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1928C - 光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51928C
CN100351928C CNB2004100794888A CN200410079488A CN100351928C CN 100351928 C CN100351928 C CN 100351928C CN B2004100794888 A CNB2004100794888 A CN B2004100794888A CN 200410079488 A CN200410079488 A CN 200410079488A CN 100351928 C CN100351928 C CN 10035192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collector lens
recording media
towards
optical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7948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7537A (zh
Inventor
大矢将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77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7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192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192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2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optical heads, e.g. assem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其中用尽可能大的胶粘剂涂覆面积来粘合聚光透镜。光拾取装置包括:聚光透镜(16),用于将从光源发射的光会聚到光记录媒体上;和透镜支架(15),用于支撑聚光透镜(16)。聚光透镜(16)的径向外周缘上具有沿圆周等间距的多个透镜侧凹处(20),其朝向光记录媒体开放。使用胶粘剂(21),将聚光透镜(16)面向透镜侧凹处(20)的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15)上。

Description

光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光记录媒体上读取、写入和擦除信息的光拾取装置。
背景技术
图12是依照一种现有技术,表示安装在光拾取装置中的聚光透镜1和透镜支架2的平面图。图13是沿图12中的线S13-S13的截面图。光拾取装置(图中未全部示出)安装在用于在诸如光盘(简称CD)、数字多用盘(简称DVD)之类的光记录媒体上读取、写入和擦除信息的光记录媒体记录/再现设备中。在光拾取装置中,将从光源(未示出)发射的光会聚到光记录媒体上的聚光透镜1,以下述方式安装到与驱动机构(未示出)连接的透镜支架2上。如图12所示,使用胶粘剂3,在对应于聚光透镜1的y方向的两端的两个位置处使聚光透镜1的径向外周缘1a和透镜支架2相互粘合,y方向是指垂直于聚光透镜1的轴线的方向之一(例如参考日本未审专利公开JP-A2001-228387)。
图14是依照另一种现有技术,表示安装在光拾取装置中的透镜1A和透镜支架2A的平面图。在光拾取装置(图中未全部示出)中,设置有用于定位聚光透镜1A的两段引导部分4,以确保有足够的空间将聚光透镜1A粘接到透镜支架2。引导部分4分别配置在聚光透镜1A的径向外侧上,以使其位于聚光透镜1A的x方向的两侧上,x方向是指垂直于聚光透镜1A的轴线的方向之一。
近年来,随着对于小型笔记本个人电脑的需求不断增长,越加要求光拾取装置小型化以便能够安装在这种设备中。为了实现小型化,光拾取装置逐渐只有使用双波长激光的单一激光光源,代替为CD和DVD提供的两种类型的激光光源。作为这种趋势的必然结果,在外壳和透镜支架中也寻求小型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将光学元件例如聚光透镜安装到光拾取装置所需的胶粘剂涂覆面积的形成作出任何限制。
在图12和13所示的现有技术中,使用胶粘剂3,在对应于聚光透镜1的y方向两端的两个位置处使聚光透镜1的径向外周缘1a和透镜支架2相互粘合。在这种结构中,对于聚光透镜1,在y方向上产生张应力。因而,在聚光透镜1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情况下,聚光透镜1在垂直于其轴线和y方向的x方向上可能会发生变形。另外,由于聚光透镜1和透镜支架2仅仅在两个位置处相互粘合,因而很难使胶粘剂涂覆面积增大。
另一方面,在图14所示的另一现有技术中,两个引导部分4分别配置在聚光透镜1A的径向外侧上,以使其位于聚光透镜1A的x方向两侧上。这里,假定在x方向的位移量为TX,在垂直于聚光透镜1A的轴线和x方向的y方向上的位移量为TY。在这种情况下,y方向的位移量TY大于x方向的位移量TX。结果,会产生聚光透镜1A的轴线偏离理想位置的危险。在聚光透镜1A的有效直径足够大的情况下,位置偏离产生的影响较小以致于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在聚光透镜1A的有效直径过小的情况下,位置偏离产生的影响就太大而不能不被考虑。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其中通过增大聚光透镜和透镜支架之间的胶粘剂涂覆面积,能够使聚光透镜粘接到透镜支架时聚光透镜的位置偏离保持尽可能小。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包括:
聚光透镜,用于将从光源发射的光会聚到光记录媒体上;和
透镜支架,用于支撑聚光透镜,
其中聚光透镜的径向外周缘中形成有三个以上的透镜侧凹处,其朝向光记录媒体开放和沿径向向外开放,所述三个以上透镜侧凹处(20、20A)沿圆周等间距地设置,
以及使用胶粘剂将聚光透镜面向透镜侧凹处的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
