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087168A1 -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087168A1
WO2023087168A1 PCT/CN2021/131118 CN2021131118W WO2023087168A1 WO 2023087168 A1 WO2023087168 A1 WO 2023087168A1 CN 2021131118 W CN2021131118 W CN 2021131118W WO 2023087168 A1 WO2023087168 A1 WO 2023087168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fluorine
film
electroly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1/13111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郭洁
韩昌隆
姜彬
吴则利
Original Assignee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2194212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213264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31118 priority patent/WO2023087168A1/zh
Priority to CN202180093316.8A priority patent/CN116848687A/zh
Priority to US18/145,541 priority patent/US20230163357A1/en
Publication of WO2023087168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087168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8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u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9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01M2300/0028Organic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 H01M2300/0037Mixture of solvents
    • H01M2300/004Three solv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电解液以及包含该电解液的二次电池,该电解液包含溶剂、锂盐和成膜添加剂,所述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为所述电解液总质量的0.1-10质量%,并且所述成膜添加剂的含量满足下式(1):其中,A为成膜添加剂占电解液总质量的质量百分含量;B为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单位为g/Ah;M为二次电池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Ah;N为二次电池中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中镍的质量百分含量;C为二次电池中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中Co的质量百分含量。

Description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二次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电解液以及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以及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军事装备、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由于锂离子电池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因此对其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掺杂Co的镍正极活性材料被认为是满足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选择。提高正极材料中Co的含量有助于增加材料的有序性,提高电池性能。但是,Co成本高昂,从低成本因素考虑人们希望降低正极材料中Co的含量甚至是无Co。然而,Co含量降低又会导致电极结构稳定性变差,造成表面Rct(电荷传递阻抗)增大,进而导致循环DCR(直流电阻)增长恶化。因此,实现低Co正极材料表面的稳定性,改善循环及循环DCR增长问题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从电解液方面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Co体系二次电池用电解液,从而降低正极材料中的Co含量,但保持正极材料的稳定性,仍然获得良好的电池循环及循环DCR增长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低Co体系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电解液,其包含溶剂、锂 盐和成膜添加剂,所述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为所述电解液总质量的0.1-10质量%,并且所述成膜添加剂的含量满足下式(1):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01
其中,A为成膜添加剂占电解液总质量的质量百分含量;B为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单位为g/Ah;M为二次电池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Ah;N为二次电池中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中镍的质量百分含量;C为二次电池中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中Co的质量百分含量。
由此,本申请通过使用该电解液,利用该电解液中所含的成膜添加剂以及其含量与正极活性物质中Ni,Co含量的关系,实现了正极材料中的低Co含量,同时保持正极材料的稳定性及优异的电池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式(1)为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02
电解液中成膜添加剂含量与正极活性物质中Ni,Co含量满足该式(1),进一步实现了低Co含量正极材料的稳定性,获得较好的循环寿命及较低的循环DCR增长。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成膜添加剂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一种: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环状硫酸酯类化合物、磺酸酯类化合物;可选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这些成膜添加剂能够优先在正极表面形成稳定的界面膜,减少正极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可能与正极表面的Li或Ni结合,稳定正极材料结构,减缓相变的发生,从而抑制Rct增加,改善正极材料动力学,因而降低低Co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DCR增长问题,改善电池的循环。并且,这些成膜添加剂的联合使用能够实现正负极的成膜保护,保证快速充电的同时减少正负极的副反应,从而保证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性能,如存储、循环、倍率性能等。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具有以下结构: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03
其中,R1选自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氮原子、硫原子、磷原子、氟原子、烷基、苯基、烷氧基、苯氧基、含氟烷基、含氟苯基、含氟烷氧基或含氟苯氧基。进一步地,所述烷基为C 1-C 10烷基,可选地,C 1-C 6烷基;和/或,所述烷氧基为C 1-C 10烷氧基,可选地,C 1-C 6烷氧基;和/或,所述含氟烷基为C 1-C 10含氟烷基,可选地,C 1-C 6含氟烷基;和/或,所述含氟烷氧基为C 1-C 10含氟烷氧基,可选地,C 1-C 6含氟烷氧基。
进一步地,所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一种:二氟磷酸丁酯,二氟磷酸苯酯。二氟磷酸丁酯和二氟磷酸苯酯具有较低的氧化电位及较高的还原电位,能够优先在阴阳极成膜,改变正负极的成膜机制,显著降低电极的阻抗及减小循环过程中的电极阻抗增长,由此在循环过程中稳定电极的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为所述电解液总质量的0.5-3质量%。成膜添加剂的含量在该范围内,可以起到稳定正极材料结构并保证电池良好循环的作用。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为2g/Ah至4g/Ah。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在该范围内,有利于电池正极材料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实现良好的循环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电池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范围为4g/Ah至10g/Ah。该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范围保证了二次电池的正常运行,实现了所需的单位容量。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碳酸亚乙烯酯、乙烯基碳酸亚乙酯或它们的组合;和/或,所述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氟代碳酸亚乙酯、4,4-二氟碳酸亚乙酯、4,5-二氟碳酸亚乙酯或它们的组合;和/或,所述硫酸酯类化合物选自1,3,2-二氧杂硫杂环戊烷-2,2-二氧化物、4,4-双(1,3,2-二氧杂硫杂环戊烷)-2,2,2,2-四氧化物或它们的组合;和/或,所述磺酸酯类化合物选自1,3-丙烷磺酸内酯、丙烯磺酸内酯、丁烯磺酸内酯、甲烷 二磺酸乙烯酯或它们的组合。