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0083A - 自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0083A
CN101000083A CNA2006101567895A CN200610156789A CN101000083A CN 101000083 A CN101000083 A CN 101000083A CN A2006101567895 A CNA2006101567895 A CN A2006101567895A CN 200610156789 A CN200610156789 A CN 200610156789A CN 101000083 A CN101000083 A CN 1010000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lutch
gear
groups
planetary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567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0083B (zh
Inventor
岩崎龙彦
寺冈隆道
坂时存
坂上直博
藤田芳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00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00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000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008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5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six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1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four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F16H2200/204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with five engag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变速器,在抑制至少六挡的自动变速器(AT)齿轮噪音发生的同时,还可达到低成本且更小型化。该自动变速器,包括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1、GS2)、连接在输出齿轮(Output)上的两组行星式齿轮组(GS3、GS4)、第一至第三离合器(C1、C2、C3)、和第一及第二制动器(B1、B2)。从向输入轴(Input)输入动力的一侧向着其相反一侧,按顺序设置着第一行星式齿轮组、两组行星式齿轮组、以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上述输出齿轮,设置在第一行星式齿轮组和行星式齿轮组(GS4)的中间。第三离合器及第一制动器,在轴方向上重叠设置于第二行星式齿轮组的外周一侧。

Description

自动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由四组行星式齿轮组,三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组成的至少可以得到前进六挡的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这种自动变速器,以前是具有输入轴、减速它的减速齿轮组、组合了两组单纯的行星式齿轮组的辛普森型行星齿轮列、三个离合器、两个制动器、输出轴构成的,是将摩擦要素的三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适当的离/合的构成,这种结构已为众所周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等)。
上述那样构成的自动变速器中,为了得到自动加速装置的变速挡,向行星齿轮列的行星齿轮架及环形齿轮的输入是必要的,但是,要将输入轴和输出轴配置在同轴上的话,旋转要素限制为三个的单纯行星式齿轮组中,向行星齿轮架和环形齿轮双方的输入路径就无法再成立。为此,不得不将输入轴和输出轴平行配置在不同的轴线上,这就导致了变速器的增大。
在此,取代上述辛普森型行星齿轮列,使用所谓的Raviganeaux型行星齿轮列(两个副齿轮上分别啮合恒星齿轮的复合行星齿轮列),例如揭示在同文献的图3、图13等中。还有,这个结构中,因为输入轴和输出轴配置在同一个轴上,使用了作为减速输入旋转的减速齿轮组的一组单组型副齿轮的行星式齿轮组。
但是,一般地来讲Raviganeaux型行星齿轮列,构造复杂齿轮啮合处多,所以有齿轮杂音或振动容易增大的缺点,而且效率还不是很好。还有,与辛普森型的相比容易增大成本,再加上,难以确保强度以及在齿轮列内部发生扭矩循环等种种问题。
考虑以上各点,在专利文献2、3中,提出了如下方案,既不是采用Raviganeaux型齿轮列,而是在采用辛普森型行星齿轮列的同时,将构成它的两组的行星式齿轮组中的一个作为两个环形齿轮种类或两个恒星齿轮种类的齿轮,将向行星齿轮架的旋转输出入由中心构件在经方向进行。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4-219553号公报(平4=1992年)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2-099316号小册子及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4-069050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提案例中那样的两个环形齿轮种类、两个恒星齿轮种类等的行星式齿轮组,并不是单纯的将环形齿轮或恒星齿轮分为一半而成,要考虑到这样分割后的每一个齿轮传递驱动力,必须每一个都有充分地强度构成。
为此,上述两个环形齿轮种类等的行星式齿轮组的外形,大致地讲,是组合了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的齿轮且尺寸相同,在旋转轴方向增加了很大。还有,跨过被分割了的齿轮啮合的副齿轮在轴方向上变长而容易倾斜,由此,齿轮噪音或振动有变大的倾向。再有,因为是复杂的构成,导致零部件数目的增加和组装作业的繁杂化,制造成本也就变高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相关问题点而发明,其目的在于抑制至少六挡的自动变速器中的齿轮噪音发生的同时,得到低成本且更小型化的变速器。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法中,是将四组行星式齿轮组、三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组成的至少可以得到前进六挡的自动变速器,在上述行星式齿轮组中,位于收纳在变速箱的后室的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的外周一侧位置上,以在轴方向重叠的形式设置第三离合器以及第一制动器。
