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9495C - 移动通信系统、内线收发装置、无线基站、无线控制装置和移动交换局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内线收发装置、无线基站、无线控制装置和移动交换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69495C
CN100369495C CNB2004100886220A CN200410088622A CN100369495C CN 100369495 C CN100369495 C CN 100369495C CN B2004100886220 A CNB2004100886220 A CN B2004100886220A CN 200410088622 A CN200410088622 A CN 200410088622A CN 100369495 C CN100369495 C CN 10036949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wireless
user data
transmitting
extension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886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42304A (zh
Inventor
增田昌史
前原昭宏
越野真行
山田麻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642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42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949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949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4Backbone network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backbone network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缩短用户数据的传送延迟,减轻其他内线收发装置的处理负荷,并且可实现随之而来的成本降低的移动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系统(100)中,在无线接入网(50a)、(50b)之间收发用户数据的内线收发中,通过使用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30b),而不通过位于无线接入网(50a)、(50b)之外的MSC(60),收发在属于无线接入网(50a)的MS(10a)、和属于无线接入网(50b)的MS(10b)之间所收发的用户数据。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系统、内线收发装置、无线基站、无线控制装置和移动交换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系统、内线收发装置、无线基站、无线控制装置和移动交换局。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400,如图1所示,由与NodeB420a、420b连接的MS(Mobile Station)410a、410b、以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为基准的无线接入网450、核心网络480构成。无线接入网450,由RNC(RadioNetwork Controller)440a、440b、与RNC440a、440b连接的NodeB420a、420b构成。核心网络480,由与RNC440a、440b连接的MSC(Mobile SwitchController)460、与MSC460连接的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470构成(服部武、藤冈雅宣编写的《无线宽带教科书》,日本IDG株式会社,2002年6月10日,p.26~37)。RNC440a、440b是无线控制装置。NodeB420a、420b是无线基站。MS410a、410b是移动站。MSC460是移动交换局。HLR470是用户信息数据库。
在移动通信系统400中,可以按照图2所示的顺序进行通信。图2表示存在于NodeB420无线区域中的MS410a是通信源,MS410b是通信对象的情况。MS410a,在开始通信的时候,通过NodeB420a与RNC440a连接。而后,MS410a将发送请求发送到RNC440a中(S401)。RNC440a向MSC460询问是否可以与通信对象MS410b连接(S402)。MSC460检索HLR470,并从HLR470中获取有关MS410b的信息(S403)。
MSC460,根据获取到的有关MS410b的信息,判断RNC440a是否可以通过由MS410b连接的NodeB420b、RNC440b、MSC460与通信对象MS410b连接。在MSC460判断为可以连接的情况下,指示RNC440a与MS410b连接(S404)。另外,MSC460呼叫MS410b,并且从MS410b接收呼叫应答(S405)。
RNC44a一旦接受指示,首先,与NodeB420a连接(S406)。而后,MS410a将发向MS410b的用户数据发送到NodeB420a中,并开始通信(S407)。由此,移动通信系统400中的用户数据路径C一定是如图3所示经由MSC460。即,在移动通信系统400中,所有的呼叫都是通过MSC460来进行处理的。
因此,即使通信对象和通信源的移动站处于相同无线基站的下属,用户数据也经过了经由移动交换局的冗长的路径。由此,就必需要相应较多的链路,发生经由移动交换局的路径部分的链路使用费,而会产生发生仅在该段路径延迟等的问题。通常,无线控制装置和移动交换局,为了集约功能,多数是设置在远离无线基站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就十分显著。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提出了这样的技术:将具有现有移动交换局的功能中的、对存在于一个或少数的无线基站的下属的移动站的通信进行处理的功能的移动交换局(以下称为“分散移动交换局”)分散设置在距离这些无线基站较近的地方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在分散移动交换局的上级,设置具有现有移动交换局的功能的移动交换局(以下称为“集约移动交换局”)。由此,在通信源和通信对象的移动站同时存在于相同分散移动交换局的下属的情况下,可以缩短用户数据的路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削减只会在现有移动交换局中产生的、在经由移动交换局的路径部分的链路使用费,并且可以缩短在这段路径中的延迟。
发明内容
但是,即使在设置了分散移动交换局的情况下,在存在于不同分散移动交换局的下属的移动站之间进行通信之际,用户数据还是要必须经过经由集约移动交换局的冗长路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结局,是这部分还是必需较多的链路,发生经由集约移动交换局的路径部分的链路使用费,并且产生了仅在这段路径的延迟。进而,在设置分散移动交换局的情况下,分散移动交换局和集约移动交换局双方因为必需具有处理移动站通信的功能,所以移动通信系统的功能变得冗长。另外,也损坏了移动交换局本来具有的集约处理控制数据的集约效果。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缩短用户数据的路径。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第1特征,是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在位于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1移动站与位于不同于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2无线接入网内的第2移动站之间收发用户数据,其要点在于包括:第1无线基站,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用于将规定的内线收发装置的地址赋予从第1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所述内线收发装置,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或者与第1无线控制装置不同的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用于将第2无线基站的地址赋予从第1无线基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该第2无线基站处于所述第2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其中,在第1移动站与第2移动站之间收发的用户数据不借助第1无线接入网以及第2无线接入网外部的核心网络来收发。
这里,所谓“内线收发装置”,例如,虽然是指内线收发服务器,但是也可以包含具有内线收发装置功能的无线基站、无线控制装置、其他的装置。另外,所谓“赋予地址”,包含由目的地址封装分组数据、或在分组生成语音数据之际,生成包含目的地址的IP头等。
依据涉及第1特征的移动通信系统,在多个内线收发装置中,通过一个内线收发装置进行处理,可以缩短用户数据的传送延迟,减轻其他内线收发装置的处理负荷,并且实现随之而来的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有关第1特征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是在第1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具备第1内线收发装置、在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具备第2内线收发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第1无线基站,也可以将通过移动交换局选择的第1内线收发装置或者第2内线收发装置的地址赋予用户数据。依据该移动通信系统,移动交换局可以任意地选择一个内线收发装置。
另外,在有关第1特征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第2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的形式与第1移动站发送的用户数据不同的情况下,内线收发装置,也可以具备将第1移动站发出的用户数据转换为第2移动站接收的用户数据的形式的数据转换部。依据该移动通信系统,因为数据的隐匿化,所以可以变更通信源的移动站-无线基站之间、通信对象的移动站-无线基站之间的数据形式。另外,因为也可以仅通过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进行数据的隐匿处理,所以可以减轻其他内线收发服务器的处理负荷,并且可实现随之而来的内线服务器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有关第1特征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在第1移动站、第2移动站、第1无线基站、第2无线基站、内线收发装置、移动交换局相互间的数据收发,也可以通过无连接型通信进行。依据该移动通信系统,使移动通信系统的构筑和扩张变得容易。再者,移动通信系统,在装置间的通信路径和装置本体中产生了故障的时候,可以轻易地回避故障产生部分,提高了可靠性。
本发明第2特征,是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其要点在于包括:第1内线收发装置,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第2内线收发装置,处于与第1无线控制装置不同的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第1无线基站,用于将通过移动交换局选择的所述第1内线收发装置或者所述第2内线收发装置的地址赋予从第1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其中,所述选择的第1内线收发装置或者第2内线收发装置,将处于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的第2无线基站的地址赋予从第1无线基站接收的用户数据。
