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3583B - 光学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13583B
CN101013583B CN2007100081884A CN200710008188A CN101013583B CN 101013583 B CN101013583 B CN 101013583B CN 2007100081884 A CN2007100081884 A CN 2007100081884A CN 200710008188 A CN200710008188 A CN 200710008188A CN 101013583 B CN101013583 B CN 1010135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beam
diffraction light
order diffraction
order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081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13583A (zh
Inventor
长岛贤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na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na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na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na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13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35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13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358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8Separate aberration correction lenses; Cylindrical lenses to generate astigmatism; Beam expand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学头,包括发射支持第一类型光盘的第一激光束的第一激光束光源、发射支持第二类型光盘的第二激光束的第二激光束光源、聚集激光束于光盘记录面的物镜、使激光束穿过并分出0和±1级衍射光的衍射光学元件、聚集0级衍射光于光轴的检测透镜和包括检测穿过检测透镜的激光束0级衍射光的第一光检测部分的光检测元件;检测透镜聚焦第一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和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于相同平面;光检测元件设于第一激光束0级衍射光聚集点和第二激光束0级衍射光聚集点之间,0级衍射光光轴垂直穿过第一光检测部分,光检测元件包括检测第一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的第二光检测部分和检测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的第三光检测部分。

Description

光学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于光盘设备上、用以在光盘上记录信息或从光盘上读取信息的光学头,该光学头能通过向光盘投射激光束而获得适当的信号。
背景技术
在投射激光束时能再现信息的光盘被用作存储诸如图像和声音之类的信息的记录介质。DVD(数字通用光盘)就被用作这种光盘,且目前在市场上已能够获得比DVD具有更高密度(更高存储容量)的BD(蓝光光盘)。利用这些光盘作为记录介质的光盘设备通过转动光盘并向光盘的记录面投射激光束而再现记录在光盘上的信息。
通常,单个光学头支持从DVD和BD再现信息,以节约光盘设备的空间和成本。此外,由于对应于DVD和BD的激光束具有不同的波长,因此该光学头具有能发射具有相应波长的激光束的激光束光源。该光学头设置有面向光盘的物镜,从激光束光源发出并穿过光学头的光学系统的激光束在穿过该物镜后聚集(condense)在光盘的记录层上。
当激光束穿过物镜时,激光束中会产生像差。此外,由于光盘具有包括基板的结构,其中该基板是设置在记录层上的保护层,所以当激光束穿过基板时还会产生另一像差。通常,物镜被设计为支持一种类型的光盘(在许多情况下都是BD),因此,在穿过物镜之后的激光束中产生的像差通过由BD的基板产生的像差而抵消。因而,当激光束聚集在记录层上时,其具有很小的波像差。
图6是光学头的示意图。图6中所示的光学头B包括发射蓝色激光束的蓝色激光束光源101、发射红色激光束的红色激光束光源102、允许蓝色激光束穿过并反射红色激光束的分色棱镜103、将发散光线转换成平行光线的准直透镜104、作为反射入射激光束的一部分并允许其余的入射激光束穿过的光学元件的分光器105、将激光束聚集到光盘Ds上的预定位置处的物镜106、检测由光盘Ds反射的激光束的光检测元件107、和将激光束聚集到光检测元件107上的检测透镜108。
从蓝色激光束光源101发出的激光束穿过分色棱镜103进入准直透镜104,并在其穿过准直透镜104时转换为平行光线。已转换为平行光线的激光束进入分光器105,一半入射光穿过分光器105进入物镜106。进入物镜106的激光束聚集成投射到光盘Ds上的激光光斑(laser spot)。
此外,被光盘Ds反射的激光束返回到物镜106并变成进入分光器105的、基本上平行的光线。进入分光器105的激光束的一半被反射进入检测透镜108,然后聚集并进入光检测元件107。该激光束由光检测元件107转换成电信号,然后根据该转换的电信号检测记录在光盘上的信息。
此外,该光学头B设置有将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从被光盘Ds反射的激光束中分出的衍射光栅109。光检测元件107具有位于中间的第一光检测部分1071和将光检测部分1071夹在中间的两个第二光检测部分1072。被衍射光栅109衍射的光的0级衍射光由第一光检测部分1071检测,而1级衍射光由第二光检测部分1072检测。第一光检测部分1071检测作为数据信号的RF信号和聚焦误差信号。第二光检测部分1072检测用于光学头B的驱动控制的控制信号(例如循迹误差信号)。