这些进一步选择的成膜添加剂能够更好地在正极表面形成稳定的界面膜,减少正极副反应的发生,改善电池的循环。并且,这些成膜添加剂与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的联合使用能够实现正负极的成膜保护,保证快速充电的同时减少正负极的副反应,从而保证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性能,如存储、循环、倍率性能等。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锂盐选自LiN(SO 2F) 2(LiFSI)、LiPF 6、LiBF 4、LiN(CF 3SO 2) 2(LiTFSI)、LiClO 4、LiAsF 6、LiB(C 2O 4) 2(LiBOB)、LiBF 2C 2O 4(LiDFOB)、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DFOP)中的至少一种。这些锂盐可改善电解液及正负极材料的稳定性,能够在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界面膜,有效抑制高压循环时电解液的分解和电极结构的破坏,从而提高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尤其是改善循环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溶剂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甲乙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酸乙酯、乙腈、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1,3-二氧环戊烷中的至少一种。这些溶剂有利于电池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评估二次电池电解液中成膜添加剂含量与正极活性物质中镍含量及钴含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所述成膜添加剂含量与所述镍含量和钴含量满足下式(1):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04
其中,A为成膜添加剂占电解液总质量的质量百分含量;B为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单位为g/Ah;M为二次电池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Ah;N为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中镍的质量百分含量;C为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中Co的质量百分含量。
由此,本申请首次建立了二次电池电解液中成膜添加剂的使用量与正极材料中Ni、Co含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指导该成膜添加剂在低Co正极材料电解液中的使用,满足该关系的二次电池正极材料表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循环寿命及较低的循环DCR增长。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和本申请的第一 方面的电解液。进一步,该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为镍钴锰三元材料,其结构式为LiNi xCo yMn zO 2,其中0.5≤x≤0.85,0.01≤y≤0.2,0≤z≤0.5,x+y+z=1。进一步地,该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选自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和硅基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包括本申请的第三方面的二次电池。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本申请的第四方面的电池模块。
本申请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选自本申请的第三方面的二次电池、本申请的第四方面的电池模块或本申请的第五方面的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通过在二次电池电解液中加入成膜添加剂,并使该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与二次电池正极材料中Co,Ni的含量满足一定的关系,改善了低Co含量正极材料在电池运行中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并降低循环DCR增长。本申请首次发现,二次电池中成膜添加剂的使用量需与正极材料中Ni、Co含量满足一定的关系,并首次建立起这种关系,从而可以获得一种适用于具有低Co正极材料的二次电池的电解液,并实现该低Co正极材料的良好的稳定性,得到具有良好循环的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二次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的在25℃下的循环性能。
图2显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二次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的在25℃下的循环DCR增长。
图3显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4的二次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的在25℃下的循环性能。
图4显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4的二次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的在25℃下的循环DCR增长。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分解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分解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用作电源的用电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包;2上箱体;3下箱体;4电池模块;5二次电池;51壳体;52电极组件;53顶盖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具体公开了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用电解液、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电学装置的实施方式。但是会有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的情况。例如,有省略对已众所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实际相同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此外,附图及以下说明是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申请而提供的,并不旨在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
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以下限和上限的形式来限定,给定范围是通过选定一个下限和一个上限进行限定的,选定的下限和上限限定了特别范围的边界。这种方式进行限定的范围可以是包括端值或不包括端值的,并且可以进行任意地组合,即任何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一个范围。例如,如果针对特定参数列出了60-120和80-110的范围,理解为60-110和80-120的范围也是预料到的。此外,如果列出的最小范围值1和2,和如果列出了最大范围值3,4和5,则下面的范围可全部预料到:1-3、1-4、1-5、2-3、2-4和2-5。在本申请中,除非有其他说明,数值范围“a-b”表示a到b之间的任意实数组合的缩略表示,其中a和b都是实数。例如数值范围“0-5”表示本文中已经全部列出了“0-5”之间的全部实数,“0-5”只是这些数值组合的缩略表示。另外,当表述某个参数为≥2的整数,则相当于公开了该参数为例如整数2、3、4、5、6、7、8、9、10、11、12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实施方式以及可选实施方式可以相 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可选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的所有步骤可以顺序进行,也可以随机进行,优选是顺序进行的。例如,所述方法包括步骤(a)和(b),表示所述方法可包括顺序进行的步骤(a)和(b),也可以包括顺序进行的步骤(b)和(a)。例如,所述提到所述方法还可包括步骤(c),表示步骤(c)可以任意顺序加入到所述方法,例如,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步骤(a)、(b)和(c),也可包括步骤(a)、(c)和(b),也可以包括步骤(c)、(a)和(b)等。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本申请所提到的“包括”和“包含”表示开放式,也可以是封闭式。例如,所述“包括”和“包含”可以表示还可以包括或包含没有列出的其他组分,也可以仅包括或包含列出的组分。
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在本申请中,术语“或”是包括性的。举例来说,短语“A或B”表示“A,B,或A和B两者”。更具体地,以下任一条件均满足条件“A或B”:A为真(或存在)并且B为假(或不存在);A为假(或不存在)而B为真(或存在);或A和B都为真(或存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出了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电解液,其包含溶剂、锂盐和成膜添加剂,所述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为所述电解液总质量的0.1-10质量%,并且所述成膜添加剂的含量满足下式(1):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05
