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方法,全面克服以上两种养殖模式的缺点和不足,避免了天敌和各种自然灾害对大鲵的危害及个体间的伤残,有利于种鲵的性腺同步发育和自然产卵孵化。
大鲵仿生态驯养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大鲵的原生境,建造人工溪流,在人工溪流上游建2-3个阶梯式蓄水池,将通过蓄水池的水引入人工溪流,流速0.2m/s,溪流最枯季节流量0.01立方米/秒左右,排水完善,并设立防逃围栏,pH值为6.5—7;然后在溪流两边建造若干个大鲵洞穴,洞穴用河卵石和预制水泥板搭建,洞穴上方开有观察孔用石板盖实,然后回填20cm—30cm的土壤,同时在溪流两边和洞穴旁种植草木;洞穴口淹没在水中,洞穴倾斜、洞口低,洞尾高;也可建造前、后洞穴,用石块隔开,前洞表层铺2-3cm细沙,后洞光线幽暗,用纯黄泥铺底,深度60-70cm,前洞上方斜插一根、后洞上方斜插两根直径20-25cm塑料管直达洞穴顶端作为通气孔。
大鲵亲体的选择:亲体的来源最好是野生或流水养殖池饲养的大鲵,年龄在5龄以上,要求亲鲵无病、无伤、无残,体质健壮。
大鲵亲体的培育:
3~5月开始以鲜活鲫鱼,泥鳅为主,适当搭配鸡肠、猪肺,每周投喂2次,投放量可视大鲵的数量和大小每次按大鲵体重的1/10掌握,全天24小时保持常流水。
6~8月水温高,投喂饵料仍以鲜活野杂鱼或动物内脏为主,每3~5天投喂1次,投放量每次按大鲵体重的3/10掌握,同时加大水流量并增强水流声,在此期间如果水温超过25℃,应采取增大水流量、遮阳、补充地下水调温等措施降低水温。
9~11月投放动物尸体等高蛋白饵料,以利于产后亲鲵体质恢复,积累脂肪为越冬打基础;11月中旬后进入冬眠期,亲鲵停止吃食和活动,要将水位适当加深保暖防冻。
在整个大鲵亲体培育阶段,及时清除水中的残饵、死鱼等杂质,全天24小时保持人工溪流中呈微流水状态,流量、水位要稳定,雨天要减少进水量、遇暴雨或洪水应关闭水闸,防止泥沙进入和亲鲵逃逸。
在洞穴内大鲵自然产卵,自然受精,对于带出洞外的卵带可进行人工孵化,具体方法是:将事先做好的尼龙筛绢框架放入孵化池,框架距池底约30cm左右,然后将受精卵均匀摆放在框架内;孵化期间采用微流水,为了避免光线照射导致胚胎死亡,在孵化池上用黑色塑料布进行遮盖。孵化期间经常检查胚胎发育情况,及时剔除未受精卵,以避免水质恶化。
稚鲵的驯养:大鲵产卵受精后约40天左右出膜,出膜后的稚鲵体长在2.9cm左右,应该及时从亲鲵洞穴中取出放入有细孔的直径在30-40cm的塑料筐内,每筐50尾左右,再将塑料筐放入1~2m2的室内水泥池中培育,池高120-130cm,水深3-5cm,30天内稚鲵主要依靠卵黄作为营养继续发育,这一阶段不需要喂养,只要保持长流水、水温10-15℃,及时清除粪便和杂质。
幼鲵的驯养:约30-40天后,稚鲵的卵黄已经消耗完毕,即进入幼鲵阶段,此时去掉塑料筐将其直接放入水泥池中继续饲养,养殖幼鲵水深10cm左右,可以喂鲜活的摇蚊幼虫或肉末,1月以后也可投喂水蚯蚓、小虾,肉粒等,投喂摇蚊幼虫的幼鲵成活率最高达到87%以上。待幼鲵生长6—8个月左右,体重达到30g左右上,体长达12-18cm左右时,主要饵料为小虾、小杂鱼、肉丝,两天投喂一次,两小时左右食完为止,及时清除水底残饵及粪便,防止鲵患腹胀病,待幼鲵体重达到100g时,移入人工驯养池中正常饲养。
对于移入人工驯养池中的幼鲵,经过仔细观察、挑选后能作为亲体的,再重新放回人工溪流内培育、繁殖,其余的可作为商品鱼饲养或直接出售。
