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092577A1 -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092577A1
WO2023092577A1 PCT/CN2021/134075 CN2021134075W WO2023092577A1 WO 2023092577 A1 WO2023092577 A1 WO 2023092577A1 CN 2021134075 W CN2021134075 W CN 2021134075W WO 2023092577 A1 WO2023092577 A1 WO 2023092577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
terminal device
interference
signal
time dom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1/13407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邢金强
Original Assignee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18010189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8246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4075 priority patent/WO2023092577A1/zh
Publication of WO2023092577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092577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04W16/10Dynamic resource part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该方法包括:若满足第一条件,终端设备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其中,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干扰信号为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或者,干扰信号为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满足第一条件,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相比于传统的终端设备始终以半双工模式在FDD频段上与网络设备通信的方式而言,限制了终端设备使用半双工模式的条件,有利于提高FDD频段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并且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在一些场景下,终端设备通过单频段与网络设备通信会发生频段内干扰,干扰信号会干扰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在另一些情况下,终端设备通过频段组合与网络设备通信会发生频段间干扰,干扰信号也会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目前,为了避免干扰网络设备会限制终端设备使用会产生干扰的频段或频段组合进行通信,甚至不为终端设备配置会产生干扰的频段内或频段组合内的资源,导致通信系统内的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以提高通信系统内的通信资源的利用率。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若满足第一条件,终端设备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下行信号,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或者,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若满足第一条件,终端设备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所述FDD频段属于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组合,所述终端设备不在目标时域单元内占用所述频段组合内的目标频段与所述网络设备通信,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若满足第一条件,网络设备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下行信号,其中,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或者,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若满足第一条件,网络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双工模式与终端设备通信,所述FDD频段属于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组合,所述终端设备不在目标时域单元内占用所述频段组合内的目标频段与所述网络设备通信,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执行第一方面的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网络设备执行第二方面的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的终端和/或网络设备。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系统还可以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与该终端或网络设备进行交互的其他设备。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终端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网络设备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的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终端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网络设备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的 方法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处理器可以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方法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满足第一条件,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相比于传统的终端设备始终以半双工模式在FDD频段上与网络设备通信的方式而言,限制了终端设备使用半双工模式的条件,或者说,终端设备只有在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的情况下(即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终端设备才能使用半双工模式,有利于在避免产生干扰信号的同时提高FDD频段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100。
图2是频段B3和频段n77之间产生谐波干扰和互调干扰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接收覆盖范围的变化示意图。
图4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接收覆盖范围的变化示意图。
图5示出了频段组合1下产生干扰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频段组合1下产生干扰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在单频段下产生干扰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原因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频段间干扰产生的原因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另一种频段间干扰产生的原因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占用的时频资源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占用的时频资源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占用的时频资源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占用的时频资源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小区划分方式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占用的时频资源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占用的时频资源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为了便于理解,先结合图1介绍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通信系统。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100。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网络设备110可以是与终端设备120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110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120进行通信。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和两个终端,可选地,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并且每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无线通信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等。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未来的通信系统,如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又如卫星通信系统,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可以用于连接人、物和机,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 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可选地,UE可以用于充当基站。例如,UE可以充当调度实体,其在V2X或D2D等中的UE之间提供侧行链路信号。比如,蜂窝电话和汽车利用侧行链路信号彼此通信。蜂窝电话和智能家居设备之间通信,而无需通过基站中继通信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该网络设备也可以称为接入网设备或无线接入网设备,如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指将终端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节点(或设备)。基站可以广义的覆盖如下中的各种名称,或与如下名称进行替换,比如:节点B(NodeB)、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B)、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gNB)、中继站、接入点、传输点(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oint,TRP)、发射点(transmitting point,TP)、主站MeNB、辅站SeNB、多制式无线(MSR)节点、家庭基站、网络控制器、接入节点、无线节点、接入点(access point,AP)、传输节点、收发节点、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射频头(remote radio head,RRH)、中心单元(central unit,CU)、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定位节点等。基站可以是宏基站、微基站、中继节点、施主节点或类似物,或其组合。基站还可以指用于设置于前述设备或装置内的通信模块、调制解调器或芯片。基站还可以是移动交换中心以及设备到设备D2D、车辆外联(vehicle-to-everything,V2X)、机器到机器(machine-to-machine,M2M)通信中承担基站功能的设备、6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未来的通信系统中承担基站功能的设备等。基站可以支持相同或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网络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基站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例如,直升机或无人机可以被配置成充当移动基站,一个或多个小区可以根据该移动基站的位置移动。在其他示例中,直升机或无人机可以被配置成用作与另一基站通信的设备。
