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1189305A1 -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1189305A1
WO2021189305A1 PCT/CN2020/081155 CN2020081155W WO2021189305A1 WO 2021189305 A1 WO2021189305 A1 WO 2021189305A1 CN 2020081155 W CN2020081155 W CN 2020081155W WO 2021189305 A1 WO2021189305 A1 WO 2021189305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node
emitting element
base substrate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08115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尚庭华
张毅
刘庭良
张顺
杨慧娟
王予
Original Assignee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PCT/CN2020/08115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1189305A1/zh
Priority to CN202080000379.XA priority patent/CN113728438B/zh
Priority to EP20927204.6A priority patent/EP4131400A4/en
Priority to US17/427,114 priority patent/US20220320244A1/en
Priority to CN202080002904.1A priority patent/CN115606327A/zh
Priority to EP20923711.4A priority patent/EP4128358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29336 priority patent/WO2021189875A1/en
Priority to US17/311,606 priority patent/US20220367590A1/en
Publication of WO2021189305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1189305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3An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6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1Anodes
    • H10K59/80515An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Abstract

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第二导电层、第二平坦层和多个发光元件组;多个发光元件组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列和多个发光元件行,各发光元件组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元件、一个第二发光元件、一个第三发光元件和一个第四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阳极,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第二阳极,第三发光元件包括第三阳极,第四发光元件包括第四阳极,第二平坦层包括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一个发光元件行对应的多个第三过孔大致位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上,与第一直线距离最近的第四过孔位于第一直线靠近第四阳极的一侧。由此,该显示基板可避免因阳极不平坦而发生的色偏现象。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技术因其自发光、广视角、高对比度、低功耗、高反应速度等优点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另一方面,随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产品的功耗、色偏、亮度、稳定性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第一导电层、第一平坦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平坦层和多个发光元件组。多个发光元件组沿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列,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行,各发光元件组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元件、一个第二发光元件、一个第三发光元件和一个第四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三发光元件沿第二方向排列形成发光元件对,第一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对和第四发光元件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阳极,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第二阳极,第三发光元件包括第三阳极,第四发光元件包括第四阳极,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一连接电极、第二连接电极、第三连接电极和第四连接电极,第二平坦层包括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第一阳极通过第一过孔与第一连接电极相连,第二阳极通过第二过孔与第二连接电极相连,第三阳极通过第三过孔与第三连接电极相连,第四阳极通过第四过孔与第四连接电极相连;一个所述发光元件行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三过孔大致位于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上,与所述第一直线距离最近的所述第四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直线靠近所述第四过孔对应的所述第四阳极的一侧。由此,该显示基板可避免因阳极不平坦而发生的色偏现象,并且还可避免第一阳极和第四阳极因制作过程留下的残留造成短接。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其包括:衬底基板;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第一平坦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第二平坦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一平坦层的一侧;以及多个发光元件组,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沿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列,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行,各所述发光元件组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元件、一个第二发光元件、一个第三发光元件和一个第四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形成发光元件对,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对和所 述第四发光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阳极,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第二阳极,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包括第三阳极,所述第四发光元件包括第四阳极,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一连接电极、第二连接电极、第三连接电极和第四连接电极,所述第一平坦层包括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所述第一阳极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相连,所述第二阳极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相连,所述第三阳极通过所述第三过孔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相连,所述第四阳极通过所述第四过孔与所述第四连接电极相连,一个所述发光元件行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三过孔大致位于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上,与所述第一直线距离最近的所述第四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直线靠近所述第四过孔对应的所述第四阳极的一侧。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在同一所述发光元件组中,所述第一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0.8倍。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四阳极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落入所述主体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之内,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第四过孔与对应的所述第四连接电极相连,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直线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与所述第一直线对应的所述发光元件行相邻的发光元件行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二过孔大致位于所述第一直线上。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一个所述发光元件组中的所述第四过孔位于与所述发光元件组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组中的所述第一阳极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的一侧。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一个所述发光元件列对应的多个所述第四过孔大致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上,所述第二直线穿过该发光元件列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阳极或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与所述第一直线距离最近的所述第一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直线靠近所述第一过孔对应的所述第一阳极的一侧。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与所述第一直线距离最近的所述第四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直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距离大于与所述第一直线距离最近的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直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距离。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一最短距离,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二最短距离,所述第一最短距离和所述第二最短距离大致相等。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还包括:像素限定层,位于所述第一阳极、 所述第二阳极、所述第三阳极和所述第四阳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第二发光部,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包括第三发光部,所述第四发光元件包括第四发光部,所述第一开口落入所述第一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第一发光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并覆盖所述第一阳极被暴露的部分,所述第二开口落入所述第二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第二发光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并覆盖所述第二阳极被暴露的部分,所述第三开口落入所述第三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第三发光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并覆盖所述第三阳极被暴露的部分,所述第四开口落入所述第四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第四发光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四开口并覆盖所述第四阳极被暴露的部分,所述第一开口限定的区域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所述第二开口限定的区域为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所述第三开口限定的区域为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所述第四开口限定的区域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四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在所述第二方向距离最近的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1.2倍。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二阳极和所述第三阳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形成阳极对,所述第一阳极、所述阳极对和所述第四阳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第三导电部和第四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位于所述第一阳极远离所述阳极对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第一阳极和所述阳极对之间,所述第三导电部位于所述阳极对与所述第四阳极之间,所述第四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所述第二导电部和所述第三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阳极对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与所述第一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部和第二交叠部,所述第一交叠部和所述第二交叠部的面积大致相等,所述第二导电部和所述第三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与所述阳极对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三交叠部和第四交叠部,所述第三交叠部和所述第四交叠部的面积大致相等。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交叠部和所述第二交叠部关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平分线对称。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四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穿过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所述第 四导电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平分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平分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五导电部,所述第五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和所述第三导电部分别相连,并位于所述阳极对中的所述第二阳极和第三阳极之间;以及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六导电部,所述第六导电部与所述第三导电部和所述第四导电部分别相连,并位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阳极和所述第四阳极之间。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二导电部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垫块和连接块,所述垫块位于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阳极的一侧,且与所述主体部间隔设置,所述垫块通过所述连接块与所述主体部连接。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二平坦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以及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平坦层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一漏极、第二漏极、第三漏极和第四漏极,所述第二平坦层包括第五过孔、第六过孔、第七过孔和第八过孔,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五过孔与所述第一漏极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六过孔与所述第二漏极相连,所述第三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七过孔与所述第三漏极相连,所述第四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八过孔与所述第四漏极相连。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第三像素驱动电路和第四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漏极为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漏极为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三漏极为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的一部分,所述第四漏极为所述第四像素驱动电路的一部分。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元件行错位1/2节距设置,所述节距等于在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元件组中两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直线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元件行之间。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被配置为发第一颜色的光,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三发光元件被配置为发第二颜色的光,所述第四发光元件被配置为发第三颜色的光。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颜色为红色,所述第二颜色为绿色,所述第三颜色为蓝色。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四阳极的主体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平分线的同一侧设置有所述第四阳极的连接部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四阳极相邻的所述第一阳极的连接部。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阳极的主体部的形状包括六边形,所述第一阳极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阳极相邻的所述第四阳极距离最近 的点为所述六边形的顶点。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如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进行发光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4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中GG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发光元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的第二导电层和阳极层的平面关系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9为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12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11中HH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2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11中JJ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1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7为一种使用精细金属掩膜进行蒸镀工艺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18中C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20中DD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2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20中EE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2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
图25-图2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掩膜板组的平面示意图;
图28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28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29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28A中FF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0A-图30D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多个膜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3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的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示意图;