本发明的第3特征,是一种内线收发装置,用于移动通信系统,该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第1无线基站,该第1无线基站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用于将规定的内线收发装置的地址赋予从第1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其要点在于:所述内线收发装置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或者与第1无线控制装置不同的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用于将处于第2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的第2无线基站的地址赋予从第1无线基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
依据有关第3特征的内线收发装置,在多个内线收发装置中,通过一个内线收发装置进行处理,来缩短用户数据的传送延迟,可以减轻其他内线收发装置的处理负荷,实现随之而来的成本降低。
另外,有关第3特征的内线收发装置,还可以具备:在第2移动站接收的用户数据形式与第1移动站发送的用户数据不同的情况下,将第1移动站发送的用户数据转换为第2移动站接收的用户数据形式的数据转换部。这里,所谓“数据转换部”,例如,指内线收发服务器的用户数据处理部。采用该内线收发装置,因为数据的隐匿化,所以可以变更通信源的移动站-无线基站之间、通信对象的移动站-无线基站之间的数据形式。另外,因为也可以仅通过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进行数据的隐匿处理等,所以可以减轻其他内线收发服务器的处理负荷并且实现随之而来的内线服务器的成本降低。
本发明的第4特征,是一种无线基站,是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的第1无线基站,该第1无线基站配置于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内,该移动通信系统在位于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1移动站与位于不同于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2无线接入网内的第2移动站之间收发用户数据,其要点在于:将处于与第1无线控制装置不同的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的第2无线基站的地址赋予从第1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其中,在第1移动站与第2移动站之间收发的用户数据不借助第1无线接入网以及第2无线接入网外部的核心网络来收发。
有关第4特征的无线基站,因为内置内线收发装置具有的功能,所以即使不设置内线收发装置,也可以缩短用户数据的传送延迟,减轻其他内线收发装置的处理负荷,并且实现随之而来的成本降低。
本发明的第5特征,是一种无线控制装置,是构筑第1无线接入网第1无线控制装置,该第1无线控制装置配置于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内,该移动通信系统在位于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1移动站与位于不同于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2无线接入网内的第2移动站之间收发用户数据,其要点在于:通过处于管理下的第1无线基站、将与第1无线控制装置不同的第2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的第2无线基站的地址赋予从第1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其中,在第1移动站与第2移动站之间收发的用户数据不借助第1无线接入网以及第2无线接入网外部的核心网络来收发。
有关第5特征的无线控制装置,因为内置所述内线收发装置具有的功能,所以即使不设置内线收发装置也可以缩短用户数据的传送延迟,减轻其他内线收发装置的处理负荷,并且实现随之而来的成本降低。
本发明的第6特征,是一种移动交换局,用于移动通信系统,该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第1内线收发装置,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第2内线收发装置,处于第2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第1无线基站,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用于将规定的内线收发装置的地址赋予从第1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规定的内线收发装置,将处于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的第2无线基站的地址赋予从第1无线基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其要点在于:移动交换局包括:内线收发装置选择部,用于选择在第1内线收发装置或者第2内线收发装置中的任何一方作为规定的内线收发装置。
这里,所谓“内线收发装置选择部”,例如,是指MSC的内线收发判断部。
采用有关第6特征的移动站,可以根据内线收发装置的通信业务状况和处理能力,选择最佳的内线收发装置。
依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可以缩短用户数据的传送延迟、减轻内线收发服务器的处理负荷、实现随之而来的成本降低的移动通信系统、内线收发装置、无线基站、无线控制装置和移动交换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移动体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现有通信方法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现有用户数据的路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的NodeB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的RNC结构的方框图。
图8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的MSC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的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DB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的HLR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的过程的流程图(其一)。
图1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的过程的流程图(其二)。
图1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其他实施方式的NodeB结构的方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其他实施方式的RNC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附加相同或者类似的符号。但是,应该注意附图为最基本的结构。
(移动通信系统)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移动通信系统100中,如图4所示,在无线接入网50a、50b之间收发用户数据的内线收发中,通过使用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30b,而不通过处于无线接入网50外的MSC60对在无线接入网50a内的MS10a和无线接入网50b内的MS10b之间收发的用户数据进行收发。
移动通信系统100具备MS10a、10b、以3GPP为基准的无线接入网50a、50b、核心网络80。在移动通信系统100中,多个无线接入网250a、250b形成移动通信系统100中的无线核心网络。无线接入网50a具备NodeB20a、内线收发服务器30a、RNC40a。无线接入网50b具备NodeB20b、内线收发服务器30b、RNC40b。核心网络80具备MSC60、HLR70。无线接入网50a、50b之间通过路由器90a、90b被连接起来。
MS10a、10b是与无线基站进行无线数据收发的无线通信的移动站。MS10a、10b分别通过无线与NodeB20a、20b连接,并存在于NodeB20a、20b的下属。并且,MS10a、10b分别与NodeB20a、20b进行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收发。另外,也可以在一个NodeB上连接多个MS。另外,每个MS10a、10b也可以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另外,也可以仅进行数据的发送,或仅进行数据的接收。
无线接入网50对具备MSC60的核心网络80、MS10a、10b之间的数据进行中继。无线接入网50使用NodeB20a、20b、RNC40a、40b,对核心网络80和MS10a、10b之间的数据进行中继。
NodeB20a、20b是与MS10a、10b进行无线数据收发的无线通信的无线基站。NodeB20a、20b分别通过无线与MS10a、10b连接。另外,NodeB20a、20b分别与RNC40a、40b连接。进而,NodeB20a、20b与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连接。并且,NodeB20a、20b分别与MS10a、10b、RNC40a、40b进行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收发。另外,在控制数据中,具有在MS10a、10b之间收发的移动站控制数据、和关于内线收发的控制数据(以下,称为“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另外,NodeB20a、20b与内线收发服务器30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另外,也可以在一个RNC上配置多个NodeB。另外,也可以在一个NodeB上连接多个内线收发服务器。
如图5所示,NodeB20a具备无线收发部21、RNC接口22、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控制信号处理部24、用户信号处理部25。无线收发部21与MS10a进行无线用户数据和移动站控制数据的收发的无线通信。无线收发部21与天线21a连接,并且通过天线21a与MS10a进行无线通信。RNC接口22进行与RNC40a的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收发。RNC接口22通过MSC60,作为收发在MS10a、10b之间收发的移动站控制数据的控制数据收发部起作用。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是通过在无线接入网50内或者不同无线接入网50之间收发数据的内线收发,与内线收发服务器30b进行收发的用户数据收发部。
控制信号处理部24,对无线收发部21、RNC接口22、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收发的控制数据进行处理。具体的讲,控制信号处理部24从无线收发部21获取无线收发部21接收到的移动站控制数据,并且输入到RNC接口22中。控制信号处理部24从RNC接口22获取RNC接口22接收到的移动站控制数据,并且输入到无线收发部21中。
进而,控制信号处理部24,从RNC接口22和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获取RNC接口22和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接收到的内线收发控制数据。而后,控制信号处理部24根据已经获取到的内线收发控制数据,控制用户数据处理部25。在内线收发控制数据中,例如,包含内线收发的用户数据的收发实施通知、在内线收发中使用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的IP地址的通知、用于判断是否通过内线收发来收发用户数据的信息(以下称为“判断信息”)、判断信息的请求等。由此,例如,控制信号处理部24,指示用户数据处理部25,使用所通知的IP地址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来通过内线收发来对用户数据进行收发。另外,控制信号处理部24,生成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并输入到RNC接口22和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中。
