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2193934A1 - 一种显示装置、激励器及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激励器及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2193934A1
WO2022193934A1 PCT/CN2022/078417 CN2022078417W WO2022193934A1 WO 2022193934 A1 WO2022193934 A1 WO 2022193934A1 CN 2022078417 W CN2022078417 W CN 2022078417W WO 2022193934 A1 WO2022193934 A1 WO 2022193934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display device
sub
moving part
exci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07841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周辉
王海盈
Original Assignee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028994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118901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065739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474135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065487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474139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21310664.X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15268711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21318330.7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214756907U/zh
Application filed by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28001296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48837A/zh
Publication of WO2022193934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2193934A1/zh
Priority to US18/469,052 priority patent/US20240004228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4Back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7Intermediate frames, e.g. between backlight housing and front fram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68Cells having two substrat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e.g. different thickness or materi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76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magneto-optical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Definitions

  • the display area is used for displaying images, and the non-display area is arranged outside the display area;
  • the exciter includes a vibrating member, the vibrating member is connected to the back plate, and the The vibration of the vibrating element can be transmitted to the back plate, so as to drive the non-display area to vibrate and emit sound through the back plate.
  • the above-mentioned display device further includes: a damping member, the damping member is located between the back plate and the exciter, so as to increase the damping of the vibration part.
  • the damping member is a honeycomb sandwich panel, a foam sandwich panel, a wood sandwich panel or an acrylic panel.
  • the number of the reinforcing parts is two, and the part of the back plate located between the two reinforcing parts constitutes the vibration part.
  • the connecting portion can be turned over with the second end as a fulcrum under the driving of the vibrating portion.
  • the connecting portion is bent along its own length direction.
  • the number of the exciters is plural, and the plural exciters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display screen.
  • an exciter including:
  • a second vibrating member the second vibrating member includes a first moving part and a second moving part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the first moving part is used for connecting with a sounding device, and the first moving part is located along the edge of the coil the end of its own axial direction; the second moving part is used for connecting with the sounding device, and the second moving part is located on the side of the coil along its own radial direction;
  • a second preset time is determined as a delay time, and delay processing is performed on the second sub-signal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preset time.
  • the second combined signal is sent to the first sound output interface for playback.
  • an audio signal playback method provided by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further includes: acquiring a third audio signal assigned to a third sound output interface;
  •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provide a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 Fig. 4-Fig. 6 is the structur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backplane in Fig. 1;
  • Fig. 9-Fig. 10 are structural schematic diagrams when the back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the exciter in Fig. 6;
  • FIG. 15 is a system architecture diagram of the display device in FIG. 3;
  • FIG. 26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display device with a plurality of reinforcing parts provided by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34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usage scenario of a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by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45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nother scenario provided by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301 coil
  • 302 magnetic part
  • 303 telescopic part
  • 304 the second vibration part; 3041: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1: the limiting hole; 3042: the second moving part; 3043: the first strengthening part; 3044: the bending part; 3045: the second strengthening part; : fixed part; 3047: connecting part;
  • a light source is used to generate light, and the light source is located on the ground side of the display device.
  • the light source is provided in the form of a light bar, and the display device further includes a circuit board 80 and a plurality of LED lights located on the circuit board 80 , and the light emitted by the light source enters from one side.
  • the material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is glass, PMMA or PC.
  • the optical film may include one or more films, including at least one of a prism film and a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 the back panel 20 includes a back panel body 21, which is fixedly connected to the non-display area 12; the vibrating part 22, the vibrating part 22 is arranged on the back panel 20 At the posi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non-display area 12 , the vibrating part 22 is connected to the vibrating part 31 , and the vibrating part 22 can deform under the vibration of the vibrating part 31 and move back and forth relative to the backplane body 21 .
  • the vibration part 22 can be deformed by itself, so as to realize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vibration part 22 and the back plate body 21 .
  • the back plate 20 is provided with a reinforcing portion 23 , and the reinforcing portion 23 penetrates the back plate 20 along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f the back plate 20 ;
  • FIGS. 11-14 are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s of the vibrating portion in FIG. 6 .
  •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Y is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edge of the back plate 20 .
  • the vibrating member 31 may be disposed in the middle of the vibrating portion 22 along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Y. As shown in FIG. In some embodiment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vibration member 31 and one end of the strengthening portion 23 may be 0.2-0.8 times the extension length of the strengthening portion 23 .
  • an elastic connection structure may be provided between the vibration part 22 and the back plate body 21 , and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vibration part 22 and the back plate body 21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the elastic connection structure .
  • the back plate 20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connecting portions 24 , the plurality of connecting portions 24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vibrating portion 22 , the first end of each connecting portion 24 is connected to the vibrating portion 22 , and each connecting portion 24 is connected to the vibrating portion 22 .
  • the second ends of the parts 24 are all connected with the backplane body 21 ; the connecting parts 24 can be turned over with the second ends as the fulcrums driven by the vibrating part 22 .
  • the connecting portion 24 may be a strip-shaped structural member, so as to achiev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vibration portion 22 and the backplane body 21 through its own bending deformation. At this time, referring to FIG. 6 ,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of the connecting portion 24 may be arranged in parallel with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of the vibrating portion 22 .
  • the display device further includes an elastic buffer member 40 , and the buffer member 40 is disposed between the vibration part 22 and the non-display area 12 .
  • the first adhesive member 50 has a relatively small rigidity, during the vibration process of the non-display area 12,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non-display area 12 and the backplane body 21 can be allowed to occur, so as to avoid the non-display area 12 and the buffer members 40, Shear deformation occurs between the two corresponding parts of the first adhesive member 50 .
  • the number of the exciters 30 is multiple, and the multiple exciters 30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along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display screen 10 . In this way, a plurality of exciters 30 can form a stereo system to improve the user experience.
  • the display device further includes a speaker 70 , and the speaker 70 and the exciter 30 are spaced apart along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display screen 10 . In this way, by using the speaker 70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citer 30, the sound from the speaker 70 and the sound from the non-display area 12 can be superimposed, and the superimposed sound has a higher sound pressure level in the low frequency band.
  • first moving part 3041 and the second moving part 3042 are connected to form an L-shaped bending structure, and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can constitute one of the folding edges of the bending structure, and is arranged at the end of the coil 301,
  • the two moving parts 3042 are located on the other folded edge, and are arranged on the radial side of the coil 301 .
  •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When the telescopic element 303 is stretched,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can move toward the side away from the coil 301 under the abutment of the telescopic element 303; when the telescopic element 303 is contracted,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can move closer to the side under the action of its own elastic force One side of the coil 301 moves, so that when the telescopic element 303 expands and contracts in the superimposed magnetic field,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can reciprocate relative to the coil 301 .
  • the second moving portion 3042 can reciprocate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first moving portion 3041 or its own elastic force, so as to drive the first vibrating member to vibrate and emit sound.
  • the axis of the coil 301 and the display panel 10 are arranged at an angle,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display device 300 can cover the exciter 30 along the display panel. 10.
  • the vertical dimension, that is, the exciter 30 does not increase the thickness of the display device 300, is in line with the flattening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300.
  • a first distance L1 along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of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there is a A first distance L1 along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of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a second distance L2 along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of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between the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and the telescopic element 303, and the first distance L1 is smaller than the second
  • the distance L2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reciprocating offset of the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and increase the vibration amplitude of the first vibrating member.
  • the sound emitted by the first vibrating member can have a larger sound pressure level and a lower low frequency frequency. .
  • the first reinforcement portion 3043 may have different structures.
  • the first strengthening portion 3043 extends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first moving portion 3041, and there is a stepped surface between the first strengthening portion 3043 and the first moving portion 3041.
  • the first reinforcing part 3043 is a groove structure formed on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and the groove structure is provided on the side of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facing the coil 301 or on the side facing away from the coil 301,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first The moving part 3041 is inverted relative to the coil 301 .
  • the size, that is, the size of the exciter 30 along the reciprocating direction of the first vibrating member is smaller.
  • the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he reciprocating movement direction of the second moving part 3042 and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coil 301 may be 60°-120°.
  • one end of the connecting portion 3047 away from the first moving portion 3041 extends toward a side away from the coil 301 , and at this time, the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moving portion 3041 and the connecting portion 3047 is an obtuse angle.
  •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can move toward the side away from the coil 301 under the driving of the telescopic element 303
  • the connecting part 3047 can move toward the side close to the coil 301 under the driving of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 move.
  • the second moving part 3042 can be provided with an output member 306 protruding toward the side away from the coil 301.
  • the output member 306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vibrating member, and the first The reciprocating direction of the two moving parts 3042 is the reciprocating direction of the output member 306 .
  • the second vibrating member 304 is a metal member with high strength and good elasticity.
  • the material of the second vibration member 304 may be a magnetically conductive material such as steel or iron, or may be a non-magnetically conductive material such as aluminum.
  • a limiting hole 3042 may be provided on the other first moving part 3041 , the exciter 30 further includes a limiting member 308 , the magnetic member 12 and the telescopic member 303 are arranged along the axis of the coil 301 and then pressed against a pressure Part of the limiting member 308 extends into the limiting hole 3042 between the bolt 307 and the limiting member 308 .
  • the limiting member 308 can be a tapered rod, so that the limiting hole 3042 can move relatively along the outer wall surface of the tapered rod during the pressing process of the limiting member 308 and the first moving portion 3041 .
  • the retractable member 303 and the limiting member 308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nd any adjacent two of the magnetic member 12 , the retractable member 303 , the pressing bolt 307 , and the limiting member 308 can be bonded and fixed by an adhesive member.
  • the limiting member 308 and the pressing bolt 307 can push against the two first moving parts 3041 respectively, and the second ends of the two first moving parts 3041 are facing away from each other. And stretch the two connecting parts 3047, at this time, the second moving part 3042 and the output member 306 drive the first vibrating member to move toward the side away from the coil 301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coil 301 until the two connecting parts 3047 are approximately on the same straight line superior.
  • FIG. 31 is a schematic diagram when the connecting portion according to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forms the hypotenuse of a triangle.
  • the connecting portion for a right triangle, the sum of the lengths of the two right-angled sides is greater than the length of the hypotenuse, that is, b+c>a, that is, a-b ⁇ c.
  • the second vibrating member 304 it will not undergo telescopic deform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driving the first vibrating member, that is to say, the length of the connecting portion 3047 will not change.
  • the connecting part 3047 can be regarded as the hypotenuse of a right triangle.
  • the connecting parts 3047 are stretched by the two first moving parts 3041 and are located on the same straight line, the connecting parts 3047 are approximately parallel to the original right-angled side b.
  • the moving distance of the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along the coil axis is approximately a-b, and the moving distance of the second moving part 3042 is approximately c, that is, the moving distance of the output member 306 is approximately c.
  • a-b ⁇ c that is, the moving distance of the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along the coil axis is smaller than the moving distance of the output member 306, that is, through the smaller moving distance of the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so that the output The member 306 has a larger vibration amplitude.
  • the telescopic amount of the telescopic element 303 can be enlarged twice, and the output element 306 has a larger vibration amplitude and can push the first vibrating member to emit a sound with a larger sound pressure level.
  • FIG. 32 is a structural diagram of an exciter provided by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Please refer to FIG. 32 .
  • the exciter 30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second vibrators.
  • the plurality of second vibrating members 304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and the plurality of second moving parts 3042 of the plurality of second vibrating members 304 are fixedly connected.
  • the plurality of second vibrating members 304 can simultaneously drive the first vibrating member to vibrate and emit sound, which improve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exciter 30, and the vibration amplitude of the output member 306 is large, so that the sound pressure level of the sound emitted by the first vibrating member is increased.
  • the number of the second vibrating members 304 may be two or more.
  • the number of the exciters 30 is multiple, and the multiple exciters 30 are arranged on the body at intervals. In this way, a plurality of exciters 30 can form a stereo system to optimize the user experience.
  • the exciter 30 further includes a counterweight 305, the counterweight 305 is used to b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body, and the first moving part 3041 and the coil 301 are both connected to the counterweight 305; wherein, the counterweight 305 The direction of the smallest dimension is set parallel to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body.
  • the weight of the weight member 305 is relatively large, and the second vibration member 304 and the coil 301 are fixedly connected to the body through the weight member 305 . In this way, when the second vibrating member 304 drives the first vibrating member, it can avoid insufficient force of the exciter 30 to drive the first vibrating member of the display device to vibrate and produce sound at the output end 16 due to the small weight of the exciter 30 itself.
  • the material of the counterweight member 305 may be a metal member such as stainless steel, and the weight of the counterweight member 305 may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parameters such as the thrust of the exciter 30 .
  • the axis of the coil 301 is arranged parallel to the display panel 10, and the largest dimension of the counterweight member 305 is along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smallest dimension direction of the counterweight is disposed along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f the display panel 10 , and the exciter 30 is disposed between the back panel 20 and the rear case 60 , which does not increase the thickness of the display device 300 .
