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6040C - 接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86040C
CN100586040C CN200610090813A CN200610090813A CN100586040C CN 100586040 C CN100586040 C CN 100586040C CN 200610090813 A CN200610090813 A CN 200610090813A CN 200610090813 A CN200610090813 A CN 200610090813A CN 100586040 C CN100586040 C CN 10058604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carry out
antenna verification
situatio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90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13388A (zh
Inventor
石井启之
佐藤拓也
安藤英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913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3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604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604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52Feedback error handling
    • H04B7/0654Feedback error handling at the receiver, e.g. antenna verification at mobile s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用于使信道的品质得以提高。在基于从移动台通知的反馈信息来控制来自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的相位、并执行发送信号的闭环发送分集控制的情况下,利用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部,根据与从移动台到无线基站的上行链路中发送的信号的信道有关的信息,来控制执行/不执行天线检验处理,其中,天线检验处理是推测来自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的相位的处理。按照这种方法,由于是根据信道种类(例如,分组信道和语音信道)等来执行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控制,因此,能够更简易地适当地执行控制,从而能够提高信道的品质。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特别涉及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作为执行发送分集控制的下行链路的移动台的接收装置、以及包含该接收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无线通信中会发生“衰落”,由于该衰落而使传输品质、即比特误差率特性大大恶化。
作为补偿由该衰落而引起的传输品质的恶化的方法,我们通常知道“发送分集”(例如,请参见非专利文献1)。以下,就作为该发送分集的一种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模式1”进行说明。
用于实现闭环型发送分集的发送部的结构示于图10中,其接收部的结构示于图11中。
参照图10,发送部包括:信道编码器210,以发送数据序列为输入;加权部211和212;天线权重(ウエイト)生成器215,根据来自移动台的反馈信息,向加权部211、212提供权重;扩散部213和214;扩散码生成器216,用于向扩散部213、214提供扩散码;多路复用部217、218,分别对应于天线1、天线2而设置,用于向对应的天线提供发送信号。
另一方面,参见图11,接收部包括:CPICH用逆扩散部310,使用规定的扰频码及CPICH(Common Pilot Channel)的信道化码对输入的接收信号执行CPICH的逆扩散;相位比较部320,使用接受到的CPICH码元来判断来自第1发送天线的信号与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信号的相位差;以及FBI位生成部360,接受有关相位差的判断结果,并生成FBI(Feed Back Information)位。
接收部还包括:DPCH用逆扩散部311,使用规定的扰频码和DPCH(Dedicated Physical Channel)的信道化码对输入的接收信号执行DPCH的逆扩散;天线检验部321,使用从CPICH用逆扩散部310接受到的CPICH码元以及从DPCH用逆扩散部311接受到的个别导频码元,来推测来自2个天线的信号的相位(以后,称为天线检验);第1发送天线的信道推测部330,使用CPICH码元,求取来自第1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测值;以及,第2发送天线的信道推测部331,使用CPICH码元,求取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测值。
另外,接收部还包括:第1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340,与来自第1发送天线的DPCH码元相关地执行RAKE合成;第2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341,与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DPCH码元相关地执行RAKE合成;以及,DCH(Data Channel)用信道译码部350,在对来自第1发送天线的DPCH码元和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DPCH码元执行合成后执行信道译码。
在由上述发送部和接收部实现的闭环型发送分集中,基于来自移动台的反馈控制(FBI)位,对2个系统的发送数据序列分别乘以复数权重
Figure C20061009081300062
之后执行扩散处理并发送。
首先,从2个天线以相同的载波相位发送作为公共导频信道的CPICH。从2个天线发送的CPICH通过利用同一扩散码执行扩散、并改变导频码元来实现正交化。在接收装置中,为了使从2个天线发送的信号序列在移动台接收端为同相位,而根据在对来自该2个天线的CPICH逆扩散后被分离的信号的接收载波相位差,生成控制接收载波相位差的FBI位,并利用从移动台到无线基站的上行链路上的个别物理信道DPCH的DPCCH来执行发送。由此,由于使用来自移动台的FBI位来控制天线2的发送载波相位,因此,能够降低起因于由衰落所引起的接收信号功率下落的比特错误。在基站发送部中,将以来自该移动台的FBI位为基础生成的发送天线权重W1、W2乘以2个天线的发送数据序列后,从各天线发送乘以了发送天线权重的发送数据序列。
在3GPP中被标准化的闭环型发送分集模式1中,是这样一种方法:为了在移动台接收中使来自2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基本为同相位,利用π/4的载波相位的分解能,来控制第2天线的个别物理信道DPCH的发送载波相位。以下,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把闭环型发送分集的模式1应用于个别物理信道DPCH的情况下的操作。
时隙(slot)n中2个天线的发送振幅为 A 1 , n = A 2 , n = 1 / 2 . 发送载波相位是φ1,n=φ2,n={±π/4、±3π/4}。
移动台推测从2个天线发送的CPICH的接收载波相位θCP 1n、θCP 2,n,生成时隙n中的FBI位bn
即,在偶数时隙n中,
如果-π/2≤(θCP 1,nCP 2,n)≤π/2
则bn=0、
否则bn=1
在奇数时隙n中,
如果0≤(θCP 1,nCP 2,n)≤π
则bn=0、
否则bn=1
基站根据FBI位的译码结果bn’(在没有FBI位错误的情况下,bn’=bn),以如下方式来确定第2天线中DPCH的(n+1)时隙中的暂定发送载波相位φ2,(n+1)。在n为偶数时,
如果    bn’=0
则      φ2,(n+1)=0
否则    φ2,(n+1)=π
在n为奇数时,
如果    bn’=0
则      φ2,(n+1)=π/2
否则    φ2,(n+1)=-π/2
之后,根据时隙n和(n+1)的暂定载波相位,按照下式最终求出时隙(n+1)的第2天线的发送载波相位φ2,(n+1)
φ2,(n+1)=(φ2,n2,(n+1))/2