具体地讲,权利要求1的发明中,是以包括:输入轴、与上述输入轴同轴配置的输出部、分别常时减速上述输入轴的旋转输出的第一及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由具有相互连接结合第一至第四的四个旋转要素的同时,第一旋转要素连接在上述输出部的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第一至第三的三个离合器,第一及第二的两个制动器,收容它们的变速箱;通过有选择地组合上述第一至第三的三个离合器及第一及第二的两个制动器的动作转换从上述输入轴到输出部为止的驱动力传递路径,至少能够得到前进六个挡位的自动变速器为对象的。
并且,上述第一及第二的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以及两组行星式齿轮组,从向上述输入轴的动力输入一侧朝着它相反一侧,按照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两组行星式齿轮组、以及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的顺序,排列配置在输入轴的轴方向上,上述输出部,配置在上述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和上述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的中间位置。
再有,上述变速箱内部,设置了支撑上述输出部的支撑壁,由该支撑壁,上述变速箱内部,在上述输入轴方向上,分隔为向上述输入轴输入动力一侧的前室,和与其相反的后室,上述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以及第一及第二离合器,收纳在上述前室,另一方面,上述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第三离合器、以及第一及第二制动器,收纳在上述后室中,上述第三离合器及第一制动器,在上述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的外周一侧位置上重叠设置在轴方向上。
上述构成的自动变速器,包括:由常时减速输入旋转的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第一及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连接了组合在它们上的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的相互的齿轮架和环形齿轮的CR-CR型连接行星式齿轮列;通过有选择地使三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动作,就可以得到前进六挡。因此,不再需要以前例中的两组环形齿轮型等的行星式齿轮组,由此也就不必再担心齿轮噪音和振动的增大,同时由于构造简单也可以得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还有,常时减速输入旋转的两组行星式齿轮组,不需要介于减速齿轮直接输入输入扭矩,所以扭矩的变换减少扭矩负荷极小化。为此,就能充分地缩小(小型化)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
将这样小型化了的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配置在动力输入一侧,也就是接近发动机(或液压变矩器)一侧配置的同时,从这个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沿着输入轴的轴方向,按顺序分别配置两组的行星式齿轮组、和与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同样缩小(小型化)了的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且,将连接在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要素上的输出部,配置在两组行星式齿轮组和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中间位置。通过这样做,缩短了各行星式齿轮组、输出部、各离合器及各制动器之间的连接部件的处理,就可以使得自动变速器缩小(小型化)。
并且,对于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通过在它的外周一侧位置上沿着轴的方向重叠设置第三离合器和第一制动器,就能够缩短变速器的全长缩小(小型化)构成自动变速器。而且,如上所述那样,因为充分缩小(小型化)了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所以即便是在该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的外周一侧位置上重叠设置了第三离合器及第一制动器,也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向径向方向的扩大(大型化)。
在上述的构成中,包括为控制上述第三离合器的离合器活塞、和为控制上述第一制动器的制动器活塞,上述离合器活塞,相对于上述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设置为邻接于向上述输入轴输入动力一侧的相反一侧,上述制动器活塞,最好的是在上述离合器活塞外周一侧的位置上,相对于该离合器活塞在轴方向上重叠设置(权利要求2的发明)。
由此,因为第三离合器的离合器活塞及第一制动器的制动器活塞在轴方向上成重叠状态设置,所以能够将这两个活塞在变速器的长度方向上紧凑(小型化)设置,就可以进一步缩短该变速器的全长。
还有,也可以将上述第二制动器设置在上述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的外周一侧位置上(权利要求3的发明)。这样做,因为可以将第二制动器在轴方向上紧凑(小型化)设置,所以能够更进一步的缩短(小型化)变速器全长。
再有,在上述支撑壁的内周一侧上形成了突起部,即可以是上述输出部由上述突起部的外表面支撑,收纳于上述后室内(权利要求4的发明),也可以是上述输出部由上述突起部的内表面支撑,收纳于上述前室内(权利要求5的发明)。如前者所述,只要将输出部收纳在后室内,连接该后室内的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的输出部就不再需要跨越上述支撑壁,这样对于该支撑壁可以紧凑(小型化)设置输出部,所以,也能够将输入轴的这一部分长度缩短。另一方面,如后者所述,只要将输出部收纳在前室中,与该输出部啮合的从动齿轮的位置移动到输入轴的输入动力一侧,所以,能够缩短(小型化)设置该从动齿轮的反转齿轮轴的这一部分轴向长度。
-发明的效果-
正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在构成连接相互的齿轮架和环形齿轮的CR-CR型连接行星式齿轮列的两组行星式齿轮组以外,还设置了第一及第二的两组行星式齿轮组,并将它们作为常时减速齿轮组以谋求小型化,同时将它们分别设置在行星式齿轮列轴方向的两侧,且通过在输入轴的动力输入一侧设置的第一行星式齿轮组和两组的行星式齿轮组的中间位置设置输出部,可以缩短(小型化)各行星式齿轮组、输出部、各离合器以及各制动器之间的连接部件的处理。而且,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中,只是将单组的行星式齿轮组合起来,所以不会发生两组环形齿轮类型等的大的噪音和振动,且成本低。
