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07730C - 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和定影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和定影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07730C
CN100507730C CNB2005100847004A CN200510084700A CN100507730C CN 100507730 C CN100507730 C CN 100507730C CN B2005100847004 A CNB2005100847004 A CN B2005100847004A CN 200510084700 A CN200510084700 A CN 200510084700A CN 100507730 C CN100507730 C CN 10050773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fixation unit
tray component
image forming
form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847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22010A (zh
Inventor
伊藤晃正
荒馆富岳
池野孝宏
白木雅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722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2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773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7730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定影单元,其被布置在距离壳体的后侧壁比距离壳体的前侧壁更近的位置上。顶壁 形成为具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排出盘以收容经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片状物排出盘包括可分离地布置在顶壁上的托盘构件。后侧壁形成有开口,定影单元通过所述开口被移去。当托盘构件被布置在顶壁时,托盘构件位于定影单元以上并邻近定影单元,且当通过开口看时托盘构件与定影单元重叠,从而阻止了定影单元从壳体中被移去。当从顶壁上拆开托盘构件时,定影单元能够通过开口被移去。

Description

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和定影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和定影单元。
背景技术
如激光打印机的电子照相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配备有包括激光二极管等光发射单元来发射激光束,和表面具有均匀的电荷的感光部件。当感光部件的表面被激光束曝光时,静电潜像被形成在感光部件的表面上且静电潜像通过色粉被显影为可视图像。此后,可视图像被转印到纸张或其他记录介质上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可视的色粉图像。
然而,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仅仅通过静电力或分散力被定影在记录介质上,使得图像能够容易地从记录介质上脱落。因此,通过应用加热等处理将可视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处理过程是需要的。
在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配置有加热定影图像的定影装置,该加热定影图像的定影装置典型地包括加热辊和作为定影辊的加压辊。当记录介质经过加热辊和加压辊之间时,色粉或其他显影材料经加热辊加热被熔结和接合,以渗透并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加热辊容纳有热源,如卤素灯。由于卤素灯等的失效对于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是致命的,这会导致失去定影功能,因此要求定影单元是易于更换的。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EI—8—305205中描述的,不同的申请提出定影单元由定影辊和加压辊等一体制成,以便于当故障发生时能够简单地更换。
由于对于普通家用打印机的使用者来说,能够将他们的打印机安装在小的空间里是很方便的,如安装在书架上,因此对于结构紧凑的打印机和其他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需求是很大的。然而,如上所述,为了能够方便的替换定影单元,必须在装置中具有通过其能够移去定影单元的空间,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EI—7—210023的图8所描述的。这就很难减小装置的尺寸,尤其是减小其高度尺寸。
发明内容
如前所述,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和定影单元,该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和定影单元在结构更加紧凑的同时能够确保定影单元容易地更换。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根据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所述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壳体,处理盒,扫描单元和定影单元。壳体具有顶壁与侧壁,所述侧壁包括彼此相对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当壳体设置在壳体要被放置的方向中时所述顶壁位于壳体的顶部。所述处理盒包括在其上承载色粉图像的感光构件。所述扫描单元使感光构件曝光于扫描光。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定影辊,该定影辊沿轴向延伸并定影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都沿与轴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定影单元被布置在距离后侧壁比距离前侧壁更近的位置上。所述顶壁被形成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卸放盘以收容经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所述片状物卸放盘包括可拆卸地设置在顶壁上的托盘构件。所述后侧壁被形成有开口,通过该开口定影单元被移去。当托盘构件被设置在顶壁时,托盘构件位于定影单元上方且邻近定影单元,当通过开口观看时托盘构件与定影单元重叠,从而阻止从壳体中移去定影单元。当从顶壁拆下托盘构件时定影单元通过所述开口是可移去的。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单元。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加热辊,加压辊,单元盖,一对支撑构件,以及推动构件。所述加热辊加热定影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加热辊具有两个纵向端。所述加压辊与加热辊接触设置并把记录介质推压在加热辊上。所述加压辊具有两个纵向端。所述单元盖覆盖加热辊的至少一部分并旋转地支撑加热辊的两个纵向端。一对支撑构件旋转地支撑加压辊的纵向端,每个支撑构件的一端被单元盖转动地支撑以使加压辊的至少一部分不被单元盖覆盖而暴露。所述推动构件具有一端和另一端,所述推动构件的一端与单元盖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构件的一侧连接,所述支撑构件的一侧关于加压辊转轴与所述推动构件的一端相对。所述加压辊在推动构件的推力作用下被推向加热辊。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所述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壳体,处理盒,扫描单元和定影单元。所述壳体具有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包括彼此相对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当壳体设置在壳体要被放置的方向中时所述顶壁位于壳体的顶部。所述处理盒包括在其上承载色粉图像的感光构件。所述扫描单元使感光构件曝光于扫描光。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定影辊,该定影辊沿轴向延伸并定影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都沿与轴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所述定影单元被布置在距离后侧壁比距离前侧壁更近的位置上。所述顶壁被形成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卸放盘以收容经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所述片状物卸放盘被设置在定影单元的上方。所述片状物卸放盘包括托盘构件,所述托盘构件和定影单元一体形成以形成组合单元。所述后侧壁被形成有开口,通过该开口定影单元被移去。所述组合单元能够通过所述开口从壳体移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所述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壳体,处理盒,扫描单元和定影单元。所述壳体具有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包括彼此相对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当壳体设置在壳体要被放置的方向中时所述顶壁位于壳体的顶部。所述处理盒包括在其上承载色粉图像的感光构件;所述扫描单元使感光构件曝光于扫描光。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定影辊,该定影辊沿轴向延伸并定影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都沿与轴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所述定影单元被布置在距离后侧壁比距离前侧壁更近的位置上。所述顶壁被形成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卸放盘以收容经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所述后侧壁被形成有开口,通过该开口定影单元被移去。所述定影单元沿定影单元移去通道被移去。从安装位置到开口的定影单元移去通道被设置在壳体中。所述片状物卸放盘包括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的托盘构件。所述第一位置是指托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定影单元移去通道中的位置,从而阻止了定影单元被从壳体中移去。所述第二位置是指托盘构件位于定影单元移去通道之外的位置,从而允许定影单元能够沿定影单元移去通道从壳体移去。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从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移去定影单元的方法。所述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壳体,处理盒,扫描单元和定影单元。所述壳体具有顶壁与侧壁。所述侧壁包括彼此相对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当壳体设置在壳体要被放置的方向中时所述顶壁位于壳体的顶部。所述处理盒包括在其上承载色粉图像的感光构件。所述扫描单元使感光构件曝光于扫描光;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定影辊,该定影辊沿轴向延伸并定影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都沿与轴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所述定影单元被布置在距离后侧壁比距离前侧壁更近的位置上。所述顶壁被形成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卸放盘以收容经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所述片状物卸放盘包括可拆卸地设置在顶壁上的托盘构件。