图3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3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3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3中KK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5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3中MM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5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3中NN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5C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3中QQ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37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37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示意图;以及
图3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显示装置有功耗、亮度、色坐标等诸多性能规格,而色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通常,影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装置的色偏的因素有很多,从显示基板(机发光二极管的阵列基板或背板)的设计角度而言,阳极的平坦度对色偏有很大影响。
图1为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示出了如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进行发光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显示基板的子像素包括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110、半导体层120、第一栅极层130、第二栅极层140、第一导电层150、第一平坦层241、第二导电层160、第二平坦层242、阳极175和像素限定层190。半导体层120、第一栅极层130、第二栅极层140和第一导电层150可形成包括薄膜晶体管和存储电容的像素驱动电路,第二导电层160包括连接电极161,连接电极161通过第一平坦层241中的过孔(未示出) 与像素驱动电路相连,阳极170通过第二平坦层242中的过孔271与连接电极161相连。像素限定层190包括开口191以暴露部分阳极170,当后续的有机发光层180形成在开口191中时,阳极175可与有机发光层180接触并驱动有机发光层进行发光;开口191限定的区域为该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
第二平坦层242中的过孔271会影响阳极175的平坦性,如果过孔271与开口191(也即有效发光区)的距离较近,则会使得开口191所在位置处的阳极175产生“倾斜”现象,从而导致该子像素的发光方向出现偏移。如果不同颜色的子像素中的阳极的“倾斜”的方向不同,则会导致不同颜色(例如红绿蓝)的子像素向不同方向发出的光的强度不匹配,从而产生色偏现象。例如从包括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的一侧进行观察时显示画面发红,从而该显示装置的另一侧观察时显示画面发青的现象。
对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第一导电层、第一平坦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平坦层和多个发光元件组;第一导电层位于衬底基板上;第一平坦层位于第一导电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二导电层位于第一平坦层远离第一导电层的一侧;第二平坦层位于第二导电层远离第一平坦层的一侧;多个发光元件组位于第二平坦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多个发光元件组沿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列,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行,各发光元件组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元件、一个第二发光元件、一个第三发光元件和一个第四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三发光元件沿第二方向排列形成发光元件对,第一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对和第三发光元件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阳极,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第二阳极,第三发光元件包括第三阳极,第四发光元件包括第四阳极,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一连接电极、第二连接电极、第三连接电极和第四连接电极,第二平坦层包括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第一阳极通过第一过孔与第一连接电极相连,第二阳极通过第二过孔与第二连接电极相连,第三阳极通过第三过孔与第三连接电极相连,第四阳极通过第四过孔与第四连接电极相连,一个发光元件行对应的多个第三过孔大致位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上,与第一直线距离最近的第四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直线靠近第四过孔对应的第四阳极的一侧。由此,该显示基板通过将第四过孔的位置向靠近第四阳极的方向移动,增加了第四过孔与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距离,从而保证了位于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一阳极的平坦性,进而避免发生色偏现象;减少了第四过孔与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距离,从而降低了位于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四阳极和第四连接电极之间的电阻;并且还增加了第一阳极和第四阳极之间的距离,从而可避免第一阳极和第四阳极因制作过程留下的残留造成短接。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图4A和图4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5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 图;图5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中GG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发光元件的平面示意图。
如图3、图4A、图4B、图5A、图5B和图6所示,该显示基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10、第一导电层150、第一平坦层241、第二导电层160、第二平坦层242和多个发光元件组310;第一导电层150位于衬底基板110上;第一平坦层241位于第一导电层15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第二导电层160位于第一平坦层241远离第一导电层150的一侧;第二平坦层242位于第二导电层160远离第一平坦层241的一侧;多个发光元件组310位于第二平坦层242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多个发光元件组310沿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列320,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行330,各发光元件组310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元件311、一个第二发光元件312、一个第三发光元件313和一个第四发光元件314,第二发光元件312和第三发光元件313沿第二方向排列形成发光元件对315,第一发光元件311、发光元件对315和第四发光元件314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发光元件311包括第一阳极1751,第二发光元件312包括第二阳极1752,第三发光元件313包括第三阳极1753,第四发光元件314包括第四阳极1754,第二导电层160包括第一连接电极1611、第二连接电极1612、第三连接电极1613和第四连接电极1614,第二平坦层242包括第一过孔2421,第二过孔2422,第三过孔2423和第四过孔2424,第一阳极1751通过第一过孔2421与第一连接电极1611相连,第二阳极1752通过第二过孔2422与第二连接电极1612相连,第三阳极1753通过第三过孔2423与第三连接电极1613相连,第四阳极1754通过第四过孔2424与第四连接电极1614相连,一个发光元件行330对应的多个第三过孔2423大致位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301上,与第一直线301距离最近的第四过孔242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直线301靠近第四过孔2424对应的第四阳极1754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是沿着远离衬底基板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三发光元件沿第二方向排列形成发光元件对,第一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对和第三发光元件沿第一方向排列,也就是说,第二阳极和第三阳极沿第二方向排列形成阳极对,第一阳极、阳极对和第三阳极沿第一方向排列。与第一直线距离最近的第四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直线靠近第四阳极的一侧,即该显示基板将第四过孔的位置向靠近第四阳极的方向移动。由此,该显示基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增加了第四过孔与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距离,从而保证了位于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一阳极的平坦性,进而避免发生色偏现象;(2)减少了第四过孔与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距离,从而降低了位于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四阳极和第四连接电极之间的电阻;(3)增加了第一阳极和第四阳极之间的距离,从而可避免第一阳极和第四阳极因制作过程留下的残留造成短接。
例如,如图5A、图5B和图6所示,该显示基板将第四过孔2424的位置向靠近第四阳极1754的方向移动,因此第四过孔2424与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即开 口1951限定的区域)的距离增加。并且,由于第四阳极具有与其下方的像素驱动电路相连的连接部,将将第四过孔2424的位置向靠近第四阳极1754的方向移动并不会与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即开口1954限定的区域)重叠。此时,第四过孔2424与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和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均具有合适的距离,从而可同时保证了位于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一阳极和位于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四阳极的平坦性,进而避免发生色偏现象。
例如,如图5A、图5B和图6所示,该显示基板通过将第四过孔2424的位置向靠近第四阳极1754的方向移动,还减少了第四过孔2424与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距离,从而降低了位于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四阳极和第四连接电极之间的电阻。另一方面,该显示基板通过将第四过孔2424的位置向靠近第四阳极1754的方向移动,还增加了第一阳极1751和第四阳极1754之间的距离,从而可避免第一阳极1751和第四阳极1754因制作过程留下的残留造成短接。
例如,第一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相邻的第四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0.8倍,从而可有效避免第一阳极和第四阳极因制作过程留下的残留造成短接。
例如,如图6所示,第四阳极1754包括主体部1754A和连接部1754B,第四发光元件314的有效发光区落入主体部1754A在衬底基板110的正投影之内,连接部1754B通过第四过孔2424与对应的第四连接电极1614相连,连接部1754B位于第一直线301靠近主体部1754A的一侧,从而可有效地降低连接部的面积,从而降低了位于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四阳极和第四连接电极之间的电阻。例如,如图6所示,第四阳极1754还包括第一增补部1754C,第一增补部1754C可以覆盖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的两个沟道区,从而可提高补偿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和寿命,从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增补部1754C从第四主体部1754A向第三阳极1753凸出,第一增补部1754C位于第四连接部1754B靠近第四主体部1754A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增补部1754C与第四主体部1754A和第四连接部1754B均相连。由此,该显示基板可充分利用显示基板上的面积,将第一阳极、第二阳极、第三阳极和第四阳极紧密地排列,从而可保证显示基板的分辨率。
例如,如图4A所示,该显示基板包括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110、半导体层120、第一绝缘层361、第一栅极层130、第二绝缘层362、第二栅极层140、层间绝缘层363、第一导电层150、第一平坦层241、第二导电层160和第二平坦层242。第一栅极层130可包括栅线131和第一电极块CE1,第二栅极层可包括第二栅极块CE2,第一电极块CE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块CE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从而可形成存储电容。
例如,如图4A所示,第一导电层150还可包括电源线和数据线,第二导电层160可包括与电源线交叠的导电部,该导电部可与电源线电性相连,从而可降低电源线的电 阻。
例如,如图4B所示,该显示基板还可包括钝化层364,位于第一导电层150和第一平坦层241之间。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该显示基板也可不设置钝化层。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与第一直线301对应的发光元件行330相邻的发光元件行330对应的多个第二过孔2422也大致位于第一直线301上。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一个发光元件组310中的第四过孔2424位于与该发光元件组310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发光元件组310中的第一阳极1751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线的一侧,例如第一阳极1751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靠近该第一阳极1751所在的发光元件组310的第二阳极1752的一侧。也就是说,一个发光元件组中的第四过孔位于与发光元件组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发光元件组中的第一阳极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的一侧。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在一个发光元件组310中,第一过孔2421位于第一阳极1751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的一侧,例如第一阳极1751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靠近第三阳极1753的一侧;第二过孔2422位于第二阳极1752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靠近第一阳极1751的一侧;第三过孔2423位于第三阳极1753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靠近第一阳极1751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一个发光元件行330对应的多个第四过孔2424大致位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线上,该直线穿过该发光元件行330对应的多个第一阳极1751或多个第一过孔2421。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一个发光元件列320对应的多个第四过孔2424大致位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上,第二直线穿过该发光元件列320对应的多个第一阳极1751或多个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四阳极1754到距离其最近的第一阳极1751之间的距离小于位于同一行的第一阳极1751到距离其最近的第四阳极1754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发光元件组310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组和第二发光元件组,第一发光元件组和第二发光元件组分别设置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行330中;第一发光元件组中的第四阳极1754的连接部与第二发光元件组中的第一阳极1751的连接部均位于该第四阳极1754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的同一侧。也就是说,第四阳极的主体部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的同一侧设置有第四阳极的连接部和在第二方向上与第四阳极相邻的第一阳极的连接部。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阳极1751的主体部的形状包括六边形,第一阳极1751与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阳极1751相邻的第四阳极1754距离最近的点为六边形的顶点。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行330错位1/2节距设置,上述的节距等于在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组310中两个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直线301位于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行330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A、图5B和图6所示,与第一直线301距离最近的第一过孔 242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直线301靠近该第一过孔2421对应的第一阳极1751的一侧。也就是说,即该显示基板将第一过孔的位置向靠近第一阳极的方向移动。由此,该显示基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增加了第一过孔与在第二方向上距离最近的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距离,从而保证了位于相邻的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四阳极的平坦性,进而避免发生色偏现象;(2)减少了第一过孔与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距离,从而降低了位于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一阳极和第一连接电极之间的电阻;(3)增加了第一阳极和第四阳极之间的距离,从而可避免第一阳极和第四阳极因制作过程留下的残留造成短接。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不限于此,第一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也可位于第一直线上。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四过孔242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直线30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大于第一过孔242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直线30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也就是说,相对于第一直线,第四过孔偏移的量更大。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相对于第一直线,第四过孔偏移的量也可与第一过孔偏移的量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发光元件312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过孔242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一最短距离L1,第三发光元件313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过孔2423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二最短距离L2,第一最短距离L1和第二最短距离L2大致相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最短距离和第二最短距离大致相等包括第一最短距离和第二最短距离完全相等的情况,也包括第一最短距离和第二最短距离之差小于1微米的情况。
