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79214C - 无线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79214C
CN100379214C CNB03825235XA CN03825235A CN100379214C CN 100379214 C CN100379214 C CN 100379214C CN B03825235X A CNB03825235X A CN B03825235XA CN 03825235 A CN03825235 A CN 03825235A CN 100379214 C CN100379214 C CN 10037921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con
transmission
data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8252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01564A (zh
Inventor
福田邦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01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015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921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921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保持恒定信标周期、保证传送质量、并可靠地进行间歇接收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管理设备将信标间隔信息传送到主信标和副信标。根据信标间隔信息,无线终端设备分割要传送的传送数据,使得在开始传送主信标之前完成传送数据的传送。因而,有可能防止信标和传送数据的传送定时的重叠,从而保证恒定的信标周期。因此,有可能保证传送质量、可靠地进行无线终端设备的间歇接收、并提高整个系统的数据传送效率。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并且特别适合应用于例如无线LAN(局域网)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无线LAN系统被广泛使用,其中,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b和IEEE802.11a是典型的系统。在IEEE802.11类型的无线LAN系统中,使用自主分散系统(例如,参考专利参考文献1),其使用CSMS/CA(载波检测多路接入/冲突避免)方案作为接入方案。
也就是说,图9示出了IEEE802.11类型的无线LAN系统的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中下面两层的协议栈,其由数据链路层901和物理层902组成。
数据链路层901分为LLC(逻辑链路控制)子层903和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904。在IEEE无线LAN系统中,IEEE802.2下的逻辑链路控制905被定义为LLC子层903,而IEEE802.11下的CSMA/CA方案被定义为MAC子层904。
此外,物理层902有两种定义,即,使用2.4GHz波段中称为CCK(补码键控)的编码技术的直接序列型IEEE802.11b(907)、以及使用5GHz波段中的OFDM(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的IEEE802.11a(908)。
图10示出了使用IEEE802.11的CSMA/CA方案的无线LAN系统中的传送/接收定时。该无线LAN系统由基站和第一至第四终端站组成,并且第一、第二和第三终端站以正常传送/接收模式操作,而第四终端站以间歇接收模式操作。
基站主要传送信标(BC1、BC2、BC3、...),其用于建立终端站之间的同步,并以信标时间周期Ti的间隔通知各种控制信息。该信标时间周期分为由于来自基站的轮询(polling)而导致的非冲突周期、以及由于终端站之间的冲突(冲突)导致的冲突周期。非冲突周期由信标通知。
在非冲突周期期间,只允许由从基站传送的轮询指定的终端站进行传送。例如,轮询PL1是对第一终端站的轮询,并且第一终端站响应于接收到轮询PL1而传送数据分组DP1。当正确接收到数据分组DP1时,基站返回ACK(确认)信号AC1。类似地,轮询PL2是对第二终端站的轮询,并且第二终端站响应于接收到轮询PL2而传送数据分组DP2。当正确接收到数据分组DP2时,基站返回ACK信号AC2。对于需要实时性质的数据如AV流,在非冲突周期期间,其在基站的控制下被周期性地传送和接收,从而保持传送的QoS(服务质量)。
反之,在冲突周期期间,每个终端站接收ACK信号,并在等待基于对应随机数的等待时间(在下文中称为随机补偿时间(backoff time))之后进行载波检测,并进行传送,而其它终端站不进行传送。
也就是说,当具有应被传送的数据的第一和第二终端站接收到ACK信号AC2时,它们分别在等待随机补偿时间t1和t2之后执行载波检测。由于第一终端站的随机补偿时间t1比第二终端站的随机补偿时间t2短,因此第一终端站成功执行载波检测,并传送数据分组DP3。基站返回用于数据分组DP3的成功接收的ACK信号AC3。没有成功执行载波检测的第二终端站在接收到ACK信号AC3之后再次进行载波检测,并传送数据分组DP4。
另一方面,以间歇接收模式操作的第四终端通过与基站同步以信标时间周期Ti的间隔进行间隔接收,从而接收从基站传送的每个信标。在信标包括对自身站的呼叫的情况下,第四终端站停止间歇接收模式,并回到正常传送/接收模式。
专利参考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文献11一74886(第2至第3页,图11和图12)。
这里,由于在前述的IEEE802.11的CSMA/CA方案中从终端站传送数据分组,因此从基站的信标传送可能被延迟。
也就是说,参考图10,第三终端站在以信标BC2开始的信标时间周期Ti的冲突周期的最后,传送数据分组DP5。由于在信标时间周期Ti内传送此数据分组DP5,因此基站必须最终接收数据分组DP5,从而它不能传送以往将在信标BC2的信标时间周期Ti之后传送的信标BC3。
因此,基站在从信标时间周期Ti延迟了延迟时间Δt的时刻(timing)传送信标BC4,因此,信标间隔延长了延迟时间Δt。这意味着下一个非冲突周期的开始时刻被延迟,从而不能保证非冲突周期期间的QoS,这是个问题。
此外,以间歇接收模式操作的第四终端站通过与基站同步而以信标时间周期Ti的间隔进行信标的间歇接收。因此,如果信标间隔延长,则间歇接收的定时变得与信标传送的定时不同,从而以间歇接收模式操作的第四终端站不能接收到信标,这是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要点而提出的,并且旨在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能够保持固定的信标间隔、保证传送质量并无误地进行间歇接收。