依据本发明,聚光透镜的径向外周缘中形成有透镜侧凹处,其朝向光记录媒体开放,使用胶粘剂,将聚光透镜面向透镜侧凹处的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在这种结构中,与没有形成透镜侧凹处的情况相比,聚光透镜和胶粘剂之间的接触区域变得较大。因此聚光透镜能稳定地支撑在透镜支架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包括:
聚光透镜,用于将从光源发射的光会聚到光记录媒体上;和
透镜支架,用于支撑聚光透镜,
其中聚光透镜朝向光记录媒体一侧的径向外周缘中形成有三个以上的透镜侧凹处,其朝向透镜支架开放,所述三个以上透镜侧凹处(20B)沿圆周等间距地设置,
透镜支架中形成有三个以上支架侧凹处,其朝向透镜侧凹处开放,
以及使用胶粘剂,将聚光透镜面向透镜侧凹处的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面向支架侧凹处的部分。
依据本发明,聚光透镜朝向光记录媒体的径向外周缘上形成有透镜侧凹处,其朝向光记录媒体开放,透镜支架中形成有支架侧凹处,其朝向透镜侧凹处开放。而且,使用胶粘剂,将聚光透镜面向透镜侧凹处的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面向支架侧凹处的部分上。在这种结构中,与既没有透镜侧凹处也没有支架侧凹处形成的情况相比,聚光透镜和胶粘剂之间的接触区域变得较大。因此聚光透镜能稳定地支撑在透镜支架上。
在本发明中,聚光透镜具有调整部分,用于调整胶粘剂超出面向光记录媒体的聚光透镜表面设置在光记录媒体侧。
依据本发明,聚光透镜设置有调整部分,用于调整超出面向光记录媒体聚光透镜表面设置在光记录媒体侧的胶粘剂。这能够防止胶粘剂超出面向光记录媒体侧的聚光透镜表面突出进入光记录媒体侧,由此,必定可避免胶粘剂接触光记录媒体。
在本发明中,聚光透镜沿圆周等间距设置有三个以上透镜侧凹处。
依据本发明,聚光透镜沿圆周等间距设置有三个以上透镜侧凹处。在聚光透镜粘接到透镜支架的状态下,这允许施加于聚光透镜上的径向应力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圆周,从而将聚光透镜受损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在本发明中,透镜侧凹处中一个的结构与其它透镜侧凹处的结构不同。
依据本发明,透镜侧凹处中一个的结构与其它透镜侧凹处的结构不同。因此,在聚光透镜粘接到透镜支架时,与其它透镜侧凹处结构不同的那个透镜侧凹处起到便于适当定位的作用。
在本发明中,引导件可自由拆卸地安装到透镜支架面向透镜侧凹处的部分,以致引导件在朝向光记录媒体的方向上突出,和
通过引导件引导透镜保护件,以使透镜保护件安装为比面向光记录媒体的聚光透镜表面更靠近光记录媒体侧。
依据本发明,用下列方式可以将透镜保护件轻而易举地安装到透镜支架上。首先,将引导件安装到透镜支架面向透镜侧凹处的部分,以致引导件沿着朝向光记录媒体的方向突出。然后,通过引导件引导透镜保护件,以使透镜保护件布置为比面向光记录媒体的聚光透镜表面更靠近光记录媒体侧。此外,这种透镜保护件有益于防止聚光透镜紧靠光记录媒体。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包括:
聚光透镜,用于将从光源发射的光会聚到光记录媒体上;和
透镜支架,用于支撑聚光透镜,
其中,聚光透镜的径向外周缘上形成有三个以上的通孔,其朝向光记录媒体和透镜支架开放,所述三个以上通孔(29)沿圆周等间距地设置,
以及使用胶粘剂,将聚光透镜形成有通孔的通孔形成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上。
依据本发明,聚光透镜的径向外周缘上形成有通孔,其朝向光记录媒体和透镜支架开放,使用胶粘剂,将聚光透镜形成有通孔的通孔形成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上。在这种结构中,与没有形成通孔的情况相比,聚光透镜和胶粘剂之间的接触区域变得较大。因此聚光透镜能稳定地支撑在透镜支架上。
在本发明中,通孔具有如此形状,即其朝向透镜支架的部分的直径大于其余部分的直径。
依据本发明,通孔具有下述形状,即其朝向透镜支架的部分的直径大于其余部分的直径。这可以增大透镜支架和通孔形成部分之间的胶粘剂涂覆面积。因此,聚光透镜能稳定地支撑在透镜支架上。
在本发明中,透镜支架具有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从聚光透镜的径向外侧沿聚光透镜的整个圆周延伸以使其环绕聚光透镜。
依据本发明,透镜支架具有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从聚光透镜的径向外侧沿聚光透镜的整个圆周延伸以致环绕聚光透镜。因此,与只在给定的径向位置上设置引导部分的情况相比,可以用最大精度将聚光透镜定位在透镜支架上。
在本发明中,透镜保护件形成为环形,且被安装到引导部分上。
依据本发明,透镜保护件形成为环形,且被安装到引导部分上。这必定能够防止聚光透镜紧靠光记录媒体。
在本发明中,光拾取装置还包括环形的透镜保护件,
其中透镜保护件安装到透镜支架上,以使透镜保护件布置为比面向光记录媒体的聚光透镜表面更靠近光记录媒体侧,并布置在聚光透镜的径向外侧上。
依据本发明,透镜保护件形成为环状且安装到透镜支架上,以使透镜保护件布置为比面向光记录媒体的聚光透镜表面更靠近光记录媒体侧,并设置在聚光透镜的径向外侧上。这必定能够防止聚光透镜紧靠光记录媒体。
在本发明中,聚光透镜具有透镜侧调整部分,用于调整胶粘剂沿聚光透镜径向向内流动。
依据本发明,聚光透镜具有透镜侧调整部分,用于调整胶粘剂沿聚光透镜径向向内流动。这使其能够防止胶粘剂朝向在聚光透镜径向内侧的光透过部分流动,因此使光被阻止透过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依据本发明,电子设备中安装有光拾取装置,能成功实现上述有利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和更多目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其中:
图1概略地表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透镜支架和聚光透镜的放大平面图;
图3是沿图2中线S3-S3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光拾取装置中采用的透镜支架和聚光透镜的放大平面图;
图5是沿图4中线S5-S5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在光拾取装置中采用的透镜支架和聚光透镜的放大截面图;