但是,用于DVD介质的光盘基板的厚度、相应激光束的波长、和物镜的数值孔径NA不同于用于BD的光盘基板的厚度、相应激光束的波长、和物镜的数值孔径NA。因此,如果用于BD的物镜被用来在DVD的记录层上聚集激光束,则会在投射到DVD介质的记录层的激光束中产生具有大像差成分的波像差。
如果产生了具有大像差成分的波像差,则激光束的、聚集在光盘的记录面上的聚集点(下文中称为激光光斑)可能具有很大的光斑直径,或者可能在激光光斑周围形成暗淡的环形光(晕圈)。因此,可能增加干扰或抖动(jitter),且从光盘再现信息或将信息记录在光盘上的精度可能下降。
为了抑制这种波像差的产生,在图6所示的光学头中采用了以下方法。调整红色激光束光源102和准直透镜104之间的距离(包括由分色棱镜103转向的部分)(通常,该距离被调整为短于蓝色激光束光源101和准直透镜104之间的距离),使得红色激光束光源102设置在使红色激光束不是平行光线的间距位置上。由物镜106聚集的红色激光束的聚集点偏离蓝色激光束的聚集点(红色激光束的聚集点更远)。这样,由于蓝色激光束光源101和红色激光束光源102设置为使得它们的聚集点彼此偏移,所以抑制了聚集在光盘Ds上的激光束中产生的像差。
此外,JP-A-2003-223728公开了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利用单个光学拾取器读取具有不同的基板厚度、相应波长和数值孔径的光盘,并且设置有具有特定形状的物镜。
另外,JP-A-2001-222838公开了这样一种发明,其中利用液晶元件校正投射到各光盘的激光束的像差。
但是,由于蓝色激光束光源101和红色激光束光源102与准直透镜104的距离之间存在差异(下文中称为发光点差异),因此光束被检测透镜108聚集的聚集点对于蓝色激光束和红色激光束也存在差异。更具体而言,如图6中所示,蓝色激光束的聚集点比红色激光束的聚集点离检测透镜更远。
例如,如果光检测元件107的第一光检测部分1071设置在蓝色激光束的聚集点上,则蓝色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由第一光检测部分1071检测,其1级衍射光由第二光检测部分1072检测。但是,红色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会变得暗淡,使得其不能被第一光检测部分1071聚集,并且不能得到足够精度的检测。同样地,红色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不能被第二光检测部分1072聚集,并会变得暗淡使得其不能得到足够精度的检测。
这样,如果投射到第一光检测部分1071和第二光检测部分1072的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不能得到充分地检测,则光盘Ds就不能被足够精确地读取,光学头B的驱动控制精度也会下降。
此外,由于JP-A-2003-223728中公开的发明利用了具有特定形状的物镜,所以需要很多劳动和时间来制造这种具有特定形状的物镜。因此,光学拾取器(光学头)的制造成本增加。
此外,由于JP-A-2001-222838中公开的发明利用了液晶元件来校正像差,因此必须增加该液晶元件和用于驱动该液晶元件的驱动机构的其它部件。因此,光学头的尺寸和成本可能会增加。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光学头,其能够在不增加复杂的构件和附加的光学元件的情况下,获得该光学头的驱动控制所必需的足够的控制信号,并能进行精确控制,且具有高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光学头,其能够在不增加复杂的构件和附加的光学元件的情况下,通过单个物镜和单个光检测元件读取具有两种不同基板厚度的光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光学头包括:第一激光束光源,其用以发射支持第一类型的光盘的第一激光束;第二激光束光源,其用以发射支持第二类型的光盘的第二激光束;物镜,其用以将第一激光束聚集在第一类型的光盘的记录面上,或将第二激光束聚集在第二类型的光盘的记录面上;衍射光学元件,其用以允许被第一类型的光盘反射的第一激光束或被第二类型的光盘反射的第二激光束穿过,并用以单独地将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分出;检测透镜,其用以将第一激光束或第二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聚集在光轴上;以及光检测元件,其包括用以检测穿过该检测透镜的第一激光束或第二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第一光检测部分。该检测透镜用以将该第一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聚集在相对于第一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聚集点对称的位置上,或将该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聚集在相对于第二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聚集点对称的位置上。该光检测元件设置为使得第一光检测部分位于该第一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聚集点和该第二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聚集点之间,第二激光束聚集在比第一激光束的聚集点更靠近检测透镜的位置,以使0级衍射光的光轴垂直地穿过该第一光检测部分。该光检测元件还包括用于检测该第一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的第二光检测部分和用于检测该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的第三光检测部分,第二光检测部分和第三光检测部分相对于第一光检测部分对称设置,且第一光检测部分、第二光检测部分和第三光检测部分设置在相同的平面上。衍射光学元件改变第一激光束或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的相位,使得第一激光束的、聚集在更靠近检测透镜的位置上的+1级衍射光聚集在光检测元件的第二光检测部分上,且第二激光束的、聚集在更远离检测透镜的位置上的-1级衍射光聚集在第三光检测部分上。