用户数据处理部25,对无线收发部21、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收发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具体的讲,用户数据处理部25,从无线收发部21获取的无线收发部21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而后,用户数据处理部25,遵照控制信号处理部24的控制,将获取到的用户数据输入到RNC接口22或者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的任何一方中。
用户数据处理部25,在从控制信号部24接收到根据内线收发而进行收发的指示的情况下,首先,使用已经通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的IP地址等对用户数据进行封装。之后,用户数据处理部25,将用户数据输入到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中。NodeB20a如图4所示,具有表示所分配无线信道、内线收发服务器IP地址、UDP端口号的对应关系的表。例如,在通过无线信道C使MS10a和NodeB20a连接的情况下,发送赋予了内线收发服务器IP地址255.255.255.2的用户数据。另外,UDP端口号是1,NodeB20a通过IP地址和UDP端口号的组合管理话路。
另一方面,用户数据处理部25在没有从控制信号部24接收到根据内线收发而进行收发的指示的时候,将用户数据输入到RNC接口22中。
这样,控制信号处理部24和用户数据处理部25通过在无线接收部21接收到的数据是移动站控制数据的情况下,输入到RNC接口22中,在无线收发部21接收到的数据是用户数据的情况下,根据内线收发的用户数据的收发的实施通知,输入到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由此,根据由MS10a接收的数据,作为将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和RNC接口22进行的控制数据的发送的发送控制部来起作用。
另外,用户数据处理部25,从RNC接口22和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获取RNC接口22和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并输入到无线收发部21中。另外,NodeB20b也具备与NodeB20a相同的结构。在NodeB20b的情况下,无线收发部21与MS10b进行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收发。另外,RNC接口22与RNC40b进行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收发。
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是通过在无线接入网50a、50b之间收发数据的内线收发,与NodeB20a、20b对MS10a、10b之间收发的用户数据进行的收发的内线收发装置。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如图4所示,在无线接入网50a、50b内,分别与NodeB20a、20b、RNC40a、40b连接。并且,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与NodeB20a、20b之间进行用户和内线收发控制数据的收发。内线收发服务器30与RNC40a、40b之间进行内线收发控制数据的收发。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进行内线收发之际,可以通过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收发用户数据。即,通过MSC60,从存在于无线接入网50a、50b中的内线收发服务器之中决定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而这个内线收发服务器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在图4中,如果通过内线收发服务器30b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用户数据,不经由内线收发服务器30a,而是通过经由MS210a、NodeB220a、路由器90a、路由器90b、内线收发服务器30b、NodeB20b、MS10b的路径A进行收发。
如图6所示,内线收发服务器30b具备NodeB接口31、RNC接口32、控制信号处理部33、用户数据处理部34。NodeB接口31,是通过在无线接入网50内或者不同的无线接入网50之间收发数据的内线收发,与NodeB20a、20b进行MS10a、10b之间收发的用户数据的收发的基站收发部。NodeB接口31与NodeB20a、NodeB20b之间进行用户数据和内线收发控制数据的收发。RNC接口32,与RNC40a、40b进行无线收发控制数据的收发。
控制信号处理部33,对NodeB接口31、RNC接口32收发的内线收发的控制数据进行处理。例如,控制信号处理部33,从RNC接口32获取RNC接口32接收到的内线收发控制数据。控制信号处理部33根据获取到的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对用户数据处理部34进行控制。例如,控制信号处理部33,根据在MS10a、10b之间收发的用户数、在获取基于内线收发的收发的实施通知的情况下,指示用户数据处理部34,将从与MS10a连接的NodeB20a收到的MS10a为通信源、MS10b为通信对象的用户数据发送到与MS10b连接的NodeB20b中。另外,控制信号处理部33,指示用户数据处理部34,将从与MS10b连接的NodeB20b接收到的MS10b为通信源、MS10a为通信对象的用户数据发送到与MS10a连接的NodeB20a中。这样一来,控制信号处理部33,指示用户数据处理部34,通过内线收发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另外,控制信号处理部33,生成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并输入到NodeB接口31和RNC接口32中。
用户数据处理部34,控制NodeB接口31进行的用户数据的收发。用户数据处理部34,遵照控制信号处理部33的控制,指示NodeB接口31,将从与通信源的MS10a、10b连接的NodeB20a、20b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发送到与通信对象MS10b、10a连接的NodeB20b、20a中。具体地讲,用户数据处理部34,从NodeB接口31获取已经接收到的用户数据。
用户数据处理部34,获取包含在接收信息包的头中的目的地识别信息。在目的地识别信息中,例如,包含收发信息包内的目的地UDP端口号、NodeB20a、20b的IP地址、MS10a、10b的IP地址、MS10a、10b的IP地址、使用MS10a、10b的用户的用户ID、移动站ID等。
用户数据处理部34,根据已获取的目的地识别信息、来自控制信号处理部33的指示,判断发送已经接收的用户数据的NodeB。而后,用户数据处理部34,根据该判断结果,转换接收信息包的头并输入到NodeB接口31中。具体地讲,内线收发服务器30b,如图4所示,具有收发信息包内的目的地UDP端口号、接收信息包内的目的地IP地址、表示发送信息包内的目的地UDP端口号的对应关系的表。例如,在包含在接收信息包的头中的UDP端口号是1的情况下,通过参照该表,利用目的地IP地址255.255.255.11(在图4中是NodeB20b的IP地址)、目的地UDP端口号1,转换接收信息包的头。
另外,有一种为了隐匿数据,而使向通信对象MS10b发送的用户数据形式与通信源的MS10a所发送的用户数据为不同的数据形式。此时,用户数据处理部34,要进行将通信源的MS10a发送的用户数据转换为与通信对象的MS10b相当的用户数据形式的数据变换。
RNC40a、40b是控制MS10a、10b和NodeB20a、20b进行的无线通信的无线控制装置。RNC40a、40b如图4所示,与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MSC60连接。RNC40a、40b分别与NodeB20a、20b连接。并且,RNC40a、40b与MSC60、NodeB20a、20b进行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收发。另外,RNC40a、40b与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进行内线所收发控制数据的收发。即,RNC40a也可以与不在RNC管理的无线接入网50a内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交换内线收发控制数据。此时,RNC40a也可以直接向内线收发服务器30b发送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图4的路径B),并且也可以通过RNC40b进行发送(图4的路径C)。另外,也可以在一个MSC60中配置多个RNC。
如图7所示,RNC40a具备NodeB接口41、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42、MSC接口43、控制信号处理部44、用户数据处理部45、RNC接口46。NodeB接口41,与NodeB20b进行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收发。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42,与内线收发服务器30b进行内线收发控制数据的接收。MSC接口43,与MSC60进行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收发。
控制信号处理部44,对NodeB接口41、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42、MSC接口43收发的控制数据进行处理。具体地讲,控制信号44,从NodeB接口41获取NodeB接口41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并输入到MSC接口43中。控制信号处理部44,从成对内线收发控制接口42获取成对内线收发控制服务器接口42的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并输入到MSC接口43中。
控制信号处理部44,从MSC接口43获取MSC接口43接收到的移动站控制数据和对于NodeB20b的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并输入到NodeB接口41中。另外,控制信号处理部44,从MSC接口43获取MSC接口43接收到的对于内线收发服务器30b的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并输入到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42中。另外,控制信号处理部44,既可以直接将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发送到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中,也可以通过管理内线收发服务器30b的RNC40b发送到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中。另外,RNC40a,如图4所示,因为具有MSC60通知的、与内线收发服务器名和IP地址对应的表,所以可以与内线收发服务器进行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的收发。
另外,控制信号处理部44,也可以作为控制MS10b和NodeB20b进行的无线通信的通信控制部来工作。控制信号处理部44,通过控制NodeB20b来控制无线通信。具体地讲,控制信号处理部44,分配用于MS10b和NodeB20b进行数据收发的无线信道。控制信号处理部44,管理该分配和无线资源的使用状况。另外,控制信号处理部44,进行交接的控制等。控制信号处理部44,将有关无线信道的分配的信息等、有关无线通信控制的信息作为控制数据,通过NodeB接口41与NodeB20b进行收发。另外,控制信号处理部44,在多个NodeB与RNC40a连接的情况下,控制多个NodeB进行的无线通信。
用户数据处理部45,对NodeB接口41、MSC接口43收发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具体地讲,用户数据处理部45,从NodeB接口41获取NodeB接口41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并且输入到MSC接口43中。另外,用户数据处理部45,从MSC接口43获取MSC接口43接收到的数据,并且输入到NodeB接口41中。