所述后侧壁被形成有开口,通过该开口定影单元被移去。当托盘构件被设置在顶壁时,托盘构件位于定影单元上方且邻近定影单元,当通过开口观看时托盘构件与定影单元重叠,从而阻止从壳体中移去定影单元。所述从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移去定影单元的方法包括:从顶壁拆开托盘构件;和在拆开步骤后,通过所述开口从壳体上移去定影单元。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移去定影单元的方法。所述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壳体,处理盒,扫描单元和定影单元。所述壳体具有顶壁与侧壁。所述侧壁包括彼此相对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当壳体设置在壳体要被放置的方向中时所述顶壁位于壳体的顶部。所述处理盒包括在其上承载色粉图像的感光构件。所述扫描单元使感光构件曝光于扫描光。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定影辊,该定影辊沿轴向延伸并定影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都沿与轴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所述定影单元被布置在距离后侧壁比距离前侧壁更近的位置上。所述顶壁被形成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卸放盘以收容通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所述片状物卸放盘被设置在定影单元的上方。所述片状物卸放盘包括托盘构件,所述托盘构件和定影单元一体形成以形成组合单元。所述后侧壁被形成有开口,通过该开口定影单元被移去。所述从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移去定影单元的方法包括通过所述开口从壳体移去组合单元。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移去定影单元的方法。所述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壳体,处理盒,扫描单元和定影单元。所述壳体具有顶壁与侧壁。所述侧壁包括彼此相对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当壳体设置在壳体要被放置的方向中时所述顶壁位于壳体的顶部。所述处理盒包括在其上承载色粉图像的感光构件。所述扫描单元使感光构件曝光于扫描光。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定影辊,该定影辊沿轴向延伸并定影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都沿与轴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所述定影单元被布置在距离后侧壁比距离前侧壁更近的安装位置。所述顶壁被形成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卸放盘以收容通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所述后侧壁被形成有开口,通过该开口定影单元被移去。所述定影单元沿定影单元移去通道被移去,从安装位置到开口的定影单元移去通道被设置在壳体中。所述片状物卸放盘包括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的托盘构件。所述第一位置是指托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定影单元移去通道中的位置,从而阻止了定影单元被从壳体中移去。所述第二位置是指托盘构件位于定影单元移去通道之外的位置,从而允许定影单元能够沿定影单元移去通道从壳体移去。所述从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移去定影单元的方法包括:把托盘构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和在移动步骤后,通过所述开口从壳体移去定影单元。
附图说明
以上以及其他目的,技术特征与本发明的优点将通过结合附图阅读接下来的实施例的描述更加的清楚。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垂直剖视图;
图3为描述配置在激光打印机中的定影单元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定影单元的侧视图;
图5为激光打印机的形成壳体的一部分的顶盖的俯视图;
图6为布置在顶盖中的托盘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为沿着图5中的VII—VII线的放大剖视图,显示了在托盘构件被安装在顶盖中时托盘构件与顶盖的边界部分;
图8为当后盖在打开状态时在壳体后侧壁上形成有开口的立体图;
图9为顶盖的一部分被切除后的立体图,显示了安装在壳体中的托盘构件;
图10为描述移去定影单元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垂直剖视图;
图12为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定影单元与托盘构件结构的立体图;
图13为在定影单元与托盘构件被移去时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垂直剖视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垂直剖视图;
图15为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托盘构件结构的立体图;
图16为当定影单元被移去时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垂直剖视图;
图17A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垂直剖视图;
图17B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垂直剖视图,尤其显示了形成在壳体上的转轴支撑部分的位置;
图18为描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托盘构件与转轴支撑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9为当定影单元被移去时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垂直剖视图;
图20为描述根据改进的托盘构件与配置在壳体上的接合突出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与定影装置将参考附图来进行介绍,在附图中相同部件与组件被通过相同的参考标记指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第一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与定影装置将通过参考附图1到10进行描述。
(1)激光打印机的全部结构
图1为显示激光打印机外部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包括壳体2和四个侧壁2a,2b,2c和2d,所述壳体2具有形成壳体顶壁的顶盖18,所述四个侧壁2a,2b,2c和2d包括前侧壁2a和后侧壁2c(侧壁2c与2d在图1中不可见)。顶盖18的一部分是向着壳体2内部凹陷(下凹)的以形成片状物卸放盘52。纸张供应盒6被布置在壳体2的底部且能够通过前侧壁2a被插入或从壳体2中移去。纸张供应盒6能够容纳多个纸张或其他记录介质。前侧壁2a也包括在壳体前部上可旋转地打开或关闭的前盖16,以及为了每次手动供给一张记录介质的、布置在前盖16上的手动供给托盘11。
接下来,激光打印机1的结构将参考图2被详细的描述。图2是从侧壁2d侧看激光打印机1的垂直剖视图。在图2中,为了便于描述的目的,布置在激光打印机1中的定影单元70被简化。激光打印机1包括具有顶盖18的壳体2,前盖16布置在前侧壁2a上,且后盖60布置在后侧壁2c上。同时在壳体2中还容纳有纸张供给单元3、处理盒4、定影单元70、卸纸单元80,所述纸张供给单元3供给纸张或其他记录介质(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由双点划线P表示),所述处理盒4用于在从纸张供给单元3输送的纸张上形成色粉图像,上述定影单元70用于将色粉图像定影在纸张上,所述卸纸单元80用于在纸张经过定影单元70后排出纸张。在本实施例中,靠近图2中左侧的定影单元70的侧壁是后侧壁2c,且相对于后侧壁2c的是前侧壁2a。前侧壁2a与后侧壁2c均沿着平行于接下来要介绍的定影辊71和72的轴向的方向不间断的延伸。
纸张供给单元3包括纸张供应盒6;以及纸张供应辊7和8,和布置在纸张供应盒6中纸堆前端以上的分离垫9,相对于纸张运送方向(激光打印机1的前侧)。纸张供应通道10由纸张供给单元3形成以转变从纸张供应盒6送出的纸张的方向且沿着处理盒4的底部输送纸张。一对对准辊12被布置在纸张供给单元3上且跨越纸张供给通道10。无论纸张从纸张供应盒6中的纸堆被供应到纸张供给通道10上还是从纸张手工供给进入手动供给托盘11,在供应纸张到处理盒4的图像形成单元前,对准辊12与处理盒4的图像形成单元同步地开始停止纸张的进行。
纸张供应盒6被布置在处理盒4和定影单元70以下并能够通过前侧被插入或从壳体2中移去。纸张供应盒6容纳纸张压板13和布置在纸张压板13下侧的弹簧14,该弹簧14用于向上推动最接近于供给辊7的纸张压板13的一端。纸张压板13能够绕着距供给辊7最远的一端旋转以使最接近于供给辊7的纸张压板13的端部能够向上或向下移动以容纳堆放在纸张供给单元3上的记录介质。当堆放在纸张压板13上的纸张数量增加时,最接近于供给辊7的纸张压板13的端部克服弹簧14的推力且绕着距供给辊7最远的端部向下旋转。
供给辊8与分离垫9被布置为相互面对。弹簧15被布置在分离垫9的下侧以把分离垫9推向供给辊8。纸张压板13下侧的弹簧14推动纸张压板13以使纸张压板13上的纸堆最上的纸张被挤压靠着供给辊7。供给辊7供给最上的纸张到供给辊8和分离垫9之间的位置。供给辊8旋转以供给最上的纸张到纸张供给通道10上,通过供给辊8和分离垫9的协同工作确保纸张被分离且一次供应一张。
从纸张供应盒6或手动供给托盘11供应的一张纸被输送到布置在供给辊7以上的对准辊12。对准辊12首先对准纸张,然后输送纸张到处理盒4下侧的图像形成部分(在接下来介绍的感光鼓37与转印辊39之间的接触位置)。如前面所提到的,前盖16被布置在壳体2的前侧壁2a上且能够在壳体2上自由的打开和关闭。当前盖16在打开状态时,前侧开口16a被显露在壳体2中,通过前侧开口16a处理盒4能够被插入或移去。
扫描单元26被布置在处理盒4以上。扫描单元26包括激光发射单元(图中未显示),被驱动在高速旋转的多角镜29,第一扫描透镜(
Figure C200510084700D0017120937QIETU
透镜)30,第二扫描透镜(圆柱透镜)31,以及反射镜32与33。激光发射单元发射根据图像数据调节的激光束。如扫描单元26中的单点划线所描述的,激光束依次经多角镜29、第一扫描透镜30、反射镜32、第二扫描透镜31、和反射镜33或被反射后扫描处理盒4中的感光鼓37的表面。
处理盒4包括感光鼓盒35与显影盒36。感光鼓盒35容纳感光鼓37,充电器38,转印辊39等。如以上所描述的,处理盒4在前盖16被打开时能够通过前侧开口16a被安装在壳体2上或从壳体2上移去。显影盒36被可分离地安装在感光鼓盒35上且包括显影辊40,厚度调节片41,供应辊42,色粉漏斗43等。
色粉漏斗43容纳色粉。色粉漏斗43被设置有形成在侧壁上的色粉供应开口46并包括旋转轴44以及旋转地支撑在旋转轴44上的搅拌器45。搅拌器45被驱动以沿着图2中的箭头方向旋转以搅动容纳在色粉漏斗43内的色粉以使一些色粉被通过色粉供应开口46排出。供应辊42被旋转地布置在色粉供应开口46一侧的位置。显影辊40被旋转地布置为与供应辊42面对且与供应辊42具有充足的压力相接触以使显影辊40与供应辊42压紧到一定程度。
显影辊40被构形成在金属辊轴上覆盖导电橡胶材料辊。显影辊40被驱动沿箭头指示的方向转动(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显影偏压被应用在显影辊40上。厚度调节片41被布置在显影辊40附近且包括形成有金属片簧构件的主片构件,以及配置在主片构件末端的挤压部件。挤压部件具有半圆形截面且由绝缘硅橡胶材料形成。厚度调节片41被支撑在显影盒36上且接近显影辊40以使主片构件的弹力使挤压部件与显影辊40挤压接触。
通过供应辊42的旋转,经色粉供应开口46排出的色粉被供应到显影辊40。此时,色粉在供应辊42与显影辊40之间被正向摩擦充电。由于显影辊40的旋转,供应到显影辊40表面上的色粉从厚度调节片41和显影辊40之间经过,从而在显影辊40的表面上保持了均匀的色粉薄层。
感光鼓37被布置在感光鼓盒35中显影辊40一侧且能够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旋转(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且面对显影辊40。感光鼓37被配置为具有接地的主鼓体和由聚碳酸酯等形成的正向充电感光层。