并且,因为在变速箱的后室中收纳的第二行星式齿轮组的外周一侧位置上,以轴方向重叠的方式设置了第三离合器及第一制动器,所以能够缩短(小型化)变速器的长度,确实谋得变速器的小型化。
特别是,只要将上述第三离合器的离合器活塞及第一制动器的制动器活塞以在轴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就可以进一步紧凑(小型化)这些活塞,从而进一步缩短(小型化)变速器的长度。同样,第二制动器,通过设置在上述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的外周一侧,就可以进一步紧凑(小型化)变速器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2,是说明同一个自动变速器的侧面图。
图3,是扩大表示同一个自动变速器的变速齿轮机构部分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同一个自动变速器的概略构成的主要轴线图。
图5,是同一个自动变速器的缔结动作表。
图6,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输出部附近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1’变速箱
12a   前室
12b   后室
15、15’  支撑部
15a、15a’突起部
75        离合器活塞
85        制动器活塞
B1        第一制动器(2/6制动器)
B2        第二制动器(L/R制动器)
C1        第一离合器(Low离合器)
C2        第二离合器(High离合器)
C3        第三离合器(3/5/R离合器)
GS1       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
GS2       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
GS3       行星式齿轮组(两组的行星式齿轮组)
GS4       行星式齿轮组(两组的行星式齿轮组)
Input     输入轴
Output    输出齿轮(输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最好的实施方式。尚,以下的最好实施方式的说明,实质上不过是个示例,本发明无意限制其适用物或其适用范围。
-整体构成-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AT的整体构成,这个构成,表示了将自动变速器AT横置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车(FF车)用的动力传动系的适用情况。
自动变速器AT,作为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液压变矩器3,变速齿轮机构2,和差动齿轮机构4。液压变矩器3,将从图外的发动机输出轴传来的旋转驱动力,传给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变速齿轮机构2的输入轴Input,变速齿轮机构2,将这个旋转驱动力变速后从与上述输入轴Input同轴的输出齿轮(输出部)Output输出。输出齿轮Output,与相对于输入轴Input平行配置的反转轴43的从动齿轮44啮合,输出齿轮Output的旋转由从动齿轮44传给反转轴43。差动齿轮机构4,将通过这个反转轴43上的终端齿轮45和差动齿轮机构4的环形齿轮41的啮合而减速后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平行于上述输入轴Input配置的驱动轴42、42。
上述液压变矩器3收纳在液压变矩器外壳5内,上述变速齿轮机构2、差动齿轮机构4、以及反转轴43收纳在变速箱1内。上述液压变矩器外壳5,设置为堵塞变速箱1的一侧端(发动机一侧)。上述变速箱1,从大的方面来讲,包括:收纳变速齿轮机构2的变速齿轮机构收纳部12、收纳差动齿轮机构4的差动齿轮机构收纳部13、收纳配置在上述变速齿轮机构收纳部12及差动齿轮机构收纳部13中间的反转轴43的反转轴收纳部14,上述变速齿轮机构收纳部12的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由后盖6覆盖。
在此,参照图2说明输入轴Input、反转轴43、以及驱动轴42三条轴的位置关系。在同图中,轴线d1、d2、以及d3分别表示输入轴Input、反转轴43、以及驱动轴42的轴线。还有,同图中用虚线表示的圆分别为,与输入轴Input同轴的输出齿轮Output、与反转轴43同轴的从动齿轮44及终端齿轮45、以及与驱动轴42同轴的环形齿轮41。
如上述图2所示那样,上述的三条轴d1、d2、d3,从车辆的前方向后方按照d1(输入轴Input)、d2(反转轴43)、以及d3(驱动轴42)的顺序配置。还有,上述反转轴43轴线d2的高度位置设定的比驱动轴42轴线d3的高度位置高的同时,输入轴Input轴线d1的高度位置设定在反转轴43轴线d2和驱动轴42轴线d3之间的高度位置处。尚,这些输入轴Input、反转轴43、以及驱动轴42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根据构成变速齿轮机构2的齿轮,构成差动齿轮机构4的齿轮,从动齿轮44及终端齿轮45的尺寸关系,以及自动变速器AT在发动机舱内的配置空间限制等设定的。
接下来,参照图1、图3、图4,说明变速齿轮机构2的内部机构。图3,是扩大表示上述自动变速器AT中的变速齿轮机构2部分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变速齿轮机构2构成的主要轴线图(骨架图)。
变速齿轮机构2,包括第一至第四的四组行星式齿轮组GS1、GS2、GS3、GS4,第一至第三的三组湿式多板式离合器C1、C2、C3,和第一及第二的两组湿式多板式制动器B1、B2。尚,上述四组行星式齿轮组GS1至GS4中,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1、GS2,分别为比第三及第四行星式齿轮组GS3、GS4小型的齿轮组。
在此,变速箱1的变速齿轮机构收纳部12中,在输入轴方向的近似中间位置,形成了从变速箱1的内表面向径方向的内方向竖立的支撑壁15。由这个支撑壁15,变速齿轮机构收纳部12在输入轴方向被分隔为接近液压变矩器3一侧(以下称液压变矩器一侧)的前室12a,和远离液压变矩器3一侧(以下称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的后室12b的两个空间。
并且,第一至第四的四组行星式齿轮组GS1至GS4中,第二、第三及第四行星式齿轮组GS2、GS3、GS4,在后室12b内,从输入轴方向的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向液压变矩器一侧按顺序排列,另一方面,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配置在前室12a内。由此,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1、GS2,将第三及第四行星式齿轮组GS3、GS4夹在中间配置在输入轴方向的两侧位置。
-行星式齿轮组的构成-