  •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provides another display device for solving the following problems:
  • sky sound speake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mmersive feeling of watching movies on display devices, more and more display devices or audio devices use sky sound speakers to play back sound with a sense of height. Such as the sound of aircraft flying overhead, thunder, etc. These sounds should have been realized by the speakers or speakers installed on the roof, but because the general family living room decoration did not take this requirement into consideration, and no speakers or speakers were installed on the roof, so the display devices in the related art used reflections. It is realized by the method, that is, a sky-sound speaker is installed on the top of the display device, and the sound wave emitted by the sky-sound speaker is reflected by the roof and ceiling, and then enters the human ear.
  • FIG. 34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usage scenario of a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by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display device 382 also performs data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erver 384 , and the user can operate the display device 382 through the smart device 383 or the control device 381 .
  • Display device 382 is also in data communication with server 384 .
  • the server 384 may be a cluster or multiple clusters, and may include one or more types of servers.
  • FIG. 36 is a block diagram of a hardware configuration of a display device 382 provided by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four layers, from top to bottom, the applications layer (referred to as “application layer”) and the application framework layer (referred to as “framework layer”) ”), the Android runtime and the system library layer (referred to as the “system runtime layer”), and the kernel layer.
  • applications layer referred to as “application layer”
  • application framework layer referred to as “framework layer”
  • Android runtime the system library layer
  • kernel layer the kernel layer
  • FIG. 40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system architecture of a multi-channel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by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s shown in FIG. 40 ,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includes a left channel, a right channel, a center channel, a left sky channel and a right channel sky sound.
  • the signal of each channel may contain sound in the full frequency range (20-20kHz).
  • the sky sound signal contains both high-frequency signals such as bird calls, and low-frequency signals such as common thunder and helicopter sounds. After the ultra-thin design is adopted, the playback effect of the Sky Sound speakers for low-frequency signals will be reduced.
  • the ultra-thin speaker shown in FIG. 41 has a better playback effect for signals with frequencies above 1000 Hz, but poor playback effects for signals with frequencies below 1000 Hz.
  • FIG. 43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signal processing performed by the controller according to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s shown in FIG. 47 , for the audio signal flowing into the controller, the controller first divides the frequency of the first audio signal to obtain the first sub-signal and the second sub-signal, the processing can be implemented by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module in the controller.
  • the second sub-signal When the second sub-signal is sent to the second speaker for playback, the second sub-signal is firstly delayed by the delay module in the controller to ensure signal synchronization, and then the delayed second sub-signal is processed The signal is combined with the second audio signal to obtain a first combined signal, and then the first combined signal is sent to the second speaker for playback.
  • the first combined signal includes the second sub-signal (ie, the low-frequency signal) in the first audio signal, so all sounds in the first audio signal can be played normally.
  • the controller acquires the first distance that the sound played by the first speaker propagates to the object, and the second distance that the sound played by the second speaker propagates to the object, wherein the object is specifically the user, the first distance and the second distance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sound to the user's ear;
  • the controller When performing the delay processing, the controller first obtains the first distance D1 and the second distance D2, and then determines the delay time according to D1 and D2, so as to perform delay processing on the second sub-signal according to the delay time to ensure Sky Tone sound playback effect.
  • the Hass effect if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und waves of the two sound sources reaching the human ear is within 5-35ms, the person cannot distinguish the two sound sources, and only the leading sound (the leading sound source) gives a sense of azimuth. ), the lag sound does not seem to exist; if the time difference is between 35 and 50ms, the human ear begins to perceive the existence of the lag sound source, but the orientation of the hearing sense is still the leading sound source. And as the time difference becomes longer, the sense of orientation is stronger, but it will cause people to perceive the existence of sound more and more.
  • an acoustic signal can be used for testing, and the testing location is the person's location as shown in FIG. 38 or FIG. 45 . If the electrical signal is tested, the signals of the first speaker and the second speaker still do not overlap each other in frequency (within the 3dB roll-off point), and can be connected to form a full-band signal, because different types or structures of speakers have different electrical Therefore,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first speaker may b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second speaker, for example, the voltage of the first speaker is twice that of the second speaker.
  • FIG. 47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test result obtained at the moment when full-range pink noise starts to be played on the channel of the first audio signal according to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application.
  • the signal of the first speaker is higher than the signal of the second speaker.
  • the time earlier by ⁇ t (the upper signal is the signal of the first speaker, and the lower signal is the signal of the second speaker), where the range of ⁇ t is 22ms ⁇ 8ms.
  • the measured signal can be an electrical signal or a sound signal at the same time. If testing the sound signal, the measurement position should be facing the speaker diaphragm or sound hole, and the test equipment should be at the same position from the speaker to avoid the time delay error caused by the test distance.
  • FIG. 48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human voice signal provided by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arrows in the figure are harmonics.
  •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of human voice is about 370Hz
  • the second harmonic is 740Hz
  • the third harmonic is 1119Hz. Therefore, the second harmonic is less than 1000Hz and the third harmonic is greater than 1000Hz.
  • the harmonics will reach the human ear first, and then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will reach the human ear. And if the audience hears the harmonics first, there will be a feeling that the sound breaks.
  • the controller when the detection result is that the first audio signal does not include human voice, the controller performs energy detection on the first audio signal to determine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audio signal;
  •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of the signal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is determined by performing energy detection on it.
  • the controller may preset a larger third preset time.
  • the third preset time can be directly set as the delay time, and the delay processing is performed.
  • the third preset time may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an empirical value, for example, the third preset time may be set to 30ms, so that the height of the sound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 the signal sent by a helicopter includes both the low-frequency signal of the engine and the high-frequency signal of the propeller, and it may occur that the harmonic frequency of the low-frequency signal exceeds the preset frequency. Therefore, in order to segment the complete signal as little as possible, the signal valley frequency of the audio signal can be detected, and the magnitud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gnal valley frequency and the preset frequency can be compared.
  • the signal division strategy can be adjusted, that is, the first sub-signal and the second sub-signal a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signal valley frequency as the dividing point .
  • the signal valley frequency is 1382Hz
  • it can be divided according to 1382Hz to obtain a first sub-signal with a frequency greater than 1382Hz and a second sub-signal with a frequency less than or equal to 1382Hz. Therefore, by adjusting the dividing point for signal division The frequency can ensure that the complete signal is divided as little as possible to improve the sound playback effect.
  • the controller in the step of sending the first sub-signal to the first speaker for playback, is configured to perform the following steps:
  • the controller sends the third combined signal to the first speaker for playback.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激励器及音频信号播放方法,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背板,所述背板与所述非显示区固定相连;激励器,所述激励器与所述背板相连,通过所述背板带动所述显示屏振动发声;上述显示装置中激励器与显示装置的背板相连,背板与显示屏的非显示区相连,激励器带动非显示区实现振动发声。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激励器及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2021年03月18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10289943.0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本申请要求在2021年06月1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21318330.7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本申请要求在2021年06月1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10654878.7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本申请要求在2021年06月1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10657399.0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本申请要求在2021年06月1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21310664.X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激励器及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为了追求显示设备的声音效果,各种屏声发声设备以及多声道的技术大量涌现,但目前对于显示装置的屏幕发声技术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背板,所述背板与所述非显示区固定相连;激励器,所述激励器与所述背板相连,通过所述背板带动所述显示屏振动发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背板本体和振动部,所述背板本体与所述非显示区固定相连,所述振动部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与所述非显示区相对应的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用于显示图像,所述非显示区围设在所述显示区外;所述激励器包括振动件,所述振动件与所述背板相连,所述振动件的振动可传递到所述背板上,以通过所述背板带动所述非显示区振动发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励器包括振动件,所述振动件与所述背板的振动部相连,所述振动部可在所述振动件的振动下发生变形,并相对所述背板本体往复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阻尼件,所述阻尼件位于所述背板和所述激励器之间,以增加所述振动部的阻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为蜂窝夹芯板、泡沫夹芯板、木夹芯板或亚克力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上设有减强部,所述减强部沿所述背板的垂向贯穿所述背板,所述背板位于所述减强部延伸方向两侧的部分构成所述振动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动部所在区域的宽度为所述减强部宽度的2倍-3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强部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减强部并列设置,且所述减强部的并列方向与所述减强部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强部的个数为两个,所述背板的位于两个所述减强部之间的部分构成所述振动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动部和所述减强部其中一端的距离为所述减强部延长长度的0.2-0.8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动部为等宽度的板状结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在所述振动部与所述非显示区之间,且可在所述振动部的带动下发生弹性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多个连接部,多个所述连接部沿所述振动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振动部相连,每个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均与所述背板本体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可在所述振动部的带动下以所述第二端为支点进行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沿自身长度方向弯折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本体上设有避让缺口,所述振动部和多个所述连接部均容置在所述避让缺口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励器还包括激励器本体,所述振动件与所述激励器本体相连,且可相对所述激励器本体往复移动;所述激励器本体与所述背板本体相连固定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励器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激励器沿所述显示屏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器;第一滤波器,第一滤波器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相连;限幅器,限幅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滤波器的输出端和激励器的输入端相连;第二滤波器,第二滤波器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相连,第二滤波器的输出端与扬声器相连;第三滤波器,第三滤波器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相连,且当激励器的输入信号大于预设值时,第三滤波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滤波器的输入端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励器为磁致伸缩激励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磁致伸缩激励器包括伸缩件、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静态下,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伸缩件垂直设置,所述第二移动部与所述伸缩件成角度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励器包括线圈、伸缩件和具有弹性的第二振动 件,所述伸缩件可发生沿所述线圈轴向的伸缩变形;所述第二振动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本体相连,所述第一移动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轴向的端部;所述第二移动部与所述本体相连,且所述第二移动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径向的侧方;所述伸缩件伸缩时,所述第一移动部可在所述伸缩件或所述第二振动件的弹性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线圈的端部往复移动,所述第二移动部可在所述第一移动部或所述第二振动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往复移动,并带动所述本体振动,其中,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往复移动方向与所述线圈的轴向呈夹角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磁致伸缩激励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围设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所述边框上设有边框减强部;所述磁致伸缩激励器安放在所述边框上,并与所述边框减强部并排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磁致伸缩激励器还包括:线圈,所述第一移动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轴向的端部,所述第二移动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径向的侧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激励器的本体固定相连,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移动部相连,所述第一移动部能够以自身的所述第一端为支点相对所述线圈往复翻转,所述伸缩件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部第一端与所述伸缩件之间具有沿所述第一移动部延伸方向的第一间距,所述第一移动部第二端与所述伸缩件之间具有沿所述第一移动部延伸方向的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减强部,所述第一减强部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其他位置处的横截面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励器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径向的侧方,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部相连,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部相连,所述连接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线圈的轴向之间具有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振动件还包括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部相连,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部可在所述弯折部的弹性力作用下朝向靠近彼此的一侧相对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圈呈筒状,所述伸缩件为圆柱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往复移动方向与所述伸缩件的伸缩方向相互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部的个数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所述线圈的沿自身轴向的两端,所述第二移动部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移动部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励器还包括配重件,所述配重件用于与所述本 体固定相连,且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线圈均与所述配重件相连;
其中,所述配重件的最小尺寸方向与所述本体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激励器,包括:
线圈;
伸缩件,所述伸缩件可发生沿所述线圈轴向的伸缩变形;
第二振动件,所述第二振动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一移动部用于与发声设备相连,所述第一移动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轴向的端部;所述第二移动部用于与所述发声设备相连,且所述第二移动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径向的侧方;
所述伸缩件伸缩时,所述第一移动部可在所述伸缩件或所述第二振动件的弹性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线圈的端部往复移动,所述第二移动部可在所述第一移动部或所述第二振动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往复移动,并带动所述发声设备振动发声;其中,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往复移动方向与所述线圈的轴向呈夹角设置。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音频信号播放方法,包括:
获取不同声道的音频信号,所述不同声道的音频信号包括分配至第一声音输出接口的第一音频信号,以及分配至第二声音输出接口的第二音频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与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播放的音频信号的声道不同;
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所述第一子信号的频率大于预设频率,所述第二子信号的频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频率;
将所述第一子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并将延时后的第二子信号与所述第二音频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一合并信号,并将所述第一合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所播放的声音传播到对象的第一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所播放的声音传播到所述对象的第二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以及所述第二距离,确定延时时间;
根据所述延时时间,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的距离差;
计算所述距离差与声音传播速度的比值;
确定所述比值与第一预设时间的和为所述延时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包括:
对所述第一音频信号进行人声检测,得到检测结果;
在所述检测结果为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包括人声时,确定第二预设时间为延时时间,并根据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信号播放方法中还包括:在所述检测结果为所述第一音频信号不包括人声时,对所述第一音频 信号进行能量检测;
若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在所述预设频率的能量低于预设能量值,确定第三预设时间为延时时间,并根据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的信号谷值频率;
在所述信号谷值频率大于所述预设频率时,根据所述信号谷值频率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新的第一子信号和新的第二子信号,所述新的第一子信号的频率大于所述信号谷值频率,所述新的第二子信号的频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信号谷值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第一子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包括:
对所述第二音频信号进行高通滤波以及信号增益调节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二音频信号与所述第一子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二合并信号;
将所述第二合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频信号播放方法中还包括:获取分配至第三声音输出接口的第三音频信号;
对所述第三音频信号进行延时处理,以使得延时后的第三音频信号与所述第一合并信号同步;
将所述延时后的第三音频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三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第一声音输出接口,用于播放第一声道的音频信号;
第二声音输出接口,用于播放与所述第一声道不同的第二声道的音频信号;
解码器,用于对信号源输入的信号进行解码,得到解码结果;
分别与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以及所述解码器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解码结果,获取不同声道的音频信号,所述不同声道的音频信号包括分配至第一声音输出接口的第一音频信号,以及分配至第二声音输出接口的第二音频信号;
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所述第一子信号的频率大于预设频率,所述第二子信号的频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频率;
将所述第一子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并将延时后的第二子信号与所述第二音频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一合并信号,并将所述第一合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的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的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设置多个激励器时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同时设置扬声器和激励器时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6为图1中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9-图10为图6中背板与激励器相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图14为图6中振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3中显示装置的系统架构图;
图16-图18为图3中扬声器、激励器以及扬声器和激励器叠加后的频响曲线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屏幕发声的一种显示设备示意图;
图20和图2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为显示装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显示装置的边框构成第一振动件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2为图20中显示装置的边框构成第一振动件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4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设有加强板的显示设备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设置减强部的显示设备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多个减强部的显示设备示意图;
图27-图3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激励器结构图;
图3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部构成三角形斜边时的示意图;
图32-图3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激励器结构图;
图3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使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的配置框图;
图3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硬件配置框图;
图3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软件配置示意图;
图3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天空音扬声器的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4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多声道显示设备的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4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不同扬声器对不同频率的信号的播放效 果的示意图;
图4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4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进行信号处理的示意图;
图4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多声道显示设备的信号链架构的示意图;
图4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场景示意图;
图4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扬声器以及第二扬声器的信号的频谱特征的示意图;
图4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在第一音频信号的通道上开始播放全频粉噪的瞬间得到的测试结果的示意图;
图4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人声的信号示意图;
图4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信号的示例图;
图50-图5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处理器进行信号处理的示意图;
图5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音频信号播放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显示屏;11:显示区;12:非显示区;
20:背板;21:背板本体;22:振动部;23:减强部;24:连接部;25:避让缺口;
30:激励器;31:振动件;32:激励器本体;
301:线圈;302:磁性件;303:伸缩件;
304:第二振动件;3041:第一移动部;30411:限位孔;3042:第二移动部;3043:第一减强部;3044:弯折部;3045:第二减强部;3046:固定部;3047:连接部;
305:配重件;306:输出件;307:抵压螺栓;308:限位件;
309:壳体;3091:避让平面;
40:缓冲件;50:第一粘接件;60:后壳;70:扬声器;80:电路板;
90:显示模组;X:并列方向;Y:延伸方向;Z:垂向;
300:显示装置;331:后壳本体;332:边框;3321:第三减强部;334: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包括液晶(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显示装置、有机电激光(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装置等种类。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以及堆叠在显示屏后方的背光源组件,背光源组件包括背光源、光学膜、扩散膜、导光板和反射板等,以使背光光源发射的光线朝向显示屏一侧均匀射出。对于LCD显示装置,为了降低其制作成本,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屏、扩散膜、导光板和反射板之间均采用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组装,这样,显示屏、扩散膜、导光板和反射板中任意相邻的两者之间均具有空气层。由于空气层不能传递相邻两者之间的振动,且显示屏和背光源组件间不能存在任何阻挡光线的物体,LCD显示装置不能实现显示屏面振动发声,只能通过扬声器发声。而扬声器发声相对于面振动发声,发出声音的 位置与图像位置偏差较远。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设置多个激励器时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同时设置扬声器和激励器时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图6为图1中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9-图10为图6中背板与激励器相连时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设置有激励器,激励器与显示装置的背板相连,背板与显示屏的非显示区相连,这样激励器可带动非显示区振动发声,显示装置的声音可以具有较大的声压级,且声音的位置与图像位置更贴近。