在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本发明中,在包括多个无线终端设备和用于管理该多个无线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的无线通信管理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无线通信管理设备中提供了一种信标传送装置,其用于以固定间隔传送主信标,以便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同步,以及用于在主信标之间传送副信标,并且,包括在主信标和副信标中的是:信标时间周期信息,表示直到下一次传送主信标为止的时间周期;以及允许未指定的无线终端设备进行传送的空闲信息、使指定的无线终端设备进行传送的轮询信息、对将信标传送到指定无线终端设备之后的数据传送进行预先通知的传送通知信息、以及为指定的无线终端设备表示从该无线终端设备传送的数据的接收是成功还是不成功的传送确认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在主信标之间传送副信标,该副信标包括信标时间周期信息,以及空闲信息、轮询信息、传送通知信息和传送确认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在无线终端设备中提供的是:数据分割装置,用于比较在所接收的主信标或副信标中包括的信标时间周期信息和所需要的传送数据的传送时间,并在所需传送时间是信标时间周期信息或比信标时间周期更长时,分割传送数据,使得在主信标的传送开始之前完成分割后的传送数据的传送;以及数据传送装置,用于传送该传送数据。
主信标和副信标与其中包括的信标时间周期信息一起传送,并且无线终端设备分割和传送传送数据,使得在主信标的传送开始之前完成传送数据的传送,从而可以防止信标和传送数据的传送定时的重叠,并且可以有保证地固定信标间隔,这可以保证传送质量并无误地进行间歇接收,而且提高系统的总体数据传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无线LAN系统的整个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示出终端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示出信标的帧格式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无线LAN系统中的传送/接收定时的时序图。
图6是示出数据分组的帧格式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基站的传送/接收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终端站的传送/接收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无线LAN系统的协议栈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传统无线LAN系统中的传送/接收定时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1)无线LAN系统的整个结构
参考图1,附图标记1在总体上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LAN系统,并且此系统由作为无线通信管理设备的基站2和第一至第四终端站3(3A至3D)组成。基站2和终端站3A至3D例如在5GHz波段中采用CSMA/CA方案,进行彼此之间的无线通信。
实际上,作为无线终端设备的终端站3A至3D是PC卡类型的无线LAN卡,并被插入到对应笔记本个人计算机(在下文中称为笔记本个人计算机)4的PC卡插槽中。另一方面,基站2连接到外部网络5,例如因特网和内联网。
在无线LAN系统1中,在笔记本个人计算机4之间以及在诸如连接到外部网络5的个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设备和笔记本个人计算机4之间,通过基站2和每个终端站3A至3D进行数据通信。
(2)基站和终端站的结构
接下来,将分别参考图2和图3描述基站2和终端站3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基站2中,连接到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的是网络接口单元12、MAC(介质访问控制)控制单元13、和作为信标传送装置的OFDM(正交频分多路复用)调制解调器单元14。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在后面将描述的用于基站通信控制的程序之下,完全控制基站2的每个单元。
传送/接收单元15通过天线16接收从终端站3传送的OFDM信号,并将其作为所接收的OFDM调制信号提供给OFDM调制解调器单元14。OFDM调制解调器单元14将所接收的OFDM调制信号解调,并将结果作为所接收的数据提供给MAC控制单元13。
MAC控制单元13分解(discompose)所接收的数据的无线帧,并将结果通过网络接口单元12提供给外部网络5,并根据通过网络接口单元12从外部网络5传送且被送往终端站3的传送数据形成无线帧,然后将结果提供给OFDM调制解调器单元14。作为信标传送装置的OFDM调制解调器单元14调制传送数据,以产生OFDM调制信号,并通过充当信标传送装置的传送/接收单元15和天线16传送该信号。
此外,MAC控制单元13执行信标控制、对数据和控制分组的MAC控制、以及CSMA/CA控制。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每个终端站3中,连接到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的是主机接口单元22、MAC控制单元23和OFDM调制解调器单元24。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在后面将描述的用于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的程序之下,总体上控制终端站3的每个单元。
传送/接收单元25通过天线26接收从基站2或另一终端站3传送的OFDM信号,并将其作为所接收的OFDM调制信号传送到OFDM调制解调器单元24。OFDM调制解调器单元24将所接收的OFDM调制信号解调,并将其作为所接收的数据提供给MAC控制单元23。
MAC控制单元23分解所接收的数据的无线帧,并将结果通过主机接口单元22提供给个人计算机4,并且还根据通过主机接口单元22从个人计算机4提供的、并被送往基站2或另一终端站3的传送数据形成无线帧,并将结果提供给OFDM调制解调器单元24。作为数据传送装置的OFDM调制解调器单元24通过调制传送数据而产生OFDM调制信号,并通过作为数据传送装置的传送/接收单元25和天线26传送该信号。
(3)本发明的CSMA/CA方案
本发明的无线LAN系统1中的CSMA/CA方案具有这样的特征:除了从基站2周期性传送的信标(下文称为主信标)以外,在主信标之间安排副信标,并且通过主和副信标向每个终端站3通知直到下一个主信标为止的时间周期信息和各种控制信息。
主和副信标的帧格式相同。也就是说,图4示出了主和副信标的帧格式,其由用于通过前置信息(preamble)在物理层中进行同步的PHY报头401、存储MAC地址等的MAC报头402、控制数据403和用于检错的CRC(循环冗余码)404组成。现在,假设信标帧的时间长度被取为信标长度Tb。