根据这种结构,作为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的数据信号的0级衍射光可被投射成具有与第一光检测部分相同尺寸和相同形状的光斑。因此,可以精确地进行数据的读取。
此外,由于一个第二光检测部分检测第一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而另一个第二光检测部分检测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因此,可以精确地进行光学头的控制。
根据这种结构,光检测元件的位置偏移,全息元件的第一全息部(hologram)和第二全息部的形状得到优化。因此,可以在不使用任何附加的光学元件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单个物镜和单个光检测元件读取具有多种基板厚度的光盘。
因此,可以减少光学头的结构构件,使得该光学头的尺寸和制造成本得以减少。此外,由于可以减少被激光束穿过的光学元件的数量,所以可以减少在激光束穿过光学元件时的能量损失和像差。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该衍射光学元件包括形成在一个表面上用以仅对该第一激光束发生作用的第一全息部,以及形成在另一个表面上用以仅对该第二激光束发生作用的第二全息部。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该衍射光学元件包括用以从该第一激光束中分出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第一全息部,以及用以从该第二激光束中分出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第二全息部,该第一全息部和该第二全息部以规则的方式分别设置在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案的光学头包括:第一激光束光源,其用以发射第一激光束,该第一激光束具有对应于光盘基板厚度较小的第一光盘的较短波长;第二激光束光源,其用以发射第二激光束,该第二激光束具有对应于光盘基板厚度较大的第二光盘的较长波长;准直透镜,其将该第一激光束转换成平行光线,并将该第二激光束转换成具有小发散角的光;物镜,其用以将该第一激光束或该第二激光束聚集在该第一光盘或该第二光盘的记录面上;全息元件,其包括形成在一个表面上用以仅由从该第一光盘反射的第一激光束中分出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第一全息部,和形成在另一个表面上用以仅由从该第二光盘反射的第二激光束中分出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第二全息部;检测透镜,其用以将该第一激光束或该第二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聚集在光轴上,并用以将该第一激光束或该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聚集在相对于该第一激光束或该第二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聚集点和0级衍射光的光轴对称的位置上;以及光检测元件,其包括用以检测穿过该检测透镜的该第一激光束或该第二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第一光检测部分,和相对于该第一光检测部分对称设置的、用以检测该第一激光束或该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的两个第二光检测部分,该第一光检测部分和所述两个第二光检测部分设置在相同的平面上。该光检测元件设置为使得该第一光检测部分位于该第一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聚集点和该第二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聚集点之间,该第二激光束聚集在比该第一激光束的聚集点更靠近该检测透镜的位置,且0级衍射光的光轴垂直于该第一光检测部分。该全息元件的第一全息部改变该第一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的相位,使得聚集在更靠近检测透镜的位置上的+1级衍射光聚集在该光检测元件的一个第二光检测部分上,且该第二全息部改变该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的相位,使得该第二激光束的、聚集在更远离该检测透镜的位置上的-1级衍射光聚集在该光检测元件的另一个第二光检测部分上。
根据这种结构,用作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的数据信号的0级衍射光可被投射成具有与第一光检测部分相同尺寸和相同形状的光斑。因此,可以精确地进行数据的读取。
此外,由于一个第二光检测部分检测第一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而另一个第二光检测部分检测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因此,可以精确地进行光学头的控制。
根据这种结构,光检测元件的位置偏移,全息元件的第一全息部和第二全息部的形状得到优化。因此,可以在不使用任何附加的光学元件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单个物镜和单个光检测元件读取具有多种基板厚度的光盘。
因此,可以减少光学头的结构构件,使得该光学头的尺寸和制造成本得以减少。此外,由于可以减少被激光束穿过的光学元件的数量,所以可以减少激光束穿过光学元件时的能量损失和像差。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光学头,其能够在不增加复杂的构件和附加的光学元件的情况下,获得光学头的驱动控制所必需的足够的控制信号,并能进行精确控制,且具有高可靠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这样一种光学头,其能够在不增加复杂的构件和附加的光学元件的情况下,通过单个物镜和单个光检测元件读取具有两种不同基板厚度的光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光学头的示意图。
