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142512A1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142512A1
WO2023142512A1 PCT/CN2022/123314 CN2022123314W WO2023142512A1 WO 2023142512 A1 WO2023142512 A1 WO 2023142512A1 CN 2022123314 W CN2022123314 W CN 2022123314W WO 2023142512 A1 WO2023142512 A1 WO 2023142512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nection port
heat exchang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12331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都学敏
王涛
孟建军
黄信博
朱海滨
张晓东
车成岩
孙杨
周敏
李亚军
Original Assignee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010237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557957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034670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928818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035683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928821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28006377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43595A/zh
Publication of WO2023142512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142512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Definitions

  • the air conditioner 1000 includes fresh air passages, exhaust air passages, blowers and exhaust fans.
  • the air supply fan is arranged in the fresh air passage, and is used for sucking outdoor air into the room;
  • the exhaust fan is arranged in the exhaust air passage, and is used for discharging indoor air to the outside.
  • Both ends of the fresh air channel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outdoor air inlet OA and the indoor air supply outlet SA, and both ends of the exhaust air channel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indoor return air outlet RA and the outdoor air exhaust outlet EA.
  • the fresh air channel and the exhaust air channel communicate with the first heat exchange chamber 11 and the second heat exchange chamber 12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reversing device 120 .
  • the first connection port 201 is connected to the indoor air return port RA
  • the fourth connection port 204 is connected to the indoor air supply port SA
  • the second connection port 202 is connected to one of the first heat exchange chamber 11 and the second heat exchange chamber 12
  • the third connection port 203 of the first reversing device is connected to the other one of the first heat exchange chamber 11 and the second heat exchange chamber 12
  • the controller 130 control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our connection ports of the first reversing device 20 communication state, to connect the first connection port 201 with the second connection port 202, connect the fourth connection port 204 with the third connection port 203, or connect the first connection port 201 with the third connection port 203, and connect the
  • the four connection port 204 communicates with the second connection port 202 .
  • the principle of the humidification mode is to control the reversing device so that the fresh air channel is connected to the heat exchange chamber where the condenser is located, and the moisture in the adsorbent of the condenser is evaporated into water vapor.
  • the indoor air is humidified.
  • the exhaust air chan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heat exchange chamber where the evaporator is located, and the water vapor in the dirty air discharged from the room is condensed into water droplets, which are adsorbed by the adsorbent of the evaporator.
  • the saturation time t 0 can be preset according to empirical values. However, since the outdoor air humidity (Humidity Ratio) is not constant, it will affect the saturation time t 0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saturation time, the saturation time t 0 can b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humidity parameters.
  • valve plate 205 Before controlling the action of the driving device 206, it is judged whether the valve plate 205 is restricted at the current position. If it is restricted, the restriction needs to be released first, and then the action of the driving device is controlled.
  • the set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any value between 30°C and 40°C.
  • Step 4 Start the exhaust fan 70 .
  • the exhaust fan 70 operates at 50%-100% of its rated low-grade air volume, and the air volume of the exhaust fan 70 i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air supply temperature.
  • Indoor return air duct indoor return air outlet RA ⁇ fifth connection port 301 ⁇ sixth connection port 302 ⁇ second heat exchange chamber 12 (condenser) ⁇ second reversing device 20 ⁇ 12.
  • 1 a part enters the first connection port 201 ⁇ indoor air supply port SA.
  • 2 The other part enters the fourth connection port 204 ⁇ the outdoor air supply port EA, and is discharged outside. After the fresh air and part of the indoor return air are mixed in the first reversing device 20, the temperature of the air supply is increas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器,包括外壳体、换热组件、新风通道、排风通道、换向装置和控制器。外壳体包括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换热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换热腔中的第一换热器、设置在第二换热腔中的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吸附件,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吸附件。换向装置分别与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连通。控制器与第一换向装置和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满足换向条件时,控制换向装置使新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与排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互换,并控制所述蒸发器切换为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切换为所述蒸发器。

Description

空调器
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1月27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210102374.9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于2022年3月3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210356838.9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以及于2022年3月3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210346708.7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的品质,需要对空气进行调节。空气调节包括温度调节和湿度调节。空气质量以及舒适度日益被每个家庭及各类商业、办公场所重视。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外壳体、换热组件、新风通道、排风通道、换向装置和控制器。外壳体包括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换热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中的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吸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为蒸发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为冷凝器。所述新风通道的一端连接室外进风口、另一端连接室内送风口,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内送风口位于所述外壳体上,所述新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腔或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一个。所述排风通道的一端连接室内回风口、另一端连接室外排风口,所述室内回风口和所述室外排风口位于所述外壳体上,所述排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腔或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另一个。换向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连通。控制器与所述换向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满足换向条件时,控制所述换向装置使所述新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与所述排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互换,并控制所述蒸发器切换为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切换为所述蒸发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换向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第一换向装置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图;
