助元件5。在按照图1到4的设计方案中将一个单个的塑料半成品10放入压模2中,而在按照图5到7的设计方案中则使用了两个分开的塑料半成品10a、10b,它们在形成一个重叠区10c的情况下放入压模2的第一半体1中。如果接着将软管12置于压力之下,那就产生壁体17的一个加厚区17a,在该加厚区17a上比如可以固定用于梳栉的保持元件。
当然也可以用以下方法形成一种所述的加厚区17a,即如图1到3所示使用一个单个的塑料半成品10,然后用一个较小的未详细示出的塑料半成品在所期望的加厚区的区域中对其进行加厚。
如果现在有必要在所述的梳栉上改变一个或另一个区域中的壁厚,那就可以简单地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这种壁厚改变,即在内腔中,也就是在塑料半成品10和软管12之间放入另一个塑料半成品,而后将该另一个塑料半成品在对软管12进行压力加载时与所述塑料半成品10挤压在一起。梳栉3的外形没有改变。而后仅仅在内部产生不同的加厚类型。
图8示出了梳栉3的一种经过改变的形式,该梳栉3在一个加厚区17a中具有一个紧固件19。此外,该梳栉3的第二区域b得到加厚,用于比如可以将织针更好地固定在其上面。
图9示出,如何为放入压模2中对塑料半成品进行准备,以及如何将单个的塑料半成品20a、20b、20c、20d放入压模2中。然后借助于对软管12的压力加载将所述塑料半成品20a-20d在所述第一区域a中朝压模2的内壁进行挤压。在第二区域b中,通过将两个半体1、8压紧在一起将所述塑料半成品20a-20c挤压在一起。
塑料半成品20a以Ω形的环的形状围绕着软管12敷设,从而其边缘区段11、13相互重叠。这两个边缘区段11、13通过另外两个塑料半成品20b、20c相互隔开。由此产生了四个层,这四个层通过对压模2的两个半体1、8进行压力加载而相互挤压在一起。
在塑料半成品20a的下侧面下方布置了塑料半成品20d,它通过软管12的压力加载与壁体17的下壁体17b挤压在一起。
图10示意示出,如何上下叠置更多个UD-预浸渍体21a-21e。这里仅仅示出预浸渍体21a-21e的纤维。这里看不出在这些预浸渍体中存在的塑料母体。如果将一种所述的预浸渍体堆垛用作塑料半成品,那么它实际上在所有方向上都获得突出的稳定性。每根在图10中示出的“线材”实际上包括数百根或数千根单个纤维。
代替所示出的单个预浸渍体的直角定向,也可以实现其它的角度关系。
通过选择或多或少上下叠放的预浸渍体层,可以改变梳栉的厚度,更准确地说可以改变壁厚。由此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产生加厚的区域。

Claims (16)

1.用于制造塑料成圈机件梳栉的方法,所述塑料成圈机件梳栉具有一个第一区段(a)和一个第二区段(b),其中在所述第一区段(a)中壁体(17)包围着内腔(18),并且在所述第二区段(b)中该壁体(17)的第一边缘区段(11)和第二边缘区段(13)上下叠置,在该方法中将一种平面的塑料半成品(10;10a、10b;20a-20d)放入一个压模中并且加载压力以压制所述第二区段(b),其特征在于,在压制时由一种压力流体给所述内腔(18)加载内压,从而该内压从里向外将塑料半成品朝压模挤压,以形成包围着内腔(18)的壁体。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一种预浸渍体(21a-21e)作为塑料半成品。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软管(12)连同所述塑料半成品(10;10a、10b;20a-20d)一起放入压模(2)中,并且将该塑料半成品(10;10a、10b;20a)围绕该软管(12)进行导引,其中在压模闭合时将该软管(12)置于压力之下,其方法是在压力下将一种压力流体导入软管(12)中。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软管(12)留在内腔(18)中。
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一种由一种塑料制成的软管(12),这种塑料经受得住在塑料半成品(10;10a、10b;20a)硬化时出现的温度。
6.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一种具有最大0.5毫米的壁厚的软管(12)。
7.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压模(2),在该压模(2)中放入辅助元件(5),该辅助元件(5)则布置在挤压空腔(4)和通风通道(7)之间。
8.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壁体(17)的一个局部区域(17a)中上下叠置多层塑料半成品(10a、10b;20a、20d)。
9.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边缘区段(11、13)的补充,在所述第二区段(b)中使用至少一层另外的塑料半成品(20b、20c)。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区段(b)中使用具有不同从优方向的塑料半成品。
11.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所制造的塑料成圈机件梳栉,其具有一个第一区段(a)和一个第二区段(b),其中在所述第一区段(a)中壁体(17)包围着内腔(18),并且在所述第二区段(b)中该壁体(17)以第一和第二边缘区段(11、13)往前延续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边缘区段(11、13)上下叠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壁体(17)的内侧上布置软管(12)。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梳栉,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12)由一种塑料制成,这种塑料经受得住在塑料半成品(10;10a、10b;20a)硬化时出现的温度。
13.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梳栉,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12)具有最大0.5毫米的壁厚。
14.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梳栉,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壁体(17)的一个局部区域(17a)中上下叠置多层塑料半成品。
15.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梳栉,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第一和第二边缘区段(11、13)的补充,在所述第二区段(b)中布置了至少一层另外的塑料半成品(20b、20c)。
16.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梳栉,其特征在于,在使用多层彼此上下叠置的塑料半成品时,至少两层塑料半成品具有不同的从优方向。
CN2007100054425A 2006-02-08 2007-02-08 制造塑料成圈机件梳栉的方法以及塑料成圈机件梳栉 Active CN1010159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0610005703 DE102006005703A1 (de) 2006-02-08 2006-02-08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Kunststoff-Wirkwerkzeugbarre und Kunststoff-Wirkwerkzeugbarre
DE102006005703.1 2006-0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15954A CN101015954A (zh) 2007-08-15
CN101015954B true CN101015954B (zh) 2010-10-20

