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74012C - Ic卡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Ic卡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74012C CN100574012C CN 200710005568 CN200710005568A CN100574012C CN 100574012 C CN100574012 C CN 100574012C CN 200710005568 CN200710005568 CN 200710005568 CN 200710005568 A CN200710005568 A CN 200710005568A CN 100574012 C CN100574012 C CN 10057401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d
- contact
- shell
- mentioned
- divid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IC卡用连接器。本发明提供的IC卡用连接器能使厚度较薄的IC卡和厚度较厚的IC卡的电极以正常的挠曲量与外壳内的触点接触。该IC卡用连接器具备:可插入或拔出厚度不同的至少两种IC卡的外壳;在收放了各零部件后覆盖在外壳上的盖;位于底部侧一方的卡用触点;以及位于顶部侧另一方的卡用触点。该IC卡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设有在外壳中移动自如的隔板;在一方的IC卡插入时,推入隔板并将一方的IC卡夹持在两个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在另一方的IC卡插入时,该IC卡移动到隔板上,使另一方的IC卡夹持在隔板与任何一方的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长度和宽度大致相同、而厚度不同的两种卡做成表里相反地插入并与内部的触点连接的IC卡用连接器,即做成没有由于两种卡的厚度不同而在外壳内部产生间隙,使两种卡能与触点可靠地接触的IC卡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可将多种IC卡插入到一个IC卡用连接器中的IC卡用连接器有各种方案,图8所示的IC卡用连接器也是其中的一种(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00369号公报)。
图8所示的方案表示的是可与宽度和长度大致相同的第一IC卡11和第二IC卡12这两种和宽度窄而长度长的一种卡(未图示)及宽度与长度均长的一种卡(未图示)共四种卡相对应的IC卡用连接器。
在上述宽度和长度大致相同的两种第一IC卡11和第二IC卡12的场合,第一IC卡11的厚度较厚并在两侧边部具有台阶部,第二IC卡12的厚度较薄。这第一IC卡11和第二IC卡12由于形成有电极的部分的卡的厚度和电极的形状及配置基本相同,因而,当将第一IC卡11插入到外壳10的卡插入口13时,如(图8)(a-1)和图8(a-2)所示,朝下的电极与IC触点15接触,而当将第二IC卡12一边放置在卡插入口13内部的导向台阶14上一边插入时,如图8(b-1)和图8(b-2)所示,朝下的电极与IC触点15接触。两种卡的判断由未图示的开关进行。
上述第一IC卡11和第二IC卡12由于形成有电极的部分的卡的厚度和电极的形状及配置基本相同,因而,IC触点15可以兼用。但是,在利用共用的卡插入口,两种卡的电极形状和配置不同的场合,由于IC触点15的配置也不同,因而,必须做成表面相反地插入。然而,对于插入了厚度较薄的卡时和插入了厚度较厚的卡时的状况而言,在外壳的内部的间隙不同。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若其结构为插入了厚度较薄的卡时,触点与电极以正常的挠曲量接触,则在插入了厚度较厚的卡时,有可能因卡的插入而压力过大,触点与电极以异常大的挠曲量接触而使触点变形或者破坏。相反,若其结构为插入了厚度较厚的卡时,触点和电极以正常的挠曲量接触,则在插入了厚度较薄的卡时,则有可能因卡的插入压力过小而引起触点与电极间的接触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IC卡用连接器,在将厚度较薄的卡和厚度较厚的卡做成表里相反地插入时,无论那种卡都能做到触点和电极以正常的挠曲量接触。
本发明的IC卡用连接器,具备:做成薄的箱型、可以插入厚度不同的至少两种IC卡或将所述IC卡拔出的外壳,所述IC卡包括第一IC卡及第二IC卡;在将各零部件收放到该外壳内之后覆盖在外壳上的盖;设于上述外壳内的底部一侧、与上述第一IC卡的电极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卡用触点;以及设于上述外壳内的顶部一侧、与上述第二IC卡的电极接触或分离的第二卡用触点;其特征是,在上述外壳的底部一侧设有移动自如的隔板,在插入厚度较厚的上述第一IC卡时,用第一IC卡的前端部推入隔板,将第一IC卡夹持在第一卡用触点和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在插入厚度较薄的第二IC卡时,使该第二IC卡的前端部移动到上述隔板上,使第二IC卡夹持在隔板与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