图2是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光学头上的全息元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示出图2中所示的全息元件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当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被用于蓝色激光束BL和红色激光束RL的检测透镜聚集时,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聚集点的图。
图5示出了与图4相应的另一实例图。
图6示出了传统光学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光学头的示意图。图1中所示的光学头A可以读取BD和DVD,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在图1中,蓝色激光束BL由实线表示,红色激光束RL由虚线表示。
光学头A包括发射具有较短波长的蓝色激光束BL的蓝色激光束光源1、发射具有较长波长的红色激光束RL的红色激光束光源2、允许蓝色激光束BL穿过并反射红色激光束RL的分色棱镜3、将发散光线转换成平行光线的准直透镜4、作为反射入射激光束的一部分并允许其余的入射激光束穿过的光学元件的分光器5、将激光束聚集到光盘Ds上的预定位置处的物镜6、从被光盘Ds反射的激光束中分出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全息元件7、检测由光盘Ds反射的激光束的光检测元件8、和将激光束聚集到光检测元件8上的检测透镜9。
物镜6形成为适用于蓝色激光束BL,使得在蓝色激光束BL投射到光盘Ds(BD)的基板时不产生像差。蓝色激光束光源1和准直透镜4之间的距离具有使准直透镜4将从蓝色激光束光源1发射的发散蓝色激光束BL转换成平行光线所需的足够长度。此外,当投射红色激光束RL时,物镜6可产生大量像差。为了抑制这种像差,将红色激光束光源2设置为使得红色激光束光源2到准直透镜4的距离与蓝色激光束光源1到准直透镜4的距离之间存在差异(下文中称为发光点差异)。因此,通过准直透镜4使得从红色激光束光源2发射的发散红色激光束RL具有更小的发散角,但是没有转换成平行光线。
蓝色激光束BL的正向光路(forward light path)如下。从蓝色激光束光源1发出的蓝色激光束BL穿过分色棱镜3进入准直透镜4。当该蓝色激光束BL穿过准直透镜4时其被转换为平行光线。已转换为平行光线的激光束进入分光器5,并且一半入射光穿过分光器5进入物镜6。进入物镜6的蓝色激光束BL聚集并投射到光盘(BD)上。
此外,红色激光束RL的正向光路如下。从红色激光束光源2发出的红色激光束RL被分色棱镜3反射而转向,并进入准直透镜4。进入准直透镜4的红色激光束RL被转换成具有更小发散角度的光。从准直透镜4中出来的红色激光束RL进入分光器5中,并且一半入射光穿过分光器5进入物镜6。进入物镜6的红色激光束RL聚集并投射到光盘(DVD)上。
虽然如图1中所示在分光器5和物镜6之间设置了全息元件7,但是正向光路中的±1级衍射光从被光盘(BD或DVD)反射后的激光束的光路(反向光路)中分出,因此可以忽略全息元件7。
图2示出了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光学头上的全息元件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全息元件的横截面的示意图。示意性的图2和图3中所示的全息元件7可与实际应用的全息元件具有不同的形状。图2中所示的全息元件7为盘状。如后面将描述的一样,全息元件7装配有用于衍射蓝色激光束BL的第一全息部71和用于衍射红色激光束RL的第二全息部72。图2中所示的全息元件7示出了对应于蓝色激光束BL的第一全息部71,但并不局限于此。全息元件7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弯曲槽(curved groove)710。由于形成了弯曲槽710,所以可以改变±1级衍射光的相位。
再如图3中所示,全息元件7设置有形成在第一表面7a上的第一全息部71(参见图2),和形成在与第一表面7a相对的第二表面7b上的第二全息部72。第一全息部71可以仅从蓝色激光束BL中分出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第二全息部72可以仅从红色激光束BL中分出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第一全息部71和第二全息部72中的每一个全息部均以与图2中所示方式相同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弯曲槽710、720。
如图3中所示,第一全息部71的弯曲槽(凹槽)710和第二全息部72的弯曲槽(凹槽)720彼此具有不同的槽深。各槽深分别对应于蓝色激光束BL和红色激光束RL中各激光束的波长,因此只有相应的激光束可被衍射。
被光盘反射的蓝色激光束BL进入物镜6以成为基本平行的光线,然后进入全息元件7。进入全息元件7的激光束被分成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全息元件7包括形成为使得蓝色激光束BL的+1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相位彼此不同的第一全息部71。
此外,被光盘反射的红色激光束RL进入物镜6以成为略微会聚(converge)的会聚光线,然后进入全息元件7。进入全息元件7的激光束被分成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全息元件7包括形成为使得红色激光束RL的+1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相位彼此不同的第二全息部72。
图4示出了当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被用于蓝色激光束BL和红色激光束RL的检测透镜聚集时,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聚集点的图。分成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蓝色激光束BL被分光器5反射并被检测透镜9聚集。在这种情况下,0级衍射光被聚集在离检测透镜9的距离为L1的位置(第一聚集点P1)。此外,+1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形成在相对于第一聚集点P1对称的位置上,并与0级衍射光的光轴偏移,如图4所示。这是由于在第一全息部71分出±1级衍射光时,+1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相位改变并且被检测透镜9聚集而产生的。-1级衍射光的聚集点离检测透镜9更远,但是不能将其理解为局限于此。