参考图1至图10,显示装置300,包括显示屏10,显示屏10包括显示区11和非显示区12;背板20和激励器30,激励器30包括振动件31,振动件31与背板20相连,振动件31的振动可传递到背板20上,以通过背板20带动非显示区12振动发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300还包括后壳60和显示模组90,显示模组90包括反射片(未示出)、导光板(未示出)、光学膜片(未示出)以及位于背板20一侧的光源(未示出)。
显示装置包括天侧、左侧、右侧和地侧,其中天侧和地侧相对,左侧和右侧相对,天侧分别与左侧的一端和右侧的一端相连,地侧分别与左侧的另一端和右侧的另一端相连。显示装置还包括前侧和后侧,前侧位于显示屏10所在一侧,后侧位于后壳60所在的一侧。
显示区11用于显示图像,非显示区12围设在显示区11外,背板20与非显示区12固定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显示区12通过第一粘接件50与背板20的边缘固定连接。第一粘接件50可以为泡棉、双面胶等。
光源用于产生光,光源位于显示装置的地侧。光源以灯条形式提供,显示装置还包括电路板80以及位于电路板80上的多颗LED灯,光源发出的光线从一侧进入。
反射片用于将光线反射到出光方向上,利于光源发出的光线均匀分布。反射片固定于背板20的表面。反射片具有白色的反射面,反射片的材质为PET。
导光板包括入光侧和出光侧,光源位于导光板的入光侧,利用导光板的折射和全反射作用将从入光侧进入的光线在导光板的出光侧射出,由此将线光源转化为面光源。
反射片位于与导光板的出光侧相对的一侧。
导光板的材质为玻璃、PMMA或PC。
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的出光侧,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
光学膜片可包括一张或多张膜片,包括棱镜膜、增亮膜中的至少一种。
激励器30用于带动发声件振动发声,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器30为电磁激励器、磁致伸缩激励器和压电激励器中的任意一种。激励器30包括振动件31,其中,当激励器30为电磁激励器时,振动件31可以为音圈,当激励 器30为磁致伸缩激励器时,振动件31可以为磁致伸缩棒。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声件为显示屏10。其中,非显示区12与背板20的边缘相连。这样,振动件31与背板20,振动件31振动时,可带动背板20振动,背板20的振动传递至非显示区12,即可带动非显示区12振动发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动件31与背板20的边缘相连,这样,背板20的振动可直接传递至非显示区12,背板20的振动的传递路径较小,振动能量损失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20的材质可以为铝合金、钢等。当显示屏10的尺寸较小时,背板20可以使用铝合金材质或者使用厚度较小的钢。当显示屏10尺寸较大时,背板20可以采用钢,且背板20的厚度较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动件31还可以与背板20间接相连。考虑到背板20的阻尼较小,振动件31与背板20可以设置阻尼件,以增大背板20的振动件31相连接位置处的阻尼,也就是提高了非显示区12的阻尼,扩大非显示区12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避免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产生明显峰谷和失真而影响听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尼件可以为蜂窝夹芯板、泡沫夹芯板、木夹芯板或亚克力板,成本低易获取。阻尼件也可以为聚氨酯等材质的发泡材质件。
可以理解的,不同材质的背板20以及不同厚度的背板20均具有不同的杨氏模量,即不同材质的背板20以及不同厚度的背板20具有不同的抵抗变形的能力。那么,可以通过减小背板20的厚度或者采用易于变形的材质,例如铝合金等,以降低背板20的杨氏模量,提高背板20的边缘的变形能力。
为易于带动背板20的边缘发生变形,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20包括背板本体21,背板本体21与非显示区12固定相连;振动部22,振动部22设置在背板20的与非显示区12相对应的位置处,振动部22与振动件31相连,振动部22可在振动件31的振动下发生变形并相对背板本体21往复移动。
即背板20由背板本体21和振动部22两部分结构构成,背板本体21通过第一粘接件50与非显示区12相对固定,背板本体21与非显示区12之间的相对位移量较小。而振动部22与非显示区12之间未相对固定,振动部22的杨氏模量较小,振动部22与非显示区12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对位移量。激励器30工作时,振动部22可随振动件31相对背板本体21往复移动,而背板本体21不会发生变形,背板本体21与非显示区12之间仍然可以具有较为稳固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振动部22自身发生变形,以实现振动部22与背板本体21之间的相对移动。背板20上设有减强部23,减强部23沿背板20的垂向贯穿背板20;背板20的位于减强部23延伸方向两侧的部分构成振动部22。
其中,减强部23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且减强部23沿不同的方向延伸。请参阅图4,当减强部23沿背板20的边缘延伸时,振动部22指的是图4中虚线围成的区域。请参阅图5,沿减强部23的延伸方向与背板20的边缘垂直设置时,背板20的位于延伸部两侧的部分指的是图5中虚线部分围成的区域, 且该区域的宽度可以为减强部23宽度的2倍-3倍。
减强部23的个数可以为两个,且两个减强部23的并列方向X与减强部23的延伸方向Y垂直设置,其中,背板20的位于两个减强部23之间的部分构成振动部22。这样,振动部22的整体可以具有较大的变形量,振动件31振动时,振动部22在振动件31的带动下发生变形并凸出背板20侧壁面,以带动非显示区12振动发声。
其中,并列方向X和延伸方向Y可以分别沿背板20的相邻的两侧边延伸,此时,并列方向X和延伸方向Y分别与垂向Z垂直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1-图14为图6中振动部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6和图11,延伸方向Y为背板20的边缘延伸方向。
可以理解的,当振动部22位于两个减强部23之间时,振动部22依靠自身的变形发生相对背板本体21的相对移动,且越靠近减强部23的端部,振动部22的变形量越小。因此,振动件31可设置在振动部22的沿延伸方向Y的中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动件31与减强部23的其中一端的距离可为减强部23延伸长度的0.2-0.8倍。
其中,振动部22可以为等宽度的板状结构件。为有助于振动部22在振动件31的带动下发生变形,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振动部22位于两个减强部23之间时,请参阅图6和图11,振动部22两端的沿并列方向X的宽度小于振动部22其他位置的沿并列方向X的宽度,即振动部22中部的尺寸较大且振动部22两端的尺寸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振动部22,请参阅9,振动部22的沿排列方向的尺寸可以为渐变式,这样,振动部22的强度较高,避免振动部22在振动过程中出现破裂。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对于减强部23,沿减强部23的延伸方向Y,减强部23可以为等宽度的条形孔。当然,请参阅图11,减强部23两端的宽度可以大于减强部23中部的宽度,本实施例不对减强部23和振动部22的形状进行限制。
参考图12至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动部22与背板本体21之间可以设置弹性连接结构,通过弹性连接结构的伸缩,实现振动部22与背板本体21之间的相对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20包括多个连接部24,多个连接部24沿振动部22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连接部24的第一端均与振动部22相连,每个连接部24的第二端均与背板本体21相连;连接部24可在振动部22的带动下以第二端为支点进行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24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例如,连接部24可以为弹簧等。这样,通过连接部24的往复伸缩变形,可实现振动件31带动振动部22朝向靠近或远离显示屏10的方向往复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24可以为条状结构件,以通过自身的弯折变形,实现振动部22与背板本体21之间的相对移动。此时,请参阅图6,连接部24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振动部22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
请参阅图12至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24沿自身长度方向弯折 设置。这样,连接部24易于发生变形,振动件31的振动幅度可以有效的传递至振动部22上,避免振动件31的振动能量损失。
其中,振动部22与背板本体21可以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件,振动部22设置在背板本体21的朝向显示屏10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至图14,背板本体21上设有避让缺口25,振动部22和多个连接部24均容置在避让缺口25内。
这样,背板本体21与非显示区12通过第一粘接件50粘接固定时,避免出现因振动部22或者连接部24凸出背板本体21,导致背板本体21与非显示区12相互分离而粘接不牢的状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振动部22、连接部24可以与背板本体21一体成型。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至图14,振动部22、连接部24可以通过在背板20上冲孔形成,此时振动部22以及连接部24的侧壁面与背板本体21的侧壁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激励器30还包括激励器本体32,振动件31与激励器本体32相连,且可相对激励器本体32往复移动;其中,激励器本体32可与振动部22相连,并依靠激励器本体32自身的重量带动振动部22振动。这样,相当于增大了振动部22的等效重量和等效密度,这样,有助于振动部22激发出低频音,满足显示装置的低频音设计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器本体32与背板本体21固定相连,例如,激励器本体32可以通过螺接、铆接、粘接等方式与背板本体21固定相连。这样,激励器本体32与背板本体21相对固定。激励器30工作时,振动件31可相对激励器本体32伸缩,并带动振动部22往复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具有弹性的缓冲件40,缓冲件40设置在振动部22与非显示区12之间。
缓冲件40可以与振动部22和非显示区12中的至少一者固定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40可同时与振动部22以及非显示区12固定相连,以避免振动部22振动过程中,振动部22、缓冲件40、非显示区12之间出现碰撞噪音。
缓冲件40可以为橡胶、硅胶等材质件,并通过第二粘接件与振动部22以及非显示区12固定相连。当然,缓冲件40本身也可以为泡棉、双面胶等具有粘性的部件,以缓和非显示区12受到的冲击。
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40可以具有较大的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40的刚度大于第一粘接件50,这样,振动部22的振动幅度可以有效的传递到非显示区12上,减小振动件22的振动能量在缓冲件40处的损失量,以使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具有预设的声压级。同时,第一粘接件50具有较小的刚度,非显示区12振动过程中,可以允许非显示区12与背板本体21之间发生相对移动,避免非显示区12的与缓冲件40、第一粘接件50相对应的两部分之间发生剪切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器30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激励器30沿显示屏10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多个激励器30可以构成立体声系统,提升用户的使 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人体对面振动发出声音的声像感知较为不敏感。因此,多个激励器30可以设置在显示屏10周向的任意位置处,用户感知到的声像中心近似位于显示屏10的中心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非显示区12的宽度较大时,例如宽度为20mm-30mm,非显示区12可以具有较大的振动幅度,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的音质较好。当非显示区12的宽度较小时,例如,宽度为3mm-5mm,非显示区12振动幅度较小,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的声压级较小,且低音效果较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扬声器70,扬声器70和激励器30沿显示屏10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通过扬声器70与激励器30配合使用,可以将扬声器70发出的声音以及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进行叠加,叠加后的声音在低频段具有较大的声压级。
图15为图3中显示装置的系统架构图。图16-图18为图3中扬声器、激励器以及扬声器和激励器叠加后的频响曲线示意图。
请参阅图15至图18,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器;第一滤波器,第一滤波器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相连;限幅器,限幅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滤波器的输出端和激励器30的输入端相连;第二滤波器,第二滤波器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相连,第二滤波器的输出端与扬声器70相连;第三滤波器,第三滤波器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相连,且当激励器30的输入信号大于预设值时,第三滤波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滤波器的输入端相连。
其中,曲线B1为非显示区12发出声音的频响曲线,曲线C1为扬声器70发出声音的频响曲线。考虑到扬声器70可以发出全频段的声音,而非显示区12发出声音的高频段音量较大,例如图17所示的大于1000Hz的频段,小于1000Hz低频段声音音量较小。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叠加的声音具有较为平坦的频响曲线,可以通过第二滤波器对扬声器70发出声音的大于1000Hz的频段进行衰减,同时通过第一滤波器对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的低于1000Hz的频段进行衰减,这样,扬声器70发出的声音以及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叠加后可以具有如曲线D1所示的平坦的频响曲线。
考虑到激励器30通过振动部22带动非显示区12振动发声,当振动部22的振动幅度较大时,可能会导致非显示区12破裂。因此,第一滤波器的输出端与限幅器相连,以对激励器30控制信号的最高输出电压进行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幅器输出的激励器30控制信号还可以通过第一放大器后输出至激励器30。第二滤波器输出的控制信号也可以通过第二放大器后输出至扬声器70。
这样,叠加声音的大于1000Hz的频段内,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相对于扬声器70发出的声音具有较大的比例。叠加声音的小于1000Hz的频段内,扬声器70发出的声音相对于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具有较大的比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扬声器70与激励器30的动态范围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7和图18,当输入信号增大时,曲线B2和B3为非显示区12发出声音的频响曲线的变化示意图,曲线C2和C3为扬声器70发出声音 的频响曲线的变化示意图。即当输入信号增大时,扬声器70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化量近似为非显示区12发出声音的音量变化量的两倍。
而由于在低于1000Hz的低频段,扬声器70发出的声音相对于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比例较大,在高于1000Hz的高频段,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相对于扬声器70发出的声音比例较大。这就导致音量增大后,高频段声音的变化较小,低频段声音的变化较大,如曲线D2所示,叠加后的高频段声音的音量低于低频段声音的音量,叠加后的声音的清晰度较差。
因此,当显示装置具有较大音量时,可以通过第三滤波器对扬声器70发出声音的高频段进行补偿,以使叠加的声音仍然可以具有如曲线D3所示的较为平坦的频响曲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滤波器的输入端或输出端可以设置检测件,检测件用于检测激励器30输入信号的强度,当激励器30输入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值时,检测件可以连通第三滤波器的输出端和第二滤波器的输入端,以对扬声器70进行补偿。当检测件检测到的输入信号强度小于预设值时,检测件可断开第三滤波器的输出端和第二滤波器的输入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的声压级具有上限值,且其小于扬声器70发出的声音的声压级。上述预设值可以为多个,例如,包括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其中,当激励器30输入信号的强度为第一预设值时,非显示区12发出声音的声压级为上限值。那么,激励器30输入信号的强度为第一预设值时,扬声器70具有第一补偿量,激励器30输入信号的强度为第二预设值时,扬声器70具有第二补偿量,第一补偿量小于第二补偿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预设值是动态变化的,其与激励器30输入信号的强度等相关,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在叠加声音的低于1000Hz的低频段,扬声器70发出的声音相对于非显示区12发出的声音比例较大。而人体对小于1000Hz频段的声音的声像感知较为不敏感。因此,扬声器70可以设置在显示屏10周向的任意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扬声器70的个数可以为多个,并设置在显示屏10的地侧。
由于人体对面振动发出声音的声像感知较为不敏感,一些实施例中,激励器30也可以设置在显示屏10周向的任意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显示屏10天侧的中部可以设置一个激励器30,其可以作为中置扬声器70,通过解码器解码后发出对白人声。显示屏10的左侧和右侧可以分别设置一个激励器30,以扩宽叠加声音的声场范围,增加声音的立体感。
上述显示装置中激励器与显示装置的背板相连,背板与显示屏的非显示区相连,激励器带动非显示区实现振动发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无法实现屏幕振动发声的问题,但上述显示装置还存在以下问题:
利用屏幕发声的显示设备,例如上述显示装置,较配置传统扬声器的显示设备而言,具有更好的音质效果。采用屏幕发声技术的显示设备包括显示 屏和激励器,通过激励器来带动显示屏振动发声,但相关技术中,由于激励器在显示设备厚度方向上的厚度较大,不利于显示设备薄型化发展。
如图19所示,以液晶显示设备为例,显示设备通常包括面板191(即显示屏)、背光组件192、主板193、电源板194、后壳195和基座196。其中,面板191用于给用户呈现画面;背光组件192位于面板191的下方,通常是一些光学组件,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面板191能正常显示影像,背光组件192还包括背板1920,主板193和电源板194设置于背板1920上,通常在背板1920上冲压形成一些凸包结构,主板193和电源板194通过螺钉或者挂钩固定在凸包上;后壳195盖设在面板191上,以隐藏背光组件192、主板193以及电源板194等显示设备的零部件,起到美观的效果;底座196,用于支撑显示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屏幕发声的显示设备示意图,显示设备中还增加前罩197和激励器1930。其中,前罩197与后壳195一起围设出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里面放置面板191、背光组件192、主板193、电源板194。与面板191相对应的位置上,前罩197设置透明区域70,以保证面板191呈现的画面能够透过前罩197正常显示。前罩197还设置有非透明区域1971,在非透明区域1971上安放有多个激励器30,这样从显示设备的正面是不会看到激励器1930。激励器1930工作,带动前罩197振动发声。但这种设计形式,会增加显示设备的厚度,不符合薄型化发展趋势。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为减小显示设备的厚度,实现显示设备的扁平化,提供一种显示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包括第一振动件,激励器包括第二振动件,且第二振动件包括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第一移动部位于线圈的端部,且可在伸缩件和自身弹性力作用下往复移动,第二移动部位于线圈沿自身径向的侧方,并与第一振动件连接,第二移动部可在第一移动部或者自身弹性力作用下往复移动,以带动第一振动件振动发声,其中,第二移动部的往复移动方向与线圈的轴向呈夹角设置。
即通过设置第二振动件,可以将激励器相对于第一振动件倾斜设置,以显示设备为上述显示装置为例,线圈的轴线与显示面板不垂直设置,这样,激励器不会增加显示装置的厚度尺寸,符合显示设备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包括本体和激励器30,激励器30用于带动本体振动发声。为便于说明,本体上发声的部件称为第一振动件。其中,显示设备可以为上述显示装置300等。