另外的特征是,隔板具有用于第二IC卡的宽度窄的前端部移动到其上的倾斜面部,用于同第一IC卡的前端部接触并将隔板推入的接触部以及与外壳的隔板引导槽配合并移动的滑动突条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在IC卡用连接器中,由于做成在外壳的底部一侧设有移动自如的隔板,在插入厚度较厚的上述第一IC卡时,用第一IC卡的前端部推入隔板,将第一IC卡夹持在第一卡用触点和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在插入厚度较薄的第二IC卡时,使该第二IC卡的前端部移动到上述隔板上,使第二IC卡夹持在隔板与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因而,厚度较厚的第一IC卡和厚度较薄的第二IC卡的电极都能以正常的挠曲量与对应的触点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由于隔板具有用于厚度较薄的第二IC卡的宽度窄的前端部移动到其上的倾斜面部,用于同厚度较厚的第一IC卡的前端部接触并将隔板推入的接触部以及与外壳的隔板引导槽配合并移动的滑动突条部;因而,在插入了厚度较薄的第二IC卡时,使第二IC卡顺利地移动到隔板上而不会使隔板移动,而当插入了厚度较厚的第一IC卡时,能可靠地将隔板推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IC卡用连接器中,由于做成设有使其面临设于外壳上的卡插入口两侧、使盖的一部分朝下翻边成倒へ字形的引导板部,并利用该引导板部对所插入的第一IC卡及第二IC卡向外壳的底部一侧施压,在外壳的大致中间的底部一侧设置移动自如的隔板,在插入厚度较厚的上述第一IC卡时,用第一IC卡的前端部推入隔板,将第一IC卡夹持在第一卡用触点和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在插入厚度较薄的第二IC卡时,使该第二IC卡的前端部移动到上述隔板上,使第二IC卡夹持在隔板与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因而,在插入厚度较薄的第二IC卡时,不仅在外壳的内部,就是在外壳的入口的卡插入口附近也能得到适当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由于在两侧的引导板部的外侧一体地翻边形成限制所插入的第一IC卡和第二IC卡的宽度方向位置的位置校正部;因而,即使触点和电极的宽度很小也能可靠地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由于在外壳内部的顶部一侧设有将盖的一部分朝下翻边,并将该翻边片横向折弯成へ字形的第一引导部,使其作为在前端部一侧具有窄幅部的第二IC卡正常插入时的导向和翻转插入时的防止误插入用的部分发挥作用;因而,即使是厚度较薄的前端部具有窄幅部的第二IC卡,也可以防止其翻转插入,可以防止外壳内部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案,由于在两侧的引导板部的外侧一体地翻边形成位置校正部,用以限制所插入的第二IC卡的宽度窄的侧边部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同时,以便该第二IC卡的宽度宽的侧边部通过,并在外壳内部的顶部一侧一体地翻边形成对宽度宽的侧边部向下施压的第二引导部;因而,不会使厚度较薄的、前端部具有窄幅部的第二IC卡的宽度方向偏移,并能牢固地保持厚度较厚的第一IC卡。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由于在外壳内部具有在插入第一IC卡或第二IC卡时进行锁紧,而在再次推压时解除锁紧的锁紧用滑块;因而,能可靠地进行第一IC卡或第二IC卡的插入固定和拔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IC卡用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在卸掉盖35后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外壳25和盖35的分解立体图,其中,表示的盖35是上下翻转的状态。
图3(a)是锁紧用滑块30、锁紧销31和压缩弹簧32的分解立体图,
图3(b)是隔板28和隔板用弹簧29的分解立体图,
图3(c)是开关端子33和开关端子34的分解立体图。
图4(a-1)是宽度窄的第二IC卡12的俯视图,
图4(a-2)是宽度窄的第二IC卡12的主视图,
图4(b-1)是宽度宽的第一IC卡11的俯视图,
图4(b-2)是宽度宽的第一IC卡11的左视图,
