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59407C - 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59407C
CN100559407C CNB2007101055548A CN200710105554A CN100559407C CN 100559407 C CN100559407 C CN 100559407C CN B2007101055548 A CNB2007101055548 A CN B2007101055548A CN 200710105554 A CN200710105554 A CN 200710105554A CN 100559407 C CN100559407 C CN 10055940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hole
alarm
hummer
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7101055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79173A (zh
Inventor
久保田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angxia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angxia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angxiao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angxia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79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79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940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940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larm Systems (AREA)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即使在难以进行身体动作的状况下也能够以简单的操作鸣响警报声。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1)具有:具有开关孔(13a)的蜂鸣器主体;被插入开关孔(13a),通过被拉出而发生警报声的作为第一开关的拉出开关(2);设于蜂鸣器主体(10),作为发生警报声的第二开关的按钮开关(3)。按钮开关(3)最好采用防水结构。

Description

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
背景技术
一般地,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在持有者遭遇危险情况时能够立即鸣响警报,其被构成为,能够通过将部件从主体拉出、或将主体从部件拉离来接通警报的开关。
尤其是,作为被典型利用的结构,也有制成将开关销预先插入主体的结构,通过将此开关销从本体拉出来接通警报的开关的蜂鸣器。在这种通过拉出开关销来接通开关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之中,存在着虽然拉了开关销,但其仅从主体稍微脱出,开关销仍然结合于主体上的类型;以及开关销被从主体完全拉离的类型。
前一类型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由于开关销不会从主体脱离,因而在误拉开关销的情况下,能马上使开关销复位从而终止警报。但反过来说,在实际遇到危险状况的情况下,存在着警报可能会很容易地被终止的可能性。后一类型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与前者相反,具有在实际遇到危险状况时警报不易被终止的优点。
这样,具有拉离类型的开关的防犯罪蜂鸣器虽然具有警报不易被终止的优点,但拉离操作需要较大的动作。因此,在人员混杂的列车中等,在不易进行身体动作的情况下,存在着不易接通开关的问题。
此外,以往的多数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虽然是在室外被带着行走的蜂鸣器,却没有充分考虑到防水性。因此,当装配在包上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被雨淋湿时,存在着水进入内部使电路腐蚀的可能。而且,由于防犯罪蜂鸣器的蜂鸣声非常大,也无法进行太频繁的操作测试,在需用时可靠操作的可信性是十分重要的。