充电器38被布置在感光鼓37的斜上方且面对感光鼓37的后侧,面对感光鼓37但两者相距预设的距离。充电器38是栅控式电晕充电器,该栅控式电晕充电器具有钨等形成的充电线以产生电晕放电。充电器38实现向感光鼓37的整个表面均匀的正向极性充电。
转印辊39被布置在感光鼓37以下且与其相对,并被支撑在感光鼓盒35中以能够沿着箭头所指示的方向转动(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印辊39包括覆盖有导电橡胶辊的金属辊轴。在转印的过程中转印偏压被应用到转印辊39上。
由于感光鼓37旋转,充电器38为感光鼓37的整个表面均匀的正向极性充电。接下来,感光鼓37的表面被从扫描单元26中发射出的激光束曝光,在感光鼓37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接下来,由于显影辊40的转动,显影辊40表面上携带的正向充电的色粉开始与感光鼓37接触。此时,由于显影偏压被应用在显影辊40上,当色粉被有选择地吸附在感光鼓37上被曝光的部分上时,形成在感光鼓37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被显影为色粉图像,因此这些吸附色粉的部分具有比被均匀正向充电的其余表面低的电势。通过这样的方法,相反的显影进程被实现。
接下来,由于纸张从感光鼓37和转印辊39之间经过,携带在感光鼓37的表面上的色粉图像由于转印偏压被应用到转印辊39上而被转印到纸张上。
定影单元70被布置在纸张供应盒6之上且位于纸张输送方向的、处理盒4的下游侧。定影单元70包括加热辊71,以及被布置为面对加热辊71且被推动与加热辊71挤压接触的加压辊72。加热辊71容纳有内部热源。
加热辊71被配置为金属圆柱体且容纳如卤素灯形式的热源以加热金属圆柱体。在加压的同时时,加压辊72跟随加热辊71旋转。定影单元70的结构将在下面更加详细的描述。
在可视的色粉图像在处理盒4处被转印纸张上后,当纸张从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之间通过时,色粉图像在定影单元70中经加热辊71加热被定影在纸张上
Figure C200510084700D0019104616QIETU
接下来,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输送纸张到纸张排出单元80中形成的纸张排出通道50上。
纸张排出单元80包括形成纸张排出通道50的内部导向构件51和-外部导向构件62;形成排出辊对的下排出辊53与上排出辊55,所述排出辊对被布置在排出开口中,通过此排出开口纸张被排出到布置在顶盖18上的片状物卸放盘52上;构成片状物卸放盘52的一部分的托盘构件54。外部导向构件62随布置在壳体2后侧壁2c上的后盖60的打开和关闭而移动。后盖60通过铰链61附接在壳体2上,且能够绕着铰链61转动地开关。当后盖60被转动到打开位置时,外部导向构件62的上部分相应的产生向后的旋转。通过这样的方法,通过打开后盖60,纸张排出通道50能够通过形成在后侧壁2c上的开口2e被曝光。热发散开口60a被形成在后盖60上以允许释放定影单元70中的热量。因此,从定影单元70中产生的热量经过热发散开口60a且通过位于热发散开口60a之上的、后盖60和壳体2之间的缝隙被释放到激光打印机1之外,因此降低了壳体2中的热量。
片状物卸放盘52在俯视图中基本上是四边形轮廓。片状物卸放盘52的后端被形成为向着壳体2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且向着壳体2的前壁2a侧逐渐向上倾斜。在本实施例中,片状物卸放盘52的从后端到片状物卸放盘52的中点逐渐向上倾斜的那一部分由托盘构件54构成。托盘构件54前端的顶面(在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被配置为与后端(上游侧端)上的顶盖18的固定壁部分18F的底面接触,这将在下面进行介绍(图7)。片状物卸放盘52等的结构将在下面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
因此,在经过定影单元70后,纸张被沿着纸张排出通道50运送。由内部导向构件51和外部导向构件62构成的纸张排出通道50改纸张被输送的方向,以把纸张引导向排出辊对53、55的方向。排出辊53、55向着壳体2的前侧壁2a侧将纸张排出在片状物卸放盘52上。
(2)定影单元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影单元70的结构将会被详细的介绍。图3是描述定影单元70的立体图。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影单元70包括加热辊71,布置在加热辊71下且接触挤压加热辊70的表面的加压辊72。加热辊71容纳内部热源,如卤素灯71A。
单元盖73覆盖加热辊71的上部分(为了介绍的目的图3中的单元盖73的一端被切除)。单元盖73由树脂材料形成(模制),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单元盖73不覆盖加压辊72的整体,因此加压辊72的部分(加压辊72的下部)因没被单元盖73所覆盖而暴露。通过这样的结构,定影单元70能够更加的紧凑,以组成更加紧凑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加压辊72具有通过其中心延伸的转轴72A。转轴72A的每一个纵向端被一对支撑杆(支撑构件)75旋转地支撑。每一个支撑杆75在纸张运送方向延伸、且在每个支撑杆75的纸张运动方向的上游端具有钩状轮廓支撑部分74,在每个支撑杆75的纸张运动方向的下游端设置有把手75A。支撑部分74与配置在单元盖73上的支撑轴73A接合。支撑杆75被旋转地支撑在单元盖73以便能够绕着支撑轴73A旋转地运动。弹簧76具有与单元盖73连接(接合)的一端,弹簧76的另一端在关于转轴72A与支撑部分74相反侧处与支撑杆75连接(后端,或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弹簧76的推动力(回复力)把加压辊72推向加热辊71,因此,不需要在加压辊72以下配置推动方法。因此,单元盖73不需要覆盖加压辊72。
当卡纸等在定影单元70中发生,激光打印机1的使用者能够打开后盖60(图1)且压下把手75A以便简单地解决问题。
单元盖73还配置有止动器73B与筋73C。止动器73B抵抗弹簧76的回复力把支撑杆75邻接地停止在预设位置。筋73C被布置在靠近加热辊71。止动器73B和筋73C与单元盖73一体形成。制动器73B能够阻止加压辊73以大于所需的力接触挤压加热辊71,从而当色粉图像被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时阻止了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之间的辊隙宽度变得过大。图4是没有盖的定影单元70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支撑杆75接触止动器73B且在接触位置73D处形成停止。
由于加压辊72通常被用如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以减小加压辊的硬度变化量以保持合适的辊隙宽度是必要的,尤其是当加压辊被大量生产时。然而,配置在本实施例中的止动器73B确保了合适的辊隙宽度被保持,甚至当加压辊72的硬度有点降低时。结果,甚至当加压辊的硬度从需要值变化时,加压辊也能被使用在激光打印机1中,从而增加了加压辊的制造过程的生产率且为降低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制造成本作出贡献。
(3)纸张排出单元的详细介绍
如上所述,在经过定影单元70后,纸张被运送到纸张排出单元80。接下来,纸张排出单元80的将被详细的进行介绍。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中,定影单元70被布置在片状物卸放盘52以下且邻近片状物卸放盘52。在这样的状态下,当后盖60在打开时定影单元70是不能被替换的,由于片状物卸放盘52在顶盖18上形成为凹陷部分妨碍了定影单元70(更为特别的是,托盘构件54妨碍了定影单元70)。换句话说,当通过开口2e看时,托盘构件54与定影单元70重叠。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后侧上的片状物卸放盘52的一部分被配置为可分离的(可移动的)托盘构件54。通过分离托盘构件,能够获得插入或移去定影单元70的足够空间。图5是顶盖18的俯视图,显示了构成靠近排出开口(图5中片状物卸放盘52比实线SL更远的后侧部分)的片状物卸放盘52的一部分的托盘构件54的托盘构件54。多个筋18B和54B被布置在整个片状物卸放盘52之上并与纸张运送方向基本平行。在图5中,参考标记18B代表布置在顶盖18的固定壁部分18F上的筋,且参考标记54B代表布置在托盘构件54上的筋。这些筋通过减小施加在纸张上的摩擦阻力而便于纸张的平稳排出。
图6是描述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托盘构件54的结构立体图。在第一实施例中,配置为片状物卸放盘52的一部分的托盘构件54与形成部分纸张输送通道的内部导向构件51一体形成。突起54A被布置在托盘构件54的前端(在纸张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图7为沿图5中的剖面线VII—VII的放大剖视图。如图2与图7所示,托盘构件安装开口18g被形成在上盖18中以安装托盘构件54。注意图2与图7显示托盘构件54被装配进入托盘构件安装开口18g的状态,以使在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端的托盘构件54的上边54U(即,在下游端的筋54B的上边)被布置在高于上游端的固定壁部分18F的上边18U(即,在上游端的筋18B的上边)。
具有这样的结构,台阶54S形成在托盘构件54和固定壁部分18F之间的边界部分(接触部分)。这样的结构阻止了通过排出开口排出的纸张前沿被接触部分抓住,方便了纸张的平稳排出。台阶54S在图7中能够容易地看到,台阶54S的真实尺寸不需要这么大,只要纸张能被平稳地排出。
当把托盘构件54安装在托盘构件安装开口18g中时,突起54A的顶面54T向下滑且与固定壁部分18F的端部分18A的底面18T接触。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当定影图像到纸张上时产生的蒸汽从托盘构件54和顶盖18的固定壁部分18F之间泄漏到片状物卸放盘52上。
由于定影单元70能够产生摄氏100度或以上的温度,被布置在定影单元70邻近的元件,尤其是托盘构件54,最好由耐热树脂材料形成。耐热材料的一个例子是PC-ABS(聚碳酸酯和ABS合金),但是耐热材料不仅仅限于此材料。例如,聚丁烯二醇酯等也被使用。通过仅对特殊部件使用耐热树脂材料,可减小耐热树脂材料的使用量,也就有效的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在片状物卸放盘52上设置了筋54B和18B,通过把托盘构件54与固定壁部分18F之间的接触部分处的固定壁部分18F的表面高度设得低于托盘构件54的表面,没有筋也能够产生相似的效果。
图8是当后盖60处于打开状态时从后侧壁2c侧的激光打印机1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当后盖60处于打开状态,内部导向构件51被通过开口2e从壳体2的外部暴露。因此,托盘构件54与内部导向构件51能够通过形成在后侧壁2c上的开口2e作为一个单元被移去。当托盘构件54与内部导向构件51被移去,定影单元70就通过开口2e从壳体2的外部暴露且定影单元70能够通过开口2e被移去。热发散开口60a通过后盖60被形成在五个位置以阻止定影单元70变的过热。
接下来,移去托盘构件54与定影单元70的过程将被详细介绍。
如图8所示,使用者首先打开后盖60以替换定影单元70。在本实施例中,当后盖60被打开时,外部导向构件62随后盖60向后旋转。尤为特别的是,如图8所示,导向构件63板状导向构件63被设置在后盖60的右端。在导向构件63中形成有细长洞64。板状构件65被布置在外部导向构件62的右端上且在其上形成有突起66。突起66在插入细长洞64中时沿细长洞64滑动。当后盖60打开和细长洞64向后移动时,突起66在细长洞64中滑动,允许外部导向构件62逐渐地向后旋转并形成移去定影单元70的开口。如图8所示,当形成开口时,使用者能够到达和压下把手75A,因此便于解决定影单元70中的卡纸等。
图9是顶盖18被部分切除的激光打印机的立体图,且后盖60处于打开状态。如图9所示,与内部导向构件51整体形成的托盘构件54通过螺钉56a和56b(如图6所示)被固定在壳体2的内部。通过移去螺钉56a与56b,托盘构件54能够通过打开后盖60形成的开口2e被移去。
图10是当托盘构件54被移去时激光打印机1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与单元盖73整体形成的筋73C能够通过沿箭头G所指的方向移去内部导向通道51和托盘构件54被暴露,因此,形成整个定影单元70能够通过的空间。使用者能够通过沿着箭头H指示的方向在台阶部分67上滑动定影单元70来移去定影单元70,从而方便地替换定影单元70。由于托盘构件54的突起54A的顶面54T被布置在固定壁部分18F的底面之下,如之前所介绍的(图7),当托盘构件54等通过后侧壁2C的开口2e被移去时突起54A不会被顶盖18妨碍。
在以上所描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可移动的托盘构件54被配置成为形成在片状物卸放盘52中的凹陷部分的一部分。因此,通过移去托盘构件54能够获得用于插入或移去定影单元70的空间,从而允许定影单元70被布置在片状物卸放盘52之下并邻近片状物卸放盘52。结果,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更加紧凑(特别的是,高度能够被降低),且能够方便地替换定影单元70。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和定影装置将通过参考附图11到13进行描述。
