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06907C - 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06907C
CN100506907C CNB2005100283478A CN200510028347A CN100506907C CN 100506907 C CN100506907 C CN 100506907C CN B2005100283478 A CNB2005100283478 A CN B2005100283478A CN 200510028347 A CN200510028347 A CN 200510028347A CN 100506907 C CN100506907 C CN 10050690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rylonitrile
abs
butadiene
resin compound
copolymerized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283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30543A (zh
Inventor
翁永华
张祥福
周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Pret Composites Co Ltd
Zhejiang Pret New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ULIT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SHANG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LIT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SHANGHAI filed Critical PULIT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SHANGHAI
Priority to CNB20051002834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06907C/zh
Publication of CN1730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30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690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6907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涉及一种低气味的ABS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低气味ABS材料由以下重量份配制成:ABS100、疏水性分子筛材料0.5-5、增韧剂0-5、抗氧剂1680.1-1.0、抗氧剂2450.1-1.0、紫外光吸收剂0-2.0、自由基猝灭剂0-2.0、其他0-5.0,其中,基体ABS中橡胶含量为5-30%(质量分数)、丙烯腈含量为10-30%(质量分数)、苯乙烯含量为40-70%(质量分数),疏水性分子筛材料为一种经疏水性改进的钠型晶体结构的碱金属硅铝酸盐粉体,增韧剂为一种高胶体ABS;其他添加剂包括颜料、酯类或脂肪酸类的润滑剂等。本发明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各项物理化学综合性能优异、气味特性优良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ABS)复合物,更具体是涉及通过添加一种能有效抑制ABS复合材料中难闻气味的气味抑制剂,从而制备出一种低气味的ABS材料。本发明还涉及该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苯乙烯丙烯腈类共聚物,即ABS(acrylnitrile-butadiene-styrenecopolymer),系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共聚物,是苯乙烯系列树脂中发展与变化最大的品种,由于性能的高级化和相对低廉的价格,使之与其它树脂相比,有着无可置疑的优势与竞争性,因此具有各种特性的ABS不断得到开发与应用,这使得ABS成为工程塑料中用量最大的品种,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电器仪表工业和机械工业中。
然而,虽然ABS材料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这些材料在不同程度上都会释放出某些难闻的气味,特别是对于由ABS材料制成的各种汽车内饰制件来说,这一问题已受到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质疑。而且,随着人们环保健康意识不断地增强,ABS材料在这一方面所受到的挑战将会越来越严重。为此,为了进一步拓展ABS材料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必须寻找到一个有效途径以制备出低气味、甚至无气味的ABS材料。
关于如何降低高分子材料中所释放出的气味问题人们做了很多工作。基本方法包括物理吸附及化学反应两大类。
物理吸附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对任何产生气味或其他挥发份的小分子进行吸附,因此有可能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都有一个理想的效果。而且,随着物理吸附剂工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起来了多种物理吸附剂体系。这当中包括了活性炭体系、硅胶体系、凹凸棒土等矿物土体系、分子筛体系等。基于吸附效果而言,当上述系列吸附剂体系以一定形式分布于树脂基体时,它们均能对树脂材料中产生气味或其他挥发份的小分子进行吸附。然而,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它们又有各自的不足。例如,采用传统的活性炭作为吸附剂,通过活性炭中的微孔完全可以对高分子材料中释放出气味的小分子起到吸附作用,从而降低材料的气味或其他对人体有害的挥发份物质。然而,这种方法产生的问题是:首先,由于活性炭自身为黑色的颜色,所以只能在黑色材料中使用。其次,活性炭添加量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极大。同时,我们发现材料在添加了活性炭作为吸附剂之后,由于活性炭中的微孔孔径大小分布不均,差异极大,最大的孔径大到1000埃左右,因此往往将同时添加的其他中等分子量添加剂一起吸附,这样又影响了材料的其他特性,如热氧稳定性等。因此,这种方法实用价值不大。而采用凹凸棒土等矿物土体系作为气味去除体系时,同样面临着吸附剂微孔孔径大小分布不均,差异极大,同时将添加的其他中等分子量添加剂一起吸附问题。并且,上述所有吸附剂体系应用在树脂材料中作为气味去除剂时均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它们在吸附树脂材料当中的气味或其他挥发份物质时,不可避免地同时将周围存在的水分一起吸附,这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续加工成型的问题。
化学反应方法是指在材料配方当中加入能和这些释放出气味的小分子反应的添加剂,通过这些添加剂和小分子之间的反应产生分子量较大、在正常使用热环境下,如小于100℃,不会从材料中挥发出来产生异味的另一种化合物,从而达到消除异味的效果。虽然这种方法所涉及的反应极其复杂,但由于这种方法理论上可以控制不影响材料的其他性能,因此近年来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如Eichenauer等在USP6,297,307中介绍了一种气味改进了的ABS模塑物。通过在模塑物中添加一种氧化锌、氧化镁及至少一种环氧化合物的混合物,这种ABS模塑物的气味得到了改进。然而,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混合物的添加对ABS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特别是材料的冲击性能影响很大,因此也不具备很大的实用价值。