对比文件1(日本特开平8-334574号公报)所记载的防犯罪蜂鸣器(警报器)是手表型的,关于防水性也得到了考虑。不过,虽然没有详细地记载该防犯罪蜂鸣器的开关的防水结构,但只要根据从附图可以掌握的信息便知道,它是一种需要多个零件的复杂的结构。此外,由于不具有要将销拉离的类型的开关,也存在着警报被轻易终止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在难以进行身体动作的情况下也能以简单的操作使警报声鸣响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一种发出警报声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具有开关孔的蜂鸣器主体;被插入所述开关孔内,通过被拉出使所述警报声发声的作为第一开关的开关销;设于所述蜂鸣器主体,作为使所述警报声发声的第二开关的按钮开关,其中,所述按钮开关具有:橡胶状的钮部件,其具有杆状部以及设于该杆状部的凸缘部;按钮开关元件,其位于设在所述蜂鸣器主体内部的电路板上,通过形成于所述蜂鸣器主体的外表的壳上的通孔使所述钮部件的杆状部向外方露出,并且将所述按钮开关元件配置于所述杆状部的基端,将所述凸缘部按压于所述通孔的边缘部,所述杆状部的前端比所述壳的外表面的轮廓的延长面缩进。
通过采用这样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即使在人满的列车中等不能容易地进行身体动作的状况下,也能够通过按压按钮开关这样的简单的操作来接通第二开关,鸣响警报声来寻求救助。此外,在对使用者施加危害的犯人被警报声惊吓的期间,通过拉出开关销来接通第一开关,可以使警报声不能轻易地被中止。
而且,通过这样的橡胶状的钮部件可确保壳与钮之间的防水性,并且,通过将内部的电路板上的开关制成以钮部件直接按压的结构,能够以极其简单的结构构成可确保防水性能的按钮开关。即,通过凸缘部被按压至壳,实现防水,并且,由于钮部件由橡胶状的材质制成,所以凸缘部能弹性变形,可得到电路板上的按钮开关元件在按压时的位移。另外,通过使所述杆状部的前端比所述壳的外表面的轮廓的延长面缩进。这样,通过杆状部的前端比壳的外表面的延长面缩进,在携带时即使碰到什么东西,错误地接通第二开关的可能性也较低。
在所述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中,所述按钮开关最好为防水结构。
通过以该方式构成,即使将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挂在包上等而被淋湿,水也不会进入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的内部,在需要时能够可靠地鸣响警报声。
此外,在所述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中,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开关最好被并联连接于发出警报声的电路中。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以按压按钮开关、或拉出开关销中的任意一个操作鸣响警报声。从另一方面说,只要将开关销拉出,则可以不考虑按钮的操作使警报声持续鸣响。如果不仅将开关销拉出,还按下按钮开关,则除非再次按下按钮开关并将开关销插回才能使警报声停止。
在所述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中,在所述壳的外表面最好使所述通孔的周围形成为漏斗状,使所述杆状部的前端比所述通孔与漏斗状的面的分界突出,即,杆状部的前端突出于漏斗状的面的下端之上,这样在手指触摸到杆状部时,能够进行将杆状部按入的操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由开关销能被拉出的第一开关,可使警报声不能轻易地被中止,不仅如此,在不容易地进行身体动作的状况下,还可以用第二开关来鸣响警报声。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的整体立体图。
图2(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b)是从下壳的内面侧看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沿III-III线剖切的剖视图,图3(a)表示将开关销插入开关孔中的状态,图3(b)表示将开关销从开关孔拉出的状态。