图4是图1的平面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换向装置的结构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第一换向装置的平面结构图;
图7是图1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换向装置的结构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制冷模式(除湿模式)的系统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制热模式(加湿模式)的系统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空调器的制冷模式(除湿模式)换向后的系统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空调器的制热模式(加湿模式)换向后的系统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冷媒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高温除湿模式下的状态一的气流通道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高温除湿模式下的状态二的气流通道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内循环除湿模式下的状态五的气流通道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内循环除湿模式下的状态六的气流通道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高温除湿模式下的状态三的气流通道图;
图18是图17中运行模式对应的第二换向装置的内部状态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高温除湿模式下的状态四的气流通道图;
图20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空调器的结构图;
图21是图19中运行模式对应的第二换向装置的内部状态图;
图22是图6所示的第一换向装置在另外一种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23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无排风的再热除湿模式下的状态七的风道路径图;
图24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无排风的再热除湿模式下的状态八的风道路径图;
图25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有排风的再热除湿模式下的状态九的风道路径图;
图26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有排风的再热除湿模式下的状态十的风道路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由于夏季室外空气湿度大,在一些空调器中,室外新风携带的水分需先被吸附材料吸收,再由室内排风将吸附材料中的水分带走,从而使室外新风中携带的水分无法进入室内。在此过程中,需要换热器不断地在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切换,而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也需要不断地相互切换,因此,需要一种切换装置实现风道的自由切换。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通过较多个组合风阀的开启和关闭以实现上述目的,但是风阀数量多,且占用空间大,如果有一个风阀故障,则装置就无法工作。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00,参照图1至图4、图12,空调器1000包括外壳体100、换热组件110、换向装置120、控制器130、压缩机140、四通阀150、电子膨胀阀160和吸附件。外壳体100包括室外进风口OA、室外排风口EA、室内送风口SA、室内回风口RA以及换热腔。换热腔包括第一换热腔11、第二换热腔12,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位于外壳体100内。室外进风口OA和室外排风口EA设置在外壳体100的一侧,室内送风口SA以及室内回风口RA设置在外壳体100与设置室外进风口OA和室外排风口EA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室内送风口SA和室内回风口RA分别与室内连通,室外进风口OA和室外排风口EA分别与室外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包括新风通道、排风通道以及送风机和排风机。送风机设置于新风通道中,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至室内;排风机设置于排风通道中,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新风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室外进风口OA和室内送风口SA,排风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室内回风口RA和室外排风口EA。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通过换向装置120分别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连通。
示例地,换热组件110包括换热器和分隔部15,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换热器可以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工作。第一换热器13设置在第一换热腔11中,第二换热器14设置在第二换热腔12中。吸附件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3与第二换热器14内部或者涂覆在第一换热器13与第二换热器14的表面。吸附件包括第一吸附件16和第二吸附件17,示例地,第一换热器13包括第一吸附件16,第二换热器14包括第二吸附件17。 分隔部15设置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之间,分隔部15可以水平设置,则第一换热器13与第二换热器14呈上下设置。或者,分隔部15沿竖直方向设置,或呈一定的角度设置,第一换热器13以及第二换热器14分别设置于分隔部15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换向装置120包括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以第一换向装置20为例,参照图2至图5,第一换向装置20包括四个连接口、阀片205、驱动装置206、阀腔207和阀体208。四个连接口分别为第一连接口201、第二连接口202、第三连接口203和第四连接口204。第一换向装置20的四个连接口的位置可根据外壳体100内部空间情况而定。四个连接口可分别朝向四个不同的方向,或者,部分连接口的朝向方向也可以相同。以第一连接口201与第四连接口204同轴设置且开口朝向相反,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三连接口203的轴线平行设置、且开口朝向相同为例,示例地,第二连接口202、第三连接口203设置于阀体208的一侧,第一连接口201、第四连接口204设置于阀体208另外相对的两侧,该四个连接口分别与第一换向装置20的阀腔207连通。
阀片205设置在阀腔207中,阀片205包括转动轴,阀片205的转动轴位于阀片205的中心,且与两个弧面几何中心的同轴设置,阀片205能够以转动轴为中心旋转。如图5所示,阀片205沿着弧面转动,当转动至位置Ⅰ时,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第二连接口202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当阀片205转动至位置Ⅱ时,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第三连接口203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阀腔207至少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弧面以及与弧面垂直的两个平面,第一连接口201和第四连接口204分别设置于两个弧面上,第二连接口202和第三连接口203设置于其中一个平面上。阀片205的转动轴线位于阀片205的中心,并位于第二连接口202和第三连接口203之间,且与两个弧面的同轴设置。参照图6和图7,阀片205仅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做往复转动,实现位置Ⅰ与位置Ⅱ的切换。或者,参照图2,阀腔207为圆柱面结构,阀片205可绕轴进行360°转动。
示例地,参照图6,阀腔207的两个弧面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或者,参照图7,阀腔207的两个弧面在竖直方向相对设置。当阀腔207在水平方向的宽度足够时,可将阀腔207的两个弧面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以节约竖直方向的空间。当阀腔207在竖直方向的高度足够时,可将阀腔207的两个弧面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以节约水平方向的空间。
第二换向装置30包括四个连接口,分别为第五连接口301、第六连接口302、第七连接口303和第八连接口304。第二换向装置30的结构与第一换向装置20的结构相近似,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控制器130与换向装置120连接(附图中以点划线表示电连接)。控制器130被配置为控制换向装置120的连通状态,即,控制器13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中的连通口换向,使得新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其中一个连通,排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另外一个连通,并使得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与运行模式相匹配。
控制器130包括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并且可以被配置为当控制器130执行存储在耦合到控制器130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程序时,执行相应操作。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磁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智能卡、或闪存设备(例如,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卡、棒、或键盘驱动器)。
以第一换向装置20为例,驱动装置206与第二连接口202、第三连接口203设置于阀体208的同一侧。驱动装置206与控制器130连接,以接受控制器130的控制,并带动阀片205转动。阀片205转动至不同位置时,可将阀腔207隔挡成两个独立的、互不连通的空间,例如,将第一连接口201、第三连接口203与同一空间连通、第二连接口202、第四连接口204与另一空间连通。或者,将第一连接口201、第二连接口202与同一空间连通、第三连接口203、第四连接口204与另一空间连通。由此,与同一空间连通的两个连接口相互连通。
