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0230C - 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及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及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80230C CN100580230C CN200710091493A CN200710091493A CN100580230C CN 100580230 C CN100580230 C CN 100580230C CN 200710091493 A CN200710091493 A CN 200710091493A CN 200710091493 A CN200710091493 A CN 200710091493A CN 100580230 C CN100580230 C CN 10058023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 blow
- fresh air
- combustion engine
- was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在内燃机中,将从进气系统吸取的一部分新鲜空气加热,并引入到曲柄室内,以便提高曲柄室内的气氛的温度,促使窜缸混合气的雾化,防止窜缸混合气中的水分混入到润滑油中,尽可能地抑制润滑油的变质。窜缸混合气再循环装置的一部分由设置在内燃机与排气消声器之间的双壁废气净化触媒或排气管的双壁结构的外部空间所限定。因此,可以利用高温废气有效地加热窜缸混合气,可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该窜缸混合气通风机用于加热来自于进气系统的新鲜空气和将空气引入到曲柄室,以便使曲柄室内的窜缸混合气向进气系统内再循环。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在该控制系统中,用于将内燃机内产生的窜缸混合气向进气系统内再循环的窜缸混合气再循环装置的一部分,由双壁废气净化触媒或排气管的外部密封空间所限定。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中,在燃烧室内燃烧的废气部分地作为窜缸混合气从气缸壁和活塞外周壁之间的(尽管是很小量)的间隙泄漏到曲柄室内。如果含在泄漏的窜缸混合气内的水分混入到曲柄室内的润滑油中,则润滑油会变质。作为应对泄漏的对策,报导过一种技术,该技术从进气系统向曲柄室内部分地引入新鲜空气,从而,从曲柄室强迫地排出泄漏的窜缸混合气,以便对曲柄室通风,防止润滑油的稀释(例如,JP-A No.2005-121008)。
然而,在寒冷的月份,窜缸混合气中的水蒸气的较大一部分凝结成水。从而,在一些情况下,防止水混合到曲柄室内的效果不象预期的那样大。
作为应对泄漏的另外一个对策,还报导这样一种技术,跨越用于将窜缸混合气向进气系统再循环的窜缸混合气再循环通路,设置蒸气-液体分离器件,该蒸气-液体分离器件与排气管结合成一个整体,利用排气管的热对窜缸混合气加热,以便防止窜缸混合气中的水或油的凝固(例如,JP-A No.4-246217)。
然而,在JP-A No.4-246217中描述的技术,将蒸气-液体分离器件成一整体地附加到排气管上,在蒸气-液体分离器件的入口和出口之间连接U形管,使得窜缸混合气的通路复杂化。存在窜缸混合气不能顺畅地流动,并且,由于需要将蒸气-液体分离器件附加到排气管上的操作,所以生产率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完成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加热从进气系统吸取的一部分新鲜空气,并将该空气引入曲柄室,以便提高曲柄室的气氛的温度,加速窜缸混合气的雾化,尽可能地防止窜缸混合气中的水分混入到润滑油中,抑制润滑油的变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设置有内燃机的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窜缸混合气通风机包括:新鲜空气进气通路,用于将一部分新鲜空气从进气系统引入到曲柄室;新鲜空气加热装置,用于利用内燃机或者辅助机加热新鲜空气进气通路。
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内,在“用于利用内燃机或者辅助机加热新鲜空气进气通路的新鲜空气加热装置”中所述的术语“内燃机”指的是内燃机主体,术语“辅助机”指的是排气系统,例如排气管或者废气净化触媒、散热器或者其它这种加热辅助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设置一种双壁结构的空气滤清器箱,新鲜空气进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于限定在空气滤清器箱的双壁之间的外部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将由排气消声器、废气净化触媒和排气管构成的排气系统用作新鲜空气加热装置,并且邻近空气滤清器箱的双壁结构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排气管具有双壁结构,废气通路对应于双壁结构的排气管的内部空间,并且,流过新鲜空气进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新鲜空气运动穿过由排气管的双壁限定的外部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和第六个方面,窜缸混合气以这样的方式被高温废气有效地加热,即,窜缸混合气再循环装置的一部分由设置在内燃机与排气消声器之间的双壁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以简单的结构及低成本限定。
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涉及内燃机的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内燃机与排气消声器之间的废气净化触媒;用于将在内燃机中产生的窜缸混合气向进气系统进行再循环的窜缸混合气再循环装置,其中,废气净化触媒具有双壁结构,并且,窜缸混合气再循环装置的一部分由废气净化触媒的双壁结构的外部空间限定。