图4是图1的沿IV-IV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5是将按钮开关的部分分解了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图1的沿VI-VI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开关的布线的警报装置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适当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所参照的附图中,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的整体立体图。图2(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b)是从下壳的内面侧看到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1构成为具有蜂鸣器主体10和开关销20。开关销20是作为第一开关的拉离开关2的构成部件。开关销20平时被插入开关孔13a内,蜂鸣器主体10被构成为从开关孔13a将开关销20拉离时警报声的开关接通。此外,在蜂鸣器主体10的上侧(以下,为便于说明,按照图1的上下使用“上”和“下”)的表面上,配置有作为第二开关的按钮开关3。
在蜂鸣器主体10上,安装有用于将蜂鸣器主体10悬挂于包等的链91。在链91的端部上结合有可与环状的金属件卡脱的钩92。此外,为了将蜂鸣器主体10安装在如学生背囊的带等略粗的部件上,在下侧设有端部能够彼此结合的带子93。在带子93的两端部,通过缝制等设有粘扣93a、93b。
带子93的长度优选为10~15cm,尤其优选为11~12.5cm左右。通过采用这样的长度,便于安装到背囊的带上,并且,不会被安装到脖子等上。此外,因为使用粘扣93a、93b,能够轻易地从包等取下、安装到其他的包上,并且,能够安装到各种粗大的部分上。
开关20构成为具有被插入蜂鸣器主体10的开关孔13a的销部21、以及设在销部21的一端的圆柱状的头22。
在销部21上,外嵌有环状的第一密封部件51。在将开关销20插入开关孔13a时,第一密封部件51被头22和蜂鸣器主体10的开关孔13a的周围的部分(缘部13e、参照图3(b))夹持。由此,能够防止水从开关孔13a进入蜂鸣器主体10的内部。
第一密封部件51的内径优选与销部21的外径相同,或略小于销部21的外径。通过这样设置,在将开关销20从蜂鸣器主体10拉离时,第一密封部件51不会从销部21脱落,能够确保再次将开关销20插入开关孔13a时的防水性能。此外,第一密封部件51可以是橡胶状物。
在头22上形成有穿透的孔22a,孔22a中通过环95安装有皮带94。皮带94作为为了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1的使用者遭遇危险时尽快将开关销20从蜂鸣器主体10拉出而抓紧的部分发挥作用。
蜂鸣器主体10中,其外表的壳C由作为第一壳的上壳11和作为第二壳的下壳12构成。在上壳11上安装有盖14,该盖14用于使从扬声器(蜂鸣器)33(参照图2)发出大的警报声能传向外部,并且使外部的水不会从直接沾到扬声器33。壳C的整体为蛋形,在长径方向的前端配置有开关孔13a。
如图2(a)所示,在壳C之中,容纳有警报装置30。警报装置30具有:电路板31,其具有输出用于发出警报声的信号的电路;作为装置电源的电池32;扬声器33,其通过电线34被连接至电路板31,从电路有信号来时发出警报声;构成第一开关的开关部件13;构成第二开关的按钮开关元件45。此外,图2(a)表示的是将图1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1上下反置并进行了分解的状态。
在电路板31上[在图2(a)中,位于电路板31的内侧],通过焊锡等固定有构成第一开关的开关部件13。上述开关孔13a是形成于该开关部件13的孔。此外,同样地,在电路板31上[在图2(a)中,位于电路板31的内侧],固定有构成第二开关的按钮开关元件45。
开关部件13是开口有开关孔13a的筒状的部件,开关销20可从一方插入其中。开关部件13以被夹持于上壳11和下壳12的形式被配置。即,开关部件13配置于上壳11与下壳12的分界处。而且,开关孔13a从上壳11与下壳12之间向外部露出。
在电路板31上,形成有两个小孔31a,其用于以螺钉98将电路板31固定于上壳11。
在上壳11上,与小孔31a的位置相对应地形成有两个螺孔11a。将螺钉98通过小孔31a拧入螺孔11a,由此使电路板31被固定于上壳11。此外,用于将电路板31固定于上壳11的螺钉98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在上壳11的边缘处形成与开关部件13的形状对应的半圆形的凹部11c,在下壳12的边缘处形成与开关部件13的形状对应的半圆形的凹部12c。而且,为使水不会从开关部件14与这些凹部11c、12c之间进入壳C的内部,在开关部件13与凹部11c、12c之间配置有环状的第二密封部件52。此外,为使水不会从上壳11与下壳12之间进入壳C的内部,在上壳11与下壳12之间配置有环状的第三密封部件53。如上所述,由于开关部件13配置于上壳11与下壳12的分界处,第三密封部件53不只是一根环,而是在环的一部分夹设有第二密封部件52的形状。即,第二密封部件52和第三部件53构成一体形成的密封部件55。第二密封部件52和第三密封部件53可以是橡胶状物。
并且,在上壳11和下壳12上沿着边缘形成密封部件55所置入的槽,因此易于进行组装操作。
在上壳11上,朝向下壳12形成有四个凸起11b。
在下壳12上形成有与这四个凸起11b对应的四个小孔12b。上壳11和下壳12通过在它们之间夹合密封部件55之后、将螺钉97通过小孔12b拧入四个凸起11b中而结合。这样,通过借助四个螺钉97将上壳11和下壳12结合,密封部件55和上壳11以及下壳12的密封性得到提高,可发挥优良的防水性能。