本发明在大鲵原生境建人工小溪流,溪流两侧建洞穴,上方覆盖土壤,种植植物,营造大鲵的适生环境;在人工溪流上游建阶梯式蓄水池,以保证饲养水质安全。该仿生态环境避免了天敌和各种自然灾害对大鲵的危害及个体间的伤残,有利于种鲵的性腺同步发育和自然产卵孵化。37组亲体三年累计产卵17450粒,孵化稚鲵14227尾,出苗率由2004年的74.6%提高到85.4%,平均出苗率达到81.5%。根据科技查新,上述技术为国内首创。该研究项目对秦巴山区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当地农民自然资源保护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良好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一、中国大鲵的生物学概述
中国大鲵是由水生鱼类演变到陆生爬行类的过渡性动物,它既是一个古老的物种,又是一个比较脆弱、退化比较严重的物种。中国大鲵生长发育、营养积累、性腺成熟、排卵受精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是极其苛刻的。在一般情况下,它生活在阴凉、高透明度,高含氧量的水环境中,不耐任何污染;一般习惯于白天潜伏在洞穴之中,夜间出来寻食,因此具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依据课题组的多年观察和研究,只要大鲵性腺发育成熟,在繁殖季节有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大鲵即能自然产卵,并且能够完成产卵受精的全过程。
二、中国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模式的理论依据
在进行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时,必须坚持遵循以大鲵原始自然环境为基础,适当辅助一些人工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鲵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并以此为基础,来达到控制驯繁、培育、产卵、孵化的全过程。
三、中国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模式的技术路线
所谓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模式就是在大鲵原产地的自然河道旁边选择一块空闲地或撂荒地,依据大鲵的生态生理习性,首先建造人工溪流,再在人工溪流两边建造若干个大鲵洞穴,洞穴上方回填20-30cm的土壤后种植一些草本植物。该模式饲养大鲵用水或者利用自然河道上游的河水或者利用周围的泉水。为了保证饲养水的安全,利用自然河道水的养殖场均要在饲养场建设2-3个阶梯式的蓄水池,让经过了蓄水池内的水再流入饲养场的人工溪流内。
四、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点
项目地点分别选择在留坝县的玉皇庙乡、火烧店乡和南郑县的喜神坝乡,分别建有6处大鲵驯养繁殖场。①留坝县狮子岩大鲵驯养繁殖场,位于玉皇庙乡晏家坟村,2004年建场,占地面积867m2,修建生态池4口,每口面积30m2左右,水源来自山间溪流水。②留坝县黄泥堡大鲵驯养繁殖场,位于玉皇庙乡黄泥堡村,2004年建场,占地面积800m2,修建仿生态池8口,每口面积15m2左右。③留坝县佛爷坝大鲵驯养繁殖场,位于火烧庙乡佛爷坝村,2004年建场,占地面积3201m2,修建仿生态池5口,每口100-300m2,水源来自山间溪流水。④留坝县敦敦石大鲵驯养繁殖场,位于火烧店乡敦敦石村,2005年建场,占地面积1867m2,修建仿生态池4口,每口面积100-200m2,水源来自山间溪流水。⑤留坝县天星亮大鲵驯养繁殖场,位于火烧庙乡天星亮村,2005年建场的,占地面积2334m2,修建仿生态池5口,每口面积50-100m2。⑥南郑县喜神坝大鲵驯养繁殖场,位于喜种坝乡村。2005年建场,占地面积1200m2,修建仿生态池4口,每口面积30-200m2。
