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95654C - 液晶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95654C
CN100595654C CN200710307873A CN200710307873A CN100595654C CN 100595654 C CN100595654 C CN 100595654C CN 200710307873 A CN200710307873 A CN 200710307873A CN 200710307873 A CN200710307873 A CN 200710307873A CN 100595654 C CN100595654 C CN 10059565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pt
substrate
display panels
distribution density
liquid cry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307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16641A (zh
Inventor
钟德镇
简廷宪
廖家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3078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95654C/zh
Publication of CN101216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6641A/zh
Priority to US12/175,852 priority patent/US816958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956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9565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02F1/13394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spacers regularly patterned on the cell subtrate, e.g. walls, pilla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02F1/13396Spacers having different siz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放置的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隔物、第二间隔物和第三间隔物,且所述第一间隔物的密度大于第二间隔物的密度,第三间隔物的密度大于第一间隔物的密度。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能够有效地改善重力mura、压黑mura和擦试残影Push Mura现象所造成的图象显示缺陷。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间隔结构的液晶面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是利用液晶分子的光学各向异性和双折射特性来显示图象。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中,两个透明绝缘基板的表面彼此相对设置,相对设置的基板表面形成有产生电场的电极,在基板之间注入液晶材料。然后通过向所述基板表面的电极施加电压而产生电场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因此可以控制透过透明绝缘基板的光量,从而获得期望显示的图象。上述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包括TFT(薄膜晶体管)作为开关元件,因此亦称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
图1为常规液晶面板的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面板包括上基板50和下基板70,它们之间通过框胶(图中未示出)粘结在一起,其间具有预定的空间。在其特定的空间内注入有液晶层60。在下基板70中,在透明玻璃衬底71上设置有多条扫描线73和多条数据线72。多条扫描线73沿一个方向以预定距离排列,多条数据线72沿与扫描线73垂直的方向布置,从而限定了像素区(像素)75。在像素区75表面形成有像素电极74。在各条扫描线73和各条数据线72的交叉处形成有薄膜晶体管Q(TFT)。TFT通过扫描线73施加的扫描信号向各像素电极74施加数据线72的数据信号。
在上基板50中,在透明玻璃衬底51上形成有用于阻挡像素区75以外光的黑色矩阵层(black matrix layer)52,也叫黑底层。在对应于像素区的区域形成有用于表现颜色的红(R)、绿(G)、蓝色(B)滤色器层53。在滤色器层53上形成有用于驱动液晶显示图象的公共电极层54。
为了使液晶能够注入到显示器得上下基板之间,需要在其间设置支撑物以提供所需得间隔(cell gap)。该支撑物一般称为间隔物(spacer),通常位于数据线和扫描线上方,不影响显示图象,仅提供空间,以防止上下基板接触。通常间隔物的材料为例如丙烯酸树脂之类的光敏树脂,形状为球形、柱形或梯形,通过光刻工艺形成。图2为说明间隔物位置的显示面板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黑色矩阵25限定的区域布置有数据线11和扫描线12,以及包括有源层13、源极14和漏极15的TFT开关晶体管。漏极15通过接触孔16连接到像素电极10。间隔物30形成于扫描线12上方,图2a为图2中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扫描线12形成于下基板的玻璃衬底1表面,在玻璃衬底1和扫描线12表面依次形成有栅绝缘层3和钝化层4,上基板的玻璃衬底2表面形成有黑色矩阵层25和光滤色器层21,间隔物30形成于公共电极表面,像素电极10形成于钝化层4表面并与光滤色器层21的位置对应。上下基板通过框胶粘合后间隔物30的高度刚好使其与钝化层4表面接触。
但是,上述方法布置的间隔物,当在液晶面板表面施加一横向或斜向外力时,如图2b所示,会导致间隔物30偏移,甚至无法回到其原本位置。尤其是在间隔物30的密度偏大时,更难使所有间隔物回到其原本位置,因而产生所谓的擦试残影现象(Push Mura),上下基板的图案错位,出现虚线A1所示位置的漏光区域,影响图象的正常显示。不但间隔物的位置而且其分布密度也影响显示的质量。例如当间隔物的分布密度过高时,则压缩量降低,因间隔物与液晶材料的热胀冷缩不匹配,从而发生液晶层厚度不受控制的现象。这样,特别是在低温时,可能发生低温气泡。当液晶面板垂直放置时,液晶材料就会由于重力而聚积到液晶面板的下部,引起照明的不均匀性,发生“下部膨胀”现象(重力mura)。
另一方面,若柱形间隔物的分布密度过小,液晶面板就不会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当有压力垂直施加于面板时,会导致按压液晶面板表面时发生单元间隙的变化,出现“压力导致的间隙不均匀性”现象(以下称之为“压黑mura”)。因此必须把柱形间隔物设置在适当的密度。