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涉及内燃机的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内燃机与排气消声器之间的排气管;窜缸混合气再循环装置,用于将在内燃机中产生的窜缸混合气向进气系统进行再循环,其中,排气管具有双壁结构,并且,窜缸混合气再循环装置的一部分由排气管的外部空间限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用于引入窜缸混合气的通路被缩短,以便以这样的方式将窜缸混合气保持在高温,即,在安装在带有向前方弯曲的气缸的车辆上的内燃机的上方,配置空气滤清器,在内燃机的前端与空气滤清器之间,设置废气净化触媒或排气管。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包括:空气滤清器箱,该空气滤清器箱设置在安装于带有向前方弯曲的气缸的车辆上的内燃机的上方,其中,减少窜缸混合气用装置的下游部分连接到空气滤清器箱上,并且,在内燃机的前端与空气滤清器箱之间,设置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以如下的方式防止被车身罩覆盖的废气净化触媒或排气管被窜缸混合气冷却,所述方式为,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设置在车身罩中。在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中,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设置在覆盖内燃机的车身罩的空间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从进气系统排出的至少一部分新鲜空气被新鲜空气加热装置加热,并被引入曲柄室,使得曲柄室的气氛的温度上升,以便加速窜缸混合气的雾化,防止窜缸混合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抑制水分混入到窜缸混合气内,以便阻止润滑油的变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新鲜空气进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由空气滤清器箱的双壁结构所限定,从而,将通风机结构被简化,可以降低其成本,减轻其重量。进而,实现了大容量的新鲜空气进气通路。因此,根据曲柄室的压力变化,提供大量的高温新鲜空气。从而,曲柄室内的气氛的温度升高,可以有效地抑制润滑油的变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对应于被限定在空气滤清器箱的双壁之间的外部空间的新鲜空气进气通路,被高温排气系统有效地加热。另外,由所述双壁实现的绝热结构,使得在保持低温的同时,能够将通过空气滤清器箱的中心部分的吸入空气吸取到内燃机中,从而保持高的注入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流过双壁排气管的内部空间的高温废气,有效地将空气滤清器箱内的一部分新鲜空气加热到高温,其中所述一部分新鲜空气流过限定在排气管的双壁之间的外部空间。另外,可以用非常简单的结构获得新鲜空气进气通路,从而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用于将内燃机内产生的窜缸混合气向进气系统进行再循环的窜缸混合气再循环装置的一部分,由设置于内燃机与排气消声器之间的废气净化触媒的双壁结构的外部空间所限定,使之能够在靠近内燃机的排气口附近的位置中、在很大的热交换区域内,在高温废气与窜缸混合气之间进行有效的热交换。
进而,窜缸混合气通路由废气净化触媒的双壁结构限定,从而,简化了窜缸混合气通路。因此,窜缸混合气能够顺畅地流入进气系统,并且,尽管废气净化触媒的外径稍稍增大,但是其结构被简化,可以缩小整个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的尺寸,降低其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用于将内燃机中产生的窜缸混合气向进气系统进行再循环的窜缸混合气再循环装置的一部分,由设置在内燃机和排气消声器之间的排气管的双壁结构的外部空间所限定,使之能够在靠近内燃机的排气口的位置处、在很大的热交换区域内,在高温废气与窜缸混合气之间进行有效的热交换。进而,窜缸混合气通路由排气管的双壁结构所限定,从而,简化了窜缸混合气通路。因此,窜缸混合气可以顺畅地流入进气系统,尽管废气净化触媒的外径稍稍增大,但是其结构得到简化,可以缩小整个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的尺寸,可以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在安装到具有向前方弯曲的气缸的车辆上的内燃机的上方,设置空气滤清器箱,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设置在内燃机的前端与空气滤清器箱之间。因此,可以将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插入到从内燃机向空气滤清器箱延伸的窜缸混合气再循环管内。结果,可以用简单的方式铺设窜缸混合气再循环管,可以将窜缸混合气再循环管的长度缩短相当于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的长度。减少从窜缸混合气再循环管热辐射的量,改善窜缸混合气的热交换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如果为了减少车辆行驶阻力,将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设置在覆盖内燃机的车身罩的空间内,则在行驶过程中,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不对着风敞开,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的温度升高。但是,用于与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进行热交换的低温窜缸混合气再循环装置防止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的温度升高,抑制废气净化触媒或者排气管随着时间而变质。