以上6处大鲵驯养繁殖场(点)均是利用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修建大鲵仿生态池,每口池子建有大小不等的洞穴,洞穴四周利用片石或卵石砌护,洞内形成一定坡度的园坑,深10—20cm,坑底常放置少量细沙、洞穴留有洞口,以方便大鲵的出入。池顶开有观察孔,用石板(或水泥板)盖顶,上面用沙石或黄土覆盖,种植水草树木,给大鲵野外活动提供良好环境条件。
(二)大鲵亲体基本情况
成熟健康的亲鲵是进行仿生态大鲵人工驯养繁殖的基本条件。亲体的来源最好是野生或流水养殖池饲养的大鲵,年龄在5龄以上,要求亲鲵无病、无伤、无残,体质健壮。6处大鲵驯养繁殖场共投放大鲵亲体150组(300尾),其中狮子岩大鲵驯养繁殖场投放亲体9组(18尾),平均尾重3.8kg;黄泥堡大鲵驯养繁殖场投放亲体15组(31尾),平均尾重2.6kg;佛爷坝大鲵驯养繁殖场投放亲体55组(110尾),平均尾重2.7kg;敦敦石大鲵驯养繁殖场投放亲体26组(52尾),平均尾重3.0kg;天星亮大鲵驯养繁殖场投放亲体14组(29尾),平均尾重3.1kg;喜神坝大鲵驯养繁殖场投放亲体30组(60尾),平均尾重3.4kg。
(三)试验方法
1.大鲵亲体的培育大鲵亲体的培育是繁殖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汉中秦巴山区大鲵性腺成熟的高峰期是7月底至8月初,通过有关资料记载及课题组的解剖观察,11月~次年1月大鲵卵巢发育处于II期,2~4月大部分处于III期,5~7月(产前)发育为IV期,8~9月为产卵期处于第V期,产后迅速退化到VI期。根据大鲵性腺发育的基本规律,课题组重点抓住大鲵亲体春季培育、产前培育和秋季培育3个基本环节。
(1)春季培育(3~5月),在这一阶段随着水温逐步上升,大鲵摄食量也会逐步增加,新陈代谢加快,性腺开始发育,需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以鲜活鲫鱼,泥鳅为主,适当搭配鸡肠、猪肺,每周投喂2次,此时正值大鲵性腺发育始动初期,全天24小时保持常流水,以促进和刺激性腺发育。
(2)产前培育(6~7月初),这一阶段由于水温上升快(一般在17~22℃),因此大鲵亲体性腺的发育速度加快,性腺成熟系数增大。投喂饵料仍以鲜活野杂鱼或动物内脏为主,每3~5天投喂1次。由于水温高,大鲵亲体活动量增大,代谢废物增多,水质易恶化,加大水流量并增强水流声,为加速性腺发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环境条件。
(3)秋季培育(9~11月),这一阶段水温一般在16~18℃,正是大鲵最佳生长阶段,亲鲵产后体质虚弱,需要补充大量营养,促进体力恢复,主要投喂高蛋白、高脂肪的动物性饵料为主,积累脂肪为越冬打好基础。
2.大鲵亲体的饲养与管理
(1)产前的饲养与管理。对放入仿生态池的亲鲵,由于数量多,水面及活动空间要大。因此,必须保证和满足大鲵营养的多样性,为了保持池内干净清洁,每天对漂浮水面的残饵,死鱼等要及时清除,全天24小时保持池内呈微流水状态,若遇大雨,可将进水关闭,避免泥水进入产卵池,严防亲鲵逃逸。
(2)临产前的饲养管理。进入7月下旬以后,当水温上升到18℃并连续保持在15天以上时,每天清晨或午夜常常可见大鲵爬出洞穴在池周边活动,并随着水温的不断上升(20℃时)其活动频率加大,这种现象应视为产前的一种前兆,水位淹至穴洞15-20cm左右为宜。