在上壳11的内面上,形成有圆形的扬声器安装肋15。在扬声器安装肋15的中央,形成有上下贯通(上壳11的厚度方向)的警报声发出孔16。如后所述,在扬声器安装肋15上,通过安装环35安装扬声器33。
在下壳12的外侧面上,向着下壳12的宽度方向(短径的方向)形成与带子93的宽度相对应的带子安装孔17。为了该带子安装孔17的成形,如图2(b)所示,在下壳12的内面上需要具有拔模孔17a。因此,与拔模孔17a的形状相符合的防水壁17b作为另外的部件被成形,粘合在拔模孔17a上。
接下来,对开关孔13a的密封结构以及扬声器33的防水结构进行说明。在所参照的图中,图3是图1的沿III-III线剖切的剖视图,图3(a)表示将开关销插入开关孔中的状态,图3(b)表示将开关销从开关孔拉出的状态。图4是图1的沿IV-IV线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3(a)所示,开关销20在销部2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具有形成于周向的卡合槽21a。另一方面,在开关部件13的开关孔13a之中,与被插入的开关销20的卡合槽21a相对应地形成有突部13b。即,将开关销20插入开关孔13a时,突部13b卡合在卡合槽21a中。更详细地说明,突部13b与卡合槽21以及角21b的相互位置关系设定成,在该插入状态下,突部13b与卡合槽21a的前端侧的台阶部分的角21b要相抵接。因此,在将开关销20插入开关孔13a的状态下,开关销20受到将其推向开关孔13a中侧的力,在开关孔13a的开口的缘部13e与头22之间夹持着第一密封部件51。
因此,开关孔13a与外部被第一密封部件51隔断,能够防止水进入其内部。
并且,在开关孔13a内,设有固定电极的第一接点13c和与第一接点13c相对的第二接点13d。第二接点13d具有板簧结构,通常向第一接点13c侧被弹压。而且,当把开关销20插入开关孔13a时,如图3(a)所示,销部21的前端使第二接点13d的弯曲,第二接点13d成为离开第一接点13c的状态。然后,当把开关销20从开关孔13a拉出时,如图3(b)所示,第二接点13d向第一接点13c侧复原,与第一接点13c接触,从而接通警报装置30的警报动作的开关。
如图4所示,形成有警报声发出孔16的壁部16a位于比上壳11的外表面11f更凹陷一段的位置。此外,形成外表面11f的外壁11w与壁部16a通过周壁16b相连。在壁部16a上,从警报声发出孔16的边缘向外侧形成有内侧肋16c。此外,在内侧肋16c的外周侧,从壁部16a向外侧形成有与内侧肋16c呈同心圆状的外侧肋16d。
盖14具有底壁14a以及从底壁14a的轮廓立起的周壁14b,大致呈杯形状。在杯的内侧,从底壁14a突出形成有多个连接足部14c连接足部14c被配置在与上壳11的外侧肋16d相对应的位置上,通过连接足部14与外侧肋16d粘接,盖14被固定于上壳11。这样,盖14与上壳11保持着适当的空间而覆盖警报声发出孔16。因此,从警报声发出孔16发出的声音在通过箭头A所示的通路被发出至外部的同时,还通过使盖14震动而被发出。不过,通过以外侧肋16d、周壁14b以及周壁16b形成迷宫结构,来自外部附着在盖14附近的水无法轻易地到达扬声器33。
尤其是,通过具有内侧肋16c,即使是到达外侧肋16d的水也难以越过内侧肋16c,防水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通过使壁部16a与扬声器33离开规定距离,即使是到达警报声发出孔16的水也无法轻易接触到扬声器33。为了能有效地发挥这样的防水性能,或者以疏水性材料构成上壳11和盖14,或者对它们的表面进行疏水性处理。
此外,盖14的杯形状中,通过周壁14b从底壁14a形成逐渐变宽的梯形,向蜂鸣器主体10的外部能发出较大的警报声。
扬声器33连接在安装环35的一端,所述安装环具有筒部35a以及形成于筒部35a的端部的凸缘部35b。安装环35被嵌合固定于扬声器安装环15的内侧。安装环35的筒部35a与扬声器安装环15之间通过粘合剂或橡胶状的密封材料密封。
接下来,参照图5和图6说明作为第二开关的按钮开关3的结构。图5是将按钮开关的部分分解了的放大立体图。图6是图1的沿VI-VI线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按钮开关3具有钮部件41、挡块42、以及上述的按钮开关元件45,钮部件41构成为通过上壳11的通孔60露出于外方。
在形成上壳11的外表面11f的壳上,圆筒状的筒壁部61向上壳11的内侧、即内部的电路板31延伸。筒壁部61的内侧成为使上壳11内外相通的通孔60。在筒壁部61的外侧,形成有由与筒壁部61同心圆状的圆筒构成的外侧筒壁部67(参照图6)。在外侧筒壁部67上,等间隔地向下突出形成有四根定位销67a。由于筒壁部61与外筒壁部67离开规定距离,在相互之间形成有环状的圆形槽68。筒壁部61的周围的壳上,也就是说通孔60向外部开口的部分的周围形成漏斗状的漏斗部62。
钮部件41是由硅橡胶等橡胶状的部件构成的零件。钮部件41主要具有圆柱状的杆状部41a、以及形成于杆状部41a的下端附近的凸缘部41b。杆状部41a的前端41c,也就是说朝向外部的上端,以基本上沿着棱线63的方式,面的朝向相对于杆状部41a的轴线倾斜,所述棱线63由上壳11的筒壁部61与漏斗部62的交界所形成的线。
