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202106A1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202106A1
WO2023202106A1 PCT/CN2022/139128 CN2022139128W WO2023202106A1 WO 2023202106 A1 WO2023202106 A1 WO 2023202106A1 CN 2022139128 W CN2022139128 W CN 2022139128W WO 2023202106 A1 WO2023202106 A1 WO 2023202106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communication link
communication
group
targ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13912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王雅莉
张旭东
程型清
王键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3202106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202106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63Performing the actions predefined by failover planning, e.g. switching to standby network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7Multipath using M:N active or standby path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Definitions

  • the first node When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link is unavailable, the first node performs data transmission with the target node based on a second communication link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link, and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link
  • the road includes a third node different from the second node, the second node and the third node belong to a target node group, and the nodes included in the target node group are used to provide the first node and the target Nodes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s.
  • the working mode of the target node group may include a multi-active working mode.
  • the second node and the third node have the same role and are used to implement the same function.
  • a first communication link based on the second node and a second communication link based on the third node are both established.
  • the first node may perform redundant transmission of data between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link and the target node, that is, transmission based on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link.
  • the information is the same as the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based on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link.
  • different nodes of the node group can establish links and exchange data with nodes outside the group (such as the first node and the target node, etc.) as needed. transmission.
  • the working mode of the target node group is the primary and backup working modes, and the method may further include:
  • the first node receives second indication information from at least two nodes of the target node group, the at least two nodes including the second node and the third node;
  • each node of the target node group can carry the group identifier of the target node group and the node identifier of the node in the second instruction information sent to the first node, so that The first node may establish a link with the node of the target node group based on the second indication information.
  • the unavailability of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link is characterized by any of the following:
  • the second indication information is included in a broadcast message or system message from the node, and the broadcast message or system message of the node further includes at least the following of the node: A piece of information: device name, communication address, identification of supported service capabilities, or service data information describing the service capabilities.
  • the working mode of the target node group is a primary and backup working mode
  • the communication unit is also used to:
  •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provide a processor, which is used to call a computer program or computer instructions stored in a memory, so that the processor executes the above-mentioned first aspect and any possible design of the first aspect.
  • Figures 4a, 4b, and 4c are schematic diagrams showing the principles of implementing redundant communication solutions in different working modes according to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Any node in the node group can provide communication support for the source node and the target node for data transmission. It can also be understood that the source node and the target node establish a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through the nodes in the node group.
  • a communication link is established between a source node and a target node.
  • the communication link may include a sub-communication link established between a node in the node group and the source node, and a sub-communication link established between a node in the node group and the target node. .
  • different nodes in the same node group can establish main communication links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dundant communication links between the source node and the target node.
  • the redundant communication link is a backup link of the main communication link. When the main communication link is unavailable, the redundant communication link can still provide communication support for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source node and the target node. , to ensure business continuity.
  • the data source node and target node mentioned here are relative to the nodes in the node group.
  • the source node only represents the data source node relative to the nodes in the node group.
  • the target node It only represents the data destination node relative to the nodes in the node group and does not limit the actual transmission path of the data.
  • other communication nodes may also be included between the nodes in the node group and the source node, or between the target nodes, which will not be described again here.
  • the node group in addition to the node group, it may also include other communication nodes that are not associated as a group.
  • other communication nodes that are not associated as a group.
  • the electronic device may also be a network device, such as an access network (AN) device.
  • the access network device may include an access network device that communicates with wireless terminal devices through one or more cells over the air interface.
  • Devices such a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s.
  • the base station can be used to convert received air frames into Internet Protocol (IP) packets and serve as a router between the terminal device and the rest of the access network, where the rest of the access network can include IP network.
  • IP Internet Protocol
  • the first node 11 in Figure 1 can be implemented as a 360-degree surround view camera of the vehicle and is the source node of the data;
  • the second node 12-1 can be, for example, the aforementioned MDC, and the second node 12-2 can be, for example, the aforementioned CDC.
  • the target node 13 may be, for example, a central control screen of the vehicle, used to display the environment image collected by the vehicle's 360-degree surround camera.
  •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group identifier, working mode, and working identity of any second node may be preconfigured, for example.
  • multiple second nodes, as discovered parties can disclose their own identity information through broadcast messages or system messag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device names, communication addresses, identifiers of supported service capabilities or descriptions of the service capabilities.
  • Service data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including group identification, work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etc.).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des and node groups may be pre-configured.
  •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nodes that can be associated as the same group can have the same information, such as business identific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communication nodes of the group are used to implement services in association; location inform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communication nodes of the group belong to the same location range; group identification, etc.
  • Each node can discover other nodes through the device discovery mechanism and associate them into groups.
  • the layers here are just a framework structural division, which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layers: upper layer, middle layer and bottom layer.
  •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ystems can have their own layer division methods, or they can have more specific and lower level divisions, which are not specifically limited here.
  • network models such as seven-layer, five-layer and three-layer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 the functions of each layer can be implemented through one or more protocols.
  • the service layer protocol may include IPv4, etc.
  • the access layer can provid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s/mean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nodes.
  • the access layer may include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ccess technologies. Different access technologies may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interfaces, such as cellular interfaces, WIFI interfaces, etc.
  • the access layer corresponds to the data link layer and the physical layer.
  • the upper layer of the protocol layer in this application refers to any protocol layer above the protocol layer.
  • the upper layer of the data link layer may include a service layer or an application layer.
  • the process of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s from the upper layer to the lower layer can be called delivery.
  • the process of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s from the lower layer to the upper layer can be called delivery.
  • any G node can serve as a discovered party and discoverer, discover each other with other G nodes, and can be automatically associated into a node group.
  • the nodes included in the node group can be used, for example, to provide source nodes that perform services (such as T node) establishes a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with the target node.
  • a default bearer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access layers of the second node 12-1 and the second node 12-2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plane signaling, and a service management transmission channel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basic service layers. for transmitting business data.
  • a service management transmission channel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basic service layers. for transmitting business data.
  • the T node can discover the broadcast messages or system messages of multiple G nodes through the device discovery mechanism, and obtain the group identifier, G node identifier, advanced G node identity identifier, general G node identity identifier, Work identification, etc.
  • the T node as the discoverer, can determine whether the standby node can switch the active and standby states based on the received indication information.
  • S707 The T node sends a connection to the original standby node.
  • the request message is used to reques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munication link with the original and backup nodes, thereby switching the primary and backup states for the secondary node, causing the secondary node to switch to the primary node.
  • the T node in the multi-active working mode, can select at least one communication link to transmit data to the target node.
  • the selected at least one communication link specifically includes all communication links of the T node and all G nodes in the node group or not all communication links
  • in the multi-active working mode shown in (3-2) after S809, It includes different implementation steps, such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scheme (3-2-1) and scheme (3-2-2), to perform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link and the target node.
  • the T node releases the communication link with the G1 nod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steps for switching the service transmission channel process:
  • the third node may receive the connection request message from the first node and feed back the connection response message to the first node to establish a sub-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the first node and the third node. Further, the first node updates the locally maintained communication link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sub-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the first node and the third node, and releases the sub-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the first node and the second node.
  • the first node may receive second indication information from at least two nodes of the target node group, where the at least two nodes include the second node and the third node.
  • the second indication information may include the group identifier of the node group to which the node belongs and the node identifier of the node.
  • the first node may establish a sub-communication link with the at least two nodes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indication information.
  • the first node may also store the communication link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node (such as the TCIP mapping information table mentioned above) according to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sub-communication links between the first node and the at least two nodes.
  • the method may include the following steps:
  • associating different nodes of the same node group based on the group identifier is only an example of a configur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not any limitation.
  • different nodes can also implement group association based on other information, such as service identifiers, location information, etc., which will not be described again here.
  • the first node may receive a release request message from the third node for indicating the sub-communication link to be released.
  • the first node may perform a release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lease request message from the third node to release the unavailable sub-communication link, such as the sub-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the second node and the third node.
  • the sub-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the second node and the third node adopts a firs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ay be a wir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r a firs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the sub-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the first node and the third node adopts a seco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ay be a seco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the firs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seco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ay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 For example, if they are the same, they may be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tandardized by the Star Flash Alliance.
  •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provide a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executing the communication method performed by the first node or any second node in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s. Relevant features can be found in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s and will not be described again here.
  • the device 1200 can be used to perform the communication method performed by the first node.
  • the first node can be the first node in the system shown in Figure 1, Figure 2a, Figure 2b and Figure 3.
  • the device 1200 may include: a communication unit 1201, configured to transmit data with a target node based on a first communication link, where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link includes a second node; when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link is unavailable, In this case, data transmission is performed with the target node based on a second communication link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link,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link includes a third node different from the second node, and the The second node and the third node belong to a target node group, and the nodes included in the target node group are used to establish a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node and the target node.
  • a communication unit 1201 configured to transmit data with a target node based on a first communication link, where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link includes a second node; when the first communication link is unavailable, In this case, data transmission is performed with the
  • the device 1300 can be used to execute the method executed by the first node.
  • the first node can be any second node in the systems shown in Figure 1, Figure 2a, Figure 2b and Figure 3.
  • the device 1300 may include: a determining unit 1301, configured to determine at least two nodes included in the target node group to which the first node belongs; and a communication unit 1302, configured to determine, in the said target nod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mode of the target node group.
  • a determining unit 1301 configured to determine at least two nodes included in the target node group to which the first node belongs
  • a communication unit 1302 configured to determine, in the said target nod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mode of the target node group.
  • the device 1400 shown in Figure 14 includes at least one processor 1410, a memory 1420, and optionally a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1430.
  • connection medium between the processor 1410 and the memory 1420 is not limited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processor 1410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devices, can transmit data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1430.
  • the processor 1410 in Figure 14 can call the computer execution instructions stored in the memory 1420, so that the device 1400 can execute the method executed by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in any of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s.
  • the processor is coupled to the memory through an interface.
  • the chip system further includes a memory, and computer programs or computer instructions are stored in the memory.
  •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relate to a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Program code is stored in the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the program code When the program code is run on a computer, it causes the computer to perform the steps in any of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s. method.
  •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relate to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the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When the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is run on a computer, it causes the computer to execute the method in any of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s.
  •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relate to a processor, which is configured to call a computer program or computer instructions stored in a memory, so that the processor executes the method in any of the above method embodiments.
  •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may be provided as methods, systems, or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Accordingly,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may take the form of an entirely hardware embodiment, an entirely software embodiment, or an embodiment that combines software and hardware aspects. Furthermore,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may take the form of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embodied on one or more computer-usable storage media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disk storage, CD-ROM, optical storage, etc.) having computer-usable program code embodied therein.