其中,存在在上行链路中的FBI位内发生错误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由于基站会以与来自移动台的控制指令不同的相位执行发送,因此,存在不执行适当的相位控制、错误率增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移动台中执行推测DPCH的各时隙中的发送权重(发送载波相位)的天线检验处理。天线检验的一个例子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的AnnexA.l Antenna verification内有记载。
以下,简单表示了天线检验处理的一个例子。根据下式,执行第2天线的发送载波相位的天线检验处理。即,在n为偶数的情况下,
如果
2 Σ ( 1 / σ 1 2 ) { 2 · Re ( γ ξ D 2 , n , 1 , ξ CP * 2 , n , 1 , ) }
> ln { P ( φ 2 , n = π ) / P ( φ 2 , n = 0 ) } ,
则{φ1,n’,φ2,n’}={0,0}
否则{φ1,n’,φ2,n’}={0,π}
在n为奇数的情况下,
如果
- 2 Σ ( 1 / σ 1 2 ) { 2 · Im ( γ ξ D 2 , n , 1 , ξ CP * 2 , n , 1 , ) }
> ln { P ( φ 2 , n = π / 2 ) / P ( φ 2 , n = - π / 2 ) } ,
则{φ1,n’,φ2,n’}={0,-π/2}
否则{φ1,n’,φ2,n’}={0,π/2}
其中,上述∑是l=1到L的总和,l是路径的索引。这里,ξD i,n,l′,ξCP* i,n,l′分别是各个发送天线i中第n个时隙的第l条路径的DPCH和CPICH的瞬时信道推测值。γ是DPCH的SIR和CPICH的SIR的比。σ12是各路径的热噪声和干扰功率,P(.)是先验概率。例如,在将上行链路中的FBI位的错误率推测为4%的情况下,若发送符合φ2,n=0的FBI位,则P(φ2,n=0)=96%。
在执行天线检验处理的情况下,时隙(n+1)的第2天线的发送载波相位的φ2,(n+1)变为下式:
φ2,(n+1)=(φ2,n’2,(n+1)’)/2
在移动台不执行天线检验处理的情况下,假定为自己利用上行链路发送的FBI位没有错误,并执行下行链路的接收。
通常,在上行链路中的FBI位错误的情况下,执行上述天线检验处理的一方的下行链路的特性提高。
但是,该天线检验处理由于是用于修正因在上行链路中FBI位错误所引起的相位控制错误的功能,因此,在上行链路中FBI位没有错误,而以适当相位执行了下行链路的发送的情况下,会出现判断为在相位控制中存在错误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尽管以适当的相位执行发送,但由于在接收端使用错误的相位判断信息来执行接收,因此,错误率增大。因此可以说,在FBI位错误率小的情况下,与执行天线检验处理的一方相比,还是不执行该处理的一方的特性优良,在FBI位错误率大的情况下,执行天线检验处理的一方较好。
这里,上述FBI位错误率由于上行链路的信道传输速度、扩散率、发送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以下简称为TTI)、FBI位数、目标错误率、时隙格式而不同。一般而言,在传输速度大的情况下,FBI位的错误率小,在传输速度小的情况下,FBI位的错误率大。
FBI位不是被映射为个别物理数据信道DPDCH(DedicatedPhysical Data Channel),而被映射为个别物理控制信道DPCCH(Dedicated)。由此,在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小的情况和大的情况下,后一种情况下的FBI位错误率变小。另外,个别物理数据信道DPDCH指物理层中的数据信道,个别物理控制信道DPCCH指物理层中的控制信道。
一般而言,移动台以以下方式工作:在执行天线检验处理的情况下,对所有的信道执行天线检验处理,而在不执行天线检验处理的情况下,对所有的信道都不执行天线检验处理。
我们知道已有在传输通路的状态良好的情况下,使天线检验处理停止的技术(例如,请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4-17993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3GPP TR25.214  v5.8.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移动台在下行链路中使用发送分集与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与信道种类无关地确定是否执行天线检验。因此,变为在没有必要执行天线检验的情况下执行天线检验,或在有必要执行天线检验的情况下不执行天线检验,从而该信道的错误率增大。在执行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下,使应分配给该信道的发送功率增大。
在专利文献1中,考虑了:由于根据发送功率控制中的向上/向下的信号和发送功率值等,来执行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控制,因此,不能根据信道种类执行适当的控制。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已有技术的缺陷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该接收装置和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执行以下控制,从而可提高该信道的品质,即:对每个信道执行在上行链路中,在被推断为FBI错误率小的信道的情况下不执行天线检验,而在被推断为上述FBI错误率大的信道的情况下执行天线检验等切换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的控制。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接收装置为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装置,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台和在指向所述移动台的下行链路中应用了利用多个天线来进行发送的发送分集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包括: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单元,用于在执行基于从所述移动台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的相位并发送信号的闭环发送分集控制的情况下,控制执行/不执行用以根据与在从所述移动台到所述无线基站的上行链路中发送的信号的信道有关的信息来推测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相位的天线检验处理。根据这种结构,来执行按照每个信道来切换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从而能够提高信道品质。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有关所述信道的信息是信道种类,所述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单元在该信道种类是传送语音的信道的情况下,以执行所述天线检验处理的方式执行控制。根据这种结构,由于是根据信道种类(例如是分组信道和语音信道等)来执行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控制,因此,能够更筒易地适当执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有关所述信道的信息是信道的传输速度、控制信道相对于数据信道的振幅比、发送时间间隔、目标错误率、时隙格式,所述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单元基于这些信息中的至少之一来控制执行/不执行所述天线检验处理。根据这种结构,由于是根据信道的传输速度、控制信道相对于数据信道的振幅比、发送时间间隔、目标错误率、时隙格式,来执行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控制,因此,能够更简单地适当执行处理。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述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以便在所述信道的传输速度小于或等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天线检验处理。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根据信道传输速度来适当地控制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述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使得在所述振幅比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天线检验处理。