示例地,第一连接口201与室内回风口RA连接,第四连接口204与室内送风口SA连接,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其中一个连接,第一换向装置 的第三连接口203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中的另外一个连接,控制器13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的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将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将第四连接口204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或者,将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将第四连接口204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
示例地,第五连接口301与室外排风口EA连接,第八连接口304与室外进风口OA连接,第六连接口302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其中一个连接,第七连接口303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另外一个连接。控制器130被配置为控制第二换向装置30的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将第五连接口301与第六连接口302连通、将第八连接口304与第七连接口303连通,或者,将第五连接口301与第七连接口303连通、将第八连接口304与第六连接口302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在冷媒循环系统中,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通过四通阀150、电子膨胀阀160与压缩机140连接,组成闭合的冷媒循环通路,冷媒于冷媒循环通路中循环流动,实现冷媒的输送。通过改变冷媒流向可以实现两个换热腔的制冷和制热功能的互换,同时配合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控制各自的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以实现通过室内送风口SA送入至室内的风符合除湿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30还与四通阀150连接。控制器130还被配置为控制四通阀150换向,进而控制冷媒流向,以使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工作,例如,当第一换热器13为蒸发器时,第二换热器14为冷凝器;当第一换热器13为冷凝器时,第二换热器14为蒸发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的运行模式包括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除湿模式的原理是:控制换向装置换向,使得新风通道与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接,进入新风通道中空气中水蒸气经过蒸发器降温凝结成水珠,被蒸发器的吸附件吸附,由此,送入室内的风得到除湿。相应地,排风通道与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接,吸附件吸收冷凝器释放热量,吸附件中的水分被蒸发成水蒸气,随着室内污风排放至室外。
加湿模式的原理是:控制换向装置换向,使得新风通道与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接,冷凝器的吸附件中的水分被蒸发成水蒸气,随着进入新风通道中的气流被送入室内,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相应地,排风通道与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接,室内排出的污风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水珠,被蒸发器的吸附件吸附。
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当除湿运行时,蒸发器的吸附件吸收的水分增加,并最终趋于饱和;当加湿运行时,冷凝器的吸附件中的水分逐渐释放,并最终会释放完毕。此处,饱和状态是指吸附件达到吸附的水分与释放的水分相同的平衡状态。因此,需要将新风通道所连接的换热腔进行换向,以继续维持除湿功能或者加湿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还包括室内湿度传感器180和室外湿度传感器181。室内湿度传感器180设置于室内送风口SA处和室内回风口RA处,室外湿度传感器181设置于室外进风口OA处,且室内湿度传感器180和室外湿度传感器181与控制器130相连。室内湿度传感器180被配置为检测室内的相对湿度,室外湿度传感器181被配置为检测室外的相对湿度。
示例地,在除湿模式下进行换向判断的方法如下:
计算蒸发器的吸附件达到饱和状态的饱和时间t 0,蒸发器为第一换热器13或者第二换热器14;
对蒸发器的连续工作时间t进行计时,当t大于等于t 0时,控制换向装置120切换新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并且控制冷媒流向换向。
换向后,原来冷凝器变成了蒸发器,并同时将新风通道切换至与原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由于原冷凝器的吸附件中的水分被释放,其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进而可以对进入的新风进行高效除湿。
饱和时间t 0可以根据经验值预设。但由于室外空气含湿量(Humidity Ratio)不恒定,会影响饱和时间t 0的大小,为了提高饱和时间的精确度,可根据实际含湿量参数计算饱和时间t 0
示例地,饱和时间t 0的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据室内外含湿量计算出除湿速度,即每秒中吸附的水分重量。即,分别获取室内送风含湿量d SA、室外进风含湿量d OA、新风通道输送的新风量G,计算除湿速度W i:W i=G×(d OA-d SA)/3600;
根据除湿速度W i和吸附件的最大吸附量计算饱和时间t 0=W a/W i
W a为吸附件的最大吸附量,可作为预设参数保存在系统中。
室内送风含湿量d SA、室外进风含湿量d OA可通过分别设置于在室内送风口SA的室内湿度传感器180和设置于室外进风口OA处的室外湿度传感器181采集,新风通道输送的新风量G可通过送风机的转速计算得到。
对于加湿模式的换向,可根据蒸发器的吸附件的吸附能力判断。待蒸发器的吸附件吸附达到饱和状态后再换向,可以避免冬季在加湿过程中频繁换向。而如果根据冷凝器是否完全干燥来判断的话,有可能在发出换向信号时,蒸发器的吸附件吸附的水分还比较少,就会造成换向频繁。
示例地,在加湿模式下进行换向判断的方法如下:
周期性地检测室内送风含湿量d SA
计算室内送风含湿量d SA的变化趋势,当室内送风含湿量d SA减小时,控制换向装置切换新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并且控制冷媒流向换向。
例如,在第i时刻,室内送风含湿量为d SA(i);在第i+1时刻,室内送风含湿量为d SA(i+1),当d SA(i+1)≤d SA(i)时,控制换向装置切换新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并且控制冷媒流向换向。
室内送风含湿量d SA可通过设置在室内送风口SA处室内湿度传感器180检测。
当室内和室外空气均比较干燥时(空气含湿量低),蒸发器吸附水分的速度慢,吸附件吸附达到饱和状态所需的时间较长;当室内和室外空气含湿量都比较高时,蒸发器吸附水分的速度变快,吸附件吸附达到饱和状态所需的时间较短。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验数据获得含湿量与换向周期的关系。
示例地,在加湿模式下另外一种换向判断的方法如下:
建立查找表,包括不同的室内回风含湿量d RA、室外进风含湿量d OA所对应的换向时间;室内回风含湿量d RA可通过设置于在室内回风口RA处的室内湿度传感器180采集;
分别获取室内回风含湿量d RA以及室外进风含湿量d OA,通过所述查找表查找换向时间t 1
对所述空调器1000在当前换热腔的连通方式下的连续工作时间t’计时,当t’大于等于t 1时,控制换向装置切换新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并且控制冷媒流向换向。风道换向和冷媒换向可同时进行,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向装置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第一换向装置20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室内送风口SA、第一换热腔11以及第二换热腔12对应连接,第二换向装置30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室外排风口EA、第一换热腔11以及第二换热腔12对应连接。第二换向装置30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室外排风口EA、第一换热腔11以及第二换热腔12对应连接。
控制器130可通过改变冷媒流向实现第一换热腔11以及第二换热腔12的制冷和制热功能的互换,并且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配合控制各自的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能够实现与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的切换,使得运行模式保持不变,尤其适用于为了达到除湿或者加湿功能,需要配合切换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空调器1000。一般在空调器1000上电开机以及运行过程中,用户手动控制风道换向或者系统自动判断需要执行风道换向时,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和/或第二换向装置30进行换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的换向可利用阀片205的位置的变化实现,将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不同连接口进行连通,进而实现换向。示例地,控制器13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和/或第二换向装置30的控制方法如下:
确定运行模式以及阀片的当前位置,并判断阀片的当前位置与运行模式的匹配状态;
当匹配状态为不匹配时,控制换向装置120换向;换向装置120包括第一换向装置20和/或第二换向装置30。
换向时可根据系统的运行模式,单独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的其中一个换向,或者,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同时换向。
控制器130控制换向装置120进行换向,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阀片的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根据阀片的目标位置确定驱动装置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并控制驱动装置动作,以带动阀片转动至目标位置。转动方向包括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可根据换向装置120的具体设计结构确定。
以下以图2所示的第一换向装置20为例进行说明。当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切换时,在第一换向装置20接到换向指令后,阀片205逆时针旋转预设角度θ1,使第四连接口204与第三连接口203相通、第二连接口202与第一连接口201相通;当再接到换向指令后,则继续逆时针旋转预设角度θ2,使第四连接口204与第二连接口202相通、第三连接口203与第一连接口201相通。
控制器130控制换向装置120进行换向的步骤还包括:
控制阀片205进行复位,并将阀片205复位后的位置作为阀片205的初始位置。
示例地,在执行换向步骤的初始,驱动装置206启动,带动阀片205到达复位位置,将其作为阀片205的初始位置。利用阀片205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很容易确定阀片205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驱动装置206驱动阀片205从初始位置转动至目标位置,以完成一次通道的切换。
在阀片205到达目标位置之后,还可以对阀片205进行限制,防止阀片205在风压的作用下导致其偏离目标位置,进而丧失隔挡作用。可通过对驱动装置206进行钳制实现对阀片205的限制。
控制器130控制换向装置120进行换向的步骤还包括:
在控制驱动装置206动作之前,判断阀片205在当前位置是否被限制,当被限制时,需要首先解除限制,然后控制驱动装置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还包括存储器。控制器130控制换向装置120进行换向的步骤还包括:
在控制阀片205进行复位之后,确定阀片205的当前位置。示例地,确定阀片205的当前位置的方法包括:查询存储器中记录的阀片205前一次的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并据此确定阀片205的当前位置。
例如,对于阀片205可进行360°旋转的方案,开机后,首先查询存储器内记录的上一次的旋转角度(例如为θ1),说明阀片205此时处于位置Ⅱ处。
然后根据运行模式判断切换装置是否需要换向;如否,则阀片205不旋转;如是,则控制器130发出换向指令。
当接收到换向指令后,解除对阀片205的限制,驱动装置206启动以驱动阀片205逆时针旋转预设角度θ2,到达位置Ⅰ并启动限制,完成一次通道的切换。
当接收到停机信号时,记录停机前的旋转角度(例如为θ2)。
当然,阀片205在位置Ⅰ与位置Ⅱ之间的切换不限于上述转动方式,还可以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转动,或者,先顺时针转动再逆时针转动,或者,先逆时针转动再顺时针转动。