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是具有第一恒星齿轮S1、第一环形齿轮R1、与这两个齿轮S1、R1啮合支撑第一副齿轮P1的第一行星齿轮架PC1的单组副齿轮型的行星式齿轮组。还有,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2也是,具有第二恒星齿轮S2、第二环形齿轮R2、与这两个齿轮S2、R2啮合支撑第二副齿轮P2的第二行星齿轮架PC2的单组副齿轮型的行星式齿轮组。尚,上述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1、GS2的输入旋转的减速比(即各自的环形齿轮及副齿轮的齿数比),从变速器的齿轮环最优化观点,即可以设定为相互相同的值,也可以设定为相互不同的值。
在此,变速箱1的变速齿轮机构收纳部12中,分别形成了支撑形成在液压变矩器一侧的输入轴Input的液压变矩器一侧的第一突起部16a,和支撑形成在从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的后盖6向收纳部12内方向延伸的输入轴Input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端部的第二突起部16b。
上述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的第一恒星齿轮S1,由花键轴等固定在(常时固定)第一突起部16a的外周面上,上述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2的第二恒星齿轮S2,也由花键轴等固定在(常时固定)第二突起部16b的内周面上。
另一方面,上述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的第一环形齿轮R1,它的突起部通过由焊接等方法固定在输入轴Input上的第一连接构件M1连接(常时连接)在该输入轴Input上,上述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2的第二环形齿轮R2,它的突起部通过由焊接等方法固定在输入轴Input上的第二连接构件M2连接(常时连接)在输入轴Input上。
由此,上述输入轴Input的旋转,由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1、GS2分别常时被减速,从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架PC1、PC2输出。还有,上述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1、GS2,只是分别通过第一及第二环形齿轮R1、R2从输入轴Input原样输入输入扭矩,不会增大扭矩,也就没有大的扭矩变化,所以就可以缩小(小型化)该第一及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1、GS2。
第三行星式齿轮组GS3,是具有第三恒星齿轮S3、第三环形齿轮R3、与这两个齿轮S3、R3啮合支撑第三副齿轮P3的第三行星齿轮架PC3的单组副齿轮型的行星式齿轮组。还有,第四行星式齿轮组GS4也是,具有第四恒星齿轮S4、第四环形齿轮R4、与这两个齿轮S4、R4啮合支撑第四副齿轮P4的第四行星齿轮架PC4的单组副齿轮型的行星式齿轮组。
并且,上述第三环形齿轮R3和第四环形齿轮R4,由第三连接构件M3连接(常时连接),通过这样,第三环形齿轮R3和第四行星式齿轮架PC4相互连成一体旋转。还有,上述第三行星式齿轮架PC3和第四环形齿轮R4,由配置成覆盖上述第三行星式齿轮组GS3的外周的形式的第四连接构件M4连接(常时连接),通过这样,上述第三行星式齿轮架PC3和第四环形齿轮R4相互连接成一体旋转。
也就是,第三及第四行星式齿轮组GS3、GS4,通过第三及第四连接构件M3、M4相互连接,由此,就成为具有四个旋转要素(第三恒星齿轮S3、第三行星式齿轮架PC3=第四环形齿轮R4、第三环形齿轮R3=第四行星式齿轮架PC4、第四恒星齿轮S4),由它们构成连接相互对应的行星式齿轮架和环形齿轮的CR-CR型连接的行星式齿轮列。
输出齿轮Output,在相对于上述支撑壁15的液压变矩器一侧,且邻接于这个支撑壁15配置。也就是,上述输出齿轮Output,设置在相对于液压变矩器3隔着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的相反一侧的位置。并且,在上述支撑壁15的内周部上,形成了沿着输入轴方向延伸的突起部15a的同时,该突起部15a上内嵌固定了轴承15b,上述输出齿轮Output,由这个轴承15b支撑为旋转自由的形式。还有,上述输出齿轮Output,被连接在上述第四行星式齿轮组GS4的第四行星式齿轮架PC4上,通过这样,与第四行星式齿轮架PC4成为一体旋转。
正如这样,通过将上述输出齿轮Output设置在相对于液压变矩器3隔着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的相反一侧的位置,较大直径的从动齿轮44就成为偏离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的轴方向设置,就能够将反转轴43相对于变速齿轮机构2在上下方向上接近设置(参照图2)。也就是,可以将自动变速器AT在上下方向上缩小(小型化)。还有,如图1所示那样,通过从动齿轮44相对于终端齿轮45接近于轴方向设置反转轴43的长度就可以缩短,所以不会导致不必要的机械损失或重量的增大等,能够得到自动变速器AT长度方向的缩短(小型化)。
-离合器及制动器的构成-
上述变速齿轮机构2,通过有选择地动作上述第一至第三的三个离合器C1至C3、和第一及第二的两个制动器B1、B2,转换从输入轴Input到输出齿轮Output为止的驱动力的传递途径,得到前进六挡和倒档。
尚,尽管未图示,上述第一至第三离合器C1至C3、第一、第二制动器B1、B2上连接了变速油压控制装置,这个变速油压控制装置,如图5的缔结动作表所表示的那样,产生各变速挡的缔结压(●印)或释放压(无印)。这样的变速油压控制装置,可以考虑油压控制型、电子控制型和油压加电子控制型等。尚,详细的将在后叙述,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制动器B2并列配置了单路离合器OWC,这种情况下,前进一挡中第二制动器不缔结,例如只在手动方式或同步方式等需要发动机制动的情况下,第二制动器B2被缔结(缔结动作表中带括号表示)。但是,即便是没有单路离合器OWC也可,这种情况下,在前进一挡第二制动器B2缔结。
第一离合器C1,是有选择地离合第四恒星齿轮S4和第一行星式齿轮架PC1的离合器,如图5的缔结动作表所示的那样,是在低速一侧的一至四挡时缔结的离合器(以下,称第一离合器为低速离合器)。
这个低速离合器C1,如图1及图3所示那样,配置在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的外周一侧的位置,内周一侧的突起部,在比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靠近液压变矩器一侧的位置包括:连接在第一行星式齿轮架PC1上的离合器筒51,从这个离合器筒51的外周壁内面向径方向的内方向分离配置的离合器衬套52,在这些离合器筒51和离合器衬套52之间的输入轴方向(图的左右方)交替配置的多个离合器板53、54、…。
上述离合器筒51内,在与这个离合器筒51之间分隔出受压室的形式配置了离合器活塞55。这个离合器活塞55,相应于供给这个受压室的工作油压,抵抗着回程弹簧57的弹力向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图3的左侧)移动,压紧离合器板53、54、…,接合轴方向上相邻的离合器板53、54、…。
还有,这个实施方式中,伴随着低速离合器C1的旋转受压室的动作油受到离心力,考虑到控制油压的上升,在离合器活塞55的受压室相反一侧配置了堵板(平衡板)56,由此,分隔了与受压室相邻的离心平衡室。这个离心平衡室的油压与受压室的一样,由离心力上升,离心力和上升的油压相互抵消能够提高离合器的控制性。
