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33586C -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33586C
CN100433586C CNB031054668A CN03105466A CN100433586C CN 100433586 C CN100433586 C CN 100433586C CN B031054668 A CNB031054668 A CN B031054668A CN 03105466 A CN03105466 A CN 03105466A CN 100433586 C CN100433586 C CN 10043358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communication
mentioned
core optical
optical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0546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47538A (zh
Inventor
直江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47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7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35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358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40Transceiv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通信装置中,利用1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1芯光收发器、利用2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2芯光收发器、上述1芯光收发器及2芯光收发器连接于共同的通信控制用IC。由此,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及低价格化,还可减少在1芯光收发器与2芯光收发器之间的信号转换所涉及的延迟时间。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了光纤的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构筑在家庭内进行数字化了的图像、音响及数据通信的网络的探讨正在进行中。
作为进行这种数字化了的图像、音响及数据通信的系统,具有大频带的光纤正处于探讨中。
通常,作为采用光纤进行双向通信时被使用的方法,有在1条光纤内采用不同波长的光多路复用的方法和采用2条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方法。
对波长多路复用进行通信的方法由于通过在1条光纤内导入多种波长,使大量数据流通,因而被广泛用于基干系统的光纤通信。图7表示采用了该方法的通信系统的具体示例。
上述通信系统如图7所示,输出各不相同的波长(波长A~D)的4个光收发器701~704通过光纤711~713及光分波器709、710被互相连接,通过设置只使所选择的波长通过的波长选择滤波器705~708,可只接收所希望的波长。即,在上述通信系统中,采用共同的光纤,按照利用其它系统的通信通路的原则进行多路复用。
不过,在上述通信系统中,在受发光波长的设计等中有必要注意,在敷设光纤时需要与波长对应的光收发器。这样,即使在进行1对1的通信中,也必须准备2个不同的光模块并连接。
因而,在进行波长多路复用通信的方法中,有必要为每种波长设计通信经路,必须在设计发光源与受光部时设定,因而存在不能容易地变更通信经路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家庭内等使用的连接经路(通信经路)经常变更的场合下,即在成为通信对象的对方设备具有被变更的可能性的场合下,采用使用了可在同一波长下收发的2条光纤的双向通信(以下称2芯光纤通信)。
图8表示采用了上述2芯光纤通信的通信系统的具体示例。
上述通信系统如图8所示,由于对光收发器800、801配有发送光专用光纤及接收光专用光纤(光纤806、807),因而比如一方的光收发器800的受光部803可只接受通过光纤807由对方的光收发器801的发光部805输出的光。此外一方的光收发器801的受光部804可只接受通过光纤806由对方的光收发器800的发光部802输出的光。
因此,在利用2条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方法中,由于发送与接收的经路独立,采用同一波长的光,因而具有通信设备之间的变更可容易地进行,即连接经路(通信经路)的变更可容易地进行的优点。
作为利用这种2芯光纤,可在家庭内简便地进行图像、音响及数据通信的标准,有由I EEE审议的P1394b。在该标准中,利用了采用由IEC61754-16、IEC61753-AA、ANSI/TIA/EIA-568-A规定的PN连接器及由TIA-568、FOCIS10 addendum of the TIA/EIA604附录规定的LC连接器插入2条光纤的2芯光纤的光收发器(以下称2芯光收发器)被提出。通过采用该2芯光收发器,可进行长距离传送。
此外东芝、日立电线、松下电器产业、摩来克斯、SMK、索尼、大宏电机等提出作为插入可在P 1394b标准下使用的2芯光纤的光收发器,被称为SMI(Small Multimedia Interface:小多媒体接口)连接器的标准。该SMI连接器是比PN连接器还小型化的产品。
此外作为在同一波长下进行收发的通信方式,采用了1条光纤的双向通信(以下称1芯光纤通信)被提出。图9表示采用了该1芯光纤通信的通信系统的具体示例。
在上述通信系统中,如图9所示,为利用1条光纤906用于2个光收发器900、901之间的信号收发,在比如光收发器900的受光部903中,除了光收发器901的发光部905的光被输入之外,从发光部902照射的光中,在光收发器900内反射的光、由进入光纤906的光纤端面907之处反射的光、在通过光纤906后从光纤端面908出射时反射的光也被输入。
因此,无法判别在光收发器900的受光部903中,所输入的光是发光部902的光反射后进入的光,还是对方的光收发器901的发光部905所发出的光。