  • computer-usable storage media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disk storage, CD-ROM, optical storage, etc.
  • Thes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may also be stored in a computer-readable memory that causes a computer or other programmable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to operate in a particular manner, such that the instructions stored in the computer-readable memory produce an article of manufacture including the instruction means, the instructions
  • the device implements the functions specified in a process or processes of the flowchart and/or a block or blocks of the block diagram.
  • These computer program instructions may also be loaded onto a computer or other programmable data processing device, causing a series of operating steps to be performed on the computer or other programmable device to produce computer-implemented processing, thereby executing on the computer or other programmable device.
  • Instructions provide steps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ctions specified in a process or processes of a flowchart diagram and/or a block or blocks of a block diagr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第一节点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第一通信链路中包含第二节点;在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第一节点基于第二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第二通信链路包含不同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三节点,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属于目标节点组。该方法以第二通信链路作为第一通信链路的冗余通信链路,用于在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时,在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提供通信支持来进行数据传输,提升系统的通信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2022年04月20日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210420944.9、申请名称为“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车辆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这种技术使车辆的操纵越来越简单,动力性和经济性越来越高,行驶安全性越来越好,因此,智能化是未来车辆发展的趋势。
然而,这些智能化技术往往依托器件实现,当这些器件无法通信时,会引起经由该器件的通信交互被阻断,进而无法传输相关的业务数据,导致车辆的某些智能化功能无法使用。
因此,如何保障通信可靠性,仍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有助于提升通信系统的通信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通信系统中的第一节点,该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目标节点。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第一节点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包含第二节点;
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节点基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二通信链路与所述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包含不同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三节点,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属于目标节点组,所述目标节点组包含的节点用于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通过上述方法,通信系统的通信节点可以抽象为一种冗余通信组网架构,该架构中,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可以具有冗余通信链路,比如第二通信链路,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所包含的节点可以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当第一通信链路出现不可用问题时,比如第一通信链路包含的某个节点不可用或者第一通信链路的某条子通信链路不可用时,使得第一节点可以利用该第二通信链路继续进行数据传输,从而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第一节点可以是数据的源节点,该源节点可以用于通过至少一条通信链路向目标节点提供数据(例如包括业务数据和/或控制信令),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各自包含的节点,包括该至少一条通信链路上位于源 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的路由节点。或者,第一节点可以是用于与该目标节点进行数据通信的任一节点,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可以通过至少一条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该至少一条通信链路中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可以互为冗余通信链路,以保障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链路/第二通信链路中的不同节点之间可以采用至少一种通信方式进行通信交互,包括但不限于有线通信和/或无线通信。第一通信链路/第二通信链路中的节点基于所应用的场景或所实现的业务,可以有不同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第一通信链路与第二通信链路包含的节点不同,可以理解为第一通信链路包含的节点和第二通信链路包含的节点存在至少一个节点不同。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通过以下至少一种表征:
所述第二节点不可用;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目标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
通过上述方法,第二节点表示第一通信链路上,位于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的任一路由节点,该路由节点本身不可用或者基于该路由节点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均会导致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故而这两种情形,均可以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引起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形,从而触发第一节点基于第二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仅以第一节点表示在通信系统中关注的一个通信节点,故而在考虑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形时,主要关注第一通信链路中是否存在不可用的第二节点,或者考虑与第二节点关联的子通信链路是否可用,并不限定引起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形。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节点不可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第二节点故障或者第二节点下线(例如休眠、关闭等),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该子通信链路断开或者该子通信链路的服务质量低于预定的阈值等。第二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该子通信链路断开或者该子通信链路的服务质量低于预定的阈值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节点不可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或者第二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的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节点表示第二通信链路上,位于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的任一路由节点。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可以属于目标节点组,且双方互为冗余通信节点,从而在第二节点不可用或者基于该第二节点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时,可以使用基于该第三节点的子通信链路,在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来保障通信系统的通信可靠性。或者,在第三节点不可用或者基于该第三节点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时,可以使用基于该第二节点的子通信链路,在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来保障通信系统的通信可靠性。
其中,目标节点组的不同的节点在通信系统中可以具有相同的角色、用于实现相同的功能,或者不同的节点在通信系统中可以具有不同的角色、用于实现不同的功能。
比如,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可以包括主备工作模式,在主备工作模式下,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角色、用于实现不同的功能。比如第二节点为主节点,第三节点为备节点,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基于该主节点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进行数据 传输时,基于该备节点的第二通信链路未建链,第二通信链路作为第一通信链路的冗余通信链路。在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第二通信链路方可建链并用于在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又比如,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可以包括多活工作模式,在多活工作模式下,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具有相同的角色、用于实现相同的功能。比如基于第二节点的第一通信链路和基于第三节点的第二通信链路均建链。第一节点在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第一节点可以基于第二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的冗余传输,即基于第二通信链路传输的信息与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传输的信息相同。在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第一节点仍可基于第二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而不影响业务传输的延续性。或者,第一节点在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第二通信链路可以空闲(即未被占用)而不用于数据的冗余传输。在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第一节点可以基于第二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继续进行数据传输,而不影响业务传输的延续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的角色可以互换,比如,在主备工作模式下,第三节点可以为主节点、第二节点可以为备节点,在第二通信链路不可用而第一通信链路可用的情况下,第一节点可以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在多活工作模式下,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均已建链,在第二通信链路不可用而第一通信链路可用的情况下,第一节点可以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主备工作模式和多活工作模式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的示例说明而非任何限定,在其它实施例中,目标节点组还可以处于其它工作模式,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节点组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节点,目标节点组中所包括的节点可以不限于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节点和节点组的关系可以是预先配置的,不同节点之间可以根据自身的配置信息进行设备发现过程,从而确定是否属于同一节点组。属于同一节点组的各个节点之间可以进行身份协商过程,以协商确定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以及各自在该节点组的身份。在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以及各个节点的在节点组的身份已确定的情况下,该节点组的不同节点可以根据需要,与组外节点(例如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等)建链并进行数据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为主备工作模式,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请求为所述第三节点切换主备状态;
所述第一节点在确定允许所述第三节点从备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连接请求消息,所述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包括所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
通过上述方法,第二节点可以表示主节点,第三节点可以表示备节点,备节点可以用于监控主节点的状态,以确定主节点是否可用。在备节点确定当前的主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下,备节点可以主动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以请求为自身切换主备状态,即,当前作为备节点的第三节点请求切换为主节点,以代替第二节点进行数据传输。第一节点可以根据来自于第三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进行控制决策,确定是否能够允许所述第三节点从 备节点切换为主节点。在确定允许所述第三节点从备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的情况下,第一节点可以通过向第三节点发送连接请求消息,来与第三节点建链,并基于所建立的包含于第二通信链路的子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同一节点组的主节点和备节点之间可以通过交互主备心跳报文维护主备关系,备节点例如可以在无法接收到来自主节点的心跳报文(或者无法接收到完整报文)时确定主节点不可用,本申请实施例对备节点发现主节点是否不可用的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第三节点的用于竞选主节点的轮次号。
通过上述方法,示例地,目标节点组中的备节点可以采用竞选方式竞选升为主节点,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备节点的用于竞选的信息,例如轮次号,从而使得第一节点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中包含的轮次号进行决策,确定备节点是否可以切换主备状态,即是否可以升级为主节点,以代替第二节点。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轮次号是节点参与竞选主节点的轮次编号,可以随着节点的竞选轮次递增,若节点未参与竞选则可保持不变,轮次号的增长方式可以通过在节点侧维护相应的计数功能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竞选方式仅是备节点切换主备状态的一种实现方式,轮次号也仅是竞选信息的一个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备节点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或其它信息请求切换主备状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可以将第一指示信息中包含的轮次号与当前主节点的轮次号进行比较,若第一指示信息中包含的轮次号大于当前主节点的轮次号,则确定备节点可以切换为主节点,若第一指示信息中包含的轮次号小于或等于当前主节点的轮次号,则确定备节点不可切换为主节点。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节点可以向当前主节点发送指示信息,以指示该主节点切换主备状态,从主节点切换为备节点。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前主节点也可以接收到来自于备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并将该第一指示信息中包含的轮次号与本地存储的轮次号进行比较,若第一指示信息中包含的轮次号大于本地存储的轮次号,则当前主节点可以主动切换主备状态,从主节点切换为备节点。由此,无需第一节点再指示第二节点切换主备状态,可以减少信令交互,降低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含于来自所述第三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第三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三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示例地,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承载在来自第三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由此,第一节点与第三节点之间可以通过较少的消息交互触发主备状态切换,降低系统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为多活工作模式,所述第一节点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两个节点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至少两个节点包括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建立与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