第二换向装置30进行换向的方法与上述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面以第三连接口203和第七连接口303与第一换热器13所在的第一换热腔11连通、第二连接口202和第六连接口302与第二换热器14所在的第二换热腔12连通为例,详细说明空调器1000的不同工作模式的原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器1000处于除湿模式时,新风通道与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且排风通道与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参照图8,第一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此时,室内送风口SA与第四连接口204、第三连接口203连通,室内回风口RA与第一连接口201、第二连接口202连通,室外进风口OA与第八连接口 304、第七连接口303连通,室外排风口EA与第五连接口301、第六连接口302连通。
第一换热器13(蒸发器)中的冷媒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分放出热量并凝结成水珠,被蒸发器设置的吸附件吸收,室外进入的风被干燥后输送到室内。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中的冷媒向周围的空气释放热量,空气的温度升高,冷凝器的吸附件中的水分吸收热量后被蒸发,释放至空气中,并被排出至室外方向的气流带出至室外。
当第一换热器13(蒸发器)的吸附件达到饱和状态时,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的吸附件被烘干,通过控制换向装置120换向,参照图10,使得室内送风口SA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室内回风口RA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室外进风口OA与第六连接口302连通,室外排风口EA与第七连接口303连通,从而使得新风通道经过第二换热腔12,排风通道经过第一换热腔11,同时控制冷媒换向,使得第二换热器14作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13作为冷凝器。室外进入的风继续被第二换热器14的吸附件除湿干燥后输送到室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器1000处于加湿模式时,新风通道与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并且排风通道与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参照图9,第一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此时,室外排风口EA与第五连接口301及第七连接口303连通,室外进风口OA与第六连接口302及第八连接口304连通,室内送风口SA与第四连接口204、第二连接口202连通,室内回风口RA与第一连接口201、第三连接口203连通。
当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的吸附件被烘干时,其丧失释放水分的能力,此时控制换向装置120换向,参照图11,使得室内送风口SA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室内回风口RA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室外进风口OA与第七连接口303连通,室外排风口EA与第六连接口302连通,从而使得新风通道与第一换热腔11连通,同时控制冷媒换向,使得第一换热器13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蒸发器,由第一换热器13的吸附件继续向新风中释放水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30还被配置为获取吸附件的吸附能力或者获取输入到室内的新风湿度。在除湿模式中,当蒸发器的吸附件的吸附能力下降或者输入到室内的新风湿度大于设定值时;或者,在加湿模式中,当冷凝器的吸附件的释放能力下降或者输入到室内的新风湿度小于设定值时,控制冷媒换向,并且,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和第二换向装置30换向。
吸附件的吸附能力或者释放能力可通过新风通道连续经过同一换热腔的时长确定,该时长值可在实验室通过实验确定。新风通道连续经过同一换热腔的时间越长,该换热腔内吸附件的吸附能力或者释放能力越低。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0,第一换向装置20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排风口EA、室内送风口SA、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对应连接。通过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的四个连接口两两连通,进而能够将室外排风口EA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其中一个连通,室内送风口SA与另外一个连通。
第二换向装置30的四个连接口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室内回风口RA、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对应连接。通过控制第二换向装置30的四个连接口两两连通,进而能够将室外进风口OA与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的其中一个连通,室内回风口RA与另外一个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还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170、排风机70和送风机80。室外温度传感器170与控制器130连接,室外温度传感器170用于检测室外温度,并将室外温度发送至控制器130。控制器130还被配置为根据室外温度确定运行模式,并根据运行模式控制换向装置120的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和/或控制冷媒流向。排风机70设置于室外排风口EA处,其用于带动与室外排风口EA连通的气流通道中的气流从室外排风口EA排出。送风机80设置于室内送风口SA处,用于带动与室内送风口SA连通的气流通道中的气流从室内送风口SA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的运行模式还包括高温除湿模式、内循环除湿模式、 低温混风加湿模式和超低温加湿模式及其任意的组合。当室外温度大于等于第一温度时,将运行模式确定为内循环除湿模式;当室外温度大于等于第二温度且小于第一温度时,将运行模式确定为高温除湿模式,并且第一温度大于第二温度。
示例地,当运行模式为内循环除湿模式时,控制器130控制换向装置120动作,和/或控制冷媒流向换向,以使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与室内送风口SA连通,且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与室外排风口EA连通。
在内循环除湿模式下,室内的回风通过室内回风口RA进入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回风在经过蒸发器时,回风中的水水蒸气被蒸发器中的冷媒吸热,凝结成水后被换热腔中的吸附件吸收,并通过室内送风口SA再次送入至室内,达到除掉回风中水分的目的,实现了室内空气的循环除湿。
此时,室外新风通过室外进风口OA进入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新风在经过冷凝器时,与冷凝器中的冷媒换热,然后通过室外排风口EA排出,以提高空调器1000的制冷能力,进而可持续保持高效的除湿能力。
在室外温度较高时,室外新风经过蒸发器降温冷凝进入室内,会对空调器1000的制冷系统造成较大的制冷压力大,且会产生能效比低的技术问题。内循环除湿模式在室外温度较高时启用,可以防止上述问题的产生。
又示例地,当运行模式为高温除湿模式时,控制器130控制换向装置120动作,和/或控制冷媒流向换向,以使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与室内送风口SA连通,且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与室外排风口EA连通。
在高温除湿模式下,室外新风通过室外进风口OA进入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新风在经过蒸发器时,新风中的水分被蒸发器中的冷媒吸热,凝结成水后被换热腔中的吸附件吸收,达到去除新风中水分的目的,并通过室内送风口SA送入至室内。
此时,室内污风通过室内回风口RA进入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污风在经过冷凝器时,冷凝器的吸附件吸热,吸附件中的水分被蒸发释放到排出的污风中,通过室外排风口EA排出至室外。
由于吸附件吸附水分的能力有限,当蒸发器中的吸附件的吸附能力下降时,其除湿能力下降,可通过控制换向装置120将室内送风口SA与室外排风口EA所连通的换热腔进行交换,进而实现新风和污风所经过的吸附件交换。同时,控制冷媒换向,经过上述换向后的空调器1000仍然以除湿模式运行,从而可以使空调器1000持续保持高效的除湿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运行模式为高温除湿模式时,还包括根据室外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将新风入口OA处的部分空气引入至冷凝器所在换热腔,温差越大,引入空气的量越大。
示例地,在高温除湿模式时,部分空气引入至冷凝器所在换热腔的方法为:
控制器控制换向装置动作,和/或控制冷媒流向换向,满足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与室内送风口SA连通,且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与室外排风口EA连通。即,控制第二换向装置30将室外进风口OA和室内回风口RA连通;控制排风机70的排风量大于送风机80的送风量。
通过第二换向装置30将室外进风口OA和室内回风口RA连通,且连通口的开度根据温差调节,温差越大,连通口的开度越大。并且,控制排风机70的排风量大于送风机80的送风量,此时排风通道的负压大于新风通道,因此部分新风总是会流向排风通道,使一部分新风流动到冷凝器,增加流动到冷凝器的风量,从而增加空调器1000的制冷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室外温度满足小于等于第三温度且大于等于第四温度时,将运行模式确定为低温混风加湿模式;当室外温度满足小于第四温度时,将运行模式确定为超低温加湿模式,第三温度大于第四温度且小于第二温度。
示例地,当运行模式为低温混风加湿模式时,控制器130控制换向装置120动作,和/或控制冷媒流向换向,以满足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与室内送风口 SA连通,且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与室外排风口EA连通。
在低温混风加湿模式下,室外的新风通过室外进风口OA进入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新风在经过冷凝器时,冷凝器的吸附件吸收热量,吸附件中的水分蒸发后释放到室外新风中,达到为新风加湿的目的,并通过室内送风口SA送入至室内。
此时,室内的污风通过室内回风口RA进入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污风在经过蒸发器时,污风中的水分被蒸发器中的冷媒吸热,凝结成水后被该换热腔中的吸附件吸收,达到吸附污风中水分的目的,污风通过室外排风口EA排出至室外。
由于吸附件吸收水分的能力有限,当在低温混风加湿模式下冷凝器的吸附件的吸附能力下降时,空调器1000的加湿能力下降,可通过控制换向装置120切换室内送风口SA与室外排风口EA所连通的换热腔,进而交换新风和污风所经过的吸附件,同时控制冷媒换向。经过上述切换后的空调器仍然运行在低温混风加湿模式下,从而使得空气空调器1000持续保持高效的加湿能力。
在冬季室外温度较低时,此时空调的制热能力不足,处理后的新风温度较低。比如室外温度低于-5℃,处理后的新风温度15℃,此时会有明显的冷风感。又示例地,当运行模式为低温混风加湿模式时,控制器130控制换向装置120动作,和/或控制冷媒流向换向,满足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与室内送风口SA连通,且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与室外排风口EA连通。通过混风提高到达冷凝器前新风的温度,这样处理后的新风温度可达到要求。
当运行模式为低温混风加湿模式时,控制器控制换向装置120动作,和/或控制冷媒流向换向,满足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与室内送风口SA连通,且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与室外排风口EA连通。即,控制第二换向装置30将室外进风口OA和室内回风口RA连通;控制送风机80的送风量大于排风机70的排风量。
通过第二换向装置30将室外进风口OA和室内回风口RA连通,且控制送风机80的送风量大于排风机70的排风量,新风侧负压更大。因此,空气总是从排风通道流向新风通道,使一部分新风到冷凝器侧,通过混风提升经过冷凝器的混风温度,进而提升送风温度,减少送风的冷风感。
控制器130还被配置为判断吸附件的除湿能力或者加湿能力,并且在当除湿能力或者加湿能力降低至设定限值时,控制换向装置120将室内送风口SA连通的换热腔与室外排风口EA所连通的换热腔互换,以及控制冷媒流向换向。