由此,该显示基板可使得位于第二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二阳极和位于第三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三阳极的倾斜程度相同,倾斜方向相反,从而可有效地避免色偏现象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当位于第二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二阳极和位于第三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三阳极不产生倾斜时,可认为第二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二阳极和位于第三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三阳极的倾斜程度为零;另外,上述的第二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第一最短距离可为第二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与第二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之间的最短距离;同样地,第三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第二最短距离可为第三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与所述第三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之间的最短距离。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四过孔242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在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C大于在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A的1.2倍。由此,该显示基板可保证位于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一阳极具有较好的平坦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一个发光元件组310中的第四过孔2424与相邻的发光 元件组310中第一阳极1751的最短距离B小于该发光元件组310中第四过孔2424和对应的第四发光元件314的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距离E。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一个发光元件组310中的第四阳极1754与在第二方向上和该四阳极1754距离最近的的发光元件组310中第一阳极1751的最短距离为相邻的发光元件组310中第一阳极1751的顶点与发光元件组310中的第四阳极1754的距离。也就是说,相邻的发光元件组310中第一阳极1751的顶点为距离发光元件组310中的第四阳极1754的距离最近的点。例如,第一阳极17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六边形,上述的顶点为六边形的长轴上的顶点。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图4A、图4B、图5A、图5B和图6所示,该显示基板100还包括像素限定层190;像素限定层190位于第一阳极1751、第二阳极1752、第三阳极1753和第四阳极1754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像素限定层190包括第一开口1951、第二开口1952、第三开口1953和第四开口1954。第一发光元件311包括第一发光部1851,第二发光元件312包括第二发光部1852,第三发光元件313包括第三发光部1853,第四发光元件314包括第四发光部1854。第一开口1951落入第一阳极17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内,第一发光部185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开口1951并覆盖第一阳极1751被暴露的部分,第二开口1952落入第二阳极175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内,第二发光部185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开口1952并覆盖第二阳极1752被暴露的部分,第三开口1953落入第三阳极1753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内,第三发光部185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三开口1953并覆盖第三阳极1753被暴露的部分,第四开口1954落入第四阳极175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内,第四发光部185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四开口1954并覆盖第四阳极1754被暴露的部分。第一开口1951限定的区域为第一发光元件313的有效发光区,第二开口1952限定的区域为第二发光元件312的有效发光区,第三开口1953限定的区域为第三发光元件313的有效发光区,第四开口1954限定的区域第四发光元件314的有效发光区。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第四过孔242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在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一开口19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C大于第一开口1951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A的1.2倍。由此,该显示基板可保证位于第一开口的第一阳极(也即第一阳极被第一开口暴露的部分)具有较好的平坦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图4A、图4B、图5A、图5B和图6所示,该显示基板100包括第一平坦层241和第一导电层150;第一平坦层241位于第二导电层160靠近衬底基板110的一侧;第一导电层150位于第一平坦层241靠近衬底基板110的一侧。第一导电层150包括第一漏极1511、第二漏极1512、第三漏极1513和第四漏极1514;第一平坦层241包括第五过孔2415、第六过孔2416、第七过孔2417和第八过孔2418,第一连接电极1611通过第五过孔2415与第一漏极1511相连,第二连接电极1612通过第六过孔2416与第二漏极1512相连,第三连接电极1613通过第七过孔2417与第三漏极1513相连,第四连接电极1614通过第八过孔2418与第四漏极1514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该显示基板100还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1、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2、第三像素驱动电路2653和第四像素驱动电路2654;第一漏极1511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1的一部分,第二漏极1512为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2的一部分,第三漏极1513为第三像素驱动电路2653的一部分,第四漏极1514为第四像素驱动电路2654的一部分。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1通过第一连接电极1611与第一阳极1751相连,从而向第一阳极1751施加驱动信号;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2通过第二连接电极1612与第二阳极1752相连,从而向第二阳极1752施加驱动信号;第三像素驱动电路2653通过第三连接电极1613与第三阳极1753相连,从而向第三阳极1753施加驱动信号;第四像素驱动电路2654通过第四连接电极1614与第四阳极1754相连,从而向第四阳极1754施加驱动信号。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的第二导电层和阳极层的平面关系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阳极1752和第三阳极1753沿第二方向排列形成阳极对1755,第一阳极1751、阳极对1755和第四阳极1754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导电层160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电部1621、第二导电部1622、第三导电部1623和第四导电部1624,第一导电部1621位于第一阳极1751远离阳极对1755的一侧,第二导电部1622位于第一阳极1751和阳极对1755之间,第三导电部1623位于阳极对1755与第四阳极1754之间,第四导电部1624与第四阳极1754交叠。在该显示基板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电部1621、第二导电部1622、第三导电部1623和第四导电部1624可与第一导电层150中的电源线相连,从而降低电源线的电阻。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导电部1621和第二导电部162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17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第二导电部1622和第三导电部1623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阳极对175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由此,第一导电部1621和第二导电部1622对第一阳极175的平坦性影响较小;第二导电部1622和第三导电部1623对阳极对1755中的第二阳极1752和第三阳极1753的平坦性影响较小。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和第三导电部也可与阳极交叠。
例如,第一导电部1621和第二导电部162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分别与第一阳极17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部和第二交叠部,第一交叠部和第二交叠部的面积大致相等,从而也可提高第一阳极1751的平坦性。同样地,第二导电部1622和第三导电部1623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分别与阳极对175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三交叠部和第四交叠部,第三交叠部和第四交叠部的面积大致相等,从而也可提高阳极对1755的第二阳极1752和第三阳极1753的平坦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大致相等”包括完全相等的情况和两者的差值小于两者的平均值的10%的情况。
例如,第一交叠部和第二交叠部关于第一阳极1751的主体部,也即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对称,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的平坦性;第三交叠部和第四交叠部关于阳极对1755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对称,从 而也可进一步提高阳极对1755的第二阳极1752和第三阳极1753的平坦性。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第四导电部162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穿过第四阳极175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第四导电部1624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四发光元件314的有效发光区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合。从而也可提高第四阳极1754的平坦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导电层16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五导电部1625和第六导电部1626;第五导电部1625与第二导电部1622和第三导电部1623分别相连,并且位于第二阳极1752和第三阳极1753之间;第六导电部1626与第三导电部1623和第四导电部1624分别相连,并且位于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第一阳极1751和第四阳极1754之间。由此,上述第一导电部1621、第二导电部1622、第三导电部1623、第四导电部1624、第五导电部1625和第六导电部1626可形成网状结构,从而进一步降低第一导电层中的电源线的电阻,进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电学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导电部1622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主体部1622A、垫块1622B和连接块1622C,垫块1622B位于主体部1622A靠近第一阳极1751的一侧,且与主体部1622A间隔设置,垫块1622B通过连接块1622C与主体部1622A连接。由于通常的第一阳极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即宽度)较小,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的主体部之间的距离较大,通过设置上述的垫块可提高第一阳极两侧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的对称性,从而可提高第一阳极的平坦性。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元件被配置为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三发光元件被配置为发出第二颜色的光,第四发光元件被配置为发出第三颜色的光。
例如,第一颜色为红色(R),第二颜色为绿色(G),第三颜色为蓝色(B)。也就是说,该显示基板采用GGRB的像素排列结构。
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显示装置400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显示基板100。由此,该显示装置具有与该显示基板的有益效果对应的有益效果。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保证位于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一阳极的平坦性,从而避免发生色偏现象;可降低位于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四阳极和第四连接电极之间的电阻;并且还可增加了第一阳极和第四阳极之间的距离,从而可避免第一阳极和第四阳极因制作过程留下的残留造成短接。
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为显示面板,也可为电视、电脑、笔记本电脑、平坦电脑、手机、导航仪、电子相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
另一方面,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因为阳极下方的第二源漏金属层厚度较大并且分布不均,因此第二源漏金属层也会导致阳极出现不平坦现象。
图9为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0为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二源漏金属层160包括多条走线168,如果阳极175下方一侧存在走线168,而另一侧没有走线168,则该阳极175的两侧会产生高度差异,从而导致阳极175 产生“倾斜”现象,进而会导致色偏现象。如图10所示,若阳极175的两侧均存在走线168或者阳极175下方不设置走线168,阳极175则可保证较高的平坦度,从而保证阳极175在不同方向的发光强度一致,进而可有效改善色偏现象。
对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第一导电层、第一平坦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平坦层和多个发光元件组;第一导电层位于衬底基板上;第一平坦层位于第一导电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二导电层位于第一平坦层远离第一导电层的一侧;第二平坦层位于第二导电层远离第一平坦层的一侧;多个发光元件组位于第二平坦层远离第二导电层的一侧。多个发光元件组沿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列,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行,各发光元件组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元件、一个第二发光元件、一个第三发光元件和一个第四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阳极,第二导电层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第一导电部位于第一阳极的一侧,第二导电部位于第一阳极远离第一导电部的一侧,第一导电部包括延伸部和偏移部,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正投影被偏移部在该直线上的正投影覆盖,,偏移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延伸部靠近第二导电部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缘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偏移部与第一直线间隔设置且位于第一直线远离第二导电部的一侧。由此,由于第一导电部位于第一阳极的一侧,第二导电部位于第一阳极远离第一导电部的一侧,并且偏移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因此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对第一阳极的平坦度造成的影响较小,从而使得第一阳极可保证较高的平坦度,从而保证第一阳极在不同方向的发光强度一致,进而可有效改善色偏现象。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图1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图12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11中HH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12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11中JJ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1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图1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为了清楚地表现第二导电层中各个导电部和阳极的位置关系,图14仅示出了第二导电层和阳极层。
如图11-14所示,该显示基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10、第一导电层150、第一平坦层241、第二导电层160、第二平坦层242和多个发光元件组310;第二导电层160位于衬底基板110上;第二平坦层242位于第二导电层160远离衬底基板110一侧;多个发光元件组310位于第二平坦层242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多个发光元件组310沿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列320,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行330,各发光元件组310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元件311、一个第二发光元件312、一个第三发光元件313和一个第四发光元件314,第一发光元件311包括第一阳极1751,第二发光元件312包括第二阳极1752,第三发光元件313包括第三阳极1753,第四发光元件314包括第四阳 极1754,第二阳极1752和第三阳极1753沿第二方向排列形成阳极对1755,第一阳极1751、阳极对1755和第四阳极1754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导电层160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电部1621和第二导电部1622,第一导电部1621位于第一阳极1751远离阳极对1755的一侧,第二导电部1622位于第一阳极1751和阳极对1755之间,即第一阳极1751远离第一导电部1621的一侧。第一导电部1621包括延伸部1621A和偏移部1621B,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在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正投影被偏移部1621B在直线上的正投影覆盖,即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在第一导电部1621上的正投影位于偏移部1621B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偏移部1621B与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对应。偏移部1621B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17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延伸部1621A靠近第二导电部1622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缘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302,偏移部1621B与第一直线302间隔设置且位于第一直线302远离第二导电部1622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是沿着远离衬底基板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由于第一导电部位于第一阳极的一侧,第二导电部位于第一阳极远离第一导电部的一侧,并且偏移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因此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对第一阳极的平坦度造成的影响较小,从而使得第一阳极可保证较高的平坦度,从而保证第一阳极在不同方向的发光强度一致,进而可有效改善色偏现象。另外,由于偏移部与第一直线间隔设置且位于第一直线远离第二导电部的一侧,偏移部向远离第一阳极的方向进行偏移,为第一阳极的设置提供的空间,从而可在实现阳极的紧密排列的同时使得第一阳极可保证较高的平坦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多个发光元件的排列方式可参见图6所示的排列方式,即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行错位1/2节距设置,上述的节距等于在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组中两个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元件311被配置为发第一颜色的光,第二发光元件312和第三发光元件313被配置为发第二颜色的光,第四发光元件314被配置为发第三颜色的光。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颜色为红色,第二颜色为绿色,第三颜色为蓝色。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第一直线30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穿过第一阳极17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由此,该显示基板可在实现阳极的紧密排列的同时使得第一阳极可保证较高的平坦度。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延伸部1621A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为第二直线303,偏移部1621B与第二直线303间隔设置且位于第二直线303远离第二导电部1622的一侧。由此,由于偏移部与第二直线间隔设置且位于第二直线远离阳极对的一侧,偏移部向远离第一阳极的方向进行偏移,为第一阳极的设置提供的空间,从而可在实现阳极的紧密排列的同时使得第一阳极可保证较高的平坦度。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第二直线303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穿过第一阳极17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由此,该显示基板可在实现阳极的紧密排列的同时使得第一阳极可保证较高的平坦度。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第一阳极1751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导电部1622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主体部1622A和垫块1622B,主体部1622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17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垫块1622B位于主体部1622A靠近第一阳极1751的一侧,垫块1622B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的中心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与第一导电部162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的中心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大致相等。