为此,有必要开发出一种既能有效降低材料气味特性,同时又能保证材料其他性能都不受影响的低气味ABS材料。
本发明发现,在ABS材料中添加一种疏水性分子筛材料,通过疏水性分子筛中孔径大小特定、分布均匀且经过疏水性改进的微孔,可以有效降低ABS材料的气味,并且同时不对材料中同时添加的其他中等分子量添加剂起吸附作用,也不对材料周围的水分进行吸附,从而对材料的其他特性均不会产生影响。此外,如果再对材料进行增韧处理,则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也得以理想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气味的ABS材料,更具体是涉及通过添加一种能有效降低ABS材料气味的气味去除剂,从而制备出一种低气味的ABS材料。同时,本发明还介绍了这种低气味ABS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气味ABS材料,其特征在于,加入一种气味去除剂,它由以下重量份原料配制成:
ABS                                       100
疏水性分子筛材料                          0.5-5
增韧剂                                    0-5
抗氧剂168                                 0.1-1.0
抗氧剂245                                 0.1-1.0
紫外光吸收剂                              0-2.0
自由基猝灭剂                              0-2.0
其他                                      0-5.0
其中,基体ABS中橡胶含量为5-30%(质量分数),丙烯腈含量为10-30%(质量分数),苯乙烯含量为40-70%(质量分数);所述的疏水性分子筛材料为一种经疏水性改进的钠型晶体结构的碱金属硅铝酸盐粉体,化学式为Na86[(AlO2)86(SiO2)106]·XH2O;所述的增韧剂为一种橡胶含量为50-70%(质量分数),丙烯腈含量为5-20%(质量分数),苯乙烯含量为15-30%(质量分数)的高胶体ABS;其他添加剂包括颜料、酯类或脂肪酸类的润滑剂等。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经疏水性改进的钠型晶体结构的碱金属硅铝酸盐粉体粒径不小于200目,分子筛微孔孔径不小于10埃。
所述的抗氧剂氧稳定剂245为Ciba公司产,商品牌号为Irganox245,化学名称为三甘醇双-3-(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烯腈。
所述的热氧稳定剂168为Ciba公司产,商品牌号为Irganox 168,化学名称为三(2,4一二叔丁基酚)亚磷酸酯。
为保证材料的耐候性能、材料的成型加工性能以及对材料色泽方面的要求,配方中可以选择性地加入如下添加剂:如紫外光吸收剂、自由基猝灭剂、其他添加剂等。
所述的紫外光吸收剂可以为二苯甲酮类、乙酰苯胺类、苯并三唑类、三嗪类中的一种或其组合,用量在0.1-2.0(质量份)。
所述的所述的二苯甲酮类和乙酰苯胺类,包括瑞士Clariant公司的Sanduvor PR-25,其化学名称为2,2-(1,4-亚苯基)双(4H-3,1-苯并噁嗪-4-酮)和Sanduvor VSU,其化学名称为N-(2-乙氧基苯基)-N`-(2-乙基苯基)草酰胺,用量为0.1-0.5(质量份)。
所述的自由基猝灭剂可以为受阻胺类,镍鳌合物类,其用量为0.1-2.0(质量份)。
所述的受阻胺类包括瑞士Clariant公司的Sanduvor PR-31,其化学名称为4-甲苯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和Hostavin N 30,其化学名称为50%非聚合型受阻胺光稳定剂,用量为0.1-0.5(质量份)。
本发明一种低气味ABS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1)按权利要求1原料重量配比秤取原料;
(2)将ABS、疏水性分子筛材料、抗氧剂、紫外光吸收剂、自由基猝灭剂或其他添加剂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
(3)将混合的原料置于双螺杆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区200~210℃,二区210~220℃,三区210~220℃,四区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本发明的机理是:在ABS材料的基础配方中加入一种气味去除剂,这种气味去除剂能够有效地降低ABS材料的气味。加入的气味去除剂为一种微孔孔径为大于10埃的疏水性分子筛材料。通过疏水性分子筛中孔径大小特定、分布均匀且经过疏水性改进的微孔,可以有效降低ABS材料的气味,并且同时不对材料中同时添加的其他中等分子量添加剂起吸附作用,也不对材料周围的水分进行吸附,从而对材料的其他特性均不会产生影响。此外,如果再对材料进行增韧处理,则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也得以理想保证。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使用了有效的气味去除剂,所制得材料具有低气味的特性。
2、本发明所制得的低气味的ABS材料在保证材料低气味特性的同时,材料的各项物理化学性能优异。
3、本发明提出的低气味ABS材料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施例及对比例材料配方中,基体ABS可以为具有不同耐热、不同抗冲击性能的通用ABS,对生产公司无严格及品种无严格要求。工业生产上一般控制橡胶含量为5-30%(质量分数),丙烯腈含量为10-30%(质量分数),苯乙烯含量为40-70%(质量分数);疏水性分子筛材料为一种经疏水性改进的钠型晶体结构的碱金属硅铝酸盐粉体,化学式为Na86[(AlO2)86(SiO2)106]·XH2O,粉体粒径要求大于200目,分子筛微孔孔径要求大于10埃;增韧剂为一种橡胶含量为50-70%(质量分数),丙烯腈含量为5-20%(质量分数),苯乙烯含量为15-30%(质量分数)的高胶体ABS;抗氧剂氧稳定剂245为Ciba公司产,商品牌号为Irganox 245,化学名称为三甘醇双-3-(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烯腈;热氧稳定剂168为Ciba公司产,商品牌号为Irganox 168,化学名称为三(2,4一二叔丁基酚)亚磷酸酯。此外,材料中也可添加其他适用于ABS的添加剂:如紫外光吸收剂可以为二苯甲酮类、乙酰苯胺类、苯并三唑类、三嗪类。其中在ABS中最为常见的为二苯甲酮类和乙酰苯胺类;上述紫外光吸收剂用量在0.1-2.0(质量份),最宜用量为0.1-0.5(质量份)。典型的紫外线吸收剂产品为瑞士Clariant公司的Sanduvor PR-25,其化学名称为2,2-(1,4-亚苯基)双(4H-3,1-苯并噁嗪-4-酮)和Sanduvor VSU,其化学名称为N-(2-乙氧基苯基)-N`-(2-乙基苯基)草酰胺;自由基猝灭剂:组成中的自由基猝灭剂可以为受阻胺类,镍鳌合物类。常见的为受阻胺类,其用量为0.1-2.0(质量份),最宜用量为0.1-0.5(质量份)。受阻胺类自由基猝灭剂典型的包括瑞士Clariant公司的Sanduvor PR-31,其化学名称为4-甲苯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和Hostavin N 30,其化学名称为50%非聚合型受阻胺光稳定剂。此外,也包括各种颜色添加剂、各种酯类或脂肪酸类润滑剂、玻璃纤维等。
实施例1