冬季室外温度较低时,此时冷凝器侧压力非常低,不能稳定运行。又示例地,当运行模式为超低温加湿模式,控制器控制换向装置120动作,和/或控制冷媒流向换向,满足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内回风口RA与室内送风口SA连通,且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分别与室外进风口OA与室外排风口EA连通。通过内循环的方式,可以提高空调器1000运行的稳定性。
当新风量大时容易引起温度的波动,为了保证室内氧气充足,也保证室内温度不出现大的波动,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室外温度小于第四温度时,所述运行模式包括超低温加湿模式与低温混风加湿模式交替运行。
控制器130判断室内送风口SA所连通的换热腔中的吸附件的除湿能力或者加湿能力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内送风口SA所连通的换热腔中的吸附件的湿度值;
在除湿模式下,当湿度值大于第一设定值时,判断为除湿能力降低至设定限值;
在加湿模式下,当湿度值小于第二设定值时,判断为加湿能力降低至设定限值。
控制器130判断室内送风口SA所连通的换热腔中的吸附件的除湿能力或者加湿能力的步骤还包括:
在除湿模式下,获取室内送风口SA所连通的换热腔中的吸附件达到饱和状态所需的时间t 0
对当前运行状态的运行时长进行计时,当所述运行时长大于等于t 0时,判断为除湿能 力降低至设定限值;
加湿模式时,获取室内送风口SA处的含湿量;
计算相邻两个时刻的含湿量的变化d SA(i+1)-d SA(i);
当d SA(i+1)-d SA(i)≤D时,判断为加湿能力降低至设定限值,D为自定义数值,相邻两个时刻的时间间隔可自定义。
下面以第一换向装置20为例,详细说明不同模式下的气流通道。
高温除湿模式包括状态一和状态二。示例地,如图13所示,在状态一中,第一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
控制器13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将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第二连接口202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同时,控制第二换向装置30,将第七连接口303与第八连接口304连通,第六连接口302与第五连接口301连通。
所形成的新风通道为:室外进风口OA→第八连接口304→第七连接口303→第一换热器13(蒸发器)→第三连接口203→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在此过程中,新风被降温除湿,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吸附件内。
所形成的排风通道为:室内回风口RA→第五连接口301→第六连接口302→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第二连接口202→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在此过程中,室内空气带走冷凝器的热量,同时冷凝器的吸附件内的水分受热蒸发成水蒸气,并随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
示例地,在状态二中,如图14所示,第一换热器13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蒸发器。
控制器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的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将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二连接口202连通,第三连接口203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同时控制第二换向装置30,将第六连接口302与第八连接口304连通,第七连接口303与第五连接口301连通。
所形成的新风通道为:室外进风口OA→第八连接口304→第六连接口302→第二换热器14(蒸发器)→第二连接口202→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在此过程中,新风被降温除湿,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吸附件内。
所形成的排风通道为:室内回风口RA→第五连接口301→第七连接口303→第一换热器13(冷凝器)→第三连接口203→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在此过程中,室内空气带走冷凝器的热量,同时冷凝器的吸附件中的水分受热蒸发成水蒸气,并随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
当满足换向条件(蒸发器的吸附件达到饱和状态),换向装置120和四通阀150同时换向。空调器1000在上述状态一和状态二之间不断相互切换,从而实现不间断的新风除湿。
在一些实施例中,高温除湿模式还包括根据室外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将新风入口OA处的部分空气引入至冷凝器所在换热腔。即,高温除湿模式还包括状态三和状态四。
在状态三中,第一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
参照图17和图18,所形成的新风通道为:室外进风口OA→第八连接口304→部分新风进入第七连接口303→第一换热器13(蒸发器)→第三连接口203→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在此过程中,新风被降温除湿,其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吸附件内。
所形成的排风通道为:室内回风口RA→第五连接口301→部分来自室外进风口OA的新风与回风进入第六连接口302→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第二连接口202→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在此过程中,室内空气带走冷凝器的热量,冷凝器的吸附件中的水分受热蒸发成水蒸气,并随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
在状态四中,第一换热器13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蒸发器。
参照图19和图21,所形成的新风通道为:室外进风口OA→第八连接口304→部分 新风进入第六连接口302→第二换热器14(蒸发器)→第二连接口202→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在此过程中,新风被降温除湿,携带的水分被吸附在吸附件内。
所形成的排风通道为:室内回风口RA→第五连接口301→部分来自室外进风口OA的新风和回风进入第七连接口303→第一换热器13(冷凝器)→第三连接口203→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在此过程中,室内空气带走冷凝器的热量,冷凝器的吸附件中的水分受热蒸发成水蒸气,并随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
空调器1000在上述状态三和状态四之间不断相互切换,从而实现不间断新风除湿。
将新风入口OA处的部分空气引入至冷凝器所在换热腔的方式为:
控制第二换向装置30,将室内回风口RA与室外排风口EA连通,且根据温差调节阀片205的转动。温差越大,连通口的开度越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定温度的取值范围为30℃-40℃的任意值。
示例地,在高温除湿模式中,空调器1000在开机后送风机80按照设定风量A运行;控制器130判断室外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等级,排风机70的风量提升比例和阀片205开度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例如,温差为3℃时,温差等级为N1级别,排风机70调速,风量提升送风机设定风量A1的25%,然后阀片205转动相应的角度α 1。每隔设定时间循环执行上述步骤。
在高温除湿模式下换向时,排风机70和送风机80均降速,以减小阀片205两侧的阻力,然后驱动装置206启动,带动阀片205旋转到指定位置,并启动限制,接着排风机70和送风机80恢复到相应的转速。
差值等级 N1 N2 N3
温差 ≥3 ≥5 ≥7
EA风机 A1(1+25%) A2(1+50%) A3(1+75%)
SA风机 设定风量A1 设定风量A2 设定风量A3
阀片的开度角度 α 1(25%) α 2(50%) α 3(75%)
表1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循环除湿模式包括以下状态五和状态六。示例地,参照图15,在状态五中,第一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
控制器130控制第一换向装置20,将第一连接口201与第三连接口203连通,第二连接口202与第四连接口204连通。同时控制第二换向装置30,将第七连接口303与第五连接口301连通,第六连接口302与第八连接口304连通。
所形成的内循环通道为:室内回风口RA→第五连接口301→第七连接口303→第一换热器13(蒸发器)→第三连接口203→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在此过程中,室内空气被蒸发器冷却降温,同时吸附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所形成的室外气流通道:室外进风口OA→第八连接口304→第六连接口302→第二换热器14(冷凝器)→第二连接口203→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在此过程中,新风带走冷凝器释放的热量及吸附件释放的水分。
示例地,在状态六中,如图16所示,第一换热器13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4作为蒸发器。
所形成的内循环通道:室内回风口RA→第五连接口301→第六连接口302→第二换热器14(蒸发器)→第二连接口202→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在此过程中,室内空气被蒸发器冷却降温,同时吸附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所形成的室外气流通道:室外进风口OA→的第八连接口304→第七连接口303→第 一换热器13(冷凝器)→第三连接口203→第四连接口204→室外排风口EA。在此过程中,新风带走冷凝器释放的热量以及吸附件释放的水分。
空调器1000在上述状态五和状态六之间不断相互切换,从而实现不间断新风除湿。
空调器1000在开机后,控制器130判断室外温度是否大于等于第一设定温度,如果是,则进入内循环除湿模式;然后送风机80和排风机70均按预设风量运行,且室内送风口的风量Q SA等于室外排风口的风量Q EA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循环除湿模式还包括判断室内温度T in与送风温度T SA的大小关系,并根据T in-T SA大小调整排风机70的风量。
当T in-T SA≤0时,说明T SA≥T in,说明此时机组能力发挥不足,则此时调整排风机70的风量,此时室外排风口EA处的风量按照Q EA×β 1运行,1≤β 1≤2。
当T in-T SA>0时,说明T SA<T in,说明此时机组能力发挥尚可,不需要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低温混风加湿模式下,为了保证室内微正压,空调器1000还包括设置在室内回风口RA处的压差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回风口RA与室外进风口OA之间的压差。排风机70按照150m 3/h运行,送风机80按照250m 3/h运行,此时第二换向装置30开启一定角度,由于此时新风侧负压更大,因此空气总是从排风风道流向新风通道。比如,从室外进风口OA引入150m 3/h新风,利用压差传感器检测室内回风口RA处排出250m 3/h风量,由于EA排风机按照150m 3/h运行,则多余的100风量将旁通到新风通道;这样新风通道内将由150m 3/h新风和100m 3/h回风组成;即,送风机的风量(即室内送风口的风量)Q SA(250)=Q OA(150)+Q RA1(100);排风机的风量(即室外排风口的风量)Q EA(150)=Q RA2(250)-Q RA1(100)。Q OA为室外进风口OA的风量,Q RA1为进入新风通道的回风风量,Q RA2为室内回风口RA排出的风量。
在内循环除湿模式下,此时排风机70按设定风量Q EA运行(若用户无设定,则按照默认值),然后再判断根据室外温度所在区间,根据表2调整送风机80的风量及调整阀片205开度。
控制器130利用压差传感器的检测值校核室内回风口RA处的排风量Q RA是否满足90%×Q SA≤Q RA≤Q SA,若否,则控制第二换向装置30微调整开度;当室内回风口RA处新风风量大于Q RA×(1+10%)时,第二换向装置30的开度减小θ 3,以减小旁通风量进入新风通道,这样室内回风口RA处的送风量将稍微降低;每隔设定时间循环执行上述步骤,若不满足90%×Q SA≤Q RA≤Q SA,则继续调整第二换向装置30的开度。
若Q SA<Q RA×(1-2%),说明新风量小于排风量,为了防止室内出现明显负压,则此时排风量较大,则第二换向装置30的开度增加θ 3,从而增加旁通风量进入新风通道,这样室内回风口RA处的送风量将增加,直到满足90%×Q SA≤Q RA≤Q SA;同样,每隔设定时间循环执行上述步骤,若不满足90%×Q SA≤Q RA≤Q SA,则继续调整第二换向装置30的开度。
T out -5℃≤T out≤0℃ -10℃≤T out<-5℃
阀片的开度角度 α 1(25%) α 2(50%)
SA风机风量 Q EA×(1+25%) (75%×Q EA)×(1+50%)
EA风机风量 设定Q EA 75%×Q EA