MAC报头402由基站2的自身站MAC地址405、作为轮询时的轮询目的地的终端站3的目的站MAC地址406等组成。控制数据403由信标信息407、ACK/NAK信息408等组成。
信标信息407由以下5个信息部分组成。信标类型信息409通知信标类型,并且,在主信标的情况下存储0,而在副信标的情况下存储1。
空闲信息410通知电路状态。如果电路处于空闲状态并且可以接收来自终端站的上行链路分组,则存储“1”作为空闲状态;否则存储“0”  (非空闲状态)。空闲状态对应于传统示例中的冲突周期,而非空闲状态对应于传统示例中的非冲突周期。
在信标时间周期信息411中,以例如μ秒为单位存储表示直到接下来要传送主信标为止的时间周期的信标时间周期Tn。该信标时间周期信息411等于接下来可传送的数据分组的有效分组长度。
作为传送通知信息的后续数据信息412通知是否存在跟随在来自基站2的信标之后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并且当没有后续数据时,存储“0”,而当存在后续数据时,存储“1”。
对于轮询信息413,在对由目的站MAC地址406指定的终端站3进行轮询的情况下,存储“1”作为轮询存在,而在不进行轮询的情况下,存储“0”作为没有轮询。
作为传送确认信息的ACK/NAK信息408以两位形成,并且在信标中包括用于由目的站MAC地址406指定的终端站3的ACK或NAK(否定确认)信号的情况下,将“1”存储在首位中作为ACK/NAK信息存在。当在信标中包括ACK信号时,将“0”存储在后面的位中,而当包括NAK信号时,存储“1”。在信标中不包括ACK和NAK信号的情况下,将“0”存储在首位和后面的位中,作为没有ACK/NAK信息存在。
接下来,将参考图5详细描述无线LAN系统1中的主和副信标以及数据分组的传送/接收定时。在此情况下,与图10类似,第一至第三终端站3A至3C以正常传送/接收模式工作,而第四终端站3D以间歇接收模式操作。
基站2以信标时间周期Ti的间隔传送主信标MB1、MB2、MB3...。例如,信标时间周期的值被取为2[ms]。
在图5中,基站2首先传送主信标MD1,其表示允许所有终端站3进行传送。这一状态对应于图10的冲突周期。
也就是说,在主信标MB1中,表示主信标的“0”存储在信标类型信息409中,表示空闲状态的“1”存储在空闲信息410中,而通过表达式(1)计算的直到下一主信标MB2为止的信标时间周期Tn存储在信标时间周期信息411中。
Tn=Ti-Tb-α     (α是容限)      .....(1)
此外,表示没有后续数据存在的“0”存储在后续数据信息412中,表示没有轮询的“0”存储在轮询信息413中,而表示没有ACK/NAK信息的“00”存储在ACK/NAK信息408中。
响应于表示空闲状态的主信标MB1的接收,具有要传送的数据的第一终端站3A和第三终端站3V分别在等待随机补偿时间t1和t2之后进行载波检测。
由于第一终端站3A的随机补偿时间t1比第三终端站3C的随机补偿时间t2短,因此第一终端站3A成功进行载波检测并传送数据分组DP11。另一方面,未成功进行载波检测的第三终端站3C推迟数据分组DP12的传送。
关于这一点,图6示出了数据分组的帧格式,其由用于通过前置信息在物理层中进行同步的PHY报头501、其中存储了MAC地址等的MAC报头502、数据503、以及用于检错的CRC504组成。MAC报头502由自身站MAC地址505、指定站MAC地址506、数据分组的数据长度507等组成。
基站2响应于数据分组DP11的成功接收而传送包括ACK信号的副信标SB1。
也就是说,在副信标SB1中,表示副信标的“1”存储在信标类型信息409中,并且表示ACK信号的“10”存储在ACK/NAK信息408中。
此外,存储在信标时间周期信息411中的是直到下一个主信标MB2为止的信标时间周期Tn,其由表达式(2)计算。
Tn=T1-α     (α是容限)    ....(2)
此外,在此情况下,由于存在从基站2到终端站3的下行链路数据分组DP1,因此表示后续数据存在的“1”存储在副信标SB1的后续数据信息412中,表示非空闲状态的“0”  存储在空闲信息410中,表示没有轮询的“0”存储在轮询信息413中。此外,存储在MAC报头402的指定站MAC地址406中的是作为数据分组DP13的传送指定地的终端站的MAC地址。
因而,所有终端站3均被禁止传送,并且只有由副信标SB1中的指定站MAC地址406指定的终端站3(在此示例中不是图5的终端站)等待数据分组DP13。
然后,基站2在副信标SB1之后传送数据分组DP13。此时,基站2调整数据分组D13的长度,使得可以在下一个主信标MB2之前传送数据分组DP13。
接下来,基站2在从主信标MB1的传送起晚信标时间周期Ti的时候传送主信标MB2。此时,基站2进行对第二终端站3B的轮询。
也就是说,在主信标MB2中,表示主信标的“1”存储在信标类型信息409中,表示轮询存在的“1”存储在轮询信息413中,而作为轮询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3B的MAC地址存储在目的站MAC地址406中。
此外,表示非空闲状态的“0”存储在空闲信息410中,通过表达式(1)计算的信标时间周期Tn存储在信标时间周期信息411中,表示没有后续数据存在的“0”存储在后续数据信息412中,而表示没有ACK/NAK信息的“00”存储在ACK/NAK信息408中。
由于作为轮询目的地的第二终端站3B有数据要传送,因此它响应于主信标MB2的接收而传送数据分组DP14。此时,被轮询的第二终端站3B立即传送数据分组PD14而不进行载波检测,从而消除了由载波检测产生的时间损失,并提高了无线LAN系统1的总体传送效率。
基站2响应于数据分组DP14的成功接收而传送包括ACK信号的副信标SB2。此时,由于副信标SB2没有后续下行链路数据分组,并且将不进行对任何终端站3的轮询,因此基站2向所有终端站3给予传送许可。
也就是说,在副信标SB2中,表示副信标的“1”存储在信标类型信息409中,而表示ACK信号的“10”存储在ACK/NAK信息408中。
此外,表示没有后续数据的“0”存储在后续数据信息412中,表示空闲状态的“1”存储在空闲信息410中,表示没有轮询存在的“0”存储在轮询信息413中,而直到下一个主信标MB3为止的信标时间周期Tn(Tn=T2-α)存储在信标时间周期信息411中。
响应于表示空闲状态的主信标MB2的接收,在上一个空闲状态中没有成功进行载波检测的第三终端站3C在等待随机补偿时间t3之后进行载波检测,然后传送数据分组DP12。
接下来,基站2在从主信标MB2的传送起晚信标时间周期Ti的时候传送主信标MB3。该主信标MB3包括对数据分组DP12的ACK信号、对处于间歇接收中的第四终端站3D的呼叫、以及用于第四终端站3D的后续数据的存在信息。
也就是说,在主信标MB3中,表示主信标的“0”存储在信标类型信息409中,表示ACK信号的“10”存储在ACK/NAK信息408中。此外,表示后续数据存在的“1”存储在后续数据信息412中,表示非空闲状态的“0”存储在空闲信息410中,表示没有轮询的“0”存储在轮询信息413中,而作为呼叫目的地的第四终端站3D的MAC地址存储在指定站MAC地址406中。
因而,所有终端站3均被禁止传送,而只有由主信标MB3中的指定站MAC地址406指定的第四终端站3D等待下行链路数据。
这里,第四终端站3D处于间歇接收状态,并且仅间歇接收从基站2传送的主信标。因此,通过将第四终端站3D的MAC地址存储在主信标MB3中,第四终端站3D从间歇接收状态回到正常传送/接收状态,从而接收后续数据分组DP15。
注意,考虑到与其它无线LAN系统的共存性,理想的是在传送每个信标之前进行载波检测。然而,这不是本发明的本质。
(4)基站和终端站的传送/接收处理