通过下面给出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的适用性范围将会变得更加清楚。但是,应当理解,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特定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给出的,因为,通过这种详细的描述,在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内,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各种改变和改型将会变得十分清楚。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给出的详细描述以及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给出的附图,将会对本发明更充分地理解,所述说明和附图不是为了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其中:
图1是三轮机动车的侧视图,所述三轮机动车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和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表示本发明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
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表示本发明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
图4是本发明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的另外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表示本发明的曲柄箱排放物控制系统;
图7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表示本发明的曲柄箱排放物控制系统;以及
图8是图1的废气净化触媒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3描述如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三轮机动车辆包括一个前轮2和一对右和左后轮3。前轮2可旋转地安装到图中未示出的转向轴的下部,所述转向轴以基本上竖立的姿势可枢转地支承在前车身4的前方。所述一对右和左后轮3设置在后车身6的两侧,所述后车身6位于前车身4的后面,通过摆动机构5与之连接。
用于对前轮2进行操纵的车把7设置在图中未示出的转向轴的顶端,坐在前车身4后面的车座8上的图中未示出的驾驶员操纵车把7,以便使前轮2在右或者左转向。
进而,摆动机构5包括:连接箱10,该连接箱通过连杆9以可垂直滑动的方式设置在前车身4的后下方;缓冲单元,该缓冲单元跨越连接箱10和前车身4的后部设置;以及连接轴13,该连接轴13穿过阻尼器12插入到连接箱10内。后车身6的动力单元22成一整体地设置在连接轴13的后端,后车身6可以根据路面条件相对于前车身4上下运动。
进而,在三轮机动车1中,风挡16从前车身4前方的前罩15的上端向上延伸,顶棚17从风挡16的上部向下延伸。如后面所述,顶棚17的后端由一对右和左支柱18支承,所述支柱从前车身的后部向上延伸。在所述一对右和左支柱18的后方配置承载箱19。
进而,燃料箱20配置在车座8的下方。用于向四冲程内燃机23供应燃料的燃料泵21设置在燃料箱20内。
如图2和3所示,占据后车身6的绝大部分的动力单元22,包括四冲程内燃机23和带式连续可变变速器24。气缸盖26和气缸盖罩27彼此装在四冲程内燃机23的气缸体25的前方,并成一个整体地结合。另外,兼作曲轴箱的变速箱28成一整体地结合到四冲程内燃机23的气缸体25的后方。托架14借助两个螺栓33成一整体地结合到连接轴13上,并且,还借助螺栓34结合到动力单元22的气缸体25和变速箱28上。
如图3所示,在动力单元22中,可旋转和枢转地支承在气缸体25和变速箱28之间的边界处的曲柄轴29、和可旋转和枢转地支承在变速箱28上的变速从动轴30配备有带轮。带31悬挂在两个带轮之间。如图2所示,可旋转和枢转地支承在变速箱28上的传动从动轴30和输出轴32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齿轮连接起来。右和左后轮3安装到从输出轴32向外突出的主轴32a上。当四冲程内燃机23被驱动、以便旋转曲柄轴29时,传动从动轴30通过带式连续可变变速器24的带31被旋转。进而,输出轴32和后轮3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齿轮被旋转。因此,三轮机动车1可以行驶。
进而,动力单元22设有下面将要描述的辅助机器等和用于支承后车身罩45的车架结构。
如图3所示,车架结构包括:一对右和左前撑条35,所述前撑条成一整体地从气缸体25基本上竖立地延伸;一对右和左前分支撑条36,所述前分支撑条从前支柱35分支出来并且倾斜地向上方和前方延伸;以及一对右和左后撑条37,所述后撑条成一整体地从连续可变变速器28的后部呈直线并且倾斜地向上方和后方延伸。如图2和3所示,该结构包括:前车架38,所述前车架成一整体地结合到右和左前分支撑条36的上端;后车架39,所述后车架成一整体地结合到右和左后撑条37的上端;以及一对右和左车架,左车架40和右车架41它们各自的前端连接到前车架38上,它们各自的后端连接到后车架39上,并且,它们成一整体地结合到前撑条35的上端。后车身罩45借助螺栓44成一整体地安装到前托架42和后托架43上,所述前托架42成一整体地结合到前车架38上,所述后托架43成一整体地结合到后车架39上,在后车身罩45的前部和后部形成前开口46和后开口47。
下面描述进气系统。
