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3290A - 数据前转的方法、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前转的方法、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3290A
CN113453290A CN202010219499.0A CN202010219499A CN113453290A CN 113453290 A CN113453290 A CN 113453290A CN 202010219499 A CN202010219499 A CN 202010219499A CN 113453290 A CN113453290 A CN 1134532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warding
node device
data
pdcp
target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94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佳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1949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532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53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32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77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access information of target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前转的方法、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其中,应用于源节点设备的方法包括: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第一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第二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使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在不同路径间切换时,其数据能够正确的由源节点前转到目标节点,从而保障了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提高了系统性能。

Description

数据前转的方法、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前转的方法、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支持旁链路(Sidelink,SL,也可称之为侧链路、副链路或边链路等)传输。SL用于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之间不通过网络设备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如图1所示。
在网络层L3 SL中继(relay)架构通信系统中,远端UE(remote UE)通过其与中继UE(relay UE)之间的旁链路,由relay UE将其数据与网络设备之间进行转发,如图2所示。在该场景中,remote UE和网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relay UE起到数据中转作用。
上述L3 SL relay架构中的remote UE的数据前转,无法到达relay UE。如此,会导致remote UE的数据在路径切换过程中无法进行正常的传输,造成业务中断,降低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为SL relay架构中的remote UE的数据前转,无法到达relay UE,导致remote UE的数据在路径切换过程中无法进行正常的传输,造成业务中断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前转的方法,应用于源节点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源节点设备,所述源节点设备包括:
前转模块,用于在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的情况下,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源节点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前转的方法,应用于目标节点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接收源节点设备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进行前转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目标节点设备,所述目标节点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的情况下,接收源节点设备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进行前转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目标节点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八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需要在不同的通信链路间切换时,即当远端UE需要从与源节点设备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第二通信链路时,源节点设备可以基于可用的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将远端UE的数据前转至目标节点设备,其中,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如此,使得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在不同路径间切换时,其数据能够正确的由源节点前转到目标节点,从而保障了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可以提高系统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旁链路传输的交互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中继架构系统的交互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数据前转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种数据前转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源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目标节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增强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 Advanced,LTE-A),NR等。
用户端UE也可称之为终端设备(Mobile Terminal)、移动用户设备等,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用户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终端设备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
网络设备,也可称之为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及5G基站(gNB)。
另外,LTE SL的设计适用于特定的公共安全事务,比如火灾或地震等灾难场所进行紧急通讯、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等。其中,车联网通信包括基本安全类通信、高级(自动)驾驶、编队和传感器扩展等各种业务。然而,由于LTE SL只支持广播通信,因此主要用于基本安全类通信,其他在时延、可靠性等方面具有严格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需求的高级V2X业务将通过新空口(New Radio,NR)SL支持。
5G NR系统可用于LTE所不支持的6GHz以上的工作频段,支持更大的工作带宽。但目前版本的NR系统只支持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间的接口,尚不支持终端设备之间直接通信的Sidelink接口(也可以称作PC5接口)。如此,在5G NR系统中,对于基于旁链路传输的relay架构通信系统,当remote UE需要切换路径时,其数据前转无法到达relay UE。因此,为了确保remote UE的数据在中继架构系统的路径切换过程中能够正常的传输,避免出现业务中断的情况,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新的应用范围更广泛的数据前转的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前转的方法,由源节点设备执行,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流程步骤:
步骤101: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
其中,第一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需要在不同的通信链路间切换时,即当远端UE需要从与源节点设备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第二通信链路时,源节点设备可以基于可用的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将远端UE的数据前转至目标节点设备,其中,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如此,使得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在不同路径间切换时,其数据能够正确的由源节点前转到目标节点,从而保障了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可以提高系统性能。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上述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可以包括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以下与PDCP数据包相关的前转配置中的至少之一:
(1)是否对所述远端UE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PDCP)数据包进行前转。其中,PDCP数据包可以指源节点设备中存储的属于远端UE的PDCP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
可以理解,对于需要切换通信路径的remote UE,如果其没有任何需要进行前转的数据,则可以不配置任何的数据前转相关配置,此时,remote UE整个不前转。比如,remoteUE仅有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的数据,而且数据传输很及时,没有任何数据缓存量,此时不需要为该remote UE配置前转。对于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业务,为了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和很低的误块率(如误块率低于10-6)的要求,且考虑到时延要求不高(如几十毫秒到几百毫秒的时延),remoteUE对应的发送端和接收端都有一定的数据缓存量,此时,通常是需要进行数据前转。对于UM业务,如果UM业务的时延要求并不高,remote UE对应的发送端和接收端有一定的缓存数据量,此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数据前转;进一步地,UM业务虽然有缓存,但由于业务时延要求非常高,例如10ms左右,这样的时延要求,等数据前转成功再在新的通信链路发送已经超时,因此可以放弃前转。
由上可知,是否对所述远端UE的PDCP数据包进行数据前转,也与缓存的数据量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缓存的数据量没有或者低于一定门限值,可以选择不前转。
(2)在进行所述远端UE的PDCP数据包前转的情况下,PDCP数据包对应的业务传输方向和数据前转粒度;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方向包括上行传输方向和下行传输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前转粒度包括基于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分配前转通道和基于服务质量QoS流分配前转通道中的至少一个。
可以理解,通过可用的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可以知悉是否需要将源节点设备中缓存的远端UE的PDCP数据包前转至目标节点设备中。进一步地,在确定需要进行远端UE的PDCP数据包的前转时,至少可以明确进行数据前转的PDCP数据包对应于哪些业务以及对应的业务传输方向、数据前转粒度。如此,确保经数据前转后,远端UE接入新的通信链路后,不会出现其业务中断的情况。
其中,PDCP数据包对应的业务传输方向包括上行传输方向和下行传输方向中的至少一个。对于上行传输方向的PDCP数据包,是指源节点设备非连续接收或乱序接收的来自remote UE的数据。对于下行传输方向的PDCP数据包,是指源节点设备存储的从网络侧接收的还未发送给remote UE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前转至目标节点设备后,还可以由目标节点设备继续发送给remote UE,从而形成业务连续。也就是说,可以根据需要对上行传输方向和下行传输方向是否需要对所述远端UE的PDCP数据包进行前转分别配置;一般情况下,下行传输方向上的数据前转较为需要,上行传输方向上的数据前转由于一般缓存的数据量较少,或者可以在切换到新的通信链路后再进行重传,因此上行传输方向上可以放弃前转,具体可以取决于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间的协商。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针对下行传输方向的AM业务,还可以包括PDCP SN状态的传递(PDCP SN status transfer)过程。而对于上行传输方向的AM业务,考虑到上行传输方向上需要前转的PDCP数据包均携带有各自的PDCP序列号(SequenceNumber,SN),既可以包括PDCPSN状态的传递过程,也可以不包括PDCP SN状态的传递过程,可以视具体配置情况而定。
对于数据前转粒度,一般来说,由于PDCP实体本身是和DRB一一对应的,即一个PDCP实体对应一个DRB,因此为了前转PDCP数据包以及传递PDCP实体SN状态,当按照DRB来进行前转通道划分时,正好可以使前转通道与PDCP实体是一一对应的。而按照Qos流(flow)进行前转通道划分,主要应用于在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QoS flow to DRBmapping关系(QoS流到DRB的映射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