在该显示基板中,由于通常的第一阳极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即宽度)较小,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的主体部之间的距离较大;由于垫块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中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距离与第一导电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中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通过设置上述的垫块可提高第一阳极两侧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的对称性,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第一阳极的平坦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第一导电部162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的中心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小于主体部1622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的中心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
例如,第一导电部162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的中心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与主体部1622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的中心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的比值小于等于1/3。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垫块1622B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主体部1622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第二导电部1622还包括连接部1622C,垫块1622B通过连接部1622C与主体部1622A连接。由此,由于垫块1622B通过连接部1622C与主体部1622A连接,而并非与主体部1622A形成为一体,从而可避免第二导电部1622与下方的膜层,例如半导体层、栅极层等存在过多的交叠,从而避免加重第二导电部1622下方的膜层的负载。由此,该显示基板可在增加垫块的同时,确保各个子像素的正常工作。
例如,如图12B所示,第一导电层150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电源线151和数据线152、第一连接块1541和第二连接块1542。第一连接块1541用于将初始化信号线与像素驱动电路中对应的源极区相连;第二连接块1542用于将补偿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区与第一电极块CE1相连,第一电极块CE1可与第二电极块CE2形成存储电容,也同时作为驱动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因此,由于垫块1622B通过连接部1622C与主体部1622A连接, 而并非与主体部1622A形成为一体,从而可避免第二导电部1622与第二连接块1542存在过多交叠,从而可降低第二连接块1542的负载,即补偿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和驱动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的负载,进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基板采用的是7T1C的像素驱动电路,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与此,该显示基板可采用其他合适的像素驱动电路结构。
例如,如图12B所示,偏移部1621B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1751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垫块1622B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17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例如,如图12B所示,该显示基板还可包括钝化层364,位于第一导电层150和第一平坦层241之间。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该显示基板也可不设置钝化层。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垫块1622B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主体部1622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大于垫块1622B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由此,该显示基板可进一步避免第二导电部1622与下方的膜层,例如半导体层、栅极层等存在过多的交叠,从而避免加重半导体层、栅极层等膜层的负载。由此,该显示基板可在增加垫块的同时,确保各个子像素的正常工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第二导电部1622包括两个连接部1622C,两个连接部1622C分别位于垫块1622B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垫块1622B,两个连接部1622C和主体部1622A围成一个矩形开口。由此,该显示基板可进一步避免第二导电部1622与下方的膜层,例如半导体层、栅极层等存在过多的交叠,从而避免加重半导体层、栅极层等的负载。由此,该显示基板可在增加垫块的同时,确保各个子像素的正常工作。
在一些示例中,垫块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主体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比值小于等于1/2,垫块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与主体部和垫块之间的距离的比值小于等于1/2。
在一些示例中,垫块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第二方向的长度的比值大于等于7/8。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和垫块的中心连线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30度。例如,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和垫块的中心连线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零,即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和垫块的中心连线与第一方向相互平行。
在一些示例中,垫块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第一导电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垫块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与第一导电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交叠面积大致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第二导电层160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导电部1623和第四导电部1624;第三导电部1623位于阳极对1755与第四阳极1754之间,第四导电部1624与第四阳极1754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第二导电部1622的主体部1622A在衬底基板110 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元件312的有效发光区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与第三导电部16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元件312的有效发光区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距离大致相等。由此,该显示基板可提高阳极对两侧的第二导电部和第三导电部的对称性,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第二阳极和第三阳极的平坦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第四阳极1754沿第二方向延伸,第四导电部162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穿过第四发光元件314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由此,虽然第四导电部162与第四阳极1754存在交叠,但是由于第四导电部162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穿过第四发光元件314的有效发光区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第四导电部可保证第四阳极具有较高的平坦度,从而保证第四阳极在不同方向的发光强度一致,进而可有效改善色偏现象。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第二导电层16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五导电部1625和第六导电部1626,第五导电部1625与主体部1622A和第三导电部1623分别相连,并位于阳极对1755中的第二阳极1752和第三阳极1753之间;第六导电部1626与第三导电部1623和第四导电部1624分别相连,并位于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第一阳极1751和第四阳极1754之间。由此,上述第一导电部1621、第二导电部1622、第三导电部1623、第四导电部1624、第五导电部1625和第六导电部1626可形成网状结构,从而进一步降低第一导电层中的电源线的电阻,进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电学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第二导电层160包括第一连接电极1611、第二连接电极1612、第三连接电极1613和第四连接电极1614,第二平坦层242包括第一过孔2421,第二过孔2422,第三过孔2423和第四过孔2424,第一阳极1751通过第一过孔2421与第一连接电极1611相连,第二阳极1752通过第二过孔2422与第二连接电极1612相连,第三阳极1753通过第三过孔2423与第三连接电极1613相连,第四阳极1754通过第四过孔2424与第四连接电极1614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第一平坦层241位于第二导电层160靠近衬底基板110的一侧;第一导电层150位于第一平坦层241靠近衬底基板110的一侧。第一导电层150包括第一漏极1511、第二漏极1512、第三漏极1513和第四漏极1514;第一平坦层241包括第五过孔2415、第六过孔2416、第七过孔2417和第八过孔2418,第一连接电极1611通过第五过孔2415与第一漏极1511相连,第二连接电极1612通过第六过孔2416与第二漏极1512相连,第三连接电极1613通过第七过孔2417与第三漏极1513相连,第四连接电极1614通过第八过孔2418与第四漏极1514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14所示,该显示基板100还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1、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2、第三像素驱动电路2653和第四像素驱动电路2654;第一漏极1511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1的一部分,第二漏极1512为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2的一部分,第三漏极1513为第三像素驱动电路2653的一部分,第四漏极1514为第四像素驱动电路2654的一部分。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1通过第一连接电极1611与第一阳极1751 相连,从而向第一阳极1751施加驱动信号;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2通过第二连接电极1612与第二阳极1752相连,从而向第二阳极1752施加驱动信号;第三像素驱动电路2653通过第三连接电极1613与第三阳极1753相连,从而向第三阳极1753施加驱动信号;第四像素驱动电路2654通过第四连接电极1614与第四阳极1754相连,从而向第四阳极1754施加驱动信号。
例如,第二导电层的厚度范围可为0.6-0.8微米,例如0.7微米;第二平坦层的厚度范围可为1.3-1.7微米,例如1.5微米。
图1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为了清楚地表现第二导电层中各个导电部和阳极的位置关系,图15仅示出了第二导电层和阳极层。如图15所示,第二导电层160的第二导电部1622没有设置垫块,第二导电层160的第一导电部1621包括延伸部1621A和偏移部1621B,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在第一导电部1621上的正投影位于偏移部1621B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偏移部1621B与第一发光元件311的有效发光区对应。偏移部1621B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17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延伸部1621A靠近第一阳极1751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缘所在的直线为第一直线302,偏移部1621B与第一直线302间隔设置且位于第一直线302远离阳极对1755的一侧。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由于第一导电部位于第一阳极远离阳极对的一侧,第二导电部位于第一阳极和阳极对之间,并且偏移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因此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对第一阳极的平坦度造成的影响较小,从而使得第一阳极可保证较高的平坦度,从而保证第一阳极在不同方向的发光强度一致,进而可有效改善色偏现象。另外,由于偏移部与第一直线间隔设置且位于第一直线远离阳极对的一侧,偏移部向远离第一阳极的方向进行偏移,为第一阳极的设置提供的空间,从而可在实现阳极的紧密排列的同时使得第一阳极可保证较高的平坦度。
例如,如图15所示,第一阳极1751可包括主体部1751A、连接部1751B和增补部1751C;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落入主体部1751A,连接部1751B用于将第一阳极1751与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相连,增补部1751C可覆盖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中的驱动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G1和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漏极D3上的电位,从而稳定驱动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G1和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漏极D3上的电位,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
例如,如图15所示,第一阳极1751与偏移部1621B的距离范围可为2.5-3.2微米,例如2.9微米;第一阳极1751的主体部1751A与第二导电部1622的距离范围可为9-11微米,例如,10.5微米;第一阳极1751的连接部1751B与第二导电部1622的距离范围可为5-7微米;第一阳极1751的增补部1751C可与第二导电部1622部分重叠,且重叠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1微米,例如,0.79微米。由于增补部靠近第二导电部的边缘与主体部的距离较大,因此增补部1751C可与第二导电部1622部分重叠对第一阳 极的平坦性的影响较小。
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该显示装置400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显示基板100。由此,该显示装置具有与该显示基板的有益效果对应的有益效果。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保证位于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一阳极的平坦性,从而避免发生色偏现象;可降低位于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第四阳极和第四连接电极之间的电阻;并且还可增加了第一阳极和第四阳极之间的距离,从而可避免第一阳极和第四阳极因制作过程留下的残留造成短接。
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为电视、电脑、笔记本电脑、平坦电脑、手机、导航仪、电子相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
另一方面,在制作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过程中,通常采用蒸镀工艺来制作发光层。并且,为了防止精细金属掩膜(FMM)在蒸镀工艺中触碰并损伤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通常需要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上形成隔垫物,并将精细金属掩膜放置在隔垫物上。此时,隔垫物可起到支撑精细金属掩膜的作用,从而可起到保护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的作用。
然而,在研究中,本申请的发明人注意到,通常的隔垫物位于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的直边的中间位置,当使用精细金属掩膜进行蒸镀工艺时,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位于隔垫物的中间位置;而隔垫物的中间位置因其制备工艺等原因通常为隔垫物的厚度最大的位置(即隔垫物的顶端),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恰好与隔垫物的顶端接触,从而容易刮蹭隔垫物并产生颗粒物(Particle)等异物。图17为一种使用精细金属掩膜进行蒸镀工艺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精细金属掩膜250的开口边缘252位于隔垫物220的顶端,容易刮蹭隔垫物220的顶端并产生颗粒物等异物;在蒸镀工艺之后,会在显示基板上形成封装层等膜层,而产生的颗粒物等异物容易导致封装层产生裂缝(Crack)等不良,从而造成产品的稳定性和信赖性降低。
对此,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发光层和隔垫物;发光层位于衬底基板上且包括多个发光部;隔垫物位于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隔垫物远离衬底基板的顶端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发光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间隔设置。由此,在采用精细金属掩膜进行蒸镀工艺以形成上述的发光部时,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隔垫物的顶端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从而可避免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与隔垫物的顶端接触,并避免产生颗粒物等异物,进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良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图1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图19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18中C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18和图19所示,该显示基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10、发光层180和隔垫物220;发光层180位于衬底基板110上且包括多个发光部185;隔垫物220位于衬底基板110上发光层180所在的一侧。隔垫物22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顶端22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发光部18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边缘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隔垫物的顶端是指隔垫物远离衬底基板的部分,即厚度较大的部分;另外,上述的“间隔设置”是指隔垫物远离衬底基板的顶端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发光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一定的间隔,相互不重叠或者接触。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制作过程中,在采用精细金属掩膜250进行蒸镀工艺以形成上述的发光部185时,如图19所示,精细金属掩膜250的开口边缘25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隔垫物220的顶端22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从而可避免精细金属掩膜250的开口边缘252与隔垫物220的顶端225接触,并避免产生颗粒物等异物。例如,如图19所示,精细金属掩膜250的开口边缘252位于隔垫物220的边缘部分,由于隔垫物220的边缘部分的厚度小于隔垫物220的顶端225的厚度,精细金属掩膜250的开口边缘252处于悬空状态,与隔垫物220没有接触,从而可避免因刮蹭而产生颗粒物等异物。由此,该显示基板可提高显示基板的稳定性、信赖性和产品的良率。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9所示,隔垫物220的中间部分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0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隔垫物220的边缘部分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0的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说,隔垫物220的中间部分的厚度大于隔垫物220的边缘部分的厚度。由此,当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隔垫物的中间部分(即隔垫物的顶端)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时,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可处于悬空状态,与隔垫物没有接触,从而可避免因刮蹭而产生颗粒物等异物。
例如,如图19所示,隔垫物22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0的平面中的横截面形状可包括半圆形。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例如,当隔垫物220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时,该半圆形的坡度角的范围为8-10度。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8所示,隔垫物2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矩形,隔垫物22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发光部18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边缘间隔设置。由此,该显示基板可避免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与隔垫物的顶端接触,并避免产生颗粒物等异物,从而可提高显示基板的稳定性、信赖性和产品的良率。当然,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隔垫物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的矩形,也可为其他形状。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8所示,隔垫物22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发光部18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边缘的距离大于6微米。由此,该显示基板可有效地避免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与隔垫物的顶端接触,并避免产生颗粒物等异物,从而可提高显示基板的稳定性、信赖性和产品的良率。