图7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在光拾取装置中采用的透镜支架和聚光透镜的放大平面图;
图8是沿图7中线S8-S8的截面图;
图9是依据第一到第四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中采用的准直透镜的截面图;
图10A是表示准直透镜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0B是表示准直透镜的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11A是表示准直透镜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1B是表示准直透镜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依照一种现有技术、安装在光拾取装置中的聚光透镜和透镜支架的平面图;
图13是沿图12中的线S13-S13的截面图;以及
图14是表示依照另一种现有技术、安装在光拾取装置中的聚光透镜和透镜支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描述如下。
图1概略地表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的截面图。光拾取装置10安装在用于对例如光盘(简称CD)、数字多用盘(简称DVD)等光记录媒体执行读取、写入和擦除信息的光记录媒体记录/再现设备或者等效电子设备中。光拾取装置10包括光发射/接收部分11、二向色棱镜12、准直透镜13、提升反射镜(raising mirror)14、透镜支架15、聚光透镜16和驱动机构17。
光发射/接收部分11由光发射件和光接收件组成。光发射件发射用于在CD和DVD上记录和读取信息所需的不同波长的两种激光。光接收件将入射光进行光电变换。二向色棱镜12将来自光发射/接收部分11的光导引至准直透镜13,并且也将来自准直透镜13的光导引至光发射/接收部分11。准直透镜13将通过二向色棱镜12传输的来自光发射/接收部分11的光转换成平行光。提升反射镜14反射来自准直透镜13的光,使得它可被导引至聚光透镜16。透镜支架15连接到驱动机构17用以支撑聚光透镜16。聚光透镜16将被提升反射镜14反射的光会聚到待照射物体上,也即,光记录媒体18上。驱动机构17驱动用于支撑聚光透镜16的透镜支架15移位。
从光发射/接收部分11发射的光通过二向色棱镜12传输到准直透镜13。通过准直透镜13,来自二向色棱镜12的光被转换成平行光,然后传输到提升反射镜14。通过准直透镜13进入提升反射镜14的光又经过提升反射镜14反射到聚光透镜16。通过聚光透镜16,来自提升反射镜14的光会聚以照亮光记录媒体18的信息记录面。
从光记录媒体18的信息记录面反射回来的光入射在聚光透镜16上。通过聚光透镜16,来自光记录媒体18的光转换成平行光,然后传输到提升反射镜14。通过聚光透镜16进入提升反射镜14的光又经过提升反射镜14反射到准直透镜13。通过提升反射镜14进入准直透镜13的光通过二向色棱镜12入射在光发射/接收部分11上。入射在光发射/接收部分11上的光经过光电变换,从而产生电信号。该电信号用于读取、记录和擦除信息,还用作伺服信号。
图2是表示透镜支架15和聚光透镜16的放大平面图。图3是沿图2中线S3-S3的截面图。在与图1一起作为参考的这些附图中,聚光透镜16绕其径向外周缘19的几个位置上具有沿圆周等间距的三个以上(在本实施例中为八个)透镜侧凹处20,以便朝向光记录媒体18开放。使用胶粘剂21,将聚光透镜16面向透镜侧凹处20的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15上。
具体地,透镜侧凹处20这样形成以使其面向光记录媒体18沿径向向外开放。更具体地,透镜侧凹处20沿径向向内凹陷,并且聚光透镜16从径向内侧面向透镜侧凹处20的表面这样成型:以使其具有其轴线平行于聚光透镜16的轴线L16的大致圆筒形的内周面。这样,聚光透镜16面向透镜侧凹处20的表面趋于平滑,因此可以将由施加在该部分上的应力集中而引起的聚光透镜16受损的危险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聚光透镜16在绕其径向外周缘19的几个位置上形成有朝向光记录媒体18开放的透镜侧凹处20。然后,使用胶粘剂21,将聚光透镜16面向透镜侧凹处20的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15。因此,与图12和13所示没有形成透镜侧凹处20的现有技术相比,聚光透镜16和胶粘剂21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得更宽。所以,聚光透镜16可被稳定地支撑在透镜支架15上。这样可以增强胶粘剂21的粘合力,预防因老化或温度变化造成的恶化。
而且,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聚光透镜16具有沿圆周等间距的三个以上透镜侧凹处20。在聚光透镜16粘接到透镜支架15的状态下,施加在聚光透镜16上的径向应力被均匀分布在其整个圆周上,因此使得与图12所示现有技术有关的聚光透镜16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图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表示在光拾取装置10A中采用的透镜支架15A和聚光透镜16A的放大平面图。图5是沿图4中线S5-S5的截面图。在与图1一起作为参考的这些附图中,依据第二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A与上面描述的依据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的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在下文中只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围绕聚光透镜16A径向外周缘19A的几个位置上,聚光透镜16A具有沿圆周等间距的以便朝向光记录媒体18开放的三个以上(在本实施例中为八个)透镜侧凹处20A。利用胶粘剂21,将聚光透镜16A面向透镜侧凹处20A的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15A。具体地,透镜侧凹处20A这样形成以使其朝向透镜支架15A和光记录媒体18沿径向向外开放。