其中,A为成膜添加剂占电解液总质量的质量百分含量;B为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单位为g/Ah;M为二次电池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Ah;N为二次电池中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中镍的质量百分含量;C为二次电池中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中Co的质量百分含量。
虽然机理尚不明确,但本申请人意外地发现,使用上述电解液的二次电池在降低正极材料中Co含量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在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中,提高Co含量有助于减少Li、Ni混排,增加材料的有序 性。但是,Co成本高昂,不利于降低电池的成本。然而,如果降低正极材料中Co的使用量,又会导致电池运行过程中正极材料的结构不稳定,从而导致电池的循环性能变差,循环寿命缩短。本申请在电解液中添加了一定量的成膜添加剂,这些成膜添加剂在电池运行过程中能够优先在正极表面形成稳定的界面膜,并且能够与正极表面的Li或Ni结合,减少正极副反应的发生,稳定正极材料的结构,减缓相变的发生,从而抑制Rct(电荷传递阻抗)增加,改善正极材料的动力学,从而降低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DCR(直流内阻)增长,提高了电池的循环性能。虽然机理尚不清楚,但本申请发明人发现:使该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与二次电池正极材料中Co,Ni的含量满足一定的关系,可以在降低正极材料中Co含量的同时保持正极材料在电池运行中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实现优异的循环。本申请首次发现并建立了这种关系,并且基于这种关系获得了适用于具有低Co正极材料的二次电池的电解液,实现了该低Co正极材料的良好的稳定性,在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了具有良好循环的二次电池。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中,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06
可以为0.1×10 -2,0.2×10 -2,0.3×10 -2,0.4×10 -2,0.5×10 -2,0.6×10 -2,0.7×10 -2,0.8×10 -2,0.9×10 -2,1×10 -2,1.1×10 -2,1.2×10 -2,1.3×10 -2,1.4×10 -2,1.5×10 -2,1.6×10 -2,1.7×10 -2,1.8×10 -2,1.9×10 -2,2.0×10 -2,2.1×10 -2,2.2×10 -2,2.3×10 -2,2.4×10 -2,2.5×10 -2,2.6×10 -2,2.7×10 -2,2.8×10 -2,2.9×10 -2或3×10 -2,或者在以这些值中的任意两个为上限和下限的范围内(包括上限值和下限值)。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式(1)进一步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0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式(1)进一步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08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成膜添加剂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一种: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环状硫酸酯类化合物、磺酸酯类化合物;可选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这些成 膜添加剂能够优先在正极表面形成稳定的界面膜,减少正极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可能与正极表面的Li或Ni结合,稳定正极材料结构,减缓相变的发生,从而抑制Rct增加,改善正极材料动力学,因而降低低Co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DCR增长问题,改善电池的循环。并且,这些成膜添加剂的联合使用能够实现正负极的成膜保护,保证快速充电的同时减少正负极的副反应,从而保证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性能,如存储、循环、倍率性能等。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具有以下结构: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09
其中,R1选自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氮原子、硫原子、磷原子、氟原子、烷基、苯基、烷氧基、苯氧基、含氟烷基、含氟苯基、含氟烷氧基或含氟苯氧基。其中,所述烷基可以为C 1-C 10烷基,或C 1-C 6烷基。所述烷氧基可以为C 1-C 10烷氧基,或C 1-C 6烷氧基。所述含氟烷基可以为C 1-C 10含氟烷基,或C 1-C 6含氟烷基。所述含氟烷氧基可以为C 1-C 10含氟烷氧基,或C 1-C 6含氟烷氧基。
进一步地,所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二氟磷酸丁酯,二氟磷酸苯酯,以及它们的组合。二氟磷酸丁酯和二氟磷酸苯酯具有较低的氧化电位及较高的还原电位,能够优先在阴阳极成膜,改变正负极的成膜机制,显著降低电极的阻抗及减小循环过程中的电极阻抗增长。并且,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与其他成膜添加剂的联合使用可以实现正负极的成膜保护,保证快速充电的同时减少正负极的副反应,从而保证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性能,如存储、循环、倍率性能等。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中,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为所述电解液总质量的0.1-10质量%,或0.5-3质量%,或1-3质量%。适当的成膜添加剂含量在该范围内,可以确保稳定正极材料结构,保证电池良好的循环。如果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低于所述电解液总质量的0.1质量%,则无法充分实现稳定正极材料的作用。但是,如果成膜添加剂的含量高于所述电解液总质量的10质量%, 则使电解液中的添加剂含量过高,不利于电解液起到充分的电化学作用。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为2g/Ah至4g/Ah,或3g/Ah至4g/Ah。在此,“保液系数”是指保证电池全生命周期能够正常工作的最低注液量与电芯设计容量的比值,单位为g/Ah。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在该范围内,有利于电池正极材料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实现良好的循环性能。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电池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范围为4g/Ah至10g/Ah,或6g/Ah至10g/Ah。该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范围保证了二次电池的正常运行,实现了所需的单位容量。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碳酸亚乙烯酯、乙烯基碳酸亚乙酯或它们的组合;和/或,所述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氟代碳酸亚乙酯、4,4-二氟碳酸亚乙酯、4,5-二氟碳酸亚乙酯或它们的组合;和/或,所述硫酸酯类化合物选自1,3,2-二氧杂硫杂环戊烷-2,2-二氧化物、4,4-双(1,3,2-二氧杂硫杂环戊烷)-2,2,2,2-四氧化物或它们的组合;和/或,所述磺酸酯类化合物选自1,3-丙烷磺酸内酯、丙烯磺酸内酯、丁烯磺酸内酯、甲烷二磺酸乙烯酯或它们的组合。这些进一步选择的成膜添加剂能够更好地在正极表面形成稳定的界面膜,减少正极副反应的发生,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并且,这些成膜添加剂与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的联合使用能够实现正负极的成膜保护,保证快速充电的同时减少正负极的副反应,从而保证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性能,如存储、循环、倍率性能等。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锂盐选自LiN(SO 2F) 2(LiFSI)、LiPF 6、LiBF 4、LiN(CF 3SO 2) 2(LiTFSI)、LiClO 4、LiAsF 6、LiB(C 2O 4) 2(LiBOB)、LiBF 2C 2O 4(LiDFOB)、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DFOP)中的至少一种。这些锂盐可改善电解液及正负极材料的稳定性,能够在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界面膜,有效抑制高压循环时电解液的分解和电极结构的破坏,从而提高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尤其是改善循环性能。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溶剂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甲乙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酸乙酯、乙腈、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1,3-二氧环 戊烷中的至少一种。这些溶剂有利于电池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评估二次电池电解液中成膜添加剂含量与正极活性物质中镍含量及钴含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所述成膜添加剂含量与所述镍含量和钴含量满足下式(1):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10