在一些部署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指CU或者DU,或者,网络设备包括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AAU。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的飞机、气球和卫星上。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所处的场景不做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中的通信设备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也可以通过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功能来实现,或者通过平台(例如云平台)上实例化的虚拟化功能来实现。
下文先结合图2至图4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术语。
接收灵敏度(Receiver Sensitivity)
接收灵敏度用于表征终端设备能够正确接收到的最小平均接收信号强度。通常,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越高,该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小接收信号强度越低。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越低,该终端设备支持的最小接收信号强度越高。
在一些情况下,终端设备会受到干扰(例如,谐波干扰和/或互调干扰)或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会对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产生影响,导致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接收灵敏度回退”。
频段间干扰
在通信系统(例如,NR系统)中造成灵敏度回退的情况很多,尤其是当终端设备工作在频段组合的场景下,频段组合内的各个频段之间会产生干扰,导致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回退。例如,在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新无线双链接(EUTRA-NR dual connection,EN-DC)、双链接(dual connection,DC)或带间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等场景下,终端设备会因频段组合内的各个频段之间产生的谐波干扰或互调干扰导致接收灵敏度回退。
在一些情况下,终端设备内的谐波干扰以及互调干扰主要来源于射频前端器件的非线性。非线性器件可划分为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两大类,其中,非线性无源器件包括滤波器、双工器等。非线性有源器件包括开关、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PA)等。通常,无源器件产生的谐波及互调干扰一般要弱于有源器件,并且,在有源器件中PA是主要的非线性来源。
当非线性器件的输入为单音信号cos(ωt)时,非线性器件的输出信号会包括2ωt、3ωt等高次谐波分量。如果这些高频谐波分量落入终端设备的接收频段,就会产生谐波干扰。上述谐波干扰多发生在低频 发射和高频接收同时进行的场景。
另外,当非线性器件的输入信号包括多个频率分量时,非线性器件的输出信号会包括上述多个频率分量的各阶互调产物。假设非线性器件的输入信号包括两个频率分量:cos(ω 1t)和cos(ω 2t),那么,非线性器件的输出会包括二阶互调产物(ω 1±ω 2)、三阶互调产物(2ω 1±ω 2,ω 1±2ω 2)等。如果上述互调产物落入终端设备的接收频段,就会造成互调干扰。这种互调干扰多发生在高低频同发的场景,或者外界信号倒灌入终端设备的发射链路的场景。下文结合图2以频段B3和频段n77之间产生的谐波干扰和互调干扰为例进行介绍。
图2是频段B3和频段n77之间产生谐波干扰和互调干扰的示意图。参见图2,假设终端设备支持在频段组合下通信,该频段组合包括频段B3和频段n77,其中,频段B3的发射频段对应的频率范围为1710MHz至1785MHz,频段B3的接收频段对应的频率范围为1805MHz至1880MHz,频段n77对应的频率范围为3300MHz至4200MHz。
一方面,终端设备在频段B3上发送第一信号(例如,可以是上行信号)占用频段为1710MHz至1785MHz,该第一信号经过终端设备的非线性器件输出后,输出信号产生的二次谐波分量对应的频率范围为3420HMz至3570MHz,刚好落入频段n77的频域范围,会对终端设备通过频段n77接收信号(例如,下行信号)产生谐波干扰。
另一方面,终端设备在频段n77上发送第二信号(例如,可以是上行信号),该第二信号经过非线性器件后的输出信号中会包括二阶互调产物,并且该二阶互调产物的频率范围为1515MHz至2490MHz,刚好包括了频段B3对应的频率范围,因此,上述二阶互调产物会对在频段B3上接收信号(例如下行信号)产生互调干扰。
在另一些情况下,上述谐波干扰及互调干扰还可以是由终端设备内部的链路之间的泄露产生的。下文结合图3介绍谐波干扰和互调干扰产生的原因。
图3是终端设备的结构的示意图。在图3所示的终端设备中包括频段B3的发射链路310,以及频段n77的发射链路320。一方面,在信号在终端设备中的发射链路中传导时,会对其他路径产生干扰。例如,当信号通过发射链路310发射时产生的干扰(例如,二次谐波),会影响发射链路320中的信号。另一方面,发射支路310所在的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中产生的干扰会通过PCB泄露路径330,直接泄露进入终端设备的发射链路320,并对该发射链路320产生干扰。
通常,对于信号传导时产生的干扰,可以采用在发射链路上增加滤波器的方式来抑制谐波干扰及互调干扰等。对于经由PCB泄露路径330产生的干扰,则需要通过对PCB进行隔离,或者对终端设备中PCB的布局进行调整等方式来避免。但这通常依赖于终端设备的设计,对于不同的终端设备其最终对干扰的抑制情况会相差很大。
基于上文的介绍可知,谐波干扰和互调干扰会对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造成严重影响。在一些情况下,二次谐波干扰及二阶互调产物有可能导致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下降数十分贝,导致终端设备的下行接收覆盖范围大幅收缩。图4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下行接收覆盖范围的变化示意图。参见图4,在没有谐波干扰及互调干扰的情况下,终端设备的接收覆盖范围原本为范围410,但是,在存在谐波干扰及互调干扰的情况下,终端设备会由范围410收缩至范围420。
目前,为了避免在一些频段组合下终端设备的灵敏度回退较大,导致网络设备无法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在标准中定义了不同频段组合对应的最大灵敏度回退(maximum sensitivity degradation,MSD)来表征在对应频段组合中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回退的最大值。这样,网络设备在为终端设备配置第一频段组合之前,可以先确定标准中与定义的第一频段组合对应的MSD,并基于第一频段组合对应的MSD来判断是否为终端设备配置第一频段组合。也就是说,MSD表征了对于存在干扰的频段组合,标准允许的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回退的最大值。在一些情况下,如果网络设备确定第一频段组合对应的MSD较大,则网络设备不会为终端设备配置第一频段组合。在另一些情况中,如果网络设备认为第一频段组合对应的MSD可以容忍,则网络设备会为终端设备配置第一频段组合。
然而,上述网络设备基于预先定义的每种频段组合对应的MSD,来确定是否为终端设备配置第一频段组合的方案,会导致协议中对应较高MSD的频段组合始终无法被利用。例如,对于具有高接收灵敏度的终端设备而言,即使工作在对应MSD较高的频段组合下,终端设备经过了较大的灵敏度回退,该终端设备剩余的接收灵敏度还是较高的。那么这种终端设备其实是可以利用频段组合来通信。但是,如果基于上文介绍的频段组合配置机制,网络设备根本不会为终端设备配置对应MSD的频段组合,这就导致了协议中对应较高MSD的频段组合始终无法被利用。
同时收发能力
上述同时收发能力用于表征终端设备通过频段组合中的一个频段发射信号时可以通过该频段组合的另一个频段接收信号。例如,频段组合1包括频段A和频段B,上述同时收发能力表示终端设备通 过频段A发射信号时还可以通过频段B接收信号。下文结合图5和图6,以频段组合1包括频段A和频段B为例介绍终端设备的同时收发能力。
参见图5,假设终端设备在通过频段A的发射频段发送上行信号的过程中,该信号产生的谐波所在的频率范围与频段B对应的频率范围至少部分重合,那么该上行信号有可能会对终端设备通过频段B接收的下行信号产生影响,导致终端设备通过频段B接收下行信号的接收灵敏度回退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不支持在频段组合1下的同时收发能力。
参见图6,假设终端设备同时通过频段A和频段B发射信号A和信号B,并且信号A和信号B产生的互调产物对应的频率范围与频段A的接收频段的频率范围部分重合或全部重合。那么该互调产物会对通过频段A的接收频段接收的信号产生干扰,导致在频段A的接收频段下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产生较大的回退。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不支持在频段组合1下的同时收发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图5与图6所示的场景外,还有一些其他场景也会导致终端设备无法支持频段组合下的同时收发能力。例如,如果频段组合中的两个频段之间的间隔过小,则一个频段中信号的收发会对另外一个频段中信号的收发产生干扰,而导致终端设备无法支持该频段组合下的同时收发能力。
上文结合图2至图6介绍了频段组合内频段间干扰产生的原因。但是,在一些单频段通信的场景下也会产生干扰。通常,单频段内产生的干扰可以称为。下文结合图7介绍单频段产生干扰的情况。
频段内干扰
参见图7,当终端设备使用单频段(例如,频段A)与网络设备通信时,如果频段A的接收频谱720和频段A的发射频谱710之间的频率间隔比较近,此时,终端设备再以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的方式频段A上与网络设备通信,那么,当终端设备在发射频谱上发射上行信号时产生的带外泄露会干扰终端设备在接收频谱上接收下行信号。此时,网络设备会限制终端设备在该频段上的发射资源配置,使得为终端设备配置的发射资源远离终端设备在该频段上的接收资源,以避免终端设备在发射资源上发射信号而产生带外泄露而影响终端设备接收。然而,这种配置发射资源的方式会限制为终端设备配置的发射资源的数量,即终端设备的上行发射无法使用更多的频谱资源,从而导致通信系统的上行吞吐量受限。
如上文介绍的,无论是单频段内干扰还是频段间干扰都会导致频谱资源无法被有效利用。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利用率,申请人发现当终端设备通过FDD频段与网络设备通信时,无论是频段内干扰还是频段间干扰都与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导致的。为了便于理解,下文结合图8至图10介绍频段内干扰以及频段间干扰产生的原因。
在单频段场景中,参见图8,终端设备以双工模式通过频段A与网络设备通信,即终端设备在时域单元1-4上通过频段A中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同时终端设备还在时域单元1-4上通过频段A中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当发射频谱与接收频谱之间的频域间隔较近时,在时域单元1-4上终端设备由于发射上行信号而产生的带外泄露形成的干扰信号,会干扰终端设备在时域单元1-4上接收的下行信号。
例如,在时域单元1上终端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会干扰终端设备在时域单元1上通过接收频谱接收下行信号。在时域单元2上终端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会干扰终端设备在时域单元2上通过接收频谱接收下行信号。在时域单元3上终端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会干扰终端设备在时域单元3上通过接收频谱接收下行信号。在时域单元4上终端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会干扰终端设备在时域单元4上通过接收频谱接收下行信号。