图2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图21为本公开 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20中DD方向的剖面示意图。为了清楚地示出隔垫物与发光部之间的关系,图20中仅示出了衬底基板、阳极层、发光层和隔垫物。如图20所示,隔垫物22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顶端22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发光部18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边缘间隔设置。如图21所示,在采用精细金属掩膜进行蒸镀工艺以形成上述的发光部时,精细金属掩膜250的开口边缘252处于悬空状态,与隔垫物220没有接触。因此,该显示基板可避免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与隔垫物的顶端接触,并避免产生颗粒物等异物,从而可进一步地提高显示基板的稳定性、信赖性和产品的良率。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0所示,多个发光部185包括多个发光组1850,多个发光组1850沿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组列280,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组行290;各发光组1850包括一个第一发光部1851、一个第二发光部1852、一个第三发光部1853和一个第四发光部1854;相邻的两个发光组行290错位1/2节距设置,上述的节距等于在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发光组1850中两个第一发光部185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第二发光部1852和第三发光部1853沿第二方向排列形成发光对1855,第一发光部1851、发光对1855和第四发光部1854沿第一方向排列。如图20所示,隔垫物220的顶端22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发光组1850中的第一发光部18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三发光部1853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在第二方向相邻的另个一个发光组1850中的第二发光部1852和第四发光部185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由此,该显示基板可保证隔垫物220的顶端22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部1851、第二发光部1852、第三发光部1853和第四发光部185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均间隔设置,并充分利用显示基板上的空间。
例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大致垂直。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大致垂直包括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度的情况,也包括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在85-95度的情况。
例如,如图20所示,在该显示基板100中,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发光组1850可为第一发光组1850A和第二发光组1850B,隔垫物220的顶端22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发光组1850A的第一发光部18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第一发光组1850A的第三发光部1853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第二发光组1850B的第二发光部185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发光组1850B的第四发光部185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由此,该显示基板可保证隔垫物220的顶端22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部1851、第二发光部1852、第三发光部1853和第四发光部185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均间隔设置,并充分利用显示基板上的空间。
例如,隔垫物2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可为长度为20微米,宽度为9.5微米的矩形。此时,隔垫物2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组1850A的第三阳极1753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为8.5-9.5微米,例如8.9微米;隔垫物2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组1850B的第四阳极1754在衬底基板110 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为6-7微米,例如6.3微米。
例如,隔垫物2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组1850A的第三发光部1853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为0微米,甚至相互交叠。隔垫物2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组1850B的第二发光部185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为0微米,甚至相互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该显示基板100还包括阳极层170和像素限定层190;阳极层170位于衬底基板110和隔垫物220之间,像素限定层190位于阳极层170靠近隔垫物220的一侧。阳极层170包括多个阳极175,像素限定层190包括多个开口195以暴露多个阳极175。多个阳极175与多个发光部185对应设置,多个开口195与多个发光部185对应设置,多个开口195包括多个开口组1950,各开口组1950包括一个第一开口1951、一个第二开口1952、一个第三开口1953和一个第四开口1954,多个阳极175与多个发光部185对应设置,多个阳极175包括多个阳极组1750,各阳极组1750包括一个第一阳极1751、一个第二阳极1752、一个第三阳极1753和一个第四阳极1754;第一发光部185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1951中并覆盖暴露的第一阳极1751,第二发光部185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开口1952中并覆盖暴露的第二阳极1752,第三发光部1853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开口1953中并覆盖暴露的第三阳极1753,第四发光部1854至少部分位于第四开口1954中并覆盖暴露的第四阳极1754。
例如,如图20和图21所示,隔垫物2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可与第一阳极17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例如,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一虚拟直线与隔垫物220的长度方向平行且经过隔垫物220的中心;第一开口19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大致为椭圆形,该椭圆形在长轴方向的顶点到第一虚拟直线的距离与第一开口1951到第一虚拟直线的最短距离的比值的范围是:1.5-1。
例如,第一开口1951和第二开口1952之间的距离范围为20-25微米;第一开口1951和第三开口1953之间的距离也为20-25微米;第一开口1951与第四开口1954之间的距离范围也为20-25微米。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各个开口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的产品尺寸确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隔垫物2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口19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垫块设置。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制作过程中,在采用精细金属掩膜进行蒸镀工艺以形成上述的发光部时,该显示基板可避免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与隔垫物的顶端接触,并避免产生颗粒物等异物。
例如,如图20和图21所示,隔垫物2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口19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一开口19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近似椭圆形,隔垫物2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矩形;第一开口19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的长轴方向与隔垫物2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 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70度。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该显示基板100还包括像素电路层260;像素电路层260位于阳极层170靠近衬底基板110的一侧,且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265;多个像素驱动电路265与多个阳极175对应设置,各阳极175与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65电性相连,第一阳极1751包括主体部1751A和与主体部1751A相连的连接部1751B,第一开口19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落入主体部1751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内,连接部1751B与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65电性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隔垫物22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连接部1751B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由此,该显示基板可在避免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与隔垫物的顶端接触,并避免产生颗粒物等异物的同时,并充分利用显示基板上的空间。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连接部1751B位于主体部1751A靠近相同发光组1850中的第三阳极1753和在第二方向相邻的发光组1850中的第四阳极1754所在的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开口1951限定的区域为第一子像素的第一有效发光区,第二开口1952限定的区域为第二子像素的第二有效发光区,第三开口1953限定的区域为第三子像素的第三有效发光区,第四开口1954限定的区域为第四子像素的第四有效发光区。由此,上述的多个发光组、多个开口组和多个阳极组分别对应多个像素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部被配置为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第二发光部和第三发光部相连,并被配置为发出第二颜色的光,第四发光部被配置为发出第三颜色的光。
例如,第一颜色为红色(R),第二颜色为绿色(G),第三颜色为蓝色(B)。也就是说,该显示基板采用GGRB的像素排列结构。
图2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20中EE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2所示,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通过精细金属掩膜形成的发光部185(例如第一发光层1851和第四发光层1854)会扩散形成厚度较薄的扩散部(例如扩散部1851A和1854A),导致最后得到的发光层185的尺寸大于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尺寸,从而会与隔垫物220发生交叠,甚至相邻的发光部会接触或者交叠。此时,上述的发光层是指发光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扩散部的厚度的部分,而并不包括扩散部。
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2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23所示,该显示装置400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显示基板100。由此,该显示装置具有与该显示基板的有益效果对应的有益效果。例如,该显示装置可避免在制作过程中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252与隔垫物的顶端接触,并避免产生颗粒物等异物,从而可提高显示基板的稳定性、信赖性和产品的良率。
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为电视、电脑、笔记本电脑、平坦电脑、手机、导航仪、电子相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
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图2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 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如图24所示,该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1-S103。
步骤S101: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像素限定层,包括多个开口。
例如,衬底基板可采用石英基板、玻璃基板、塑料基板等;像素限定层可采用气相沉积工艺制作,多个开口可通过刻蚀工艺制作。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
步骤S102:在像素限定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隔垫物。
例如,隔垫物可与像素限定层采用同一膜层经过半色调掩膜或灰色调掩膜形成,从而可节省掩膜工艺,降低成本。例如,可先在衬底基板上形成用于形成像素限定层和隔垫物的层结构;然后利用半色调掩膜或灰色调掩膜在层结构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光刻胶图案,该第一光刻胶图案包括完全保留部分、部分保留部分和完全去除部分;利用第一光刻胶图案对层结构进行刻蚀(例如湿刻工艺),将完全去除部分对应的层结构去除,从而形成像素限定层的多个开口;然后对第一光刻胶图案进行灰化工艺,去除部分保留部分以形成第二光刻胶图案;利用第二光刻胶图案对层结构进行进一步刻蚀,以在完全保留部分对应的层结构处形成隔垫物,在部分保留部分对应的层结构处形成像素限定层。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隔垫物也可单独形成。
步骤S103:在隔垫物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放置掩膜板,并以掩膜板为掩膜在多个开口中蒸镀发光材料以形成包括多个发光部的发光层,掩膜板包括多个掩膜开口,隔垫物远离衬底基板的顶端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掩膜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间隔设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制作过程中,在隔垫物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放置掩膜板,并以掩膜板为掩膜在多个开口中蒸镀发光材料以形成包括多个发光部的发光层时,掩膜板的开口边缘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隔垫物的顶端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从而可避免掩膜板的开口边缘与隔垫物的顶端接触,并避免产生颗粒物等异物。由此,该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可提高显示基板的稳定性、信赖性和产品的良率。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的掩膜板为精细金属掩膜(FMM)。
在一些示例中,隔垫物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矩形,隔垫物在长度方向上的中轴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发光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间隔设置。由此,该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可避免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与隔垫物的顶端接触,并避免产生颗粒物等异物,从而可提高显示基板的稳定性、信赖性和产品的良率。
在一些示例中,隔垫物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发光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缘间隔设置。由此,该显示基板可进一步地避免精细金属掩膜的开口边缘与隔垫物的顶端接触,并避免产生颗粒物等异物,从而可进一步地提高显示基板的稳定性、信赖性和产品的良率。
图25-图2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掩膜板组的平面示意图。如图25-图27所示,该掩膜板组包括第一掩膜板510、第二掩膜板520和第三掩膜板530;第一掩膜板510包括多个第一掩膜开口412,各第一掩膜开口412用于形成上述的第一发光部1851; 第二掩膜板520包括多个第二掩膜开口422,各第二掩膜开口422用于形成上述的第二发光部1852和第三发光部1853,也就是说,第二发光部1852和第三发光部1853可通过同一掩膜开口形成;第三掩膜板530包括多个第三掩膜开口432,各第三掩膜开口432用于形成上述的第四发光部1854。
例如,如图25-图27所示,在该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中,上述的步骤S103可包括:如图25所示,在隔垫物22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放置第一掩膜板510,并以第一掩膜板510为掩膜在多个开口1951中蒸镀发光材料以形成多个第一发光部1851;撤去第一掩膜板510;如图26所示,在隔垫物22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放置第二掩膜板520,并以第二掩膜板520为掩膜在多个开口1951和1952中蒸镀发光材料以形成多个第二发光部1852和多个第三发光部1853;撤去第二掩膜板520;如图27所示,在隔垫物22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放置第三掩膜板530,并以第三掩膜板530为掩膜在多个开口1954中蒸镀发光材料以形成多个第四发光部1854。
例如,如图25-图27所示,隔垫物22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顶端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部1851或者第四发光部185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边缘间隔设置。
另一方面,随着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显示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研究中,本申请的发明人注意到:影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栅极层的负载(Loading)的大小影响像素驱动电路的充电时间,而像素驱动电路的充电时间对显示效果的影响较大。通常,栅极层的负载主要是由栅线和复位信号线的负载构成。另一方面,数据线(或源极线)的负载的大小直接关系到IC的功耗,数据线的负载越大,对IC驱动的要求则越高,从而使得IC的功耗也越大。因此,控制栅线和复位信号线之间的负载和数据线上的负载可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并可降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功耗。
对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和第一导电层;第一栅极层位于衬底基板上,第二栅极层位于第一栅极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一导电层位于第二栅极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一栅极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复位信号线和第一电极块,第二栅极层包括第二电极块,第二电极块被配置为与第一电极块形成存储电容,第一导电层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电源线,复位信号线与电源线具有第一交叠区域,第二电极块与电源线具有第二交叠区域,位于第一交叠区域的电源线的宽度小于位于第二交叠区域的电源线的宽度,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由此,通过减小复位信号线与电源线交叠的第一交叠区域中的电源线的宽度,该显示基板可降低复位信号线的负载,从而可提高像素驱动电路的充电时间,进而提高该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图28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示意图;图28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示意图;图29 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28A中FF方向的剖面示意图。为了清楚地示出该显示基板中的像素驱动电路结构中各个膜层的层叠结构,图28B省去了阳极层和第二导电层。