Family

ID=38161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54425A Active CN101015954B (zh) 2006-02-08 2007-02-08 制造塑料成圈机件梳栉的方法以及塑料成圈机件梳栉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1820891B1 (zh)
CN (1) CN101015954B (zh)
DE (2) DE1020060057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370963T3 (es) 2009-03-19 2011-12-26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Barra de herramientas de tricotar.
DE102010044673B4 (de) 2010-09-08 2014-01-09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Wirkwerkzeugbarren-Reparaturset und Wirkwerkzeugbarre
DE102010045049B4 (de) 2010-09-10 2012-10-04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Wirkwerkzeugbarre
ES2548556T3 (es) * 2013-02-22 2015-10-19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Barra de plástico para útiles de tricotar
CN105034356A (zh) * 2015-03-12 2015-11-11 苏州复威新材料有限公司 大厚度柔软块状eva材料的生产工艺
CN110344172B (zh) * 2019-08-06 2023-09-08 宁波丽成复合材料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精编机纺针碳纤维底座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314470U1 (de) * 2003-09-18 2003-11-20 Mayer Malimo Textilmaschf Barre aus faserverstärktem Kunststoff-Hohlprofil
CN1696372A (zh) * 2004-05-13 2005-11-16 利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具有塑料构件的经编机
EP1600543A1 (de) * 2004-05-27 2005-11-30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Wirkwerkzeug-Bar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03965B4 (de) * 1998-02-02 2010-07-22 Vereinigung zur Förderung des Instituts für Kunststoffverarbeitung in Industrie und Handwerk an der Rhein.-Westf. Technischen Hochschule Aachen eV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Hohlkörpern aus thermoplastischen Kunststoffen mit Lang- und/oder Endlosfaserverstärku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314470U1 (de) * 2003-09-18 2003-11-20 Mayer Malimo Textilmaschf Barre aus faserverstärktem Kunststoff-Hohlprofil
CN1696372A (zh) * 2004-05-13 2005-11-16 利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具有塑料构件的经编机
EP1600543A1 (de) * 2004-05-27 2005-11-30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Wirkwerkzeug-Bar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15954A (zh) 2007-08-15
EP1820891B1 (de) 2010-07-21
DE502006007474D1 (de) 2010-09-02
EP1820891A1 (de) 2007-08-22
DE102006005703A1 (de) 2007-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15954B (zh) 制造塑料成圈机件梳栉的方法以及塑料成圈机件梳栉
CN103269845B (zh) 由增强纤维束制成且含单向纤维带的纤维预制件以及复合件
CN101407114B (zh) Rtm成型方法及装置
CN106457697B (zh) 用于制造设有单向纤维稀松布的smc构件的方法
EP3006180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fiber-reinforced plastic
KR101396828B1 (ko) 접착성 원단을 이용한 입체 문양 형성방법
CN104070687A (zh) 一种气囊加压辅助树脂膜转移成型复合材料管型件的方法
JP6728856B2 (ja) Rtm製造装置および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のrtm製造方法
JP2011512267A5 (zh)
CN103660318B (zh) 用于生产纤维复合构件的方法及设备
CN105392615B (zh) 用于与最终轮廓相符地制造可承受高机械负荷的塑料构件的方法
JP6931069B2 (ja) 繊維複合材料から中空梁を製造する方法、中空体に構成される芯及びその使用、繊維複合材料から形成される中空梁の使用
JP6136381B2 (ja) 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GB2502900A (en) Fibrous structure for a part made of a composite material and having a complex shape
CN208469107U (zh) 一种泡沫芯薄层复合材料管杆件连续生产线
CN103343868B (zh) 一种复合材料星敏支架制备方法
CN104005171A (zh) 塑料-成圈工具梳栉
CN108621531B (zh) 复合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CN104742384A (zh) 用于制造整体纤维复合构件的方法和相应的纤维复合构件
CN106363934A (zh) 一种成型纵墙复合材料整体壁板结构的预组装方法
CN109843564A (zh) 复合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CN104802424A (zh) 用于制造纤维增强的空心型材构件的方法
JP6526495B2 (ja) パイプ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107090660B (zh) 一种复合材料编织填充方法
CN108032537A (zh) 一种连续纤维增强板材的制备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KARLMAYER TEXTIL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German Obertshausen

Patentee after: KARL MAYER TEXTIL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Olbers Stockhausen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Mayer Textilmaschf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31

Address after: Oberzhausen, Germany

Patentee after: Karmeier R & D Co., Ltd

Address before: Oberzhausen,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Oberzhausen, Germany

Patentee after: Carlmeyerstol R & D Co.,Ltd.

Address before: Oberzhausen,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Karmeier R & D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