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51855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51855C
CN100451855C CNB2006100598970A CN200610059897A CN100451855C CN 100451855 C CN100451855 C CN 100451855C CN B2006100598970 A CNB2006100598970 A CN B2006100598970A CN 200610059897 A CN200610059897 A CN 200610059897A CN 100451855 C CN100451855 C CN 10045185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control
state
situation
expo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598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37975A (zh
Inventor
大木洋造
吉田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itsu Ko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ritsu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itsu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ritsu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37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7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185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185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7/00Pho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 G03B27/72Controlling or varying light intensity, spectral composition, or exposure time in pho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D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EXPOSED PHOTOGRAPHIC MATERIA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D3/00Liquid processing apparatus involving immersion; Washing apparatus involving immersion
    • G03D3/08Liquid processing apparatus involving immersion; Washing apparatus involving immersion having progressive mechanical movement of exposed material
    • G03D3/13Liquid processing apparatus involving immersion; Washing apparatus involving immersion having progressive mechanical movement of exposed material for long films or prints in the shape of strips, e.g. fed by roller assembly
    • G03D3/132Liquid processing apparatus involving immersion; Washing apparatus involving immersion having progressive mechanical movement of exposed material for long films or prints in the shape of strips, e.g. fed by roller assembly fed by roller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025Circuits exciting or modulating particular heads for reproducing continuous tone value scales
    • H04N1/40037Circuits exciting or modulating particular heads for reproducing continuous tone value scales the reproducing element being a las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Projection-Type Copiers In General (AREA)
  • Control Of Exposure In Printing And Cop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使是在通过较低的曝光输出来表现像素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保持图像的再现性,同时,提高图像形成的处理速度。相片打印系统(1),具备:激光曝光部(34)、基准时钟发生部(16)、图像输入部(6)和控制装置(8)。控制装置(8)实施第1控制和第2控制。第1控制,在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根据基准时钟对第1、第2像素的各扫描开始定时进行控制。第2控制,在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像素进行扫描曝光,并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使第2像素的扫描开始定时比第1控制的情况提前。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根据图像数据来进行灰度表现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相片打印机,一般是通过对构成感光体的多个像素照射激光来根据原稿图像进行扫描曝光,从而形成图像。例如,以下专利文献1所示的使用墨粉(toner)的相片打印机中,使用黄Y、洋红M、青C、黑K这四原色墨粉,并对Y、M、C、K的各像素充分确保一定间隔的扫描时间,实施对各像素的扫描分配一个周期的扫描曝光。在感光鼓上用一束激光形成对应各色像素的静电潜像。附着对应该静电潜像的颜色的墨粉,并将该墨粉复写到复印纸上。通过分别对Y、M、C、K重复这一过程,形成原稿图像。该相片打印机中,在根据原稿图像进行扫描曝光时,通过如下进行调节来表现各像素中的浓淡,即,要表现浓的颜色时,增加激光的曝光强度或延长曝光时间;要表现淡的颜色时,减弱激光的曝光强度或缩短曝光时间。
【专利文献1】特开平7-203208公报(平成7年8月4日公开)
另外,在使用印相纸的相片打印机中,通过将红R、绿G、蓝B这三原色的激光同时照射到印相纸上,并进行扫描曝光来使印相纸感光,之后通过进行显影来形成原稿图像。通过控制印相纸上的彩色显影,通过控制红R、绿G、蓝B这三束激光的强度,来再现所希望的颜色。
但是,就激光的特性而言,有时为了得到表现某个颜色所必需的激光强度,必需等待上升时间的经过。
例如,在要表现白色时,激光曝光装置对构成原色成分的各个像素,以仅发出不具有激光性质的光的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待机状态)实施扫描曝光;另一方面,在要表现有色时,将构成像素(例如,在印相纸上表现的情况下为红R、绿G、蓝B)的各色激光,以发出具有激光性质的光的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还以对应各像素浓度的发光强度实施扫描曝光。然后,在要接着白色表现有色时,必需等待激光发光装置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迁移至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
另外,除了从白色变化到其他有色的情况,还例如,在使用印相纸时,黄色Y由原色成分中的红色R和绿色G构成,由于蓝色B的成分为0,所以,在接着黄色表现其他有色时,蓝色B光的激光发光装置需要花费从非线性发光区域迁移到激光发光区域的时间,因此,为了实现考虑到这一点的扫描曝光,需对各色激光发光装置进行驱动控制。
使用墨粉的情况也与上述同样,需要实施考虑迁移时间的驱动控制。这是因为,例如,由于黄色Y仅使用黄色Y的墨粉即可,因此在为了形成其他墨粉的静电潜像而进行曝光的情况下,激光发光装置在该相应部分的曝光时为非线性发光区域,在下面的部分表现其他有色的情况下,需要花费从非线性发光区域迁移到激光发光区域的时间。
这里,在像以往的相片打印机那样,能够充分确保对一个像素的扫描时间的情况下,上述上升时间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在提高图像形成的速度的情况下,由于随之缩短对一个像素的扫描时间,因此上述上升时间的影响不能忽略。即,在图像数据的某处激光发光装置需要从非线性发光区域迁移到激光发光区域的情况下,由于发生该迁移的像素的曝光时间会缩短该迁移时间那么长的时间,因此该部分像素的彩色显影会与所希望的颜色不同。因此,即便要提高图像形成的速度,由于缩短了对一个像素的扫描时间,不能确保充分的曝光量,因此可能会无法良好保持原稿图像的再现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在提高图像形成的速度的情况下,也能良好地保持图像的再现性的图像形成装置。
第1发明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激光曝光装置、基准时钟发生装置、受理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激光曝光装置,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和发射激光的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这两种状态,进行扫描曝光。基准时钟发生装置,发生成为进行扫描曝光的定时的基准的基准时钟。受理装置,受理要基于图像数据表现的第1像素的信息、和要接着第1像素表现的第2像素的信息。另外,第2象素,是接着第1象素表现的象素,与受理各个象素的顺序无关。另外,控制装置,通过选择性地实施第1控制和第2控制来实施扫描开始定时的控制。其中,第1控制,被在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像素和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实施,根据基准时钟对第1像素和第2像素各自对应的扫描开始定时进行控制。另外,第2控制,被在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像素进行扫描曝光、并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实施,使第2像素对应的扫描开始定时比第1控制的情况提前。