图3为另一种间隔物布置方式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液晶面板上布置两种间隔物,第一种间隔物30和第二中间隔物30'分别位于扫描线12上方且以一定数量比分布。图3a为第一间隔物30的沿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在第一间隔物30下方对应位置处的扫描线12上增加了一介质层130和金属层40,在上下基板真空密封第一间隔物30会被挤压,从而提高了对液晶的隔绝封闭作用,在液晶面板垂直放置时能够有效防止液晶向面板下方聚积,改善了重力mura现象。图3b为第二间隔物30’的沿C-C’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b所示,扫描线12表面仅包括绝缘层3和钝化层4,上下基板真空密封后第二间隔物30’与钝化层4表面具有间隙,在有外力垂直施加在面板表面时,上下基板形成弹性接触,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压黑mura现象。
然而,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上述两种间隔物的布置结构,在有横向或侧向外力施加于面板时,间隔物仍然会发生移动,因此依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擦试残影(Push Mura)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能够有效地改善重力mura、压黑mura和擦试残影Push Mura现象所造成的图象显示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放置的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隔物、第二间隔物和第三间隔物,且所述第一间隔物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二间隔物的分布密度,第三间隔物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一间隔物的分布密度。
所述第一间隔物、第二间隔物和第三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
所述第一间隔物与第二基板表面相接触。
所述第一间隔物与设置于第二基板的台状体的表面相接触,且所述台状体上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一间隔物下表面的面积。
所述台状体包括位于第二基板的扫描线表面的栅极绝缘层、金属层和钝化层。
所述台状体包括位于第二基板的扫描线表面的栅极绝缘层、非晶硅层、金属层和钝化层。
所述第二基板的栅极绝缘层表面设置凸起,且该凸起嵌入第二间隔物。
所述第二基板的栅极绝缘层表面设置凸起,所述凸起完全嵌入第二间隔物。
所述凸起包括在所述栅极绝缘层表面形成的非晶硅层、在所述非晶硅层表面形成的金属层、覆盖所述非晶硅层和金属层的钝化层、以及部分覆盖所述钝化层的像素电极层。
所述第三间隔物悬浮于第二基板表面的上方。
所述第三间隔物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扫描线之间包括栅极绝缘层和覆盖所述栅极绝缘层的钝化层。
所述第三间隔物悬浮于所述钝化层上面。
所述第三间隔物高度小于第一间隔物与第二间隔物的高度。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放置的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具有第一类型间隔物、第二类型间隔物和第三类型间隔物,且所述第一类型间隔物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二类型间隔物的分布密度,第三类型间隔物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一类型间隔物的分布密度。
所述第一类型间隔物可防止重力mura。
所述第一类型间隔物设置于第一基板,并与第二基板的表面相接触。
所述第二类型间隔物可防止push mura。
所述第二类型间隔物设置于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嵌入第二类型间隔物。
所述第三类型间隔物可防止压黑mura。
第三类型间隔物设置于第一基板,并悬浮于所述钝化层上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采用挤压式、嵌入式和悬浮式三种类型的间隔物,并优化三种间隔物的分布密度,能够很好地使三种间隔物发挥作用,使重力mura,擦拭mura和压黑mura三种mura都受到抑制,提供了良好的显示质量。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更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在附图中,为清楚明了,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
图1为常规液晶面板的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说明间隔物位置的显示面板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2中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b为间隔物因外力发生偏移的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间隔物的布置方式示意图;
图3a为图3中第一种间隔物的沿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中第二间隔物的沿C-C’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4a为图4沿O-O’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图4沿F-F’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c为图4沿H-H'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图5沿M-M'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5沿L-L’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c为图5沿N-N'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6a为图6沿J-J’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b为图6沿I-I’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c为图6沿K-K'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7a为图7沿Y-Y’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b为图7沿X-X'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c为图7沿Z-Z’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液晶显示面板的间隔物(spacer)采用挤压式、嵌入式和悬浮式三种类型的间隔物,并优化三种间隔物的分布密度,从而能够很好地使三种间隔物发挥作用,三种间隔物的分布密度优化从整体上对液晶面板的重力mura,擦拭mura和压黑mura现象起到抑制作用,提高了液晶面板的显示质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所有间隔物都设置在公共电极层下面,由于该公共电极层透明色存在于上基板的最外层(即黑色矩阵和滤色器的外面),为方便表述,图中不画出公共电极层。