上述离合器衬套52,覆盖着后述的高速离合器C2的离合器筒61的外周向着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在轴方向上延伸,它的先端部(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上,结合着圆盘状旋转力传递部件58。这个旋转力传递部件58,它的内周一侧的突起部,由花键轴等连接在第五连接构件M5一端侧上(液压变矩器一侧)。该第五连接构件M5,沿着输入轴Input的轴方向配置在输入轴Input和输出齿轮Output之间,它的另一端一侧(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连接在上述第四行星式齿轮组GS4的恒星齿轮S4上。因此,通过上述的构成,上述离合器衬套52,介于旋转力传递部件58及第五连接构件M5连接在第四恒星齿轮S4上,所以低速离合器C1被缔结,能够使该第四恒星齿轮S4和上述第一行星式齿轮架PC1整体旋转。
第二离合器C2,是有选择地离合第三行星式齿轮架PC3和第一环形齿轮R1(输入轴Input)的离合器,如图5的缔结动作表所示那样,缔结高速一侧的四至六挡的离合器(以下称第二离合器为高速离合器)。
这个高速离合器C2,配置在第一行星式齿轮架PC1的外周一侧的位置,该低速离合器C1和高速离合器C2,该低速离合器C1在接近液压变矩器3一侧,高速离合器C2在远离液压变矩器3一侧,顺着输入轴的方向配置。这个高速离合器C2,包括:内周一侧的突起部连接在第一环形齿轮R1上的离合器筒61,从这个离合器筒61的外周壁内面在径方向隔离配置的离合器衬套62,交替配置在这些离合器筒61及离合器衬套62之间的输入轴方向上(图的左右方向)的多个离合器板63、64、…。上述离合器衬套62,它的内周一侧的突起部,沿着输入轴Input和输出齿轮Output之间的输入轴Input的方向朝着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延伸,连接在第三行星式齿轮组GS3的第三行星式齿轮架PC3上。
并且,将第一环形齿轮R1连接到输入轴Input上的第一连接构件M1之间分隔成受压室的形式,在与该第一连接构件M1的输入轴方向相邻的位置配置离合器活塞65。该离合器活塞65,对应于供给受压室的动作油压,抵抗着回程弹簧67向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图3的左方向)移动,挤压离合器板63、64、…,使轴方向相邻的离合器板63、64、…相互接合。还有,上述离合器活塞65的受压室相反一侧,也与上述低速离合器C1一样,配置了堵板66,分隔着与受压室相邻的离心平衡室。
因此,通过以上这样的构成,使上述高速离合器C2处于缔结状态,就可使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的第一环形齿轮R1和第三行星式齿轮组GS3的第三行星式齿轮架PC3整体旋转。
这样,变速箱1的变速齿轮机构收纳部12的前室12a中,与低速及高速两个离合器C1、C2一起收纳了常时减速的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在这个前室12a内,因为该低速及高速离合器C1、C2设置在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外周一侧,所以能够缩短变速齿轮机构2的全长,缩小(小型化)自动变速器AT。
还有,将上述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设置在前室12a中轴方向的近似中央位置,在隔着这个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的轴方向两侧的空间分别设置低速及高速离合器C1、C2的离合器活塞55、65,由此,可以有效的设置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低速及高速离合器C1、C2,避免了增大(大型化)前室12a的直径方向尺寸。
再有,将连接在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的输出一侧的低速离合器C1配置在靠近液压变矩器3的一侧,连接在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的输入一侧的高速离合器C2配置在远离液压变矩器3的一侧,通过这样的分别设置,对于低速离合器C1及高速离合器C2能够缩短进行输入/输出的部件51、52、58、61、62的处理长度,实现了自动变速器AT的小型化。
并且,正如这样,通过缩小(小型化)收纳了第一行星式齿轮组GS1的自动变速器AT前室12a部分的直径方向尺寸,将差动齿轮机构4在车辆的前后方向接近设置成为可能(参照图2),包含差动齿轮机构4的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成为可能的同时,还能够将差动齿轮机构4接近车体中心线设置(参照图1)。这对左右驱动轴42、42的各自的折角的缓和是有利的。还有,增大差动齿轮机构4的环形齿轮41的直径(大直径化)的设计也成为了可能,所以,既不会妨碍小型化,又可以提高减速比设计的自由度,这是最好的。
相应于此,变速箱1的变速齿轮机构收纳部12的后室12b中,第三离合器C3、第一及第二制动器B1、B2和第二至四行星式齿轮组GS2至GS4一起分别被收纳着。
第三离合器C3,是有选择地离合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2的第二行星式齿轮架PC2和第三行星式齿轮组GS3的第三恒星齿轮S3的离合器,如图5所示的缔结动作表所示那样,是缔结三挡、五档以及倒档的离合器(以下称第三离合器为3/5/R离合器)。
这个3/5/R离合器C3,配置在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2的外周一侧的位置且在轴方向上重叠于该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2,包括:内周一侧的突起部连接于第二行星式齿轮架PC2的离合器筒71、从这个离合器筒71的外周壁的内表面向径方向隔离配置且这个内周一侧的突起部连接于第三恒星齿轮S3的离合器衬套72、在这些离合器筒71及离合器衬套72之间配置的沿输入轴方向(图的左右方向)交替排列的多个离合器板73、74、…。
并且,上述离合器筒71内,配置了与该离合器筒71之间分隔成受压室的离合器活塞75。这个离合器活塞75,对应于供给这个受压室的动作油压,抵抗着回程弹簧77的弹力向液压变矩器一侧(图3的右侧)移动,压着离合器板73、74、…,接合轴方向相邻的离合器板73、74、…。还有,在离合器活塞75的受压室相反一侧,也和上述低速既高速离合器C1、C2一样,配置了堵板76,分隔与受压室相邻的离心平衡室。
因此,由以上这样的构成,使上述3/5/R离合器C3处于缔结状态的话,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2的第二行星式齿轮架PC2和第三行星式齿轮组GS3的第三恒星齿轮S3就整体旋转。
第一制动器B1,是有选择地将第三恒星齿轮S3离合变速箱1,有选择地停止该第三恒星齿轮S3的旋转的制动器,如图5的缔结动作表所示那样,是缔结二档及六挡的制动器(以下称第一制动器为2/6制动器)。