更详细地说明,如图6所示,在将钮部件41组装到上壳11的状态下,前端41c比棱线63突出,但相比于延长上壳11的外表面11f所得到的面(图6中以虚构线表示的延长面11f‘)缩进(低)。
此外,在钮部件41的凸缘部41b上,在其上表面上,与杆状部41a离开规定距离地形成有环状的立壁部41d。立壁部41d与上壳11的圆形槽68嵌合,使从上壳11与钮部件41之间的水的进入变得更加困难。
在凸缘部41b上,进一步形成有从外周向中心形成的切口41e。切口41e对应于定位销67a,两两相隔90度一共形成四个。
在杆状部41a的下端,设有比杆状部41a直径稍小的突起41f(参照图6)。该突起41f与设于电路板31的按钮开关元件45抵接。
挡块42是用于将钮部件41固定在上壳11上的部件。挡块42是与钮部件41的凸缘部41b大致相同大小的环状的平板、由能够与上壳11固定的树脂等构成。在挡块42的上表面上,以同心圆状突出设置有两个圈42b。圈42b通过与凸缘部41b抵接,对凸缘部41b环状地局部地施加高的压力,使凸缘部41b与上壳11、详细地说是凸缘部41b与上壳11的筒壁部61或外侧筒壁部67的下端的紧密接触性得到提高。
在挡块42上,与钮部件41的凸缘部41b同样地,在外周上对应于定位销67a形成有四个切口42e。
钮部件41通过切口41e卡合于定位销67a使钮部件41的而使朝向与应有的朝向一致吻合。然后,使挡块42的切口42e与定位销67a卡合,并将挡块42和定位销67a以焊接或粘接固定,由此钮部件41被安装至上壳11的通孔60中。在该安装时,使挡块42按压在钮部件41上再将其固定于定位孔67a,这样钮部件41的凸缘部41b被推压于上壳11,能够良好地防止水从外部进入壳C内。
图7是表示开关在电路上的配置的图。
如图7所示,构成拉离开关2的开关部件13和构成按钮开关3的按钮开关元件45在警报装置30的蜂鸣器电路37中被并联连接。即,在开关部件13或按钮开关元件45的任何一个关闭的情况下警报装置30的电源接通,警报声从扬声器33发出。
虽然没有图示按钮开关元件45的详细结构,但最好是以下结构的开关,即按压一次后,则电路保持在闭合状态,再按压一次后则电路被切断,也就是按压一次动作一次的开关。
通过采用按压一次动作一次的开关,这样只要按压一次按钮开关3,直到按钮开关3被再次按压的期间内,警报声就会持续鸣响,能够持续惊吓施加危害的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1,上壳11与下壳12的接合部位、开关部件13与上壳11以及下壳12的接合部位、开关部件13的开关孔13a、来自扬声器33的音被发出的警报声发出孔16、以及按钮开关3的全部均为防水结构,即使受到水的飞溅,水也不会进入内部。由此,能够实现所谓的生活防水性能。
此外,由于将密封部件55(第二密封部件52以及第三密封部件53)安装于开关部件13,将电路板31固定于上壳11,所以在使上壳11和下壳12嵌合时密封部件55不会偏移,容易进行组装操作,并且不易发生组装不良。此外,即使在更换电池32的情况下,由于将下壳12从上壳11取下时密封部件55依然结合在上壳11上,因而便于进行再次的组装。
并且,在作为第二开关的按钮开关3中,橡胶状的钮部件41具有凸缘部41b,该凸缘部41b向着上壳11被推压,因此能够防止水从上壳11与钮部件41之间进入。并且,由于设于挡块42的环状的圈42b使得凸缘部41b被局部地推压,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性。
而且,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不仅具有拉离出开关2,还具有按钮开关3,由于通过它们其中之一的操作便能够鸣响警报声,所以即使是在人满的列电车等无法进行身体动作的状况下,也能够以按按钮3这样的小动作使警报声开始鸣响,并且,此后将拉离出开关2的开关销20拉离出,便可以使警报声不会容易地被中止。
此外,钮部件41的前端41c由于比作为外包装的壳C的轮廓的延长面11f‘缩进,所以即使碰到物体也不会错误地鸣响警报声,而且,由于前端41c比漏斗状凹陷的壳C的漏斗部62的下端(漏斗部62与通孔60的交界处的棱线63)突出,所以只要用手指找寻钮部件41便能够轻易地触到前端41c,能够轻易地接通警报声的开关。
这样,按钮开关3中,主要是将钮部件41通过挡块42固定于上壳44上,能够确保防水性和操作性。而且,由于结构简易、且钮部件41由橡胶状的材质构成,在操作时通过钮部件41的凸缘部41b弹性变形,可获得按钮开关元件45的操作时的位移。
以上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变形来实施。