以下以显示装置300为例,对显示设备的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图20和图2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为显示装置300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20中显示装置的边框构成第一振动件时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2为图20中显示装置的边框构成第一振动件时的结构示意图二。
请参阅图20至图26,显示装置300可以为液晶显示设备、智能机器人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可以为液晶(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显示装置或有机电激光(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即显示屏)10、背板20和后壳60,后壳60包括后壳本体和边框,边框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凸出后壳本体,边框与背板20固定相连。
其中,根据显示装置300的种类以及组装成型后的空间设置,显示面板10、背板20、边框332以及后壳本体331中的任一者或多者均可构成第一振动件。
其中,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310和非显示区BM(Black Matrix)区311,显示区用于显示图像,BM区311围在显示区310外,BM区311用于与背板20固定连接,通常用于走线。其中,激励器30安放在BM区311对应的位置处,可驱动显示面板10振动发声。激励器30可以设置在边框332的沿周向的任意侧边上,激励器30的数量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0和图24,显示面板10构成第一振动件时,激励器30可以与显示面板10直接或间接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LCD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与其他导光板等部件堆叠时具有空气层,显示面板10构成第一振动件时,显示装置为OLED显示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激励器30可以与显示面板10间接相连时,显示面板10与激励器30之间可以设有加强板334,加强板334的板面积大于激励器30的端面面积,在一些实施例中,大于激励器30的第二移动部3042的端面面积。激励器30通过加强板334与显示面板10连接后,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可以减小显示面板10与激励器30接触位置处的压强,增加显示面板10的强度,避免显示面板10造成挤压损伤,并改变显示面板10的阻尼状态,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的可靠性并改善音质。
其中,加强板334可以为碳纤维板、铝板或蜂窝芯板等。
以下对设置有减强部的显示设备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2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设置减强部的显示设备示意图,参考图25,显示设备包括边框332,激励器30设置在边框332上,相应的标记振动区3320。
考虑到边框332的沿显示面板10垂向的尺寸较小,边框332不易发生变形,边框332上设有第三减强部3321,激励器30设置在边框332的靠近第三减强部3321的位置处;第三减强部3321沿边框332的长度方向延伸,减强,3321的深度小于或等于边框332的厚度。
第三减强部3321可以为设置在边框332上的凹槽状结构,也可以为连通边框332内外两侧的通孔状结构。这样,边框332的设置第三减强部3321位置处的强度降低,当激励器30设置在边框332的靠近第三减强部3321的位置处时,激励器30易于推动边框332变形,以实现振动发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减强部3321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激励器30以及显示设备进行设置。同时,由于激励器30与第三减强部3321并列设置,第三减强部3321的宽度尺寸不宜过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减强部3321的宽度尺寸可以为边框332宽度尺寸的0.1-0.2倍,第三减强部3321的宽度可以 为0.1mm-1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边框332越靠近第三减强部3321中部位置处,边框332越容易发生变形。激励器30与第三减强部3321的中心在沿第三减强部332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即避免激励器30设置在第三减强部3321的中心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器30与第三减强部3321其中一个端部的间距可以小于第三减强部3321长度的一半,且大于第三减强部3321长度的五分之一,使边框332产生的振动具有较多的共振模态以及较宽的谐振范围,避免边框332振动产生过于规律的驻波。使边框332发出的声音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的获得较大的声压级。
其中,第三减强部3321的个数可以为多个,多个减强部3321沿显示面板10的垂向间隔设置,或者沿边框33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图2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多个第三减强部的显示设备示意图,参考图26,第三减强部3321成对出现,横放和竖放组合,将组合后的第三减强部安放在边框的四个角上,使得边框332更容易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减强部3321的个数为两个,两个第三减强部3321并列设置,这样,边框332的位于两个第三减强部3321之间的部分易于发生变形,相对应的,激励器30位于两个第三减强部3321之间,以易于激励器30带动边框332振动发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减强部3321的个数可以为三个,并相互连通呈U型,这样,部分边框332可以呈悬臂状结构,激励器30设置在该悬臂状结构上,以有助于带动该悬臂上结构边框332振动发声。
以下对上述显示设备中激励器的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图27-图3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激励器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器30可以为电磁激励器,压电激励器或磁致伸缩激励器,适用性较高。
请参阅图27至图30,本实施例以磁致伸缩激励器为例进行说明,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磁致伸缩激励器能够利用磁致伸缩效应带动显示面板振动发声。其中,磁致伸缩效应指的是磁致伸缩材料在磁场中磁化后,其会沿磁化方向伸长或缩短。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致伸缩材料可以为镍基合金、铁基合金、铁氧体磁致伸缩材料、压电陶瓷材料等,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器30包括线圈301、伸缩件303和具有弹性的第二振动件304,激励器300还包括磁性件302,线圈301用于根据控制信号生成交变磁场,伸缩件303可在交变磁场以及磁性件生成的磁场的叠加磁场中发生沿线圈301轴向的伸缩变形。
其中,线圈301呈筒状,为减小激励器30的尺寸,磁性件12和伸缩件303可设置在线圈301内,这样,磁性件12和伸缩件303均呈柱状,例如棱柱状或圆柱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件303可为圆柱状,且圆柱状伸缩件303的外径 可以为3mm-5mm。且为有助于伸缩件303与线圈301之间相对移动,线圈301与伸缩件303之间具有装配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需要磁性件12和伸缩件303可以分别为多个,并沿线圈301的轴向依次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个伸缩件303与第二振动件304相抵接。这样,激励器30的沿线圈301轴向的尺寸远大于激励器30的沿线圈301径向的尺寸,线圈301的径向可以认为是激励器30的最小尺寸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器30还包括壳体309,线圈301容置在壳体309内,以对线圈301、磁性件12和伸缩件303形成防护。壳体309可以为导磁件,其材质可以为铁、钢等。
线圈301与外部电源、放大器等部件连接,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并根据控制信号生成交变磁场。磁性件12可以为永磁铁等,磁性件12生成的磁场可称为静态磁场,伸缩件303的材质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铁磁材料、软磁材料、超磁致伸缩材料等。线圈301、磁性件12以及伸缩件303均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种类,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
其中,静态磁场用于为伸缩件303提供静态工作点,交变磁场为伸缩件303提供动态工作点,伸缩件303的伸缩系数随着交变磁场、静态磁场的叠加磁场的强度周期性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的伸长或缩短,从而带动第二振动件304往复移动,并通过第二振动件304带动第一振动件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振动件30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移动部3041和第二移动部3042,第一移动部3041与本体相连,第一移动部3041位于线圈301的沿自身轴向的端部;第二移动部3042与本体相连,且第二移动部3042位于线圈301的沿自身径向的侧方。其中,第二移动部3042与本体上的第一振动件相连。
即第一移动部3041和第二移动部3042相连并成类似L型的弯折结构,且第一移动部3041可构成弯折结构的其中一个折边,并设置在线圈301的端部,第二移动部3042位于另一折边上,并设置在线圈301的径向的侧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件303伸缩时,第一移动部3041可在伸缩件303或第二振动件304的弹性力作用下相对线圈301的端部往复移动,第二移动部3042可在第一移动部3041或第二振动件304的弹性力作用下往复移动,并带动本体振动发声,也就是带动第一振动件振动发声。其中,第二移动部3042的往复移动方向与线圈301的轴向呈夹角设置。
伸缩件303伸长时,第一移动部3041可在伸缩件303的抵顶下朝向远离线圈301的一侧移动;伸缩件303收缩时,第一移动部3041可在自身弹性力作用下朝向靠近线圈301的一侧移动,以实现伸缩件303在叠加磁场中伸缩时,第一移动部3041可以相对线圈301往复移动。类似的,第二移动部3042可在第一移动部3041或自身弹性力作用下往复移动,以实现带动第一振动件振动发声。
由于第二移动部3042位于线圈301的径向的侧方,第二移动部3042的往复移动方向与线圈301的轴向呈夹角设置,也就是第一振动件的往复移动 方向与线圈301的轴向呈夹角设置,激励器30的沿第一振动件往复移动方向的尺寸近似为其沿线圈301的径向尺寸,而激励器30的沿线圈301径向的尺寸远小于激励器30的沿线圈301轴向的尺寸,这样,显示装置300沿第一振动件往复移动方向的尺寸均较小,符合显示设备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上述显示装置300的显示面板10构成第一振动件时,线圈301的轴线与显示面板10呈夹角设置,显示装置300自身的厚度尺寸可以覆盖激励器30沿显示面板10垂向的尺寸,即激励器30不会增加显示装置300的厚度尺寸,符合显示装置300扁平化发展趋势。
当然,当显示装置300的边框332构成第一振动件时,第一移动部3041和第二移动部3042可分别沿边框332的两相邻的侧边设置,这样,线圈301的轴线与显示面板10不垂直设置,即激励器30不会增加显示装置300的厚度尺寸,符合显示装置300扁平化发展趋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动部3041可以与本体滑动连接,此时第一移动部3041整体可沿线圈301的轴向相对线圈301往复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动部3041的第一端与本体固定相连,第一移动部3041的第二端与第二移动部3042相连,第一移动部3041能够以自身的第一端为支点相对线圈301往复翻转,伸缩件303位于第一移动部304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这样,伸缩件303伸长时,伸缩件303与第一移动部3041抵接,第一移动部3041以第一端为支点进行翻转,第一移动部3041的第二端朝向远离线圈301的一侧移动。当伸缩件303收回时,在自身弹性力作用下,第一移动部3041的第二端朝向靠近线圈301的一侧移动,实现了第一移动部3041的往复移动。且第一移动部3041与本体之间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
其中,伸缩件303可抵顶在第一移动部3041的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件303与第一移动部3041的中点相抵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件303还可以设置在第一移动部3041的靠近第一端的一侧,请参阅图33和图34,第一移动部3041第一端与伸缩件303之间具有沿第一移动部3041延伸方向的第一间距L1,第一移动部3041第二端与伸缩件303之间具有沿第一移动部3041延伸方向的第二间距L2,第一间距L1小于第二间距L2,以有效增加第一移动部3041第二端的往复偏移量,并提高第一振动件的振动幅度,第一振动件发出的声音可以具有较大的声压级以及较低的低频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间距L2为第一间距L1的1.5倍,这样,第一间距L1与第二间距L2之和为第一间距L1的2.5倍,第一移动部3041第二端的往复偏移量即近似为伸缩件303位移量的2.5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动部304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减强部3043,第一减强部3043的横截面尺寸小于第一移动部3041的其他位置处的横截面尺寸。
其中,第一减强部3043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减强部3043沿第一移动部304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减强部3043与第一移动 部3041之间具有台阶面。或者,第一减强部3043为第一移动部3041上形成的凹槽结构,凹槽结构设置在第一移动部3041的朝向线圈301的侧面上或者背离线圈301的侧面上,以便于第一移动部3041相对线圈301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移动部3042的往复移动方向越靠近线圈301的径向,激励器30的沿第一振动件往复移动方向的尺寸越接近于激励器30的沿线圈301的径向尺寸,也就是激励器30沿第一振动件往复移动方向的尺寸越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移动部3042的往复移动方向与线圈301的轴向夹角可以为60°-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移动部3042的往复移动方向与线圈301的轴向相互垂直。这样,第一振动件不具有沿线圈301轴向的位移量,激励器30的沿第一振动件往复移动方向的尺寸即为激励器30的沿线圈10径向的尺寸,有效减小了激励器30沿第一振动件往复移动方向的尺寸,符合显示设备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器30还包括连接部3047,连接部3047位于线圈301的沿自身径向的侧方,连接部3047的一端与第一移动部3041相连,连接部3047的另一端与第二移动部3042相连,连接部3047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线圈301的轴向之间具有夹角。即连接部3047构成上述L型结构的一个折边,连接部3047的原理第一移动部3041的一端与第二移动部3042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3047的远离第一移动部3041的一端朝向远离线圈301的一侧延伸,此时,第一移动部3041和连接部3047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且伸缩件303伸长时,第一移动部3041可在伸缩件303的带动下朝向远离线圈301的一侧移动,连接部3047可在第一移动部3041的带动下朝向靠近线圈301的一侧移动。伸缩件303收缩时,第一移动部3041在自身弹性力作用下朝向靠近线圈301的一侧移动,此时,连接部3047可在自身弹性力作用下朝向远离线圈301的一侧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3047的一端与第一移动部3041相连,连接部3047的另一端朝向靠近线圈301的一侧倾斜延伸。此时,为避免第二移动部3042与壳体309发生干涉,壳体309的朝向第二移动部3042的一侧可以设置避让平面3091,即壳体309的朝向第二移动部3042一侧的厚度减小,这样,可以减小激励器30的沿线圈301径向的尺寸。
同时,为避免第一振动件与第二移动部3042发生干涉,第二移动部3042上可以设置朝向远离线圈301的一侧凸出的输出件306,输出件306与第一振动件相连,第二移动部3042的往复移动方向即为输出件306的往复移动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移动部3042与输出件306与输出部可拆卸连接,输出件306上设有与第一振动件贴合的贴合面,以增大输出件306与第一振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移动部3042可沿线圈301的径向设置,连接部3047与第二移动部3042之间具有减小强度的凹槽状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振动件304还包括弯折部3044,弯折部304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移动部3041和第二移动部3042相连,第一移动部3041和第二 移动部3042可在弯折部3044的弹性力作用下朝向靠近彼此的一侧相对移动。其中,当第二振动件304设置有连接部3047时,弯折部304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移动部3041和连接部3047相连。
这样,当伸缩件303收缩时,第一移动部3041朝向靠近线圈301的一侧移动,第二移动部3042可在弯折部3044的弹性力作用下恢复初始位置,第二振动件304的结构较为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3044上设有第二减强部3045,第二减强部3045的横截面尺寸小于弯折部3044的其他位置处的横截面尺寸。第二减强部3045的结构可与第一减强部3043的结构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减强部3043和第二减强部3045均为凹槽结构,以使第一移动部3041和第二移动部3042之间易于发生相对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动部3041的个数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线圈301的沿自身轴向的两端,第二移动部3042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第一移动部3041相连。此时,连接部3047的个数也为两个,并分别与两个第一移动部3041相连,第二移动部3042的两侧分别与两个连接部3047相连。此时,两个第一移动部3041、第二移动部3042以及两个连接部3047相连可以构成近似“凸”型框架结构或者近似K型框架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振动件304为金属件,强度较高,弹性较好。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振动件304的材质可以为钢、铁等导磁材质,也可以为铝等非导磁材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性件12和伸缩件303沿线圈301的轴向排列后挤压在两个第一移动部3041之间。为避免排列后的磁性件12和伸缩件303相互分离或者与第一移动部3041相分离,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其中一个第一移动部3041上设有抵压螺栓307,通过调节抵压螺栓307与该第一移动部3041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将磁性件12和伸缩件303抵压在另一个第一移动部3041上,磁性件12、伸缩件303、抵压螺栓307之间的挤压力可以为3MPa-6MPa。
在一些实施例中,另一个第一移动部3041上可以设置限位孔3042,激励器30还包括限位件308,磁性件12和伸缩件303沿线圈301的轴线排列后挤压在抵压螺栓307和限位件308之间,部分限位件308伸入限位孔304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308可以为锥形杆,这样,限位件308与第一移动部3041抵压过程中,限位孔3042可以沿锥形杆的外壁面相对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避免磁性件12与伸缩件303、伸缩件303与抵压螺栓307。伸缩件303与限位件308之间相互分离,磁性件12、伸缩件303、抵压螺栓307、限位件308中任意相邻的两者之间均可以通过粘接件粘接固定。
以两个第一移动部3041、第二移动部3042以及两个连接部3047相连构成近似K型框架结构为例。
当伸缩件303伸长时,可以通过限位件308以及抵压螺栓307分别抵顶两个第一移动部3041,两个第一移动部3041的第二端朝向远离彼此的一侧相互远离,并拉伸两个连接部3047,此时第二移动部3042以及输出件306沿线 圈301的径向带动第一振动件朝向远离线圈301的一侧移动,直至两个连接部3047近似位于同一直线上。
伸缩件303收回时,两个第一移动部3041的第二端朝向靠近彼此的一侧翻转,在第二振动件304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二移动部3042以及输出件306带动第一振动件沿线圈301的径向朝向靠近线圈301的一侧移动,即实现了第二移动部3042以及输出件306沿线圈301的径向往复移动并带动第一振动件振动发声。
图3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部构成三角形斜边时的示意图。请参阅图31,对于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长度之和大于斜边的长度,即b+c>a,也就是a-b<c。其中,对于第二振动件304,其在带动第一振动件过程中,自身不会发生伸缩变形,也就是说连接部3047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
