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96593C - 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96593C
CN100396593C CNB2005100119882A CN200510011988A CN100396593C CN 100396593 C CN100396593 C CN 100396593C CN B2005100119882 A CNB2005100119882 A CN B2005100119882A CN 200510011988 A CN200510011988 A CN 200510011988A CN 100396593 C CN100396593 C CN 10039659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icon nitride
etching
silicon
rid
bas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1198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84039A (zh
Inventor
李超波
陈大鹏
叶甜春
王玮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ed cor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B20051001198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96593C/zh
Publication of CN1884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40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965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9659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eting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 Drying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包括:1.在单晶硅基片上双面生长氮化硅薄膜;2.用加热的氢氧化钾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氮化硅;3.在正面甩正性光刻胶;4.在背面甩正性光刻胶,光学光刻背面窗口图形;5.各向异性刻蚀有光刻图形面;6.去除光刻胶;7.在正面甩正性光刻胶,光学光刻正面氮化硅梁图形;8.在有光刻图形的一面蒸发、剥离铬薄膜;9.各向异性刻蚀有铬薄膜覆盖的氮化硅;10.各向同性腐蚀去除铬薄膜;11.在有氮化硅梁图形的正面甩正性光刻胶,光学光刻正面隔离金图形;12.蒸发、剥离金;13.用加热的氢氧化钾溶液各向异性腐蚀基片,完成镂空的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结构焦平面阵列的制作。