RNC接口46,在将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发送到位于不同无线网络中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之际,将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发送到管理内线收发服务器30b的RNC40b中。而后,RNC40b将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发送到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中。
另外,RNC40b,也具备与RNC40a相同的结构。在RNC40b的情况下,NodeB接口41,与NodeB20b进行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收发。另外,控制信号处理部44,通过控制NodeB20b,来控制与MS10b和NodeB20b进行的无线通信。
MSC60,是在核心网络80中收发MS10a、10b之间收发的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移动交换局。另外,MSC60,也可以作为判断是否通过在无线核心网络50内或者不同无线接入网50之间收发数据的内线收发来收发MS10a、10b之间收发的用户数据的控制装置来工作。HLR70是保持用户信息的用户信息数据库。MSC60如图4所示,与RNC40a、40b、HLR70连接。而后,MSC60与RNC40a、40b进行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收发。另外,MSC60参照HLR70保持的用户信息。另外,MSC60也可以与其他MSC、无线接入网50和核心网络80以外的网络连接。另外,HLR70与MSC60连接。
如图8所示,MSC60,具备RNC接口61、HLR接口62、控制信号处理部63、用户数据处理部64、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数据库(以下表示为“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DB”)65、内线收发判断部66。
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DB65,保持关于可以与NodeB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如图9(a)所示,表示NodeB和收容NodeB的RNC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9(b)所示,表示RNC和处于RNC管理下的内线收发服务器之间的对应关系。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DB65,具备存储NodeB名的域、存储收容NodeB的RNC名的域、存储RNC管理下的内线收发服务器名的域、存储内线收发服务器的IP地址的域。而后,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DB65,将NodeB名、收容NodeB的RNC名、处于该RNC管理下的收发服务器名、该内线收发服务器的IP地址对应起来保持。NodeB名、RNC名、内线收发服务器名分别是识别NodeB、内线收发服务器的名称。
在图9中,虽然使用01~03的数字作为NodeB名、RNC名、内线收发服务器名,但是,如果NodeB名、RNC名、内线收发服务器名是可以唯一识别内线收发服务器的目的地识别信息,则不受特别限定。在不存在RNC管理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情况下,在内线收发服务器名的域中存储“无”。另外,NodeB20a的NodeB名是“NodeB01”,NodeB20b的NodeB名是“NodeB02”内线收发服务器30a的内线收发服务器名是“内线收发服务器01”,内线收发服务器30b的内线发送服务器名是“内线收发服务器02”。由此,根据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NodeB20a、NodeB20b连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是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根据MSC60的判断,在选择了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作为进行内线收发的服务器的情况下,可知,该IP地址是“255.255.255.2”。
这样,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在可以唯一识别与NodeB连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同时,也可以识别该内线收发服务器的IP地址。这里,所谓与NodeB连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是指可以与NodeB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内线收发服务器。因此,不仅在没有配置与NodeB连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情况下,还有配置了与NodeB连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由于产生故障而不能收发的情况下,就没了与NodeB连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根据这种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就可以判断能与NodeB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内线收发服务器是否存在。另外,也有内线收发服务器不存在的无线接入网。
内线收发判断部66,判断是否通过内线收发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内线收发判断部66,在判断为通过内线收发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情况下,选择内线收发中使用的内线收发服务器。即,内线收发判断部66,选择NodeB应该收发用户数据的内线收发服务器。
内线收发判断部66,或根据判断信息判断是否通过内线收发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或选择在内线收发中使用的内线收发服务器。内线收发判断部66,将有无可以与NodeB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内线收发服务器作为判断信息。具体地讲,内线收发判断部66,从控制信号处理部63获取请求发送用户数据的通信源MS连接的NodeB的识别信息、通信对象MS连接的NodeB的识别信息。内线收发判断部66,根据获取到的NodeB的识别信息,检索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DB65,并判断与NodeB连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是否存在。
内线收发判断部66,在存在与通信源MS连接的NodeB连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或者与通信对象MX连接的NodeB连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情况下,在其中选择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在存在多个与NodeB连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情况下,根据内线收发服务器的通信业务状况和处理能力等进行选择。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选择了与通信对象MS连接的NodeB连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当然,也可以选择与通信源MS连接的NodeB连接的内线收发服务器。
而后,内线收发判断部66,获取已经选择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IP地址。内线收发判断部66,将判断结果输入控制信号处理部63。判断结果中不仅包含是否进行内线收发的用户数据的收发,还包含通过MSC60进行的用户数据的收发的决定和已经选择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IP地址。
RNC接口61,与RNC40a、40b进行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的收发。RNC接口61,发送内线收发判断部66的判断结果作为内线收发控制数据,作为发送判断结果的判断结果发送部来工作。RNC接口61,通过RNC40a、40b将判断结果发送到请求用户数据发送的通信源MS连接的NodeB、通信对象MS连接的NodeB、内线收发服务器中。
控制信号处理部63,对RNC接口61收发的控制数据进行处理。具体地说,控制信号处理部63,获取识别RNC接口61接收到的移动站控制数据的通信对象的识别信息。控制信号处理部63,指示HLR接口62,通知通信对象的识别信息,并且提供通信对象MS的用户信息。而后,控制信号处理部63,从成对HLP接口62,获取与通信对象的MS连接的NodeB的识别信息作为用户信息。控制信号处理部63,根据已经获取的NodeB的识别信息,指示RNC接口61,将接收到的移动站控制数据发送到与获取的NodeB连接的RNC中。另外,控制信号处理部63,预先保持有NodeB和RNC的连接关系。
另外,控制信号处理部63,在MS请求发送用户数据的发送请求的情况下,移动站控制数据,获取识别发送请求的通信源、通信对象的识别信息。控制信号处理部63,指示HLR接口62,通知通信源、通信对象的识别信息,并且提供通信源、通信对象MS的用户信息。而后,控制信号处理部63,从HLR接口62获取与通信源、通信对象的MS连接的NodeB的识别信息作为用户信息。
控制信号处理部63,将通信源、通信对象的MS连接的NodeB的识别信息输入到内线收发判断部66中。而后,控制信号处理部63,从内线收发判断部66获取判断结果。控制信号处理部63,将获取到的判断结果输入到RNC接口61中,并且通过RNC40a、40b,指示内线收发服务器,将判断结果发送到发送请求的通信源MS连接的NodeB、通信对象MS连接的NodeB、内线收发服务器中。
用户数据处理部64,对RNC接口收发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具体的讲,用户数据处理部64,获取识别RNC接口61接收到的用户数据的通信对象的识别信息。用户数据处理部64,指示HLR接口62,通知通信对象的识别信息,并且提供通信对象的MS的用户信息。而后,用户数据处理部64,从HLR接口62获取与通信对象的MS连接的NodeB的识别信息作为用户信息。用户数据处理部64,根据获取到的NodeB的识别信息,指示RNC接口61,将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发送到与已经获取的NodeB连接的RNC中。
HLR接口62,遵照控制信号处理部63和用户数据处理部64的控制,参照HLR70。具体的讲,HLR接口62,从控制信号处理部63和用户数据处理部64接收MS的识别信息的通知。HLR接口62,将用户信息的请求发送到HLR70中。在用户信息的请求中,包含已经通知的MS的识别信息。而后,HLR接口62,从HLR70接收对于请求的用户信息。HLR接口62,例如,将MS连接的NodeB的识别信息作为用户信息来接收。HLR接口62,将获取到的用户信息输入到控制信号处理部63和用户数据处理部64中。
如图10所示,HLR70具备MSC接口71、用户信息数据库(以下表示为“用户信息DB”)72。用户信息DB72保持用于进行MS和作为与该MS连接的NodeB的对应关系的位置信息、MS认证信息等的通信的信息作为用户信息。另外,MS和与该MS连接的NodeB,例如,可以使用MS和NodeB的识别信息来附加上对应关系。
MSC接口71,按照MSC60发出的请求,向MSC60提供用户信息。具体的讲,MSC接口71,从MSC60接收包含MS的识别信息的用户信息的请求。MSC接口71,根据MS的识别信息检索用户信息DB72,并获取相应的用户信息。成对MSC71接口,例如,获取MS连接的NodeB的识别信息等作为用户信息。MSC接口71将获取到的用户信息发送到MSC60中。
另外,在移动通信系统100中,可以进行无连接型通信。因此,所有装置,即,MS10a、10b、NodeB20a、20b、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RNC40a、40b、MSC60、HLR70通过无连接型通信收发数据。由此,移动通信系统100的构筑和扩张则变得容易。再者,移动通信系统100,在装置间的通信路径和装置本体中产生了故障之际,可以轻易地回避故障产生部分,并且提高可靠性。另外,所有的装置,即,MS10a、10b、NodeB20a、20b、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RNC40a、40b、MSC60、HLR70,都将控制数据作为控制信号来进行收发。