基本上为矩形实心状的空气滤清器48的空气滤清器箱49,借助螺栓61在图2所示的一个左侧顶部位置处安装到左车架40上,并且借助螺栓61在两个右侧顶部前和后的位置处安装到右车架41上。空气滤清器箱49被间隔壁50间隔成在平面视图中呈三角形的导管室51和呈梯形的净化室。三角形的吸气口53形成在导管室51之上。导管室51和净化室52通过从侧面观察时为U形的连通管54相互连通。在净化室52内,内壁55以预定的距离与导管室52的前壁、左壁和后壁平行地结合到空气滤清器箱49的底壁和上壁上。另外,内壁55的前壁的右端结合到间隔壁50上,内壁55的后壁的右端离开空气滤清器箱49的右壁预定的距离。内壁55实现净化室52的双壁结构。图示未示出的过滤元件设置在净化室52的内壁55的内部。通过空气滤清器箱49和内壁55的吸气管56的上游端向净化室52敞开。空气从吸气口53吸入导管室51,然后,通过连通管54流入净化室52。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被净化室52内的图中未示出的过滤元件除去,之后,该空气流入吸气管56。
节气门段57跨越位于动力单元22之上的吸气管56设置。吸气管56的下端连接到气缸盖26的图中未示出的吸气口上。节气门段57内的图中未示出的节流阀连接到从车把7的节气门手控拉钮7a延伸出的节气门拉索58的后端。通过操纵节气门手控拉钮7a,将节气门段57中的节流阀调节到所需要的开度。
燃料喷射阀59设置在吸气管56的下游,邻近气缸盖26,由人造树脂制造的燃料软管60的上游端连接到燃料箱20的燃料泵21的燃料出口(未示出)上。燃料软管60的下游端连接到燃料喷射阀59上。
进而,在空气滤清器箱49的净化室52中,沿着内壁55区分的位于内壁55与空气滤清器箱49之间的空间,在内壁55的右端与内壁55之间向净化室52敞开,以便形成新鲜空气进气通路62。新鲜空气进气管63穿过空气滤清器箱49,并且其一端向新鲜空气进气通路62敞开。其另一端穿过用作四冲程内燃机23的曲柄室壁的变速箱28,并向图中未示出曲柄室敞开。在净化室52中,与尘埃分离的新鲜空气通过新鲜空气进气通路62和新鲜空气进气管63被部分地引入曲柄室。
顺便提及,在新鲜空气进气管63的下游端设置单向阀(图中未示出),当曲柄室的压力降低时,该单向阀被打开,当曲柄室的压力增大时,该单向阀被关闭。
进而,在四冲程内燃机23中形成图中未示出的窜缸混合气连通通路,该窜缸混合气连通通路具有蒸气-液体分离功能,并且从曲柄室与气缸盖罩27内的空间连通。气缸盖26中的空间和空气滤清器48的净化室52中的空间通过窜缸混合气再循环管64相连续。在曲柄室内产生的窜缸混合气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窜缸混合气通路到达气缸盖26内的空间。在该空间内的窜缸混合气通过窜缸混合气再循环管64被排放到空气滤清器48的净化室52。
下面接着描述排气系统。
前部排气管65的上游端被安装到气缸盖26的下表面上,使得前部排气管65的上游部与气缸盖26中的图中未示出的排气口连通。前部排气管65围绕气缸盖26的左侧向上弯曲,并向下弯折。前部排气管65的下游端连接到废气净化触媒66的前端,该废气净化触媒置于动力单元22的上左侧,并朝着车身的长度方向取向。废气净化触媒66的后端通过后排气管67连接到排气消声器68的左上游端,该排气消声器朝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取向。排气消声器68朝下方和后方斜着取向,并且连接到尾管(tale pipe)69上。如图3所示,排气消声器68成一整体地安装到从变速箱28通过托架70向后凸出的凸出部28a。
如图2所示,废气净化触媒66的后部以小的间隙与空气滤清器箱49的左侧壁平行地配置。另外,排气消声器68以小的间隙与空气滤清器箱49的后侧壁平行地配置。空气滤清器箱49的左侧壁被废气净化触媒66以及来自于后排气管67的废热加热,并且,空气滤清器箱49的后侧壁被来自于排气消声器68的废热加热。
进而,在动力单元22的前侧设置散热器71,在散热器71的前方设置格栅72。
图1至3所示的实施例的结构如上面所述,通过下面的操作,可以获得有益的效果。
当四冲程内燃机23开动、操作车把7的节气门手控拉钮7a时,曲柄轴29的rpm增大。转矩通过带式连续可变变速器24传递到输出轴32。与从输出轴32向外突出的主轴32a成一整体的后轮3被旋转,三轮机动车1可以行驶。
从当四冲程内燃机23被驱动时起经过预定的时间之后,废气净化触媒66、后排气管67以及排气管68被从其中经过的高温废气加热到高温。
邻近废气净化触媒66的空气滤清器48的空气滤清器箱49的左侧壁和后侧壁、后排气管67、以及排气管68被加热到高温。邻近空气滤清器箱49的左侧壁和后侧壁的新鲜空气进气通路62中的新鲜空气被加热,并通过新鲜空气进气管63被引入到图中未示出的曲柄室。曲柄室内的气氛的温度上升,窜缸混合气中的水滴被蒸发。于是,可以显著地抑制由水引起的曲柄室底部处的润滑油的变质。
含有水蒸气的窜缸混合气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窜缸混合气连通通路、气缸盖27内的空间以及窜缸混合气再循环通路64,被排放到空气滤清器48的净化室52。然后,气体被从吸气口53吸入导管室51,并且从吸气管56通过四冲程内燃机23的图中未示出的吸气口,与通过连通管54流入净化室52的新鲜空气一起,被供应给四冲程内燃机23中的燃烧室。窜缸混合气和燃料一起被燃烧并被净化。
进而,四冲程内燃机23的曲柄室和空气滤清器48相互分离,并且,新鲜空气进气通路62很长。因此,从新鲜空气进气通路62的下游端处的单向阀经由新鲜空气进气通路62到净化室52的新鲜空气进气空间的容量增加。根据曲柄室的压力变化,将大量的新鲜空气引入到曲柄室内。结果,曲柄室内的气氛的温度倾向于升高,以便防止窜缸混合气内的水分混入到润滑油中,抑制润滑油的变质。
进而,四冲程内燃机23中产生的废气能够被有效地用于加热引入到内燃机中的新鲜空气。因此,无需准备专门的燃料或动力,不必增加成本就可以节省能量。
进而,即使空气滤清器48邻近废气净化触媒66、后排气管67和排气管68,但是,空气滤清器箱49具有双壁结构,新鲜空气通过双壁结构的新鲜空气进气通路62以便冷却内壁55,从而,不必担心净化室52内的新鲜空气被加热到高温,可以保持高的注入效率。
而且,废气净化触媒66、后排气管67和排气管68邻近空气滤清器48配置,所以,可以将后车身6小型化。
下面,描述图4和图5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
三轮机动车1的除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之外的所有部件都和图1至3所示的实施例的那些部件一样(相同的部件被部分地省略),因而,这些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并省略其说明。