此外由于在光收发器900中,在对方的光收发器901的发光部905的光中发光部902的反射光作为噪声混入,因而发生如同普通抖动的非高斯分布抖动,从而发生非常难于从所输入的光信号中分离时钟成分的问题。
为消解这种问题,如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1-308955号公报(2001年11月2日公开))、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1-292195号公报(2001年10月19日公开))等中披露的所示,由索尼、夏普公司标准化了的OPi.LINK(注册商标)规格已被斟定。该OPi.LINK是一种在1芯光纤通信中特化了IEEE标准1394a-2000中通过金属配线实施的电信号通信方法的规格,是一种具有与I EEE标准1394a-2000的互换性,用于通信的规格。
不过,在构筑在家庭内进行数字化了的图像及音响、数据通信的网络的场合下,考虑采用上述的1芯光纤通信及2芯光纤通信。
不过,在符合上述P1394b标准的2芯光纤通信中,由于可进行100m的通信,因而适合房间之间的通信,但由于需要2条光纤,因而连接器的尺寸将变大,而且电缆本身也加粗,所以不适于便携设备与房间内的通信。
另一方面,在符合OPi.LI NK标准的1芯光纤通信中,由于连接器的尺寸较小,而且只需1条光纤,因而电缆较细,适于便携设备与房间内的通信,但由于发送光的绕入等问题而造成长距离通信困难,所以不适于传送距离较远的房间之间的通信。
因此,在通过利用了光纤的网络在家庭内进行连接时,由于在P1394b标准下不满足房间内的通信,而在OPi.LINK标准下又难以进行房间之间的通信,因而考虑在房间之间采用P1394b标准,在房间内采用OPi.LINK标准,而且还考虑可进行P 1394b与OPi.LINK之间的通信的通信网络。
通常,使用P 1394b与OPi.LINK之类的光纤的通信系统其通信协议各不相同。因此如上所述,在P1394b与OPi.LINK混用的通信网络中,在P1394b之间或OPi.LINK之间连接时,通过各自的协议专用通信用IC进行连接,在连接P1394b与OPi.LINK时,通过符合IEEE标准1394a-2000的金属接口进行连接,或者通过进行通过了Link层的IC的后处理连接。
作为上述P1394b与OPi.LINK混合的通信系统,考虑比如图10所示的通信系统。
在图10所示的通信系统中,表示设备1000与设备1001通过2芯光纤1011被可通信地连接,设备1001与设备1002通过1芯光纤1012被可通信地连接的状态。这里,设备1000与设备1001之间表示房间之间的通信,设备1001与设备1002之间表示房间内的通信。
在上述构成的通信系统中,在设备1000与设备1002之间进行通信时,首先,设备1000的2芯用(P1394b)的通信控制用IC1003利用可进行2芯双向通信的光收发器(以下称2芯光收发器)1007,转换为光信号,通过2芯光纤1011由设备1001的2芯光收发器1008接收。接着,在设备1001中,2芯用通信控制用IC1004接收2芯光收发器1008所接收的光信号,进行信号解释,相对该设备1001内的1芯用(OPi.LINK)的通信控制用IC1005转换为电信号并发送。接收到该电信号的1芯用通信控制用IC1005进行信号解释,利用可进行1芯双向通信的光收发器(以下称1芯光收发器)1009,通过1芯光纤1012向设备1002的1芯光收发器1010发送。1芯用(OPi.LINK)的通信控制用IC1006接收到该1芯光收发器1010所接收的光信号后,数据通信结束。此外在从设备1002对设备1000通信的场合下,按照与上述通信经路的反向进行数据发送。
不过,在具备了1芯光收发器和2芯光收发器的通信装置的场合下,由于有必要设置与各光收发器对应的通信控制用IC,因而发生设备(通信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此外,由于在具备了传统的2芯光收发器和1芯光收发器的通信装置中,需要2个通信控制用IC,因而存在通信设备的整体价格上扬的问题。因而配备了上述1芯光收发器和2芯光收发器的通信装置除了导致大型化之外,还存在高价的问题。
还有,在具备了1芯光收发器和2芯光收发器的通信装置的场合下,由2芯光收发器接收来自2芯光纤的信号,由2芯用通信控制用IC暂时转换为符合I EEE标准1394a-2000的电信号后,有必要由1芯用通信控制用IC再次转换为用于通过1芯光收发器向1芯光纤发送的信号。由于该信号转换所需的时间,致使在采用了具备了1芯光收发器和2芯光收发器的设备的通信系统中发生延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由共用的通信控制装置对1芯光收发器及2芯光收发器进行通信控制,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而且作为通信控制装置由于使用控制1芯光收发器通信的通信控制装置,而只需要1个通信控制装置,因此可实现低价格化,还可降低1芯光收发器与2芯光收发器之间的信号转换所涉及的延迟时间的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发明人作为专心开发的结果,发现了使用同一波长的光源并利用1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光收发器(以下称1芯光收发器)中使用的通信控制装置,由于可按照在1条光纤内有发送光和接收光通过的状态下也可通信的原则进行控制,因而可毫无问题地用于分别利用光纤(2条光纤)对发送光及接收光进行双向通信的光收发器(以下称2芯光收发器)。
因此本发明通信装置的构成是,在具备了使用同一波长的光源并利用2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2芯光收发器的通信装置中,在用于控制上述2芯光收发器的通信的通信控制装置中,采用了使用同一波长的光源并利用1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1芯光收发器用的通信控制装置。
通过上述构成,可利用1芯通信控制装置进行长距离通信。
此外,在建筑物内多个房间内配置的通信设备之间进行连接而形成网络的通信系统中,对用于在上述通信设备之间进行连接的连接单元,也可采用上述本发明通信装置。
在该场合下,由于建筑物内的房间之间与房间内的通信距离不同,因而如果如本发明通信装置那样具备有1芯光收发器及2芯光收发器,则可根据通信距离使用适当的光收发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本发明通信装置,使2芯光纤通信与1芯光纤通信组合了的通信系统一例的概略方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通信装置其它示例的概略构成方框图。