表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超低温加湿模式下,确定低温混风加湿模式的运行周期的其中一种方式是:当超低温加湿模式与低温混风加湿模式交替运行时,室外温度越低,低温加湿模式运行的时间越短,固定周期内,低温混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各自的运行时间,与室外温度有关,详见表3。
T out -12≤T out≤-10℃ -15≤T out<-12℃ T out<-15℃
低温混风加湿模式运行时间 D1min D1×60%min D1×30%min
超低温加湿模式运行时间 D2min D2+D1×40%min D2+D1×70%min
表3
示例地,确定低温混风加湿模式的运行周期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建立低温加湿运行时间t h与室外温度T out及混风比例μ或阀片205的开度α的关系。例如,低温混风加湿模式的运行周期t h为:
Figure PCTCN2022123314-appb-000001
E、F、J为系数,可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出。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170以及室外湿度传感器181。控制器130还被配置为:当室外温度和室外相对湿度满足换向条件时,控制换向装置120的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和/或控制冷媒流向以进行除湿。
示例地,判断是否满足进入除湿的条件为:
室外温度≤T1;T1的取值范围为10℃-18℃。
室外相对湿度≥M1,M1的取值范围为50%-80%,相对湿度越高,体感温度越低。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则进入冬季再热除湿模式。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00,通过控制换向装置120的四个连接口之间的连通状态,可以同时实现为送入室内的风进行除湿以及加热功能,降低冷风感,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机70还用于将室内回风口RA外部的气流抽入至与其所连通的换热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还包括两个接水盘和水位检测器,该两个接水盘分别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的下方。水位检测器设置在接水盘内,与控制器130连接,水位检测器用于获取蒸发器所对应的接水盘的水位,并将水位发送至控制器130,在水位达到设定值时,控制器130控制换向装置120进行换向,并控制冷媒流向换向。水位检测器可以采用但不限于浮子开关。
由于吸附件自身具有一定的吸附水分的能力,为了避免频繁换向,控制器130还被配置为检测蒸发器所对应的吸附件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当蒸发器所对应的吸附件达到饱和状态以及蒸发器所对应的接水盘的水位达到设定值时控制换向装置120进行换向,并控制冷媒流向换向。也即,当同时满足吸附件饱和以及蒸发器所对应的接水盘的水位达到设定值时,说明蒸发器所在换热腔中的吸水以及储水能力均达到上限,再控制换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还包括送风温度传感器190,送风温度传感器190设置于室内送风口SA处,并与控制器130连接,用于检测室内送风口SA的送风温度。
开启除湿模式后,判断蒸发器是否位于室外进风口OA所连通的换热腔中的方法为:
在开启压缩机后,将送风温度与室外温度进行比较,当送风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时,判断蒸发器位于室外进风口OA所连通的换热腔中,否则,判断蒸发器没有位于室外进风口OA所连通的换热腔中,并且调节第二换向装置30进行换向,或者控制四通阀150切换导通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3,空调器1000还包括风阀90,风阀90设置在室外排风口EA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30还被配置为确定除湿模式,并根据除湿模式控制各换向装置的四个口之间的连通状态和/或控制冷媒循环系统运行。
冬季再热除湿模式包括无排风再热除湿模式和有排风再热除湿模式。示例地,在无排风再热除湿模式下,控制风阀90不开启,空调器1000的除湿原理是:室外新风通过室外进风口OA进入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新风在经过蒸发器时,新风中的水分被蒸发器中的冷媒吸热,凝结成水后被该换热腔中的吸附件吸收,达到除掉新风中水分的目的,并通过室内送风口SA送入至室内。
此时,室内回风通过室内回风口RA进入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回风在经过冷凝器时, 冷凝器的吸附件吸收热量,全部热风与室外除湿后的新风在第一换向装置20内混合,经室内送风口SA送至室内。
又示例地,在有排风再热除湿模式下,控制风阀90开启,部分热风与室外除湿后的新风在第一换向装置20内混合,经室内送风口SA送至室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除湿模式为无排风再热除湿模式时,控制器130还被配置为控制排风机开启,并根据送风温度调节排风机70的风量。
示例地,有排风再热除湿模式下调节排风机的风量的方法为:启动排风机;排风机70以其额定低档风量的50%-100%运行,排风机的风量根据送风温度进行调节;如果送风温度较低,则排风机70以较大百分比的风量运行,若送风温度满足要求(例如大于等于18℃),则排风机以低百分比的风量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30还被配置为获取设定的新风量,并根据设定的新风量确定除湿模式。
当所设定的新风量小于第一风量时,此时由于引入的新风量较小,执行无排风再热除湿模式,由此可以节省能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除湿模式为有排风再热除湿模式时,控制器130还被配置为控制排风机70开启,并根据送风温度调节排风机70的风量和送风机80的风量。
示例地,当除湿模式为有排风再热除湿模式时,计算排风机70的风量Q EA和送风机的风量Q SA的方法为:
Q SA=Q OA2×Q RA;Q EA=(1-β 2)×Q RA;β 2为调节系数,当送风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增大β 2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第六连接口302与第二换热腔12连通,且第七连接口303与第一换热腔11连通为例进行说明。示例地,无排风再热除湿模式包括:
第一步:关闭室外排风口EA处的风阀90。
第二步:调整第一换向装置20的阀片205处于水平状态(参照图22),使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在第一换向装置20处连通。参照图23,第二换向装置30正常换向,第八连接口304与第七连接口303连通,第五连接口301与第六连接口302连通。此时室外进风口OA第八连接口304连通,室内回风口RA与第五连接口301连通。
第三步:判断蒸发器是否在与室外进风口OA所连通的换热腔内,先启动送风机80和压缩机140,送风机80以其额定低档风量运行,当送风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时,则表示蒸发器在与室外进风口OA所连通的换热腔内,否则,蒸发器不在与室外进风口OA所连通的换热腔内,需要通过四通阀进行调整,或者通过第二换向装置30旋转阀片进行调整。以图23所示为例,无排风再热除湿模式的状态七的风道路径如下:
室外新风风道:室外进风口OA→第八连接口304→第七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蒸发器)→第二换向装置20→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由此,新风被冷却除湿。
室内回风风道:室内回风口RA→第五连接口301→第六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冷凝器)→第二换向装置20→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由此,回风被升温。新风和室内回风在第一换向装置20混合后,提高了送风温度。
第四步:启动排风机70。排风机70以其额定低档风量的50%-100%运行,排风机70的风量根据送风温度进行调节。
第五步:判断靠近蒸发器的吸附件是否饱和,若饱和,则继续运行产生的冷凝水流入接水盘内,判断蒸发器所对应的接水盘的水位是否达到设定值,当蒸发器所对应的接水盘的水位达到设定值时,控制器130接收到信号,则表示需要换向。
第六步:控制四通阀150以及第二换向装置30换向,换向后第二换热器14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13为冷凝器,参照图24,第八连接口304与第六连接口302连通,第五连接口301与第七连接口303连通。此时,无排风再热除湿模式的状态八的风道路径如下:
室外新风风道:室外进风口OA→第八连接口304→第六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蒸发器)→第二换向装置20→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由此,新风被冷却除 湿。
室内回风风道:室内回风口RA→第五连接口301→第七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冷凝器)→第二换向装置20→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由此,回风被升温。新风和室内回风在第一换向装置20内混合后,送风温度被提高。
此时,上个周期第一换热器13为蒸发器时产生的冷凝水留在接水盘内,而在此周期内,第一换热器13作冷凝器,当排风机70启动后,第一换热器13为正压状态,此时接水盘内的水可以顺利排出。由此,不需要设排水泵,可以实现延迟排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新风量设定大于或等于第一风量时,进入有排风再热除湿模式,此时由于引入的新风量较大,通过开启风阀90,一方面是防止室内正压过大,另一方面是增加冷凝器侧的风量,提升系统的除湿能力。示例地,有排风再热除湿模式包括:
第一步:打开风阀90。
第二步:调整风阀90叶片处于水平状态,第二换向装置30正常换向,此时在第一换向装置20处第一换热腔11和第二换热腔12是相通的。参照图25,第八连接口304与第七连接口303连通,第五连接口301与第六连接口302连通。室外进风口OA与第八连接口304连通,室内回风口RA与第五连接口301连通。
第三步:判断蒸发器是否在新风通道内,先启动送风机80和压缩机140,送风机80以其额定高档风量的1.25-1.5倍运行,当送风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时,则表示蒸发器在与室外进风口OA所连通的换热腔内,否则,需要通过四通阀换向以进行调整,或者通过第二换向装置30旋转阀片调整。
示例地,参照图25,有排风再热除湿模式的状态九的风道路径示意图如下:
室外新风风道:室外进风口OA→第八连接口304→第七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蒸发器)→第二换向装置20→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由此,新风被冷却除湿。
室内回风风道:室内回风口RA→第五连接口301→第六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冷凝器)→第二换向装置20→①②。此时,①一部分进入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②另外一部分进入第四连接口204→室外送风口EA,排出室外。新风和部分室内回风在第一换向装置20中混合后,送风温度被提高。
第四步:此时排风机70以其额定高档风量运行,调节排风机的风量Q EA和送风机的风量Q SA,具体参加上述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步:判断靠近蒸发器的吸附件是否饱和,若饱和,则继续运行,产生的冷凝水流入接水盘内,判断蒸发器所对应的接水盘的水位是否达到设定值,当蒸发器所对应的接水盘的水位达到设定值时,控制器130接收到信号,则表示需要换向。
第六步:控制四通阀150换向,且第二换向装置30换向,换向后第二换热器14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13为蒸发器。参照图26,有排风再热除湿模式的状态十的风道路径如下:
室外新风风道:室外进风口OA→第八连接口304→第六连接口302→第二换热腔12(蒸发器)→第二换向装置20→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由此,新风被冷却除湿。
室内回风风道:室内回风口RA→第五连接口301→第七连接口303→第一换热腔11(冷凝器)→第二换向装置20→①②。此时,①一部分进入第一连接口201→室内送风口SA;②另外一部分进入第四连接口204→室外送风口EA,排出室外。
当控制器130再次接收到水位检测器发出的信号时,控制换向,如此反复循环,达到除湿效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本发明的公开范围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例的某些要素进行修改和替换。本公开的范围受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制。

Claims (20)

  1. 一种空调器,包括:
    外壳体,包括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
    换热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中的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吸附件,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为蒸发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为冷凝器;