图11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垂直剖视图。如图11所示,激光打印机101包括壳体102和四个侧壁,所述壳体102具有形成壳体顶壁的顶盖118,所述四个侧壁包括前侧壁102a和后侧壁102c。顶盖118的一部分是向着壳体102内部凹陷(下凹)的以形成片状物卸放盘152。在本实施例中,靠近图11中左侧的定影单元170的侧壁是后侧壁102c,且相对于后侧壁102c的是前侧壁102a。前侧壁102a与后侧壁102c均沿着基本平行于接下来要介绍的定影辊171和172的轴向的方向延伸。
片状物卸放盘152在俯视图中基本上是四边形轮廓。片状物卸放盘152的后端被形成为向着壳体102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且向着壳体102的前壁102a侧逐渐的向上倾斜。在本实施例中,片状物卸放盘152的从后端到片状物卸放盘152的中点逐渐向上倾斜的那一部分由托盘构件154构成。托盘构件154前端154A(在纸张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端)与顶盖118的固定壁部分118F的后端(上游侧端)118A接触或邻近。托盘构件154与接下来介绍的单元盖173一体形成且作为覆盖定影单元170的框架。
纸张供应盒106被布置在壳体102的底部且能够通过前侧壁102被插入或从壳体102中移去。纸张供应盒106能够容纳多个纸张或其他记录介质。前侧壁102a包括在壳体102前部上转动地打开和关闭的前盖116,且手动供给托盘111被布置在前盖116上以手动的方式一次供给一张记录介质。如上所述,前盖116被布置在壳体102的前侧壁102a上且能够在壳体102上自由地打开和关闭。当前盖116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插入或移去处理盒104的前侧开口116a被暴露。
在图11中,为了便于描述,定影单元170和托盘构件154被简化。同时在壳体102中还容纳有用于供给纸张或其他记录介质(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由双点划线P表示)的纸张供给单元103;用于在纸张供给单元103运送来的纸张上形成色粉图像的处理盒104;用于将色粉图像定影在纸张上的以上提到的定影单元170;用于在纸张经过定影单元170后排出纸张的纸张排出单元180。
纸张供给单元103包括纸张供应盒106;以及纸张供应辊107和108,和沿纸张输送方向布置在纸张供应盒106中纸堆的引导边上方的分离垫109(激光打印机101的前侧)。纸张供应盒106被布置在处理盒104和定影单元170的下方且能够通过前侧被插入或从壳体102中被输送。
从纸张供应盒106或手动供给托盘111供应的一张纸被运送到布置在供给辊107上方的对准辊112。对准辊112首先对准纸张,然后把纸张输送到处理盒104下侧的图像形成位置(在接下来介绍的感光鼓137和转印辊139之间的接触位置)。
扫描单元126被布置在处理盒104上方以扫描布置在处理盒104中的感光鼓137以便在感光鼓137上形成静电潜像。
处理盒104包括感光鼓盒135与显影盒136。感光鼓盒135容纳感光鼓137、充电器138、转印辊139等。显影盒136被可分离地安装在感光鼓盒135上并包括显影辊140、厚度调节片141、供应辊142、色粉漏斗143等。
在处理盒104中,当纸张经过感光鼓137和转印鼓139之间时,由于在转印辊上施加了转印偏压,感光鼓137表面上携带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
定影单元170被布置在纸张供应盒106上方且在相对于纸张运送方向在处理盒104的下游侧。在可视的色粉图像在处理盒104处被转印纸张上后,在纸张通过加热辊171和加压辊172之间时,通过加热辊171加热使色粉图像被定影到定影单元170内的被定影在纸张上。接下来,加热辊171和加压辊172把纸张输送到纸张排出单元180中形成的纸张排出通道150。
图12为描述定影单元170和托盘构件154的结构的立体图。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定影单元170包括加热辊171,以及被布置在加热辊171以下且与加热辊171挤压接触的加压辊172。
单元盖173覆盖加热辊171的上部分(为了介绍的目的图12中的单元盖173的一端被切除)。单元盖173由树脂材料形成(模制),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如图11所示,单元盖173不覆盖加压辊172的整体,因此加压辊172的部分(加压辊172的下部)没有被单元盖173所覆盖而暴露。在本实施例中,托盘构件154和单元盖173一体形成在加热辊171以上的区域。也就是,托盘构件154与定影单元170被整体布置。
如图11所示,与定影单元170整体布置的托盘构件154被安装在形成在顶盖118中的开口118g中,从而形成片状物卸放盘152的凹陷部分。多个筋118B与154B沿着平行于纸张输送方向被布置在整个片状物卸放盘152的上方。在图11中,参考标记118B代表布置在顶盖118的固定壁部分118F上的筋,参考标记154B代表布置在托盘构件154上的筋。这些筋降低了施加到纸张上的摩擦力而便于平稳地排出纸张。
内部导向构件151被布置在托盘构件154的后侧。内部导向构件151形成纸张运送通道P的一部分。下排出辊153于上排出辊155被排列在左右方向(图12)且被布置在内部导向构件151的上方。如第一实施例,托盘构件154被固定在托盘构件安装开口118g中以使在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端的托盘构件154的上边154
Figure C200510084700D0025104805QIETU
(即,下游端上的筋154B的上边)被布置在高于上游端的固定壁部分118F的上边(即,上游端上的筋118B的上边)。
具有这样的结构,台阶154S在托盘构件154与固定壁部分118F之间的边界部分(接触部分)形成。这样的结构阻止了通过排出开口排出的纸张的前边被边界部分抓住,便于平稳地排出纸张。台阶154S在图7中能够看到,台阶154S的真实尺寸不需要这么大,只要能够平稳排出纸张。
如图12所示,托盘构件154通过螺钉156a和156b被固定在壳体2。通过这样的方法,与托盘构件154一体设置的定影单元170被被可靠地固定在壳体102上。因此,当激光打印机101工作时,不会发生定影单元170等的位置偏差。
由于定影单元170能够产生摄氏100度或以上的温度,被布置在定影单元170邻近的元件,尤其是托盘构件154与单元盖173,最好由耐热树脂材料形成。耐热材料的一个例子是PC-ABS(聚碳酸酯与ABS合金),但是耐热材料不仅仅限于此材料。例如,聚丁烯二醇酯等也被使用。在通过定影单元170后,纸张被向着纸张排出单元180输送。
纸张排出单元180包括上述内部导向构件151和形成纸张排出通道150的外部导向部件162;形成排出辊对的下排出辊153和上排出辊155,所述排出辊对被布置在排出开口中,通过此排出开口纸张被排出到布置在顶盖118上的片状物卸放盘152上;构成片状物卸放盘152的一部分的托盘构件154。外部导向部件162随布置在壳体102后侧壁102c上的后盖160的打开和关闭而移动。后盖160通过铰链161被附接在壳体102上,且能够绕着铰链161转动地打开和关闭。当后盖160被转动到打开位置时,外部导向部件162的上部分相应的产生向后的旋转。通过这样的方法,通过打开后盖160,纸张排出通道150能够通过形成在后侧壁102c上的开口102e被暴露。
在经过纸张排出单元180后,纸张被排出到片状物卸放盘152上,因此完成了打印操作。如图13所示,当后盖160处于打开状态时,托盘构件154与定影单元170能够通过形成在后侧壁102c上的开口102e被移去。移去托盘构件154与定影单元170的过程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如图13所示,使用者首先打开后盖160以移去定影单元170。在本实施例中,当后盖160被打开时,外部导向部件162随后盖160一起向后旋转。这样的操作能够形成足够的空间用于通过开口102e整体地移去托盘构件154和定影单元170(组合单元)。如上所述,托盘构于通过开口102e整体地移去托盘构件154和定影单元170(组合单元)。如上所述,托盘构件154由螺钉156a与156b固定在壳体102内(图12)。因此,通过移去螺钉156a与156b,托盘构件154与定影单元170能够在后盖160打开时通过形成的开口102e移去。
在螺钉156a与156b被从托盘构件154移去后,沿着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稍微转动托盘构件154与定影单元170的组合单元,以便于从安装位置松开组合单元。接下来,组合单元被通过开口102e拉动且在需要时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组合单元直到组合单元全部被从壳体102中移去出。
接下来,通过使用与上面相反的步骤,能够很容易地安装托盘构件154与定影单元170的组合单元。
在以上所述的第二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01中,托盘构件154与定影单元170能够作为一个单元被安装且能够作为一个单元被从壳体102中移去,所以元件不会被散开,从而便于定影单元的替换操作。而且,定影单元170能够被布置在片状物卸放盘152的下方且邻近片状物卸放盘152,从而使得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能够更加紧凑(特别是,能够降低高度)。
<第三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与定影装置将通过参考附图14到16进行描述。
图14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垂直剖视图。如图14所示,激光打印机201包括壳体202和四个侧壁,所述壳体202包括具有形成壳体顶壁的顶盖218,所述四个侧壁包括前侧壁202a与后侧壁202c。顶盖218的一部分是向着壳体202内部凹陷(下凹)的以形成片状物卸放盘252。在本实施例中,靠近图14中左侧的定影单元270的侧壁是后侧壁202c,且相对于后侧壁202c的是前侧壁202a。前侧壁202a与后侧壁202c均沿着平行于接下来要介绍的定影辊271和272的轴向的方向延伸。
片状物卸放盘252在俯视图中基本上是四边形轮廓。片状物卸放盘252的后端被形成为向着壳体202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且向着壳体202的前壁202a侧逐渐的向上倾斜。在本实施例中,片状物卸放盘252的从后端到片状物卸放盘252的中点逐渐向上倾斜的那一部分由托盘构件254构成。托盘构件254前端254A(在纸张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端)与顶盖218的固定壁部分218F的后端(上游侧端)218A接触或邻近。
纸张供应盒206被布置在壳体202的底部且能够通过前侧壁202被插入或从壳体202中移去。纸张供应盒206能够容纳多个纸张或其他记录介质。前侧壁202a包括在壳体202前部供给一张记录介质。如上所述,前盖216被布置在壳体202的前侧壁202a上且能够在壳体202上自由地打开和关闭。当前盖216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插入或移去处理盒204的前侧开口216a被暴露在壳体202上。
在图14中,为了便于描述,定影单元270与托盘构件254被简化。同时在壳体202中还容纳有用于供给纸张或其他记录介质(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由双点划线P表示)的纸张供给单元203;用于在纸张供给单元203运送来的纸张上形成色粉图像的处理盒204;用于将色粉图像定影在纸张上的上述定影单元270;用于在纸张经过定影单元270后排出纸张的纸张排出单元280。
如图15与图16所示,沟槽部分291形成在壳体202的每一个左侧壁与右侧壁上。在右侧壁上的沟槽部分291如图15所示,在左侧壁上的沟槽部分291如图16所示。由于左侧与右侧的沟槽部分291具有对称的形状,接下来将要对沟槽部分291之一进行介绍。
如图15与图16所示,沟槽部分291限定了用于支撑接下来将要介绍的托盘构件254的接合沟槽291a。沟槽部分291被形成为从后侧壁向前向上倾斜的接合沟槽291a。布置在接下来将要介绍的托盘构件254上的接合突起部分254C被插入并沿着接合沟槽291a滑动。因此,支撑表面291A被布置在用于支撑接合突起部分254C的沟槽部分291的底壁上。突起部分291D被形成在支撑表面254C上。突起部分291D的截面呈基本的半圆形。沟槽端部291B形成在接合沟槽291a的后端。突起部分291D作为支撑表面291A与沟槽端部291B之间的台阶部分。凹陷部分291C形成在接合沟槽291a的前端且向下凹陷。垂直表面291E被布置在支撑表面291A与凹陷部分291C之间。垂直表面291E作为另一个台阶部分。因此,两个台阶部分被设置在沿接合突起部分254C的滑动方向互相隔开的位置。
纸张供给单元203包括纸张供应盒206;以及纸张供应辊207和208,和沿纸张输送方向布置在纸张供应盒206中纸堆引导端上方的分离垫209(激光打印机201的前侧)。纸张供应盒206被布置在处理盒204和定影单元270的下方且能够通过前侧被插入或从壳体202中移去。纸张供给单元203转变从纸张供应盒206供应的纸张的方向以使纸张在处理盒204下方被输送。