通过上述方法,在多活工作模式下,第一节点可以先与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两个节点建链。第一节点可以基于与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之间的至少一条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某一条通信链路不可用时,其它通信链路可以用于第一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可以有效避免第一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路由节点突发故障或子通信链路服务质量劣化而带来的业务中断或重要数据丢失问题,提升整个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来自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中的每个节点的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节点的节点标识。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包含于来自所述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在多活工作模式下,目标节点组的各个节点可以通过在向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节点的节点标识等,使得第一节点可以基于该第二指示信息与该目标节点组的节点建链。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的可用性、以及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的可用性,更新所述第一节点的通信链路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第一节点可以维护自身的通信链路信息,该通信链路信息可以记录有与第一节点关联的子通信链路的信息,例如第一节点与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两个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的信息。在某一条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第一节点可以同步更新自身的通信链路信息,例如删除不可用的子通信链路的链路信息、或者增加新建的子通信链路的链路信息等,以便第一节点可以基于更新后的通信链路信息继续进行后续通信交互。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一通信技术,所述第一通信技术为有线通信技术或第一无线通信技术。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二通信技术,所述第二通信技术为不同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技术的第二无线通信技术。其中,第一无线通信技术与第二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相同时,均可为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第一节点,该第一节点例如对应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第三节点,该方法可以包括:
第一节点确定第一节点所属的目标节点组包括的至少两个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在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下,基于第一通信链路在第三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二节点包含于所述第三节点与所述目标节点之间的、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二通信链路,所述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两个节点用于为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通过上述方法,第三节点(例如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第一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可以通过至少一条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例如第一通信链路(例如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第二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例如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链路),所 述至少一条通信链路所包含的节点可以不同,比如第一通信链路中包含第一节点(例如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第三节点)、第二通信链路中包含第二节点(例如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第二节点)。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可以同为属于目标节点组的节点,第一节点可以在第二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下确定第二通信链路不可用,该情形下,第一节点可以基于第一通信链路在第三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保障业务延续性,提升整个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结合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所述第一节点所属的目标节点组包括的至少两个节点,可以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至少一个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节点所属节点组的组标识;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节点同属于所述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一个节点。
通过上述方法,节点和节点组的关系可以是预先配置的,不同节点之间可以根据自身的配置信息进行设备发现过程,从而确定是否属于同一节点组。进而,属于同一节点组的各个节点之间可以进行身份协商过程,以协商确定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以及各自在该节点组的身份。在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以及各个节点的在节点组的身份已确定的情况下,该节点组的不同节点可以根据需要,与组外节点(例如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等)建链并进行数据传输。应理解,组标识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属于同一节点组的节点的分组信息的示例而非任何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信息配置不同节点所属的节点组,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节点的服务能力,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组包括的至少两个节点的服务能力,与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第四节点协商确定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
通过上述方法,目标节点组中的各个节点的组网方式或通信方式可以是预配置的,第一节点可以灵活地与同组内的其他节点进行身份协商,以确定工作模式。其中,协商方式例如可以包括:目标节点组中的任一节点可以作为被发现方广播第一指示信息,任一节点也可以作为发现方接收来自其它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可以指示节点的服务能力,不同节点之间根据各自交互的第一指示信息进行身份协商,本申请实施例对该协商过程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对交互的第一指示信息中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也不做限定。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也可以是预先配置的(比如在节点的服务能力属性配置的),目标节点组中,第一节点可以在与第四节点进行身份协商的过程中,交互预配置的工作模式信息,以确定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示例地,在采用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时,该身份协商过程例如可以包括设备发现与服务发现过程。
结合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基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时,基于和所述第四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在所述第四节点对基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与所述目标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备份。
通过上述方法,同一节点组的不同节点之间,还可以进行横向数据备份,以保障业务延续性。
结合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存储所述第一节点所属目标节点组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组标识;工作模式;管理节点信息;成员节点信息;包含的节点的服务能力属性信息;包含的节点的通信域资源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节点组中的任一节点可以维护记录与该节点同属一个节点组的部分或全部节点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举例,以便对同一节点组中的不同节点进行控制或管理。应理解,同一个节点组的部分或全部节点的相关信息可以记录在节点组的任一节点维护的信息列表中,该列表例如可以称为邻居节点信息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信息记录方式以及存储方式不做限定。
结合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为主备工作模式,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请求为所述第一节点切换主备状态。
通过上述方法,在主备工作模式下,以第一节点表示备节点,第二节点表示主节点,备节点例如可以在发现主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下,主动触发主备状态切换过程,以便备节点可以转换为主节点,以代替原主节点继续实现业务,保障业务的延续性。示例地,第一节点可以采用广播的方式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三节点或第二节点均可以扫描接收该第二指示信息。第二节点在接收到来自第一节点的第二指示信息后,还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进行评估,在确定第一节点可以从备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的情况下,第二节点可以主动从主节点切换为备节点。可以理解的是,目标节点组中的主备节点之间例如可以通过交互心跳报文监测对方节点是否可用,本申请实施对备节点触发主备状态切换过程的实际不做限定。
结合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第一节点的用于竞选主节点的轮次号。应理解,竞选方式仅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主备状态切换过程的实现方式示例而非任何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备节点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切换为主节点,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含于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为多活工作模式,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请求建立通信链路。
通过上述方法,在多活工作模式下,第一节点可以表示节点组中的任一节点,该第一节点为待激活节点,该第一节点可以通过向第三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来与第三节点建链,以便基于所建立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可选的,第一节点可以采用广播的方式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至少可以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可选的,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可以包含于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 链路采用第一通信技术,所述第一通信技术为有线通信技术或第一无线通信技术。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二通信技术,所述第二通信技术为不同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技术的第二无线通信技术。其中,第一无线通信技术与第二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相同时,均可为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第一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包含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基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二通信链路与所述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包含不同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三节点,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属于目标节点组,所述目标节点组包含的节点用于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结合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通过以下任一种表征:
所述第二节点不可用;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目标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
结合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中包含第三节点,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属于目标节点组,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包括以下任一种:主备工作模式或多活工作模式。
结合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为主备工作模式,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请求为所述第三节点切换主备状态;
在处理单元确定允许所述第三节点从备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连接请求消息,所述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包括所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
结合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第三节点的用于竞选主节点的轮次号。
结合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含于来自所述第三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广播消息或所述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三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为多活工作模式的,所述第一节点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两个节点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至少两个节点包括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
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建立与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
结合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来自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中的每个节点的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节点的节点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含于来自所述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的可用性、以及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的可用性,更新所述第一节点的通信链路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一通信技术,所述第一通信技术为有线通信技术或第一无线通信技术。
结合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二通信技术,所述第二通信技术为不同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技术的第二无线通信技术。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第一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节点所属的目标节点组包括的至少两个节点;
通信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在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下,基于第一通信链路在第三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二节点包含于所述第三节点与所述目标节点之间的、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二通信链路,所述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两个节点用于为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结合第四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至少一个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节点所属节点组的组标识;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节点同属于所述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一个节点。
结合第四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节点的服务能力,所述确定单元用于: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组包括的至少两个节点的服务能力,与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第四节点协商确定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
结合第四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在基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时,基于和所述第四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在所述第四节点对基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与所述目标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备份。
结合第四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第一节点所属目标节点组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组标识;工作模式;管理节点信息;成员节点信息;包含的节点的服务能力属性信息;包含的节点的通信域资源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为主备工作模式,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请求为所述第一节点切换主备状态。
结合第四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 标识和所述第一节点的用于竞选主节点的轮次号。
结合第四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含于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节点组工作模式为多活工作模式,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请求建立通信链路。
结合第四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