例如,可适当改变按钮开关3的配置。在实施方式中,是在蜂鸣器主体10的上侧,也就是说,在以带子93安装时靠外侧的一方设置按钮开关3,如果在具有带子93的一侧,也就是说,在安装时的内侧具有按钮开关3,则碰到物体等时错误地接通警报声的可能性更小。此外,在通过按钮开关3使警报声开始鸣响的情况下,欲施加危害的犯人难以使警报声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与电路板31分体地在下壳12侧固定按钮开关元件等的适当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在壳C的外侧配置不与警报装置30接通的虚设按钮,而在内侧设置与警报装置30接通的真正的按钮。在这种情况下,在以按钮开关3鸣响警报声之后,即使施加危险的犯人想要使警报声停止而按外侧的按钮警报声也不会停止,可使犯人不知所措。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作为按钮开关元件45采用了按一次则接通,再按则切断的按压一次动作一次的开关,也可以采用仅在按下期间接通的开关、或按下后在一定时间内接通的开关。不过,为了保证警报声不会轻易被终止,最好采用按压一次动作一次的开关。

Claims (3)

1.一种发出警报声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具有开关孔的蜂鸣器主体;
被插入所述开关孔内,通过被拉出使所述警报声发声的作为第一开关的开关销;
设于所述蜂鸣器主体,作为使所述警报声发声的第二开关的按钮开关,
其中,所述按钮开关具有:橡胶状的钮部件,其具有杆状部以及设于该杆状部的凸缘部;按钮开关元件,其位于设在所述蜂鸣器主体内部的电路板上,通过形成于所述蜂鸣器主体的外表的壳上的通孔使所述钮部件的杆状部向外方露出,并且将所述按钮开关元件配置于所述杆状部的基端,将所述凸缘部按压于所述通孔的边缘部,所述杆状部的前端比所述壳的外表面的轮廓的延长面缩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开关为防水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开关被并联连接于发出警报声的电路中。
CNB2007101055548A 2006-05-26 2007-05-25 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940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47435A JP4206411B2 (ja) 2006-05-26 2006-05-26 携帯用防犯ブザー
JP147435/2006 2006-05-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79173A CN101079173A (zh) 2007-11-28
CN100559407C true CN100559407C (zh) 2009-11-11

Family

ID=38850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0555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9407C (zh) 2006-05-26 2007-05-25 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206411B2 (zh)
CN (1) CN100559407C (zh)
HK (1) HK11104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47641Y1 (ko) 2009-11-12 2010-02-11 김준범 경보기가 내장된 인형
KR101444819B1 (ko) 2013-12-09 2014-09-26 (주)미래이앤아이 커버가 부착된 방수형 발신기
JP6567462B2 (ja) * 2016-05-19 2019-08-28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電子式警音器
JP6374465B2 (ja) * 2016-10-28 2018-08-15 創曉有限公司 携帯用防犯ブザー
DE202017000518U1 (de) * 2017-01-20 2018-04-24 Rudolf King Funktionierender oder nicht funktionierender Schalter oder eine einem Schalter ähnelnde Bauform an der Sirene eines mPERS, den Eindruck erweckend, durch Druck darauf sei der Schall abschaltbar, den Angreifer vergeblich zum Drücken des Schalters veranlassend und damit Informationen über den Angreifer hinterlassend
JP6493929B2 (ja) * 2017-03-01 2019-04-03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電子式警音器
US11308930B2 (en) 2017-11-09 2022-04-19 Imasen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nic horn