接下来,将参考图7和图8的流程图详细描述基站2和终端站3的前述传送/接收处理过程。注意,将省略关于基于ACK/NAK信号的数据重传过程和终端站3的间歇接收过程的描述。
实际上,在基站2中,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读取并执行存储在未示出的ROM(只读存储器)中的基站传送/接收控制程序,从而执行传送/接收过程。
也就是说,在图7中,基站2的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从例程RT1的开始步骤前进到步骤SP1。在步骤SP1,作为信标传送装置的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传送主信标,然后前进到步骤SP2,以判断是否存在到终端站3的下行链路传送数据。
当在步骤SP2存在下行链路传送数据时,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前进到步骤SP3,以比较下行链路数据分组的分组长度和存储在主信标中的信标时间周期Tn(即,有效分组长度)。
当在步骤SP3下行链路数据分组的分组长度是有效分组长度或更短时,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前进到步骤SP5以传送下行链路数据分组,然后前进到步骤SP8。反之,当下行链路数据分组的数据长度长于有效分组长度时,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前进到步骤SP4,以将下行链路数据分组分割为有效分组长度或更短的数据分组,并在步骤SP5传送该下行链路数据分组。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P2没有下行链路传送数据时,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前进到步骤SP6,以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等待来自作为轮询指定地的指定终端站3或未指定的终端站3的上行链路数据分组。
当在步骤SP6上行链路数据分组没有到来时,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前进到步骤SP9。反之,当在步骤SP6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到来时,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前进到步骤SP7,以接收上行链路数据分组,然后前进到下一步骤SP8。
在步骤SP8,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计算从完成上行链路数据分组的接收或完成下行链路数据分组的传送直到传送下一主信标为止的时间周期,然后前进到下一步骤SP9。
在步骤SP9,假设容限为β(即数据分组长度的最小值),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在主信标之前基于步骤SP8的计算结果判断是否可传送副信标。
当在步骤SP9判断可传送副信标时,作为信标传送装置的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前进到步骤SP10,以传送副信标,然后返回到步骤SP2。反之,当在步骤SP9判断不能传送副信标时,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前进到步骤SP111,以等待直到主信标时间周期Ti过去为止,然后返回到步骤SP1以传送主信标。
这样,基站2以主信标时间周期Ti的间隔传送主信标,并在主信标之间传送副信标。
另一方面,在终端站3中,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读取并执行存储在未示出的ROM中的终端站传送/接收控制程序,以执行传送/接收过程。
也就是说,参考图8,终端站3的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从例程RT21的开始步骤前进到步骤SP21。在步骤SP21,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等待来自基站2的信标(主信标或副信标),并在接收到信标时前进到下一步骤SP22。
在步骤SP22,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参考所接收的信标中的后续数据信息412和指定站MAC地址406,以判断是否存在用于自身站的后续数据。
当在步骤SP22判断存在用于自身站的后续数据时,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前进到步骤SP23,以接收下行链路数据分组,然后前进到步骤SP21以等待信标。反之,当在步骤SP22判断没有用于自身站的后续数据时,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前进到步骤SP24,以判断是否存在来自自身站的上行链路传送数据。
当在步骤SP24判断没有上行链路传送数据时,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返回到步骤SP21以等待信标。反之,当在步骤SP22判断存在上行链路传送数据时,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前进到步骤SP25,以比较上行链路分组数据的分组长度和存储在主信标中的信标时间周期Tn(有效分组长度)。
当在步骤SP25判断上行链路数据分组的分组长度是有效分组长度或更短时,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前进到步骤SP27。反之,当上行链路数据分组的数据长度长于有效分组长度时,作为数据分割部件的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前进到步骤SP26,以将上行链路数据分组分割为有效分组长度或更短的分组,然后前进到步骤SP27。
在步骤SP27,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参考所接收的信标的轮询信息413,以判断是否存在轮询。
当在步骤SP27判断存在轮询时,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前进到步骤S28,以基于所接收的信标的目的站MAC地址406判断轮询是否针对自身站。
当在步骤SP28判断轮询不是针对自身站时,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推迟上行链路数据分组的传送,并返回到步骤SP21。反之,当在步骤SP28判断轮询针对自身站时,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前进到步骤SP31,以传送上行链路数据分组而不进行载波检测,然后返回到步骤SP1以等待信标。
反之,当在步骤SP27判断不存在轮询时,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前进到步骤SP29,以等待基于随机数的随机补偿时间,然后前进到下一步骤SP30。