在频段组合场景中,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组合包括FDD频段以及目标频段(例如,TDD频段),终端设备通过频段组合与网络设备产生的干扰(即“频段间干扰”)可以分为谐波干扰和互调干扰两种情况。
对于谐波干扰而言,假设频段组合包括FDD频段为频段B和目标频段为频段C。其中,终端设备以双工模式通过频段B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同时终端设备也会通过TDD频段与网络设备通信。
参见图9,在时域单元1上,终端设备通过频段B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并通过频段B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另外,终端设备还通过频段C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在时域单元2上,终端设备通过频段B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并通过频段B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另外,终端设备还通过频段C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在时域单元3上,终端设备通过频段B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并通过频段B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另外,终端设备还通过频段C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在时域单元4上,终端设备通过频段B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并通过频段B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另外,终端设备还通过频段C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
基于上文介绍的谐波干扰产生原理可以看出,在时域单元2和时域单元4上终端设备通过频段B 发射上行信号与通过频段C接收下行信号是同时进行的,因此,终端设备通过频段B发射上行信号产生的谐波信号(又称“干扰信号”或者“谐波干扰信号”)会干扰终端设备通过频段C接收下行信号。
对于互调干扰而言,假设FDD频段为频段D和目标频段为频段E。其中,终端设备以双工模式通过频段D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同时终端设备也会通过TDD频段与网络设备通信。
参见图10,在时域单元1上,终端设备通过频段D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并通过频段D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另外,终端设备还通过频段E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在时域单元2上,终端设备通过频段D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并通过频段D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另外,终端设备还通过频段E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在时域单元3上,终端设备通过频段D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并通过频段D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另外,终端设备还通过频段E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在时域单元4上,终端设备通过频段D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并通过频段D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另外,终端设备还通过频段E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
基于上文介绍的互调干扰产生原理可以看出,在时域单元1和时域单元3上终端设备通过频段D发射上行信号与通过频段E发射上行信号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二者产生的互调产物(又称“干扰信号”或者“互调干扰信号”)会干扰终端设备通过频段E接收下行信号。
基于上文结合的介绍,可以看出无论是频段内干扰还是频段间干扰都与终端设备的工作模式相关,即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因此,为了避免上述干扰,可以配置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工作。然而,如果终端设备一直以半双工模式在FDD频段上工作,又会导致通信系统中频域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在一些情况下,通信系统中频域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还会增大终端设备的上行传输时延。在另一些情况下,通信系统中频域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会增大终端设备的下行传输时延。下文结合图11至图13具体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对比,下文图11所示的传输资源的排布方式与图8所示的传输资源的排布方式相同。下文图12所示的传输资源的排布方式与图9所示的传输资源的排布方式相同。下文图13和图14所示的传输资源的排布方式与图10所示的传输资源的排布方式相同。为了简洁,下文不再赘述。
为了避免上文参见图8介绍的频段内干扰,可以配置终端设备以半双工模式通过频段A与网络设备通信,其中,半双工模式指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不同时收发,即在某一时域单元上,终端设备仅通过频段A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或,终端设备仅通过频段A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又或者说,上述半双工模式指将终端设备接收信号的时域资源与发送信号的时域资源在时域上错开,此种情况下,半双工模式可以称为“半双工模式1”。
例如,参见图11,在时域单元1上终端设备仅占用频段A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并不占用频段A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在时域单元2上终端设备并不占用频段A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仅占用频段A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在时域单元3上终端设备仅占用频段A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并不占用频段A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在时域单元4上终端设备并不占用频段A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仅占用频段A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
然而,上述终端设备在频段A上以半双工模式(即半双工模式1)通信的方式相对于终端设备在频段A上以全双工模式来通信的方式相比,在相同的时间段内,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的数量明显减少。例如,参见图8,终端设备以全双工的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时有4个时域单元(时域单元1-4)可以传输上行信号,参见图11,终端设备以半双工的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时仅有2个时域单元(时域单元2、4)可以传输上行信号,传输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的数量的减少,将会增大终端设备上行传输的时延。
为了避免上文参见图9介绍的谐波干扰,可以配置终端设备以半双工模式通过频段B与网络设备通信,其中,半双工模式指终端设备在频段B的第一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第一时域单元对应频段C上用于承载下行信号的时域单元。或者说,当第一时域单元在频段C为承载下行信号的时域单元(例如,接收时隙)时,终端设备不使用第一时域单元内的第一频段发射上行信号。此种情况下,半双工模式可以称为“半双工模式2”。
例如,基于上文参见图9的介绍,对于时域单元2和时域单元4而言,终端设备会同时通过频段B发送上行信号且通过频段C接收下行信号。因此,时域单元2和时域单元4即为会发生谐波干扰的时域单元。为了避免谐波干扰,参见图12,可以配置终端设备不在时域单元2和时域单元4内通过频段B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或者说,可以配置终端设备在时域单元2和时域单元4内以半双工模式通过频段B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然而,上述终端设备在频段B上以半双工模式(即半双工模式2)通信的方式相对于终端设备在频段B上以全双工模式来通信的方式相比,在相同的时间段内,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的数量明显减少。例如,参见图9,终端设备以全双工的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时有4个时域单元(时域单元1-4)可以传输上行信号,参见图12,终端设备以半双工的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时仅有2个时域单元可以传输上行信号,传输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的数量的减少,将会增大终端设备上行传输的时延。
为了避免上文参见图10介绍的互调干扰,只要在TDD频段对应的时域单元用于承载上行信号时,配置终端设备在该时域单元内以半双工模式通过频段B与网络设备通信即可。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上述半双工模式还可以指终端设备在FDD频段的第二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第二时域单元对应目标频段(例如,TDD频段)上用于承载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或者说,当第二时域单元在TDD频段上用于承载上行信号时,终端设备在第二时域单元内不使用FDD频段接收下行信号,此种情况下,半双工模式可以称为“半双工模式3”。
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上述半双工模式指终端设备在FDD频段的第二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第二时域单元对应目标频段(例如,TDD频段)上用于承载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或者说,当第二时域单元在TDD频段上用于承载上行信号时,终端设备在第二时域单元内不使用FDD频段发射上行信号,此种情况下,半双工模式可以称为“半双工模式4”。
例如,基于上文参见图10的介绍,对于时域单元1和时域单元3而言,终端设备会在频段E发射上行信号,且会通过频段D以全双工的方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因此,时域单元1和时域单元3即为会发生互调干扰的时域单元。为了避免互调干扰,参见图13,可以配置终端设备不在时域单元1和时域单元3内通过频段D的接收频谱接收网络设备发送下行信号,或者说,可以配置终端设备在时域单元1和时域单元3内以半双工模式3通过频段D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又例如,基于上文参见图10的介绍,对于时域单元1和时域单元3而言,终端设备会在频段E发射上行信号,且会通过频段D以全双工的方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因此,时域单元1和时域单元3即为会发生互调干扰的时域单元。为了避免互调干扰,参见图14,可以配置终端设备不在时域单元1和时域单元3内通过频段D的发射频谱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或者说,可以配置终端设备在时域单元1和时域单元3内以半双工模式4通过频段D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然而,上述终端设备在频段D上以半双工模式3通信的方式相对于终端设备在频段D上以全双工模式来通信的方式相比,在相同的时间段内,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的数量明显减少。例如,参见图10,终端设备以全双工的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时有4个时域单元(时域单元1-4)可以传输下行信号,参见图14,终端设备以半双工的模式3与网络设备通信时仅有2个时域单元可以传输下行信号,传输下行信号的时域单元的数量的减少,将会增大终端设备下行传输的时延。