其中,A为成膜添加剂占电解液总质量的质量百分含量;B为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单位为g/Ah;M为二次电池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Ah;N为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中镍的质量百分含量;C为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中Co的质量百分含量。
由此,本申请人意外地发现在设计二次电池时,利用上述式(1),可以评估二次电池电解液中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与正极活性物质中镍含量及钴含量之间是否匹配,由此来指导该成膜添加剂在低Co正极材料电解液中的使用。申请人发现,通过该评估方法,符合上述公式(1)的二次电池在运行过程中保持了正极结构的稳定性,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循环寿命及较低的循环DCR增长。
在本申请所述评估方法中,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11
可以为0.1×10 -2,0.2×10 -2,0.3×10 -2,0.4×10 -2,0.5×10 -2,0.6×10 -2,0.7×10 -2,0.8×10 -2,0.9×10 -2,1×10 -2,1.1×10 -2,1.2×10 -2,1.3×10 -2,1.4×10 -2,1.5×10 -2,1.6×10 -2,1.7×10 -2,1.8×10 -2,1.9×10 -2,2.0×10 -2,2.1×10 -2,2.2×10 -2,2.3×10 -2,2.4×10 -2,2.5×10 -2,2.6×10 -2,2.7×10 -2,2.8×10 -2,2.9×10 -2或3×10 -2,或者在以这些值中的任意两个为上限和下限的范围内(包括上限值和下限值)。
在本申请所述评估方法中,公式(1)可以进一步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12
在本申请所述评估方法中,公式(1)可以进一步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13
在本申请所述评估方法中,所述成膜添加剂可以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一种: 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环状硫酸酯类化合物、磺酸酯类化合物;可选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
在本申请所述评估方法中,所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具有以下结构: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14
其中,R1选自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氮原子、硫原子、磷原子、氟原子、烷基、苯基、烷氧基、苯氧基、含氟烷基、含氟苯基、含氟烷氧基或含氟苯氧基。其中,所述烷基可以为C 1-C 10烷基,或C 1-C 6烷基。所述烷氧基为C 1-C 10烷氧基,或C 1-C 6烷氧基。所述含氟烷基可以为C 1-C 10含氟烷基,或C 1-C 6含氟烷基。所述含氟烷氧基可以为C 1-C 10含氟烷氧基,或C 1-C 6含氟烷氧基。进一步地,所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二氟磷酸丁酯,二氟磷酸苯酯,以及它们的组合。
在本申请所述评估方法中,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为所述电解液总质量的0.1-10质量%,或0.5-3质量%,或1-3质量%。
在本申请所述评估方法中,所述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为2g/Ah至4g/Ah,或3g/Ah至4g/Ah。
在本申请所述评估方法中,所述二次电池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范围为4g/Ah至10g/Ah,或6g/Ah至10g/Ah。
在本申请所述评估方法中,所述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碳酸亚乙烯酯、乙烯基碳酸亚乙酯或它们的组合;和/或,所述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氟代碳酸亚乙酯、4,4-二氟碳酸亚乙酯、4,5-二氟碳酸亚乙酯或它们的组合;和/或,所述硫酸酯类化合物选自1,3,2-二氧杂硫杂环戊烷-2,2-二氧化物、4,4-双(1,3,2-二氧杂硫杂环戊烷)-2,2,2,2-四氧化物或它们的组合;和/或,所述磺酸酯类化合物选自1,3-丙烷磺酸内酯、丙烯磺酸内酯、丁烯磺酸内酯、甲烷二磺酸乙烯酯或它们的组合。
在本申请所述评估方法中,所述锂盐选自LiN(SO 2F) 2(LiFSI)、LiPF 6、LiBF 4、LiN(CF 3SO 2) 2(LiTFSI)、LiClO 4、LiAsF 6、LiB(C 2O 4) 2(LiBOB)、 LiBF 2C 2O 4(LiDFOB)、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DFOP)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所述评估方法中,所述溶剂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甲乙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酸乙酯、乙腈、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1,3-二氧环戊烷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进行说明。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二次电池。
通常情况下,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电解质和隔离膜。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出。电解质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隔离膜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主要起到防止正负极短路的作用,同时可以使离子通过。
[正极极片]
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正极膜层,所述正极膜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
作为示例,正极集流体具有在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正极膜层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个表面的其中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集流体可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作为金属箔片,可采用铝箔。复合集流体可包括高分子材料基层和形成于高分子材料基层至少一个表面上的金属层。复合集流体可通过将金属材料(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材料基材(如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等的基材)上而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材料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用于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作为示例,正极活性材料可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橄榄石结构的含锂磷酸盐、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各自的改性化合物。但本申请并不限定于这些材料,还可以使用其他可被用作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传统材料。这些正极活性材料可以仅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 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示例可包括但不限于锂钴氧化物(如LiCoO 2)、锂镍氧化物(如LiNiO 2)、锂锰氧化物(如LiMnO 2、LiMn 2O 4)、锂镍钴氧化物、锂锰钴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锰氧化物(如LiNi 1/3Co 1/3Mn 1/3O 2(也可以简称为NCM 333)、LiNi 0.5Co 0.2Mn 0.3O 2(也可以简称为NCM 523)、LiNi 0.5Co 0.25Mn 0.25O 2(也可以简称为NCM 211)、LiNi 0.6Co 0.2Mn 0.2O 2(也可以简称为NCM 622)、LiNi 0.8Co 0.1Mn 0.1O 2(也可以简称为NCM 811)、锂镍钴铝氧化物(如LiNi 0.85Co 0.15Al 0.05O 2)及其改性化合物等中的至少一种。橄榄石结构的含锂磷酸盐的示例可包括但不限于磷酸铁锂(如LiFePO 4(也可以简称为LFP))、磷酸铁锂与碳的复合材料、磷酸锰锂(如LiMnPO 4)、磷酸锰锂与碳的复合材料、磷酸锰铁锂、磷酸锰铁锂与碳的复合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在本申请中,正极活性材料可以为镍钴锰三元材料,其结构式为LiNi xCo yMn zO 2,其中0.5≤x≤0.85,0.01≤y≤0.2,0≤z≤0.5,x+y+z=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粘结剂。作为示例,所述粘结剂可以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偏氟乙烯-四氟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三元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及含氟丙烯酸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导电剂。作为示例,所述导电剂可以包括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备正极极片:将上述用于制备正极极片的组分,例如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任意其他的组分分散于溶剂(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中,形成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覆在正极集流体上,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后,即可得到正极极片。