那么,当两个第一移动部3041、第二移动部3042以及两个连接部3047相连构成近似K型框架结构时,连接部3047可以认为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当两个连接部3047被两个第一移动部3041拉伸且位于同一直线上时,连接部3047近似处于与原直角边b平行的状态。此时,第一移动部3041的第二端沿线圈轴向的移动距离近似为a-b,而第二移动部3042移动距离近似为c,也就是输出件306的移动距离近似为c。
由上述可知a-b<c,也就是第一移动部3041的第二端沿线圈轴向的移动距离小于输出件306的移动距离,即通过第一移动部3041第二端的较小移动距离,使得输出件306具有较大的振动幅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使伸缩件303设置在第一移动部3041的靠近第一端的一侧,同时使连接部3047倾斜设置,可以使伸缩件303的伸缩量得到两次放大,输出件306具有较大的振动幅度,可以推动第一振动件发出更大声压级的声音。
当第一振动件的厚度较大或者重量较大时,图3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激励器结构图,请参阅图32,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器30包括多个第二振动件304,多个第二振动件304并列设置,且多个第二振动件304的多个第二移动部3042固定相连。这样,可以通过多个第二振动件304同时带动第一振动件振动发声,提高了激励器30的推动力,输出件306的振动幅度较大,使第一振动件发出的声音的声压级较大。其中,第二振动件304的个数可以为两个或更多。
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器30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激励器30间隔设置在本体上。这样,多个激励器30可以构成立体声系统,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励器30还包括配重件305,配重件305用于与本体固定相连,且第一移动部3041和线圈301均与配重件305相连;其中,配重件305的最小尺寸方向与本体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
其中,显示设备为上述显示装置300时,本体的厚度方向即为显示面板10的垂向,根据激励器30的固定位置,配重件305可与背板20或后壳60相连。这样,可以通过本体自身的厚度覆盖配重件305,避免因配重件305增加本体的厚度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重件305的重量较大,第二振动件304以及线圈301均通过配重件305与本体固定相连。这样,第二振动件304带动第一振动件时,可以避免因激励器30自身重量较小,导致激励器30在输出端16带动显示设备第一振动件振动发声的力量不足。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重件305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等金属件,配重件305的重量可根据激励器30的推力等参数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一移动部3041的第一端可直接与配重件305固定相连。当然,第一振动件304还可以包括固定部3046,固定部3046用于与配重件305相连,且固定部3046的两端用于与两个第一移动部3041相连,以易于第一移动部3041以自身第一端为支点进行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重件305的形状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请参阅图20和图27,当显示面板10构成第一振动件时,线圈301的轴线与显示面板10平行设置,配重件305的最小尺寸方向与显示面板10垂直设置。
图3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激励器结构图,当位于天侧的边框332构成第一振动件时,线圈301的轴线与显示面板10平行设置,配重件305的最大尺寸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配重件的最小尺寸方向沿显示面板10的垂向设置,激励器30设置在背板20和后壳60之间,其未增加显示装置300的厚度。
当位于左侧或右侧的边框332构成第一振动件时,线圈301的轴线与显示面板10平行设置,配重件305的最大尺寸方向沿水平方向设置,配重件的最小尺寸方向沿显示面板10的垂向设置,激励器30设置在背板20和后壳60之间,其未增加显示装置300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激励器30,其括线圈301;伸缩件303,伸缩件303可发生沿线圈301轴向的伸缩变形;第二振动件304,第二振动件30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移动部3041和第二移动部3042,第一移动部3041用于与显示设备相连,第一移动部3041位于线圈301的沿自身轴向的端部;第二移动部3042用于与显示设备相连,且第二移动部3042位于线圈301的沿自身径向的侧方;伸缩件303伸缩时,第一移动部3041可在伸缩件303或第二振动件304的弹性力作用下相对线圈301的端部往复移动,第二移动部3042可在第一移动部3041或第二振动件304的弹性力作用下往复移动,并带动显示设备振动发声;其中,第二移动部3042的往复移动方向与线圈301的轴向呈夹角设置。其中,激励器30的结构、功能以及有益效果均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显示装置,本申请还提供另一种显示设备,用于解决以下问题:
为了提升显示设备观影的临场感,越来越多的显示设备或音响设备采用了天空音扬声器回放具有高度感的声音。比如头顶飞过的飞机声音、雷声等。这些声音本来应该是由安装在屋顶的扬声器或者音箱来实现的,但是由于一般家庭客厅装修时都没有考虑到这个需求,在屋顶上没有安装扬声器或者音箱,所以相关技术中显示设备都采用了反射式方法实现,即在显示设备顶部安装朝上的天空音扬声器,天空音扬声器发出的声波经过屋顶天花板的反射 后,传入人耳。
而随着电视机越来越多地采用超薄化机身设计,天空音扬声器的设计尺寸也随之被压缩为超薄的设计形式后,其对于低频信号的播放效果减弱,导致天空声道的低频信号无法正常播放,例如飞机的引擎声、雷声等,从而导致电视机的声音播放效果较差。以下对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进行详细阐述。
图3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使用场景的示意图。如图34所示,显示设备382还与服务器384进行数据通信,用户可通过智能设备383或控制装置381操作显示设备382。显示设备382还与服务器384进行数据通信。其中,服务器384可以是一个集群,也可以是多个集群,可以包括一类或多类服务器。
图3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381的配置框图。如图35所示,控制装置381包括控制器110、通信接口130、用户输入/输出接口140、存储器、供电电源。控制装置381可接收用户的输入操作指令,且将操作指令转换为显示设备382可识别和响应的指令,通信接口130用于和外部通信。
图3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382的硬件配置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382包括调谐解调器210、通信器220、检测器230、外部装置接口240、控制器250、显示器260、音频输出接口270、存储器、供电电源、用户接口中的至少一种。
参见图37,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Applications)层(简称“应用层”),应用程序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层(简称“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层(简称“系统运行库层”),以及内核层。
首先对本申请涉及的应用场景进行解释说明:
图3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如图38所示,目前显示设备或音响设备采用了天空音扬声器利用反射式方式来回放具有高度感的声音,即在显示设备顶部安装朝上的天空音扬声器,天空音扬声器发出的声波经过屋顶天花板的反射后,传入人耳。但由于显示设备机身的超薄化设计,天空音扬声器也被压缩为超薄形式,其对于低频信号的播放效果减弱,导致天空声道的低频信号无法正常播放。
图3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声音输出接口的显示设备的示意图,如图39所示,该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器(显示屏幕)和声音输出接口,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声音输出接口为扬声器,以下以扬声器为例对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进行介绍。其中,显示器,其包括配置为呈现画面的屏幕以及配置为支撑所述屏幕的壳体,其中,所述屏幕与所述壳体围设有中空区域;扬声器,其设于所述中空区域,其包括配置为振动发声的振动件以及底部与所述振动件密封连接且朝向所述中空区域外部的腔体,其中,所述腔体包括平行于屏幕画面相互配合的第一部与第二部,所述第一部的底部与所述振动件密封连接且沿所述第一部的通道轴向截取所述第一部所得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二部向外逐渐扩张呈号角状。
参考图39,扬声器具体包括设置于显示器顶部的天空音扬声器,具体包 括左天空音扬声器S1和右天空音扬声器S2;此外,扬声器还包括主声道扬声器,具体包括左声道扬声器S3和右声道扬声器S4;另外,扬声器还包括中置声道扬声器S5。
图4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多声道显示设备的系统架构的示意图,如图40所示,该系统架构包含左声道、右声道、中置声道、左天空音声道及右天空音声道。
参考图39及图40,对于传统的多声道以及音效处理架构,左天空音声道信号由左天空音扬声器S1负责播放,右天空音声道信号由右天空音扬声器S2负责播放,左声道信号由左声道扬声器S3负责播放,右声道信号由右声道扬声器S4负责播放,中置声道信号由中置声道扬声器S5负责播放。
多声道显示设备可以显著提升观影的临场感体验,但是因为多个扬声器的使用,导致显示设备厚度较厚,尤其是普通显示设备顶部一般都是超薄设计,使用天空音扬声器后,外观美观性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相关技术的手段是对天空音扬声器采用超薄的设计,而其他扬声器均采用正常设计(即相关技术中的显示设备呈现为上薄下厚的形态)。
每个声道的信号都有可能包含全频段(20~20kHz)的声音,比如天空音信号既包含了鸟叫等高频信号,又有常见的雷声、直升机声等低频信号。在采用超薄的设计后,会导致天空音扬声器对于低频信号的播放效果降低。
图4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不同扬声器对不同频率的信号的播放效果的示意图,其中,响度越低,则表示声音播放效果越差,如图41所示,常规厚度的扬声器可以正常播放全段的声音,而超薄扬声器受限于振膜宽度导致低频响应较差,从而无法回放出低频的声音。这就会导致天空音中原本包含的低频声音如飞机引擎声、雷声等无法正常播放,导致显示设备的声音播放效果,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例如,图41所示的超薄扬声器,对于频率在1000Hz以上的信号的播放效果较好,而对于频率在1000Hz以下的信号的播放效果则较差。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以及音频信号播放方法,旨在解决相关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本申请主要是通过软件算法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扬声器播放的音频信号的处理,以保证分配到每个扬声器的音频信号均可以被正常播放。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图4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示意图,如图42所示,该显示设备包括:第一声音输出接口、第二声音输出接口、解码器以及分别与第一声音输出接口、第二声音输出接口以及解码器连接的控制器。其中,第一声音输出接口用于播放第一声道的音频信号;第二声音输出接口用于播放与第一声道不同的第二声道的音频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可以实现为第一扬声器,第二声音输出接口可以实现为第二扬声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声道可以是天空音声道,第二声道可以是主声道,例如左声道和右声道等,对应的第一扬声器为天空音声道扬声器,第二扬声器为左/右声道扬声器。
另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声道与第二声道的左右声道属性相同。也就是说,在第一声道为左天空音声道时,第二声道为左声道,对应的,第一扬声器为左天空音声道扬声器,第二扬声器为左声道扬声器;而在第一声道为右天空音声道时,第二声道为右声道,对应的,第一扬声器为右天空音声道扬声器,第二扬声器为右声道扬声器,以防止左右声道的声音发生混淆。
解码器用于对信号源输入的信号进行解码,得到解码结果;其中,信号源为显示设备的信号源,例如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多媒体接口)、DTV(Digital Television,数字电视)、网络以及移动存储介质等。这些信号源中的音频码流会被解码器进行解码,解码器输入的格式为各信号源本来的格式,如7.1声道、5.1声道、2.0声道等,这些码流随后被发送至显示设备的控制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S110、控制器获取解码器发送的解码结果,并根据解码结果,获取不同声道的音频信号,其中,不同声道的音频信号包括分配至第一扬声器的第一音频信号,以及分配至第二扬声器的第二音频信号,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声道类型不同;
S120、控制器将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其中,第一子信号的频率大于预设频率,第二子信号的频率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频率,即控制器根据频率大小对原始的第一音频信号进行信号分离,以得到不同频率的子信号;
S130、控制器将第一子信号发送至第一扬声器进行播放,由于第一扬声器对低频信号的播放效果较差,因此控制器将频率较高的第一子信号发送至该第一扬声器进行播放,以保证高频信号的声音播放效果;
S140、对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并将延时后的第二子信号与第二音频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一合并信号,并将第一合并信号发送至第二扬声器进行播放,由于第二扬声器对低频信号以及高频信号的播放效果均比较好,因此,对与第一音频信号中频率较低的第二子信号,可以分配至第二扬声器进行播放,以保证低频信号的声音播放效果。其中,分配至第一扬声器的第一音频信号具体可以是天空音声道信号,分配至第二扬声器的第二音频信号具体可以是左/右声道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超薄设计的天空音声道扬声器,即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一扬声器,由于该第一扬声器对于第一音频信号中低频信号的播放效果较差,而第一音频信号中的低频信号同样需要播放,因此,本实施例采用的方案是将该部分低频信号分配至可以正常播放低频信号的第二扬声器,以保证第一音频信号中的所有声音都可以被正常播放。其中,预设频率具体可以是设定为1000Hz。
图4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进行信号处理的示意图,如图47所示,对于流入控制器中的音频信号,控制器首先对第一音频信号进行频率划分,得到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该处理过程可以由控制器内的频率分配模块实现。其中,第一子信号的频率大于预设频率,即第一子信号为高频信号,说明第一子信号可以被第一扬声器正常播放;而第二子信号的频率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频率,即第二子信号为低频信号,说明第二子信号无法被第一扬声器正常播放,该第二子信号需要分配至第二扬声器进行播放。在得到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后,第一子信号被发送至第一扬声器进行播放,而第二子信号则被发送至第二扬声器进行播放。
在将第二子信号发送至第二扬声器进行播放时,首先通过控制器内的延时模块对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以保证信号同步,然后将延时处理后的第二子信号与第二音频信号进行信号合并,得到第一合并信号,再将第一合并信号发送至第二扬声器进行播放。从而,第一合并信号包括第一音频信号中的第二子信号(即低频信号),因此,第一音频信号中的所有声音都可以被正常播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信号发送至扬声器进行播放时,可以通过功率放大器对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再将放大后的信号发送至对应的扬声器。例如,在将第一子信号发送至第一扬声器进行播放时,可以通过第一功率放大器对该第一子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处理,再将放大后的第一子信号发送至第一扬声器。
同理,在将第一合并信号发送至第二扬声器进行播放时,可以通过第二功率放大器对该第一合并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处理,再将放大后的第一合并信号发送至第二扬声器。
图4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多声道显示设备的信号链架构的示意图,如图44所示,HDMI、DTV、网络、移动存储介质都是显示设备的信号源,这些信号源中的音频码流会被解码器进行解码,解码器输入的格式为各信号源本来的格式。这些码流随后进入显示设备控制器内的声道映射模块,由声道映射模块计算成为固定格式的声道数量,比如3.0.2格式,随后这些信号会进入到控制器内的音色调整模块,音色调整模块针对每个声道的信号进行算法调整,而后3.0.2的信号流进入到控制器内的扬声器映射模块,扬声器映射模块针对后端扬声器的特征进行重新映射与分配,即执行图380所示的信号处理流程,形成新的3.0.2声道信号,而后输出到扬声器进行回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不同声道的扬声器,在第一扬声器无法播放频率小于预设频率的低频信号时,可以将该第一扬声器对应的第一音频信号进行划分,得到高频的第一子信号和低频的第二子信号,通过将高频子信号分配至第一扬声器播放,将低频子信号分配至第二扬声器进行播放,由于第二扬声器可以正常播放低频信号,因此,可以保证第一音频信号中的所有内容均可以被正常播放,从而提高显示设备的声音播放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的步骤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S410、控制器获取第一扬声器所播放的声音传播到对象的第一距离,以及第二扬声器所播放的声音传播到对象的第二距离,其中,对象具体为用户,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为声音传到用户人耳的距离;
S420、控制器根据第一距离以及第二距离,确定延时时间;
S430、控制器根据延时时间,对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以保证第二子信号与第二音频信号的同步。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场景示意图,如图45所示,第一扬声器所播放的声音经过屋顶天花板的反射后传播到人耳,传输的总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二扬声器所播放的声音基本为直接传播到人耳,传输距离为第二距离D2,其中,按照一般家庭设施的布置环境,D1通常大于D2,如果不对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会导致分配至第二扬声器播放的第二子信号先进入人耳,而第一子信号后进入人耳,由于人耳会以先听到的为准来对声音方向做出判断,这样就会导致人耳认为第一音频信号的声音是从第二扬声器的位置发出来,从而影响天空音的效果。
因此,控制器在进行信号处理时,首先需要对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以使得第一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不晚于第二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最优的是保证第一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早于第二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
在进行延时处理时,控制器首先获取第一距离D1以及第二距离D2,然后根据D1及D2来确定延时时间,从而根据延时时间来对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以保证天空音的声音播放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第一距离以及第二距离,确定延时时间的步骤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S421、计算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距离差,由于该距离差的存在,会导致第一扬声器和第二扬声器播放的声音传播到人耳的时间点存在时间间隔,即存在延迟;
S422、计算距离差与声音传播速度的比值,该比值即为延迟时间;
S423、确定比值与第一预设时间的和为延时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在得到第一距离D1以及第二距离D2之后,首先计算D1与D2的距离差d,然后根据距离差d与声音传播速度v来得到二者的比值。
例如,假设D1为4.54m,D2为2.5m,声音传播速度v为340m/s,则可以求得距离差d=D1-D2=2.04m,比值t=d/v=0.006s=6ms。
而根据哈斯(Hass)效应,若两个声源的声波到达人耳的时间差在5~35ms以内,人无法区分两个声源,给人以方位听感的只是前导声(超前的声源),滞后声好似并不存在;若时间差在35~50ms时,人耳开始感知滞后声源的存在,但听感做辨别的方位仍是前导声源。并且随着时间差变长,方位感越强,但是会导致人越来越能感知后到声音的存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比值t为6ms,考虑到哈斯效应,可以在6ms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第一预设时间,再将二者的和作为延时时间。例如, 第一预设时间t1可以是设定为16ms,从而,延时时间T=t+t1=22ms。