在步骤SP30,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进行载波检测。如果它没有成功进行载波检测,则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返回到步骤SP21以等待信标。反之,当它成功进行了载波检测时,作为数据传送装置的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前进到步骤SP31,以传送上行链路数据分组,然后返回到步骤SP1以等待信标。
如上所述,终端站3基于从基站2传送的信标进行传送和接收。
(5)操作和效果
根据以上结构,在此无线LAN系统1中,以固定间隔从基站2传送主信标,并在主信标之间传送副信标,该副信标包括表示直到下一主信标为止的时间周期的信标时间周期Tn。此外,信标时间周期Tn也存储在主信标中。
然后,每个终端站3基于存储在主和副信标中的信标时间周期Tn调整要传送的数据分组的分组长度,以便在下一主信标的传送开始之前完成该数据分组的传送。
因而,可以防止数据分组和主信标的传送定时的重叠,并且可以提高系统的总体数据传送效率。此外,基站2可以以固定间隔无误地传送主信标,从而可以提高传送QoS,终端站3可以容易且正确地进行间歇接收,并且可以减少终端站3的功率消耗。
此外,通过传送每个都包括各种控制信息如ACK/NAK信息、空闲信息、后续数据信息和轮询信息的主信标和副信标,不需要独立地传送轮询信号、ACK信号等,从而提高系统的总体数据传送效率。此外,基站2可以利用信标的控制信息管理所有终端站3的所有传送操作,从而实现有用的无线LAN系统,其能够进行由例如AV流所需的QoS的传送和正常的分组传送,以及解决所谓的隐藏终端问题。
(9)其它实施例
注意,前述实施例已经描述了这样的情况:基站2作为无线通信管理设备管理整个无线LAN系统1,并传送主和副信标。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终端站3之一可作为无线通信管理设备操作,并传送主和副信标(即,专用(adhoc)通信)。
此外,前述实施例已经描述了这样的情况:基站2的基站通信控制单元11和终端站3的终端站通信控制单元21分别在存储在其ROM中的基站传送/接收控制程序和终端站传送/接收控制程序之下执行传送/接收过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通过分别将存储这种对应程序的程序存储介质安装到基站2和终端站3中,可以执行前述传送/接收过程。
在此情况下,作为将前述程序安装到基站2和终端站3中的程序存储介质,用于临时或永久存储程序的半导体存储器或磁盘、以及诸如CD-ROM(致密盘只读存储器)或DVD(数字多用途盘)的封装介质(package medium)均可使用。此外,作为用于将程序存储到程序存储介质中的装置,有线或无线通信介质如局域网、因特网和数字卫星广播均可使用。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一种无线通信管理设备在主信标和副信标中包括表示直到下一主信标为止的时间周期的信标时间周期信息,并传送它们,并且,无线终端设备基于信标时间周期信息分割并传送传送数据,使得在主信标的传送开始之前完成传送数据的传送,从而可以有保证地固定信标间隔,同时防止信标和传送数据的传送定时的重叠,因而使得有可能保持传送质量、有保证地进行间歇接收,并提高系统的总体数据传送效率。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适用于例如无线LAN系统。

Claims (3)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多个无线终端设备和用于管理无线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的无线通信管理设备,其中:
所述无线通信管理设备包括信标传送装置,用于以固定间隔传送主信标,以便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同步,以及用于在所述主信标之间传送副信标,其中
所述主信标和所述副信标包括表示直到下一次传送所述主信标为止的时间周期的信标时间周期信息,以及允许所述无线终端设备的未指定的无线终端设备进行传送的空闲信息、使所述无线终端设备的指定无线终端设备进行传送的轮询信息、对将所述信标传送到所述无线终端设备的指定无线终端设备之后的数据传送进行预先通知的传送通知信息、以及为所述无线终端设备的指定无线终端设备表示从该无线终端设备传送的数据的接收是成功还是不成功的传送确认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并且
所述无线终端设备包括:
数据分割装置,用于比较所接收的所述主信标或所述副信标中包括的所述信标时间周期信息和所需的传送数据的传送时间,然后在所需传送时间是信标时间周期信息或比信标时间周期更长时分割传送数据,使得在所述主信标的下一次传送开始之前完成分割后的传送数据的传送;以及
数据传送装置,用于传送所述传送数据。
2.一种用于在规定的无线通信管理设备的控制之下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设备,所述无线终端设备包括:
接收装置,用于接收以固定间隔从所述无线通信管理设备传送的主信标、和在主信标之间传送的副信标;
数据分割装置,用于比较所接收的所述主信标或所述副信标中包括的、并表示直到下一次传送所述主信标为止的时间周期的信标时间周期信息和所需的传送数据的传送时间,并在所述所需传送时间是所述信标时间周期信息或比信标时间周期更长时,分割所述传送数据,使得在所述主信标的下一传送开始之前完成分割后的传送数据的传送;以及
数据传送装置,用于传送所述传送数据。
3.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多个无线终端设备和用于管理所述多个无线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的无线通信管理设备,其中:
以固定间隔从所述无线通信管理设备传送用于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同步的主信标,并且在所述主信标之间从所述无线通信管理设备传送副信标;
所述主信标和所述副信标包括表示直到下一次传送所述主信标为止的时间周期的信标时间周期信息,以及允许所述无线终端设备的未指定的无线终端设备进行传送的空闲信息、使所述无线终端设备的指定无线终端设备进行传送的轮询信息、对将所述信标传送到所述无线终端设备的指定无线终端设备之后的数据传送进行预先通知的传送通知信息、以及为所述无线终端设备的指定无线终端设备表示从无线终端设备传送的数据的接收是成功还是不成功的传送确认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以及
所述无线终端设备比较所接收的所述主信标或所述副信标中包括的所述信标时间周期信息和所需的传送数据的传送时间,并在所需传送时间是信标时间周期信息或比信标时间周期更长时,分割所述传送数据,使得在所述主信标的下一次传送开始之前完成分割后的传送数据的传送,并传送该传送数据。
CNB03825235XA 2002-09-30 2003-09-17 无线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921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86885A JP3846715B2 (ja) 2002-09-30 2002-09-30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86885/2002 2002-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1564A CN1701564A (zh) 2005-11-23