图3是基于延迟时间的通信频带的说明图。
图4(a)及图4(b)是基于延迟时间的设备连接台数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采用了本发明通信装置的建筑物内的通信网络的概略方框图。
图6(a)~图6(d)是表示在建筑物壁面上安装了通信装置的连接器部分的状态的概略断面图。
图7是示意波长多路复用的光纤通信的概略图。
图8是示意采用了2芯光纤的2芯光纤通信的概略图。
图9是示意采用了1芯光纤的1芯光纤通信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使传统的2芯光纤通信与1芯光纤通信组合了的场合下通信系统一例的概略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以下说明。
[实施方式1]
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作以下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是一种通过3个通信装置(通信设备100~102)进行使2芯光纤通信与1芯光纤通信混合了的通信的构成。
上述通信设备100是一种使利用可进行1芯双向通信的光收发器(以下称1芯光收发器)进行通信的1芯用通信控制用IC(通信控制装置)103、可进行2芯双向通信的光收发器(以下称2芯光收发器)106组合了的构成。
此外上述通信设备101是一种使利用1芯光收发器进行通信的1芯用通信控制用IC(通信控制装置)104、2芯光收发器107、1芯光收发器108组合了的构成。即,在通信设备101中,一个通信控制用IC104与2芯光收发器107及1芯光收发器108连接而构成。
此外上述通信设备102是一种使利用1芯光收发器进行通信的1芯用通信控制用IC(通信控制装置)105、1芯光收发器109组合了的构成。
上述通信设备100与通信设备101通过2芯光纤110被连接。严格地说,通信设备100的2芯光收发器106与通信设备101的2芯光收发器107通过2芯光纤110被连接。
此外通信设备101与通信设备102通过1芯光纤111被连接。严格地说,通信设备101的1芯光收发器108与通信设备102的1芯光收发器109通过1芯光纤111被连接。
上述2芯光收发器106、107与图8所示的设备800等一般的2芯光收发器的构成相同,在受光部侧与发光部侧独立使用光纤而构成。此外在发光部,使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等光源,在受光部使用PD(PhotoDiode:光电二极管)及PT(Photo Transistor:光电三极管)等。
此外上述1芯光收发器108、109与图9所示的设备900等一般的1芯光收发器的构成相同,受光部与发光部使用同一光纤而构成。在该1芯光收发器108、109中,与上述2芯光收发器106、107同样,在发光部使用LED及LD等光源,在受光部使用PD及PT等。
另外,使2芯光收发器106、107与1芯光收发器108、109所使用的通信协议共用。这样,由于可以取消不同的通信协议之间的转换作业,因而可降低通信时间中的延迟。
此外作为共用的通信协议,最好采用符合IEEE1394的通信协议,此外最好采用IEEE1394标准中符合OPi.LI NK的通信协议。
这里,对在上述构成的通信系统中,从通信设备100向通信设备102发送数据时的各设备中的动作作以下说明。
首先在通信设备100中,利用通信控制用IC103及2芯光收发器106把应发送的数据转换成光信号,通过2芯光纤110,向下一段的通信设备101的2芯光收发器107发送。
接下来,通信控制用IC104接收2芯光收发器107所接收的光信号,进行信号解释,利用1芯光收发器108,转换为光信号,通过1芯光纤111,向下一段的通信设备102的1芯光收发器109发送。
最后,通信控制用IC105接收1芯光收发器109所接收的光信号,由此结束从通信设备100向通信设备102的数据发送。
此外在从通信设备102向通信设备100发送数据的场合下,按照从上述通信设备100向通信设备102发送数据的场合的反向经路进行数据发送。
如同上述通信设备100,在进行采用了2芯光纤的通信(以下称2芯光纤通信)的设备中,如果采用1芯用通信控制用IC103进行通信控制,可容易地与如同通信设备101,在一个1芯光纤通信用的通信控制用IC104上连接2芯光收发器107及1芯光收发器108的设备进行通信。
此外如果如同通信设备101,一个1芯光纤通信用的通信控制用IC104与2芯光收发器107及1芯光收发器108连接,分别进行通信控制,则不必如同图10所示的设备1001,设置1芯光纤通信用及2芯光纤通信用的2个通信控制用IC,因而可抑制通信设备的大型化,降低价格。
此外由于由通信控制用IC104对由2芯光收发器107接收的光信号进行解释,通过1芯光收发器108转换成光信号并发送,因而在与2芯光纤通信与1芯光纤通信分别对应的通信控制用IC之间不必再进行信号交换,即一般的电信号交换。即不必再像传统的那样需要把光信号暂时转换成电信号,再把该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所需的时间(延迟时间)。
因此由于不必把2芯的光纤通信用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通信控制用IC内进行解释,作为1芯光纤通信用光信号发送,因而可缩短从光信号转为电信号及从电信号转为光信号的转换时间下从2芯光纤通信转为1芯光纤通信的通信方式的转换所需的时间。
这样,在上述构成的通信系统中,可缩短多个设备间数据转送时所发生的延迟时间。有关基于该延迟时间的缩短的效果在后文介绍。
如果利用上述通信设备101,可简单地构成使1芯光纤通信与2芯光纤通信混合的通信系统。即,如同通信设备101,在配备2芯光收发器107与1芯光收发器108的场合下,可简单地利用2芯光纤110连接2芯光纤通信用通信设备100,用1芯光纤111连接1芯光纤通信用通信设备102。
在上述构成的通信系统中,通信设备101可以在通信距离超过10m的长距离通信中,采用用于进行可通过在1条光纤中只发送单向信号延长通信距离的2芯光纤通信的2芯光收发器107进行通信,在通信距离不到10m的短距离通信中,采用用于进行可构筑紧凑型通信网络的1芯光纤通信的1芯光收发器108进行通信。
因此,在家庭内构筑通信网络时,如果采用与上述的1芯光纤通信及2芯光纤通信的双方对应的通信设备101,可以进行在如同房间之间的超过10m的通信距离场合下及房间内的通信距离不超过10m场合下的通信。