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6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到技术方案5的任意一项中,还包含先验概率控制部,用于根据有关所述信道的信息,来设置所述天线检验处理中所用的先验概率。按照这种结构,能够对每个信道适当地设置在天线检验处理中使用的先验概率。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7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中,所述有关信道的信息是信道种类,所述先验概率控制部在该信道种类为传送语音信号的信道的情况下,较小地设置将所述先验概率,在所述信道种类是传送分组信号的信道的情况下较大地设置将所述先验概率。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根据信道种类(例如分组信道和语音信道),适当地设置在天线检验处理中使用的先验概率。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8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中,有关所述信道的信息是信道的传输速度、控制信道相对于数据信道的振幅比、发送时间间隔、目标错误率、时隙格式。所述先验概率控制部基于这些信息中的至少之一来设置所述先验概率。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根据信道的传输速度、控制信道相对于数据信道的振幅比、发送时间间隔、目标错误率、时隙格式,来适当地设置在天线检验处理中使用的先验概率。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9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8中,所述先验概率控制部,在所述信道的传输速度小的情况下,较小地设置所述先验概率,在所述信道的传输速度大的情况下,较大地设置所述先验概率。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根据信道的传输速度来适当地设置天线检验处理中使用的先验概率。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0的通信控制方法是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台和在指向所述移动台的下行链路中应用了利用多个天线来执行发送的发送分集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在执行基于从所述移动台通知的反馈信息来控制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相位并发送信号的闭环发送分集控制的情况下,控制执行/不执行用以根据与在从所述移动台到所述无线基站的上行链路中发送的信号的信道有关的信息来推测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相位的天线检验处理。按照这种方法来执行对每个信道切换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的控制,从而能够提高信道的品质。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发明通过控制对每个信道种类考虑/不考虑天线检验结果,从而具有能够提高下行链路品质、例如是BLER(BlockError Rate)和所需的发送功率等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在图1的接收装置中实现的、与是否传送语音信道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接收装置中实现的、与传输速度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接收装置中实现的、与振幅比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图1的接收装置中实现的、与传输速度和振幅比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有关本发明变更例的接收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7是表示在图6的接收装置中实现的、与是否传送语音信号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在图6的接收装置中实现的、与传输速度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在图6的接收装置中实现的、与振幅比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0图示了一般的闭环型发送分集中的、发送部的构成例。
图11图示了一般的闭环型发送分集中的、接收部的构成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所参照的各图中,与其他图相同的部分由同一个标记来表示。
(接收装置的结构)
图1是表示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框图。在该图中,与图11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不同点是追加了一个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部370,用于控制执行(即on)或不执行(off)天线检验处理。
在这种结构中,CPICH用逆扩散部310针对输入的接收信号,使用规定的扰频码和CPICH的信道化码来执行CPICH的逆扩散,之后,将通过上述逆扩散求出的CPICH码元输出到相位比较部320、天线检验部321、第1发送天线的信道推测部330、第2发送天线的信道推测部331。这里,所谓接收信号是在天线中被接收后,执行了经由低噪声放大器的放大、频率转换、由自动增益控制放大器执行的线性放大、正交检波、A/D转换、由路由奈奎斯特(ル-トナイキスト)滤波器进行频带限制后的信号。
DPCH用逆扩散部311针对输入的接收信号,使用规定的扰频码和DPCH的信道化码来执行DPCH的逆扩散,将逆扩散后的DPCH码元输出到DPCH用第1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340和DPCH用第2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341。另外,DPCH用逆扩散部311将DPCH码元中的个别导频码元输出到天线检验部321。DPCH用逆扩散部311也可以将上述个别导频码元输出到第1发送天线信道推测部330以及第2发送天线信道推测部331。
相位比较部320使用从CPICH用逆扩散部310接受到的CPICH码元,判断来自第1发送天线的信号和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信号的相位差,并将该判断结果输出到FBI位生成部360。
天线检验部321使用从CPICH用逆扩散部310接受到的CPICH码元和从DPCH用逆扩散部311接受到的个别导频码元,来执行天线检验,推测与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信号相乘的加权系数,并将上述加权系数的推测结果、即天线检验结果输出到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部370。
第1发送天线的信道推测部330使用从CPICH用逆扩散部310接受的CPICH码元,求取来自第1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测值,并将上述第1天线的信道推测值输出到DPCH用第1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340。这里,来自第1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测值也可以不仅使用CPICH码元,还使用从DPCH用逆扩散部311接受到的个别导频码元来执行计算。
第2发送天线的信道推测部331使用从CPICH用逆扩散部310接受到的CPICH码元,来求取来自第2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测值,并将上述第2发送天线的信道推测值输出到DPCH用第2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341。这里,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测值也可以不仅使用CPICH码元,还使用从DPCH用逆扩散部311接受到的个别导频码元来执行计算。
DPCH用第1天线RAKE合成部340从DPCH用逆扩散部311接受来自第1发送天线的DPCH码元,从第1发送天线的信道推测部330接受来自第1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测值,之后,与来自上述第1发送天线的DPCH码元相关地执行RAKE合成,并将RAKE合成后的信号发送到DPCH用信道译码部。