这个2/6制动器B1,配置在比上述3/5/R离合器C3更外一侧的位置且在轴方向上重叠于该离合器C3及上述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2。还有,上述2/6制动器B1,包括:从变速箱1的内周面沿径方向朝内分离配置且它的内周一侧突起部连接于上述3/5/R离合器C3的离合器衬套72的制动器衬套82、变速箱1的内表面及制动器衬套82之间沿输入轴方向交替配置的多个制动器板83、84、…。尚,上述制动器衬套82,由于连接于3/5/R离合器C3的离合器衬套72,所以,也就介于这个离合器衬套72连接于第三恒星齿轮S3。
并且,变速箱1的后盖6上,形成了凹部,又因为这个凹部内插入了制动器活塞85,所以,在这个凹部和制动器活塞85之间分隔形成受压室。这个制动器活塞85,对应于供给这个受压室的油压,对抗着回程弹簧87的回弹力向液压变矩器一侧(图3的右侧)移动,挤压制动器板83、84、…,接合轴方向上相邻的制动器板83、84、…。
在此,上述制动器活塞85,是在轴方向上重叠于3/5/R离合器C3的离合器活塞75设置的。这样,通过在轴方向上重叠设置,上述活塞75、85就可以尽可能的设置在液压变矩器一侧、就能够缩小(小型化)自动变速器AT的轴方向。
第二制动器B2,将连接第三行星式齿轮架PC3及第四环形齿轮R4的第四连接构件M4有选择地离合变速箱1,是有选择地停止该第四连接构件M4的制动器,如图5的缔结动作表所示那样,是缔结一挡及倒档的制动器(以下称第二制动器为L/R制动器)。但是,如上所述那样,L/R制动器B2在手动方式或自动方式等只在发动机制动必要时缔结。
这个L/R制动器B2,设置在位于比2/6制动器B1更靠近液压变矩器一侧的位置且在第三及第四行星式齿轮组GS3、GS4的外周一侧的位置。这个L/R制动器B2的制动器衬套,由连接第三行星式齿轮架PC3及第四环形齿轮R4的第四连接构件M4构成,在变速箱1内周面及第四连接构件M4外周面之间构成了在输入轴方向上交替配置的多个制动器板93、94、…。
并且,在变速箱1的支撑壁15上,形成了凹部,因为在这个凹部内插入制动器活塞95,所以,在这个凹部和制动器活塞95之间分隔形成受压室。这个制动器活塞95,对应于供给这个受压室的油压,对抗着回程弹簧97的回弹力向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图3的左侧)移动,挤压制动器板93、94、…,接合轴方向上相邻的制动器板93、94、…。
在此,回程弹簧97,配置在形成于变速箱1内周面上的凹槽17内,由此回程弹簧97,位于比制动器板93、94、…更靠外一侧的位置。
还有,在比这个L/R制动器B2更靠近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的位置,配置了单路离合器OWC。这个单路离合器OWC,在变速箱1和第四连接构件M4之间,阻止这个第四连接构件M4的单向旋转。
上述单路离合器OWC,由固定安装在变速箱1内周面上的支撑部件18支撑。这个支撑部件18,除支撑单路离合器OWC以外,在具有L/R制动器B2的回程弹簧97的承受机能的同时,还具有为承受由制动器活塞95挤压制动器板93、94、…的阻挡板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AT,包括第一至第四的四组单组副齿轮型的单组行星式齿轮组GS1至GS4,通过有选择地使第一至第三的三个离合器C1至C3和第一、第二两个制动器B1、B2,获得前进六挡和倒档。换句话说,上述自动变速器AT,不包括Ravigneaux型的行星式齿轮组,并使双恒星齿轮型、双副齿轮型、双环形齿轮型的行星式齿轮组不超过必要以上,使离合旋转要素之间的离合器、制动器等的个数在五个以下较少即可,这样,对小型化,成本和重量的降低,噪音的降低是有利的。
还有,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GS1、GS2上,因为可以原样输入输入扭矩,使扭矩负荷小且变动也小,该齿轮组GS1、GS2的小型化就成为可能。为此,将小型的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GS1配置在液压变矩器一侧,小型的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GS2配置在液压变矩器相反一侧,连接较大的第三、第四两组行星式齿轮组GS3、GS4相互的行星式齿轮架和环形齿轮构成的CR-CR型连接行星式齿轮列,分别配置在这个第一及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GS1、GS2之间,且将连接在第四行星式齿轮架PC4上的输出齿轮Output,通过设置在CR-CR型连接行星式齿轮列和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GS1之间,就能够缩短连接各行星式齿轮组GS1至GS4及输出齿轮Output之间的各连接构件M1至M5、51、52、58、61、62、71、72、82的处理,能够缩小(小型化)自动变速器AT。
并且,对于上述那样的小型化了的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2,通过在它的外侧一周轴方向上重叠设置3/5/R离合器C3及2/6制动器B1,就能够缩短变速器AT的全长而小型化构成。这时,由于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2的小型化,即便是在第二行星式齿轮组GS2的外周一侧位置上设置离合器C3及制动器B1,同样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AT向直径方向的增大(大型化)。由此,就可以抑制后盖6或变速箱1等的增大(大型化),还可以确保它们的刚性。
特别是,通过在轴方向重叠设置上述3/5/R离合器C3的离合器活塞75及2/6制动器B1的制动器活塞85,可以将这些活塞75、85在轴方向上紧凑(小型化)设置,就可以使自动变速器AT进一步小型化。
再有,通过在第三及第四行星式齿轮组GS3、GS4的外周一侧上设置L/R制动器B2,能够进一步缩短轴方向的长度,也就可以进一步缩小(小型化)自动变速器AT。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的构成,并不只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AT,还包括这以外的种种构成。也就是,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将输出齿轮Output设置在了前室12a中,由内嵌在支撑壁15的突起部15a的轴承15b支撑为旋转可能的形式,但是,如图6所示那样,设置在后室12b中,在支撑壁15’的突出部15a’上外嵌轴承15b’,由这个轴承15b’将输出齿轮Output支撑为旋转可能的形式亦可。在这种情况下,与将输出齿轮Output设置在前室相比,尽管反转轴43多少要增长一些,但是输出齿轮Output不再需要跨越支撑壁15’而是安装在如上述图6所示的该支撑壁15’内的位置,所以可以缩短输入轴Input的长度。
还有,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AT适用于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车(FF车)的横置动力传动系,但是本发明同样适用于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车(RR车)的横置动力传动系。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正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是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由五个以下的摩擦要素达成前进六挡的轻量、小型变速器,例如搭载在小型载人汽车上特别有用。