此外在图2所示的通信设备200的构成中具备与一个通信控制用IC201连接的1芯光收发器202和2芯光收发器203。这里,假设上述1芯光收发器202和2芯光收发器203具有与上述说明的1芯光收发器108、2芯光收发器106相同的构成。通信控制用IC201中也同样,假设1芯光纤通信用通信控制用IC与图1所示的各通信控制用IC相同。
在上述通信设备200中,还设有震颤消除IC204、收发器用电源(电力供应单元)205、光纤检测用端子206。
上述震颤消除IC204消除来自检测在1芯光收发器202中1芯光纤是否装载到连接器上的上述光纤检测用端子206的检测信号中包含的震颤成分,向通信控制用IC201及收发器用电源205发送该检测信号。
上述收发器用电源205用于向1芯光收发器202及2芯光收发器203提供电力,通过功率FET及晶体管等对具有基于上述震颤消除IC204的输出提供的电力输出启动功能的调节器或调节器等的输出进行控制。
在上述构成的通信设备200中,在1芯光收发器202中插拔1芯光纤后,从光纤检测用端子206输出光纤被检测/非检测信号。该信号包含光纤插拔后的震颤时期,即在短期间内被检测/非检测信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时期。
因此如果把包含震颤的该不稳定信号直接用于收发器用电源205的控制,则可能对1芯光收发器202及2芯光收发器203产生坏影响。
为此,通过在光纤检测用端子206与收发器用电源205之间设置震颤消除IC204,可在收发器用电源205中,输入由震颤消除IC204消除了来自光纤检测用端子206的信号中包含的震颤成分的信号。即,收发器用电源205将由无震颤信号控制。
上述收发器用电源205在从震颤消除IC204输入表示光纤已被检测的信号后,向1芯光收发器202及2芯光收发器203提供电力,在输入表示光纤未被检测的信号后,停止对1芯光收发器202及2芯光收发器203的电力供应。
此外在通信设备200中,在1芯光收发器202中未插入光纤时,由于不必使用通信控制用IC201,因而该通信控制用IC201可按通过停止不需要电路的动作达到省电模式的原则被设定。这样,可减少通信控制中使用的电力。
这样,在通信设备200中,在1芯光收发器202及2芯光收发器203与作为共用的通信控制装置的通信控制用IC201连接,只保留进行1芯光纤与2芯光纤的通信交换的功能的场合下,由于1芯光纤只在被检测时用于通信,因而当1芯光纤未被检测时,停止对1芯光收发器202及2芯光收发器203的电力供应,使系统转入节电模式,由此实现通信系统整体的节电化。
另外由于只在必要时1芯光收发器202及2芯光收发器203动作,因而不必使在各光收发器中设置的发光部中使用的光源(LED,LD等)持续处于点灯状态,从而可延长光源寿命,其结果是,可延长光收发器的寿命。
此外在本说明中,虽然把震颤消除IC204作为不同于通信控制用IC201的IC予以说明,但也可在通信控制用IC201中插入震颤消除IC204的功能。此外在不担心震颤的场合下,也可以不设置震颤消除IC204,把光纤检测用端子206的检测信号直接输入到收发器用电源205。
这里,对基于上述通信系统中的延迟时间缩短的效果,参照图3及图4作以下说明。
在IEEE1394标准下,如图3所示,在从设备A向设备C发送数据,从设备C向设备A发送返回通信是否正常进行的信息的Ack信号的场合下,在重复延迟时间较小的设备B、重复延迟时间较多的设备B′在重复该通信的场合下,由于通信的顺序是从设备A发送数据至接收来自设备c的Ack信号,因而在该期间内设定其它通信设备(图3场合下是从设备A至C)不再进行数据发送的时间。
在IEEE1394标准下,设定用于计算上述时间的GAP COUNT值,在发送了作为其总线整体的数据后,如果不经过某一定时间则不输出下一数据。这意味着比如在进行了设备A与设备B的通信后,即使立即返回了Ack信号,只要不等待某一定时间,便不输出下一数据。
在如此设计的总线中,如果存在重复延迟较大的设备B′之类的设备,由于在总线整体中,可输出数据包的时间减少,不能有效地应用时间,因而数据的执行频带(一定时间内可通信的数据量)将减小。
由于通过减小重复延迟,可有效地应用时间,因而可增加数据的执行频带。
此外如IEEE1394标准所示,在决定从发送数据至Ack信号返回的时间的最大值之类的通信中,延迟时间大的设备在总线的途中被插入后,可沿边缘连接的台数将减少。
如果忽略电缆延迟等,只说明设备本身的延迟时间,在延迟时间(接收并检测后发送的时间)为Tr的设备中,从发送所容许的数据至Ack信号返回的时间的最大值Tat如果具有11×Tr>Tat>10×Tr的关系,则如图4(a)所示,由于去路的延迟时间需要5×Tr,回路的延迟时间需要5×Tr,因而该设备可连接6台设备。
与此相对,如图4(b)所示,在延迟时间为2×Tr的设备中,4台设备的往复延迟时间需要12×Tr,从发送数据至Ack信号返回的时间超过Tat,因而只能连接3台设备。
如该IEEE1394标准所示,在决定从发送数据至Ack信号返回的时间(往返时间)的最大值的通信中,通过缩小延迟时间,可增加设备的连接台数。
[实施方式2]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把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过的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用于图5所示的住宅500的场合作以说明。这里,对在住宅500内存在4个房间(房间500a~房间500d)的场合作以说明。
在房间500a中,配置有用于管理控制配置在其它房间内的通信设备的控制设备501。
上述控制设备501配置多个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通信设备100相同的设备,即由可进行1芯双向通信的通信控制用IC与2芯光收发器构成的通信用设备,利用2芯光纤508与各房间进行数据收发。
在上述房间500a之外的房间500b~房间500d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通信设备101相同的设备,即在可进行1芯双向通信的通信控制用IC中连接1芯光收发器及2芯光收发器而构成的设备被作为信息插口502~信息插口504设置。
上述信息插口502~信息插口504具有相同的构成,与电气用插口同样设置在壁面上,为使2芯光收发器用于房间之间的通信,按照2芯光纤508延伸到房间外的原则形成,为使1芯光收发器用于与为在房间内使用图像及音响、数据的信息设备505~507的通信,按照1芯光纤509的插入口朝向房间内的原则形成。
在这种构成下,虽然在控制设备501及信息插口502~504之类的连接房间与房间的长距离通信中使用2芯光纤508,但由于该2芯光纤508从住宅内的壁内通过,因而控制设备501及信息插口502~504的2芯光收发器也可以按照从房间内不能发现的原则配置。