从纸张供应盒206或手动供给托盘211供应的一张纸被运送到布置在供给辊207上方的对准辊212。对准辊212首先对准纸张,然后把纸张输送到处理盒204下侧的图像形成部分
(在接下来介绍的感光鼓237和转印辊239之间的接触位置)。
扫描单元226被布置在处理盒204之上用于扫描布置在处理盒204中的感光鼓237以便在感光鼓237上形成静电潜像。
处理盒204包括感光鼓盒235与显影盒236。感光鼓盒235容纳感光鼓237、充电器238、转印辊239等。显影盒236被可分离地安装在感光鼓盒235上且包括显影辊240、厚度调节片241、供应辊242、色粉漏斗243等。
在处理盒204中,当纸张经过感光鼓237和转印鼓239之间时,由于给转印辊施加了转印偏压,感光鼓237表面上携带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
定影单元270被布置在纸张供应盒206上方且在相对于纸张运送方向在处理盒204的下游侧。在可视的色粉图像在处理盒204处被转印纸张上后,色粉图像在定影单元270中由于通过加热辊271与加压辊272之间时加热辊271的加热被定影在纸张上。接下来,加热辊271与加压辊272运送纸张到纸张排出单元280中形成的纸张排出通道250上。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定影单元270包括加热辊271,以及被布置在加热辊271以下且与加热辊271挤压接触的加压辊272。
单元盖273覆盖加热辊271的上部分。单元盖173由树脂材料形成(模制),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如图14所示,单元盖273不覆盖加压辊272的整体,因此加压辊272的部分(加压辊272的下部)没有被单元盖273所覆盖而暴露。在本实施例中,托盘构件254被设置在加热辊171以上的区域。
如图14所示,托盘构件254被固定在形成顶盖218的托盘构件安装开口218g上,从而提供片状物卸放盘252的凹陷部分。在此状态下,托盘构件254的一部分(托盘构件254的最低部分)位于通道S1内,当把定影单元270插入壳体202或从壳体202移去时定影单元270通过该通道S1,因此,阻止了定影单元270被移去(这个位置被确定为第一位置)。尤为特别的是,托盘构件254的最下部分254LM位于低于定影单元270的最上部分270UM的位置。而且,托盘构件254的最下部分254LM位于距离后侧壁202c比距离定影单元270的最上部分270UM近的位置。
多个筋218B与254B沿着基本平行于纸张输送方向被布置在整个片状物卸放盘252的上方。在图14中,参考标记218B代表布置在顶盖218的固定壁部分218F上的筋,参考标记254B代表布置在托盘构件254上的筋。这些筋降低施加在纸张上的摩擦力而使纸张被平稳地排出。
内部导向构件251被布置在托盘构件254的后侧。内部导向构件251形成纸张运送通道P的一部分。下排出辊253和上排出辊255被排列在左右方向(图15)且被布置在内部导向构件251的上方。如第一实施例,托盘构件254被固定在托盘构件安装开口218g中以使在纸张输送方向下游端上的托盘构件254的上边(即,在下游端上的筋254B的上边)被布置在高于上游端的固定壁部分218F的上边(即,在上游端上的筋218B的上边)。
具有这样的结构,在托盘构件254与固定壁部分218F之间的接触部分形成台阶254S。这样的结构阻止了从排出开口排出的纸张的引导边被接触部分抓住,所以便于平稳地排出纸张。尽管台阶254S在图14中能够看到,台阶254S的真实尺寸不需要这么大,只要能够平稳地排出纸张。
如图15所示,接合突起部分254C被布置在两个纵向端且在托盘构件254的底端,接合突起部分254C向壳体的两个侧壁突出。每一个接合突起部分254C被配置在接合沟槽291a中,托盘构件254通过接合突起部分254C与壳体202接合(或,由壳体202可滑动地支撑)。当托盘构件254被安装在托盘构件安装开口218g中时,接合突起部分254C位于接合沟槽291a的最后位置。突起部分291D(台阶部分)约束了位于接合沟槽291a的后端的接合突起部分254C使其不会在接合沟槽291a中向前滑动。因此,突起部分291D阻止了托盘构件254意外的滑动。
由于定影单元270能够产生摄氏100度或以上的温度,被布置在定影单元270邻近的元件,尤其是托盘构件254与单元盖273,最好由耐热树脂材料形成。耐热材料的一个例子是PC-ABS(聚碳酸酯与ABS合金),但是耐热材料不仅仅限于此材料。例如,聚丁烯二醇酯等也被使用。在通过定影单元270后,纸张被输向纸张排出单元280。
如上所述,纸张排出单元280包括形成纸张排出通道250的内部导向构件251和外部导向构件262;形成排出辊对的下排出辊253和上排出辊255,所述排出辊对被布置在排出开口中,通过此排出开口纸张被排出到布置在顶盖218上的片状物卸放盘252上;构成片状物卸放盘252的一部分的托盘构件254。外部导向构件262随布置在壳体202后侧壁202c上的后盖260的打开和关闭而移动。后盖260通过铰链261附接在壳体202上,且能够绕着铰链261转动地打开和关闭。当后盖260被转动到打开位置时,外部导向构件262的上部分相应的产生向后的旋转。通过这样的方法,打开后盖260后,纸张排出通道250能够通过形成在后侧壁202c上的开口202e被暴露。
在经过纸张排出单元280后,纸张被排出到片状物卸放盘252上,因此完成了打印操作。如图16所示,当后盖260处于打开状态时,定影单元270能够通过形成在后侧壁202c上的开口202e被移去。移去定影单元270的过程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如图16所示,为了移去定影单元270,使用者首先打开后盖260。当打开后盖260时,外部导向构件262随后盖260一起向后旋转。这样的操作形成了移去定影单元270的开口202e。
然而,当托盘构件254被布置在第一位置时,托盘构件254的最下部分位于通道S1中,当定影单元270被插入或从壳体202中移去时定影单元270通过该通道S1,从而,阻止定影单元270被移去。因此,托盘构件254被滑动地移动到通道S1外部位置。这个位置被确定为第二位置。
为了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托盘构件254,托盘构件254被轻轻地台起以使接合突起部分254C与突起部分291D分开,托盘构件254沿着接合沟槽291a滑动以使接合突起部分254C沿着支撑表面291A滑动。通过在支撑表面291A上滑动接合突起部分254C,最终接合突起部分254C掉进凹陷部分291C中,此时托盘构件完成移动到通道S1外部的第二位置。
接下来,拉动定影单元270通过通道S1直到定影单元270完全地从壳体202中移去。
在托盘构件254被移动到第二位置后,接合突起部分254C被接合进凹陷部分291C。因此,接合突起部分254C不能移动到支撑表面291A上,除非接合突起部分254C与垂直表面291E(台阶部分)分离。因此,这样的结构阻止了托盘构件254返回到第一位置和阻挡定影单元270的移去。
接下来,通过执行与上述步骤相反的步骤,定影单元270与托盘构件254能够容易地返回到初始位置(安装位置)。
根据以上描述的第三实施例,在激光打印机201中,当托盘构件254与壳体202接合(或,被壳体202支撑)时,能够移去定影单元270。因此,不需要为了移去定影单元270而移去托盘构件254,从而防止在拆下托盘构件254时发生托盘构件254的损失。而且,定影单元270能够被布置在片状物卸放盘252以下且邻近片状物卸放盘252,使得装置能够更加紧凑(尤其能够减小高度)。
<第四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与定影装置将通过参考附图17A到19进行描述。
图17A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垂直剖面图。如图17A所示,激光打印机301包括壳体302和四个侧壁,所述壳体302具有形成壳体顶壁的顶盖318,所述四个侧壁包括前侧壁302a与后侧壁302c。顶盖318的一部分是向着壳体302内部凹陷(下凹)的以形成片状侧壁302a与后侧壁302c。顶盖318的一部分是向着壳体302内部凹陷(下凹)的以形成片状物卸放盘352。在本实施例中,靠近图17A中左侧的定影单元370的侧壁是后侧壁302c,且相对于后侧壁302c的是前侧壁302a。前侧壁302a与后侧壁302c均沿着基本平行于接下来要介绍的定影辊371和372的轴向的方向延伸。
片状物卸放盘352在俯视图中基本上是四边形轮廓。片状物卸放盘352的后端形成为向着壳体302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且向着壳体302的前壁302a侧逐渐的向上倾斜。在本实施例中,片状物卸放盘352的从后端到片状物卸放盘352的中点逐渐向上倾斜的那一部分由托盘构件354构成。托盘构件354前端354A(在纸张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端)与顶盖318的固定壁部分318F的后端(上游端)318A接触或邻近。
纸张供应盒306被布置在壳体302的底部且能够通过前侧壁302被插入或从壳体302中移去。纸张供应盒306能够容纳多个纸张或其他记录介质。前侧壁302a包括在壳体302前部的转动地打开和关闭的前盖316,布置在前盖316上的手动供给托盘311用于通过手动方式一次供给一张记录介质。如上所述,前盖316被布置在壳体302的前侧壁302a上且能够在壳体302上自由的打开和关闭。当前盖316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插入或移去处理盒304的前侧开口316a被暴露。
在图17A中,为了便于描述,定影单元370与托盘构件354被简化。同时在壳体302中还容纳有用于供给纸张或其他记录介质(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通道由双点划线P表示)的纸张供给单元303;用于在纸张供给单元303运送来的纸张上形成色粉图像的处理盒304;用于将色粉图像定影在纸张上的上述定影单元370;用于在纸张经过定影单元370后排出纸张的纸张排出单元380。
如图17B与图18所示,转轴支撑部分302R被布置在壳体302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用于旋转地(转动地)支撑托盘构件354。图17B显示了转轴支撑部分302R在侧壁上的位置。如图18所示,转轴的支撑部分被形成为圆柱凹形部分以容纳接下来将要介绍的转轴354C。注意到在图17B中托盘构件354与内部导向构件351被省略仅由虚线描绘其轮廓,以便显示转轴支撑位置302R。如图17B与图18所示,只显示了在左侧壁上的转轴支撑部分302R。
纸张供给单元303包括纸张供应盒306;以及纸张供应辊307和308,和相对于纸张输送方向(激光打印机301的前侧)布置在纸张供应盒306中纸堆引导边上方的分离垫309,。纸张供应盒306被布置在处理盒304和定影单元370的下方并能够通过前侧被插入或从壳体302中移去。纸张供给单元303转变从纸张供应盒306供应的纸张的方向以使纸张在处理盒304
从纸张供应盒306或手动供给托盘311供应的一张纸被输送到布置在供给辊307上方的对准辊312。对准辊312首先对准纸张,然后把纸张输送到处理盒304下侧的图像形成位置(在接下来介绍的感光鼓337与转印辊339之间的接触位置)。
扫描单元326被布置在处理盒304上方用于扫描布置在处理盒304中的感光鼓337以在感光鼓33上形成静电潜像。
处理盒304包括感光鼓盒335与显影盒336。感光鼓盒335容纳感光鼓337、充电器338、转印辊339等。显影盒336被可分离地安装在感光鼓盒335上且包括显影辊340、厚度调节片341、供应辊342、色粉漏斗343等。
在处理盒304中,当纸张经过感光鼓337与转印鼓339之间时,由于在转印辊上施加了转印偏压,感光鼓337表面上携带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
定影单元370被布置在纸张供应盒306上方且在处理盒304的纸张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在可视的色粉图像在处理盒304处被转印纸张上后,在纸张通过加热辊371和加压辊372之间时,通过加热辊371加热,色粉图像在定影单元370中被定影在纸张上。接下来,加热辊371与加压辊372把纸张输送到纸张排出单元380中形成的纸张排出通道350上。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定影单元370包括加热辊371,以及被布置为在加热辊371下方且与加热辊371挤压接触的加压辊372。
单元盖373覆盖加热辊371的上部分。单元盖373由树脂材料形成(模制),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如图17A所示,单元盖373不覆盖加压辊372的整体,因此加压辊372的部分(加压辊372的下部)没有被单元盖373所覆盖而暴露。在本实施例中,托盘构件354被设置在加热辊371上方的区域。
如图17A所示,托盘构件354被固定在形成在顶盖318内的托盘构件安装开口318g上,从而形成片状物卸放盘352的凹陷部分。在此状态下,托盘构件354的一部分(托盘构件354的最下部分)位于通道S2内,当插入或从壳体302移去定影单元370时定影单元370通过该通道S2,因此,阻止了定影单元370被移去(这个位置被确定为第一位置)。尤为特别的是,托盘构件354的最下部分354LM位于低于定影单元370的最上部分370UM的位置。而且,托盘构件354的最下部分354LM位于其距离后侧壁302c比定影单元370的最上部分370UM距离后侧壁302c近的位置。
多个筋318B与354B沿着基本平行于纸张输送方向的方向被布置在整个片状物卸放盘352的上方。在图17A中,参考标记318B代表布置在顶盖318的固定壁部分318F上的筋,且参考标记354B代表布置在托盘构件354上的筋。这些筋降低了施加到纸张上的摩擦力而使纸张更加平稳地排出。