此外,被第二全息部72分成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红色激光束RL被分光器5反射,进入检测透镜9并以同样的方式聚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发光点不同,因此红色激光束RL的0级衍射光聚集在离检测透镜的距离为L2的位置(第二聚集点P2),该位置P2比第一聚集点P1离检测透镜更近。此外,关于±1级衍射光,与蓝色激光BL的情况类似,其在相对于第二聚集点P2对称的位置形成,并与0级衍射光的光轴方向偏移。-1级衍射光的聚集点离检测透镜9更远,但是不能将其理解为局限于此。
如图4中所示,光检测元件8具有与传统光检测元件8相同的形状,并包括用以检测0级衍射光的第一光检测部分81、用以检测±1级衍射光的第二光检测部分82和第三光检测部分83。第二光检测部分82和第三光检测部分83以相对于第一光检测部分81对称的方式形成,并且第一光检测部分81设置为垂直于0级衍射光的光轴。由于光检测部分8的第一光检测部分81设置在第一聚集点P1和第二聚集点P2之间,因此蓝色激光束BL的0级衍射光和红色激光束RL的0级衍射光具有基本上彼此尺寸相同和形状相同的、被投射到第一光检测部分81上的光束斑点。
在这种情况下,全息元件7包括第一全息部71和第二全息部72。第一全息部71具有这样的形状,即,改变±1级衍射光的相位,使得蓝色激光束BL的、聚集在更靠近检测透镜9的一侧上的+1级衍射光的聚集点重叠在第二光检测部分82上。第二全息部72具有这样的形状,即,改变±1级衍射光的相位,使得红色激光束RL的、聚集在更远离检测透镜9的一侧上的-1级衍射光的聚集点重叠在第三光检测部分83上。
由于设置了全息元件7,所以可以检测作为用于蓝色激光束BL和红色激光束RL的数据信号的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且可以检测作为用于驱动控制的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
此外,由于设置了全息元件7并调整了光检测元件8的位置,所以可以通过利用单个光检测元件8检测蓝色激光束BL和红色激光束RL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而不必形成具有特定形状的光检测元件8或增加特定的光学元件。
因此,在不增加光学头A的结构构件或使用复杂的光学元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利用单个物镜6和单个光检测元件8读取具有不同基板厚度的光盘(例如BD和DVD)。因此,可以避免光学头A的制造成本增加,且可以增加设计光学头A中的灵活性。
在上述实例中,用于本发明的光学头A的全息元件7通过第一全息部71和第二全息部72改变蓝色激光束BL和红色激光束RL的±1级衍射光的相位。因此,在任一激光束中,-1级衍射光均聚集在比+1级衍射光更远的位置。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可以广泛地采用这种全息元件,其中+1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以相对于0级衍射光的聚集点对称的方式聚集并与轴向偏移。
例如,如图5中所示,可以形成第二全息部72以使红色激光束RL的+1级衍射光在比-1级衍射光更远的位置聚集。因此,蓝色激光束BL的+1级衍射光可以聚集在第二光检测部分82上,红色激光束RL的+1级衍射光也可以聚集在第二光检测部分82上。因此,光检测元件8不必具有第三光检测部分83,该光检测元件可以形成为简单结构,因此可以增加设计光学头中的灵活性。
在上述实例中,全息元件7包括设置在第一表面7a上、并能将蓝色激光束BL分成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第一全息部71,和设置在第二表面7b上、并能将红色激光束RL分成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的第二全息部72。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可以在一个表面上规则地设置用于衍射蓝色激光束BL的凹槽和用于衍射红色激光束RL的凹槽。作为全息元件,其可以单独地并分别地将具有不同波长的激光束分成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
在上述实例中,本发明的光学头A包括发射用于BD的蓝色激光束BL的蓝色激光束光源1和发射用于DVD的红色激光束RL的红色激光束光源2。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本发明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装配有两个不同波长的激光束光源的光学头中。
本发明的光学头可应用于利用包括CD、DVD、BD等光盘作为记录介质的光盘设备中。

Claims (3)

1.一种光学头,包括:
第一激光束光源,其用以发射支持第一类型的光盘的第一激光束;
第二激光束光源,其用以发射支持第二类型的光盘的第二激光束;
物镜,其用以将该第一激光束聚集在该第一类型的光盘的记录面上,或将该第二激光束聚集在该第二类型的光盘的记录面上;
衍射光学元件,其用以允许被该第一类型的光盘反射的第一激光束或被该第二类型的光盘反射的第二激光束穿过,并用以单独地将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分出;
检测透镜,其用以将该第一激光束或该第二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聚集在光轴上;以及
光检测元件,其包括:第一光检测部分,该第一光检测部分用以检测穿过该检测透镜的第一激光束或第二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其中:
该检测透镜用以将该第一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聚集在相对于该第一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聚集点对称的位置上,或将该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聚集在相对于该第二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聚集点对称的位置上;以及