在八个透镜侧凹处20A中,一个透镜侧凹处20a沿径向向内凹陷,并且聚光透镜16A从径向内侧面向透镜侧凹处20A的表面由多个(在本实施例为三个)相互邻接的平面组成。其余的透镜侧凹处20A均沿径向向内凹陷,并且聚光透镜16A自径向内侧面向透镜侧凹处20A的表面这样成型:以使其具有轴线平行于聚光透镜16A的轴线L16A的大体圆筒形的内周面。也就是说,透镜侧凹处20A中的一个透镜侧凹处20a和其余的透镜侧凹处20A的结构彼此不同。
光拾取装置10A还包括引导部分22和透镜保护装置23。引导部分22设置在透镜支架15内以便从透镜支架15朝向光记录媒体18突出。引导部分22从聚光透镜16A的径向外侧沿聚光透镜16A的整个圆周延伸,以包围聚光透镜16A。作为透镜保护件设置的透镜保护装置23形成为环状,且与聚光透镜16A面向光记录媒体18的表面24相比,设置在光记录媒体18一侧。具体地,透镜保护装置23安装到引导部分22。
具体地,透镜支架15A面向透镜侧凹处20A(具体地说,结构不同的透镜侧凹处20a)的部分具有可安装和可拆卸地设置的、起引导件作用的夹具25,使其朝向光记录媒体18的方向突出。透镜保护装置23被夹具25引导并安装到引导部分22。如图5所示,以这样一种方式使用胶粘剂21,即透镜支架15A、聚光透镜16A面向透镜侧凹处20的那部分、引导部分22的内圆周、和透镜保护装置23的内圆周相互粘合。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A,在围绕聚光透镜16A的径向外周缘19A的几个位置上,聚光透镜16A具有形成为朝向光记录媒体18开放的透镜侧凹处20A。然后,使用胶粘剂21,将聚光透镜16A面向透镜侧凹处20A的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15A。因此,与其中没有形成透镜侧凹处20A的图12和13所示现有技术相比,聚光透镜16A和胶粘剂21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得更大。所以,聚光透镜16A可被稳定地支撑在透镜支架15A上。这使得可以增强胶粘剂21的粘合强度,预防因老化或温度变化而恶化。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A,聚光透镜16A具有沿圆周等间距的三个以上透镜侧凹处20A。在聚光透镜16A粘接到透镜支架15A的状态下,这允许加在聚光透镜16A上的径向应力被均匀分布在其整个圆周上,因此使具有与图12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关的聚光透镜16A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A,一个透镜侧凹处20a与其它透镜侧凹处20A的结构不同。在聚光透镜16A粘接到透镜支架15A时,结构不同的那个透镜侧凹处20a用作便于准确定位的标志。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A,透镜保护装置23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容易地安装到透镜支架15A。首先,夹具25被安装到透镜支架15A面向透镜侧凹处20A的那部分。夹具25这样形成以使其在朝向光记录媒体18的方向突出。然后,透镜保护装置23被夹具25引导使得它设置为比聚光透镜16A面向光记录媒体18的表面24更靠近光记录媒体18一侧。这样,透镜保护装置23就被安装到透镜支架15A上。此外,这种透镜保护装置23有益于防止聚光透镜16A紧靠光记录媒体18。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A,透镜支架15A具有引导部分22,引导部分22自聚光透镜16A的径向外侧沿聚光透镜16A的整个圆周延伸以便包围聚光透镜16A。因此,与图14所示只在给定的径向位置上设置引导部分4的现有技术相比,聚光透镜16A在透镜支架15A上的定位具有最大的精度。具体地,如图4所示,假定在x方向(也即,聚光透镜16A的一个径向方向)上的位移量为Ax,在垂直于聚光透镜16A的轴线和x方向的y方向上的位移量为Ay。在这种情况下,x方向上的位移量Ax大致等于y方向上的位移量Ay。结果,与图14所示现有技术相比,聚光透镜16A的轴L16A与理想位置的偏移量会缩小。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A,透镜保护装置23形成为环状并安装到引导部分22上。因此,必定可以防止聚光透镜16A紧靠光记录媒体18。
例如,透镜保护装置23安装到引导部分22可以以下列方式完成。首先,在引导部分22的几个位置上形成嵌合凸部。接着,在透镜保护装置23的相应位置上形成嵌合凹部,以便容纳引导部分22的嵌合凸部。然后,引导部分22和透镜保护装置23以它们的嵌合凸部和嵌合凹部彼此适配到一起。不用说,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夹具25使安装操作简单化。
而且,与其它透镜侧凹处20A的结构不同的透镜侧凹处20a可以这样形成,即在加工聚光透镜16A的过程中,切断通过将合成树脂浇注到模具中获得的浇口(gate)。另外,在聚光透镜16A被透镜支架15A支持的状态下,相对于聚光透镜16A中观测到的像差的影响最小处的浇口位置,透镜侧凹处20A可关于通过浇口和聚光透镜16A的轴线L16A的虚拟平面对称形成。
图6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在光拾取装置10B中采用的透镜支架15B和聚光透镜16B的放大截面图。在与图1一起作为参考的图6中,依据第三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B与上面描述的依据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的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在下文只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聚光透镜16B在面向光记录媒体18的径向外周缘19B形成有透镜侧凹处20B,以便朝向透镜支架15B开放。同时,透镜支架15B具有形成于其中的支架侧凹处26,以便朝向透镜侧凹处20B开放。聚光透镜16B的透镜侧凹处20B和透镜支架15B的支架侧凹处26均形成总数为三个以上。这些凹处沿圆周等间隔分布。使用胶粘剂21,将聚光透镜16B面向透镜侧凹处20B的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15B面向支架侧凹处26的部分。而且,在聚光透镜16B的径向外周缘19B上形成调整部分27,其从光记录媒体18一侧延伸到透镜侧凹处20B,用于调整胶粘剂21超出聚光透镜16B面向光记录媒体18的表面24B设置在光记录媒体18一侧上。