然而,上述终端设备在频段D上以半双工模式4通信的方式相对于终端设备在频段D上以全双工模式来通信的方式相比,在相同的时间段内,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的数量明显减少。例如,参见图10,终端设备以全双工的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时有4个时域单元(时域单元1-4)可以传输上行信号,参见图14,终端设备以半双工的模式4与网络设备通信时仅有2个时域单元可以传输上行信号,传输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的数量的减少,将会增大终端设备上行传输的时延。
因此,为了在避免干扰的同时兼顾通信系统中频域资源的利用率,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下文结合图15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图15所示的方法包括步骤S1510。
在步骤S1510中,若满足第一条件,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相反地,若不满足第一条件,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全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基于是否满足第一条件,来确定终端设备是否需要在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其中,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干扰信号(例如,可以是上文介绍的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
上述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可以理解为,预测未来信号传输过程中干扰信号会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例如,终端设备预测干扰信号会干扰终端设备即将接收的下行信号。
上述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可以理解为,当前通信过程中,干扰信号已经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或者说,干扰信号干扰了在终端设备正在接收的下行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满足第一条件,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相比于传统的终端设备始终以半双工模式在FDD频段上与网络设备通信的方式而言,限制了终端设备使用半双工模式的条件,或者说,终端设备只有在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的情况下(即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终端设备才能使用半双工模式,有利于在避免产生干扰信号的同时提高FDD频段的利用率。
上述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可以包括直接基于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确定干扰信号 会影响下行信号的接收,或者还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一些参数(又称“第一参数”)来间接确定干扰信号会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其中,第一参数可以包括工作频段、工作频段组合、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当前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功率余量(power headroom,PHR)、FDD频段内的干扰强度、以及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又称“FDD频段间”)的干扰强度中的一项或多项。
通常,终端设备接收的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又称“下行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越高,说明该下行信号越不容易被干扰。因此,可以将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作为第一参数,来判断干扰信号是否会影响下行信号的接收。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若上述第一参数包括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可以基于下行信号的信号与信号强度门限(又称“第一门限”),来判断干扰信号是否会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例如,信号强度门限为X dBm,当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高于X dBm时,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不会干扰到下行信号的接收。相反地,当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X dBm时,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会干扰到下行信号的接收。
上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与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有关,或者说,与终端设备在小区中的位置相关,即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越远(或者说,终端设备位于小区的边缘),则终端设备接收的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可能越低,相反地,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越近(或者说,终端设备位于小区的中心)则终端设备接收的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可能越高。因此,参见图16,上述信号强度门限相当于将小区划分为强干扰区1610和弱干扰区1620。例如,信号强度门限为X dBm,当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高于X dBm时,终端设备处于为弱干扰区域,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不会干扰到下行信号的接收。相反地,当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X dBm时,终端设备处于强干扰区域,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会干扰到下行信号的接收。
通常,终端设备发射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越高,说明发射该上行信号所产生的干扰信号越容易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因此,可以将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作为第一参数,来判断干扰信号是否会影响下行信号的接收。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若上述第一参数包括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可以基于上行信号的信号与信号强度门限(又称“第一门限”),来判断干扰信号是否会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例如,信号强度门限为Y dBm,当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Y dBm时,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不会干扰到下行信号的接收。相反地,当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高于Y dBm时,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会干扰到下行信号的接收。
上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与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有关,或者说,与终端设备在小区中的位置相关,即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越远(或者说,终端设备位于小区的边缘),则终端设备发射上行信号使用的功率越大,相应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可能越高,相反地,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越近(或者说,终端设备位于小区的中心)则终端设备发射上行信号使用的功率越小,相应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可能越低。因此,继续参见图16,上述信号强度门限相当于将小区划分为强干扰区1610和弱干扰区1620。例如,信号强度门限为Y dBm,当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高于Y dBm时,终端设备处于强干扰区域,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会干扰到下行信号的接收。相反地,当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X dBm时,终端设备处于为弱干扰区域,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不会干扰到下行信号的接收。
通常,终端设备的发射功率越高,说明使用该发射功率发射信号所产生的干扰信号越容易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因此,可以将终端设备的发射功率作为第一参数,来判断干扰信号是否会影响下行信号的接收。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若上述第一参数包括终端设备的发射功率,可以基于发射功率与功率门限(又称“第一门限”),来判断干扰信号是否会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例如,功率门限为Z dBm,当发射功率低于Z dBm时,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不会干扰到下行信号的接收。相反地,当发射功率高于Z dBm时,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会干扰到下行信号的接收。
通常,终端设备的PHR越低,说明终端设备发射上行信号所使用的发射功率越高,相应地,发射该上行信号所产生的干扰信号越容易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因此,可以将终端设备的PHR作为第一参数,来判断干扰信号是否会影响下行信号的接收。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若上述第一参数包括PHR,可以基于PHR与PHR门限(又称“第一门限”),来判断干扰信号是否会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例如,PHR门限为N dBm,当PHR低于N dBm时,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会干扰到下行信号的接收。相反地,当PHR高于N dBm时,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不会干扰到下行信号的接收。
通常,一些特定的频段或频段组合会下上述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会较高,因此,可以直接将终端设备的工作频段、终端设备的工作频段组合作为第一参数,来判断终端设备是否需要在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例如,基于上文的介绍,当频段组合包括n77和B3时,干扰信号可能会较高,因此,当终端设备的工作频段组合包括n77频段和B3频段时,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会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相反地,当终端设备的工作频段组合不包括n77频段和B3频段时,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不会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