图4(b-3)是宽度宽的第一IC卡11的主视图,
图4(b-4)是沿宽度宽的第一IC卡11的b-4-b-4线的剖视图。
图5(a-1)是第二IC卡12在插入时的剖视图,
图5(a-2)是第二IC卡12在插入完成时的剖视图,
图5(b-1)是第一IC卡11在插入时的剖视图,
图5(b-2)是第一IC卡11在插入完成时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在插入宽度窄的第二IC卡12时,开关端子33和开关端子34已连接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b)是表示在插入宽度宽的第一IC卡11时,开关端子33和开关端子34未连接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a)是表示从底部一侧观察到的第二IC卡12在正常时和上下翻转时的插入状态的说明图。
图7(b)是表示第一IC卡11的正常时的插入时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现有的IC卡用连接器的图,图8(a-1)插入厚的第一IC卡11时的剖视图,图8(a-2)插入厚的第一IC卡11时的主视图,图8(b-1)是插入薄的第二IC卡12时的剖视图,图8(b-2)是插入薄的第二IC卡12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适用的IC卡用连接器,具备:做成薄的箱型、可以插入厚度不同的至少两种第一IC卡及第二IC卡或将其拔出的外壳,在将各零部件收放到该外壳内之后覆盖在外壳上的盖,设于上述外壳内的底部一侧、与上述第一IC卡的电极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卡用触点,设于上述外壳内的顶部一侧、与上述第二IC卡的电极接触或分离的第二卡用触点。
在这样的IC卡用连接器中,在上述外壳的底部一侧设有移动自如的隔板,在插入厚度较厚的上述第一IC卡时,用第一IC卡的前端部推入上述隔板,将第一IC卡夹持在第一卡用触点和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在插入厚度较薄的第二IC卡时,使该第二IC卡的前端部移动到上述隔板上,使第二IC卡夹持在隔板与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
上述隔板具有用于第二IC卡的宽度窄的前端部移动到其上的倾斜面部,用于同第一IC卡的前端部接触并将隔板推入的接触部以及与外壳的隔板引导槽配合并移动的滑动突条部。
另外,设有面临设于上述外壳上的卡插入口两侧、使上述盖的一部分朝下翻边成倒へ字形的引导板部;设有利用该引导板部对所插入的第一IC卡及第二IC卡向外壳的底部一侧施压,在上述外壳的大致中间的底部一侧移动自如的隔板;在插入厚度较厚的上述第一IC卡时,用第一IC卡的前端部推入上述隔板,将第一IC卡夹持在第一卡用触点和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在插入厚度较薄的第二IC卡时,使该第二IC卡的前端部移动到上述隔板上,使第二IC卡夹持在隔板与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
可以在两侧的引导板部的外侧,一体地翻边形成限制所插入的第一IC卡和第二IC卡的宽度方向位置的位置校正部。
在外壳内部的顶部一侧,设有将盖的一部分朝下翻边,并将该翻边片横向折弯成へ字形的引导部,使其作为在前端部一侧具有窄幅部的第二IC卡正常插入时的导向和翻转插入时的防止误插入用的部分发挥作用。
在两侧的引导板部的外侧一体地翻边形成位置校正部,用以限制所插入的第二IC卡的宽度窄的侧边部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同时,以便该第二IC卡的宽度宽的侧边部通过;在外壳内部的顶部一侧,一体地翻边形成对上述宽度宽的侧边部向下施压的引导部。
也可以在外壳内部具有在插入第一IC卡或第二IC卡时进行锁紧,而在再次推压时解除锁紧的锁紧用滑块。
实施例1
参照图4对插入本发明的IC卡用连接器或从中拔出的两种IC卡进行说明。
图4(a-1)、图4(a-2)所示的第二IC卡12和图4(b-1)、图4(b-2)、图4(b-3)、图4(b-4)所示的第一IC卡11的长度相同;其宽度为第一IC卡11的宽度窄的侧边部18和第二IC卡12的外侧边部大体相同;其厚度为第一IC卡11较厚而第二IC卡12较薄;另外,第一IC卡11的电极16和第二IC卡12的电极20在数量和形状上都有不同。
更详细地说,上述第一IC卡11做成长方形,在两侧形成具有台阶差的宽度宽的侧边部17和宽度窄的侧边部18,在上述宽度宽的侧边部17的正面上形成电极16,在一个侧边上形成2个缺口24,在另一个侧边上形成1个缺口24,前端部19的两面做成具有斜度而稍微带尖。
上述第二IC卡12做成长方形,在一个面上形成电极20,从一个侧边的前端部22一侧到中间形成窄幅部21,并形成有一个缺口24,在前端部22的单面做成具有斜度而稍微带尖。
各个具体的尺寸如下。