具体地,透镜侧凹处20B这样形成以使其朝向透镜支架15B沿径向向外开放。更具体地,透镜侧凹处20B沿径向向内凹陷,并且聚光透镜16B自径向内侧面向透镜侧凹处20B的表面这样成型:以使其具有大体圆筒形的内圆周面,其中圆筒的轴线平行于聚光透镜16B的轴。这样,聚光透镜16B面向透镜侧凹处20B的表面趋于平滑,因此使因施加在这部分上的应力集中引起的聚光透镜16受损的危险性减小到最低限度成为可能。而且,透镜侧凹处20B和支架侧凹处26相互连通。仅仅通过从透镜侧凹处20B的径向外侧将胶粘剂21注入到透镜侧凹处20B和支架侧凹处26中,聚光透镜16B就可以容易地粘接到透镜支架15B。
聚光透镜16B具有透镜侧调整部分28,用于调整胶粘剂21沿聚光透镜16B的径向向内流动。具体地,透镜侧调整部分28这样形成以使其围绕在聚光透镜16B的径向内部的光透过有效区域的整个外周缘延伸,并沿径向向外突出。而且,透镜支架15B具有如下布置的透镜保护装置23B以使其比聚光透镜16B面向光记录媒体18的表面24B更靠近光记录媒体18一侧。透镜保护装置23B位于聚光透镜16B的径向外侧。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B,聚光透镜16B在其面向光记录媒体18的径向外周缘19B形成有朝向透镜支架15B开放的透镜侧凹处20B。同时,透镜支架15B中形成有朝向透镜侧凹处20B开放的支架侧凹处26。使用胶粘剂21,将聚光透镜16B面向透镜侧凹处20B的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15B面向支架侧凹处26的部分。因此,与既没有形成透镜侧凹处20B也没有形成支架侧凹处26的情况相比,透镜支架15B、聚光透镜16B和胶粘剂21之间的接触面积可变大。所以,聚光透镜16B可稳定地支撑在透镜支架15B上。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B,聚光透镜16B上设置有调整部分27,用于调整胶粘剂21超出聚光透镜16B面向光记录媒体18的表面24B设置在光记录媒体18一侧。这可以防止胶粘剂21超出面向光记录媒体18的聚光透镜16B表面24B突出到光记录媒体18一侧,从而必定可以防止胶粘剂21与光记录媒体18接触。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B,聚光透镜16B的透镜侧凹处20B和透镜支架15B的支架侧凹处26均形成总数为三个以上,这些凹处沿圆周等间隔布置。在聚光透镜16B粘接到透镜支架15B的状态下,这允许施加在聚光透镜16B上的径向应力均匀分布在整个圆周上,因而使聚光透镜16B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B,透镜保护件23B形成为环状。这可以使聚光透镜16B紧靠光记录媒体18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B,聚光透镜16B上设置有透镜侧调整部分28,用于调整胶粘剂21沿聚光透镜16B的径向向内流动。这使得可以防止胶粘剂21流向聚光透镜16B的径向内部中的光透过区域,并由此使光被阻止透过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图7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C中采用的透镜支架15C和聚光透镜16C的放大平面图。图8是沿图7中线S8-S8的截面图。在与图1一起作为参考的这些附图中,依据第四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C与上面描述的依据第一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结构上基本相同。因此,在下文只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聚光透镜16C绕其径向外周缘19C的几个位置上具有沿圆周等间距的三个以上(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通孔29,以便朝向光记录媒体18和透镜支架15C开放。通孔29这样成型以使它朝向透镜支架15C的部分的直径比其余部分的直径大。使用胶粘剂21,将聚光透镜16C中形成有通孔29的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15C面向通孔29的部分。这时,胶粘剂21设置为参照聚光透镜16C面向光记录媒体18的表面24C靠近透镜支架15C一侧。这可以防止胶粘剂21超出聚光透镜16C面向光记录媒体18的表面24C突出到光记录媒体18一侧,由此可以避免胶粘剂21与光记录媒体18接触。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C,聚光透镜16C绕其径向外周缘19C的几个位置上形成有通孔29,以便朝向光记录媒体18和透镜支架15C开放。然后,使用胶粘剂21,将其中形成有通孔的聚光透镜16C的通孔形成部分粘接到透镜支架15C。因此,与图12和13所示的没有形成通孔29的现有技术相比,聚光透镜16C和胶粘剂21之间的接触面积可变得更大。因此,聚光透镜16C可被稳定地支撑在透镜支架15C上。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C,沿圆周等间隔有三个以上通孔29。在聚光透镜16C粘接到透镜支架15C的状态下,这允许施加在聚光透镜16C上的径向应力均匀分布在其整个圆周上,因此使与图12所示的现有技术有关的聚光透镜16C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依据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C,通孔29这样成型以使它面向透镜支架15C的部分的直径比其余部分的直径大。这可以增大透镜支架15C和通孔形成部分之间的胶粘剂涂覆面积。因此,聚光透镜16C可被更稳定地支撑在透镜支架15C上。
图9是依据第一到第四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10A、10B和10C中采用的准直透镜13的截面图。图10A是表示准直透镜13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图10B是表示准直透镜13的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如图9所示,准直透镜13被粘合支撑在外壳30上。如图10A和10B所示,在准直透镜13的外圆周沿轴向L13的中间部分,该准直透镜具有沿圆周等间距的多个(本实施例中为8个)凹处31,使其沿径向向内凹陷并且沿径向向外开放。然后,将胶粘剂32注入到凹处31中,由此将准直透镜13面向凹处31的部分粘接到外壳30上。