总体来说,对于延时时间的设定,根据测试,在延时时间的范围为22ms±8ms时,可以保证较好的声音播放效果。其中,参考图382,若延时时间大于该取值范围的最大值30ms时,由于传播路径D3的存在,对于听觉敏感的人而言,会感知到D3与D2两种传播路径中存在较大的声音延时,从而听到的声音会有一定的回音感,影响音质。因此,为了避免回音,将延时时间的上限设定为30ms。
对于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方案,通过测试第一扬声器以及第二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的电信号,对电信号的特征进行解释说明。通过使用频谱分析仪或者其他具有频谱分析能力的设备对声音信号进行检测,可以到的声音信号的频谱特征。
图4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扬声器以及第二扬声器的信号的频谱特征的示意图,如图46所示,通过天空音声道播放一个全频的粉红噪音信号或者扫频信号,测试到的第一扬声器以及第二扬声器的信号在频率上不重叠(3dB滚降点以内)。另外,两个信号在频谱上叠加后,可以组成一个完成的宽带频谱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声信号进行测试,测试位置为图38或者图45所示的人的位置。如果测试电信号,第一扬声器以及第二扬声器的信号在频率上仍然呈现互不重叠(3dB滚降点以内),且可以连接成为一个全频带信号,因不同种类或结构的扬声器具有不同的电声转化效率,因此电信号可能存在第一扬声器的平均值明显与第二扬声器的平均值不相等情况,比如第一扬声器的电压是第二扬声器的两倍。
此外,采用示波器或者其他时域分析仪表,测量第一扬声器以及第二扬声器的输出存在延时。图4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在第一音频信号的通道上开始播放全频粉噪的瞬间得到的测试结果的示意图,如图47所示,第一扬声器的信号较第二扬声器的信号早Δt的时间(上方信号为第一扬声器的信号,下方信号为第二扬声器的信号),其中,Δt的范围为22ms±8ms。其中,被测信号可以同时为电信号或者声音信号。如果测试声音信号,测量位置应为正对扬声器振膜或者发声孔位置,且测试设备距离扬声器位置相同,避免因测试距离导致的时延误差。
图4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人声的信号示意图,如图48所示,对于人声而言,由于人的语音发音特征是由一系列谐波组成的,图中箭头为谐波的各个频率组成部分,人声的基频约为370Hz左右,二次谐波为740Hz,三次谐波为1119Hz,因此会出现二次谐波小于1000Hz,三次谐波大于1000Hz的情况。此时,如果先把1000Hz以上的信号回放出来,则会出现谐波先到人耳,而基频后达到人耳的情况。而如果观众先听到谐波,则会有声音破音的感觉。
基于上述情况,在一些实施例中,对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的步骤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S440、控制器对第一音频信号进行人声检测,得到检测结果,该检测结 果为第一音频信号是否包括人声,人声检测过程具体可以通过现有的检测方法实现;
S450、在检测结果为第一音频信号包括人声时,控制器确定第二预设时间为延时时间,并根据第二预设时间对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人声中谐波先到人耳、基频后到人耳的情况发生,控制器可以在天空音中包含人声时,减小延时时间。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预先设置一个较小的第二预设时间,在通过人声检测检测到人声时,可以直接将该第二预设时间设置为延时时间,并进行延时处理。
第二预设时间可以根据经验值确定,例如,在第一音频信号包括人声时,若将延时时间设定为14ms,则可以保证较好的播放效果,因此,第二预设时间可以设定为14ms。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具体时间数值,例如第一预设时间为16ms,延时时间的范围为22ms±8ms,第二预设时间为14ms等,均为本申请实施例方案的示例性说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各时间的具体数值进行调整,而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S460、在检测结果为第一音频信号不包括人声时,控制器对第一音频信号进行能量检测,以确定第一音频信号的能量分布;
若第一音频信号在预设频率的能量低于预设能量值,控制器确定第三预设时间为延时时间,并根据第三预设时间对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以实现信号同步。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某些特征的声源,在不包括人声时,说明无需减少延时时间,此时,通过对其进行能量检测确定信号在不同频率的能量分布。
图4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信号的示例图,如图49所示,若检测到信号在预设频率(例如1000Hz)的能量低于预设能量值,则说明信号在1000Hz附近的能量较少,即信号在1000Hz附近不存在较多的谐波成分,此时,如果提升1000Hz以上的声音信号的延时,可以有效提升声音的高度感,因此,可以增加延时时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预先设置一个较大的第三预设时间,在通过人声检测未检测到人声时,若通过能量检测确定第一音频信号在预设频率的能量低于预设能量值,则可以直接将该第三预设时间设置为延时时间,并进行延时处理。第三预设时间可以根据经验值确定,例如,可以将第三预设时间可以设定为30ms,从而可以显著提升声音的高度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的步骤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S210、控制器确定第一音频信号的信号谷值频率,并将信号谷值频率与预设频率进行大小比对;
S220、在信号谷值频率大于预设频率时,控制器根据信号谷值频率将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新的第一子信号和新的第二子信号,新的第一子信号的频 率大于信号谷值频率,新的第二子信号的频率小于或者等于信号谷值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某些特殊的声音信号,例如直升机所发出的信号,既包括发动机的低频信号,又包括螺旋桨的高频信号,且可能出现低频信号的谐波频率超过预设频率的情况,因此,为了尽量少的分割完整的信号,可以对音频信号的信号谷值频率进行检测,并比较信号谷值频率与预设频率的大小关系。
其中,当信号谷值频率小于预设频率,即信号谷值频率出现在1000Hz之前时,由于第一扬声器无法播放1000Hz以下的低频,因此频率分配频点不做改动,即按照预设频率1000Hz来划分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
另外,当信号谷值频率大于预设频率,即信号谷值频率出现在1000Hz之后时时,可以调整信号划分的策略,即按照信号谷值频率为分界点来划分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例如,当信号谷值频率为1382Hz时,可以根据1382Hz来进行划分,得到频率大于1382Hz的第一子信号,以及频率小于或等于1382Hz的第二子信号,从而,通过调整进行信号划分的分界点频率,可以保证尽量少的分割完整的信号,以提高声音播放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子信号发送至第一扬声器进行播放的步骤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S310、控制器对第二音频信号进行高通滤波以及信号增益调节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二音频信号与第一子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二合并信号;
S320、控制器将第二合并信号发送至第一扬声器进行播放,以保证声音中心和画面中心一致。
显示设备的主声道扬声器通常位于显示设备的底部位置,即左右主声道的声音、对话人声都是由显示设备底部发出,然而,显示设备的图像显示却在显示设备的屏幕上,从而会导致声音中心与画面中心不一致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进一步将第二音频信号与第一子信号进行合并播放,以保证声音中心与画面中心的一致。
图5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处理器进行信号处理的示意图,如图50所示,对于第二音频信号,首先通过一个高通滤波器进行高通滤波,该高通滤波器被配置为可以通过频率高于预设频率的信号,例如1000Hz;另外,为了控制对第一子信号的影响,在高通滤波后进一步进行增益调节处理,由于第二音频信号一般大于第一音频信号,该增益调节处理具体可以是进行负增益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S510、控制器获取分配至第三扬声器的第三音频信号;
S520、控制器对第三音频信号进行延时处理,以使得延时后的第三音频信号与第一合并信号同步,以保证声音播放效果;
S530、控制器将延时后的第三音频信号发送至第三扬声器进行播放。
其中,第三音频信号具体可以为中置声道信号,对应的第三扬声器为中置声道扬声器。
图5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处理器进行信号处理的示意图,如图51 所示,对于中置声道的第三音频信号,控制器可以对其进行延时处理,以保证延时后的第三音频信号与第一合并信号同步,并发送至第三扬声器进行播放,从而保证所有声道信号的同步,保证声音播放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S540、控制器对第三音频信号进行高通滤波以及信号增益调节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三音频信号与第一子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三合并信号;
S550、控制器将第三合并信号发送至第一扬声器进行播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中置声道信号的高度,控制器也可以将第三音频信号与第一子信号进行合并,以提高声音播放效果。
图5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处理器进行信号处理的示意图,如图52所示,可以是第二音频信号或者第三音频信号与第一子信号进行合并,即两种信号中的任一种与第一子信号进行合并,也可以是两种信号同时与第一子信号进行合并,从而提高声音的播放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的步骤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将第一音频信号分别输入高通滤波器以及低通滤波器,经由高通滤波器输出的信号为第一子信号,经由低通滤波器输出的信号为第二子信号;
其中,高通滤波器用于通过频率大于预设频率的信号,低通滤波器用于通过频率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频率的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第一音频信号进行划分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以外,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实现,即将第一音频信号分别输入高通滤波器以及低通滤波器,从而得到为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
图5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处理器进行信号处理的示意图,如图53所示,在得到第一子信号时,可以是将第一音频信号发送至具备高通滤波功能的功率放大器实现,从而,可以减少高通滤波器的使用,降低成本。
另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进行信号划分时,由于是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减少对芯片运算能力的要求,其中,芯片例如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或者ARM(Advanced RISC Machine)等,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应用于低性能的显示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设备的音频信号播放方法,图5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音频信号播放方法的示意图,如图54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获取不同声道的音频信号,所述不同声道的音频信号包括分配至第一声音输出接口的第一音频信号,以及分配至第二声音输出接口的第二音频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与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播放的音频信号的声道不同;
S200、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所述第一子信号的频率大于预设频率,所述第二子信号的频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频率;
S300、将所述第一子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S400、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并将延时后的第二子信号与所述第二音频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一合并信号,并将所述第一合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所播放的声音传播到对象的第一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所播放的声音传播到所述对象的第二距离;根据所述第一距离以及所述第二距离,确定延时时间;根据所述延时时间,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包括:计算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的距离差;计算所述距离差与声音传播速度的比值;确定所述比值与第一预设时间的和为所述延时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包括:对所述第一音频信号进行人声检测,得到检测结果;在所述检测结果为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包括人声时,确定第二预设时间为延时时间,并根据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检测结果为所述第一音频信号不包括人声时,对所述第一音频信号进行能量检测;若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在所述预设频率的能量低于预设能量值,确定第三预设时间为延时时间,并根据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包括:确定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的信号谷值频率;在所述信号谷值频率大于所述预设频率时,根据所述信号谷值频率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新的第一子信号和新的第二子信号,所述新的第一子信号的频率大于所述信号谷值频率,所述新的第二子信号的频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信号谷值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子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包括:对所述第二音频信号进行高通滤波以及信号增益调节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二音频信号与所述第一子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二合并信号;将所述第二合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分配至第三声音输出接口的第三音频信号;对所述第三音频信号进行延时处理,以使得延时后的第三音频信号与所述第一合并信号同步;将所述延时后的第三音频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三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第三音频信号进行高通滤波以及信号增益调节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三音频信号与第一子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三合并信号;将所述第三合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音频信号播放方法,对于不同声道的扬声器,在第一扬声器无法播放频率小于预设频率的低频信号时,可以将该第一扬声器对应的第一音频信号进行划分,得到高频的第一子信号和低频的第二子信号,通过将高频子信号分配至第一扬声器播放,将低频子信号分配至第二扬 声器进行播放,由于第二扬声器可以正常播放低频信号,因此,可以保证第一音频信号中的所有内容均可以被正常播放,从而提高显示设备的声音播放效果。
应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按照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的音频信号播放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44)

  1.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背板,所述背板与所述非显示区固定相连;
    激励器,所述激励器与所述背板相连,通过所述背板带动所述显示屏振动发声。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背板包括背板本体和振动部,所述背板本体与所述非显示区固定相连,所述振动部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与所述非显示区相对应的位置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区用于显示图像,所述非显示区围设在所述显示区外;
    所述激励器包括振动件,所述振动件与所述背板相连,所述振动件的振动可传递到所述背板上,以通过所述背板带动所述非显示区振动发声。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激励器包括振动件,所述振动件与所述背板的振动部相连,所述振动部可在所述振动件的振动下发生变形,并相对所述背板本体往复移动。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阻尼件,所述阻尼件位于所述背板和所述激励器之间,以增加所述振动部的阻尼。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阻尼件为蜂窝夹芯板、泡沫夹芯板、木夹芯板或亚克力板。
  7. 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背板上设有减强部,所述减强部沿所述背板的垂向贯穿所述背板,所述背板位于所述减强部延伸方向两侧的部分构成所述振动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振动部所在区域的宽度为所述减强部宽度的2倍-3倍。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减强部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减强部并列设置,且所述减强部的并列方向与所述减强部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减强部的个数为两个,所述背板的位于两个所述减强部之间的部分构成所述振动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振动部和所述减强部其中一端的距离为所述减强部延长长度的0.2-0.8倍。
  1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振动部为等宽度的板状结构件。
  13. 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在所述振动部与所述非显示区之间,且可在所述振动部的带动下发生弹性变形。
  14. 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背板包括多个连接部, 多个所述连接部沿所述振动部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均与所述振动部相连,每个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均与所述背板本体相连。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连接部可在所述振动部的带动下以所述第二端为支点进行翻转。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连接部沿自身长度方向弯折设置。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背板本体上设有避让缺口,所述振动部和多个所述连接部均容置在所述避让缺口内。
  18.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激励器还包括激励器本体,所述振动件与所述激励器本体相连,且可相对所述激励器本体往复移动;
    所述激励器本体与所述背板本体相连。
  19.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激励器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激励器沿所述显示屏的周向间隔设置。
  2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激励器为磁致伸缩激励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相对应的位置;
    所述磁致伸缩激励器包括伸缩件、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静态下,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伸缩件垂直设置,所述第二移动部与所述伸缩件成角度设置。
  2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激励器包括线圈、伸缩件和具有弹性的第二振动件,所述伸缩件可发生沿所述线圈轴向的伸缩变形;
    所述第二振动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本体相连,所述第一移动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轴向的端部;所述第二移动部与所述本体相连,且所述第二移动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径向的侧方;