如上文介绍,接收灵敏度也与干扰信号强度相关,当干扰信号较高时,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会回退(或者说接收灵敏度会减小),相反地,当干扰信号较高时,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会增大。因此, 可以将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作为第一参数。例如,当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低于接收灵敏度阈值时,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会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相反地,当终端设备的接收灵敏度高于接收灵敏度阈值时,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不会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
另外,FDD频段内的干扰强度和/或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强度可以直接体现干扰信号的强度,当然也可以作为第一参数。例如,当FDD频段内的干扰强度高于门限值(又称“第一门限”),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会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相反地,当FDD频段内的干扰强度低于门限值(又称“第一门限”),可以认为干扰信号不会干扰下行信号的接收。
上文介绍了第一条件的内容,以及第一条件的判断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也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
若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条件由终端设备执行,图15所示的方法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基于第一参数,确定是否满足第一条件。由于第一参数为终端设备自己的参数,终端设备可以获知,因此终端设备直接基于第一参数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上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参数以及第一门限确定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具体的判断方式可以参见上文的介绍,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通常,当终端设备判断满足第一条件后,可以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指示信息(又称“第一指示信息”)来指示网络设备,在FDD频段上终端设备以半双工的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若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条件由网络设备执行,则图15所示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网络设备基于第一参数,确定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上述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参数以及第一门限确定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具体的判断方式可以参见上文的介绍,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介绍的第一参数大多是终端设备才能获知,网络设备无法直接获得的,因此,在网络设备判断是否满足上述第一条件的情况下,终端设备需要将第一参数发送给网络设备,以辅助网络设备基于第一参数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条件。
例如,上述第一参数包括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时,图15所示的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又例如,第一参数包括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图15所示的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直接在第三指示信息中携带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在另一些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三指示信息中携带PHR以便网络设备确定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相应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为终端设备配置的最大发射功率与PHR的差值,确定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16,在一些情况下,上述第一门限可以将小区划分为弱干扰区和强干扰区,因此,终端设备也可以直接向网络设备发送指示信息,以指示终端设备在弱干扰区或强干扰区。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辅助网络设备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条件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定。
通常,当网络设备判断满足第一条件后,可以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配置信息,配置信息配置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参见上文结合图8至图10介绍的频段件干扰的产生原理可知,除了上文介绍的配置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还可以不更改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的工作方式,仅配置终端设备在产生干扰的时域单元(又称“目标时域单元”)内不通过目标频段(例如,TDD频段)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即,终端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且终端设备不在目标时域单元内占用频段组合内的目标频段与网络设备通信。
基于上文介绍的谐波干扰产生原因,上述目标时域单元在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下行信号。例如,参见图9,对于时域单元2和时域单元4而言,终端设备会同时通过频段B发送上行信号且通过频段C接收下行信号。因此,时域单元2和时域单元4即为会发生谐波干扰的时域单元。为了避免谐波干扰,参见图17,可以配置终端设备不在时域单元2和时域单元4内通过频段C的接收下行信号。
基于上文介绍的互调干扰产生原因,上述目标时域单元在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上行信号。例如,参见图10,对于时域单元1和时域单元3而言,终端设备会同时通过频段D和频段E发送上行信号。因此,时域单元1和时域单元3即为会发生互调干扰的时域单元。为了避免互调干扰,参见图18,可以配置终端设备不在时域单元1和时域单元3内通过频段E的发射上行信号。
同理,终端设备不在目标时域单元内通过目标频段与网络设备通信,会减少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通信的可用传输资源的数量,导致通信系统的传输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因此,也可以基于是否满足第一条件来控制终端设备是否在目标时域单元内通过目标频段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即,若满足第一条件,终端设备通过FDD频段以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且不在目标时域单元内通过目标频段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相反地,若不满足第一条件,终端设备通过FDD频段以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且不在目 标时域单元内通过目标频段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条件包含的内容,以及判断是否满足第一条件的方式可以参见上文介绍,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上文结合图1至图18,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方法实施例,下面结合图19至图23,详细描述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应理解,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与装置实施例的描述相互对应,因此,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前面方法实施例。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图19所示的终端设备1900包括处理单元1910。
若满足第一条件,处理单元1910,用于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下行信号,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或者,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是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参数预测的,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工作频段、工作频段组合、功率余量PHR、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当前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所述FDD频段内的干扰强度、以及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强度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参数以及第一门限,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网络设备预测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以所述半双工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功率余量PHR。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不同时收发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的第一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所述第一时域单元对应所述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下行信号的时域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的第二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所述第二时域单元对应所述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图20所示的终端设备2000包括处理单元2010。
若满足第一条件,处理单元2010,用于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所述FDD频段属于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组合,所述终端设备不在目标时域单元内占用所述频段组合内的目标频段与所述网络设备通信,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频段为时分双工TDD频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时域单元为预测产生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干扰的干扰信号的时域传输单元,在所述目标频段内所述目标时域单元用于承载上行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时域单元为预测被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干扰的时域传输单元,在所述目标频段内所述目标时域单元用于承载下行信号。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示意图。图21所示的网络设备2100包括处理单元2110。