其中,QoS flow是比DRB粒度更细的概念,QoS需求一样的流被称作一个QoS flow,每个QoS flow有对应的QoS流标识QFI(QoS flow ID),而多个近似的QoS flow可以被映射到同一个DRB中,即QoS flow与DRB间的映射关系通常是多对一的关系,当并不排除一对一的映射关系。网络设备一般可以基于QoS flow的QoS要求数量和DRB数量等因素,决定QoSflow和DRB间的映射关系。由于在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各种因素的不同,比如各网络设备算法不同,可能造成QoS flow到DRB的映射关系不一致,例如,在源节点设备中QoSflow1映射到DRB1中,但在目标节点设备中QoS flow1映射到DRB2中。这种情况下,对QoSflow1的数据在前转时就可以采取为QoSflow1独立的映射前转通道,以便于把QoS flow1的数据提前和DRB1分开,并前转至在目标节点设备后融入到DRB2中去。可选的,对于特定的数据流,是基于DRB粒度还是QoS flow粒度进行前转即分配前转通道,可以由目标节点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进行配置决定。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上述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从所述源节点设备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的前转通道。该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1)前转通道的标识;该标识可以包括前转通道的编号、与其具有映射关系的对象的标识(比如QFI、DRB标号)等。
(2)前转通道与目标对象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对象包括DRB和QoS流的至少一项。也就是说,明确各前转通道用于哪个DRB还是哪个QoS流的前转,即明确规定每个前转通道的内容。如此,基于目标对象的具体构成,也可以隐式地明确由源节点设备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所需的前转通道的数量。
可以理解,若需要进行从源节点设备到目标节点设备的前转,则数据前转相关配置中必定会存在该前转通道相关配置。
举例说明,cell1为remote UE1的数据,一共分配了4条前转通道:通道1用于前转DRB1下行,通道2用于前转DRB1上行,通道3用于前转DRB2下行,通道4用于前转QFI=5的QoSflow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分配了前转通道的DRB如果是RLC AM,则也需要进行PDCP SNstatus transfer,例如DRB1是RLC AM,则在前转PDCP数据包的同时,也进行PDCP SNstatus transfer,可以在DRB1映射的前转通道中进行,也可以为PDCP SN statustransfer独立分配通道。如果分配了前转通道的DRB是RLC UM,则只需要进行PDCP数据包的前转,不需要PDCP SN status transfer。如果是QFI数据前转,不需要PDCP SN statustransfer。
(3)前转通道与中继UE对应的空中接口上的DRB间的映射关系。也就是说,当涉及中继UE与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前转时,则需要将前转通道映射到中继UE对应的空中接口(即Uu接口)上进行传输,因此需要明确前转通道与对应的Uu接口上的DRB间的映射关系。
可选的,可以复用已有的DRB与前转通道进行映射,将前转数据经该复用的DRB进行传输,即跟正常用户数据一起传输。如此,可以节省DRB个数,并且确保可以对前转数据区分不同的QoS参数进行DRB映射,此时,需要将前转数据和正常用户数据区分开,比如在PDCP数据包处理完成后,通过专门的PDCP实体对前转数据和正常数据进行区分。或者,还可以建立新的专门的DRB与前传通道进行映射,用于前转PDCP数据包,此时,需要对占用的DRB的数量进行限制,不能过多;例如,建立一个DRB用于所有上下行DRB和QFI的前转,或者建立两个DRB,分别用于不同优先级或不同传输方向的数据前转。进一步可选的,前转数据包中需要带显式的前转通道标识、上下行传输方向、数据前转粒度等。其中,前转通道可以采取用户面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 Protocol forthe User Plane,GTP-U)隧道(tunnel),即复用GTP-U的协议,以隧道终点标识(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TEID)进行前转结束标识,对网络设备直接接口传递数据的管道协议进行复用,当然也可以设计新的通道规则,专门用于中继UE和网络设备之间的前转通道的管理。
(4)与前转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DRB的传输配置参数,所述传输配置参数包括传输优先级和优先比特率(Prioritized Bit Rate,PBR)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若前转通道与中继UE对应的空中接口上的一个专用的DRB映射时,则可以为该DRB可以配置相应的优先级、PBR等参数。进一步地,为了节省信令或者简单起见,可以为与前转通道映射的DRB规定默认的传输配置参数,则当新建立的DRB没有携带传输配置参数时,可以采取上述默认配置,如果携带了相应的传输配置参数,则优先应用携带的传输配置参数。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包括以下之一:
(1)在前转通道中传输的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中设置数据前转结束标记。
(2)在前转通道中传输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之后,发送携带有数据前转结束标记的目标数据。
可以理解,为了明确由源节点设备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是否结束,可以在最后一个前转的PDCP数据包(比如数据包头部),打上数据前转结束end marker标记,或者在前转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之后,发送一个仅携带end marker标记的数据,专用于标识对应的前转通道中的数据前转结束。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在由所述源节点设备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结束之后,保留或删除前转通道。
也就是说,在由源节点设备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结束之后,可以释放和删除建立的用于数据前转的前转通道;当然也可以选择保留相应的前转通道,以备复用,如此可以节省前转通道配置的信令的开销。
进一步地,若前转通道与中继UE对应的空中接口上的一个专用的DRB映射时,对于该专用的DRB同样地,可以既选择释放和删除,也可以选择保留。
具体而言,对于relay UE下面的remote UE频繁进行路径切换的场景,对于前转通道,由于其需要标识内容,例如,前转通道1对应于remote UE的上行DRB1,前转通道2对应于remote UE的下行DRB1等,也就是说,前转通道需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保持只有一种传输内容,那么,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则可以复用已建立的前转通道。例如,前转通道1在一个时段内对应传输remote UE1的上行DRB2的数据,而在另一个时段内对应传输remote UE10的上行DRB3的数据。由此可知,对于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可以配置一次,后续通过不断的改变对应的映射关系即可实现对前转通道的复用,例如,前转通道1最初配置成功之后给UE1用于DRB1下行数据前转,当end marker之后,该前转通道1和UE1的DRB1下行数据映射关系自动解除。后续又有UE10需要前转,则可以再次把该前转通道1分配给UE10的DRB2下行数据前转,直到end marker后自动结束映射关系。如此,节省了前转通道配置的信令的开销,可以反复重配置映射关系,以给后续的UE或者数据使用
另外,对于上述专用的DRB,在数据前转结束之后可以不删除,等待用于后续的数据前转映射。或者,也可以为该专用的DRN配置一套使用规则,例如,在没有数据前转时,一些QoS flow可以映射到该专用的DRB进行传输,一旦建立新的前转通道,则QoS flow自动映射到其它指定的DRB传输。如此,则无需每次都进行DRB的建立、删除,可以在DRB上反复进行不同的数据前转。DRB的配置可以一次配置,后续持续使用,这是由于DRB上可以映射不同的数据复用传输,对于一个DRB来说,可以同时映射不同UE或数据同时传输;而对于不同UE的数据或者同一UE的不同数据可以通过前转通道ID来区分,因为前转通道ID一个时段内仅对应一种数据。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上述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对应有多种可能的组合。具体的,上述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可以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一个是中继UE、另一个是与为中继UE提供服务的网络设备相同或不同的网络设备。
(2)二者为由同一网络设备或不同网络设备提供服务的不同的中继UE。
进一步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在上述步骤101之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接收携带切换信息的第一消息,所述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也就是说,可以基于接收到的相关切换信息,明确的获知远端UE需要切换通信链路。进一步可选的,该第一消息可以是由网络设备基于源节点设备上报的测量报告或切换请求反馈的。
进一步地,在确定了远端UE需要切换通信链路时,对于用于确保接下来的由源节点设备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顺利实现的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方式获取。
在一个示例中,上述数据前转相关配置携带在所述第一消息中。
在另一个示例中,该数据前转的方法还包括:接收携带所述数据前转相关配置的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消息与所述第一消息具有相同的格式,或者所述第二消息与所述第一消息具有不同的格式。
可以理解,数据前转相关配置的内容可以携带在relay UE接收到携带切换信息的消息中,即可以在用于指示远端UE切换通信链路的消息中,增加新的信息域用于携带数据前转配置,如此,实现了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和切换信息的同时发送,比如当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传输块足够大时,可以将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和切换信息复用在一个数据包中发送。
或者,数据前转相关配置也可以在切换信息之后发送,即通过先后发送两条消息分别用于指示远端UE切换通信链路和数据前转相关配置。此时,对于携带数据前转相关配置的第二消息,其对应的信令格式可以与携带切换信息的第一消息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选的,对于携带数据前转配置相关配置的第二消息在携带切换信息的第一消息之后发送时,其发送时间点可以包括如下三个时间点之一:
(1)可以是第一消息发送出去的时间点例如,从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层交给层2(L2)的时间点,或者第一消息经过MAC层传输。
(2)可以是在确定第一消息发送成功的时间点;例如,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反馈肯定确认(Acknowledgement,ACK),或者RLC反馈了ACK等行为之后,进行发送。
(3)可以是在relay UE回复了远端UE通信链路切换完成的消息之后的时间点。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在所述接收携带切换信息的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上报目标指示,所述目标指示用于指示所述是否进行从所述源节点设备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
可以理解,如果relay UE是源节点,则relay UE也可以向网络设备上报目标指示,可选的,该目标指示可以携带在给网络设备的上行信令(例如测量报告或者切换请求等)中。该目标指示可以是针对整个remote UE的,也可以是针对remote UE的每个DRB或每个QoS flow的。可选的,该目标指示中可以携带每个需要进行数据前转的DRB和/或QoS flow对应的标识,进一步地,该标识也可以区分上下行传输方向,例如需要进行数据前转的是DRB1 UL、DRB1 DL、DRB2 DL。进一步地,可以由网络设备根据前转需求,决定是否要配置前转通道,以及如何配置前转通道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网络设备是源节点设备,则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前转以及进行数据前转相关配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针对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的不同的组合,由源节点设备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过程会有所区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所示的内容:
具体实施例一
在该具体实施例一中,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中的一个是第一中继UE、另一是第一网络设备。其中,为所述第一中继UE提供服务的是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也就是说,可以实现同一网络设备下的中继UE与为其提供服务的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前转,此时,可以由该网络设备为源节点设备(即第一中继UE或第一网络设备)提供相应的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基于此,上述步骤101,可以实现如下过程:
基于由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的第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所述第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源节点设备至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前转通道。也就是说,基于该第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可以建立由第一中继UE至第一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或者由第一网络设备至第一中继UE的前转通道。
可以理解,在该具体实施例中,Relay UE根据第一网络设备的配置,建立前转通道,进行相关前转数据的发送或者接收。