另外,激光曝光装置,采取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和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具有这样的特性,即,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上升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需要上升时间。这里的上升时间是指,在激光曝光装置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移行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情况下,尚未到达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下所经过的时间。
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一个像素分配足够的扫描时间,并按照一定周期进行图像形成。因此,即便在根据激光的特性要表现某种颜色必须等待上升时间的经过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在提高图像形成的速度的情况下,上升时间的影响就会变大,由于曝光量不足,可能会导致不能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对此,在第1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由受理装置受理的第1像素和第2像素,控制装置根据基准时钟,分为第1控制和第2控制这两种控制模式,来控制激光曝光装置的扫描开始定时。
这里,在第1像素和第2像素这两者都是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控制装置通过实施第1控制,不考虑激光曝光装置的上升时间,根据基准时钟来控制扫描开始定时。另一方面,在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像素进行扫描曝光、并接着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控制装置通过实施第2控制,考虑激光曝光装置的上升时间,使第2像素对应的扫描开始定时比实施第1控制的情况提前。也就是说,在实施第2控制的情况下,提前开始第2像素的表现准备所需要的上升时间。
首先,上述激光曝光装置的上升时间是指,在激光曝光装置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移行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情况下,在尚未到达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下所经过的时间。因此,可以将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下经过的上升时间的最初的一部分或全部,分配给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的扫描时间来经过。也就是说,可对以往分别行进的第1像素扫描时间和用于第2像素的准备的时间,使它们各自的一部分重叠来同时行进。这样,在表现第1像素的同时,可以进行用于表现第2像素的准备,即便是在图像形成被高速化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第2像素的扫描时间。
接下来,在接着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控制装置实施第2控制,通过将第2像素的扫描开始定时提前,可以提早结束上升时间。这样就可以确保用于第2像素的表现的曝光时间。从而,能够充分确保第2像素对应的曝光量,良好地维持第2像素的再现性。
如上所述,即使图像形成被高速化,也可以确保第2像素的扫描时间并且良好地维持第2像素的再现性,因此,即便是在提高图像形成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第1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在进行第2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如下控制,即,第1像素的浓度与第2像素的浓度的差异越少,第2像素对应的扫描开始定时越提前。另外,这里的浓度,包含像素的灰度、亮度、明度、色调、色彩度以及它们的相关值等的程度。
激光的特性中,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的扫描曝光表现的第1像素、和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扫描曝光接着表现的第2像素的浓度差越小,激光曝光装置的上升所需时间越长。
对此,第3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1像素和第2像素的浓度差越小,控制装置将第2像素的扫描开始定时控制得越提前,所以,即使是在第1像素和第2像素的浓度差较小,需要较长的上升时间的情况下,也可以更长地确保第2像素的扫描时间。
这样,即使在第1像素和第2像素的浓度差较小并且提高图像形成的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第3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第1发明或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延迟时钟发生装置。延迟时钟发生装置,发生比基准时钟的发生定时更为延迟的延迟时钟。此外,控制装置,在第2控制中表现第2像素的情况下,以减小从基准时钟的发生定时起的延迟程度的方式发生延迟时钟。
这里,通过设置延迟时钟,可以在受理图像数据的同时,对每个像素分配不同的扫描时间,来实施图像形成。此外,控制装置通过调节由延迟时钟延迟的程度,可调节每个像素中的扫描时间。
这样,在受理图像数据的同时实施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每个像素的再现可靠性。
第4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第1发明到第3发明中的任何一个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判断部、延迟调节部和缓存器。判断部,判断基于第1像素的信息的浓度、与基于第2像素的信息的浓度的浓度差,是否在给定值以内。延迟调节部,根据判断部的判断结果,调节延迟时钟的延迟程度。缓存器,暂时存储第1像素的信息和第2像素的信息。另外,例如,判断部和延迟调节部,也可以是具有控制装置的结构。
这里,像素间的浓度差由判断部掌握,延迟调节部根据掌握的浓度差等,对延迟程度进行调节。此外,缓存器在判断部和延迟调节部进行处理的期间,将图像数据暂时保存。
由此,通过用缓存器将图像数据暂时保存来确保时间,可以确保判断部和延迟调节部的处理时间。
第5发明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激光曝光装置、基准时钟发生装置、受理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激光曝光装置,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和发射激光的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这两种状态,进行扫描曝光。基准时钟发生装置,发生成为进行扫描曝光的定时的基准的基准时钟。受理装置,受理要基于图像数据表现的第1像素的信息、和要接着第1像素表现的第2像素的信息。另外,第2象素,是接着第1象素表现的象素,与受理各个象素的顺序无关。另外,控制装置,通过选择性地实施第1控制和第2控制来实施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的控制。其中,第1控制,被在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像素和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实施,根据第1像素的信息和第2像素的信息控制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另外,第2控制,被在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像素进行扫描曝光、并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实施,使第2像素对应的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至少暂时高于第1控制的情况。
另外,激光曝光装置,采取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和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具有这样的特性,即,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上升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需要上升时间。这里的上升时间是指,在激光曝光装置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移行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情况下,尚未到达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下所经过的时间。
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一个像素分配足够的扫描时间,并按照一定周期进行图像形成。因此,即便在根据激光的特性要表现某种颜色必须等待上升时间的经过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在提高图像形成的速度的情况下,上升时间的影响就会变大,由于曝光量不足,可能会导致不能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对此,在第5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由受理装置受理的第1像素和第2像素,控制装置根据基准时钟,分为第1控制和第2控制这两种控制模式,来控制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
这里,在第1像素和第2像素这两者都是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控制装置通过实施第1控制,不考虑激光曝光装置的上升时间,根据第1像素的信息和第2像素的信息来控制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另一方面,在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像素进行扫描曝光、并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控制装置通过实施第2控制,考虑激光曝光装置的上升时间,使第2像素对应的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高于实施第1控制的情况。