[负极极片]
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负极膜层,所述负极膜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
作为示例,负极集流体具有在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负极膜层设置在负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集流体可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作为金属箔片,可以采用铜箔。复合集流体可包括高分子材料基层和形成于高分子材料基材至少一个表面上的金属层。复合集流体可通过将金属材料(铜、铜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材料基材(如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等的基材)上而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材料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用于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作为示例,负极活性材料可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炭、硬炭、硅基材料、锡基材料和钛酸锂等。所述硅基材料可选自单质硅、硅氧化合物、硅碳复合物、硅氮复合物以及硅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锡基材料可选自单质锡、锡氧化合物以及锡合金中的至少一种。但本申请并不限定于这些材料,还可以使用其他可被用作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传统材料。这些负极活性材料可以仅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在本申请中,负极活性材料可以选自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和硅基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粘结剂。所述粘结剂可选自丁苯橡胶(SBR)、聚丙烯酸(PAA)、聚丙烯酸钠(PAAS)、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聚甲基丙烯酸(PMAA)及羧甲基壳聚糖(CMCS)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导电剂。导电剂可选自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膜层还可选地包括其他助剂,例如增稠剂(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备负极极片:将上述用于制备负极极片的组分,例如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任意其他组分分散于溶剂(例如去离子水)中,形成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上,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后,即可得到负极极片。
[电解质]
电解质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在本申请中,使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该电解液包含溶剂、锂盐和成膜添加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溶剂可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甲乙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酸乙酯、乙腈、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1,3-二氧环戊烷中的至少一种。锂盐可选自LiN(SO 2F) 2(LiFSI)、LiPF 6、LiBF 4、LiN(CF 3SO 2) 2(LiTFSI)、LiClO 4、LiAsF 6、LiB(C 2O 4) 2(LiBOB)、LiBF 2C 2O 4(LiDFOB)、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DFOP)中的至少一种。成膜添加剂可选自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环状硫酸酯类化合物,磺酸酯类化合物,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
另外,所述电解液还可选地包括其他添加剂,例如,能够改善电池某些性能的添加剂,例如改善电池过充性能的添加剂、改善电池高温或低温性能的添加剂等。
[隔离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中还包括隔离膜。本申请对隔离膜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选用任意公知的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的多孔结构隔离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离膜的材质可选自玻璃纤维、无纺布、聚乙烯、聚丙烯及聚偏二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隔离膜可以是单层薄膜,也可以是多层复合薄膜,没有特别限制。在隔离膜为多层复合薄膜时,各层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没有特别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可通过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制成电极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可包括外包装。该外包装可用于封装上述电极组件及电解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的外包装可以是硬壳,例如硬塑料壳、铝壳、钢壳等。二次电池的外包装也可以是软包,例如袋式软包。软包的材质 可以是塑料,作为塑料,可列举出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以及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
本申请对二次电池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其可以是圆柱形、方形或其他任意的形状。例如,图5是作为一个示例的方形结构的二次电池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6,外包装可包括壳体51和盖板53。其中,壳体51可包括底板和连接于底板上的侧板,底板和侧板围合形成容纳腔。壳体51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盖板53能够盖设于所述开口,以封闭所述容纳腔。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可经卷绕工艺或叠片工艺形成电极组件52。电极组件52封装于所述容纳腔内。电解液浸润于电极组件52中。二次电池5所含电极组件5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电池可以组装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所含二次电池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电池模块的应用和容量进行选择。
图7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模块4。参照图7,在电池模块4中,多个二次电池5可以是沿电池模块4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任意的方式进行排布。进一步可以通过紧固件将该多个二次电池5进行固定。
可选地,电池模块4还可以包括具有容纳空间的外壳,多个二次电池5容纳于该容纳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电池模块还可以组装成电池包,电池包所含电池模块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电池包的应用和容量进行选择。
图8和图9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包1。参照图8和图9,在电池包1中可以包括电池箱和设置于电池箱中的多个电池模块4。电池箱包括上箱体2和下箱体3,上箱体2能够盖设于下箱体3,并形成用于容纳电池模块4的封闭空间。多个电池模块4可以按照任意的方式排布于电池箱中。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所述用电装置包括本申请提供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 电池包可以用作所述用电装置的电源,也可以用作所述用电装置的能量存储单元。所述用电装置可以包括移动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动车辆(例如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卡车等)、电气列车、船舶及卫星、储能系统等,但不限于此。
作为所述用电装置,可以根据其使用需求来选择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
图10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用电装置。该用电装置为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等。为了满足该用电装置对二次电池的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可以采用电池包或电池模块。