上游侧排气管73的上游端连接到气缸盖26的图中未示出的排气口。上游侧废气净化触媒74的上游端连接到上游侧排气管73的下游端。上游侧废气净化触媒74的下游端连接到中间排气管75的内管(未示出)的上游端,所述中间排气管具有在侧视图中其两端向下弯折的弯曲的双壁结构。中间排气管75的内管的下游端与下游侧废气净化触媒76的上游端连接。下游侧废气净化触媒76的下游端通过下游侧排气管77连接到排气消声器68。
图中未示出的新鲜空气进气通路由双壁结构的中间排气管75的内管和与之同心的外管限定。靠近下游侧废气净化触媒76的新鲜空气进气通路的一部分通过上游侧新鲜空气进气管78与空气滤清器48的净化室52连通。靠近上游侧废气净化触媒74的中间排气管75的新鲜空气进气通路的一部分通过下游侧新鲜空气进气管79与四冲程内燃机23的曲柄室(未示出)连通。流入空气滤清器48的净化室52的新鲜空气通过上游侧新鲜空气进气管78被部分地引入中间排气管75的新鲜空气进气通路。新鲜空气进气通路内的新鲜空气部分地与流过内管的高温废气进行热交换并被加热,并且通过下游侧新鲜空气进气管79被引入曲柄室。进而,在曲柄室内产生的窜缸混合气通过沿着触媒74和排气管75设置的窜缸混合气再循环管64被排放到空气滤清器48的净化室。
在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从四冲程内燃机23的燃烧室通过上游侧排气管73和上游侧废气净化触媒74的高温废气直接与通过中间排气管75的内管的新鲜空气的一部分进行热交换。因此,新鲜空气的一部分被有效地加热到高温。结果,可以将曲柄室的气氛保持在高温。这可以防止大量的水分混入到润滑油内,显著地抑制润滑油的变质。进而,再循环管64被触媒74和排气管75加热。因此,可以避免窜缸混合气在再循环管内凝结,可以进一步抑制润滑油的变质。
借助该实施例,代替中间排气管75,从空气滤清器48引入到四冲程内燃机23的曲柄室内的新鲜空气可以被上游侧废气净化触媒74和下游侧废气净化触媒76中的一个或者两者加热。进而,新鲜空气可以被散热器71或者其它热源加热。
进而,参照图1和图6-8描述排气系统的变形。
包括内管620和与之同心的外管630的双壁结构的上游侧排气管610的上游端安装于气缸盖26的下表面,使得上游侧排气管610的内管620与气缸盖26中的图中未示出的排气口连通。上游侧排气管610围绕气缸盖26的左侧向上弯曲,并向下弯折。上游侧排气管610的下游端连接到废气净化触媒660的上游端。废气净化触媒660的内管670的下游端通过下游侧排气管720连接到排气消声器730的左侧上游端,所述排气消声器朝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取向。排气消声器730斜向下地取向并连接到尾管740上。如图7所示,排气消声器730成一整体地安装到凸出部28a上,该凸出部28a通过托架750从变速箱28向后凸出。
如图8所示,双壁废气净化触媒660具有多孔内管670、与之同心的外管680、以及同心地设置在内管670内部的触媒承载管690。环状间隔壁700气密性地设置在内管670和外管680之间的下游部。双壁结构的上游侧排气管610的内管620气密性地结合到双壁结构的废气净化触媒66的内管670上。另外,上游侧排气管610的外管630气密性地结合到废气净化触媒660的外管680上。
在四冲程内燃机23中,图中未示出的窜缸混合气连通通路具有蒸气-液体分离功能,并且从曲柄室与气缸盖罩27内的空间连通。气缸盖罩27内的空间和上游侧排气管61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640通过窜缸混合气上游侧再循环管650相连续。上游侧排气管61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640和废气净化触媒66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710相互连通。废气净化触媒66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710和空气滤清器48的净化室52通过窜缸混合气下游侧再循环管760连通,该窜缸混合气下游侧再循环管760的两端穿过废气净化触媒660的外管680和空气滤清器48的空气滤清器箱490。在曲柄室内产生的窜缸混合气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窜缸混合气通路到达气缸盖26内的空间。在该空间内的窜缸混合气通过窜缸混合气上游侧再循环管650、上游侧排气管61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640、废气净化触媒66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710以及窜缸混合气下游侧再循环管760排出到空气滤清器48的净化室52。
顺便提及,散热器77和格栅780设置在动力单元22的前侧。进而,支承后车架39的后撑条37设有热绝缘体790。热绝缘体790将从排气消声器730发出的热绝热。
图1及图6-8中所示的实施例的结构如上所述,从而,通过下面的操作,可以获得有益的效果。
当四冲程内燃机23开动、操作车把7的节气门手控拉钮7a时,曲柄轴29的rpm增大。转矩通过带式连续可变变速器24传递到输出轴32。与从输出轴32向外突出的主轴32a成一整体的后轮3旋转,三轮机动车1可以行驶。
在四冲程内燃机23被驱动之后,上游侧排气管610、废气净化触媒660、下游侧排气管720以及排气消声器730被流经的高温废气加热。
泄漏到四冲程内燃机23的曲柄室内、并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窜缸混合气连通通路到达气缸盖罩27的空间的窜缸混合气,通过窜缸混合气上游侧再循环管650流入上游侧排气管61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640。流入窜缸混合气通路640的窜缸混合气穿过废气净化触媒66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710,并通过窜缸混合气下游侧再循环管760被引入到空气滤清器48的净化室52。然后,该气体通过吸气管56与被吸入到净化室52内的新鲜空气一起被吸入到四冲程内燃机23的燃烧室内。该气体与从燃料喷射阀59喷射的燃料一起燃烧。