上述第一IC卡11的长度为15.0mm,其宽度为:宽度宽的侧边部17是12.5mm,宽度窄的侧边部18是11.0mm,厚度为1.2mm。而上述第二IC卡12的长度为15.0mm,宽度为11.0mm,厚度为0.7mm。这些数值只不过是个例子,而不受此限定。
本发明的IC卡用连接器以图2所示的外壳25和罩在该外壳25上的盖35为主要结构零件,除此而外,由以下零部件构成:图3(a)所示的锁紧用滑块30、锁紧销31、压缩弹簧32,图3(b)所示的隔板28、隔板用弹簧29,图3(c)所示的开关端子33、34,以及图5所示的第一卡用触点26和第二卡用触点27。
上述外壳25做成长方形的薄的箱型,具体的大致是宽16.8mm×长17.0mm×高2.3mm。在该外壳25的底板部38、顶板部42、左侧板部44和右侧板部47之间在前面开口,形成可选择性地插入上述第一IC卡11和第二IC卡12的卡插入口36。在该卡插入口36的内侧设有与上述第一IC卡11的宽度窄的侧边部18配合的防止误插入的台阶部37。从上述底板部38的前面一侧到中间位置以规定的间隔形成触点插入槽39,并在各个触点插入槽中插入并固定与上述第一IC卡11的电极16接触的第一卡用触点26。在上述顶板部42的两侧部形成有后述的引导板部57突出用的缺口部43。另外,在底板部38的后方部分,形成有隔板28的滑动突条部77滑动用的3条隔板导向槽51。在上述外壳25的背板部40,以规定间隔形成有从后面一侧贯通的触点插入槽41,并在各个触点插入槽41中插入并固定与上述第二IC卡12的电极20接触的第二卡用触点27。
图2中,将图3(c)所示的开关端子33的固定片部81从下侧插入并固定到上述左侧板部44的端子插入槽45中,而将开关端子34的固定片部84从上方插入并固定到端子插入槽46中。另外,在左侧板部44的侧面和后述的右侧板部47的侧面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卡固上述盖35的多个卡固突部53。
在上述外壳25的右侧板部47的滑块配合槽48中,滑动自如地配合着图3(a)所示的上述锁紧用滑块30的同时,将压缩弹簧32套装在两端的弹簧配合凸部74、74之间,从而总是对锁紧用滑块30施加压力。上述锁紧用滑块30由心形凸轮69和卡合突片部70构成,在心形凸轮69上设有公知的心形滑动槽65、销卡固凹部66和起始点67,锁紧销31的一端部插入到右侧板部47的锁紧销插入孔49中,而锁紧销31的另一端部则滑动自如地插入到滑动槽65中。
在上述卡合突片部70上形成有与上述顶板部42的滑块配合凸部50配合的配合凹部68,以及与该配合凹部68邻接并在上部形成有第二IC卡12的卡合部71、在下部形成有第一IC卡11的卡合部72、而在侧面形成有触点支承部73。
上述隔板28如图3(b)所示,在细长的方形棒的上面形成有从卡插入一侧向上的倾斜面部75,在其一端部上形成有垂直的接触部76,而在其下面设有在上述隔板导向槽51中滑动的滑动突条部77,还在卡插入面的相反一侧形成有弹簧卡合槽78。将上述隔板用弹簧29的两端部79移动自如地卡合在该弹簧卡合槽78中,并将隔板用弹簧29的中央部分80卡入到上述背板部40的弹簧卡合孔52中。
上述盖35是在将各零部件收放到外壳25中之后再盖上的零件,将具有弹性的薄金属板向下折弯成コ字形,在卡插入侧的两侧部分,将通过切槽64而使其具有弹性并翻边而成的引导板部57折弯成へ字形。在该引导板部57上设有一体地翻边而成的折弯成V字形的位置校正部58。在一方的左侧板部55设有用于使上述开关端子34的可动片85突出的避让孔61,在该避让孔61的稍内侧设有第一IC卡11的宽度宽的侧边部17与其上方接触的引导部59,在该引导部59的稍内侧翻边形成有引导第二IC卡12的窄幅部21,并在第二IC卡12翻转插入时成为其限制器的引导部60。在另一方的右侧板部56的稍内侧翻边形成有防止上述锁紧销31向上脱出的推压弹簧62。在上述顶板部54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用于第二卡用触点27突出的避让孔63。
下面,说明如上构成的IC卡用连接器的作用。
(1-1),宽度窄的第二IC卡12以正常(电极20朝上)的状态插入
当第二IC卡12以正常(电极20朝上,窄幅部21在插入方向左侧)的状态向IC卡用连接器的卡插入口36插入时,第二IC卡12如图5(a-1)及图7(a)所示,一边由引导板部57导向一边通过两侧的位置校正部58之间,窄幅部21的前端部22由引导部60导向并插入,其前端部22位于第一卡用触点26和第二卡用触点27之间。这时,第二IC卡12由于厚度薄而在IC卡用连接器的内部产生不必要的过大的间隙。
如图1所示,当前端部22的右端以与卡合突片部70的卡合部71卡合了的状态进一步插入时,与卡合突片部70一体的心形凸轮69对抗压缩弹簧32而移动,锁紧销31的前端便从起始点67绕图的左侧在滑动槽65内滑动。第二IC卡12由于厚度薄并具有窄幅部21,因而,前端部22的左端不会与隔板28的接触部76接触,而如图5(a-2)所示,前端部22便擦到倾斜面部75并移动到其上方。隔板28由于受到隔板用弹簧29的推压而不会从原来的位置移动。通过第二IC卡12的前端部22移动到隔板28的上方,从而使电极20以适当的接触压力与第二卡用接触点27接触。当第二IC卡12到达其可插入的位置时,由于锁紧销31的一端部到达滑动槽65的端部,因而,若不再施加推压力,则锁紧用滑块30由于压缩弹簧32的作用而返回,锁紧销31的一端部卡定在锁卡固凹部66而保持着第二IC卡12的插入状态。