这样,由于不必特地考虑用于2芯光纤通信的2芯光纤508的直径及用于插入外2芯光纤508的2芯光收发器中的连接器的大小,因而2芯光收发器的设计自由度得到增加。
另一方面,在房间内的信息设备505等的通信中,可利用采用了光纤更细,连接器更小的1芯光纤509的1芯光纤通信。
即,房间500a的控制设备501与各房间500b~500d的信息插口502~503之间的通信通过2芯光纤508进行。此外房间500c内的信息插口503与信息设备507之间的通信通过1芯光纤509进行,房间500d内的信息插口504与信息设备505之间、信息设备505与信息设备506之间的通信通过1芯光纤509进行。
此外由于房间500b内的信息插口502处于不与其它设备连接的状态,因而没有特地进行与控制设备501之间的通信的必要,在该场合下,如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说明所示,通过在信息插口502中,按照检测有无对1芯光收发器的光纤插入的原则而构成,通过停止对1芯光收发器的电力供应及对2芯光收发器的电力供应,可使信息插口502本身转入节电状态。
因此由于可实现不使用的信息插口502的节电化,而且可使不需要时的光收发器的发光源停止工作,因而光收发器的寿命也可延长。
这里,控制设备501可如上所述,配备多个具备了2芯光收发器的通信设备而构成,此外也可采用多个通信控制用IC与对1个该通信控制用IC配备的多个光收发器而构成。
此外本说明中控制设备501虽然用于控制家庭内的通信,但如果只连接房间之间,可无需特地配备该控制设备501,利用2芯光纤只连接信息插口,在该场合下各信息插口也能无问题地动作。
参照图6(a)~(b),对在房间墙壁上安装了上述信息插口场合下的1芯光收发器的连接器的安装位置作以下说明。
一般在光收发器上的光纤插入部分附近具有用于在该光收发器上固定的机构,具有强度较高的构造。即,所谓强度较高意味着在受到大的冲击后才会折断。因此用于插入光纤的光收发器的连接器的安装位置很重要。
比如,在1芯光纤插入口从住宅等墙壁向室内伸出时,如图6(a)所示,在按照光纤603的插入方向相对壁面600处于垂直方向的原则,在该壁面600上安装了连接器601的场合下,由于在连接器601的插入口602内插入的光纤603的插头604部分相对壁面600在垂直方向上露出很多,因而该插头604部分如果与某物相碰,则光纤603便有折断的可能。
为此,比如如图6(b)所示,考虑按照光纤603的插入方向与壁面600平行的原则将连接器601安装到该壁面600上。在该场合下,由于插入连接器601的插入口602的光纤603的插头604从壁面600外伸的部分极少,因而可降低光纤603折断的概率。
此外如果按照相对与壁面600垂直的方向,在铅直方向上沿倾斜方向插入光纤603的原则确定连接器601的插入口602的位置,以此安装该连接器601,则与在相对壁面600的垂直方向上插入了光纤603的场合相比,可降低光纤603的折断概率。
作为相对与壁面600垂直的方向,在铅直方向上沿倾斜方向插入光纤603的构成的其它示例,比如如图6(c)所示,也可以在相对壁面600的斜向铅直方向开口的开口部600a内,插入连接器601。
在该场合下,由于连接器601的插入口602朝向壁面600的斜向铅直方向,因而在该插入口602内插入的光纤603的插头604也朝向壁面600的斜向铅直方向。
此外如果按照插头604隐蔽在开口部600a内的原则形成该开口部600a,还可进一步降低插入连接器601的插入口602的光纤603的折断概率。
即,通过把连接器601深置于壁面600内,由于把作为光纤603易折断部分的插头604内置于壁面600内,因而还可进一步降低该光纤603的折断概率。
此外可如图6(d)所示,在如图6(b)所示把连接器601安装到壁面600上的状态下,按照覆盖连接器601的原则设置罩子605。在该场合下,在与某物碰撞时,由于是碰在罩子605上,因而难以对光纤603的插头604产生冲击,可降低该插头604的折断概率。
此外为降低光纤603的折断概率,可使光纤603的插入方向处于相对壁面600垂直方向以外的方向,这一点上文已述,但在该场合下,最好如上所述按照使壁面600的斜向铅直方向成为光纤603的插入方向的原则配置连接器601。
这一点基于以下理由可明晓。
比如,在按照使光纤603的插入方向处于与壁面600的斜向铅直方向相反的斜上方的原则配置连接器601的场合下,与将光纤603按相对壁面600的垂直方向插入的场合相比,光纤603的折断概率虽然可降低,但由于连接器601的插入口602处于朝向上方的状态,因而在未插入光纤603的场合下,如果未用某物堵塞插入602,则将有灰尘进入,发生光收发器的光学损失,在使用时,可能不能进行所要求距离的通信。
为防止这种问题,最好不使光收发器的连接器601的插入602向上。
这样在本发明中,通过利用单一的控制用IC,连接进行1芯双向通信的光收发器和进行2芯双向通信的光收发器,可廉价地构成进行使用了2芯光纤的长距离通信与使用了1芯光纤的便携性优异的通信的系统。
此外通过使用该系统,可廉价地构成用光纤连接了家庭内的信息通信的信息插口。
通过实施本发明,在分为1芯光纤通信与2芯光纤通信的连接家庭内等的上述光纤通信中,通过消除其障碍,根据希望使用的条件(距离及尺寸),自由地切换2芯光收发器和1芯光收发器便可构成。
如上所述,本发明通信装置的构成是,在具备了使用同一波长的光源并利用2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2芯光收发器的通信装置中,在用于控制上述2芯光收发器的通信的通信控制装置中,采用使用同一波长的光源并利用1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1芯光收发器用的通信控制装置。
此外,具有可采用1芯光收发器用的通信控制装置,进行长距离通信的效果。
在上述通信控制装置中可连接1个或多个1芯光收发器。
因此呈现一个通信控制装置与1芯光收发器及2芯光收发器连接的状态。这样,可从2芯光收发器发送比如1芯光收发器所接收的信号。此外也可反过来从1芯光收发器发送由2芯光收发器接收的信号。
因此,可廉价提供将1芯光收发器与2芯光收发器组合了的通信装置。
而且由于不必像在1芯光收发器与2芯光收发器中,分别采用了专用的通信控制装置的场合那样转换电信号,可互相进行信号收发,因而具有可减少转换为电信号所需的时间(延迟时间)的效果。
本发明通信装置为解决上述课题,其构成是,具备利用2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2芯光收发器和利用1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1芯光收发器,上述的2芯光收发器和1芯光收发器由共用的通信控制装置进行通信控制。