结合第四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包含于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一通信技术,所述第一通信技术为有线通信技术或第一无线通信技术。
结合第四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二通信技术,所述第二通信技术为不同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技术的第二无线通信技术。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可能设计所述方法的通信装置,以及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任一可能设计所述方法的通信装置。
示例地,所述系统可以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第三节点和目标节点,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属于目标节点组,所述目标节点组包含的节点用于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用于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所述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包含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基于第二通信链路与所述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中包含所述第三节点。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为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提供数据或者代码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通过逻辑电路或执行代码指令实现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可能设计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上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任一可能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可能设计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如上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任一可能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任一可能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以使得该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结合第九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器可以通过接口与存储器耦合。
结合第九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以使得该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用于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可能设计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任一可能设计所述的方法。其中,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包括但不限于:智能运输设备(诸如汽车、轮船、无人机、火车、货车等)、智能制造设备(诸如机器人、工业设备、智能物流、智能工厂等)、智能终端(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台式机、耳机、音响、穿戴设备、车载设备等)、电池管理系统等。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可用于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上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方法。或者,所述车辆可以包括如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装置或者第四方面所述的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在上述各方面提供的实现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组合以提供更多实现。
上述第三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中的任一可能设计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相应参照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中的任一可能设计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描述,重复之处不予论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a-图2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案的原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另一架构示意图;
图4a、图4b、图4c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实现冗余通信方案的原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短距通信技术的通信节点的通信协议架构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两个通信节点采用短距通信技术组网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主备工作模式下的冗余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多活工作模式下的冗余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先对涉及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
1、节点组(group):
在通信系统中,根据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等,可以将具有关联关系的至少两个通信节点划分至同一组,该组可以称为节点组。该关联关系例如可以为业务关联关系、通信关联关系等,对此不做限定。属于同一节点组的节点可以关联相同的信息标识,例如组标识(Identity document,ID)、业务标识或通信标识等,对此不做限定。
该节点组中的任一节点,可以为进行数据传输的源节点和目标节点提供通信支持,也可以理解为,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经由节点组的中的节点建立通信连接。例如为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建立通信链路,该通信链路可以包括节点组中的一个节点与源节点之间建立的子通信链路、以及与目标节点之间建立的子通信链路。根据为节点组中的节点预配置的工作模式或工作身份等信息,同一节点组中的不同节点可以为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建立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主要通信链路以及冗余通信链路,该冗余通信链路为该主要通信链路的备份链路,在该主要通信链路不可用时,该冗余通信链路仍可为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提供通信支持,以保障业务的延续性。
应理解的是,在此处述及的数据源节点和目标节点是相对于节点组中的节点而言的,该源节点仅表示相对节点组中的节点而言的数据来源节点,该目标节点仅表示相对节点组中的节点而言的数据目的地节点,并不限定数据的真实传输路径。在实际应用中节点组中的节点与源节点之间、或者目标节点之间还可以包括其它通信节点,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节点组,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时,可以将方法涉及的节点组称为目标节点组。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除节点组之外,还可以包括未关联为组的其它通信节点,详见下文对通信系统的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2、通信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系统是用以完成信息传输过程的技术系统的总称。一般地,通信系统可由信息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受信者等中的一个或多个通信节点构成,共同完成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节点的任务。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区分,除目标节点(例如受信者节点)外,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节点至少可以包括两种,分别表示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如图1所示,一个通信系统10中可以包括第一节点11、至少两个第二节点12(比如第二节点12-1、12-2、12-3等)以及目标节点13。该至少两个第二节点12可以根据各自的配置信息关联为一个节点组,具有相应的组标识或其它信息标识。
该第一节点11可以作为数据源节点,直接或间接地与该至少两个第二节点12进行通信交互,该至少两个第二节点12中的任意两个第二节点之间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进行通信交互,第一节点11可以经由任一第二节点12与目标节点13进行通信交互,属于通信节点组的不同第二节点可以为第一节点11与目标节点13之间提供至少一条通信链路,该至少一条通信链路可以用于该第一节点11与目标节点13之间进行通信或冗余通信,以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应理解的是,通信系统10中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节点,还可以包括其它类型的通信节点,本申请实施例对通信节点的类型或数量等不做限定。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 链路还可以作为子通信链路包含于其它通信链路,例如图1中,第一节点11经由第二节点12-1与目标节点13进行通信交互时,第一节点11与目标节点13之间的通信链路包括第一节点11与第二节点12-1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以及第二节点12-1与目标节点13之间的子通信链路。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11/目标节点13,和每个第二节点12之间可以支持至少一种通信技术,比如:有线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但是不限于是蓝牙(bluetooth)技术、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技术、近场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技术、Wi-Fi Aware技术、通用短距通信技术、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根据具体采用的通信技术,该通信系统10可以为同构式通信系统或异构式通信系统,在为异构式通信系统时,还可以称为融合后的通信系统,或者紧耦合(tight interworking)的通信系统,或者互相配合(interworking)的通信系统,本申请实施例对该通信系统实际所采用的通信技术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各个节点间的实线/虚连接线仅表示两个通信节点可以建立至少一条通信链路(比如第一节点11与第二节点12-1之间的至少一条通信链路表示为通信链路A1或通信链路A2、第一节点11与第二节点12-2之间的至少一条通信链路表示为通信链路C1或通信链路C2)并进行通信交互,并不限定具体的通信方式。以实线/虚线连接线进行区分,可以理解为相应的两条通信链路是采用两种不同的通信技术获得的,比如通信链路A1为有线通信链路,通信链路A2为短距离无线通信链路;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是采用同一种通信技术但处于不同的状态,比如通信链路C1处于激活(active)态(例如通信链路已建立的状态)且被占用,通信链路C2表示处于激活态但未被占用。同一个第一节点11与不同第二节点12之间的不同通信也可以有相似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节点11、任一第二节点12、目标节点或通信系统的未示出的其它通信节点中的任一节点,可以是具有数据收发能力的电子设备。
示例地,该电子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体地,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的设备,或包括向用户提供数据连通性的设备,或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该终端设备比如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车辆、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终端设备、车到一切(vehicle to everything,V2X)终端设备、机器到机器/机器类通信(machine-to-machine/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M2M/MTC)终端设备、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终端设备或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终端设备、签约单元(subscriber unit)、签约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远程终端设备(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设备(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设备(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或用户装备(user device)等。又例如,该终端设备具体可以实现为: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或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IoT中的专用终端设备、或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设备、或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设备、或智能电网(smart grid)设备、或 智慧城市(smart city)设备等;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等;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在一种可选的设计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实现为受限设备,例如功耗较低的设备,或存储能力有限的设备,或计算能力有限的设备等。在一种可选的设计中,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条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激光扫描器等部件。
在一种可选的设计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或智能穿戴式设备等,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以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可以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首饰等。
在一种可选的设计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机器智能设备如无人驾驶(self-driving)设备、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等。
而如上介绍的各种终端设备,如果位于车辆上(例如放置在车辆内或安装在车辆内),都可以认为是车载终端设备,车载终端设备例如可以包括车载单元(on-board unit,OBU)、摄像头、移动数据中心(Mobile Data Center,MDC)、座舱域控制器(Cockpit Domain Controller,CDC)、动力电池控制单元(Battery Control Unit,BCU)、或动力电池采集单元(Battery Monitor Unit,BMU)等。
在一种可选的设计中,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中继(relay)。或者理解为,终端设备可以包括能够与基站进行数据通信的任一设备。
示例地,该电子设备也可以为网络设备,例如包括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设备,该接入网设备可以包括接入网中在空口通过一个或多个小区与无线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比如基站或接入点。其中,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IP网络。在一种可选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可以包括第二代(2th generation,2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者包括第三代(3th generation,3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者包括第四代(4th generation,4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比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或者也可以包括第五代(the 5th generation,5G)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也简称为NR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或者也可以包括云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loud RAN)系统中的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以及未来的各种通信系统中的基站,例如第六代(6th generation,6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又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包括V2X中的网络设备即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 RSU)。RSU可以包括支持V2X应用的固定基础设施实体,可以与支持V2X应用的其他实体交换消息;再例如,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核心网设备,核心网设备例如包括5G系统中的如下一项或多项: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或者包括4G系统中的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等。
应理解,在某些技术场景中,具备相类似数据收发能力的电子设备的名称也可能不称为节点,但是为了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具有数据收发能力的电子设备统称为节点。在所采用的不同通信技术中,节点也可以具有具体名称,比如,在采用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时,本申请实施例中述及的第一节点可以称为T节点,第二节点可以称为G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并不构成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适用的系统架构的限定。图中的通信节点的数量只是举例,在实际应用中,网络设备可以为多个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网络设备,以及多个终端设备中的全部终端设备或者部分终端设备,都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各个功能或设备也可以称之为通信装置,其可以是一个通用设备或者是一个专用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以及,除非有特别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词是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例如,第一节点、第二节点、第三节点,只是为了区分不同的节点,而不是表示这三个节点的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等的不同。