如图28A、图28B和图29所示,该显示基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10、第一栅极层130、第二栅极层140和第一导电层150;第一栅极层130位于衬底基板110上,第二栅极层140位于第一栅极层13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第一导电层150位于第二栅极层14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第一栅极层13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复位信号线131和第一电极块CE1;第二栅极层140包括第二电极块CE2,第二电极块CE2被配置为与第一电极块CE1形成存储电容;第一导电层150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电源线151,复位信号线131与电源线151具有第一交叠区域351,第二电极块CE2与电源线151具有第二交叠区域352,位于第一交叠区域351的电源线151的宽度小于位于第二交叠区域352的电源线151的宽度。也就是说,电源线151在第一交叠区域351的宽度进行了缩小设计;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例如相互垂直。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电源线的宽度是指电源线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相应地,电源线的长度是电源线沿第二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减小复位信号线与电源线交叠的第一交叠区域中的电源线的宽度可减小复位信号线和电源线的重叠面积,从而可减小复位信号线和电源线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大小。由此,通过减小复位信号线与电源线交叠的第一交叠区域中的电源线的宽度,该显示基板可降低复位信号线的负载,从而可提高像素驱动电路的充电时间,进而提高该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导电层可为第一源漏金属层,该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第二导电层,即第二源漏金属层。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地示出显示基板上的膜层结构,图28A示出的显示基板没有示出第二导电层(第二源漏金属层);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该显示基板也可不包括第二导电层,为单层源漏金属层的显示基板。
在一些示例中,位于第一交叠区域351的电源线151的宽度小于电源线151的平均宽度。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8A和图28B所示,在第一交叠区域351的电源线151的宽度小于电源线151的最大宽度的5/7。由此,该显示基板可有效地降低复位信号线的负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8B所示,电源线151包括主体延伸部151A和缩窄部151B,缩窄部151B的宽度小于主体延伸部151A的宽度,缩窄部151B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复位信号线13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8A和图28B所示,第一栅极层13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栅线132,栅线132与电源线151具有第三交叠区域353,在第三交叠区域353的电源线151的宽度小于位于第二交叠区域352的电源线151的宽度。也就是说,第三交叠区域的电源线的宽度也进行了缩小设计。由此,通过减小栅线与电源线交叠的第二交叠区域中的电源线的宽度,该显示基板可降低栅线的负载,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像素驱动电路的充电时间,进而提高该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三交叠区域353的电源线151的宽度小于电源线151的平均宽度。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8A和图28B所示,在第三交叠区域353的电源线151的宽度小于电源线151的最大宽度的5/7。由此,该显示基板可有效地降低复位信号线的负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8B所示,电源线151包括主体延伸部151A和缩窄部151B,缩窄部151B的宽度小于主体延伸部151A的宽度,缩窄部151B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栅线13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8A和图28B所示,第一导电层150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线152,数据线152与复位信号线131具有第四交叠区域354,在第四交叠区域354的复位信号线131的宽度小于复位信号线131的平均宽度。在该显示基板中,减小第四交叠区域的复位信号线的宽度可减小复位信号线和数据线的重叠面积,从而可减小复位信号线和数据线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大小。由此,通过减小第四交叠区域的复位信号线的宽度,该显示基板可降低数据线的负载,从而可降低驱动功耗,进而降低该显示基板的功耗。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复位信号线的宽度是指复位信号线沿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相应地,复位信号线的长度是复位信号线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8A和图28B所示,在第四交叠区域354的复位信号线131的宽度小于复位信号线131的最大宽度的3/4。由此,该显示基板可有效地降低数据线的负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8A和图28B所示,该显示基板100还包括半导体层120,位于第一栅极层130靠近衬底基板110的一侧,第二栅极层140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初始化信号线141,数据线152与初始化信号线141具有第五交叠区域355,初始化信号线141与半导体层120具有第六交叠区域356,位于第五交叠区域355的初始化信号线141的宽度小于位于第六交叠区域356的初始化信号线141的宽度。在该显示基板中,减小第五交叠区域的初始化信号线的宽度可减小初始化信号线和数据线的重叠面积,从而可减小初始化信号线和数据线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大小。由此,通过减小第五交叠区域的初始化信号线的宽度,该显示基板可进一步降低数据线的负载,从而可降低驱动功耗,进而降低该显示基板的功耗。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初始化信号线的宽度是指初始化信号线沿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相应地,初始化信号线的长度是初始化信号线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示例中,位于第四交叠区域354的初始化信号线141的宽度小于初始化信号线141的平均宽度。
例如,如图28B所示,与复位信号线131交叠的缩窄部151B在衬底基板上110的正投影同时还与初始化信号线14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8B所示,电源线151包括主体延伸部151A和缩窄部151B,缩窄部151B的宽度小于主体延伸部151A的宽度,缩窄部151B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半导体层11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8B所示,第二栅极层140还包括导电块143,主体延伸部151A包括与导电块143相连的连接部151C,连接部151C在衬底基板110上正投影与半导体层110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连接部151C与缩窄部151B在第二方向上相邻。
例如,如图28B所示,连接部151C可位于两个缩窄部151B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8A和图28B所示,在第四交叠区域354的初始化信号线141的宽度小于初始化信号线151的最大宽度的3/4。由此,该显示基板可有效地降低数据线的负载。
例如,半导体层120可采用硅基半导体材料,例如多晶硅。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半导体层还可采用半导体材料。
图30A-图30D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多个膜层的平面示意图;图3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的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示意图。
例如,如图30A所示,半导体层120包括第一单元121、第二单元122、第三单元123、第四单元124、第五单元125、第六单元126和第七单元127;第一单元121包括第一沟道区C1和位于第一沟道区C1两侧的第一源极区S1和第一漏极区D1,第二单元122包括第二沟道区C2和位于第二沟道区C2两侧的第二源极区S2和第二漏极区D2,第三单元123包括第三沟道区C3和位于第三沟道区C3两侧的第三源极区S3和第三漏极区D3,第四单元124包括第四沟道区C4和位于第四沟道区C4两侧的第四源极区S4和第四漏极区D4,第五单元125包括第五沟道区C5和位于第五沟道区C5两侧的第五源极区S5和第五漏极区S5,第六单元126包括第六沟道区C6和位于第六沟道区C6两侧的第六源极区S6和第六漏极区D6,第七单元127包括第七沟道区C7和位于第七沟道区C7两侧的第七源极区S7和第七漏极区D7。
例如,如图30A和图31所示,第六漏极区D6和第三漏极区D3相连,第三源极区S3、第一漏极区D1和第五源极区S5连接至第一节点N1,第一源极区S1、第二漏极区D2和第四漏极区D4连接至第二节点N2,第五漏极区D5和第七漏极区D7相连。
例如,如图30B所示,第一栅极层13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复位信号线131、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栅线132、第一电极块CE1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发射控制线133。
例如,如图30C所示,第二栅极层14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初始化信号线141、第二电极块CE2和导电块143。例如,导电块143可与电源线相连,从而降低电源线的电阻。
如图31所示,第六源极区S6和第七源极区S7与初始化信号线141相连;第一电极块CE1和第二电极块CE2可形成存储电容Cst。
例如,如图30D所示,第一导电层150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电源线151和数据线152、第一连接块1541、第二连接块1542和第三连接块1543。第一连接块1541用于将初始化信号线141与第六源极区S6和第七源极区S7相连;第二连接块1542用于将第三漏极区D3与第一电极块CE1相连;第三连接块1543与第五漏极区D5相连,可作为漏 极与对应的阳极相连。
例如,如图31所示,第二源极区S2与数据线152相连;第四源极区S4与电源线151相连。由此,半导体层120的第一单元121、第二单元122、第三单元123、第四单元124、第五单元125、第六单元126和第七单元127可与上述的复位信号线131和栅线132形成第一薄膜晶体管T1、第二薄膜晶体管T2、第三薄膜晶体管T3、第四薄膜晶体管T4、第五薄膜晶体管T5、第六薄膜晶体管T6和第七薄膜晶体管T7。
下面将对图31所示的像素驱动电路的一种工作方式进行示意性描述。首先,当向复位信号线131传输复位信号并使得第七薄膜晶体管T7导通时,流经各个子像素的阳极的剩余电流通过第七薄膜晶体管T7放电到第六薄膜晶体管T6,从而可抑制由于流经各个子像素的阳极的剩余电流导致的发光。然后,当向复位信号线131传输复位信号并向初始化信号线141传输初始化信号时,第六薄膜晶体管T6导通,并且通过第六薄膜晶体管T6向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和存储电容Cst的第一电极块CE1施加初始化电压Vint,使得第一栅极和存储电容Cst初始化。第一栅极初始化可使得第一薄膜晶体管T1导通。
随后,当向栅线132传输栅极信号并向数据线152传输数据信号时,第二薄膜晶体管T2和第第三薄膜晶体管T3都导通,通过第第二薄膜晶体管T2和第三薄膜晶体管T3向第一栅极施加数据电压Vd。此时,施加到第一栅极的电压是补偿电压Vd+Vth,并且施加到第一栅极的补偿电压也被施加到存储电容Cst的第一电极块CE1。
随后,电源线151向存储电容Cst的第二电极块CE2施加驱动电压Vel,向第一电极块CE1施加补偿电压Vd+Vth,使得与分别施加到存储电容Cst的两个电极的电压之间的差对应的电荷存储在存储电容Cst中,第一薄膜晶体管T1导通达到预定时间。
随后,当向发射控制线133施加发射控制信号时,第四薄膜晶体管T4和第五薄膜晶体管T5都导通,使得第四薄膜晶体管T4向第五薄膜晶体管T5施加驱动电压Vel。驱动电压Vel穿过由存储电容Cst导通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1时,对应的驱动电压Vel与通过存储电容Cst向第一栅极施加的电压之间的差驱动电流Id流经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漏极区D3,驱动电流Id通过第五薄膜晶体管T5施加到各个子像素,使得各个子像素的发光层发光。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9和图31所示,该显示基板100还包括第一平坦层241、第二导电层160、第二平坦层242和阳极175;第一平坦层241位于第一导电层15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第二导电层160位于第一平坦层241远离第一导电层150的一侧,且包括连接电极161;第二平坦层242位于第二导电层160远离第一平坦层241的一侧;阳极175位于第二平坦层242远离第二导电层160的一侧,第一平坦层241包括第一过孔H1,连接电极161通过第一过孔H1与第五漏极区S5相连,第二平坦层242包括第二过孔H2,阳极175通过第二过孔H2与连接电极161相连。
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3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32所示,该显示装置400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显示基板100。由此, 该显示装置具有与该显示基板的有益效果对应的有益效果。例如,该显示装置可降低栅极层的负载,从而可提高像素驱动电路的充电时间,进而提高该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为电视、电脑、笔记本电脑、平坦电脑、手机、导航仪、电子相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
另一方面,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装置的长期发光稳定性也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一个重要的规格或指标。在研究中,本申请的发明人注意到:影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长期发光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发光材料本身的寿命之外,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工作状态对发光亮度和长期发光稳定性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对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像素电路层和阳极层;像素电路层位于衬底基板上且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阳极层位于像素电路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阳极。多个像素驱动电路与多个阳极一一对应设置,各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功能薄膜晶体管;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功能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功能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对应的阳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由此,该显示基板通过阳极对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功能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功能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同时进行遮挡,从而可提高功能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和寿命,从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图3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示意图;图3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3中KK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35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3中MM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35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3中NN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35C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沿图33中QQ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33和图34所示,该显示基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10、像素电路层260和阳极层170;像素电路层260位于衬底基板110上且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265;阳极层170位于像素电路层26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阳极175。多个像素驱动电路265与多个阳极175一一对应设置,各像素驱动电路256包括功能薄膜晶体管,例如补偿薄膜晶体管T3;多个像素驱动电路265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沟道区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沟道区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均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对应的阳极17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叠。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中的“第一”和“第二”仅用于在文字上将两个像素驱动电路进行区分,这两个像素驱动电路的具体结构相同;另外,上述的功能薄膜晶体管也可为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其他的薄膜晶体管。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由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沟道区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沟道区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均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对应的阳极17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叠,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对应的阳极175则可对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沟道区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沟道区进行部分遮挡或完全遮挡。由此,该显示基板可提高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稳定性和寿命,从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图30A-图30D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多个膜层的平面示意图;图3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中的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示意图。该像素驱动电路采用7T1C的像素驱动结构,在发光阶段,N3节点的电压可控制第一薄膜晶体管T1(即驱动薄膜晶体管)的开启关断状态,而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在充电阶段,N3节点的充电电压与第三薄膜晶体管T3(即补偿薄膜晶体管)、第一薄膜晶体管T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状态有关。通常,薄膜晶体管对光照特别敏感,当薄膜晶体管(特别是沟道区)受到光照时容易使得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漂移,影响像素驱动电路的正常工作。本公开实施例通过阳极对补偿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进行遮挡,可提高补偿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和寿命,从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3-图35C所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沟道区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沟道区均落入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对应的阳极175(即第四阳极1754)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对应的阳极175则可对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沟道区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沟道区进行完全遮挡,从而进一步提高补偿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和寿命,进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0A所示,补偿薄膜晶体管T3可为双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从而可提高补偿薄膜晶体管的可靠性。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沟道区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沟道区C1和第二沟道区C2,补偿薄膜晶体管T3还包括位于第一沟道区C1和第二沟道区C2之间的共用电极SE。如图33-图35B所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共用电极SE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共用电极SE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均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对应的阳极175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叠。由此,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对应的阳极175则可对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共用电极SE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共用电极SE进行部分遮挡或完全遮挡,从而进一步提高补偿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和寿命,进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