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图4a是图4沿O-O'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b是图4沿F-F’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c是图4沿H-H'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如图4所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下两个透明绝缘基板,两个透明绝缘基板相对放置。在上基板的与下基板相对的表面,具有网格状的黑色矩阵,图中虚线框25所示即为上基板的黑色矩阵的位置。黑色矩阵对应各象素电极之间以防止漏光。在下基板的与上基板相对的表面具有信号线、薄膜晶体管(TFT)开关Q和象素电极10。其中,信号线包括传输图象数据的数据线11和用来传输控制信号的扫描线12,数据线11和扫描线12垂直交错布置。薄膜晶体管(TFT)开关Q由有源层13、源极14、漏极15和扫描线12上该区域对应部分的栅极(图中未示出)构成。扫描线12的扫描信号控制薄膜晶体管(TFT)开关Q的动作,薄膜晶体管(TFT)开关Q把数据线11传输来的数据信号通过连接孔16传输到象素电极10,显示图象信号。
在上基板的黑色矩阵25外的公共电极和下基板的扫描线之间具有间隔物,如图中所示的O-O'处的第一间隔物30、F-F’处的第二间隔物30’和H-H'处的第三间隔物30”,用于支撑上下基板从而使上、下基板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用来注入液晶。间隔物30、30’和30”布置在面板的不影响图象显示的区域,如信号线上,也就是数据线或扫描线上。本发明以下的实施例中以间隔物位于扫描线为例进行说明。
图4中的间隔物包括三种,即O-O'处的第一间隔物30、F-F'处的第二间隔物30’和H-H'处的第三间隔物30”,分别如图4a、图4b和图4c所示。其中,第一间隔物30的密度大于第二间隔物30’的密度,第三间隔物30”的密度大于第一间隔物30的密度。图4a是图4沿O-O’的第一间隔物3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b是图4沿F-F’的第二间隔物3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c是图4沿H-H’的第三间隔物30”剖面结构示意图。
首先如图4a所示,下基板1表面具有扫描线12,上基板2的与下基板1相对的表面形成有黑色矩阵25和彩色滤光器21。在黑色矩阵25和彩色滤光器21的下表面具有透明电极(图中未示出)。在扫描线12表面具有栅极绝缘层120、金属层40和钝化层121。栅极绝缘层120覆盖于扫描线12和表面,金属层40位于栅极绝缘层120之上,钝化层121覆盖于金属层40和栅极绝缘层120表面。金属层40表面的钝化层121为台阶状。在公共电极(图中未示出)下具有第一间隔物30。第一间隔物30为柱状,利用光刻工艺形成于公共电极的下表面。所述柱状第一间隔物30的下表面与钝化层121的台阶表面接触,台阶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一间隔物30下表面的面积。
在对面板进行真空封装时,上、下基板之间的空间缩小的过程中,由于金属层40的存在,第一间隔物30会被挤压,第一间隔物30的压缩率变大。当面板垂直放置时,该间隔物不会轻易移动,即由第一间隔物30构成的第一类型间隔物减小重力mura的出现。
接下来如图4b所示,下基板1表面具有扫描线12,上基板2的与下基板1相对的表面具有黑色矩阵25和彩色滤光器21,在黑色矩阵25和彩色滤光器21的下表面具有透明电极(图中未示出)。在扫描线12表面具有栅极绝缘层120。第二间隔物30’利用光刻工艺形成于公共电极的下表面。栅绝缘层120覆盖于扫描线12上,在扫描线12表面形成一台状体。在栅绝缘层120表面形成有一非晶硅层130,所述非晶硅层130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与有源层相同,与薄膜晶体管(TFT)开关Q的有源层13在同一道制程中形成。在非晶硅层130上形成有金属层40,在非晶硅层130和金属层40外覆盖有钝化层121,钝化层121的外层部分覆盖有象素电极层100。从而在扫描线12表面与第二间隔物30’的对应位置形成一个柱状凸起,也就是在栅绝缘层120之上形成一个柱状凸起。在对面板进行真空封装时,上、下基板之间的空间缩小的过程中,柱状凸起的一部分会嵌入到第二间隔物30’内。图4b中所示的A2区域清楚地显示了上述柱状凸起部分嵌入到第二间隔物30’内的情形。因此,由于这种嵌入的形成,使得第二间隔物30’很牢固,当施加与面板平行或成一定角度的外力时,第二间隔物30’不会移动,即由第二间隔物30’构成的第二类型间隔物有效地减少擦拭mura现象的出现。
接着如图4c所示,上基板2的与下基板1相对的表面具有黑色矩阵25和彩色滤光器21,在黑色矩阵25和彩色滤光器21的下表面具有透明公共电极(图中未示出)。下基板1表面具有扫描线12,在扫描线12表面具有栅极绝缘层120。在栅极绝缘层120表面覆盖有钝化层121。第三间隔物30”为柱状,形成于上基板公共电极的下表面。第三间隔物30”与所述扫描线12之间仅具有栅极绝缘层120和钝化层121。在对面板进行真空封装时,上、下基板之间的空间缩小的过程中,第三间隔物30”不会接触到钝化层121,第一间隔物30与钝化层121会形成间隙,如图中所示的A3区域的间隙150。此外,钝化层121的台阶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三间隔物30”下表面的面积。
在受到垂直于面板的外力按压时,由于间隙150的存在,第三间隔物30”的下表面与钝化层121的台阶表面弹性接触。压力消失时上、下基板可以很好地恢复变形,即由第三间隔物30”构成的第三类型间隔物有效消除压黑mura。
这里将图4a、图4b和图4c所示的间隔物分别定义为第一间隔物、第二间隔物和第三间隔物。三种间隔物在上基板和下基板间的分布比例设置为:第一间隔物的密度大于第二间隔物的密度,第三间隔物的密度大于第一间隔物的密度。这样的密度分布可以很好地使这三种间隔物发挥作用,兼顾重力mura,擦拭mura和压黑mura的消除。按压时,第一间隔物和第二间隔物都受到压缩,也有可能被损坏不再恢复,只有保证第三间隔物的密度最大,才能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响应于显示表面的按压不会发生单元间隙的变化。若第二间隔物的密度比第一间隔物的密度大,虽很好解决了push mura问题,但相对的第一间隔物的压缩率减小,当液晶显示装置(液晶面板)设置为垂直姿势时,第一间隔物便远离钝化层121,液晶材料因重力而聚积到液晶面板的下部,重力mura现象会加重。因此第二间隔物的密度要比第一间隔物的密度小。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图5a为图5沿M-M'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b为图5沿L-L’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c为图5沿N-N’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5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与图4中所描述的,除间隔物的剖面结构不同之外,其他结构均相同,在此对其他结构不再赘述。图5中的间隔物包括三种,即位于M-M'处的第一间隔物30、L-L'处的第二间隔物30’和N-N'处的第三间隔物30”,分别如图5a、图5b和图5c所示。其中,第一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二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第三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一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