3、冗余通信(redundant communication):
在通信工程当中,“冗余”指出于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考虑,人为地对一些关键部件或功能进行重复的配置。当通信系统发生故障时,比如某一设备发生损坏、关闭或休眠,冗余配置的部件可以作为备援,及时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通信系统的故障时间。一般地,冗余用于应急处理,可以存在于不同层面,如网络(比如通信网络)冗余、服务器冗余、磁盘冗余、数据冗余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冗余通信,是指通过通信系统中某两个或多个通信节点之间的冗余通信链路对待传递信息的传输,以便在待传递信息的主要通信链路不可用时,以该通信链路的冗余通信链路,继续完成待传递信息的传输,以保障信息传递的延续性,提升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其中,本申请实施例述及的待传递信息可以理解为通信系统的业务数据,也可以理解为通信系统的控制信令,下文实施中述及业务数据的示例中,该业务数据可以替换为控制信令。本申请实施例的冗余通信链路,可以包括在主要通信链路工作时,尚未建立且不进行数据传输的备份链路,也可以包括在该主要通信链路工作时,同时对待传递信 息进行冗余传输的备份链路。本申请实施例对该待传递信息或该冗余通信链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下述的至少一种冗余通信方式中,也不限定在主要通信链路工作时,该主要通信链路的冗余通信链路的工作机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出于冗余通信的目的,并基于通信节点自身及其对端通信节点所采用的通信技术,图1中的第一节点11与每个第二节点12之间可以具有或者能够建立相应的冗余通信链路来进行冗余通信。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定义以下冗余通信方式:
(1)方式一:
当第一节点11与一个第二节点12之间可以具有或能够建立采用不同通信技术建立的两条(或多条)通信链路时,某条或若干条通信链路可以作为其它通信链路的冗余通信链路。
比如图1所示,第一节点11与第二节点12-1之间可以存在两条采用不同通信技术得到的通信链路,表示为通信链路A1和通信链路A2,通信链路A1例如可以为有线通信链路,通信链路A2例如可以为短距离无线通信链路,该通信链路A2可以用以作为该有线通信链路A1的冗余通信链路。
其中,第二节点12-1可以激活(active)冗余通信能力、且在第二节点12-1与第一节点11之间建立的通信链路A2。一方面,该通信链路A2可以与通信链路A1同时工作,工作时,在第一节点11经由与第二节点12-1之间的有线通信链路A1与目标节点13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第一节点11经由与第二节点12-1之间的通信链路A2与目标节点13之间进行数据的冗余传输。当通信链路A1断连或质量劣化低于设定阈值时,第一节点11仍可维护与第二节点12-1之间的通信链路A2,并基于通信链路A2与目标节点13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保障业务延续性。另一方面,该通信链路A2作为通信链路A1的备用链路,可以在通信链路A1不可用时实时建立或投入使用,第一节点11可以基于该通信链路A2与目标节点13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2)方式二:
第一节点11可以与不同第二节点12之间采用相同的通信技术分别建立不同的通信链路,第一节点11与一个第二节点12之间的通信链路可以作为该第一节点11与另一个第二节点12之间的通信链路的冗余通信链路。
比如图1所示,第二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2-2可以关联为一个节点组(group)。第二节点12-1、第二节点12-2可以激活冗余通信能力,第一节点11可以与第二节点12-1建立通信链路A2、且可以与第二节点12-2建立通信链路C2。一方面,通信链路A2和通信链路C2可以同时工作,第一节点11可以基于通信链路A2与目标节点13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同时基于通信链路C2与目标节点13之间进行数据的冗余传输。当第二节点12-1发生故障后,第一节点仍可维护与第二节点12-2之间的通信链路C2,并基于该通信链路C2继续与目标节点13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另一方面,通信链路C2作为通信链路A2的备用链路,可以在通信链路A2不可用时建立或投入使用,第一节点11可以基于该通信链路C2与目标节点13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3)方式三:
方式三为上述方式一与方式二的叠加。
第一节点11与一个第二节点12之间可以具有或能够建立采用至少一种通信技术建立的两条通信链路,同时,该第一节点11还可以采用某一相同的通信技术与另一第二节点 12分别建立不同的通信链路,第一节点11与一个第二节点建立的两条通信链路互为冗余通信链路,第一节点11与一个第二节点12之间的通信链路可以作为该第一节点11与另一个第二节点12之间的通信链路的冗余通信链路。
比如图1所示,第二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2-2可以关联为一个节点组。第一节点11与第二节点12-1之间具有通信链路A1,比如是有线通信链路。同时,第二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2-2均可以激活冗余通信能力,第一节点11例如可以采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分别与第二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2-2建立通信链路A2、通信链路C2。其中,通信链路A2和通信链路C2可以作为通信链路A1的冗余通信链路,通信链路C2还可以作为通信链路A2的冗余通信链路。即,第一节点11与目标节点13之间可以基于通信链路A1、通信链路A2和通信链路C2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冗余传输。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当通信链路A1断开或服务质量劣化低于设定的阈值后,第一节点11仍可以继续维护通信链路A2和通信链路C2并继续进行数据的传输以及冗余传输,保障业务不中断。当通信链路A2断开或服务质量劣化低于设定的阈值后,第一节点11仍可以基于通信链路A1和通信链路C2进行数据传输或冗余传输,保障业务不中断。当第二节点12-1因故障、休眠或关闭等而不可用后,第一节点11仍可继续维护通信链路C2并继续进行数据传输,保障业务不中断。其中,与上述方式一和方式二相似地,在方式三中,作为冗余通信链路的通信链路A2或通信链路C2可以与相应的主要通信链路同时工作,或在该主要通信链路不可用时建立或投入使用,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三种冗余通信方式,在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的部分节点间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冗余通信方案时,以业务数据和智能汽车数字平台系统架构为例,如图2a所示,图1的第一节点11可以实现为车辆的360环视摄像头,为数据的源节点;第二节点12-1例如可以为前述的MDC,第二节点12-2例如可以为前述的CDC,目标节点13例如可以为车辆的中控屏,用于显示车辆的360环视摄像头采集到的环境图像。
数据的主要传输路径(例如称为第一通信链路)沿着箭头方向可以包括:
360环视摄像头→通信链路A1→MDC→通信链路B→CDC→中控屏。
以叉号“×”表示不可用问题发生点,该不可用问题发生点可以位于该MDC(比如MDC突发故障、休眠或关闭等)、通信链路A1或通信链路B(比如通信链路的服务质量受干扰劣化而带来业务中断或重要业务数据丢失等)中的至少一处,无论位于哪一处,均会影响业务数据的传输以及业务实现。
因此,为保障业务延续性,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利用360环视摄像头与CDC之间已经具有的或能够建立的通信链路C2作为冗余通信链路,数据的冗余传输路径(例如称为第二通信链路)可以包括:
360环视摄像头→通信链路C2→CDC→中控屏。应理解,若不可用问题发生点仅位于通信链路A1,则第二通信链路可以包括:360环视摄像头→通信链路A2→MDC→通信链路B→CDC→中控屏。
由此,工作时,360环视摄像头采集的数据能够基于通信链路C2这一冗余通信链路传输给中控屏,当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时,第一节点11基于第二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13之间传输的数据,仍可保障业务延续性,从而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地,如图2b所示,图1中的第一节点11为数据的源节点,可以实现为BMU,第二节点12-1可以实现为BCU1,第二节点12-2可以实现为BCU2,目标节点13可以实 现为VDC。
数据的传输路径(例如称为第一通信链路)沿着箭头方向可以包括:
BMU→通信链路A1→BCU1→通信链路B→VDC;
数据的冗余传输路径(例如称为第二通信链路)可以包括:
BMU→通信链路C2→BCU2→通信链路D→VDC;
那么当不可用问题发生点位于BCU1、通信链路A1或通信链路B,而影响BMU与VDC之间的数据传输时,BMU经由通信链路C2→BCU2→通信链路D与VDC之间冗余传输的数据,仍可保障业务延续性,从而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2a或图2b中,实线连接线仅示意性表示一条主要通信链路,用于向目标节点传输业务数据或控制信令;虚线连接线仅示意性表示一条冗余通信链路,用于在通信系统出现不可用问题时,代替相应的主要通信链路传输业务数据或控制信令等,并不限定数据或信令的实际路由路径,也不限定通信链路所采用的具体通信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图2a或图2b中示出的连接线对应的通信链路可以为数据的可选通信链路,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未示出的其它通信节点和通信链路,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实际所采用的组网策略和通信技术,数据的冗余通信链路可以是通信系统预先具有或建立的,也可以是在通信系统出现不可用问题时根据需要实时建立的,本申请实施例对冗余通信链路的建立时机不做限定。基于通信系统的具体结构,任何引发第二节点不可用或第二节点关联的通信链路不可用而影响经由该第二节点的数据的正常传输,均可以理解为该第二节点关联的通信链路不可用,相应地,则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通过将数据的传输链路切换为相应的冗余通信链路,以保障通信系统的业务延续性。
可以理解的是,图1、图2a、图2b仅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例说明而非任何限定,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第一节点或一个目标节点。
如图3所示,仅就通信系统中所包括的第一节点11和第二节点12而言,该通信系统中例如可以包括三个第一节点和两个第二节点,表示为第一节点11-1、第一节点11-2和第二节点11-3,以及第二节点12-1、第二节点12-2。第二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2-2可以关联为一个节点组,具有相同的组标识。该第一节点11-1、第一节点11-2和第二节点11-3可以根据应用场景或业务需求,分别与第二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2-2建立主要通信链路以及冗余通信链路,来进行数据传输。
4、工作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在上文述及的通信系统可以抽象为一种冗余通信组网架构(组网过程在下文实施例详细介绍),包括目标节点、至少一个第一节点以及属于同一节点组的至少两个第二节点,如图3所示。
该节点组可以包括两种工作模式:主备工作模式和多活工作模式。
关联为同一节点组的至少两个第二节点可以协商确定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第一节点可以在设备发现阶段发现关联为同一节点组的全部第二节点。根据该节点组的工作模式,第一节点与该节点组的至少两个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可按照所采用的目标通信技术实现对通信链路的建立、释放、重配置或切换等操作。
(1)主备工作模式:
主备工作模式是指将关联在同一组的至少两个第二节点,按照在组网架构中的角色划 分为主节点和备节点。
其中,任一第二节点的组标识、工作模式以及工作身份标识等信息例如可以是预配置的。初始时,多个第二节点作为被发现方,可以通过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来公开自身的身份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例如包括组标识、工作身份标识等)。
第一节点作为发现方,可以接收来自多个第二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并根据预设的过滤策略来筛选感兴趣的设备。例如,第一节点可以根据组标识,确定属于同一节点组的至少两个第二节点,根据工作身份标识确定同一节点组的主节点和备节点。
发现主节点后,第一节点可以采用目标通信技术与主节点建立通信链路,并基于所建立的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第一节点不与备节点建立通信链路。同组的主备节点之间可以传输主备心跳报文,维护主备关系。
当主节点因故障、休眠或关闭等而不可用时,备节点可以基于心跳报文检测到主节点不可用,进而备节点可以切换主备状态,以从备节点切换为主节点。
第一节点可以与新主节点(原备节点)建立通信链路,并释放与原主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完成主备状态切换。进一步,第一节点与新主节点之间可以基于所建立的通信链路继续进行数据传输。
以图3所示组网架构为例,第二节点12-1可以作为主节点,第二节点12-2可以作为备节点。如图4a左侧所示,初始时,第一节点11-1、第一节点11-2、第一节点11-3可以分别与主节点建立通信链路1、2、3,与备节点不建立通信链路4、5、6。如图4a右侧所示,当主节点不可用时,主备节点切换主备状态,原备节点切换为新的主节点,原主节点切换为新的备节点。第一节点11-1、第一节点11-2、第一节点11-3分别与新的主节点(即原备节点)建立通信链路4、5、6,释放与原主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1、2、3。进一步,第一节点11-1、第一节点11-2、第一节点11-3分别基于通信链路4、5、6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保障业务延续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为第二节点预配置工作身份标识仅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冗余通信组网架构的一个示例而非任何限定。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属于同一节点组的至少两个第二节点的工作模式可以是预配置的,该至少两个第二节点也可以采用竞选的方式,通过在自身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携带用于竞选主节点身份的轮次号,由作为发现方的第一节点,根据接收到的轮次号自行决策确定当前轮次的主节点或备节点,本申请实施例对同一节点组的主节点和备节点的确定方式不做限定。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涉及到切换主备状态时,备节点也可以在自身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携带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备节点用于竞选主节点的轮次号,由第一节点或主节点根据接收到的轮次号为备节点或自身制定主备状态切换策略,并控制切换主备状态。
(2)多活工作模式:
多活工作模式是指关联为同一组的至少两个第二节点在组网架构中无角色差异,第一节点可以与同一组中的所有第二节点采用目标通信技术建立通信链路。工作时,第一节点可以基于所建立的至少一条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任一第二节点的组标识、工作模式以及工作身份标识等信息例如可以是预配置的。基于实际进行数据传输所使用到的至少一条通信链路,该多活工作模式下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2-1)第一节点可以在与该节点组的所有的第二节点建立的通信链路上冗余传输数据,即一对多数据传输。当某个第二节点不可用,或者该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的某条通信链路断开或服务质量劣化,剩余的通信链路可以继续进行数据传输。
仍以图3所示组网架构为例,在多活工作模式下,第二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2-2均与第一节点11-1、第一节点11-2、第一节点11-3建立通信链路,表示为通信链路1、2、3、4、5、6。正常工作时,通信链路1-6均被占用,如图4b左侧所示,通信链路4、5、6分别用于对基于通信链路1、2、3传输的数据进行冗余传输。
如图4b右上侧所示,当第二节点12-1不可用时,第一节点11-1、第一节点11-2、第一节点11-3基于通信链路4、5、6继续与目标节点13进行数据传输,并释放通信链路1、2、3。如图4b右下侧所示,当某一条通信链路不可用后,例如第二节点12-1与第一节点11-2之间的通信链路2不可用后,基于不可用通信链路的冗余通信链路继续进行数据传输,其它通信链路保持不变,例如通信链路5作为通信链路2的冗余通信链路继续进行数据传输,基于通信链路1、3、4、5、6的业务不中断。
(2-2)第一节点可以在与该组所有激活的第二节点建立的通信链路中,灵活地选择其中某条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实现负载分担。比如随机选择一条、或根据通信链路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值)选择质量最优的一条通信链路等,未被选择的其它通信链路作为已被选择的通信链路的冗余通信链路。在该被选择的通信链路正常工作时,其它未被选择的冗余通信链路空闲。
当所选择的通信链路断开或服务质量劣化,或者该通信链路对应的第二节点不可用时,第一节点可以快速切换到该通信链路的冗余通信链路上继续进行数据传输,以保障业务不中断。
仍以图3所示组网架构为例,在多活工作模式下,第二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2-2均与第一节点11-1、第一节点11-2、第一节点11-3建立通信链路,表示为通信链路1、2、3、4、5、6。第一节点11-1、第一节点11-2、第一节点11-3均选择与第二节点12-1之间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正常工作时,第一节点11-1、第一节点11-2、第一节点11-3与第二节点12-2之间的通信链路4、5、6空闲,如图4c左侧所示。
如图4c右上侧所示,当第二节点12-1不可用时,第一节点11-1、第一节点11-2、第一节点11-3快速切换到与第二节点12-2之间的通信链路4、5、6继续进行数据传输,保障业务不中断,并释放通信链路1、2、3。如图4c右下侧所示,当第二节点12-1与第一节点11-2之间的通信链路2断开或服务质量劣化而低于设定的阈值时,第一节点11-2快速切换到通信链路5继续进行数据传输,基于通信链路1、3、4、5、6的业务不中断。
5、冗余通信组网架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冗余通信组网架构可以包括源节点、目标节点以及至少一个节点组。一个节点组可以由图1、图2a、图2b和图3所示通信系统中的至少两个第二节点关联而成,该至少两个第二节点可以用于实现与系统中的其它通信节点(例如源节点或目标节点)之间的冗余通信。
例如,图1中,第二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2-2可以关联为一个节点组,第二节点12-2和第二节点12-3可以关联为一个节点组,第二节点12-1、第二节点12-2和第二节点12-3可以关联为一个节点组。第一节点11可以与同节点组的至少两个第二节点间建立通信链路并冗余传输业务数据。再例如,图2a、图2b、图3中,第二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2-2可 以关联为一个节点组。
本申请实施例中,节点和节点组的关系可以是预先配置的。能够关联为同一组的不同通信节点可以具有相同的信息,例如业务标识,表示该组通信节点用于关联地实现业务;位置信息,表示该组通信节点属于同一位置范围;组标识等。各个节点可以通过设备发现机制发现其它节点,并关联为组。
下面以采用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多个G节点(例如上述图1、图2a、图2b和图3中的第二节点)和多个T节点(例如上述图1、图2a、图2b和图3中的第一节点11)为例,介绍星闪通信系统中的一种冗余通信组网架构。
其中,多个G节点可以通过多域协调机制彼此确定星闪接入层高级G节点和一般G节点身份,一般由高级G节点负载系统空口资源调度。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用于冗余通信服务的组网场景,可以根据应用场景或者业务需求,预先为每个G节点配置组标识、工作模式或工作身份标识等信息。在组网时,可以是在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协议的基础上,扩展多域协调机制、同时扩展定义冗余通信服务的通用唯一识别码(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UUID)以及冗余通信组网机制,由多个G节点之间通过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公开自身的身份信息,彼此协商确定所属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例如主备工作模式或多活工作模式)、以及相应工作模式下各个G节点的工作身份,例如主节点、备节点、或active_G节点。多个G节点关联为一个节点组,表示为G-group,具有G-group ID。多个T节点通过设备发现机制发现G-group包含的各个G节点后,可以根据G-group的工作模式、以及G-group包含的G节点的配置信息,与G-group的部分或全部节点建立通信链路,完成组网。组网完成后,通信系统工作时,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保障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可选地,在G-group包含的节点之间,还可以对被传输的数据进行横向数据备份,以确保业务的延续性。