举例来说,remote UE在同一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即第一网络设备)的Uulink和relaylink之间切换,即remote UE在链路1(即Uulink):remote UE—cell和链路2(即relaylink):remote UE—relay UE2—cell之间进行切换。其中,两个链路对应的小区cell不一定非得是同一个cell,也可以是不同的cell。在这里为方便描述,以相同的cell进行说明:
在链路1中,remote UE的PDCP实体对端位于cell,而在链路2中,remote UE的PDCP实体对端位于relay UE2(即第一中继UE)。remote UE在两条链路之间进行切换,例如,从链路1切换到链路2,此时,cell对应源节点设备,relay UE2对应目标节点设备,意味着位于cell的PDCP实体对端需要同步到位于relay UE2中去,从而确保remote UE的数据能够无损且连续。也就是说,此时cell需要把remote UE对应的PDCP层的缓存数据包和PDCP SN状态(若需要)传递给relay UE2,从而relay UE2建立起新的PDCP实体与cell中的PDCP实体的状态是相同的,相当于把源实体状态搬移到目标实体中去,从而在目标PDCP实体就可以接着进行数据的收发以及必要的重传,以保障remote UE业务的连续性。反之,从链路2切换到链路1也是类似的,此时,cell对应目标节点设备,relay UE2对应源节点设备,需要把relayUE2的PDCP实体状态和数据传递给cell,便于cell进行接续传输。在上述两个链路切换场景中,无论是cell要前转数据和状态给relay UE2,还是relay UE2需要前转数据和状态给cell,由于这两个节点其中一个是网络设备,另一个是中继UE,因此可以由网络设备来统一控制是比较合理的方式。
具体实施例二
在该具体实施例二中,源节点设备为第二中继UE、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为第二网络设备。其中,为所述第二中继UE提供服务的是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不同。
也就是说,可以实现作为源节点设备的中继UE与为其提供服务的网络设备不同的其他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前转。此时,可以由该目标节点设备对应的第二网络设备提供为实现从为第二中继UE提供服务的第三网络设备到第二网络设备的数据前转对应的第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并进一步由第二网络设备基于该第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提供为实现从源节点设备(即第二中继UE)到第三网络设备的数据前转对应的第三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其中,第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三前转通道相关配置间具有映射关系,以确保实现从第二中继UE经第三网络设备到第二网络设备的准确的数据前转。基于此,上述步骤101,可以实现如下过程:
基于第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三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所述第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由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确定、且用于建立由所述第三网络设备至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所述第三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由所述第三网络设备确定、且用于建立由所述第二中继UE至所述第三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
举例来说,remote UE由gNB1(即第三网络设备)下连接relay UE2(即第二中继UE)的relaylink切换为gNB2(即第二网络设备)下连接cell2的Uulink。在这个场景中,remoteUE的源PDCP锚点位于relay UE2,而目标PDCP锚点位于gNB2。数据前转和PDCP SN状态(若需要)需要由relayUE2发送到gNB2。同样的分为两段进行,对于relay UE2到gNB1这段,可以由gNB1在跟gNB2协商之后确定了前转方式和内容之后,gNB1对应的在gNB1和relay UE2之间照样建立前转通道,并携带对应的DRB映射和参数等,完成PDCP数据包从relay UE2到gNB1的传输。
另外,relay UE2可以向gNB1推荐是否要前转、哪些需要前转以及数据前转粒度为DRB还是QoS flow等内容,具体可以上述目标指示的形式上报,gNB1在接口消息里携带这些推荐内容,等待目标gNB即gNB2决定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因为源节点设备对远端UE对应的数据收发情况比较清楚,通过源节点设备的推荐可以提高对是否进行数据前转的决策的准确性。而对于gNB1到gNB2之间这段,则可以复用现有的应用于网络设备间的数据前转过程,协商和建立对于前转通道,完成数据从gNB1到gNB2的前转传输。进一步地,在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完成之后,relay UE2进行数据前转发送,直至end marker标记数据前转完成。gNB1在数据前转完成之后,可以删除前转配置和对应的DRB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具体实施例二中,涉及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前转过程,则可以由网络设备(比如由目标节点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自行对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前转通道1、与网络设备和relay UE之间的数据前转通道2两个前转通道进行正确的映射,以保障前转数据能够正确到达remote UE的目标PDCP数据锚点,其中,目标PDCP数据锚点是指remoteUE执行切换之后,新的remote UE PDCP实体对端所在的节点。
具体实施例三
在该具体实施例三中,源节点设备为第四网络设备、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为第三中继UE。其中,为所述第三中继UE提供服务的是第五网络设备,所述第五网络设备与所述第四网络设备不同。
也就是说,可以实现作为目标节点设备的中继UE与为其提供服务的网络设备不同的其他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前转。此时,可以由为该第三中继U提供服务的第五网络设备提供为实现从第四网络设备到第三中继UE的数据前转对应的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即由该第五网络设备为第四网络设备提供第四前转通道相关配置以及为第三中继UE提供第五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其中,第四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五前转通道相关配置间具有映射关系,以确保实现从第四网络设备经第五网络到第三中继UE的准确的数据前转。基于此,上述步骤101,可以实现如下过程:
基于由第五网络设备确定的第四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五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所述第四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第四网络设备至所述第五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所述第五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第五网络设备至所述第三中继UE的前转通道。
举例来说,remote UE发生跨网络设备的切换,例如remote UE由gNB1(即第四网络设备)下的Uulink切换到gNB2(即第五网络设备)下的relaylink,主要的切换场景如下:
remote UE由gNB1下连接cell1的Uulink切换为gNB2下relay UE3(即第三中继UE)的relay link。在该场景中,remote UE的源PDCP锚点位于gNB1,目标PDCP锚点位于gNB2下的relay UE3。也就是说,remote UE切换时的数据前转和PDCP SN status transfer(若需要)路径需要由gNB1到达relay UE3。由于gNB1和relay UE3一般不能直接通信,因此是通过gNB2进行中转。
在gNB1和gNB2之间,可以基于现有的X接口的切换请求或切换许可信令流程进行交换,同时类似的,也进行gNB之间的前转通道的协商,例如,源gNB1会建议基于QoS flow前转,然后目标gNB2决定并配置前转通道返回给gNB1。总体来说,gNB1和gNB2之间协商和执行关于remote UE的数据前转,这个过程可以依据现有的gNB之间的数据前传过程来进行。其中,gNB2需要给relay UE3建立Uu接口上的前转通道,配置前转通道配置,其中,前转粒度,哪些数据需要前转等这些内容可以基于两个gNB之间协商确定。另外,gNB2需要为relayUE3配置前转通道与Uu接口上的DRB间的映射关系以及DRB的传输配置参数等,以配合数据前转在Uu接口的进行,使得相关数据和状态能够正确到达目标节点relayUE3。当前转通道配置好以后,相当于有了一条从gNB1到relay UE3的前转通道,其中,gNB之间的前转通道和gNB2到relayUE3的前转通道是分别建立,由gNB2维护其对应关系,保证数据前转能够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即在建立好前转通道之后,实现由gNB1向gNB2,再由gNB2向relay UE3进行的数据前转。当接收到end marker标记之后,认为前转结束。gNB2可以删除在relay UE3的前转数据通道和对应的DRB配置等,gNB之间的前转通道遵从现有过程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具体实施例三中,涉及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前转过程,则可以由网络设备(比如由目标节点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自行对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前转通道1、与网络设备和relay UE之间的数据前转通道2两个前转通道进行正确的映射,以保障前转数据能够正确到达remote UE的目标PDCP数据锚点,其中,目标PDCP数据锚点是指remoteUE执行切换之后,新的remote UE PDCP实体对端所在的节点。
具体实施例四
在该具体实施例四中,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均为中继UE。其中,为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提供服务的是第六网络设备。也就是说,可以实现同一网络设备下的不同的中继UE之间的数据前转,此时,可以由该网络设备为相应的中继UE提供相应的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基于此,上述步骤101,可以实现如下之一示例中描述的过程:
在第一个示例中,基于由所述第六网络设备确定的第六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所述第六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直连通信链路,所述直连通信链路用于进行从所述源节点设备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
可以理解,通过在两个中继UE之间直接建立sidelink接口,用于数据前转,如此可以大大缩短前转路径,不用经过网络设备进行中转,前转数据直接由源节点到达目标节点。可选的,网络设备在给两个relay UE分别的重配置信令里,或者在重配置信令之后,向两个relay UE分别发送包括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的前转配置信息,以供源relay UE和目标relayUE之间建立sidelink。
其中,该前转配置信息中除了包含上述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外,还可以包括:(1)在两个relay UE之间建立sidelink链路的相关配置,以用于数据前转。(2)前转的PDCP数据包在sidelink链路传输时,需要配置sidelink DRB和前转通道间的映射,对于sidelink DRB的配置,也可以考虑为前转通道映射的DRB进行一些专门的优先级或者PBR等参数的配置。(3)sidelink链路的资源配置和传输配置。
其中,SL传输主要分为广播(broadcast)、组播(groupcast)和单播(unicast)三种传输形式。其中,SL单播和组播通信支持HARQ反馈机制。SL UE的资源分配模式可以包括两类:(1)网络设备调度模式Mode 1,即由网络设备控制并为每个UE分配用于SL传输的资源;(2)UE自主模式Mode 2,即由每个UE自主选择用于SL传输的资源,具体可以从网络设备配置或预配置的资源中选择。
在第二个示例中,基于所述第六网络设备确定的第七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八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所述第七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源节点设备至所述第六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所述第八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第六网络设备至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前转通道。
可以理解,两个中继UE之间通过网络设备进行中转,最终形成通路。即源relay UE的数据先前转给网络设备,再由网络设备前转给目标relay UE。也就是说,源relay UE和网络设备之间需要建立前转通道,网络设备和目标relay UE之间也需要建立前转通道,分别由网络设备配置给两个relay UE,并且两组配置是对应的,且网络设备需要维护通道的正确对接,完成最终的数据由源relay UE到达目标relay UE。可选的,网络设备给两个relayUE分别发送前转通道配置信令。
在该具体实施例四的场景中,可以由第六网络设备下的相同或不同的小区作为两个中继UE的服务节点。可选的,源relay UE跟目标relay UE可以在与网络设备的切换准备、请求、执行或完成的信令中,携带前转相关的推荐,这是因为源节点设备更清楚缓存情况,对于是否需要前转可以给出建议。最终由网络设备进行决策,哪些数据需要前转,并配置前转相关参数。
可选的,对于采用上述示例中的哪一种方式进行数据前转,可以由网络设备在上述两种方式之间进行决策,比如,如果二者之间的sidelink链路满足传输需求,则使用第一个示例中的方式,如果sidelink链路差或者距离远或者因其它情况不足以支持数据前转的需要,则使用第二个示例中的方式。此时,需要向网络设备上报两个relay UE之间的链路情况,以供网络设备准确地决定配置哪种方式的前转通道。或者,也可以接收网络设备配置的上述两种方式,由源relay UE与目标relay UE测量协商之后,决定使用其中的哪一种方式,在选定后,将未选中的方式自动挂起、释放或者等数据前转结束之后一起释放。确定前转通道的配置之后,进行相应的数据前转和PDCP SN status transfer,同样也是接收到endmarker之后认为前转完成。所有数据前转完成之后,可以释放相关的DRB和sidelink连接。如果是网络设备参与中转的前转方式,则前转进度网络设备很清楚,所有都完成之后,自行发起释放过程。如果是relay UE直接通过sidelink接口进行数据前转,则需要由两个relayUE中的一个向网络设备上报前转完成,可以删除链路或者专门的DRB。