DPCH用第2天线RAKE合成部从DPCH用逆扩散部311接受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DPCH码元,从第2发送天线的信道推测部331接受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信号的信道推测值,从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部370接受天线检验结果,之后,与来自上述第2发送天线的DPCH码元相关地执行RAKE合成,并将RAKE合成后的信号发送到DPCH用信道译码部。这里,在执行上述RAKE合成时,考虑与发送信号相乘的发送天线权重,另外,对于上述天线权重,还考虑了天线检测的结果。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部370在天线检验处理为停止的情况下,由于不能接受天线检验结果,因此,DPCH用第2天线RAKE合成部341利用天线检验处理为停止时的天线权重来执行RAKE合成。
DCH用信道译码部350从DPCH用第1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340接受RAKE合成后的来自第1发送天线的DPCH码元,从DPCH用第2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341接受RAKE合成后的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DPCH码元,在对来自上述第1发送天线的DPCH码元和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DPCH码元执行合成后,执行信道译码。这里,所谓信道译码例如是指卷积译码和turbo译码等,这取决于发送侧的信道编码方法。
FBI位生成部360从相位比较部320接受与来自第1发送天线的信号和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信号的相位差有关的判断结果,来生成FBI位。
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部370从天线检验部321接受天线检验结果,基于与上行链路中的信道有关的信息例如信道种类、或基于上述信道种类的传输速度、控制信道相对于数据信道的的振幅比、TTI、目标错误率、时隙格式中的至少一种,来确定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在确定对该信道执行天线检验处理的情况下,向DPCH用第2发送天线的RAKE合成部341通知天线检验结果。
这里,也可以确定为:在上行链路的信道是传送语音信号的信道的情况下,将天线检验设为on,在上行链路的信道种类为传送分组信号的信道的情况下,将天线检验处理为off。
另外,也可以确定为例如是在上行链路的信道的传输速度为小于或等于32kbps的情况下,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n,在上行链路的信道种类的传输速度不是小于或等于32kbps的情况下,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ff。
也可以确定为例如是,在上行信道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小于12/15的情况下,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n,在上行信道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大于或等于12/15的情况下,将天线检验设为off。
也可以基于传输速度以及上行信道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这两项,来控制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也可以确定为例如是,在传输速度小于或等于32kbps且上行信道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小于12/15的情况下,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n,在传输速度小于或等于32kbps且上行信道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大于或等于12/15的情况下,将天线检验设为off,在传输速度大于32kbps的情况下,总是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ff。
在上述说明中,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部370使用上行链路的信道种类和传输速度等,来控制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但是,一般来说,由于上行链路的信道和下行链路的信道有对称性,因此,也可以使用下行链路的信道种类或传输速度等来代替上行链路的信道种类,来控制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
(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
接下来,使用图2-图5的流程图来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
(与是否传输语音信号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
参见图2,首先,在步骤S1中,判断上行链路的信道是否传送语音信号,在判断为发送语音信号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3,在不发送语音信号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2。
在步骤S2中,针对该信道,不考虑天线检验结果地执行解调、译码。即,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ff,并执行解调、译码。
在步骤S3中,针对该信道,考虑天线检验结果地执行解调、译码。即,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n,并执行解调、译码。
(与传输速度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
接下来,使用图3的流程图来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另一通信控制方法。
参照图3在步骤S11中,判断上行链路的传输速度是否小于或等于32kbps,在判断为上行链路的传输速度小于或等于32kbps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13,在判断为上行链路的传输速度不是小于或等于32kbps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针对该信道,不考虑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即,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ff,之后,执行解调、译码。
在步骤S13中,针对该信道,考虑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即,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n,之后,执行解调、译码。
这里,尽管是利用上行传输速度是否小于或等于32kbps来判断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但是,也可以利用32kbps以外的速度来执行判断。
(与振幅比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
接下来,使用图4的流程图来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另一种通信控制方法。
参见图4,在步骤S21中,判断上行链路的DPCCH(DedicatedPhycal Control Channel)相对于DPDCH(Dedicated Physical DataChannel)的振幅比是否小于12/15。这里,DPDCH指物理层中的数据信道,DPCCH指物理层中的控制信道。
就该振幅比而言的判断结果为上行链路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小于12/15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23,在判断为上行链路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不小于12/15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22。