首先如图5a所示,下基板1表面具有扫描线12,上基板2的与下基板1相对的表面具有黑色矩阵25和彩色滤光器21。在黑色矩阵25和彩色滤光器21的下表面具有透明公共电极(图中未示出)。扫描线12表面覆盖有栅极绝缘层120,在栅极绝缘层120表面形成有非晶硅层130。在非晶硅层130的周围表面覆盖有金属层40。钝化层121覆盖所述金属层40和栅极绝缘层120,从而形成如图所示的台状体。第一间隔物30利用光刻工艺形成于公共电极的下表面。台状体的表面(钝化层121的上表面)的面积远大于第一间隔物30下表面的面积。在对面板进行真空封装时,上、下基板之间的空间缩小的过程中,由于非晶硅层130和金属层40的存在,第一间隔物30会被更多地挤压,第一间隔物30压缩率变大。当面板垂直放置时,第一间隔物30不会轻易移动,因此可进一步降低重力mura的出现。
接下来如图5b所示,图5b中的栅极绝缘层120表面具有与图4b中所示结构相同的柱状凸起。该柱状凸起包括非晶硅层130、金属层40、钝化层121和部分覆盖钝化层121的象素电极层100,与图4b的结构的区别在于非晶硅层130的厚度增加。柱状第二间隔物30’利用光刻工艺形成于公共电极的下表面。在对面板进行真空封装时,上、下基板之间的空间缩小的过程中,柱状凸起会更深地嵌入到第二间隔物30’内。如图5b中所示的A4区域显示,第二间隔物30’内的下表面已接触到象素电极层100下端的上表面。因此,由于这种更深的嵌入,使第二间隔物30’更牢固,当施加与面板平行或成一定角度的外力时,第二间隔物30’不会移动,从而进一步减少擦拭mura现象的出现。
接着如图5c所示,上基板2的与下基板1相对的表面具有黑色矩阵25和彩色滤光器21。下基板1表面具有扫描线12,在扫描线12表面具有栅极绝缘层120。在栅极绝缘层120表面覆盖有钝化层121。第三间隔物30”为柱状,形成于上基板公共电极的下表面。第三间隔物30”与所述扫描线12之间仅具有栅极绝缘层120和钝化层121。本实施例中,第三间隔物30”与钝化层121之间的间隙,如图中所示的A5区域的间隙151大于图4c中所示的间隙150。此处第三间隔物30”与钝化层121之间的空间更大。因此,对面板封装后,在受到垂直于面板的外力按压时,间隙151使第三间隔物30”的下表面与钝化层121的台阶表面之间的弹性行程增大,压力消失时上、下基板可以很好地恢复变形,从而进一步有效消除压黑mura。
这里将图5a、图5b和图5c所示的间隔物分别定义为第一间隔物、第二间隔物和第三间隔物。三种间隔物在上基板和下基板间的分布比例设置为:第一间隔物的密度大于第二间隔物的密度,第三间隔物的密度大于第一间隔物的密度。可以很好地让这三种间隔物发挥作用,兼顾重力mura,擦拭mura和压黑mura的消除。其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重复,以下涉及该问题也不再赘述。
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图6a为图6沿J-J’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b为图6沿I-I’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c为图6沿K-K'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6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除间隔物以外的结构与图4中所描述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图6中的间隔物包括三种,即位于J-J’处的第一间隔物30、I-I'处的第二间隔物30’和K-K'处的第三间隔物30”,分别如图6a、图6b和图6c所示。其中,第一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二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第三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一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
图6a所示的J-J’处的第一间隔物30的剖面结构与图4a所示的O-O’处的相同。图6b所示的I-I'处的第二间隔物30’的剖面结构与图5b所示的L-L'处的相同。本实施例中,图6c所示的第三间隔物30”采用半透光掩膜(halftone)技术形成。即在公共电极下表面,第三间隔物30”使用光半透照射,而对第一间隔物30和第二间隔物30’两种类型间隔物采用全透光照射。所形成的第三间隔物30”的厚度相比第一间隔物30和第二间隔物30’大幅度降低,在第三间隔物30”与钝化层121表面之间形成了更大的间隙(如A6区域所示),使第三间隔物30”悬浮于钝化层121表面上方。这样可以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响应于显示表面的按压不会发生单元间隙的变化。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图7a为图7沿Y-Y’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b为图7沿X-X’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c为图7沿Z-Z’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7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除间隔物以外的结构与图4中所描述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图7中的间隔物包括三种,即位于Y-Y’处的第一间隔物30、X-X'处的第二间隔物30’和Z-Z’处的第三间隔物30”,分别如图7a、图7b和图7c所示。其中,第一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二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第三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一类型间隔物的分布密度。