(3)产卵行为。大鲵产卵的时间一般为午夜至黎明前,当大鲵开始产卵时,可看到穴洞前有不规则的水波纹在晃动,也可听到大鲵尾部击水的声音。第二天若洞前水面已风平浪静,说明产卵已经结束。大鲵产卵后,其卵粒由卵带相连成珠状,吸水后呈现透明状,卵带为半浮性,有时雄鲵将卵带缠绕在头部。
3.大鲵受精卵的人工孵化
大鲵产卵受精后,有时将卵带托出洞外,可采用人工孵化措施。人工孵化的具体方法是:将事先做好的尼龙筛绢框架放入孵化池,框架距池底约30cm左右,然后将受精卵均匀摆放在框架内;孵化期间采用微流水,为了避免光线照射导致胚胎死亡,在孵化池上用黑色塑料布进行遮盖。孵化期间经常检查胚胎发育情况,及时剔除未受精卵,以避免水质恶化。
4.稚鲵和幼鲵培育
出膜后的稚鲵体全长在2.9cm左右,应该及时从繁育池(即亲鲵洞穴中)中取出转入室内喂养。取出的稚鲵放入1~2m2的水泥池中培育(池高50cm,水深5cm,放稚鲵100~200尾/m2)。30天内稚鲵主要依靠卵黄作为营养继续发育,次阶段不需要喂养。
30天后稚鲵的卵黄已经消耗完毕,开始摄取外界食物,此时一般将其称为幼鲵,投喂的食物一般以鲜活的摇蚊幼虫为主。在培养过程中,幼鲵对食物种类具有选择性,只摄食动物性铒料,幼鲵开口饵料的品种、大小、投饵技术是提高其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所在。例如,留坝县天星亮大鲵驯养繁殖场投喂水蚯蚓,幼鲵成活率为80%;南郑县喜神坝大鲵驯养繁殖场投喂的是红虫,幼鲵成活率为85%;留坝县黄泥堡大鲵驯养繁殖场投喂摇蚊幼虫,幼鲵成活率为87%。幼鲵的摄食以吞食为主,而且消化功能较差,饲养6—8个月左右,幼鲵体重达20g以上,可将其转入5—10m2的长方形水泥池中继续饲养(池高50cm,水深10—20cm),饵料用小虾、小杂鱼和肉糜。在饲养过程中要加强管理,适度投喂,及时清除水底残饵及粪便,同时要注意防止幼鲵患腹胀病。
五、结果
2004~2006年连续三年对大鲵驯养繁殖试验进行了一系列比较,其结果见表1。
表1 2004-2006年六家大鲵驯养繁殖场产卵和出苗情况
六、讨论
课题组在留坝县、南郑县六处大鲵驯养繁殖场经过3年的试验研究,六处大鲵驯养繁殖场的全部亲鲵(37组)在当年均性腺发育成熟,自然产卵、受精,自然孵化出苗。这六处大鲵驯养繁殖场连续3年共产卵17450粒,出苗14227尾,出苗率达81.5%。此外,课题组还从2005年起在南郑县的大鲵养殖场开展了小范围的技术推广试验研究,也获得了成功。经过连续3年的试验研究,课题组已经进一步完善了大鲵仿生态驯养繁殖模式,并初步总结出了在该模式条件下大鲵的亲体培育、受精、孵化、稚鲵和幼鲵饲养等多项技术参数。
1.大鲵亲体产前培育是繁殖成败的关键
大鲵产前培育主要在6-7月,此时水温上升到17~22℃,大鲵生长发育加快,性腺成熟系数增大,必须从外界摄取大量营养物质来补充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6-7月相应增加投饵量,并且全部为鲜活饵料。
2.怀卵量与产卵量的关系
怀卵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大鲵的繁殖力大小,大鲵的怀卵量一般不大,怀卵量与成熟年龄、营养条件和饲养管理关系密切,每组大鲵的怀卵量一般在300~1000粒(表2)
表2 2005~2006年留坝县三家驯养繁殖场亲鲵产卵量统计表
3.产卵行为及产卵时间
大鲵自然产卵前,有许多行为反应。例如,雌雄亲体产卵前,夜间外出频繁(大多是在每天0点以后);产卵前几天,雌体后腹部膨胀,体表发红。留坝狮子岩大鲵场2005年8月22日凌晨4点,观察到雌鲵产卵行为,雌鲵产卵后离开洞穴,并带着少量卵带,此时雄鲵进入洞穴排精,完成受精过程后,并承担守护任务,至稚鲵出膜后才离开。
4.胚胎发育与水温的关系