正如上所述,准直透镜13设置有沿圆周等间距的多个(最好为三个以上)凹处31。在准直透镜13粘接到外壳30的状态下,这允许施加在准直透镜13上的径向应力均匀分布在整个圆周上,由此,使准直透镜13产生变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图11A是表示准直透镜13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11B是表示准直透镜13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如图9所示,准直透镜13粘合并支撑在外壳30上。如图11A和11B所示,在准直透镜13的外圆周沿轴向L13的中间部分,该准直透镜具有沿圆周延伸的凹处31A,使其沿径向向内凹陷并且沿径向向外开放。然后,将胶粘剂32注入到凹处31A中,由此准直透镜13面向凹处31A的部分被粘接到外壳30。
正如上所述,准直透镜13具有沿圆周延伸的凹处31A。在准直透镜13粘接到外壳30的状态下,这允许施加在准直透镜13上的径向应力均匀分布在整个圆周,由此使准直透镜13产生变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在依据第一到第四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10A、10B和10C的任一个中,即使光拾取装置制造得很小且较薄,也能够保证适于粘合不同光学部件的稳定粘合强度。结果,由老化或温度变化引起的光学部件的位置偏差可以最小。这可以代表对于提高光拾取装置的性能和有效寿命的显著贡献。
在依据第一到第四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10、10A、10B和10C的任一个中,透镜侧凹处20、20A、20B,支架侧凹处26,及通孔29的结构可以适当改变。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性特征的范围内,本发明还可以实施为其它特定的形式。因此考虑这些实施例的所有方面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指出而不是由前面的描述指出,因此在这些欲将落入权利要求的意义及其等价范围内的所有变化都包含在本发明内。

Claims (11)

1.一种光拾取装置(10、10A),包括:
聚光透镜(16、16A),用于将从光源发射的光会聚到光记录媒体上;和
透镜支架(15、15A),用于支撑所述聚光透镜(16、16A),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聚光透镜(16、16A)的径向外周缘(19、19A)中,该聚光透镜(16、16A)具有形成为朝向所述光记录媒体开放和沿所述径向向外开放的三个以上的透镜侧凹处(20、20A),所述三个以上透镜侧凹处(20、20A)沿圆周等间距地设置,
以及使用胶粘剂将所述聚光透镜(16、16A)面向所述透镜侧凹处(20、20A)的部分粘接到所述透镜支架(15、15A)。
2.权利要求1的光拾取装置(10A),其特征在于一个透镜侧凹处(20a)的结构与其余透镜侧凹处(20A)的结构不同。
3.权利要求2的光拾取装置(10A),其特征在于引导件(25)可自由拆卸地安装到所述透镜支架(15A)面向所述透镜侧凹处(20a)的部分,以使所述引导件(25)沿着朝向所述光记录媒体的方向突出,
并且将透镜保护件(23)由所述引导件(25)引导,以使所述透镜保护件(23)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聚光透镜(16A)面向所述光记录媒体的表面位于所述光记录媒体一侧。
4.权利要求1的光拾取装置(10A),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支架(15A)设置有从所述聚光透镜的径向外侧沿所述聚光透镜(16A)的整个圆周延伸以便环绕所述聚光透镜(16A)的引导部分(22)。
5.权利要求4的光拾取装置(10A),其特征在于透镜保护件(23)形成为环形并安装到所述引导部分(22)上。
6.一种光拾取装置(10B),包括:
聚光透镜(16B),用于将从光源发射的光会聚到光记录媒体上;和
透镜支架(15B),用于支撑所述聚光透镜(16B),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聚光透镜(16B)朝向所述光记录媒体的径向外周缘(19B)中,所述聚光透镜(16B)具有形成为朝向所述透镜支架(15B)开放的三个以上的透镜侧凹处(20B),所述三个以上透镜侧凹处(20B)沿圆周等间距地设置,
所述透镜支架(15B)中形成有朝向所述透镜侧凹处(20B)开放的三个以上的支架侧凹处(26),
以及使用胶粘剂将所述聚光透镜(16B)面向所述透镜侧凹处(20B)的部分粘接到所述透镜支架(15B)面向所述支架侧凹处(26)的部分。
7.权利要求6的光拾取装置(10B),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透镜(16B)设置有用于调整所述胶粘剂超过所述聚光透镜(16B)面向所述光记录媒体的表面(24B)设置在所述光记录媒体一侧上的调整部分(27)。
8.权利要求6的光拾取装置(10B),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为环形的透镜保护件(23B),
其中所述透镜保护件(23B)安装到所述透镜支架(15B)上,以使所述透镜保护件安装为相对于所述聚光透镜(16B)面向所述光记录媒体的表面位于所述光记录媒体一侧并安装在所述聚光透镜(16B)的径向外侧上。
9.权利要求6的光拾取装置(10B),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透镜(16B)设置有用于调整胶粘剂沿所述聚光透镜(16B)径向向内流动的透镜侧调整部分(28)。
10.一种光拾取装置(10C),包括:
聚光透镜(16C),用于将从光源发射的光会聚到光记录媒体上;和
透镜支架(15C),用于支撑所述聚光透镜(16C),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聚光透镜(16C)的径向外周缘(19C)中,所述聚光透镜(16C)具有形成为朝向所述光记录媒体和所述透镜支架(15C)开放的三个以上的通孔(29),所述三个以上的通孔(29)沿圆周等间距地设置,