上游侧排气管61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640和废气净化触媒66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710包括上游侧排气管610的内管620和具有大的热交换区域的废气净化触媒660的内管670。另外,高温废气流过上游侧排气管610的内管620和废气净化触媒660的内管670,从而,通过上游侧排气管61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640和废气净化触媒66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710的窜缸混合气被加热,结果,沉积在空气滤清器48的净化室52中的过滤元件上、空气滤清器48的空气滤清器箱49的内表面上、吸气管56上、以及节气门段57上的气体的凝聚的水或油的量减少,气体可以顺畅地流入四冲程内燃机23的燃烧室。
进而,在上游侧排气管610和废气净化触媒660中,内管620和外管630、以及内管670和外管680以简单的结构同心地配置,跨越通路的纵向方向,形成均匀横截面积(cross area)的窜缸混合气通路640和窜缸混合气通路710。因此,窜缸混合气可以没有大的阻力地流入空气滤清器48的净化室52。
进而,窜缸混合气通路640和窜缸混合气通路710由双壁的上游侧排气管610和废气净化触媒660构成,从而,简化了结构,可以获得低成本、重量轻、紧凑的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
进而,四冲程内燃机23的气缸盖26向三轮机动车1的前侧弯折。从四冲程内燃机23的气缸盖26到位于动力单元22的上方和后方的空气滤清器48形成的窜缸混合气通路包括:连接在气缸盖罩27与上游侧排气管610的外管630之间的窜缸混合气上游侧再循环管650、上游侧排气管61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640、废气净化触媒66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710、以及连接在废气净化触媒660的外管680与空气滤清器48的空气滤清器箱49之间的窜缸混合气下游侧再循环管760。窜缸混合气通路的大部分被上游侧排气管61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640和废气净化触媒660的窜缸混合气通路710所占据,这些通路是被在内部加热的。被外部空气冷却的窜缸混合气上游侧再循环管650和窜缸混合气下游侧再循环管760比较短,从而,将穿过该窜缸混合气通路并流入空气滤清器48的净化室52的窜缸混合气被保持在高温。
进而,上游侧排气管610的外管630和废气净化触媒接触器660的外管680被后车身罩45覆盖,并且在行驶过程中不朝着风打开。结果,所述管倾向于升高温度而不被冷却。但是,上游侧排气管610的外管630和废气净化触媒660的外管680被窜缸混合气冷却到低温,从而,抑制由于加热上游侧排气管610的外管630和废气净化触媒660的外管680而引起的随着时间的变质,其中所述窜缸混合气是经过被上游侧排气管610的内管620和外管630围绕的窜缸混合气通路640以及被废气净化触媒660的内管670和外管680围绕的窜缸混合气通路710的窜缸混合气。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游侧排气管610和废气净化触媒660设有窜缸混合气通路640和710,但是,也可以只形成所述通路中的一个。
上面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显然,本发明可以在许多方面加以改变。这类改变不能认为是偏离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所有那些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是显然的改型,均包括的下面所述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具有内燃机的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该窜缸混合气通风机包括:
新鲜空气进气通路,用于从进气系统将一部分新鲜空气引入到曲柄室;
新鲜空气加热装置,用于利用内燃机或者辅助机加热新鲜空气进气通路;以及
双壁结构的空气滤清器箱,
其中,新鲜空气进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于限定在空气滤清器箱的双壁之间的外部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其特征在于,将包括排气消声器、废气净化触媒、和排气管的排气系统用作新鲜空气加热装置,并且邻近空气滤清器箱的双壁结构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具有双壁结构,废气通路对应于双壁结构的排气管的内部空间,并且,流过新鲜空气进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新鲜空气穿过由排气管的双壁限定的外部空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双壁结构的排气管在上游侧废气净化触媒的下游端与下游侧废气净化触媒的上游端之间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其特征在于将排气系统用作新鲜空气加热装置,并且,邻近空气滤清器箱的双壁结构设置,所述排气系统由两个或多个排气管相互连接而成,包括:排气消声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废气净化触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97217A JP4641965B2 (ja) | 2006-03-31 | 2006-03-31 |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
JP2006097217 | 2006-03-31 | ||
JP2006097218 | 2006-03-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46169A CN101046169A (zh) | 2007-10-03 |
CN100580230C true CN100580230C (zh) | 2010-01-13 |
Family