将ABS 100%、疏水性分子筛材料3%、抗氧剂168 0.25%、抗氧剂245 0.25%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之后,再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一区 200~210℃,二区 210~220℃,三区 210~220℃,四区 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实施例2
将ABS 100%、疏水性分子筛材料2%、抗氧剂168 0.25%、抗氧剂245 0.25%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之后,再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一区 200~210℃,二区 210~220℃,三区 210~220℃,四区 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实施例3
将ABS100%、疏水性分子筛材料1%、抗氧剂168 0.25%、抗氧剂245 0.25%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之后,再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一区 200~210℃,二区 210~220℃,三区 210~220℃,四区 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实施例4
将ABS 100%、疏水性分子筛材料0.5%、抗氧剂168 0.25%、抗氧剂245 0.25%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之后,再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一区 200~210℃,二区 210~220℃,三区 210~220℃,四区 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实施例5
将ABS100%、疏水性分子筛材料2%、增韧剂3%、抗氧剂168 0.25%、抗氧剂245 0.25%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之后,再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一区 200~210℃,二区210~220℃,三区 210~220℃,四区 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实施例6
将ABS 100%、疏水性分子筛材料2%、增韧剂2%、抗氧剂168 0.25%、抗氧剂245 0.25%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之后,再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一区 200~210℃,二区210~220℃,三区 210~220℃,四区 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实施例7
将ABS100%、疏水性分子筛材料2%、增韧剂1%、抗氧剂168 0.25%、抗氧剂245 0.25%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之后,再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一区 200~210℃,二区210~220℃,三区 210~220℃,四区 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实施例8
将ABS 100%、疏水性分子筛材料2%、增韧剂0.5%、抗氧剂1680.25%、抗氧剂245 0.25%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之后,再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一区 200~210℃,二区 210~220℃,三区 210~220℃,四区 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对比例1
将ABS 99.5%、抗氧剂168 0.25%、抗氧剂245 0.25%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之后,再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一区 200~210℃,二区 210~220℃,三区 210~220℃,四区 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对比例2
将ABS 99.5%、增韧剂2%、抗氧剂168 0.25%、抗氧剂245 0.25%、活性炭2%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之后,再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一区 200~210℃,二区 210~220℃,三区 210~220℃,四区 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对比例3
将ABS 99.5%、增韧剂2%、抗氧剂168 0.25%、抗氧剂245 0.25%、普通13X分子筛2%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之后,再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一区 200~210℃,二区210~220℃,三区 210~220℃,四区 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性能评价方式及实行标准
将按上述方法完成造粒的粒子材料事先在90~100℃的鼓风烘箱中干燥2~3小时,然后再将干燥好的粒子材料在注射成型机上进行注射成型制样。
拉伸性能测试按ISO 527-2进行,试样尺寸为150*10*4mm,拉伸速度为50mm/min;弯曲性能测试按ISO 178进行,试样尺寸为80*10*4mm,弯曲速度为2mm/min,跨距为64mm;简支梁冲击强度按ISO179进行,试样尺寸为80*6*4mm,缺口深度为试样厚度的三分之一;热变形温度按IS075进行,试样尺寸为120*10*3.0mm,载荷为1.8MPa;材料的热氧老化性能按ISO 4577进行,试样尺寸为50*10*10mm,测试温度为100℃;材料的气味特性按德国大众汽车公司PV3900进行测试,试样质量为40~60g,容器容量大小为1升;材料有机化合物挥发性按自定义标准进行测试,试样质量为10,放置温度为100℃,放置时间为16小时;材料的吸水特性按自定义标准进行测试,试样质量为10g,放置环境为标准大气环境:温度22-24℃,大气湿度63.5%,放置时间为48小时。
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通过测试所得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模量,热变性温度以及冲击强度的数值进行评判;材料的热氧老化性能根据按标准所测定的耐热氧老化时间长短进行评判:时间越长,材料的耐热氧老化性能越好;材料的气味特性根据标准规定分为:1级:无气味,2级:有气味,但无干扰性气味,3级:有明显气味,但无干扰性气味,4级:有干扰性气味,5级:有强烈干扰性气味,6级:有不能忍受的气味;材料有机化合物挥发性根据公式:挥发性%=(材料初始质量-材料在标准规定下放置后的质量)/材料初始质量*100%,进行计算,计算所得的数值越高表示材料有机化合物挥发性越大,反之则越小;材料的吸水特性根据公式:吸水率%=(材料在标准规定下放置后的质量-材料初始质量)/材料初始质量*100%,进行计算,计算所得的数值越高表示材料吸水越厉害,反之则越小。
实施例1-8及对比例1-4的配方及各项性能测试结果见下各表:
表1  实施例1-4配方及材料性能表
 