内部导向构件351被布置在托盘构件354的后侧。内部导向构件351形成纸张输送通道P的一部分。下排出辊353和上排出辊355被排列在左右方向(图18)且被布置在内部导向构件351的上方。如第一实施例,托盘构件354被固定在托盘构件安装开口318g中以使在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端的托盘构件354的上边354U(即,下游端上的筋354B的上边)被布置在高于上游端的固定壁部分318F的上边(即,上游端上的筋318B的上边)。
具有这样的结构,在托盘构件354与固定壁部分318F之间的接触部分形成台阶354S。这样的结构阻止了通过排出孔排出的纸张的引导边被接触部分抓住,方便了纸张的平稳排出。台阶354S在图17A中能够看到,台阶354S的真实尺寸不需要这么大,只要能够平稳排出纸张。
如图18所示,转轴354C被布置在托盘构件354的左右两端且基本与排出辊353的转轴同轴。转轴354C被旋转地固定在转轴支撑部分302R。因此,托盘构件354被壳体302旋转地(转动地)支撑。
由于定影单元370能够产生摄氏100度或以上的温度,被布置在定影单元370邻近的元件,尤其是托盘构件354与单元盖373,最好由耐热树脂材料形成。耐热材料的一个例子是PC-ABS(聚碳酸酯与ABS合金),但是耐热材料不仅仅限于此材料。例如,聚丁烯二醇酯等也被使用。在通过定影单元370后,纸张被输送向纸张排出单元380。
如上所述,纸张排出单元380包括形成纸张排出通道350的内部导向构件351和外部导向部件362;形成排出辊对的下排出辊353和上排出辊355,所述排出辊对被布置在排出开口中,通过此排出开口纸张被排出到布置在顶盖318上的片状物卸放盘352上;构成片状物卸放盘352的一部分的托盘构件354。外部导向部件362随布置在壳体302后侧壁302c上的后盖360的打开和关闭而移动。用铰链361将后盖360附接在壳体302上,且能够绕着铰链361转动地打开和关闭。当后盖360被转动到打开位置时,外部导向部件362的顶部相应的向后旋转。通过这样的方法,通过打开后盖360,纸张排出通道350能够通过形成在后侧壁302c上的开口302e被暴露。
在经过纸张排出单元380后,纸张被排出到片状物卸放盘352上,因此完成了打印操作。如图19所示,当后盖360处于打开状态时,定影单元370能够通过形成在后侧壁302c上的开口302e被移去。移去定影单元370的过程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如图17A所示,为了移去定影单元370,使用者首先打开后盖360。在本实施例中,当后盖360被打开时,外部导向部件362与后盖360一起向后旋转。这样的操作形成了移去定影单元370的开口302e。
然而,当托盘构件354被布置在第一位置时(如图17A),托盘构件354的最下部分位于通道S2中,当定影单元370被插入或从壳体302中移去时定影单元370通过通道S2,从而,阻止定影单元370被移去。因此,托盘构件354被转动地移动到通道S2的外部位置。这个位置被确定为第二位置。
为了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托盘构件354,托盘构件354绕着转轴354C沿图17A中逆时针方向旋转以到达第二位置(图19)。
接下来,拉动定影单元370通过通道S2直到完全地从壳体302中移去。
接下来,通过执行与上述步骤相反的步骤,定影单元370和托盘构件354很容易地返回到初始位置(安装位置)。
在根据以上描述的第四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301中,当托盘构件354与壳体302接合(或,被壳体302支撑)时,能够移去定影单元370。因此,不需要为了移去定影单元370而移去托盘构件354,从而阻止了当拆下托盘构件354时可能发生托盘构件354的损失。由于能够通过简单地旋转托盘构件354而将托盘构件354移动到第二位置,移去定影单元370的步骤能够被容易地执行。而且,定影单元370能够被布置在片状物卸放盘352的下方且邻近片状物卸放盘352,使得装置更加紧凑(尤其能够减小高度)。
<变型>
本发明在这里通过接合附图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对于那些在本领域中的熟练人士,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不同变化和变型是明显的。
例如,在以上介绍的第一实施例中,组成片状物卸放盘52的一部分的托盘构件54与内部导向构件51一体形成。然而,托盘构件54与内部导向构件51可以被分离地构造。
而且,后盖60被设置为与外部导向构件62分离,且在后盖60打开时外部导向构件62与后盖60一起向后转动。然而,外部导向构件62与后盖60可以一体形成。
在以上介绍的第二实施例中,托盘构件154与定影单元170(组合单元)被作为一个单元移去(图11)。但是,因为托盘构件154的突起部分154P从定影单元170向外突起(沿前上方向),当组合单元被移去时,突起部分154P能够与壳体102中的其他元件相接触,使得移去组合单元比较困难。因此,突起部分154P能够被配置为在图11中的弯曲点B向定影单移去组合单元比较困难。因此,突起部分154P能够被配置为在图11中的弯曲点B向定影单元170弯曲。具有这样的结构,在移去组合单元时突起部分154P不太可能与壳体102中的其他元件接触,从而便于移去组合单元。
在以上介绍的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接合沟槽部分和转轴支撑部分被布置在壳体上,但这些部分也能够被布置在托盘构件上。在这种情况下,接合突起部分和转轴被布置在壳体上。
例如,如图20所示的修改,盘构件490被布置在托盘构件454的左端和右端,在盘构件490上形成接合沟槽部分491(图20只显示右侧端)。每一个接合沟槽部分491具有支撑表面491a,此支撑表面491a是接合沟槽部分491内部的上表面。而且,接合突起部分402P(图20只显示左侧的一个)被布置在壳体402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接合突起部分402P被固定在接合沟槽部分491中且在其中能够滑动。但是,在本变型中,接合突起部分402P实际上不会移动,而是相对于接合沟槽部分491移动。支撑表面491a由接合突起部分402P支撑。每一个接合沟槽部分491包括形成于接合沟槽部分491的后端和前端的台阶部分491B和491C。具有这样的结构,当托盘构件454位于第一位置(图20)时,每一个接合突起部分402P都位于台阶部分491C。当托盘构件454从第一位置滑动向第二部分时,每一个接合突起部分402P在支撑表面491a上从台阶部分491C向台阶部分491B滑动。
在以上介绍的第三实施例中,托盘构件从第一位置滑动向第二位置,而在第四实施例中托盘构件从第一位置旋转向第二位置。但是,例如,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也可这样构成:托盘构件从第一位置开始滑动然后向第二位置旋转。
在以上介绍的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托盘构件在与壳体持续接合的同时从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但是,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也可这样构成:托盘构件在与外壳分离(不接合)时从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在壳体上配置托盘构件放置部分以便把托盘构件放置或固定在第二位置,因此托盘构件不会从壳体脱离也就不会造成损失。而且,当安装区域周围只有很少或没有可用空间时,托盘构件放置部分能够改善移去定影单元的移去操作。

Claims (52)

1.一种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具有顶壁(18)与侧壁(2a-2d)的壳体(2),所述侧壁包括彼此相对的前侧壁(2a)和后侧壁(2c),当壳体设置在壳体要被放置的方向时所述顶壁位于壳体的顶部;
处理盒(4),该处理盒包括在其上承载色粉图像的感光构件(37);
使感光构件曝光于扫描光的扫描单元(26);
包括定影辊(71.72)的定影单元(70),该定影辊沿轴向延伸并定影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都沿与轴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定影单元被布置在距离后侧壁比距离前侧壁更近的位置上,
其中,所述顶壁形成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排出盘(52)以收容经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片状物排出盘包括可拆卸地设置在顶壁的托盘构件(54);
其中,所述后侧壁被形成有开口(2e),通过该开口定影单元被移去;
其中,当托盘构件被设置在顶壁时,托盘构件位于定影单元上方且邻近定影单元,当通过开口观看时托盘构件与定影单元重叠,从而阻止从壳体移去定影单元;以及
其中,当从顶壁拆下托盘构件时定影单元通过所述开口可移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构件能够通过开口从壳体移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后侧壁、用于盖住开口的盖(6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形成记录介质输送通道的内部导向构件(51),通过该记录介质输送通道,记录介质沿着输送方向输送,内部导向构件沿输送方向设置在定影单元的下游位置,内部导向构件通过所述开口暴露在壳体之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内部导向构件能够通过所述开口从壳体移去。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顶壁被形成有托盘构件安装口(18g);
其中,所述托盘构件被安装在托盘构件安装口中并形成凹陷部分的一部分,托盘构件和内部导向构件一体形成;以及
其中,所述当托盘构件和内部导向构件被作为一个单元通过开口从壳体中移去时定影单元通过所述开口被暴露在壳体之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顶壁形成有托盘构件安装口;
其中,所述托盘构件被安装在托盘构件安装口中并形成凹陷部分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顶壁包括固定壁部分(18F),该固定壁部分固定地设置在壳体上并沿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位于托盘构件的下游;
其中,所述托盘构件在输送方向上具有下游端(54A),所述固定壁部分在输送方向上具有邻近所述下游端的上游端(18A);以及,
其中,所述下游端的上边(54U)被设置得高于所述上游端的上边(18U)。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形成有托盘构件安装口;
其中,所述托盘构件被安装在托盘构件安装口中并形成凹陷部分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顶壁包括固定壁部分,该固定壁部分固定地设置在壳体上并沿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位于托盘构件的下游;
其中,所述托盘构件在输送方向上具有下游端,所述固定壁部分在输送方向上具有邻近所述下游端的上游端;以及,
其中,所述下游端的顶面(54T)位于所述上游端的底面的下面并与所述上游端的底面(18T)接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辊包括相互接触设置的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以及,
其中,定影单元进一步包括:
盖住加热辊并可旋转地支撑加热辊的单元盖(73);和
可旋转地支撑加压辊的支撑构件(75),支撑构件的一端(74)被单元盖支撑以使加压辊的较低部分暴露而不被单元盖所覆盖。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单元进一步包括推动构件(76),推动构件的一端与单元盖连接,推动构件另一端与支撑构件连接;且
其中,所述加压辊在推动构件的推力作用下被推向加热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盖包括止动器(73B),该止动器把被推动构件推向加热辊的支撑构件邻接地停止在预设位置,从而在加热辊和加压辊之间保持固定的辊隙宽度。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的一端被单元盖枢轴转动地支撑;且
其中,所述推动构件的另一端与支撑构件的一侧连接,所述支撑构件的一侧相对于加压辊的转轴(72A)与所述支撑构件的一端处于相反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有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75A);且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的另一端向后侧壁中的开口突出,以便使用者能够向下压另一端。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构件由耐热树脂制成。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多个筋(18B,54B),该多个筋沿平行于记录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的方向被设置在片状物排出盘顶部。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定影单元下面的纸张供应盒(6)以容纳堆叠的片状记录介质,