图7a所示的Y-Y’处的第一间隔物30的剖面结构与图5a所示的M-M'处的相同。图7b所示的X-X'处的第二间隔物30’的剖面结构中,增加了柱状凸起中非晶硅层130的厚度,使上、下基板封装时柱状凸起全部嵌入第二间隔物30’中(参见A7区域),使第二间隔物30’更加稳定,更好地改善push mura现象。本实施例中,图7c所示的第三间隔物30”与图6c所示相同,亦采用半透光掩膜(halftone)技术形成。所形成的第三间隔物30”的厚度大幅度降低,相比于之前的实施例第三间隔物30”与钝化层121表面形成了更大的间隙,可以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响应于显示表面的按压不会发生单元间隙的变化。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和第三实施例中,亦可增加非晶硅层130的厚度,使上、下基板在封装时,柱状凸起全部嵌入第一间隔物30中,使第一间隔物30更加稳定,更好地改善push mura现象。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可参见图3,该面板仅包括两种类型的间隔物,即位于B-B’处的第一间隔物30和C-C'处的第二间隔物30’。其中,第一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间隔物30’的分布密度。其他结构与前述面板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一间隔物30的剖面结构为图4b、图5b或图7b所示的嵌入式结构,第二间隔物30’为图6c和图7c所示,利用halftone技术形成的悬浮式结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放置的第二基板,其包括:
第一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接触,
第二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二基板对应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嵌入所述第二间隔物,
第三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并悬浮于所述第二基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隔物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二间隔物的分布密度,第三间隔物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一间隔物的分布密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基板设有一台状体,所述第一间隔物与所述台状体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台状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扫描线上方的栅极绝缘层、金属层和钝化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台状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扫描线上方的栅极绝缘层、非晶硅层、金属层和钝化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栅极绝缘层上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间隔物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扫描线之间包括栅极绝缘层和覆盖所述栅极绝缘层的钝化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间隔物悬浮于所述钝化层上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间隔物高度小于第一间隔物与第二间隔物的高度。
9、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放置的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具有可防止重力mura的第一类型间隔物、可防止push mura的第二类型间隔物和可防止压黑mura的第三类型间隔物,且所述第一类型间隔物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二类型间隔物的分布密度,第三类型间隔物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一类型间隔物的分布密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间隔物设置于第一基板,并与第二基板的表面相接触。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型间隔物设置于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嵌入第二类型间隔物。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第三类型间隔物设置于第一基板,并悬浮于所述第二基板。
CN200710307873A 2007-12-29 2007-12-29 液晶显示面板 Active CN100595654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307873A CN100595654C (zh) 2007-12-29 2007-12-29 液晶显示面板
US12/175,852 US8169586B2 (en) 2007-12-29 2008-07-18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307873A CN100595654C (zh) 2007-12-29 2007-12-29 液晶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6641A CN101216641A (zh) 2008-07-09
CN100595654C true CN100595654C (zh) 2010-03-24

Family

ID=39623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307873A Active CN100595654C (zh) 2007-12-29 2007-12-29 液晶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169586B2 (zh)
CN (1) CN10059565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26580B1 (ko) * 2008-06-27 2013-11-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846854B (zh) * 2009-03-26 2011-10-1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US20140139799A1 (en) * 2012-11-19 2014-05-22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728763A (zh) * 2013-12-31 2014-04-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3792735B (zh) * 2014-01-22 2016-08-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隔垫物、应用其的液晶面板及显示装置