作为另一个示例的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该装置通常要求轻薄化,可以采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
实施例
以下是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
二次电池的制备
1、电解液的制备
电解液的制备在含水量<10ppm的氩气气氛手套箱中进行。首先,将碳酸亚乙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按照3/5/2(质量比)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将13质量%LiPF 6和0.144质量%二氟磷酸丁酯、2wt%硫酸亚乙酯(DTD)到上述混合溶剂中,由此完成电解液的配制。上述锂盐的量和添加剂的量为基于电解液的总重量计算得到的百分数。
2、正极的制备
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 0·65Co 0.07Mn 0.28O 2、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导电剂乙 炔黑按照重量比98∶1∶1的比例进行混合并分散于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制成正极浆料,然后将上述浆料涂布在集流体铝箔上,干燥后进行冷压、切边、裁片、分条等,制成二次电池的正极。
3、负极的制备
将负极活性材料人造石墨、导电剂碳黑、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粘结剂丁苯橡胶(SBR)按照重量比96∶2∶1∶1的比例进行混合并分散于溶剂去离子水中,通过真空搅拌机搅拌而获得负极浆料;然后将上述负极浆料涂布在集流体铜箔上,干燥后进行冷压、切边、裁片、分条等,制成二次电池的负极。
4、隔离膜
以市售聚丙烯膜作为隔离膜(湖南中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SBA)。
5、电池的组装
将上述的正极、隔离膜、负极按顺序卷绕或叠好,使隔离膜处于正、负极中间,得到裸电芯,将裸电芯置于铝塑壳外包装中,将上述制备的电解液注入到干燥后的电芯中,经过静置、化成、整形等工序,获得二次电池。
根据以下步骤确定制备的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
1.按照上述二次电池的制作流程完成1个软包电池(即1个电芯)的制作,其中电解液注液量假定为W,电芯保留气袋;
2.满足电芯EOL过程能够正常工作的最低电解液保有量M0测试:将上述制作完成的1个带气袋的软包电芯按照0.33C进行恒流满放测试,测试后进行称重记录W1,将电芯气袋朝下放置于离心机中进行离心,离心结束取出电芯,保持竖直使得气袋位于电芯底部,电芯不可倾倒,然后剪裁气袋,剪裁过程中气袋预留1cm长度用于封装,将气袋中离心出的电解液倒入烧杯,并对剪裁后的电芯进行称重W2,剪下的气袋用酒精清洗,放入60℃烘箱,真空烘烤4h后进行称重W3,电芯中最终电解液保有量M0=W-W1+W2+W3,通过控制离心获取不同电解液保有量的电芯,然后将上述二次电池以0.5C恒流充电至4.35V,再以4.3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静置5min,再以1C恒流放电至截止电压下限2.8V,温度保持25℃,以此充放电条件进行循环充放电直至容量保持率为80%,根据循环数据确定能够满足其电芯正常循 环的最低保液量M0。
3.保液系数B为M0与电芯设计容量的比值。
确定所制备的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为3g/Ah,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重量为6g/Ah。
实施例2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二氟磷酸丁酯的加入量改为0.576质量%。
实施例3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二氟磷酸丁酯的加入量改为1质量%。
实施例4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二氟磷酸丁酯的加入量改为3质量%。
实施例5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正极活性材料改为LiNi 0.50Co 0.07Mn 0.43O 2,并且二氟磷酸丁酯的加入量改为1质量%。
实施例6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正极活性材料改为LiNi 0.85Co 0.07Mn 0.08O 2,且二氟磷酸丁酯的加入量改为1质量%。
实施例7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正极活性材料改为LiNi 0.65Co 0.01Mn 0.34O 2,且二氟磷酸丁酯的加入量改为1质量%。
实施例8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正极活性材料改为LiNi 0.65Co 0.2Mn 0.15O 2,且二氟磷酸丁酯的加入量改为1质量%。
实施例9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二氟磷酸丁酯的加入量改为1质量%,且保液系数改为2g/Ah。
实施例10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二氟磷酸丁酯的加入量改为1质量%,且保液系数改为4g/Ah。
实施例11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二氟磷酸丁酯的加入量改为1质量%,且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重量改为4g/Ah。
实施例12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二氟磷酸丁酯的加入量改为1质量%,且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重量改为10g/Ah。
实施例13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使用0.576质量%二氟磷酸苯酯代替二氟磷酸丁酯。
实施例14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使用1质量%二氟磷酸苯酯代替二氟磷酸丁酯。
实施例15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二次电池,但使用1.98质量%二氟磷酸丁酯,保液系数4g/Ah,Co含量1%,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重量为4g/Ah。
对比例1和对比例2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按照表1中对比例1、2对应的参数制备二次电池。
按照下述测试过程对上述实施例1-15和对比例1-2的二次电池进行了测试。
1.25℃循环寿命测试
在25℃下,静置5分钟,将上述二次电池以0.5C恒流充电至4.35V,再以4.3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静置5分钟,再以1C恒流放电至截止电压下限2.8V。以此充放电条件进行充放电循环直至锂离子电池到达80%的容量保持率,由此获得80%容量保持率的条件下二次电池的循环次数。
2.锂离子电池25℃循环到800次的DCR增长率性能测试
循环前25℃DCR测试:在25℃下,制备的新鲜电芯以0.5C充电到4.35V,随后恒压充电到0.05C,此时电压是V1;随后4C放电30s,放电末期电压是V2,0.1s采点,循环前电芯100%SOC的放电DCR1即为(V1-V2)/I。
25℃循环流程:循环前25℃DCR测试完成后,在25℃下,静置5分钟,将上述锂离子电池以0.5C恒流充电至4.35V,再以4.3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静置5分钟,再以1C恒流放电至截止电压下限2.8V,以此充放电条件进行循环充放电800次。
循环后25℃DCR测试:在25℃下,将循环后的电芯以0.5C充电到4.35V,随后恒压充电到0.05C,此时电压是V3;随后4C放电30s,放电末期电压是V4,0.1s采点,循环后电芯100%SOC的放电DCR2即为(V3-V4)/I。
DCR增长率:DCR增长率即为(DCR2-DCR1)/DCR1*100%。
下表1中给出了实施例1-15和对比例1-2的二次电池的测试结果。 表1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15
由上表1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1-14的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000016
值均在0.1×10 -2至3×10 -2的范围内,而对比例1和2的相应值在该范围之外。本申请实施例1-14的二次电池在25℃的循环寿命均在1000次循环以上,而对比例1和2的二次电池的循环次数分别为800和850;本发明实施例1-14的二次电池在25℃的循环DCR增长率均在85%以下,而对比例1和2的二次电池的循环DCR增长率则分别为100%和94%。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1-14的二次电池相比于对比例1和2的二次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及循环DCR增长性能。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3的二次电池与对比例1的二次电池相比,在根据上述25℃循环寿命测试中描述的条件进行循环时,电池的容量保持率随循环次数的变化。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申请的使用含1%二氟磷酸丁酯的电解液得到的容量保持率明显优于电解液不含二氟磷酸丁酯的情况。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3的二次电池与对比例1的二次电池相比,在根据上述25℃DCR增长率性能测试中描述的条件进行循环时,电池的循环DCR增长率随循环次数的变化。从图2中可以看出,本申请的使用含1%二氟磷酸丁酯的电解液得到的循环DCR增长率明显低于电解液不含二氟磷酸丁酯的情况。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14的二次电池与对比例1的二次电池相比,在根据上述25℃循环寿命测试中描述的条件进行循环时,电池的容量保持率随循环次数的变化。从图3中可以看出,本申请的使用含1%二氟磷酸苯酯的电解液得到的容量保持率明显优于电解液不含二氟磷酸苯酯的情况。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14的二次电池与对比例1的二次电池相比,在根据上述25℃DCR增长率性能测试中描述的条件进行循环时,电池的循环DCR增长率随循环次数的变化。从图4中可以看出,本申请的使用含1%二氟磷酸苯酯的电解液得到的循环DCR增长率明显低于电解液不含二氟磷酸苯酯的情况。