CN100379214C true CN100379214C (zh) 2008-04-02

Family

ID=32063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523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9214C (zh) 2002-09-30 2003-09-17 无线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412250B2 (zh)
EP (1) EP1548984B1 (zh)
JP (1) JP3846715B2 (zh)
KR (1) KR100948218B1 (zh)
CN (1) CN100379214C (zh)
WO (1) WO20040324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48275B2 (ja) 2004-08-12 2013-02-20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テクノロジ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無線通信媒体へのアクセス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US7224970B2 (en) * 2004-10-26 2007-05-29 Motorola, Inc. Method of scanning for beacon transmissions in a WLAN
JP4509822B2 (ja) * 2005-02-24 2010-07-21 Oki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無線集積回路
JP4765393B2 (ja) * 2005-05-06 2011-09-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786970B2 (ja) * 2005-08-26 2011-10-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lanにおける実時間信号優先方式および無線lanにおけるアクセスポイント
EP1982435A4 (en) 2006-01-25 2012-07-25 Xocyst Transfer Ag L L C INDICATION OF TRANSMISSION ANNOUNCEMENT
US20070223431A1 (en) * 2006-03-24 2007-09-27 Nokia Corporation WLAN fast join
US8325686B2 (en) 2006-04-20 2012-12-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hannel time allocation and access control in wireless network for high-definition video transmission
KR101227510B1 (ko) 2006-07-28 2013-01-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동적으로 주파수 자원을 할당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KR100845889B1 (ko) * 2006-11-13 2008-07-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근거리 네트워크의 비콘 병합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7796987B2 (en) * 2007-02-14 2010-09-1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a mobile station with a radio network
US8150414B2 (en) * 2007-07-06 2012-04-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ng existence of NPD in IEEE 802.22.1 operation
US8767631B2 (en) 2007-09-25 2014-07-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lternate wireless channel selection for uplink and downlink data communication
US20120002551A1 (en) * 2007-10-25 2012-01-0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Communication Method, System and Network Nodes in a Low Pow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420280A (zh) * 2007-10-25 2009-04-29 西门子公司 一种低功率通信网络中的通信方法、系统及网络节点
US8054819B2 (en) 2007-12-06 2011-11-08 Harri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tting a data rate in TDMA communications
EP2293627B1 (en) * 2008-06-30 2018-04-1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terminal, system, and program
US8145134B2 (en) * 2008-07-22 2012-03-27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Wireless microphone beacon
CN102405609B (zh) * 2009-04-24 2014-09-17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US9148889B2 (en) * 2009-06-01 2015-09-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of multiple radios using a database of interference-related information
US9185718B2 (en) * 2009-06-29 2015-1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ntralized coexistence manager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multiple radios