复合材料名称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ABS(%) 100 100 100 100
疏水性分子筛(%) 3 2 1 0.5
抗氧剂168(%) 0.25 0.25 0.25 0.25
抗氧剂245(%) 0.25 0.25 0.25 0.25
无缺口冲击强度(kJ/m<sup>2</sup>) 52 61 67 72
缺口冲击强度(kJ/m<sup>2</sup> 7.0 8.3 8.8 9.5
热变形温度(℃) 97 96.6 96.1 95.6
拉伸强度(MPa) 46.8 46.5 46.3 45.7
断裂伸长率(%) 5.2 6.0 8.0 9.2
弯曲强度(MPa) 67.5 67.0 66.6 66.3
弯曲模量(MPa) 2210 2170 2160 2130
热氧老化性能(H) 520 520 530 530
气味等级 2.5 2.5 3.0 3.5
有机化合物挥发性(%) 0.30 0.35 0.41 0.49
吸水率(%) 0.37 0.35 0.33 0.32
表2  实施例5-8配方及材料性能表
 
复合材料名称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ABS(%) 100 100 100 100
疏水性分子筛材料(%) 2 2 2 2
增韧剂(%) 3 2 1 0.5
抗氧剂168(%) 0.25 0.25 0.25 0.25
抗氧剂245(%) 0.25 0.25 0.25 0.25
无缺口冲击强度(kJ/m<sup>2</sup>) 不断 92 81 67
缺口冲击强度(kJ/m<sup>2</sup> 14.4 13.5 11.2 9.0
热变形温度(℃) 95.0 95.3 95.6 961
拉伸强度(MPa) 44 45.2 46.0 46.5
断裂伸长率(%) 15.5 12.8 11.3 7.4
弯曲强度(MPa) 65 65.7 66.4 66.9
弯曲模量(MPa) 2010 2070 2140 2180
热氧老化性能(H) 520 520 520 520
气味等级 2.5 2.5 2.5 2.5
有机化合物挥发性(%) 0.32 0.33 0.33 0.32
吸水率(%) 0.32 0.33 0.32 0.33
表3  对比例1-3配方及材料性能表
 