    新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的一端连接室外进风口、另一端连接室内送风口,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内送风口位于所述外壳体上,所述新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腔或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一个;
    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的一端连接室内回风口、另一端连接室外排风口,所述室内回风口和所述室外排风口位于所述外壳体上,所述排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腔或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另一个;
    换向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连通;
    控制器,与所述换向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满足换向条件时,控制所述换向装置使所述新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与所述排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互换,并控制所述蒸发器切换为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切换为所述蒸发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换向装置包括:
    第一换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第三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
    第二换向装置,包括第五连接口、第六连接口、第七连接口和第八连接口;
    所述第一换向装置或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还包括:
    阀腔,与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三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或者,与所述第五连接口、所述第六连接口、所述第七连接口和所述第八连接口连通;
    阀片,设置在所述阀腔中;所述阀片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位于所述阀片的中心,所述阀片被配置为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旋转,以将所述阀腔隔挡成两个独立的、互不连通的空间;
    驱动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被配置为带动所述阀片转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四通阀;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四通阀换向,以控制冷媒流向换向,从而使得所述蒸发器切换为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切换为所述蒸发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室内送风口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一个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中的另一个连接;
    所述第五连接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接,所述第八连接口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接,所述第六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一个连接,所述第七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另一个连接;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连通;将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连通;或者
    将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连通;将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连通;和
    将所述第五连接口与所述第六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连通;将所述第八连接口与所述第七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连通;或者
    将所述第五连接口与所述第七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连通;将所述第八连接口与所述第六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连通。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换向条件包括所述第一吸附件或所述第二吸附件达到饱和状态;
    当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时,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确定蒸发器的吸附件达到所述饱和状态的饱和时间,所述蒸发器为所述第一换热器或者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
    确定所述蒸发器的连续工作时间,响应于所述连续工作时间大于等于所述饱和时间,确定所述蒸发器的吸附件达到饱和状态。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获取室内送风含湿量、室外进风含湿量和所述新风通道输送的新风量;以及,根据如下公式确定所述饱和时间:
    t 0=W a×3600/G×(d OA-d SA);
    其中,t 0为所述饱和时间,W a为所述蒸发器的吸附件的最大吸附量,G为所述新风通道输送的新风量,d OA为所述室外进风含湿量,d SA为所述室内送风含湿量。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还包括室内湿度传感器,所述室内湿度传感器设置于室内送风口处,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被配置为检测室内送风含湿量;
    所述换向条件包括所述第一吸附件或所述第二吸附件达到饱和状态;所述冷凝器为所述第一换热器或者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
    当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时,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周期性检测所述室内送风含湿量;
    确定所述室内送风含湿量的变化趋势,响应于所述室内送风含湿量减小,确定所述冷凝器的吸附件达到饱和状态。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中,还包括:
    室内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室内回风口处,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被配置为检测室内回风含湿量;
    室外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室外进风口处,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被配置为检测室外进风含湿量;
    所述换向条件包括所述第一吸附件或所述第二吸附件达到饱和状态;所述冷凝器为所述第一换热器或者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
    当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接时,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基于所述室内回风含湿量、所述室外进风含湿量所对应的换向时间建立查找表;
    获取当前室内回风含湿量以及当前室外进风含湿量,通过所述查找表查找换向时间;
    确定所述空调器在当前换热腔的连通方式下的连续工作时间,响应于所述连续工作时间大于等于所述换向时间,确定所述冷凝器的吸附件达到饱和状态。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室内送风口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一个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中的另一个连接;
    所述第五连接口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接,所述第八连接口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接,所述第六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一个连接,所述第七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另一个连接;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连通;将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连通;或者
    将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连通;将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连通;和
    将所述第五连接口与所述第六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连通;将所述第八连接口与所述第七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排风通 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连通;或者
    将所述第五连接口与所述第七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连通;将所述第八连接口与所述第六连接口连通,使得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连通。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还包括:
    室外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室外温度并将所述室外温度传输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获取室外温度;
    当所述室外温度大于等于第二温度且小于第一温度时,控制所述换向装置使所述新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与所述排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互换,并控制所述蒸发器切换为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切换为所述蒸发器,以使所述蒸发器所在的所述换热腔与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连通,且所述冷凝器所在的所述换热腔与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
    当所述室外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时,控制所述换向装置使所述新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与所述排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互换,并控制所述蒸发器切换为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切换为所述蒸发器,以使所述蒸发器所在的所述换热腔与所述室内回风口和所述室内送风口连通,且所述冷凝器所在的所述换热腔与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温度。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还包括:
    排风机,设置在所述室外排风口处;
    送风机,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口处;