US9161232B2 (en) * 2009-06-29 2015-10-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centralized coexistence manager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multiple radios
US20110007680A1 (en) * 2009-07-09 2011-0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leep mode design for coexistence manager
US9135197B2 (en) * 2009-07-29 2015-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ynchronous interface for multi-radio coexistence manager
US9185719B2 (en) * 2009-08-18 2015-1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pping applications to radio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903314B2 (en) * 2009-10-29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Bluetooth introduction sequence that replaces frequencies unusable due to other wireless technology co-resident on a bluetooth-capable device
JP5470652B2 (ja) * 2009-12-25 2014-04-16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干渉防止方法
US9130656B2 (en) 2010-10-13 2015-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radio coexistence
US20130145030A1 (en) * 2011-03-17 2013-06-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ntrol device,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150877B2 (ja) * 2012-03-23 2017-06-21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上りリンク信号送信方法及びステーション装置と、上りリンク信号受信方法及び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
US9226251B2 (en) * 2012-11-30 2015-12-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timization of synchronization message transmission intervals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WO2015045061A1 (ja) * 2013-09-26 2015-04-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制御方法
JP5892151B2 (ja) * 2013-12-18 2016-03-2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ペリフェラル
US9287925B2 (en) 2014-01-10 2016-03-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requency hopp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6550376B (zh) * 2015-09-17 2020-06-26 杭州华为企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唤醒方法以及装置
JP6573391B2 (ja) * 2015-10-07 2019-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18A (zh) * 1994-05-20 1997-04-30 摩托罗拉公司 在分组数据通信信道上动态分配时隙的方法
JPH09162798A (ja) * 1995-12-08 1997-06-20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用基地局および間欠電源投入型移動局
JP2002204197A (ja) * 2000-12-28 2002-07-19 Clarion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020118664A1 (en) * 2001-02-23 2002-08-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mmunication setup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1981A (en) * 1971-04-23 1974-04-02 Us Navy Remote clock synchronization system
US5513210A (en) 1994-12-05 1996-04-30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hannel access priorities in a frequency hopping local area network
FI106331B (fi) * 1998-04-30 2001-01-15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netelmä ja laitteisto joutokehysten käytön ohjaamiseksi
US6519460B1 (en) * 1999-05-10 2003-02-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uncoordinated frequency hopping system
JP4374725B2 (ja) 1999-09-22 2009-12-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及び通信局
DE60030086T2 (de) 2000-01-20 2007-01-0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Interoperabilität von Bluetooth und IEEE 802.11