复合材料名称 对比例1 对比例2 对比例3
ABS(%) 100 100 100
普通13X分子筛(%) 2
活性炭(%) 2
增韧剂(%) 2 2
抗氧剂168(%) 0.25 0.25 0.25
抗氧剂245(%) 0.25 0.25 0.25
无缺口冲击强度(kJ/m<sup>2</sup>) 不断 58 84
缺口冲击强度(kJ/m<sup>2</sup> 15.5 9.5 13.0
热变形温度(℃) 95.5 95.0 95.8
拉伸强度(MPa) 46 45.0 46.5
断裂伸长率(%) 15 12.5 13.8
弯曲强度(MPa) 66 64.0 65.5
弯曲模量(MPa) 2150 2030 2140
热氧老化性能(H) 520 180 520
气味等级 4.5 3.0 2.5
有机化合物挥发性(%) 0.95 0.37 0.30
吸水率(%) 0.38 0.71 0.88
从实施例1-4及5-8同对比例1的对比可以看到,疏水性分子筛材料对材料气味特性的影响。疏水性分子筛材料的添加使得ABS材料的气味显著降低,同时材料中有机化合物挥发物的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说明疏水性分子筛材料对产生气味的挥发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疏水性分子筛材料中分布的均匀的超细微孔能很好的将这些产生气味的挥发物牢牢地锚固在微孔当中,所以表现出ABS材料良好的气味特性和有机挥发物含量低的特性。
从实施例1-4还可以看出疏水性分子筛的添加量控制在2%左右最为适宜。此时,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气味特性和有机挥发物含量低的特性,同时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也好。
从实施例5-8可以看到,ABS材料在添加了疏水性分子筛材料作为气味去除剂之后,若需要对ABS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增韧处理的话,则通过添加适量的增韧剂则可。
通过实施例2与对比例3的对比,说明传统吸附剂活性炭虽然同样可降低ABS材料的气味特性,但其对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极大,基本无实用价值。同时由于活性炭当中的微孔孔径大小相差极大,最大孔径可以达到1000埃,因此,在ABS材料的熔融挤出过程中,可能大部分所添加的中等分子量的稳定剂等各种助剂也同时被吸附,造成材料的其他物理化学特性也损失极大。这通过表3对比例3的耐热氧老化性能与其它各实施例与对比例的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对比可以清楚看到。
通过实施例2与对比例3、4的对比,说明传统吸附剂活性炭以及普通型13X虽然同样都可降低ABS材料的气味特性,但材料的吸水率非常高,这对材料的后续成型加工是非常不利的。而经过疏水性改进的疏水性分子筛则不存在这一情况。