具体实施例五
在该具体实施例五中,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均为中继UE。其中,为所述源节点设备提供服务的是第七网络设备,为所述目标节点设备提供服务的是第八网络设备。也就是说,可以实现不同网络设备下的不同的中继UE之间的数据前转,此时,可以由该两个网络设备为实现由源中继UE到目标中继UE的数据前转提供相应的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基于此,上述步骤101,可以实现如下之一示例中描述的过程:
在第一个示例中,基于由所述第七网络设备和所述第八网络设备协商确定的第九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所述第九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直连通信链路,所述直连通信链路用于进行从所述源节点设备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
可以理解,通过在分别位于不同网络设备下的两个中继UE之间直接建立sidelink接口,用于数据前转,如此可以大大缩短前转路径,不用经过网络设备进行中转,前转数据直接由源节点到达目标节点。可选的,由两个网络设备分别给对应的relay UE的重配置信令里,或者在重配置信令之后,向对应的relay UE发送包括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的前转配置信息,以供源relay UE和目标relay UE之间建立sidelink。
其中,该前转配置信息中除了包含上述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外,还可以包括:(1)在两个relay UE之间建立sidelink链路的相关配置,以用于数据前转。(2)前转的PDCP数据包在sidelink链路传输时,需要配置sidelink DRB和前转通道间的映射,对于sidelink DRB的配置,也可以考虑为前转通道映射的DRB进行一些专门的优先级或者PBR等参数的配置。(3)sidelink链路的资源配置和传输配置。
其中,SL传输主要分为广播(broadcast)、组播(groupcast)和单播(unicast)三种传输形式。其中,SL单播和组播通信支持HARQ反馈机制。SL UE的资源分配模式可以包括两类:(1)网络设备调度模式Mode 1,即由网络设备控制并为每个UE分配用于SL传输的资源;(2)UE自主模式Mode 2,即由每个UE自主选择用于SL传输的资源,具体可以从网络设备配置或预配置的资源中选择。
在第二个示例中,基于由所述第七网络设备确定的第十前转通道相关配置、以及由所述第八网络设备确定的第十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十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所述第十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源节点设备至所述第七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所述第十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第七网络设备至所述第八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所述第十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第八网络设备至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前转通道。
可以理解,可以由目标节点设备对应的第八网络设备为实现从第八网络设备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对应的第十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以及从第七网络设备到第八网络设备的数据前转对应的第十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并进一步由第七网络设备基于该第十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提供为实现从源节点设备到第七网络设备的数据前转对应的第十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其中,第十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十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第十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十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两两之间具有映射关系,以确保实现位于不同网络设备下的不同中继UE间准确的数据前转。
举例来说,remote UE发生跨网络设备的切换,例如remote UE由gNB1(即第七网络设备)下的relaylink切换到gNB2(即第八网络设备)下的relaylink,主要的切换场景如下:
remote UE由gNB1下连接relayUE2的relaylink切换为gNB2下relay UE3的relaylink。在该场景中,源节点为relay UE2,目标节点为relay UE3,二者之间的前转通道由三段组成:第一段由relay UE2到gNB1,第二段由gNB1到gNB2,第三段由gNB2到relayUE3。可选的,relay UE2作为真正缓存数据的源节点,可以向gNB1建议前转方式,gNB1在和gNB2的接口信令里携带该建议,gNB2决定前转方式之后,gNB之间进行前转配置,gNB1根据前转配置在Uu接口给relay UE2配置前转通道和DRB,gNB2根据一样的前转配置在Uu接口给relay UE3配置前转通道和DRB。需要说明的是,三段前转通道配置,其数据前转粒度、前转内容等都需要一样,以确保前转数据能够正确从源节点到达目标节点。其中,Uu接口的DRB映射和DRB配置等,可以由gNB各自决定,不一定需要相同,根据策略各自保证前转顺利进行即可。配置好之后,relay UE2在前转通道上进行数据前转,直至最后一个end marker数据包,标记前转结束。gNB1和gNB2可以监测前转进行,并在各自两端到完成前转之后,删除Uu配置的前转通道和DRB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具体实施例五中,涉及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前转过程,则可以由网络设备(比如由目标节点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自行对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前转通道1、与网络设备和relay UE之间的数据前转通道2两个前转通道进行正确的映射,以保障前转数据能够正确到达remote UE的目标PDCP数据锚点,其中,目标PDCP数据锚点是指remoteUE执行切换之后,新的remote UE PDCP实体对端所在的节点。
可选的,对于采用上述示例中的哪一种方式进行数据前转,可以由两个网络设备协商在上述两种方式之间进行决策,比如,如果二者之间的sidelink链路满足传输需求,则使用第一个示例中的方式,如果sidelink链路差或者距离远或者因其它情况不足以支持数据前转的需要,则使用第二个示例中的方式。此时,需要各relay UE分别向对应的网络设备上报两个relay UE之间的链路情况,以供网络设备准确地决定配置哪种方式的前转通道。或者,也可以接收网络设备配置的上述两种方式,由源relay UE与目标relay UE测量协商之后,决定使用其中的哪一种方式,在选定后,将未选中的方式自动挂起、释放或者等数据前转结束之后一起释放。确定前转通道的配置之后,进行相应的数据前转和PDCP SNstatus transfer(若需要),同样也是接收到end marker之后认为前转完成。所有数据前转完成之后,可以释放相关的DRB和sidelink连接。如果是网络设备参与中转的前转方式,则前转进度网络设备很清楚,所有都完成之后,自行发起释放过程。如果是relay UE直接通过sidelink接口进行数据前转,则需要由两个relay UE中分别向对应的网络设备上报前转完成,可以删除链路或者专门的DRB。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对于不同传输方向、不同数据前传粒度的PDCP数据包前转过程也会有所区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一
在该具体实施例一中,PDCP数据包包括下行传输方向、且基于确认模式AM DRB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包括以下之一:
(1)第一PDCP数据包和在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之后到达的所有PDCP数据包按照到达顺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第一个未收到肯定确认ACK消息的数据包。(2)所有未收到ACK消息的PDCP数据包和所有未向所述远端UE发送过的PDCP数据包按照到达顺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其中,已向所述远端UE发送过的数据包携带有对应的PDCP SN。
可以理解,在网络设备给relay UE配置好前转通道之后,接下来网络设备和relayUE之间进行相应的数据前转过程。如果网络设备是源节点,则数据前转是从网络设备向relay UE进行,如果relay UE是源节点,则数据前转是从relayUE向网络设备进行。具体前转行为如下:如果是AM DRB的下行方向,即源节点的发送方向,则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式之一实现前转过程:
方式一:可以从第一个没有收到RLC AM反馈确认ACK的PDCP SDU开始,将后续所有的数据包都按到达顺序依次在前转通道进行前转。方式二:将未接收到RLC AM反馈确认ACK的PDCP SDU和所有未发送过的SDU进行前转。其中,前转的数据内容都是PDCP SDU,已经分配了PDCP SN的数据,可以在前转时携带自己的SN。
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转内容略有不同,举例来说,已经发送的数据为SN10-20,SN10以前的全部都反馈了RLC ACK,SN10没有ACK,但SN11-20已经接收ACK,SN20之后还有16个数据包。则依照方式一,需要从SN=10这个数据包开始,连续前转SN10-20,以及后面的16个没有分配SN的数据包。而依照方式二,仅需要前转SN=10的数据包,和后面的16个没有分配SN的数据包。
进一步可选的,在该具体实施例一中,还可以涉及PDCP SN状态的传递过程,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经前转通道传递第一字符串,所述第一字符串中的一个比特位用于对应标识一个具有PDCP SN的PDCP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所述第一字符串对应的PDCP数据包包括第二PDCP数据包和PDCP SN排列在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的PDCP SN之后的所有PDCP数据包,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为第一个未收到肯定确认ACK消息的数据包。
可以理解,对于PDCP SN status transfer,只有AM对应的DRB需要进行。对于发送端(下行)而言,可以从第一个未经过RLC ACK的数据SN开始,连续携带每一个SN的传输成功与否的标记。例如SN 10之前都接收ACK了,从SN11开始NACK,SN12-20之间的ACK/NACK情况如:001100111,每个bit位代表一个SN,第一个SN 12,第二是SN 13……,一直到SN 20,其中,0代表NACK,1代表ACK,或者反之。则PDCP SN status transfer里携带SN=11以及字符串:001100111,代表SN从11到20的每个数据包发送情况。SN 20之后,代表没再发送或者没有分配SN。进一步可选的,还可以携带SN=21,标识分配给下一个新数据的SN,如此,上述字符串也可以反过来携带,例如从SN21开始倒推,SN20到11,111001100。对于接收端(上行)而言,可以从第一个未接收成功的SN开始,连续携带每一个SN的接收成功与否的标记。例如,SN 10之前都接收成功了,从SN11开始未成功,SN12-20之间的成功与否情况如:001100111,每个bit位代表一个SN,第一个SN 12,第二是SN13……,一直到SN 20,其中0代表未成功,1代表成功,或者反之。则PDCPSN status transfer里携带SN=11,并字符串:001100111,代表SN从11到20的每个数据包接收情况,SN 20之后,代表没再接收。
具体实施例二
在该具体实施例二中,PDCP数据包包括上行传输方向、且基于AM DRB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情况下,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包括:
第三PDCP数据包和在所述第三PDCP之后接收到的所有PDCP数据包按照PDCP SN升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其中,所述第三PDCP数据包为在按PDCP SN升序将接收到的所有PDCP数据包排序后,第一个PDCP SN与排列在前的PDCP SN不连续的PDCP数据包。
可以理解,如果是AM DRB的上行方向,即源节点的接收方向,因为每一个接收数据包一定携带PDCP SN,因此只需要将所有乱序接收的数据包按照SN从小到大的顺序,发送PDCP SDU并携带对应的SN号即可。例如接收端接连续收到了SN1-7,连续接收的数据包直接递交高层,中间SN8和10没有收到,SN 9收到,后面SN11-20接收到了。则前转的数据为SN 9和SN11-20。
具体实施例三
在该具体实施例三中,PDCP数据包包括下行传输方向、且基于非确认模式UM DRB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情况下,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包括:
将第四数据包和在所述第四数据包之后到达的所有数据包,按照到达顺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所述第四数据包为第一个未向所述远端UE发送过的数据包。
可以理解,如果是UM DRB的下行方向,即源节点的发送方向,因为UM对应的PDCPSN在新节点即目标节点是复位的,因此不需要携带SN,只需要按序前转即可,具体从第一个未发送的数据包PDCP SDU开始,按序前转给目标节点。另外,对于UM业务,一般不需要SN状态连续(新PDCP实体从SN初值开始),因此PDCP SN status transfer是不需要的
具体实施例四
在该具体实施例四中,PDCP数据包包括下行传输方向、且基于QoS流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的情况下,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包括:
将PDCP数据包按到达顺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