在该插入状态下,在卡插入孔36附近由引导板部57对第二IC卡12的后端部以适当的压力向下推压。
这时,如图6(a)所示,由第二IC卡12的窄幅部21已通过的外侧边将开关端子33的接触可动片83挤出,使其与开关端子34的接触部86接触并输出已插入第二IC卡12的信号。
当拔出第二IC卡12时,若再次推压第二IC卡12,则锁紧销21的一端部从销卡固凹部66脱开,若不再施加推压力,则通过另一方的滑动槽65而返回原来的起始点67,如图5(a-1)所示,电极20和第二卡用触点27的连接脱开。
(1-2),第二IC卡12以异常(电极20翻转)的状态插入
当第二IC卡12以异常(电极20朝下,窄幅部21在插入方向的右侧)的状态向IC卡用连接器的卡插入口36插入时,虽然开始第二IC卡12一边由引导板部57导向一边通过两侧的位置校正部58之间,但如图7(a)的异常时所示,窄幅部21一侧通过位置校正部58,外侧边到达位置校正部58时,则与窄幅部21相反一侧的前端部22接触到引导部60而使第二IC卡12不能继续插入。
(2-1),宽度宽的第一IC卡11以正常(电极16朝下)的状态插入
当第一IC卡11以正常(电极16朝下,宽度窄的侧边部18朝上)状态向IC卡用连接器的卡插入口36插入时,第一IC卡11如图5(b-1)及图7(b)所示,与防止误插入台阶部37配合,宽度窄的侧边部18一边由引导板部57导向一边通过两侧的位置校正部58之间,而宽度宽的侧边部17通过位置校正部58的下方,如图1所示,宽度宽的侧边部17的前端部19的右端与卡合突片部70的卡合部72卡合。这时,第一IC卡11由于厚度较厚而以适当的间隙在内部移动。
当以卡合的状态进一步插入第一IC卡11时,与卡合突片部70一体的心形凸轮69对抗压缩弹簧32而移动,锁紧销31的前端从起始点67绕图的左方在滑动槽65中滑动。第一IC卡11由于厚度较厚并且与第二IC卡12不同而没有窄幅部21,因而,前端部19的左端便接触到隔板28的接触部76的同时,如图5(b-2)所示,以前端部19一边推压隔板28一边对抗隔板用弹簧29而将隔板28压入。
在这种插入状态下,在卡插入孔36附近,由引导板部57以适当的压力将第一IC卡11的后端部压向下方。
这时,如图6(b)所示,当第一IC卡11的宽度宽的侧边部17一边将开关端子33的接触可动片82扩宽一边对第一IC卡11进行正确的定位并进一步插入时,宽度宽的侧边部17与开关端子34的推压部87卡合而使85移向外侧。在这种状态下,虽然第一IC卡11的宽度窄的侧边部18与开关端子33的接触可动片83接触并使接触可动片83稍微向外侧移动,但在接触可动片83被推出之前接触部86已避让到更外侧的位置,接触可动片83不会接触到开关端子34的接触部86,即使插入了第一IC卡11,也不会输出信号。
通过使第一IC卡11与隔板28一起移动,电极16便以适当的接触压力与第一卡用触点26接触。当第一IC卡11到达完成插入的位置时,由于锁紧销31的一端部到达滑动槽65的端部,因而,当不再施加推压力时,锁紧用滑块30便因压缩弹簧32的作用而返回,锁紧销31的一端部与销卡合凹部66卡合,而保持第一IC卡11的插入状态。
当拔出第一IC卡11时,若再次推入第一IC卡11,则锁紧销31的一端部从销卡合凹部66脱开,若不再施加推入力,则由于压缩弹簧32的作用其通过另一方的滑动侧65而返回到原来的起始点67,如图5(b-1)所示,电极16和第一卡用触点29的连接脱开。
同时,隔板28由于隔板用弹簧29的作用而返回原来的位置。
(2-2),第一IC卡1以异常(电极16翻转)的状态插入
当第一IC卡11以异常(电极16朝上)的状态要向IC卡用连接器的卡插入口36插入时,由于第一IC卡11的宽度宽的侧边部17和宽度窄的侧边部18相反,而不能向有防止误插入台阶部37的卡插入口36插入。
Claims (8)
1.一种IC卡用连接器,具备:做成薄的箱型、可以插入厚度不同的至少两种IC卡或将所述IC卡拔出的外壳,所述IC卡包括第一IC卡及第二IC卡;在将各零部件收放到该外壳内之后覆盖在外壳上的盖;设于上述外壳内的底部一侧且与上述第一IC卡的电极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卡用触点;以及设于上述外壳内的顶部一侧且与上述第二IC卡的电极接触或分离的第二卡用触点;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壳的底部一侧设有移动自如的隔板,在插入厚度较厚的上述第一IC卡时,用第一IC卡的前端部推入上述隔板,将第一IC卡夹持在第一卡用触点和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在插入厚度较薄的第二IC卡时,使该第二IC卡的前端部移动到上述隔板上,使第二IC卡夹持在隔板与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C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隔板具有用于第二IC卡的宽度窄的前端部移动到其上的倾斜面部,用于同第一IC卡的前端部接触并将隔板推入的接触部以及与外壳的隔板引导槽配合并移动的滑动突条部。