JP6709403B2 (ja) * 2017-11-28 2020-06-17 クツワ株式会社 防犯ブザー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36167Y (zh) * 1995-03-21 1996-09-25 陈祖泽 一种防水型开关
CN2260346Y (zh) * 1995-07-14 1997-08-20 王玉鹏 袖珍报警器
CN1199915A (zh) * 1997-05-19 1998-11-25 Lg电子株式会社 防水按钮开关
CN2354190Y (zh) * 1997-12-09 1999-12-15 洪永和 报警器
CN2401944Y (zh) * 1999-12-13 2000-10-18 陈绍基 高频叫声防护器
CN2682507Y (zh) * 2004-03-04 2005-03-02 陈海平 便携式报警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36167Y (zh) * 1995-03-21 1996-09-25 陈祖泽 一种防水型开关
CN2260346Y (zh) * 1995-07-14 1997-08-20 王玉鹏 袖珍报警器
CN1199915A (zh) * 1997-05-19 1998-11-25 Lg电子株式会社 防水按钮开关
CN2354190Y (zh) * 1997-12-09 1999-12-15 洪永和 报警器
CN2401944Y (zh) * 1999-12-13 2000-10-18 陈绍基 高频叫声防护器
CN2682507Y (zh) * 2004-03-04 2005-03-02 陈海平 便携式报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110422A1 (en) 2008-07-11
JP4206411B2 (ja) 2009-01-14
JP2007316450A (ja) 2007-12-06
CN101079173A (zh) 2007-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9407C (zh) 便携式防犯罪蜂鸣器
USD424693S (en) Needle guide for attachment to an ultrasound transducer probe
JP4471958B2 (ja) 防水ケース
US9872097B2 (en) Optical heart rate earphone
EP1985194A2 (en) Headwear with signal generating capability
USD491274S1 (en) Electronic diagnostic detection device casing with removable cap
US6366538B1 (en) Interference structure for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wristwatch
US20050092343A1 (en) Cosmetics case
USD441310S1 (en) Electrical test probe
USD419677S (en) Speech processor for use with a cochlear implant
US6654474B2 (en) Arm-wear-typ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D493893S1 (en) Assembly casing for sampling and testing biological liquid
WO2017045166A1 (zh) 一种防水的电子哨子
JP4471957B2 (ja) 防水ケース
WO2017045167A1 (zh) 一种开关的控制装置和电子哨子
CN221306042U (zh) 麦克风装置以及呼吸嘴罩
JPH0522170B2 (zh)
CN215127863U (zh) 一种带防水结构的铲皮机
JP3177308U (ja) フラッシュドライブ保護ブーツ構造
JP3119589U (ja) 携帯用防犯ブザー
JP6686821B2 (ja) 電子機器
JP4900046B2 (ja) ワイヤレス送信機およびワイヤレス受信機
JPH0535434Y2 (zh)
JPH0433225U (zh)
USD476114S1 (en) Body for an electric razor/hair trimm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104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104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11

Termination date: 201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