(通信方法)
利用图11对使用了移动通信系统100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图11表示存在于NodeB20a的无线区域中的MS10a是通信源,存在于NodeB20b的无线区域内的MS10b是通信对象的情况。另外,这里,对仅适用收容NodeB20b的RNC20b管理下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实施内线收发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1中发送的用户数据是i-mode(注册商标)等所使用的信息包数据。
首先,MS10a,通过NodeB20a、RNC40a、将请求向MS10b的用户数据的发送请求发送到MSC60中(S101)。MSC60参照HLR70,获取分别连接了通信源MS10a和通信对象MS10b的NodeB20a、20b的识别信息作为用户信息(S102)。由此,MSC60,检测出MS10a、10b分别与NodeB20a、20b连接。
并且,MSC60根据NodeB20a、20b的识别信息,参照NodeB20a、20b的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S103)。由此,MSC60,检测出MS10a连接的NodeB20a和内线收发服务器30a连接,MS10b连接的NodeB20b和内线收发服务器30b连接着。判断了内线收发的用户数据收发的MSC60,在多个内线收发服务器中,根据通信业务状况和处理能力,选择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这里,选择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作为内线收发中使用的内线收发服务器。
接下来,MSC60,指示RNC40b呼叫MS10b(S104)。RNC40b接收指示并呼叫MS10b,并且MS10b针对该呼叫、通过NodeB20b作出应答(S105)。RNC40b将接收了呼叫应答的事实通知MSC60(S106)。
而后,MSC60通知内线收发服务器30b,对于MS10a、10b之间收发的用户数据实施基于内线收发的收发。再者,MSC60,将成为用户数据的通信对象的NodeB20b的IP地址,通知内线收发服务器30b(S107)。
另外,MSC60,分别通知通信对象MS10b连接的NodeB20b、通信源MS10a连接的NodeB20a,实施基于内线收发的收发。进而,MSC60分别将内线收发中使用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的IP地址通知NodeB20b、NodeB20a(S108)、(S109)。
通过以上的处理,在NS10a和MS10b之间开始通信(S110)。
在开始通信之后,通信源的MS10a,将用户数据发送到NodeB20a中(S111)。NodeB20a,使用内线收发服务器30b的IP地址等对从MS10a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封装(S112)。而后,NodeB20a将封装过的用户数据发送到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中(S113)。
内线收发服务器30b,获取包含在从NodeB20a接收到的信息包的头(这里是被封装过的用户数据的头(以下称为“封装头”))中的目的地识别信息。而后,内线收发服务器30b,参照图4所示的表,在包含在接收到的封装头中的目的地UDP端口号是1的情况下,通过参照该表,利用通信信息包内的目的地IP地址255.255.255.11(在图4中是NodeB20b的IP地址)、通信信息包内的目的地UDP端口号1,转换接收信息包的头(S114)。此时,内线收发服务器30b,将有关该用户数据的安全等的数据形态转换为基于针对MS10b的呼叫的设定信息的形态。而后,内线收发服务器30b,通过内线收发,将用户数据发送到NodeB20b(S115)。
NodeB20b,将内线收发服务器30b发送的用户数据进行封装(S116)。而后,NodeB20b将用户数据发送到MS10b中(S117)。
由此,在移动通信系统100中,通过内线收发来收发用户数据的情况下的用户数据的路径A,如图4所示。用户数据不经由MSC60和内线收发服务器30a,而通过经由MS10a、NodeB20a、20b、内线收发服务器30b、NodeB20b、MS10b的路径A被进行收发。
即,在通信源的MS10a、通信对象M10b分别可以与不同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NodeB20a、20b连接的情况下,与通信源的MS10a连接的通信源的NodeB20a接收从通信源的MS10a发送的用户数据,并不通过MSC60和内线收发服务器30a,发送到可以进行通信源的NodeB20a和用户数据的收发的通信对象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中,并且,通信对象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从通信源的NodeB20a接收用户数据,并发送到与通信对象MS10b连接的通信对象20NodeB中,通信对象NodeB20b从通信对象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接收用户数据并发送到通信对象MS10b中。由此,从通信源MS10a发送的用户数据经由无线接入网50a、50b内的路径A而到达通信对象MS10b。
另外,在所述例子中,虽然使用通信对象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作为实施内线收发的内线收发服务器,当然,也可以使用通信源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a。另外,也可以使用存在于通信源的MS10a或者通信对象的MS10b不存在的无线接入网中的内线收发服务器。内线收发服务器的选择通过MSC60自由决定。
接下来,使用图12、对作为用户数据,发送了语音数据的情况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用户数据是语音数据以外的条件与图11所说明的通信方法相同。
因为图12的步骤S201~S210的处理与图11的步骤S101~S110的处理相同,这里省略说明。
在通信开始后,通信源的MS10a将用户数据发送到NodeB20a中(S211)。NodeB20a生成从MS10a发送的用户数据作为包含内线收发服务器30b的IP地址的信息包数据(S212)。并且,NodeB20a将信息包生成的用户数据发送到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中(S213)。
内线收发服务器30b获取包含在从NodeB20a接收到的信息包的头(这里是用户数据的头)。并且,内线收发服务器30b,参照图4所示的表,在包含在接收信息包的头中的目的地UDP端口号是1的情况下,通过参照该表,利用发送信息包内的目的地IP地址255.255.255.11(在图4中是NodeB20b的IP地址)、发送信息包内的目的地UDP端口号1,转换接收信息包的头(S214)。此时,内线收发服务器30b,将与该用户数据的安全等相关的数据形态转换为基于对于MS10b的呼叫的设定信息的形态。而后,内线收发服务器30b,通过内线收发将用户数据发送到NodeB20b中(S215)。
NodeB20b,将从内线收发服务器30b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转换为语音数据(S216)。并且,NodeB20b,将转换后的用户数据发送到MS10b中(S217)。
另外,在图11和图12中表示了用户数据的流动,对于MS10a、10b之间收发的移动站控制数据,在通过步骤S110开始通信之后,通过MSC60进行收发。即,移动站控制数据,通过经由MS10a、NodeB20a、RNC40a、MSC60、RNC40b、NodeB20b、MS10b的路径进行收发。
另外,就其内线收发控制数据而言,既可以通过经由RNC40a、内线收发服务器30b的路径进行收发(图4的路径B),也可以通过经由RNC40a、RNC40b、内线收发服务器30a的路径进行收发(图4的路径C)。如果是前者的路径,则可以通过无线控制装置直接将内线收发控制数据收发到内线收发装置中,由此,可以缩短内线收发控制数据的路径并且可实现链路使用费的降低。
(效果)
如果采用这种移动通信系统100、NodeB20a、20b、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RNC40a、40b、MSC60及其通信方法,则可以通过内线收发,在NodeB20a、20b和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30b之间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详细地讲,内线收发服务器30b的NodeB接口31,在NodeB20a、20b之间,通过内线收发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NodeB20a、20b的内线收发服务器接口23,可以通过内线收发,与内线收发服务器30b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
这样,通过时常仅使用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来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可以缩短用户数据的传送延迟。另外,通过在一个内线收发装置中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可以容易地扩大可以通过内线收发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范围。
另外,为了数据的隐匿化,往往将从通信源MS10a发送的用户数据设为和向通信对象MS10b发送的用户数据的形式不同的数据形式。此时,内线收发服务器30a,要进行将通信源的MS10a发送的用户数据转换为与通信对象MS10b对应的用户数据的形式的数据转换。
这样,因为可以仅通过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进行传送声音等实时数据时的延迟波动的应对处理和数据的隐匿处理,所以可以减轻其他内线收发服务器的处理负荷并可实现随之而来的内线服务器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对通信对象的MS10b开始来报之前,因为无需确保作为通信源的MS10a侧的内线收发服务器230a的资源,所以,可以减轻呼出时的内线收发服务器资源的无谓保持。
另外,如上所述,可以直接与不存在于RNC40a管理的无线接入网50a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进行内线收发控制数据的收发。因此,可以缩短内线收发控制数据的路径并且可实现链路的使用费的降低。或者,RNC40a可以通过管理内线收发服务器30b的RNC40b,与不存在于RNC40a管理的无线接入网50a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b进行内线收发控制数据的收发。因此,RNC40b可以根据内线收发控制数据管理内线收发服务器30b。
另外,移动通信系统100,MS10a、10b、NodeB20a、20b、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RNC40a、40b、MSC60、HLR70,通过无连接型的通信收发数据。因此,移动通信系统100的构筑和扩张变得容易。进而,移动通信系统100,在装置间的通信路径和装置本身产生了故障时,可以容易回避故障产生部分,故此,可提高可靠性。
另外,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可以通过RNC接口32,与RNC40a、40b收发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因此,RNC40a、40b根据内线收发控制数据,可以管理NodeB20a、20b。
另外,因为MSC60具备选择实施内线收发的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的内线收发判断部66,所以,根据内线收发装置的通信业务和处理能力等,可以选择最佳的内线收发装置。
另外,NodeB20a、20b,通过内线收发服务器IP地址和UDP端口号的组合,来管理对话。由此,可以容易地使对话数增加。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虽然通过所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记述,但是,不应理解为形成本公布内容一部分的论述和附图是限定了本发明。对于业内人士来说由该公示各种替代实施的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会变得更清楚。