图3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如图36所示,多个阳极175包括多个阳极组1750,各阳极组1750包括一个第一阳极1751、一个第二阳极 1752、一个第三阳极1753和一个第四阳极175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阳极、第二阳极、第三阳极和第四阳极可为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此,上述的第一阳极、第二阳极、第三阳极和第四阳极中的至少两个可为相同形状和相同颜色子像素的阳极。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6所示,多个阳极175包括多个阳极组1750,多个阳极组1750沿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阳极组列380,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阳极组行390,各阳极组1750包括一个第一阳极1751、一个第二阳极1752、一个第三阳极1753和一个第四阳极1754;相邻的两个阳极组行390错位1/2节距设置,节距等于在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阳极组1750中两个第一阳极175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第二阳极1752和第三阳极1753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阳极对1755,第一阳极1751、阳极对1755和第四阳极1754沿第二方向排列。由此,该显示基板可提供一种像素排列结构,从而可提高采用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阳极组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的像素排列结构;另外,上述的第一阳极的中心是指第一阳极的主体部的中心,也即第一阳极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例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大致垂直。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大致垂直包括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度的情况,也包括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在85-95度的情况。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3所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一个阳极组1750中的第四阳极1754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对应设置且电性相连,另一个阳极组1750中的第二阳极1752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对应设置且电性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3、图34和图36所示,该显示基板100还包括像素限定层190;像素限定层190位于阳极层17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且包括多个开口195;多个开口195包括多个开口组1950,各开口组1950包括一个第一开口1951、一个第二开口1952、一个第三开口1953和一个第四开口1954,第一开口1951与第一阳极1751对应设置并暴露第一阳极1751,第二开口1952与第二阳极1752对应设置并暴露第二阳极1752,第三开口1953与第三阳极1753对应设置并暴露第三阳极1753,第四开口1954与第四阳极1754对应设置并暴露第四阳极1754。
如图33和图36所示,第一阳极1751包括第一主体部1751A和第一连接部1751B,第一开口195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一主体部1751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第一连接部1751B与第一阳极1751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65相连;第二阳极1752包括第二主体部1752A和第二连接部1752B,第二开口195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二主体部1752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第二连接部1752B与第二阳极1752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65相连;第三阳极1753包括第三主体部1753A和第三连接部1753B,第三开口1953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三主体部1753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第三连接部1753B与第三阳极1753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65相连;第四阳极1754包括第四主体部1754A和第四连接部1754B,第四开口1954在衬底基板110上 的正投影落入第四主体部1754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第四连接部1754B与第四阳极1754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65(例如,上述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3和图36所示,第一主体部1751A的形状与第一开口1951的形状大致相同;第二主体部1752A的形状与第二开口1952的形状大致相同;第三主体部1753A的形状与第三开口1953的形状大致相同;第四主体部1754A的形状与第四开口1954的形状大致相同。例如,当第四开口1954的形状为六边形时,第四主体部1754A的形状也为六边形。当然,第四开口和第四主体部的形状也不限于六边形,例如还可为椭圆形等其他形状。
例如,如图33-图36所示,第四阳极1754还包括第一增补部1754C,第四阳极1754对应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第一沟道区C31和第二沟道区C32在衬底基板110上正投影分别与第一增补部1754C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叠。在该显示基板中,通过在第四阳极增加第一增补部,使得第四阳极可以覆盖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的两个沟道区,从而可提高补偿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和寿命,从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3-图36所示,第一增补部1754C从第四主体部1754A向第三阳极1753凸出,第一增补部1754C位于第四连接部1754B靠近第四主体部1754A的一侧。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3-图36所示,第一增补部1754C与第四主体部1754A和第四连接部1754B均相连。由此,该显示基板可充分利用显示基板上的面积,将第一阳极、第二阳极、第三阳极和第四阳极紧密地排列,从而可保证显示基板的分辨率。
例如,如图35A所示,第一增补部1754C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共用电极SE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例如,如图35A所示,第一增补部1754C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第二沟道区C3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
例如,如图35A所示,第四主体部1754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覆盖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漏极区D3。例如,如图35C所示,第一导电层150包括第二连接块1542,第二连接块1542用于将补偿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区与第一电极块CE1相连,第一电极块CE1可与第二电极块CE2形成存储电容,也同时作为驱动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由于第二阳极1752的连接部1752B向远离第三阳极1753的方向延伸并与上述的第二连接块1542交叠,甚至覆盖上述的第二连接块1542,连接部1752可稳定驱动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和补偿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上的电位,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
图37A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示意图;图37B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局部示意图。为了清楚地表示各个阳极的形状,图37B仅示出了阳极层。
如图37A和图37B所示,第四阳极1754还包括第二增补部1754D;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第二沟道区C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增补部1754D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叠。通过在第四阳极增加第二增补部,使得 第四阳极可以部分甚至完全覆盖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第二沟道区C2,从而可提高补偿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和寿命,从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7A和图37B所示,第二增补部1754D从第四主体部1754A向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阳极组1750中的第一阳极1751凸出。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7A和图37B所示,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第一沟道区C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可落入第四主体部1754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7A和图37B所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共用电极SE与第一增补部1754C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658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共用电极SE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657对应的第四阳极1754的第四主体部1754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7A和图37B所示,第一阳极1751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65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沟道区在衬底基板110上正投影落入第一主体部1751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1所示,像素驱动电路265还包括驱动薄膜晶体管T1,驱动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G1与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漏极D3相连。如图37A所示,第一阳极1751还包括第三增补部1751C,从第一主体部1751A向第三阳极1753凸出,第一阳极1751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65中的驱动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G1和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漏极D3在衬底基板110上正投影落入第三增补部1751C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由此,该显示基板可通过第三增补部1751C来稳定驱动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G1和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漏极D3上的电位,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7A和图37B所示,第三阳极1753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65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第一沟道区C31在衬底基板110上正投影落入第三主体部1753A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7A和图37B所示,第三阳极1753还包括第四增补部1753C,第三阳极1753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65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第二沟道区C32在衬底基板110上正投影落入第四增补部1753C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由此,第三阳极的主体部和第四增补部可对第三阳极1753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65中的补偿薄膜晶体管T3的第一沟道区C31和第二沟道区C32进行部分遮挡或完全遮挡,从而提高补偿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和寿命,从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3和图34所示,像素电路层260还包括半导体层120、第一栅极层130、第二栅极层140和第一导电层150;第一栅极层130位于半导体层12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第二栅极层140位于第一栅极层13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第 一导电层150位于第二栅极层14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
例如,如图30A所示,半导体层120包括多个像素驱动单元1200,与多个阳极175对应设置,各像素驱动单元1200包括第一单元121、第二单元122、第三单元123、第四单元124、第五单元125、第六单元126和第七单元127;第一单元121包括第一沟道区C1和位于第一沟道区C1两侧的第一源极区S1和第一漏极区D1,第二单元122包括第二沟道区C2和位于第二沟道区C2两侧的第二源极区S2和第二漏极区D2,第三单元123包括第三沟道区C3和位于第三沟道区C3两侧的第三源极区S3和第三漏极区D3,第四单元124包括第四沟道区C4和位于第四沟道区C4两侧的第四源极区S4和第四漏极区D4,第五单元125包括第五沟道区C5和位于第五沟道区C5两侧的第五源极区S5和第五漏极区S5,第六单元126包括第六沟道区C6和位于第六沟道区C6两侧的第六源极区S6和第六漏极区D6,第七单元127包括第七沟道区C7和位于第七沟道区C7两侧的第七源极区S7和第七漏极区D7。
例如,如图30A和图31所示,第六漏极区D6和第三漏极区D3相连,第三源极区S3、第一漏极区D1和第五源极区S5连接至第一节点N1,第一源极区S1、第二漏极区D2和第四漏极区D4连接至第二节点N2,第五漏极区D5和第七漏极区D7相连。
例如,如图30B所示,第一栅极层13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复位信号线131、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栅线132、第一电极块CE1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发射控制线133。复位信号线131可与第七沟道区C7和第六沟道区C6交叠,以与第七单元127和第六单元126形成第七薄膜晶体管T7和第六薄膜晶体管T6,栅线132分别与第三沟道区C3和第二沟道区C2交叠,以与第三单元123和第二单元122形成第三薄膜晶体管T3和第二薄膜晶体管T2,第一电极块CE1与第一沟道区C1交叠,以与第一单元121形成第一薄膜晶体管T1,发射控制线133与第四沟道区C4和第五沟道区C5交叠,以与第四单元124和第五单元125形成第四薄膜晶体管T4和第五薄膜晶体管T5。可见,上述的第三薄膜晶体管T3为补偿薄膜晶体管。
例如,如图30B所示,复位信号线131、栅线132和发射控制线133均沿第一方向延伸,复位信号线131、栅线132、第一电极块CE1和发射控制线133沿第二方向排列。
例如,如图30C所示,第二栅极层14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初始化信号线141、第二电极块CE2和导电块143。例如,导电块143可与电源线相连,从而降低电源线的电阻。另外,初始化信号线141与第七源极区S7和第一源极区S1相连,第二电极块CE2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电极块CE1在衬底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形成存储电容Cst。需要说明的是,导电块也可起到一定的遮光作用;另外,图33最左侧的导电块仅示出了一部分,图33最左侧的导电块的形状与其他导电块的形状相同。
例如,如图30D所示,第一导电层150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电源线151和数据线152、第一连接块1541、第二连接块1542和第三连接块1543。数据线152可与第二源极区S2相连,第四源极区S4与电源线151相连;第一连接块1541用于将初始化信号线141与第六源极区S6和第七源极区S7相连;第二连接块1542用于将第三漏极区D3与 第一电极块CE1相连;第三连接块1543与第五漏极区D5相连,可作为漏极与对应的阳极相连。
下面将对图31所示的像素驱动电路的一种工作方式进行示意性描述。首先,当向复位信号线131传输复位信号并使得第七薄膜晶体管T7导通时,流经各个子像素的阳极的剩余电流通过第七薄膜晶体管T7放电到第六薄膜晶体管T6,从而可抑制由于流经各个子像素的阳极的剩余电流导致的发光。然后,当向复位信号线131传输复位信号并向初始化信号线141传输初始化信号时,第六薄膜晶体管T6导通,并且通过第六薄膜晶体管T6向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和存储电容Cst的第一电极块CE1施加初始化电压Vint,使得第一栅极和存储电容Cst初始化。第一栅极初始化可使得第一薄膜晶体管T1导通。
随后,当向栅线132传输栅极信号并向数据线152传输数据信号时,第二薄膜晶体管T2和第第三薄膜晶体管T3都导通,通过第第二薄膜晶体管T2和第三薄膜晶体管T3向第一栅极施加数据电压Vd。此时,施加到第一栅极的电压是补偿电压Vd+Vth,并且施加到第一栅极的补偿电压也被施加到存储电容Cst的第一电极块CE1。
随后,电源线151向存储电容Cst的第二电极块CE2施加驱动电压Vel,向第一电极块CE1施加补偿电压Vd+Vth,使得与分别施加到存储电容Cst的两个电极的电压之间的差对应的电荷存储在存储电容Cst中,第一薄膜晶体管T1导通达到预定时间。
随后,当向发射控制线133施加发射控制信号时,第四薄膜晶体管T4和第五薄膜晶体管T5都导通,使得第四薄膜晶体管T4向第五薄膜晶体管T5施加驱动电压Vel。驱动电压Vel穿过由存储电容Cst导通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1时,对应的驱动电压Vel与通过存储电容Cst向第一栅极施加的电压之间的差驱动电流Id流经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漏极区D3,驱动电流Id通过第五薄膜晶体管T5施加到各个子像素,使得各个子像素的发光层发光。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3和图34所示,该显示基板100还包括第一平坦层241、第二导电层160、第二平坦层242和阳极175;第一平坦层241位于第一导电层15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第二导电层160位于第一平坦层241远离第一导电层150的一侧,且包括连接电极161;第二平坦层242位于第二导电层160远离第一平坦层241的一侧;阳极175位于第二平坦层242远离第二导电层160的一侧,第一平坦层241包括第一过孔H1,连接电极161通过第一过孔H1与第六漏极区S6相连,第二平坦层242包括第二过孔H2,阳极175通过第二过孔H2与连接电极161相连。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3、图34和图36所示,该显示基板100还包括发光层180,位于阳极层17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且包括多个发光部185,多个发光部185包括多个发光组1850,各发光组1850包括一个第一发光部1851、一个第二发光部1852、一个第三发光部1853和一个第四发光部1854;第一发光部185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1951并覆盖被暴露的第一阳极1751,第二发光部185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开口1952并覆盖被暴露的第二阳极1752,第三发光部1753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开口1953并覆盖被暴露的第 三阳极1753,第四发光部1854至少部分位于第四开口1954并覆盖被暴露的第四阳极1754;第一发光部1851被配置为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第二发光部1852和第三发光部1853被配置为发出第二颜色的光,第四发光部1854被配置为发出第三颜色的光。
例如,第一颜色为红色(R),第二颜色为绿色(G),第三颜色为蓝色(B)。也就是说,该显示基板采用GGRB的像素排列结构。
例如,如图34所示,位于第一阳极1751远离第二阳极1752的一侧的第一导电部1621和位于第一导电层150中的电源线151的重叠面积小于位于第一阳极1751靠近第二阳极1752的一侧的第二导电部1622与第一导电层150中的电源线151的重叠面积。
本公开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3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38所示,该显示装置400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显示基板100。由此,该显示装置具有与该显示基板的有益效果对应的有益效果。例如,该显示装置可提高补偿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和寿命,从而可提高该显示基板的长期发光稳定性和寿命。
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为电视、电脑、笔记本电脑、平坦电脑、手机、导航仪、电子相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的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27)

  1. 一种显示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
    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
    第一平坦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
    第二平坦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一平坦层的一侧;以及
    多个发光元件组,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组沿第一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列,沿第二方向排列以形成多个发光元件行,各所述发光元件组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元件、一个第二发光元件、一个第三发光元件和一个第四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形成发光元件对,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对和所述第四发光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阳极,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第二阳极,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包括第三阳极,所述第四发光元件包括第四阳极,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一连接电极、第二连接电极、第三连接电极和第四连接电极,所述第二平坦层包括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三过孔和第四过孔,所述第一阳极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相连,所述第二阳极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相连,所述第三阳极通过所述第三过孔与所述第三连接电极相连,所述第四阳极通过所述第四过孔与所述第四连接电极相连,