因此,在为了表现第2像素而必须等待激光曝光装置的上升时间的经过的情况下,控制装置通过实施第2控制来缩短上升所需要的时间。由此,来抑制激光曝光装置的上升时间的影响,通过确保表现第2像素所需的曝光时间,来维持图像数据的再现性。
此外,如上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实施第2控制缩短上升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使第2像素的扫描时间缩短。因此,即使在图像形成被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能相应上升所需时间被缩短的部分,实现高速化。
如上所述,由于在良好地维持第2像素的再现性的同时,还可以对应图像形成的高速化,所以即便是在提高图像形成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第6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第5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在实施第2控制的情况下,实施如下控制,即,第1像素的浓度与第2像素的浓度的差异越少,第2像素对应的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越强。
激光的特性中,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的扫描曝光表现的第1像素、和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扫描曝光而接着表现的第2像素的浓度差越小,激光曝光装置的上升所需时间越长。
对此,第5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1像素和第2像素的浓度差越小,控制装置将表现第2像素时的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控制得越强。
由此,激光曝光装置,能够根据浓度差或浓度比,缩短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变为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表现第2像素所需要的扫描时间。因此,即便是在第1像素与第2像素的浓度差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再现性,并使图像形成更加高速化。
第7发明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激光曝光装置、基准时钟发生装置、受理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激光曝光装置,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和发射激光的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这两种状态,进行扫描曝光。基准时钟发生装置,发生成为进行扫描曝光的定时的基准的基准时钟。受理装置,受理要基于图像数据表现的第1像素的信息、和要接着第1像素表现的第2像素的信息。另外,第2象素,是接着第1象素表现的象素,与受理各个象素的顺序无关。另外,控制装置,通过选择性地实施第1控制和第2控制来实施扫描开始定时的控制。其中,第1控制中,在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像素和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根据基准时钟对第1像素和第2像素各自对应的扫描开始定时进行控制,同时,根据第1像素的信息和第2像素的信息,控制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另外,第2控制中,在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像素进行扫描曝光、并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使第2像素对应的扫描开始定时比第1控制的情况提前,同时,使第2像素对应的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至少暂时高于第1控制的情况。
另外,激光曝光装置,采取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和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具有这样的特性,即,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上升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需要上升时间。这里的上升时间是指,在激光曝光装置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移行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情况下,尚未到达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下所经过的时间。
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一个像素分配足够的扫描时间,并按照一定周期进行图像形成。因此,即便在根据激光的特性要表现某种颜色必须等待上升时间的经过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在提高图像形成的速度的情况下,上升时间的影响就会变大,由于曝光量不足,可能会导致不能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对此,在第7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由受理装置受理的第1像素和第2像素,控制装置根据基准时钟,分为第1控制和第2控制这两种控制模式,来控制激光曝光装置的扫描开始定时。另外,由于激光的上升需要时间,所以在激光的扫描开始定时容易发生延迟的第2像素的表现(第2控制)中,控制装置,使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高于第1控制的情况。
这里,在第1像素和第2像素这两者都是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控制装置通过实施第1控制,不考虑激光曝光装置的上升时间,根据基准时钟来控制扫描开始定时,同时,根据第1像素的信息和第2像素的信息来控制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另一方面,在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像素进行扫描曝光、并接着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控制装置通过实施第2控制,考虑激光曝光装置的上升时间,使第2像素对应的扫描开始定时比实施第1控制的情况提前,同时,使第2像素对应的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至少暂时高于第1控制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实施第2控制的情况下,提前开始第2像素的表现准备所需要的上升时间,还能使上升时间的本身缩短。因此,能够在维持再现性的状态下,进一步使图像形成高速化。
首先,上述激光曝光装置的上升时间是指,在激光曝光装置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移行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情况下,在尚未到达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下所经过的时间。因此,可以将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下经过的上升时间的最初的一部分或全部,分配给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的扫描时间来经过。也就是说,可对以往分别行进的第1像素扫描时间和用于第2像素的准备的时间,使它们各自的一部分重叠来同时行进。这样,在表现第1像素的同时,可以进行用于表现第2像素的准备,即便是在图像形成被高速化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第2像素的扫描时间。此外,在第2控制中,通过使第2像素对应的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至少暂时高于第1控制的情况,可以缩短上升时间。由此,可以更加充分地确保第2像素的曝光时间。
接下来,在接着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控制装置实施第2控制,通过将第2像素的扫描开始定时提前,可以提早结束上升时间。此外,在第2控制中,通过使第2像素对应的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至少暂时高于第1控制的情况,可以如上所述缩短上升所需要的时间,还可缩短表现第2像素所需要的扫描时间。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确保用于表现第2像素的曝光时间。从而充分确保对第2像素的曝光量,良好地维持第2像素的再现性。
如上所述,即使图像形成被高速化,也可以确保第2像素的扫描时间,同时,良好地维持第2像素的再现性,因此,即便是在提高图像形成的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另外,在第2控制中,例如,在使第2像素对应的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高于第1控制的情况时,增强的时期既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针对该像素全体。再有,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来进行控制,使得在表现第2像素时,扫描时间的越开始的部分强度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缩短激光上升所需要的时间,使图像形成更加高速化。在整体加强相应像素的曝光强度的情况下,增强的程度可小于暂时增强的情况。
第1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图像形成被高速化,也可以确保第2像素的扫描时间,同时,良好地维持住第2像素的再现性,所以,即便是在提高图像形成的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便在第1像素与第2像素的浓度差较小、且提高图像形成的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第3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受理图像数据的同时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每个像素的再现可靠性。
第4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用缓存器器暂时保存图像数据来确保时间,可以确保判断部和延迟调节部的处理时间。