Claims (5)

1.一种自动变速器,包括:
输入轴,
输出部,与上述输入轴同轴配置,
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包括第一及第二两组,分别常时减速上述输入轴的旋转速度并输出,
行星式齿轮组,包括两组,由具有相互连接结合的第一至第四的四个旋转要素的同时,第一旋转要素连接在上述输出部,
离合器,包括第一至第三的离合器,
制动器,包括第一及第二的制动器,
变速箱,收容上述输入轴、输出部、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行星式齿轮组、离合器、以及制动器;另外
通过有选择地使上述第一至第三的离合器及第一及第二的制动器动作,转换从上述输入轴到输出部为止的驱动力传递途径,至少能够得到前进六个挡位,其特征为:
上述第一及第二的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以及两组行星式齿轮组,从朝上述输入轴输入驱动力一侧向着与该驱动力输入一侧的相反一侧,按照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两组行星式齿轮组、以及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的顺序,排列配置在输入轴的轴方向上,
上述输出部,配置在上述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和上述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的中间位置,
上述变速箱内部,设置了支撑上述输出部的支撑壁,由该支撑壁,将上述变速箱内部,在上述输入轴方向上,分隔为向上述输入轴输入驱动力一侧的前室,和与该输入驱动力一侧相反一侧的后室,
上述第一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以及第一及第二离合器,收纳在上述前室,另一方面,上述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第三离合器、以及第一及第二制动器,收纳在上述后室中,
上述第三离合器及第一制动器,重叠设置在上述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的外周一侧位置的轴方向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为:
包括:为控制上述第三离合器的离合器活塞、和为控制上述第一制动器的制动器活塞,另外
上述离合器活塞,相对于上述第二常时减速行星式齿轮组,设置为邻接于向上述输入轴输入动力一侧的相反一侧,上述制动器活塞,在上述离合器活塞外周一侧的位置上,相对于该离合器活塞在轴方向上重叠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为:
上述第二制动器,设置在上述两组行星式齿轮组的外周一侧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为:
在上述支撑壁的内周一侧上形成了突起部,
上述输出部,由上述突起部的外表面支撑,收纳于上述后室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为:
在上述支撑壁的内周一侧上形成了突起部,
上述输出部,由上述突起部的内表面支撑,收纳于上述前室内。
CN2006101567895A 2006-01-12 2006-12-27 自动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00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04753 2006-01-12
JP2006004753A JP4655941B2 (ja) 2006-01-12 2006-01-12 自動変速機
JP2006004753 2006-0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0083A true CN101000083A (zh) 2007-07-18
CN101000083B CN101000083B (zh) 2010-12-01

Family

ID=38233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5678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0083B (zh) 2006-01-12 2006-12-27 自动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82039B2 (zh)
JP (1) JP4655941B2 (zh)
CN (1) CN10100008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5918A (zh) * 2019-09-29 2020-01-31 湖南奕普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速箱换挡装置及其换挡控制方法
CN110735918B (zh) * 2019-09-29 2024-05-31 湖南奕普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速箱换挡装置及其换挡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40135B2 (ja) * 2006-12-30 2011-1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KR101274956B1 (ko) 2010-06-29 2013-06-13 장영수 정회전 및 역회전 가능한 클러치
JP5883937B2 (ja) * 2012-09-07 2016-03-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計算機システム、データ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する記録媒体
DE102013011553A1 (de) * 2013-06-22 2014-12-24 Daimler Ag Mehrstufen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187352B2 (ja) * 2014-03-27 2017-08-3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多段変速機
CN105485271B (zh) * 2014-09-19 2018-01-05 西安双特智能传动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速器及其行星齿轮系
CN107949726B (zh) 2015-09-09 2021-05-14 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 用于车辆的变速器设备