3.一种IC卡用连接器,具备:做成薄的箱型、可以插入厚度不同的至少两种IC卡或将所述IC卡拔出的外壳,所述IC卡包括第一IC卡及第二IC卡;在将各零部件收放到该外壳内之后覆盖在外壳上的盖;设于上述外壳内的底部一侧且与上述第一IC卡的电极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卡用触点;以及设于上述外壳内的顶部一侧且与上述第二IC卡的电极接触或分离的第二卡用触点;其特征在于:
设有面临设于上述外壳上的卡插入口两侧、使上述盖的一部分朝下翻边成倒ヘ字形的引导板部;设有利用该引导板部对所插入的第一IC卡及第二IC卡向外壳的底部一侧施压,在上述外壳的大致中间的底部一侧移动自如的隔板;在插入厚度较厚的上述第一IC卡时,用第一IC卡的前端部推入上述隔板,将第一IC卡夹持在第一卡用触点和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在插入厚度较薄的第二IC卡时,使该第二IC卡的前端部移动到上述隔板上,使第二IC卡夹持在隔板与第二卡用触点之间实现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IC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两侧的引导板部的外侧,一体地翻边形成限制所插入的第一IC卡和第二IC卡的宽度方向位置的位置校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IC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外壳内部的顶部一侧,设有将盖的一部分朝下翻边并横向折弯成ヘ字形的第一引导部,使其作为在前端部一侧具有窄幅部的第二IC卡正常插入时的导向和翻转插入时的防止误插入用的部分发挥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IC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两侧的引导板部的外侧一体地翻边形成位置校正部,用以限制所插入的第二IC卡的宽度窄的侧边部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同时,以便该第二IC卡的宽度宽的侧边部通过;在外壳内部的顶部一侧,一体地翻边形成对上述宽度宽的侧边部向下施压的第二引导部。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IC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外壳内部具有在插入第一IC卡或第二IC卡时进行锁紧,而在再次推压时解除锁紧的锁紧用滑块。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IC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外壳内部具有在插入第一IC卡或第二IC卡时进行锁紧,而在再次推压时解除锁紧的锁紧用滑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91722A JP4778373B2 (ja) | 2006-07-12 | 2006-07-12 | Ic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JP2006191722 | 2006-07-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06225A CN101106225A (zh) | 2008-01-16 |
CN100574012C true CN100574012C (zh) | 2009-12-23 |
Family
ID=38999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71000556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4012C (zh) | 2006-07-12 | 2007-02-12 | Ic卡用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778373B2 (zh) |
CN (1) | CN100574012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64551B2 (ja) | 2008-05-30 | 2010-10-2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ドソケット |
JP4658202B2 (ja) * | 2009-01-15 | 2011-03-23 | Smk株式会社 | カードコネクタにおけるロック装置 |