如图5所示,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中,任一G节点或T节点的通信协议架构可包括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基础服务层(service layer)和接入层(access layer),每个层可称为协议层。
应理解,这里的层只是一种框架性的结构划分,整体上分为上层、中层和底层三个大层。不同的通信系统可以有各自的层划分方式,也可以有更具体和下位的层次划分,这里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现有技术还存在七层、五层和三层等多种可能的网络模型。其中,每个层的功能可以通过一种或者多种协议实现。例如服务层的协议可以包含IPv4等。
应用层位于基础服务层之上,可以部署若干应用程序(application)/业务实例,可用于为应用程序(也称为应用或用户)提供服务,例如通用通信服务、通用音视频服务、主动降噪服务、文件服务等。可选地,应用层还可用于为用户提供会话支持和/或信息支持。
基础服务层位于接入层之上,用于在源节点(例如第一节点)和目的节点(例如第二节点)之间建立连接,并提供端到端的信息传输服务。可选地,基础服务层还可对应网络层(network layer)、数据传输与适配层,该网络层可以负责进行传输控制和路由选择,以为不同的功能(例如设备发现、服务发现、连接管理、QoS管理、安全管理、多域管理、测量管理、5G融合等)确定传输承载(或者称为传输信道)。可选地,网络层还可以进行流量控制。数据传输与适配层,可用于对上层传递的数据(包括透传数据和非透传数据)进行编码或解码,从而将数据转换为兼容或适合传输的格式。
接入层可以为节点之间的通信提供通信接口/手段,接入层可能包含多种不同的接入技 术,不同的接入技术可能对应不同的通信接口,例如蜂窝接口,WIFI接口等。可选地,接入层对应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保障在物理链路上进行数据的可靠传递。数据或指令被封装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可选地,数据链路层还包括访问控制、资源管理、数据分段、级联、纠错等功能。其中,数据链路层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入层承载(或称为链路信道、逻辑信道),用于传输来自上层(例如服务层)的数据或指令。
物理层: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一般地,物理层进行信道编码或解码,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由于服务层可能存在不同的网络和/或传输协议,因此,数据链路层还可用于提供与不同的网络和/或传输协议之间的传输适配功能。比如,接收来自底层(数据链路层之下的协议层)的数据包,区分该数据包所属的上层(数据链路层之上的协议层)协议类型,并将该数据包递交(或称传递)给对应的上层协议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数据链路层是一个逻辑功能层,在实现上,其也可以包含在服务层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此进行限制。
应理解,本申请中协议层的上层是指,该协议层的之上的任意一个协议层,比如,数据链路层的上层,可以包括服务层或应用层。其中,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包的过程,可称为传递。下层向上层传输数据包的过程可称为递交。
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实现过程主要可以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G-group工作模式和身份协商阶段。
(1-1)多域设备发现阶段:
在该阶段,任一G节点可以作为被发现方和发现方,与其它G节点相互发现,并可自动关联为节点组,该节点组包含的节点例如可以用于为执行业务的源节点(例如T节点)和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其中,作为被发现方的G节点可通过接入层广播链路,广播组标识、媒体接入控制层(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MAC)标识和多域协调与管理的服务(例如冗余通信服务、视频服务、图像服务等)的UUID(UUID=TBD)等来指示其多域能力。作为发现方的G节点可以使用周期性触发执行多域G设备发现(例如每隔预定的扫描周期(scan period)时长)过程,或者使用事件触发多域G设备发现过程,从而完成多域设备发现。成功完成多域G设备发现后,属于同一节点组的G节点间接入层可以建立默认承载,并且基础服务层建立服务管理的传输通道。如图6所示,在第二节点12-1和第二节点12-2的接入层间建立默认承载,用于传输控制面信令,在基础服务层间建立服务管理的传输通道,用于传输业务数据。相关实现细节可以参考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协议,在此不再赘述。
(1-2)多域服务发现阶段:
当G节点之间在接入层建立起默认承载,并在基础服务层建立服务管理传输通道后,可执行多域服务发现过程。通过多域服务发现过程,属于同一节点组的G节点间可以获取同组其它节点的多域属性,确认管理模式、确认多域服务能力及其工作模式、确认G-group关联关系。
之后,属于同一节点组的各个G节点可以确认多域管理节点和成员节点,管理节点则可直接配置成员节点的通信域资源。任一G节点可以存储邻居节点信息表,该邻居节点信息表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G节点所属节点组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组标识;工作模式; 管理节点信息;成员节点信息;包含的节点的服务能力属性信息;包含的节点的通信域资源信息等。相关实现细节可以参考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协议,在此不再赘述。
(2)G-T设备发现阶段。
G-group内的任一G节点作为被发现方,可以通过在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承载指示信息,来公开自身信息。该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例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例如包括通信域域名、媒体接入控制层标识等)、设备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列表(包括扩展定义的冗余通信服务的UUID)及对应的用于描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等。
其中,用于描述冗余通信服务的服务数据信息的内容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可以不同。比如,在主备工作模式下,每个G节点的用于描述冗余通信服务的服务数据信息至少可以包括:所属节点组的组标识、G节点的工作身份标识等。若G节点采用竞选方式竞选主节点,该工作身份标识可以替换为G节点的用于当前竞选主节点的轮次号。在多活工作模式下,每个G节点的用于描述冗余通信服务的服务数据信息至少可以包括:所属节点组的组标识、G节点的节点标识。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G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的帧格式,用于描述冗余通信服务的UUID以及服务数据信息可以承载在协议规定的字段位置,相关实现细节可以参考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协议,在此不再赘述。
T节点可以通过设备发现机制发现多个G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并从G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获取组标识、G节点标识、高级G节点身份标识、一般G节点身份标识、工作身份标识等。
具体地,T节点作为发现方,可以根据预设的筛选信息来筛选其感兴趣的G节点。示例地,该筛选信息可以包括:媒体接入控制层标识、被发现方公开的其它设备信息,例如组标识、高级G节点身份标识、一般G节点身份标识、工作身份标识等。
从而,针对主备工作模式下,T节点可以根据上述筛选信息,确定组内主节点和备节点。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采用竞选方式,T节点可以选择轮次号较大的G节点接入,并将该G节点标记为主节点。在多活工作模式下,T节点可以根据相同的组标识接入属于同一节点组的至少两个G节点。
(3)G-T传输通道(或称为通信链路)管理阶段。
根据节点组的不同工作模式,G-T之间的用于服务管理的传输通道可以通过基础服务层的连接管理功能单元执行建立、释放、重配置或切换等操作。其中,G节点与T节点之间的传输通道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子通信链路的一个示例,该传输通道的建立方式可以参考图6中第二节点12-1与第二节点12-2的相关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分别结合主备工作模式下的G-T传输通道方式、多活工作模式下的两种G-T传输通道管理方式,分别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详细过程进行介绍。
(3-1)主备工作模式下的G-T传输通道管理方式:
在主备工作模式下,T节点初始与主G节点根据G-T连接管理流程建立传输通道并进行数据传输,T节点不与备G节点建立传输通道。在主G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下,备G节点需要切换主备状态,从备节点切换为主节点,从而代替原主G节点在T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如图7所示,该主备工作模式下的G-T传输通道管理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701:属于同一节点组的至少两个G节点,例如主节点和备节点,作为被发现方,通过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公开自身的身份信息。该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可以包含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该服务数据信息至少可以包括:G节点所属节点组的组标识、G节点的工作身份标识等。相应地,T节点或其它G节点可以接收到该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完成设备发现过程,并确定同一节点组内的各个G节点的工作身份。
需要说明的是,S701为可选步骤,仅表示主备工作模式下,节点组内的各个G节点可以执行该步骤,以使该G节点被T节点或其它G节点发现,并不限定各个G节点执行S701的顺序。在一些实施例中,备节点执行的S701可以与S706为一条消息,备节点可以在确定主节点不可用时执行该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S702:T节点创建传输通道(Transport Channel)(或称为通信链路),生成该传输通道的源(Source)通道标识,表示为src TCID-1。
S703:T节点向主节点发送传输通道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可以携该src TCID-1。
S704:主节点同意建立该传输通道,并生成该传输通道的目标(destination)通道标识,表示为dst TCID-2。
S705:主节点向T节点发送传输通道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可以携带dst TCID-2。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源通道标识是指承载在请求方发送给响应方的请求消息中的传输通道标识,“源”表示承载该通道标识的消息的传输方向,即是由请求方发送至响应方的,并不限定该请求方为数据的源节点,相似地,目标信道标识是指承载在响应方反馈给请求方的响应消息中的传输通道标识,“目标”表示承载该通道标识的消息的传输方向,即是从响应方发送给请求方的,并不限定响应方为数据的目标节点。src TCID-1和dst TCID-2即表示双方之间建立的传输通道的标识。
同时,T节点可以在本地维护与组内各个G节点的TCID映射信息,作为通信链路信息。G节点间可以在多域协调与管理传输通道上发送主备心跳报文,维护主备关系。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根据应用业务需求,G节点间可以建立横向数据备份通道(TCID=TBD)。例如,无线BMS系统中,G-group中的G节点部署在不同的BCU,彼此间需周期性同步BCU业务全量数据。
当主节点不可用(比如MDC关闭、BCU损坏等),备节点基于主备节点心跳报文检测到主节点不可用。此时,该备节点可从一般G节点身份升级为高级G节点身份,负责进行G-T空口传输资源管理。并且,该备节点需要进行主备状态切换,以从备节点切换为主节点,以代替原主节点进行数据传输。在该情形下,如图7所示,该主备工作模式下的G-T传输通道管理过程还可以包括以下设备接入过程所执行的步骤以及切换业务传输通道过程所执行的步骤:
S706:备节点发送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该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可以包含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例如可以包括备节点所属节点组的组标识以及备节点的用于竞选(voting)主节点的轮次号。
相应地,一方面,T节点作为发现方,可以基于接收到的指示信息确定备节点是否可以切换主备状态,在允许备节点切换主备状态的情况下,S707:T节点向原备节点发送连 接请求消息,以请求与原备节点建立通信链路,从而为备节点切换主备状态,使得该备节点切换为主节点。
另一方面,为防止出现双主节点的问题,原主节点也可以作为发现方,监听原备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以识别轮次号,在发现原备节点发送的轮次号高于自身本地维护的轮次号时,主动从主节点切换为备节点。
S707:T节点向备节点发送连接请求消息,该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连接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接入备节点。
S708:备节点向T节点反馈连接响应消息,该连接响应消息中携带连接响应信息,用于对T节点进行接入应答。
S709:T节点与备节点之间的异步数据链路建立,并进行安全接入认证。
S710:T节点创建与备节点之间的传输通道,生成该传输通道的源通道标识,表示为src TCID-3。
S711:T节点向备节点发送传输通道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该请求消中可以携该src TCID-3。
S712:备节点同意建立该传输通道,并生成该传输通道的目标通道标识,表示为dst TCID-4。
S713:备节点向T节点发送传输通道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可以携带dst TCID-4。
S714:T节点在本地维护的TCID映射信息中增加src TCID-3和dst TCID-4,并开始释放与原主节点之间的业务传输通道。
S715:T节点向原主节点发送传输通道释放请求消息,该释放请求消息中携带dst TCID-2,用于指示释放dst TCID-2对应的传输通道。
S716:原主节点释放dst TCID-2对应的传输通道。
S717:原主节点向T节点发送传输通道释放响应消息,用于指示已释放dst TCID-2对应的传输通道。
S718:T节点接收来自原主节点的传输通道释放响应消息,并释放src TCID-1对应的传输通道。
由此,T节点与主备节点之间完成主备状态切换过程。
(3-2)多活工作模式下的G-T传输通道管理方式:
在多活工作模式下,T节点可以与G-group中的所有G节点(例如表示为active_G节点)根据GT连接管理流程建立传输通道,并本地维护TCID映射信息,记录T节点与G-group的各个节点的通信链路的信息。T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可以经由所有active_G节点冗余传输业务数据,或者,T节点也可以灵活地选择某条通信链路传输业务数据。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根据应用业务需求,G节点间也可以建立横向数据备份通道(TCID=TBD)。例如,无线BMS系统中,G-group中的G节点部署在不同的BCU,彼此间需周期性同步BCU业务全量数据。
在不可用情况1下:当某个active_G节点不可用,T节点可以正常向其余active_G节点发送业务数据,维持正常应用。同时,T节点在本地的TCID映射信息中删除不可用通信链路关联的TCID信息。
在不可用情况2下:当T节点与某个active_G之间断链或链路的服务质量劣化时(例 如在工厂、家庭、街道等多G部署场景),T节点可以正常向其余active_G节点发送业务数据,维持正常应用。同时,T节点在本地TCID映射信息中删除不可用通信链路关联的TCID映射信息。
以一个G-group内包括两个active_G节点(表示为active_G1节点和active_G2节点,也可以简称为G1节点和G2节点)为例,如图8所示,该多活工作模式下的G-T传输通道管理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801:属于同一节点组的至少两个G节点,例如G1节点和G2节点,作为被发现方,通过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公开自身的身份信息。该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可以包含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该服务数据信息至少可以包括:G节点所属节点组的组标识、G节点的工作身份标识等。相应地,T节点或其它G节点可以接收到该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完成设备发现过程,并确定同一节点组内的各个G节点的工作身份。
S802:T节点创建与G1节点之间的传输通道,生成该传输通道的源通道标识,表示为src TCID-1。
S803:T节点向G1节点发送传输通道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可以携该src TCID-1。
S804:G1节点同意建立该传输通道,并生成该传输通道的目标通道标识,表示为dst TCID-2。
S805:G1节点向T节点发送传输通道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可以携带dst TCID-2。
S806:T节点创建与G2节点之间的传输通道,生成该传输通道的源通道标识,表示为src TCID-3。
S807:T节点向G2节点发送传输通道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可以携该src TCID-3。
S808:G2节点同意建立该传输通道,并生成该传输通道的目标通道标识,表示为dst TCID-4。
S809:G2节点向T节点发送传输通道连接建立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可以携带dst TCID-4。
由此,T节点与G-group内的两个active_G节点建立相应的业务传输通道。应理解,T节点与两个G节点建立传输通道的过程可以同步进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如前文所述,在多活工作模式下,T节点可以选择至少一条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根据所选择的至少一条通信链路具体包括T节点与节点组内全部G节点的全部通信链路还是非全部通信链路,在(3-2)所示的多活工作模式下,S809之后可以包括不同的实施步骤,例如下述(3-2-1)方案所示和(3-2-2)方案所示,来基于第二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3-2-1)中,如图8所示,S809之后还可以包括以下S810-S815所示的步骤:
S810:T节点基于与G-group内的两个active_G节点之间,通过多条传输通道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在G1节点不可用失效或G1-T间链路不可用时,T节点释放与G1节点之间通信链路, 包括切换业务传输通道流程所执行的以下步骤:
S811:T节点更新本地维护的TCID映射信息,删除src TCID-1和dst TCID-2,并开始释放相应的传输通道。
S812:T节点向G1节点发送传输通道释放请求消息t TCID-2,用于指示释放dst TCID-2。
S813:G1节点释放dst TCID-2对应的传输通道。
S814:G1节点向T节点发送传输通道释放响应消息,用于指示已释放dst TCID-2对应的传输通道。
S815:T节点接收G1节点的传输通道释放响应消息,并释放src TCID-1对应的传输通道。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3-2-2)中,如图9所示,S809之后还可以包括以下S816-S822所示的步骤:
S816:T节点基于与G-group内的两个active_G节点之间所建立的业务传输通道,通过选择的一条(或至少一条)传输通道进行冗余传输,比如选择src TCID-1和dst TCID-2对应的传输通道。其它未被选择的传输通道空闲。
在G1节点不可用效或G1-T间链路不可用时,T节点与G1节点释放不可用的通信链路,包括以下步骤:
S817:T节点将业务数据切换到S816中未选择使用的其它传输通道,例如src TCID-3和dst TCID-4对应的传输通道。
S818:T节点在本地维护的TCID映射信息中增加src TCID-3和dst TCID-4,并删除src TCID-1和dst TCID-2,开始释放src TCID-1和dst TCID-2相应的传输通道。
S819:T节点向G1节点发送传输通道释放请求消息帧,携带dst TCID-2,用于指示释放dst TCID-2对应的传输通道。
S820:G1节点释放dst TCID-2对应的传输通道。