以及使用胶粘剂将所述聚光透镜(16C)形成有所述通孔(29)的通孔形成部分粘接到所述透镜支架(15C)。
11.权利要求10的光拾取装置(10C),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29)具有如此形状使通孔形成部分的面向所述透镜支架(15C)的部分的直径大于通孔形成部分的除通孔形成部分的面向所述透镜支架(15C)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直径。
CNB2004100794888A 2003-05-15 2004-05-15 光拾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192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7033/2003 2003-05-15
JP2003137033A JP3854588B2 (ja) 2003-05-15 2003-05-15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137033/03 2003-05-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7537A CN1577537A (zh) 2005-02-09
CN100351928C true CN100351928C (zh) 2007-11-28

Family

ID=33526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7948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1928C (zh) 2003-05-15 2004-05-15 光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40264352A1 (zh)
JP (1) JP3854588B2 (zh)
CN (1) CN10035192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9050A (ja) * 2005-02-25 2006-10-0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対物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999240B2 (ja) * 2005-06-30 2007-10-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566155B2 (ja) * 2006-05-09 2010-10-20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光学式ピックアップ
JP2007317309A (ja) * 2006-05-25 2007-12-06 Sharp Corp 対物レンズ、レンズ駆動機構、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07333999A (ja) * 2006-06-15 2007-12-27 Hitachi Maxell Ltd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08176887A (ja) * 2007-01-22 2008-07-31 Funai Electric Co Ltd 対物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8305516A (ja) * 2007-06-11 2008-12-1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学素子ユニット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並びに光学素子の固定方法
US8347814B2 (en) * 2008-01-22 2013-01-08 Raytheon Canada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ating a curved surface
US20090258151A1 (en) * 2008-04-10 2009-10-15 Raytheon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ating Curved Surfaces
US8398776B2 (en) * 2008-05-12 2013-03-19 Raytheon Canada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workpieces in a coating apparatus
US8246748B2 (en) * 2008-07-09 2012-08-21 Raytheon Canada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ating surfaces
CN101770060B (zh) * 2008-12-27 2014-03-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US20110020623A1 (en) * 2009-07-22 2011-01-27 Raytheon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airing an Optical Component Substrate Through Coating
JP5068798B2 (ja) * 2009-10-19 2012-1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する電子機器
JP2014157637A (ja) * 2011-05-31 2014-08-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5605382B2 (ja) * 2012-02-20 2014-10-1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