可以理解,对于基于QoS流粒度的数据前转,一般是下行方向(源节点发送方向),因为上行方向(源节点接收方向)也存在无法排序的问题,由于QFI粒度的前转无法基于PDCP实体,因此都没有SN。将该QFI的数据包按照接收到的顺序,前转给目标节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L3 sidelink relay架构下的remote UE来说,其与relayUE之间有完整的各层协议栈架构。也就是说,remote UE的各层协议栈的对等端都位于relay UE,而网络侧只会有relay UE对应的协议栈实体,并没有remote UE的协议栈。也就是说,当remote UE的服务节点是一个relay UE时,它的PDCP数据锚点位于relay UE,当remote UE从relay UE切换出去时,存在relay UE的属于remote UE的PDCP层的数据需要正确的前转到目标节点,即remote UE新的PDCP数据锚点所在的节点。数据前转的同时,也可能包括PDCP SN状态的传递。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实现了在relay UE和它的服务基站之间,为remote UE建立前转数据通道,和传递PDCPSN状态的通道,用于remote UE发生切换时,进行PDCP SN status transfer和data forwarding。
参见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前转的方法,由目标节点设备执行,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流程步骤:
步骤201: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接收源节点设备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进行前转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需要在不同的通信链路间切换时,即当远端UE需要从与源节点设备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第二通信链路时,目标节点设备可以接收到由源节点设备基于可用的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前转来的远端UE的数据,其中,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如此,使得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在不同路径间切换时,其数据能够正确的由源节点前转到目标节点,从而保障了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可以提高系统性能。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上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一个是中继UE、另一个是与为中继UE提供服务的网络设备相同或不同的网络设备。(2)二者为由同一网络设备或不同网络设备提供服务的不同的中继UE。
可以理解,对于不同的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的组合,目标节点设备经前转通道接收来由源节点设备按照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前转的内容,以与源节点设备间的数据前转。具体的,关于数据前传相关配置包括的内容以及PDCP数据前转的过程、PDCP SN状态的传递过程等等数据前转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图3所示的应用于源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的方法的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若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为中继UE,则在上述步骤201之前,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接收携带切换信息的第一消息,所述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也就是说,可以基于接收到的相关切换信息,明确的获知远端UE需要切换通信链路。进一步可选的,该第一消息可以是由网络设备基于源节点设备上报的测量报告或切换请求反馈的。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前转的方法中,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若接收到携带数据前转结束标记的目标数据,则确定从所述源节点设备至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过程结束;其中,所述目标数据为所述源节点设备前转的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或者在所述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之后发送的数据。
可以理解,为了明确由源节点设备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是否结束,可以通过解析目标数据中是否包含数据前转结束标记,若解析出,则说明数据前转过程结束。具体的,可以在最后一个前转的PDCP数据包(比如数据包头部),或者在前转的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之后接收到的数据中进行解析获取end marker标记。
对于目标节点来说,接收PDCP SN status transfer,在前转通道上接收数据。根据PDCP SN status transfer,目标节点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源节点的数据收发情况,并根据前转数据的SN和顺序,可以依次进行数据的重传和新传。并且,在接收到end marker之后,意味着前转完成,那么end marker之后,来自核心网的新下行数据就可以继续进行发送,完成了数据前转和PDCP SN status transfer,确保了远端UE业务的连续性。
参见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源节点设备300,该源节点设备300包括:
前转模块301,用于在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的情况下,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第一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第二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包括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从源节点设备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的前转通道。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源节点设备和上述目标节点设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一个是中继UE、另一个是与为中继UE提供服务的网络设备相同或不同的网络设备;二者为由同一网络设备或不同网络设备提供服务的不同的中继UE。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前转模块301,可以用于实现:
在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一个是第一中继UE、另一是第一网络设备,其中,为第一中继UE提供服务的是第一网络设备的情况下,基于由第一网络设备确定的第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第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源节点设备至目标节点设备的前转通道。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前转模块301,可以用于实现:
在源节点设备为第二中继UE、目标节点设备为第二网络设备,其中,为第二中继UE提供服务的是第三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与第三网络设备不同的情况下,基于第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三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第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由第二网络设备确定、且用于建立由第三网络设备至第二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第三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由第三网络设备确定、且用于建立由第二中继UE至第三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前转模块301,可以用于实现:
在源节点设备为第四网络设备、目标节点设备为第三中继UE,其中,为第三中继UE提供服务的是第五网络设备,第五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不同的情况下,基于由第五网络设备确定的第四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五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第四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第四网络设备至第五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第五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第五网络设备至第三中继UE的前转通道。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前转模块301,在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均为中继UE,其中,为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提供服务的是第六网络设备的情况下,可以用于实现如下之一:
基于由第六网络设备确定的第六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第六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直连通信链路,直连通信链路用于进行从源节点设备向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基于第六网络设备确定的第七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八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第七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源节点设备至第六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第八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第六网络设备至目标节点设备的前转通道。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前转模块301,在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均为中继UE,其中,为源节点设备提供服务的是第七网络设备,为目标节点设备提供服务的是第八网络设备的情况下,可以用于实现如下之一:
基于由第二第七网络设备和第二第八网络设备协商确定的第九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第二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第二第九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第二源节点设备和第二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直连通信链路,第二直连通信链路用于进行从第二源节点设备向第二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基于由第七网络设备确定的第九转通道相关配置、以及由第八网络设备确定的第十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十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第九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源节点设备至第七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第十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第七网络设备至第八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第十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第八网络设备至目标节点设备的前转通道。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数据前转相关配置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是否对远端UE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进行前转;在进行远端UE的PDCP数据包前转的情况下,PDCP数据包对应的业务传输方向和数据前转粒度;其中,业务传输方向包括上行传输方向和下行传输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前转粒度包括基于数据无线承载DRB分配前转通道和基于服务质量QoS流分配前转通道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前转通道的标识;前转通道与目标对象间的映射关系,目标对象包括DRB和QoS流的至少一项;前转通道与中继UE对应的空中接口上的DRB间的映射关系;与前转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DRB的传输配置参数,传输配置参数包括传输优先级和优先比特率PBR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前转模块301,在PDCP数据包包括下行传输方向、且基于确认模式AM DRB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情况下,可以用于实现如下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中的一个:
第一PDCP数据包和在第一PDCP数据包之后到达的所有PDCP数据包按照到达顺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第一PDCP数据包为第一个未收到肯定确认ACK消息的数据包;所有未收到ACK消息的PDCP数据包和所有未向远端UE发送过的PDCP数据包按照到达顺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其中,已向远端UE发送过的数据包携带有对应的PDCP SN。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还可以包括:传递模块,用于在PDCP数据包包括下行传输方向、且基于AM DRB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情况下,实现如下PDCP SN状态的传递过程:
经前转通道传递第一字符串,第一字符串中的一个比特位用于对应标识一个具有PDCP SN的PDCP数据包的传输状态,第一字符串对应的PDCP数据包包括第二PDCP数据包和PDCP SN排列在第二PDCP数据包的PDCP SN之后的所有PDCP数据包,第二PDCP数据包为第一个未收到肯定确认ACK消息的数据包。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前转模块301,在PDCP数据包包括上行传输方向、且基于AM DRB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情况下,可以用于实现如下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