S821:G1节点向T节点发送传输通道释放响应消息,用于指示已释放dst TCID-2对应的传输通道。
S822:T节点接收G1节点的传输通道释放响应消息,并释放src TCID-1对应的传输通道。
由此,通过上述方法,通信系统的通信节点可以抽象为一种冗余通信组网架构,该架构中,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可以具有冗余通信链路,比如第二通信链路,第一通信链路所包含的节点和第二通信链路所包含的节点可以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当第一通信链路出现不可用问题时,比如第一通信链路包含的某个节点不可用或者第一通信链路的某条子通信链路不可用时,使得第一节点可以利用该第二通信链路继续进行数据传输,从而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3-1)、(3-2-1)和(3-2-2)所示的方案中,属于同一节点组的不同G节点之间还可以进行横向数据备份。例如,在主备工作模式下,第一节点在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被传输的数据可以经由主节点发送的心跳报文同步至备节点,以在备节点对被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备份。在多活工作模式下,第一节点经由任一激活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可以被发送给该激活节点所属的目标节点组的其它激活节点,以对被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备份。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同属于目标节点组的各个节点之间可以采用第三通信技术,该第三通信技术可以为有线通信或 第三无线通信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方法示例1: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由第一节点、第二节点、第三节点和目标节点实现。其中,在该方法示例1中,第一节点表示上述图7-图9所示方法中的T节点,第二节点表示上述图7-图9所示方法中的主节点或被检测为不可用的激活节点,第三节点表示上述图7-图9所示方法中的备节点或可用的激活节点。
如图10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0:第一节点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可以包含第二节点。
S1020:第一节点确定所述第一通信链路是否不可用。该步骤为可选的。第一节点可以通过任意方式获知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第二节点与所述目标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可以包括以下任一种:所述第二节点不可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第一通信链路中,第二节点与所述目标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
S1030:第一节点在确定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基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二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为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冗余通信链路,该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包含的节点不完全相同。例如,第一通信链路除包含第二节点外还可以包含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第二通信链路可以包含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除此之外,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中还可以包含第三节点。所述第三节点与第二节点为属于目标节点组的不同节点。应理解,该目标节点组不包含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该目标节点组包含的节点可以用于为该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可以包括以下任一种:主备工作模式或多活工作模式。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目标节点组包含的不同节点可以为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提供至少一条通信链路,根据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或者目标节点包含的节点的工作身份,可以基于该至少一条通信链路在第一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或冗余传输,来保障业务连续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节点组的不同的工作模式下,S1010-S1030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不同。
例如,在主备工作模式下,第二节点为主节点,第三节点为备节点。实施S1030之前,第一节点可以接收来自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请求为所述第三节点切换主备状态;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在确定允许所述第三节点从备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连接请求消息,所述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包括所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相应地,第三节点可以接收来自第一节点的连接请求消息,向第一节点反馈连接响应消息,以建立第一节点与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进一步,第一节点根据第一节点与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更新本地维护的通信链路信息,以及释放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
可以理解的是,同一节点组中,备节点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第三节点可以为至少一个备节点中的任一个。第一节点可以根据来自至少一个备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能够切换为主节点的备节点,并向该备节点发送连接请求消息,以建立与该备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节点组中的备节点可以采用竞选的方式切换主备状态。基于该竞选的方式,来自备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中可以包括备节点所属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备节点的用于竞选主节点的轮次号,该第一节点可以根据组标识确定该备节点所属的目标节点组,同时,该第一节点可以根据预设的竞选策略以及各个备节点的轮次号,例如选择轮次号较大的备节点作为新的主节点。其中,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包含于来自备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该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可以包括备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详细实现可参见上文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又例如,在多活工作模式下,实施S1010之前,第一节点可以接收来自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两个节点的第二指示信息,该至少两个节点包括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该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包括节点所属的节点组的组标识和节点的节点标识。第一节点可以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建立与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同时,第一节点还可以根据第一节点与该至少两个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的可用性,存储第一节点的通信链路信息(例如前文述及的TCIP映射信息表)。
实施S1010时,第一节点的通信链路可以包括至少一条通信链路,每条通信链路包含第一节点可以基于与目标节点组的一个节点之间所建立的子通信链路,第一节点可以基于该子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或者,第一节点的通信链路可以为一条通信链路,该通信链路包含第一节点与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两个节点之间所建立的某一条子通信链路(例如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第一节点可以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在第二节点不可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或者第二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第一节点可以基于第一节点与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包含于第二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同时,第一节点还可以基于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的可用性、以及第一节点与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的可用性更新第一节点的通信链路信息,例如删除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的链路信息。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可以采用有线通信技术或第一无线通信技术。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可以采用第二无线通信技术。其中,该第一无线通信技术和第二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相同时,均可为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详细实现细节可参见上文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方法示例2: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由第一节点、第二节点、第三节点和目标节点实现。其中,在该方法示例2中,第一节点表示上述图7-图9所示方法中的备节点或可用激活节点,第二节点表示上述图7-图9所示方法中的主节点或被检测为不可用的 激活节点,第三节点表示上述图7-图9所示方法中的第一节点。
如图1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110:第一节点确定第一节点所属的目标节点组包括的至少两个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节点和节点组的关系可以是预先配置的,不同节点之间可以根据自身的配置信息,通过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进行设备发现过程,从而确定是否属于同一节点组。
一个示例中,属于同一节点组的不同节点可以被配置为关联相同的组标识。实施S1110时,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第一节点接收来自至少一个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每个节点的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节点所属节点组的组标识;第一节点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中的组标识,确定与所述第一节点同属于所述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一个节点。
应理解,基于组标识关联同一节点组的不同节点仅是一种配置实现方式的举例而非任何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不同节点还可以基于其它信息实现组关联,例如业务标识、位置信息等,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每个节点的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所述节点的服务能力,实施S1110时,属于同一节点组的各个节点之间还可以进行身份协商过程,以协商确定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以及各自在该节点组的工作身份。例如,所述第一节点可以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组包括的至少两个节点的服务能力,与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第四节点执行服务发现操作,确定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四节点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除所述第一节点以外的节点。
节点组包含的节点可以用于为组外节点建立通信连接。在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以及各个节点的在节点组的身份已确定的情况下,该节点组包含的不同节点可以根据需要,与组外节点(例如第三节点和目标节点等)建链并进行数据传输。
S1120: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在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下,基于第一通信链路在第三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二节点包含于所述第三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二通信链路。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为所述第二通信链路的冗余通信链路,该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包含的节点不完全相同。例如,第二通信链路除包含第二节点外还可以包含第三节点和目标节点。第一通信链路可以包含第三节点和目标节点,除此之外,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还可以包含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为属于目标节点组的不同节点。应理解,该目标节点组不包含第三节点和目标节点。
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可以包括以下任一种:主备工作模式和多活工作模式。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主备工作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节点为主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为备节点,实施S1120时,在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节点可以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请求为所述第一节点切换主备状态。相应地,第三节点在确定允许第一节点切换主备状态时,第三节点可以向第一节点发送连接请求消息,以请求与第一节点建立通信链路。第一节点可以接收来自第三节点的连接请求消息并反馈连接响应消息,以在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建立通信链路。可选地,目标节点组中的备节点可以采用竞选方式切换主备状态,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第一节点的用于竞选主节点的轮次号。可选地,第二 指示信息包含于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向下实现细节可参见上文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所述工作模式为多活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实施S1120之前,第一节点作为目标节点组中的任一可用节点,可以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请求建立通信链路。可选地,该第三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可选地,该第三指示信息包含于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在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下,第一节点可以接收来自第三节点的释放请求消息,用于指示待释放的子通信链路。第一节点可以根据来自第三节点的释放请求消息执行释放操作,以释放不可用的子通信链路,比如第二节点与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一通信技术,该第一通信技术可以为有线通信技术或第一无线通信技术。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二通信技术,该第二通信技术可以为第二无线通信技术。其中,该第一无线通信技术和第二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相同时,均可为星闪联盟规范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详细实现细节可参见上文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节点或任一第二节点所执行的通信方法,相关特征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2所示,该装置1200可以用于执行第一节点所执行的通信方法,该第一节点可以为上述图1、图2a、图2b和图3所示系统中的第一节点。其中,装置1200可以包括:通信单元1201,用于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包含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基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二通信链路与所述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包含不同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三节点,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属于目标节点组,所述目标节点组包含的节点用于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1至图11所示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3所示,装置1300可以用于执行第一节点所执行的方法,该第一节点可以为上述图1、图2a、图2b和图3所示系统中的任一第二节点。其中,装置1300可以包括:确定单元1301,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节点所属的目标节点组包括的至少两个节点;通信单元1302,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在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下,基于第一通信链路在第三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二节点包含于所述第三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二通信链路,所述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两个节点用于为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具体实现方式,请参考图1至图11所示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 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一些方案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在一个简单的实施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上述实施例中的通信装置均可采用图14所示的形式。
如图14所示的装置14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410、存储器1420,可选的,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430。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处理器1410以及存储器1420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