US7173922B2 (en) 2000-03-17 2007-02-06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Multiple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occupying overlapping physical spaces
AU2001268003A1 (en) * 2000-07-07 2002-01-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 central unit in a shared lan system for centralized control and distributed control
US7058074B2 (en) * 2000-11-01 2006-06-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nified channel access for supporting quality of service (QoS) in a local area network
US7251232B1 (en) * 2000-11-22 2007-07-31 Cisco Technology, Inc. Point-controlled contention arbitration i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 LANs
US7058059B1 (en) * 2001-02-20 2006-06-06 At&T Corp. Layer-2 IP network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e hosts
US7151945B2 (en) * 2002-03-29 2006-12-19 Cisco Systems Wireless Networking (Australia) Pt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ock synchroniz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918A (zh) * 1994-05-20 1997-04-30 摩托罗拉公司 在分组数据通信信道上动态分配时隙的方法
JPH09162798A (ja) * 1995-12-08 1997-06-20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用基地局および間欠電源投入型移動局
US6018642A (en) * 1995-12-08 2000-01-25 Fujitsu Limited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base station for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intermittent power-on type mobile station
JP2002204197A (ja) * 2000-12-28 2002-07-19 Clarion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020118664A1 (en) * 2001-02-23 2002-08-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mmunication setup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12250B2 (en) 2008-08-12
EP1548984A1 (en) 2005-06-29
WO2004032423A1 (ja) 2004-04-15
CN1701564A (zh) 2005-11-23
KR100948218B1 (ko) 2010-03-18
KR20050047547A (ko) 2005-05-20
EP1548984B1 (en) 2011-08-24
EP1548984A4 (en) 2010-04-14
US20060030362A1 (en) 2006-02-09
JP2004128654A (ja) 2004-04-22
JP3846715B2 (ja) 2006-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9214C (zh) 无线通信系统
US1184939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635688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922833B (zh) 使多个不同通信系统能够共存的终端设备
CN102571801B (zh) 用于对等数据通信的方法
JP5136590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0461752C (zh)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JP3217580B2 (ja) 通信媒体へのアクセス方法
CN1627758B (zh) 部署多个无线局域网的分布式体系结构
US20060056362A1 (en)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d on multi-receiver aggregation
RU2006128592A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протокола распределенного резервирования и управления ультраширокополосным доступом к среде передачи
MXPA04008194A (es) Sistema de comunicacion inalambrica, dispositivo de comunicacion inalambrica y metodo de comunicacion inalambrica, y programa de computo.
EP0549235A1 (en)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US20040228311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US20060120334A1 (en) Enhanced direct 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JP2004194237A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01883439B (zh) 一种无线自组织网中实时业务可靠传输方法
Claessen et al. The AT&T GIS WaveLAN air interface and protocol stack
EP4142392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02

Termination date: 201509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