第三PDCP数据包和在第三PDCP之后接收到的所有PDCP数据包按照PDCP SN升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其中,第三PDCP数据包为在按PDCP SN升序将接收到的所有PDCP数据包排序后,第一个PDCP SN与排列在前的PDCP SN不连续的PDCP数据包。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前转模块301,在PDCP数据包包括下行传输方向、且基于非确认模式UM DRB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情况下,可以用于实现如下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
将第四数据包和在第四数据包之后到达的所有数据包,按照到达顺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第四数据包为第一个未向远端UE发送过的数据包。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前转模块301,在PDCP数据包包括下行传输方向、且基于QoS流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的情况下,可以用于实现如下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
将PDCP数据包按到达顺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前转模块301,还可以用于实现如下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中的一个:
在前转通道中传输的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中设置数据前转结束标记;在前转通道中传输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之后,发送携带有数据前转结束标记的目标数据。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还可以包括:处理模块,用于在由源节点设备向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结束之后,保留或删除前转通道。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用于在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之前,接收携带切换信息的第一消息,切换信息用于指示远端UE从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数据前转相关配置携带在第一消息中。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中,上述接收模块,还可以用于实现:
接收携带数据前转相关配置的第二消息;其中,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具有相同的格式,或者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具有不同的格式。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源节点设备300,还可以包括:上报模块,用于在接收携带切换信息的第一消息之前,上报目标指示,目标指示用于指示是否进行从源节点设备向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
能够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源节点设备300,能够实现前述由源节点设备执行的数据前转的方法,关于数据前转的方法的相关阐述均适用于源节点设备300,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需要在不同的通信链路间切换时,即当远端UE需要从与源节点设备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第二通信链路时,源节点设备可以基于可用的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将远端UE的数据前转至目标节点设备,其中,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如此,使得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在不同路径间切换时,其数据能够正确的由源节点前转到目标节点,从而保障了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可以提高系统性能。
参见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目标节点设备400,该目标节点设备400包括:
接收模块401,用于在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的情况下,接收源节点设备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进行前转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其中,第一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第二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目标节点设备400中,上述源节点设备和上述目标节点设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一个是中继UE、另一个是与为中继UE提供服务的网络设备相同或不同的网络设备;二者为由同一网络设备或不同网络设备提供服务的不同的中继UE。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目标节点设备400中,上述接收模块401,还可以用于:
在接收源节点设备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进行前转的PDCP数据包之前,接收携带切换信息的第一消息,切换信息用于指示远端UE从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目标节点设备400,还可以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携带数据前转结束标记的目标数据的情况下,确定从源节点设备至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过程结束;其中,目标数据为源节点设备前转的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或者在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之后发送的数据。
能够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目标节点设备400,能够实现前述由目标节点设备执行的数据前转的方法,关于数据前转的方法的相关阐述均适用于目标节点设备400,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需要在不同的通信链路间切换时,即当远端UE需要从与源节点设备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第二通信链路时,目标节点设备可以接收到由源节点设备基于可用的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前转来的远端UE的数据,其中,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如此,使得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在不同路径间切换时,其数据能够正确的由源节点前转到目标节点,从而保障了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可以提高系统性能。
图7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框图。图7所示的终端设备5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501、存储器502、至少一个网络接口504和用户接口503。终端设备5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505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505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505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7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505。其中,用户接口503可以包括显示器、键盘或者点击设备(例如,鼠标,轨迹球(trackball)、触感板或者触摸屏等。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存储器5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RAM)。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502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502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他们的子集,或者他们的扩展集:操作系统5021和应用程序5022。
其中,操作系统5021,包含各种系统程序,例如框架层、核心库层、驱动层等,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应用程序5022,包含各种应用程序,例如媒体播放器(Media Player)、浏览器(Browser)等,用于实现各种应用业务。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法的程序可以包含在应用程序5022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5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上502并可在处理器5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其中,当终端设备500作为源节点设备时,上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501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第一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第二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需要在不同的通信链路间切换时,即当远端UE需要从与源节点设备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第二通信链路时,源节点设备可以基于可用的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将远端UE的数据前转至目标节点设备,其中,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如此,使得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在不同路径间切换时,其数据能够正确的由源节点前转到目标节点,从而保障了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可以提高系统性能。
其中,当终端设备500作为目标节点设备时,上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501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接收源节点设备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进行前转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其中,第一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第二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需要在不同的通信链路间切换时,即当远端UE需要从与源节点设备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第二通信链路时,目标节点设备可以接收到由源节点设备基于可用的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前转来的远端UE的数据,其中,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如此,使得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在不同路径间切换时,其数据能够正确的由源节点前转到目标节点,从而保障了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可以提高系统性能。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501中,或者由处理器501实现。处理器50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50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5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502,处理器501读取存储器5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具体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501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前转的方法的各步骤。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这些实施例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件、微码或其组合来实现。对于硬件实现,处理单元可以实现在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 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设备(ProgrammableLogic 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用于执行本发明所述功能的其它电子单元或其组合中。
对于软件实现,可通过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功能的模块(例如过程、函数等)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技术。软件代码可存储在存储器中并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可以在处理器中或在处理器外部实现。