其中,从纸张供应盒供应的记录介质通过设置在纸张供应盒上方和处理盒下方之间的记录介质输送通道被输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张供应盒能够通过前侧壁从壳体移去。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壁形成有前侧开口;且其中,所述处理盒能够通过前侧开口(16a)从壳体移去。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定影单元包括:
加热定影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的加热辊(71),该加热辊具有两个纵向端;
与加热辊接触设置并把记录介质推压在加热辊上的加压辊(72),该加压辊具有两个纵向端;
覆盖加热辊的至少一部分并可旋转地支撑加热辊的两个纵向端的单元盖(73);
可旋转地支撑加压辊的纵向端的一对支撑构件(75),每个支撑构件的一端被单元盖枢轴转动地支撑以使加压辊的至少一部分不被单元盖覆盖而暴露;利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推动构件(76),所述推动构件的一端与单元盖连接,其另一端与支撑构件的一侧(75A)连接,所述支撑构件的一侧相对于加压辊转轴(72A)与所述推动构件的一端相对;
其中,加压辊在推动构件的推力作用下被推向加热辊,并且
所述单元盖包括止动器(73B),该止动器把一对支撑构件邻接地停止在预设位置,从而在加热辊和加压辊之间保持固定的辊隙宽度。
20.一种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具有顶壁(118)和侧壁的壳体(102),所述侧壁包括彼此相对的前侧壁(102a)和后侧壁(102c),当壳体设置在壳体要被放置的方向中时所述顶壁位于壳体的顶部;
处理盒(104),该处理盒包括在其上承载色粉图像的感光构件:
使感光构件曝光于扫描光的扫描单元(126);和
包括定影辊(171,172)的定影单元(170),该定影辊沿轴向延伸并定影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都沿与轴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所述定影单元被布置在距离后侧壁比距离前侧壁更近的位置上,
其中,所述顶壁形成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排出盘以收容经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所述片状物排出盘(152)设置在定影单元的上方,所述片状物排出盘包括托盘构件(154),所述托盘构件和定影单元一体形成以形成组合单元;
其中,所述后侧壁形成有开口(102e),通过该开口定影单元被移去;和
其中,所述组合单元能够通过所述开口从壳体移去。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辊包括相互接触设置的加热辊(171)和加压辊(172);
其中,所述定影单元进一步包括覆盖加热辊并可旋转地支撑加热辊的单元盖(173);以及
其中,单元盖和托盘构件由树脂一体形成。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是耐热树脂。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后侧壁以覆盖开口的盖子(160)。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形成记录介质输送通道的内部导向构件(151),记录介质通过所述记录介质输送通道沿着输送方向输送,内部导向构件沿输送方向设置在定影单元的下游位置,内部导向构件通过所述开口暴露在壳体之外。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导向构件能够通过开口从壳体移去。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形成有托盘构件安装口(118g);且
其中,所述托盘构件被安装在托盘构件安装口中并形成凹陷部分的一部分,所述内部导向构件和组合单元一体形成。
27.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形成有托盘构件安装口;
其中,托盘构件被安装在托盘构件安装口中并形成凹陷部分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顶壁包括固定壁部分(118F),该固定壁部分固定地设置在壳体上并沿记录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位于托盘构件的下游;
其中,所述托盘构件在输送方向上具有下游端(154A),所述固定壁部分在输送方向上具有
邻近所述下游端的上游端(118A);以及
其中,所述下游端的上边在位置上高于所述上游端的上边。
28.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多个筋(118B,154B),该多个筋沿平行于记录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的方向被设置在片状物排出盘顶部。
29.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定影单元下面的纸张供应盒(106)以容纳堆叠的片状记录介质,
其中,从纸张供应盒供应的记录介质通过设置在纸张供应盒上方和处理盒下方之间的记录介质输送通道被输送。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张供应盒能够通过前侧壁从壳体移去。
3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壁形成有前侧开口(116a);且
其中,所述处理盒能够通过所述前侧开口从壳体移去。
32.一种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具有顶壁(218,318)和侧壁的壳体(202,302),所述侧壁包括彼此相对的前侧壁(202a,302a)和后侧壁(202c,302c),当壳体设置在壳体要被放置的方向中时所述顶壁位于壳体的顶部;
处理盒(204,304),该处理盒包括在其上承载色粉图像的感光构件;
使感光构件曝光于扫描光的扫描单元(226,326);
包括定影辊的定影单元(270,370),该定影辊沿轴(271,272,371,372)向延伸并定影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都沿与轴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定影单元被布置在距离后侧壁比距离前侧壁更近的位置上,
其中,所述顶壁形成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排出盘(252,352)以收容经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后侧壁形成有开口(202e,302e),通过该开口定影单元被移去;
其中,定影单元沿定影单元移去通道(S1,S2)从壳体移去,从安装位置到开口的定影单元移去通道设置在壳体中;且
其中,片状物排出盘包括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的托盘构件(254,354),第一位置是指托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定影单元移去通道中的位置,从而阻止定影单元从壳体移去,第二位置是指托盘构件位于定影单元移去通道之外的位置,从而允许定影单元能够沿定影单元移去通道从壳体移去。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同时受到壳体的支撑。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托盘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托盘构件的最低部分(254LM,354LM)所处位置比定影单元的最高部分(270UM,370UM)低;且其中,当托盘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托盘构件的最低部分所处位置比定影单元的最高部分高。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托盘构件和壳体之一具有转轴(354C),另一个形成有可旋转地支撑该转轴的转轴支撑部分(302R),允许托盘构件能够由壳体旋转地支撑。
36.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壳体和托盘构件之一具有突出部分(254C),另一个形成有滑动地支撑该突出部分的沟槽部分(291),允许托盘构件被壳体可滑动地支撑。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部分被形成为使得该沟槽首先沿向上的方向引导托盘构件,然后沿与该向上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引导托盘构件。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构件具有突出部分,壳体形成有沟槽部分;
其中,所述沟槽部分包括设置在该沟槽部分的内部并支撑突出部分的支撑表面(291A);且
其中,沟槽部分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表面上的第一台阶部分(291D)和第二台阶部分(291E),第一台阶部分和第二台阶部分沿突出部分滑动的滑动方向互相隔开。
39.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突出部分(402P),所述托盘构件形成有沟槽部分(491);
其中,所述沟槽部分包括设置在该沟槽部分的内部并被突出部分支撑的支撑表面(491a);且
其中,沟槽部分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表面上的第一台阶部分(491B)和第二台阶部分(491C),第一台阶部分和第二台阶部分沿突出部分滑动的滑动方向互相隔开。
40.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可摆动地设置在后侧壁上以覆盖所述开口的盖子(260,360)。
41.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形成记录介质输送通道的内部导向构件(251,351),通过该记录介质输送通道,记录介质沿着输送方向输送,内部导向构件沿输送方向设置在定影单元的下游位置,内部导向构件通过所述开口暴露在壳体之外。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导向构件能够通过所述开口从壳体移去。
43.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形成有托盘构件安装口(218g,318g);
其中,所述托盘构件被安装在托盘构件安装口中并形成凹陷部分的一部分,托盘构件和内部导向构件一体形成。
4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形成有托盘构件安装口;
其中,所述托盘构件被安装在托盘构件安装口中并形成凹陷部分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顶壁包括固定壁部分,该固定壁部分(218F,318F)固定地设置在壳体上并沿记录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位于托盘构件的下游;
其中,所述托盘构件在输送方向上具有下游端(254A,354A),所述固定壁部分在输送方向上具有邻近所述下游端的上游端(218A,318A);以及,
其中,所述下游端的上边在位置上高于上游端的上边。
4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构件由耐热树脂制成。
46.如权利要求32所属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多个筋(218B,254B,318B,354B),该多个筋沿平行于记录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的方向设置在片状物排出盘顶部。
47.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定影单元下面的纸张供应盒(206,306)以容纳堆叠的片状记录介质,
其中,从纸张供应盒供应的记录介质通过设置在纸张供应盒上方和处理盒下方之间的记录介质输送通道被输送。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纸张供应盒能够通过前侧壁从壳体移去。