该光检测元件设置为使得该第一光检测部分位于该第一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聚集点和该第二激光束的0级衍射光的聚集点之间,该第二激光束聚集在比该第一激光束的聚集点更靠近该检测透镜的位置,以使0级衍射光的光轴垂直地穿过该第一光检测部分,以及
该光检测元件还包括用于检测该第一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的第二光检测部分和用于检测该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的第三光检测部分,该第二光检测部分和该第三光检测部分相对于该第一光检测部分对称设置,且该第一光检测部分、该第二光检测部分和该第三光检测部分设置在相同的平面上;
该衍射光学元件改变该第一激光束或该第二激光束的±1级衍射光的相位,使得该第一激光束的、聚集在更靠近该检测透镜的位置上的+1级衍射光聚集在该光检测元件的第二光检测部分上,且该第二激光束的、聚集在更远离该检测透镜的位置上的-1级衍射光聚集在该第三光检测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头,其中,该衍射光学元件包括:第一全息部,其形成在一个表面上,用以仅对该第一激光束发生作用;以及第二全息部,其形成在另一个表面上,用以仅对该第二激光束发生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头,其中,该衍射光学元件包括:第一全息部,其用以从该第一激光束中分出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以及第二全息部,其用以从该第二激光束中分出0级衍射光和±1级衍射光,该第一全息部和该第二全息部以规则的方式分别设置在表面上。
CN2007100081884A 2006-01-27 2007-01-26 光学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135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18914 2006-01-27
JP2006018914 2006-01-27
JP2006018914A JP2007200476A (ja) 2006-01-27 2006-01-27 光ヘッ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13583A CN101013583A (zh) 2007-08-08
CN101013583B true CN101013583B (zh) 2010-10-06

Family

ID=38321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818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13583B (zh) 2006-01-27 2007-01-26 光学头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719949B2 (zh)
JP (1) JP2007200476A (zh)
CN (1) CN101013583B (zh)
DE (1) DE1020070038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33891A1 (ja) * 2009-09-15 2011-03-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3635A (en) * 1996-04-17 1999-07-13 Nec Corpora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or playbacking system, optical head apparatus used in the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or playbacking optical information
CN1301013A (zh) * 1999-11-30 2001-06-27 索尼公司 光拾取器以及记录和/或再现设备
CN1705992A (zh) * 2002-10-17 2005-12-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1789A (ja) * 1995-02-14 1996-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情報処理装置
JPH0963102A (ja) * 1995-08-21 1997-03-07 Sony Corp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
US5737296A (en) * 1996-01-23 1998-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ocus and tracking error detection by using plus and minus first order diffracted light
KR100346398B1 (ko) 1998-10-23 2002-10-2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계단형회절격자구조를갖는평판렌즈를채용하여cd-rw에호환하는dvd용광기록/픽업헤드
KR100267233B1 (ko) * 1996-09-24 2000-10-16 윤종용 2광원을 이용한 홀로그램 광픽업
WO1998019303A1 (fr) 1996-10-31 1998-05-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Dispositif de lecture optique
US6180028B1 (en) 1997-07-31 2001-01-30 Asahi Glass Company Ltd. Liquid-crystal composition and polymeric liquid crystal obtained by polymerizing the same
JP3605279B2 (ja) * 1998-02-25 2004-12-2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学式ピックアップ