例如,在图4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100中,MSC60,判断是否通过内线收发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作为选择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的控制装置来工作,但是,控制装置并不限于MSC60。NodeB20a、20b、RNC40a、40b、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也可以作为判断是否通过内线收发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的控制装置来工作。或者,也可以在无线接入网50a、50b或者核心网络80中设置判断是否通过内线收发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控制装置。
在这些情况下,NodeB20a、20b、RNC40a、40b、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新设置的控制装置,也可以具备图8所示的内线收发判断部66、内线收发服务器连接信息DB65、RNC接口61实现的判断信息接收部、请求接受部、判断结果发送部、从MSC60或者HLR70获取MS和与MS连接的NodeB的对应关系的获取部。
另外,在图4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100中,虽然使用了MSC60,但是也可以使用分散移动交换局和集约移动交换局作为移动交换局。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内线收发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由此,可以缩短存在于不同分散移动交换局的下属中的移动站之间进行通信时的用户数据的路径。
另外,内线收发判断部66,因为可以根据通信业务判断是否进行基于内线收发的用户数据的收发,并且可以选择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所以,例如,可以细致地设定通信经营商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预先登录每个用户的服务质量作为用户信息。内线收发判断部66,除了通信业务状况外,还使用该用户信息来判断是否进行内线收发的用户数据的收发,并且选择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由此,内线收发判断部66识别各用户加入的服务,可以给各用户提供更合适的服务。
另外,内线收发判断部66,也可以利用内线收发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作为判断信息,判断是否通过内线收发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并且选择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由此,内线收发判断部66,根据内线收发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可以控制进行内线收发还是通过MSC60的用户数据的收发,并且控制在进行内线收发时选择哪一个内线收发服务器。由此,移动通信系统,不仅可以维持内线收发的用户数据的收发质量,还可以分散负荷。进而,内线收发判断部66,也可以从无线接入网中的通信业务状况、内线收发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来自MS的用户的内线收发请求、或者、可以与NodeB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有无中,组合两个以上来进行判断。
另外,在图4中,虽然设置了主要进行通过内线收发在NodeB和内线收发服务器之间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处理、与此相关的处理的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但是也可以设置具备这种内线收发功能的无线基站和无线控制装置。
例如,图13所示的NodeB120a,通过在无线接入网之间进行数据收发的内线收发,与其他NodeB20b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NodeB120a,具备:NodeB接口126、RNC接口122、控制信号处理部124、用户数据处理部125、无线收发部121。
NodeB接口126,实质上与图6所示的NodeB接口31相同,作为通过在无线接入网之间收发数据的内线收发,与其他NodeB20b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基站收发部来工作。RNC接口122,具备图5所示的RNC接口22、图6所示的RNC接口32的功能。控制信息处理部124,具备图5所示的控制信号处理部24、图6所示的控制信号处理部33。用户数据处理部125,具备图5所示的用户数据处理部25、图6所示的用户数据处理部34的功能。无线收发部121实质上与图5所示的无线收发部21相同。
这种NodeB120a,也可以用图4中的NodeB20a和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替换。并且,NodeB120a,可以实现通过内线收发与NodeB20b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内线收发的功能、和与MS10a进行无线通信的NodeB的功能两者。具体的讲,NodeB接口126,通过内线收发在与其他NodeB20b之间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因此,在选择了NodeB120a作为MSC60实施内线收发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情况下,NodeB120a,不通过处于无线接入网50a、50b之外的MSC60和其他内线收发服务器,也可以与其他NodeB20b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由此,NodeB120a,因为内置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具有的功能,所以,即使不设置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也可以缩短用户数据的传送延迟,减轻其他内线收发装置的处理负荷、可实现随之而来的成本降低。
另外,图14所示的RNC140a,通过在无线接入网之间收发数据的内线收发,与NodeB20a、20b和RNC40a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RNC140a具备NodeB接口141、MSC接口143、控制信号处理部144、用户数据处理部145、RNC接口146。
NodeB接口141,具备图7所示的NodeB接口41的功能,作为通过在无线接入网之间收发用户数据的内线收发,与NodeB20a、20b进行收发的基站收发部来工作。MSC接口143实质上与图7所示的MSC接口43相同。控制信号处理部144具备图7所示的控制信号处理部44的功能。用户信号处理部145具备图7所示的用户数据处理部45的功能。RNC接口146实质上与图6所示的RNC接口32相同,作为通过内线收发与其他RNC40a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内线收发部来工作。
这种RNC140a,可以用图4中的RNC40a、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代替使用。由此,RNC140a可以实现通过内线收发与NodeB20a、20b进行用户数据收发的内线收发的功能、和控制MS10a和NodeB20a进行的无线通信的功能。具体地讲,NodeB接口141,通过内线收发在与NodeB20a、NodeB20b之间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进而,RNC接口146,通过内线收发与其他RNC40b之间进行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的收发。
因此,在选择了RNC140a作为MSC60实施内线收发的内线收发服务器的情况下,RNC140a,可以不通过处于无线接入网50a、50b之外的MSC60,与NodeB20a、20b进行用户数据的收发。由此,因为RNC140b内置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具有的功能,所以即使不设置内线收发服务器30a、30b,也可以缩短用户数据的传送延迟,减轻其他内线收发装置的处理负荷,并且可以实现随之而来的成本降低。
这样,当然,本发明还包含这里没有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的技术上的范围从所述说明中只由有关适当的权利要求范围的发明特定事项来决定。

Claims (13)

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其在位于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1移动站与位于不同于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2无线接入网内的第2移动站之间收发用户数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无线基站,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用于将规定的内线收发装置的地址赋予从第1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
所述内线收发装置,处于所述第1无线控制装置或者与所述第1无线控制装置不同的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用于将第2无线基站的地址赋予从所述第1无线基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该第2无线基站处于所述第2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
在所述第1移动站与所述第2移动站之间收发的用户数据不借助所述第1无线接入网以及所述第2无线接入网外部的核心网络来收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移动站接收的用户数据的形式与所述第1移动站发送的用户数据不同的情况下,所述内线收发装置包括:将所述第1移动站所发送的用户数据、转换为所述第2移动站接收的用户数据的形式的数据转换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移动站、所述第2移动站、所述第1无线基站、所述第2无线基站、所述内线收发装置的相互间的数据的收发,用无连接型的通信来进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无线控制装置将所述第2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的所述内线收发装置的地址赋予内线收发控制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无线控制装置将所述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地址赋予内线收发控制数据。
6.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内线收发装置,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
-第2内线收发装置,处于与所述第1无线控制装置不同的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
-第1无线基站,用于将通过移动交换局选择的所述第1内线收发装置或者所述第2内线收发装置的地址赋予从第1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其中,
所述选择的第1内线收发装置或者第2内线收发装置,将处于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的第2无线基站的地址赋予从所述第1无线基站接收的用户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第2移动站接收的用户数据的形式与所述第1移动站发送的用户数据不同的情况下,所述选择的第1内线收发装置或者第2内线收发装置包括:将所述第1移动站所发送的用户数据、转换为所述第2移动站接收的用户数据的形式的数据转换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移动站、所述第2移动站、所述第1无线基站、所述第2无线基站、所述选择的第1内线收发装置或者第2内线收发装置、所述移动交换局的相互间的数据的收发,用无连接型的通信来进行。