图1-4进一步证明了本申请的添加一定量成膜添加剂的电解液可以提供优异的循环及循环DCR增长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具有与技术思想实质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不脱离本申请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施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将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加以组合而构筑的其它方式也包含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27)

  1. 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电解液,其包含溶剂、锂盐和成膜添加剂,所述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为所述电解液总质量的0.1-10质量%,并且所述成膜添加剂的含量满足下式(1):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100001
    其中,A为成膜添加剂占电解液总质量的质量百分含量;B为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单位为g/Ah;M为二次电池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Ah;N为二次电池中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中镍的质量百分含量;C为二次电池中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中Co的质量百分含量。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式(1)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100002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膜添加剂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一种: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环状硫酸酯类化合物、磺酸酯类化合物;可选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具有以下结构: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100003
    其中,R1选自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氮原子、硫原子、磷原子、氟原子、烷基、苯基、烷氧基、苯氧基、含氟烷基、含氟苯基、含氟烷氧基或含氟苯氧基。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烷基为C 1-C 10烷基,可选地,C 1-C 6烷基;和/或,所述烷氧基为C 1-C 10烷氧基,可选地,C 1-C 6烷氧基;和/或,所述含氟烷基为C 1-C 10含氟烷基,可选地,C 1-C 6含氟烷基;和/或,所述含氟烷氧基为C 1-C 10含氟烷氧基,可选地,C 1-C 6含氟烷氧基。
  6. 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一种:二氟磷酸丁酯,二氟磷酸苯酯。
  7. 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为所述电解液总质量的0.5-3质量%。
  8. 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为2g/Ah至4g/Ah。
  9.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范围为4g/Ah至10g/Ah。
  10. 如权利要求3~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碳酸亚乙烯酯、乙烯基碳酸亚乙酯或它们的组合;和/或,
    所述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选自氟代碳酸亚乙酯、4,4-二氟碳酸亚乙酯、4,5-二氟碳酸亚乙酯或它们的组合;和/或,
    所述硫酸酯类化合物选自1,3,2-二氧杂硫杂环戊烷-2,2-二氧化物、4,4-双(1,3,2-二氧杂硫杂环戊烷)-2,2,2,2-四氧化物或它们的组合;和/或,
    所述磺酸酯类化合物选自1,3-丙烷磺酸内酯、丙烯磺酸内酯、丁烯磺酸内酯、甲烷二磺酸乙烯酯或它们的组合。
  11. 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盐选自LiN(SO 2F) 2(LiFSI)、LiPF 6、LiBF 4、LiN(CF 3SO 2) 2(LiTFSI)、LiClO 4、LiAsF 6、LiB(C 2O 4) 2(LiBOB)、LiBF 2C 2O 4(LiDFOB)、二氟二草酸磷酸锂(LiDFOP)中的至少一种。
  12. 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甲乙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酸乙酯、乙腈、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1,3-二氧环戊烷中的至少一种。
  13. 一种评估二次电池电解液中成膜添加剂含量与正极活性物质中镍含量及钴含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所述成膜添加剂含量与所述镍含量和钴含量满足下式(1):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100004
    其中,A为成膜添加剂占电解液总质量的质量百分含量;B为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单位为g/Ah;M为二次电池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Ah;N为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中镍的质量百分含量;C为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中Co的质量百分含量。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1)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100005
  15. 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膜添加剂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一种: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氟代环状碳酸酯类化合物、环状硫酸酯类化合物、磺酸酯类化合物;可选地,二氟磷酸 酯类化合物。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具有以下结构:
    Figure PCTCN2021131118-appb-100006
    其中,R1选自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氮原子、硫原子、磷原子、氟原子、烷基、苯基、烷氧基、苯氧基、含氟烷基、含氟苯基、含氟烷氧基或含氟苯氧基。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烷基为C 1-C 10烷基,可选地,C 1-C 6烷基;和/或,所述烷氧基为C 1-C 10烷氧基,可选地,C 1-C 6烷氧基;和/或,所述含氟烷基为C 1-C 10含氟烷基,可选地,C 1-C 6含氟烷基;和/或,所述含氟烷氧基为C 1-C 10含氟烷氧基,可选地,C 1-C 6含氟烷氧基。
  18. 如权利要求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氟磷酸酯类化合物选自:二氟磷酸丁酯、二氟磷酸苯酯、以及它们的组合。
  19. 如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膜添加剂的含量为所述电解液总质量的0.1-10质量%,可选地,0.5-3质量%。
  20. 如权利要求13~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的保液系数为2g/Ah至4g/Ah。
  21. 如权利要求13~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单位容量所需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范围为4g/Ah至10g/Ah。
  22. 一种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包含正极、负极和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解液。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镍钴锰三元材料,其结构式为LiNi xCo yMn zO 2,其中0.5≤x≤0.85,0.01≤y≤0.2,0≤z≤0.5,x+y+z=1。
  24. 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的活性材料选自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和硅基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25. 一种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2~2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26. 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池模块。
  27. 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选自权利要求22~2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池模块或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池包中的至少一种。
PCT/CN2021/131118 2021-11-17 2021-11-17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WO2023087168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1942128.6A EP4213264A4 (en) 2021-11-17 2021-11-17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AL DEVICE