    当所述室外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温度且小于所述第一温度时,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室外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控制所述排风机和所述送风机将所述室外进风口处的部分空气引入至所述冷凝器所在的所述换热腔。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控制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将所述室内回风口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通,且根据所述温差调节连通口的开度;
    控制所述排风机的排风量大于所述送风机的送风量。
  13.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室外温度小于等于第三温度且大于等于第四温度时,控制所述换向装置动作,和/或控制所述冷媒流向换向,使所述冷凝器所在的所述换热腔与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连通,且所述蒸发器所在的所述换热腔与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
    当所述室外温度小于第四温度时,控制所述换向装置动作,和/或控制所述冷媒流向换向,使所述冷凝器所在的所述换热腔与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室内送风口连通,且所述蒸发器所在的所述换热腔与所述室外进风口、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
  14.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还包括:
    室外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室外温度并将所述室外温度传输至所述控制器;
    室外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室外进风口处,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室外湿度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室外相对湿度并将所述室外相对湿度传输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当所述室外温度和所述室外相对湿度满足所述换向条件时,控制所述换向装置使所述新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与所述排风通道所连通的换热腔互换,并控制所述蒸发器切换为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切换为所述蒸发器。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控制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三连接口和所述第四连接口相互连通;
    控制所述第二换向装置将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蒸发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将所述室内回风口与所述冷凝器所在的换热腔连通。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还包括:
    排风机,设置在所述室外排风口处;所述排风机被配置为将所述室内回风口外部的气流抽入至与所述排风机连通的换热腔中;
    送风机,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口处;
    送风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送风温度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室内送风口的送风温度并将所述送风温度传输至所述控制器。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将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室外温度进行比较,若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室外温度,确认所述蒸发器位于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通的所述换热腔中;
    若所述送风温度大于等于所述室外温度,确认所述蒸发器没有位于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通的所述换热腔中,并控制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进行换向,或者,控制所述四通阀切换导通状态。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还包括:
    风阀,设置在所述室外排风口中;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风阀关闭时,控制排风机开启,并根据所述送风温度调节所述排风机的风量;
    当所述风阀开启时,控制排风机开启,并根据所述送风温度调节所述排风机的风量和所述送风机的风量。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获取设定的新风量;
    当所述设定的新风量小于第一风量时,控制所述风阀关闭;
    当所述设定的新风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风量时,控制所述风阀开启。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器,其中,当所述风阀开启时,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根据如下公式确定所述排风机的风量和所述送风机的风量:
    Q SA=Q OA2×Q RA
    Q EA=(1-β 2)×Q RA
    其中,Q EA为所述排风机的风量,Q SA为所述送风机的风量,Q OA为所述室外进风口的风量,Q RA为所述室内回风口的风量,β 2为调节系数。
PCT/CN2022/123314 2022-01-27 2022-09-30 空调器 WO2023142512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80063779.4A CN118043595A (zh) 2022-01-27 2022-09-30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2374.9A CN116557957A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新风调湿装置
CN202210102374.9 2022-01-27
CN202210356838.9 2022-03-31
CN202210346708.7 2022-03-31
CN202210346708.7A CN116928818A (zh) 2022-03-31 2022-03-31 一种除湿装置
CN202210356838.9A CN116928821A (zh) 2022-03-31 2022-03-31 调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42512A1 true WO2023142512A1 (zh) 2023-08-03

Family

ID=87470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123314 WO2023142512A1 (zh) 2022-01-27 2022-09-30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43595A (zh)
WO (1) WO2023142512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0310A (ja) * 2001-04-12 2002-10-23 Ohbayashi Corp 5方向切替バルブ
CN109737549A (zh) * 2018-12-19 2019-05-10 广州西奥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式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667926U (zh) * 2020-01-19 2020-10-13 浙江星光电科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CN112923459A (zh) * 2021-02-26 2021-06-0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
CN113432210A (zh) * 2021-06-16 2021-09-24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除湿一体机
WO2021240814A1 (ja) * 2020-05-29 2021-12-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CN216814501U (zh) * 2022-01-27 2022-06-24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机
CN217082837U (zh) * 2022-03-31 2022-07-2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0310A (ja) * 2001-04-12 2002-10-23 Ohbayashi Corp 5方向切替バルブ
CN109737549A (zh) * 2018-12-19 2019-05-10 广州西奥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式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667926U (zh) * 2020-01-19 2020-10-13 浙江星光电科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WO2021240814A1 (ja) * 2020-05-29 2021-12-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CN112923459A (zh) * 2021-02-26 2021-06-0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
CN113432210A (zh) * 2021-06-16 2021-09-24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除湿一体机
CN216814501U (zh) * 2022-01-27 2022-06-24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机
CN217082837U (zh) * 2022-03-31 2022-07-2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43595A (zh) 202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06646B (zh) 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CN110260432A (zh) 一种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JP2000220877A (ja) 換気空調機
JP2504315B2 (ja) 空気調和機
KR100531300B1 (ko) 환기시스템의 급/배기 풍량 제어방법
CN206669940U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
CN210425368U (zh) 双蒸发温度的新风空调
WO2023142512A1 (zh) 空调器
JP2010078245A (ja) 調湿システム
JP361477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116293959A (zh) 带全热交换器的热泵热回收型新风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0801397U (zh) 新风空调
CN114353198A (zh) 一种带调温型新风除湿机的除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8495205U (zh)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JP3614774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217082770U (zh) 无水地暖空调装置及其安装结构
WO2023142517A1 (zh) 空气调湿装置
CN216897623U (zh) 地暖空调装置及其安装结构
CN113932330B (zh) 一种带预冷水盘的整体式新风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8120081U (zh) 新风机组
CN216522066U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WO2023184894A1 (zh) 空气调湿装置
CN116928816A (zh) 空气湿度调节装置
JP3617623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116928818A (zh) 一种除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92331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80063779.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