WO2017044019A1 (en) 2015-09-09 2017-03-16 Volv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Ab A transmission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EP3347620B1 (en) 2015-09-09 2020-10-28 Volv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AB A transmission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KR102417349B1 (ko) * 2017-09-20 2022-07-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JP7011754B2 (ja) * 2018-09-04 2022-01-27 寧波上中下自動変速器有限公司 ハイブリッド車輛用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及びパワー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1620B2 (ja) 1987-07-28 1994-03-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歯車変速装置
GB8817545D0 (en) * 1988-07-22 1988-08-24 Secr Defence Preparation of epoxy nitrates
FR2656055B1 (fr) 1989-12-18 1994-04-29 Lepelletier Pierre Transmission automatique multivitesses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3750253B2 (ja) * 1997-01-28 2006-03-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及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JP4051814B2 (ja) 1998-09-01 2008-02-2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4423780B2 (ja) * 2000-10-18 2010-03-0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DE60239332D1 (de) 2001-05-30 2011-04-14 Jatco Ltd Gangschalter für ein automatisches getriebe
JP2003194161A (ja) * 2001-12-25 2003-07-09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
JP3855200B2 (ja) 2002-06-13 2006-12-06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用歯車変速装置
JP2004052804A (ja) * 2002-07-16 2004-02-19 Jatco Ltd 自動変速機
CN2630568Y (zh) * 2003-07-23 2004-08-0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US7083537B2 (en) 2003-12-18 2006-08-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ple 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motor vehicle
JP2005249126A (ja) * 2004-03-05 2005-09-15 Jatco Ltd 自動変速機
JP4534920B2 (ja) * 2005-09-12 2010-09-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5918A (zh) * 2019-09-29 2020-01-31 湖南奕普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速箱换挡装置及其换挡控制方法
CN110735918B (zh) * 2019-09-29 2024-05-31 湖南奕普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速箱换挡装置及其换挡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55941B2 (ja) 2011-03-23
JP2007187220A (ja) 2007-07-26
US20070161453A1 (en) 2007-07-12
CN101000083B (zh) 2010-12-01
US7582039B2 (en) 2009-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0083B (zh) 自动变速器
CN1959148B (zh) 自动变速器
JP6346660B2 (ja) 変速機、変速機を作動させる方法、及び自動車
CN101312844B (zh) 用于重型机械的三轴传动的变速传动机构
EP1998079B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EP1762753B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6312796B2 (ja) 自動車用変速機
US7713160B2 (en) Multistag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with three planetary gear sets
KR20160058175A (ko) 다단 자동 변속기
JP6312797B2 (ja) 自動車用変速機
JP6259904B2 (ja) 自動車用変速機
CN101583810B (zh) 自动变速器
US7083537B2 (en) Multiple 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motor vehicle
CN101248293B (zh) 自动变速器中的压力油供给装置
JP2019086008A (ja)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れを含む車両
CN104813069A (zh) 九挡变速器
EP1577583B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7422538B2 (en) Automatic speed changer
CN100497995C (zh) 多档自动变速器
CN1860314B (zh) 带有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多档-自动变速器
JP4682876B2 (ja) 自動変速機
CN100572853C (zh) 多级变速器
EP1669645B1 (en) Multiple 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JP4885786B2 (ja) 多段自動変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1

Termination date: 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