9.一种内线收发装置,用于移动通信系统,该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第1无线基站,该第1无线基站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用于将规定的内线收发装置的地址赋予从第1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线收发装置处于所述第1无线控制装置或者与所述第1无线控制装置不同的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用于将所述处于第2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的第2无线基站的地址赋予从所述第1无线基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线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第2移动站接收的用户数据形式与所述第1移动站发送的用户数据不同的情况下,所述内线收发装置还包括:将由所述第1移动站所发送的用户数据转换为所述第2移动站接收的用户数据形式的数据转换部。
11.一种无线基站,是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的第1无线基站,该第1无线基站配置于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内,该移动通信系统在位于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1移动站与位于不同于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2无线接入网内的第2移动站之间收发用户数据,其特征在于:
将处于与所述第1无线控制装置不同的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的第2无线基站的地址赋予从第1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
在所述第1移动站与所述第2移动站之间收发的用户数据不借助所述第1无线接入网以及所述第2无线接入网外部的核心网络来收发。
12.一种无线控制装置,是构筑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1无线控制装置,该第1无线控制装置配置于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内,该移动通信系统在位于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1移动站与位于不同于第1无线接入网的第2无线接入网内的第2移动站之间收发用户数据,其特征在于:
通过处于管理下的第1无线基站、将与所述第1无线控制装置不同的第2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的第2无线基站的地址赋予从所述第1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
在所述第1移动站与所述第2移动站之间收发的用户数据不借助所述第1无线接入网以及所述第2无线接入网外部的核心网络来收发。
13.一种移动交换局,用于所述移动通信系统,该移动通信系统包括:
-第1内线收发装置,处于第1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第2内线收发装置,处于第2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第1无线基站,处于所述第1无线控制装置管理下,用于将规定的内线收发装置的地址赋予从第1移动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规定的内线收发装置,将处于第2无线控制装置的管理下的第2无线基站的地址赋予从所述第1无线基站接收到的用户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交换局包括:
-内线收发装置选择部,用于选择在所述第1内线收发装置或者所述第2内线收发装置中的任何一方作为所述规定的内线收发装置。
CNB2004100886220A 2003-11-07 2004-11-05 移动通信系统、内线收发装置、无线基站、无线控制装置和移动交换局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949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79044A JP4071700B2 (ja) 2003-11-07 2003-11-07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内線送受信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制御装置及び移動交換局
JP2003379044 2003-1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42304A CN1642304A (zh) 2005-07-20
CN100369495C true CN100369495C (zh) 2008-02-13

Family

ID=34431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862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9495C (zh) 2003-11-07 2004-11-05 移动通信系统、内线收发装置、无线基站、无线控制装置和移动交换局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634293B2 (zh)
EP (1) EP1530381A3 (zh)
JP (1) JP4071700B2 (zh)
CN (1) CN10036949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8931B2 (ja) * 2006-11-08 2011-07-2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制御装置、内線送受信サーバ装置選択方法
US20080194246A1 (en) * 2007-02-12 2008-08-14 Thierry Etienne Klei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Rapidly Deployable Wireless Network
DE102007024913A1 (de) * 2007-05-29 2008-12-11 Vodafone Holding Gmbh Verfahren zur Verringerung der Latenzzeit bei der Datenübertragung innerhalb eines Kommunikationsnetzes, Verfahren zur Kommunikation zwischen Nutzer-Endeinrichtungen in einem zellularen Kommunikationsnetz und zellulares Kommunikationsnetz
JP4787792B2 (ja) * 2007-06-18 2011-10-0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制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路設定方法
JP5169360B2 (ja) * 2008-03-21 2013-03-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276406B2 (ja) * 2008-10-08 2013-08-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内線接続方法及び経路選択装置
GB2465810B8 (en) * 2008-12-01 2012-05-23 Aircom Internat Ltd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2246557A (zh) * 2008-12-15 2011-11-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方法、无线基站、无线线路控制站、核心网络装置以及网关装置
JP5107289B2 (ja) 2009-03-19 2012-12-2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無線回線制御局、コア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ゲートウェイ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9570A (zh) * 1998-05-05 2001-06-13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蜂窝电信系统的多单元区域寻呼
CN1318929A (zh) * 2000-03-31 2001-10-24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能有效发送分组的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02056612A2 (en) * 2001-01-12 2002-07-1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of cell information between control n odes in radio access network
WO2002065698A2 (en) * 2001-02-15 2002-08-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ulti-path data streaming in a wireless packet data network
JP2003060655A (ja) * 2001-08-15 2003-02-2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無線アクセス集中制御装置
CN1402453A (zh) * 2001-08-22 2003-03-1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及通信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设备、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7029A (en) * 1995-05-04 1996-11-19 Interwave Communication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having intelligent switching nodes
US6141531A (en) * 1997-11-26 2000-10-31 Direct Wireless Corporation Lo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external communications link
EP1014628B1 (en) * 1998-05-08 2013-03-13 Ntt Docomo, Inc. Packet transfer method and packet transfer system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JP3587984B2 (ja) * 1998-06-04 2004-11-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パケットゲートウェイ装置、位置情報管理方法、および、位置情報通知方法
JP2000083273A (ja) 1998-09-07 2000-03-21 Fujitsu Ltd ソフトハンドオフ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6539237B1 (en) * 1998-11-09 2003-03-25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gr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 private and public network environments
US7257404B1 (en) * 1998-12-30 2007-08-14 At&T Corp. Neighborhood cordless service call handoff