Description

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技术中的硅微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硅微机械加工技术制作镂空的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结构焦平面阵列(FPA)的方法。
背景技术
应用光学读出的、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非制冷型红外探测焦平面阵列(FPA)大多采用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结构,他们的探测灵敏度和器件的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应用光学读出的焦平面阵列(FPA)通常采用带有牺牲层的多层双材料悬臂梁热隔离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保留了图形区的硅衬底,而且利用多层的结构自动的实现热隔离,缺点是红外辐射的利用率低,造成焦平面阵列(FPA)的温升不够,影响了器件性能。为了解决红外辐射利用率低的问题,我们采用了镂空的单层双材料热隔离微悬臂梁热隔离结构的焦平面阵列(FPA)。它的特点是图形区的硅衬底用带选择性的各向异性腐蚀去除,通常是用碱性的腐蚀液,对于我们所用的富硅型氮化硅薄膜,常规的焦平面阵列(FPA)制作工艺在最后的体硅腐蚀中,会把氮化硅图形上间隔的金线条也去除掉,所以无法制作热隔离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作镂空的单层双材料热隔离微悬臂梁热隔离结构焦平面阵列(FPA)的方法,它首先用加热的氢氧化钾(KOH)溶液对基片进行处理,再用常规工艺进行加工,从而获得镂空的单层双材料热隔离微悬臂梁热隔离结构焦平面阵列(FPA)。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用硅微机械加工技术制作,为镂空的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结构;其步骤如下:
步骤1、在单晶硅基片上双面生长富硅型氮化硅薄膜;
步骤2、用加热的氢氧化钾(KOH)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氮化硅二小时以上;
步骤3、在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做保护;
步骤4、在背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光学光刻背面窗口图形;
步骤5、各向异性刻蚀有光刻图形的背面,刻蚀深度等于此面氮化硅的厚度;
步骤6、去除光学光刻胶;
步骤7、在没有图形的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光学光刻正面氮化硅梁图形;
步骤8、在有光刻图形的正面蒸发、剥离铬薄膜;
步骤9、各向异性刻蚀有铬薄膜覆盖的氮化硅,刻蚀深度等于此面氮化硅的厚度;
步骤10、去除铬薄膜;
步骤11、在有氮化硅梁图形的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光学光刻正面隔离金图形;
步骤12、蒸发、剥离金;
步骤13、用加热的氢氧化钾(KOH)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此基片,到背面窗口图形以内的硅全部腐蚀完毕,完成镂空的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结构焦平面阵列的制作。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所述第1步,在单晶硅基片上双面生长富硅型氮化硅薄膜的厚度是0.5~3μm,是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淀积(LPCVD)的方法获得的。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2步,用加热的氢氧化钾(KOH)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氮化硅二小时以上是采用浓度为20%~40%、温度为50~90度的氢氧化钾(KOH)溶液,以去除富硅型氮化硅表面镶嵌的纳米硅晶粒。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3步,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做保护,用以在光刻背面时,被保护的这一面不被磨损、划伤。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4步,背面窗口图形是通过在背面甩光学光刻胶并光学光刻、显影获得的。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5步,各向异性刻蚀有光刻图形的背面采用氟基气体,被刻蚀的深度等于此面氮化硅的厚度,以刻蚀背面腐蚀窗口。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6步,去除光学光刻胶方法是采用丙酮湿法去除。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7步,光学光刻正面氮化硅梁图形是通过在没有图形的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并光学光刻、显影获得的。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8步,在有光刻图形的正面蒸发、剥离的铬薄膜的厚度为20~100nm,是采用电子束或者电阻式蒸发的方法获得的,用以做正面氮化硅梁刻蚀的掩蔽膜。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9步,各向异性刻蚀有铬薄膜覆盖的氮化硅是采用氟基气体,以刻蚀正面的氮化硅梁图形。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10步,去除铬薄膜是采用去铬液湿法腐蚀方法完成的。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11步,正面隔离金图形是通过在有氮化硅梁图形的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并光学光刻、显影获得的。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12步,蒸发、剥离的金的厚度为100nm~400nm,是采用电子束或者电阻式蒸发的方法获得的,用以做热隔离的双材料悬臂梁。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13步,用加热的氢氧化钾(KOH)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此基片,到背面窗口图形以内的硅全部腐蚀完毕,是采用浓度为20%~40%、温度为50~90度的氢氧化钾(KOH)溶液,使正面双材料悬臂梁梁图形完全释放。