第5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良好地维持第2像素的再现性的同时,还可以对应图像形成的高速化,所以,即便是在提高图像形成的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第6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便是在第1像素与第2像素的浓度差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在良好地维持再现性的状态下使图像形成进一步高速化。
第7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图像形成被高速化,也可以确保第2像素的扫描时间并且良好地维持住第2像素的再现性,所以,即便是在提高图像形成的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台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激光曝光部的特性的说明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5是关于D/A转换时钟发生部的详细结构框图。
图6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处理的顺序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的激光强度调制的说明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0表示以往的打印数据制成处理的顺序图。
图中:
1-相片打印系统(图像形成装置),2-操作台,2a-相片胶片,2b-存储卡,3-打印台,5-存储器,6-图像输入部(受理装置),7-GUI部,8-控制部(控制装置),9-浓度判定部(判断部),10a-延迟判定部(延迟调节部),10b-强度判定部,11-图像处理部,12-设定输入部,13-视频控制部,14-打印数据生成部,15-格式化部,17-基准时钟发生部(基准时钟发生装置),18-缓存器,19-D/A转换时钟发生部(延迟时钟发生装置),20-D/A转换部,23-监视器,34-激光曝光部(激光曝光装置),50-相片打印系统(图像形成装置),60-相片打印系统(图像形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的概略构成>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相片处理装置,是被称为所谓数码冲洗店(digital minilab)的相片打印系统1。该相片打印系统1,通过根据原图像的图像数据,对感光材料实施印相、显影以及干燥处理,来将原图像打印在感光材料上。
相片打印系统1,主要由操作台2和打印台3构成。
操作台2,从存储卡2b等媒体中,将冲洗过的相片胶片2a或用数码相机等拍摄的数字图像数据取入,制成打印数据。然后,向通过电缆4连接的打印台3,发送制成的打印数据。
打印台3根据从操作台2接收到的D/A输出,通过激光曝光部34(参照图4)对印相纸P进行曝光处理和显影处理。
<关于激光曝光部34的特性>
如图3所示,打印台3中配备的激光曝光部34具有以下特性,即根据施加的电压、电流,经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变为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
这里,激光曝光部34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虽然发光但不发出具有激光性质的光。因此,如图3所示,激光曝光部34,在对印相纸P的表面表现白色、无色的像素或处于待机状态时,调节供给的能量使曝光强度下降到边界B以下,形成偏置电流流动的状态即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下,激光曝光部34能够发出具有激光性质的光。因此,如图3所示,激光曝光部34,在对印相纸P的表面表现有色像素的情况下,调节供给的能量使曝光强度上升到边界B以上,变为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此外,在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下,曝光强度越高,表现的像素浓度越高。
这里,激光曝光部34具有如下特质,即为了变为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起移行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移行所需时间。例如,在对处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的激光曝光部34提高施加的电压的情况下,从提高施加电压的时刻起直到移行至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为止,花费该移行所需时间。对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中,即使在通过设法对该移行所需时间进行处理来使打印处理高速化的情况下,也良好地维持住了图像数据的再现性。
以下,对操作台2和打印台3进行详细说明。
<操作台2的构成>
操作台2,主要是根据取入的数字图像数据,来制成作为打印台3中的打印处理的基本的打印数据。该操作台2如图1和图4所示,具有配置在台面上的胶片扫描仪21、媒体阅读器(media reader)22、监视器23、键盘24、鼠标器25、以及个人电脑(存储部、设定输入部、控制部等)PC。
胶片扫描仪21,将相片胶片2a上显影的拍摄帧所对应的图像(以下,表示为拍摄帧图像)作为数字图像数据取入。
媒体阅读器22,安装在作为本相片打印系统1的控制器的个人电脑PC上,从存储卡2b或各种半导体存储器、CD-R等媒体中,取入由数码相机等拍摄的拍摄帧图像的数字图像数据。
个人电脑PC,与监视器23、键盘24、以及鼠标器25等连接。此外,个人电脑PC还具有:ROM、RAM、HDD等内置存储器(存储部)5(参照图4)。这里,依照用户通过键盘24和鼠标器25输入的指示,由CPU读入内置存储器5中存储的相片处理程序。由此,对从胶片扫描仪21和媒体阅读器22等中取入的数字图像数据实施打印处理所必要的功能,被作为功能块形成。
(操作台2的个人电脑PC的功能块结构)
图4表示的是,用于表示操作台2的个人电脑PC的功能的结构框图。个人电脑PC如图4所示,作为上述功能块,具有:图像输入部6、GUI部7、图像处理部11、设定输入部12、视频控制部13、打印数据生成部14、格式化部15、控制部8、基准时钟发生部(基准时钟发生装置)17、缓存器18、D/A转换时钟发生部(延迟时钟发生机构)19、D/A转换部20等。
图像输入部6,将由胶片扫描仪21和媒体阅读器22读取的图像数据,作为实施打印处理的原图像数据取入,并发送给内置存储器5。
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部7,构建图形用户界面,用来生成包含各种视窗和各种操作按键等的图形操作画面,或者根据用户通过该图形操作画面使用键盘24或鼠标器25等进行的操作输入来生成控制命令。
图像处理部11,反映由用户设定的色彩修正等修正内容,对与各拍摄帧图像相对应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
设定输入部12,根据用户的输入受理打印尺寸、色彩修正等的修正内容、以及文字添加等的设定。
视频控制部13,生成视频信号,其用来在监视器23上显示基于修正图像数据的修正再现图像、预判打印作业时作为打印源图像或设想打印完成图像的预览图像、还有从GUI部7送来的图形数据。
打印数据生成部14,根据最终的修正图像数据,生成与打印台3的激光曝光部34相对应的打印数据。另外,打印数据生成部14,将该打印数据送往打印台3的激光曝光部34、控制部8的浓度判定部(判断部)9(后述)。
格式化部15,按照顾客的要求,对原始的拍摄图像数据和图像修正完成的修正摄影图像数据等,进行用于写入CD-R的格式化后,发送给CD-R驱动器。
基准时钟发生部17,在图像数据的再现中,以一定周期发生基准时钟,该基准时钟为用于对每个像素赋予充分的曝光量的基准。基准时钟发生部17,将发生的基准时钟送往控制部8的浓度判定部9、延迟判定部(延迟调节部)10a(后述)、以及内置存储器5等,为控制各部分的动作能力的基准。
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发生D/A转换时钟,原则上,该D/A转换时钟,从基准时钟发生部17中的基准时钟的发生定时起延迟给定的时间,并且为激光曝光部34的扫描开始定时的控制中的基准。此外,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在后述的例外的情况下,为了反映激光曝光部34的移行所需时间,发生对从基准时钟的发生定时起的延迟程度进行了调节的D/A转换时钟。
控制部8,基于从打印数据生成部14取得的打印数据,来掌握构成图像数据的各像素的浓度,并实施对应图像数据的内容的控制,以便能在进行打印处理时,将基于图像数据的扫描开始定时设为最佳的定时。此外,控制部8,对1个拍摄帧图像的打印尺寸、修正内容、文字添加等的设定进行控制。具体讲就是,控制部8,具有浓度判定部9和延迟判定部10a,通过它们来进行上述处理。控制部8中,进行每个像素的判定处理。以下,将先被实施扫描曝光的像素设为第1像素,将接着第1像素被实施扫描曝光的像素设为第2像素,来进行说明。
该浓度判定部9,从打印数据生成部14接收打印数据。而且,从基准时钟发生部17接受基准时钟来掌握处理定时,判定每个像素的浓度信息。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的浓度判定部9中,还关于进行打印处理的像素的顺序的先后,进行像素间的浓度差和浓度比的判定。
延迟判定部10a,从浓度判定部9接收浓度判定结果。而且,从基准时钟发生部17接受基准时钟来掌握处理定时,参照预先设定的表,选择每个像素的延迟程度。延迟判定部10a,对成为对象的像素,根据选定的延迟程度,调节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中的D/A转换时钟的发生定时后,在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中发生D/A转换时钟。另外,延迟判定部10a,还根据浓度判定部9对浓度差和浓度比的判定结果,对D/A转换时钟的发生定时进行微调。
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浓度判定部9依据浓度表,根据像素的浓度分选出5个等级。这里,如果是以下情况,即,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第1像素的扫描曝光,接着,以激光曝光强度为激光曝光部34的最大曝光强度的一半以下的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第2像素的扫描曝光的情况(对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则进行基于激光曝光部34的特质的例外的控制。也就是说,以对基准时钟的延迟程度被减小的定时,来实施发生D/A转换时钟的控制。此外,这里,对于白色、无色的像素而言,由于浓度为“0”,通过锁存器维持输入值为“0”的信号的状态。对按浓度分选的像素,延迟判定部10a中按照被分选的等级,选择设定A~D的设定。对给定浓度以下的像素,按激光曝光部34中的曝光强度设置有延迟表,延迟判定部10a中的设定A~D被按照该延迟表设定。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根据延迟判定部10a中选择的设定A~D,调节从基准时钟起的延迟程度,发生对应于每个像素的D/A转换时钟。由此得到的结果是,如果控制部8判定为第1像素和第2像素是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浓度,则作为原则处理,使用延迟的D/A转换时钟进行处理。此外,如果控制部8判断为由于是对第1像素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对第2像素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浓度,因此需要移行所需时间,则作为例外处理,使用延迟程度被减小的D/A转换时钟进行处理。