Claims (9)

1.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份原料配制成:
ABS         100
疏水性分子筛材料           0.5-5
增韧剂       0-5
抗氧剂168                 0.1-1.0
抗氧剂245                 0.1-1.0
紫外光吸收剂              0-2.0
自由基猝灭剂              0-2.0
其他添加剂                0-5.0
其中,基体ABS中橡胶单元含量为5-30%质量分数,丙烯腈单元含量为10-30%质量分数,苯乙烯单元含量为40-70%质量分数;所述的疏水性分子筛材料为一种经疏水性改进的钠型晶体结构的碱金属硅铝酸盐粉体,化学式为Na86[(AlO2)86(SiO2)106].XH2O;所述的增韧剂为一种橡胶单元含量为50-70%质量分数,丙烯腈单元含量为5-20%质量分数,苯乙烯单元含量为15-30%质量分数的高胶体ABS;其他添加剂包括颜料、酯类或脂肪酸类的润滑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经疏水性改进的钠型晶体结构的碱金属硅铝酸盐粉体粒径不小于200目,分子筛微孔孔径不小于10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氧剂245为三甘醇双-3-(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烯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氧剂168为三(2,4-二叔丁基酚)亚磷酸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紫外光吸收剂为二苯甲酮类、乙酰苯胺类、苯并三唑类、三嗪类中的一种或其组合,用量为0.1-2.0重量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苯甲酮类和乙酰苯胺类为2,2-(1,4-亚苯基)双(4H-3,1-苯并噁嗪-4-酮)和N-(2-乙氧基苯基)-N’-(2-乙基苯基)草酰胺,用量为0.1-0.5重量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由基猝灭剂为受阻胺类,镍鳌合物类,其用量为0.1-2.0重量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阻胺类为4-甲苯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用量为0.1-0.5重量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其制备方法如下:
(1)按权利要求1原料重量配比秤取原料;
(2)将ABS、疏水性分子筛材料、增韧剂、抗氧剂、紫外光吸收剂、自由基猝灭剂和其他添加剂在高速混合器中干混3-5分钟;
(3)将混合的原料置于双螺杆机中经熔融挤出,造粒,其工艺为:一区200~210℃,二区210~220℃,三区210~220℃,四区205~215℃;停留时间为1-2分钟,压力为12-18Mpa。
CNB2005100283478A 2005-07-29 2005-07-29 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 Active CN100506907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283478A CN100506907C (zh) 2005-07-29 2005-07-29 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283478A CN100506907C (zh) 2005-07-29 2005-07-29 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0543A CN1730543A (zh) 2006-02-08
CN100506907C true CN100506907C (zh) 2009-07-01