49.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壁形成有前侧(216a,316a)开口;且
其中,所述处理盒能够通过所述前侧开口从壳体移去。
50.一种从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移去定影单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具有顶壁与侧壁的壳体,所述侧壁包括彼此相对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当壳体设置在壳体要被放置的方向时所述顶壁位于壳体的顶部;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在其上承载色粉图像的感光构件;使感光构件曝光于扫描光的扫描单元;和包括定影辊的定影单元,该定影辊沿轴向延伸并定影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都沿与轴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定影单元被布置在距离后侧壁比距离前侧壁更近的位置上,其中,所述顶壁形成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排出盘以收容经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片状物排出盘包括可拆卸地设置在顶壁上的托盘构件;其中,所述后侧壁形成有开口,通过该开口定影单元被移去;其中,当托盘构件被设置在顶壁时,托盘构件位于定影单元上方且邻近定影单元,当通过所述开口观看时托盘构件与定影单元重叠,从而阻止从壳体移去定影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从顶壁拆下托盘构件;和
在所述拆下步骤后,通过所述开口从壳体移去定影单元。
51.一种从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移去定影单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具有顶壁与侧壁的壳体,所述侧壁包括彼此相对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当壳体设置在壳体要被放置的方向时所述顶壁位于壳体的顶部;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在其上承载色粉图像的感光构件;使感光构件曝光于扫描光的扫描单元;和包括定影辊的定影单元,该定影辊沿轴向延伸并定影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都沿与轴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定影单元被布置在距离后侧壁比距离前侧壁更近的位置上,其中,所述顶壁形成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排出盘以收容通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所述片状物排出盘被设置在定影单元的上方,所述片状物排出盘包括托盘构件,所述托盘构件和定影单元一体形成以形成组合单元;其中,所述后侧壁形成有开口,通过该开口定影单元被移去;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所述开口从壳体移去所述组合单元。
52.一种从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移去定影单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具有顶壁与侧壁的壳体,所述侧壁包括彼此相对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当壳体设置在壳体要被放置的方向时所述顶壁位于壳体的顶部;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在其上承载色粉图像的感光构件;使感光构件曝光于扫描光的扫描单元;和包括定影辊的定影单元,该定影辊沿轴向延伸并定影从感光构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都沿与轴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定影单元被布置在距离后侧壁比距离前侧壁更近的安装位置,其中,所述顶壁形成有向壳体内部凹陷的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作为片状物排出盘以收容通过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后侧壁形成有开口,通过该开口定影单元被移去;其中,定影单元沿定影单元移去通道被从壳体移去,从安装位置到所述开口的定影单元移去通道被设置在壳体中;其中,片状物排出盘包括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的托盘构件,第一位置是指托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定影单元移去通道中的位置,从而阻止定影单元从壳体移去,第二位置是指托盘构件位于定影单元移去通道之外的位置,从而允许定影单元沿定影单元移去通道从壳体移去,所述方法包括:
把托盘构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和
在上述移动步骤后,通过所述开口从壳体移去定影单元。
CNB2005100847004A 2004-07-12 2005-07-11 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和定影单元 Active CN10050773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04655 2004-07-12
JP2004204655 2004-07-12
JP2004285845 2004-09-30
JP2005195948 2005-07-05
JP2005195949 2005-07-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2010A CN1722010A (zh) 2006-01-18
CN100507730C true CN100507730C (zh) 2009-07-01

Family

ID=359123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47004A Active CN100507730C (zh) 2004-07-12 2005-07-11 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和定影单元
CN 200520113065 Expired - Lifetime CN2872427Y (zh) 2004-07-12 2005-07-12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20113065 Expired - Lifetime CN2872427Y (zh) 2004-07-12 2005-07-12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050773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84103A (ko) * 2007-03-15 2008-09-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정착장치
JP4687804B2 (ja) * 2009-03-24 2011-05-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3106B2 (ja) * 2010-03-23 2014-06-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37012B2 (ja) * 2015-02-17 2019-07-0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0411A (en) * 1985-08-06 1988-07-26 Konishiroku Photo Industry Co., Ltd. Electrostatic recording apparatus
US4806970A (en) * 1986-12-10 1989-02-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ccessible housing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0411A (en) * 1985-08-06 1988-07-26 Konishiroku Photo Industry Co., Ltd. Electrostatic recording apparatus
US4806970A (en) * 1986-12-10 1989-02-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ccessible hous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2010A (zh) 2006-01-18
CN2872427Y (zh) 2007-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19563B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fixing unit
US9983533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feed tray and retaining unit retaining photosensitive drums
US7484722B2 (en) Image-forming device
US91284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exposure unit moving mechanism
US1040178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ember for positioning cartridge
US74638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state in which a conveying roller is pressed toward a recording medium
US9016690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ame
JP20060364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07730C (zh) 电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和定影单元
EP0296820B1 (en) Sheet feed apparatus
JPH01167136A (ja) 静電写真式複写機
CN10219017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180987A (ja)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0174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174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50730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6517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搬送装置
JP3167012U (ja)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
US933567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retaining part for retaining movable guide in prescribed position
JP20011341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8060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06497A (ja) 排出装置および該排出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4952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007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8015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8015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