若满足第一条件,处理单元2110,用于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下行信号,其中,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或者,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是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参数预测的,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工作频段、工作频段组合、功率余量PHR、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当前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所述FDD频段内的干扰强度、以及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强度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参数以及第一门限,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功率余量PHR。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配置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以所述半双工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不同时收发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的第一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所述第一时域单元对应所述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下行信号的时域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的第二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所述第二时域单元对应所述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示意图。图22所示的网络设备2200包含处理单元2210。
若满足第一条件,处理单元2210,用于在FDD频段上以双工模式与终端设备通信,所述FDD频段属于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组合,所述终端设备不在目标时域单元内占用所述频段组合内的目标频段与所述网络设备通信,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频段为时分双工TDD频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时域单元为预测产生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干扰的干扰信号的时域传输单元,在所述目标频段内所述目标时域单元用于承载上行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时域单元为预测被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干扰的时域传输单元,在所述目标频段内所述目标时域单元用于承载下行信号。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3中的虚线表示该单元或模块为可选的。该装置2300可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装置2300可以是芯片、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
装置23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310。该处理器2310可支持装置2300实现前文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该处理器231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或者专用处理器。例如,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者,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装置23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2320。存储器2320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可以被处理器2310执行,使得处理器2310执行前文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存储器2320可以独立于处理器2310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2310中。
装置23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2330。处理器2310可以通过收发器2330与其他设备或芯片进行通信。例如,处理器2310可以通过收发器2330与其他设备或芯片进行数据收发。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或网络设备中,并且该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由终端或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或网络设备中,并且该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由终端或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或网络设备中,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由终端或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
应理解,本申请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可以被可互换使用。另外,本申请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中,时域单元用于对时域资源进行划分,例如,可以包括时隙、子帧、符号等。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提到的“指示”可以是直接指示,也可以是间接指示,还可以是表示具有关联关系。举例说明,A指示B,可以表示A直接指示B,例如B可以通过A获取;也可以表示A间接指示B,例如A指示C,B可以通过C获取;还可以表示A和B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对应”可表示两者之间具有直接对应或间接对应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两者之间具有关联关系,也可以是指示与被指示、配置与被配置等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预定义”或“预配置”可以通过在设备(例如,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中预先保存相应的代码、表格或其他可用于指示相关信息的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对于其具体的实现方式不做限定。比如预定义可以是指协议中定义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协议”可以指通信领域的标准协议,例如可以包括LTE协议、NR协议以及应用于未来的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协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读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0)

  1.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满足第一条件,终端设备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下行信号,
    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或者,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是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参数预测的,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工作频段、工作频段组合、功率余量PHR、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当前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所述FDD频段内的干扰强度、以及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强度中的一项或多项。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参数以及第一门限,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网络设备预测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以所述半双工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功率余量PHR。
  10.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不同时收发信号。
  11.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的第一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所述第一时域单元对应所述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下行信号的时域单元。
  12.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的第二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所述第二时域单元对应所述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
  13. 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频段为时分双工TDD频段。
  14.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满足第一条件,终端设备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所述FDD频段属于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组合,所述终端设备不在目标时域单元内占用所述频段组合内的目标频段与所述网络设备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频段为时分双工TDD频段。
  16.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域单元为预测产生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的干扰信号的时域传输单元,在所述目标频段内所述目标时域单元用于承 载上行信号。
  17.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域单元为预测被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干扰的时域传输单元,在所述目标频段内所述目标时域单元用于承载下行信号。
  18.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满足第一条件,网络设备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下行信号,