在步骤S22中,针对该信道,不考虑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即,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ff,之后,执行解调、译码。
在步骤S23中,针对该信道,考虑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即,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n,之后,执行解调、译码。
这里,尽管是利用上行链路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是否小于12/15来判断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但是,也可以利用12/15以外的振幅比来执行判断。
(与传输速度和振幅比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
接下来,将使用图5的流程图来说明依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的另一种通信控制方法。
参照图5,在步骤S31中,判断上行链路的传输速度是否小于或等于32kbps,在判断为上行链路的传输速度小于或等于32kbps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33,在判断为上行链路的传输速度不是小于或等于32kbps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32。
在步骤S33中,判断上行链路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是否也小于12/15,在判断为上行链路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也小于12/15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34,在判断为上行链路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不小于12/15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32。
在步骤S34中,针对该信道,考虑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即,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n,之后,执行解调、译码。
在步骤S32中,针对该信道,不考虑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即,将天线检验处理设为off,之后,执行解调、译码。
这里,尽管是利用上行传输速度是否小于或等于32kbps来判断天线检验处理的执行/不执行,但是,也可以利用32kbps以外的速度来执行判断。
(总结)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执行依信道种类来考虑/不考虑天线检验结果的控制。即,执行以下控制:作为结果,考虑了天线检验结果的一方针对特性良好的信道,考虑天线检验结果,而不考虑天线检验结果的一方针对特性良好的信道,不考虑天线检验。按照这种方法,能够降低各信道的错误率。在执行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应分配给该信道的发送功率。
例如,由于与传送语音的信道相比,传送分组的信道一般其传输速度大,因此,能够推断为在传送语音的信道的情况下,FBI位错误率大,在传送分组的信道的情况下,FBI位错误率小。因此,通过控制为针对传送语音的信道执行天线检验,而针对传送分组的信道不执行天线检验,可以提高双方信道的特性。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使用了发送分集的通信方式、或使用了反馈信息的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和自适应阵列天线(Adaptive ArrayAntenna)系统。
(变更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是就基于上行链路中的信道种类和传输速度等来控制天线检验的执行/不执行的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变更例中,是对基于上行链路中的信道种类和传输速度等来控制在天线检验中使用的FBI位的先验概率的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应用依据本变更例的接收方法的接收装置的结构例的框图。该图所示的接收装置是从图1的结构中删除了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部370,而追加了先验概率控制部380的结构。天线检验部321与图1的情况下的操作不同,其他部分执行与图1的情况相同的处理。
天线检验部321使用从CPICH用逆扩散部310接受的CPICH码元、从DPCH用逆扩散部311接受到的个别导频码元、以及从先验概率控制部380接受的先验概率,来执行天线检验,推测与来自第2发送天线的信号相乘的加权系数,之后,将上述加权系数的推测结果,即天线检验结果输出到DPCH用第2天线的RAKE合成部341。
先验概率控制部380基于与上行链路中的信道有关的信息例如信道种类,或基于上述上行链路中的信道的传输速度、控制信道相对于数据信道的振幅比、TTI、目标错误率、时隙格式中的至少1个,来确定FBI位的先验概率,之后,将上述先验概率通知给天线检验部321。
这里,例如也可以确定为:在上行链路的信道是传送语音信号的信道的情况下,将上述先验概率设为90%,在上行链路的信道种类是传送分组信号的信道的情况下,将上述先验概率设为96%。
例如,也可以确定为:在上行链路的信道的传输速度小于或等于32kbps的情况下,将上述先验概率设为90%,在上行链路的信道的传输速度为大于32kbps但小于或等于100kbps的情况下,将上述先验概率设为96%,在上行链路的信道的传输速度大于100kbps的情况下,将上述先验概率设为99%。
例如,在上行信道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还小于12/15的情况下,将上述先验概率设为88%,在上行信道的DPCCH相对于上行信道的DPDCH的振幅比大于或等于12/15的情况下,将上述先验概率设为95%。
也可以基于传输速度和上行信道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两项,来决定FBI位的先验概率。
在上述说明中,先验概率控制部380使用上行链路的信道种类和传输速度等,来决定FBI位的先验概率,但是,一般而言,由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信道具有对称性,因此,也可以使用下行链路的信道种类或传输速度等来代替上行链路的信道种类,来控制先验概率。
(其他通信控制方法)
接下来,使用图7-图9的流程图,来说明依据上述变更例的接收装置中的接收方法。
(与是否传送语音信号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
参照图7,首先,在步骤S41中,判断上行链路的信道是否传送语音信号。这样,在判断为发送语音信号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43,在判断为不发送语音信号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42。
在步骤S42中,将先验概率设为96%,之后执行天线检验,考虑该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
在步骤S43中,将先验概率设为90%,之后执行天线检验,考虑该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
(与传输速度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
接下来,使用图8的流程图来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其他通信控制方法。
参照图8,首先,在步骤S51中,判断上行链路的信道是否小于或等于32kbps。于是,在判断为小于或等于32kbps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55,在判断为不是小于或等于32kbps的情况下,转到步骤是S52。
在步骤S52中,判断上行链路的信道是否小于或等于100kbps,在判断为小于或等于100kbps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54,在判断为不是小于或等于100kbps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53。