在该场合下,由于进行1芯光收发器和2芯光收发器的通信控制的通信控制装置在通信装置中只有一个便可以,因而具有可实现装置小型化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中,使在采用了1芯光纤的通信和采用了2芯光纤的通信中使用的协议共用化。
这样,由于在1芯光收发器和2芯光收发器中可采用共用的通信协议,因而具有无需转换通信协议,可减少从1芯向2芯的通信或从2芯向1芯的通信的转换所涉及的延迟的效果。
作为上述通信协议,最好符合IEEE1339标准,此外最好使用符合OPi.LINK的标准。
这样,通过在符合可进行1芯双向通信的规格(OPi.LINK)的通信用IC上连接进行2芯双向通信的光收发器,可进行在OPi.LINK规格的通信用IC与可进行1芯双向通信的光收发器的组合下不可能实现的长距离通信。
因此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采用了可只使单向光信号从光纤内通过的2芯光纤的通信(以下称2芯光纤通信)中,可实现长距离化,在采用了只使用一条光纤的1芯光纤的通信(以下称1芯光纤通信)中,可使其通信系统小型化,因而具有可构筑既能实现长距离,又能实现小型化的通信系统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1芯光收发器中,设有检测是否装载了光纤的检测单元、根据上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对1芯光收发器及2芯光收发器的电力供应的电力供应控制单元,上述电力供应控制单元可以在通过上述检测单元检测出在1芯光收发器中未装载光纤时,停止对该1芯光收发器的电力供应。
此外上述电力供应控制单元也可以在通过上述检测单元检测出在1芯光收发器中未装载光纤时,还停止对2芯光收发器的电力供应。
在通过上述检测单元检测出在1芯光收发器中未装载光纤时,也可按由上述通信控制装置所消耗的电力处于规定值以下的原则进行控制。
因此由于在通过检测单元检测出在1芯光收发器中未装载光纤时,即在判断出通信装置未使用时,可停止对1芯光收发器及2芯光收发器的电力供应,因而在通信装置未使用时可实现节电化。
此外在2芯光收发器及1芯光收发器由共用的通信控制装置转换时,由于在1芯光收发器上未连接光纤时,没有必要进行2芯光纤通信,而且进行该转换的通信控制装置也没有动作的必要,因而可在无通信必要时实施节电化,而且由于光源不持续发光,所以具有可延长光源寿命的效果。
此外在连接建筑物内多个房间内配置的通信设备之间并形成网络化的通信系统中,在用于连接上述通信设备的连接单元中也可以采用上述本发明通信装置。
在该场合下,由于在建筑物中房间之间与房间内的通信距离不同,因而如果如同本发明通信装置那样具备1芯光收发器和2芯光收发器,则具有可根据通信距离使用适当的光收发器的效果。
此外也可把上述连接单元设置到建筑物的墙壁。
在该场合下,通过把连接单元制成电气用插口的形状,可具有设备使用者能方便地插拔光纤的效果。
上述连接单元中,也可以按照光纤在2芯光收发器内的装载在壁内进行的原则,把用于该2芯光收发器的光纤装载的2芯用连接器设到壁内,按照光纤在1芯光收发器内的装载从壁外进行的原则,把用于该1芯光收发器的光纤装载的1芯用连接器设到壁面。
在该场合下,由于在壁内通过2芯光纤通信用的光纤进行房间之间的通信,在壁外可插入1芯光纤通信用的光纤,因而具有可进行房间内设备之间的通信的效果。
也可以按照光纤对上述1芯用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处于相对壁面不垂直的方向的原则,设定该1芯用连接器的光纤插入口。
此外也可以按照光纤对上述1芯用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处于相对壁面斜向的铅直方向的原则,设定该1芯用连接器的光纤插入口。
此外上述1芯用连接器的光纤插入口也可按照不从壁面露出的原则被设置。
此外也可以在上述1芯用连接器的光纤插入口附近,设置用于保护被插入该光纤插入口的光纤插入部分的保护部。
因此具有在插入光纤部分的外伸量较少,减少误折断光纤的意外的同时,防止在光收发器内未插入光纤时,落入灰尘而引起光学损失的效果。
发明的详细说明项中记载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不过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不应只局限于这些具体示例而作狭义解释,在本发明的精神及下文中记载的权利要求事项的范围内,可作各种变更予以实施。

Claims (16)

1.一种通信装置,其具备了使用同一波长的光源并利用2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1个或多个2芯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控制上述2芯光收发器的通信的通信控制装置中,采用了使用与上述2芯光收发器的光源同一波长的光源并利用1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1芯光收发器用的通信控制装置。
2.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通信控制装置中连接有1个或多个上述1芯光收发器。
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利用2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1个或多个2芯光收发器;
利用1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1个或多个1芯光收发器,
上述2芯光收发器与1芯光收发器使用同一波长的光源,并由共同的通信控制装置进行通信控制。
4.权利要求1至3任一中记载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2芯光收发器与1芯光收发器的通信协议是相同的。
5.权利要求4中记载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信协议符合IEEE1394标准。
6.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符合上述IEEE1394标准的通信协议符合OPi.LINK标准。
7.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1芯光收发器中,设有
检测单元,其检测是否已装载光纤;