ID=38673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0914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0230C (zh) | 2006-03-31 | 2007-03-30 | 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及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641965B2 (zh) |
CN (1) | CN100580230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03637B (zh) * | 2007-12-21 | 2012-05-30 | 宋锡周 | 柴油发动机的燃料加热设备 |
US8127749B2 (en) * | 2008-02-26 | 2012-03-06 | Volvo Lastvagvar AB | Crank case ventilation |
JP4466754B2 (ja) * | 2008-03-18 | 2010-05-2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電子制御式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
JP4670996B1 (ja) * | 2010-04-23 | 2011-04-13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吸気系通路構造 |
CN109113833B (zh) * | 2018-09-26 | 2024-02-13 | 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双腔独立油气分离器 |
KR20210099319A (ko) * | 2020-02-04 | 2021-08-12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엔진오일이 니플을 따라 역류하는 것을 방지하는 흡기 구조 및 엔진오일이 니플을 따라 역류하는 것을 방지하는 흡기 구조에 니플을 장착하는 방법 |
CN112881041B (zh) * | 2021-01-11 | 2022-10-25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轴箱定位装置及构架试验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020990A1 (de) * | 1989-07-07 | 1991-01-17 | Volkswagen Ag | Abgas-luft-waermetauscher fue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
EP0836002A2 (de) * | 1996-10-10 | 1998-04-15 | Daimler-Benz Aktiengesellschaft | Vorrichtung zur Wärmeübertragung zwischen strömenden Medien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
CN2364220Y (zh) * | 1999-03-08 | 2000-02-16 | 曹福贵 | 摩托车尾气余热利用装置 |
US6564545B1 (en) * | 2002-01-31 | 2003-05-20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Superintegration of three way catalyst and heat exchanger for HCCI engine intake air temperature control |
DE10237762A1 (de) * | 2002-08-17 | 2004-02-26 | Mahle Filtersysteme Gmbh | Heizmodul |
DE10323265A1 (de) * | 2003-05-23 | 2004-12-16 | Mahle Filtersysteme Gmbh | Entfeuchtungsverfahren für ein Kurbelgehäuse und zugehörige Vorrichtu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2260Y2 (zh) * | 1979-09-28 | 1987-01-20 | ||
JPS586954U (ja) * | 1981-07-03 | 1983-01-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内燃機関の吸気加熱装置 |
JPS5949712U (ja) * | 1982-09-27 | 1984-04-02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エアクリ−ナのブロ−バイガス処理装置 |
JPS63132814U (zh) * | 1987-02-21 | 1988-08-30 | ||
JPS646307U (zh) * | 1987-06-30 | 1989-01-13 | ||
JPH01119815U (zh) * | 1988-02-09 | 1989-08-14 | ||
JP3470563B2 (ja) * | 1997-08-28 | 2003-11-2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エアクリーナ |
JP4502737B2 (ja) * | 2003-08-29 | 2010-07-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
JP2005220808A (ja) * | 2004-02-05 | 2005-08-18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空気調整装置用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 |
-
2006