    其中,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或者,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是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参数预测的,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工作频段、工作频段组合、功率余量PHR、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当前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所述FDD频段内的干扰强度、以及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强度中的一项或多项。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参数以及第一门限,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
  22. 如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23. 如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功率余量PHR。
  25. 如权利要求18-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配置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以所述半双工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26. 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27. 如权利要求18-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不同时收发信号。
  28. 如权利要求18-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的第一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所述第一时域单元对应所述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下行信号的时域单元。
  29. 如权利要求18-2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的第二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所述第二时域单元对应所述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
  30. 如权利要求18-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频段为时分双工TDD频段。
  31. 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满足第一条件,网络设备在FDD频段上以双工模式与终端设备通信,所述FDD频段属于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组合,所述终端设备不在目标时域单元内占用所述频段组合内的目标频段与所述网络设备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32.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频段为时分双工TDD频段。
  33. 如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域单元为预测产生所述FDD频段 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干扰的干扰信号的时域传输单元,在所述目标频段内所述目标时域单元用于承载上行信号。
  34. 如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域单元为预测被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干扰的时域传输单元,在所述目标频段内所述目标时域单元用于承载下行信号。
  35. 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满足第一条件,处理单元,用于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下行信号,
    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或者,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36. 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是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参数预测的,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工作频段、工作频段组合、功率余量PHR、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当前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所述FDD频段内的干扰强度、以及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强度中的一项或多项。
  37. 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
  38. 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参数以及第一门限,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
  39. 如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40. 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网络设备预测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以所述半双工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41. 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42. 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43. 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功率余量PHR。
  44. 如权利要求35-4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不同时收发信号。
  45. 如权利要求35-4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的第一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所述第一时域单元对应所述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下行信号的时域单元。
  46. 如权利要求35-4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的第二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所述第二时域单元对应所述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
  47. 如权利要求35-46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频段为时分双工TDD频段。
  48. 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满足第一条件,处理单元,用于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双工模式与网络设备通信,所述FDD频段属于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组合,所述终端设备不在目标时域单元内占用所述频段组合内的目标频段与所述网络设备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49. 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频段为时分双工TDD频段。
  50. 如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域单元为预测产生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干扰的干扰信号的时域传输单元,在所述目标频段内所述目标时域单元用于承载上行信号。
  51. 如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域单元为预测被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干扰的时域传输单元,在所述目标频段内所述目标时域单元用于承载下行信号。
  52. 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满足第一条件,处理单元,用于在频分双工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下行信号,
    其中,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或者,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53. 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是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参数预测的,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工作频段、工作频段组合、功率余量PHR、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当前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所述FDD频段内的干扰强度、以及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强度中的一项或多项。
  54. 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参数,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
  55. 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参数以及第一门限,确定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
  56. 如权利要求53-55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下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57. 如权利要求53-55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信号的信号强度。
  58. 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功率余量PHR。
  59. 如权利要求52-58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若预测干扰信号干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配置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以所述半双工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60. 如权利要求52或53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以半双工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61. 如权利要求52-60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内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上不同时收发信号。
  62. 如权利要求52-60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的第一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所述第一时域单元对应所述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下行信号的时域单元。
  63. 如权利要求52-60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所述半双工模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FDD频段的第二时域单元上不发射信号,所述第二时域单元对应所述目标频段上用于承载上行信号的时域单元。
  64. 如权利要求52-63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频段为时分双工TDD频段。