所述的方法,其还包括:在甩正性光学光刻胶的程序后,用热板进行前烘。
本发明的特点是从物理原理的角度分析得到不同于常规工艺的工艺路线,在常规工艺之前用加热的氢氧化钾(KOH)溶液腐蚀氮化硅以去除富硅型氮化硅表面镶嵌的纳米硅晶粒,从而得到热隔离的双材料悬臂梁结构。
附图说明
图1-1至图1-13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1至图2-16是本发明实施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镂空的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结构图形的形成,是由一次各向异性湿法腐蚀获得合适的表面形貌,再用三次光学光刻、两次各向异性等离子体刻蚀、一次蒸发、剥离金和一次各向异性湿法腐蚀获得的。
本发明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步骤如下:1、在单晶硅基片上双面生长富硅型氮化硅薄膜;2、用加热的氢氧化钾(KOH)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氮化硅二小时以上;3、在单晶硅基片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做保护;4、在单晶硅基片背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光学光刻背面窗口图形;5、各向异性刻蚀有光刻图形的背面,刻蚀深度等于此面氮化硅的厚度;6、去除光学光刻胶;7、在没有图形的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光学光刻正面氮化硅梁图形;8、在有光刻图形的正面蒸发、剥离铬薄膜;9、各向异性刻蚀有铬薄膜覆盖的氮化硅,刻蚀深度等于此面氮化硅的厚度;10、各向同性腐蚀去除铬薄膜;11、在有氮化硅梁图形的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光学光刻正面隔离金图形;12、蒸发、剥离金;13、用加热的氢氧化钾(KOH)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此基片,到背面窗口图形以内的硅全部腐蚀完毕,完成镂空的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结构焦平面阵列(FPA)的制作。
归纳起来,本发明的步骤如图1所示:
1、如图1-1所示,在单晶硅基片101上双面生长富硅型氮化硅薄膜102和103,氮化硅薄膜厚度是0.5~3μm,是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淀积(LPCVD)的方法获得的。
2、如图1-2所示,用浓度为20%~40%、温度为50~90度的氢氧化钾(KOH)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氮化硅薄膜102和103两小时以上,去除富硅型氮化硅薄膜102和103表面镶嵌的纳米硅晶粒。
3、如图1-3所示,在氮化硅薄膜102上甩正性光学光刻胶104,保护这一面不被磨损、划伤。
4、如图1-4所示,在氮化硅薄膜103上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光学光刻、显影获得背面窗口图形105。
5、如图1-5所示,以背面窗口图形105为掩蔽,采用氟基气体各向异性刻蚀氮化硅薄膜103,被刻蚀的深度等于氮化硅薄膜103的厚度,获得背面腐蚀窗口106。
6、如图1-6所示,采用丙酮湿法去除光刻胶图形104和105。
7、如图1-7所示,在氮化硅薄膜102上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光学光刻、显影获得正面氮化硅梁图形107。
8、如图1-8所示,在正面氮化硅梁图形107上蒸发、剥离铬薄膜108,铬薄膜的厚度为20~100nm,是采用电子束或者电阻式蒸发的方法获得的。
9、如图1-9所示,以铬薄膜108为掩蔽,采用氟基气体各向异性刻蚀氮化硅薄膜102,被刻蚀的深度等于氮化硅薄膜102的厚度,获得正面氮化硅梁图形109。
10、如图1-10所示,采用去铬液湿法腐蚀方法去除铬薄膜108。
11、如图1-11所示,在正面氮化硅梁图形109上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光学光刻、显影获得正面隔离金图形110。
12、如图1-12所示,在正面隔离金图形110上蒸发、剥离金薄膜111,金薄膜的厚度为100nm~400nm,是采用电子束或者电阻式蒸发的方法获得的。
13、如图1-13所示,用浓度为20%~40%、温度为50~90度的氢氧化钾(KOH)溶液腐蚀从背面腐蚀窗口106和正面氮化硅梁图形109中露出的硅,直到正面氮化硅梁完全释放,得成品。
实施例,如图2所示:
1、如图2-1所示,在单晶硅基片201上双面生长富硅型氮化硅薄膜202和203,氮化硅薄膜厚度是0.5~3μm,是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淀积(LPCVD)的方法获得的。
2、如图2-2所示,用浓度为20%~40%、温度为50~90度的氢氧化钾(KOH)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氮化硅薄膜202和203两小时以上,去除富硅型氮化硅薄膜202和203表面镶嵌的纳米硅晶粒。
3、如图2-3所示,在氮化硅薄膜202上甩正性光学光刻胶204,并用热板进行前烘。
4、如图2-4所示,在氮化硅薄膜203上甩正性光学光刻胶205,并用热板进行前烘。
5、如图2-5所示,光学光刻、显得获得背面窗口图形206。
6、如图2-6所示,以背面窗口图形206为掩蔽,采用氟基气体各向异性刻蚀氮化硅薄膜203,被刻蚀的深度等于氮化硅薄膜203的厚度,获得背面腐蚀窗口207
7、如图2-7所示,采用丙酮湿法去除光刻胶图形204和206。
8、如图2-8所示,在氮化硅薄膜102上甩正性光学光刻胶208。
9、如图2-9所示,光学光刻、显影获得正面氮化硅梁图形209。
10、如图2-10所示,,在正面氮化硅梁图形209上蒸发、剥离铬薄膜210,铬薄膜的厚度为20~100nm,是采用电子束蒸发的方法获得的。
11、如图2-11所示,以铬薄膜210为掩蔽,采用氟基气体各向异性刻蚀氮化硅薄膜202,被刻蚀的深度等于氮化硅薄膜202的厚度,获得正面氮化硅梁图形211。
12、如图2-12所示,采用去铬液湿法腐蚀方法去除铬薄膜210。
13、如图2-13所示,在正面氮化硅梁图形211上甩正性光学光刻胶212,并用热板进行前烘。
14、如图2-14所示,光学光刻、显影获得正面隔离金图形213。
15、如图2-15所示,在正面隔离金图形213上蒸发、剥离金薄膜214,金薄膜的厚度为100nm~400nm,是采用电子束蒸发的方法获得的。
16、如图2-16所示,用浓度为20%~40%、温度为50~90度的氢氧化钾(KOH)溶液从背面腐蚀窗口207和正面氮化硅梁图形211中露出的硅,直到正面氮化硅梁完全释放,得成品。