这样,通过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在受理图像数据的同时,还对每个像素发生不同的例外D/A转换时钟,并对每个像素分配扫描时间来反映到D/A输出中。此外,通过用控制部8对D/A转换时钟延迟程度实施调节,能够调节每个像素中的扫描时间。从而,在受理图像数据的同时制成D/A输出的情况下,提高每个像素的再现性。
缓存器18,将来自打印数据生成部14的打印数据暂时存储蓄积。从而,能够抑制D/A转换部20中的打印数据的溢出,并确保D/A输出的制成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并可以灵活对应由延迟判定部10a调节的每个像素的延迟定时、和要用该定时进行扫描曝光的打印数据。
D/A转换部20,通过从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接受D/A转换时钟,同时从缓存器18接收打印数据,来制成D/A输出,该D/A输出用于根据反映激光曝光部34的移行所需时间的扫描开始定时,实现激光曝光部34中的曝光控制(参照图6)。然后,在维持再现性的同时,能够对应高速处理的D/A输出被发送给打印台3中的激光曝光部34,并进行打印处理。
<打印台3的结构>
打印台3,主要根据从操作台2获得的D/A转换时钟下的D/A输出,进行打印处理。如图2所示,该打印台3的内部具有:2个印相纸盒31、切片器32、背打印(back print)部33、激光曝光部34、处理槽单元35、传送装置36、以及印相纸搬运机构37。
2个印相纸盒31,在打印台3的内部将卷状的印相纸P逐个收置,并通过印相纸搬运机构37拽出适量且必要的印相纸P。
切片器32,被配置成与印相纸搬运机构37的一部分相邻接,其将从印相纸盒31拽出的印相纸P切断成打印尺寸。
背打印部33,处于切片器32的下游侧,被配置在与印相纸搬运机构37邻接的位置上,在被按打印尺寸切断的印相纸P的背面一侧,打印色彩修正信息和帧编号等打印信息。
激光曝光部34,被配置为与背打印部33的下游侧中的印相纸搬运机构37相邻接。该激光曝光部34,如上所述,通过从外部施加电压、电流,来基于上述D/A输出、根据D/A转换时钟下的定时,对印相纸P表面进行扫描曝光。此外,激光曝光部34,具有对印相纸P的表面照射RGB三色激光光线的行曝光头(未图示)。该行曝光头,沿着相对印相纸P的搬运方向(副扫描方向)的主扫描方向来进行扫描曝光。
处理槽单元35,配置在激光曝光部34的下游侧,具备:储存彩色显影处理液的彩色显影槽35a、储存漂白定影处理液的漂白定影槽35b、以及储存稳定处理液的稳定处理槽35c。而且,印相纸搬运机构37,通过搬运曝光后的印相纸P依次经过这些处理槽35a~35c,能够在印相纸P的表面上形成所希望的相片打印图像。
传送装置36,露出在打印台3的上部,将被打印处理并被干燥处理的印相纸P运往未图示的分选机。该分选机,被以垂直方向上排列多个托盘的状态配置在打印台3的前面一侧,将由传送装置36运送的打印完毕的印相纸P,按定制单位分配到各个托盘中。
印相纸搬运机构37,拽出印相纸盒31中收置的卷状的印相纸P,同时,以对应各种各样的打印处理的搬运速度,搬运按打印尺寸切断的印相纸P。此外,印相纸搬运机构37,还具有:卡盘式搬运单元38(38a、38b)、以及多个夹持搬运辊对39(39a~39d)。其中,卡盘式搬运单元38,被配置在印相纸P的搬运方向上的激光曝光部34的上游侧。此外,多个夹持搬运辊对39,被配置在印相纸P的搬运方向上的激光曝光部34的下游侧。通过该卡盘式搬运单元38和多个夹持搬运辊对39,印相纸P就可以被不弯曲地搬运。
<打印处理的顺序>
图6和图10表示打印处理的顺序图。另外,图10是以往的打印处理顺序图,表示对一个像素分配的扫描时间足够长的打印处理的顺序(sequence)。此外,图6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打印处理的顺序。参照关于该第1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的图6可知,与图10所示的以往例相比,对一个像素分配的扫描时间变短,能更为高速地进行打印处理。
在图6和图10中,所谓基准时钟,是上述基准时钟发生部17发生的一定周期的时钟。此外,D/A转换时钟,是上述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中发生的、根据像素浓度反映从基准时钟起的延迟程度的时钟。这里,图像数据表示R、G、B的每个像素的浓度。该每个像素的浓度,对应D/A转换时钟的发生定时地被表现出来。D/A输出,与在D/A转换部20中最终得到的输出相对应,在受理D/A转换时钟和图像数据之后,作为施加在激光曝光部34上的能量的时间变化的信息来表示。出射光强度,作为与根据D/A输出而施加在激光曝光部34上的能量的时间变化相对应地实际出射的激光的曝光强度(具有激光性质的光的强度)的时间变化信息来表示。
如图6所示,在进行打印处理时,激光曝光部34中,与图10所示的以往的打印处理同样,根据像素的浓度施加电压。
这里,如图10所示,以往的打印处理中,按照由一定时间间隔(65~150nsec)决定、而不由像素的浓度决定的周期,对每个像素进行打印处理。这里,为了接着浓度“0”的像素(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表现给定浓度以下的浓度“32”的像素(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2像素),需要花费上述移行所需时间t0。因此,在第1像素扫描时间与第2像素扫描时间相等的以往的打印处理当中,对于接着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状态进行的扫描曝光的像素、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像素而言,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下的曝光时间(脉宽)只能确保曝光时间D0。因此,不能充分确保激光的曝光量(参照图10的出射光强度的用斜线表示的脉冲),不能维持再现性。
对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1中,如图6所示,激光曝光部34,根据要表现的像素的浓度所对应的时间间隔,对R、G、B的每个像素进行打印处理。这里,在接着浓度“0”的像素(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表现给定浓度以下的浓度“32”的像素(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2像素)的情况下,D/A转换部19,按照控制部8的延迟判定部10a对像素的不同浓度调节从基准时钟起的延迟程度所得到的D/A转换时钟,制成D/A输出。这里,在延迟判定部10a中,通过对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所发生的D/A转换时钟实施减小调节,来在考虑上述移行所需时间t1(=t0)的同时,使第2像素的扫描开始定时提前,从而确保比以往的打印处理更长的第2像素扫描时间。这样,即便是在必须等待移行所需时间t1经过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2像素的表现中,确保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下的曝光时间(脉宽)为比以往的的曝光时间D0长的曝光时间D1(参照图6的出射光强度的用斜线表示的脉冲)。从而,可以良好地维持第2像素的再现性。此外,通过D/A输出,可以使第2像素扫描时间较早地开始,比以往的打印处理更能缩短第1像素扫描时间。另外,这里,虽然缩短了第1像素扫描时间,由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的光实施的曝光时间缩短,但由于第2像素的最初的部分是从非线性发光区域向激光领域的迁移区域,因此该迁移时间也不实施曝光。因此,浓度“0”的曝光时间,变为第1像素扫描时间加上迁移时间,必要的曝光时间得到确保。这样,能够良好地确保浓度“0”的第1像素的再现性。由此,第1像素扫描时间与第2像素扫描时间的时间总和,与其他2个像素的扫描时间一样,由于可以不考虑迁移时间地使时钟脉冲的频率提高,因此能够使打印处理的高速化。
<第1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的特征>
(1)
在第1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中,在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像素进行扫描曝光、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考虑激光曝光部34的移行所需时间(上升时间),对第2像素进行使扫描开始定时提前的控制。也就是说,使用于第2像素的表现准备的移行所需时间提早开始。
这里,在激光曝光部34从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移行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情况下,激光曝光部34的移行所需时间,在未达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的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下经过。
而且,如上所述,在以提前扫描开始定时的方式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可以将提前开始的移行所需时间(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下经过的时间)的最初部分或全部,作为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的扫描时间来进行分配。也就是说,可以将以往分别行进的第1像素的扫描时间、和用于第2像素的表现准备的时间(移行所需时间)的一部分重叠起来同时地行进。这样,就可以在进行第1像素的扫描曝光的同时,进行用于表现第2像素的准备,从而能够对应打印处理的高速化。
此外,在接着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表现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2像素的情况下,对第2像素进行使扫描开始定时提前的控制。这样,通过将第2像素的扫描开始定时提前,可以使激光曝光部34的移行所需时间提前结束,确保对第2像素的曝光时间。从而,能够确保对第2像素的曝光量,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而且,对于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下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而言,由于是低浓度的像素,所以无需准备具有激光性质的光。因此,通过这种处理,使移行所需时间的开始定时提前,即使第1像素的扫描时间缩短,对第1像素再现性的影响也会很轻。
根据以上内容,与以往的以一定周期进行打印处理的情况相比,即使是在提高图像形成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2)