JP7342346B2 (ja) * 2018-06-07 2023-09-12 Agc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71314U (zh) * 1987-10-30 1989-05-12
JPH07168107A (ja) * 1993-10-27 1995-07-04 Canon Inc 光偏向走査装置
CN1148713A (zh) * 1995-06-02 1997-04-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光盘器件的光传感器物镜安装结构
JPH1096842A (ja) * 1996-09-25 1998-04-14 Minolta Co Ltd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レンズ組み付け方法
JP2001160229A (ja) * 1999-12-02 2001-06-12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光ヘッド装置およびその対物レンズ傾角調整方法
JP2001228387A (ja) * 2000-02-17 2001-08-24 Asahi Optical Co Ltd 光学部品の接着構造
JP2002303773A (ja) * 2001-04-05 2002-10-18 Seiko Precision Inc 光学装置および当該光学装置を使用した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4500A (en) * 1997-03-05 2000-11-07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lastic lens
JPH1114804A (ja) * 1997-06-27 1999-01-22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
US6765732B2 (en) * 2001-08-03 2004-07-20 Konica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lens, molded optical component, handling method, and mold for optical component
US6661588B1 (en) * 2002-08-22 2003-12-09 Umax Data Systems Inc. Objective lens anti-shock adjustment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71314U (zh) * 1987-10-30 1989-05-12
JPH07168107A (ja) * 1993-10-27 1995-07-04 Canon Inc 光偏向走査装置
CN1148713A (zh) * 1995-06-02 1997-04-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光盘器件的光传感器物镜安装结构
JPH1096842A (ja) * 1996-09-25 1998-04-14 Minolta Co Ltd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レンズ組み付け方法
JP2001160229A (ja) * 1999-12-02 2001-06-12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光ヘッド装置およびその対物レンズ傾角調整方法
JP2001228387A (ja) * 2000-02-17 2001-08-24 Asahi Optical Co Ltd 光学部品の接着構造
JP2002303773A (ja) * 2001-04-05 2002-10-18 Seiko Precision Inc 光学装置および当該光学装置を使用した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342215A (ja) 2004-12-02
US20040264352A1 (en) 2004-12-30
JP3854588B2 (ja) 2006-12-06
CN1577537A (zh) 2005-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1928C (zh) 光拾取装置
CN1067160C (zh) 光传感器的物镜固定结构
CN1104716C (zh) 光学传感装置
CN1837942A (zh) 摄像装置
CN1251236C (zh) 盘驱动器及其转台
CN1314019C (zh) 拾光器执行机构
CN1336644A (zh) 光学摄像管设备
CN1744214A (zh) 物镜驱动装置
CN1815583A (zh) 物镜保持架、具有物镜保持架的物镜驱动装置及光盘记录重放装置
CN1103100C (zh) 光学式录放装置
CN1664937A (zh) 物镜驱动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光学头装置
CN1294577C (zh) 光学头和光盘驱动装置
CN1231901C (zh) 光学头及光盘驱动装置
CN1306499C (zh) 能够校正球面像差的光学拾取设备
CN1275244C (zh) 光学拾取装置和装配该装置的方法和设备
CN1536565A (zh) 光学头装置以及光记录媒体驱动装置
CN1291394C (zh) 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设备
CN1808590A (zh) 透镜支持机构、光学拾取头装置及记录重放装置
CN1725328A (zh) 光学拾取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294575C (zh) 光学装置及其光量调节方法
CN1267913C (zh) 光头及盘式记录重放装置
CN1306505C (zh) 光头装置
CN1723408A (zh) 光束整形光学装置、光学头以及光信息介质驱动装置
CN1679093A (zh) 光盘再现装置、物镜、保护部件和光盘再现方法
CN1929003A (zh) 物镜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8

Termination date: 201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