在如图14的装置中,处理器1410在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时,可以通过通信接口1430进行数据传输。
当通信装置采用图14所示的形式时,图14中的处理器1410可以通过调用存储器1420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设备1400可以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通信装置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以使得该处理器执行如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器通过接口与存储器耦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以使得该处理器执行如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的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存储器可以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 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30)

  1.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节点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包含第二节点;
    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节点基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二通信链路与所述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包含不同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三节点,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属于目标节点组,所述目标节点组包含的节点用于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通过以下至少一种表征:
    所述第二节点不可用;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目标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不可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为主备工作模式,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请求为所述第三节点切换主备状态;
    所述第一节点在确定允许所述第三节点从备节点切换为主节点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连接请求消息,所述连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包括所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第三节点的用于竞选主节点的轮次号。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含于来自所述第三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广播消息或所述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三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为多活工作模式,所述第一节点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两个节点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至少两个节点包括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建立与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来自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中的每个节点的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节点的节点标识。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含于来自所述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
  9.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的可用性、以及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的可用性,更新所述第一节点的通信链路信息。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一通信技术,所述第一通信技术为有线通信技术或第一无线通信技术。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二通信技术,所述第二通信技术为不同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技术的第二无线通信技术。
  12.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节点确定所述第一节点所属的目标节点组包括的至少两个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在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下,基于第一通信链路在第三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所述第二节点包含于所述第三节点与所述目标节点之间的、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二通信链路,所述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两个节点用于为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所述第一节点所属的目标节点组包括的至少两个节点,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来自至少一个节点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节点所属节点组的组标识;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节点同属于所述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一个节点。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节点的服务能力,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组包括的至少两个节点的服务能力,与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第四节点协商确定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基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时,基于和所述第四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在所述第四节点对基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与所述目标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备份。
  16. 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存储所述第一节点所属目标节点组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组标识;工作模式;管理节点信息;成员节点信息;包含的节点的服务能力属性信息;包含的节点的通信域资源信息。
  17. 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为主备工作模式,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请求为所述第一节点切换主备状态。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第一节点的用于竞选主节点的轮次号。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含于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
  20. 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为多活工作模式,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三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请求建立通信链路。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目标节点组的组标识和所述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
  22. 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包含于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中,所述第一节点的广播消息或系统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设备名称、通信地址、支持的服务能力的标识或者描述所述服务能力的服务数据信息。
  23. 根据权利要求12-2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一通信技术,所述第一通信技术为有线通信技术或第一无线通信技术。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三节点之间的子通信链路采用第二通信技术,所述第二通信技术为不同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技术的第二无线通信技术。
  25.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包含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基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二通信链路与所述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包含不同于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三节点,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属于目标节点组,所述目标节点组包含的节点用于为第一节点和所述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26.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节点所属的目标节点组包括的至少两个节点;
    通信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节点组的工作模式,在所述至少两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下,基于第一通信链路在第三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二节点包含于所述第三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二通信链路,所述目标节点组的至少两个节点用于为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27. 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节点、第二节点、第三节点和目标节点,所述第二节点和所述第三节点属于目标节点组,所述目标节点组包含的节点用于为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目标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节点用于基于第一通信链路与所述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中包含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基于第二通信链路与所述目标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中包含所述第三节点。
  28.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为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提供数据或者代码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通过逻辑电路或 执行代码指令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2-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9.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12-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 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2-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CT/CN2022/139128 2022-04-20 2022-12-14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202106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20944.9 2022-04-20
CN202210420944.9A CN116962157A (zh) 2022-04-20 2022-04-20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02106A1 true WO2023202106A1 (zh) 2023-10-26

Family

ID=88419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139128 WO2023202106A1 (zh) 2022-04-20 2022-12-14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62157A (zh)
WO (1) WO20232021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94578B (zh) * 2023-11-24 2024-03-05 深圳市蓝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1095A (zh) * 2018-08-11 2020-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3453290A (zh) * 2020-03-25 2021-09-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前转的方法、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
WO2021239138A1 (zh) * 2020-05-29 2021-12-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系统
WO2022002422A1 (en) * 2020-07-03 2022-01-06 Nokia Technologies Oy Machine learning in radio connection management
CN114205807A (zh) * 2020-09-18 2022-03-18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终端辅助多连接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1095A (zh) * 2018-08-11 2020-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3453290A (zh) * 2020-03-25 2021-09-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前转的方法、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
WO2021239138A1 (zh) * 2020-05-29 2021-12-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系统
WO2022002422A1 (en) * 2020-07-03 2022-01-06 Nokia Technologies Oy Machine learning in radio connection management
CN114205807A (zh) * 2020-09-18 2022-03-18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终端辅助多连接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2157A (zh) 2023-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7695A (zh) 一种通信路径转换方法及设备
US20220263743A1 (en) Selective packet duplication or alternative packet transmission based on survival time
US20160295621A1 (en)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a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thod
CN111901242A (zh) 一种路由规则的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2073998B (zh) 提高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服务可靠性的方法和装置
JP2020523911A (ja) 無線ベアラ構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7215275A1 (zh) 实现业务连续性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56418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upporting configuration of time synchronization network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2320210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516645B2 (en) Cross-agency communication through an ad-hoc network slice
WO202208272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st service support in time sensitive network
CN116097892A (zh) 用于激活用于分组复制的辅助无线电链路控制实体的技术
CN114585105A (zh) 一种算力感知的会话管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3973399A (zh) 报文转发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241670A1 (zh) 端到端通信建立方法及系统
WO202303620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40121659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2001753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022986A1 (zh) 直接通信接口无线承载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4094160A1 (zh) 链路配置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841441B (zh) 一种通信方法与装置
WO2021233249A1 (zh) 用户设备、基站设备、通信方法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060239A1 (zh)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3000330A1 (zh) 服务质量流的调度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08923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对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93832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