在步骤S53中,将先验概率设为99%,之后执行天线检验处理,考虑该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
在步骤S54中,将先验概率设为96%,之后执行天线检验处理,考虑该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
在步骤S55中,将先验概率设为90%,之后执行天线检验处理,考虑该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
(与振幅比相对应的通信控制方法)
接下来,使用图9的流程图来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另一种其他通信控制方法。
参照图9,在步骤S61中,判断上行链路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是否也小于12/15。于是,在判断为上行链路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小于12/15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63,在判断为上行链路的DPCCH相对于DPDCH的振幅比不小于12/15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62。
在步骤S62中,将先验概率设为95%,之后执行天线检验处理,考虑该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在步骤S63中,将先验概率设为88%,之后执行天线检验处理,考虑该天线检验结果来执行解调、译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在上行链路中针对每个信道决定FBI位的先验概率,从而提高信道品质的场合。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装置,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台和在指向所述移动台的下行链路中应用了利用多个天线来进行发送的发送分集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包括:
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单元,用于在执行基于从所述移动台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的相位并发送信号的闭环发送分集控制的情况下,控制执行/不执行用以根据与在从所述移动台到所述无线基站的上行链路中发送的信号的信道有关的信息来推测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相位的天线检验处理,
其中,与所述信道有关的信息是信道的传输速度、控制信道相对于数据信道的振幅比、发送时间间隔、目标错误率、时隙格式,所述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单元基于这些信息中的至少之一来控制执行/不执行所述天线检验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以便在所述信道的传输速度小于或等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天线检验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以便在所述振幅比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天线检验处理。
4.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装置,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台和在指向所述移动台的下行链路中应用了利用多个天线来进行发送的发送分集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包括:
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单元,用于在执行基于从所述移动台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的相位并发送信号的闭环发送分集控制的情况下,控制执行/不执行用以根据与在从所述移动台到所述无线基站的上行链路中发送的信号的信道有关的信息来推测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相位的天线检验处理,
其中,与所述信道有关的信息是信道种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检验执行/不执行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便在该信道种类是传送语音的信道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天线检验处理。
6.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接收装置,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台和在指向所述移动台的下行链路中应用了利用多个天线来进行发送的发送分集的无线基站,所述接收装置包括:
先验概率控制部,用于在执行基于从所述移动台通知的反馈信息控制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的相位并发送信号的闭环发送分集控制的情况下,根据与信道有关的信息来设置在根据与在从所述移动台到所述无线基站的上行链路中发送的信号的信道有关的信息来推测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相位的天线检验处理中所用的先验概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与信道有关的信息是信道种类,所述先验概率控制部在该信道种类为传送语音信号的信道的情况下,较小地设置所述先验概率,而在所述信道种类是传送分组信号的信道的情况下,较大地设置所述先验概率。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与信道有关的信息是信道的传输速度、控制信道相对于数据信道的振幅比、发送时间间隔、目标错误率、时隙格式,所述先验概率控制部基于这些信息中的至少之一来设置所述先验概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先验概率控制部在所述信道的传输速度小的情况下较小地设置所述先验概率,而在所述信道的传输速度大的情况下较大地设置所述先验概率。
10.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台和在指向所述移动台的下行链路中应用了利用多个天线来执行发送的发送分集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执行基于从所述移动台通知的反馈信息来控制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相位并发送信号的闭环发送分集控制的情况下,控制执行/不执行用以根据与在从所述移动台到所述无线基站的上行链路中发送的信号的信道有关的信息来推测来自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相位的天线检验处理,
其中,与所述信道有关的信息是信道的传输速度、控制信道相对于数据信道的振幅比、发送时间间隔、目标错误率、时隙格式,基于这些信息中的至少之一来控制执行/不执行所述天线检验处理。
CN200610090813A 2005-08-09 2006-06-26 接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604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30973A JP4594822B2 (ja) 2005-08-09 2005-08-09 受信装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制御方法
JP2005230973 2005-08-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3388A CN1913388A (zh) 2007-02-14
CN100586040C true CN100586040C (zh) 2010-01-27

Family

ID=37076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908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6040C (zh) 2005-08-09 2006-06-26 接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7920639B2 (zh)