JP2000357341A (ja) * 1999-06-14 2000-12-26 Hitachi Ltd 回折素子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1076371A (ja) * 1999-09-02 2001-03-23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775965B2 (ja) 2000-02-07 2006-05-1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学式情報再生装置
JP2002008258A (ja) * 2000-06-21 2002-01-11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3223728A (ja) 2002-01-25 2003-08-08 Victor Co Of Japan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ホログラム素子
JP4194377B2 (ja) 2003-01-15 2008-1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機能素子の作製方法
JP2004327005A (ja) 2003-04-11 2004-11-18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光ヘッド装置、回折素子、および回折素子の製造方法
EP2202739A1 (en) 2003-04-24 2010-06-30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Diffraction optical device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0508662A (en) 2003-07-04 2005-03-0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ptical diffraction element
JP2005310298A (ja) * 2004-04-23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情報処理装置
US7662702B2 (en) 2004-06-07 2010-02-16 Ime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rystalline silicon lay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3635A (en) * 1996-04-17 1999-07-13 Nec Corpora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or playbacking system, optical head apparatus used in the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or playbacking optical information
CN1301013A (zh) * 1999-11-30 2001-06-27 索尼公司 光拾取器以及记录和/或再现设备
CN1705992A (zh) * 2002-10-17 2005-12-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07003804A1 (de) 2007-10-25
CN101013583A (zh) 2007-08-08
JP2007200476A (ja) 2007-08-09
US7719949B2 (en) 2010-05-18
US20070177485A1 (en) 2007-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13582B (zh) 光学拾取装置
JP2005100483A (ja) 光情報記録装置
CN101188128B (zh) 光拾取装置
CN101131826A (zh) 光学拾取器
CN101136220B (zh) 光拾取装置
CN101013583B (zh) 光学头
US20020047084A1 (en) Optical head and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storing and reproducing optical information
WO2009022747A1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499671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1183543A (zh) 光学拾取装置
CN100394482C (zh) 光拾取器及光盘驱动装置
KR100600297B1 (ko) 트랙 피치가 상이한 광디스크용 광픽업 장치
US9147426B2 (en)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storage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8192310A (ja) 光情報記録装置
JP200824325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KR100565797B1 (ko) 멀티 기록/재생용 광픽업장치
JP3582291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419797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1221781B (zh) 去除多层盘中串扰的单元、光拾取器、光记录/再现设备
KR100272086B1 (ko) 광량조절형 듀얼 포커스 광픽업장치
CN102194480A (zh) 光学拾取器件
JPWO2009044551A1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ディスク装置、コンピュータ、光ディスクプレーヤ及び光ディスクレコーダ
KR100403596B1 (ko) 직각삼각형 모양의 빔스프리터를 구비한 광픽업장치와이를 이용한 광축보정방법
KR20010047945A (ko) 호환형 광픽업장치
JP200601893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006

Termination date: 2016012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