第1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中,根据第1像素与第2像素的浓度差和浓度比,来对扫描开始定时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如下进行调节,在浓度差等较小的情况下,加大第2像素的扫描开始定时的提前程度;在浓度差较大的情况下,减小第2像素的扫描开始定时的提前程度。
这样,可以更为可靠地确保对第2像素的曝光量,良好地维持再现性。从而,即便在打印处理被高速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3)
在第1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中,设有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其发生比基准时钟的发生定时更延迟的D/A转换时钟。而且,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在表现第2像素的情况下,以减小从基准时钟的发生定时起的延迟程度的方式,来发生D/A转换时钟。
因此,可以在受理图像数据的同时,对每个像素分配不同的扫描时间,来进行打印处理。由此,在受理图像数据并同时进行打印处理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每个像素的再现可靠性。
(4)
在第1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中,设有浓度判定部9、延迟判定部10a以及缓存器18。该浓度判定部9,判断第1像素与第2像素之间的浓度差。然后,延迟判定部10a,基于浓度判定部9中的判断结果,在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中调节D/A转换时钟的延迟程度。此外,缓存器18对第1像素的信息和第2像素的信息进行暂时保存。
这样,通过用缓存器18暂时保存图像数据来确保时间,能够确保浓度判定部9和延迟判定部10a中的处理时间。
由此,能够制成与下列两种定时相对应的D/A输出,即,根据浓度调节延迟程度的D/A转换时钟的发生的定时;以及,按照该D/A转换时钟的定时被表现的图像数据的输出定时。而且,激光曝光部34,根据该D/A转换时钟和图像数据的定时所对应的D/A输出,进行打印处理。因此,可以按所希望的定时进行所希望的扫描曝光,能够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第2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50的概略构成>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发明的主要思想的范围里,可以像下面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这样,进行种种变更。
第2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50,在以下各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不同。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1中,通过对接着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调节扫描开始定时,来进行打印处理。
与此相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50中,通过对接着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2像素,调节激光曝光强度,来进行打印处理。
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50中,设有强度判定部10b,来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部8的延迟判定部10a。此外,还设有受理来自强度判定部10b的判定结果的强度调制部16。该强度调制部16,根据强度判定部10b所判定的强度,进行用于表现打印数据的激光强度调制。
一般来说,作为激光的特质,如图8所示,即使输入信号的时间间隔(脉宽)相同,也具有如下特征,即,曝光强度越强,移行所需时间越短;曝光强度越弱,移行所需时间越长。因此,在激光的曝光强度较弱的情况下,特别是输入信号的时间间隔(脉宽)较短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在移行所需时间还没有经过的状态下,下个像素的扫描就开始了,因此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下的扫描曝光就无法充分实施。第2实施方式中,实施对应该问题的打印处理。
控制部8,具有浓度判定部9和强度判定部10b,通过它们实施上述处理。
强度判定部10b,从浓度判定部9接收浓度判定结果,从基准时钟发生部17接受基准时钟来掌握处理定时,通过参照预先设置的表,选择每个像素的曝光强度。强度判定部10b,在强度调制部16中对有关强度的数据部分进行调制,使得打印数据中有关强度的数据成为与选定的曝光强度相对应的值。此外,强度判定部10b,还根据浓度判定部9的浓度差和浓度比的判定结果,对打印数据的强度调制进行微调。另外,在接着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表现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2像素的情况下,对于用来表现第2像素的D/A输出的脉冲信号,可特别对该脉冲信号的前半部增加强度。这样,就可以更加缩短移行所需时间(参照图7)。
由此,其结果是,控制部8中,在判定为第1像素和第2像素是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浓度的情况下,用没有被强度调节的打印数据的强度,进行作为原则处理的扫描曝光。另一方面,控制部8,在判断为由于是对第1像素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并对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浓度,因此需要移行所需时间的情况下,作为例外处理,使用曝光强度被调节的打印数据来进行扫描曝光。
另外,其他的结构,基本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2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50的特征>
(1)
在第2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50中,在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第1像素进行扫描曝光,并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控制部8,考虑激光曝光部34的移行所需时间,对第2像素进行增强激光曝光部34的曝光强度的控制。
这样,由于可以使移行所需时间缩短,因此能够缩短表现第2像素所需要的扫描时间。由此,能够使打印处理高速化。
此外,通过增加曝光强度来缩短激光曝光部34的移行所需时间,能够充分确保用于表现第2像素的曝光量,并抑制移行所需时间的影响。由此,能够良好地维持图像数据的再现性。
根据以上内容,与以往的的以一定周期进行打印处理的情况相比,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并使打印处理高速化。
(2)
第2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50中,根据第1像素与第2像素的浓度差和浓度比,来对激光曝光部34的曝光强度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如下进行调节,在浓度差等较小的情况下增强曝光强度,在浓度差较大的情况下减弱曝光强度。
这样,第2像素扫描时间就可以更进一步地缩短。从而,即便是在打印处理被高速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第3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60的概略构成>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第1、第2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发明的主要思想的范围里,可以像下面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这样,进行种种变更。
第3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60,在以下各点与第1、第2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50不同。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1中,通过对第2像素调节扫描开始定时,来进行打印处理。此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50中,通过对第2像素调节激光曝光强度,来使扫描时间缩短,进行打印处理。
与此相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60中,通过对接着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兼顾扫描开始定时的调节和激光曝光强度的调节,来进行打印处理。而且,第3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60中,通过将扫描开始定时和激光曝光强度的调节,作为根据第1像素与第2像素的浓度差和浓度比的调节,能够实现更加高速的处理。
具体来说,如图9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60中,控制部8中不仅设有延迟判定部10a,还设有强度判定部10b。此外,还设有强度调制部16,它根据强度判定部10b所判定的强度,进行用于表现打印数据的激光强度调制。这些延迟判定部10a、强度判定部10b、强度调制部16的结构,与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几乎相同。此外,对于激光曝光部34的特质而言,即,移行所需时间的长度会随强度的改变而改变,也如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述(参照图8)。
控制部8,具有浓度判定部9、延迟判定部10a和强度判定部10b,通过它们来实施上述处理。
延迟判定部10a,从浓度判定部9接收浓度判定结果。然后,根据成为对象的像素所涉及的延迟程度,在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中发生D/A转换时钟。延迟判定部10a,还根据浓度判定部9对浓度差和浓度比的判定结果,对D/A转换时钟的发生定时进行微调。
强度判定部10b,从浓度判定部9接收浓度判定结果,从基准时钟发生部17接受基准时钟来掌握处理定时。强度判定部10b,为了使打印数据中与强度有关的数据成为对应选定的曝光强度的值,将与强度有关的数据部分在强度调制部16中进行调制。此外,强度判定部10b,还根据浓度判定部9对浓度差和浓度比的判定结果,对打印数据的强度调制进行微调。
另外,这里,控制部8,将延迟判定部10a中的D/A转换时钟的发生定时的调节、和强度判定部10b中的曝光强度的调整,以使移行所需时间变得更短、并且可靠地确保第2像素的曝光量的方式来实施。