大鲵胚胎发育较缓慢,持续时间长,在适温范围内(14~25℃),其水温与孵化时间成正相关,即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反之则长。例如,2004年8月下旬与9月上旬的平均水温分别为17℃和18℃,两家大鲵驯繁场胚胎的孵化时间分别为38天和39天;而2005年8月下旬与9月上旬由于遭多年未见的低温天气影响,平均水温分别分为12℃和12.5℃,孵化时间分别达到50天和52天。
5.大鲵摄食强度与水温的关系
大鲵的摄食频率和强度受水温的影响较为明显,当水温低于11℃或高于24℃,摄食频率很低。2002年对勉县30尾2龄大鲵进行了摄食强度对比试验和观察,在11~23℃范围内大鲵的摄食频率与水温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因此,要根据水温升高逐渐增加投喂量,保证大鲵生长良好。
6.水温对幼鲵生长的影响
大鲵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随着水温度的升高,大鲵的摄食量增加、代谢强度也会随之升高,体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课题组于2005年元月至12月对留坝县佛爷坝大鲵驯养繁殖场60尾幼鲵,进行每月定期体重称量,得出不同水温条件下幼鲵月增重情况(表3)。
表3 幼鲵月增重与水温的关系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月平均水温(℃) | 5 | 6 | 8.5 | 13 | 16 | 17.7 | 19.8 | 18.3 | 16.7 | 14 | 11 | 8 |
月平均增重(g/尾) | -0.4 | -0.3 | 0.6 | 1.6 | 3.0 | 3.2 | 3.6 | 3.5 | 3.1 | 2.6 | 0.8 | -0.2 |
从表3可以看出,从3月份开始幼鲵冬眠中苏醒过来,并开始摄食,这时的月平均水温为8.5℃。随着水温的升高,幼鲵的摄食量呈直线上升,7~8月达到最高峰,9月份以后随着水温的下降,大鲵的摄食量开始下降。11月中旬幼鲵进入冬眠期,完全停止摄食。由于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幼鲵的摄食强度,从而间接影响幼鲵的生长,因此,在自然条件下水温对大鲵幼体体重的影响,在年周期内幼鲵体重变化呈正态分布。
从表3还可以看出,水温在13~19.8℃范围内,幼鲵摄食量随着水温升高增大,生长速度也加快,其中5~9月(16~19.8℃)生长最快,幼鲵月平均增重3g/尾以上。基于以上分析后我们认为,水温在13~20℃范围是幼鲵的最适生长温度。
7.溶氧对幼鲵摄食的影响
幼鲵的摄食量不仅与水温密切相关,而且与水中的溶氧量的高低也密不可分。水体溶氧量愈高,则幼鲵摄食愈旺盛;反之,溶氧量下降,幼鲵摄食欲望就会减弱。此外,水质的好坏,也会影响水体的溶氧,进而影响幼鲵的摄食。水温升高时,会加速幼鲵排泄物及残饵的腐败分解速度,这样不仅消耗掉一部分不中的溶解氧,还会产生如NH+ 4态氮和NO3 -态氮等对幼鲵有害的物质。因此,在高温季节,勤换水尤为重要,最好采用不间断微流水来饲养幼鲵。
8.开口摄食期饵料选择
稚鲵在出膜后的第35~40天,卵黄已经消耗完毕,就要开始转入摄取外界的饵料来作为它的营养来源。此时稚/幼鲵全长4.5~5cm、体重0.8~1.5g,消化器官已经基本发育成形,但消化能力软弱,因此开口饵料的适口性及好坏直接影响稚/幼鲵的成活率。经过课题组反复试验,稚/幼鲵的开口饵料最好是个体小、易消化的红虫和摇蚊幼虫等活性饵料,不宜投喂难消化的肉糜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