Claims (15)

1.一种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用硅微机械加工技术制作,为镂空的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在单晶硅基片上双面生长富硅型氮化硅薄膜;
步骤2、用加热的氢氧化钾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氮化硅二小时以上;
步骤3、在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做保护;
步骤4、在背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光学光刻背面窗口图形;
步骤5、各向异性刻蚀有光刻图形的背面,刻蚀深度等于此面氮化硅的厚度;
步骤6、去除光学光刻胶;
步骤7、在没有图形的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光学光刻正面氮化硅梁图形;
步骤8、在有光刻图形的正面蒸发、剥离铬薄膜;
步骤9、各向异性刻蚀有铬薄膜覆盖的氮化硅,刻蚀深度等于此面氮化硅的厚度;
步骤10、去除铬薄膜;
步骤11、在有氮化硅梁图形的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光学光刻正面隔离金图形;
步骤12、蒸发、剥离金;
步骤13、用加热的氢氧化钾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此基片,到背面窗口图形以内的硅全部腐蚀完毕,完成镂空的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结构焦平面阵列的制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步,在单晶硅基片上双面生长富硅型氮化硅薄膜的厚度是0.5~3μm,是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淀积的方法获得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步,用加热的氢氧化钾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氮化硅二小时以上是采用浓度为20%~40%、温度为50~90度的氢氧化钾溶液,以去除富硅型氮化硅表面镶嵌的纳米硅晶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步,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做保护,用以在光刻背面时,被保护的这一面不被磨损、划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步,背面窗口图形是通过在背面甩光学光刻胶并光学光刻、显影获得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5步,各向异性刻蚀有光刻图形的背面采用氟基气体,被刻蚀的深度等于此面氮化硅的厚度,以刻蚀背面腐蚀窗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6步,去除光学光刻胶方法是采用丙酮湿法去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7步,光学光刻正面氮化硅梁图形是通过在没有图形的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并光学光刻、显影获得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8步,在有光刻图形的正面蒸发、剥离的铬薄膜的厚度为20~100nm,是采用电子束或者电阻式蒸发的方法获得的,用以做正面氮化硅梁刻蚀的掩蔽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9步,各向异性刻蚀有铬薄膜覆盖的氮化硅是采用氟基气体,以刻蚀正面的氮化硅梁图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0步,去除铬薄膜是采用去铬液湿法腐蚀方法完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1步,正面隔离金图形是通过在有氮化硅梁图形的正面甩正性光学光刻胶并光学光刻、显影获得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2步,蒸发、剥离的金的厚度为100nm~400nm,是采用电子束或者电阻式蒸发的方法获得的,用以做热隔离的双材料悬臂梁。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3步,用加热的氢氧化钾溶液各向异性腐蚀此基片,到背面窗口图形以内的硅全部腐蚀完毕,是采用浓度为20%~40%、温度为50~90度的氢氧化钾溶液,使正面双材料悬臂梁梁图形完全释放。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甩正性光学光刻胶的程序后,用热板进行前烘。
CNB2005100119882A 2005-06-23 2005-06-23 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6593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119882A CN100396593C (zh) 2005-06-23 2005-06-23 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119882A CN100396593C (zh) 2005-06-23 2005-06-23 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4039A CN1884039A (zh) 2006-12-27
CN100396593C true CN100396593C (zh) 2008-06-25