US9349753B2 (en) * 2014-02-24 2016-05-24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rray substrat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3823316A (zh) * 2014-03-24 2014-05-2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CN104597667A (zh) * 2015-02-05 2015-05-0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70299928A1 (en) * 2016-04-19 2017-10-19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983486B (zh) * 2018-08-22 2021-06-0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8845464A (zh) * 2018-09-07 2018-11-20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间隔柱生成方法及液晶盒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9998A (ja) 2002-03-22 2003-10-02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40012303A (ko) * 2002-08-02 2004-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기판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5189662A (ja) * 2003-12-26 2005-07-14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71574B (en) * 2004-04-30 2007-01-21 Innolux Display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JP4805172B2 (ja) * 2005-01-20 2011-11-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
CN100432761C (zh) 2005-04-29 2008-11-12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KR100740041B1 (ko) * 2005-06-30 2007-07-16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듀얼 컬럼 스페이서를 구비한 액정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7738068B2 (en) * 2005-12-30 2010-06-15 L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071210A (zh) 2006-05-08 2007-11-14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彩色滤光基板及其液晶显示面板
KR100920481B1 (ko) * 2006-05-10 2009-10-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횡전계 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와 그 제조방법
CN100580523C (zh) 2006-05-12 2010-01-13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
CN201007770Y (zh) 2006-09-29 2008-01-16 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68007A1 (en) 2009-07-02
US8169586B2 (en) 2012-05-01
CN101216641A (zh) 2008-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95654C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01995700B (zh) 液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92169C (zh) 液晶显示器件
CN101398562B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0414400C (zh) 液晶显示器件
CN105093708A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02566145B (zh) 液晶面板及液晶面板、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的制造方法
CN105511189A (zh) Va型coa液晶显示面板
CN102346339A (zh) 液晶显示器
CN102193253A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01251690A (zh) 液晶显示面板的间隔结构及包含其的装置
CN103176314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253544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205809495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7619711B2 (en) Array substrate for LCD device
CN103645589A (zh) 显示装置、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7656405A (zh)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设备
CN107065317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曲面显示设备
CN103185980A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04020604A (zh) 一种双面透明显示装置
CN101251689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装置
CN202794780U (zh) 液晶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174803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9471308A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00449390C (zh)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300 No. 1, Longteng Road, Kunshan, Jiangsu

Patentee after: Kunshan Longteng Au Optronics Co

Address before: 215300 No. 1, Longteng Road, Kunshan,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Kunshan Longteng Optronic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