PCT/CN2021/131118 WO2023087168A1 (zh) 2021-11-17 2021-11-17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CN202180093316.8A CN116848687A (zh) 2021-11-17 2021-11-17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US18/145,541 US20230163357A1 (en) 2021-11-17 2022-12-22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power consum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31118 WO2023087168A1 (zh) 2021-11-17 2021-11-17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8/145,541 Continuation US20230163357A1 (en) 2021-11-17 2022-12-22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power consuming devic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87168A1 true WO2023087168A1 (zh) 2023-05-25

Family

ID=86383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1/131118 WO2023087168A1 (zh) 2021-11-17 2021-11-17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63357A1 (zh)
EP (1) EP4213264A4 (zh)
CN (1) CN116848687A (zh)
WO (1) WO2023087168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8281A (ja) * 2002-05-17 2003-11-2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
JP2009245922A (ja) * 2008-03-13 2009-10-22 Hitachi Maxell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WO2014192208A1 (ja) * 2013-05-30 2014-12-0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解液保液層を具備する電池
CN105932325A (zh) * 2016-07-18 2016-09-07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一种长储存寿命的锂离子蓄电池
CN106058316A (zh) * 2016-08-10 2016-10-26 东莞市凯欣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镍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及高镍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
CN106252639A (zh) * 2016-10-17 2016-12-21 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兼顾高低温性能的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2769B2 (ja) * 2000-11-01 2003-06-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池用電解液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JP6880453B2 (ja) * 2017-09-11 2021-06-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KR102301670B1 (ko) * 2018-01-30 2021-09-14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고온 저장 특성이 향상된 리튬 이차전지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8281A (ja) * 2002-05-17 2003-11-2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
JP2009245922A (ja) * 2008-03-13 2009-10-22 Hitachi Maxell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WO2014192208A1 (ja) * 2013-05-30 2014-12-0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解液保液層を具備する電池
CN105932325A (zh) * 2016-07-18 2016-09-07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一种长储存寿命的锂离子蓄电池
CN106058316A (zh) * 2016-08-10 2016-10-26 东莞市凯欣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镍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及高镍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
CN106252639A (zh) * 2016-10-17 2016-12-21 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兼顾高低温性能的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13264A1 (en) 2023-07-19
US20230163357A1 (en) 2023-05-25
CN116848687A (zh) 2023-10-03
EP4213264A4 (en) 2023-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37614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WO2023082918A1 (zh) 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WO2023045379A1 (zh) 一种电解液、包括其的二次电池及该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
WO2023070268A1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包含该电化学装置的用电装置
KR101586681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 전해액 및 이를 함유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WO2023060554A1 (zh) 电解液、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0797573B (zh) 锂二次电池
CN117480654A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WO2023087168A1 (zh)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KR101862774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WO2024040510A1 (zh) 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WO2023130310A1 (zh) 电解液、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WO2023082866A1 (zh) 二次电池、用于制备二次电池的方法、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WO2023000214A1 (zh)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WO2024065181A1 (zh) 负极组合物及制备方法、负极浆料及制备方法、负极极片及制备方法、二次电池、用电装置以及噻蒽类化合物的应用
WO2023044752A1 (zh) 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WO2023216052A1 (zh) 一种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WO2024082123A1 (zh)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WO2024077476A1 (zh) 电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112582675B (zh) 电解液和锂离子电池
WO2022188163A1 (zh)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装置
WO2023082869A1 (zh) 二次电池、用于制备二次电池的方法、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WO2023015444A1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WO2023193230A1 (zh) 电解液、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WO2023216051A1 (zh) 一种含有环状硅氧烷的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194212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21129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180093316.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