电力供应控制单元,其根据上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对1芯光收发器及2芯光收发器的电力供应,
上述电力供应控制单元在由上述检测单元检测出在1芯光收发器中未装载光纤时,停止对该1芯光收发器的电力供应。
8.权利要求7中记载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力供应控制单元在由上述检测单元检测出在1芯光收发器中未装载光纤时,还停止对2芯光收发器的电力供应。
9.权利要求7或8任一中记载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力供应控制单元在由上述检测单元检测出在1芯光收发器中未装载光纤时,通过在非通信时停止不需要的电路动作,使消耗电力控制在规定值以下。
10.一种通信系统,是相互连接在建筑物内的多个房间配置的通信设备而网络化了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相互连接上述通信设备的连接单元中,使用了
通信装置,其具备使用同一波长的光源并利用2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1个或多个2芯光收发器,在用于控制上述2芯光收发器的通信的通信控制装置中,采用使用与上述2芯光收发器的光源同一波长的光源并利用1芯光纤进行双向通信的1芯光收发器用的通信控制装置,在上述通信控制装置连接了1个或多个上述1芯光收发器。
11.权利要求10中记载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建筑物墙壁上设有上述连接单元。
12.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按照对2芯光收发器的光纤装载在墙壁内进行的原则,上述连接单元的用于该2芯光收发器的光纤装载的2芯用连接器被设置在墙壁内,按照对1芯光收发器的光纤装载能够从墙壁外进行的原则,上述连接单元的用于该1芯光收发器的光纤装载的1芯用连接器被设置在壁面。
13.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按照对上述1芯用连接器的光纤插入方向成为不对壁面垂直的方向的原则,设定了该1芯用连接器的光纤插入口。
14.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按照对上述1芯用连接器的光纤插入方向成为对壁面斜向铅直方向的原则,设定了该1芯用连接器的光纤插入口。
15.权利要求12至14任一中记载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1芯用连接器的光纤插入口按照不从壁面露出的原则设置。
16.权利要求12至14任一中记载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1芯用连接器的光纤插入口附近,设有用于保护插入到该光纤插入口的光纤插入部分的保护部。
CNB031054668A 2002-02-21 2003-02-21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358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45344/2002 2002-02-21
JP45344/02 2002-02-21
JP2002045344A JP3842145B2 (ja) 2002-02-21 2002-02-21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7538A CN1447538A (zh) 2003-10-08
CN100433586C true CN100433586C (zh) 2008-11-12

Family

ID=27678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0546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3586C (zh) 2002-02-21 2003-02-21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30156844A1 (zh)
JP (1) JP3842145B2 (zh)
CN (1) CN100433586C (zh)
TW (1) TW5951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00159A1 (zh) * 2008-06-30 2010-0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组件模块、光节点、光分发系统和管理方法
US9215010B2 (en) * 2011-09-02 2015-12-15 Nec Corporation Node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thereof
US9143582B2 (en) 2013-03-08 2015-09-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teroperability for distributed overlay virtual environments
US9432287B2 (en) 2013-03-12 2016-08-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Virtual gateways and implicit routing in distributed overlay virtual environments
US9374241B2 (en) 2013-03-14 2016-06-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agging virtual overlay packets in a virtual networking syste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7524A (ja) * 1999-04-15 2000-11-02 Sony Corp 一芯双方向及び二芯双方向兼用光送受信装置
JP2001185783A (ja) * 1999-12-27 2001-07-06 Nec Corp レーザ光不要漏出防止装置及びそのレーザ光不要漏出防止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光通信システム