- 2006-03-31 JP JP2006097217A patent/JP464196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3-30 CN CN200710091493A patent/CN10058023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020990A1 (de) * | 1989-07-07 | 1991-01-17 | Volkswagen Ag | Abgas-luft-waermetauscher fue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
EP0836002A2 (de) * | 1996-10-10 | 1998-04-15 | Daimler-Benz Aktiengesellschaft | Vorrichtung zur Wärmeübertragung zwischen strömenden Medien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
CN2364220Y (zh) * | 1999-03-08 | 2000-02-16 | 曹福贵 | 摩托车尾气余热利用装置 |
US6564545B1 (en) * | 2002-01-31 | 2003-05-20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Superintegration of three way catalyst and heat exchanger for HCCI engine intake air temperature control |
DE10237762A1 (de) * | 2002-08-17 | 2004-02-26 | Mahle Filtersysteme Gmbh | Heizmodul |
DE10323265A1 (de) * | 2003-05-23 | 2004-12-16 | Mahle Filtersysteme Gmbh | Entfeuchtungsverfahren für ein Kurbelgehäuse und zugehörige Vorrichtung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641965B2 (ja) | 2011-03-02 |
JP2007270723A (ja) | 2007-10-18 |
CN101046169A (zh) | 2007-10-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80230C (zh) | 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通风机及曲轴箱排放物控制系统 | |
CN102312721B (zh) | 车辆用发动机的涡轮增压装置 | |
RU139865U1 (ru) | Двигате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и система улавливания конденсата | |
US8307643B2 (en) | Intercooler having condensate reservoir | |
RU2630815C2 (ru) | Систем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я поглощения конденсата и способ подавления избыточного поглощения конденсата | |
SE522391C2 (sv) | Vevhus- och emissionsventilation i en överladdad förbränningsmotor | |
CN103775192A (zh) | 抽取来自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冷凝物的方法 | |
CN104251170B (zh) | 车辆用发动机的废气回流装置 | |
CN205243696U (zh) | 车辆以及模块化的进气歧管 | |
CN101490372A (zh) | 窜缸混合气再循环系统的机油收集结构及具有此结构的机油收集装置 | |
US4267802A (en) | Fuel vaporization and delivery system | |
CN102317611A (zh) | 带有排气再循环的涡轮增压发动机 | |
JP2011080394A (ja) |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 |
CN110043344A (zh) | 发动机用高效率除油气循环系统 | |
CN105526026B (zh) | 具有排气涡轮增压和排气再循环的内燃发动机 | |
CN101096921B (zh) | 内燃机的曲轴箱 | |
CN213360212U (zh) | 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防结冰结构、发动机及车辆 | |
US20190257273A1 (en) | An inlet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109113855A (zh) | 用于压缩机入口中的冷凝液捕集的方法和系统 | |
CN209637840U (zh) | 曲轴箱通风系统及车辆 | |
CN105765208A (zh) |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 |
CN105324573A (zh) | 发动机的进气装置 | |
CN208885361U (zh) | 曲轴箱通风结构及发动机 | |
CA2583618C (en) | Blowby gas ventilator and crankcase emission control system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106133301A (zh) | 车辆用内燃机的辅机装配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13 Termination date: 2014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