Family

ID=35962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283478A Active CN100506907C (zh) 2005-07-29 2005-07-29 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0690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0105B (zh) * 2006-12-30 2012-06-06 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耐光照老化的聚碳酸酯/苯乙烯基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10097B (zh) * 2006-12-30 2012-07-04 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优异耐光老化性能的abs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64857A (zh) * 2010-11-15 2012-05-23 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金属色彩效果的挤出级美学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64851A (zh) * 2010-11-18 2012-05-23 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 一种低气味难燃性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95814B (zh) * 2011-09-05 2013-11-06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气味高耐热聚苯乙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32977B (zh) * 2011-10-17 2014-04-02 重庆文理学院 一种改性abs专用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43505B (zh) * 2012-03-19 2014-06-18 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 具有磁性的免喷涂美学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27828B (zh) * 2012-03-19 2014-04-16 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 降低汽车深色内饰件表面温度的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27827B (zh) * 2012-03-19 2015-07-15 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 具有金属外观的美学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19109A (zh) * 2013-08-29 2015-03-18 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的低气味、低挥发性的塑胶粒制造方法
CN103740081A (zh) * 2013-12-28 2014-04-23 重庆普利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低气味、高抗冲pc/asa共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70205B (zh) * 2014-11-21 2018-09-28 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用低气味低挥发的ab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EP3856839B1 (en) 2018-09-25 2023-06-14 INEOS Styrolution Group GmbH Heat resistant abs composition with reduced odor for automotive interior application
CN114573941B (zh) * 2022-03-10 2023-08-18 国高材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abs基体的tvoc标准样品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0543A (zh) 2006-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6907C (zh) 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复合物
CN100580022C (zh) 一种低气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复合物
CN1730542B (zh) 低气味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727391B (zh) 一种低气味、低挥发份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35045C (zh) 一种低气味、低挥发份聚丙烯复合材料
CN101210097B (zh) 一种具有优异耐光老化性能的abs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76921B (zh) 一种低气味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69094B (zh) 一种低气味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18098A (zh) 一种低气味的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727390A (zh) 一种低气味的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59922B (zh) 一种耐光照老化性能的聚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10105B (zh) 一种耐光照老化的聚碳酸酯/苯乙烯基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730534A (zh) 一种使用气味母粒制备低气味聚丙烯材料的方法
CN101760010B (zh) 低气味、低散发的尼龙6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82363A (zh) 一种改性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11999A (zh) 一种低气味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91435A (zh) 一种低voc高性能汽车内饰件专用p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29326A (zh) 一种低气味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40041A (zh) 一种汽车内饰件用低光泽、低气味abs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20220112279A (ko) 저취 연질 pvc 재료
CN101759950B (zh) 一种低气味、低散发的abs树脂复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0556949C (zh) 一种低气味的聚丙烯复合物
CN1730544A (zh) 使用气味母粒制备低气味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材料的方法
CN110452517B (zh) Pc-abs共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10106A (zh) 低气味、低总碳散发的pc/abs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HANGHAI PULITE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PULITE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SHANGHAI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Shanghai Xinye Road Industrial Park Qingpu District No. 558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Pret Compound Mate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Shanghai Xinye Road Industrial Park Qingpu District No. 558

Patentee before: Pulit Composite Material Co., Ltd., Shanghai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ZHEJIANG PULITE NEW MATERIALS CO., 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706

Address after: 201707 Shanghai Xinye Road Industrial Park Qingpu District No. 558

Co-patentee after: Zhejiang Puli new material Limited by Share 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Pret Compound Mate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707 Shanghai Xinye Road Industrial Park Qingpu District No. 558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Pret Compound Material Co.,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707 Shanghai Xinye Road Industrial Park Qingpu District No. 558

Co-patentee after: ZHEJIANG PRET NEW MATERIAL CO., 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Pret Compound Mate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707 Shanghai Xinye Road Industrial Park Qingpu District No. 558

Co-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Puli new material Limited by Share Lt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Pret Compound Material Co., 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703 12th Floor, Lane 1, 2855, Shanghai Qingping Highway, Zhaoxiang Town,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Co-patentee after: ZHEJIANG PRET NEW MATERIAL CO., 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Pret Compound Mate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707 No. 558 Xinye Road, Qingpu District Industrial Park, Shanghai

Co-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PRET NEW MATERIAL CO., LT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Pret Compound Material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