Family

ID=37582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1198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6593C (zh) 2005-06-23 2005-06-23 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9659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6020B (zh) * 2007-03-28 2010-04-14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微电子机械系统光学解复用器芯片的制备方法
US8012785B2 (en) * 2009-04-24 2011-09-0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 of fabricating an integrated CMOS-MEMS device
CN109580986A (zh) * 2018-11-23 2019-04-0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单晶硅摆片的制作方法
CN112079328A (zh) * 2020-08-20 2020-12-1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t型悬臂梁微结构及其加工方法和应用
CN112563124A (zh) * 2020-12-10 2021-03-2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大面积超薄镂空硬掩模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5925A (ja) * 1995-10-16 1997-05-02 Nec Corp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CN1323068A (zh) * 2001-06-29 2001-11-21 复旦大学 3-5μm硅锗/硅异质结内发射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374249A (zh) * 2002-04-19 2002-10-16 清华大学 一种弯曲悬臂梁执行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401980A (zh) * 2001-08-24 2003-03-12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以SiNX为梁的新型微结构谐振梁压力传感器制造方法
US6596624B1 (en) * 1999-07-31 2003-07-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making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hollow chip structures by removing sacrificial dielectric material after the chip is joined to a chip carri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5925A (ja) * 1995-10-16 1997-05-02 Nec Corp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US6596624B1 (en) * 1999-07-31 2003-07-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making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hollow chip structures by removing sacrificial dielectric material after the chip is joined to a chip carrier
CN1323068A (zh) * 2001-06-29 2001-11-21 复旦大学 3-5μm硅锗/硅异质结内发射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401980A (zh) * 2001-08-24 2003-03-12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以SiNX为梁的新型微结构谐振梁压力传感器制造方法
CN1374249A (zh) * 2002-04-19 2002-10-16 清华大学 一种弯曲悬臂梁执行器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4039A (zh) 2006-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5231B (zh) 一种基于(100)硅片采用双面对穿腐蚀制造薄膜器件结构及方法
CN101917784B (zh) 一种具有凹槽形加热膜区的三维微型加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0396593C (zh) 单层双材料微悬臂梁热隔离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
CN101932146B (zh) 具有圆弧形凹槽加热膜区的三维微型加热器及制作方法
CN100423310C (zh) 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兼容的微机械热电堆红外探测器及制作方法
CN101913553B (zh) 一种体硅刻蚀和金硅键合复合工艺方法
CN104591074B (zh) 一种基于三明治结构的柔性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17783A (zh) 具有弧度可调的圆弧形加热膜区的三维微型加热器及方法
CN101794694A (zh) 新型tem样品支持膜(氮化硅窗口)的制作工艺
CN105486414A (zh) 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微测辐射热计
TW201137960A (en) Integrated circuit wafer dicing method
US10083850B2 (en) Method of forming a flexible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devices on a flexible carrier
CN100399005C (zh) 基于真空粘合工艺的热剪切应力传感器器件的制作方法
CN100562725C (zh) 微机械热电堆红外探测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13939B (zh) 一种四质量块硅微机电陀螺结构的加工方法
CN103234648B (zh) 一种聚合物双材料微梁及温度敏感结构
CN102285636B (zh) 一种多边形截面硅梁的湿法腐蚀制备工艺
CN101538006B (zh) 光调制热成像焦平面阵列的制作方法
CN103407959A (zh) 三维电极图形制作方法
JPH07239407A (ja) レプリカ回折格子
CN100349047C (zh) 硅基液晶铝反射电极的钝化保护方法
CN111071984B (zh) 一种选择性剥离光刻胶制备微纳结构的方法
CN102354087A (zh) 一种提高光刻胶曝光精度的方法
CN104591079B (zh) 一种微米管道的加工方法
CN209929311U (zh) 一种硅晶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ANGZHOU HONGXIN ELECTRONIC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ICROELECTRONICS INSTITUTE

Effective date: 2009072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724

Address after: No. 309, Airport Road, Hangzhou, Zhejiang, Jianggan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red core Electronics Co., Ltd.

Address before: Beijing city Chaoyang District Beitucheng West Road No. 3

Patentee before: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625

Termination date: 201606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