    一个所述发光元件行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三过孔大致位于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上,与所述第一直线距离最近的所述第四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直线靠近所述第四过孔对应的所述第四阳极的一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四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0.8倍。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四阳极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落入所述主体部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之内,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第四过孔与对应的所述第四连接电极相连,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直线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与所述第一直线对应的所述发光元件行相邻的发光元件行所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二过孔大致位于所述第一直线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一个所述发光元件组中的所述第四过孔位于与所述发光元件组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组中的所述第一阳极沿第二方向的平分线的一侧。
  6.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一个所述发光元件列对应的多个所述第四过孔大致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直线上,所述第二直线穿过该发光元件列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阳极或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与所述第一直线距离最近的所述第一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直线靠近所述第一过孔对应的所述第一阳极的一侧。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与所述第一直线距离最近的所述第四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直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距离大于与所述第一直线距离最近的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直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距离。
  9.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一最短距离,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二最短距离,所述第一最短距离和所述第二最短距离大致相等。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还包括:
    像素限定层,位于所述第一阳极、所述第二阳极、所述第三阳极和所述第四阳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部,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第二发光部,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包括第三发光部,所述第四发光元件包括第四发光部,
    所述第一开口落入所述第一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第一发光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并覆盖所述第一阳极被暴露的部分,所述第二开口落入所述第二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第二发光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并覆盖所述第二阳极被暴露的部分,所述第三开口落入所述第三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第三发光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并覆盖所述第三阳极被暴露的部分,所述第四开口落入所述第四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第四发光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四开口并覆盖所述第四阳极被暴露的部分,
    所述第一开口限定的区域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所述第二开口限定的区域为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所述第三开口限定的区域为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所述第四开口限定的区域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四过孔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在所述第二方向距离最近的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1.2倍。
  12. 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阳极和所述第三阳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形成阳极对,所述第一阳极、所述阳极对和所述第四阳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第三导电部和第四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位于所述第一阳极远离所述阳极对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第一阳极和所述阳极对之间,所述第三导电部位于所述阳极对与所述第四阳极之间,所述第四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所述第二导电部和所述第三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阳极对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与所述第一阳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一交叠部和第二交叠部,所述第一交叠部和所述第二交叠部的面积大致相等,
    所述第二导电部和所述第三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分别与所述阳极对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第三交叠部和第四交叠部,所述第三交叠部和所述第四交叠部的面积大致相等。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交叠部和所述第二交叠部关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平分线对称。
  16.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四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穿过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所述第四导电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平分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平分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17. 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
    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五导电部,所述第五导电部与所述第二导电部和所述第三导电部分别相连,并位于所述阳极对中的所述第二阳极和第三阳极之间;以及
    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六导电部,所述第六导电部与所述第三导电部和所述第四导电部分别相连,并位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阳极和所述第四阳极之间。
  18. 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导电部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垫块和连接块,
    其中,所述垫块位于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阳极的一侧,且与所述主体部间隔设置,所述垫块通过所述连接块与所述主体部连接。
  19. 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还包括:
    第二平坦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以及
    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平坦层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一漏极、第二漏极、第三漏极和第四漏极,所述第二平坦层包括第五过孔、第六过孔、第七过孔和第八过孔,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五过孔与所述第一漏极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六过孔与所述第二漏极相连, 所述第三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七过孔与所述第三漏极相连,所述第四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八过孔与所述第四漏极相连。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基板,还包括:
    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第三像素驱动电路和第四像素驱动电路;
    其中,所述第一漏极为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漏极为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三漏极为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的一部分,所述第四漏极为所述第四像素驱动电路的一部分。
  21. 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元件行错位1/2节距设置,所述节距等于在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元件组中两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有效发光区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22. 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直线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元件行之间。
  23. 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被配置为发第一颜色的光,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三发光元件被配置为发第二颜色的光,所述第四发光元件被配置为发第三颜色的光。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颜色为红色,所述第二颜色为绿色,所述第三颜色为蓝色。
  25. 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四阳极的主体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平分线的同一侧设置有所述第四阳极的连接部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四阳极相邻的所述第一阳极的连接部。
  26. 根据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阳极的主体部的形状包括六边形,所述第一阳极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阳极相邻的所述第四阳极距离最近的点为所述六边形的顶点。
  27.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PCT/CN2020/081155 2020-03-25 2020-03-25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1189305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81155 WO2021189305A1 (zh) 2020-03-25 2020-03-25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202080000379.XA CN113728438B (zh) 2020-03-25 2020-03-25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EP20927204.6A EP4131400A4 (en) 2020-03-25 2020-03-25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7/427,114 US20220320244A1 (en) 2020-03-25 2020-03-25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2080002904.1A CN115606327A (zh) 2020-03-25 2020-11-17 阵列基板和显示设备
EP20923711.4A EP4128358A4 (en) 2020-03-25 2020-11-17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PCT/CN2020/129336 WO2021189875A1 (en) 2020-03-25 2020-11-17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7/311,606 US20220367590A1 (en) 2020-03-25 2020-11-17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81155 WO2021189305A1 (zh) 2020-03-25 2020-03-25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89305A1 true WO2021189305A1 (zh) 2021-09-30

Family

ID=7789075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081155 WO2021189305A1 (zh) 2020-03-25 2020-03-25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PCT/CN2020/129336 WO2021189875A1 (en) 2020-03-25 2020-11-17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129336 WO2021189875A1 (en) 2020-03-25 2020-11-17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20220320244A1 (zh)
EP (2) EP4131400A4 (zh)
CN (2) CN113728438B (zh)
WO (2) WO20211893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0472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TWI818778B (zh) * 2022-10-25 2023-10-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322448A1 (en) * 2015-04-29 2016-11-03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6654048A (zh) * 2016-12-27 2017-05-1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顶发光型oled显示单元、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US10304918B2 (en) * 2017-02-24 2019-05-2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208970513U (zh) * 2018-11-30 2019-06-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和精细金属掩模板组
CN110610980A (zh) * 2019-10-23 2019-12-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11292B (en) * 2000-10-27 2002-11-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Display device
KR101217661B1 (ko) * 2005-03-25 2013-01-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횡전계 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과 그 제조방법
US9620640B2 (en) * 2013-11-04 2017-04-11 Mediatek Inc. Body-contact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device
KR102049793B1 (ko) * 2013-11-15 2020-01-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CN110137214A (zh) * 2018-02-09 2019-08-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264430B2 (en) * 2016-02-18 2022-03-01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ixel arrangement structure with misaligned repeating units,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thereof
CN106373966B (zh) * 2016-09-27 2020-03-13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992214B (zh) * 2017-04-25 2019-12-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阵列基板、显示装置
US10908469B2 (en) * 2017-09-29 2021-02-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KR20200037027A (ko) * 2018-09-28 2020-04-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0265458B (zh) * 2019-06-27 2021-12-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690360B (zh) * 2019-09-26 2022-06-1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10061484A (ko) * 2019-11-19 2021-05-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322448A1 (en) * 2015-04-29 2016-11-03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6654048A (zh) * 2016-12-27 2017-05-1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顶发光型oled显示单元、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US10304918B2 (en) * 2017-02-24 2019-05-2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208970513U (zh) * 2018-11-30 2019-06-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和精细金属掩模板组
CN110610980A (zh) * 2019-10-23 2019-12-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20244A1 (en) 2022-10-06
EP4128358A1 (en) 2023-02-08
CN115606327A (zh) 2023-01-13
EP4131400A1 (en) 2023-02-08
WO2021189875A1 (en) 2021-09-30
CN113728438A (zh) 2021-11-30
EP4131400A4 (en) 2023-04-19
EP4128358A4 (en) 2023-10-04
US20220367590A1 (en) 2022-11-17
CN113728438B (zh) 2022-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89325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WO2021189329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JP7383640B2 (ja)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
JP7420560B2 (ja) 表示用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パネル、表示装置
CN109671739B (zh) 大面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WO2021190508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JP7299223B2 (ja) 表示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2348876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WO2017206796A1 (zh) Oled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9697958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WO2021238489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20200135838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WO2021189305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1189331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092720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092720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21025