EP (1) EP1753152B1 (zh)
JP (1) JP4594822B2 (zh)
CN (1) CN100586040C (zh)
DE (1) DE602006020092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75082B2 (en) * 2006-12-01 2012-09-25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lay locked loop for rake receiver
JP4893749B2 (ja) * 2006-12-15 2012-03-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局及び移動局におけるアンテナベリフィケーション制御方法
US8036603B2 (en) * 2007-03-15 2011-10-1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feedback to a transmit diversity device
KR101409115B1 (ko) * 2007-06-08 2014-06-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가중치 정보 전송 방법
JP4877197B2 (ja) * 2007-11-02 2012-02-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US8830918B2 (en) * 2009-03-16 2014-09-0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uplink transmit diversity
US20100238984A1 (en) * 2009-03-19 2010-09-23 Motorola, Inc. Spatial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244317B2 (en) 2009-06-08 2012-08-14 Motorola Mobility Llc Indicator shelf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9002354B2 (en) 2009-06-12 2015-04-07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Interference control, SINR optimization and signaling enhancement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OTDOA measurements
US8873650B2 (en) 2009-10-12 2014-10-28 Motorola Mobility Llc Configurable spatial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509338B2 (en) 2010-05-05 2013-08-13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precoder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multi-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203489B2 (en) 2010-05-05 2015-12-01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precoder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multi-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537658B2 (en) 2010-08-16 2013-09-17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of codebook design and precoder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848846B2 (en) * 2010-12-14 2014-09-30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Receiver
US9813262B2 (en) 2012-12-03 2017-11-07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spatial diversity
US9591508B2 (en) 2012-12-20 2017-03-07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between different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groups
US9979531B2 (en) 2013-01-03 2018-05-22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uning a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multi band operation
US10229697B2 (en) 2013-03-12 2019-03-12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eamforming to obtain voice and noise signals
US9386542B2 (en) 2013-09-19 2016-07-05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imating transmit power of a wireless device
US9549290B2 (en) 2013-12-19 2017-01-17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direction information for a wireless device
US9491007B2 (en) 2014-04-28 2016-11-08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tenna matching
US9478847B2 (en) 2014-06-02 2016-10-25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Antenna system and method of assembly for a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5136A (zh) * 2000-09-26 2002-04-17 诺基亚移动电话有限公司 宽带码分多址闭环发射机天线分集系统天线相位估计算法
CN1526208A (zh) * 2001-05-15 2004-09-01 西门子公司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闭环天线分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31943B1 (en) * 1999-08-13 2004-12-1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 system with closed loop mode using ninety degree phase rotation and beamformer verification
FI107671B (fi) 1999-10-08 2001-09-14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y diversiteettikertoimien muutosten ajoittamiseksi solukkoradiojärjestelmässä
JP2001333002A (ja) * 2000-05-24 2001-11-30 Ntt Docomo Inc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アンテナウェイト推定方法および移動通信端末
JP3543770B2 (ja) * 2001-02-20 2004-07-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送信ダイバーシチ適用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US7499709B2 (en) * 2002-02-07 2009-03-03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osed loop transmit divers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2003298762A (ja) * 2002-03-29 2003-10-17 Kyocera Corp 移動通信端末