JP2001292195A (ja) * 2000-02-03 2001-10-19 Sharp Corp 通信機器及び通信方法
JP2001308955A (ja) * 2000-04-20 2001-11-02 Sharp Corp 伝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41000A (en) * 1990-10-12 1991-08-20 Shotey Michael J Shroud for electrical wall outlets
US6370603B1 (en) * 1997-12-31 2002-04-09 Kawasaki Microelectronics, Inc. Configurable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controller implemented on a single integrated circuit (IC) chip with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US6538675B2 (en) * 1998-04-17 2003-03-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control apparatus and display control system for switching control of two position indication marks
JP3825322B2 (ja) * 2000-04-28 2006-09-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6637949B2 (en) * 2001-06-01 2003-10-28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directional fiber optic connec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7524A (ja) * 1999-04-15 2000-11-02 Sony Corp 一芯双方向及び二芯双方向兼用光送受信装置
JP2001185783A (ja) * 1999-12-27 2001-07-06 Nec Corp レーザ光不要漏出防止装置及びそのレーザ光不要漏出防止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光通信システム
JP2001292195A (ja) * 2000-02-03 2001-10-19 Sharp Corp 通信機器及び通信方法
JP2001308955A (ja) * 2000-04-20 2001-11-02 Sharp Corp 伝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3249900A (ja) 2003-09-05
TW595139B (en) 2004-06-21
TW200307405A (en) 2003-12-01
CN1447538A (zh) 2003-10-08
JP3842145B2 (ja) 2006-11-08
US20030156844A1 (en) 2003-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4872B (zh) 光数据链路
US6256296B1 (en) Network communications link
CN102893703B (zh) 用于与电力馈送一起传播光信号到照明器和电器的方法和装置
US4516221A (en)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40208599A1 (en)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628441B1 (en) Optical bus system and method
CN101548493A (zh) 用户住宅侧光线路终端装置和光传送系统
CN102783055A (zh) 光传输系统
CN100433586C (zh) 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GB2405724A (en) Memory module having a path for transmitting high-speed data and a path for transmitting low-speed data and memory system having the memory module
EP1062736B1 (en) Network-communications link
US8295702B2 (en) Optical media converter system
CA1312119C (en) Optical shunt device
JPH11127170A (ja) 蛍光灯による通信方法とその通信機
JPS61191132A (ja) 光フアイバ伝送方式
CN2494581Y (zh) 一种全双工单光纤收发器
CN1674472A (zh) 同波长单纤双向以太光收发器
JPS58202633A (ja) 光空間伝搬ネットワ−クシステム
Soderstrom et al. CD laser optical data links for workstations and midrange computers
CN115166914B (zh) 一种防折线的光纤模组及方法
CN212992399U (zh) 一种高效楼宇对讲系统
CN1297631A (zh) 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的器件和方法
JP2000307524A (ja) 一芯双方向及び二芯双方向兼用光送受信装置
JP4054717B2 (ja) 光通信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通信システム
CN2582012Y (zh) 具多任务传输的光纤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12

Termination date: 201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