另外,其他结构与上述的第1、第2实施方式基本相同。
<第3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60的特征>
(1)
第3实施方式中的相片打印系统60,可以兼顾第1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和第2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50的特征。也就是说,在接着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将第2像素中的扫描开始定时提前,充分确保对第2像素的曝光时间。此外,通过增强激光曝光部34对第2像素的曝光强度,来缩短移行所需时间。
这样,可以将第2像素的扫描开始定时提前来缩短第1像素扫描时间,同时,能够缩短移行所需时间来缩短第2像素扫描时间。通过该第1像素扫描时间的缩短和第2像素扫描时间的缩短的双重效果,可以使打印处理更进一步高速化。
此外,由于能抑制激光曝光部34的移行所需时间对第2像素的表现的影响,充分确保第2像素的曝光量,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图像数据的再现性。
根据以上内容,与以往的以一定周期进行打印处理的情况相比,即便是在使打印处理进一步高速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2)
再有,在第3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60中,延迟判定部10a和强度判定部10b根据第1像素与第2像素的浓度差和浓度比,对D/A转换时钟的发生定时以及打印数据的强度调制进行微调。也就是说,第1像素与第2像素的浓度差和浓度比越小,第2像素的扫描开始定时越要提前,并且对加大激光曝光部34的曝光强度进行微调。
由此,能够根据浓度差和浓度比,缩短第1像素扫描时间和第2像素扫描时间。通过该第1像素扫描时间的缩短和第2像素扫描时间的缩短的双重效果,实现更进一步的缩短。
根据以上内容,即使在第1像素与第2像素的浓度差和浓度比较小的情况下使打印处理进一步高速化,也可以良好地维持图像的再现性。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第1~第3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发明主要思想的范围里,可以像如下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进行种种变更。
(A)
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50、60中,以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发生从基准时钟起延迟的D/A转换时钟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以下这种结构,即,不具备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的结构,而是具备用于根据每个像素的浓度决定扫描开始定时的计时器。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实现与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50、60相同的效果。
(B)
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50、60中,特别以实施打印处理的对象像素从白色变化成有色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的打印处理,并不特别限于从白色变化成有色的情况,例如,也可以是从淡色变化为浓色的情况。
(C)
在上述第2、第3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50、60中,以如下这种控制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在接着以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第1像素、表现以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进行扫描曝光的给定浓度以下的第2像素的情况下,特别对用于表现第2像素的D/A输出的脉冲信号的前半部分增加强度。
但是,本发明的D/A输出的脉冲信号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在脉冲信号的前半部分中一点一点地提升强度的那种脉冲形状;或将脉冲信号的一开始的强度提升,随着进入后半部分再一点一点地降下的那种脉冲形状。
其中,在脉冲信号上升的最初时点中暂时地增强激光曝光强度,能够有效缩短移行所需时间,优选利用这一点。
(D)
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相片打印系统1、50、60中,以如下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即,控制部8、打印数据生成部14、强度调制部16、基准时钟发生部17、缓存器18、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D/A转换部20等,被设置在操作台2中而非打印台3中,。
但是,操作台2、打印台3的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上述控制部8、打印数据生成部14、强度调制部16、基准时钟发生部17、缓存器18、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D/A转换部20中的任何一个被设置在打印台3中。
具体来说,打印台3可具备:控制部8、打印数据生成部14、强度调制部16、基准时钟发生部17、缓存器18、D/A转换时钟发生部19、D/A转换部20等,从操作台2接受各种设定数据来实施打印处理。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特别适用于通过基于图像数据表现多个像素来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从而即使在图像形成的速度提高的情况下,也可以良好地保持图像的再现性。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激光曝光装置,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和发射激光的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这两种状态,进行扫描曝光;
基准时钟发生装置,发生成为进行所述扫描曝光的定时的基准的基准时钟;
受理装置,受理要基于图像数据表现的第1像素的信息、和要接着所述第1像素表现的第2像素的信息;以及,
控制装置,在以所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所述第1像素和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实施第1控制,该第1控制根据所述基准时钟对所述第1像素和第2像素各自对应的扫描开始定时进行控制,在以所述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对所述第1像素进行扫描曝光、并以所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所述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实施第2控制,该第2控制使所述第2像素对应的扫描开始定时比所述第1控制的情况提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实施所述第2控制的情况下,实施如下控制,即,所述第1像素的浓度与所述第2像素的浓度的差异越少,所述第2像素对应的扫描开始定时越提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延迟时钟发生装置,通过延迟所述基准时钟的发生定时,来发生延迟时钟,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第2控制中表现所述第2像素的情况下,以使从所述基准时钟的发生定时起的延迟程度减少的方式发生所述延迟时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判断部,判断基于所述第1像素的信息的浓度与基于所述第2像素的信息的浓度的浓度差;
延迟调节部,根据所述判断部中的判断结果,调节所述延迟时钟的延迟程度;以及,
缓存器,暂时存储所述第1像素的信息和所述第2像素的信息。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激光曝光装置,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和发射激光的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这两种状态,进行扫描曝光;
基准时钟发生装置,发生成为进行上述扫描曝光的定时的基准的基准时钟;
受理装置,受理要基于图像数据表现的第1像素的信息、和要接着所述第1像素表现的第2像素的信息;以及,
控制装置,在以所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所述第1像素和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实施第1控制,该第1控制根据所述第1像素的信息和所述第2像素的信息对所述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进行控制,在以所述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对所述第1像素进行扫描曝光、并以所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所述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实施第2控制,该第2控制使所述第2像素对应的所述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高于所述第1控制的情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实施所述第2控制的情况下,实施如下控制,即,所述第1像素的浓度与所述第2像素的浓度的差异越少,所述第2像素对应的所述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越强。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激光曝光装置,用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和发射激光的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这两种状态,进行扫描曝光;
基准时钟发生装置,发生成为进行上述扫描曝光的定时的基准的基准时钟;
受理装置,受理要基于图像数据表现的第1像素的信息、和要接着所述第1像素表现的第2像素的信息;以及,