US6763911B2 (en) * 2002-06-20 2004-07-20 Leon A. Burch Emergency evacuation system for a staircase
US6922560B1 (en) * 2002-08-20 2005-07-26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tenna verification for closed loop transmit diversity
JP4192572B2 (ja) * 2002-11-27 2008-12-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情報端末
JP2004208200A (ja) 2002-12-26 2004-07-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アンテナベリフィケーション方法
US7412011B2 (en) * 2003-08-29 2008-08-1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Joint ratio estimation and weights detection in closed loop transmit diversity
DE10351051A1 (de) * 2003-10-31 2005-06-0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Vertifikation der Antennengewichte der Basisstation in einem UMTS-Mobilfunkempfänger durch Verwendung des Viterbi-Algorithmus bei der rückgekoppelten Sendediversität
JP2005348182A (ja) 2004-06-03 2005-1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Cdma受信装置及びcdma受信方法
JP4526883B2 (ja) * 2004-06-28 2010-08-1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複数アンテナを使用する送受信機および送受信方法
US7319868B2 (en) * 2004-09-27 2008-01-15 Telefon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rivation of optimal antenna weights during soft handover
JP4751724B2 (ja) * 2005-01-13 2011-08-1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装置及び移動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614798B2 (ja) * 2005-03-16 2011-01-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局および重み付け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5136A (zh) * 2000-09-26 2002-04-17 诺基亚移动电话有限公司 宽带码分多址闭环发射机天线分集系统天线相位估计算法
CN1526208A (zh) * 2001-05-15 2004-09-01 西门子公司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闭环天线分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920639B2 (en) 2011-04-05
EP1753152A1 (en) 2007-02-14
JP2007049366A (ja) 2007-02-22
EP1753152B1 (en) 2011-02-16
CN1913388A (zh) 2007-02-14
US20100151812A1 (en) 2010-06-17
JP4594822B2 (ja) 2010-12-08
DE602006020092D1 (de) 2011-03-31
US8077794B2 (en) 2011-12-13
US20070036204A1 (en) 2007-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6040C (zh) 接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
US757390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transmit antenna diversity in a packet ser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335943B2 (ja) 逆方向リンク送信ビーム形成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EP1759470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eamforming in a multi-antenna system
EP1359683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ing multi-transmit multi-receive antenna arrays
CN101258694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发送方法
US8064945B2 (en)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base station,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0375419C (zh) 用于空时分集发射天线对的动态功率控制
US8054905B2 (en) Method of measuring transmit quality in a closed loop diversity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40018818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weighting of a data signal in the at least two antenna elements of a radio connection unit, radio connection unit,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20040032910A1 (en) MIMO systems with STTD encoding and dynamic power allocation
US20050195914A1 (en) Method for deciding signal detection order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708910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制御装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20100119004A1 (en)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versity mode selection
Friedlander et al. Beamforming versus transmit diversity in the downlink of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824576B2 (en) Method and transmitter for iteratively modifying beamforming vector
CN101637060A (zh) 基站及其调度方法
CN101151767B (zh) 天线自适应方法、通信终端、设备和模块
JP4672047B2 (ja) 通信端末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端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27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