JP4741018B2 (ja) * | 2009-07-02 | 2011-08-03 |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JP5578109B2 (ja) * | 2011-02-24 | 2014-08-27 |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JP5776710B2 (ja) * | 2013-03-05 | 2015-09-09 | Smk株式会社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JP5811365B2 (ja) * | 2013-06-19 | 2015-11-11 | Smk株式会社 | 取出し機構付きカードコネ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27584B2 (ja) * | 2002-02-04 | 2006-09-27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
JP2005005175A (ja) * | 2003-06-13 | 2005-01-06 | Union Machinery Co Ltd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
2006
- 2006-07-12 JP JP2006191722A patent/JP477837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2-12 CN CN 200710005568 patent/CN10057401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8021511A (ja) | 2008-01-31 |
JP4778373B2 (ja) | 2011-09-21 |
CN101106225A (zh) | 2008-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74012C (zh) | Ic卡用连接器 | |
US8221143B2 (en) |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with a limiting wall for limiting an electronic card obliquely inserted therein | |
CN101212102B (zh) | 卡用连接器 | |
US7021975B2 (en) | Plug-in connector | |
US7108558B2 (en) | Card connector | |
US7233500B2 (en) | Card connector | |
US20090246993A1 (en) | Push-push card connector | |
US7118395B2 (en) | Card connector locking member arrangement | |
US6679739B2 (en) | Terminal fitting, a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and use thereof | |
US7070430B2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having an eject mechanism | |
CN101662085A (zh) | 存储卡连接器 | |
EP0136836B1 (en) | Female electrical terminal having improved contactor block structure | |
CN101938066B (zh) | 卡用连接器 | |
JP2004206963A (ja)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
CN101106226B (zh) | Ic卡用连接器 | |
US6799724B2 (en) | Card socket | |
US7335044B2 (en) | Small-sized card connector | |
US4776805A (en) | Card biasing device for card edge connectors | |
US20050037667A1 (en) | Card connector | |
CN101295839A (zh) | Ic卡用连接器 | |
US20100184335A1 (en) |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 |
CN204441605U (zh) | 连接器 | |
CN102142629A (zh) | 存储卡连接器 | |
CN101447611B (zh) | 存储卡连接器 | |
JP4129426B2 (ja)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23 Termination date: 2014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