终端设备500能够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应用的网络设备的结构图,能够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前转的方法的细节,并达到相同的效果。如图8所示,网络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01、收发机602、存储器603、用户接口604和总线接口605,其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设备6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上603并可在处理器6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其中,当网络设备600作为源节点设备时,上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601执行时可以实现如下步骤:
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第一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第二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需要在不同的通信链路间切换时,即当远端UE需要从与源节点设备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第二通信链路时,源节点设备可以基于可用的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将远端UE的数据前转至目标节点设备,其中,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如此,使得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在不同路径间切换时,其数据能够正确的由源节点前转到目标节点,从而保障了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可以提高系统性能。
其中,当网络设备600作为目标节点设备时,上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601执行时可以实现如下步骤:
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接收源节点设备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进行前转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其中,第一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第二通信链路为远端UE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需要在不同的通信链路间切换时,即当远端UE需要从与源节点设备间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与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第二通信链路时,目标节点设备可以接收到由源节点设备基于可用的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前转来的远端UE的数据,其中,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如此,使得基于旁链路传输的中继架构系统中的远端UE在不同路径间切换时,其数据能够正确的由源节点前转到目标节点,从而保障了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可以提高系统性能。
在图8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6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603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605提供接口。收发机6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604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处理器6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603可以存储处理器6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源节点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前转的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源节点设备可以包括中继UE或网络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应用于源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的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目标节点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前转的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目标节点设备可以包括中继UE或网络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应用于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的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30)

1.一种数据前转的方法,应用于源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包括前转通道相关配置,所述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从所述源节点设备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的前转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一个是中继UE、另一个是与为中继UE提供服务的网络设备相同或不同的网络设备;
二者为由同一网络设备或不同网络设备提供服务的不同的中继UE。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中的一个是第一中继UE、另一是第一网络设备,其中,为所述第一中继UE提供服务的是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则所述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包括:
基于由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的第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所述第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源节点设备至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前转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源节点设备为第二中继UE、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为第二网络设备,其中,为所述第二中继UE提供服务的是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不同,则所述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包括:
基于第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三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
其中,所述第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由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确定、且用于建立由所述第三网络设备至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所述第三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由所述第三网络设备确定、且用于建立由所述第二中继UE至所述第三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源节点设备为第四网络设备、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为第三中继UE,其中,为所述第三中继UE提供服务的是第五网络设备,所述第五网络设备与所述第四网络设备不同,则所述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包括:
基于由第五网络设备确定的第四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五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
其中,所述第四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第四网络设备至所述第五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所述第五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第五网络设备至所述第三中继UE的前转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均为中继UE,其中,为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提供服务的是第六网络设备,则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包括以下之一:
基于由所述第六网络设备确定的第六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所述第六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直连通信链路,所述直连通信链路用于进行从所述源节点设备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
基于所述第六网络设备确定的第七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八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其中,所述第七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源节点设备至所述第六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所述第八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第六网络设备至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前转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均为中继UE,其中,为所述源节点设备提供服务的是第七网络设备,为所述目标节点设备提供服务的是第八网络设备,则所述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包括以下之一:
基于由所述第七网络设备和所述第八网络设备协商确定的第九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所述第九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直连通信链路,所述直连通信链路用于进行从所述源节点设备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
基于由所述第七网络设备确定的第十前转通道相关配置、以及由所述第八网络设备确定的第十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和第十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
其中,所述第十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源节点设备至所述第七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所述第十一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第七网络设备至所述第八网络设备的前转通道,所述第十二前转通道相关配置用于建立由所述第八网络设备至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前转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前转相关配置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是否对所述远端UE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进行前转;
在进行所述远端UE的PDCP数据包前转的情况下,PDCP数据包对应的业务传输方向和数据前转粒度;其中,所述业务传输方向包括上行传输方向和下行传输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前转粒度包括基于数据无线承载DRB分配前转通道和基于服务质量QoS流分配前转通道中的至少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转通道相关配置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前转通道的标识;
前转通道与目标对象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目标对象包括DRB和QoS流的至少一项;
前转通道与中继UE对应的空中接口上的DRB间的映射关系;
与前转通道具有映射关系的DRB的传输配置参数,所述传输配置参数包括传输优先级和优先比特率PBR中的至少一个。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PDCP数据包包括下行传输方向、且基于确认模式AM DRB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情况下,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包括以下之一:
第一PDCP数据包和在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之后到达的所有PDCP数据包按照到达顺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所述第一PDCP数据包为第一个未收到肯定确认ACK消息的数据包;
所有未收到ACK消息的PDCP数据包和所有未向所述远端UE发送过的PDCP数据包按照到达顺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
其中,已向所述远端UE发送过的数据包携带有对应的PDCP SN。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PDCP数据包包括下行传输方向、且基于AM DRB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情况下,PDCP SN状态的传递过程包括:
经前转通道传递第一字符串,所述第一字符串中的一个比特位用于对应标识一个具有PDCP SN的PDCP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所述第一字符串对应的PDCP数据包包括第二PDCP数据包和PDCP SN排列在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的PDCP SN之后的所有PDCP数据包,所述第二PDCP数据包为第一个未收到肯定确认ACK消息的数据包。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PDCP数据包包括上行传输方向、且基于AM DRB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情况下,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包括:
第三PDCP数据包和在所述第三PDCP之后接收到的所有PDCP数据包按照PDCP SN升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其中,所述第三PDCP数据包为在按PDCP SN升序将接收到的所有PDCP数据包排序后,第一个PDCP SN与排列在前的PDCP SN不连续的PDCP数据包。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PDCP数据包包括下行传输方向、且基于非确认模式UM DRB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情况下,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包括:
将第四数据包和在所述第四数据包之后到达的所有数据包,按照到达顺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所述第四数据包为第一个未向所述远端UE发送过的数据包。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PDCP数据包包括下行传输方向、且基于QoS流分配前转通道的数据的情况下,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包括:
将PDCP数据包按到达顺序经前转通道进行前转。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DCP数据包的前转过程包括以下之一:
在前转通道中传输的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中设置数据前转结束标记;
在前转通道中传输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之后,发送携带有数据前转结束标记的目标数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由所述源节点设备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结束之后,保留或删除前转通道。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源节点设备为中继UE,则在所述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携带切换信息的第一消息,所述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所述第二通信链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前转相关配置携带在所述第一消息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携带所述数据前转相关配置的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消息与所述第一消息具有相同的格式,或者所述第二消息与所述第一消息具有不同的格式。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携带切换信息的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上报目标指示,所述目标指示用于指示所述是否进行从所述源节点设备向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
22.一种数据前转的方法,应用于目标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接收源节点设备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进行前转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一个是中继UE、另一个是与为中继UE提供服务的网络设备相同或不同的网络设备;
二者为由同一网络设备或不同网络设备提供服务的不同的中继UE。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为中继UE,则在所述若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则接收源节点设备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进行前转的PDCP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携带切换信息的第一消息,所述切换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所述第二通信链路。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接收到携带数据前转结束标记的目标数据,则确定从所述源节点设备至所述目标节点设备的数据前转过程结束;其中,所述目标数据为所述源节点设备前转的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或者在所述最后一个PDCP数据包之后发送的数据。
26.一种源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转模块,用于在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的情况下,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向目标节点设备进行数据前转;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27.一种目标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远端终端设备UE从当前所属的第一通信链路切换至第二通信链路的情况下,接收源节点设备基于数据前转相关配置进行前转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数据包;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源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为所述远端UE与所述目标节点设备间的链路,所述源节点设备和所述目标节点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为中继UE。
28.一种源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29.一种目标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010219499.0A 2020-03-25 2020-03-25 数据前转的方法、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 Pending CN1134532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9499.0A CN113453290A (zh) 2020-03-25 2020-03-25 数据前转的方法、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9499.0A CN113453290A (zh) 2020-03-25 2020-03-25 数据前转的方法、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3290A true CN113453290A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06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9499.0A Pending CN113453290A (zh) 2020-03-25 2020-03-25 数据前转的方法、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5329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3600A (zh) * 2021-11-22 2021-12-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侧行链路的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2127665A1 (zh) * 2020-12-17 2022-06-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3202106A1 (zh) * 2022-04-20 2023-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8547A (zh) * 2009-08-18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前转方法、基站和中继站
CN102238757A (zh) * 2010-04-30 2011-11-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通过专用数据无线承载进行前转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WO2014094613A1 (zh) * 2012-12-21 2014-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8024295A (zh) * 2016-11-03 2018-05-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转移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8547A (zh) * 2009-08-18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前转方法、基站和中继站
CN102238757A (zh) * 2010-04-30 2011-11-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通过专用数据无线承载进行前转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WO2014094613A1 (zh) * 2012-12-21 2014-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8024295A (zh) * 2016-11-03 2018-05-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转移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振世: "7.5 QoS管控机制", 《一本书读懂5G技术》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7665A1 (zh) * 2020-12-17 2022-06-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3873600A (zh) * 2021-11-22 2021-12-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侧行链路的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3873600B (zh) * 2021-11-22 2024-05-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侧行链路的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WO2023202106A1 (zh) * 2022-04-20 2023-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36618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ervice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20150871A1 (en) Ue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internet of vehicles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es
CN108886781B9 (zh) 基于Uu的车辆到车辆通信的调度方法和系统
CN109075919B (zh) 拆分承载双/多连接重传分集
EP4152819A1 (en) Handover method and apparatus,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device
CN113453290A (zh) 数据前转的方法、源节点设备和目标节点设备
WO2020200135A1 (zh)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US20220286896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irst communication node, and second communication node
CN107734480B (zh) 一种切换方法和系统
CN108990101B (zh) 处理双连接中次要节点改变的装置及方法
CN114175726B (zh) 用于移动性控制的无线通信方法
US2023022491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7544919A (zh) 通信方法、建立slrb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0035056A1 (zh) 服务节点更新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4079878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1148281A (zh) 一种车联网的重传请求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CN116600405A (zh) 侧链通信方法和装置
US20230156565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xchanging information in a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system
CN113747537A (zh) 优先级确定方法和设备
WO2017201689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AU2018407956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CN113453291A (zh) 一种接入节点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11585712A (zh) 资源分配方法、信息反馈、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3747538B (zh) 优先级确定方法和设备
WO2024031267A1 (en) Techniques for sidelink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