    所述伸缩件伸缩时,所述第一移动部可在所述伸缩件或所述第二振动件的弹性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线圈的端部往复移动,所述第二移动部可在所述第一移动部或所述第二振动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往复移动,并带动所述本体振动,其中,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往复移动方向与所述线圈的轴向呈夹角设置。
  22.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磁致伸缩激励器之间。
  23.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围设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所述边框上设有边框减强部;
    所述磁致伸缩激励器安放在所述边框上,并与所述边框减强部并排设置。
  24.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磁致伸缩激励器还包括:
    线圈,所述第一移动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轴向的端部,所述第二移动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径向的侧方。
  25. 根据权利要求21或2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激励器的本体固定相连,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移动部相连,所述第一移动部能够以自身的所述第一端为支点相对所述线圈往复翻转,所述伸缩件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移动部第一端与所述伸缩件之间具有沿所述第一移动部延伸方向的第一间距,所述第一移动部第二端与所述伸缩件之间具有沿所述第一移动部延伸方向的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27.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减强部,所述第一减强部的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其他位置处的横截面尺寸。
  28. 根据权利要求21或2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激励器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径向的侧方,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部相连,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部相连,所述连接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线圈的轴向之间具有夹角。
  29. 根据权利要求21或2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振动件还包括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部相连,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部可在所述弯折部的弹性力作用下朝向靠近彼此的一侧相对移动。
  30.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线圈呈筒状,所述伸缩件为圆柱状。
  31.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往复移动方向与所述伸缩件的伸缩方向相互垂直。
  3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移动部的个数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所述线圈的沿自身轴向的两端,所述第二移动部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移动部相连。
  33.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激励器还包括配重件,所述配重件用于与所述本体固定相连,且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线圈均与所述配重件相连;
    其中,所述配重件的最小尺寸方向与所述本体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
  34. 一种激励器,包括:
    线圈;
    伸缩件,所述伸缩件可发生沿所述线圈轴向的伸缩变形;
    第二振动件,所述第二振动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一移动部用于与发声设备相连,所述第一移动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轴向的端部;所述第二移动部用于与所述发声设备相连,且所述第二移动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沿自身径向的侧方;
    所述伸缩件伸缩时,所述第一移动部可在所述伸缩件或所述第二振动件的弹性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线圈的端部往复移动,所述第二移动部可在所述第一移动部或所述第二振动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往复移动,并带动所述发声设备振动发声;其中,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往复移动方向与所述线圈的轴向呈夹角设置。
  35. 一种音频信号播放方法,包括:
    获取不同声道的音频信号,所述不同声道的音频信号包括分配至第一声 音输出接口的第一音频信号,以及分配至第二声音输出接口的第二音频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与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播放的音频信号的声道不同;
    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所述第一子信号的频率大于预设频率,所述第二子信号的频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频率;
    将所述第一子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并将延时后的第二子信号与所述第二音频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一合并信号,并将所述第一合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36.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所述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所播放的声音传播到对象的第一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所播放的声音传播到所述对象的第二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以及所述第二距离,确定延时时间;
    根据所述延时时间,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
  37.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所述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的距离差;
    计算所述距离差与声音传播速度的比值;
    确定所述比值与第一预设时间的和为所述延时时间。
  38.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所述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包括:
    对所述第一音频信号进行人声检测,得到检测结果;
    在所述检测结果为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包括人声时,确定第二预设时间为延时时间,并根据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
  39.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检测结果为所述第一音频信号不包括人声时,对所述第一音频信号进行能量检测;
    若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在所述预设频率的能量低于预设能量值,确定第三预设时间为延时时间,并根据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
  40. 根据权利要求35-3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音频信号的信号谷值频率;
    在所述信号谷值频率大于所述预设频率时,根据所述信号谷值频率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新的第一子信号和新的第二子信号,所述新的第一子信号的频率大于所述信号谷值频率,所述新的第二子信号的频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信号谷值频率。
  41. 根据权利要求35-3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将所述第一子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包括:
    对所述第二音频信号进行高通滤波以及信号增益调节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二音频信号与所述第一子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二合并信号;
    将所述第二合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42.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获取分配至第三声音输出接口的第三音频信号;
    对所述第三音频信号进行延时处理,以使得延时后的第三音频信号与所述第一合并信号同步;
    将所述延时后的第三音频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三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43. 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第三音频信号进行高通滤波以及信号增益调节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三音频信号与第一子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三合并信号;
    将所述第三合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44. 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第一声音输出接口,用于播放第一声道的音频信号;
    第二声音输出接口,用于播放与所述第一声道不同的第二声道的音频信号;
    解码器,用于对信号源输入的信号进行解码,得到解码结果;
    分别与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以及所述解码器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解码结果,获取不同声道的音频信号,所述不同声道的音频信号包括分配至第一声音输出接口的第一音频信号,以及分配至第二声音输出接口的第二音频信号;
    将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划分为第一子信号和第二子信号,所述第一子信号的频率大于预设频率,所述第二子信号的频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频率;
    将所述第一子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对所述第二子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并将延时后的第二子信号与所述第二音频信号进行合并,得到第一合并信号,并将所述第一合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声音输出接口进行播放。
PCT/CN2022/078417 2021-03-18 2022-02-28 一种显示装置、激励器及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WO2022193934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80012960.2A CN116848837A (zh) 2021-03-18 2022-02-28 一种显示装置、激励器及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US18/469,052 US20240004228A1 (en) 2021-03-18 2023-09-18 Display device, exciter, and audio signal playback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89943.0A CN115118901A (zh) 2021-03-18 2021-03-18 显示设备及其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CN202110289943.0 2021-03-18
CN202121318330.7 2021-06-11
CN202110657399.0A CN115474135A (zh) 2021-06-11 2021-06-11 显示装置
CN202110657399.0 2021-06-11
CN202110654878.7A CN115474139A (zh) 2021-06-11 2021-06-11 显示设备
CN202121310664.XU CN215268711U (zh) 2021-06-11 2021-06-11 显示装置
CN202110654878.7 2021-06-11
CN202121310664.X 2021-06-11
CN202121318330.7U CN214756907U (zh) 2021-06-11 2021-06-11 发声设备和激励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8/469,052 Continuation US20240004228A1 (en) 2021-03-18 2023-09-18 Display device, exciter, and audio signal playback method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93934A1 true WO2022193934A1 (zh) 2022-09-22

Family

ID=83322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078417 WO2022193934A1 (zh) 2021-03-18 2022-02-28 一种显示装置、激励器及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04228A1 (zh)
WO (1) WO2022193934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46109A1 (en) * 2003-05-23 2004-12-09 Alps Electric Co., Ltd. Exciting device
CN101252792A (zh) * 2007-02-20 2008-08-27 雅马哈株式会社 扬声器阵列设备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CN201134928Y (zh) * 2007-12-28 2008-10-15 幻响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振动型音频驱动器
JP2013198082A (ja) * 2012-03-22 2013-09-30 Goto Denshi Kk エキサイタ及びその取り付け方法、並びに音響伝達部材
CN209982723U (zh) * 2019-06-29 2020-01-21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驱动器及移动终端
CN210041904U (zh) * 2019-09-17 2020-02-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屏幕激励器及移动终端
CN110874203A (zh) * 2018-09-04 2020-03-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屏幕发声控制器、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972043A (zh) * 2019-11-25 2020-04-0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子产品的振动激励器以及电子产品
CN210579216U (zh) * 2019-11-15 2020-05-1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210641071U (zh) * 2019-11-25 2020-05-2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子产品的振动激励器及电子产品
CN214756907U (zh) * 2021-06-11 2021-11-16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设备和激励器
CN215268711U (zh) * 2021-06-11 2021-12-21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46109A1 (en) * 2003-05-23 2004-12-09 Alps Electric Co., Ltd. Exciting device
CN101252792A (zh) * 2007-02-20 2008-08-27 雅马哈株式会社 扬声器阵列设备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CN201134928Y (zh) * 2007-12-28 2008-10-15 幻响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振动型音频驱动器
JP2013198082A (ja) * 2012-03-22 2013-09-30 Goto Denshi Kk エキサイタ及びその取り付け方法、並びに音響伝達部材
CN110874203A (zh) * 2018-09-04 2020-03-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屏幕发声控制器、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209982723U (zh) * 2019-06-29 2020-01-21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驱动器及移动终端
CN210041904U (zh) * 2019-09-17 2020-02-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屏幕激励器及移动终端
CN210579216U (zh) * 2019-11-15 2020-05-1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972043A (zh) * 2019-11-25 2020-04-0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子产品的振动激励器以及电子产品
CN210641071U (zh) * 2019-11-25 2020-05-2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子产品的振动激励器及电子产品
CN214756907U (zh) * 2021-06-11 2021-11-16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设备和激励器
CN215268711U (zh) * 2021-06-11 2021-12-21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04228A1 (en) 2024-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62917B (zh) 电磁激励能量转换器和激光投影光学音响屏幕及其同步显示方法
CN112102717B (zh) 显示装置及可发声屏幕
KR20220141263A (ko) 표시장치
KR20180131248A (ko) 표시 장치
JP2001189978A (ja) パネル型スピーカ
WO2023179444A9 (zh) 显示设备
CN215187358U (zh) 显示装置及电磁激励器
US10129640B2 (en) Suppressing a modal frequency of a loudspeaker
KR20190078177A (ko) 표시장치
US20050152564A1 (en) Speaker having a transparent panel
CN215268711U (zh) 显示装置
KR20190078188A (ko) 표시장치
WO2022001204A1 (zh) 显示设备及屏幕发声方法
CN112584288B (zh) 发声板及投影屏幕
CN112543398B (zh) 发声板及投影屏幕
WO2022193934A1 (zh) 一种显示装置、激励器及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US20180367889A1 (en) Sound Generator
CN116848837A (zh) 一种显示装置、激励器及音频信号播放方法
CN210835571U (zh) 投影系统及投影屏幕
CN114500896B (zh) 显示设备
CN220776014U (zh) 一种蜂窝岩板音板及其音响系统
KR20200083118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3179080A1 (zh) 显示设备
CN213342672U (zh) 显示装置
CN213342673U (zh) 显示装置及可发声oled屏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77028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80012960.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CN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277028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