  65. 一种通信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满足第一条件,处理单元,用于在FDD频段上以双工模式与终端设备通信,所述FDD频段属于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组合,所述终端设备不在目标时域单元内占用所述频段组合内的目标频段与所述网络设备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预测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目标时域单元当前的干扰信号干扰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下行信号,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
  66. 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频段为时分双工TDD频段。
  67. 如权利要求65或66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域单元为预测产生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的干扰信号的时域传输单元,在所述目标频段内所述目标时域单元用于承载上行信号。
  68. 如权利要求65或66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域单元为预测被所述FDD频段与所述目标频段之间的干扰产生的干扰信号干扰的时域传输单元,在所述目标频段内所述目标时域单元用于承载下行信号。
  69. 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0. 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8-3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1. 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程序,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2. 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程序,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8-3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3. 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调用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4. 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调用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8-3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5.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6.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8-3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7. 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所述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8. 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所述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8-3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79. 一种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80. 一种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8-3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CT/CN2021/134075 2021-11-29 2021-11-29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23092577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80101899.4A CN117882461A (zh) 2021-11-29 2021-11-29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PCT/CN2021/134075 WO2023092577A1 (zh) 2021-11-29 2021-11-29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34075 WO2023092577A1 (zh) 2021-11-29 2021-11-29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92577A1 true WO2023092577A1 (zh) 2023-06-01

Family

ID=86538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1/134075 WO2023092577A1 (zh) 2021-11-29 2021-11-29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82461A (zh)
WO (1) WO2023092577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41631A (zh) * 2012-11-20 2014-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自干扰消除技术的通信方法、基站及通信系统
CN108141764A (zh) * 2015-10-08 2018-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指示方法及装置
US20190245566A1 (en) * 2018-02-06 2019-08-08 Micron Technology, Inc. Self 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o support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US20200127692A1 (en) * 2017-06-23 2020-04-2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20173286A1 (zh) * 2019-02-28 2020-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全双工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终端及基站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41631A (zh) * 2012-11-20 2014-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自干扰消除技术的通信方法、基站及通信系统
CN108141764A (zh) * 2015-10-08 2018-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指示方法及装置
US20200127692A1 (en) * 2017-06-23 2020-04-2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20190245566A1 (en) * 2018-02-06 2019-08-08 Micron Technology, Inc. Self interference noise cancellation to support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WO2020173286A1 (zh) * 2019-02-28 2020-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全双工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终端及基站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E, WEIJUN ET AL.: "Discussion on Self-Interference of Terminal at 5G Frequency B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no. 02, 15 February 2018 (2018-02-15), XP00954669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2461A (zh) 2024-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6418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WO2020029996A1 (zh) 检测dci的方法、配置pdcch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AU2020250940A1 (en) Degradation signaling
US10980023B2 (en) Reporting information
US10070355B2 (en) Report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825322B2 (en) Measurement control method, terminal,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20200220700A1 (en) Frequency Band State Processing Method And Frequency Band State Processing Device
US2013032968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30217474A1 (en) Supplementary Uplink Sul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3092577A1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17026976A1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cellular-assisted fine time measurement
WO2023070336A1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US20230371056A1 (en) Frequency band configur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device, chip and storage medium
CN113498136A (zh) 测量方法及装置
WO2023065158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3206108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WO2024016352A1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4098201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10352676A1 (e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WO2023077279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3115341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AU2017427139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device, and network node
WO2023097666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3160460A1 (zh) 一种频域密度确定方法、装置、芯片及模组设备
US20230224691A1 (en) Capability reporting method for terminal, terminal configur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196530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