FI114371B (fi) * 1999-08-09 2004-09-30 Nokia Corp Menetelmä kantopalvelun valitsemiseksi palvelulle langattomassa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tiedonsiirtojärjestelmä ja matkaviestinpäätelaite
EP1107621A3 (en) 1999-12-10 2001-07-0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Improved mobile to mobile calls
FI108769B (fi) * 2000-04-07 2002-03-15 Nokia Corp Liityntäpisteen liittäminen langattomassa tietoliikennejärjestelmässä
GB2367206B (en) * 2000-09-26 2004-01-21 Motorola Inc Transmission of voice over packet-switched systems
DE10052931A1 (de) 2000-10-25 2002-05-08 Siemens Ag Verbesserungen in einem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US6804532B1 (en) * 2000-12-22 2004-10-12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routing communications based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 quality
US6961573B1 (en) * 2000-12-22 2005-11-01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uting communications based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 quality
SE0101892D0 (sv) 2001-05-30 2001-05-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obil radio system and a method relating to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PT1423945E (pt) * 2001-09-04 2007-10-15 Operax Ab ''processo e disposição numa rede ip''
US6594489B2 (en) * 2001-12-07 2003-07-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ecting handoff between different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s
FI20020026A0 (fi) * 2002-01-08 2002-01-08 Nokia Corp GGSN:n valitseminen jaetussa matkaviestinverkossa
US7050416B2 (en) * 2002-05-14 2006-05-23 Thomson Licensing Technique for IP communication among wireless devices
JP4252771B2 (ja) * 2002-06-25 2009-04-08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無線端末、無線端末管理装置及び位置登録補助装置
AU2002332279A1 (en) * 2002-08-30 2004-03-29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546145B2 (en) * 2002-10-15 2009-06-09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network node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interfaces in a distributed radio access network
US20040203736A1 (en) * 2002-11-20 2004-10-14 Pedro Serna Method, network node and system for selecting network nodes
EP1602253A1 (en) * 2003-01-15 2005-12-07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nd interworking unit for combining the signalling link of the two different control planes in a distributed radio access network
JP4217544B2 (ja) * 2003-06-05 2009-02-0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制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6987985B2 (en) * 2003-06-06 2006-01-1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ponents and methods for multiple system communications
US20050079869A1 (en) * 2003-10-13 2005-04-1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obile node authentication
FI20031911A0 (fi) * 2003-12-29 2003-12-29 Nokia Corp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access-verkkopalvelun kontrolloimiseksi reaaliaikaisessa datapalvelussa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9570A (zh) * 1998-05-05 2001-06-13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蜂窝电信系统的多单元区域寻呼
CN1318929A (zh) * 2000-03-31 2001-10-24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能有效发送分组的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02056612A2 (en) * 2001-01-12 2002-07-1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of cell information between control n odes in radio access network
WO2002065698A2 (en) * 2001-02-15 2002-08-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ulti-path data streaming in a wireless packet data network
JP2003060655A (ja) * 2001-08-15 2003-02-2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無線アクセス集中制御装置
CN1402453A (zh) * 2001-08-22 2003-03-1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及通信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设备、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136950A1 (en) 2005-06-23
JP4071700B2 (ja) 2008-04-02
JP2005142964A (ja) 2005-06-02
EP1530381A2 (en) 2005-05-11
EP1530381A3 (en) 2006-07-05
US7634293B2 (en) 2009-12-15
CN1642304A (zh) 2005-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31123B (zh) 用于从无线设备发送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US682948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communication group
EP1292869B1 (en) Changing a first subscriber identifier to a second identifier
EP1836863B1 (e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virtual mobile phone number service
EP1145577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routing of a message
US7383035B2 (en) Method of furnishing illegal mobile equipment user information
US20050107100A1 (en) Method of modifying parameters of user terminal, radio system and user terminal
CN100493124C (zh) 将专用通信网提供的服务动态地应用于连接在公共通信网上终端的方法
US2006008445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outing short messages in mobile telephone networks
EP1219125B1 (en) Transmission of a short message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0369495C (zh) 移动通信系统、内线收发装置、无线基站、无线控制装置和移动交换局
CN100377552C (zh) 移动通信系统,控制器,基站,和通信方法
CN101529967A (zh) 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控制装置以及内线收发服务器装置选择方法
CN1926892B (zh) 通过寻址硬件部分将消息发送到移动台的方法与设备
CN1652526B (zh) 在用于接口无线公用网和有线/无线专用网的网络中提供仅针对数据的演进服务
JP2003531535A (ja) セルラーネットワーク制御チャネルを経由して搬送するデータメッセージのデータペイロードを拡大す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0515132C (zh) 用于在移动网络与无线网络之间漫游的方法和系统
US7545806B2 (en) Method for logging an end terminal in a packet data network
WO2002028129A1 (en) Routing short messages
US7711378B2 (en) Method and a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a short message
EP145332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uting of messages
CN101420660A (zh) 一种控制vpn用户收发短信范围的方法
CN100551136C (zh) 一种支持位置业务接入移动定位中心的方法与设备
FI119900B (fi) Tukiasema ja viestintäverkko
EP1444856B1 (en) Roaming in mms environ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13

Termination date: 201711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