控制装置,在以所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所述第1像素和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实施第1控制,该第1控制根据所述基准时钟分别对所述第1像素和所述第2像素对应的扫描开始定时进行控制,同时,根据所述第1像素的信息和所述第2像素的信息对所述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进行控制,在以所述非线性发光区域的状态对所述第1像素进行扫描曝光、并以所述激光发光区域的状态对所述第2像素进行扫描曝光的情况下实施第2控制,该第2控制使所述第2像素对应的扫描开始定时比所述第1控制的情况提前,同时,使所述第2像素对应的所述激光曝光装置的曝光强度高于所述第1控制的情况。
CNB2006100598970A 2005-03-25 2006-03-21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185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88451 2005-03-25
JP2005088451A JP2006264233A (ja) 2005-03-25 2005-03-2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7975A CN1837975A (zh) 2006-09-27
CN100451855C true CN100451855C (zh) 2009-01-14

Family

ID=36999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5989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1855C (zh) 2005-03-25 2006-03-2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450144B2 (zh)
JP (1) JP2006264233A (zh)
CN (1) CN100451855C (zh)
DE (1) DE1020060140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50575B2 (ja) * 2007-03-06 2012-10-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105176B2 (ja) * 2008-03-21 2012-12-19 Nk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プリンタ及びカラー画像プリンタのための階調補正方法
US8390661B2 (en) * 2008-09-25 2013-03-05 Hewlett-Packard Indigo B.V. Printer, printing method and printer calibration method
KR20210044433A (ko) * 2019-10-15 2021-04-23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미지 처리 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68675A (en) * 1987-08-25 1989-09-19 Oce-Nederland B.V. Control circuit for a laser printer
US5619242A (en) * 1990-06-27 1997-04-08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edge point detector based on image density charge
US5651017A (en) * 1995-04-21 1997-07-22 Xerox Corporation Drive circuit for high-speed modulation of a laser diode
US5663814A (en) * 1993-12-29 1997-09-02 Minolta Co., Ltd. Digital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stable image
JP2001330897A (ja) * 2000-05-23 2001-11-30 Noritsu Koki Co Ltd レーザ露光方法、レーザ露光装置及び写真処理装置
JP2002350985A (ja) * 2001-05-23 2002-12-04 Noritsu Koki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03937B2 (en) * 2000-05-23 2004-10-12 Noritsu Koki Co., Ltd. Photographic printer having varied intensities or optical modulation data for laser light source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68675A (en) * 1987-08-25 1989-09-19 Oce-Nederland B.V. Control circuit for a laser printer
US5619242A (en) * 1990-06-27 1997-04-08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edge point detector based on image density charge
US5663814A (en) * 1993-12-29 1997-09-02 Minolta Co., Ltd. Digital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stable image
US5651017A (en) * 1995-04-21 1997-07-22 Xerox Corporation Drive circuit for high-speed modulation of a laser diode
JP2001330897A (ja) * 2000-05-23 2001-11-30 Noritsu Koki Co Ltd レーザ露光方法、レーザ露光装置及び写真処理装置
JP2002350985A (ja) * 2001-05-23 2002-12-04 Noritsu Koki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7975A (zh) 2006-09-27
JP2006264233A (ja) 2006-10-05
DE102006014014A1 (de) 2006-10-05
US20060215010A1 (en) 2006-09-28
US7450144B2 (en) 2008-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24627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alculates toner consump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one correction
US5189441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ensity control
DE4206840C2 (de) Einrichtung zum Erzeugen eines zusammengesetzten Bildes
US5194946A (en) Color scanner and automatic setting method of signal processing conditions
US5606395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machine parameters in a printing machine to provide real-time print appearance control
US5999646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storage and image selection based on feature extraction
JP43238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51855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6072596A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42308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DE69914170T2 (de) Elektrofotografisch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US5557428A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hanges color image processing based on properties of a recording medium
DE19620179C2 (de) Farbbildeingabeeinrichtung
US20050111016A1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management apparatus, color proof creating system,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nd light intensity correction method for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6771911B2 (en)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oner density
CN101539718A (zh) 彩色图像打印机以及阶调校正方法
US7085011B2 (en) Color proof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king color proof
JP43664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315320B2 (en) Optical writing system and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n external parameter
JP2004260790A (ja) ハーフトーンスクリーニング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653939B2 (ja) 画像記録方法および装置
JPH11337854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6094115A (ja) 画像処理装置、データファイル、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H03262273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のカラーバランスの調整方法
JPH06155800A (ja) 露光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14

Termination date: 201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